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中的互动教学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音乐课中的互动教学(通用11篇)

音乐课中的互动教学 篇1

乐居乡中河美泰苗圃希望小学:汪小东

摘要:节奏是音乐的灵魂,但,它仅仅是音乐素养的一部分,与之共存的节拍、音准、音符、艺术表现、情感处理、音乐分析等要素,更是不可或缺的。那,在我们平时的音乐教学工作中,我们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呢?特别是如何做好音乐教学中的学生的识谱教学工作呢?

主题词:音乐课

识谱教学

大家都说: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在小学音乐教学阶段,我们固然要培养孩子们的节奏感知能力,并有意识地加强训练。但是,根据小学音乐教学标准的要求,这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作为音乐启蒙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师们来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完成以下三个步骤的学习:A、“唱会歌”;B、“唱好歌”;C、“会唱歌”。根据以上教学目标,个人认为,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这三者并不是逐层递进、相互割裂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完整的整体。“唱会歌”是基础,“唱好歌”在“唱会歌”中体现,(不能等技术成熟了再进行艺术处理,歌曲的处理要在学会中同步进行的),“会唱歌”(如技巧的学习等)在“唱好歌”中生成。而在实际音乐教学中,我们有部分音乐教师由课改前的一个极端走向了课改后的另一个极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部分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标理念,甚至错误地认识音乐艺术及特征,以至于出现了各种有悖于中小学音乐教学规律的现象,如强调兴趣,忽略技巧;强调唱会,忽略唱好;强调手段,忽略目标;强调综合,忽略音乐本体等。由于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节奏、音准、艺术表现、情感处理、音乐分析、多声部等基本音乐能力,课堂上难以听到和谐美妙的歌声,难以看到富有表现力的歌唱。同时,而且,有很多所谓的专家认为,那是在培养专业人才,与我们的音乐教学目标相违背。个人认为,这是顾此失彼了,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音乐基础知识就是我们音乐学习的“规”和“矩”,不学好音乐基础知识,这是难以想象我们的学生可以完整、完美演绎一首优美的歌曲的。

所以,个人认为,在小学音乐教学阶段,特别是低级阶段,不仅要引导、培养学生的基本节奏感;而且,同时应注重识谱的训练。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而识读乐谱是表现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中小学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识读乐谱是各种音乐表演活动——特别是歌唱、演奏活动中的工具性教学内容。对这些内容来说,识读乐谱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由此也可见,识谱教学依然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教师不应该从课改前一味强调识谱教学的极端,走向课改后不要识谱教学的另外一个极端;我们既要认识到识谱教学不识音乐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又要认识到识谱教学在整个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既要通过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又要借助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必要的音乐知识,达到课标提出的“识读简单乐谱”的要求。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歌曲学习《田野在召唤》、六年级下册《友谊地久天长》、三年级上册《可爱的家》„„,这些都是谱面比较简单,学生易掌握的,而且,歌曲的旋律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学生经过简单学习就能会唱、唱好的歌曲,这就比较适合在识谱教学中,拿来作为学生识谱能力训练的练习曲目。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工作中,个人结合他人的教学观摩总结了以下部分音乐教学工作中的识谱教学方法,仅供参考:

一、手指操的练习。

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do、re、mi„„根本很难记住的,那我借助我们自身的辅助工具,每节课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练习手指操,学生和老师互动,唱音出示手指,逐步演变到看谱出示手指。如:看到fa,可以两手分别出示两个手指头,也可以一只手出示四只手指头;看到la,可以两只手分别出示三只手指头,并模唱出la的标准音高„„等等,如此反复,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与音准。

二、先学歌曲,再识谱。

学生通过听老师范唱或录音机演唱,把所学的歌听熟,并能整首与伴奏合唱或清唱后,再让学生视唱曲谱。这样学生在会唱歌的基础上,对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再视谱进行视唱,有利于学生识记音符的音高位置。

三、先学节奏,整首识谱。识谱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节奏、节拍的训练。如果学生能正确地掌握歌曲的节奏,又能准确地把握节拍的强弱规律,然后再进行整首识谱就容易多了。如三年级下册歌曲《剪羊毛》的附点音符比较多,是本课的难点,我先训练附点节奏的读法、打法,再将整首歌词按节奏朗诵。用听唱法学习全曲旋律的曲谱,这样学生学得较快,也不易错。我通常的做法是低年级(一、二、三)用手打节拍为主,四年级以上开始要求用脚边演奏乐器边打节拍。这样的要求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脑、手、脚身体多器官功能的协调配合能力(当学生的能力达到基本要求时,又可以要求学生用心打节拍)。

四、先攻难点,再识谱。

在整首歌曲中,有些乐句旋律较难一些,学生不易掌握和学习,如果把这些部分加以重点讲解和练习,突破难点后再进行全曲视唱歌谱,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分句、分段逐一识谱。

以乐句为单位进行视唱练习,或先学一个乐段后,找出乐句与乐句,乐段与乐段之间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再进行识谱学习。

六、视听结合,训练音准,提高识谱能力

识谱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理论,而在于视唱实践,我们可以利用趣味识谱,帮助学生进行视唱练习。

如在旋律视唱方面可进行顺唱(从头至尾)、逆唱(从尾至头)的练习;变换小节视唱练习:即由学生将卡片任意放进空的小节内,接成曲调视唱,卡片变动位置接成新曲调再视唱;3、5、6、7由学生按指定的拍子,组成曲调进行视唱。

七、结合器乐教学,强化识谱

乐器引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学习器乐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通过电子琴的弹奏和竖笛、口琴等乐器的吹奏,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地增强识谱能力。

八、利用柯达伊手势,帮助学生进行音阶练习和音高训练,培养音准能力,是提高识谱教学效果的好方法。但是,具有标准音高的乐器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等键盘乐器。

当然,在识谱教学中,并不是每首学习的歌曲都必须唱谱,只要我们记住义务教育阶段对识读乐谱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对熟悉乐谱进行复习性视唱”和“在有乐器伴奏下进行看谱视唱”,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将教学要求降低到学生“可以接受”的标准,有目的地选择适合本年级本班级学生的歌曲进行识谱学习,即可。

通过以上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训练,经过小学三至四年的基本音乐知识系统的学习,我相信学生的识谱能力、音乐艺术素养一定能达到自我学习歌曲、自我分析歌曲、自我表现歌曲的层次。

总之,我们在识谱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团材施教。多应用形象化、直观化、生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运用讲、认、唱、听、记等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识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当然,在课后,学生的课后巩固练习也是必要的功课,也就是说音乐课也是有一定的课外作业的。

2011年3月25日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新策略》宁波出版社

音乐课中的互动教学 篇2

一、音乐课堂师生互动的环节经常会出现的几个误区

1、误以为热闹的活动就是互动

在课堂上,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教师提出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学做音乐律动, 这时学生们马上会出现异常“热闹”的现象。待音乐声起, 一部分学生开始喧闹嬉笑, 一部分同学开始默默地发呆, 一部分开始相互推辞, 觉得不好意思, 干脆去做别的事情。我认为这主要是缺乏互动学习的规则, 正是通常讲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误以为简单的无价值问答就是互动

我们说教学的环节是环环相扣的, 包括问题的设计也一样, 言语的巧妙问答, 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课堂中, 一些无价值的问答, 不但会拖延上课时间, 而且对教学没有任何意义。

3、误以为齐全的电教手段就是互动

电教设备再齐全, 如果在上课的环节中, 不能很好的进行课堂教学环节组织, 即使再漂亮的多媒体图片也是多此一举, 不能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良好工具。

二、影响师生有效互动的因素分析

有效的合作学习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 人与人之间情感碰撞、交融所产生的。音乐课所吸引学生的正是一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那么, 如何来提高音乐课师生有效互动?我做了以下分析:

1、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音乐教学中, 学生喜欢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心情舒畅了, 思维就活跃起来, 学习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 兴趣浓厚了, 学什么都那么有滋有味.

2、巧妙的课堂提问

音乐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活动。提问是一门艺术, 要运用得好, 让它有益于课堂教学, 关键就是教师要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上灵活运用。

3、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语态要和蔼, 让学生能亲近, 并能大方地倾诉自己的见解。

4、有效的课堂讨论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以小组或全班方式经常开展一些讨论, 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音乐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

1、创设民主和谐的交互氛围, 促成师生有效互动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心情舒畅的时候学习, 工作, 思路才会开阔;而在情绪低落的时候, 思路就会狭隘。在音乐课上, 最明显的就是能大胆自信的唱、表演。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自由、愉快的教学氛围是促成交互的动力之一。

如:利用美丽的画面, 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 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扩大音乐视野。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努力营造音乐氛围, 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 “读”懂音乐, 感受音乐。

2、围绕音乐学科审美特征, 促成师生有效互动。

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具有意象的流动性、感知过程的听觉性、内在情感的直接性、审美创造的再现性、艺术欣赏的理解性。在音乐课上, 我们不但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而且还要好好的利用这一特征促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学生们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 因而感到兴趣。然而,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 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正是音乐教学比较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 从审美规律来看, 人们本来就是有寻求新颖、向多元化发展的审美倾向。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乐曲, 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 喜爱外国歌曲和乐曲。

3、进行科学的深入预设, 促成师生有效互动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 精心科学地预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欣赏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

教学氛围的创设、课堂教学的导入, 犹如乐曲的“引子”, 戏曲的“序幕”, 给学生较强、较有吸引力的刺激, 抓住学生的心弦, 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课题, 促成学生情绪高涨, 步入求知的振奋状态, 全神贯注地等待下一个环节。这样能变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变空洞呆板的说教为生动活泼、充满乐趣的知识传授, 变抽象的教学内容为鲜明、生动的艺术感染过程, 丰富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内容,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课堂教学法中的互动 篇3

关键词:兴趣;互动;音乐课堂

近年来,我们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为了实践音乐课程标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和谐发展,结合儿童好奇、好动、好胜、好玩以及善于模仿、接受能力较强而注意力却容易分散的特点,对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在音乐教学中,采用改变以往的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全面互动,改变传统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我们在运用互动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将教师的教融于学生的学之中,如何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的整合,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与探索。我们体会到:互动教学方法能体现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那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全面的互动?又从哪些方面进行互动呢?

一、激发互动

多媒体电化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使学生视听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眼动)、思维能力(脑动)以及反应能力(行动)。音乐与美术整合法——让学生一边唱歌(口动),一边把自己的感受(脑动)通过绘画(眼动、手动)的形式表达出来。

总之,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尽量给学生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最大的能动空间,并抓住学生渴望求知的好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在强烈的心理状态下,体验情感、参与学习、激发互动,这样就能够取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乐于互动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讲授乐理知识或开门见山地教唱新歌,也不要在欣赏音乐时,将自己或前人的思维过程或见解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营造一种宽松、平和、平等、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敢动、敢说、敢做,乐于与教师及学习伙伴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例如:在学习《火车开啦》这首歌时,课前先让坐过火车的学生谈谈坐火车时的所见所闻,交流坐火车时的亲身感受,然后教师作为火车乘客中的一员,参与学生合作自编自演的“开火车、坐火车”游戏。这样结合学生自己生活实际的音乐活动,在没有教师事先安排,也没有一位教师“主宰”的情境下,学生就会乐于与教师互动起来。因此,互动教学方法,不仅要求教师讲究“教”的艺术,而且还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精心设置,创设适合每节音乐课内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敢于互动,乐于互动。

三、全体互动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同时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知识层次的小内容与小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学习、活动指导,使学生的音乐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激励学生主动开发学习音乐的潜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达到全体师生人人参与互动的目的。例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要事先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或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文字、图片等资料,或组织学生举行不同形式的演唱会,或组织学生出版专题音乐墙报、手抄报,或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大合唱》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讨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对中国的音乐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等。这样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和活动,突破了以往的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需求。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又照顾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体验、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共同享受到音乐的快乐,而且也化解了教学中的难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各种知识层面的学生创设了不同的学习平台和多方位的音乐实践活动空间,从各个教学层面让学生全面接近音乐、理解音乐。这样才能使学生全体互动,得到发展,较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

四、全面互动

1.教与学的互动。重在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发挥指导作用,学生的学对教师的教产生积极的能动作用。

2.情感交流的互动。重在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并开发音乐课程资源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教师、教材、教学手段产生情感的“共鸣”与“谐振”。

3.信息流的互动。重在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流畅通渠道的调控与疏导作用。同时更重在发展学生积极主动传输、获取、处理、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4.师与生间的互动。重在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师生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让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自己学习过程中可信赖的亲密伙伴。

低年级音乐课中的节奏乐教学 篇4

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孩子,当他们高兴时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来,以表达他们轻松,愉快的心情。但一到音乐活动,孩子们的表现都有点被动,兴趣不高。

有些幼儿当我放《秋天》的歌曲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哼了几句,我觉得奇怪:“你们怎么会唱呢?”“老师你忘了上次你已经让我们听过了。”幼儿只有“飞”字一高一低地两处音唱不懂,教师只需要提醒幼儿唱几遍,幼儿就能轻松、愉快地唱完了整首歌。这就是音乐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它有一种奇异、感染人的力量。

这堂活动让我感到最大的不足就是孩子的兴趣调动的不够充分,而对秋天的美丽景色缺乏感知则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他们只是觉得这首歌好听,但并没有真切的感受到秋天有多么美,从而不能带着赞美的激情去主动的演唱歌曲。这么美的歌曲,为什么只有个别孩子体验到了其中的美,其他孩子则游离于情感之外呢?经过我仔细思索,发现如果在开始环节加入秋天美丽的风景图像欣赏,对幼儿的情感会有激发作用。让幼儿在欣赏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秋天真美呀”的情感体验,使孩子有了经验基础,才能感受到歌曲中表现的秋天的美。同时,平时对幼儿欣赏能力培养的缺乏也导致大部分孩子不会欣赏,不懂得怎样欣赏,所以感受不到艺术的美,因此情绪表现的不是很高。帮助幼儿掌握一些欣赏的技能,也是使他们能充分感知音乐美的一种方法。在情绪的调动上,老师还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用自己的体验帮助孩子来感知其中的美,这样也能带动幼儿的情绪。

对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体裁分析 篇5

(临洮县辛店初级中学

赵悦梅

730500)

联系方式:*** 摘要:一切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都必须通过一定的体裁形式来表现,音乐自然没有例外。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了解不同音乐体裁的产生、发展及流传的概况,识别不同音乐体裁的性格特征和音乐表现形式,要尝试在音乐欣赏中,分辨其所包含的音乐体裁,以此为突破点,对乐曲的内容和形式作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关键词:音乐体裁

歌曲

器乐曲

创作

一切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都必须通过一定的体裁形式来表现,音乐自然没有例外。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是大范围的文艺体裁划分。在音乐中,从总体看可分为声乐与器乐两大部分;细分可分为歌曲、舞蹈音乐、室内乐、交响乐、清唱剧、合唱、歌剧等;再往细划分,歌曲中又可分为抒情歌曲、舞蹈歌曲、劳动歌曲、颂歌、队列歌曲、叙事歌曲……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对音乐体裁有一定的认识和把握。

一、关于歌曲的不同体裁及特征

1、队列歌曲,一般都具有配合行进步伐的成双节拍,节奏鲜明有力,曲调爽朗、有朝气,结构方正,句法规整。代表作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聂耳作曲的《毕业歌》、印青作曲的《走进新时代》、王莘作曲的《歌唱祖国》等都是。

2、劳动歌曲,曲调质朴,节奏性强,往往与一定工种的劳动节奏相联系。句子较短,歌词中常加上衬字、衬词,如“嘿哟”。代表作有:聂耳的《码头工人歌》,我国民间流传的《田歌》、《茶歌》、《川江号子》和日本北海道民歌《拉网小调》,都属于这一类。

3、抒情歌曲,指的是偏重于抒情性、歌唱性,曲调优美流畅,节奏自由舒展,表情细腻,以独唱形式为主演唱的一类歌曲。代表作有聂耳作曲的《铁蹄下的歌女》、冼星海的《夜半歌声》、黄自的《玫瑰三愿》、雷震邦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王酩的《妹妹找哥泪花流》和谷建芳的《那就是我》等。

4、颂歌,庄严,宏伟,热情洋溢,音域宽广。代表作有刘炽的《我的祖国》、洗星海的《黄河颂》、郑秋枫的《我爱你,中国》等。

5、舞蹈歌曲,曲调欢快,节奏鲜明,结构方正,适合载歌载舞。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新疆、延边等地这类歌曲特别多,例如常留柱作曲的《我心中的歌献给解放军》,用的是西藏音调,刘炽的《新疆好》用的是新疆音调,周大风的《采茶舞曲》用的是江浙一带的民歌音调。

6、讽刺歌曲,歌词与曲调都比较夸张,与美术中的漫画有相似之处,曲调与语言腔调结合紧密。代表作有费克的《茶馆小调》、舒模的《你这个坏东西》、宋扬的《古怪歌》。俄罗斯的作曲家莫索尔格斯基,曾创作过一首在国际上非常着名的讽刺歌曲《跳蚤之歌》堪称典范。

7、叙事歌曲,内容有情节性,歌词口语化,在词曲结合方面的要求比一般歌曲要严格,常吸收民歌、曲艺、戏曲的音调。例如遇秋、生茂作曲的《一壶水》,吸收了北方说唱音乐的写法,有乡土味。又如瞿希贤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是根据歌词朗诵的语调写的,曲调亲切感人。

8、山歌和小调,山歌的演唱多在野外,环境空旷,不受劳动动作的限制,无所拘束地抒发劳动人民内心的感情。节奏比较自由,单调比较悠长。着名的山歌有: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的《爬山调》和《牧歌》、青海的《花儿》、苗族的《飞歌》等等。山歌是“山野之曲”,小调就是“里巷之曲”。山歌的发源地在深山老林,小调则是流传和发展于城镇的一种民歌体裁。

二、关于器乐曲的不同体裁及特征

器乐曲从大的范围划分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中华民族器乐曲;其二,西洋管弦乐曲、钢琴乐曲。以音乐的体裁划分,有进行曲、舞曲、摇篮曲、谐谑曲、浪漫曲,众赞歌等。器乐曲如无文字说明,欣赏起来比较困难。音乐具有模糊性、多义性、不确定性,不同的人欣赏同样一部器乐作品常常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时音乐体裁分析可能起到开门的钥匙的作用。特别是无标题音乐,都以序曲、奏鸣曲、回旋曲、交响曲命名,不易理解。

器乐曲曲式结构较为复杂,一个作品里面包含有多个体裁。我们可以看看柴可夫斯基在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时,体裁因素是如何在发挥作用的;作曲家采用了两个音乐主题,一个是两个家族仇恨主题,一个是美丽动人的爱情主题。当两大家族械斗时,音乐中充满刀光剑影,具有快速的进行曲性质;当一对情侣谈情说爱时,音乐具有抒情曲的音乐体裁性质。而当神父劳伦斯出现时,则伴随以众赞歌的音调。虽然没有歌词,也没有人物形象出现,我们只要注意到音乐的体裁特征,就可能找到音乐的发展脉络。

三、作曲家利用音乐体裁特征来创作声乐、器乐作品的成功范例

作曲家写歌或写器乐曲,凡成功之作,音乐体裁大多选择准确,也有别具匠的、出人意料之外的。贺绿订的《游击队歌》用了进行曲体裁,卢肃的《团结就是力量》、黄自的《旗正飘飘》、刼夫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岳仑的《我是一个兵》、寄明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都是典型的队列歌曲体裁。金凤浩的《红太阳照边疆》、施光南的《打起手鼓唱起歌》、罗念一的《洗衣歌》等,都是典型的舞曲体裁。

也有出人意外的例子,如刘诗召的《军港之夜》,部队题材,原应用进行曲体裁,却用了催眠曲体裁。还有在一首歌曲中综合运用多种不同音乐体裁的例子,如朱践耳的独唱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首句“唱支山歌给党听”,从全曲最高的音区开始喷薄而出,音调是山歌体裁。接下来,“我把党来比母亲”,旋律下降直奔谷底,属抒情体裁特征。第二乐段,“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运用了戏曲音乐中的哭腔。紧接下去,“共产党号召召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完全是进行曲音乐体裁的手法。如果不唱歌词,单唱曲调,思想情绪发展的脉络也是听得出来的。

作曲家在创作器乐曲时,音乐体裁的选用也十分重要。我们这里就以西洋音乐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舞曲体裁而论,它可细分为圆舞曲、小步舞曲、波尔卡、玛祖卡、哈马涅拉、探戈、塔兰泰拉等,特点不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让学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必须使他们了解不同音乐体裁的产生、发展及流传的概况,识别不同音乐体裁的性格特征和音乐表现形式,可以将不同的音乐体裁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要尝试在音乐欣赏中,分辨其所包含的音乐体裁,以此为突破点,对乐曲的内容和形式作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还有,音乐体裁与音乐题材这两个词汇发言相似,而含义是不同的。后者指音乐作品反映生活的层面,如工业题材、农业题材、部队题材……不可与音乐体裁混同起来,这也是必须和学生说清楚的。

音乐课中的互动教学 篇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更加注重对幼儿的培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提出要求激发幼儿的自主性能力,注重对幼儿音乐、美术等艺术素养的培养,音乐游戏的创新为幼儿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让幼儿通过游戏娱乐的过程对音乐、节奏都有所感知,提升乐感,感知音乐中的美。

一、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音乐教学中的适用性

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既提高了小班幼儿进行游戏的兴趣,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使幼儿得到了健康发展,因此音乐游戏对小班幼儿的音乐教学有着很强的适用性,这些适用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音乐游戏符合小班幼儿的爱玩特性,小班幼儿一般为3岁左右,他们正处于爱玩的阶段,游戏对他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他们能够感知音乐游戏带来的愉悦感,教师通过不同音乐游戏的举办能够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其次,音乐游戏能够让小班幼儿感知与人交流的快乐。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环境进入集体环境,他们很不适应环境的突然改变,但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渐渐熟悉周围的人和物,通过游戏中与教师、小伙伴的交流感受集体游戏的快乐。再次,音乐游戏中的音乐能够带给幼儿愉悦感。在对小班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一般会选择简单、轻快的乐曲,通过这些节奏感的感知激发幼儿的内心情感,为他们带来愉悦的心情。最后,音乐游戏符合对小班幼儿培养的目标,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通过音乐与游戏间接地提高对节奏感的把握,进而提升了音乐素养。

二、如何利用音乐游戏进行小班幼儿音乐教学

教师作为小班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在小班幼儿音乐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利用音乐游戏进行教学呢?

1.乐曲选择要便于旋律记忆

音乐游戏的过程中,音乐与游戏是两大元素,教师在音乐游戏中对游戏的选择很重要,教师要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选择便于幼儿记忆的音乐旋律。一般对小班幼儿而言,他们能够很好地记忆节奏欢快、歌词简单的乐曲,这种乐曲能够让小班幼儿在教师引导几次后就能独立完成。

2.游戏设置要激发幼儿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好的游戏设置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要依据小班幼儿的特征设置一些具有角色扮演的情境性游戏,通过有效材料的投放使用,让小班幼儿能够在集体游戏的过程中真实感受。例如,在小蜜蜂扮演中,可以投放蜜蜂翅膀、花朵模型等材料,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感到真实性,进而发挥想象力来感知音乐。

3.音乐游戏引导要适时合理

教师是音乐游戏的设置者,因此教师的引导对音乐游戏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模仿、表演等方式,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小班幼儿在活动中平衡好游戏与音乐,进而达到音乐游戏的统一,使小班幼儿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音乐,使音乐引导能够从引情、激情、解情、动情到抒情,让小班幼儿遨游在音乐的海洋中,提高音乐的感知力与音乐素养。

三、案例分析

笔者将通过小鸟和大象这一音乐游戏的实施描述,对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呈现。

1.选曲与游戏设置

音乐游戏的实施首先是对音乐的选择,《小鸟和大象》这个曲子比较欢快轻柔,在乐曲中呈现出了小鸟与大象的特征,能够吸引小班幼儿。在游戏的设置过程中,我选择了亲子合作的游戏方式,通过对小鸟与大象的不同扮演,让幼儿对这个乐曲表达的内容进行深层感知,并通过舞蹈体现出小鸟与大象的外在特征。

2.游戏准备阶段

在游戏开始之前,对游戏进行准备。首先通过音乐的播放让小班幼儿熟悉音乐,并对其中呈现的小鸟与大象形象进行分辨;其次,给幼儿讲解有关小鸟与大象的不同特性,让幼儿通过图片想象小鸟与大象的动作,并进行模仿;再次,通过森林、小鸟翅膀、大象鼻子等游戏素材的制作投放创设出一个游戏情景;最后,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带领孩子进行具体游戏动作的设计。

3.以引导为主的实施过程

在音乐游戏的实施中,首先让学生与家长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带领他们进入布置好的游戏情境,在进入情境后,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倾听乐曲;之后根据ab段的音乐节奏让小朋友和家长一起表演,通过个体示范、两两表演、集体表演的形式不断感知音乐;最后通过家长与幼儿的合作表演呈现音乐过程,通过转圈、飞行等动作提升游戏的趣味性,必要时也可以加入语言模仿。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此次音乐游戏的过程,让小班幼儿在表演中提高音乐的感知力。

谈小学音乐课中的意境教学 篇7

一、用色彩营造意境

色彩的属性可分无彩色和有彩色两大类。前者如黑、白、灰, 后者如红、黄、蓝、紫等七彩。有彩色就是具备光谱上的某种或某些色相, 统称为色彩。无彩色有明有暗, 表现为白、黑, 也称色调。无彩色中最亮是白, 最暗是黑。黑白之间不同程度的灰, 都具有明暗强度的表现。有彩色靠自身所具有的明度值, 也靠加减灰、白调节明暗。色彩作为人感受外部世界直接的元素之一, 是视觉的语言, 是富于主观性的感觉。画家康定期基认为:“一般来说, 色彩直接影响到心灵, 色彩宛如键盘, 眼睛好比音锤, 心灵好像绷着许多弦的钢琴, 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 有意识地按出各个琴键, 在心灵中引起震动。”色彩是有表情的东西, 每个不同的单独色彩总能唤起不同的情绪, 是人类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感知能力所认同的, 如白色使人联想到纯洁、神圣;黑色使人联想到悲哀、稳重;红色总容易与火焰、旗帜、热血之类的事物相联系, 唤起激越奋进的情感;绿色能使人感到平静、深远;对于黄色总与充满希望和朝气蓬勃等情绪连在一起, 而阴暗灰沉的色调又与灾难和恐怖情绪相近。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里, 人们时刻体验到缤纷多彩的客观存在, 且以自己的智慧自觉地认识色彩。一幅色彩作品的格调, 直接体现作者的绘画观念、学识水平、审美修养。作者要把自己对现实的独特见解在作品当中抒发, 不要盲目受他人影响, 要找到自己的路, 塑造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要不断进取、博览众书, 拓宽知识面, 从而提高自我修养。在创作时, 人们以对各种颜色的不同表情、心理感受和经验联想为依据, 创造出各种色彩情调, 如:宁静、舒适、喜悦、紧张、庄重、严肃、幽雅、优美等色调, 把一定的思想情感和情趣表现在色调里, 从而引起观众的同感或共鸣, 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艺术情调融入画中, 营造出“象外有象”的有“意境”的艺术作品, 达到画家作画的最高境界:由景生情、由情表意的妙境。

二、用多媒体展示意境

现代电化多媒体在展示音乐意境中, 具有快捷、方便、超越时空的特点。学生在电化多媒体有声、有色、有形、有象的展示下, 很快就能进入紧扣教材的特定的音乐意境中。例如:我在指导一位教师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 为他精心剪辑了一组电影电视镜头, 学生在屏幕上看到的是:人民音乐家聂耳在简陋的斗室里, 在昏暗的灯光下, 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随着聂耳音乐创作的脸部特写镜头渐渐拉近, 叠映出抗日将士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的场景, 同时响起了冲锋的号角:强劲的军号声激发了聂耳的创作灵感, 激励着聂耳在粗糙的五线谱纸上快速地谱写《义勇军进行曲》→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由弱到强, 又叠映出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的画面→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 万人注目着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这一组影视镜头的播放, 具有整体上跌宕起伏、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 使学生既了解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 又很自然地进入了《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意境, 并产生了强烈的学唱愿望。

三、用钢琴演奏渲染意境

钢琴家肖邦曾经用钢琴演奏, 把一群调皮的孩子带到夜色朦胧的大森林的意境中, 他用琴声向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大森林的故事, 竟使这些调皮鬼安静下来, 并一个个进入了梦乡。这说明作为乐器之王的钢琴, 在音乐意境的渲染上, 起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学习低声部演奏, 我作示范, 学生一起演奏。请八个学生坐到第一排演奏低声部, 学生自愿选择。再次请四个组的学生和这八个低声部的学生合作演奏。给合作较好的组奖励苹果。最后我把乐曲内容编成一个故事, 请学生按照故事情节表达音乐。“有一天黑管手和小提琴手为了一个合作问题而吵架, 一直吵个不停。一开始一起商量怎么合作, 黑管手听不懂, 小提琴手轻声耐心地讲。黑管手还是听不懂, 于是小提琴手发火了, 他们大声吵起来。黑管手说小提琴手不该那么大声说话, 应该耐心细心地跟他讲, 两个人团结一致才能把乐曲演奏好。于是后来小提琴手耐心温柔地跟他讲, 两个人终于合作成功了。”在演奏过程中, 我提醒学生注意情感的表现和力度的表达。最后一个环节, 我请一个低声部和其余四句每组各一位学生组成五人合作小组表演, 我给他们打上当堂课的口风琴学习成绩。结束时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 给小组每个成员成绩上加上一颗星。像这种把合作、竞赛等方法融入口风琴课堂情景教学中,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加强了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五、用语言描述意境

教师在用音乐语言构筑音乐意境后, 必须及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用口头语言描述音乐意境。如:在音乐欣赏课《彼得与狼》时, 先让学生听这个交响童话的音乐, 在学生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渐入佳境后, 又及时启发学生想象, 用自己的话描述。在此基础上, 简要概括出在这个交响童话故事中猫的馋嘴与狡猾, 小鸟的机灵活泼, 鸭子的愚蠢笨拙, 狼的阴险、毒辣, 彼得的机智勇敢, 老爷爷的善良、可亲等音乐形象,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交响童话音乐的艺术魅力。值得注意的是, 学生在进入音乐意境后, 必然会对音乐的旋律织体、和声节奏赞叹不已, 激动万分, 并有一种急于表述的激情。这时, 我因势利导,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尽管他们往往词不达意, 但我还是给予鼓励, 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总结性的画龙点睛式的意境表述, 这有助于意境教学的深化。

摘要:小学音乐课的意境营造, 主要是给学生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者的做法主要是用色彩营造意境、用多媒体展示意境、用钢琴演奏渲染意境和用语言描述意境, 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意境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走进音乐的世界.第七、八册.花城出版社.

音乐课中的情感教学之我见 篇8

一、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情感投入、引起情感共鸣,使之情感升华

1.创设情境,引导情感投入。创设情境,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有了良好的情境,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进行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情境的创设,最基本的是创设良好的课堂聆听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我积极鼓励他们听音乐时自然的肢体活动,有时还要求闭目聆听,养成安静听音乐的习惯。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采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了强烈的森林气氛,使学生置身于葱郁的大森林中体验各种不同的动物形象。虽然没有看到真实的动物,但他们能通过音乐感受到狮子的威武神气和大象的憨态可掬。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投入地理解音乐是有很大困难的,能达到心领神会就可以了。另外,我用语言、体态的表演,使学生产生与音乐相应的想象,代替一定的视听感应,提高音乐聆听的效果。

2.着手意境,引出情感共鸣。音乐的奇妙在于能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无论是歌曲教学,还是乐曲欣赏,都应从意境着手,以情感为切入口。比如讲《布谷》一课。《布谷》是一首德国儿歌,我从作品本身的意境出发,重点放在分析歌曲上,如第一段,布谷,布谷,在森林里叫,春天快要来啦,这就是说春天还有一段时间才能来到,离我们还远,那么在声音上要体现出“盼望”;第二段是春天快来吧,春天离我们不太远了,声音上要与第一段有所不同;第三段,春天春天你快来吧,我们希望你快点到来,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学生,学生在演唱中会根据歌词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情感,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演唱能力。

3.鼓励创造,引起情感升华。在引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感情的升华。艺术创新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最佳方式,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进行对音乐的再创造。在演唱《顽皮的杜鹃》这首歌曲时,我先让学生想象自己在草地上行走,忽然听到杜鹃的叫声,“我”走近它,到树林去寻找,它飞走了,把杜鹃没出现时的心情和听到杜鹃的叫声时的心情做比较。很简单的一首歌曲,经过这样的处理,在演唱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再如,《小乌鸦爱妈妈》是叙事歌曲,听完这首歌如同听了一个故事,演唱歌曲时也要像讲故事一样,根据情节的不同情绪也不一样,比如第一句,路边开满野菊花用高兴的情绪,飞来一只小乌鸦,“疑问”,不吵闹呀不玩耍呀,“为什么”。在演唱之后,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要表现出对妈妈的爱,我就让他跟着音乐学着小乌鸦的样子飞舞,其他同学也跟着做动作,这样不仅使他更好地体验了音乐,更使其他同学更好地理解了音乐。艺术创新的实质是用其他艺术手段进行创新实践,从而再现音乐的情感体验,实现艺术审美的情感升华。可以用肢体动作、绘画等再现音乐;也可以给乐曲伴奏,或者用簡单的线条画来表达音乐的旋律特征和结构特点等。但首先一定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再课内课外相结合,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用科学的演唱方法传情达意,感知情感,表现情感

歌曲要唱得好听、要打动人,除了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科学的演唱技巧,如气息、咬字、吐字、位置等。音乐大纲中明确指出,禁止学生喊唱,保护学生嗓音。这就要求我们在歌曲演唱上下功夫,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更好地完成歌曲演唱。学习《种玉米》这课很有感触,主要是演唱方面。“我”在唱歌,要让听歌的人知道劳动是一件快乐的事,所以这首歌要唱出鼓动性,演唱的时候要有一种我劳动、我快乐的感觉,采用低音高位来演唱。上这节课时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愉快的感觉有了,歌曲的力度没了;一种是力度有了,愉快没了。这时,我从气息上和咬字上找,先从气息入手,让学生叉腰演唱。手摸着肚子,感觉肚子是硬的,字不要咬得太死,要注意愉快表现在脸上,力度体现在声音上,特别是“锄呀”、“割呀”这两个字音比较高,完成起来有难度,这时候用之前所学的气息来推就容易了,学生很好地完成了歌曲的演唱。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牢牢抓住情感这条主线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音乐的美。

我很庆幸能从事这样一个传递美的职业,它让我感到快乐、幸福!这种快乐和幸福是师生之间通过情感撞击形成的,而音乐就是我和孩子们之间产生的快乐音符,它让我坚持,让我执著。

音乐教学中的困惑 篇9

音乐是幸福的音符,是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灵丹,是事半功倍的催化剂。在当今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全面发展学生,音乐教学就尤为重要。因为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可以使学生在学唱中受到美的熏陶,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并健康成长。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音乐教学却受到较多困惑。

音乐教学受传统教学观念的阻碍。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长期影响,只重视语、数、英等科目。对音乐教学的忽视,一致相当一部分学校停开了音乐课。再者文化课老师每年都可以获得教学成果奖,辅导奖等,顺利评先,晋级。而音乐老师就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不得已也改教了其他学科。

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

由于对音乐教学的长期忽视,使之学生对音乐知识知之甚少。即使现在开设音乐课后,根本不能按音乐教材授施教,必须从开始学起,所以困难很大。再者学生受学校、家庭等的不良影响,也认为“歌唱得再好,又不考试”。对音乐学习毫无兴趣。

音乐器材不足。

音乐课中的互动教学 篇10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它对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音乐欣赏课已越来越被音乐教育界所重视。因为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音乐的天地中,通过教学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音乐欣赏能够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产生了欣赏音乐的兴趣,就产生了参与的动机。在欣赏教学中,要根据音乐作品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欣赏教学有机地与器乐、歌唱、美术、律动、说话等教学形式融合,让学生充分探究和表现音乐。

音乐欣赏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欣赏主体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当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中,体验音乐美,与音乐融为一体时,必然会产生强烈的表现欲、和实践意识,这就需要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调动听觉、视觉,去体验、表现音乐。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性格、音乐素养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他们可能对一首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不尽相同,这又要求教师用心保护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在参与中,学生体验到音乐的美,通过参与体验,学生们获得审美的愉悦,提高了审美能力和修养。音乐欣赏就是这样把学生引人一个美的天地,又启发他们去创造更美的世界。

二、音乐欣赏教学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观,通过对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美好的意境,教师应创设适合音乐教育的审美意境,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践活动来营造一个情境。

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丰富他们的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从而达到启迪智慧、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三、音乐欣赏教学磨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欣赏教学是让学生感知、体验、理解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欣赏教学除了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之外还要学生将感受到的美用表情、动作进一步表现出来。好动和爱美是学生的两大个性特征,唯其好动,才能将喜形于心的思想感情借助模仿一定的动作表达出来;唯其爱美,才能通过模仿一定的动作表达美、创造美、欣赏美,比如在教《我是人民小骑兵》(三年级上册)欣赏课时,先启发引导孩子们创设一个与音乐内容相符的情境,让孩子们个个参与创造表演:有的孩子伸开双臂,如雄鹰展翅;有的孩子则扮演马儿悠闲地吃着青草;还有的则扮演着不同姿势的小骑兵,一会儿扬鞭催马,一会儿悠闲遛马&&孩子们把自己的想象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表演得尽善尽美、淋漓尽致,让人回味无穷。因此,在上音乐欣赏课时,我们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人人参与表演,在活动中发掘潜能、表达情感、张扬个性、增强表现意识,从而使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不断得到培养,不断提升。

四、音乐欣赏教学引发学生的无穷想象力

音乐课中的互动教学 篇11

【关键词】教学反思 综合素质 新课改

作为一名耕耘的园丁,如何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如何让自己雨露下的苗圃,如阳光般健康快乐的成长,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记录在教学活动中的得与失,以及自己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积累经验,不断的探究创新,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日常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根据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关于教学反思,我认为应做到以下重要的几点。

一、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顺应时代潮流的要求

1、“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作为我们教师要面对现在这新形势,我们应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要求。这就对我们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注意到,新教材以“人文主题”为单元,强调音乐教育不同领域间-----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艺术的综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开阔视野,对多元的学科有广泛的接触,勇于发现音乐与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教学中相互的融合和渗入。特别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学生探究和学习的方式正在发生质的转变。他们通过诸如影视、网络和各类报刊杂志等多种渠道获得较全面的知识。这样造成,有时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感到作为师傅,连学生的知识都不如,这个“师傅”之名怎能延续下去。正如在学习《唱脸谱》一课中,学生看到关公的插图,就问:“关公和格萨尔王有什么关系?”“格萨尔王”(西藏最长史诗的主角)是谁?把我问的无地自容。新教材,在其中加入了非常多的舞蹈、戏剧,或几种艺术融合在一起的内容。因此,教师除了要非常扎实的掌握自己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探求多方面的发展,加强知识储备,扩展自己的视野,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勇于大胆的设计、创新和探索,并不断的反思、总结,利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真正的音乐。

二、音乐教学要“走出去,请进来”

新课改的首要任务是改教材。即选择和编写一套全新的、全面的、符合素养教育要求的教材。教育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人的好奇心是一种本能,求知欲是在好奇心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个性学习的一种内在动机之一。”简单的说,好奇心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学习兴趣。所以,充分的选择和利用教材,并将课堂与课外活动(身边的现象)有机的结合起来,是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音乐,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是人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艺术。从母亲肚子里的胎教音乐,到交响乐,酒吧音乐,演唱会再到奥运健儿出场前头戴耳麦等等,无不渗透着音乐。音乐不仅伴随着人的成长,他更是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不同民俗的简单方法。音乐如此的生活化、平民化,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好好的利用这一点,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将课堂和生活中的音乐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生活中聆听音乐,在音乐中享受人生。

三、重思教学评价机制,坚持做到信息反馈,完善教学

教学评价是判断教学效果的关键,如果不能评价,你就不能控制;如果不能控制,你就不能管理;如果不能管理,你就不能提高。虽然这些观点的提出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现在仍在不断的重复,由此可见评价的重要性。正如上面所说,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是几十年前的应试教育的评价体制,历史和时间证明,它并不是符合素质教育的机制了,它已经到了不得不改进的地步。再者,由于音乐课的基本课时比较少,所以与学生也不太熟悉,因此不可能做到像数学教师那样了解每位学生,所以在每学期期末评价的时候,音乐教师往往用传统的测验和考试的方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所谓的“一考定终身”体制,使许多的学生失去了对音乐的好奇心,失去了对音乐的创造性,这让音乐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所以我们要打破这种没有意义的机制。要找到一种新的考核体制,首先我们要从考核的目的说起: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并通过分析结合学生个体的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积累,再作用于学生,达到完善课堂的目的。音乐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它伴随我们渡过成长的历程。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拘于一致,要选择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这样才能从不同的方面了解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达到音乐这门艺术课程的目的。

上一篇:反恐知识考试试卷下一篇:保育员理论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