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学设计参考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望岳》教学设计参考(精选13篇)

《望岳》教学设计参考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能说说板块的题目吗?

这一册板块项目与12册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12册把泰山做为中华文明,泰山是一种文化)

2、叙述板块题目

(体会泰山是一处名胜,更是华夏文明中的一种)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

1、(1)配乐朗诵《望岳》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

(4)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品悟诗句,赏析。

设问: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风一个“望”字?

(2)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远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顶所见)

4、引导学生思考: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一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作业)

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六、板书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七、课后小结:

诗圣”杜甫,他的诗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壮志豪情。在《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杜甫的三首诗---《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对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学生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我们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设想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准备把前两首诗的教学在一节课完成。对《望岳》《春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尝试----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学习。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两首诗歌为杜甫不同时期所写,诗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望岳》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而《春望》则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风格沉郁。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早年内心的远大抱负和后来的忧国伤时之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附录:

《望岳》文学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望岳》教学设计参考 篇2

于是, 围绕“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 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感受诗人的伟大人格,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一教学目标, 我设计了四问:

一.起:自读, 《望岳》中杜甫望到了什么?

首先, 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内容, 了解到诗人望到了泰山的雄浑高大和神奇秀美以及云层、归鸟等景物。

二.承:思读, 通过《望岳》, 你“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有了前面的铺垫, 学生纷纷说, 他们望到了一个热爱大自然的杜甫;望到了一个乐观向上的杜甫;望到了一个豪情万丈的杜甫;望到了一个英姿勃发的杜甫……此时, 我抓住时机, 讲述了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 并加以巧妙渲染, 青年时代意气风发的诗人形象便渐渐凸现在学生眼前了。

三.转:比较读, 望岳和春望同是“望”, 但所望之心境有什么不同吗?请找出最能表现这种心境的词句品析。此问由《望岳》自然过渡到《春望》,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析, 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学生发言异彩纷呈:《望岳》中“割”字形象而有气势, 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而《春望》中“溅”则极言诗人心中的悲痛, 泪作倾盆大雨, 飞溅而下。“破”与“在”鲜明对比, 又有许多物是人非的凄凉和无奈。“抵”足见战争持续之久, 家书则显得尤为珍贵。还有“短”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悲苦等等。此时, 我引入背景介绍:天宝十四载 (755) 十一月, 诗人赴奉先探家, 未几, 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 贼破潼关, 诗人被迫北上避难, 安家于州。七月, 肃宗即位于灵武, 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 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 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 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 他乘隙逃离长安, 历尽千辛万苦, 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春望》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有了细至字词的品析, 《春望》的内涵已呼之欲出, 再进行第四问。

四.合:小组合作读, 《春望》中杜甫望到了什么?你又“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前面《望岳》的教学已给学生作出了示范, 这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读《春望》。

在这首诗中, 没有过多的景物描写, 诗人所望不再只是眼前破败荒僻之景, 经过启发, 学生认识到诗人望到的更多的是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他望到了历史烟云、战争的残酷、人生的无常……学生说, 他们望到了一个饱经沧桑的杜甫;望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望到了一个渴望亲人团聚的杜甫……

最后, 我作了课堂小结:从《望岳》到《春望》, 我们望到了杜甫诗歌从雄豪到沉郁风格的变化, 望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宽广胸怀, 也望到了杜甫所处的那个令人痛心的时代, 由此可见, 杜甫是一位心系天下, 名副其实的诗圣, 其诗更是一部令世人惊心的诗史。

《望岳》教学诊断 篇3

【课堂再现】

这是全国“名师班”学员所上的一节汇报课,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杜甫早期诗歌《望岳》。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泰山风光的图片,并以画外音的方式简介有关泰山的知识。随后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作者杜甫的相关资料和《望岳》的创作背景,要求学生从屏幕展示的内容中获取重要的信息。

在进入新课后,教师首先安排了诵读指导。学生边听录音边在书本上为生字正音,并在课本上用斜线划分诗句节拍。接着,教师让学生交流诗作中需要注意的读音,归纳五言诗的节奏规律,并思考“配乐朗诵是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诵读”。随后,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3个学生朗诵,在简要点评后强调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接下来,全班齐读一遍课文。

为了让学生对该诗有整体感知,教师在进入诗句赏读环节后提出了4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诗歌描写了泰山的哪些景物?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诗人笔下的泰山的特点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古诗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学生细读文本,逐句赏读全诗。重点要求学生找出诗作中用得好的词句,并要求学生能说出这些词句好在何处。接下来,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对诗歌鉴赏的相关技法进行了归纳。

在新课总结环节,教师先回顾赏读时留下的一个悬念:“哪一个字最能概括泰山的特点?”在学生概括出的高、绝、秀等3个特点后,教师围绕“高”,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表格,突出《望岳》中的山高、心高、人高的深刻内涵。接着,师生就“如何学习古诗”这一主题,把整节课的教学流程系统回顾一遍,并将其作为学习古诗的必然步骤进行交流。随后,教师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背诵《望岳》。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归纳学习古诗技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晓诗意;想诗境,品诗句,悟诗情;诵诗文。

在结束新课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段跟泰山有关的精美散文。

【教学诊断】

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任何一个文本,在没有收入教材之前,其最大的属性应该属于文学,而当它进入课本之后,文学的属性,就需要服务于教材这一特殊属性。作为整个初中教材体系中的一篇课文,《望岳》所承载的教学目标,应是具有鲜明学段特色的目标。这一目标,绝不会涵盖整个中小学学习的所有阶段应该学习的知识,只应该是与八年级学生的学龄特点相适应的、具有极强针对性的两三个子目标。如此,回头看这节课的设计,便可发现问题所在。从表面上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似乎很集中——教给学生赏读诗歌的方法。然而,这一总目标可以切分为一系列子目标。仅就上述案例而言,就涉及了如何划分诗歌节奏、如何诵读诗歌、如何筛选最重要信息、如何赏析诗歌意象、如何分析诗人情感、如何品读诗歌语言、如何赏析诗歌中的动词形容词、如何联想想象、如何知人论世、如何把握借景抒情技法等十个方面。也就是说,这节课教授给学生的,大体上已包含了从小学到高中这12学年诗歌鉴赏教学的所有内容。在一节课中从这么多的角度给八年级的学生传授诗歌鉴赏的技法,这样的设计显然是不妥当的。

【矫正策略】

《望岳》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古代诗歌朗读技巧。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德育目标: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

借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导入

我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在众多景物之中,中国人对山是情有独钟。而群山之首当属五岳。古人曾说“王岳归来不看山”。

师:你知道五岳指哪五座山?(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师:五岳之首呢?泰山 的确,我国自汉代确立“五岳”之说以来,泰山就以它五岳之首的独有风姿卓然屹立在世人面前,留下了无数经典传说和美词佳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望岳》。

二、板书课题:望岳

三、教学过程:

1、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一首是咏东岳泰山,一首是咏西岳华山,还有一首是咏南岳衡山。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题解:什么是岳?(高大的山)标题是“遥望泰山”之意。作者简介:(屏幕)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屏幕)

3、指导朗读:

师:要理解一首诗,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怎么来读呢?大家一定还记得:“凡读书必须要做到字字响亮,不可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全诗。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全诗。

4、整体感知诗意:

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5、内容品析。

“诗联赏析法”来品析这首诗。它需要以下几个步骤:(屏幕)

第一步:解说注释(借助书下注释,无注释的补充资料。字典等工具书)第二步:描述诗联(将零散的字词解释连成一句通顺的话)

第三步:品析字句(哪个字用的好,用的准,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第四步:揣摩情感(全诗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前两部分内容

6、串讲四联意思(借助书下注释)

7、赏析: 师:杜甫被称为“诗圣”。“圣”乃极至也。无人能敌。中国文化史上的孔子孟子都是圣。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在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些词句超乎寻常?让你感受与众不同? 再读:

读出赞美之情——前三联

读出期盼之意——最后一联 诗人都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望的呢?

诗言志,诗中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点明题旨,气势不凡,意境深远。表达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诗句中我们并未看出他科举落地的失落,正是眼前的泰山给了他神奇的力量,而他给了泰山以精神的光芒。使这句成为千古名句。

“诗出于人,有子美之人,而后有子美之诗”。人们常说心中有笔下才有。透过这些诗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杜甫?

斗志,渴望,志向远大。(登了山顶不仅仅是他的志向,对人生充满远大志向)可见写此诗时的杜甫正是充满人生豪情的年轻时期。也正是想要实现远大抱负踌躇满志的时期。

他的远大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也有济世苍生的情怀。杜甫一生各种求官之道都试图找过。他曾给当时的尚书左丞前后的韦济写过两首诗以求他的援引,韦济虽然赏识杜甫的诗才,但没能给他以实际的帮助。此时他已在长安求功名三年,结果处处砸壁,素志难伸。他一生最大的官就是左拾遗。才一年左右。(武则天时设的,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并荐举人才的。白居易也做过左拾遗)(屏幕)杜甫人生四个时期

总结全诗。

总结:今天我们再读望岳,不仅感受的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的崇敬。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它被誉为写泰山诗的绝唱,以后很多人写泰山诗却无人能敌。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大有眼前有景道不得,早有杜诗在上头之感。

全诗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自然美与人格美合二而一的优美境界。让我们再读全诗。体会作者是斗志豪情!

板书

首联:雄伟宽大——惊叹

颔联:巍峨高大——赞美

颈联:高峻幽深——喜爱、陶醉

《望岳》教学设计 篇5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准确流畅的背诵诗歌。

2、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初步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想像与联想,体味诗歌的深层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年少立下远大志向的胸怀。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知诗歌的意蕴美。

2、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歌的景与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最后一联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作者情况。(屏显)杜甫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李白的诗歌浪漫、飘逸、豪放,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诗歌沉郁、凝重,是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今天我们学习《望岳》,体会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资源共享

1、补充作者的资料及写作背景。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念一下。(屏显)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死。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欣赏泰山的雄伟景象。(屏显)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它既有秀丽的麓区、静谧的幽区、开阔的旷区,又有虚幻的妙区、深邃的奥区;还有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等大自然奇观及石坞松涛、对松绝奇景观,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大声朗读,注意节奏,读准字音。多读几遍。

读准字音:岱dài 夫fǘ 眦zì 曾céng

2、理解诗歌内容

反复朗读,对照注释,理解内容。

思考题: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首句发问“那泰山的景色是怎么样的呢?”诗人望见了什么?

指名回答。

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景色之优美,山势之高峻。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四、细致研读

1、诗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角度和内容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和联想,看图说话。

(大屏幕依次展示图片,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准备作答)

明确:首句设问,极写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

三句写泰山的神秀之气,四句写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细望。

七八句化用“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望中所感。

2、品味诗歌语言。

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味诗歌语言之妙。

生思考、交流

明确:“钟”字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也展现了作者的爱慕之情。“割”字,突现南阳北阴的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跃然纸上。

3、七、八句中的“望”并不是实写,而是作者的想象。大家再读一读,结合当时的背景,你从中领悟到什么哲理呢?

反复读,悟。

明确:尾联是作者的望中所感,体现出作者勇攀峰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因而成为千古名句。

小结:这首诗歌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以一“望”字统摄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精于炼字炼句。

学生读、背诗歌。

五、体味意境

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都理解了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思考,指名回答。

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景色之优美,山势之高峻。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并流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六、课堂小结

《望岳》写的是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同学们通过这首诗,把握诗人早期的思想感情,从而为理解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打好基础。

七、作业

1、背诵默写《望岳》。

《营州歌》《望岳》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读通古诗,知道作者。

2. 能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3. 能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录音,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学习《营州歌》

1.出示古诗,听录音

2.简介作者高适

3.小组学习

(1) 读通全诗

(2) 理解诗意

4. 大组交流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意:

营州少年从小就习惯了茫茫的原野和丛林,旷阔的原野孕育了他们粗旷豪迈的性情。在城外的郊野上,时时可以见到他们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骑在骏马上奔驰猎射的矫健身影。这种崇尚通武的精神真让人叹服。听说,他们个个好酒量,千钟万杯也修想灌醉他们,而且,十岁的孩子,就都会骑马奔驰了。这可真叫我们中原人感到惊奇,甚至不可思议了。

5、朗读,试背

二、 学习《望岳》

1.听录音

2.自由朗读,理解意思

3.诗意:

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告诉你,在整个齐鲁大地,你都可以看到他清脆的山影,雄伟绵延的.山势。正是由于大自然的偏爱,才使泰山集中了神奇秀丽的景色。日光照射下的山峰拔地参天,使山北和山南像黑夜和白天那么分明。望着层层缭绕的云气,不禁使我胸怀激荡。我睁大眼睛,久久地望着这迷人的景色,甚至连黄昏时归巢的鸟儿也尽入眼帘。啊,总有一天,我要登上泰山最高的山顶,去领略那眼底的群山变得低矮、渺小师的雄伟景象。

4.对照诗意,朗读理解,尝试背诵

5. 积累:你还学过哪些杜甫的诗

《望岳》正裁 篇7

律诗就是今体诗。今体诗区别于古体诗的地方, 就在于它在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四个方面都有许多讲究, 这其实也就是律诗与古风的不同之处。下面我就从这四个方面来说说杜甫《望岳》一诗是古风而非律诗的原因。

(一) 句数。

今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 五律是八句, 每句五个字, 全诗就是四十字。《望岳》恰是五言八句, 所以不少人误认为是五言律诗。句数的固定, 并不是今体诗的本质特征, 因为古体诗中也不乏与今体诗句数相同的。今体诗的本质特征是讲究押韵、平仄, 所以拿押韵和平仄来检验, 就能分辨出古今二体来。

(二) 押韵。

今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 除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之外, 双句一定要押韵。对押韵还形成两条规定:第一, 一般押平声韵;第二, 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中的字, 即不能“出韵”, 不能“换韵”。今体诗的第一句押韵时, 可以不受不得出韵的限制, 但与邻韵通押, 必须以主要元音相近即和谐为原则。《望岳》一诗, 双句末尾的“了、晓、鸟、小”押的是“十七篠”, 是仄声韵, 虽然一韵到底, 没有出韵, 但与律诗要求押平声韵的规定牴牾。从另一个角度说, 首句的韵要与整首诗的韵相邻, 《望岳》首句“何”押的是“五歌”, 是平声韵, 这与“十七篠”仄声韵一平一仄, 相去甚远, 无法和谐。故从押韵的规则来看, 《望岳》不是律诗。

(三) 平仄。

讲究平仄是今体诗最主要的特点。所谓“平”, 是指平声, “仄”即不平, 所谓“仄”, 指的是上、去、入三声。诗歌是吟唱的, 应具有抑扬顿挫的听觉效果。今体诗在一首诗中有意识地编排平仄, 让平仄在一句之中交替出现, 整首诗有黏有对, 目的是造成回环的音乐效果。

(1) 今体诗的平仄格式看似复杂,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 其中总共不过四种句式。五言诗的句式, 可以看成是在“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两种简单组合中插入或附带一个音节形成的。四种句式分别是: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字外加圈, 表示处在这一位置的字可平可仄。上面四种句式按一定的组合规律错综变化, 便有了五言律诗的四种格式。这四种格式分别是五律首句仄起仄收式, 五律首句仄起平收式, 五律首句平起仄收式, 五律首句平起平收式。五律首句仄起仄收式的平仄变化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律首句仄起平收式的平仄变化是: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望岳》的平仄规律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仄平平平平, 平仄平仄平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仄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仄

《望岳》的首句是仄起式, 仔细比对, 和仄起仄收式与仄起平收式两种格式都不相同。既不相同, 那么它就不是五言律诗。

(2) 律诗八句, 可分成四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 下句叫对句。同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反, 称作“对”;上一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 称作“黏”。不符合“对”的规则的叫“失对”;不符合“黏”的规则的叫“失黏”。如果把《望岳》当作律诗, 那么它就应当符合“对”和“黏”的规则。但《望岳》第一联、第二联、第三联、第四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不相反, 全部失对。最后一处失黏, 所以《望岳》不能当作律诗看待。

(3) 诗句中如果最后三个字全都是平声字, 就叫做三平调。这是写格律诗之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写古体诗时, 却可以多次出现, 以示与今体诗相区别。《望岳》诗中“岱宗夫如何”、“荡胸生曾云”两处都是三平调, 这是典型的古体诗格式。由此可见, 《望岳》不是律诗, 而是古风。

(四) 律诗的另一个特点是颔、颈二联必须对仗。

出句和对句的平仄, 本来就是相对的, 但词义的相对, 才是对仗的形式要求。如把《望岳》当成律诗来看, 那它的颔、颈二联就必须对仗。《望岳》诗中“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两句, “造化”可以看做是名词, 泛指大自然, 是一个词, 而“阴阳”也是名词, 可却是两个词;“神秀”是形容词, “昏晓”却是名词, 词性不相对。从律诗对仗的要求说, 这一句是不对仗的。也就是说它不符合律诗的要求。

唐诗《望岳》教学反思 篇8

古诗词很好的.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有双重叠韵,有平仄相对,通过演唱,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诗歌诗歌,诗与歌是密不可分的。诗歌从产生到现在,一直与音乐有不解之缘。从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到两汉时期的汉乐府,再到唐宋时期宫廷教坊和乐而歌的诗词,都说明诗与歌有着很深的渊源

今年暑假我参加新课程的培训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基本理念对我触动很大,学生学习古诗词除了品析语言就是反反复复的诵读,从三岁开始一直背到高三,学习已经倦怠了,再美的诗句也成了顺口溜式的打油诗。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肢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本期开学之初,研究新教材新教法之时,我确定了古诗词的教学目的:

1、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体悟纯文学艺术和流行文化互相融合的精妙,增强对诗歌艺术的亲和力。

2、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学生做到:读一读,感受美;唱一唱,鉴赏美;看一看,理解美;写一写,创造美。

3、提高艺术鉴赏水平,积累古今诗词。

教学方法:吟诵——翻唱——仿写。

教学程序:

①、发动学生共同搜集由古今诗词谱曲的流行歌曲资料

②、根据诗词内容选择合适的曲谱并练习演唱

③、把诗词原文和鉴赏点评编成资料

④、根据古诗词特点,进行仿写,并把仿写的古诗词编订成册

望岳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望岳》(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10

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板书:望岳唐杜甫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泰山。从“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1)描绘泰山景色。也即首联、颔联、颈联。(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四)了解青年杜甫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望岳》教学设计参考 篇11

佚名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读通诗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诗文。

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基本弄清诗歌的意思。

3.指导学生看书上附的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二.想像意境,体会感悟。

1.在学生初步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句来想像诗中的意境。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与诗中哪些句子相映照,想像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通过吟诵加以感悟。

3.朗读吟诵,背诵诗句。

在学生体会感悟的基础上一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三.作业

1.朗读吟诵,背诵诗句。

望岳春望教案 篇12

一、导入

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早已为我们熟知。那么,今天让我们跟随春望和望岳这两首诗,一起走进杜甫。

二、杜甫简介

大家齐读一遍,然后补充到课本上。

学习诗歌讲究知人论世,杜甫的诗歌能够成为诗史,跟杜甫本人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作者的人生经历。

杜甫的一生,青年时年少狂放、胸怀大志,中年时运不济、仕途坎坷,暮年忧国忧民,饥寒交迫。其中,《望岳》便作于诗人当年意气风发的读书和壮游时期;《春望》作于坎坷艰难的长安十年期间。

了解完杜甫人生经历,我们来齐读这两篇诗,读出不同时期杜甫的感情。纠正:注意了岱宗夫如何夫(读fu2声),还有望岳这一首诗的情感重点应放在哪一句,对,最后一句。

《望岳》

好,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望岳》,先听一段音频,大家注意体会其中的感情。来,我们试着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就进步多了。

望:诗人望泰山,将所见所感蕴含在这一首《望岳》之中,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内容。思考:

(1)诗人望见了怎样的泰山,又有怎样的泰山美景?请大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这里是远望之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赏: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找出你喜欢的诗句谈一谈,读一读。可以从用词、修辞、感情三方面任一来谈。

(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用词、修辞、感情)用你的感觉把它读出来。)比如:我喜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一句,因为“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美。或“割”字用得好,形容泰山就像一把巨斧,将阳光切断,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以这样的形式来说。

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大家谈得都很好,理由说得也很清楚。

情:那么从这首诗中,我们读出一个怎样的杜甫呢?以“我从()中,读出一个()的杜甫”这种形式来回答。各小组讨论一下。小组代表来说一下。

师:是的,我们可以读出诗中的杜甫是一个青春勃发的形象。他,是一个胸怀豪迈的杜甫,一个乐观向上、渴望建功立业的杜甫,一个想和泰山融为一体、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的杜甫„„

《春望》

教师过渡:《望岳》是杜甫青年时期写下的名篇,它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热爱自然、积极进取、志向远大的热血男儿;那么,杜甫后来的生活如何呢?我们继续走进杜甫的生活。

我们先来看几句诗:残杯冷炙,疾病缠身,颠沛流离。这就是杜甫进入中年的生活,他被后人誉为“诗圣”,却经历着郁郁不得志的生活。我们接着学习《春望》。

读:大家先齐读一遍这首诗。

题目中的“春”字,点明了季节——春天。春天,什么样子的?鸟语花香,生机勃勃„„ 请同学们认真自读《春望》,分析: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是春天?你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杜甫当时的心情?

望中景:放眼望去,国都长安城已残破不堪,只剩下旧有的山河;春天已经来临,可是城中只有幽深的草木。花儿似乎在流泪,草儿也感到惊心,这一切怎不让人悲伤„„情景交融 望中情:破、深、泪、恨别、烽火、家书、白头、搔„„ 从中我们可以读出杜甫的痛苦、忧国思家之情。

赏:这么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你喜欢哪一句呢?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读一读。

看来这首诗真不愧为经典,每一句都有人喜欢。

老师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喜欢的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情:(1)此时,杜甫的豪情已不再有,他的心中充满的是怎样的情感?

是妻离子散的悲愁,是家国沦陷的沉痛。

(2)与《望岳》对比,从这首诗中,我们读出一个怎样的杜甫?

这首诗中的杜甫,已经青春不再。这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杜甫,一个感伤时势的杜甫,一个思念亲人的杜甫,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小结,解读杜甫人生:

1.如果说《望岳》表现的是年轻时的杜甫积极入世的冲天豪情壮志的话,那《春望》体现的则是经过岁月冲洗、战争创伤后的杜甫沉重的社稷之思、家国之忧。历经岁月的沉淀,杜甫的诗歌以其饱满深沉的情感,向我们讲述着历史的沧桑,人生的起落。诗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实践着他兼济天下的理想与抱负。

望岳说课稿 篇13

李菁

说教材

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拓展阅读诗词九首中的第四首。由于本学期的课程安排前三单元是现代文,后三单元是文言文,考虑到学生接受的问题,我们调整了上课的顺序,第一单元上完,我们就上了第四单元。说学生

我们八年级二班的学生正所谓是参差不齐,程度好的也有,什么也不知道的学困生也不少。但整体中间学生较多。我本节课的设计完全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备的。说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在朗读、解读、赏析的基础上领会诗歌大意和品味重点字句。引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结合诗人经历及背景资料体悟诗中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背诵诗歌。说教学重难点

1、训练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在朗读、解读、赏析的基础上领会诗歌大意和品味重点字句。引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结合诗人经历及背景资料体悟诗中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说教学准备

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制作课件 说教学设计

(总体构想)我的这堂课着重是想引导学生朗读、赏析诗句,感受泰山的神奇秀丽高俊等特点,激起学生和作者一样的志趣,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的抱负。具体设计教学环节如下:激趣导入、走近作者、朗读感悟、探究赏析、明确主旨、链接拓展、作业布置

一、导入新课(3分)

(课堂上我喜欢给学生在一开始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同时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所以这节课我采用以图片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下面老师为大家出示我国名山的图片来欣赏,询问学生看了这些名山之后有什么发现、感受。(徐霞客曾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对此诗人又产生了什么独特的感受。板书《望岳》并解题(遥望泰山之意)

二、走近作者(2分)对于我们班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有关杜甫的一般文学常识,大家都已熟知,何况课前已经复习,所以在课堂上没有必要过多的介绍,老师在大屏幕上只出示重点内容,做简单的提问,让学生温习即可。

大家现在一起来看大屏幕,看看有没有你不知道的,让学生齐读,并提问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朗读感悟(5分)(我们经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点,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把握重点字音、节奏、韵脚、情感等。具体如下:)

1、指名读(先学生后教师点评,包括正音、节奏、重音、语气语调,再指名学生读,直到大家都能流畅的读下去为止。)

2、听配乐朗读

3、出示强调内容,再读诗歌,指导读出感情(读得有气势一点、读的身临其境,读得高昂一点)

四、探究赏析(20分)(诗歌的赏析是学习诗歌的又一重点及难点,这需要老师关键到位的引导和同学们合作交流才能完成。所以针对学生的现状我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来启发和引导学生。让我们带着问题小组合作交流,结合注释、理解诗联、品析字句。边交流组长边做好记录,然后派代表发言按顺序来说。这时候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播与补充。)

1、全诗无一“望”字,但“望”字却贯穿全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研读品析诗歌具体说说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泰山的? 提示:远望近望 细望 神望

2、这首诗分别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你是从那些字眼看出来的? 提示::宽广、苍翠雄伟、磅礴 神奇、秀丽、高俊、高险、幽深 问句表达对泰山 的惊叹,答句点出其巍峨的气势; “青未了”写泰山青峰连绵、一望无际。

“钟”字将大自然描写得如此有情;“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 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写泰山高险,凝望鸟儿渐入山谷,写泰山的幽深。“会当”“凌”表明自己要登上顶峰的决心

3、诗人望岳之后,想到了什么?

提示:诗人游性未尽,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豪情

最后一联是述志之笔。点明题旨,气势不凡,意境高远;是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指名孩子赏析的过程教师分析出泰山的特点)

(遥望、横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宽广、苍翠、气势磅礴)(远望、纵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神奇秀丽、高峻雄伟)(近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高险、幽深)

(述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点明主旨,意境深远、气势不凡、富有哲理)

五、明确主旨(4分)(一贯我们的写作背景都是在学习文章的一开始,与作者一起了解。而这次我将写作背景放到最后探究主旨时再了解,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背景深刻地探究主旨,我想这样效果会更好点。)(让学生说说本诗的写作背景,然后老师补充。)

1、了解背景:杜甫《望岳》诗,共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游山东初经泰山时,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24岁的杜甫应进士试落第后,借省亲之机(其父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开始了他在赵齐一带的漫游生活。漫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杜甫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本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2、明确主旨:本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勇于进取,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以及乐观自信的精神。同时也透露了诗人不止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豪言,也体现了诗人想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杜甫之后几百年没人再敢写过有关泰山的诗,后来明朝的杨继盛写了一首《登泰山》: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

3、背诵诗歌(理解诗联、明确主旨之后,让学生合上课本深情地背诵诗歌,颂出赞美、期盼之情)

六、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借拓展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积极乐观的面对自己的人生,同时也为了让学生练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知道,开元盛世年间,杜甫虽学业受挫,但面对巍峨秀丽泰山仍能满怀豪情壮志,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那么正当年少的我们学完此诗又想说些什么呢?(启发、想法、收获即可)

七、作业布置(1分)

1、默写《望岳》

2、积累有关泰山的诗句、成语、俗语各不少于三句

八、教学反思

上一篇:食用菌市场分析下一篇:非谓语动词专项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