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农村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精选8篇)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 篇1

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可见,国家对文化这个软实力建设的重视,然而农村文化建设在整个国家文化建设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显得至关重要。**市从上至下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的工作位置。**县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均衡,这与**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所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容忽视,必须想方设法,拓宽思路,创新举措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营造文化建设氛围。转变观念首先应从政府做起,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观念,将文化建设摆在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牢固树立“大文化大发展”的观念,不遗余力地抓好文化建设。其次农民要转变观念。农民要转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积极向上的文化理念,自觉为农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成为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的主力军。再是社会要转变观念。政府要加强宣传引导,让全社会转变观念,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尽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科学规划,推动文化均衡发展。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农村文化建设,统筹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青少年和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尽量做到相关设施能同建共享。要把农民的实际需求作为建设的方向,不搞千篇一律的样板工程,不做统一标准的设施建筑,要因地制宜地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可以一次规划分期实施。要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一体化,达到文化均衡发展的目标。

三、创新机制,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基层文化工作开展的如何,文化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建设好基层文化队伍,可以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组建专业队伍,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首先需要培养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对外招考、对内选聘”的方法,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同时,梳理本地的人才资源,从学校、民间选聘优秀人才对他们进行专项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乡土文化传播中的巨大作用。通过定人定岗,着力培养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提升文化站开展和组织农村文化活动的能力。建立一支有一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包括农家书屋的管理、公益性电影的放映等农村专职文化员队伍,让文化的触角进一步延伸到村、组、户。二是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业余文化队伍。深入挖掘地方的各类文化资源,以地方特色为抓手,组建民间表演、管理团队,推行市场化运作,实现文化创收,达到以文养文,不断发展壮大地方特色文化业余文化队伍。三是千方百计激发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化主管部门和文化单位要不断探索和建立能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尤其是能够广泛调动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有效措施,使基层文化工作者人尽其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可以根据农村文化工作的需求,设置文化工作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充实农村文化工作力量,发挥精神和物质双重激励作用,对在基层文化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表彰,给予重奖。

四、坚定不移,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文化活动要有场地,因此首先必须建好文化设施。要建好文化设施,必须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组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民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农民健身休闲中心等基础设施。其次要管好文化设施。要建立健全农村文化设施管理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文化管理部门统一对设施服务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防止随意改变用途和性质。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使用情况的考核,提高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设施的重视程度,提高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率。同时,还要千方百计用足用活现有文化设施,推动文化资源与教育、科技、体育等资源的互动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文化设施的利用率。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 篇2

一、为学生推荐书目

学生在正常学习期间除了课本外,还必须准备和储备几本课外读物。学校老师要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购买课外读物,学生家长也可根据经济情况和自身文化学习情况为孩子买几本适合的课外书。老师在引导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时,应本着书籍思想内容健康、语言生动活泼,书的种类、题材要广泛,有中外、古今,有文学、科学,有历史、地理,有诗歌、童话,有小说、漫画等的要求,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知识的无穷魅力。学校也要定期开放图书室、阅览室,让学生博览群书,读自己喜欢的书。通过多种方式解决书源,开展课外阅读也就有保障了。

总之,在为学生推荐书目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学生的情感爱好,适合才是最好的。

二、给学生提供时间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是紧张有序的,给学生安排合理的读书时间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学校应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挤出和安排合理时间供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如:将每天中午休息时间让给学生读书;每节课间启发学生自己挤出时间愉快读书,过一个简短快乐的课间十分钟;每日放学后家长要教育督促学生把家庭作业及时完成后读老师推荐的、布置的课外读物,让它成为一项活动、一种乐趣,不仅可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品质,还可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使学生主动读书、认真读书是很重要和必要的。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①善于表扬,班级中的老师、学生都是被表扬的对象。教师利用班队会表扬班级爱读书的同学是如何读书、读哪些书的,知道了哪些知识与道理,宣扬读书的好处,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②创设环境,班级布置良好的读书氛围,展示好图书角、板报、读书名人名言,让学生受启发、受激励。③做好示范,教师在办公室要善于读书,既丰富自身知识,又为学生树立好读书榜样,启发学生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有知识、有能力,才能身为人师。家长在家不要一味看电视、上网络,应多看报、多读书,给孩子示范且营造安静、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感受家长是多么爱读书,爱学习,无形中激励学生自觉学习和读书。

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

如果只凭兴趣不讲方法,课外阅读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上要做文章下功夫,教给学生合理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1. 选读法。

就是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 浏览法。

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

3. 学会积累。

读书时做笔记,边读边画,对重点句画线,写上点滴体会,摘抄好词诗句、精彩段落和相关知识。

4. 养成好习惯。

在培养学生读书习惯上注意不走着读,不躺着读,不在光线太强、太暗的情况下读,不在噪音大、空气不好的地方读,读书时要动脑思考,要记忆积累。

5. 学会创造。

读书时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的不同见解,或者解决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做到不尽信书,引导人性体验和独到理解。

五、积极开展阅读活动

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与培养,不断地指导。为此,我们经常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一些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通过读书活动,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读书方法与习惯。

1. 举行诗词背诵比赛

古诗词具有内容、韵律之美。学校可以根据必背诗词目录,打印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外阅读时间大声背诵,背出诗意,背出韵律,背出感情。为了让学生展示背诵成果,学校举行古诗词背诵比赛,现场量分,评出优秀,颁发奖品,予以鼓励,激发学生读书兴趣,鼓励学生长期、有效阅读。

2. 开展“小书虫啃书”活动

为孩子设计阅读表格,根据阅读的数量和程度,进行“读书学位”评比,评出“读书小学士”、“读书小博士”,然后搭建展示平台,让得奖的同学谈读书经验、体会,用身边人说身边事,鼓励学生投入到读书活动中。

3. 进行阅读测试。

学生在课外阅读进行一阶段后,教师为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通过问答、调查或笔试等形式对学生阅读水平进行测试。测试的内容主要是文章书目、作者,文章主要人物特点及构思技巧等。通过测试既了解读书情况,又加深了学生阅读课外书所达成的目标,同时也将课外阅读变成了学生自觉学习行动。

六、加强检查,提高阅读水平

只有通过检查,不断地发现改进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阅读才能有所获,有所得。

(1)家校互动。

学校通过电话访问了解学生在家读书情况,请学生家长汇报孩子读书的种类、时间长短、读书效果等,方便教师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

(2)建立读书评价制度。

每天抽10分钟,安排一个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此举一举两得,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不足之处,还能借同学的口,开拓其余学生的视野。

(3)检查读书笔记。

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积累情况,对学生读书笔记进行检查,查一查记录进度、记录效果,进一步促进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音乐教学 篇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每一位农村音乐教师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一名农村音乐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加强德育与美育的教育。“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有很多很多,无穷无尽。要想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我们就要做到以下四条:

1.热爱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因为,只有真正热爱它,才能为它呕心沥血,开动脑筋,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

2.学习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要有“浮想联篇”的功夫,做到多思考,多创造,出新、出奇、出绝招。

3.牢记“留心处处皆学问”这一真理。要细心观察事物,尤其是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从学生身上找出解决难题的方法来。

4.不断学习音乐理论,不断提高自己弹、唱、跳、谱(谱曲)、编(编舞)的技能技巧,因为“熟能”才能“生巧”。

我们的教学方法,千变万化,但一刻也不能脱离《大纲》,一刻也不能脱离教材。许多教学方法,都应从教材中挖掘出来,教材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某一新的任务,我们就应创造出完成某一新任务的教学方法来。教材中出现的新问题、难问题,往往是我们创造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传统的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正襟危坐。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的,体态律动学的诞生,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动静结合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的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而音乐教育造就了人的审美能力,是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发展健康和谐的音乐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先进精神文化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而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前沿阵地。目前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师资建设等各方面都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乡村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而且很多农村基层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教学知之甚少,认为音乐课只是一门辅修课,与升学无直接联系,在学校教育中可有可无。所以,忽视音乐教学,用数学、语文等“主科”抢占音乐课的现象在农村大有市场。另外,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与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挂钩,音乐课不统考,音乐老师也就没有成绩,就成了教师中的落后分子和下岗的对象,甚至有的音乐教师干脆改行。这不仅破坏了音乐课的整体教学,打击了音乐教师的授课积极性,还造成了音乐教师流失,遏制音乐教学水平发展。

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设施。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落后,财政收入困难,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很低,在音乐教育上更是微乎其微。要发放教师的工资都很困难,更别说升级音乐教学设施,引进优秀的音乐教师了。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即使有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教学中,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评比:有的学校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有的学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甚至连音乐教材的配套磁带都没有。这样对于音乐教学的开展是很不利的。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稳定和加强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保障。它对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因此首先要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他们的能力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面对农村音乐教师素质低下的情况,学校应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讲”等多渠道,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修养及课堂实践等艺术,达到音乐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设施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对地方财政不足的部分进行补贴,改善办学条件,使我国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充分发展。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尤其要加大对音乐方面的教辅资料的投入,这样可以让老师了解更多的最新音乐消息,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加强农村音乐教育,提高农村音乐教育的质量,是每个农村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为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篇4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的变化,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方式等多样化日趋明显,农村中暴露出许多新问题和新矛盾,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为乡镇宣传思想政工工作人员,我认为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加强乡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解除人民群众的积怨,调整群众的心态,实现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一、切实提高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搞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和紧迫感

在深化农村改革以来,我们党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优惠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市场经济的诱惑,一些党员和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面对农村改革带来的新环境,新要求和新问题,乡村社三级干部的思想观念还有一些不能适应;面对社会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和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思想观念的束缚,农民的“懒人懒到底,国家有照顾”的依赖意识日趋严重等现实问题,做好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检验我们乡村社干部执政能力强弱的关键所在,更是检验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二、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真实社情民意,寻找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搞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了解农村实际,弄清楚农民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无可讳言地说,我们有的领导、有的干部下基层的天数不少,但往往是坐在车里来来去去一阵风,听汇报、看简报、查报表,大多是浮在表面上,很少深入实际。因此,必须来一次认真的、全面的农村情况调查,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与农民足膝交谈,与他们打成一片,更要深入到农民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们的呼声。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实际,掌握起初的社情民意,才能增加农村思想工作的针对性。

三、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建设,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1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建设,是搞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少的主要基础的物质前提。根据新的形势和农村的现实状况,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建设不妨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乡镇广播站要充分发挥文化广播的喉舌作用。

乡镇文广站在乡党委、政府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所辖区各村、组的文化、广播工作,并在乡镇所在地,主要公路沿线,街圩日等进行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例如: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黑板报展览、宣传栏、书写条幅、广播宣传及各种文娱晚会等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科技致富信息等。

2、利用当前村村通电视、广播的有利时机,办好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要贴近农村、农民的生活在内空上要融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例如可编成当地山歌、小品等形式宣传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寓教于看,潜移默化,受到教育。另外还可以开辟一些“乡村新闻”、“村民之事”、“农家知识”等乡土节目。

3、办好宣传栏。乡镇宣委组织文广部门定期深入各村、组指导办好各种宣传栏。如时事宣传栏、科技宣传栏、村务公开栏、法律常识宣传栏等。工作不要流入形式,要达到宣传教育之目的。

4、办好支部活动室和农民文化活动室,做到有管理、有场地、有报刊书籍和文化活动器材。经常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采的文娱活动。使广大农民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与气氛,减少农村赌博现象的发生。

四、切实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增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群众的感召力

建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并不等于占领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真正占领,并管好手好,充分发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作用,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发挥村干部、农村党员的核心、模范作用。村干部、农村党员与农民最贴近,他们的为人、处世、做事最深得农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因此,要求村干部、农村党员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农村中树立良好形象。

2、加强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区、乡两级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培训,使之更能适应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五、切实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方式,增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

1、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是农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重要渠道,要认真做好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舆论监督,增加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要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对各种错误思潮和社会丑恶现象予以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2、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一切文化工作都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要大力发展村镇文化,在农村广泛开展丰富多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当前在农村,要对宣扬封建迷信,伪科学和有关严惩政治问题的出版物及活动进行彻底清理,为农村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

3、注意运用先进的典型来感化农民的思想。目前,现代化建设中已经涌现出不少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他们都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为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要改进宣传方法,让群众觉得他们可亲可敬可学,在农村要注意发现和总结自己的先进典型,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广大农村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尚。

武清区黄庄街道办事处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 篇5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扩张,交通大建设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措施,惠民政策的相继出台等,一方面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主导的社会急剧转型使社会主体间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状态之中,各种观念与利益正发生着激烈的碰撞,社会纠纷主体及其内容更加多样及复杂。因国家建设需要、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各类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越级上访时有发生。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新形势下农村矛盾的现状,及时有效地化解这些矛盾,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新时期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

1、纠纷主体多。以往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主体一般是公民、邻里之间的纠纷,民间纠纷多出现在婚姻家庭、邻里、债权债务、宅基地等方面,而如今已经拓展到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农村的土地流转中因种粮补贴引发的流转和被流转者之间的问题、山林权纠纷、土地征用、公民与非公经济组织之间纠纷、资源开采利用、环境污染等纠纷。纠纷的主体出现了村民与村委会期、村民与非公经济组织、村民与政府及职能部门等。

2、纠纷面广。过去,农村矛盾纠纷主要是以家庭矛盾和邻里矛盾为主,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高铁、西汽东输,国防机场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需征用大量土地。一项 1

工程往往要涉及辖区内的几个乡镇、几十个村组、上千户村民,他们的诉求一旦不能全部满足,容易导致矛盾纠纷激化。经济纠纷、合同纠纷、侵权纠纷等涉法诉讼矛盾纠纷占主流,其范围涉及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处理不好,很容易演变成群体性事件。

3、涉及面宽。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类型呈现多样化。从矛盾纠纷的法律性质来看,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由过去单一的民事纠纷发展为民事纠纷、经济纠纷、行政纠纷、涉法涉诉纠纷并存的多种形式的纠纷。农村民间纠纷从传统的婚姻、家庭、宅基、赡养、抚养等纠纷,转化为行政不作为、司法不公、安全生产事故、环保、企业侵权和房屋拆迁等方面的众多新型社会矛盾纠纷。

4、群体越级上访率高。由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利益分配出现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各类矛盾纠纷不断凸显出来,其范围包罗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参与群体越级上访的群众受一些错误心理因素影响,有了问题不是逐级反映,而是组织群体性上访,或采取越级上访的办法,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影响。

5、调处难度大。由于目前农村分户经营,单独生产,群体性活动少、流动人员多,集体制约和监督力相对降低,传统的行政干预已难以奏效。同时,极少数群众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甚至过于片面化,给调处化解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新时期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

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城镇建设、交通公路建

设、铁路建设、煤气管道建设、电力设施建设、国防建设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需征用大量土地。一项工程往往要涉及辖区内的几个乡镇、几十个村组、上千户村民,他们的诉求一旦不能全部满足,容易导致矛盾纠纷

2、农村基层组织干部不廉洁,账务不公开,账目混乱,收入不入账,支出不合理,特别是村、组干部截留、贪污、挪用征地、出租场地款、扶贫等款项,农民群众意见非常大。

3、农民对土地征用中涉及的补偿标准、补偿款的分配、失地后就业安置、医疗、养老等一系列极为现实的问题与征用单位、政府意见不一致,为了实现自己的切身利益,村民白发地组织起来上访,当诉求不能满足时,便阻挠施工,甚至发生群殴群斗。

4、少数村干部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放任超生,然后私分超生罚款,引起村民的不满。

三、新时期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对策

农村矛盾纠纷都有一个酝酿——发展——激化的过程,只有及时将矛盾纠纷隐患排除,才能减少矛盾的发生;只有将发生矛盾纠纷及时化解,才能有效控制群体性事件、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因此,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必须从三个方面做起:

(一)建立反映灵敏处置得当的矛盾预警机制。完善的矛盾纠纷预防机制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前提。因此,必须把预防工作作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要坚持村每旬一排查,乡镇每月一排查,敏感时期要天天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能就地化解的要及时主动化解,不能解决的要及时报送乡镇调处中心处置,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二要加强基

层法制教育工作,将矛盾化解关口前移。常言道“无知者无畏”,农民群众不学法就不懂法,不懂法也就不会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也不会理解党委政府依法行政的严肃性。因此,切实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知识水平,是建立矛盾纠纷预防的基础。三要扎实推进依法行政。群众的法律意识每增强一步,党委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就要提高一截,否则党委政府工作将处处限于被动,极易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社会矛盾纠纷增多。四要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政府每年都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为群众办几件实事。只有扎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一些实惠,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把社会矛盾纠纷的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

二、建立健全矛盾调处机制。当矛盾发生时,要及时有效地化解,做到有人管、有人调,并且调解规范,调有成效。一要实行层级管理机制。村调委会是调处农村矛盾纠纷的中坚力量,全权调处本村内的各类纠纷。因此村调委会要切实担负起职责,做到小矛盾不出村,就地解决;小纠纷不积压,及时解决。对一些影响大局,涉及各部门的重大疑难纠纷,本辖区解决不了的矛盾纠纷要及时提交上级矛盾调处中心,将重大疑难纠纷化解在辖区范围之内,防止到市、赴邕、进京上访。二要做好培训工作。每年至少要举办1—2期镇、村调解员培训班,增强他们的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调解技巧和素质。通过短期和集中培训,培养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提高矛盾调处的质

量和效果。三要加强成员单位协调。有些矛盾纠纷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这就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加强沟通协作,对一些违法上访、无理缠访闹访的少数激进分子,要及时采取必要手段。

三、建立健全保障激励机制。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财、物保障。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高度重视矛盾纠纷调处和社会稳定工作,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要精心指导各级基层调解组织制定完整的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和控制工作计划,并督促其认真实施。对镇、村重大疑难纠纷需要上交的,必须有“一把手”签字并说明情况后方可办理转交手续。二要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各级调解组织要配备专门调解室,并努力做到“六有”,即:有调解室、有牌子、有印章、有纠纷登记簿、有排查例会和排查调解记录、有调解工作台帐。村级警务室、调解室“二室合一”的模式要逐步走向规范。三要强化人员配备。目前,各村普遍建立人民调解组织,但所有人员都是兼职,他们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不能全身心投入到调解工作中。因此每个村级调解组织至少要配备1—2名有一定素质和能力的专职调解人员。乡镇矛盾调处中心应配备3名以上专职调解员。四要解决必要的调解经费。政府要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划拨专项资金,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用于支付调解工作必要的办公经费和调解员误工补贴。同时,对调解成功率高、群众满意度高的基层调委会和调解员要加大物质和精神奖励力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面对新时期,我们要努力提高:认识把握大局的能力,认识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 篇6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示学校教育理念、办学特色的重要平台。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潜在影响。校园文化从宏观上来说就是指学校的整体文化,它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全体师生的共同目标和所遵循的价值观及行为准则。它是展示学校综合素质与文明形象的一个窗口,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蕴藏着一所学校的历史和风格,也是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对文化建设的要求更高,加强持续的、健康的、温馨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十八大”精神中对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在低碳经济时代,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切实加强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建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孟母三迁”就是环境熏陶人成功的范例。富有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对人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环境无瑕点,处处能说话”,农村小学相比城市小学,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校舍比较简陋。因此,近年来,我们南港小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四提升,四打造”活动为契机,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尤其2012年,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把握“校安改薄攻坚年”的有利机遇,对教学楼、宿舍楼、食堂餐厅、道路、运动场地、教学设施以及辅助用房进行了全面改造,绿化、美化、亮化了校园环境。目前,我校旧貌换新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叹为观止!校园环境的改变,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学校二(2)班学生张浩然的家长深有感触的说:“学校变化太大了,校园环境太美了,小孩子在这样的学校学习,我们感到非常满意!”

如今,步入南港校园,定会让你耳目一新,定会让你发出由衷的赞叹:怎一个美字了得!破败陈旧的学生宿舍楼、教学楼不见了,代之以洁白的墙体,新崭崭的门窗。坑洼泥泞的道路不见了,代之以平整宽阔的水泥大道。乱象丛生的树木和池塘不见了,代之以美丽新颖的花池和鱼塘,让人赏心悦目。与学校历史一样“悠久”的课桌椅不见了,代之以全新的课桌椅,让学生们欢呼雀跃。学生餐厅里的面貌也发生了变化,餐桌椅全部换成了新的,同学们坐下来吃饭的感觉真是爽。

学校的绿化、美化、亮化建设要从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校园文化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标志着手,加强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既要能体现学校的人文特色,又要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教会学生感受美,欣赏美。

⑴净化。净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校园净化要做到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培养学生爱护校园草木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净化校园、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

⑵绿化。葱绿的树木,艳丽的花草,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使人精神焕发。学校根据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绿化布局,如:种植当地特有的植物等,设计各具特色的绿化,构建人文化的花园式学校。校容校貌体现出美的韵味,满足师生的教学、生活、活动和审美需求。⑶美化。创造美好的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情的需要。校园静态自然环境的美化,应符合儿童少年的审美要求,才能达到美化的目的。

⑷硬化。学校地面硬化,保证校园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保持干净,使校园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二、切实加强学校的内涵文化建设。

1、校园文化的观念是校园文化的精髓。

校园文化的发展促进着师生意识的形成,将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学校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它是学校精神的集中表现,是一个学校独有的群体意识。这种思想意识的形成,主要是学校内部的所有师生在共同工作、学习、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思想意识、共同的信念和兴趣的体现,也是师生们心理素质的综合。

校园观念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它是情感意向型的意识,是学校师生的共同情感、志趣和理想;

二、它是评价型的意识,是学校全体师生关于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评价,这与全体师生对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需要有关;

三、它是实践型意识,是全体师生共同选择的行为、目标以及实现的方针和教育战略。校园观念文化集中表现了学校管理者及全体师生的主体能动性意识。因此,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首先抓住学校的观念文化,也就是学校的精神文化这个核心,它促进着学校全体师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行为。

2、学校的制度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起重要的导向作用。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价值观和思想品德的规范化。我们常说,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正确的,但除此之外还应增强一个“约之以规”。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教育的要求就会空乏无力。实践证明:严格的校纪可以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为了实现学校精致化管理,学校管理者必先抓“校风”“教风”“学风”及各种规章制度、公约守则。这些制度文化对全校师生在一定意义上有强制性和约束力,也有强大的号召性和感召力。它以文字、条约的形式出现在师生面前,实际上就形成了人们在工作和学习实践中的“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的检验标准,它对师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塑造和正确习惯的养成起着导向作用。

3、学校文化艺术活动是促进校园文化和谐,形成学校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文化艺术活动是校园文化中群众性最强的一部分,它的教育效果是人所共知的。师生参与学校文化艺术活动是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的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增强学校凝聚力的有效途径,其中师生和谐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师生关系和谐并不是无原则的放纵,一味的包办,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和谐,而是在平等、尊重、合作、发展的基础上,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和谐。在文化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调动学生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这些都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我们成年人经常回首学生时代的学习生活时,记忆犹新的往往是学校组织的一些健康向上的文艺活动,而正是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团结协作能够促进事业发展,也能培育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三、切实运用好校园文化资源,发挥每一角落的作用。

学校有了优雅、健康、奋发向上的校园环境,各种器物的设置也是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比较直观而固定的文化。我们不但要运用好校园文化资源,而且要发挥好每一角落的作用。“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寸土地传情”,在教室、走廊、过道等处张挂名人字画,书写名言警句,使其能发挥它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布置文化视角,创设文化生态环境,使校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充满着飞扬的理想与激情。让学生在多彩多姿的文化板块中穿行,感受着书生意气,感受着中外文明,感受着生命与科技的伟岸,在幼小的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使校园成为孩子们向往的热土,成为园丁们潜心学问的净土。例如:我校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墙激励着全校师生奋发向上,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努力工作,勤奋学习;刻有智、爱、仁、思、勤等字的文化石启迪着师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厚重的校园文化陶冶着师生的情操,清新的校园环境感化着师生的心灵,促进了良好校风的有效形成。

学校还应结合“重大节日”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坚持以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为主。比如: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进行“诚信、爱校、环保”为主的教育;利用劳动节、教师节、国庆节组织学生开展纪念或庆祝活动;利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利用收看重大新闻、看影视片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 篇7

1 紧密依靠地方各级政府, 形成良好的质量意识氛围

农村公路建设的责任主体主要在地方人民政府, 省级交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制定、计划协调、质量管理和监督。农村公路建设的关键就是要紧紧依靠地方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 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修路积极性。在我省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 各市地都相继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农村公路建设领导组, 将农村公路建设纳入本地经济建设总盘子, 把工程质量放到工程建设的首位, 全党动员, 全民发动, 张口必谈, 闭口必抓, 将质量目标层层分解, 责任到人, 有错必查, 有责必究, 实行“出了漏子打板子, 捅了娄子摘帽子”, 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工程质量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朔州、晋城等市地交通局实行局领导包县的办法, 并将道路处全部技术人员派驻各县, 对村村通工程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和质量监督。

2 规章建制, 为工程规范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实施工程规范化管理就是让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等公路建设从业单位和相关人员按制度办事、按规范从业, 杜绝各种违规行为, 切实提高工程质量, 全面完成建设任务。自2003年以来, 省厅先后制定下发了《山西省县际及通乡公路设计、施工控制要点》《山西省县际及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检测试验管理办法》《山西省县际及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施工监理实施办法》以及《山西省村通水泥路 (油路) 技术质量指导意见》等系列技术要求, 并及时转发了《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办法》, 使质量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项目法人行为得到规范, 基本建设程序得到较好的执行。省公路局组织编写的《农村公路建设指南》, 内容通俗易懂, 图文并茂, 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各市县交通局认真履行行业管理职能, 普遍建立健全了四级质量保证体系, 积极执行公路建设“四项制度”, 强化工程监管, 严把施工程序, 采取印发《施工技术手册》、举办技术培训班等各种形式, 不断提高一线施工技能和质量意识。大同、晋中、长治等市地交通局组织各县 (区) 有施工任务的乡镇、村委的施工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进行集中技术培训, 使他们全面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术要领, 成为遍布全市各条建设阵线的“义务”技术员和质量监督员;各级质量监督部门采用专门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办法, 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监管。忻州、晋中、晋城、吕梁、朔州质监分站严格执行省站要求, 在日常检查过程中不但对工程项目的原材料质量、工序质量、自检抽检情况等做认真细致的监督、检查、指导, 并逐步加强了对影响结构稳定和安全的重点部位、关键工序的质量监督力度, 有效杜绝了蜻蜓点水式的检查形式, 做到每次监督检查都能见到成效, 对工程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 严把“八道关口”, 确保工程建设的标准和质量

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 要严把“八道关口”。1) 把好材料进场关, 对于不符合技术规范和技术性能要求的材料要坚决堵在施工现场外, 绝对不能以次充好、以假充真。2) 把好试验检测关, 各项目建设工地必须要配备必需的试验检测设备, 坚持用科学的数据指导生产, 杜绝经验主义和官僚主义。对于“村村通”建设, 各市 (地) 、县交通部门设立的试验检测机构要主动提供服务。3) 把好路基压实关, 尤其要重视搞好特殊路基、填挖结合部、标段结合部、新旧路基结合部的施工, 确保路基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4) 把好桥涵构造物施工工艺关, 严格控制几何尺寸、基底承载力, 混凝土、砂浆配合比、养生和回填, 切实做到施工组织措施到位、技术交底到位、施工机具到位、数据检验到位, 确保桥涵构造物整体强度满足要求。5) 把好路面铺装关, 不断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和自动化程度。沥青路面施工要尽可能实行场拌机铺, 水泥路面施工起码要做到机拌机捣, 确保路面的平整度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强度。6) 把好施工工序交接关, 上道工序不合格的, 绝不能进入下道工序。7) 把好工程交、竣工验收关, 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工程, 绝对不能交付使用, 要责成施工单位限期修复。同时要抓好质保期内的日常养护和缺陷及时修复工作。8) 把好施工资料完善关, 保证施工内业资料的完善性和系统性、真实性, 对于内业资料不全、失真的工程, 绝对不能通过竣工验收。

4落实“六制”, 使工程始终处在监督过程中

1) 落实项目公示制。在施工现场公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情况, 公开项目名称、项目业主、实施时间、项目规模、建设标准、建设资金以及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工艺、质量监督人员、举报电话等内容。2) 落实技术责任制。落实一名县级领导挂包、一名科局级干部驻路、一名交通技术人员监管指导、乡镇落实一名主要领导和一名得力的脱产干部, 坚持驻路指导、监督, 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 该停工整顿的坚决停工整顿, 该扒掉重建的坚决扒掉重建, 该清理出施工现场的坚决清理出施工现场, 该曝光的坚决曝光, 绝不手软。3) 落实质量责任终身制。分别制定通乡、通村公路工程交 (竣) 工验收办法, 严格进行交 (竣) 工验收。并明确在使用年限内出现重大质量问题, 由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和验收部门按各自职能承担相应责任。4) 落实质量责任追究制。由纪检、监察机关加大公路工程建设质量案件的监察力度, 严肃查处公路建设中的违纪行为, 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因失职、渎职、滥用职权或者决策失误, 造成质量事故或重大经济损失的, 依法追究挂联领导及相关人员的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5) 落实工程质量“黑名单”制。因勘察、设计、监理、施工、检测等单位原因造成质量事故或重大经济损失的, 除追究相关单位及其负责人的责任外, 坚决按程序上报, 列入施工企业“黑名单”。6) 实行公路建设周报询查制。坚持每周对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工作进行检查, 定期报表,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乡镇交管站按时将农村公路工程进度、资金投入、质量安全等情况报送县农村公路建设办公室。

总之, 农村公路在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 牢固树立工程质量意识, 强化质量保证措施, 加强政府监督, 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 严把各个施工环节, 建立健全质量保证机制, 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初中学校管理 篇8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校管理;对策

管理由“管”和“理”组成。管是目的,理是基础。理不清就管不好,不管也就无所谓理。所以两者相辅相成。管的目的就是使一个单位的所有成员,发挥所有潜能,形成最大合力,实现单位的最高目标,从而体现管理的效益。理是基础,理的最佳效果是让各成员在实现总目标的过程中,使所有成员利益平衡合理,各尽所能,从而避免内耗,防止掣肘,形成统一意志。

加强农村初中学校的管理,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有助于改善学校的教学质量,有助于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的培养。因此,农村初中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

一、坚持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必须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方向,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要切实加强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教师的精神风貌、业务素质等将直接关系到今后学校的发展,我们必须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切实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科学育人的办学理念。

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将“人”这一根本把握好,方能有效的提升管理水平,尤其是对教职工的管理上,更应该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主要是山于对“人”的认识与理解,知识分子更加有体会。因此,学校应该加强高层管理人才的选拔,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的人事管理,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与管理体制,并且贯彻落实责任机制,以便促进学校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

此外,针对学生这一群体的管理,同样应该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学校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的全方而发展,不管是在学校管理服务,还是教育教学方而,都必须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便符合当前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不仅仅只是一种单纯的思想观念,同时还是一种对人的关怀,是一种价值取向。在新形势下,农村初中学校应该坚持明确以人为本这一思想,因为这是学校管理内涵、管理方式及其管理目标的基本要求。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以教师为本,关爱教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倡导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情感育人,着眼于整体发展,立足于个体成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二、努力营造良好的教研教改氛围

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大批新教师不断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他们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而且肩负着承上启下和担当创新教育中坚力量的重大使命。为了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领导必须坚持贯彻“在职为主、业余为主、自学为主”的培养教师原则,保证教师自我进修和提高的时间,鼓励教师善于挤时间学习,支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高一级学历进修,创造条件以满足教师学习现代网络技术的需要,保证教师培养提高所需经费。要通过多种形式,广开渠道充实教师队伍。我们学校的主要做法有: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促使整体水平的提高;以教研为龙头,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邀请专家、优秀教师做指导,讲授经验,开阔教师的眼界;鼓励教师参加本学科的专业研究活动,鼓励撰写研究论文;组织教师系统地自学和进修,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合理安排教师的课程,以保证教师学习提高的时间。构建这样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校长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校长对教师实施有效管理的新策略。通过实施这些措施,我们学校的老师几年来,受益匪浅。

三、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在管理工作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就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关心教师的生活以满足教师物资生活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满足教师精神生活的需要,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以满足教师希望得到荣誉、受到尊重的需要。学校领导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能极大地增强学校群体内聚力,形成一种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

四、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

1.更新教學理念

教师应多学习、多思考、多反思,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让自己的教学理念符合时代的发展,过时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往往是引起课堂纪律问题的深层原因。

2.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对教材内容处理不当或教学内容过深,会使学生难以理解,甚至听不懂,也会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所使用的教材往往不能很好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删繁就简,去掉那些不实用或过时的知识内容,使学生能学、够用,有时还需要对整个教材进行调整。

3.研究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轻松地接受知识而且能产生一种愉悦感、成功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就不存在课堂纪律问题了。

4.不断加强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和结构,这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能力的基础。

五、加强学生的制度管理

针对当前农村初中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以便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一所学生没有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那么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就没有规章可依,学生的各项管理工作将出现混乱的情况。所以,农村初中学校应该制定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例如《农村初中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等,加强对农村初中生管理。以学生的住宿管理而言,学校应该规定严格作息时间,禁止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串楼行为;采取分层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上课铃声响起之后关闭大门;清查并且登记留宿学生与迟到学生。在宿舍开放期间,学生凭胸牌进出,晚上就寝之后,值班工作人员依据室号、床号、姓名等进行学生人数的清查,一旦发生违纪的学生则子以登记。在对制度进行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将当代农村初中生的特点考虑进去,以加强农村初中生的自觉性以及认识作为出发点与着眼点,促使农村初中生进行自我行为管理。

六、规范学校考评管理制度,严格学校教学常规管理

实施教考分离实际是对教师教学成绩的结果给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评价,也就是目标管理。但教学如果不实行过程管理,也不会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最大化。所有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惰性,若平时不抓不管,要实现最后好的教学效果,是不现实的。所以,对教师在学校工作的任何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是学校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基本保证,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教风的前提和基础,是规范办学的明显标志和学校规范化管理的集中体现。我校在教学管理的继承与创新、改革与重建等方面不断努力探索,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机制,使学校的日常教学常规管理逐步趋向有序化、科学化,真正达到规范化。

上一篇:乐在挑马兰作文700字下一篇:内部竞聘会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