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部分材料题

2024-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世界古代史部分材料题

世界古代史部分材料题 篇1

一、看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请回答:

(1)请根据图片信息为三则图片命名。

(2)它们都各是哪些国家奴隶制度文明的象征?

(3)你能分别对这些图片的内容作一个客观的评价吗?

(4)你对哪幅图片的内容感兴趣,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二、看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1)两幅图片中的人物各是谁?他们各是哪两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2)请用概括性的语言写出他们在历史上的贡献。

(3)结合他们做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分析比较这两个国家的制度有何不同?

(4)你支持哪一种制度?你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借鉴?

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民大会由年满20岁的全权公民组成,大约每10天在雅典卫城召开一次会议。在会上,公民都可以登台演讲,对事关国家的议案发表自己的意见。

材料二:元老院由300名元老组成。元老或是贵族显要,或是退职高官。元老院拥有军事领导权、外交权、财政权和宗教监督权,实际上是国家最高的行政和监督机构。执政官有两人,是共和国的首脑和军事统帅,由选举产生,权力均等,任期一年。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分别是哪两个国家的什么样的机构?

(2)这两个国家的统治存在着哪些异同?

(3)材料一的民主存在着哪些局限性?

四、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请说出上面A、B、C三种文字名称及分别出现在哪些大河流域?

(2)除了文字,上述地区分别出现了哪些文明成就?(各一)

五、上图为“古代亚非文明区域’’分布情况示意图,观察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西向东依次写出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8分)

(2)结合教材,说说亚非四大文明区域的形成和发展有何共同之处?(4分)

(3)亚非四大文明区域都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请各举两例(除中国外)。(6分)

六、阅读下列材料:

法典规定,奴隶可以被任意杀死,凶手只要赔偿奴隶主的财产损失,无须偿命。(1)上述材料和图片(右图)反映的是世界古代史上哪个国家的哪部法典?

(2)该法典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或价值是什么?

(3)从法典内容看,它实质上维护的是谁的利益

七、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日本历史上有两次成功的改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请回答:

(1)日本大化改新时在位的天皇是谁?

(2)这次改革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

(3)日本改革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中国哪个朝代的封建制度的学习?这对中国今天的发展或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图一龙门石窟奉先寺图

图二佛教早期域外传播路线图

(1)结合图片指出龙门石窟艺术主要受到什么宗教的影响?这一宗教发源于什么地方?(2分)

(2)两幅图反映了人类文明交流中的什么方式?从中国古代史中再举一个符合这种交流方式的例子。(2分)

(3)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龙门石窟属于其中的哪一类?(1分)

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世界在发生巨变。在神学笼罩的黑暗中,思想文化的巨人向愚昧和无知发起了挑战;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上,勇敢地探险者找到了沟通世界的新航路,腐朽的封建城堡在风雨中动摇,资本主义新时代即将到来。

—— 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着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荷兰、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摘编自白海军著《2049,相信中国》(1)材料一中“思想文化的巨人”有哪些?(2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创了现代全球化”,回答新航路开辟的意义。(2分)九、一、在葡萄牙人沿非洲海岸向南航行的同时,西班牙人向西进行横渡大西洋的探险。意大利人哥伦布相信地圆学说,深信穿越大西洋的航行可以到达印度。1492年8月3日,率领船队从西班牙的巴洛斯港出发,驶入茫茫的大西洋。10月,到达巴哈马群岛的一个小岛。

——摘自《世界历史教学参考》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欧洲最早开辟新航路的是哪两个国家?(2分)

(2)中国有一航海壮举比哥伦布远航早半个多世纪,请问这个壮举是什么?(1分)中国的这一航海壮举与新航路开辟的目的各有什么不同?(2分)

二、在葡萄牙人沿非洲海岸向南航行的同时,西班牙人向西进行横渡大西洋的探险。意大利人哥伦布相信地圆学说,深信穿越大西洋的航行可以到达印度。1492年8月3日,率领船队从西班牙的巴洛斯港出发,驶入茫茫的大西洋。10月,到达巴哈马群岛的一个小岛。

——摘自《世界历史教学参考》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欧洲最早开辟新航路的是哪两个国家?(2分)

(2)中国有一航海壮举比哥伦布远航早半个多世纪,请问这个壮举是什么?(1分)中国的这一航海壮举与新航路开辟的目的各有什么不同?(2分)

三、材料一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材料三

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我回到长勒提尔,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

——摘自哥伦布日记

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共同的纱幕”指的是什么?(1分)在意大利什么思想使人觉醒,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1分)

(2)列举一文艺复兴在艺术上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1分)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的?(2分)

(4)哥伦布的航海活动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指出材料三中哥伦布关于地理位置叙述的一处错误,并加以改正。(2分)从材料中找出反映哥伦布航海活动的目的。(1分)

(5)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人类迈入近代社会有何共同影响?(1分)

四、1837年,18岁的维多利亚继位英国国王,维多利亚时代开始。维多利亚在位的63年(1837-1901)间,英国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繁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巩固、完善、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占有相当于本土面积111倍的殖民地,自称日不落帝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对英国历史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3分)

材料二:据“中央社”报道,日本发生史上最大规模地震,灾情惨重,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闻讯后十分震惊,特别向日本天皇表达哀悼;英国政府并表示将提供人道援助。---中新网3月12日电

(2)依据此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英国最高权力机构是___________。

材料三: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君主立宪制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3)材料三中“经济迅速发展”与哪一重大事件有关?它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影响?(4分)

材料四:经过几百年在印度极其殖民地的疯狂掠夺和剥削,英国获取了无数的财富和生产原料„„“这种悲惨的境况,在商业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英国19世纪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3分)

五、进入近代,欧洲文明强势崛起,法国是近代欧洲文明的重要发动机之一。探究历史,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日,星期二,无事。”这是路易十六对1979年7月14日的描述,显然这一天在国王看来十分平常,甚至有些平淡。但是,路易十六认为无事的这一天,却成为一个改写该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日子。7月15日早晨,路易十六听到了大臣的汇报。他吃惊而困惑地问:“怎么,造反啦?”大臣回答说:“不,陛下,是一场革命。”

(1)材料一中的“革命”是法国历史上的哪次革命运动?这次革命对欧洲和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国际歌》

(2)法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请写出这个政权的名称,并结合材料二《国际歌》的歌词内容与所学知识,谈谈这个政权所表现出来的精神。

【巨人风采】

(3)拿破仑是法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有人赞他为“欧洲雄狮”,也有人说他是“科西嘉怪物”。你的看法如何?并说明理由。

六、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伯里克利

材料二:2010年5月12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任命保守党领袖卡梅伦为首相,并授权他组建新一届政府。„„伊丽莎白二世虽然是英国国家的象征,却不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是统而不治的君主。

——摘自新华网

材料三:在权利方面,宣扬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摘自《人权宣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出实行这种“民主政治”的古代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名称。(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所反映的是英国什么政治制度?(2分)该政治制度是怎样在英国确立起来的?(3分)

(3)概括材料三所体现的法国资产阶级的理想追求。《人权宣言》的发表有何历史意义?(2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2分)

七、材料

一、“未经国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国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未经国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国会的选举不受国王干涉。”

材料

二、人们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自由、平等、安全、反抗压迫是天赋的权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1)材料一出自哪国的什么文件?该文献是哪一年颁布的?它限制了国王哪些权力?

(2)材料二出自法国的什么文献?为什么说它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3)材料

一、材料二在本质上有什么相同点?

八、“我们以这些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利,谨庄严地宣布并诏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亦完全从此废止。”

1、这段材料出自什么文件?这一文献是何时由何机构发布的?这是在什么战争期间颁布的这一文件?

2、材料中提到的殖民地当时有多少个? “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叫什么名字?

3、英王被迫解除一切隶属关系是在哪一年?该材料的发表有何意义?

4、这一文献是在什么战争期间颁布的?其领导人是谁?

他指挥的什么战役成为战争的转折点?

5、这一文献的发表有什么意义?

九、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b.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c.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1、上述材料是日本历史上哪一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比中国的戊戌变法早了多少年?

2、这次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

3、通过这次改革,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4、此前,日本政府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十、材料一:亚历山大二世在俄国国务会议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做到了。” 材料二: 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1、根据材料一,1861年改革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1861年改革是因为当时出现了什么危机?

3、农民为什么会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4、1861年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十一.(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时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提供了控制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动力的手段。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838--1870年英国铁路里程变化情况表

(1)据材料一,写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性发明。(3分)

(2)材料二中“蒸汽机”的改进者是谁?(2分)

(3)据材料三,写出引起“英国铁路里程变化”的交通工具名称。(3分)

(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科技发明创造对英国社会发展的作用。(4分)十二.(8分)美国华裔能源部长朱棣文曾说:“第一次工业革命让人类摆脱劳力与使用牛马等动物帮忙的生活,但成本却带来让人类暴露在二氧化碳的污染下。下次工业革命将会使人类在享受便利能源之余,对于环境的污染也会相对减少。”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哪个国家?(1分)这次工业革命中“让人类摆脱劳力与使用牛马等动物帮忙的生活”的重大发明是什么?(2分)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让人类暴露在二氧化碳的污染下”的能源是什么?(2分)

(3)“下次工业革命”中的“便利能源”是指什么?(2分)这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什么时代?

(1分)

十三、材料一:1825年9月的一天,“旅行者号”机车拖着30多节小车厢正式试车,车厢载有450名乘客和90吨货物。当时,铁路两旁人山人海,许多人兴奋地跟着火车跑 材料二:1885年本茨制成一辆三轮汽车,此后汽车发展迅速,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1903年12月的一天,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1、材料一中的火车是哪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它以什么为动力?它是谁发明的?

2、材料二中的汽车和飞机中哪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它们都以什么为动力?

3、试联系实际谈谈火车、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十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工业革命差不多结束的时候,英国在当时煤的产量占了世界的三分之二,铁的产量占了二分之一,棉织品的产量是整个世界所有其他国家加在一起的总和。

材料二

一些工业发展的城市和工矿区人口密集、物流量大,煤的燃烧量急剧增加,大气污染的环境问题不断发生。如1873、1880、1882、1891、1892年,英国伦敦多次发生可怕的有毒烟雾事件。

———刘少康编著《环境与环境保护导论》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工业革命使英国拥有怎样的国际地位?(1分)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伦敦出现了怎样的问题?(1分)依据材料二,分析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2分)

(3)材料三反映出上海世博会采用了哪种清洁能源?(1分)这种做法体现了怎样的理念?(1分)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在发展经济时应该注意些什么?(1分)

十五、材料一:现代的文明的美国史,是从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

材料二:当前南部与北部之间的斗争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两种制度不能在北美大陆和平共处。

--------马克思《美国内战》

材料三:美国内战,它的结局无疑的将决定美国今后几百年的命运。

------恩格斯《致魏德迈》

①材料一中的战争指的是哪次战争?为什么说它是真正革命的战争?

②材料二中的两种社会制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两种制度不能在北美大陆和平共处?

③根据材料三,说说恩格斯关于美国内战诊断的理由

十六、(2013·云南玉溪)古往今来,成为强国是许多国家孜孜以求的目标。回顾历史,一些国家根据国情,采取不同的方式探索强国之路。

材料一 回顾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崛起,在每一个节点上,都用制度加以巩固。英国光荣革命后,《权利法案》成为对国王权利进行限制的永久见证„„法国前赴后继,以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新理想推进革命发展,设计国家方向„„

材料二 在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这个国家独创性地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至今,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材料三 150年前,日本遭遇巨大的生存危机时,将此作为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天皇”开启了富国图强的大幕,从此,日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确立了什么制度?(2分)法国通过哪一部纲领性文件提出“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新理想”?(2分)

(2)根据材料二说出使星条旗在北美上空飘扬的战争名称。(2分)“拯救了美国”的战争在美国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3)材料三中,开启日本富国图强大幕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分)该历史事件的性质是什么?(2分)

十七、(2013·云南昭通)(14分)美国和俄罗斯是当代世界较有影响力的国家,让我们共同探索他们的过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

材料一

在那个距今二百多年的时代里,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国是破天荒的大事。宣布独立的北美13个殖民地,在欧洲的法兰西等国家的支持下,与大宗主国的战争一直艰苦地打了8年,才最终赢得独立。(1)材料一中的“北美13个殖民地”宣告独立的文件是什么文件?(1分)材料一中的“大宗主国”指的是哪国?(1分)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宣布独立的北美13个殖民地与大宗主国的战争指哪一战争?(1分)战争中领导北美人民的领袖是谁?(1分)

材料二

自1863年1月1日起,在任何蓄有奴隶的州或其特定区域里面,其人民将视为背叛联邦,而一切被据为奴隶的人们,应当立即和永远获得自由,美国政府和陆海军当局将承认和维持这些人的自由,并将不作任何处置制止这些人或人们为了他们真实自由所作的任何努力。

——中华书局版《世界历史》

(3)据材料二指出该宣言是什么文献?(1分)该文献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颁布该宣言的总统是谁?(1分)请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位总统进行评价。材料三

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不幸的是由于这种敌对情绪,发生了一些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我深信,我们迟早会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诸位是同意我的意见的,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解决好得多。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4)材料三中提到的“迟早会解决的问题”,亚历山大二世是怎么解决的?(1分)

材料四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浪潮已经波及到俄国。不过,此时的俄国仍旧实行农奴制,农奴主们对使用机器并不热心。他们认为,买打谷机要花钱,坏了要修理,还要为它养马(最初的打谷机是马拉的),而农奴的劳动却可以一文不费。既然机器完成的工作农奴同样可以完成,为什么要花这份冤枉钱呢?

——中华书局版《世界历史》(5)材料四反映出当时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是什么?(2分)

(6)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出什么样的整体趋势?(1分)

十八、读下列两幅人物图像,回答有关问题:

图A

图B(1)图A.图B分别是谁?

(2)他们共同创立了什么科学理论体系?它主要有哪些组成部分?

(3)图A人物在中学毕业考试的作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图B人物中学毕业后就被父亲安排学习经商,但他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人。1844年他们在巴黎相会,从此开始了长期的合作。他们汲取前人的思想精华,结合工人运动实践,共同创立了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觉得应该学习他们什么样的高尚情操?

十九、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材料二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推动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选自什么文件?交说出这两个文件各自发表的时间。(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

二十、阅读下列材料

公民们!你们的公社已经建立了。3月26日的投票确定了革命的胜利。卑鄙无耻的政权掐着你们脖子逼迫你们;你们已用合法的自卫军把那强近你们承认国王、侮辱你们的政府赶出城外。

——《公社每一次宣言》(1870年3月30日)请回答:(1)材料中的“公社”指的是什么政权?它成立于哪年?

(2)材料中的“政府”指的是什么政府?

世界古代史部分材料题 篇2

一、导言的比较

“2011年版”世界古代史导言部分用字近1000个, “实验稿”用字500, 仅从字数上看, “2011年版”是“实验稿”的2倍, 实际表述更严谨、更具体、更清晰。

如“实验稿”说“世界古代史始自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 止于约公元15世纪”, “2011年版”说“世界古代史从早期人类的出现, 直到公元15世纪末期”。世界古代史起、止的时间表述都有变化, 三四百万年前人类——早期人类;约公元15世纪——公元15世纪末期, “2011年版”注重吸纳最新成果, 表述更科学、更精确。

又如“实验稿”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2011年版”说“其间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但有一些民族、国家未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连续发展过程”。“2011年版”多加了一句话, 强调世界文明发展进程并非一个模式, 而是具有多样性特征, 突显了历史学科的人文性, 有助于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历史。

“2011年版”导言的主体部分, 突出了历史学科时序性的特征, 将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 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实“点”, 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 如世界上古文明主要代表是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印度、古希腊和古罗马, 为此选择了这些文明中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埃及金字塔、两河流域的《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古代罗马城邦等, 把这些内容串联起来, 学生对世界上古文明会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这样的表述既遵循了历史发展的时序, 也彰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 符合初中生认识的特点。研读导言时, 应很好地结合“点—线”呈现方式, 把握世界古代史的基本线索。

导言最后一段是对世界古代史部分学习目标的阐述。“2011年版”与“实验稿”相比有两处不同:一是在知识目标中, “2011年版”提出“知道主要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实验稿”是“知道世界古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这一变化主要考虑初中历史课程特点和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 因为世界历史包罗万象, 涉及人类生活的每一角落, 但初中历史学习不可能面面俱到, 主要国家和地区是指各区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明, 是与我们联系比较紧密的文明, 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地区, 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一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 “2011年版”提出“树立民族自信心, 同时初步树立起正确的国际意识”。“实验稿”是“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拓展国际视野, 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也就是说树立民族自信心是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的基础。“2011年版”的表述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同时避免形成狭隘的民族主义。

二、课程内容的变化

为方便对两稿课程内容的知识要点进行对比, 将“实验稿”的内容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与“2011年版”增加的内容和减少的内容做成对比表, 并且按“2011年版”内容的排列顺序, 对“实验稿”内容呈现的顺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数量的变化。

由对比表可以看出, 世界古代史新增加了6个知识点, 减少16个知识点。新增加的知识点, 如西欧庄园、西欧中世纪城市、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查士丁尼法典》等, 它们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关键知识点, 也是欧洲中世纪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不同的主要印证。增加了“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起为例, 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的内容, 有利于理解中世纪时期兴起的大学对于促进西欧思想文化发展的意义。西欧庄园是中世纪西欧乡村典型的基层组织形式, 庄园生活反映了西欧乡村生活面貌, 也是窥见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生动视角, 西欧庄园内容的增加,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 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

与“实验稿”相比, 这些新增加的内容关注历史发展的核心, 突显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把这些内容链接起来, 基本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时空线索, 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 比较清晰的认识中世纪的欧洲。

减少的知识点, 如南方古猿、人类起源、三大人种、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等, 不影响初中学生理解历史发展主线;如马可·波罗等, 在中国历史中呈现, 不需重复;如《荷马史诗》《俄底浦斯王》《天方夜谭》、阿拉伯麦加清真寺、巴黎圣母院等, 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课外活动中自我获得;如“查理·马特改革”、“希波战争”等, 是比较偏的, 或者是比较难于理解、专业色彩比较强的内容。减少的知识点, 在新教材中也有一些出现, 只是不再作为必学、必考的内容。

课程内容数量的变化, 使内容更加集约, 重点更加突出, 也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同时更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呈现形式的变化。

“实验稿”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历史课程体系, 为突出学习内容与主题的关系, 个别内容跳跃性大, 历史的时序性和线索性不强, 不利于学生对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把握。同时, 主题式编排理性较强, 不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初中学生应该在掌握具体史实的基础上认识历史, 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2011年版”则还原历史学科的时序性和线索性的特点, 建立在时序发展的基础上, 弱化学习主题, 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活的历史事实, “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时代特征, 以线穿点, 以点连线, 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 使学习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线索, 循序渐进地展开。这种呈现方式突出了历史进程的时序性, 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 符合初中学生的普遍要求, 有利于学生形成较为清晰的历史时空意识, 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同时也降低了难度, 从一个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三、课程要求的变化

比较“实验稿”和“2011年版”学习要求 (见对比表2) , 发现有如下变化:

1. 在10个学习要点中, 学习要求的陈述中使用“知道、了解、讲述”等识记层次的, “实验稿”与“2011年版”各有9个;

学习要求的陈述中使用“认识”等理解层次的, “2011年版”有1个, “实验稿”没有;学习要求的陈述中使用“探讨”等运用层次的, “实验稿”有1个, “2011年版”没有。相比之下, 两个标准在识记层次要求相当, “实验稿”中的运用层次在“2011年版”变为理解层次。这样的变化说明“2011年版”降低了学习难度, 重视学生对历史的感悟, 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充分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学习达成课程目标的要求。

2. 学习要求层次的变化, 使学习目的更明确, 可操作性更强。

如“伊斯兰教”, “实验稿”要求“了解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2011年版”要求“了解伊斯兰教的传播, 初步认识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实验稿”两个要求重复, 在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中必有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而且表述中突出了学生要做什么, 缺少为什么这样做, 也就是说, 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是什么?“2011年版”精简了表述内容, 明确了目标指向,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初步认识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 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习层次要求的提高, 意在加重亚洲文明的份量, 平衡世界古代史的欧、亚文明。

再如“拜占庭帝国”, “实验稿”要求“讲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故事, 探讨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2011年版”要求“知道《查士丁尼法典》, 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由第三层次变为第一层次的表述, 降低了学习要求, 目的达成度更高。另外, 《查士丁尼法典》对社会的法制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拜占庭帝国长期是东方与西方、亚洲与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使学生理解不同文明并非孤立的发展, 而是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 并了解文明之间交往的各种渠道。

3. 同一层次的学习要求, 学习重点也不尽相同。

如“金字塔”, “实验稿”要求“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 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2011年版”要求“知道金字塔, 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通过对金字塔的学习, 使学生全面了解古埃及文明。较之“实验稿”, “2011年版”的要求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西欧城市”, “实验稿”要求“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 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2011年版”要求“知道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 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实验稿”要求“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那么, 究竟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哪些历史意义?与之相比, “2011年版”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 指出要知道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 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这个意义。

四、教学建议

1. 注意对世界古代史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整合。

“2011年版”课标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编排, 淡化了学习主题, 因此, 课程内容的呈现是根据大时段进行粗线条的划分, 即课程内容简单地“堆放”在某个大的时段框架内, 没有明细的时间分界。

如世界古代史的内容, 14个学习要点逐一陈述, 缺乏必要的时间分段, 这会令初次接触世界古代史的学生混淆各大文明产生的时间顺序。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线索整合课堂教学内容, 统摄教学全程, 使教学内容形成系统, 便于学生学习, 如我们可以将世界古代史划分为:上古人类文明和中古亚欧文明, 其中上古人类文明包括四大文明和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中古亚欧文明, 包括这个时期欧亚文明大发展情况。

这样,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主题。在主题统摄下, 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编排, 使之形成逻辑性较强、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的知识结构。

2. 注意厘清相关的重要概念。

明确和理解世界古代史中的重要问题或概念, 对于深入理解世界古代史有重要意义。

世界古代史中有许多概念, 如种姓制度、城邦、民主、庄园、查士丁尼法典、大化改新等, 这些概念对学生理解和认识世界古代史非常重要, 但这些概念又难于理解, 突破这些概念, 深刻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 是世界史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西欧庄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色, 是构成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一个最基本单元。如果对这个概念没有准确、清晰的理解, 那么学生要理解西欧的封建制度的特点就有困难。为讲清概念, 教师需要抓住西欧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的本质特点, 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

3. 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1) 力求知识的清晰明了。

历史教学可运用多种方式展现历史发展的态势, 但学科特点决定讲述更为重要, 通过具体、生动的讲述, 使学生知晓历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 真切地感知历史, 清楚地了解具体的历史状况。

例如:关于古西欧城市的讲述。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 而不是像古代东方的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 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 它们大多位于封建领主的领地上, 所以自城市产生的时候起, 西欧的城市就展开了反抗封建主的干涉、剥削、统治和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例如, 城市与当时的封建庄园争夺劳动人口, 一个庄园的农奴, 假如他逃到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 他就可以成为自由人, 就会受到城市法律的保护。因此中古西欧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那些拥有自由和自治权利的城市, 成为新的政治实体, 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它们与王权联合, 共同对付大封建贵族。王权给予城市自由、自治特许状和商业方面的便利, 以换取城市在财政上对王权的资助。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这段讲述有对比, 有比喻, 有假设, 有谚语, 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让学生轻松“知道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 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2) 达成教学的良性互动。

实现课堂的良性互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初中历史教学, 其特定的教学对象是初中生, 他们对历史有好奇心, 有求知欲, 但另一方面, 他们的年龄还比较小, 对很多内容不容易理解。所以, 在教学中, 尤其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 应该通过讲述, 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热情, 实现教学的良性互动。

例如:有一个叫腓力的男人, 为了使儿子一心侍奉上帝, 从小就不让他接触世俗生活。将儿子从小带至深山中隐修, 以杜绝人欲横流的尘世生活的诱惑。儿子长大后, 第一次陪伴父亲来到佛罗伦萨城, 偶遇一群年轻女子。儿子问父亲:“那是什么?”父亲生怕她们会唤起儿子邪恶的欲望, 所以骗儿子说:“它们叫绿鹅。”哪知儿子突然说:“父亲, 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父亲警告说:“它们都是些邪恶的东西。”儿子却坚持说:“我还没见过这样美丽、这样可爱的东西。要是你疼我的话, 让我们带一只绿鹅回去吧, 我要喂它。”

教师设计问题:故事说明了什么? (此时的腓力才明白, 原来自然的人性的力量是如此无法抗拒。此故事说明爱情是人类天性, 谁也阻挡不了)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参与课堂教学, 实现良性互动。

教师的讲述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讲述可以帮助学生再现历史画面, 使学生提高探究兴趣;讲述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积极参与中感知历史。

世界古代史部分材料题 篇3

(第二版)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1.材料论述题。(12分)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废除井田制;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图示。

(1)材料一中,记述了商鞅变法的哪两个措施?(2分)材料二体现了孝文帝改革中的哪几项汉化描施?(回答两项)

(2)措施:建立县制(1分);奖励耕织(1分)。措施:图一:鲜卑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图二: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图三:把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回答其中两项,2分)

(2)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8分)

【评分标准】①论题(观点)明确(最高2分,论题或观点脱离材料不给分)。②论述:从两个方面(层面、角度)或以两个史实展开论述,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高4分)。③结论:与论题(观点)一致,并对论题(观点)有升华(拓展、总结)(最高2分,结论照抄论题不给分)

【答案例示】

论题: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2分)论述: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实行县制,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更加健全。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分)

孝文帝改革使北方民族融合步伐加快,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名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为北魏的繁荣和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2分)结论:改革革除了阻碍历史进步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成功的改革往往顺应历史潮流,是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2分)

2.材料论述题。(12分)

材料一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从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和心灵,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摘编自牛翠萍《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1)据材料一,概括隋唐科举制的特点。(2分)根据材料二概括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分)

(1)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考试选拔。(2分)因素:八股取士制度;封建制度;闭关政策等。(2分)

(2)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8分)

【评分标准】①论题(观点)明确(最高2分,论题或观点脱离材料不给分)。②论述:从两个方面(层面、角度)或以两个史实展开论述,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高4分)。③结论:与论题(观点)一致,并对论题(观点)有升华(拓展、总结)(最高2分,结论照抄论题不给分)

【答案例示1】

论题: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2分)论述:隋朝创立科制举,使社会中的平民知识分子开始有了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社会荣耀的出路。这样,不但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人敬慕知识和人才,也使得国家的管理开始进入了有序和知识化时代,中国的教育也因此而得到了促进发展。(2分)

但是科举考试到了明清以后,考试内容局限,形式死板,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思想,形式是八股文作答,这种制度形式死板,思想束缚,一个人的才智往往不能得到发挥,人的灵气和才思会完全被淹没和禁锢。(2分)

结论:总之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改善了用人制度,同时也促进了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的发展。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使科举实际上是封建专制统治独裁的工具。科举在中国古代总的来说应该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从制度的角度来说,科举制度确实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2分)

【答案例示2】

论题: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现今社会的影响。(2分)

论述:科举考试与功名利禄直接挂钩,一旦及第就会被授予官职,晋身于地主统治阶级。特别是平民百姓,想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参加科举是最佳的选择,所谓“考而优则仕”。所以参加科举的人,大都是冲着功名利禄而去,滋生了延续至今的功名位思想。(2分)

中国近代史材料解析题精解 篇4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李鸿璋奏折:“窃自同治元年(1862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开花炮弹,以资攻剿,甚为得力。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引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2近日财用极绌,人所共知。„„现在厂漕课税正供之外,添出厘金、捐输上款。百万罗掘,仍不足用。捐输所得无几,流弊甚大;而内地厘金,又为半税所绌。如铜铁、羽呢、洋布等类,皆关民生日用,洋船转运迅捷,输纳又仅半税,于是奸民包揽冒编,大宗货物皆免厘金,因税则载在和约,无可议加,以至彼此轻重悬殊,商民交困,从爵渊鱼之喻,何堪设想!丁日昌拟设厂造耕织机器,曾国藩与臣叠奏开煤铁各矿,试办招商轮船,皆为内地开拓生计起见,盖既不能禁洋货之不来,又不能禁华民之不用。英国呢布运至中国,每岁售银三千余万,又铜铁铅锡售银数百万,于中国女红臣作之利,妨夺不少。曷若亦设机器自为制造,船铁路自为转运。但命名货物精华与彼相埒,彼物来自重洋,势不能与内地自产者比较,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不独有利厘饷也。„„臣迫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因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若南省滨江近海等能设法开办,船械制造所用煤铁,无庸向外洋购运,榷其余利,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

李鸿璋《筹议海防折》(1874年)

请回答:

(1)材料1、2体现出李鸿章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概括材料2并指出李鸿章创办民用企业主要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不能摘抄原文),你如何评价? 【解题分析】

此题旨在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材料中出现的时间(1862年、1874年)和人物(李鸿章、丁日昌、曾国藩)和“仿造洋机器”、“试办招商轮船”等可以判断出是有关洋务运动的史事,那么应该联系教科书中的洋务运动的叙述,包括洋务运动的时间、人物、内容、评价等。第一问从材料1、2中体现出李鸿章奏折中的相同之处,可以看出他无论是创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都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西方机器、创办近代化的企业。材料1讲的是创办军事工业,材料2则奏请发展民用工业以辅佐军事工业,原因是军事工业发展面临资金困难等。第二问李鸿章创办民用企业基于哪些方面考虑,从材料2中可以概括出来。至于“你如何评价?”其实也可以联系教科书中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加以评述。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南宋)赵汝适《诸番志》流求国条谓:“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公元171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那里建造了房屋两百间,派水军长期驻守。„„公元1290年前,元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以周岁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另无科差。”

陈碧笙《台湾地方史》

材料2(166年)四月二十六日,(郑)成功命使者以书告曰:“„„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珍宝)不急之物,悉听而归。执事(荷兰殖民军统帅)不听,可揭红旗请战,余亦立马经观,毋游而不决也。生殆之权,在余掌握中,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唯执事图之。”

连横《台湾通史》卷1《开辟纪》

材料3 台湾人民听说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写了声讨卖国贼李鸿璋的檄文,贴于彰化县署前:“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有赋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兵)部尚书孙毓汶也,吏部侍朗徐用仪也。„„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我台民父母妻子,田庐坟墓,生理家产,身家性命,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璋、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

《中日战争》第6册

材料4 德黑兰会议前,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于11月2日至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签署了《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期间,苏联政府对《宣言》也表示同意。《开罗宣言》于12月1日德黑兰会议结束时公布于世,庄严宣告,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州、台湾、彭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大陆与台湾的什么关系?

(2)分析材料2和材料3,指出反映了什么共同的现象?(3)材料4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4)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解题分析】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提炼等多种能力,就台湾这一热点问题设问,引导学生注目历史,折射现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设问一要求从材料1答出大陆与台湾有什么关系,从“„„隶晋江县”、“元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说明台湾在历史上隶属大陆,元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进行有效管辖。设问二就材料2、3概括出反映的共同现象,则是考查学生的分析、对比、概括能力。材料2郑成功正告荷兰殖民者“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要求荷兰殖民者撤出台湾,否则兵戎相见。材料3台湾人民得到割台湾于倭奴的消息痛不欲生,反映了无论是爱国将领还是台湾人民都把台湾看成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反对外敌侵占台湾。设问三就材料4反映出什么实质问题,材料4反映二战期间世界主要大国发表《开罗宣言》,庄严宣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满洲、台湾、澎湖”等地归还中国,说明国际社会公认中国对台湾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设问四要求综合上述四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也就是从四则材料中隐含的对台湾问题的认识,即从主权、台湾与大陆关系、国际认同等角度作结论。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摘自张謇《大生纱厂厂约》

材料2 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指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唯择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而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之进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兴趣,余悉听民办。謇对于官业之主张,至扩张民业之方针,则当此各业幼稚之时,舍助长外,别无他策。

摘自张謇《宣言就部任时之政策》(1913年10月)材料3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张謇兴办实业的主要动机。

(2)根据材料2、3说明为发展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张謇提出的重要经济主张和政策。

(3)根据材料2简说张謇在哪一个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以上思想主张说明了什么? 【解题分析】

根据引注上的时间和人物可以作出时空判断:是几则关于20世纪初实业救国思潮下办企业的史料。设问一要求根据材料1说明张謇兴办实业的主要动机,可以回忆课文中对张謇的介绍,他是辛亥革命后最有名的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而当时中国社会的两大思潮是“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根据材料1张謇办厂“为中国利源计”可以得出他办厂的动机为实业救国。设问二要求根据材料2、3说明为发展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张謇提出的重要经济主张和政策。回忆教科书也可以得知张謇认为办实业要“听之民办”、“棉铁主义”等,如果从材料中剔除无效信息,提炼有效信息,如“官业„„概行停罢”,“扩张民业之方针”等可以看出张謇主张停办“官业”,发展民办实业。根据材料3可以知道张謇经济主张的核心内容。根据“中国内地„„资本又不充裕„„舍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等语,说明主张引进外资发展中国内地经济,但必须“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设问三据材料2判断张謇在哪一个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可根据引注标明的时间(1913年10月)可以判断为在北洋政府中任要职。“以上思想说明了什么?”根据张謇主张“实业救国”、“维护主权”等,说明他是一位爱国的民族资本家。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横滨出版的杂志《开智录》发表„„文章(认为)“压之愈力,则起之愈骤,自然之理。故北部山东、直隶之人民,日唱外人之侮我,上天亦代为不平,当联络民气,共竭腕力,顺天之命,尽人之责,幸则杜绝列强,不幸亦振起国民排外之思想,此义和团之所由作也。”

材料2(孙中山)认为,在义和团的排外主义中表现了“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有何共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的观点进行评论。(本设问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持何种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解题分析】

此题的评分有较强的开放性特征,注重思维的创新与求异,答案不必拘泥于一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只要提出言之成理的看法,均同等评分。此种形式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多维性,对教学无疑会产生良好的影响。设问一要求归纳出两则材料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有何共同之处,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比较、提炼等多种能力。也可以回忆教科书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同时注意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加以评论,可得知两则材料既指出其有“盲目排外”的一面,又肯定其有反侵略的民族精神和勇气。设问二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的观点进行评论。可以是肯定上述材料观点,也可以是否定,也可以肯定正确之处,又指出不足之处。无论作何种评论,都要结合义和团运动历史背景、斗争目标、历史意义、局限性等角度,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我们对袁世凯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们希望看到,作为革命的一个结果,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与各国公正交往,„„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这样一个政府将得到我们能够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摘自《英国外交部长格雷致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电报》

材料2 在一座已辟为条约口岸的城市,行政管理权一旦由清政府手中转入革命军手中,所征收的税款有被用来支持起义军政府的军事行动或满足其他紧急需求的严重危险,„„作为一项临时措施,必须扣留该项收入,听候海关总税务司或领事团的命令。

摘自《英国公使朱尔典致英国外交部长格雷的信》

材料3 各国分遣部队共有45门野战炮和60门机关炮,„„他们驻在天津起了稳定形势的作用。

摘自《英国公使馆陆军武官韦乐沛中校的报告》

材料4 本国政府在继承采取它迄今所采取的绝对中立态度的同时,认为有责任正式地呼吁双方代表注意,需要尽快达成一项旨在结束目前冲突的协议。

摘自《六国领事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同文照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当时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中心是什么?

(2)材料2所说的“临时措施”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3所说的“稳定形势的作用”,其目的是什么?

(4)材料4中表达了各国一致的态度怎样?

(5)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问题? 【解题分析】

此题的时空判断较为容易。不难看出这是几则关于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史料。设问一要求根据材料1指出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中心是什么?根据“„„对袁世凯很友好„„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等语,可以看出英国要保护和扩大在华的经济、政治特权,扶植新的代理人。设问二要求就材料2所说的“临时措施”的实质是什么?从材料2中得知的“临时措施”是指截留海关关税,以防落入革命党人手中,实质是要从经济上扼杀革命的发展。设问三就材料3所说的“稳定形势作用”,其目的是什么?从材料中不难看出列强以武力威胁来干涉中国革命,目的是保护列强在华利益。设问四就材料4中表达了各国一致的态度怎样?列强以“中立”为幌子,干涉中国内政,制止革命进一步发展,对革命党人施加压力。设问五要求概括出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问题,难度加大,要求提高到理论的层面,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的后果和革命的任务的双重性作出说明。

2.(1)相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西方机器,创办近代企业。

不同:由创办军事工业,发展到创办民用企业。

原因:军事工业发展中面临资金等困难以及对西方认识的加深。(2)一是不平等条约规定了对外国商品的低税率,便利了外国商品在中国的倾销,冲击中国传统手工业,导致政府各种税收减少。“财用极绌”。

二是应利用中国的地利,自己创办工矿企业,与洋货争夺市场。“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

三是主要目的是满足军事工业所需经费的资源等。

评价:有进步性,有利于抵制外国经济实力扩张,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未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生产关系且对外国侵略势力也有依赖性,所以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

3.①在南宋时台湾与大陆就有了隶属关系。元朝时中央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进行管辖,台湾正式归属中央。②无论是爱国将领还是台湾人民都把台湾看做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反对外敌对台湾的侵占。③反映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④台湾的主权属于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不但被历史所证明,而且也为世界所公认。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有深厚的骨肉情义。

4.(1)主要动机是实业救国。(2)材料2、3中主张:基本停办“官业”(官办商业),大力发展民办实业。引进外资,成立合资公司。(3)在尊重中国主权的条件下,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经济,特别是内地经济。(4)据材料2,张謇在北洋军阀政府里任要职。说明张謇是中国近代的爱国的民族资本家。

5.(1)共同之处:都指出义和团的“排外主义”,都肯定其反帝的民族精神和勇气。(2)评论:第一种观点。在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义和团举起反帝斗争的旗帜,是爱国的。它虽然失败,但打击了清朝统治,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材料既指出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的局限性,又肯定其历史作用,评价是公允和客观的。

第二种观点。在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义和团虽举起反帝旗帜,但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笼统的排外性及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模糊认识。义和团运动未能挽救民族危亡,也未能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上述材料过高评价了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地位,没有揭示农民的阶级局恨性。其评价不够客观,不合乎实际。

第三种观点。在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打击了清朝统治,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是爱国的。但它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笼统的排外性及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模糊认识。上述材料肯定了义和团反帝爱国精神,但未能从根本上揭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评价既有合理之处,又有不足之处。

中国古代史部分 篇5

西夏是由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建立,是古代羌族的分支,居住在青海、四川、甘肃三省交界处以游牧为生。唐中后期受吐蕃挤压,迁到陕西、甘肃、宁夏一带,党项族有许多部族,其中一个就是平夏部,平夏部出兵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因而首领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并赐封宁夏为其居住地,到五代与北宋初,平夏部逐渐过渡到阶级社会。北宋时,其首领李继捧归顺宋朝,引发部族部分人反对,其弟李继迁投靠辽,内部分裂,平夏部同时向宋、辽称臣,宋赐姓赵给平夏部,辽也对其封王。AD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重新统一了党项各部,并建立了政权,正式称帝,新造了都城—兴庆府(现银川)国号为大夏,史称西夏,西夏控制了西北广大地区,吸取中原地区文化,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根据汉字发明西夏文字,科举选拔人才,实行官制,西夏政权的建立是西夏走向文明摆脱落后的开始。

夏宋战和:

李元昊建立政权后,往中原扩张,与北宋发生冲突(年年发生战争,且大多以北宋的失败告终)AD1040年的三川口战争,1041年的好水之战,1042年的定川之战都是北宋失败。AD1044年双方开始和谈,最后达成一条和议:a 夏国主去掉帝号,由宋朝册封为西夏国主(西夏向宋称臣)b 宋朝每年送给西夏白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称为赏赐。C 双方边境互开榷场,互相贸易通商,自此以后,宋与西夏没再发生冲突。

14.宋金和议:

A 绍兴和议

宋金开始和谈,1141年11月南宋与金订立了第一个和议(绍兴十一年)内容:a 南宋向金称臣; b 南宋每年给金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 c 南宋与金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南北分治,以北为金,以南为南宋; d 金朝送还徽宗灵柩及高宗生母韦太后。

绍兴和议的签订,标志着宋金南北对立的局面正式形成,有利于南北的交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安定,此后宋金维持了近20年的和平时代。

B“隆兴北伐”和“隆兴和议”

AD1149年,完颜亮杀害金禧宗,自称为帝,开始筹划南下攻宋,兀术为金朝攻宋的主将。经过十多年的准备,完颜亮亲率60万大军兵分四路南下,直攻到长江北岸,而宋高宗则一直逃,最后在劝说下停下来准备反抗,结果金朝内乱(完颜亮南下并未得到金贵族的支持)完颜亮再次准备南下时,金内部发生改变,其弟称帝,迁都开封。后来完颜亮决定将渡江的地点选在采石镇,想直接攻下南方,在南方称帝。南岸有许多南宋逃亡的士兵,恰好被文臣

虞允文遇到,他以特使的身份整顿军队,布防抵抗,当完颜亮举兵南渡时,遭到南宋军队的进攻,结果完颜亮大败,史称“采石之战”。自此,宋高宗想和议再也行不通。1162年,宋高宗被迫将帝位传给养子赵眘,宋孝宗继位后志向高远,宋孝宗想趁机反攻,收复中原,宋高宗虽反对,但也无用,宋孝宗为岳飞平反,重新启用抗金名将张俊主持北伐,起初攻占了淮河以北一些城镇,但当金兵开始反击后,宋军便败退,6万军队最后只有1万军队退到长江南岸。

因1167年为隆兴元年,与金人和议,后来协商成功,隆兴二年双方再次达成和议:a 金与南宋的关系由君臣关系变为叔侄关系; b 改岁贡为岁币,银和绢的数量减少5万; c 南宋退出收复金的土地,双方的疆界恢复到绍兴和议时的疆界。这样双方的和平又维持了40多年

C “开禧北伐”和“嘉定和议”

宋孝宗让位于其子宋光宗,1189年,光宗被其皇后李氏掌控,宋孝宗死时,宋光宗没有出面主持葬礼。

宋孝宗死后不久,因为宋光宗的行为,宫廷发动政变,逼迫他退位,继位的是宋宁宗,大臣韩侂胄权势很大,金又受蒙古族兴起的干扰,韩侂胄便以为可以趁机收复中原,决定北伐。1260年,开禧二年,韩侂胄奏请宁宗北伐,兵分三路北上,后大败而归,封岳飞为岳鄂王,主和派史弥远主张议和,金朝要求以韩侂胄的人头为议和条件。嘉定元年,双方达成和议:a 金与南宋由叔侄关系改为伯侄关系; b 每年南宋给金岁币白银30万两,绢30万匹; c 南宋给金犒军银300万两 c 金朝放弃南下新占领的土地,疆界不变。

15.北宋时的手工业

北宋手工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大大超过前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又分为个体手工业者和手工作坊两种形式。当时的手工业部门主要有:a 矿冶:发展显著,开采冶炼规模明显扩大,铜的开采急剧增加,银一百多万两,已采用煤进行冶炼。b 造船:民间、官方都兴盛,尤其是海船的建造,大者达千吨以上,基本上使用罗盘定位。C 制瓷:地域范围越来越普遍,技术更加精细,形成五大窑系。开封官窑、河南钧窑、河北汝窑、浙江龙泉哥窑、定窑,瓷器大量出口。d 纺织:遍布各地,主要是丝织业,南方为丝织业,尤其是两浙地区和四川地区 e 造纸业:此时真正成熟,全面繁荣,原料改进,如江浙地区的竹纸,发达地区(浙江、福建、皖南)江东、两浙、福建 f 印刷业:雕版两浙、四川、福建 ;活字:北宋时期,杭州一个刻工毕昇发明。印刷,两浙质

量最高,福建产量最大。(注:北宋手工业详见教材156、157、158)

16.北宋时的商业和城市发展

A 商业

1..经商风气普遍盛行,宋代知识分子提出“商业离不开农业,农业也离不开商业”“农商相藉,农商一事”商业为各个阶层、各个群体所接受。

2.商业经营规模的空前扩大:a 大商人的数量增加

b 地区性的商业群体扩大

c 全国范围内的商业经营规模扩大

3.城乡间、地区间的商品流通和市场联系空前密切

4.海外贸易高度发达(北宋是陆上贸易转为海上贸易的时代)北宋的贸易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品种之多远超唐代,当时的著名的港口有:广州、明州、杭州(北宋三大贸易口岸)密州、泉州

5.货币形态的变化:赋税货币化,交易规模扩大,市场上铜币流通严重不足,很多地方出现钱荒,于是民间的一些商人开始想办法,他们采用质押的办法,后成为一种信用凭证。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设立专门机构—交子务,面向民间限期限量发行交子,由政府担保,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发行的纸币,最早的法定纸币,最早在四川及其周边地区,南宋时全面推行,贵金属也开始承担一部分货币的职能。人们也要承担贵金属税

B 城市的发展

城市走向全面繁荣时期,且发展形态也发生变化,城市突破了原有的军事、政治所拘束的现象,渐渐发展成为各个经济、文化、社会中心。

1.城市发展的地域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北宋时北方为引领的格局打破,南北方并驾齐驱,北宋出现四大城市群带:a 以开封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城市群带b 以秦州为中心的西北城市群带 c 以苏、杭二州为中心的江南城市群带 d 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南城市群带(南宋时南方城市超越北方)

2.城市经济的全面繁荣和经济形态的全面转变:

a.城市商业的变化,商业活动在城市各地得到自由发展,商业形态发生变化,有传统的消费型商业转化为流通型商业(这意味着地区交流频繁,商品生产专业化)和生产型商业(自产自销意味着城市也成为商品的供应地)

b.市场体系的变化,宋代分工越来越精细,分工专业化,市场和生产结合在一起,出现了

许多主题市场,称之为高层次的市场形态

c.城市手工业发达,城市的民间手工业全面兴起,城市不仅成为市场中心,也成为生产中心

d.城市体系的系统化,一种经济形态成为一种产业,产业形态多种多样

C 城市社会形态的重大变化

a.城市街区格局的重大变化:开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工商业街区,城市居民市民化,市民即具有城市意识的人

b.市民阶层的全面的兴起:平民化,世俗化,商业化

c.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包括行政管理,治安管理,消防管理,城市卫生管理,建漏泽园,即公路

d.商业市镇的广泛兴起,最初是商业活动点

17.宋代史学

这一时期史学很发达,主要表现在:史学体裁的完善,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史学著作 出现了纪事本末体,代表作: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史学巨作《资治通鉴》上到战国,下至五代,是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司马光

《续资治通鉴》是编年体断代史,北宋一朝一百多年的历史,李焘著

纪传体:后晋 刘煦《旧唐书》、欧阳修《新唐书》、薛居正《旧五代史》、欧阳修《新五代史》 典章体史书也有新的发展,唐 杜又的《通典》确立此体裁,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这时也是地方志的确立时期。

18.元朝的地方行政体制的改变

在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是中书省,管理行政,中书省下设六部:礼、工、行、兵、吏、户,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成为最高的军事机构,元代的枢密院三权合一,中书院设中书令,中书左右丞相,中书参知政事,这些都属于宰相级别。

在地方:实行省、路、县三级行政体制,省全称:行中书省,是中央直属派出的管理地方的行政机构,朝廷直接管辖地:腹地(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元行省共有十个: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浙江、江西、湖广。行省有统一的行政机构,管理长官是地方一级的行政单位,行省下面是路,相当于州府,但元代仍保留部分府,有的府与路

同级,有的与县同级。在元世祖统治后期,在福建行省的晋江县下又设立了澎湖巡检司,这是中国历史上正式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的开始,从此以后,台湾地区正式纳入到中央统治区域中。

上一篇:家长联系制度下一篇:开展文明旅游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