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共8篇)

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 篇1

一、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菜市场设置与管理使用的术语和遵循的原则,规定了菜市场选址。场内环境、建筑装修、设施设备、场内布局、商品卫生质量、现场食品加工、品牌食品经营、市场管理、诚信经营等应达到的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社区菜市场的新建、改造与管理。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1.菜市场

是由市场举办者提供固定商位(包括摊位、店铺、营业房等)和相应设施,提供物业服务,实施经营管理,有多个经营者进场独立从事蔬菜、蛋品、家禽、肉制品、水产品、豆制品、调味品、熟食卤品、腌腊制品、水果、粮油制品等各类农副产品的经营场所,是城市公益性的公共配备服务设施。

2.不可食用肉

是指“三腺”(甲状腺、肾上腺和有病变的淋巴结)、伤肉、霉变肉、病死肉等有毒有害肉。

3.无害化处理

是指将病死动物及不符合卫生要求的畜禽体或起病变组织器官等经过处理达到对人畜无害要求。

4.水产品“二去”服务

是指零售点为消费者对冰鲜和活鲜水产品进行去内脏,去鳞服务。

5.农产品废弃物

是指蔬菜的枯败叶、水产品的头、内脏等不可食用部分和有毒、有害及变质水产品。

三、场地环境

1.选址要求

菜市场选址应符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商业网点规划的要求,并取得相应的规划审批手续。

菜市场设置应符合交通、环保、消防等有关规定,与城市改造、居住区和社区商业建设相配套,并选择在交通便利处。以菜市场外墙为界,直线距离1公里以内,无有毒有害等污染源,无生产或贮存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的场所。

2.建筑

新建菜市场应选择单体建筑或非单体建筑中相对独立的场地。

新建菜市场土建结构应采用符合国家建筑、安全、消防等要求的钢筋混凝土或新型材料结构。新建菜市场单体建筑的层高不小于6米;非单体建筑的层高不小于10米。场内主通道宽度不小于3米,购物通道不小于2.5米,污物等其他通道宽度不小于2米。出口不少于2个,主要出入口门的宽度不小于4米。

菜市场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室内宽敞明亮,自然采光好。楼层式市场应设有运输货物的专用电梯;市场应设公厕,建设标准一般为二级标准,不得设在熟食经营区域附近。

3.面积

菜市场的面积根据规划区域内居住人口、服务半径、消费需求等因素确定。

改造菜市场的面积一般不应小于400㎡,新建菜市场建筑面积一般不应小于600㎡。

城市建成区及县城的新建菜市场,应配套设有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场地和内部仓库。停车场占商业用房面积的20%以上,中心城市市场的停车场面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

4.装修及场内布局

菜市场地面应铺设防滑地砖,并符合吸水、防滑、易清扫的要求,向通道两边倾斜;内墙(含立柱四周)应贴墙面砖,高度不低于1.8米;房顶可采用防霉涂料,或吊顶应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装修材料;室内空中除必须悬挂的证照、灯具线路外,无明管道、拦板以及其他线路等。市场内经营者字号标牌应统一规范。按照商品种类划行归市设置交易区。同类商品区域要相对集中;分区要标志清晰。市场内根据需要设置农民自产自销交易区。

活禽经营区应相对独立,与其他经营区隔开,相隔间距不得小于5米。

经营早点区或快餐配套服务应相对集中设置在专门区域,以1-2家为宜,周围不得有污水或其他污染源,20米范围内不得经营、贮运鲜活家禽。

熟食卤品、豆制品、酱菜等直接入口食品的柜台距离活禽专柜、厕所、垃圾房的间隔应大于20米。

新建菜市场应考虑设置独立的净菜处理室,配备给排水设施、清洗水池、操作台及垃圾收集设施,在蔬菜上市前进行无泥沙、无腐叶、无根须、无过量水份处理。

四、设施设备

(一)给排水设施

1.供水设施

场内经营用水应保证足够的水量、水压,卫生应符合国家GB5749的要求,设施配置符合国家节约用水的规定。提倡在保证满足用水卫生标准的条件下使用循环用水。

水产区供水到商位,肉类区供水到经营区,熟食经营区专间供水到加工间。同时,市场内设置供水点供消费者使用。

场内要配置高压水冲洗装置,便于冲洗地面墙体和设备设施。

2.排水设施

场内上下水道应确保畅通,采用沉井式暗渠(安管)排水系统,并设防鼠隔离网。主通道与购物通道交叉处应设窨井,窨井间距不宜大于10米,柜台内侧设地漏。有地下车库的市场按照建筑要求另行设计。

购物通道下水道必须设计为暗道,防止异味上传,不可以设明沟。

柜台外地面排水槽宽度0.08米-0.l米,弧度深度0.03米-0.05米,用不锈钢材料或耐腐蚀、易清洗消毒的材料制作并设地漏。柜台内排水槽保持排水通畅,地面保持干燥,不堆积垃圾。污水排放系统应当按环保要求设置过滤处理设施,符合GB8978的规定。城市菜市场污水隔渣过滤处理后接入城市污水管网。农村菜市场污水排放应增设必要的污水处理设施。水产、冰鲜禽类经营区的污水排放应增设初级隔渣过滤设施。

(二)供电设施

应配备符合用电负荷、安全的供电设施。电线铺设以暗线为主,并配备漏电防护装置。各经营区域应配备带接地线的符合低压电器使用的电源插座,水产区域使用防水插座。

市场内环境照明供电设施配置应符合GB50034的规定。柜台(操作台)上方灯照度应达到100 lx,肉类分割剔骨操作台灯光照度不小于200 1x。场内通道应配备照明灯,各出入口应设置应急灯。

(三)通风设施

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下的新建菜市场应安装不低于3000W功率的低噪音排风机,2000平方米以上的每增加100平方米相应增加300W排风机设备,排风机口布局的应按国家或地方环保要求设置。

场内窗户的设施应保证空气能够顺畅对流。

活禽销售点应设置排风设施。

需要实施温控的食品专间须配置相应的通风及温控设施。

(四)垃圾处理设施

菜市场应配置统一的废弃物容器、垃圾桶(箱),并设置集中、规范的垃圾房。垃圾房应密闭,有上下水设施,不污染周边环境,每个经营户应设置加盖的垃圾桶(箱)。

(五)消防安全设施

建筑消防设施应符合GBJ16-1987和GB50222-1995的要求:菜市场应按照GB/T17110规定标准配置灭火器材。

卤味、熟食交易区面积在35平方米以上的,可以设置前店后厂。其他交易区内不得设置生活用电和液化气设施。

(六)营业设施

l.柜台设施

摊位柜台应按不同品类经营需要统一制作,柜面及边缘挡水凸边使用面砖或不锈钢材料制作。柜台面积按长1.5m-2m、宽0.75m-0.9m设置,柜台高度宜以0.7m-0.8m。柜台立面应贴墙面砖,柜台靠通道外侧边沿应设挡水凸边,高度不低于5cm。柜台内应留有同一位置摆放电子秤,电子秤设置位置应便于消费者查看。

冷冻、冰鲜水产品.鲜肉柜台应采用不锈钢台面,活水鱼摊位外设隔水墙,隔水墙应高于鱼池(盆)上沿20cm。

蔬菜柜台宜采用阶梯摆放式设计。柜台高度宜为0.7m-0.8m,以0.lm-0.15m呈阶梯上升,一般设计为三层:每组柜台宜设商位数4个左右,每组柜台设1个-2个宽度为0.7m出入口。

2.冷藏设施

商品保质保鲜有温度要求的,应采用温控设备或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货到即时存入冷藏、冷冻设施,保证商品陈列、销售与加工、运输环节形成的冷链不拖节。

冷冻肉及冷冻水产品应配备低温冷柜,冰鲜水产品应配备冰台。经营冷却肉应配备冷藏柜,温度保持在0℃-7℃。提倡豆制品.半制成品销售配备冷藏设施。

2000㎡以上的菜市场应设置冷藏室,有条件的菜市场宜设置冷藏保鲜设施或25℃以下的商品整理间。

五、商品管理

(一)进货管理

场内商品进货商应向供货商索取产品的来源地证明、质量认证证书或商品检验检测合格证。蔬菜宜从当地“场地挂钩”的批发市场或从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货。

鲜肉类必须从当地定点屠宰厂进货或从“场内挂钩”的批发市场进货,并附有与货物相符的检疫检验合格证明。

未实行定点的鲜牛、羊肉等,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

水产品进货应有产地质量检测机构核发的产品合格证或批发市场提供的产品合格证明。

豆制品和熟食制品必须向有营业资质和卫生许可的生产、经销企业迸货,市场应索要与货同行的送货单等留存市场备案。

其他食品进货应有与货相符的食品卫生合格证明。

(二)入市检测

菜市场应根据需要配置快速检测设各,并对入市蔬菜、水果的有机磷类氨基甲酸脂类农药残留含量进行监测。

市场应每天核对进货商品与商品检疫检验合格单(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质检人员应对各种单证进行真伪及有效期验证,对初次入场的经营者资质证明及其商品质量证书原件应留复印件存档,建立可追溯机制。

(三)劣品清退

场内经营的商品出现有毒、有害、过期、变质等质量卫生问题时,应及时下架封存,并报食品卫生管理部门处理,建立不合格商品退市机制。

(四)禁营项目

菜市场内禁止销售国家规定的野生保护动植物:

禁止生产、加工和经营卫生部《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管理规范》规定的禁营商品;

严禁销售病死畜禽肉、变质肉、注水肉、未经检疫肉和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卫生要求的肉类及其制成品:

禁止场外加工的肉糜入市销售;

场内不得销售现场制作的炒货食品。

(五)零售加工

散装蔬菜上柜前应做洁净整理,包括去泥、去黄叶、去腐叶、去根,提倡净菜或半净菜上市。需保鲜的蔬菜应使用保鲜膜包装,需捆扎的应使用无毒材料捆孔。

熟食卤品的整理加工,肉类统货的分割剔骨,鲜活、冰鲜水产品的现场去头、去内脏、去鳞等加工服务,应使用符合卫生安全要求的刀具、刮器、绞肉机、容器等并在符合卫生要求的操作台(板)上进行。

菜市场内进行食品现场生产.加工的(包括半成品加工和直接入口食品的加工),必须符合卫生部《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管理规范》的规定。

场外活禽加工应使用安全卫生的工具,加工后的商品需严格清洗。

(六)商品陈列

1.蔬菜类

蔬菜上柜销售前应加工整理,排列整齐,分类陈列。

预包装蔬菜排放应保持新鲜,整齐美观,方便销售。

2.鲜冻肉类

鲜肉经营鼓励设品牌销售区,其经营场地内必须设有温控设施,其区域温度不高于25℃。当天交易剩余的鲜肉.分割肉须进行冷藏保质,保管时间根据季节确定。

肉类商品不得着地存放和接触有毒有害及有异味的物质。

肉类销售中产生的不可食用肉应置于明显标识的容器内,由市场管理部门按有关要求集中处理。

3.水产品类

冰鲜水产品柜台应在多孔不锈钢板上铺设散冰保鲜,并配置保鲜冷柜。

水发水产品和需清水暂养的贝类应放在专门的容器中陈列销售。

4.豆制品类

豆制品须分类陈列,摆放整齐。

豆制品销售前后必须做好设施设备.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未销售完的豆制品应放入冷藏设施中贮藏。

5.熟食卤品

生运熟食品应分开放置,制作原料应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室内应配备消毒设备,专用放置或展示容器(具)、冷藏与空调等设施,并符合食品卫生要求。要有完善的防蝇、防鼠设施,并做到无鼠、无蝇侵害。

熟食销售人员严禁直接用手接触食品。

6.酱腌菜类

直接入口的酱脑菜应当加盖销售,并配备防蝇.防鼠等设施,做到无鼠、蝇侵害。

严禁用手直接接触食品。

7.清真食品

清真食品专柜的设置与运作必须符合国家和有关民族政策。

经营清真类食品应符合清真食品供应的专摊、专人、专库、专车的要求。

(七)包装

菜市场内禁止销售、使用厚度小子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提倡使用无毒、可降解的环保型包装材料。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明码标价,并在商品价外收取塑料购物袋价款,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严禁使用非食用和非环保型塑料袋。

腌制品应使用食用盛器,严禁使用化学和有毒有害的塑料桶。

熟食卤品采用食品袋密封包装密封型容器包装。

经营的预包装食品,其标签应符合GB7718的规定。

六、卫生管理

1.环境卫生

菜市场的环境卫生应符合GB 14881的要求。

菜市场应保持地面干燥、清洁,场内无异味。菜市场内应无乱吊挂.乱张贴及垃圾堆积等现象。对不可食用品应有专人负责集中回收,统一处理。废弃物需全部装入垃圾袋不得外露,随时将垃圾袋收集放到垃圾箱或垃圾房集中处理,并定期清洗,确保场内购物环境整洁有序。水产品零售点在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水产品废弃物应当由菜市场集中收集并及时处理。

场内卫生实行区域包干,明确包干责任人;场外卫生应实行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应设有专职卫生监督人员和日常保洁人员。

2.设施卫生要求

鲜肉类、水产品、熟食类加工所有的操作台、切割用具及盛器均应每天进行严格清洗、消毒,并按规定位置加盖存放。

活水鱼蓄养池应用消毒水定期进行清洗、消毒,其他蓄养用具应定期清洗。

菜市场应设有收集副食品废弃物的垃圾箱(桶)。

3.从业人员卫生要求

菜市场应设有专职食品卫生管理监督人员,并指定一名负责人为食品卫生责任人,建立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每个相关从业人员均应持有有效的健康证。

菜市场熟食销售及食品加工人员的个人卫生与健康状况应符合GB14881《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的有关规定。加工人员上岗时应穿戴白大衣、白帽、白口罩操作,操作前应在消毒水盆中清洗双手:收钱和找钱应使用专用盛盘和夹具,不得直接接触钱币。熟食从业人员上岗时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佩戴戒指、手链、手镯等饰品。

七、经营管理

(一)制度规范

1.菜市场应当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包括:菜市场管理人员工作制度、菜市场管理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度、市场经营者守则、食用农产品安全质量责任制度、不合格商品退出销毁制度、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菜市场经营活动场内公示制度、商品预先赔付制度、市场档案管理制度、人员培训管理制度、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等。

2.菜市场应建立服务台帐、顾客投诉处理台帐、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登记台帐、计量器具台帐、校秤记录台帐、不可食用肉回收台帐等。

(二)质量规范

1.鼓励市场经营者采购经销经过国家认证的有机的、绿色的、无公害的农产品。

2.不得销售掺杂掺假、以次充好、假冒伪劣、过期失效、变质等不合格商品。

3.菜市场应在场内明显处设置检测室,检测室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应配备专业的检验人员和检测项目所需的快速定性检测设备。每日必须对上市商品抽样检测,并公布检测结果。

4.对场内发生畜禽病死或疑似病死事件的,应按照卫生防疫的有关要求处置。

(三)证照规范

1.场内的经营者必须持有有效营业执照,经营豆制品和副食品等还必须同时领取卫生许可证,不许无照经营,或超范围经营。

2.随商品同行的当日合格证.检疫证、送货证、确定单等商品证(单),应由场内经营者自行保存备查。

(四)价格规范

1.销售各类商品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明码标价,标价内容真实明确、字迹清晰、货签对位、标示醒目。

2.包装内商品标价签应当标明品名、计价单位、产地、零售价等主要内容,对于有规格、等级、质地等要求的,还应标明规格、等级、质地等项目。

3.禁止价格欺诈、哄抬价格和低价倾销等不正当价格行为。

(五)计量规范

1.市场内必须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计量器具,加强管理,定期校验,并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报备案。按期做好每年一次的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工作。

2.票据、票证、商品标识、价目表等应当正确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六)人员培训

1.菜市场管理人员应按照职责分别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或轮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并佩戴统一印制的胸标。

2.菜市场应建立经营者食品卫生及业务规范培训机制。

(七)服务规范

1.菜市场应设立市场服务管理办公室、服务台、广播设施、顾客休息等服务设施,并在菜市场显著位置设置投诉箱,公布投诉电话,投诉处理应制度化,菜市场应实行先行赔偿制度。

2.菜市场应设立宣传栏、公示栏、导图栏、供应区域标志。有条件的市场可设立价格行情显示屏。

3.菜市场应建立服务监督机制,定期对消费者进行满意度抽样调查,征询消费者对菜市场的意见和建议,并限时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及时反馈消费者。

(八)信用规范

1.菜市场应建立场内经营者诚信经营档案,公开、公平、公正地管理场内经营者。

2.场内经营者应诚信经营,培育良好的社会信誉,自觉抵制欺诈、违规经营、偷税、漏税、欠税等情况的发生。

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 篇2

1 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与素质、能力要求

1.1 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现状及趋势

1.1.1 营销人才的需求量大, 行业面广, 岗位群分工细

查阅近几年国家劳动保障部的人才需求数据发现, 劳动力市场对从事商品批发零售、餐饮业, 以及服务业的劳动力需求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人数大大超过其他行业, 这些人中半数以上是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 目前就连政府事业单位和公益组织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从我院毕业生就业所在行业来看, 行业分布比较广泛, 其中, 房地产、快速消费品、金融、零售管理、汽车、教育咨询、电讯等最近几年飞速发展的行业受到毕业生的青睐。进一步调研发现单纯的市场销售和营销管理人员已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 从前期的市场数据收集分析、市场调研、产品营销策划、广告策划、整合推广、品牌策划、促销策划到客户咨询、客户服务、市场维护等营销支持岗位需求也不断增加。

1.1.2 营销人才的需求出现多元化倾向

从岗位的层次看, 高层营销人才如品牌总监、销售总监、市场总监等这类人才目前在市场上很抢手。中层营销人才大多是营销部门内的各分部门负责人、各个区域的营销主管、督导、策划项目经理等, 这类人才目前也是市场所急需的。基层营销人才如业务员、导购员、理货员、策划人员、促销员等, 这类人才的市场需求量较大, 但是进入门槛不高, 可替代性较强, 但职业生涯的前景比较光明。

1.1.3 营销人才需求层次提高, 素质要求较高

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 企业的营销决策更为谨慎。因此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又懂得市场营销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会逐步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1.2 市场营销人才的个人素质要求

从对用人企业的相关调研中看到, 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的选聘, 各个企业的衡量标准不统一, 此外, 营销人员应该不断学习和积极进取, 具有创新精神。所以, 从需方的角度来看, 企业录用营销人员的个人素质要求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高尚的品德 (谦虚好学、吃苦耐劳) 、社会适应能力强、强烈的事业心、忠诚于企业和顾客、高度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足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1.3 市场营销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

营销专业人才具体到不同层级时, 每个层次的营销人才所需具备的专业技能要求不同。

基层营销的职位以业务员、导购员、理货员、策划人员、促销员为主, 主要所需专业技能为商品推销、市场信息分析能力、市场信息收集能力、业务谈判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客户维护能力和销售管理能力。

中层营销的职位以营销部门内的各分部门负责人、各个区域的营销主管、督导、策划项目经理等为主, 主要所需技能为开拓市场能力、营销策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市场调研能力。

高层营销的具体职位以从事企业营销决策的专家型经理人才为主, 如品牌总监、销售总监、市场总监等, 主要要所需技能为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营销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 推销能力、商务谈判与沟通能力、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营销策划能力与营销管理能力是企业关注的市场营销人才最重要的五项能力。因此, 在制定实训体系中, 应采取相应措施有针对性地教学, 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提高岗位胜任能力。

2 本专业现行实践教学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1 本专业现行实践体系设置及实施基本情况

在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年级中, 2009级、2010级、2011级均使用的是2009版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按照“14+4”的模式执行, 即为14周理论教学周+4周专业见习 (包括实验实训) 。即在理论学习同时, 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然后通过单独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并逐一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目前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践教学体系定位合理, 注重人才的应用型。在2009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主要培养熟练掌握市场营销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 具备市场研究、营销、策划及其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把培养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 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当成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2) 在课程设置上, 实践课程体系比原来更加独立完整系统, 进一步推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二合一模式。在目前的培养方案中, 理论课学分占总学分的72.5%, 实践课学分提高到总学分的27.5%。在本专业的2009版培养方案中, 将需要进行实验实训的单独成为实践教育课程, 比如市场营销学、房地产营销策划、营销策划理论与实务、促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电子商务、商务公文写作等课程中的实验实训内容单独开课, 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增强了学生对营销实践的认知,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上手能力和适应能力。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2009级、2010级的运行效果来看, 此实训体系方案是很有成效的, 学生满意度较高。但该方案在运行中还是反映了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认识到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育重要性, 但是力度还不够大。现有方案中, 理论课程明显多于实务课程。在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 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占有较大的比重是必要的, 但具有较强实务性的课程如现代推销技术与技巧、市场营销策划等, 在实际教学中也往往是理论多于实务。由于实际操作课程较少, 造成学生应用能力较差。

2) 实践课程设置方面, 需进一步从需求能力角度进行调整, 搭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科学体系。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的设置, 只是单独考虑到每门课程的设置, 特别是实验实训课程, 只是单纯的从以前纯理论课程中分离出实践部分, 进行单独设置课程, 而不是从全局出发来构建支撑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群, 所以从课程上来看, 尤其是实践课程是不成体系的。课程效果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不利于学生进一步适应社会的需要。

3) 实践常规教学管理还不够规范。实训教学的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 如实训教学过程管理不规范, 教学资源浪费, 资源不能共享。实训教学过程中缺乏监控和保障机制, 不能保障实训教学质量。实训中相应的考评机制不科学, 主观性随意性较大。

4) 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目前, 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参差不齐, 比如有的认为策划类课程就是让学生写几个策划, 调研就是让学生做几个问卷而已, 没有系统的对该课程的实践内容进行深化。部分实践内容随意性较大, 以理论课程而非市场需求为依据。目前, 这样导致了理论与实训之间、不同实训课程之间内容上有横向的交叉重叠现象, 纵向环节也存在衔接不当问题。而对于各课程设计的先后次序如何安排, 谁先谁后的问题, 以及先行课程设计如何实现与后期课程设计的衔接问题等都需优化。

3 对本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体系优化的建议

3.1 进一步梳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划, 构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能力体系

本调研组通过梳理, 认为市场营销 (含商务策划) 专业人才能力主要为有:综合性的管理类基础知识储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市场信息收集分析、调研与开发、商品推销技巧、商务谈判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客户维护和销售管理能力。

3.2 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 以专业能力为导向, 完善实践课程教学群

专业基础课程群——主要以储备综合性的管理类基础知识为主。支撑课程体系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有高等数学 (1、2、3)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管理信息系统。实践课程有会计学实验、市场营销模拟实验、财务管理实验、国际贸易实验实训、管理信息系统实验。

专业主干课程群——主要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市场信息收集分析、调研与开发能力、商品推销技巧、商务谈判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客户维护和销售管理能力。理论课程有市场调查与预测、统计学、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消费者行为学、商品学、商务文书写作、营销策划理论与实务、客户关系管理、销售管理。实践课程有市场分析与SPSS统计应用实验、市场调研实训、商务谈判实训、推销技巧实训、商务文书写作实训、营销策划实训、销售管理实训。

方向课程群——以培养专项营销能力, 如市场开发与管理、专项策划为主。理论课程为促销策略、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 相关专项策划如房地产策划、广告策划等课程。实践课程也围绕此专项能力展开。

3.3 改进原有的实践教学方法, 通过多种方式培训教师, 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

鼓励教师评定双师型教师, 参与社会实践, 到企业中锻炼, 了解关注市场相关行业的动态和讯息, 经常组织实践教学教师进行观摩讨论学习;同时, 鼓励部分市场相关行业人事走进课堂, 指导和参与实践教学。

3.4 规范实践教学课程的具体内容, 建立实践教学监督和考核机制

对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顺序, 每门课程的大纲、实施方案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梳理, 深化课程内容, 实践具体内容不要流于形式, 贴近市场和企业实际问题, 出台实践教学监督和考核办法, 让学生能真正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朱立山、李婷婷.高校市场营销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2) :60-61.

[2]钱存阳, 刘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2) :132-133.

[3]许洁虹.基于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012 (6) :155-156.

[4]武淑平.探索适应“90后”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实践教学方法[J].现代管理科学, 2012 (3) :107-109.

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 篇3

【关键词】市场为导向;卫生信息管理专业;高职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R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520-01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在病案管理的基础上,随着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专业。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是高职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总体规划,它把为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进度和实现方式等在总体规划中全部体现出来。高职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应该是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服务,为社会经济服务,为地方建设服务。

盐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2006年正式开始招生,在人才培养初期,我院对全省42所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了人才需求调查表明,42个单位中,仅信息人员就缺125人。对盐城市60多所乡镇、社区医院所进行的调查表明,其专业信息化人员几乎是空白,随着乡镇社区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乡镇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将成为专科层次的卫生信息管理人才就业的大市场。因此,对人才培养的岗位定位为:毕业生主要面向市级以下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医院、医学信息部门、医学图书馆等,从事日常办公事务处理、病案管理、卫生信息资料的分析、统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科层次人才。

随着我院2009年以来3届学生的陆续毕业,虽然我院就业率一直为100%,但针对他们的就业协议及电话联系随访发现: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并没有按照当初职业定位学生绝大部分在卫生行业就业,而出现了不同的情况,3年来就业情况如下表:

表1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9-2011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

从就业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到: 从2009年以来卫生行业就业学生平均占衛生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总数平均的41.3%,卫生行业就业率从2009、2010和2011分别为57.1%、45.0%和16.7%,三年来卫生行业的占有率呈下滑趋势。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向受政策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影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什么没能进入卫生行业,经过调查主要有以下原因:进入卫生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学历要求普遍为本科及研究生以上,从个卫生行政部门及各级医院的招聘简章上我们即可看出,现在连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录用人员是也提出本科学历,这是高职学生就业时普遍面临的巨大困难;各级卫生行业对卫生信息的专业人才没有足够的重视,比如各级医院的信息科的成员仍然大都数由非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员构成,而由计算机专业、统计专业人员或由其他科室成员转岗而来,没有注重成员的医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有效结合;还有一部分学生自己愿意从事其他信息相关行业,认为前景更好。介于此情况,我们必须扩大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实现学校专业教育与市场行业运作相衔接,实现学生与行业、社会的“零距离”接触,真正实现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之路。所以我们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以市场为导向改善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传统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大幅调整,认为“信息技术”才是当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核心能力,而“网络技术”又是高职就业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所以设置课程时围绕网络技能核心,突出信息技术能力。课程设置改变如下表, 表2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06及2011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上表体现了我们在设置课程中对信息技术的科目和课时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减少其他科目,比如数学、医学类课程,将课时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上。课程设置围绕核心能力:《信息技术概论》《多媒体技术》是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实用的应用技能;《VisualBasi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原理》使学生可以学会编制小型实用软件;新开设的《系统维护》是一门实践性为主的课程,主要是训练单机操作系统、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安装,系统配置、系统环境优化及常见问题的解决;《计算机网络》包括必备的网络理论基础知识和具体实用的网络基本配置,网络硬件连接,连接线制作及测试,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的管理和配置等,使学生对单位局域网及INTERNET网,不仅能做常规的硬件连接,还能通过对二、三层交换机及路由的配置,确保单位网络内、外畅通和安全;新增的《网站建设》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熟悉软件功能和网页设计思路,熟悉和掌握Dreamweaver和ASP.NET制作网站建设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或深入的设计打下基础。《卫生统计学及统计软件包》更加注重学生的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应用能力。

管理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实施细则 篇4

为进一步做好管理岗位设置与聘用的组织实施工作,根据《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方案》和学院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岗位聘用范围

1、具有事业编制、担负领导职责和从事管理服务任务的工作人员原则上纳入职员聘用范围。主要包括:学院专职党政领导;党政机关各处室、教辅各部门、教学业务各系部的管理人员;

2、现有工人身份的人员,因工作需要,且符合管理岗位任职条件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核批准或经竞聘上岗,也可聘用到七级及以下管理岗位。

二、岗位设置

1、管理岗位分为7个等级,即四至十级职员岗位,依次分别对应现行的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

2、我院的管理岗位使用总数控制在学院事业编制总数的11%以内。八级及以上管理岗位数严格按照市编办和组织部门核定的科级以上领导职数执行,八级以下管理岗位的结构比例按照精简、合理、高效的原则确定。

三、岗位任职条件

1、管理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品行,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技能条件,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及以上管理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2、五级职员岗位,应在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2年以上。

3、七级职员岗位,应在八级职员岗位上工作2年以上。

4、六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七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3年以上。

5、获硕士学位的已毕业研究生执行初期工资期满, 可以聘到八级职员岗位;

6、研究生班、双学士、大学本科毕业生见习期满,可以聘到九级职员岗位;大学专科毕业生、中专毕业生见习期满或高中毕业生在行政管理岗位工作满2年,可以聘到十级职员岗位。

7、在岗位有空缺的情况下,各级管理人员根据任职条件,按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相关规定逐级晋升。对工作实绩和德才表现特别突出的人员,可根据岗位需要提前聘到高一级管理岗位。

四、管理岗位首次聘用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首次聘用申请条件

1、四级职员岗位:现任副厅级职务的人员直接对应四级职员岗位。

2、五级职员岗位:现任正处级职务的人员直接对应五级职员岗位。

3、六级职员岗位:现任副处级职务的人员直接对应六级职员岗位。

4、七级职员岗位:现任正科级职务的人员直接对应七级职员岗位。

5、八级职员岗位:现任副科级职务的人员直接对应八级职员岗位。

6、九级职员岗位:现任科员职务的人员直接对应九级职员岗位。

7、十级职员岗位:现任办事员职务的人员直接对应十级职员岗位。

8、院聘处、科级干部暂按原行政职级或专业技术职务申报相应岗位。

9、对于从专业技术岗位转到行政岗位工作的,且已在相应的行政岗位工作满1年,可以申报九级职员岗位。

10、具备“岗位任职条件”第5、6条款之一的。

(二)聘用程序

1、按《实施方案》规定的聘用程序进行。

2、对科级领导干部和“双肩挑”人员,按现行干部管理权限报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核准备案。

3、各级职员由学院直接聘(任)用。签订岗位聘用合同。

五、其他

1、首次聘用时,管理人员按专业技术职务兑现的工资如高于所聘管理岗位工资的,按原工资兑现。今后如职称或职务发生变动,按相应规定执行。

2、本细则由岗位设置领导组办公室负责解释并实施。

中高职物流管理设置与衔接论文 篇5

当前,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推动无锡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社会急需大量有技能、懂管理的物流专业人才。近十年以来,无锡市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职院校为社会输送数以万计的物流专业毕业生,但“中职学生技能操作不够精,高职学生管理服务能力不够强”的局面依然存在。物流专业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无锡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导致这种物流人才“结构性短缺”的原因是各类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物流专业时忽视了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忽视了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差异性及两者的必要衔接。目前无锡市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有9所,中职学校8所。为深入了解中高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现状及衔接问题,促进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设置及相互间协调发展,本次调研选取了无锡市具有重要影响的8所中职院校与8所高职院校作为分析对象。

一、无锡市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一)中职院校

截至2015年9月无锡市开设物流专业的中职学校有8所。其中有2所是从2012年9月份开始招生。由于各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时间相对较短,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与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1、人才培养目标

调查显示,部分中职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缺乏认知,对物流专业应掌握的专业技能把握不准,专业需掌握的核心技能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有些中职院校物流专业都是在原有的管理类专业上演变过来的,缺少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抽象又宽泛,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将来能够从事何种岗位没有认真研究。一般来说,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或者在某一方面的技能特别突出,面向基层物流操作岗位,主要从事一些技能型操作的劳动,像搬运、装卸、配积载、拆拼箱等工种。但从实际情况看,中职学校物流人才目标定位不符合上述要求。

2、专业课程设置

由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了课程设置的五花八门。除无锡交通技师学院开设了物流作业生产实习、驾驶训练与考证两门带有实践操作性特点的课程外,其他的课程设置均与高职院校相差无几。特别是无锡技师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已经接近高职甚至本科院校的相关课程。缺乏层次定位、缺少专业特色、没有体系已经成为无锡市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对于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及教程开发缺乏系统性开发。缺少内容体系成熟的中职院校专用教材,致使有些学校直接使用的是本科院校的教材,有的虽然注明是中等职业院校专用教材,但其内容与高职院校无异。

3、专业教学资源

(1)师资情况

中职类院校的专业物流老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无锡市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存在师资缺乏问题,现有教师缺乏行业从业经历。除了近年招聘了少量物流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或引进少数曾在物流企业工作过、具有一定物流技能的专兼职教师外,基本上都由学校其他专业的教师“转行”过来,致使中职学校物流教师队伍理论基础薄弱,教师对物流专业知识的掌握不系统、不完善,同时又缺乏物流实践经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物流教师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2)实训资源情况

在无锡市8所中职院校中有4所没有开设专门的校内物流实训室。有的学校虽然建有实训室,但实训设备简陋,实训内容单薄。无锡汽车工程学院物流实训室是无锡市中高职院校现代物流技能竞赛场地,该实训室在无锡市中职学校里应该是最好的,但该实训室也只有两台叉车、几个托盘、一套仓储软件及几排货架,仅仅只能从事基本的入库、出库实训任务。由于物流实训设备的投资较大,加之物流专业是边缘专业,领导重视不够,导致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设施设备跟不上教学的要求,实践教学严重不足。

4、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就业质量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毕业生就业率和工作满意度都较高,薪酬水平略高于其他专业平均水平。由于物流行业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就业门槛低,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大,学生对物流相关工作的认可度较低,导致中职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低。

(二)高职院校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专业的建设思路、建设水平、课程体系及学生就业方向。目前无锡市8所高职院校关于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总体上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即培养具备高技能、高素质,能服务于生产和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但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差异,多数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就业定位缺乏必要的调研。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无锡市8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发现部分学校盲目追求“高端化”,脱离了高职院校的实际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几乎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有的学校培养的范围过度宽泛化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制定既能迎合物流人才市场的需求又能体现高职教育培养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无锡市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贯彻执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目前在锡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体系也有较大差异。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基础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课程。从8所高职院校物流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基础专业课程多数包括:管理学、现代物流概论或现代物流基础、物流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等,其中物流信息技术被所有的学校视作专业核心课程。无锡商业职业学院还将物流系统规划及物流运筹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为迎合快递业的发展,2016年该院又将快递实务纳入专业核心课程。可见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

3、教学资源情况

(1)实训资源情况

近年来,无锡市各高职院校为了提升教学水平,在校内物流实训方面都有一定的投入,实训条件有了显着改善。2008年,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了占地约450平方米,集智能化立体仓储与配送、物流信息技术、装卸与搬运及包装技术于一体的全真实训中心。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综合实训室分为软件和硬件实训两部分,软件实训室包括物流综合实训、仓储运输实训、国际货代模拟软件。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训室以软件为主,可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供应、采购、销售、运输、货代、集装箱货场、仓储、库存等物流运作及企业供应链一体化的流程。由于物流专业实训课程涉及业务领域宽泛,实战性较强,尽管学校投入较大,但在实训教学中仍不能满足全部专业课程的需要,因此部分学校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物流装备纳入学校实训资源。

(2)师资情况

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截至2015年底,无锡市物流相关专业的教师职称结构中,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总数的26%,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历比例为85、3%,其中博士(含在读)占5%。“双师素质”的教师(特指各学校认定的双师型教师)占70、91%,专任教师中物流专业毕业的教师大约占20%,其他均为管理类专业转入。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占15%,从事过物流相关工作的教师占2、3%。企业外聘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6%。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上基本能满足了专业教学要求,但具有物流实践能力的师资明显不足。

4、人才培养就业质量

就业率及就业对口率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从各学校就业办提供的就业数据来看,无锡高职院校物流毕业生就业率与协议率均较高,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达到95%。但从2013、2014、2015三届毕业生的跟踪抽样调查结构来看,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从事与物流相关工作的比例不到50%,专业对口的岗位大部分集中在货运代理、物流业务员、快递分拣员等岗位,很少有人做仓管、搬运、包装、运输调度、库存控制等岗位。进一步调查发现毕业生再次就业专业对口率不到10%。可见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无锡市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区分不明显

依前文分析,目前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不明显,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渠道和机制。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不衔接,必然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的雷同、重复等现象。作为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两者应有不同的定位。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应以培养物流实践操作型人才为主,高职院校则以物流实践管理人才为主。

(二)专业设置缺乏有效对接

无锡市中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设置时“盲从”的现象比较严重,各院校在专业设置时缺乏必要专业调研和可行性认证,没有从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专业的有效对接,没有站在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分析两种职业教育体系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性,导致在后续发展中很难对专业进行分层次、有梯度地衔接。中高职物流专业的衔接应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考虑两者之间在培养方向、教学内容的差异性与共性,避免粗放地设置专业。

(三)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在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中课程重复现象很普遍,其中专业基础课重复现象尤为严重。从专业知识的共性上看,中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不可避免出现重复交叉,但具体内容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时,两种不同层次的教学应体现出差异性。目前,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已经有了统一的课程标准,但中职学校的课程大纲往往是由教师依据教材而确定的,选取的教材则多照搬高职甚至本科教材,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没有明显区分度。

(四)教学资源缺乏共享

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的共享主要体现在实训资源和教师资源的共享、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的交流。近年来无锡市高职学校建设了一批物流实训中心,实训条件得到改善,为高职学校开设物流技能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相比之下中职学校在物流实训教学方面明显落后。原本以学习技能为主要目的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必要的实训条件,很难达到其预期目标。高职院校的师资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经历过比较系统的学习,在物流理论方面相对成熟。中职院校中的“技师型”的教师在物流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丰富。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使中高职在师资的交流合作方面的工作无法展开。两方面的优势没有得到有效互补,制约了无锡市中、高职物流人才培养质量。

三、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衔接对策

(一)衔接专业设置

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是,从地区和行业发展对物流人才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依靠地方物流业发展水平和不同岗位对物流人才的需要,研究制定中高职两个不同层次的专业体系。中职院校专业设置时应统筹考虑企业对操作性人才的实际需要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形成有别于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发展的差异化专业建设路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口径源自中职院校又高于中职院校,其专业设置口径的大小,制约着两者衔接通道的宽窄。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无论是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职业素养还是就业能力等方面都应该是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只有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体现规范化、递进化、层次化,才能促进两者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

(二)衔接培养目标

无论是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在培养目标上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但在具体培养目标上必须要体现差异性。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操作性技能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面向物流企业及

工商企业物流部门实践管理型人才。两者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必然是面向实践,前者侧重实践操作,后者侧重实践管理。以实践为纽带,两种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在专业发展中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三)衔接专业课程

专业培养目标的衔接决定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中职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应更多地开设实训、实践类课程,强调课程与物流操作的无缝对接。专业基础课程应侧重培养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课程应突出职业能力为本、偏重物流协调与管理能力。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衔接应遵循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要求及特点,构建互补性强、可延展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四)衔接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中高职院校应制定既有差异又有相互衔接的教学内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编排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要避免两者教育体系、教学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深化课程内容,真正实现教学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在中职院校物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时可适当引入高职层次知识点,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的同时,可融入一定比例的基础操作实训课程,增强学生的初次就业本领。

(五)衔接教学资源

物流教学资源呈现分布不平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拥有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的教师,缺乏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师。中职学校拥有良好的生源和具备丰富企业实践操作经验的教学能手,但缺乏理论教学师资及必要的实训资源。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中职院校技师参与制定实践操作类课程考核标准的制定。中职院校可以聘请高职院校教师讲授部分理论性强的课程。构建中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提高两者教学质量,促进区域范围内物流教学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

四、结语

超市市场部及人员设置 篇6

一、市场部职能:

1.实现企业销售目标。

2.制订和实施销售计划。

3.销售管理;销售政策的制订与施行,销售人员管理。

4.市场调研与市场预测。

5.策划。

6.销售工作的监察与评估。

二、市场部经理职责

1.服从上级领导,及时完成下达任务。

2.全面负责市场部日常管理工作。

3.制订销售政策和销售计划(年、季、月)。

4.组织和指导销售人员的工作,对销售人员的业绩进行考评。

5.对销售工作的监察,处理客户问题,审核业务往来单位,建立信息反馈制度负有领导任。

6. 定期总结工作,并向厂长提交工作报告。

7. 市场开发。

8. 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不断调整销售政策,管理制度和销售计划。

9. 领导开展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策划等工作。

10. 协调本部内部各部及本部与其他部的关系。

11. 其他临时性工作。

三、市场部经理助理职责

1.服从市场部经理领导,及时完成下达任务。

2.协助市场部经理处理日常管理工作。

3.协助市场部经理制订销售政策及销售管理制度。

4.审核业务往来单位。

5.对市场监察、客户问题处理,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市场调查与预测与策划负有指导责任。

6.协调内部各部与本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7.其他临时性工作。

四. 市场调查人员职责

⒈服从市场部经理领导,按要求完成下达任务。

⒉对本企业产品进行调查:产品的功效、质量、品牌、包装、生产成本;目前执行的价格政策和价格管理制度;产品的市场份额、销量;广告、推销、公关策略和配销渠道;供应商调查及原辅料价格调查;营销业绩评估调查。

⒊ 对竞争企业的调查:产品的功效、质量、品牌、包装、生产成本;价格政策、促销投入、配销渠道、市场份额。

⒋ 国家政策法规导向、医药改革方向、调查。

⒌ 市场发展趋势,总体特征调查。

⒍ 医院、医生、患者的需求特征调查。

⒎ 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方向调查。

⒏ 经销商资信能力调查,(可由业务员完成)。

⒐ 建立情报搜集网络。

⒑ 建立情报资料库和档案管理制度。

⒒ 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科学预测,定期提交调查报告。

⒓ 保守商业机密。

⒔ 其他临时性工作。

五、业务主办职责

⒈ 完成市场部经理下达的销售任务,负责辖区内医院的开发、进药、回款。

⒉ 协调企业与医院、医生、药房、采购的关系,以及企业与经销商、经销商与医院的关系,保证销售渠道畅通与稳定,准确掌握药品销量。

⒊ 制订月销售计划,报市场部经理,协助市场部制订阶段性销售计划。

⒋ 及时反馈市场信息情报,向市场部提出合理化建议。

⒌ 遵守企业销售管理制度,服从市场部经理的领导,配合其他相关部门及人员的工作。⒍ 保守企业商业机密。

⒎ 离开本工作岗位前将所负责销售产品货款收清,并完成所有工作交接。

⒏ 宣传、介绍和推广企业产品(医、患、商),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品牌形象、企业形象。⒐ 对所销售的药品负责。

六、策划人员职责

⒈ 服从市场部经理领导,按要求完成下达任务。

⒉ 就建立企业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并因之制定中、近期经营规划,提出建议及咨询意见供决策层参考。

⒊ 对营销、产品开妇、促销、广告、公关、配销渠道管理、业务员管理、价格管理及其他营销政策管理提出策划方案。

⒋ 建立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

⒌ 参与和指导市场调查与信息情报的搜集整理。

⒍ 就管理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提出建议。

⒎ 就企业经营活动出现的新问题提供紧急解决方案。

⒏ 保守商业机密。

⒐ 其他临时性工作。

七、客户档案管理人员职责

⒈ 服从市场部经理领导,按要求完成下达任务。

⒉ 根据业务员反馈的客户资料经市场监察人员核实后,据《客户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客户档案。

⒊ 严格保守商业秘密。

⒋ 根据信息反馈管理人员及市场监察人员、业务员提供的资料及时更新客户档案。

⒌ 客户档案评估,及时、准确向市场部经理提供依据。(或:非现款交易方式应经历“签字”程序)

⒍ 其他临时性相关工作。

八、信息反馈管理人员职责

⒈ 服从市场部经理的领导,按要求完成下达任务。

⒉ 接待商业及医院客户,解答客户疑问。

⒊ 处理客户不满,向市场部经理汇报并协调相关部门处理和解决问题。

⒋ 经常与业务员及客户保持联系,及时处理业务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⒌ 搜集业务人员、客户对企业销售政策、销售策略、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⒍ 建立信息反馈资料库,建立信息反馈通报制度。

⒎ 定期将搜集的反馈信息总结整理,汇编为报告,上报市场部经理及厂长。

⒏ 保守商业机密。

⒐ 其他临时性工作。

九、市场监察人员职责(可由信息反馈人员兼任或此二项合并)

⒈ 服从市场部经理的领导,按要求完成下达任务(或可直接向厂长负责)。

⒉ 对销售政策的确实施行,销售人员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和考评,作为市场部经理考评业务员业绩的依据之一。

⒊ 对商业客户的资信能力进行考评,定期访问客户。

⒋ 对反馈信息的处理和解决负有监督和执行职责。

⒌ 对销售人员的市场开发及其能力培养负有传、帮、带的义务。

⒍ 定期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并向市场部经理及厂长提交调查报告。

⒎ 保守商业机密。

⒏ 其他临时性相关工作。

十、发货(内勤)人员职责

⒈ 服从市场部经理的领导。

⒉ 严格执行《发货管理制度》。

⒊ 负责将市场部的有关指令,文件及资料发放到各片区经理及业务员手中。

⒋ 根据盖有发货专用章及市场部负责人签字的发货单发货。

⒌ 建立发货与退货台帐,根据市场部经理及助理的指令及时将货物发往各指定市场。⒍ 发货前根据销售合同核对发货品种、规格、数量、发货单位及地址等内容,核对无误后按时、按量、及时、准确发货。

⒎ 发货后根据货运回执复印件(厂方送货的应有客户签收的送货单)登记入帐,并及时将

运单寄交客户,同时通知业务员。

⒏ 及时取回各类退货,登记入帐并详细记录退货原因。

⒐ 发货单应由业务员签字负责,特别是在无合同销售时必须有业务员签字负责。⒑ 每月按时整理原始单据装订成册,建档管理。

⒒ 每月26日向市场部经理及助理递交当月发货及存货情况的书面报告。

⒓ 做好市场部业务电话登记工作。

⒔ 保守商业机密。

⒕ 其他临时性工作。

十一、起票人员职责

⒈ 服从市场部经理的领导。

⒉ 根据销售合同规定的品种、规格、数量等填写调拨单(或发货单),业务员签字后报市场部负责人审批。

⒊ 现款现货业务应到财务部门交清货款后凭财务部门出具的现金收讫凭据开具产品调拨单;或先起票,由财务部门派专人随货同行,收款后交货。

⒋ 建立健全各类台帐,分设总帐及明细帐。往来客户应按《客户资信能力分类档案管理制度》的规定进行分类管理。

⒌ 每旬与财务部门核对台帐,及时掌握回款情况;随时掌握产品库存情况。

⒍ 每月25日向市场部经理及助理递交当月发货及存货情况、回款情况的书面报告。

⒎ 每月按时整理原始单据及合同,装订成册,建档管理。

⒏ 填写票据及登记台帐应做到字迹工整清晰、准确无误,不得随意涂改。

⒐ 保守商业机密。

⒑ 其他临时性工作。

场部的4个工作职责

非常精辟,写出来供大家参考。第一,告诉客户公司在做什么。第二,告诉公司市场需要什么。第三,告诉公司竞争对手在做什么。第四,告诉公司应该如何开拓市场。一个小公司市场部的职责在大公司里往往划分为战略规划部,宣传部,技术支持部,公关部等很多小部门。由于职责太重大了,也往往成为一个小部门无法承担之重,因此也就经常成了摆设。无论如何,市场部的工作对于一个希望健康发展的公司,或者对于一个公司的健康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国外公司在中国经常会花费重金聘请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大的公司还会设立首席战略官,首席通信官这样的职位。这些都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市场工作的重要。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讲究庙算,所谓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最高统帅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于市场部这个宣传部,情报部和参谋部。

市场部做什么?

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品牌营销企业,市场部的建设都很重要,特别是大型品牌营销企业尤其重要。德赛集团的战略是“制造+品牌”,德赛能源的品牌营销之路也是坚定不移。那么作为品牌营销有机的组成部分,市场部的职能建设方面需要重视。因此需要对市场部进行一些研究,特别是关于市场部与销售部的关系问题。

关于市场部和销售部的功能和职责问题,现在很多企业纠缠不清:有的企业把承担销售功能的部门也叫市场部;有的公司干脆就是把市场部和销售部和二为一叫营销部;有的企业把市场部工作分解组合叫企划部(红桃K)、策划部(侨兴、德赛前期)、广告部(彩星电视)、营销策略部(TCL移动通讯)、品牌推广部(恒基伟业)、市场推广部(德赛视听、德赛能源前期)等。

德赛能源公司也是这样经过了很多次变更:

1、“策划部”:负责企业报纸编辑、平面设计、媒体公关、广告策划创意、促销推广等

2、策划部分为策划部、市场推广部(市场促销、销售促进、宣传促销品管理、市场调、市场信息等)

3、策划部和市场推广部合为市场部,原市场推广部部分职能归入营销部(实际为销售部)将营销部更名为销售部,市场推广职能全部转移到市场部

4、将通路促销、销售政策研究等职能划出来归入销售部成立销售促进职能课,后又将销售促进职能归还市场部……(没完没了)

营销业界也常常把“销售”(一般认为是比较低级的市场运作)和“营销”(一般认为较高级阶段的市场运作)的区别简单的确定为“企业是否成立了真正的市场部”,显然“市场部”是明显区别于“销售部”的。既然“市场部”有如此体现企业营销能力的功能,那么实质而具体的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我想主要从市场部与销售部工作的性质区别谈谈:

一、“品牌”和“销售”的关系:市场部的工作主要的目标是树立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美誉度,给消费者提供产品购买的理由和刺激,相比较而言,有一些“唯心”的性质。销售部的工作就是如何把产品送到消费者的面前,并成功的收回资金,实现商品的价值。主要涉及到物流、资金流及其渠道的建设和管理。相较而言,更注重实际,工作中“唯物”的成份多一些。也正因为如此,销售部的人往往给人踏踏实实的感觉,而市场部的人往往给人以夸夸其谈的印象,当然有时候与有些市场部人员的素质有关系,更多的还是其工作性质决定的,而且心须如此,因为要传播。反之,市场部没有了“夸夸其谈”,缺少了传播,会是一种什么局面?像德赛能源的同仁们常常说市场部太沉闷实在是对市场部回归本质的要求,德赛能源还需要更多更强有力的传播。

二、“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市场部主要工作是关系到产前、产中、产后和销售前、中、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等全局性的工作,是战略层面的事情,相当于军队里的参谋部。这一点在TCL移动通讯就做得很好,其单列出来的营销策略部门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功能。有些企业,策略这部分工作往往由公司的领导层直接做了,所以很多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没有真正的市场部从事具体的市场战略研究和规划。销售部工作主要是将市场部研究规划出的产品按设计好的渠道和价格以及促销宣传方式具体实施,管好渠道畅通,物流、资金流安全畅通即可。是战术实施方面的事情。德赛能源在经过了不断的调整后,战略与战术的主要职能分配逐渐清晰,但是由于信息、部门人员的工作专业能力等问题,往往造成一些部门工作的交叉。

三、面上的和点上的关系:市场部统揽全局,是针对全局进行工作的,从产品构想、组合,行业及竞争品牌研究、市场地位、市场周期、市场布局等。可能会在保证全局利益的情况下牺牲部分的个体的利益。德赛能源目前在产品线的战略上“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原则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如:要停掉一个老产品的生产,开发一个新产品,可能的情况是老产品销售很好但前景不看好,而新产品目前销售有困难甚至可能市场投入大,收益周期长,那么作为市场部门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战略去做工作。而销售部就考虑相对单纯点,按照即定的方针和策略具体实施,把产品推出去,把钱收回来。管好经销商,铺货、建点等。关心的是出了多少货,回了多少款。更多的从销售环节运用因时因地的战术技巧解决问题。

四、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由于两个部门的工作内容个性质不同,市场部往往是进行的务虚的“理论工作”,销售部往往进行的是“务实的实践工作”。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实践。理论需要实践检验,实践同时为理论提供支持。市场部所有的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是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量。就品牌营销的现状况而言,我们的销售硬件基础(销售队伍、销售网络等)都是相当好的,但是品牌营销理论研究还相当缺乏的,应该说是我们理论的困境。

五、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因为市场部的工作是全局性的,所代表的就是整体利益。因此除了销量外,还有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等。考核标准也是难以确定和具体量化的。而销售部的工作就是体现在货物的销售和回款的多寡,一个月没有销售没有回款就是不能够忍受的,而且考核的标准也是直观的单纯的:销量、回款。很显然,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每次的总结评审中,讨论的多是数字化了的销售指标,而很难见到具体的量化的市场部工作指标。

六、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市场部的市场策略研究、品牌规划建设一般都是以、五甚至十为一个检验周期。所以关系的是企业长远的利益。而销售部的销售往往是以月、季度、最多是为单位的。所以关系到的是企业的短期利益。

以上关于市场部与销售部的六大关系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交叉和融合,这涉及到部门之间的合作、沟通和协调问题。

医院岗位设置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篇7

为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行岗位管理制度,原北京市卫生局根据国家和北京市出台的岗位设置管理有关文件,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并于2008 年5 月召开北京市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会议,标志着北京市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全面启动。2010 年为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岗位聘用日常管理,建立竞争择优的激励机制,北京市卫生事业单位进一步规范岗位聘用工作。至2012 年,北京市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各单位岗位聘用进入常态化,并在日后工作中不断对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加以健全和完善。卫生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是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不断深化的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给卫生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岗位管理制度制约了卫生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出现了诸如岗位设置不规范①、岗位结构不合理、缺乏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支持②等问题。很多研究人员和管理者十分关注岗位设置管理相关问题,从政策理论、难点问题和关键环节等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

医院是卫生事业单位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卫生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管理上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对医院转换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有积极作用,有利于调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医院岗位设置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践和成效,阐述医院实施岗位设置管理的程序步骤和创新方法,探索医院岗位设置管理的难点与解决方法,为医院开展和深化岗位设置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医院岗位设置管理的重要性

医院岗位设置是为实现医院发展目标,激发职工的潜力,提高医院效率,并为医院招聘、考核、培训和收入分配等其他工作提供基础的岗位优化配置③。推行医院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深化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也是改革医院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的紧迫要求。通过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真正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从而实现医院用人机制的转换。以医院发展战略目标为指导,通过岗位设置管理,制定各岗位名称、级别、数量、结构和条件,能够充分调动各岗位工作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竞争和激励作用,促进人才成长,特别是有助于中青年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为实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聘用制度,“岗变薪变”的工资制度提供可操作的依据。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驱动医院各项工作良性循环的关键步骤,对保证医院发展战略目标最终得以实现,促进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医院岗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0 世纪90 年代,北京市卫生事业单位开始逐步推行人事制度改革,通过人员聘任制度的试行,医院用人机制从身份管理开始逐步转变为岗位管理。但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不完善,使医院推行岗位管理过程中仍存在种种弊端,没有进行科学的岗位设置,缺乏必要的计划性和对人才结构的全局掌控,没有真正打破论资排辈的观念,阻碍了员工努力工作、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岗位的名称、等级、条件没有明确规定使岗位不明确,界定不清晰,给岗位管理工作带来很多阻碍。岗位的数量、各岗位之间的比例结构不合理,缺编和超编现象共存。随着现代社会对精神心理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量的增加及对服务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医疗和护理人员紧缺的现象越来越突出,高层次岗位设置数量不足,医疗护理岗位比例偏低;管理人员过剩,低层次管理人员管理效能较低;工勤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使医院工勤人员趋于老龄化,文化程度偏低,工作量不足,积留的冗员较多。

尽管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与岗位有密切联系,但简单按照职称设置岗位,造成岗位级别少,条件低,不能准确反映同职称的员工不同工作效果的区别,使考核工作失去应有的意义。岗位职责不清,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之间岗位界定不清,进而在收入分配时以职称、职务为基础的薪酬体系不能充分体现同职称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的贡献价值,从而降低了薪酬的激励作用。

以上这些问题违背了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岗位设置原则,不能使医院人力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不能满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医院实现发展目标的需求。

三、医院岗位设置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2008 年北京市卫生事业单位全面启动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自2008 年至2010 年经过近三年的岗位设置工作,医院基本完成了岗位设置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2011 年初为规范岗位聘用日常管理,北京市卫生局要求各直属单位进一步规范岗位聘用工作,医院制定了岗位聘用原则、条件及程序,并组织实施。2012 年北京市市属各医院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进入常态化管理阶段。

(一)加强领导,广泛宣传,积极动员

医院成立以院长、党委书记为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岗位设置及岗位聘用领导小组,下设由重点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人事科成员组成的工作办公室。通过医院职工大会、院务会、院周会、科室例会和医院信息简报等途径,开展政策宣讲和宣传动员工作,做好职工思想工作,使医院自上而下达成共识,为岗位设置工作的开展打好群众基础。

(二)摸清底数,结合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方案

宏观上,原北京市人事局、原北京市卫生局等相关部门出台了针对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明确了医院进行岗位设置的方针政策。微观上,医院岗位设置的关键是在宏观政策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岗位设置方案。

1.通过岗位分析,摸清底数,为制定方案奠定基础。基于医院全员信息数据库,收集分析医院科室数目、岗位数量和结构、查清医院在岗在编人员的学历、职称、岗位、任职情况、年度考核情况、工作业绩和工资等信息。基于科研、教学数据库,收集医院全员科研课题、科研获奖、统计源和SCI论文发表、教学任务和教学获奖等情况。

在数据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广泛征求各科室意见,了解科室需求,分析医院现有各岗位工作性质、任务、职责,探讨岗位设置、任职资格与人才队伍建设的矛盾和解决办法。

2.结合实际需求,确定岗位总量、类别、等级和结构比例及分布。坚持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统一规范的原则,将全院正式聘用人员均纳入岗位设置管理,在国家规定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下,既要着眼于医院现实,又要着眼于医院发展,结合医院发展战略和未来5 年发展规划,按照国家规定的通用岗位类别和等级,根据医院的功能、规格、规模、现状及发展需求,确定医院岗位总量、类别、名称及岗位等级。

(1) 岗位总量。按照专科医院床位数和工作人员数1∶1.3~1∶1.4 的比例,根据1993 年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核定人员编制以及实际工作需要等情况,确定医院岗位设置总量为人员总编制数。

(2)岗位类别、名称及岗位等级。正处级级别医院,管理岗位共设置6 个等级,即五级至十级,分别对应各职务级别,对应关系如表1 所示。

根据三级甲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的实际情况,完成医院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暂不需设置专业技术岗位高级第一等级(特级主任医药护技师),因而专业技术岗位设置12个等级,即专业技术岗位二级至十三级。12个级别分别对应相应岗位名称及专业技术职务级别,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和对应等级参照相关行业标准,原则上沿用现专业技术名称。

根据医院后勤工作需要及2015 年上级部门批复,工勤技能岗位不设置技术工一级(高级技师),因而工勤技能岗位设置5 个等级,其中技术工岗位分4 个等级,即技术工二级岗位(技师),技术工三级至五级,普通工1 个等级。5 个级别分别对应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对应关系如表3 所示。

(3)岗位结构比例。坚持专业技术岗位至少占岗位总量的80%,管理岗位严格控制设置,按照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合理安排工勤技能岗位。医院内部专业技术各岗位比例不能突破全市事业单位的控制标准,二级∶三级∶四级=1∶3∶6,五级:六级∶七级=2∶4∶4,八级∶九级∶十级=3∶4∶3,十一级∶十二级=5∶5。考虑今后5 年医院发展规划,确定岗位结构比例,为未来发展留出必要空间。

(4)岗位分布。坚持向主系列倾斜,专业技术高级岗位向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关键岗位、重点学科岗位倾斜,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比例同样向上述岗位和人员倾斜。

管理岗位按职务职责设岗,严格根据组织机构及管理幅度设置管理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中的卫生专业技术岗位按职责任务、工作需要和人员比例有关规定,确定岗位比例,并根据组织机构确定各岗位分布情况。其中医疗及护理岗位虽然有老年、儿童、合并症、心理等科室及病区,但鉴于精神专科的专业性质,全院医疗护理按大精神科的理念进行岗位设置,即临床医疗和护理岗位不具体分配到病区,而分配到医务科及护理部,由医务科和护理部根据一段时间内临床工作的实际和需要动态分配。相关部门具体分布需满足护师以上人员占护理人员总数不低于30%;门诊主治医师比例≥25%;医院开放床位数与在岗执业护士总数之比为1∶0.4等比例要求。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根据医院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在相关科室设置一定数量的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包括工程、会计、统计、审计、经济、档案、图书资料等岗位。

工勤技能岗位根据医院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在不同科室设置相关技术工种岗位。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制定岗位任职条件。

明确岗位任职条件是岗位聘用的主要依据,是岗位设置方案重要组成部分。除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一级主任医药护技师)的任职条件已经由原北京市卫生局统一明确外,其他岗位任职条件均由医院自行制定。通过任职条件反映岗位要求,使员工明确医院需要哪些素质能力,引导员工自觉的、有目的地提高能力素质,挖掘职工潜力,以达到促进医院发展的目的。任职条件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增强岗位设置管理的可操作性。

(1)结合岗位胜任力模型,对岗位任职条件进行定性描述。在明确医院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的基础上,组织岗位设置领导小组和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讨论,选定三类岗位核心能力,对核心能力进行定义和等级描述,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

①核心能力包括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各类岗位核心能力如表4 所示。

②各项专业能力的含义及等级。

工作经验指对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年资要求。即任职年限。学历指国家承认的学校教育经历。即高中、中专、大专、大学、研究生。管理能力指沟通、组织、协调能力。组织纪律性指遵守组织纪律的能力。团队精神指团结同事,协同合作的能力。专业知识指具备与专业相关的理论基础、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取得相关职业(执业)资格。参照国家和本市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有关规定执行,不再分等级及描述。技术能力指专业技术能力,如医疗、护理等业务能力。学术能力指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科研能力指进行科技研究的能力。教学能力指教授知识技能的能力。技能指完成工勤工作任务的技术能力。工作能力指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2)结合行业特点,对岗位任职条件进行定量描述。在确定岗位任职条件时只有定性描述很难实现最终的岗位聘用,尤其是专业技术岗位,需要结合行业特点,将模型内定性的描述尽可能转化为定量描述,用具有行业特色、有含金量、能代表专业技术水平、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评选结果、称号、经历等定量指标,单项或多项综合运用替代定性描述,最后制定出各岗位任职条件,实现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可操作性。

反映技术能力的指标包括: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留学经历等。

反映学术能力的指标包括:发表论文(核心期刊、SCI、国内外专业期刊、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上报告)。

反映科研能力的指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市级人选);入选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工程(“十”层次、“百”层次);承担科研课题或项目(国家级、市级,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 计划项目、973 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或支撑计划等、北京市重大项目及子项目);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科技新星(北京市级、区县级)等。

反映教学能力的指标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学职称;承担教学任务(授课、带教)等。

综合性指标包括:国家或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医学领军人才;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学术骨干人才;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125 中医Ⅰ类人才等。

(三)组织实施,竞聘上岗

岗位设置方案经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建议后,经过研究修改最终形成上报方案。经岗位设置领导小组讨论通过,由原北京市卫生局核准后,按照“先退休,后在职”,“先入轨,后完善”的原则进行岗位聘用,并将结果公示。

(四)规范岗位聘用,动态化、常规化管理

岗位聘用配合年度考核工作每年聘用一次。为增加工作规范性与透明度,确保每名职工都拥有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理解改革,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岗位聘用采用自我申报法④,由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成绩、能力水平等进行自我评估,对照岗位任职条件,回顾任现岗位以来的工作状况,填写《岗位聘用应聘申请表》,坚持公平、平等、竞争和择优原则,在岗位结构比例内,经聘用领导小组讨论确定受聘人员,公示后签订新聘用合同或变更聘用合同,并兑现工资待遇。

岗位设置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工作需要和发展战略的变化而变化,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动态管理的岗位管理制度。

四、实施岗位设置管理的成效分析

医院通过岗位设置管理,加强了医院对人力资源结构及规划的掌控。通过对岗位数量、结构和分布进行调控,提高对人才队伍建设的计划性和控制度,为医院战略发展储备更多的人才,为医院吸收引进急需人才提供指导。通过对岗位任职条件的制定,让绝大多数员工明确自我发展方向和目标,从而最大程度挖掘人才潜能,为人才培养、人才成长搭建平台,促进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医院通过岗位设置管理,强化了科研、教学管理工作。将学术成果、科研成果、教学成果与临床专业技术水平共同纳入岗位任职条件,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更多地参与科研、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科研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促进医院重点学科和两大学系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医院科研教学创新能力,提高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医院通过岗位设置管理,为加快其他制度建设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对岗位等级进行细分,尤其是专业技术岗位,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打好基础。明确岗位类别和任职条件,为绩效考核、岗位聘用的开展提供依据,保证医院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稳定人才队伍。

五、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为积极稳妥、有序规范的开展岗位设置工作,首次岗位聘用时,我院将所有正式在岗在编人员按现聘职务或岗位和任职年限聘入相应等级的岗位。岗位聘用后的结果必然与本次岗位设置方案有一定差距,出现有些岗位数量不足而有些岗位超员的现象。对于这一问题,我院将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作为调整、优化人员结构的杠杆,对尚未达到设置比例的岗位,严格控制岗位数量,根据医院事业的发展和人员队伍状况,通过职务晋升、公开招聘等工作,对空缺岗位进行合理补充,逐年逐步到位。对结构比例已超过方案规定的岗位,通过自然减员、调整工作岗位等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最终使各类岗位人员数量比例结构趋于合理。

根据卫生行业特点,存在需要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的管理岗位人员(“双肩挑”岗位),此类岗位应坚持按需设岗、从严设岗,健全“双肩挑”岗位选拔任用机制和考核机制,应聘人员需同时具有两个岗位的任职条件,聘用后占两个岗位职数,进行两个岗位“双重”考核。加强聘后管理,对因工作内容变化不符合任职条件或未通过考核的“双肩挑”人员严格执行退出机制。

在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之间流动的,应在具备任职岗位条件的前提下,在接收岗位数量和等级内重新确定流动人员岗位等级。流动后严格执行“岗变薪变”的收入分配制度。

政工人员主要从事党务工作,应聘在管理岗。2008 年1 月1日以后取得政工职称人员,均参加管理岗位聘用,职称不再与工资待遇挂钩。2007 年底以前取得政工职称已聘用在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进入本职务对应岗位的最低等级。专业技术岗位不设政工岗位。

岗位设置向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关键岗位、重点学科岗位倾斜,在同类人员具备相同条件下,优先聘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结论

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医院通过进行岗位设置,确定了适应医院发展需求的岗位名称、类别、比例结构和任职条件,使医院各岗位明确,职责清晰,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各司其职,提高了医院岗位管理等人事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并为医院其他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根据岗位设置空缺岗位进行的公开招聘、人员调配等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医院在发展,岗位设置方案也在根据医院发展战略及目标的调整而适时调整完善。截至目前,已经调整了部分机构设置和岗位分布,随着后勤社会化程度的加大,调整了三类岗位的结构比例,减少了工勤岗位的数量,增加了专业技术岗位的数量,使岗位设置紧紧贴合医院发展的需要。

未来,在国家及北京市法律体系与政策的支持下,医院还要大胆实践,完善岗位管理制度,改进措施,积累经验,计划根据岗位设置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岗位评估和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岗位说明书,进一步细化岗位设置,促进岗位设置深入开展,推动岗位管理系统构建,最大程度地利用医院人力资源,促进医院健康快速发展。

注释

11苗木,鞠永和.公立医院岗位设置管理与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2011,(6):28-30.

22 施燕吉,徐爱军.我国公立医院的岗位设置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3,3:1-3.

33 杨毅宏,魏平等.人力资源管理全案(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 篇8

为进一步宣传贯彻新《规范》,使城市管理部门及公众更好地了解相关内容,有效促进《规范》的实施和执行,本刊特别邀请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市容景观管理处负责人进行解读。

Q1、修订实施《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与管理规范》的意义是什么?

答:《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与管理规范》是首都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与管理的重要依据。为9类20 种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助于解决目前城市道路上各类设施存在的数量偏多、分布不均、占地偏大、影响通行、规格多样、缺乏美感等问题,有利于创造更加优美、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对进一步推进北京市的城市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Q2、目前我市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存在哪些问题?

答: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是依附于城市道路空间,为公众提供服务功能的设施,也常被称为“城市家具”。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是城市景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服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政府发挥城市功能、服务民生的水平,同时也是城市景观品味高低的体现。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市公共服务设施存在如下问题。

(1)分布不均,数量偏多。从调查情况看,我市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区多、郊区少;主要大街,繁华地区多、偏僻地区少。

(2)占地偏大,影响出行。有些公共服务设施占地偏大,且占据位置不合理,造成人行交通拥堵,甚至完全堵塞了行人通行、或者占据了盲道,既不符合《规范》的要求,也不符合人性化要求。

(3)设施损毁,影响使用。通过调查,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管理不善、疏于维护,污秽、损毁、破旧问题突出,有的已经完全失去了服务功能,失去了使用价值,却没有及时拆除或更换。

(4)规格多样,造型繁杂。在同一条大街或同一个地区,同一类公共服务设施往往形式多样、色彩不一、材质各异, 既缺乏统一性,也影响市容景观。

(5)缺乏美感,视觉污染。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在整个城市中是小品,但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不容忽视。北京目前就缺少高质量的让人们的审美情趣向上的“城市家具”, 缺少世界上先进城市“城市家具”应该具有的透明、单纯、实用、美观、广受欢迎的特性。

《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与管理规范》的颁布实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技术支持。深入贯彻落实《规范》,可以进一步改善我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与管理,让首都的市容环境面貌再上一个新台阶。

Q3、《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与管理规范》的内容有哪些?

答:《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与管理规范》规定了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的一般要求和具体要求。一般要求包括设计要求、设置要求和管理要求三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要求中对每一种设施的尺寸、颜色、材质、设置进行了规范。

Q4、《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与管理规范》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与管理规范》适用于中心城及新城的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和管理。中心城区指城六区,新城指十个郊区的建成区。建成区,指市行政区范围内经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它包括市区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分散在近郊区与城市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建设用地。

Q5、《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与管理规范》是按照哪些规范性文件修订的?

答:《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与管理规范》修订、颁布的法律依据包括以下9个文件:

国家标准:GB 5768.2 道路交通标志

国家标准:GB/T 100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

国家标准:GB 17733.1 地名标牌 城乡

行业标准:YZ/T 0129 邮政普遍服务

行业标准:YZ/T 0067 信筒

地方标准:DB11/T 190 公共厕所建设标准

地方标准:DB11/T 493.1 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第1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地方标准:DB11/T 650 公共汽电车站台规范

地方标准:DB11/1116 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

Q6、什么是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

答:设置于城市道路路侧带范围内直接服务于行人的设施。

Q7、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哪些?

答:包括护围栏设施(含人行道护栏、公交站安全护栏、绿化设施带护栏等)、废物箱、行人导引类指示牌(含街牌、步行者导向牌、公厕指引牌、地铁指引牌、人行地道和人行天桥指引牌等)、公交车站设施(含站牌和候车亭)、邮政设施(含邮筒<箱>和邮政报刊亭)、公用电话亭、自行车存车设施(含自行车存车架、自行车存车围栏和公共自行车设施)、座椅、活动式公共厕所。

Q8、《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与管理规范》中的一般要求包括什么内容?

nlc202309082148

答:包括设计要求、设置要求、管理要求。

Q9、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计要求有哪些?

答: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计要求包括六项内容。

(1)设施外观、体量、材质、色彩设计应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风貌相协调,同一区域、道路的同类设施的样式、材质、色彩应协调统一。

(2)设施体量设计应遵循小型化设计原则,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设施占地面积,减少占用公共空间资源,并符合相关政策和标准的要求。

(3)设施应方便行人安全使用,易于识别。

(4)设施材质应坚固耐久、环保防腐、易于维护。

(5)设施名称标识和图形符号应符国标 GB 5768.2、GB/T 10001.1 、DB11/T 493.1 的相关要求。

(6)除经户外广告设置规划批准的设施,其他设施不应附着或显示商业广告、公益广告、海报,不应悬挂、张贴标语宣传品。

Q10、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要求有哪些?

答: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要求有以下十五个方面的要求。

(1)设施设置应符合城市规划和所在道路规划要求。

(2)应保证人行道连续、畅通,保障行人通行安全。人行道内不应设置妨碍行人通行的设施。

(3)各类设施应统筹考虑,综合协调,适当组合,减少占用路侧带公共空间。

(4)设施设置应满足道路交通的视距要求和通透性要求。

(5)设施设置后,人行道剩余宽度应不小于表 1 的要求。

(6)设施外廓距路缘石外沿距离不小于0.25m。

(7)盲道及盲道两侧各0.25m范围内不应设置设施。

(8)设施距绿化树池、市政管线检查井距离不小于1m。

(9)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及其两侧20m范围内不应设置除交通设施、行人导引类指示牌、废物箱外的其他设施。

(10)人行地道内及出入口周边20m范围内,不应设置除行人导引类指示牌、废物箱外的其他设施;人行天桥引桥周边20m范围内不应设置除行人导引类指示牌、废物箱、自行车存车设施、公交车站设施外的其他设施。

(11)设置在绿化设施带内的设施,外廓不应超出绿化设施带范围。

(12)行道树设施带内不应设置设施宽度大于行道树设施带宽度的设施。

(13)以下设施设置间距应符合表2的要求。

(14)交通枢纽、商业区、旅游景区、大型文化体育场馆场所周边,可适当缩小废物箱的设置间距,除公交车站和公共自行车外不应设置长度或宽度超过2m的设施。

(15)设施应安装牢固,安装后确保地面平整,铺装规范,铺装材质应与周边一致。

Q11、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有哪些要求?

答: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包括日常保洁、设施维护、应急维修三个方面的要求。

(1)设施日常保洁、维护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设施使用功能完好。对闲置或丧失功能的设施,应立即拆除或修复;

——设施外观无损坏、无脏污、无锈蚀、无喷涂、无小广告;

——设施颜色应色泽均匀,无明显褪色,无明显色差,无漆面脱落;

——设施标识或所载内容无缺失、无模糊、无涂改;

——设施周边无堆物堆料、无污渍、无垃圾。

(2)设施巡查和保洁、维护、清洗粉饰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设施巡查保洁频次应符合表3的要求;

——设施清洗粉饰频次应符合表5的要求。

(3)设施紧急维修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各类设施应有特殊气候及各种自然灾害时的维修预案;

——设施倾倒、歪斜或不稳固时,设施产权单位应立即设置围挡和安全警示标志,并在4小时内对设施进行维修或拆除;

——设施出现闸箱开放、浸水、电线裸露等情形,产权单位应立即对设施进行断电,设置围挡和安全警示标志,并在4小时内对设施进行维修。

(责任编辑:王然)

上一篇:篆刻校本教案下一篇:年终会议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