丰富积累话写作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丰富积累话写作(通用12篇)

丰富积累话写作 篇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大部分学生对作文都少不了“怕”字,是何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材料写,绞尽脑汁还是“老鼠咬龟,无从入手”。那么,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积累,丰富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是我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丰富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这就要求学生的脑子里积存有各种生活画面,积累各种写作素材、并能形成自己的感受。为此,平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去参观旅游,做有趣的游戏、集体劳动,班与班体育活动比赛等,让学生去接触自然,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克服作文教学脱离生活、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毛病,使作文教学处于各种实际生活之中,如我在教学第六册第七组的作文《写一个有趣的游戏》之前,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添鼻子”游戏。让学生亲身参加活动,把在游戏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如实地运用语言文字在文章中反映出来,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了!这次作文大部分学生都写得比较好,让人看了有如身临其境的感受。这证明了写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二、留心观察、捕捉材料

生活中许多事情是很平凡的,并不引人注意,有些良好的作文素材,如不是有意识地去注意,认真去思考,那即使是学生耳闻目睹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也会感到没什么好写的。“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何愁没材料写呢?如在教学第六册第五单元中“写一个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时,我将在一次大扫除的劳动中,林国威主动挑艰巨的任务——擦风扇来干这件事告诉了学生,不少同学以“关心集体的同学”为题,将林国威同学关心集体的事写了出来。因此,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处处都有作文的材料。

三、抓住特点描写

观察事物除了要按一定的顺序外,还要抓住特点,如写水果要注意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写人要注意观察人的外貌、神情、推测心理等。如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作文,写“你喜欢的水果”时,就指导学生以”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为例,让学生把水果带回学校,抓住你喜爱的水果的形状、颜色的特点观察其水果,再尝尝水果的滋味。然后按从外致内的顺序说说其水果的形、色、味及其吃法。有个同学是这样写西瓜的:西瓜有的像个墨绿色的皮球,有的像个淡绿色的冬瓜。切开西瓜,熟透的瓜瓤红红的、鲜红的汁水„„熟透的西瓜甜滋滋的,吃到嘴里沙甜可口,叫人吃了还想吃。这位同学抓住了西瓜的特点具体地写出来,让人清楚地了解其水果。

丰富积累话写作 篇2

一、多阅读

阅读与写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古语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收集信息, 认识世界, 发展思维, 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在阅读中我们可以获取大量的间接经验, 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写作素材。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多阅读, 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一方面, 要立足课内, 充分利用好教材。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 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在学习文章时我们不要用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要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时间、创造空间, 让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 在阅读中产生更多的个性见解。这样更利于学生将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 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 要延伸课外, 开展好课外阅读。教材毕竟有限, 无法满足小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因此, 我们要在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开展更为丰富的课外阅读, 扩大学生阅读的范围、种类与内容, 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见闻, 让学生从书籍中汲取更多的养分,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的成功之作无一不是深入生活、用心体会的结晶。脱离生活的写作只能是空中楼阁, 而最终会失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要将写作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世界中积累写作素材呢?观察, 观察是思维的门户, 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外面的世界再精彩, 学生没有深入其中, 没有学会观察, 同样是无法获取信息、积累素材的。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观察。首先, 传授观察方法。观察不是无序的, 只有掌握观察的方法与顺序才能进行有条理的观察, 才能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才能真正为我所用。其次, 明确观察目的。要根据观察目的来确立主次, 主要的进行详细观察, 次要的或与目的无关的可以忽略。这样学生只有真正学会了观察, 才能真正地深入生活, 在人们所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寻找到新的观察角度, 得到更多的信息。这样才能从生活中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三、多倾听

倾听是一门艺术, 同观察一样都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蒲松龄长年累月地倾听南来北往的过客讲述奇异怪诞的故事, 他是一个非常好的听众, 正是听, 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从而创作出不朽巨著《聊斋志异》。因此我们也要让学生学会倾听, 多倾听, 从各种渠道来收集更多的信息。在现代社会听的渠道更为多样化, 电视、广播、交谈、讲演、朋友亲人间的对话等等, 这些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也要让学生学会发言与倾听, 尤其是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我们要践行新课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理念, 鼓励学生将阅读与个人阅历结合起来, 这样更能让学生走进文本, 超越文本, 得到更多个性化见解。我们要为学生的发言提供时空, 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 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 倾听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学会倾听, 才能听清听懂他人的意思, 才能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为我所用, 才能针对其中的问题来进行补充, 展开讨论。不管是发言还是倾听, 这对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多练习

丰富积累话写作 篇3

姓名:王萍地址:弥勒市古城小学邮政编码:652399电话:***日期:2013年8月22日

丰富小学生语言积累的几点尝试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积累训练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中,“积累”是极其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训练。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积累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意识和习惯,提高积累实效;

二、注重在朗读中丰富语言积累;

三、指导学生把积累与运用结合起来;

四、注重在课外积累语言;

五、指导学生学会将积累的内容进行及时梳理并分类储存记忆。总之,学习语言重在积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扩大视野,树立大语文观,自身要喜爱阅读,坚持阅读。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阅读,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关键词:丰富;语言积累;运用;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积累训练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中,“积累”是极其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训练。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积累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意识和习惯,提高积累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的语言积累意识和习惯,无疑是学生养成教育和习惯培养方面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言积累实效的前提。

基于这一点,每个学期的开学初,我并未急于讲授新课,而是立足于长远,向学生展示自己和部分学生的读书笔记,望着一本本精美而又充满个性的读书笔记,学生个个神采飞扬,羡慕之情油然而生,都想拥有自己读书笔记。此时,再来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课外读书笔记已是水到渠成,良好的积累意识和习惯也在学生的心中开始萌芽了。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过多地关注语言积累中知识点的扩充,而忽视了自主积累的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以至于学生往往是机械、被动式的接受老师布置的积累任务,其效果很差。其实,培养自主积累的意识和习惯远比增加积累知识更重要。因为,有了自觉地意识,养成了注重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会乐于读书,乐于积累。这种自主式的积累才是有实效的。爱读是多读的必要前提,多读则是爱读的必然结果。重要的不是要让孩子读多少书,重要的是让孩子喜欢上书,跟书交朋友,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我根据学生大都爱听故事,表现欲强的特点,借着给学生讲故事的机会,向学生推荐好书,并引导他们自己讲故事。在每天早读前的五分钟进行汇报,以分享读书收获的形式,来交流读书的情况。最后,语言文字兴趣积累要逐渐升华为审美积累。审美积累才是一种恒久的有强大内驱力的语言文字积累。

二、注重在朗读中丰富语言积累

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 “下笔如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我在语文教学中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读出学生自己不同的感受,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山中访友》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抒情散文,以优美的笔触,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师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可让学生观看大自然的图片、录像,也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想象大自然的美景,在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在读中感悟作者写作的特点,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三、指导学生把积累与运用结合起来

语言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如若不能把自己所积累的内容应用到自己的语文实践中去,只收集在本子上,语言积累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语言积累与张扬个性的舞

台。

⒈规范语言文字,在班级内部推广普通话。《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我们学校地处南方,班上大多数学生的方言意识根深蒂固,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没有讲说普通话的意识。这一弊端严重阻碍了语言的积累,也成为大多数学生语文学习运用的绊脚石。针对这一情况,我同全班学生一起分析了在生活中讲普通话的优势,然后共同制定班规:在学校每一位学生必须讲普通话。从此,每一位学生都在尝试着讲普通话,不断规范了自己的语言。一学期下来,这一举措收到了可喜的效果,班级语文成绩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更加丰富了,语文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可见,引导学生大胆讲普通,是语言积累的有效前提,也是语言运用的主要途径。

⒉拓展文本,开展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大胆展示,训练表达能力,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如学习《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后,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摘录到摘抄本上,然后让学生反复默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向同学介绍威尼斯的风光和风情。说话前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列成提纲,介绍时尽量用上自己摘录到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使学生在说中积累。另外,复述是将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有效方式。在学习了《颐和园》一文后,我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文本,然后按照文章叙述的顺序进行小导游介绍,在表演中沉淀积累。

⒊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深化积累。语文教学,课堂是主阵地,但学生的语言积累要拓展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到统一,才能激发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热情。在教学中,我利用文本,不断向生活拓展,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语言。在此基础上,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学习了相声《打电话》后,我发现了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相声这种语言表演艺术,抓住这一契机,我引导学生课外去收集自己喜欢的相声,在班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相声大赛。令我欣喜的是,一些平时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都能上台有声有色的为大家表演。又如,在临近期末的复习阶段,我总会绞尽脑汁为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一方面是为学生减轻压力,另一方面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运用语言的平台。比如课本剧比赛、“一

战到底”语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这一系列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既激发了每一位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热情,又为语文学习增添了无限的乐趣,还深化孩子们的语言积累。

四、注重在课外积累语言

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我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只有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在课余时间我还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利用休息日尝试一日家长工作,在节假日深入农村体验生活,组织参观、访问,调查厂矿企业„„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在语言积累中,只有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课外指导他们养成勤于动笔积累的好习惯,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优美诗词等。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留心媒体资源,把电影戏剧、报刊书籍、宣传标语、电视广播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并在同学中进行传阅交流,互相观摩。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写文章就会语言丰富,表情达意就能挥洒自如。

五、指导学生学会将积累的内容进行及时梳理并分类储存记忆 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能把《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推荐的优秀诗文背诵的滚瓜烂熟,然而让学生背诵两首思乡的古诗,结果很多同学瞠目结舌不知所措。问题在哪呢?显然,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积累是杂乱无章的,是硬塞进脑子的,而没有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分类存储,到要用的时候,却在头脑中搜索不到相应的内容,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现在,我应该清楚地看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科书,每组课文,每次课后练习,每个“日积月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又不乏系统。要提高学生语言积累的实效,就要用好教材,依据教材的编排体系、知识体系,指导学生对所积累的内容进行及时的梳理和分类储存记忆。只有那些在原有基础上对新的认知结构进行积极重建,使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的积累才是有效的。帮助学生创建好自己的语言积累本,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积累的实效,也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其语言积累的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丰富积累话写作 篇4

联想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把联想运用到写作中,可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表达生动、形象。因此,在教学中,怎样展开联想呢?我按照下列三种思路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

一、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有相近或相关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人间独酌,起舞弄清影写起,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是由相近、相关的事物而引起的联想。

二、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它是指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性质或形态上有某种相似的事物的联想。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抓住街灯和明月的相似之处,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明星写到街灯。茅盾的《白杨礼赞》,抓住白杨树干、枝、叶、皮及顽强生命力这一点,采用象征手法,由此及彼,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和白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北方农民。再如,由波浪想到柔软的丝绸,由大花猫想到老虎,由天上的白云想到地上的棉花等,这些都是抓住事物的相似之处来展开联想的。

三、朝着“相对”“相反”的方向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起与它在性质特点上有相对或相反事物的联想。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较好运用了相对与相反联想的手法,设置了豆萁煮豆这一特写镜头,凸现了兄弟相残的主旨,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又如许地山的《落花生》:“花生的好处很多。它的果实深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在这里,作者由埋到地下的花生联想到同它相对的事物——挂在枝头上的桃子、石榴、苹果。这些都是由相对或相反的事物,通过对比而产生的联想。

托福写作如何丰富句式使用 篇5

将 原题复述___________________.When faced with the decision of A of B, quite a few would deem that______________________, but others, in contrast, believe A/B as the premier choice and that is also my point. Among countless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A/-B, there are three conspicuous aspects as follows.The main reason for my propensity of _________is that_______.

The second reason can be seen by every person that________.In addition, these reason are also usable when we consider that_________.

There are some disadvantages in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种观点的缺点__________.

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能力 篇6

调动生活经验, 体验生活语言。语言, 是用来反映生活的。在日常生活中勤于留心别人的丰富语言的人, 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很强。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锐敏, 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 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如《荷塘月色》中的“袅娜”二字, 《词典》上解释为“柔软细长”, 联系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的体态, 迎风婆娑摆动的杨柳枝, 神话中的仙子的飘带等, “袅娜”便有了具体生动、真切形象的感受了。所以调动了生活经验, 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 自然的变化, 少年的气概等等, 有说不尽的意趣。见到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等, 有说不尽的意味。

入情入境, 感受语言。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 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 所以培养语感还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积累语言材料, 让学生入情入境, 去感受语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层次每周布置一定的抄写和背诵任务促使学生阅读积累词语。例如在上鄂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四季歌”之前, 可挑选布置配套读本“绿”这个单元的阅读积累工作。有了这个铺垫, 上《散文两篇》时, 学生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钻”不仅展现了小草的活力更写活了草的机灵劲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中的“闹”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更用“无论什么季节也赶不上春天, 因为春天给一切注入了生命” (克·罗塞蒂) 诠释了两文作者对春的喜爱。而这些感知都是在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 引导学生去入情入境地感受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要使学生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披文以入情, 也就是要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 感受语气、情感、韵味。

强调诵读, 重视感悟。课堂上朗读是一种艺术再创造, 它能通过声音把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地方表现出来。学生朗读有个过程, 读到一定时间, 一定数量, 就能悟出一些道理来。如《春》的第一段叠音词的连用, 对偶、排比叠出, 长短句错落有致, 跌宕起伏, 情随景生, 景以情美, 字里行间流动着丰腴醇厚的情韵。通过反复吟诵, 情趣和韵味自然产生。但也不是机械的无目的的一遍又一遍地读, 朗读形式应该多种多样。根据初中生特点和教材特点, 常用的朗读形式有 (1) 齐读 (2) 范读 (3) 指名读 (4) 引读 (5) 自由读 (6) 分角色读 (7) 串读 (8) 分合读 (9) 互读 (10) 创设情景读 (11) 欣赏读。教师还必须对所教课文做合理分析, 按教学目标, 做科学设计,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使学生感到新鲜, 读有所获。如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 读出情趣。七年级下册中朱自清的《春》、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课文, 教学时完全可以由老师范读, 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 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触发联想, 感悟语言。阅读的经验告诉我们, 如果在读书的时候只限于文字所及的范围, 所得的是肤浅的有限的, 因为文学语言除字词的基本义之外, 还有丰富的“潜台词”, 还产生理性、形象、感情等等隐含的信息。如果能采用触发联想法就能进入高一层的境界了。如读《白雪歌》中“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 就会立刻借助想象和联想展示景象, 仿佛看到了疾风席卷大地的情景和大雪纷飞随风飘舞的情状, 又仿佛听到了激荡于耳际的狂风怒吼声。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带有色彩的词语, 能触发视觉形象, 给人以强烈的语言美感。“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个“绿”字色彩鲜明, 给人带来满眼的春意。表现动作性强的词语, 描摹状态的形容词能触发场面联想, 形成动态的画面。在阅读教学中一定不能让学生“死于言下”, 要使他们能够“视通千里”、“思接千载”、深入浅出, 从而触发联想, 使课文的语言叩之有声, 嗅之有味, 视之有形, 触之有感, 品之有趣。

整体合成, 审美赏析。整体合成一般是指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 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 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中的“轮””字等。学生只要走进了课文的整体情境中则无论是走马观花还是驻足玩赏总都不会失去整体观的。

怎样积累写作素材 篇7

没有东西写怎么办

有的同学作文写得挥洒自如,又快又好;有的同学搜肠刮肚,无米下锅,原因何在?主要原因是思想认识水平的差异,日积月累搞好了,就能解决没东西写的问题。

一.认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审题立意的好坏

没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就难以准确地审题立意,连中心都确定不了,何谈有东西可写?所以,不要面对问题抓耳挠腮,无话可说,而要平时多读、多看、多思,提高阅读理解与观察想象能力,正确判断与分辨是非、曲直、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提高对现实中的人、事、景、情、理的敏锐感悟能力,这样才能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理可议。

坚持不懈地重视积累

读透一本好书,大量阅读可以使作文思路开阔,语句流畅。

积累四类素材,不断积累教材中的素材,试卷中的素材,中外历史中的素材,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亲身经历和见闻感受等都是珍贵的写作素材,广泛阅读是积累的重要途径。

建立“积累笔记”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分门别类地摘录整理优秀的书面语言(包括词、句、段、篇)和生活中及书本中的材料充实头脑中的知识储备,一旦写作,就打开记忆的闸门,——奇思妙想佳词美句不断涌现,写作时就会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了。

考试写作文要做到五个注意

注意审题。逐字研读题目,准确把握题意,不犯走马观花和经验主义错误。注意文体。按规范文体行文,不搞体裁创新,不写信马由缰,胡编滥造,花里胡哨,非驴非马的文章。

注意立意。写身边的事,说平常理由,由近及远,由小见大,不写思想不健康,趣味低俗的文章。

注意选材。要文中有我,我可写我心,我可写我情,贴近生活,缘事写情,写情感过程,写出真情实感。

积累与作文写作 篇8

高一语文组韩晓丽

提起写作文学生就头疼,是因为学生无话可说,东拼西凑,800字写得异常艰难。一般情况下能凑出一篇文章就不错了,更别说材料充足、语言优美等要求了。其实写作文并没有那么艰难,有个很实用的办法那就是天天积累。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特别是在学生的习作中,要经过再创造,平时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怎样积累?接下来我将谈一些我的想法。

一、材料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最大存储库,因为生活中的作文材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每天同学们之间,师生之间,家人之间要发生许许多多事。加上学生现在还可以借助手机、电视等媒体借助不少人不少事。每件事认真推敲和思考都会写出自己的见解,所以学生无话可说是因为他们很少认真观察周围的生活。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性、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把孩子们的丰富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百态呈现在作文里。我在每堂课前都安排课前演讲,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就写最近的事,说感受,说看法,同学点评。每次三分钟的演讲都成为师生期盼的必备环节。慢慢地学生演讲的内容丰富了,学生自信了,写起文章来能把身边的事恰当入文了。前几天,学生谈起同学之间打架的事,说到了如何处理同学关系,大家畅所欲言说了不少。老师告诉大家2013年咋们考区的高考作文就是这个,大家完全可以把那些见解写进文章。同学顿时觉得作文离我们真近,高考作文也不例外,不用害怕。

二、材料来源于课本

我们的课本是专家精选的一些优质篇目,所以无论是从手法上还是从思想性上看都是上乘之作。学生学习完就扔在一边了,其实利用起来也是不错的资源。比如写关于“积累”的作文,学生能想起《劝学》里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写“反省”的文章,学生可以写到《小狗包弟》里给大家呈现的那个敢于忏悔自己的巴金„„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言、事例在笔下静静流淌。学生立刻感到那些圣贤书到今天依然受用。

三、材料来源于资料

现在的作文资源是海量的,各种作文书,美句佳段俯拾皆是。学生可以“占为己有”,这是写美文的捷径。首先把作文话题分成若干话题如乐观、执着、坚韧、思考、踏实等,然后按照话题给材料归类。观点、事例安放在对应话题下,摘抄在美文本上。每天都保证一篇作文800字左右的阅读量,200字左右的摘抄量。一周保证背诵精挑细选的段落200字,每周固定一个早读抽查背诵情况,有好例子、好文章全班分享。每个学期有近二十周,能检查十五次也可背下3000字左右的素材。三年下来资源惊人的多呀,何况一旦学生尝到这种“移花接木”的甜头背诵的量会自己加大。写一篇好文章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丰富成语积累 积淀文化底蕴 篇9

一、以教材为平台, 引导学生积累

(一) 联系课文学习成语

我以课例中的成语作为切入口, 引导学生认识成语, 初步感知成语的意思, 在所创设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学会联想, 意会成语所表达的意境, 使学生接受并喜欢成语。如《北京》课文中的“各种各样的车辆在桥上桥下来来往往, 川流不息”, 对于其中“来来往往, 川流不息”的理解, 我是这样教学的:首先, 由于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带有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 因此要有具体而形象的刺激物作为学生理解成语意思的“中介”。于是, 我让学生观察插图——立交桥上有许多车子, 来的来, 去的去, 一辆接着一辆像条长龙, 一直向前开。接着, 再让学生一起跟着教师做手势, 模仿车子在立交桥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然后, 我通过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入预设的情境中:看看图上的车子一辆接着一辆, 一直往前赶, 就像大自然中的 (河流) 一样, 不停向前流, “川流不息”说的正是这个意思。把车流和河流二者的共同点联系起来, 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比较和联想, 便能进一步感悟“川流不息”所表达的意境了。最后, 我又把这个成语放到生活场景中去, 让学生在上学或放学途中感受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车辆与人流, 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积累成语。

(二) 借助生字补充成语

给生字找成语朋友, 让学生在扩词中积累成语。扩词是低年级小朋友语言积累过程中最常用的手段。在扩词的过程中, 常以一个生字为基点, 可带出几个学生易读、易懂、常见、实用的成语。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拼音识字”第一课后, 我便在课上让学生用学过的生字“一、二、三……十”进行扩词, 并说说带有这些数字的成语, 让学生开“成语火车”: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光十色→六神无主→七嘴八舌→九牛二虎之力→十全十美。通过这样的教学, 当学期结尾时, 学生无形中就积累了许多与生字有关的成语, 这其实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浅近常用的成语, 学生爱听、爱读, 无需教师过多解释、说明, 学生也能耳熟能详。有些成语学生现在还不一定能完全理解, 但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 这些成语便会在不经意间“其义自见”, 久而久之, 就达到了“厚积薄发”的境界。

(三) 通过分类充实成语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配合新课程标准也十分注重语言积累, 如语文园地辟有“日积月累”栏目, 四册教材的“日积月累”中增添了能突显中华文化的成语韵语、古诗词等内容, 把很多意思相近 (相关) 或结构相似的成语放在了一起, 让学生读读背背。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的课文和课后也有很多成语, 包括与春天有关的、与秋天有关的、富含人生哲理的等, 它们大多浅显易懂, 学生非常喜欢。教师可就地取材, 指导学生加以类别, 然后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成语的韵律美, 通过诵读悟其大意、悟其意境, 再背诵以强化积累。此外,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使学生多积累带有数字的成语、带有动植物名字的成语、含有反义词的成语等。通过对成语的分类积累, 学生的成语积累量逐渐增加了, 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 语文素养也明显提升了。

二、以课外拓展为延伸, 丰富学生积累

从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中, 我们可以理解到:课内阅读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除了要重视课内阅读之外, 还应该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使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小学生的文化成长。因此, 教师要从小学生入学之初就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尤其是阅读成语。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读物, 使学生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建立“词汇摘抄本”, 多摘抄优秀读物中的精美语句 (含成语) , 量变变质变, 一学期下来收获就会多多。

此外, 经典诵读也不失为成语积累的一条捷径。我每天利用预备铃响到上课铃响的几分钟时间, 让学生背诵《成语速记》《成语童谣》《成语韵文》等经典教材。如《成语韵文》求学篇:谦虚谨慎, 不耻下问;温故知新, 循序渐进;学以致用, 触类旁通;学而不厌, 稳操胜券。通过诵读经典, 学生既传承了中华经典的精髓, 又积累了丰富的成语, 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以运用为舞台, 沉淀学生积累

语言学家将只能理解、不能运用的语汇称为“消极语汇”, 将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汇称为“积极语汇”。要把“消极语汇”转化为“积极语汇”, 就必须加强运用语言的环节。因此, 教师要善于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 巧妙运用成语, 把积累的成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 并形成积淀。

(一) 创设运用情境

如利用文中丰富多彩的插图, 引导学生看图中人物的表情说成语:愉快时眉开眼笑, 失意时愁眉苦脸;看图中的天气现象说成语:下雨前乌云密布, 晴天时万里无云, 台风袭来时风雨交加;看学校场景时, 如“下课了,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走出教室, 操场上人山人海;上课了, 教室里鸦雀无声, 同学们正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课”。如此这般, 成语就消化了, 真正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东西。

(二) 构筑运用阶段

心理学告诉我们, 小学生学习语言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善于给学生铺设语言转换的阶梯, 引导学生拾阶而上。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1, 有一组描写春天的成语和韵语, 语言优美, 韵律和谐, 词汇丰富。为帮助词语内化, 教师要这样让学生“拾阶而上”: (1) 熟读, 读出韵味。 (2) 结合插图和课件, 想像词语描绘的景象, 感受春天的律动美。 (3) 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你眼中 (心中) 的春天, 说话时要用上文中你认为美的成语。这样让成语与该成语所代表的事物或情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联系, 学生说话时就能“妙语连珠, 出口成章”, 以后习作时就能“文思源涌, 妙笔生花”。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学以致用中得以提高, 文化品味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丰富写作素材的根本是多读 篇10

这也就是说,如果同学们平时多阅读并注重积累,天长日久,待到自己写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一些高考“过来人”也有类似的经历:

“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所要广泛阅读。课外多读好书对作文有很大好处。中学时我一直坚持订阅《中学生阅读》和《读者》。除此之外,我还会背诵一些自己喜爱的文章,这虽然只是一种文学爱好,但也常常在考试中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高考的语文考试中,我做得最好的一道题就是作文。考试时,我想到了自己在《读者》里看到的一个小故事:父亲和儿子在一本书中寻找‘金’字,谁在10分钟内找得多,谁就获胜,其中,10分钟就象征短暂的人生,‘金’字则象征我们的追求••••••以前我读过这则故事,因此我在考试时灵光一闪,就在作文的开头讲了这个故事。”

那么,我们在多读的过程中,该怎么做,才能做到最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呢?

1.材料的积累。

材料是写作之源。写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有很多美的事物,我们要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热点,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有意识地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并随手记下。这样,发现多了,积累也就多了。阅读和听取,则是获取写作材料的另一途径。对于生活范围较小、生活经历有限的中学生而言,从这一源头获取材料最为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听取轶闻逸事,可以使我们获得许多无法亲身接触到的材料。

2.语言的积累。

语言是作文这所房子的砖瓦,我们要有意识地积累语言,读书看报,碰到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以及电视广播,甚至是别人谈话中出现的美妙言语,都要记下来。平时碰到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等,只要自认为生动美妙的,就积累。这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

3.情感的积累。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者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真情、深情、纯情、至情(如对师长的敬爱、对同学的友爱、对弱者的同情、对坏人的憎恶,等等)付诸写作对象,文章才能情深意切,字字动心。

4.精妙写法的积累。

中考写作素材积累:回眸 篇11

【作文题目】

请以“回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名师题解】

“回眸”本意是指“回转眼睛,回过头看”,引申意为回味、回忆。我们“回眸”的可以是成长历程中的一件事、一个人、一株花草;可以是心灵中最值得珍藏的某种情愫;还可以是某个让自己铭记的点滴画面、某个引发自己心灵触动的历史瞬间……总之,只要是值得回味的,就都可以选择入文。淬炼主旨时,可以在叙写“回眸”的人、事、物的基础上,抒写自己对往事的独特感受,彰显自己对人生的顿悟,这样,有叙述有议论、抒情,才能进一步升腾文章的主题。

【推荐素材】

素材一:在香港买了一件御寒的`大衣,色如墨,轻暖似羽毛,爱入心坎。然而,第一次穿它出国,便遗失在用早餐的食阁中。和女儿谈起这事,她说:“妈妈,您站起来时,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呢?”十年前,她赴英伦前夕,把手机遗落在计程车上,给即将远行的自己带来了成箩盈筐的麻烦。从那回起,她便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回头看一看,会明明白白地看到所犯的错误和曾有的遗憾,既已看到,便该立刻纠正、立刻修补。

素材点拨:这类富含生活小哲理的素材,写作时用到的会比较多,在记叙文中可以放在开头或者结尾,以引入主题或者提升旨意;在议论中文可以作为论据。这则小素材可以让“回眸”这个文题阐发出更深刻的意义,回头反思,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才能更好地进步。

素材二:在遥远的汉朝,曾经有一位女子因为一份责任,走向了荒芜的大漠。她,就是王昭君,她的回眸,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是那首《出塞曲》将我送回了汉朝,就在那时,我看到了昭君远去的身影。昭君,我若有洁白的羽翼,便可于此刻,飞落到你身旁,送你远行。在你的头顶上,是一片凄美的苍穹,脚下,是一片荒草。可你的步伐依然那么坚定。我在梦境的这一端,张望你的背影,有消瘦的脊骨,略带有几丝哀愁。昭君呀,你的心中是否有一个解不开的结和莫名的惆怅?那茫茫大漠可渗透了你的汗水和泪水?那凄美的苍穹是否留下了你的身影?

教你积累写作材料 篇1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你积累写作材料150024黑龙江省哈尔滨华电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小学:姜广生 同学们都晓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那么,要解决有米下锅的难题,同学们要学会积累写作材料,这样写起作文来才不犯难,巧妇也不再为无米下锅而发愁了。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将发生这样那样的稀奇事、新鲜事、亲身经历的事……若把它们简要地记录下来,对今后写作文在选材时很有帮助。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积累写作材料呢?①留心观察事物,搜集写作材料一上作文课,有些学生常出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现象。想来想去,还是仿写照抄那些陈旧的题材,缺少新意,为解决这一难题,应鼓励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好习惯,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个梗概,对写好作文也是有帮助的。②参加实践活动,积累鲜活的材料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和亲身经历过的题材所写出的文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其中对亲身感受的内容写得十分具体,而从其它角度写出的文章则显得略有些淡薄。其原因关键在于亲身经历过的有真情实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因此同学们可以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如参观、访问、游览、DIY实践活动,为积累更好的写作素材,写出优秀的习作是有必要的。③加强课内外阅读,积累好词佳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功不好,想写出高水平的习作谈何容易?指导学生多读一些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将书中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整理在笔记本上,等到作文时充实到文章中去,使文章增添秀色。④着眼于小事,以小见大写作文或日记,未必写人人皆知的大事就是好文章,只要有意义,对自己或别人能构成一定的影响,就达到了写作目的。事件虽小,但反映的问题,揭示的道理并不小。⑤积累材料,形式灵活多样化可以将自己的观察、实践、课外阅读所得写成日记,或整理在卡片上,然后制成活页用线穿起来;也可以专门准备一个积累写作素材的文件包或文件夹,将搜集到的宝贵资料分门别类珍藏起来,待写作文的时候,到里面按类别查找……总之,积累写作材料的途径远不止这些,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灵活运用,但无论怎样,一定要写出真情实感。下面看看这位小作者是平时怎样积累写作材料的吧。作者简介:姜禹彤,女,9岁。系黑龙江省哈尔滨华电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品学兼优、全面发展。自幼酷爱写作、书画、舞蹈。所写的《大象救小兔》、《乐于助人的小白兔》、《雪人哪里去了》、《贪心的小花狗》、《小花狗看门》等作文分别在《良师》、《小学生作文辅导》、《小学生作文指导报》、《小学生读写报》、《小学生课程辅导》、《作文世界》等省内外少儿报刊杂志上发表;在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多次获奖;书法作品曾获全国少儿组大赛银奖。 〖学生例文〗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多彩的生活给了我日记的源泉150024哈尔滨华电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小学三年级年级:姜禹彤我是从一年级上学期开始写日记的,起初总觉得没什么可写,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只好东拼西凑,乱编一气。如今写日记,我再也不发愁了。把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等内容积累起来写成日记,等到作文时,再充实一下,一篇成功的优秀习作就轻而易举的诞生了。因此,我认为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写起日记、作文来就容易多了。另外,爸爸还特意给我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亲自动手操作,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一些小事,为写日记积累素材,在生活中找到乐趣,写出具有切身感受的日记,让人读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谁读了都认为写得真实、具体。同学们,不妨你们也试一试。 我们班的淘气包150024哈尔滨华电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小学三年级年级:姜禹彤昨天下午第二节下课后,是我们组值日。大家都在认真地做值日,可我们组的裴少乾却非常淘气,他为了逃避劳动钻到卫生柜里去了。这时候,只听扑通一声,卫生柜倒了。正赶上老师走进来,急忙跑过去把卫生柜扶起来,对裴少乾说:“以后可不许再钻卫生柜了,这样做多危险哪?”裴少乾听了老师的话,脸刷地一下子红了。第一次钓鱼150024哈尔滨华电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小学三年级年级:姜禹彤星期六,我和妈妈乘车去哈尔滨游玩。我们一下车就直奔“小王子乐园”。到了那儿,我们参加了钓鱼、画画、蹦海洋球等许多活动项目。可最有趣的要数钓鱼了。我把旅行包寄放在存包处,就跟着妈妈去租鱼竿。接着,我们来到人工养鱼池钓鱼,我先把鱼食挂在钩上,然后把鱼钩甩进水里,过了一会儿,我看见鱼咬钩了,我一使劲一提鱼竿,鱼真的钓上来了。不一会儿工夫,我就钓了四条鱼。天快黑了,我和妈妈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小王子乐园”。“摘”松塔150024哈尔滨华电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小学三年级年级:姜禹彤今天,我和妈妈到人工湖边散步。人工湖的四周栽了很多松树,树上结满了松塔,我抬头一看,松果长的样子很好玩,上面细,下面粗,绿颜色的。看上去还真有点像塔呢!怪不得人们管它叫松塔呢!我本想站在亭子上摘,可是松树离亭子太远了,我费了好大的劲怎么也够不着。就找来木棍打松塔,松塔打下来了,树枝也断了。我急忙跑过去,捡起来一闻,呀,一股松香味扑鼻而来。妈妈看见了说:“要爱护树木,不许……”还没等妈妈说完,我的脸就红了。 自己煮汤圆150024哈尔滨华电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小学三年级年级:姜禹彤今天,爸爸和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菜,可是饭还没做好。我嚷嚷着说:“我饿了,我饿了……”爸爸说:“你先煮几个汤圆吃吧。”我开始犹豫了一下,然后高兴地说:“太好了!”我先把炉灶点上火,等水烧开后,我把小巧玲珑的汤圆拿出来放进锅里。过了一会儿,汤圆漂上来了。我用漏勺小心翼翼地把汤圆盛在碗里,我吃着自己煮的汤圆,真是甜在嘴上,香在心里。 看焰火150024哈尔滨华电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小学三年级年级:姜禹彤吃过晚饭,我和爸爸、妈妈早早就来到了街心广场。因为那儿要准备上演一场小型的焰火晚会。晚上七点钟,焰火晚会正式开始。首先是有名的“黑蜘蛛乐队”演奏,一首《难忘今宵》过后就开始燃放礼花了。我站在广场的一角,突然,一个火球飞上天,只听“嘭”的一声,火球爆了。好像许多彩色的雨点儿从空中撒落下来,可漂亮了!礼花燃放一直持续了半个多小时。街上的人可多了,像蠕动的蚂蚁似的,黑压压的。我好不容易才从人群中挤出来,回到家里,我和爸爸、妈妈也燃放了礼花,这个元宵之夜真令我难忘!〖教师点评〗大家都知道盖一座高楼大厦,首先要设计构思、绘图,然后根据设计的图纸打桩挖地基,地基打好之后,应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修建高楼大厦,但为了使修建的高楼大厦坚固耐用,不是所有的建筑材料都可以拣来用,要精心筛选,选上等精品的材料,这样盖起的高楼大厦不仅美观,而且耐用。写作文也是如此,在阅读作文要求之后,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写,那么,合适恰当的材料哪里来?靠平时的日积月累,积累材料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留心观察事物,搜集写作材料;参加实践活动,积累鲜活的材料;加强课内外阅读,积累好词佳句;着眼于小事,以小见大……积累的材料越多越丰富,选择材料时越得心应手,材料确定之后,还要精选,选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去写,不要面面俱到,要舍得割舍。本文的小作者就是采用写日记的方式来积累写作材料的,选材均来自生活实际,材料真实、有趣,因此写起来生动具体,很吸引人。而且选材广泛,除了有来源于学习生活的题材,还有来自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题材,写起来灵活,不呆板。可见小作者的确是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观察身边、周围的一切,并能随时随地写成简单的日记,为今后作文奠定基础。此外,小作者还乐于参与生活实践,力所能及地做一些生活小事,目的也是为了积累写作的素材,而且尝试到了写具有切身感受这方面题材的甜头。 (指导、评析:姜广生)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建议(一)(教学论文)下一篇:低年级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