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反义词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好的反义词(推荐8篇)

美好的反义词 篇1

四十多年前, 国际青少年图书馆馆长、安徒生文学奖创办者之一叶拉·莱普曼夫人, 在第一届世界儿童图书节上发表了一篇美丽的献辞《长满书的大树》。她向人们表达了一个崇高而美好的愿望:让全世界每一个地方, 都拥有“长满书的大树”;在它的浓阴之下, 所有爱书的人相聚在一起;一本本美丽的童书, 像明亮的阳光一样洒满世界, 照耀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全世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爱上阅读, 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好书……这个美好而崇高的愿望, 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为之努力和渴望实现的一个梦想。

“书香童年”系列包括《童年的心有多高》《记得纯真少年时》两本新书, 这是我分别为小学和初中这两个不同年龄段的读者细心编选的2册书香散文和励志故事读本, 涉及了童年回味、成长感悟、亲情珍惜、感恩故事等题材。我希望能把自己的一些感悟和发现, 用一些清丽、雅洁和纯正的文学散文呈现出来, 不仅传达出一些温暖和明亮的励志精神, 同时让字里行间充盈着一种淡淡的诗意和浓郁的书卷气, 并且让每一篇散文的长短和深浅适度, 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小读者阅读和理解。

说到童年的书香, 就不能不提到图画书。虽然并非所有的图画书都是给小孩子看的, 但是也只有图画书, 才是真正属于小孩子的书。目前国内引进版的图画书已经琳琅满目, 原创的优秀图画书却还需要作家和画家们的努力。《躲猫猫大王》 (张晓玲文, 潘坚画) 是我在许多场合极力推荐的一本优秀的原创图画书, 两位作者用一本图画书纪念一段永恒的时光。一个略带忧愁和伤感的故事, 也是一代人带着淡淡的伤感和浅浅的欢乐的童年, 还有贫苦人家的孩子那无可奈何的忧伤与哀愁。在故事背后, 荡漾着对一段温暖和纯美的生命时光的怀念与留恋。朴素和纯美的本色文字, 温暖抒情的绘画风格, 字字句句, 点点滴滴, 都在抒发着人所共有的童年忆念。

童年, 也是儿童文学永恒的母题。在比利时, 由一位优秀的诗人吉贝尔·德莱雅和一位杰出的画家马塞尔·马里耶共同创造的、一个集童年时代所有的幸福、爱心、梦想和甜美于一身的小女孩的形象, 通过一本本美丽的图画书, 走进了无数个家庭, 走到了一代代的孩子身边, 她的名字叫玛蒂娜。第一本描写玛蒂娜甜美的童年生活的故事图画书《玛蒂娜在农场》在1954年诞生。从此, 几乎每过一年, 都会有一本新的玛蒂娜故事书问世。被誉为“玛蒂娜之父”的绘画大师马里耶先生, 现在已经80多岁了, 但他每年还会创作一本新的玛蒂娜故事书。玛蒂娜帮助欧洲成千上万的孩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抱负, 因为她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阳光、自然、健康和快乐的童年生活方式。我希望, 玛蒂娜阳光、温馨的故事, 也能够伴随中国的孩子们走过童年、实现梦想。

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就深深地爱上了书、爱上了阅读, 那么, 这无疑是“幸福女神”对这个孩子发出了一生的邀请!等他长大后, 他必将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真理、热爱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与此相反,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错失了阅读一些美好、有趣和珍贵的好书的机缘, 那么, 无论这个孩子的家庭和学校生活多么有趣, 他都会像被夺去了童年时代最宝贵的财富一样, 其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很难设想, 一个没有阅读、没有留下书香记忆的童年, 会是什么样子的。

然而, 环顾四周, 我们不能不承认:有许多孩子正在不知不觉中错失阅读好书的机缘;有许多父母和老师, 正在有意无意中忽略甚至遏止了孩子阅读的兴趣和渴望;一些孩子没有自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环境。一些孩子失去了自己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信心。还有一些孩子根本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找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好书……因此, 我多么希望, 我们的每一位家长、老师, 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 都能够把美好的阅读还给孩子;都能够去帮助孩子们学会阅读、爱上阅读,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建立起快乐的阅读信心;都能够细心地去给孩子们营造一个美好的阅读环境———一个健康、纯正、干净、温暖和光明的阅读环境。

《苏菲的世界》的作者、著名童书作家乔斯坦·贾德曾说:“最明智的父母, 一旦给孩子吃饱穿暖之后, 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 就应该去为孩子们选择出最好的书, 带回家来, 放进他们的卧室里。”他认为, 一些“电子毒贩子”利用孩子们天赋的好奇心和喜欢玩耍的需要, 让他们沉迷于仅仅能够获得感官刺激和一时快感的电子产品, 从而剥夺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父母给孩子精心选择出来的、值得阅读的好书, 才是真正的“温暖之源”。

美好的寄予,美好的想象 篇2

写作背景

这篇作品写于1921年,正值“五四”运动的退潮期。作者由日本回国,他所渴望的“新鲜”、“净朗”、“芬芳”、“华美”的新中国并没有出现,到处仍然是“黑暗如漆”、“冷酷如铁”、“腥秽如血”,美丽的幻想被丑恶的现实砸得粉碎,作者自然产生极大的失望和悲愤。于是仰望星空,追怀太古,用丰富的想象织成了一幅神奇而瑰丽的画面,写出了《天上的街市》。

新诗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现代史上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本文是诗人郭沫若1921年创作的一首新诗,诗歌短小精悍,想象奇伟瑰丽,读来脍炙人口。阅读本诗,要注意以下美点:

一、想象美

诗人由现实中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进而想象天上美丽的街市,想象天上美丽的景色,想象天上街市里“世上没有的珍奇”。不但如此,就连在民间故事中被拆散的牛郎织女,也都能骑着牛儿来往,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诗人通过对天上美好生活的描绘,展现了理想世界中的美好社会图景,从而表达了对旧时代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励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二、意境美

新诗也讲求意境之美。诗人很注意诗歌意境美的创设:第一节,由自然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境界;第二节想象的翅膀得以延伸,一下子步入了理想境界——天上的街市;接下来作者想象天上街市的构成,这里有人世间没有的珍奇,有自由自在能够牵着牛儿自由来往的牛郎织女,还有流星,这些美好的意象,共同组成一幅美丽而繁华的天上街市图,而正是这种美好幸福的天国图景,与现实的黑暗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凸显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三、语言美

诗歌语言是最富表现力的语言。阅读本文,还要注意文中语言的表现力,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如写街灯用“明”、“点”,写明星用“闪”和“现”这些词更符合事物的特点。再如写牛郎织女在天街闲游,一个“闲”字写出了两人的情态:漫无目的,随心所欲,这是何等的惬意!没有过多的描摹,更没有华丽的表达,一个字就把他们幸福美满的生活展现在我们眼前。再如用“朵”这一量词来写流星,更赋予流星以形态上的美感。连用四个“定然”一个“定”,表达对这种社会的肯定,凸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四、音乐美

阅读本诗,还要注意作品强烈的音乐性。整个诗歌,诗人自觉地运用分节、押韵、句读等艺术处理方法,让作品读来富有音乐美。表现在:诗歌每节四行,行数相等;每句都采用双音尾;偶句押韵,四句换韵;每句少则七字,多则十一字,字数相近;除停留时间较短的顿之外,每句三顿,顿数相同。而其中,以押韵和每句顿数相同最为重要。正是这种组合,令整个诗歌读来朗朗上口,和谐优美,悦耳动人。

1.作者为什么要想象天上街市的美丽?借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3.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象,请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自古以来,人们就想象星光灿烂的天上会有幸福的天堂,读完郭沫若的诗,我们再来读贾平凹的文章——

天上的星星

贾平凹

大人们快活了,对我们就亲近;他们烦恼了,却要随意骂我们讨厌,似乎一切烦恼都要我们负担,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不曾明白的。天擦黑,我们才在家捉起迷藏,他们又来烦了,大声呵斥。我们只好蹑蹑地出来,在门前树下的竹席上,躺下去,纳凉了。

“星星!”妹妹突然叫了一声。

我们都抬起头来,就在我头顶,出现了一颗星星,小小的,却极亮极亮。我们就好奇地数起星星来,数着那是四个光角儿呢,还是五个光角儿,但就在这个时候,那星的周围又出现了几颗星星,就是那么一瞬間,几乎不容觉察,就明亮亮地出现了。啊,两颗,三颗十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一时间,漫天星空,一片闪亮。

夜空再也不是荒凉的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挑担的,也有提着灯笼跑的……

我们都快活起来了,一起站在树下,扬着小手。星星们似乎很得意了,向我们挤弄着眉眼,鬼鬼地笑。

过了一会儿,月亮从村东口的那个榆树丫子里升上来了。它总是从那儿出来,冷不丁地,常要惊飞了树上的鸟儿。先是玫瑰色的红,接着,就黄了脸,瞬间,它就又白了,极白极白的,夜空里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乳白色。我们都不知道这月亮是怎么了,却发现星星少了许多,留下的也淡了许多。这使我们大吃了一惊。

“这是怎么了?”妹妹慌慌地说。

“月亮出来了。”我说。

“月亮出来了为什么星星就少了呢?”

我们闷闷不得其解。坐了一会儿,似乎就明白了:这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属于月亮的,它之所以由红变黄,由黄变白,一定是生气,嫌星星们不安分,在吓唬它们哩。

“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妹妹说。

我们都没有了话说。我们深深懂得大人的威严,又深深可怜起星星了:月亮不在的时候,它们是多么有精光灵气;月亮出现了,它们就变得这般畏缩了。

我们突然又回想起了一切:原来天上并不甚好,月亮睡着的时候,它才让星星出来,它出来了,就要星星退去。那纷纷扬扬的雪片,五个角的,七个角的,全是薄亮亮的,不就是星星的尸骸吗?或许,燃烧起晚霞的大火柴烧它们,要不,星星为什么从来就没有叶,也没有根,只是那么赤裸裸的星呢?

我们再也不忍心看那些星星了,低了头走到门前的小溪边,要去洗洗手脸。

溪水浅浅地流着,我们探手下去,才要掬起一抔来,但是,我们差不多全看见了,就在那水底里,有着无数的星星。

“啊,它们藏在这儿了。”妹妹大声地说。

我们赶忙下溪去捞,但无论如何也捞不上来。我们明白了,那一定是星星不能在天上,就偷偷躲藏在这里了。我们就再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让它们静静地躲在这里好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作者由星星联想到孩子们,由月亮联想到整日管着孩子们的大人,因为星星得不到自由,就躲到了小溪中,这种想象是多么贴切呀!想一想,同样是想象,本文和《天上的街市》寄寓情感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阅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2010年湖北黄冈卷)

1.这首诗节奏舒缓,适合朗读。下面四项中朗读节奏(用“/”标示)和重音处理(文字下面用“·”标示)都正確的一项是( )。

A.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B.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C.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D.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2.诗的后三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说明了什么?

3.在诗中,作者对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悲惨命运进行了大胆创新,赋予他们自由、幸福的生活。这样改写有什么作用?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知识把握

1.作者想象天上街市的美好,是为了反衬人间的丑恶,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自由、幸福、美满生活)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2.展开的过程是: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

3.第一节写实,后三节都是想象。写实为想象作铺垫,想象则表达了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类文阅读

本文以星星比拟孩子,以月亮比拟大人,用月亮出来,星光黯淡形象地说明大人对孩子的不尊重,寄寓的是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理想追求;《天上的街市》用想象天上有幸福美满的生活来寄寓人间没有的生活,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考题回放

美好词语的经典近义词 篇3

好。 《庄子·盗跖》:“今长大美好,人见而説之者,此吾父母之遗德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瓜》:“若无茇而种瓜者,地虽美好,正得长苗直引,无多槃歧,故瓜少子。” 宋 梅尧臣 《和王仲仪楸花》:“春阳发草木,美好同一时。”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今多用于生活、前途、愿望等事物。

美好词语的近义词

夸姣 [ kuā jiāo ]

俊美 [ jùn měi ]

美满 [ měi mǎn ]

美好词语的造句

1、这日新月异的变化,来自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2、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远景。

3、谁不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

4、飞机就要下降了,美好的行程及将结束。

5、我喜欢光芒四射星空,因为它给了我无限美好的遐想。

6、我有一个美好愿望,让沙漠变成绿色的海洋。

7、童年是美好的,也是难忘的。

8、年北京奥运会给每个中国人留下了一段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9、梦想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我们可以随意创造。

10、青年人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多美好的设想。

11、同学们吟诗作文,颂扬祖国的美好未来。

12、青少年只要努力学习,都有美好的前程。

13、生命是短促的,生命是美好的,珍惜生命吧!

14、同学们围坐在一起,畅想美好的未来。

15、他不慎葬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16、每个青少年都有许多美好的心愿。

17、们周围有无限的美好事物,只要留心观察,就必有所获。

18、这幅美好的蓝图,还要靠我们辛勤劳动去把它变为现实。

19、让我们一起展望未来,共同开创美好的明天。

20、这样美好的景色,怎能不叫人迷恋!

21、几十年来,他们同甘苦,共患难,共同创建这个美好温馨的家。

22、倘若世上多一点点真实,少一点点虚假,也许这个世界就会更加美好。

23、履行承诺是一种美好的品德。

24、我们要努力奋斗,开拓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25、香港之游给我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26、校园里有我们学生时代最美好的回忆。

27、这段美好的回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28、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到处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29、童年的美好时光让我十分怀念。

30、海滨的夜色多么美好,多么宁静!

31、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美好的理想变为现实。

32、如果每个人都遵守道德规范,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美好。

33、我们坚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34、我刚才所见到的那样恬静、美好、富饶、现代化的海岸渔村,不就是真实的人间仙境么。

美好的反义词 篇4

童年像七彩的泡泡,在这些泡泡中,有难忘的.,有高兴的,有生气的,有伤心的,这些拥有人间百味的泡泡,表达我的纯真,记录我的成长。

童年的我,是一个很傻的小毛孩。很淘气,能把家里弄得的一团乱;胆子很大,能下河去捉螃蟹捉虾;很天真,总认为所有人长大都能成为科学家。最可笑的是我喝墨水的故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邻居家的哥哥又开始背古诗了,路过的人都说:“这孩子可真聪明,肚子里的墨水可真多啊!”每当这时,我便会一脸羡慕地瞅着。今天听见人们这样说,我心想:哥哥肚子里有墨水?喝了墨水就会背古诗?那我也要喝墨水。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回家,一进家就开始翻箱倒柜地找起来,找了好半天也没找到墨水的踪影,于是心想:好你个爸爸,好东西就藏起来!自己肯定偷偷喝着。

突然,我在书房柜子底层发现了一小瓶墨水,我如获珍宝的捧起它,小心翼翼地打开盖子,一股难闻的涩味迎面扑来,弥漫在房间里,我立刻把墨水放在一边,心想:这可怎么喝呀!我打起了退堂鼓,可转念又想:喝了墨水就能背古诗,喝了墨水就能受到人们称赞了,加油!我眼睛一闭,心一横,张开大口,“咕咚,咕咚”两大口进去了。“这是什么!又苦又涩,简直比药还难喝!”我一边大口呼气,一边自言自语。这时,我灵机一动,想起妈妈总是在药里放糖,于是我拿来了糖罐子,加了两勺糖,又继续喝。

这时,妈妈回来了,我来不及收拾一下,愣在原地。妈妈见了我,手上嘴里全是墨水,目瞪口呆,急忙问:“你在干什么?”我得意洋洋地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后哈哈大笑,说:“傻孩子,肚子里有墨水指的是有学问,可不是像你这样喝墨水啊!”我傻傻地点点头。

涵养美好的声音 篇5

心的浮躁乃至人生的浮躁,最能体现在声音上:可以想见一个急忙赶考或去开演唱会的人,因为路遇堵车、伴奏没来、妆没化好、服装不合身、乐谱没带,然后急忙上台演唱,紧张的情绪不能立刻安顿下来,那安享音乐的情绪已经减去了一大半,接下来便是气息上提、惊慌失措、忘词、跑调、和不上伴奏等等,演唱技法无法将注意力激活,演唱也就仅仅顺着演唱的惯性完成而已。试想,一个本身就局促不安、情绪不宁的人,又如何能将空灵的感觉、静逸的氛围、美好的情趣等各种音乐信息传递给听众呢?

声音是心的形象,先有心,后有声,声随心动,心声便由此而来。演唱的声音是需要精心调养的。演唱前不要奔波、不要匆忙赶场,早早到演出的地方整理自己的情绪,好的声音才会在有所准备的情绪里被调养出来。

最美好的声音绝非是被训练出来的。训练的声音往往不稳定,因为感性的声音是随着情绪走的,情绪一旦不稳定,就容易造成音色转换的迟钝。所以,与其苦练声音不如先养其性情。比如,长期保持对美好声音的想往、不断培养良好的性情、始终坚持美好的生活态度等等。如果声音在一定的修养中成熟,这种成熟就会不断地促使声音趋于稳定并日臻完美。所谓天籁之音,应当就是日常清新、优雅的时光所滋养的纯真性情吧。当然不能否认,浪漫情怀对声音也是一种极致的涵养。所谓浪漫,就是有一颗期待美好的心。当你以某个演唱家、某个唱段的美好意界为目的,而进行一次次有计划的声音训练时,你就已经带好了一种想象的声音。一次练习就是一次涵养。一天、一月,这被拉长了的、因期待滋生的激动,就是对声音的一种快乐的涵养。

若想唱得比别人更好,就需要一颗比别人更为平静的心。没有平静,即使具有绝佳的声音和极致的演唱环境,也不能唤起演唱的欢愉。英国影片《铁娘子》中有过这样一个片段,撒切尔夫人在竞选英国首相时,曾有人提醒说,她的声音不具备领袖气质。她深感一种得体的声音对于个人前途的影响多么重要,于是她开始了为时不短的声音训练,大大提高了演讲的效果,无懈可击地当选为一代英国首相。这个片段中,更让我们感兴趣的一点是,每次演讲前,她总要静心修养一段时间,调养情绪、酝酿感情,让声音的表达准确到位。后来,随着她担任英国首相时间的渐长,长期的政治环境和领导地位的滋养,她声音的变化便可想而知了。可以说,她的功绩、外貌、语言、智慧、甚至声音,共同成就了她成为一代“铁娘子”的领袖形象。

的确,让触觉、视觉、听觉获得全方位的体验之后唤醒的声音,才能真正展现出语言被声音改变、思想因声音而增色的魅力。如果从细心调养美好的说话语言开始,着力于每一个细小之处,这不仅是在涵养生活,最后也会涵养到声音上。不要小看轻轻地哼唱,在自然放松的情感流露中会让你享受到声音的完美流畅。哪怕是唱,即使在平凡的一天唱一首平凡的歌,也会从被滋养的心灵而唤起种种感觉开始,直到拥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声音形式得以表现。一个安静投入的、老道的声音,无须非唱咏叹调,即使民间小曲儿,也能唱出极致。2013年12月21日,吴碧霞在兰州举办的演唱会,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她涵养声音的非凡功夫。

说起吴碧霞,我于1997年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时便认识她,当时她是中国音乐学院五年级学生,唱得很好,而让我在那个时候就注意到她的,是她几乎每天都坚持四个小时练唱的那种执著的坚持精神。十几年过去了,她对于民族声乐的学习与演唱仍然坚持不懈,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中西合璧”,是对她演唱风格的肯定;百余次演唱会的成功,是对她不断努力的褒奖。可以说,作为优秀的歌唱家,她高超的技艺让人叹服,而更令人钦佩的是,她的演唱用心比高超的技艺更感人。这种用心,是她内心激情的迸发,是她自由心神的翱翔,是源之于心、发之于声、牵乎其情、神乎其技、达之于歌。

演唱会无疑是成功的,听了以后感受很深。她也曾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她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想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她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歌唱不是工具,更不是武器’,当你把它作为手段去证明自己的时候,实际上伤害的是你自己,并没有伤害其他人。轻,则伤害自己的嗓子;重,则伤自己的心,伤害了那种对音乐的热情。心破了,永远就不可能愈合如初”。这番话,应该是她歌唱和教学的感悟和总结,也是她经历了积淀与爆发、失败与成功之后所收获的自信、成熟和稳重的反映,这正是一种超脱于技艺之上的人生涵养。

美好与不美好的方力钧 篇6

现实如方力钧者,则从“像野狗样的生存”中,自成一派“艺术成功学”。

毫无争议,方力钧已成为这个时代最成功的当代艺术家领军人物之一也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一幅作品拍到几百万、上千万。但在熟悉的人看来,他即使不画画,做其他事也能成,因为太知道如何做人、做事。

或许世上只有这两种人能像明星样如日中天。一种是性格太“个”,如苹果教主乔布斯、Facebook的“坏男孩”扎克伯格,“我行我素 ”已然到了人类无法企及的某种高度,于是只给凡夫留下“瞻仰”的份儿。另种就是像方力钧这样的,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夹在这两类人中间的,或多或少都有点尴尬。

“两面派”

京哈高速下来,我们的车驶入一个大门楼,上书“中国宋庄”。一直沉默不语的司机掏出手机,不知跟谁压低声音说了声:“进村了!”瞬间大家都有了点紧张感。

在最早搬入宋庄的著名艺评入粟宪庭眼里,宋庄很像19世纪中期法国画家米勒他们住过的巴黎近郊小村庄“巴比松”。艺术家的画室被农民的房子分散在村子的各个角落,画室大,环境安静。

实际环境远没有那么诗意。还是岳敏君的说法更中肯:“到处堆有垃圾,房子大都破败不堪。但当时实在没地可去了。”

农舍之间,方力钧的工作室拉开大铁门,仿佛一脚跨入了另外一个空间。在午后微风的微醺下,有点时间凝固的味道,方力钧就在煦暖的阳光里,松松垮垮地走过来了。咖啡色的毛边T恤、牛仔裤,拍照的时候随意找了件粗布对襟小褂套在外面,摸着他蹭亮的光头咧开嘴憨厚地冲镜头一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兔爷般的大耳朵警惕而精神地支楞着。据说曾有相士见过之后,跟朋友断言:“此人相貌不凡,定有非凡造诣。”

比这更早的预言出现在1992年。

方力钧曾说:“从1989年到1998年,你可以看看艺术评论界,几乎没人吭声,栗宪庭是唯一的例外。那么你就知道他有多么重要了。这么大个国家,就一个声音。”

就是这个“声音”,在他著名的评论文章《重要的不是艺术》中称:方力钧是中国最有才华的艺术家。翌年,方力钧画布上那个打着哈欠的“光头泼皮”,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

多年来,他创作的人物一度都是一个模子。不是无聊发呆,就是玩世戏谑:这些作品并没有剑拔弩张、直指政治,但批评家读懂了。朱大可在他《流氓的盛宴中》,选中了“大哈欠”做封面,因为“文学只能书写流氓的内在形貌,而美术却直接握住了流氓的表象”。那个困倦到眼睛都睁不开的表情,就像是在一位慷慨激昂的演说者讲至高潮的时候,无厘头地拍了拍人家的肩膀:“洗洗睡吧。”

在西方人眼中,这正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地方,并将之视作整个中国一代人的心理缩影。

“王八蛋才上了一百次当之后还要上当。我们宁愿被称作失落的、无聊的、危机的、泼皮的、迷茫的,却再也不能是被欺骗的。任何教条都会被打上一万个问号,然后被否定,扔到垃圾堆里去。”这是方力钧说的一段比较激烈的话,其实大多数时候他都不会表现得这么犀利和直白。

恭维他的人提到《时代周刊》,认为那个哈欠是一个可以救中国的“吼声”,方力钧却一推六二五:“只是当时我个人的心理状况而已。”

人的天性里既有反抗,又有顺从,方力钧也是这样一个矛盾综合体。既不屈从于意识形态,也不采取对抗的方式,更倾向于“在个体能力的有限和梦想的无限中找到位置”。他把外在弄得很柔软。“因为自己柔软你就可以在任何一个椅子上面、任何一个容器里面待得很舒服,也不会硌着别人,也不会让别人硌着自己:”

无论是栗宪庭,还是德国收藏家亚历山大·奥克斯都强调,方力钧儿时的经历是他日后“光头泼皮”作品的源泉。差不多有十年,每次方力钧喝高了或聊high了,都会说一句胡话:“每一次的皆大欢喜都是人生的悲剧,每一次的失败和痛苦带来生命的饱满。”

记忆中的美好与不美好

力钧出生于河北邯郸,父亲是邯郸铁路机务段的火车司机,母亲是国棉一厂纺织女工。他说自己的童年本来和所有人的童年一样,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直到5岁那年,他家后墙被邻居们写上了斗大的三个字“方地主”。虽然当时他看不懂,但是听得懂:一群同龄儿童经常聚在窗外集体高呼:“打倒方地主!”

1969年,在一次万人聚集的批判大会上,年仅7岁的方力钧也跟着众人高喊:“把这个老家伙吊起来!”后来吃惊地发现台上那个头上戴着纸糊的尖顶白帽,胸前挂着的黑板的“阶级敌人”,竟然是自己最可亲的爷爷。在四周如潮的鼓噪声中,他把脑袋紧紧塞在裤裆里。

“当全世界都认为这个家庭是坏的、极其罪恶的,但是你却只有在这个家中,才能感受到最真挚的亲情,最温柔的保护。为什么你的理解和大家说的不一样?善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没有權利发问,困惑和茫然长期闷在心里。”

作为方地主的孙子,那时候方力钧是一个随时被欺负的角色。

玩游戏的时候,他每次都必须输,因为男孩们呵斥他说:“你不许赢,你出身不好。”班主任跟方力钧父亲的私交甚笃,但只要逢到班级批斗,都会毫不犹豫“大义灭亲”。为了躲避日益激烈的批斗与抄家,方力钧半夜随祖父逃回了丰南老家。在一次安全生产事迹会上,听到父亲的名字,他误以为又遭批判,落荒而逃,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成为一个笑话。实际上他父亲在那次会上是避免了事故发生的安全生产模范。

为了怕方力钧“祸从口出”,上小学的时候,他所有的作文都是由父亲“代笔”。不想因作文优秀,被班主任指定为年级批判会发言稿的撰稿人。但到了批判会召开那天,班主任又因他“剥削阶级”的身份,另外指定了属于贫下中农的学生替他朗诵。

“假作文”被评为真优秀,宣读的时候又找了一个假代表。这样的经历在方力钧看来,充满了荒谬和错乱感。就像1976年周恩来和毛泽东相继逝世,去灵堂悼念时,父亲对他使了个眼色。方力钧知道自己必须得哭,无奈一开始哭不出来。后来想起自己有那么多委屈,真的哭了,稀里哗啦一发不可收拾,得到了老师的大力表扬。

“这些是从小被教育的结果,你所受到的教育经常与你认为的正确的行为相反,我想我那时就很可能已经是一个‘两面派’了。这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你的环境从小对你的压力太大了。”

人都有回溯过去为自己当下的行为寻找理由的特性。实际上由于方力钧上中学之后特别顺,儿时的经历他都近乎淡忘了。然而他又迎来了生命中第二场举世皆知的运动。他仿佛回到了过去,记忆全部被唤醒。人们从他的作品发现了前后风格的嬗变。

此前他属于现实主义,多描绘自然和乡村,在那之后场景搬到了城

市,背景中的石头也消失了,因为人物在无法忍受现实的悲哀时,需要更多的空间。

我曾见过宋庄一位画家的画作,恨不得用画笔在纸上破口大骂:“XX,XXX,XXXX!”但方力钧选择了王小波式的狡猾。他想得很透彻:“这是长期教育出来的一种结果,或者也是生存必需的一种伎俩。我从不把很多事情挑明,而是用一些技术性的东西,掩盖我的想法,这样就不致受到打压。我们生存的历史就像台绞肉机。能活下来,能保留自己的愿望,稍微有点独立机会的可能,或者是跑在野地里找点虫子吃,这已经是最了不起的成就了。”

方力钧表面大大咧咧,内心极度敏感。

这也能从儿时找到解释。“记得有一天,我爸爸兴冲冲地跑回家,一进家门冲着我爷爷说,林彪出事了,他被打倒了。我爷爷当时望了他一眼,那个眼神的深意啊,我爸爸马上不出声了,周围一片寂静。那种感觉,那种分寸,是极其微妙的。”

当一个人一直处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一直是主体社会所唾弃,他对有些世界的感知在某方面一定非常细腻。

在美院上人体写生课,方力钧从来不是那种上来就挑最好位置的人,总是等别人都抢占好山头了,才到处寻摸还有没有捡漏的可能。经常被迫在最靠近模特的地方,仰着脸写生,看都看不全。有一次因为离得太近了,当射灯照在模特身上,—部分热量反射过来,直扑到他脸上,他突然感受到了模特身上皮肤的弹性和带着体温的那种生命的感觉。

“如果我的位置很好,我可能一赢都感受不到人体除了构图和比例之外,还有温度、弹性甚至气味。循规蹈矩地照着书上教的画,现在可能还呆在某个办公室里做美工。当你把这些小的幸运都抓住的时候,就是生命中最大的悲剧。”

大部分孩子画画是因为有兴趣,而方力钧直到30多岁,都觉得这事不是自己真正所爱。“如果我有别的技能,我会远远躲开绘画。它在我记忆中并不是—件美好的事情。”

小的时候,为了怕他出门玩受其他小孩的侮辱和殴打,方力钩的父亲想到用画画把他“圈”在家里。面完一张,就再奖励一支木头铅笔或者笔记本。方力钧拿着这些小孩眼中稀奇古怪的东西到班上炫耀,不知不觉就上了道,后来又变成一种证明自己的方式。

他从小就是一个不甘寂寞、不甘落后、不甘无能的人。既然家庭出身比不上别人好,永远没有勇气跟别人打架,在任何—场打架中都是挨打的,那么他只有这一点可以证实自己是优于别人。

“其实我并不是深深地爱艺术,我所做的努力是用笔描摹我所体会到的人性,如摄像机拍下眼前的一切。”

既参与,又抽离,这是方力钧一直在努力探求的生活之道。在艺术上,他已经先一步实现。

精于计算

10个画家,9个穷。方力钧说自己很运气。即使在圆明园大家日子都不好过的时候,他也是里面过得比较好的。从1992年就开始“脱贫”,一个澳大利亚人花4500美元买走了他的几幅素描。

张晓刚曾说过:早年“一伙人在私低下讨论将来谁会最成功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肯定是老方”。

在“圆明园时期”就跟他同住一个村的杨卫,也说方力钧—直是被艺术家们私下里议论得最多的人物。“我曾听到过对方力钧各种各样的评价,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字——聪明。”最关键的是他懂得收放自如,既知道如何释放自己的聪明,又明白怎样节制自己的聪明。

有媒体评论他今天取得的成就,都是在冷静的商业策划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得到的。方力钧认为这个看法非常合理。

他的书名《像野狗一样生存》,颇有特立独行的姿态。但腰封那行“人生如何塑造艺术,艺术如何成就人生”,以及封皮上“艺术成功学”这几个大字,又让人忍俊不禁。

方力钧说这是策划人的主意,畅销书需要“成功学”垫底,否则谁买一本画家的喃喃自语?那他为什么“縱容”策划人?方力钧坦然道:“我也希望我的书卖得好。”

“人际关系是最关键的。”他曾在书中对自己为何是老外眼中的“Lucky鸡”总结道。

人务必先生存,后发展。

在老方的“生存期”,留京指标就是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外地砸到了他头上。

当时班上有4名外地学生,只有一个人可以留在北京工作。就在其他同学四处活动、脑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只有方力钧不开窍。“我上学的时候,无论是业务,还是人际关系都很好。最终负责分配的老师看不过去了,对我说:‘方力钧,给你一个留京名额,你赶紧去找工作。’我很高兴,我一直觉得自己后来的许多事情真是非常幸运。”

我曾听说,宋庄生活着这么~批年轻画家,困窘到一天只能吃一包清水面条,憧憬着成为第二个方力钧,因为他们的“榜样”在成名之前也是这么过。

毕业后方力钧就搬到了圆明园。乘着年轻人的一腔豪情,—把火烧掉了4年的日记,也烧掉了被袄行囊。没想到遭遇寒冬,把自己冻得跟孙子似的。

更令人雪上加霜的是,元旦那天,他被房东轰了出来。

那是一套农民的两间房,外间不到二十平米的归他用。后来房东发现,他不仅擅作主张用了里面那间,还带着一个北大教书的哥们儿一起住。

搬家那天,天特别冷,他们找了车辆三轮车,搬到一间紧挨养鸡场的小破平房里。他们当时被称为“盲流画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经常是吃了这顿不知道下顿。最穷的时候哥几个把床板掀开,一分、两分的钢錋都抖落出来,捧着—把去胡同买红薯粉条,拌点酱油就是美味。他当时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够攒够钱一次性买30斤挂面,1斤咸盐,这就解决了一个月基本口食。再找机会混点儿肉吃,弄—棵白菜。

当时没有人可以靠着艺术本身活着。方力钧经常会逃离圆明园,要么回老家补充点营养,或者去打零丁。他人缘好,出版社、美院的老师经常能给点活儿,等赚了钱再回来继续理想。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就满城跑着去蹭饭。

为了让蹭饭更自然,他还颇费心思编了份“路线图”,把所有的资源都交叉使用了,还安排得挺好,大家都以为方力钩是想他们了,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关于蹭饭,我挺佩服自己的。”方力钧笑着说。

搞艺术的都不修边幅,有一次去见北大的师妹,稍微拾掇了一下就出门了。在人家那里一照镜子,蓬头垢面,围着大红围脖,把自己都吓下着了。但就那副臭烘烘、乱糟糟的模样,很多老师、朋友一看方力钧来了还都特高兴。无论多苦,他每天都是乐呵呵的,这让很多人都愿意与之相交,甚至有时候借的钱都不用还。而对很多画家来说,越穷越抹不下那个面子,整天哭丧着脸,这让他们的交际圈越来越窄。

杨卫一直记得曾跟方力钧交往中的一个细节。那是多年以前,大概是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上,他和几位朋友遇见了方力钧和栗宪庭,因为时间恰好是中午,大伙便约好一同去美术馆外的一个小餐馆吃饭。席间,

不知何故,话题扯到了围棋,老栗说丁方的围棋下得好,且能跟电脑程序对垒。此语一出,桌子上半晌无声,只有方力钧突然把话题接了过去,说:“那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能下,大不了下输就是了。”

“这是一个近乎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在多数人看来属于尴尬的处境,却在方力钧那里迎刃而解了。由此,我才似乎明白,为什么老栗当年要鼎力举荐方力钧了。因为这个人的确能够给予这个沉重的现实一种解放,一份轻松。”

作为一个有长远规划的艺术家,方力钧非常明确自己要做什么的潜质,从选择画什么就表现出来了。他说:“我一直是个比较算计的人,什么事情都要先算好了合不合适,占不占便宜。比如说我们家的那个狗,它就不会算计,它一闻到好吃的味,母狗的味,它就死活要挣脱链子,但可能是会被打一顿。”

画什么?

力钧当初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画光头,一个是画水。

其实他最想画的是水,因为水里的状态和他当时的感觉是非常贴切的。

但在理性的考量下,他最终选择了光头这个符号。“当时年轻,又渴望出名,渴望获得成功,所以作品必须要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光头在画面上的视觉非常强烈,如果在一个30人或40人的展览中,我的作品可能一下子就会跳出来。再一点,画水可能我的技术准备也不足,视觉效果不会很强烈。”

他是一个很有规划的人,从作品的顺序到步骤,他都会提前把今后几年的工作都安排好。

在从铅笔向油画笔的过渡中,为了避开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将两种题材转化中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他小心翼翼选择了黑白油画创作,直到1994年,才把油画材料的性质和感觉找到了,开始无所顾忌地创作彩色油画。

1993年,他的部分作品色彩开始出现艳俗的倾向。批评家认为:“这也许是中国的环境色彩带给他的刺激,他更早地意识到消费文化的泛滥,尤其是中国城市环境色彩的艳俗倾向……以庸俗和艳丽的色彩来加强嘲讽和自我嘲讽的话语强度。”其实想得有点多。

然而方力钧最大的优点就是不装。他告诉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当时这批画要得很急,我就想了这么一个方案,在短时间内可以产生最大化的效果。”

可以想象,在展览中一眼望过去都是黑灰灰的作品之后,突然有这么一幅色彩鲜亮绚烂的作品放在其中,会给人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这有点像当年潘石屹的技巧。在清一色灰蒙蒙的北京城中,SOHO现代城的色彩大胆绚丽,一时成为最吸引眼球之处。

做版画也是这样。他首先考虑的是从技巧上面突破,不要给别人增加负担。

“现在动辄有人弄一幅巨大的版画,怎么运输、展览、保存?我曾在国外参加一次展览的时候说能用东方的方式来解决。既然夸下海口了,就回来琢磨。当你用传统卷轴画的形式,来展现当代艺术,这种效果会让人很吃惊:它怎么会以这样一种形式出现呢?因为年轻,在任何展览里面、任何场合里面,你都不是一个非到场不可的角色,你怎么能尽可能得到机会,这也是技巧或者赌博。挂画的工人都觉得高兴,那么大一张画,那么大一个墙面,站在升降梯上一挂,就完了。等你把画买走的时候,那么大—件作品,往床底下一塞,就没事了。我觉得该把点点滴滴汇总到一起做综合的考虑。”

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他还画过一幅讨好观众的《同舟共济》。猴子、马、鸡全挤在一个船上,像开玩笑一样的热热闹闹,在台湾地区办展览的时候把大家都乐翻了。结果在一片不景气中,他的画依然卖得最好。

怎么卖?

是一个最经典的峰回路转。

媒体是这么叙述的:1992年,在澳大利亚举办的中国新艺术展上,很多中国艺术家卖掉了大部分作品去糊口,拿不出力作去参展。而方力钧则由于潜售而保存了所有重要的作品,包括很多2米多的画,都是一组一組的,成为绝对的主角。他的光头和蓝天白云具有纯粹简洁的独特力量,再加上大尺幅的视觉冲击力,收藏家很快被迷住了。从此之后,他迅速成为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的标志性人物。

方力钧实话实说:“不是惜售,而是当时卖作品很困难。”

他卖出第一幅画是在1989年的12月,当时说好是100元兑换券一张版画。蹲在地上交易的时候,买主眼中突然流露出了后悔,边递钱边问问可不可以用100元拿两张。方力钧立刻拿过钱斩钉截铁地说:不行!

既然不好卖,方力钧干脆就不卖了。他觉得有必要在一时的困难和一辈子的困难之间做—个选择,为将来做一个好的准备。

另外就像道家所言:反者,道之动。当时在北京,整个社会气氛非常压抑。他觉得人民不可能长期这样哀叹,政府也不会让人民长期灰头土脸地生活。两三年之后就会有一些清新的空气流入,展览、机会应该会多起来。

后来的发展果然如他所判断。

方力钧的精明还在于他对作品的精准投放:1996年之前,方力钧的画基本上都流向了专业的博物馆、美术馆收藏,价格比卖给私人要少好多倍。

这还是出于他那个长远利益的考虑。“我认为最早的公共收藏是非常重要的。在美术馆,每年有上万人,或者说有很多重要的人能够看到这个作品。但卖给私人,可能永远没有人再看到它了。”

至于有人质疑当代艺术价格是不是虚高,会不会崩盘?他都会立刻化身“方经济学家”,拉着你非常专业地算一笔货币贬值的账。

想想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时候,一盎司黄金可以兑换35美元,如今都变成1:1500了。你会选择存堆钞票,还是存幅画?

艺术圈里的“劳模”

过方力钧的人,都觉得他完全不像传说中的艺术家,可以睡觉睡到自然醒。他每天的生活就像个忙忙碌碌的上班族,住在城里,一早开车进村,到点下班,规律趿了。方力钧的母亲回忆说他在大理的时候也是这样,早上起来一杯白水、—杯牛奶就到画室去了,一天看不到人,晚上才回他的宅院“风月山水”。

他说自己的创作状态就是保持平和、排斥激情。

正因为这样的严于律己,他的作品传达出了当下难得的沉静与诚意。

一位评论人士观察得很仔细:“通观很多艺术家的发展历程,多数的艺术家都在做减法以适应市场日益强大的需求,而方力钧反其道而行之。他是有西方古典主义的精神的。小到一颗牙齿,他都画得很是精细。他1992年画下的《系列二No.5》,居然把人物身上穿的毛衣条纹一根—根地画了出来,而且不是画一件而是三阵。换作今天,也是很少有艺术家能够静下心来画这些琐碎的东西的。有大效果,却不失小节,这就是方力钧的成功法则。一位艺术家在焦虑与嘻哈的环境中是不可能完成这些工作体量上的活的!”

然而就像方力钧画面上的那些蓝天、白云,他也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了足够的栖息地。晚上在他新

开的大海边餐厅聚餐,他喝红酒都是站起来一伸手:“干!”不管别人,自己一饮而尽。微醺勤的,热情而率性。导致每次为他提供红酒的朋友看到这架势就特生气。方力钧也很委屈:“我已经勉强可以接受喝红酒不加雪碧……”

方力钧现在已经在喝酒上收敛了许多。据说当年他也有过一段疯狂的岁月。每天晚上进城应酬,开车回村的时候,都要掐大腿、抽自己的脸才能保持清醒。在床上一觉睡到下午,接到电话又出去了。直到自己觉得再也不能这么荒唐。

做老板的感觉

今的方力钧,不仅是方画家,还是方老板,拥有7家餐厅。我是个对饮馔比较挑剔的人,曾跟朋友笑言:“在北京吃过还能让我想起来的馆子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其中岳麓山屋、大海边都是方力钧开的,这人命带‘天厨贵人’乎?”

位于SOH0O现代城会所三层的“茶马古道”,是他的第一次试水,借力于艺术家和全新的概念设计,曾被《时代周刊》评为亚洲最佳餐馆。最让人啧啧称奇的就是二层地板全是透明玻璃,导致穿裙子的女孩不敢上楼。室内环境全由朋友们担纲设计,管理则交给专业的公司打理。

“当初开餐厅是因为天天在云南写生,迷上了云南菜。当时北京除了云南办事处之外,没有云南菜。回来之后一想再也吃不到那么地道的口味了,干脆自己开了一家。开岳麓山屋,也是因为喜欢湖南一家菜馆里手撕小鳖这道菜。”

这有点像马连良的做派。当年他专门把自家厨子派往上海,为的就是去上海演出的时候,能吃上自己喜欢的菜式。

这家餐厅成了方力钧和朋友们聚会的好去处。他还有一个自己的小盘算:十几年前当代艺术还没有得到世人的普遍承认,办展览很难。他就想:“既然大家对当代艺术不感兴趣,我们可以扛着这些艺术品去追着大家跑。”干脆把餐厅变成了展厅。食客就餐的时候,身边挂的就是张晓刚、岳敏君这些人的原作,没遮没拦的,大家就这么蹭来蹭去,现在是再也不敢这么干了。开餐厅是个腌臜事,不仅得斤斤计较流水,还需和公安、社会上的人周旋、应酬。

方力钧颇能放得下身段。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他就拎着红酒笑嘻嘻地在门口迎宾,自言:“我们就是做服务的。”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你已经是个画画就像画钞票一样的大艺术家了,怎么还去趟商人的浑水?”

他觉得餐厅对他最大的意义就是能让他从工作室走出来,提供一个非常社会化、生活化的空间,让他有正常人的属性。

他说,“你不能因为你从事了艺术工作,就有借口和理由变成疯狗,而且你的艺术作品中,要呈现更广阔的心理空间。”

如果钱不给他带来麻烦,不造成危险,方力钧希望钱越多越好。“其实艺术家只是一个技术工种的划分,这并不决定所有的艺术家都以这个技术谋生,就会有共同的理想,这是不对的。我希望自己在社会上扮演的各个角色都挺成功。我这个人的功利性比别人都强。”

鲜为人知的是,方力钧还是一位古董收藏家。他从办公室的文件柜里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幅丢勒的自画像素描,在国外拍回来的。“这些作品我们上学的时候当作经典来膜拜,现在自己能够拥有几幅,心里会有一种像喝了蜂蜜一样甜丝丝的感觉。”

另一个让方力钧醉心的,就是看书和旅游。

十几岁的时候,他是抓到什么读什么,喜欢挑战高、艰、深的项目:《九三年》、《死魂灵》、《呼啸山庄》、《忏悔录》、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这会儿他表示,16岁摘抄的那些东西现在全都看不懂,而且一个字都没记住过。

眼下他更喜欢读史书,带着满脑子的想象跑到实地去考察,再回来继续研读。26岁的时候曾一个人背着包去云南芒市,看到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陵园,好像有5000多座墓。“当时脑子就像灌了铅一样,一下子转不过弯来。因为我们受的教育一直是说,国民党是不抗日的。后来回到北京,就到书店找书,正好当时有点儿松动,找到一本红皮的《中国远征军》,写得也不是很好,但看完从骨子里拔凉。这么大的历史事件,间隔时间那么短,差不多就是被改写了。从那以后,文学书我是不读了,只读历史方面的书。”

他喜歡把报纸上那些有关战争、堵车、灾难的报道撕下来贴在办公室的墙上,没事琢磨琢磨。一方矮几上铺着白棉粗布,笔墨纸砚。

我问他:“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感兴趣的?”

美好的反义词 篇7

我心目中的家园是绿色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山坡上绿毯覆盖。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清澈的小溪沿着山涧慢慢流入湖泊中。雨儿在河里活泼地戏水,鸟儿在空中自由地飞翔。青蛙一蹦一跳地在农田里捉虫。人们在湖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整个家园一片生机勃勃。

我心目中的家园是五彩缤纷的。春天,万物复苏,百花齐放。小草也不甘示弱从泥土里钻出来,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小溪淙淙地流淌着。夏天,树木郁郁葱葱,亭亭玉立的荷花芬芳无比。一束束太阳光好像一把把利箭照耀着大地……秋天,金黄的落叶铺满了大地,桂花香气飘十里,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冬天,看着雪花纷纷飘落,树木上、房顶上覆盖着皑皑白雪,一片银装素裹。大地享受着雪地里的欢乐。

我盼望美好的家园,蓝天、白云、鲜花、绿树、快乐构成美丽的家园。让我们共同走向绿色的明天,走向我们心目中所向往的美好家园。

乐趣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篇8

欢乐:快乐(多指集体的):广场上~的歌声此起彼伏。欢乐

趣味:情趣意味:趣味无穷|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趣味

兴趣: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需兴趣

意思:1.思想;心思。 2.意义,道理。 3.意图意思

有趣:1.有兴味;有趣味。有趣

兴味:1.趣味;兴趣。兴味

乐趣的反义词

乏味:没有趣味 ;缺少情趣:语言~ㄧ这种单调的生活实在乏味

无聊:①精神空虚,没有寄托:闲极无聊|几度无聊倍惆怅。无聊

悲苦:悲哀痛苦:脸上露出~的神情。悲苦

乐趣的造句

1、无需努力的写作,总的说来就像没有乐趣的阅读。

2、我的生活原则是把工作变成乐趣,把乐趣变成工作艾伯乐。

3、青春活力,可以说是把我们整个身心都舒展开了,同时用生活的的乐趣把我们眼前的万物也美化了。

4、人们独居和退隐时,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物时,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

5、一个人思虑太多,就会失去做人的乐趣。

6、辛苦的劳动让我有了收获,收获的喜悦也给我带来了学习的动力。现在我对古筝更是情有独钟,它让我陶醉,让我在悠悠琴声中,享受弹琴的乐趣,它让我欣喜,让我在勤学苦练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7、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工作,我想工作应该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创造自身价值的过程,用爱去创造,在创造中寻找乐趣和意义才是工作的最高境界。

8、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9、生命因运动而精彩,生活因乐趣而充实,学习因思考而深刻,交友因真诚而持久!

10、对我来说,在享受人生的乐趣方面,有钱和没钱的差别是微乎其微的。在我这一种人看来,金钱就是安全和避免小苛政的工具。

11、别把工作当负担,与其生气埋怨,不如积极快乐的去面对,当你把工作当作生活和艺术,你就会享受到工作的乐趣。

12、享受悠闲的生活决不需要金钱。有钱的阶级不会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

13、热忱是工作的灵魂,甚至就是生活本身。年轻人如果不能从每天的工作中找到乐趣,仅仅是因为要生存才不得不从事工作、完成职责,这样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

14、不急功近利,不患得患失,坚定不移地奠定基础、创造条件,自会有妙手偶得的乐趣。

15、是什么将云儿的神秘面纱揭开?是什么打破了刚才的幽静?是谁给云儿带来了乐趣?哦,是阳光,是它耀眼的光芒揭开了云儿的面纱,是他的晚风来急打破了刚才的幽静,是他的温暖给云儿带来了乐趣。

16、除非一个人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否则他不可能从懒散、空闲中得到乐趣。

17、我的生活原则是把工作变成乐趣,把乐趣变成工作。

18、每一个懂得如何读书的人,就懂得如何利用所学来增进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生活的方式,并使生活充满意义与乐趣。

19、不分贫富,一体的造福,这是上帝创造酒的乐趣。

上一篇:16年消防考试真题解析下一篇:医务人员自我党性分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