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文化研究现状综述(精选8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委统战部指导下,市国资委党委带领全市国资国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为中心,开拓创新谋突破,改进作风强服务,凝心聚力抓落实,全市国资系统为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谱写出新时代**国资国企统战工作新篇章。
守正创新行稳致远国企统战质量持续提升
***滑石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公司”)成立于****年,专业从事滑石开采、加工、销售,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工程塑料等**多个行业领域,并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公司已成为中国重点滑石产品生产和出口企业,也是我市知名国有工业企业。
“近年来,公司党委始终把统战工作作为重点,按照‘提认识、健结构、聚合力、促发展’的思路,持续开展‘爱企业、献良策、做贡献’活动,充分发挥统战工作独特作用,凝聚人心士气。”**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说,作为外贸企业,公司产品每进入一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员工都及时与当地华人商会取得联系,广交朋友,通过商会的牵线搭桥迅速打开国际市场。
在长期的经贸交流中,伴随着“**产”滑石的市场版图不断扩大,**人与全球各地的客户也逐渐从合作伙伴变为朋友,他们成为**乃至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桥梁。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暴发,口罩等防疫物资紧缺。知悉情况后,**公司的多个海外客户立即行动,在所在国家和地区大量购入防疫物资寄给该公司。其中一家日本企业因为批量购买困难和物流不便,两次发动员工分散购买防疫物资后,再派人从日本乘飞机送至上海,然后将物资寄到**。
“外国客户寄来的防疫物资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在那段艰难时期,我们不仅不缺乏防疫物资,还有一些富余捐赠给其他兄弟企业,并为公司后来迅速实现复工复产打下坚实基础。”**说。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疫情在国内得到有效控制后,在全球各地又开始暴发。**人迅速在我市采集大批防疫物资,捐赠给意大利、法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客户。
意大利意米法比公司总裁法比先生说:“疫情在意大利的暴发造成防疫物资紧缺,口罩价格不仅贵,而且根本就买不到,多亏中国朋友送来的这些防疫物资。”
据了解,为了做好统战工作,**公司充分发挥“爱企业、献良策、做贡献”等统战活动品牌作用,邀请统战成员代表参加或列席职代会、党代会、青年座谈会等,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持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针对公司龙胜矿区位于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地处偏僻、周边村民出路少收入低的实际情况,公司与矿区周边*个村民小组共同出资成立滑石加工公司,开展“村企共建”活动,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近年来,公司累计帮助矿区周边***多人就近就业,实现企业获利、村里获益、村民受惠的多方共赢,构建良好矿地和谐环境。
**公司在统战工作中取得的明显成效,只是全市国资国企推进统战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市国资国企始终注重强化政治引领,全面统筹推进,着力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积极帮助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为**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发挥统战法宝作用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
“基层统战工作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基础,国有企业是统战工作的重要阵地和经济统战的重要战场。”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说。
今年以来,在市国资委党委带领下,全市各国企党组织特别是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始终把加强统一战线作为政治任务抓实抓牢。该委积极组织引导国资国企统一战线人士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红色基地现场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把思想政治引领成果转化为助推国资国企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市国资委坚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充分发挥国资国企人才荟萃的优势,组织统一战线各界人士,紧紧围绕国资国企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考察调研,动员党外人士为国资国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积极建言献策;切实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加强国企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培训教育;组织各国企充分利用本单位资源,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帮扶支持力度,加快扶贫车间建设发展,按照“引得进、有效益、能发展”的目标,坚持与返乡创业、当地特色农产品、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相结合,确保扶贫车间运转稳中求进,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国企力量。
在风险管控方面,市国资委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利用企业统一战线代表身份,协助党组织做好安全生产和信访维稳工作,坚持领导联系包案制度,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稳人心、聚人心,全力确保国企改革发展行稳致远。
1 用户信息需求研究的意义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库, 如何根据信息用户的知识结构、信息需求、行为方式和心理倾向等特征创造符合他们需求的信息服务环境, 为其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知识信息传递与服务, 实现图书馆为广大读者用户服务的价值, 已成为很值得广大信息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课题。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理论探索和研究方面非常活跃, 并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
2 传统的信息需求研究的特点
崔春莎在《浅谈以用户为导向的信息需求分析》一文中认为, 传统的信息需求研究以系统为导向, 着重于信息存取系统的建立、分析和评价。讨论的焦点主要是信息的处理以及系统的设计, 至于用户是谁并不重要。这种以信息系统本身的角度来解释用户的信息需求, 往往忽略信息使用的产生是源于用户需要并付诸于寻求行动。对于用户信息需求的研究、其发展轨迹概而言之表现为由系统导向到用户导向的转变, 即从信息系统的角度定义用户信息需求到以用户为中心提出对信息寻求过程中的认知、感觉、行动、情境进行探究。乐庆玲在《用户信息需求分析》文中认为传统研究大多采用量化的研究方式, 其前提假设是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中具有相同的特质, 它以均质化的标准衡量用户, 表达用户的信息需求, 然而信息需求的认知抽象概念却无法以这种方法测量。而且用户的需求可能因为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造成研究者往往忽略用户的想法及信息需求发生的原因, 无法得知用户何时需要什么种类的信息。量化研究虽然可以通过使用设计良好的调查技术, 小心地选择、分层、随机取样及适合的统计分析, 得到有效和实证的资料。这些都有助于用户信息需求和行为理论的归纳, 能有效地协助研究。但这种由系统以一种同质化和规范化的要求去定义用户需求实际上是对用户需求的限制, 用户经常在这方面遭遇障碍导致信息系统使用率低。于丽娜在《信息构建与用户信息需求的创新》一文中从对情报学用户研究成果的分析中发现, 目前的信息用户研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很多的研究成果将用户看作是信息机构的信息服务对象, 用户是定位在信息机构或图书馆的用户或定位在文献的用户而不是更为普通的信息的用户上;二是信息的提供者和信息服务者将用户当成被动的接受者, 传递者是主动的, 虽然也强调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信息, 但更多的只是考虑用户对信息的需要, 较少考虑用户接受信息的过程以及如何通过信息的传输过程提高吸收信息的效果。
3 用户信息需求研究的现状
张太平等在《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组织》一文中认为在现代信息环境下, 用户信息需求进一步深化, 一些用户要求图书馆能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知识信息, 并且能够针对用户研究的具体项目, 提供全程性、全方位的信息保障。霍国庆在《用户人信息需求及其规律性》一文中认为图书馆是为群体用户服务的。个体对构成群体的基本单元, 对用户个体的信息需求的研究, 可以从静态的角色和动态的角度两方面分析。综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就可形成个体用户信息需求的规律认识。丛敬军在《我国社科信息用户信息需求特点及对策》一文中通过对社科用户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发现, 从满足比例来看, 无论本单位或国内图书情报部门均不能满足我国社科人员查阅文献的全部需求。胡忠红等在《网络信息需求分析》一文中认为通过合理利用网站的WEB服务器的日志文件中的信息和采用ASP技术收集、统计访问者留下的少量信息来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 同时可以减少用服务器冗余和优化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余彩霞在《试析情报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一文中通过对情报用户信息需求变化的分析, 指出, 现阶段情报用户信息需求内容呈现微观化、多样化、实用化以及实效化趋势。另外, 从用户信息行为挖掘用户信息需求, 徐家坤在《浅议个性化服务中用户信息需求的挖掘方法》一文中指出有Web日志记录挖掘方法等6种方法。主体的多元化使需求的内容更为复杂化、更为广泛。社会的网络化以及各种多媒体技术的出现, 也大大丰富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方式。
4 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因素
影响用户信息需求是以用户的各种活动的客观需求由用户活动的客观需求、环境、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决定的。同时也与信息用户个人能力包括经济能力、信息能力、组织结构、个人爱好、专业特点与心理状态等方面有关。长期以来, 由于信息机构地点、服务时间的阻碍, 索取信息程序的繁杂, 大大压抑了广大潜在用户的积极性。在效果和寻找行为得不到统一的情况下, 实际上是压抑了用户下一次寻找需求的强度。肖云在《读者情报需求机理的分析和研究》一文中认为可获取性是决定读者是否利用某个情报机构或图书馆选择某种情报服务方式的最重要因素。另外, 郭莎等在《信息需求的开发利用》一文中认为信息产品的客观原因也压抑了用户信息需求的产生, 表现在: (1) 信息环境。 (2) 信息产品。 (3) 我国目前的信息化水平。
5 用户信息需求研究的发展方向
5.1 对潜在信息需求的研究
潜在信息需求是潜在用户尚未表达出来的需求, 统称为潜在情报需求。研究潜在情报需求的目的在于弄清原因, 采取有效措施激发用户的需求, 实现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 使大量广泛存在于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活动中的潜在情报需求, 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现实的、显性的情报需求, 扩大情报机构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 提高情报服务的社会功能和效益。
5.2 引入信息构建创新的用户信息需求
构建创新信息立足于用户信息需求, 建立一整套有益于用户的信息组织、标识、导航及违反规定系统, 使情报工作者和用户建立起互动的关系, 借助互联网,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等设备, 使用户的视觉、听觉得到功能互相联系, 互相配合发挥作用, 获取适合自己的信息。
5.3 对热点情报需求的研究
热点情报需求是指社会发展中用户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集中性和持续性情报需求。它对用户需求兴趣有明显的引导、依附、凝聚作用。鉴于用户情报需求应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和用户的实际情况, 对永恒需求行为与需求趋向进行调整、控制和优化, 对那些有利于用户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需求热点实施热点强化和开发, 对那些无益的情报需求加以控制, 实施热点分流和热点弱化。
5.4 对用户信息需求的开发、利用和用户信息需求的定量分析
在分析影响信息需求经济因素的统计资料的基础上, 可以建立信息需求增长的经济模型, 并可运用该模型对我国信息需求进行预测。
小结
随着对用户需求的研究不断深入以及网络技、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 信息构建体系更能及时、有效反映用户的真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对信息产品的宣传将有助用户对信息的了解, 音像、图像、视频等信息产品的推出有助于用户对信息产品的难度的把握。用户信息需求的发展, 将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变得更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和实时化。
参考文献
[1]沈媛芬, 林万莲.信息服务及其利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7.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2000-2010年11年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有关体操方面的科研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有关体操的研究,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研究的内容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竞赛,教学,训练方面;对生理、生化、力学、音乐编排方面的研究不足;有关损伤方面的研究,有待提高;关于选材方面的研究很匮乏。
关键词中国体操研究综述
体操的科学研究是为体操的教学和训练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运动员在比赛中提高竞技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客观反映当前我国体操科研论文的现状,总结当前体操科研论文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可以为今后我国体操科研工作者从事体操方向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同时对促进体操运动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对2000-2010中有关“体操”不包括“艺术”、不包括“心灵”、不包括“头脑”的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进行搜索与统计。
(二)数据统计法
把所获得的数据根据年份通过EXCEL进行数据统计,并一一按研究方向进行分类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文核心期刊中体操科研论文的时间分布
在2000-2010年期间,2001年的研究论文最多共计70篇,占总数的12.32%;2010年47篇,占总数的8.27%;2009年共计31篇,占总数的5.46%;2008年共计29篇,占总数的5.11%;2007年共计52篇,占总数的9.15%;2006年54篇,占总数的9.51%;2005年46篇,占总数的8.10%;2004年68篇,占总数的11.97%;2003年53篇,占总数的9.33%;2002年53篇,占总数的9.33%;2000年65篇占总数的11.44%。
(二)研究内容分布方向
查询2000到2010年公开发表的论文共计568篇,参照运动训练学、体育社会学以及体操教材中的分类方法,将检索到的论文划分为基本理论、教学、训练、技术、竞赛、心理、规则、编排、生理、生化、损伤、音乐、选材、力学和其他16个研究方向。
1.基本理论
有关基本理论方面的论文为109篇,占总数的19.2%。这说明我国体操研究目前在基本理论方面研究的较多,在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大多都竞技体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体操的发展史、中美体操竞争力的比较、体操运动的功能价值研究、体操的分类、竞技体操的优势和潜在危机以及后备人才的培养等方面的研究。这对于体操的潜在价值和体操的文化内涵以及体操的纵深发展有较大的价值。
2.教学、训练和技术
教学、训练和技术方面的文章共计201篇,占论文总数的35.4%,其中教学116 篇(占论文总数的20.4%),训练40篇(占总数的7.0%),技术45篇(占总数的7.9%)。学校一直是学术界最为活跃的地方,是高水平论文的发源地,是各项运动开展的试验田和人才库,在体操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有关教学改革的体系研究、教材教法的建设与改革、体操教学评价体系,特别是在教学方法改革与实验方面的论文很多,但08、09年这两年出现减少的迹象。训练方面多是探讨运动训练原理、训练过程的调控及提高运动训练水平方法途径、训练对身体某一特定技能的影响以及训练周期的特点等方面的文章较多。这类论文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运动员身心发展规律及体操技术动作结构、形态等方面进行研究,使其具有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特点,为体操的教学与训练指明了方向。在这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方向上,体操的发展还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3.竞赛、规则
竞赛、规则的研究共计168篇,占论文总数的29.6%,竞赛方面123篇(占总数的21.7%)。有关竞赛的研究如此之多,竞赛几乎全是体操的三大赛事和我国的全运会,内容主要是实力分析、竞争力的比较、竞技运动发展特征以及趋势、成绩分析等。在体操规则方面45篇,这方面的论文较多。成上升趋势,规则方面多直接和体操的三大赛事相联系。从规则的变化来研究竞赛、训练的影响的较多,以及规则的变化对体操发展的趋势的也较多。但从2008年国际体联(FIG)修改新规则后,2009年没有一篇有关规则的论文出现。研究竞赛、规则方面的研究都是为我国的奥运争光战略服务的。
4.生理8篇、生化3篇和力学3篇
生理、生化、力学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科研论文结合电脑、录像机、摄影机、肌电图机等仪器设备,从生理、生化、力学方面在体操领域的研究,解决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对体操运动训练过程的科学化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为体操技术的诊断、技术的创新与改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对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变化进行定性分析、对科学合理安排训练、掌握运动负荷、加强训练过程科学化和提高运动成绩具有理论知道作用。但这方面研究的潜力是巨大的,从生理、生化、力学方面研究体操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5.心理方向
心理方面的文章共计8篇,占论文总数的1.4%。心理方面的研究较少,这与我国运动心理学起步较晚,水平有限分不开。但是随着我国运动心理学的发展,在心理方面的研究会逐步增多,心理研究将成为研究的热点。
6.音乐与编排
音乐编排方面的论文共计9篇,其中音乐1篇、编排8篇(占总数的1。6%)。随着竞赛规则的改变,编排、音乐的研究不断增加。我国在音乐编排方面的研究和世界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音乐编排上的研究也将逐步增多。
7.损伤、選材、健身与其他方向
损伤、选材、健身和其他方面的文章共计59篇,其中损伤30篇(占总数的5.28%),选材5篇(占总数的0.8%),健身12篇(占总数的2.1%),其他12篇(占总数的2.1%)。损伤方面的研究呈上升趋势,说明这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这方面主要有损伤的治疗方法,如何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以及运动员的损伤特点和原因的分析。这也与当前我国体操运动员训练损伤严重,提早退役有很大的关系。有关医疗体操健身的研究也逐年上升,这说明在物质文化丰富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的健康。研究体操健身效果的同时,挖掘了体操的理论功能,同时也让体操更好的为大众服务。有关选材的研究只有两篇,实在太少,这表明,在我国体操选材方面的专家少,以及我国在科学选材方面理论体系不完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运动员的选材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今后的发展,选材不当,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应该在选材方面多做研究。
三、结论与建议
(一)有关体操运动的研究,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建议在我国体操水平还未取得决定性优势的状况下,我们应该加强对体操运动各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的内容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竞赛、教学、训练方面。出现重复选题,创新力度不足。建议扩大研究领域。
(三)对生理、生化、力学、音乐编排方面的研究不足。建议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应用水平。
(四)有关损伤方面的研究还需加强,应该在造成损伤的原因上多做研究,从而较好的预防的损伤的发生。
1、语音情感识别的发展意义及概念
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的生活,学习,休闲,交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对计算机功能的需求和实现也不断地提高和发展。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机交互和人机互动 (HMI&HCI) 无疑是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大方向,它蕴藏着重大科研价值,商业价值以及应用价值。在互联网逐渐转向移动终端,可智能穿戴设备的今天,提升用户体验感,舒适度,以及提升人机交互的功能性,可用性以及友好性是研究之重。
人类传达情感识别的方式主要有表情,语言声调以及肢体动作。而语言作为人类信息感情交流的直接媒介,对于发展HCI的今天扮 演着重大 的地位。 语音情感 识别(Speech emotion Recognition)就是将计算 机作为“人类”,通过对说话者的语气,语调,特殊词汇等的把握,采集在语音中对这些声学特征信号,并对其进行提取和分析。通过对结果的处理与研究,发现特征信号与人类情感的映射关系。而这些映射关系是计算机语音情感识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机交互的主要部分。所以,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确定以下三个方面:
(1)语音情感识别是发展人机交互的核心之一
人机交互就是对计算机赋予人类的情感识别,处理能力;是计算机智能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可以让计算机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2) 语音情感识别是计算机对人类情感研究的重要特征标识之一
人类发展 研究出了 指纹识别 , 虹膜识别 , 面部识别 , 以及表情 识别等。 生物特征 识别是比 传统鉴别 方法更加安 全的渠道 之一。语 音包含着 各种生物 信息 ,所以语音 情感识别 要在生物 特征识别 上将要扮 演更重要的 角色。
(3)语音情感识别应用范围广
在远程语音服务中,服务员通过计算机可以感知用户的情感状态,可以随时调整服务方式,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在犯罪审问过程中,计算机可以通过语音识别辅以心跳,脑电波等来判断犯人是否说谎;在玩具中,可以增加情感玩具,从而从小就可以提高孩子的情感处理能力;在教师远距离语音授课中,学生和教师双方都可以通过语音识别来感知双方情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语音情感识别流程
二、主流语音情感模型
1、离散情感数据库
离散情感数据库就是将情感分为有限的几类,每一种情感都有三个标准:单一,浓重,辨识度高。不过生活中很难达到这种状态,自然语音很难满足这三种标准。因此,现有的离散情感数据库多属于表演型,引导型,综合型。
现有的离散情感数据库有Belfast英语情感数据库,柏林EMO-DB德语情感语音库,CASIA汉语情感语料库,ACCorpus系列汉语情感数据库等。他们统一的特点都是录制人的语音 都具有某 种特定的 情感特性 , 如nertral、anger、fear、joy、sadness、disgust、boredom等。其中CASIA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录制,由两男两女分别在纯净录音环境下(信噪比约35db),用高兴、悲哀、生气、惊吓、中性的语气,16k Hz采样,16bit量化,采集500句文本,最终筛选保留其中9600句。ACCorpus系列汉语情感数据库由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合作录制,有5个子库。其中ACCorpus_SR (情感语音识别数据库) 共由25对男女对5类情感 (nertral、happiness、anger、fear和sadness) 录制得到,16k Hz采样,16bit量化。
2、维度情感数据库
维度情感数据库又称连续情感数据库,它存在在一个连续的空间,并且将情感映射在某一个三维或者二维坐标上,形成一个点。在三维情感空间中,每个维度的定义分别为:(1)效价维(Valence/Evaluation),主要作用是将情感分为正、负两种;(2)激活维(Activation/Arousal),主要作用是通过显示与情感相关的神经的生理激活水平来反映一个情感的猛烈程度;(3)控制维(Control/Power),它用来反映一个情感所具有的主观程度,用于区分该情感是周围环境所致还是由个人主观能动性产生的。
在维度情感数据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Plutchik为代表提出的“情感轮”理论,位于二维空间中,它将圆心作为情感原点,意为所有情感的综合,不过各个情感对于原点影响太小,从而可以忽略不计。不同的情感对应着不同的由原点引出的向量,原点所引出的向量的“模长”与“方向”分别对应了情感的强烈程度,和情感的方向。
不同于Plutchik的情感轮,Fox的三级情感分类模型是通过情感主动和被动的作为区分标准,按照低级粗分,高级细分将人类的情感分成了三个等级。
三、语音情感识别方法
根据人们对语音情感识别的研究与认识情况,一个完整的语音情感识别一般都要经过以下三个过程:
1、语音情感预处理
语音情感预处理的第一步就是语音分析,通过对语音的分析及降噪从而获得更高精度的测量结果。它的主要技术为“短时分析技术”,语音无论从整体上看它的特征,还是细分到表征其特征的参数都是随时间而变化。由于语音信号是一个非平 稳的变化 过程 ,所以我们 不能使用 处理平稳过 程信号的 数字信号 来处理 ;另一方面 ,语音信号是 由人的口 腔肌肉运 动而产生 ,类似声道 ,这种口腔的 肌肉运动所产 生的语音信 号变化是 缓慢的。 因此 ,虽然语音信号 时时都在变 化 ,但是在一 个很短的 时间内 ,它的特征也 是相对平稳的 。因此 ,明确了语 音信号建 立在短时的 基础之上 后 , 我们就可 以将语音分成一段,也可以说是一帧(10~30ms)。再将每一帧的语音特性参数组成一个序列。
语音分析按参数性质分类分为: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倒谱分析。
语音分析按分析方法分类分为:模型分析法和非模型分析法。
2、语音情感特征分析提取
通过语音情感预处理后,我们可以得到语音的样本。因为语音情感特征的提取对于语音识别的结果有决定性影响,所以对于其特征的选取是研究的重中之重。一般选取的语音情感特征具有以下特点:
(1)能够在同一情感中基本稳定表现;
(2)对于不同的情感有明显的区别;
(3)外界影响较小;
(4)特征之间的相关度降到最小;
(5)对于特征的提取和测量不太复杂,特别是对于运算的时间复杂度不高。
经过研究表明,具有这些特点的语音情感特征可以分为声学特征和音学特征,声学特征又可分为韵律特征和语音特征,相关参数是基音,能量,过零率,共振峰(可以用线性预测法预测系数,用共振检测法计算共振峰频率)等;音学特征主要是表述人耳对声音的感知情况,相关参数是MFCCs和Mel频谱能量动态系数等。
3、SVM 语音情感识别介绍
语音情感识别主要分为语音预处理,语音情感特征提取,语音情感识别三部分。在情感识别部分,常见的有通过SVM模型进行情感识别。
以下为识别原理图:
在一整套SVM情感识别模型中,最先开始的预处理是数字化预处理以及语音端点检测处理,因为只有消噪,降噪后选取的有效的语音信号才能带来计算量的减少,提高识别的精确度。情感特征分析提取主要是将这些通过实验研究获得的情感特征送入情感识别模块,情感模式识别的两部分分别为情感分类模型的的训练和情感分类模型的测试。在情感分类模型的训练中,主要是利用上一步情感特征提取的全局统计情感特征,将SVM模型训练出具有情感分类能力。语音情感识别测试分为用训练好的SVM模型在情感语音库上进行性能检测,旨在提高其泛化能力的离线测试。和通过人声实时录制,对已训练好的SVM模型进行性能检测的在线测试。
四、总结与展望
语音情感识别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研究价值,截至今日,其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不过它仍处于较为初级的研究阶段,距离技术的成熟仍有巨大的距离。本文仅对其基本原理、技术及其发展进行了简单的综合阐述,对于现有的语音情感识别技术来说只是冰山一角,在其研究阶段仍有很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例如我们如何以更接近人类的方式对语音情感进行分析,以及解决基本情感状态集合的确定问题。在未来的某一天,计算机不再只会知道我们“说什么”,它会围绕人类的思维,并且在非接触的情况下获取人类心理活动等更多信息。对于这项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随着人们对其语音情感识别理论及其实践的研究与认识,在未来的科学发展中一定会有重大的突破。
摘要:本文从语音情感识别的概念以及流程入手,对近些年来关于语音情感识别过程情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阐述,并对其未来研究及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水底隧道;沉管隧道;抗震研究
一、前言
沉管隧道给国家社会带来了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地受到地震的影响。沉管结构如果由于地震受到严重的破坏,将会带来毁灭性的损失。因此,沉管隧道结构在对抗地震破坏的设计要求,已经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本文综述了针对沉管隧道抗震研究的现状,希望对今后关于沉管隧道抗震研究工作有借鉴作用。
沉管隧道地震效应反应特点
二、沉管隧道抗震现状
针对沉管隧道这一特殊结构,借鉴陈庆,项宗方[1]先前所研究的内容,对于沉管隧道抗震的方法主要有:观测法、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法。
(一)观测法
观测法是在发生地震后,通过对管体的变形特征和对其动力特性进行实测后得出的响应特性。其包含了震害的调查和地震的监测。但由于地震发生的不确定时因素太多,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对于这方面的资料是有限的。对地震的监测可以在发生地震时,得到沉管结构的动力响应过程。
(二)理论分析
理论分析分为波动法和结构动力学法。
1)波动法
波动法是在求解波动方程的基础上,对整个系统进行分析研究,而不单独以荷载为对象进行分析,来求得其应力场与波动场。高广运[2]等采用大弧假定,得出了半空间隧道和衬砌中散射波在P波作用下的级数表达式。波动法通常用于分析平面问题,当地震波频率过高以及易受到干扰时,其应用会受到限制。
2)结构动力学法
结构动力学法是假定土体介质中的波动场不会受到结构的影响,用弹簧和阻尼罐替代土体介质的作用,对沉管结构施加相互作用力,将其视为主要对象求解其地震动力反应。此方法的重点是要求出土体介质的阻尼常数和弹性常数。董云、楼梦麟[3]针对港珠澳超长沉管隧道通过时域数值计算,讨论了考虑地震输入荷载影响时Rayleigh阻尼系数的选择方法以及其比例系数的确定。但管体受到围岩的动力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耦合的,所以结构动力学法很难对地震作用的响应做出准确的分析。
(三)数值模拟
对于复杂地形、地质中的地下结构,从理论上分析对其地震响应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数值模拟成为了当今学者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如今,在沉管隧道中所用到的数值模拟主要包括有限元法、离散单元法、边界单元法。
1)有限元法
有限元法是如今分析岩土结构地震响应使用频率最高的数值模拟方法,它是采用离散的单元对连续体场函数的离散解进行求解。严松宏[4]等运用二维平面有限元法计算了南京长江越江隧道沉管段在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内力和变形,其计算结果对沉管设计具有参考价值。但有限元法的缺点是在计算过程中,忽略了软弱地质条件的影响。并且,有限元法是针对局部进行计算,其研究范围受到了限制。
2)离散单元法
离散单元法是将选定的软弱面岩体当作研究块体,允许其移动或分离,从而模拟岩体的非线性变形。但只有对于整体性较差的岩体进行模拟才会显著的效果,这样,离散单元法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通常把离散单元法与其他方法结合进行分析。
3)边界单元法
边界单元法是在将求解域的边界离散化的基础上,用边界单元代替域边界,最后用边界单元建立线性方程,再求解。但由于求解过程中存在多种介质,分析过程较复杂,所以一般不会单独运用于沉管结构地震反应的分析。
如今,很多学者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沉管隧道的抗震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曹文宏 [5]等运用高性能计算机,对上海外环沉管隧道进行了地震响应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李伟华[6]运用显式有限元法,分析了水深、地质条件等因素对沉管隧道地震反映的影响,并得出一些可供沉管隧道抗震设计参考的结论。
(四)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通过激震实验对沉管隧道结构的响应特征进行研究,主要方法就是振动台模型试验。振动台实验可以深入地模拟隧道结构从而获得精确的动力响应特性和震害特性。徐志英、施善云[7] 用大型振动台进行了土—地下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试验并在这种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下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但振动台实验在边界条件的处理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结语
本文重点阐述了沉管隧道抗震分析的方法。如今虽然对沉管隧道抗震有一些研究与探索的结论,但是由于沉管结构的不成熟和沉管结构的地震响应特性的特殊性,实际运用于工程的较少。从笔者的角度认为,如下几个方面还需要更多的学者进行更多更深的研究:
1.沉管隧道上部回填土的厚度以及水底挖槽深度对其地震响应特性的影响
2.对于沉管隧道抗震具体措施以及震后的补救措施还不够明确
3.关于沉管隧道抗震的理论并没有很好地联系到实际工程
在今后的研究中,围绕这些方法展开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建立起完善的沉管隧道抗震研究体系,为我国沉管隧道乃至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和研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庆,项宗方.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现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37(6).
[2]高广运,李育枢,李天斌.P波作用下浅埋圆形衬砌隧道动力反应分析[J].中南公路工程,2007,32(2).
[3]董云,楼梦麟.关于超长沉管隧道地震反应分析中瑞利阻尼矩阵的讨论[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34(1).
[4]严松宏,潘昌实.沉管隧道在地震与静荷载共同作用下横向受力分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8(3).
[5]曹文宏,乔宗昭,金先龙,陈鸿.外环线沉管隧道地震响应的三维数值模拟[J].中国市政工程,2006,119(1).
[6]李伟华.考虑水-饱和土场地-结构耦合时的沉管隧道地震反应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30(6).
关键词供应链 利益分配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06-01
对利益分配的研究,国外学者侧重方法与模型的研究。对基于非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合作利益分配问题,Shapley(1979)提出了N个局中人合作的利益分配公式,较早的从定量角度分析利益分配问题。但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成员企业利益问题只是随着供应链理论的发展才开始被关注和定量分析,Ilaria Giannoccaro(2004)提出了一个供应链契约模型,通过改变契约中的参数来实现合作利益在供应链中的合理分配。Duca和Vanhoose(1998)提出了市场竞争条件下利益共享的理论模型。总之,国外对供应链成员间的利益分配的各方面均有涉及,但整体性和全面性不够,对供应链整体效益下的利益分配问题探讨不多。
国外文献关于供应链环境下企业利益分配的研究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供应链利益分配制度与原则
国外学者主要采用定性方法,从协作机制、渠道等多方面对利益分配制度与原则进行研究。Weng(1995)指出,供应链中企业间采用专门的协作机制能促使每个企业的决策接近系统最优水平。当把供应者和生产者视为同在一个网络中时,那么网络收益将被定义为他们之间通过协作取得的收益。Waller(1999)等依据非合作时双方的强弱和在渠道中的地位,从渠道合作利益分配入手探讨分配机制。
二、供应链利益分配方法
国外学者主要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利益分配方法的研究,其中以博弈论和契约理论为主。
(一)博弈论理论
国外在利益分配方法的研究多数以博弈论为理论基础,还有一些引入了分配因子的因素分析方法。以博弈论为基础,国外学者分别从单一供应商及单一零售商、多个供应商及多个零售商等角度研究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方法。如Ilaria(2004)提出了一个供应链契约模型,通过改变契约参数来实现合作利益在供应链企业间的合理分配,使供应链的各个企业采取一致的行动。Jochen(2002)分析了供应商与采购商的Stackelberg的博弈模型,他将得到的博弈结论推广到多个供应商和多个采购商的条件下进行分析,并论证了不同的供应链协议对博弈各方的价值也有所不同。Leng(2009)等通过博弈论模型研究了在利益分享合同下,如何缩短涉及单一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两级供应链生产周期,并得出在妥善的设计利益分享合同的情况下,供应链上两者的状况将会更优,并且在系统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他们将不会产生离开的动机。
(二)契约理论
以契约理论为基础,国外学者侧重于研究某种合同下的整个供应链利益最大化问题。研究角度也比较多,如Jaber和Osman(2006)研究了(二级供应链)许可范围内的延迟付款行为可以作为一个决策变量来协调利益,而供应链各成员对整个网络总利益的共享则作为另一个协调方案。Kirstin(2002)研究了生产商和供应商之间具有不确定JIT交货时的供应链协同问题,建立惩罚和奖励两种协同机制,实现了供应链的成本在协同企业间的柔性分配。Lyer和Bergen(1997)研究了如何减小提前期问题,并对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利益分配进行了一定的描述。他们进一步研究表明:通过生产者对零售商的服务水平进行约束,能降低生产者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减轻负担,增加收益。Srinagesh(2001)研究了供应链中单一生产供应商和多销售商的利益分配问题。通过代表不同协作程度的三种库存分配机制来评估利益,研究不同的系统参数对利益分配的影响。表明在该产品环境中,合作利益随着供应商供货能力的增加、销售商数量的增加、惩罚成本的降低及消费者需求变化的下降而下降。
综上所述,针对供应链利益分配问题,国外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都把着眼点放在描述性的数学模型上,建立的模型对利益分配政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实际操作性并不强。一方面忽略了成本的计量与分摊问题,另一方面只是根据预期利益和非合作状态下的机会成本来考虑利益分配问题,而且对风险的计量并没有实质性的考虑。因此,对于供应链利益分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是有必要的,对实现供应链全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Weng. Channel coordination and quantity discounts.Management Science.1995.
[2]Jochen.Supply contracts with options.Stanford University,2002.
[3]Lyer. Quick Response in manufacturer retailers channels.Management Science.1997.
本研究是在我国经济、学术等方面对外交流不断增多, 对本科毕业生的英语技能要求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具有有效性、时代性和紧迫性。本研究对英语语言习得者保持更高的语言技能, 将语言磨蚀程度降到最低具有实际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以后的相关研究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国外研究
外语磨蚀研究在国外是从上个世纪80 年代开始兴起的, 主要由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语言成分分析和机制等三条主线组成。
(一) 外语磨蚀影响因素分析
在外语磨蚀研究领域, 我们通过实践总结了共七类可以导致学习者外语能力磨蚀的因素, 比如内在的自身受蚀时间长短、之前外语水平以及读写能力;外在的社会环境因素、语言习得方式等。在这方面的成就虽然已颇为丰硕, 但是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我们继续探究。主要体现在将影响因素隔离分析, 没有考虑到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等。更甚的是, 由于研究者往往站在主观的角度以自身需求划分标准, 不够客观公正, 使得研究成果就难以用于大众学习者。
(二) 外语受蚀语言成分分析
关于外语受蚀语言成分分析的国外研究, 总而言之, 主要集中在对词汇、语音等几个方面。其中, 词汇由于受语言磨蚀的程度在多数研究中很明显, 关于受蚀语言成分中的词汇成分的研究比较集中。就在过去的三十年, 国外有关词汇磨蚀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大致可分为词汇与其他语言成分的磨蚀差异对比和以词汇本体为研究对象, 探讨磨蚀词汇的语言学特征两类。然而依然存在很多不足, 比如因素分析过于单一, 且尚未勾勒出磨蚀词汇的综合群体特征等。
语言态度对第二语言习得和对母语的记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是语言使用者群体和所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一系列价值观。说起到影响, 相关专家发现与政治、经济等因素相关的语言态度对语言磨蚀影响大。根据国外一份调查移居以色列的移民研究发现, 对母语磨蚀程度最高的是来自法语国家的移民。
(三) 外语磨蚀的机制
各国对语言磨蚀的研究都有不同的进展, 而且角度和样式多样。各种研究成果中比较突出假说之一, 就是“雅克布逊回归假说 (Jacobson Regression Hypothesis) ”。此假说认为受蚀者的语言能力出现退化时, 语言磨蚀呈现回归性特征, 越晚习得的越先被磨蚀, 反之同理。它拥有两个特点, 一是磨蚀顺序与习得顺势成反比, 另一个则是习得的语言在日常使用中频率高低、掌握的好坏决定了被磨蚀的速度快与慢。在1941 年和1980 年分别有了新的进展, 先是有Jacobson将“回归”引入失语症的研究, 后来又有Freed正式引入到语言磨蚀的研究, 并最终被命名为“雅克布逊回归现象”。随后的多年里, 一直有人对其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者们找到不同的语言对象和受试者对象在不同方面进行验证, 比如1989 年产出性词汇磨蚀研究的诞生;又有研究者以句法结构为研究对象找寻回归现象, 找到了几位学习德语的土耳其孩子, 证明发现他们的句法结构越基本则保持得越久;在亚洲, 也有语言磨蚀的回归现象的研究——1999 年开始的日语否定形式研究。
二、国内研究
语言磨蚀研究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 在语言教学、语言理论研究和语言发展等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已基本形成相对独立的领域。国外的研究成果很丰硕, 而我国国内却没有多少人关注, 成果更是寥寥无几。虽然最近几年有些学者开始探究这方面的研究, 借鉴国外的成果归纳和总结发表了文献, 但受主观性的影响, 并没有得到什么反响。国内有关外语磨蚀影响因素的研究, 还鲜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成果。比如倪传斌得出的各项理论, 比如影响外语磨蚀的关键因素是磨蚀前外语水平、决定因素是磨蚀时间、最原始的前提性动因是外语接触量等等, 都是基于国外文献的梳理和自己的见解综合而成的。我们的汉语言历史悠久更为复杂, 又要赶上与国外的步伐, 我们必须争取自主更深入、更全面地研究外语磨蚀的特征、理论等, 也将有助于国外更好地分析汉语环境中英语磨蚀词汇的语言学特征, 将外语词汇磨蚀实证研究推向全球化。
摘要:语言学习不仅包括获得的一面, 也包括磨蚀的一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国内外英语语言磨蚀研究现状的总结和分析, 从而给出在英语教学、语言再习得或语言传播过程中获得更高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英语,语言,磨蚀研究
参考文献
[1]曹鸿娟.从外语磨蚀的角度分析“年龄小优势论”[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2]金晓兵, 倪传斌.外语磨蚀词汇的语言学特征[J].外语学刊, 2011 (4) .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第一个从理论上探讨作业成本会计的是会计大师埃里克·科勒 (Eric Kohler) 教授。他的作业成本会计思想是在1938-1950年间逐步形成的。1941年科勒在《会计论坛》 (Accounting Forum) 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作业就是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个大型建设项目、一项规划及一项重要经营的各个具体活动所作出的贡献。1952年, 科勒教授编著的《会计师词典》出版发行。在该词典中, 科勒认为:每项作业都要设置一个账户, 即作业账户, 作业账户是指某交易事项的收入和费用账户, 该交易事项的作业主管人应履行责任, 施行控制;交易事项包括材料和各种服务, 但属于他人责任范围的及其他事项不在该账户范围之内[1]。科勒对作业及作业账户的研究为作业成本法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乔治·斯托布斯 (George Staubus) 教授是作业成本法的第二位研究者。他主张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作业成本会计是一种与决策有用性目标相联系的会计。研究作业成本会计应首先明确3个概念:“作业”、“成本”、“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 1953-1954年, 斯托布斯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作业成本计算中的成本, 不是一种存量, 而是一种流出量。斯托布斯的观点对作业成本会计理论框架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71年, 斯托布斯出版了具有重大影响的《作业成本计算与投入产出会计》 (Activity Costing and Input-output Accounting) 一书, 书中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增支成本计算、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作了全面的论述[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随着以MRPⅡ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 以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的兴起, 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 直接人工费用普遍减少, 间接成本相对增加, 明显突破了传统成本法中“直接成本比例较大”的假定。美国实业界普遍感到产品成本信息与现实脱节, 传统成本法中按照人工工时、工作量等分配间接成本的思路, 使成本扭曲程度令人吃惊, 而产品成本信息的扭曲又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战略决策。同时, 产品的多样化也使得传统的标准成本管理系统失去了意义。在此背景下,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罗宾·库珀 (R.Cooper) 和哈佛大学的卡普兰 (R.Kaplan) 教授, 在对美国公司调查研究之后, 对作业成本计算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对作业成本法给予了明确的解释。1988年, 库珀在夏季号《成本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一论ABC的兴起:什么是ABC系统?》。他认为, 产品成本就是制造和运送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 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是作业;ABC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作业消耗资源, 产品消耗作业[3]。随后库珀又连续发表了《二论ABC的兴起:何时需要ABC系统?》、《三论ABC的兴起:需要多少成本动因并如何选择》和《四论ABC的兴起:ABC系统看起来到底像什么?》。库珀还与卡普兰合作在1988年九、十月号《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计量成本的正确性:制定正确的决策》, 对作业成本法的现实意义、运作程序、成本动因选择、成本库的建立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奠定了作业成本法研究的理论基础, 并带来了一场真正的成本会计的革命[4]。
除了在有关杂志上发表论文外, 学者们也撰写了许多关于ABC的著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詹姆斯·A·布林逊 (James A.Brimson) 在1991年编著的《作业会计: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 (Activity Accounting:An Activity-Based Costing Approach) 。该书共10章, 前半部分讨论了理解会计作业的框架以及作业会计的推行和变化着的全球市场之间的关系, 提出并解释了许多新的成本会计概念, 如作业、作业层次、作业会计、作业成本、作业分析、作业管理、作业计量、作业单位、成本动因、成本库、同质成本、准时成本计算、不增加价值的成本、增加价值的成本、作业生产成本等;书的后半部分清晰、细致地讨论了作业成本的计算和如何追溯相关成本动因以便合理利用。它在理论方面加强了对ABC的规范化研究, 将作业会计推进了一大步。
二、作业成本法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的探讨
库伯和卡普兰教授、《成本管理》杂志编辑劳伦斯·梅塞尔 (Lawrence Maisel) 先生、毕马威会计公司 (KPMG) 的艾琳·莫里西 (Eileen Morrissey) 女士和罗纳德·M·奥姆 (Ronaed M.Oehm) 先生等, 在IMA和KPMG的资助下, 挑选了8家大型公司, 进行试点, 于1992年出版了《推行作业基础成本管理:从分析到行动》 (Implementing ActivityBased Cost Management:Moving From Analysis to Action) 一书。这部颇具实地研究特色的书旨在回答:“推行ABC要经过哪些步骤, 会遇到什么问题”、“设计ABC系统最关键的决策是什么”、“设计和推行ABC时, 有哪些潜在的或未料到的危险”、“ABC的真正价值表现在哪里”、“组织中的非财务经理怎样才能享有ABC带来的利益”、“ABC对股东的价值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国内学者对作业成本法的理论主要是以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为主, 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展开了积极的研究。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在1995年开始成立课题组对作业成本计算法进行应用性研究探讨, 并于1999年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作业成本法机制·模型·实证分析》一书。王平心教授从1998年开始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中试点运用作业成本管理, 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并先后在《会计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 为ABC、ABCM在我国企业中的成功运用作了有益的探索[5,6]。
三、作业成本法与先进管理思想结合应用的探讨
进入21世纪, 许多学者开始探讨作业成本管理的战略应用问题。Erki M.Van Raaij等在2003年利用案例分析了作业成本管理在顾客赢利性分析中的作用。David BenArieh, Li Qian于2003发表了《作业成本管理在产品开发与设计中的应用》 (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 for Design and Development) 的文章, 对作业成本管理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的应用作了案例分析, 认为利用作业成本法能为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提供准确的信息。Matti Sievanen, Petri Suomala, Jari Paranko发表了《产品赢利性:原因与结果》 (Product Profitability:Causes and Effects) 的文章, 对产品赢利性进行了案例分析, 结果表明:20%的产品提供了150%的利润和净销售额, 并对产品利润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国内学者朱小琴认为, “作业成本法是战略成本管理向作业层面的渗透, 而战略成本管理是将作业成本法延伸到生产上游的采购和下游的销售, 使之成为一个系统, 两者并不等同, 而是相辅相成。所以, 将作业成本管理和战略成本管理结合起来研究, 用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来丰富作业成本法, 有利于作业成本管理的优化”[7]。
四、简要评述
在世界各国管理、会计方面的专家、学者等的共同努力下, 对作业成本法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目前的研究, 尤其是国内学术界的研究, 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1)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理论以成本控制和核算为主线, 多从战术的角度进行, 而缺乏战略高度的分析, 因而往往忽视了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 同时也没有做到成本同企业的资源培植和消耗相协调;成本控制研究仅停留在简单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消耗上, 忽视了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对成本和成本控制的影响。 (2) 目前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相关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结合是零散的, 个别学者提出了一些思路与想法, 但是缺乏系统的研究, 更缺乏在实际中的运用。 (3) 将作业成本和标准成本结合应用的研究不多。标准成本法的最大优点是为成本控制提供了成本基准, 但标准成本法不便于按生产过程划分责任主体进行业绩考评。引进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 将作业成本核算事前化, 用作业标准成本代替产品标准成本。这样不仅可以提供作业的标准成本, 为按生产过程划分责任主体企业的业绩考评打下坚实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 它可以保留作业成本法按资源动因计算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计算产品成本的固有优点, 从成本控制基准的层面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胡奕明.ABC、ABM在我国企业的自发形成与发展[J].会计研究, 2001 (3) .
[2]George J Staubus.Activity Costing and Input-output Accounting[M].Homewood, lllinois:Richard D lvrin, 1971:254.
[3]Robin Cooper.The Rise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Part I:What is an Activity-Based Cost System-[J].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 1988, 2 (2) :45-54.
[4]Robin Cooper, Robert Kaplan.Measure Cost Right:Make the Right Decisions[J].Havrard Business Review, 1988 (9/10) :96-102.
[5]王平心, 韩新民, 靳庆鲁.作业成本计算、作业管理及其在我国应用的现实性[J].会计研究, 1999 (8) :37-40.
[6]王平心, 张枫, 于洪涛.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及其新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3) :30-34.
【统战文化研究现状综述】推荐阅读:
社区统战工作问题研究10-02
2024年统战调研研究工作总结11-09
统战干部10-22
统战交流发言11-05
统战发言稿11-19
统战宣传工作总结07-11
乡统战工作总结07-21
政协统战工作总结09-21
统战进社区调研文章09-25
统战干部开班仪式讲话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