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中的教学模式(精选8篇)
单县张集镇三关小学
王培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育家斯宾塞又响亮的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迫切要求老师们注重情感教育。下面,就自己几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愉快教育天几点看法。
一、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上课铃一响,我推门走向讲台,面带微笑,很快进入角色。生活中的烦恼,种种不愉快都抛之脑后,老师有一个好心情,学生才会有一个好心情,课堂效果才会好。
二、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课 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如在一些计算题中编入有趣味的故事,将有神奇的效果。另外,在数学百花园中,趣题比比皆是,如我国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三人分线”等等。国外的比达格拉斯算题“等都是进行”愉快教育的好素材。
三、要充分利用风趣和幽默,能活跃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有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几只?”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 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回答:“45×2=90, 少了多少只?”“26”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26÷2=13只兔子,32只鸡。”
四、要建立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
一、导入课程,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 较为枯燥无趣。这对数学教师教学来说, 要从课堂的实际性出发, 为学生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 将问题设计成有趣的形式, 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理解学习数学的乐趣, 全面增强课堂的氛围, 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 学生在加减法训练时, 学生的心理活动是比较枯燥无味。教师正好可以利用有趣的故事来继续课程, 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力。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其实数学本身是比较有趣的, 只要教师引导学生, 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其实, 在数学的百花园之中, 有趣的问题很多。比如我国成语 “韩信点兵”以及 “三人分钱”等, 都是可以进行轻松教学。轻松教学, 全面提高课堂的教学问题, 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精心备课
每一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 在保证新课程标准落实之下, 将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环境的空间, 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可以丰富发展情感以及自身态度价值观念。在教学中, 恰当的风趣幽默, 可以带动课堂氛围, 达到教学的作用。对于很多有经验的数学教师来说, 在上课的时候时常出现开怀大笑, 同时又保证秩序井然的教学氛围, 这就是教学中幽默的作用。因此, 教师必须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 在备课的过程中, 数学教师可以进行公开讲课、听课, 针对班级学生的情况, 不断推敲出精彩的案例。明确分工合作的备课方式, 不仅能够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 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 可以全面的提高教学环节的质量。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设和谐课堂氛围
对于教师教学来说,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可以促进课堂氛围的愉快进行。这种关系存在于课堂, 但是建设于平时。对此, 数学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之中, 必须爱学生, 才可以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对于教师自身来说, 在平时的生活中, 不断培养自身良好心理素质修养, 加强职业道德素质, 全面的提高政治业务素质。
其次, 自主探究, 合作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学生可以看到不同的思路。对于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可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 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与竞争意识。在合作过程中, 因材施教弥补教师面向有差异学生教学的不足, 可以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全面发展。对于教师自身来说, 必须要融入到学生小组讨论之中, 了解每一组的合作效果与情况, 可以灵活的调动学习环节。
师生之间的互动评价, 可以让学生客观的认识自己优点, 树立学生自信心。在进行小组互评的过程中, 可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同时这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从客观评价别人, 学习别人的优点, 取长补短。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对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说, 具有求新好奇的心理特征。设计有趣的问题导入课程, 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的时候, 要针对学生思维进行设计, 全面增强教学的主动性与形象性。比如, 在学习到能被3整除的数特征时, 教师揭开课题。 在黑板上写出515, 这个数字能不能被3整除? 这个时候学生经过计算就会肯定的回答。而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说和学生比赛, 看谁不用计算就可以迅速的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可以被3整除。当然比赛结果是老师获胜, 而这个时候学生更像知道老师是怎么样判断的。 有利于学生对数学产生很强烈的学习欲望, 促进学生学习乐趣。
课堂教学应该松弛有度, 有利于学生思维集中。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冷静对待, 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知识的难点以及细节。 当学生情绪低落时, 教师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 有利于唤起学生自信心,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题。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学生实际需求, 主次分明, 教学节奏快慢得当。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及时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 带着学生轻松学习。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如果遇到相遇应用题时, 可以让学生参与演示。直观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互动的情况下, 喜欢上数学。 同时, 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与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针对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 观察与制作实验等互动, 可以让他们手脑并用, 充分的了解数学的奥秘。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五、结论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转变“权威”角色,把自己当成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共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互教互学的关系,让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
1.乐于倾听,把握语感意蕴
教师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表达想法的空间,要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倾听学生的见解,敏锐地把握学生表述的语感意蕴,及时转化为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学生把“一句一句”读成“一句句”。这有什么不一样吗?教师让学生再潜心读文。不一会儿,便有许多同学发表了意见:“‘一句句’表示的阅读速度比‘一句一句’快,像在浏览。而事实上,周总理是在审阅,他‘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周总理看完一句就要停顿一会儿,逐句推敲,所以应该是‘一句一句’。”从品味比较中,学生感悟了周总理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
2.善于赏识,激励创新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一种赏识的心态,给学生以人文关怀。要蹲下来看学生,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体验孩子的情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机敏巧妙地引导,变纠错为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如教学《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文时,一位学生在课本上画起金鱼来。当教师发现时,这位学生用手捂着课本,惊恐地望着教师。教师微笑着对他说:“哦,你画的金鱼像活的一样,请你把课文好好读读,仔细琢磨诗中写的这位老太太,为课文画画插图,怎么样?相信你一定能画好!”老师真诚的、善意的、充满信赖的赏识让学生感动了,这位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真的为每一节诗歌画了生动的插图,与课文相映成趣,赢得了同学们的声声赞叹。
二、感悟语言——启“心灵对话”之智
小学生作为特殊的认识群体,受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知识积累的局限,理解能力难以很全面、很深入。因此,教师有必要进行巧妙的引导,让学生潜心感悟文本精言微义,开启智慧之门,从而生成更为精彩的对话过程。
1.导中求“悟”,点燃智慧火花
如教学《麻雀》一课时,学生质疑:“‘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的‘强大’用在这里不够准确,因为老麻雀再大的力量也是有限的。”教师亲切地说:“对你们大胆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我由衷地表示敬佩!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从重点句、关键处人手,进行深刻感悟,从而真切地理解了文本的主旨。
2.导中求“活”,彰显个性思维
如教学《坐井观天》时,学生提出了“青蛙没有说假话,它看到的天只是井口那么大”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因势而导,通过点拨、诱导,让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来。
“青蛙的话肯定是错的。天是无边无际的,怎么会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我觉得青蛙的话也有道理,你想它从来没有跳出井口,看到的天确实只有井口那么大。它说的难道不是大实话吗?”
“应当说青蛙的话既对又不对。它看到的天确实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对的;但实际上天是无边无际的,青蛙的话确实错了。”
作者:郭艳辉
单位:湘潭县云湖桥镇烟山中心小学
电话:
***
浅谈数学课中的创新教学
小学数学教育照本宣科缺失人文关怀和乐趣,在传统的教育中,小学数学其教学内容多为数学计算,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主要运用形象思维。而数学教育工作通常为照本宣科,在进行知识灌输后,运用较为繁琐的数学思维以及相关数学理念进行解析,这种教育方式显得教育乏味,使得学生失去对数学教育学习的兴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世界强国,可中国的学校教育历来被诟病为应试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和国外的学生天差地别。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活水源头。而创新能力的培育在学生的幼少年则显得至关重要,作为数学教师,创新教学的有效落实不仅需要教师与时俱进,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更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当今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至今仍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引起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和注意,我就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和观点。
一、创新教学方法,进行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认知能力,由浅入深地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探究中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过去的课堂中,教师拿着课本,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占据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也是说一不二,学生奉教师之言若圣旨,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总体素质的增高,新时代也要求教学方式做出新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对于各样的学生而言已是供不应求,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综合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这里举出一个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引入或者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教学内容,这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好的引导和形象感知效果。只有学生好奇心被调动了起来,学习动力足了,自主学习之下会比强行灌输更有效果。在教授物体体积时,我拿出了几个学生常见的物体,篮球、黑板擦、文具盒。最后在这个实验的引导下,学生对体积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物体不仅要占空间而且有大小之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体积的概念。学生在实际观察感知当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数学知识,此时学生的活动要比教师灌输给他们的印象要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实实在在的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趣味性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有效解决数学问题。进行趣味性的数学教学,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拉近学生和数学学科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积极地探究和学习,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新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相比于其他学科,任务比较繁重,内容比较杂多。很多教师一堂课上完,都是慢慢的数学公式和题目,师生之间的互动空间也被挤占,教师的形象也变得严肃呆板,数学也变得枯燥乏味了起来。要建立创新的师生关系,一定要改变这种状态,转化传统的教师角色,教师放下身段,和学生做朋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像以前我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学生,他在课堂中指出了我书写的一个错误,事后这个学生反而给我道歉,说让老师课堂上尴尬不好意思了。第二节课我就在课堂上公开表扬了这名同学,也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和老师交流,这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创新人格培养都是尤其重要的。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数学课堂中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使他们的数学能力获得有效发展。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让他们对新知识进行大胆探索,运用已有的知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探究、分析,获得新的知识体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和地位发生了变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他们在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使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发展,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问题,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在让学生进行大胆探索时,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重点内容给他们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能够使他们积极思考,有效掌握探究内容。我们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让学生在对概念与原理的深刻理解中学习技能,而不是单纯的记忆与模仿。
三、创新评价模式,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数学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时对于教师感知自身教学效果有个更客观的认识,在应试教育阶段,考试可以说是唯一的教学效果评价,这种片面的学习评估实则不能完整的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更应该结合考试和课堂表现综合考量一个学生。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进入了学校教育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能把知识的重难点设计成直观的图片和动态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由于多媒体具有丰富多彩的素材,有效利用多媒体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探究知识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导入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画效果,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自然地进入学习中;在进行知识的重难点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扩展学生的思路,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制定合理的评价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是立体成体系,客观多方面的评价模式。我在数学教学中曾经引用过2—2—6的评价体系,就是学生课堂表现占二成、平时课堂作业完成占二成、阶段性考试测验占六成。这对于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无疑更加全面客观。学习效果评估作为教学质量的检验手段,具有对师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既能让学生感知薄弱的知识环节,激发学习动机,强化竞争意识。
四、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习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对知识只是生搬硬套,不能有效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在以人为本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运用有效的方法探究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率。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要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提高探究的效率。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才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五、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核心素养 核心问题 探究学习
核心问题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S多专家的研究更偏向于理论探讨,我们一线教师则应该重点关注核心问题的教学策略,呈现分析与提炼核心问题的具体做法。“用核心问题引领探究学习,培育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数学课堂的首要任务。
一、数学核心素养、核心问题是什么
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核心素养、探究学习、核心问题”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三个关键词,这三个关键词的含义不难理解,但若能真正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将对新课程改革的“再出发”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看出核心素养的培养来源于核心问题的探究,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探究学习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核心问题是有效探究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我们一线教师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用核心问题引领探究学习”上。
二、数学核心问题来源于哪里
“用核心问题引领探究学习,培育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数学课堂的首要任务,那么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从什么地方入手,核心问题从哪来?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来。一个好的情境,它应该能唤起兴趣、激活已知、产生冲突、激发创造.而这样的情境,它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度发掘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来自于教师对班级不同学生认知特点的充分了解;来自于教师让学生先行的课堂教学活动;来自于教师对学生想法的倾听、敏感和捕捉;来自于教师教学实践、反思所生成的教学智慧……即来自于教师。
三、数学核心问题如何引领探究活动
数学核心问题如何引领探究活动,我认为,一定不是教师的“强行引领”(即教师用一个个小问题将学生的思维预设的轨道),而是学生为解决核心问题又产生系列的子问题,以不断地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再发现问题、再进行探究的方式,使探究活动层层展开,学生的思维也随之不断地拓展、深入。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小数》时,通过学生的分析,并提出了问题“买肉花了多少钱?”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教师给出探究提示:
①想一想,你能列出算式吗?说说你的理由。
②看一看,你列出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③估一估,这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④试一试,你能用整数相乘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吗?记下你的方法并交流。
⑤议一议、猜一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开始探究,并收集有价值的资料,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班内交流,小组展示,在分享的同时相互评价、质疑。
这里渗透一个转化的数学思想:
25.6×0.9――25.6×9――256×9;让学生经历一个转化的过程,由小数乘小数转化成小数乘整数,再转化成整数乘整数去做。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情境中尽可能让学生发现并提出核心问题;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想法;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捕捉冲突点,引发思维碰撞。没有思维碰撞,教育就无法完成。
四、如何以“核心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
以“核心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明确教材重难点,确立核心问题,并以“核心问题”为主线,引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核心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和老师都要学会“变”。
1.教师的备课方式要改变
一直以来,教师在备课时着重要做到“六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案、备习题、备方法、备手段。在实施“核心问题”教学后,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做到“六备”,而且还要从许多问题里筛选、整合、并提炼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并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
首先,要认真分析教材,在解读教材中,提炼“核心问题”。必须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也就是要弄明白“教什么”。要弄明白“教什么”,需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感悟哪些数学思想方法等。要明确教学重难点,教师在了解知识点之后,需要对多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尤其是从班级学生情况的实际出发,合理地确定教学重难点,从中提炼出教学的核心问题。
其次,要精心进行预设课堂教学方案,即如何呈现核心问题、如何组织课堂活动、何时指名小组上台汇报、如何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精心预设。可以看出,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教学,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用“心”备课,不仅要备核心问题,而且还要备核心问题如何呈现;不仅要备活动组织,而且还要根据不同课型而安排、组织不同活动的形式.这样,虽然教师备课方式发生了转变,但是教师的备课变得更有针对性,突出重点,从而让教师学会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科学预设、条理清晰,便于施教,从而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2.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要改变。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需要改变课堂的组织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提出许多问题,多是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或是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去解决问题。这样,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或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抑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而“核心问题”教学,是以一两个“核心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由于一两个“核心问题”思维含量大,并具有探究性、开放性,不是学生一下子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才能解决的。这样就需要我们教师改变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采取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小组汇报等课堂教学组织方式。那么,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流程通常应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交流,分析问题――指名汇报,解决问题――引导质疑,再提问题――实际应用,深化问题”五个基本环节。
3.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用单干方式,单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单独完成所要解决的问题,很少开展合作交流,小组汇报。而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推动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提倡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生由传统的配合者、接受者和服从者转向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问题发现者、探究者、合作者。
(1)注重自主探究。如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角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四个不同的活动角,分别是:角的两边很短;角的一条边长一条边短;角的两条边都较长;角的两条边更长.让学生自由地转动角边、比较角的大小,观察思考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并随机出示两个问题:
怎样才能把角变大?怎样才能把角变小?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摆弄活动角,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并在探究与交流中感悟到“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边画得长短无关”。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而且因为规律是学生自主发现,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所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学得扎实、记得牢靠。
(2)注重合作学习。由于“核心问题”通常具有探究性、开放性,问题比较大,学生单独完成需要较长的时间或单独完成不了,需要开展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班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开展帮教活动。而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集体意识,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即组长(负责组织)、记录员(负责整理记录)、资料员(负责学习材料收集)、报告员(负责反馈本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如在学习《因数和倍数》时,教师出示情境图:这12个同学做球操表演,如何排队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方法一:每排6人,排2排;
方法二:每排4人,排3排;
方法三:每排12人,排1排。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在操作中得出乘法算式。
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用手里12个圆片,代替12个同学,摆一摆,你是如何给这12名同学排队的?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学困生。汇报展示,教师提出要求: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课件展示:
方法一:每排6个,摆2排,算式:6×2=12;
方法二:每排4人,排3排,算式:4×3=12;
方法三:每排12人,排1排,算式:12×1=12;
通过学生的探究,怎样拼摆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拼摆。如:每排1人,排12排,每排2个,排6排,每排3人,排4排,每排4人,排3排,每排6个,摆2排,每排12人,排1排。教师小结,在实际操作中,只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拼摆,才能保证把所有的方法找到,还能做到不重?汀?
“四环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四环节”教学法的核心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领会。它是对繁琐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态的否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质疑自探。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实施的起点,主要是依学生的学习背景,创设学生学习的环境。目的是教师围绕本课学习目标提出问题。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也可由师生互动提出,经归纳梳理后形成问题的“主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的重难点。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进行探究。
一、操作要领。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利用生活情景、科普知识、有趣故事、谜语游戏等导入新课,使学生对学习本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2、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形式,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破除师道尊严的陈规陋习,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尽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一种和谐的提问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这种环境氛围中鼓励学生解除顾虑、大胆质疑。
3、对学生“钻牛角尖”的问题不要责怪,要加以正确引导。
4、“质疑自探”时可以教给学生不同文体的质疑方法,如:记事文一定要问一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有方法引路,可以少走许多弯路,节省许多时间。
5、在安排学生预习时,怎样预习得有可操作的具体要求,对学生的预习时间、方式、预习内容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预习目标。
6、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形成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预习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是课前预习,也可以是课上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怎样预习呢?没有具体的预习要求课堂便极易出现老师牵着学生学习(为老师而学),而不是学生主动去学。因此每个年级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制定相应的预习目标。如:高年级可以这样来设计:
预习目标:
1、读:至少读三遍课文,直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标出自然段以及文中生字新词。
3、划:划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提出自己的疑问。
4、查: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5、写: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对于前四项目标,可以面向全体学生,最后一项则针对优生而定,其他同学为选作。当然,有布置便必须有检查,否则预习便会流于形式。可以先进行小组合作,由组长组织,对照预习要求逐项互查,同时互相解疑,检查结果以星级形式打在组员的荣誉卡上。然后全班交流预习情况。其中重点检查学生是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保底工作,是学好语文的底线,应以检查中下等程度的学生为主。对于最后一项预习要求,要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概括主要内容,自己理思路。
第二环节: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本环节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点,是在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交流。目的是通过学习和讨论,解决学生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中参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表达主见的精神,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共同提高。
一、操作要领。
1、要让学习合作交流更有效,首先要建立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小组内男女生合理搭配,优中差生合理搭配,并且班级各小组的学习程度大致均衡,这样便于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2、坚持一个原则——一个人能完成的不在小组内合作,小组合作可以解决的问题不在全班合作交流;学生合作就可以完成的学习内容,教师决不讲解。
3、要想在课上课后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建立长期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4到5人。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我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优,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内聚力。随着合作学习策略的进一步运用,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从活动中体会到互助带来的智力乐趣和同学间的友爱,对合作学习过程本身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对合作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
5、在选择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时,应该是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考虑。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当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如在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时,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思维碰撞,相互质疑,解疑,从而相互启发,加深理解。
6、在每次“分组学习、合作交流”之前,都要给学生出示“自学提示”,明明白白告诉学生怎样自学,如读什么,想什么,划什么,批什么,让“自学提示”具有可操作性。在“合作交流”之前给足学生自学的时间,具体时间应根据中等水平学生自学的情况来确定,应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宽松的探究氛围)。在学生充分学习、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7、规范小组合作交流的程序。
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方法和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怎样合作,避免小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时候,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必须参与。交流时明确规定由各组的学困生先发言,中等生补充,小组长作总结评价,为每次小组合作交流时表现有进步的同学加“☆”。学习小组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同位交流,两人一组,一人听,一人讲,实现最大限度的交流合作;也可以组成多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组内共同讨论,取长补短,形成共识;还可以师生共同研究交流,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8、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在合作中培养学生高尚的素养和良好的品德
9、注重对小组合作情况的评价。
此外,学生的合作交流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和评价是分不开的。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时,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一边巡视,一边适时指导。比如,对开展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表扬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合作中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等等,避免“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交流。“分组学习,合作交流”结束后,要对各小组的学习做出评价,给优秀的小组加“☆”,以奖励促合作。通过不断的肯定,从正面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培养竞争意识,团队意识。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二、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阅读教学要想有效,就得老师少说,避免串讲;要想不再串讲,就得找准每课的切入点,像提一件衣服一样,“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进行第二个环节“分组学习,合作交流”也是如此,得找到课文中能够统领全篇的问题,一篇课文围绕这一个问题探究就能读懂全文。倘若找不到切入点,那就只好一段一段领着学生去读,也就是常说的“串讲”,“分组学习,合作交流”便成了摆设。这样被老师牵着走,学生过于被动,学习效果自然就差。对于高年级来说,学生探究的问题可以从学生的质疑中提炼,也可以老师自己设计,这个问题不宜多,要能提纲挈领,牵一发而懂全篇。如《詹天佑》一课,围绕“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中心句,引导学生提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从哪儿看出詹天佑的爱国?从哪儿看出他的杰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实现思想的碰撞。
第三环节: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本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目的是通过精讲点拨,使学生解难释疑,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通过巩固训练,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一、操作要领。
1、学生展示,诠释内涵。学生当堂展示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学生展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运用语言表述的方式进行展示,也可以让学生运用做题方式进行展示,也可以通过书面材料、作品进行展示,也可以让学生运用肢体语言、舞蹈动作等形式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展示时要做到:落落大方,语言准确,问题挖掘有深度,方法总结有高度,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从而起到启发认识、深化理解的效果,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在学生展示的同时,教师要起到引领、点评的作用:对小组展示出现的问题,如:知识遗漏、解答不全、挖掘不深等进行补漏纠正;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准备。
2、教师的讲解点拨要紧密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教材中的疑难点,使之成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和思维升华的过程,同时要通过操作训练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3、教师讲授点拨时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体系中关联点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自学、反馈中出现的新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4、把握好“导”。自主探究,班级交流、小组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要点拨讲解;自主探究,班级交流、小组讨论后尚不够清晰的问题,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变换方法,使其知其然很清晰,知其所以然有深度。
二、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说起“巩固训练”,一般地理解为“做题”,其实语文训练不能等同于数学,对于语文来言,做基础知识练习题是训练,听说读写背等能力的训练也是训练。如:在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时候,老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感悟进行点拨,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或是进行句式训练,理解关键词,写话训练等,这都是语文训练。再比如学习《詹天佑》一课,教过毕业班的老师在引导学生交流“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两块内容时,都会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开凿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和列车在“人”字形线路上北上的示意图,进一步理解詹天佑的杰出。这也是语文训练。
第四环节: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本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检测的过程,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目的是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检测和反馈实现教与学任务的当堂请。拓展运用是学生学以致用,继续学习的基础,会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较好的扩展。
一、操作要领。
1、本环节检测时要精心设计试题,题量要适中,难易要适度,体现“底线”教学要求,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落实教学任务当堂请。同时要根据反馈情况,布置拓展性的作业,照顾到不同学业能力的学生,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不断增强求知欲望。
2、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练习的效果,对完成习题情况进行评价、纠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学生练习要注重变式训练,举一反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检测反馈,能力拓展。当堂检测和反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任务堂堂清的重要手段。反馈要根据所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既可以出示反馈达标训练或检测题,也可以采用口头形式,也可以通过设计动作、实验等手段,达到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目的。检测的对象可以是每个学生,也可以是学习小组。反馈方法可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充分展示。
4、要有效迁移拓展,迁移拓展的内容应是本节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力求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选好迁移拓展的切入点。要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社会热点问题、或者选择与本文内容题材、体裁等材料进行拓展探究,进而达到积累语言、获取知识、习得方法,陶冶性情、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6、“检测反馈”可变换多种形式,不一定非得由老师出题,可以由学生自己编题,教师补充,并且不是单纯一做即可,而是在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互考。只是改变了一下形式,但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自然地,课堂便更高效——学生要想出好题,要想准确回答同学的问题,必得用心去学,像老师一样去钻研教材。
7、“拓展运用”是学生在学会教材基本内容后的拓展延伸。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有多种,是为优秀学生吃饱准备的加餐,是满足有个性特长学生发展的需求,也是为教师调整课堂时间与内容准备的缓冲地段。
二、、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这个环节旨在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但检测什么,拓展什么把握不好就会与本课脱节。我想检测的内容可以是基础知识方面,也可以是背诵、朗读、写话等能力训练,还可以是拓展阅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巩固于课外。总而言之,要根据教学目标而定。如《白杨》一课,课后练习中的句式训练就可以用来检测学生对文中关联词的理解与运用。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用一个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就可以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拓展运用”教学环节的有效使用,为的是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展运用中可以拓展课文的广度,也可以拓展课文的深度,根据需要来定。比如,五年级教材《景阳冈》这课。在课的结尾引导学生 “武松下冈时又碰到了两只老虎,那他的命运又是如何?接下来做了什么?他找到他的哥哥了没有?这都在《水浒传》这本书里,大家回家可以看一看。”这是对课文的广度进行拓展的,把孩子们关注的视线引向课外,引向名著,像李希贵老师所说的“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再如《凡卡》一课,当孩子们学习了描写凡卡痛苦的学徒生活那一小自然段,理解了凡卡在阿里亚希涅那里过的是非人的生活,再在莫斯科呆下去就是死路一条。之后,让孩子们当堂填写诗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鞋匠的家里 他却没有鞋穿
他忍受————(毒打)忍受————(饥饿)忍受————(寒冷)可他仅仅只有九岁啊 热闹的莫斯科有那么多东西 但————(他却一无所有)
在————(举国欢庆)圣诞节前夜 我听见————(他在哭泣)我知道他————(再也受不了)他想————(回家)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社会发展的活水源头。而创新能力的培育在学生的幼少年则显得至关重要, 作为数学教师, 创新教学的有效落实不仅需要教师与时俱进, 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 更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当今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至今仍面临许多问题, 需要引起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和注意, 现笔者就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和观点。
一、创新教学方法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过去的课堂中, 教师拿着课本, 在讲台上讲, 学生在下面听, 这种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占据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也是说一不二, 学生奉教师之言若圣旨, 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总体素质的增高, 新时代也要求教学方式做出新改变, 过去的教学方法对于各样的学生而言已是供不应求, 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综合特点, 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这里举出一个情境教学法, 就是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引入或者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教学内容, 这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 具有很好的引导和形象感知效果。只有学生好奇心被调动了起来, 学习动力足了, 自主学习之下会比强行灌输更有效果。
在教授物体体积时, 我拿出了几个学生常见的物体, 篮球、黑板擦、文具盒。最后在这个实验的引导下, 学生对体积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物体不仅要占空间而且有大小之别,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体积的概念。学生在实际观察感知当中, 才能得到真正的数学知识, 此时学生的活动要比教师灌输给他们的印象要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才是实实在在的学习的主人。数学思想指导着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 很多教师直接省略必要的引导和案例讲解, 直接给出公式和方法, 让学生反复练习, 记忆掌握。这无疑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降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故而在后期的教学中, 教师既要注重课本上知识的传授, 更要通过课程初期的引导和情境创设, 让学生联系生活,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思想方法的指导。
二、创新师生关系
数学相比于其他学科, 任务比较繁重, 内容比较杂多。很多教师一堂课上完, 都是慢慢的数学公式和题目, 师生之间的互动空间也被挤占, 教师的形象也变得严肃呆板, 数学也变得枯燥乏味了起来。要建立创新的师生关系, 一定要改变这种状态, 转化传统的教师角色, 教师放下身段, 和学生做朋友,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像以前我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学生, 他在课堂中指出了我书写的一个错误, 事后这个学生反而给我道歉, 说让老师课堂上尴尬不好意思了。第二节课我就在课堂上公开表扬了这名同学, 也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和老师交流, 这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创新人格培养都是尤其重要的。
同时这里引用一个“相机诱导”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 学习就象呼吸一样自然, 好为人师的我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 弗雷登塔尔说: 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 那是" 坏" 的教学法, 甚至是罪恶, 而" 相机诱导"也并不是一时半刻就会的, 需要我们有深厚的功底。对于课的处理, 离不开教师个人的见识, 而要形成见识, 则要靠数学的功底, 更要靠教师的使命感、职业意识和责任心。我们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而在教学生学。让学生在对概念与原理的深刻理解中学习技能, 而不是单纯的记忆与模仿。
三、创新评价模式
数学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式, 同时对于教师感知自身教学效果有个更客观的认识, 在应试教育阶段, 考试可以说是唯一的教学效果评价, 这种片面的学习评估实则不能完整的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更应该结合考试和课堂表现综合考量一个学生。制定合理的评价模式, 这种模式应该是立体成体系, 客观多方面的评价模式。我在数学教学中曾经引用过2—2—6 的评价体系, 就是学生课堂表现占二成、平时课堂作业完成占二成、阶段性考试测验占六成。这对于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无疑更加全面客观。
学习效果评估作为教学质量的检验手段, 具有对师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既能让学生感知薄弱的知识环节, 激发学习动机, 强化竞争意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 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 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适度的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 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 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创新。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 要以宽容、谅解、和谒的态度对待他们, 允许他们再想一想, 既使是重复别人正确答案, 也应给予肯定, 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陈国良.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A].中国名校卷 (广东卷) [C].2013年.
[2]罗伯高.浅析小学生数学创新精神的培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 (第三卷) [C].2012年.
[3]武改珍.教学艺术在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中的应用[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 (第3卷) [C].2010年.
[4]李美燕.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 (第3卷) [C].2010年.
营造良好讨论氛围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讨论教学方式已融合到课堂教学之中了。教师在课堂教学合理的使用讨论教学方法,能有效提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适宜组织学生讨论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实践中所做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尝试。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对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必须加以肯定。至于对与错,那是第二位的。课堂是允许学生争论的地方。
例如:针对“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利用学具探究学过的平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学生讨论后,个别小组汇报,当说到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其它小组质疑:“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当迥然不同的结论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学生围绕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相等时是轴对称图形,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展开讨论。这样就为营造讨论的良好氛围。
要把握讨论的层次。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如果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如果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课堂讨论的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机的选择。所以,选择恰当时机进行课堂讨论很重要。
培养敏捷、缜密的思维品质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认知水平的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想法,这是思维真实的表现。当学生认识发生偏差,见解产生分歧时。教师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对一些普遍性问题组织讨论,甚至展开争辩。然后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统一见解。捕捉有代表性的意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如学习“角的分类”时,教师出示不同的角,让学生先说说准备把它们按怎样的标准分类。有的学生说按角的个数来分;有的学生说可以按角的大小分;有的学生说可以按边的长短分。对于他们的见解,教师先不要马上否定或肯定,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按照上面三种想法,边讨论边操作。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认为第一种的想法如果碰到有很多角时,这方法就行不通了。第二种想法,可以直角为标准,看这些角中哪些角比直角大,哪些角比直角小,这种方法比较合理。第三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角的大小跟边的长度是没有关的。在讨论中,学生发现角分类的正确方法,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有意识地设置有梯度的问题、障碍,使学生产生“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惑;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探讨水平出发,为学生进行数学探讨铺路搭桥,使学生的探讨顿开茅塞,思维重新活跃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数学教学,不仅要会做,更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养成敏捷、独特、灵活、缜密等良好的思维品质。展现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我们总是在曲折中求思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中学会缜密,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展现思维过程是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需要,也是防止两极分化的有效措施。
在解决问题时,思考的起点、思考的方法、思考的路径,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如果在策略上教师组织学生动脑自由争辩,呈现出不同解题思路和过程的策略方法,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的信息,又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迪,拓宽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是信息输出和接受的过程,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学生向教师反馈信息。在信息反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准确地获得信息,还要全面、公正、及时地评价。同时,同学间、小组间也要评价。这样,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大家互相的争论与研究很容易的解决了,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发挥教师在讨论中的作用
讨论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对学生有计划的组织,又要通过引导和激励,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自我组织程度。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学生或背着学生“走路”。在指导讨论的过程中,要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的扶一把,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大部分学生稳步提高,使后进生得到切实、有效的转化。允许学生有错误,不要“及时”打断,要在不断的讨论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
把握课堂讨论的契机,发挥课堂讨论中合作学习的作用,就能让学生以“学习的主人”身份积极思维,主动地输入、输出信息,在课堂上过“一种积极的沸腾的精神生活”,有助于学生形成交互式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课堂中的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器乐教学07-18
小学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指导09-06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往策略07-07
德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09-11
CAI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模式初探06-12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07-06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课堂实践中的应用研究07-14
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1-09
全文: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