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剧本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精神病患者剧本(通用10篇)

精神病患者剧本 篇1

(画外音:我生活在一个病态的世界里„„<掺杂着各种声音:“医生,我害怕”,“医生,我想过死亡”,“其实我看见它了,难道这就代表它并不是真正存在”,“医生,救救我”>)声响越来越嘈杂,忽而一下完全停止了,只有擦火柴的声音。火光亮起,潘翔翻了个身,手里拿着一支点燃了的大麻烟,眼神十分疲惫。眨动了两下眼睛,抽了一口烟。

(画外音:死亡,此时的我离你是如此之近,你让我感到亲切,不再遥远,并且严厉„„。)潘翔眨了一下眼睛,微笑„„。

(字幕:许多年前)

镜头切至童年,背景音乐响起。一个小男孩蹲在树下,一头毛毛虫在一群蚂蚁的围攻中徒劳地挣扎着。小男孩目不转睛地看着

(画外音:那一年我6岁,第一次接触死亡和残酷这些字眼。)

镜头越拉越远,渐渐模糊。

(画外音:那一年,我没有爱情,没有理想,没有欲望。我一无所有。)

(字幕:五年前)

潘翔与刘佳在大学的校园里手牵着手走着。

(画外音:爱情,我的爱情,刘佳的爱情,我们共同的爱情。)

镜头中潘翔与刘佳的手越分越开。

(画外音:最后,爱情离开了我们。)

镜头越拉越远,渐渐模糊。

(画外音:那是五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们都很年轻,对未来充满了幻想。)

(字幕:一年前)

一幢高楼,潘翔坐在办公桌前,他的面前坐着一位前来咨询的患者。

(画外音:一年前我开了这个心理诊所,这是我实现的第一个梦想。)

潘翔与患者之间开始对话。

“我无法集中精力,我总在分神。”一个年轻的女学生说着。

“看着我的手,我给你变一个魔术。”说着潘翔用手帕和硬币变了一个魔术。那个女学生的眼睛顿时一亮。

潘翔看着她说:“看清楚了吗?”

“没有。”

“因为你没有用心看,你的心里被一些其他的事物占据着。这些东西其实都只是一些假象,这些假象出现在你真实的生活中,有时甚至让你感到恐惧。其实,一切难以理解的事物之后都是这些假象,你要做就是去揭穿这些假象,就拿这个魔术来说吧,它的假象就是这根橡皮筋。”潘翔说着,将手里的橡皮筋抖了抖。那个女学生笑了,接过潘翔手里的橡皮筋和手帕摆弄了起来。潘翔走到窗前,拉开窗帘。窗外车水马龙。

(画外音:这一切都是那么地琐碎。)

镜头切换到第二个患者的手,他的手正在不由自主地撮摸着。

“你不能放弃你自己,因为你并不只属于你自己,你还属于你的亲人„„。”潘翔说着。“我没有亲人。”患者说了一句,眼神中有些不耐烦。

潘翔叹了一口气,看了看对面的患者,说:“对不起,你知道偷窃对你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吗?”患者不说话,眼神中透出一股淡淡的仇恨。

潘翔翻了翻桌上的资料,接着说:“你的资料里提到了一些你在狱中的事情,你因为偷窃进过监狱,你还记得当时自己偷了什么东西了吗?”患者仍旧没有说话。

潘翔坐前了一些,仔细地对那个患者说:“听着,我很想帮助你。但如果你自己已经放弃你自己了,那„„。”

潘翔正说着,那患者用一种特别鄙夷的眼神看了一眼还在滔滔不觉的潘翔,收拾了东西走了出去,潘翔面对着眼前的空气接着说:“那我也无能为力。但是我不想放弃你,我知道被人放弃是一种什么滋味。”

说完后,他愣愣地看了看眼前空荡荡的座位,抓起电话说:“0127号,我无能为„„。”他想了想,又转换语气说了一句:“你通知他的父母,让他下周一再来吧。”

说完潘翔接着回到窗前,窗外依旧车水马龙。

(画外音:这一切,谁又在乎过呢?)

夜晚,在一家酒吧里。

(我快对这一切感到厌倦了,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李响认真地看着潘翔说。

“我不知道。”潘翔看了看窗外的景色,接着说:“有时我面对他们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更像个病人。我十分清楚他们患的是什么疾病,我也知道这些疾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痛苦,我能够帮助他们走出那些阴影。但总会有那么一瞬间,我犹豫了,我感到无从下手,我不知道我这么做是在帮助他们还是在误导他们。”

“你是个心理医生,你应该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李响拍了拍潘翔的肩膀说。

“问题就出在这儿,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我完全不知道。甚至有时我面对他们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已经是被放弃了的,我是被他们放弃的一种能够带他们走出困境的可能性。”

李响看了他面前茫然的潘翔,苦笑一声:“你别胡思乱想了。”

潘翔长叹一口气,喝了一口啤酒问道:“你最近怎么样?”

“还就那样,正在跑小说出版的事情。你可不知道,出版社那帮孙子。”李响做不屑状地挥了挥手。

潘翔笑了笑。接着问:“有刘佳的消息吗?”

“啊?”李响愣了一下,但马上回过神来,说:“不知道,咳,还不是在为生活所累吗?这是哪一位作家说的?陀斯妥耶夫斯基。”

潘翔笑道,和李响一同朗诵着:“这位伟大的苦役犯,步履沉重,脸色苍白,目光如火,拖着沉重的锁链走过我过的文坛。他那疯狂的步伐,使我国的文坛至今犹迷离恍惚。他在俄罗斯自我意识的巅峰,打出了一些让人无法辩解的信号,他那舌敝唇焦的嘴里还说出了一些预言和不祥的话。但是现在,斯人已去,我们只能独自来猜测这些哑谜了。”说完两人哈哈大笑起来。镜头切至潘翔的住处,他的眼神更加疲倦。

(画外音:所有的快乐与悲痛都只是暂时的,剩下的只是黑暗之中无休止的沉默,沉默„„。)他眨了一下眼睛。镜头切回潘翔的诊所,潘翔正在和患者对话。

“你叫什么名字?”

“董菲。”镜头定格。

(董菲,董菲,这个让我的眼前为之一亮的名字。她的忧郁,她对生活的绝望,这一切都令我感到那么熟悉却又是那么痛心,我在为她难过。)

“上一回来这儿是什么时候?”

“一个月前了。”

“那么你现在觉得好点了吗?你对这个世界和对自己生活的看法?”

“我不知道。”

“你是不知道自己的生活中出现了些什么变化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将这些变化用语言向我叙述呢?”

董菲盯着潘翔看了一会儿,低下头说:“我„„,不知道。”

“你必须相信我。”潘翔抓住董菲的手说。

董菲抬起头看了看潘翔说:“我相信你。”

镜头重新切回潘翔的住处,他回过头看了看身边的董菲,微微地笑了一下。

(画外音:她相信我,她相信我将结束她的一切,那令她痛苦的一切。)

在高楼的楼顶上,潘翔和董菲并排坐着,面朝着远方。

“和我说说现在天空是什么颜色的?”董菲问,微风将她的头发轻轻吹起。

“灰色的。”潘翔神情轻松地说着。

“草地呢?”

“赤色的。”

“远处那些人群呢?”

“青色的。”

“你骗我。”

“我没有骗你。”

“那他们为什么是青色的?”

“我不知道。”

“青色是什么样的呢?”

“孤独的,悲伤的,疯狂的。”潘翔说,转头看了看身边的董菲。

董菲走到天台边上,冲潘翔笑笑,说:“我不想变成青色的。”潘翔的脸色顿时变得苍白。董菲朝楼下看了看,潘翔急忙伸出手去。董菲冲他笑笑,重新回到天台上。潘翔吓得直喘粗气。(画外音:日子一天一天过得飞快,董菲对生活绝望的理解深深地影响了我。一个心理医生的直觉告诉我,我将在那片黑暗的世界里越陷越深,直至不可自拔。)

潘翔坐在办公室的桌上,眼睛看着窗外有些晃眼的阳光。

(画外音:董菲是我遇见的最棘手的一个病例,在一段时间里她一直在思考一些怪异的完全不符合逻辑的事情,并且语无伦次,答非所问。)

在图书馆里,潘翔一只手翻着书,另一只手在纸上不停地记着。过了一会儿,他停下记录,他的纸上出现了一串英文和中文翻译:Depersonalization 自我感丧失 Hallucination 幻觉„„,他迟疑了一下,接着写下一个英文单词,并慢慢附上中文翻译:Schizophrenia 精神分裂。他转身看了看周围正在读书的人,迅速地将纸上写的字划花。

(背景音乐响起。)

马路上车来车往,潘翔独自一人走着。

(画外音:令我感到恐惧的不只是董菲一个人,而是这个城市,又有多少人和她一样,在自我意识和外界意识的斗争中挣扎着呢?)

镜头转向人群,许多人都面无表情地走着。

(画外音:可是谁又在乎这些呢?)

镜头切回潘翔的住处,潘翔闭着眼睛,哼着儿时的一首歌谣。周围渐渐变暗。肯德基里,李响和刘佳坐着。

“和他说吗?怎么说?什么时候说?谁说?说些什么?”李响问身边的刘佳。

“你别问了,我心都乱了。”

李响不再说话了,刘佳看了看他。有些犹豫地说:“我觉得这件事情对他的打击挺大的。” 李响猛地抬起头,想了想又低下头去,说:“都走到这一步了,听天由命了。”

“看到他现在这样,我这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刘佳说着。看着窗外,天空似乎快要下雨了。

(镜头回到潘翔的办公室)

潘翔坐在之前那个因为习惯性偷窃而被送来做心理辅导的患者前面。

那个患者低着头说着:“潘医生,回去后我仔细地想了想,真的,我觉得自己之前做的那些事情的确有些愚蠢,我想我意识到自己错在哪儿了。”他抬头看了看潘翔,接着说:“我现在只想回到我父母身边。”

潘翔的脸上渐渐露出笑容。潘翔拿起电话说:“0127号,第一阶段的辅导已经完成了,告诉他的父母,下个月再来做个复查就行了。”

挂了电话后潘翔十分释然地靠在椅子上,忍不住笑了出来。酒吧里,潘翔和李响并排坐着,两人的笑声十分大。镜头渐渐靠近他们。

“真的,我都没想到会这么快。”潘翔说着,又大笑了起来。

李响附和地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等会儿,我和你说一点事情。”

“不是不是,你等等,我先得意一会儿。”话刚说完潘翔又笑了起来。李响又拍了拍他的肩膀。

潘翔做了几个深呼吸,说:“什么事?你说吧。”

“我要结婚了。”李响说着,表情有些严肃。

潘翔扑哧一声又笑出来说:“好事啊!新娘子是谁啊?”

李响没有说话,只是表情严肃地看着潘翔。

潘翔稍微收敛了一点笑脸,问道:“你怎么了?愣什么神啊?新娘子是谁啊?”

李响淡淡地说:“刘佳。”

潘翔听完“刘佳”这两个字后脸上的笑容马上僵硬了,一点点地收了回去。像是没听清似的又问了一句:“啊?”

“我和刘佳下个月结婚。”李响说着。潘翔慢慢地转过身,端起桌上的杯子喝了一口,却发现里面已经没有酒了。李响刚要向服务员要酒,潘翔默默地离开了座位,朝门口走去。“不是,这事情吧,本来我们„„。”

李响追了出去,但服务员拉住了李响:“先生,您还没结账。”

李响边掏钱包边看着潘翔越走越远。

(镜头切回潘翔的住处)

他闭着眼睛,表情有些痛苦。

(画外音:这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的骗局组成的,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不管之前你对生活的理解是什么,最终你都要在这里被碰得头破血流。)

潘翔和董菲一同躺在床上,灯光昏暗,烟雾缭绕。董菲的指间夹着一根大麻烟,正在和潘翔分抽。潘翔的眼神迷离。

(镜头切回潘翔童年在树下看毛毛虫和蚂蚁的斗争的场景,给那个小男孩的眼睛一个特写。)(背景音乐)

(镜头马上切回潘翔的住处)

潘翔从床上蹦起,直冲向卫生间,趴在马桶上剧烈地吐着。抬起头的时候眼里充满了绝望和仇恨。

(字幕:一个月前„)

潘翔出现在一条特别黑的小巷里,从兜里掏出一个信封,交给一个戴着墨镜的男人手里,那个男的拿了一个袋子交给潘翔。之后马上离开。潘翔掂了掂手里的袋子,看了看四周,马上将袋子收好离开那条小巷。离开那条小巷以后,潘翔在一家肯德基店里坐着,脸上的表情十分严峻。他厌恶地看了看旁边一对正在谈笑的情侣,不由地摸了摸别在腰里的那个袋子。之

后他将眼神转向一群正在儿童游乐区里打闹的孩子,他脸上的表情渐渐舒展开来,(慢动作:孩子们欢笑的样子,追逐的样子„„。)

潘翔的脸上发生着细微的变化,他渐渐地开始感到难过,并且有些后悔和沮丧。夜晚,潘翔醉醺醺地摇到河边,将腰里的袋子往水里扔去。

(字幕:三天前„)

镜头切回潘翔的办公室,之前来做心理辅导的女学生坐在潘翔面前。

“谢谢大夫,我现在已经能够集中注意力了。”女学生说着,潘翔欣慰地笑笑。

“记住,你今后不管遇见什么事情,你都要坚强。”潘翔说完后冲那个女学生眨眨眼睛。那个女学生道谢后走出办公室,潘翔顿时瘫在椅子上。看上去十分疲惫,就像说完一个谎言过后那般疲惫。之后又淡淡地笑笑。

(画外音:那一刻我觉得我所有的患者他们都是那么善良,那么可爱,我能够治好他们,我能让他们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里。当然,还剩下一个董菲,当然,我也能治好她。)(字幕:三个小时以前„)

音乐中,董菲正趴在桌前哭,哭声中能隐约听见她在说:“对不起,我对自己无能为力,我不能和你一起走,对不起„。”

此时的潘翔正在办公室里查阅有关董菲病情的资料。他的纸上不断地出现这几个字眼:冲动行为,药物滥用,酶斯卡灵(幻觉诱发剂)。最后他在纸上慢慢地写下:抑郁自杀。表情恐怖。他拿起电话开始拨号,电话没有人接,急忙夺门而出。潘翔拿着一张信纸,镜头慢慢地在屋子里移动,往下,看见董菲的手,以及手下的一个药瓶,和满地白色的小药片。

(女声画外音:潘翔,我不能让自己在这片抑郁下生活。你也不能挽救我,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和你说,<哭腔>我很害怕,很多次我看见自己已经死了,我本该带上你一起走的,但我不能,你是我的希望,我不能将我的希望和我一起带进坟墓里,尽管我已经不存在了。你知道我这样是在为自己解脱,算是一个了断吧,所以你不要为我感到难过。很多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像我这样的„。)

信纸从潘翔的手中落下,他疲惫地坐在床边,董菲就在他的身边。夜晚,大街上。潘翔跌跌撞撞地走着。脸色苍白,面无表情。一个男的将他撞了一下,潘翔懵懂地转身,发现那个男的就是之前那个习惯性偷窃的男孩。

那个男孩看了看潘翔,犹豫了一下,将潘翔的钱包扔回给潘翔,说:“对不起。”然后离开。潘翔绝望地看着那个越走越远的身影,钱包掉在地上,潘翔苦笑了一声,并没有捡起地上的钱包,而是慢慢地走开了。

(字幕:五分钟以前„)

潘翔彻底释然地躺倒在床上,抱着已经没有知觉的董菲,说:“你肯定不知道,明天教堂里会举行一场婚礼。那个新娘曾经和你一样,你们都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绝望了,我帮她走出了那片阴影。但很显然,明天婚礼上那个新郎肯定不是我。

(停一停,接着说。)

我想你也一定不知道,你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我能倾诉的人。我听过一首歌,很不错,一直没机会也让你听听,那首歌叫《美丽世界的孤儿》,(再停一停,接着说。)

其实,我们都是,你是,我也是,我所有那些可怜的患者,我们都是。”

(镜头切回潘翔住处)

潘翔闭着眼睛,面容安详。

(画外音:呵呵,我不知道该怎么向你们讲述这个故事,这里面有欺骗,有愤怒,也有欲望。我听说人在死前的一刻会看见自己此生最美丽的东西,那我和你们说说我现在看到的东西吧。我看见自己在小学的天台上仰望天空,那时的天空真蓝,白云在我头顶上飘过,它们无依无

靠,也无牵无挂,它们从我的头顶上飞过,慢慢地飘向远方。我曾经寻找过远方究竟在哪儿,但我到现在仍旧不知道那远方究竟在哪儿,它们永远就在我的眼前。我在不停地向它们靠近,但我却永远不能抵达那个地方。我还看见我亲爱的母亲,她抱着我,她告诉我不要悲伤,也不要迷失自己,因为不管你今天如何难过,明天的太阳仍旧会照亮你。我相信她,于是我便看见了第二天的阳光了。啊,阳光,此时的你在哪儿呢?)

潘翔忽然睁开疲惫的眼睛,嘴里喃喃地念着:“阳光,阳光„。”

他挣扎着翻了个身,慢慢地朝床沿爬去。他的眼里充满了泪水,嘴里仍旧在念着:“不能迷失自己,阳光„。”

他慢慢地爬过董菲的尸体,将手伸向电话。

眼泪迷蒙了眼睛,他吃力地用手擦了擦眼睛,鲜血将脸弄模糊了,他的嘴里还在念着:“不要放弃我,妈妈。”

他吃力地拿起电话,拨号,沾满鲜血的手指在键盘上摁下:1„,2„。并且颤抖地伸向最后一个“0”时,电话听筒落下,一切重归平静。

精神病患者剧本 篇2

患者在1999年发病, 未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诊治。2010年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排查工作, 诊断:精神分裂症。2011年建立健康档案, 精防医生开展随访。随访管理期间, 患者间断服用氯丙嗪治疗, 病情稳定, 未发现患者有滋事和肇事肇祸的行为及倾向。最后一次随访是2015年2月14日, 患者自述未服药, 但病情稳定, 未发现有冲动伤人等倾向。住院后精神检查:接触差, 交谈困难, 自语自笑, 思维松弛, 暂未引出幻觉、妄想, 无自知力。

从这起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 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我们在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服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对目前这位患者的日常管理进行了分析归纳, 可能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 监护能力弱, 监护人文化低, 监护知识缺乏, 无足够的能力管理。2) 春季气温变化多端, 情绪不稳, 再加上患者自行停药, 精神疾病易复发, 该患者虽然落实了监护人, 但监护人对患者日常生活情况观察不仔细, 服药监督不到位。3) 社会支持系统缺乏。 (1) 亲属方面:自己兄妹不在身边, 堂兄自顾不暇。经济困难, 亲情缺失, 长期独居, 生活无着落, 虽有低保, 但由其堂兄保管, 堂兄家也是贫困家庭, 其妻子也患有精神疾病。 (2) 乡村两级政府、部门对患者极其家庭提供的社会支持不够, 乡村两级精防医生专业水平有限, 对精神疾病症状把握不全面。 (3) 环境因素, 机器犁田的巨大噪音使人烦躁, 情绪激动出现冲动行为, 发生突然, 攻击目标随意, 无法预见, 防不胜防。

近几年, 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事件不断发生, 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给社会也带来了很多的隐患, 如何进一步加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管理呢?改进的方法如下。

1) 政府领导, 部门协调, 社会参与。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是个社会问题, 防范其肇事肇祸的发生, 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分工合作。要进一步建立与“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1]。落实政府职责, 采取措施, 督查督办。综治、公安、民政、残联、卫生、财政、社保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实形成合力, 集中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就此例患者就应组成关爱帮扶小组, 帮扶小组的成员轮流随访患者, 切实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 确保生存与安全的需要。

2) 完善机制, 确保长效。为确保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收治与管控收到实效, 应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工作制度, 一是日常排查与专项行动相结合机制。由地方政府组织, 综治牵头, 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参与, 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精神病人排查, 及时发现患者, 掌握患者现实状况, 落实管控措施, 避免漏管脱管等引发的各类治安刑事案件。二是部门衔接机制。各级应更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召开工作会议, 及时交流通报情况, 共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三是经费保障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精神卫生工作需要,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保障精神卫生工作所需经费, 将精神卫生工作经费入财政预算[2], 保证落实到位, 促进精神卫生工作良性发展。从本例看残联民政此时的帮扶作用就尤为重要。

3) 强化日常监管, 分类干预指导。实时掌握精神障碍患者动态情况, 及时采取有力措施, 落实监护责任, 加强追踪随访, 分类干预指导[3]。特别是对有肇事肇祸可能、无人监护的精神障碍患者要作为重点管控对象, 进行全面摸底、登记造册, 协同相关部门做好掌控工作, 落实责任到具体人头。政府要对特殊困难家庭的精神疾病患者提供药品、生活等方面的救助服务;精防机构以及精防医生要考虑这类患者个体的特殊性, 不要把他与普通的精神病患者等同对待, 对这类人群给予足够的重视。

4) 强化宣传教育, 提高防范意识。一是对监护人应加强精神卫生相关政策、法律责任和义务、精神病人家庭护理技能与技巧等知识的宣传。二是加强对社区和乡镇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的培训, 三是加强对乡村两级精防医生的培训, 提高精神科专业知识水平。四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客观介绍精神病人肇事肇祸行为的特点及其危害性。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2]。为他们治疗、康复及最终回归社会创造良好、宽容的社会环境, 使其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促其早日康复, 杜绝肇事肇祸悲剧的重演。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JFD) 收录期刊, 欢迎投稿、订阅

参考文献

[1]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 (2008—2015年) .

[2]信春鹰, 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3 (4) :16, 188.

歧视:精神病患者的“高墙” 篇3

从医学角度看,精神病患者是脑疾病的受害者,他们对于来自外界的侵害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因此,他们理应和糖尿病、高血压等各类疾病患者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接受同等的待遇,然而事实远非如此。正如上面消息中的黄阿婆容不下自己的儿子,理由只有一个——他是精神病患者。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这位母亲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人。那么,社会偏见到底给精神病患者带来了多大的伤害?又是什么在制约着他们接受正规治疗?我们其他的社会人群又该做些什么呢?

在精神病患者中,“讳疾忌医”是很常见的。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对于“精神病”有明显的羞耻感,医学社会学家用“病耻感”来解释这一现象。于是“家丑不可外扬”,明知有病却不愿送病人就诊。结果大量的病人没有到医院接受治疗,而是游离在社会上,甚至有的患者被家人长期反锁在家中,终年过着不见天日的生活。据浙江省进行的地方统计,在首次发病的精神病人中,仅1/3的病人求助于精神科医生,1/3的病人求助于迷信活动,另1/3的病人仍在综合科徘徊。如此一来,没有“对症下药”的大部分精神病患者只能听任疾病的逐渐加重。

当患者和家属终于想通了,决定去就医时,“求医无门”又成了他们需要面对的第二道坎。相对于我国1600万的精神病患者来说,15000名专业医师实在是杯水车薪。再加上不少地方的医疗机构还存在着拒绝精神病患者的现象,这对于原本就备受打击的精神病患者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如果有幸接受了治疗,并且治好了,似乎就该是万事大吉了,但事实如何呢?曾有报道说,一位患精神分裂症的老人,经过医生精心医治,病愈出院后,家庭和社会却难以容纳她。痛苦中她悬梁自尽,未成后又卧轨身亡。还有很多精神病患者恢复健康出院后,很难再找到工作。他人的歧视让他们无法摆脱羞耻感,于是,医院里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很多病人病好了却宁愿在医院里继续呆下去。

在我国,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3.47‰,全国精神病人总数达到1600万。根据国际上评价多类疾病的总体负担指标,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远远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造成的负担;其治疗费用和丧失劳动力造成的负担约占我国疾病总负担的20%。世界卫生组织推算,到2020年,中国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为疾病总负担的1/4。因此,解决精神病患者的就医、生活困难,为他们营造平等、宽松的社会环境已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令人鼓舞的是,我国第一部以关爱精神疾病患者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法规——《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已在今年的世界卫生日4月7日开始施行。我国卫生部也正在会同有关部委进行“精神卫生法”的起草和调研工作。杭州市政府1998年率先让精神病患者由各街道管理。北京宣武区也启动了“预康”工程……所有这些都将逐步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生存状况,当然,彻底的改变还有赖于我们每个社会人都能对他们消除偏见!

精神病患者康复期护理 篇4

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方法

精神病患者日常应加强康复治疗,在病人出院时,病人及家属应弄清病患所得疾病的性质和复发的可能性,应了解该病复发的早期症状和防止复发的一些具体措施。

定期检查也是很重要的。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病人应定期到医院、门诊部复查,还需要及时的了解病况,适时调整服药剂量,并指导病人的生活,使用的剂量应由医生根据病情来调整好,家属切不可自作主张擅自增减药物,更不可随意停用或加用某种药物。

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家属来说,要安排好病人的日常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患者既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又要参加户外活动。尤其要融入到社会中去,与人相处,结识朋友。

人们应该以平等的方式,关怀鼓励病人,切不能讨厌、嫌弃病人,更不能对病人讽刺、挖苦和歧视。努力病人自己学会自我解脱,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争取患者主动服药及接受其他各种治疗。

11年精神病患者工作计划 篇5

一、工作目标

1.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旗城乡、功能完善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系统,逐步建立综合预防和控制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的有效机制。通过项目实施,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治能力和管理水平。

2.对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率城市达到55%以上,农村达到35%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网络。组建街道、乡镇,居委会、村重性精神疾病基层管理网络,建立工作机制。网络人员由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医师、护士、个案管理员(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医护人员、居/村委会人员和民警、民政助理、残联助残员等)组成。

(二)逐级培训。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培训内容为:管理危险行为病人的知识和技术,规范重性精神疾病诊断和治疗,提高评估病人行为危险性的水平,提高追踪随访重点病人的能力。

(三)提供服务

1.患者筛查。接受过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相关培训的专(兼)职人员收集患者的信息,并做初步筛查工作。

2.开展病情评估和建立健康档案。重性精神疾病(是指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等精神病性症状,且患者对其症状缺乏现实检验能力的一组精神疾病)患者在纳入项目管理的时候,除需要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机构提供疾病档案信息外,还应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为明确诊断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登记的内容包括患者及监护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患者精神疾病家族史、初次发病时间、既往诊断和治疗情况、既往主要症状、最近诊断情况、最近一次治疗效果、生活和劳动能力、目前症状、服药依从性、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康复措施、总体评价及后续治疗康复意见等。对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开展危险性评估,建立重点病人监控网络。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实施健康管理过程中,要用好用活健康档案,不断充实和丰富健康档案内容。

3.定期随访。对于纳入项目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内容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在现用药基础上按规定剂量范围进行调整,必要时与原主管医生联系或转诊至上级医院;对伴有躯体症状恶化、药物不良反应或有危险行为倾向的患

者,应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

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工作计划 篇6

为落实《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和《安岳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方案》以及相关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为确保我乡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项目顺利开展,逐步建立综合预防和控制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的有效机制。根据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办法(试行)》和《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技术指导方案(试行)》等相关规定,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目标目标目标

(一)基本建成覆盖全乡的、功能完善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系统。至2011年底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5% 以上。

(二)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对重性精神疾病系统治疗的认识。

二、工作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组长:袁捷

副组长:吴章荣

成员:黎琴唐春

(二)、领导小组分工:

组长全面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档案建立及管理工作。副组长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领导、检查、协调。

成员具体负责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三、范围和内容范围

(一)范围:全乡范围内实施。

(二)实施内容

1、培训:按照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要求,做好人员培训。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精神病防治专业人员、患者家属等相关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患者家属护理、居委会人员相关知识与技能。

2、信息收集:接受过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相关培训的专(兼)职人员对辖区人口进行调查,收集在医疗机构进行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信息(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等。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并做初步筛查工作。收集没有明确重性精神病诊断,但有危险性倾向的人员信息,再建议其立即到专业机构诊断治疗的同时,上报上级精神病防治专业机构(康复医院)和疾控中心。

3、收集确诊病例资料。每季度统计在档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病例信息,汇总后上报上级精神病专业机构。

4、病情评估: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纳入管理的时候,由县级及以上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为符合诊断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登记的内容包括患者及监护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患者精神疾病

家族史、初次发病时间、既往诊断和治疗情况、既往主要症状、生活和劳动能力、目前症状、服药依从性、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康复措施、总体评价及后续治疗康复意见等。

5、定期随访: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在现用药基础上按规定剂量范围进行调整,必要时与原主管医生联系或转诊至上级医院;对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应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

6、患者报告:发现有危及他人生命安全或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形象行为者为疑似精神疾病患者时,应立即拨打“110”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由公安机关执行公务的人员送往就近或者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明确诊断。

7、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加强宣传,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发放精神病科普宣传资料,讲解精神病人护理知识,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误解。

8、技术指导:接受市、县级专业技术指导组织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技术指导。

城西乡卫生院

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7

我院于2008年1~12月共收治流浪精神病患者76例, 现将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76例患者中男40例, 女36例。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1]诊断为精神分裂症30例, 分裂样精神病20例, 精神发育迟滞9例, 精神发育迟滞伴发行为障碍9例,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2例, 酒中毒所致精神障碍6例。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躯体疾病, 其中肺部感染6例, 尿道感染14例, 外伤及皮肤感染36例, 双下肢严重烫伤坏死1例, 乙型肝炎13例, 肺结核1例, 淋病2例, 哮喘2例, 孕妇1例 (怀孕24周) 。

2病情特点

2.1 缺乏既往资料

送入者只能提供当时情况, 不能提供详细资料, 如姓名、年龄、住址、性格、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既往疾病及治疗情况等[2]。

2.2 生活不知自理

个人卫生极差、懒散、衣着褴褛、蓬头垢面;不知如厕、随地大小便、衣裤乱脱, 不穿鞋、拉圾桶里找东西吃、穿着衣裤睡觉或不上床睡觉、吃饭不用筷子。

2.3 言语沟通困难

大都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 对医师的提问不予任何回答, 表现违拗、木纳、呆滞, 拒绝任何治疗、检查及护理。

2.4 躯体状况差

因长期在外流浪, 饮食、睡眠基本无保障, 绝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躯体疾病。

3护理干预

3.1 生活护理

流浪精神病患者长期无人照顾露宿街头, 衣不遮体, 个人卫生极差。入院的卫生处置至关重要, 检查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有无体虱、头虱, 有无皮肤破损或感染, 作好处理防止并发症及其他疾病。作好护理记录, 避免患者家属来院时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帮助洗澡更衣、理发、修剪指甲。督促洗脸、洗脚、如厕、衣服随脏随换,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按时作息, 督促其遵守作息时间、作息制度。对入院时有冲动、伤人及违反社会治安等行为者, 严防自伤、伤人、毁物, 必要时约束, 遵医嘱给予抗精神病药并特别注意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关心患者的冷暖, 注意天气变化, 及时添加衣服。

3.2 饮食护理

流浪精神患者饮食无规律, 用餐习惯差。进餐前督促饭前洗手, 防止抢食, 暴饮暴食。对于年老的谨防噎食, 给予流质饮食或软食, 养成使用餐具的习惯, 拒食时必要时喂食或鼻饲, 支持疗法。

3.3 躯体疾病护理

大多数流浪精神病患者有躯体疾病, 而其往往又缺乏相应的主诉。因此其病情常无法了解, 某些躯体疾患对其生命安全存在潜在的危险。入院后应及时全面检查患者躯体疾病, 及时完成各项辅助检查显得尤关重要, 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 严格按疾病分类, 卫生要求作好消毒隔离工作。对于这类患者必须严密观察病情, 认真做好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监测工作, 及时向医师汇报病情。卧床患者防压疮发生, 外伤患者及时换药, 防止创口感染。

3.4 心理护理

对流浪精神病患者首先要平等对待, 不歧视, 需要医务人员付之更多的热心、耐心、细心的服务。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 保护患者的隐私。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目光等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3]。禁用过激的言语刺激患者, 以免造成情绪激动引起冲动。不仅要用药物治疗控制其精神症状, 更要使他们精神上得到安慰和鼓励, 以增强药物治疗的效果, 促使他们早日康复, 重返社会和家园。

3.5 病房管理

流浪精神患者病房管理难度较大, 绝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躯体疾病, 且缺乏主诉, 对疗效评判很难掌握;部分患者属于精神发育迟滞或丧失语言功能而不能讲清家庭住址及家庭情况, 这些患者因此长期滞留医院, 给正常的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为此, 呼吁全社会应加强对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管理, 使患者能从政府、家庭、朋友和同事等处获得物质和精神支持, 减少对自身和社会的危害,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55-159.

[2]李丹.流浪无主精神患者的医学鉴定及救治[J].中国民康医学2005, 17 (12) :773.

散落民间的重症精神病患者 篇8

频频伤人的“武疯子” 夏季炎热,不仅是精神病高发期,也是精神病患者的情绪波动较大的时期。一些“武疯子”伤人的事件最近频频发生。

大量的案例说明,数量众多而又处于放任自流的精神病患者,已然成为社会巨大的安全隐患,随时威胁着公众的生命安全。

但是法律将精神病的管理和治疗的责任赋予家庭,管理巨大成本又让其难以承受。如湖北女子张琪被父母拘禁5年,瘦骨嶙峋;珠海七名女精神病患被“弄丢”在东莞南城汽车站候车大厅;宝鸡眉县人李斌,在家人的注视下,被父亲和弟弟用绳子勒死……

在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的犯罪案件中,被告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基本无前科劣迹。根据北京市一中院最新提供的数据显示,在该院近五年审理的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犯罪的29起的被告人中,仅1人为大专文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占比高达75.86%。29名被告人中仅有2人有过行政拘留经历,其余均无前科劣迹。

与此同时,被害人几乎都是被告人的亲属、邻居、朋友,且以近亲属居多,被害人为被告人亲属及邻居、朋友的比例高达86.21%。

在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被告人犯罪案件案件中,被告人实施犯罪大多无预谋,犯罪手段残忍,后果严重。29件案件中,临时起意型犯罪有22件,产生犯罪想法且具体策划实施的仅有2件,无预谋型犯罪比例高达93.10%。

此外,人们大多缺乏对精神疾病的应有了解,一些被害人在案发前对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存在不关爱、不理解甚至是偏见、歧视,极个别被害人在案发前后还存在侵害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权利的行为。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孤立、激怒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成为诱发他们实施犯罪的重要因素。

强制医疗面临诸多难题 根据新刑诉法第284条的规定,适用强制医疗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精神病人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社会危害性已经达到犯罪程度。二是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即实施危害行为时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三是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如果精神病人实施暴力行为后,由其监护人或单位将其送医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不具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则没有必要进行强制医疗。

因强制医疗程序涉及对公民人身自由的限制,故程序严格。

“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至今,强制医疗程序已经运行了不短的时间,该项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刑一庭副庭长吴小军介绍说,第一个就是程序启动主体的范围较窄。

根据新刑诉法的规定看,我国强制医疗程序的启动权为公、检、法三机关所专有,分别适用于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三个诉讼阶段,而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则无此权利。这样的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当事人权利的充分保护。

吴小军说,第二个难题是实践操作程序意见不统一。新刑诉法规定审理强制医疗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法院应当通知被申请人或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应当为其指派律师担任诉讼代理人,提供法律帮助。法院应当会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要求出庭的,法院经审查其身体和精神状态,认为可以出庭的,应当准许。但在审理方式、审理程序、参与人等方面的规定并不明确,从而造成了实践中存在不同的认识。

第三个难题是执行监督有待细化。对于法院作出强制医疗决定后如何具体执行和监督,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较为原则。新刑诉法第288条规定:“强制医疗机构应定期对被强制医疗的人进行诊断评估”,但对评估的期限、具体的评估程序等均无明确规范。另外,法律对于检察院的监督权只有简要的表述,使得强制医疗中的执行监督未形成稳定的模式,可能造成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权无法具体有效的实施。

另外,法律对解除条件规定得太过笼统。现行法律对强制医疗规定了两种解除模式,即法院依职权主动解除和依被强制医疗的人及其近亲属申请解除。但在依申请解除的情况下,法律并没有进一步规定申请解除强制医疗的具体条件,比如是否应提供被强制医疗人不再具有人身危险性的证据;也没有限定被强制医疗的人或其近亲属第一次提出解除强制医疗的时间,在实践中甚至出现了上述人员在强制医疗决定做出后不足2个月即提出解除申请的情况,从而导致了提出解除申请的主观随意性过强。

有待完善的公共政策 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登记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430万人,其中55%以上为贫困人群,就诊费用成为限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收治的“拦路虎”。

在我国15岁以上人群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病率为1%左右。其中,10%以上的重性精神病患者有暴力倾向。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当中,如果不住院进行系统治疗,20%的病人可能会肇事肇祸,30%的病人可能致残。

对这些现状,医生心痛不已。“这些人是被社会忽略的人群,因为怕别人看不起,怕社会歧视,往往把自己封闭起来。”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副院长李文秀说:“可实际上,他们的心是善良的,给点阳光就灿烂。”

今年30岁的小陈是北京市某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很少有人相信,这位工作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的年轻人竟是名精神分裂症患者。

“2005年那会儿,他的病情严重,甚至大吵大闹到惊动居委会干部和派出所民警,两次被送进了专科精神病医院治疗。”尽管已过去10年,李文秀对小陈的病情记忆犹新。

“2006年,小陈的妈妈主动把孩子送到我们这里,每周有3天时间。患者们聚在一起学英语、学做饭、做手工、看电影,接受免费服药指导。”李文秀说,经过3年的康复锻炼加药物辅助,从一开始抵触一切、不愿吃药,到后来主动吃药、还能帮妈妈做一些事情,小陈的病情逐趋稳定,至今没有复发,还参加了成人自考。

2009年,海淀区建立了较专业的社区康复站,小陈自告奋勇成为志愿者。他时常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其他病人,让他们不要放弃希望。

“在病人需要治疗的时候,有专业人员来帮助他,有家人来关心他。大部分病人是可以通过治疗控制住病情,甚至能给社会做些事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说。

目前,国家在治愈精神病患者公益项目上的投入远远不能滿足于精神病人的实际需要,从预防、救治到救助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和严重的不足。对很多家庭来说,他们最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治疗精神病可以免费吗?”没有了公共政策的兜底,精神病患者就无以被关进防控治的笼子中。

针对部分贫困患者得不到有效救治的现状,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十部门制定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提出,要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纳入医疗救助。

专家表示,精神病患者的排查、梳理和随访等制度应当落到实处,对于贫困家庭患者的治疗,还需要作为重点对象和实行免费,并尝试将精神病治疗纳入医保范围,以实现更大面积的普惠;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分级管理的基础上,应建立更为紧密的信息反馈机制,让精神病患者的动态状况,通过完善的责任和信息网络,得到全面而准确的收集;在此基础上,还应出台更为优惠的政策,比如税收、土地、公共财政补贴等,让社会资本和其他群体,参与到精神病防治体系中来,从而建立从政府、市场、社区、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等全方位参与的体系,精神病的防治才不会空置。

精神病患者剧本 篇9

经本人或监护人申请,县、乡(镇)残联及人民医院研究审定,同志贫困精神病患者,确定为

“公益金”救助对象。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故需明确医患双方各自责任,现将有关事项告知如下,并请大家共同遵守。

一、救助内容

救助对象从县残联领取医疗救助卡后,凭卡到指定的县人民医院门诊部就诊。全年免费为每位持卡人提供价值400元的精神病治疗药物,既医疗救助卡中的23种常用药品(包括:氯丙嗪、奋乃静、泰尔登、氯氮平、舒必利、氟哌啶醇、三氟拉嗪、五氟利多、氟奋乃静癸酸酯(针剂)、阿米替林、氯丙咪嗪、麦普替林、多虑平、碳酸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安坦、安定、佳静安定、舒乐安定、氯硝安定、心得安、果导)。如根据病情需要使用23种药品以为的药物或者总价在400元以上的部分、以及其他的检查治疗费用等需要自己负担,由持卡人每次就诊时与门诊部自行结算。

二、监护责任

给精神病人予以卡精神病药物治疗是一种有效治疗手段,一般情况下是安全的。但此类药物常发一定副作用,通常为常见副作用,但不排除罕见的严重副作用。常见副作用有:流涎、手颤抖、静坐不能、颈项歪斜、口干舌燥、鼻塞、乏力、嗜睡、心跳过速、皮疹、肥胖、用药后摔跤等。罕见的有阻塞性黄疸、粒细胞减少、视网膜色素沉着、癫痫样抽、剥脱性皮炎、肝功能损害、低血压休克、恶性征候群等、甚至死。对一般常见副作用,给予一定治疗或停用精神病药物治疗,症状可以得到缓解。迟发性运动障碍,罕见副作用虽然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但由于其不可预料,无法预防。因而,一旦发生,往往症状严重,甚至可能发生患者死亡。尽管指定医院会尽心尽力救治,但由于目前医学水平的局限性,仍有可能发生上述严重情况。

当患者在家治疗期间,必须指定患者家属作为监护人,负责对药物的保管,遵医嘱按时按量监督患者服药,严密观察疗效及副作用。当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或副作用时,请监护人立即带患者指定医院就诊及治疗,如出现严重副作用,请及时到上级医院救治。

通过上述有关事项的告知,作为患者监护人或直系亲属我已经明白了卡精神病药物治疗通常情况下是安全的,但由于目前医学水平的局限性,不能完全排除药物副作用及意外情况的发生。对此表示完全理解,并同意接受对我亲人医疗救助。如发生上述副作用及意外情况,与人民医院、各级政府部门及残联无关。

我们会竭尽全力为您的家人的康复服务,祝您的亲人早日康复!本同意书一式两份,县残联、患者家属监护人各执一份。

监护人签名:

与患者关系:

残联(公章):

医院 年

精神病患者剧本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精神卫生面临严峻形势,由于社会变革、竞争加剧、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精神病患病率由五十年代的2.7‰上升到七十年代的5.4‰、八十年代的11.1‰、九十年代的13.47‰,精神病患者已达1600多万人,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占半数左右。精神疾病已成为当前中国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年指标(DALY)评价各类疾病的总体负担,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WHO,1998年)。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即占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劳动力丧失的1/5。世界前十种致残的主要疾病中有五种与精神疾病有关。

目前中国有精神病院600多所,床位11万张,精神科医生近1.3万人,每年仅能收治住院精神病患者30万人次。大量精神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康复,精神卫生问题成为与发展过程相伴而生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

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精神卫生工作力量不足,医务人员缺乏,社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与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二是,传统的治疗方法比较单

一、方式比较封闭,主要靠专业机构和药物,缺少综合防治康复措施;三是,由于歧视、偏见依然存在,缺乏对精神疾患的科学认识,精神病患者难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甚至被关锁和禁锢。

严峻的形势,迫使我们探索新的途径和更有效的方法。

二、现状

(一)目前政策执行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1991年,中国政府制定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1991—1995年)》,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制定了与其配套的《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八五”实施方案》。依据计划,全国每省各选一个城市和一个县,在覆盖7000万人口的地区,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试点。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各省和试点地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认真组织及广大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积极工作,不仅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而且探索并初步形成了“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工作模式。随即,政府又制定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1996—2000年)》及其《精神病防治康复“九五”实施方案》,在覆盖2亿人口的243个市县推行“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据2000年统计,为1,225,506名重性精神病患者建档立卡,对其中1,139,749人进行监护,监护率达93.0%;精神病患者显好率为71.6%、社会参与率62.7%,肇事率由近8%下降到0.21%;培训各级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康复人员、社会工作者等精神保健工作者16万人次,建立工疗站2609个,设家庭病床11万多张次,解除关锁近3万人,还救济7万多名贫困患者。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13个市的社区治疗康复效果两年跟踪观察,92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年均复发次数从0.36次降至0.09次、住院次数从0.24次降至0.09次。

2001年,中国政府又制定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及《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五”实施方案》,“十五”期间将在覆盖4亿人口的551个市、县,大规模地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将使240万名精神病患者得到治疗与康复服务。

(二)工作模式

中国内地推行的工作模式为“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模式。

精神病防治康复,是业务广泛、多学科、跨部门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综合性;精神病患者是人,必须置于对他开放的社会之中。“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是符合科学、体现人道、齐抓共管的有效模式,有深刻、丰富的内涵,已经成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基本工作方针。这一方针渗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各个方面,不仅体现在防治康复方法,还体现在组织管理体系、治疗康复工作系统,乃至对病患者的管理。

“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三者相互关联、互为补充,既涉及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诸多环节,又各有侧重。组织管理体系和治疗康复工作系统注重社会化,防治康复方法强调综合性,对病患者管理方式突出开放式。

为明了并突出重点,也可将这一方针简洁概括为“社会化的工作体系,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开放式的管理”。

(三)关于组织管理体系

做好这项工作,要完善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尽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采取社会化的工作方式。

开展精防康复工作地区的各级政府,都将精神病防治康复列入工作议程,加强了领导,制定了实施方案,增加了投入;各省、市、县、街道、乡镇、居(村)委会及千人以上单位层层建立了协调机构——精防康复领导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各级精防康复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卫生、民政、公安、残联、财政、计划、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组成,综合协调和组织本地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调运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四)关于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系统

这些地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作用和社区结构的优势,建立了以精神病院、综合医院精神科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系统,承担为精神病患者治疗康复的职能。医疗机构负责区分患者病况,提出治疗方案,收治重症患者,深入社区指导,建立家庭病床并定期巡访,积极开展院外服务;社区组织、社区卫生服务网、社区服务网、治安防范网、残疾人组织网,组织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宣传动员社会,积极开展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服务,建立工疗站、车间、农场,组织社会就业,促进和帮助病患者参与社会生活,并进行检查、评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千人以上单位与家庭相结合设立精神病人看护组,承担精神病患者的看护、服务和家庭康复,记录病情、督促服药、疏导心理、解决困难、防范自伤与肇事,并视病情做好向医疗机构的转介。

完善了精神病防治康复技术指导网络。由专家组成了全国精防技术指导组;各省、市、县成立技术指导组,指定一所专业机构作为本地的技术指导中心并设立社会防治科,承担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并为社区精神病患者服务;街道、乡镇、居(村)民委员会及千人以上单位,也设立专、兼职精防医生,指导基层精防康复人员开展工作。

(五)关于防治康复方法

这些地区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系统,注意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遵循尽可能使患者在社区接受治疗康复的原则,针对不同病况分别通过住院、家庭病床、门诊、家庭看护等形式,对重度急性期患者采取住院治疗,对病情较重且不稳定、无条件住院的患者设立家庭病床由医生巡诊,其它患者由看护组在家庭看护治疗;采取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社会服务,工疗、农疗、娱疗、体疗和生活自理、职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综合防治康复措施;对精神病患者实行开放式管理,解除关锁与禁锢,不采取非治疗性约束;帮助其回归社会正常生活。

三、存在问题

(一)覆盖范围相对于整个中国来说仍然比较小。

“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从“八五”覆盖7000万人口的64个市县,到“九五”覆盖2亿人口的243个市县,发展到“十五”在全国覆盖4亿人口的551个市县推广,可以说是世界社区精神卫生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实践,但这还仅仅占中国不到1/3地区,更多的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精神病患者仍不能得到良好的治疗与康复服务。

(二)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政府重视程度、技术条件、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内地地区与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市县之间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地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已经纳入政府各个部门的日常工作,形成了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精神病患者能够得到基本的治疗与康复服务;然而也有一些地区精防康复工作无论从网络建设、服务内容与质量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有的甚至处于停滞状态。

(三)精神病防治康复管理、专业技术及康复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精神病防治康复的效果如何与人员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精防康复工作的开展和工作内涵质量的提高。目前大多数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对“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内容比较了解。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管理人员不熟悉精神病防治康复专业技术基本常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具体指导基层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不熟悉整个精防康复工作整体运转情况。另外,基层康复人员以及患者家属治疗康复基本常识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效果。

(四)贫困精神病人治疗康复及精神康复者就业难问题日显突出。

贫困精神病患者治疗康复问题是一直困扰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开展的一个棘手问题,由于大多数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因病致贫,因贫治不起病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国家实行医疗改革制度以后,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解决贫困精神病患者治疗康复问题,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治疗康复服务,也是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一些地区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采取各级政府“分级负担”、建立“精神康复”基金、为贫困患者“免费送医送药”等措施,但从全国整体来看,贫困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费用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随着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不断深入,精神病人的治疗康复效果越来越明显,精神康复者越来越多,精神康复者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不好精神康复者回归社会的问题,既不利于康复者自身的康复效果的稳定,也影响着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五)康复形式单一,不能满足精神病患者的康复需求。

在“八五”“九五”期间,虽然各地总结出许多精神病人不同类型的康复形式,在家庭康复的基础上,形成了工疗站、农疗基地、日托站、托管中心、老人护理院、社区康复站等多种形式的康复模式,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但相对于日益增长的精神病人的康复需求来说,无论从形式、内容上,还是从服务的质量、数量上仍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六)工疗站的生存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上一篇:人生正能量的经典语录下一篇:各部门分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