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课教案第六册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字课教案第六册(共6篇)

写字课教案第六册 篇1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荷花》

荷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的神奇力量,产生美好的情感。

3、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明白“我”被荷花美景所陶醉而产生的想象,理解那种心情。

教学难点:能把句与句联系起来想象一池荷花就是一大幅活的画。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方法:品读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谈话激情

(师:孩子们,现在是阳光明媚的春天,是白花盛开的季节,你知道有哪些花儿都竟相开放了?而炎炎夏日里盛开的荷花你见过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公园欣赏欣赏那一池美丽、动人的荷花吧!)

2、课件激情

打开荷花图课件,学生看荷花图,师描述荷花池的美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快速的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荷花的美?

三、品读感悟、体验情感

(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听朗读录音,一边听一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荷叶姿态、荷花姿态的句子。

你喜欢写荷叶还是写荷花的句子?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学习此段)

(1)荷叶:

A、这句话把荷叶比成什么?

绿、大、圆是一片荷叶的特点,当我们放眼望去,这一池的荷叶又给人什么感觉呢?理解“挨挨挤挤”。

B、读写荷叶的句子。(读出荷叶的美)

(2)荷花:

A、荷叶很美,荷花更美,荷花是什么样的?一共写了荷花的几种姿态?

B、重点理解“冒”:

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完成填空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教师: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

3、指导学生朗读2自然段,读中感悟荷花的美。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都有哪些姿势呢?

2、为什么说这是一幅活的画呢?这位画家是到底是谁呢?

结合2自然段中“挨挨挤挤”、“冒”、“露出”、“饱胀得要破裂”等词语来理解,感受荷花的竞相开放勃勃生机和活力)

小结:这一池荷花不仅美丽,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荷花竞相开放的生机和活力,因此作者把它看作是一幅活的画。而正是美妙的大自然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创造了这样的杰作,才让作者产生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3.感情朗读二、三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朗读录音,想象一池荷花的美。

2、小组合作、讨论:

师: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这部分内容,你喜欢哪句话就和小组同学读一读,说一说,还可以演一演。

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师相机指导。

(1)第一句话:

A、在这句话里,理解“仿佛”一词。

B、作者为什么会穿着雪白的衣裳,因为荷花是白色的,用“雪白”这个词还能表现荷花的`美。

C、那么这句话该怎样读呢?大家练一练

(“仿佛”“雪白”这几个词应读得重些,语调很轻柔,感情充沛,让人感受到了荷花的美。)

(2)第2、3、4句话:

通过分析字型、表演理解“翩翩起舞”一词,感受作者随荷花舞动的美。

指导朗读2、3、4句话。

(3)最后两句话:

想象:蜻蜓、小鱼都告诉你什么了?还会有那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四、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师: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赞美荷花:“荷花!・・。”

五、品读诗句,回味情感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池》: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六、课外延伸,迁移情感

学了《荷花》一文,孩子们也写写自己春天里看到的美丽的花儿吧!可以用“花已经开了不少了……”作为开头写一段话。仔细地去观察,大胆地去表达吧,相信你们一定行!

板书设计:

写字课教案第六册 篇2

第六册语文教案 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

第( 六 )册(语文 )教案 课 题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课型 略读 总课时 1 主备教师 朱翠敏 复备教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方法 自学 第一 课 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个性 设 计 一、揭题 二、回忆学法、自学课文 三、反馈 四、小结 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读懂这篇课文。 想想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是什么?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围绕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 4.感情朗读,谈体会 1.同桌互读 2.抽生读,检测读音 3.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从前,有位画师叫他的三个徒弟画很多的骆驼,大徒弟画了许多骆驼,二徒弟画了许多骆驼的头,小徒弟只在山间画了 两头骆驼,却得到了师傅的赞扬的事。) 4.为什么小徒弟会得到师傅的赞扬呢? (因为他思维独特,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有创新能力。所以受到赞扬。) 5.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何想法? 6.分角色表演。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要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懂,可以让学生先参照课文提示,明确学习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 二徒弟 三徒弟 教学回顾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组;阅

爱祖国 第六册第六课 教案 篇3

(2008-06-19 14:42:59)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常规教案

第1课时

课题:

6、爱祖国 教学目标:

1、聆听《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爱国主义题材音乐作品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2、学唱《一个***女儿》。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教学方法:听唱、表演、活动尝试

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

(1)设问:为什么人们把十月称为金秋?(2)欣赏《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

导:歌曲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演唱的形式?(3)出示歌片,再次欣赏:边看谱边欣赏。 导:歌曲由几部分组成?为什么?

仔细听

(4)分段深入欣赏:

A、边看教材的图形谱[1],边听第一部分音乐,谈谈你对这部分音乐的感受。

指名说

指名说 仔细听 指名说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学生活动

课型: 综合

B、边看教材的图形谱[2],边听第二部分,谈谈与第一部分的对比。“风”、“雨”的含义?

仔细听 C、听第三部分并按曲调由自己画图形谱。谈谈这一部分的形象并与第一、二部分指名说 比较。

(5)细致地聆听全歌曲。 A、歌曲给你什么感受与启示?

仔细听

B、对“我们走进明天的洪流”这句词你怎样理解?

(6)各人根据三段音乐,设计三种动作,边聆听音乐边表演,以表示对歌曲的理解。

2、歌曲教学

(1)谈话导入:每个人都有一个妈妈,你的妈妈叫什么?

(2)太阳和月亮也有个妈妈,他们的妈妈叫什么?——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3)聆听歌曲范唱。

讨论歌曲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4)学唱歌曲:

指名说

指名说 仔细听 指名说 指名说 自由完成 仔细听 指名说

A、由于此歌音域较广“--6”,节奏较复杂,所以对三年级学生有一定难度,宜用

听唱法,反复多听几次模仿学唱。

B、为了降低难度,可分为两部分学唱,先唱第1~12小节曲调,唱会巩固后再唱后面部分。

仔细听

(5)唱熟练、流畅后,可以边跳边唱。

集体交流

三、组织下课

第2课时

课题:

6、爱祖国 教学目标:

1、聆听《红旗颂》,感受相同的曲调由于不同的表现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教学重点:通过聆听歌曲,学会分析曲调情绪。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歌曲,学会分析曲调情绪。教学方法:听唱、表演、活动尝试

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学生活动

课型: 综合

(1)谈话:200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晚会。晚会的题标就是总书记亲笔题写的“红旗颂”。红旗象征着革命,是我们的信仰。它火红炽烈,燃烧着无数先烈血染的风采。红旗是团结的象征、力

量的象征、胜利的象征。

(2)熟悉、哼唱“红旗”主题。

A、听赏第一部分“红旗”主题旋律的片段。

B、出示主题曲调的歌谱,教师在钢琴上弹奏,并要求学生看着谱跟唱曲调。

(3)欣赏第一部分。 设问:

A、乐曲一开始的音调你熟悉吗?是取材于哪一首歌曲的音调?(国歌) B、“红旗”主题给你什么感受?从红旗标题出发,你想到什么?

听后讨论以上两个问题,如有必要还可以听一次。

仔细听

(4)欣赏第二部分。 设问:

仔细听 齐唱 这部分主题音调是什么曲调?与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调相比较,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哪指名说 里?(5)重点讨论相同曲调表现出的不同情绪。

A、要求发表意见的学生不仅是讲,还要唱。唱出两个相同曲调的不同表现(第一部分抒情歌唱性,第二部分进行曲风格,速度也加快了)。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启

发。

仔细听

B、分析两部分不同的情绪表现、发挥学生的想像进行形象比较。

C、有必要的适度播放第一、第二部分的“红旗”主题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感受。

(6)完整地聆听全曲。

指名说

指名说

通过以上两部分的分析、对比,要激发学生听全曲的欲望,并提出聆听的要求:

A、要保持安静地聆听音乐的环境。

B、对乐曲的演绎理解,可以各人用自己最容易表达的方式进行,善于画画的,可

以边听边用简笔画来表现乐曲的意境;善于用动作表演的,可以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各段音乐的发展。当然还可以创造更好的方式来表现。

(7)小结:人们赞红旗,颂红旗,用最美的旋律表达对红旗的颂扬。显示出我们

自由完成

民族的伟大,民族的骄傲。

三、组织下课

仔细听

第3课时

课题:

6、爱祖国 教学目标:

1、学习演唱《只怕不抵抗》,进一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2、聆听《救国军歌》中,感受队列行进的音乐特征并进行表演。介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教学重点: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教学难点: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教学方法:听唱、表演、活动尝试

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歌曲教学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学生活动

课型: 综合

(1)在抗日救亡歌曲中,冼星海还专为孩子们写了这类歌曲,《只怕不抵抗》就是

流传最广泛的一首,作于1937年。2.聆听范唱。设问:谁能把歌词内容记住?听后,说说歌词与歌曲的情绪。(2)板书歌词、再听一遍歌曲范唱。(3)学唱歌曲:

A、板书1—10小节歌谱,教师范唱曲与歌各一次。

指名说 仔细听

B、学生自学,学会后相互唱给旁座的同学听,并相互纠正。

C、教师范唱11—17小节三遍,并提问:

齐唱

谁的记忆力最好,能准确地唱出?

同桌学习

D、用以上方法再学唱第二乐段10小节。

E、把第一、二乐段连起来完整的唱,并在歌谱需要唱的强的部位涂上实心黑圆点。

F、教师示范歌曲最后一句[5小节方法同(3)]。

仔细听 指名唱

G、学生自学全歌。要求:先学会唱的同学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帮助他人的过程也集体学习是巩固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最终达到能背唱。(5)表演歌曲:

A、认真地聆听范唱、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绪。

仔细听

B、有感情歌唱《只怕不抵抗》(背唱)。

C、分组讨论设计歌表演,(包括动作、伴奏等),教师巡视指导。 D、分组展示成果,评选二组歌表演A组与B组。

自学

齐唱

(6)综合表演:顺序可以由学生自编,但要包括本单元学过的内容,以突出单元

主题--爱祖国。如:顺序一:《只怕不抵抗》A组-《救国军歌》队列表演-《只

怕不抵抗》B组

顺序二:《只怕不抵抗》-《红旗颂》表演-《一个***女儿》。顺序三……顺序四……顺序五……

分组完成

(7)单元小结:爱祖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以表达我们中华儿女对我们伟大祖国

最真挚的感情,最崇高的祝福。

2、欣赏歌曲

(1)初听《救国军歌》

集体表演

仔细听 齐唱 设问:为什么提出“枪口对外”?

师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从而进一步理解歌词“枪口对外”的含

义。

(2)再听歌曲《救国军歌》。

设问:这首歌在音乐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在音调、节奏上、风格上……去讨论。(3)教师归纳学生的讨论,音调高昂激越,节奏铿锵有力,风格是进行曲队列歌曲。

(4)在歌曲《救国军歌》音乐声中,做队列方整队伍行进步伐操练,在歌词第二

段时,可变化队列方向或变化队列。教师要指导学生,步伐要体现音乐的特征——

威武、雄壮,展示抗日队伍勇敢前进的形象。(5)教师介绍这首歌是冼星海从法国

归国后于1936年开始创作的救亡歌曲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三、组织下课

仔细听 指名说

音乐 第六册 第一课 教案 篇4

春 天 第一课时(歌曲与创编活动)

教学目标: 1.听辨并掌握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

2.从聆听《春到沂河》、《春》等中外音乐作品中感受“春”的意境,并尽可能展开想像、联想,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能用轻快、和谐、轻轻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1.用色彩表示音乐的情绪,想象音乐描写的情景。

2.启发学生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音乐的情绪发展。

教具准备:电子琴、电脑、图片、四季变化的影片等。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复习上学期学过的歌曲2首:

1、《我是草原小牧民》

2、《苏珊娜》 学习新歌

1、导入:谁能模仿小黄鹂鸟的叫声?

2、听歌曲范唱(录音或教师示范)。讲解歌曲

1、讲解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在歌曲黄鹂鸟的叫声中模仿其节奏,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在复习四分、八分音符时值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

2、再听歌曲范唱,3、学习曲调:分两部分学唱,即前16小节和后16小节。

4、有感情地学唱歌词,唱好全曲。

5、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导入:欣赏女声独唱山东民歌《沂蒙山好风光》。

2、随老师的琴声视谱哼唱《沂蒙山好风光》。

3、聆听《春到沂河》第一部分(可以听两遍)。设问:

A、段曲调熟悉吗?它源于哪一首民歌? B、这段曲调给你们的情绪以什么感受?

4、介绍柳琴的形状与音色特征。

再次完整地聆听全曲。从乐曲的名称(标题)及三部分的速度变化。

5、看着书上的图形谱,完整地听全曲

6、揭示曲名《春到沂河》,介绍沂河的地 理位置。

第二课时(欣赏与创编活动)

教学目标: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表演《嘀哩嘀哩》、《春天举行音乐会》,并进行打击乐伴奏的创编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嘀哩嘀哩》,体会歌曲感情 教具准备:电子琴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1、歌曲《嘀哩嘀哩》。

2、再次聆听《春到沂河》。学习新歌

1、导入:大自然里有各种美妙的声音,你能用人声来模仿一下吗?

2、这些声音组成了春天的音乐会——课题揭示的《春天举行音乐会》。

3、聆听范唱(教师示范或听录音)。

4、设问:这场音乐会的指挥是谁?这首歌多么富有想像!

5、学唱第一部分歌曲(前16小节):在有感情熟读这段歌词的基础上,学会曲调与歌曲。

6、学唱歌曲第二部分:以乐句为单位,以听唱法为主学唱曲调。

7、有感情地唱全歌,并伴以动作表演。

8、以打击乐伴奏渲染其气氛。一是选择乐器,二是选择节奏。

歌曲欣赏

1、在歌曲《嘀哩嘀哩》声中导入本课的欣赏。设问:歌曲《嘀哩嘀哩》讲的是什么主题?

2、听《春》的主题音乐。设问:你能从这一段音乐声中感到四季中的哪一个季节?

3、分别聆听第一、二、三插段音乐。

4、完整地听全曲,边听边看着课本上的图形谱及插图,想像音乐所描写的情景,并校对、调整自己刚才填写的答案。

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案 篇5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谁知道,火烧云指的是怎样的云呢?

出示投影片,让大家看一看。

二、熟悉课文内容。

1、按要求自读课文。

要求:(1)、划出生词。

(2)读通句子,不熟的地方多读两边。

(3)思考:火烧云指的是什么样的云?

2、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纠正错误。

(2)抢读课文,看谁读的最好,鼓励学生读好课文。

(3)说说思考题及自己读出的知识,互相交流,提高对课文的认识。

3、在此基础上再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三、作业:

1、两字一词。

2、查字典,弄懂字、词义。

第二课时



一、检查朗读情况,强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二、自读课文,理清顺序。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总结文章写了火烧云的那些知识。读得快的同学,再想想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如: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

三、学习课文

“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分别讲了哪些内容呢?全班分成三组,一组研究一部分内容。下面分组讨论。内容少的小组,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讨论。各组要求:

(一)、一组讨论火烧云上来了这部分课文。

1、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

2、课文中是写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3、文章开篇就点题写道“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写的什么?(读读、划划)

4、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而要“节外生枝”地去写霞光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再想想看,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火烧云上来了,满天霞光,多新奇呀!多有趣呀!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

(二)、二组讨论火烧云变化着这部分课文。看不懂的问题问老师。

1、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重点写了火烧云的什么变化?(形状)

3、火烧云的色彩有什么变化?在文章中划出来。

4、火烧云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写了那些变化?(一匹马→一条大狗→一头大狮子→什么也不像)

5、说说哪些是火烧云的静态描写?哪些是火烧云的动态描写?(重点分析火烧云形状变化里的动态静态描写。)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作用。

(三)、三组讨论火烧云下去了这部分课文。



1、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

2、找出文中的拟人句、排比句,仿照原句各写一个句子。



四、总结全文



1、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又是怎样把这些变化写具体的呢?



2、火烧云五彩缤纷变化万千,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仿照课文中的写法,把想到的说给大家听好吗?(多找几个同学说)



五、作业:



1、摘抄一段写火烧云形状变化内容。

语文S版第六册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这是台湾著名儿童文字作家陈木城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第一到第十四节描写了春雨落在不同的物体上,发出不同的声音。作者大量运用了贴切的象声词,模拟这些声音,使文章读来极富韵律。课文的其余小节写了雨中观雨,感受春雨,体现了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春雨带来了春天,带来了生机。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学生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帮助学生会写“沟、推、蹄、脉、滑、跌、密、撒、播、尝、乳”11个生字,会认“淅、沥、沟、蹄、乳”5个生字,理解“你推我挤、演奏、播种、仰着、品尝”等词语。教学重点:

课文的2-6自然段,感受春雨的声音美。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如:为什么说“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响?”

2、课文的8-9自然段,感受春雨的精神美。教学准备:

1、课件。

2、搜集赞美春雨的词语、诗句。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时间:第一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学步骤:

一、朗读题目,了解题目。

二、检查预习情况,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文字投影片,检查并纠正带点字的读音:

跌下来、似的、播种、仰着脸

2、出示文字投影片,指导学生记住字形:

沟、蹄、滑、密、撒、播、乳

3、重点指导“播、乳”字的书写,学生练习。

4、结合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词义:你推我挤、播种

三、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随机板书,理清文章的脉络。

四、质疑。梳理问题。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留待第二课时深入探讨。

(问题梳理:

1、为什么说“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响?”

2、“冬—冬—冬”之间的横线什么意思?)

五、作业:

1、写生字词、读书。

2、练习熟读课文,思考并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阅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学生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册教材的开篇之作。它和春天、和小雨有关,让浓浓的春意吹进我们的教室,让甘甜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吧!齐读课题。

(一)、进一步理解课题:

课题中一连用了三个“滴”字,春天的小雨给你什么感觉呢?该怎么读题呢?注意节奏和停顿,再次读题。

(二)回忆课文主要内容。这场雨已经下了很久了,我们和作者一起沐浴在春雨中去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吧。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交流感受,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体会描写春雨声音美的内容。

1、回忆哪些自然段写了雨的声音?这几个自然段都写雨的声音,听雨的地点有什么不同?

2、“屋前听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春雨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理解同样是从天而落的雨,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说说听到了什么?

(2)捕捉表示声音的词,体会小雨滴发出声音的不同。

(3)理解同样是从天而落的雨,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响?

(4)抓住“推、挤”感受小雨滴的欢快,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林中听雨”加深感受声音美,解决难点。

(1)第二自然段写雨的声音,这句话也写雨的声音,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2)想象:音乐厅里正在演奏什么曲目呢?(3)练习朗读,欣赏声音美。

(4)指名读4-6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

(问题一:“冬—冬—冬”之间的横线什么意思?

问题二:为什么说“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响?)

问题一“冬—冬—冬”之间的横线什么意思?

解疑步骤:

①教师带领学生初步认识标点符号:破折号。了解破折号的用法之一是表示声音延长的意思。

②出示字幕:

“嗵——嗵——嗵!”“冬——冬——冬!”

突然,吹来一阵风,树叶上的水珠通通跌下来了。“嗵嗵嗵!”“冬冬冬!”“啪啪啪!”

③对比指导表示声音的词语,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④说说为什么有的时候读的舒缓,有的时候读的急促:

问题二:为什么说“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响?解疑步骤:

①学生自己初步理解。

②结合生活实际和影视中看到的画面,说说什么时候敲鼓?鼓声一响,给你什么感觉?

③理解作者这样写表达的对小雨点喜爱的情感。

4、播放春雨飘落的画面,直观感受春雨之美。

5、配乐朗读声音美部分。

板书:声音美

(二)感受描写春雨形象美的内容。

1、听雨让我们感受到声音美,看雨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读一读,说一说。

2、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春雨的样子。板书:样子美

(三)感受赞美春雨精神美的内容:

1、指名读8、9自然段,想想人们赞美春雨还有什么原因?

2、出示儿歌:《春雨》。读一读,感受万物盼望春雨的心情。

3、想一想,儿歌中的种子、花朵、麦苗和春雨有什么关系呢?

4、如果你就是春雨,听了生灵们渴望你到来的心声,你会怎么做的? 板书:精神美

(四)齐读最后一段,表达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1、谁能结合板书说说春雨美在哪?

2、总结写法

文章着重写了春雨的声音美,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声音的世界,以后写文时可以学习作者的写法,写出的文章会更精彩。

3、再次朗读课题,结束学习。

四、布置作业:

必做: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选做:摘录描写声音的词语,写在积累本上。板书设计: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春天的声音

淅淅沥沥

滴滴答答

丁丁冬冬 春雨催发芽 细细的、密密的

像牛毛、花针、细丝

教学后记:

2、瀑布

教材分析:

《瀑布》是新体诗,显得自由活泼。诗的开端先写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那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好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声音先给以昂扬振奋、心旷神怡的感觉。听到它,怎不令人急于目睹其形。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望见了,这又是何等的兴奋,诗人却无法比喻“这般景象”,只觉得“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诗人爱慕的感情油然而生。望见了,还没来得及细致欣赏,这是诗人初见瀑布的感受。乃至“站在瀑布脚下仰望”,这才饱览无余,“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诗人的情感进一步升发开去,由衷地发出慨叹。看看吧!这,就是瀑布。多壮观呀!然而,诗人由激昂兴奋又围到情意缠绵。这是因为“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多优美、多惬意呀!这种境界又是多么令人心情舒畅、流连忘返。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6个,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2.学习作者由远到近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3.背诵课文。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声音和看到的瀑布的景象,进而体会作者通过诗句所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时间:第一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二)初步感知。

1.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附课前预习提纲,把预习情况在小组内交流。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本课的生字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借助拼音渎准生词,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

(3)找出不懂的词句,画上“?”(三)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的认读和理解情况。

2.理解词语。

叠叠:诗中是指一层又层,前浪未平,后浪又起,也就是后浪推前浪。

屏:指遮挡用的屏风,多扇相连,可以折叠。

如:好像。

涌:这里指水浪往上冲的意思。

2、检查读书情况

(1)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分小节渎。

(2)指名读全文,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的。)3.学生质疑(1)学生自由读课文(2)学生质疑

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质疑归纳出下节课学习目标:

(1)你感觉瀑布的声音和样子各怎么样?你是从哪看出来的?(2)怎样朗读才能把瀑布声音和样子的特点表现出来? 4.本课总结

(四)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预习下节课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学会了生字、生词知道了这首诗主要写了瀑布的声音和样子。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瀑布的。)(二)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思考:这小节主要写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小节主要写了没见到瀑布,先听到了瀑布的声音。)2.自由读这小节,说出这一小节给你什么感觉?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1)“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还没看见瀑布,说明还没到瀑布跟前,就已经听到了它的声音,还没看见瀑布,说明还没到瀑布跟前,就已经听到了它的声音,说明瀑布声音一定很响

(2)“叠叠”“涌”叠叠就是一层又一层,前浪未平。后浪又紧跟着涌上来,后浪推前浪。瀑布的声音就像浪涛翻滚时发出的巨响。

指名说出海浪的声音怎么样?(去过海边的都能说出海浪翻滚时声音很大,哗……哗……的。)板书:叠叠)(3)“阵阵”“吹”

风吹过松林时,会发出“轰……轰……”的响声。瀑布从上落下来冲击岩石,跌进潭里,发出的就是像松涛一样的吼声。(板书:阵阵)3.指导朗读

(1)复合投影片出示第一节停顿和重音提示: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习读。

(4)揭去复合投影片中的朗读提示

5.学生再次感情朗读第一小节,体会写法的巧妙。(三)总结学法。

师生共同总结出第一小节的学法: 1.读这小节,了解这小节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说出这一节给你什么感觉?说说从哪读出来的? 3.有感情朗读这一节。

(四)自学二、三小节

1.让学生按上述学法自学二、三小节,投影为学困生出示学习提示:

(1)自由读2、3小节,想想:这两个小节各写了什么? 7

(2)默读两小节,思考:看到瀑布之后,瀑布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3)怎么读才能表现出瀑布的特点?(4)这两小节中哪些地方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2.学生自学,遇到困难可以在组内讨论。3.学生汇报。

(1)第二小节写远看瀑布的样子。第三小节写近看瀑布的样子。

(2)学生概括出感觉瀑布很雄伟之后,引导学生重点通过以下词句进行理解。

①“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中的“千丈青山”和“一道白银”

“千丈青山”实际不是真指千丈,是形容山高。“白银”是指瀑布。绿色的高山衬着白色的瀑布,对比鲜明,使得瀑布显得更加壮丽。(板书:一道白银)师提问或生质疑:为什么作者先说没法比喻,然后又把瀑布比作了白银呢?(引导学生从作者看到瀑布时的心情去理解。初见瀑布,它实在太美了,美得超出想象,一时被它的美吸引住了,想不出用什么比喻好。仔细看看瀑布的样子和周围的山,作者自然想出了这个比喻,并且用一个“衬”字,非常巧妙。)②“一座珍珠的屏”也体现了瀑布的雄伟和美丽。(继续运用计算机软件)“屏”是指比较讲究的装饰品,珍珠的屏说明瀑布飞泻而下时,串串乳白色的水珠被阳光一照,闪着光亮。整个看,就像一道珍珠做的屏风,真是雄伟、美丽。(板书:珍珠的屏)③“如烟,如雾,如尘”当有风吹过时,珍珠的屏被吹散了,水花飞溅,腾起水气,缓缓飘落,这时就像烟一样飘飘悠悠,像雾一样朦朦胧胧,像尘一样四处飞散。(计算机软件帮助理解)(板书:如烟如雾如尘)(3)有感情朗读这两小节。

(4)引导学生说出这几个打比方的句子写得非常好。

(5)质疑:为什么作者写到的第二、三小节瀑布的样子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作者的观察角度不同。)(五)计算机软件播放整首诗。让学生边听,边看,边体会瀑布的雄伟壮丽。(六)总结。

瀑布从高山上飞流直下,气势磅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仿佛听到了那如浪涛轰鸣,似松涛欢吼的瀑布声音,又仿佛看到了那雄伟、美丽的瀑布景象。在我们国家,像诗人看到的这样的瀑布还有许多,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浙江的雁荡山瀑布,江西的庐山瀑布等。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把我们今天听到的和看到的变为现实。(七)作业。

板书:

瀑布

叠叠

声音 阵阵

一道 白银

雄伟壮丽

珍珠的屏

样子

如烟 如雾

教学后记:

3、古诗两首

教材简析:

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描绘惠崇所作《春江晓景》一画中的内容,但不是机械的再现。像第二句那样创造性的写法,乃是诗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整首诗把江南春天的景物渲染得生意盎然。画失传了,诗却一直被人传诵。苏轼诗画俱精,题画诗又是宋诗中大大发展了的一种体裁,这首诗历来被看成题画诗的代表作。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他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形象而又富有情趣。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古诗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景,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教 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配乐朗读法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2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将读古诗《春江晓景》。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解题。介绍《春江晓景》这幅画。

2、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3、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来描写春景。哪些是画面上没有的景物。

3、总结。

三、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生交流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三、学生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1)学习生字词。(2)理解诗句的意思。(3)学生齐读。

(4)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5)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并注意他们的读音。

四、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能使学生更能深入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古诗《游园不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天是美丽的,是诱人的,令人陶醉。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生读题。

二、自读诗文。

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有谁了解他? 自由朗读全诗 引导读后评价

三、理解诗意。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从诗文中读懂了什么?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是说什么?

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吗?

自由朗读全诗,做到通顺流畅。

生朗读后指名读。(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读后,评价

要求读得字音正确,流利。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就是说,有一枝红杏从墙里伸到墙外来了 品评诗文:

诗人叶绍翁很巧妙地把自己一次游春的经历用凝炼的诗句描绘出来,表达了他对春天美景的喜欢之情。读了这首诗,说说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及原因。

通过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的能力。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扫兴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喜悦(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教学后记

4*柳笛和榆钱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写了故乡科尔沁草原的春天里柳树和榆树奉献给孩子们的礼物——柳笛和榆钱。全文语言生动、形象,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表现出春天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学习本课要认的8个字,理解“沐浴”等词语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在默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时间:第二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课要认的8个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沐浴”等词语的意思。自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粗知文章大意。小结阅读方法,并按着此种方法自学课文。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自读。

2、纠正错误读音。

3、在语境中理解新词的意思。

二、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

1、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想想柳笛和榆钱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欢乐?

3、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介绍阅读方法

1、如果想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应如何学习呢?

提示:回忆前几课学习时,是用什么方法学习课文的?

2、教师帮助学生小结并提供一些阅读方法。(1)读:抓住文章主要的内容读。(2)画:画出文章重点词语。

(3)思:思考不懂的问题,思考课文为什么这么写。(4)议:和同学交流看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作业:

1、认真读书,认识8个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什么事及本文的写作顺序。

1、主要写童年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的欢乐。

2、按总分方法记叙的。

二、交流自学的收获,提出不懂问题。

1、做柳笛带来的欢乐。

(1)找出描写做柳笛动作的词语,读一读。

(2)从动作中感悟到什么?

(3)自由读,指名读。

2、吹柳笛带来的欢乐

(1)课文通过以下几点体现欢乐之情的。

愿怎么吹就怎么吹

吹出的音色各不相同

我们的样子

(2)边读边说自己从中怎么体会到这份欢乐之情的。

(3)小组合作读。(分3个方面读)

(4)出示文字片

春天把自己的歌声藏在柳树的枝叶里,每个孩子都有本事把这歌声找出来。

①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点:春天无处不在,柳笛吹出的歌声正是那藏在柳树枝叶里春天的歌声。是孩子们用吹柳笛的办法让人们听到这美妙的歌声。从中可以看出故乡的柳笛美、故乡的孩子聪明、可爱。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②自己读读这段话,感受这份情感。

3、榆钱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欢乐?(1)摘榆钱

①找出描写榆钱样子的句子读一读。②思考: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③你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结:童年的趣事令人回味,令人向往。

4、回读全文,讨论解决:

为什么开头写柳树、榆树的样子?与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有什么联系?

5、总结全文,谈收获。

(1)学习组材方法:先总后分。

(2)情感体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对大自然热爱之情。(3)如何学习略读课文:

初读,了解大意—自学生字,提出不懂问题—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解决不懂问题,感悟重点语句—积累好词佳句。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好词佳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板书设计

4*柳树和榆钱

柳树 柳笛

榆钱 吃 教学后记

语文百花园一(综合课)

教材分析:

本百花园安排了“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笔下生辉”等训练。教学目标:

1、了解“”旁和“束”旁的由来和含义,会区分“束”和“”两个部分,会区别这个偏旁组成的字。

2、会用比喻、排比句式说句子。

3、积累成语及名句。

4、通过阅读短文,学习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5、围绕“花的世界”写一段话,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阅读习惯,围绕“花的世界”写一段话,培养观察能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2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训练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教学过程:

一、语海畅游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畅游语海,先看有趣的汉字。

1、认识“”旁和“束”旁,说说它的由来。

2、读有“束”旁和“”旁的字。

3、说一说怎样从字的含义上区分“束”和“”旁的字。

导语:我们再看看下面的句子

1、通过读语句,比较下面句子的区别。

第二句比第一句形象生动,可以让我们知道声音好听的程度,水花飞舞的具体样子,使人如临其境。

2、体会比喻、排比句的好处。

3、用带点词语说一句话。

4、师生评价说的句子。

二、积少成多

1、读读成语,发现这些成语都有什么特点?

2、这些成语什么意思?能用来描写春天的哪些特点?

3、还知道哪些带有“春”字的成语,说一说,再积累下来。

4、把名诗句读一读,说说意思,再背下来。

5、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古诗、名句,再积累下来。

三、阅读平台

1、自由读这段话,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

2、带着课文问题默读这段话,自己试着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和同学交流看法。

4、能为这篇短文画插图吗?请四人上黑板上画,其余人在书上画。

5、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评价画得怎样,为什么这么画?

(1)评价不要脱离课文内容,要边读边体会重点语句,谈自己感悟到什么了?

(2)你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6、句式练习:

夏天的风应该是蓝色的,因为夏天天气炎热,浅蓝色看起来很凉爽。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改写这句话。把“秋天”这句话也改写成“因为……所以”的句式。

7、品读全文。可以运用自由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

8、积累文中好的词语、句子。

四、作业:

1、抄写有“”旁和“束”旁的字。

2、积累词语名句。

3、背诵诗句。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观察花,并能把看到的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鲜花盛开。无论走在繁华的街道还是僻静的小区;无论是在绿色的田野还是小小的花坛,都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朵,让我们感到万紫千红的春天正悄然而至,它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二、交流预习内容:

1、你看到了什么花,请说说你的观察感受。

(要求学生介绍花名、花的姿态、形状、颜色、长势等)

2、还可以把有关花的花期、用途等资料做介绍。

三、出示图片,指导写文

1、出示图片:

迎春花

桃花

月季

樱花

玉兰花

2、指导写文。怎么介绍这些花呢?

迎春花:

(1)出示文字片在“迎春花”图片的下边。

(2)读描写迎春的例段。想想这段话是怎么介绍的?

(例段要求:从形、色、姿态几方面介绍的。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的。)

桃花:

(1)出示文字片在桃花图片下,读例段。

(2)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3)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桃花的?

(例段要求:花名传说、用途、生长地、生长期、花期)

月季:

(1)出示文字。读一读例段。

(2)这段话与刚才两段话有什么不同?

(例段要求:是从赞美花的精神、作用的角度写的。)

3、小结介绍花的角度:

(1)可以从花的颜色、形状、姿态、气味等几方面写。

(2)还可以从花的传说、花的学名、花的生长地、生长期、花期、用途等方面介绍。

(3)还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写。

(4)赞美花:

可以从花的特点谈如耐旱等。从花的精神、花的用途、它带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赞美。

4、怎么写

(1)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又是从上到下的顺序安排的。

出示月季花文字片,读一读,研究写得好在哪儿?

(从运用修辞方法上;从运用好词佳句上;从表达情感上。)

(2)运用多种写法。

(3)小结: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使人像看到了花一样,带着喜爱之情写,表达自己对花的喜爱之情。

四、提供资料

1、有关“花”的词语。

清香、怒放、绚丽、娇嫩、浓艳、盛开、鲜艳、幽香、花瓣、花蕾、花蕊、繁花似锦、鸟语花香、白花吐艳、花红柳绿、群芳斗艳、香飘万里、花枝招展、鲜花怒放、百花盛开

2、部分花的资料、例段

例段一

春天,满树粉红色的桃花可好看了。如果你仔细一看,每朵桃花四个瓣,花蕊是黄白色的,还有一股清香味,真是使人赏心悦目。我爱套话,不仅在于它美丽,而且在于它预示着未来的收获。

例段二

我家的前后左右都是鲜红的樱花,一树树、一簇簇,鲜艳欲滴。每一棵树干都戴着一顶美丽的王冠,花枝随风摇曳着,活像一群快乐的姑娘,做着各种婀娜的姿态。青绿的细枝被一个个精巧的花球儿,挂得弯了腰。我盘亘流连,爱心欲醉,忍不住攀了一枝细细端详,每个花球都是由几十朵樱花组成,软绒绒的,红彤彤,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盛开的花朵落落大方,异彩流光,花瓣一瓣挨着一瓣,托着芽黄的蕊,朵朵都像一个个小酒盅,那酒盅里宛如斟满了春天醉人的美酒。那欲开还未开的蕾口未启,就像熟睡的婴儿张开鲜红的小嘴,可爱极了。再看,在那鲜艳的花球底下,还有几个嫩绿的小叶芽,它们也探出尖尖的小脑袋,向人们报告春讯呢。

五、写一段话

1、围绕“花”写一段话。

2、写好后和同学交流。

3、班级评价。

六、修改后抄写在本上。

教学后记:

5、翠鸟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教学目标:

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理解其特点与翠鸟的捉鱼本领有什么关系。

2、初步知道翠鸟的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

3、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掌握“鲜艳”、“疾飞”、“锐利”等词语意思。

4、读懂反映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句子。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5、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 周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词语。

1.初读课文,介绍翠鸟的生长环境。

(1)翠鸟又叫“叼鱼郎”,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

(2)查字典理解词语“鲜艳、疾飞、锐利”。

2.让学生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教师重点指导查字典,学习生字。

(1)读课文有关句段,找出生字的词语和句子,指导查字典理解字义。

(2)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时告诉学生这是理解词语的第一种方法:读一读,查一查(查字典)

(3)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加深理解。指导学法:联系句子理解词语。

二、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划分自然段。

2.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作业。

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从“上节课”中我们知道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怎么办?(查字典)除了查字典以外还可以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将用另外的方法来理解不懂的词语。

二、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1.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有几句话?

完成填空练习:

一双()的爪子;一双()的眼睛;一张()的嘴

(2)说一说翠鸟的外形(联系图画和课文)

(1)爪子、眼睛和嘴;

(2)翠鸟的颜色:(头上、背上、腹部)

(3)齐读描写翠鸟身体的句子。用曲线画出表示颜色的词。

(4)从上到下说一说翠鸟各部分的颜色。

理解词语“鲜艳”的意思(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并告诉学生这种方法叫做:联一联,想一想)。

5)提示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从几个方面写的?(喜爱、习性、颜色、形状)

(6)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翠鸟活动特点。

(1)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有几句话。

(2)画出表现翠鸟活动特点的词语。

理解“疾飞”的意思:先查字典,然后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也是理解词语的方法。

(3)指导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翠鸟的捉鱼本领。

(1)读读课文,想想翠鸟怎样捉鱼。

按“等待、发现、叼走”的顺序说一说翠鸟捉鱼的过程。

(2)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翠鸟它一动不动是因为它有一双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翠鸟能发现小鱼是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翠鸟能叼走小鱼是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3)指导理解:“尽管……还是……”、“像……一样”、“只有……还在……还在……”的句式,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4)读第二、三自然段。

翠鸟之所以能贴着水面疾飞是因为它小巧玲珑。

(5)从图和文可以看出翠鸟外形、动作怎么样?(美、快)

4.学习第四自然段,重点理解“我们”为什么希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1)“我们”为什么想捉一只翠鸟?又为什么要打消了这个念头?

(2)为什么作者希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结合前后内容,指导理解。)

三、课后小结。

1.通过学习翠鸟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什么?翠鸟不仅外形美,而且有本领。(会捕鱼会隐蔽保护自己)。

2.在这节课上还学会怎样理解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总结全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指导背诵第一自然段。

按三层意思去背诵。第一层意思讲翠鸟爱停在苇秆上,第二层意思讲翠鸟身上羽毛颜色非常鲜艳。先总说,再一步步就头部、背部、腹部分别具体说。第三层意思讲翠鸟小巧玲珑。

2.指导背诵第二、三自然段。抓住“贴着、疾飞、停在、注视、等待”指导理解背诵第二自然段。抓住“悄悄地露出、吹小泡泡;锐利、眼睛、蹬开、飞过去、叼起、贴着、摇晃、荡漾”等词句,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本课生字较多,可归类学习。

(1)旧字带新字(部件法)。

艳、腹、褐、衬、灵、待、锐、泡、饲、疾、逮。

(2)重点指导

翠:上边“羽”和“羽”进行区分。

赤:上边是“土”字。

希:注意上边“ ”第一笔为撇“ ”,下边是“布”字。

2.出示卡片,读一读生字新词。

四、指导课后练习。

1.重点指导第2、3题。

(1)按课文原文体会括号里所填词语的意思和作用。(填的是翠鸟捉鱼动作的词语)

(2)指导理解词语,用“鲜艳、疾飞、锐利”各说一句话。

① 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方法解释第3题词语的意思。

② 找出这“鲜艳、疾飞、锐利”三个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教师点拨。

③ 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例句,用“鲜艳、疾飞、锐利”各说一句话。

五、作业:

写生字词。熟练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板书设计:

(美)

外形

腹 颜色鲜艳

小巧玲珑 眼

翠鸟

我们要爱护它

和所有的动物

像箭

一样

(敏捷)蹬开 叼起 贴着

住处

教学后记:

6、海鸥,飞吧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作者的朋友和海鸥之间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界动物的喜爱之情。教学目标

1、认识到“锯”,等字,会写雀、取、察等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3、激发学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山雀并产生丰富的想象的。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四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谁见过大海吗?见过大海的同学又有谁看到过那在大海上自由自在飞翔的海鸥吗?我想,凡是见过大海和海鸥的同学都会被海的总起来壮阔所震撼,都会为海鸥寻矫健优美的自由身姿所吸引。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生字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能够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一、再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引导理解:课文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1)、观察图画中的海鸥

2)、小组汇报课前准备的有关海鸥的资料。

3、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本课的生字,1)、同桌互相合作识记生字 2)、互查识字情况

4、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说说课文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6、采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一火力读等。质疑激趣让学生各抒己见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为后面的理解作铺垫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再读课文,加深感悟

1、质疑解难。

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

2、第一部分: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弥漫、气息、一抹、乖巧、歇脚、触摸、欢愉。

3、第二部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从几个方面写了友人和小海鸥的情感;能够找出体现友人与小海鸥浓厚情谊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的意思。重点引导理解:它应该属于大海。

4、指导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山雀吗?为什么?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5、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

6、(讨论并交流)说说词语的意思。

7、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地说出自己是怎样理解的最后教师再引导小结,给学生以正确的结论。

注意:抓住要点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友人和小海鸥结下的友情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要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分层理解。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读题解课文内容。巩固练习。

1、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

2、复习生字,指导书写。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书写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板书设计

6、海鸥,飞吧

海边弥漫着海洋的气息,和海鸥交上了朋友。弥漫、气息、一抹、乖巧、歇脚、触摸、欢愉。

7、蚂蚁的救助

教材分析:

这篇精讲课文。看似简单,细细读来却觉得意蕴深刻:患难之时,不离不弃,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会认的字8个,会写的字15个,会掌握的词语14个。

3、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从中感悟到做人就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4、帮助学生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能够感悟到课文的主题,认识到做人应该遵循怎样的道德准则。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教学时间:第三周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课生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解课题,学习新课

1、导语:

同学们,蚂蚁是一种体型极小的昆虫,然而就是这种小昆虫的相互救助之举,却给了作者以巨大的启迪。我想,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会对小蚂蚁产生一种新的情感,会有更多的感悟。

2、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齐读题目,思考问题:

(1)“救助”是什么意思?(2)“蚂蚁的救助”是什么意思?

3、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默读边想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一说课文大意。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提出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

2、重点指导学生易读混,易写错的生字。

3、出示生字卡,检查学习情况。

4、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语句中读一读。

5、理解词语意思

6、小结: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写法,还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读音。如“挣扎”与“挣到”都是在本课中出现的词语,但它们的读音却不一样。希望在课文的学习中,不仅能掌握字的读音,写法,还要进一步深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作用,积累下来加以运用。

三、再次读书,理清课文顺序。

1、指名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3、在书中画出不懂的地方。

4、小结:多有意思的一件事呀!读后你有什么想法,请你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和同学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从中感悟到做人就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的课上,我们结识了一位可敬的动物朋友。我们了解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就是——齐读课题“蚂蚁的救助”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读中感悟,体验情感

1、出示自学提示:

(1)是什么事引起蚂蚁相互救助的?(2)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3)我在一旁又做了什么呢?

(4)从这件事中,我受到什么启发?(5)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1)分组汇报自己自学后的想法。(2)小组内解决不懂的问题。(3)小组中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交流过程: 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找出事情的起因。

(2)出示语句:我没有对它们实施救助,因为花盆中的水很快会渗下去,蚂蚁就可以着陆了。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这句话。

(4)提问:读读改写的句子,你明白了什么?书中为什么这样写?(强调原因)学习第二部分:

(1)当花盆水渗下去时,发生了什么情况,我怎么想的,准备怎么做?(2)按提示填空回答问题。当时,我想,我准备。

(3)我为什么放弃救助蚂蚁的行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味“意想不到”的意思。换一个词,意思不变。

(意料之外、出乎意料等)

(4)体验这种情感再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5)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在谈救助过程时,品味词语、句子,体验作者情感。

①区分“用力”与“奋力”两个词。

明确:“用力”与“奋力”都是使劲的意思,“奋力”比“用力”程度更深;从“奋力”一词,体会到什么:作者为了与第三自然段区分,避免了重复。②哪幅插图画出了这个情景?看图说说蚂蚁怎样救遇难的同伴? ③画出描写获救蚂蚁被救出后的动作的词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④我看到还在水中的蚂蚁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救助落难的蚂蚁的? 出示句子:我极其小心地用针尖挑开泥土,使这只小蚂蚁露了出来。③④⑤品味带点词语,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蚂蚁被救出后,又有怎样的举动呢?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⑦品味“立即、亲吻触抚、试图、衔、碰”等词语并想象它们当时想什么呢?说什么呢?

(6)指名读第二部分,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说一说蚂蚁相互救助的过程。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作者看到蚂蚁的救助过程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2)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作者写蚂蚁的救助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 总结:

小蚂蚁虽然弱小,然而在同伴遇到危险时,它们奋力相揪,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面对它们,我们怎能不升腾起敬重之情呢?从它们身上,我们也得到了启示,那就是——(看板书总结)。

4、请你对小蚂蚁说一句话。赞美它的品质、精神或谈自己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选做题。

2、积累词语。

3、小练笔:小蚂蚁,我想对你说 板书

蚂蚁的救助

关爱他人

关爱生命

用力

互相关爱

奋力

互相帮助

继续

衔舍身相救 教学后记:

8、大象保姆

教材分析:

大象很聪明,能帮人们干这么多的事情,课文里一头大象担负起了照看主人小孩的工作。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关爱动物,和动物友好相处的意识。教学目标:

1、学习会认的10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词语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增强关爱动物,和动物友好相处的意识。

3、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大象的资料。

2、演示文稿(大象图片)教学时间:第四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趣引入

1、谁知道大象能帮助人们做什么事?

2、大象很聪明,能帮人们干这么多的事情,课文里一头大象担负起了照看主人小孩的工作,这位保姆工作的怎么样?让我们走进这一家人的生活去看一看吧。

二、自学生字,初步感知:

1、读书,画出不认识的字及不理解的词语。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自己说一说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讨论,感悟理解:

1、理清课文层次

哪些内容是写大象保护主人娃娃的内容的?其余部分写的是什么?

2、出示自学提示:

(1)为什么作者先写把黑熊踏成肉饼,再写对主人忠心耿耿呢?

(2)大象是怎样保护主人娃娃的?都写了几幅场景,哪部分最使你感动?

3、默读课文,先自学再组内交流。

4、同学交流,读中感悟 第一部分:

1、小组汇报自学提示第1题。

2、教师小结:大象凶猛对敌、亲切对人。第二部分:

1、分组汇报自学提示第2题。

2、帮助学生理出几个场景。

(1)观察课文插图画的内容和课文哪一部分是相对应的?能归图画拟个名字吗?

第二幅图画:猛撞大树,踩狗抛尸(读书上相应内容)第三幅图画:舍身相救,感激不尽(读书上相应内容)

(2)课文中哪部分内容没有相应的插图,如果让你画一画,你怎么画,给它起个题目。

(3)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

①把最感动你的内容读出来。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②指名读,进一步体会。

(4)在理出几个场景的基础上,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总结全文,归纳板书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大象具有什么品质?你有什么想法。

五、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花篮”。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3、小练笔: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人应该怎样对待动物?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8、大象保姆 猛撞大树

踩狗抛尸 奋勇搏斗

身负重伤 舍身相救

感激不尽

勇敢、忠诚

教学后记:

百花园二(综合课)

教材分析:

本百花园安排了“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走进大课堂》”、“笔下生辉”等训练。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说话要清楚、要有条理,说话要具体。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围绕标准评议自己,评价他人。

2、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应用文——建立档案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做到说话清楚,要有条理,要具体。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搜集有关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的资料。(文字、图片、录音等。)

2、教师准备一些动物图片、录象片段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时间:第 周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积少成多”“阅读平台”。教学过程:

一、积少成多

1、自由练习,同桌互读。

2、大家相互讨论交流,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内容。

3、把这首诗背下来。

4、同桌互背。

二、阅读平台《奇妙的鲤鱼溪》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短文,能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遇到不理解的词要查工具书。

2、让学生读短文,及时纠正读音。

3、指定三名学生说一说每一段主要写什么,并引导学生发现第二和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就是本段的中心句。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回答后面的问题。

三、总结本课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训练能说会道:动物明星评选会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导语:同学们,在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我们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它们是的翠鸟,的海鸥,的蚂蚁,的大象。

其实,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与人类和睦相处,帮助人类做事的动物明星。(教师演示动物图片或录象,并用一两句话从外形、生活习性、特有技能几方面加以介绍。)今天我们就召开一个动物明星评选会。通过你们的介绍要评出全班的十大动物明星。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力求使你介绍的动物成为“明星。”

2、介绍方法:

(1)要想介绍这些动物,你想从几方面介绍。

(2)归纳小结:可介绍外形(包括形状、色彩、大小、体态、叫声等)

可介绍生活习性(吃、住、玩、喜好、性格等)

可介绍特有技能

可介绍有关它的传说。

可以抓一方面介绍,还可以把几方面结合起来介绍。

二、小组交流,进行评议:

1、公布评议条件:

说话清楚、有条理、介绍的具体、内容比较丰富,有意思。

2、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推选组内2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评选明星。

1、推选主持人。

2、分组交流。

3、全班评议。

4、投票选举明星。

5、宣布评选结果。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笔下生辉:制作动物档案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在上节的口语交际课上,评选出了班上的十大动物明星。这节课我们准备给这些明星建立一份档案。请同学们看屏幕。

出示:动物小档案的图表

我们怎么填写好这份档案呢?

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分组讨论,怎么填写。

每组选择一位动物明星,大家试着填写。

2、分组展示,全班评议。(1)评议要求:

填写清楚;能通过档案看出这种动物的特点,使人了解这种动物;语言清楚明白;内容比较具体。

(2)各组通过屏幕展示明星资料图表,全班按要求评议。

在评议中发现优点,发现问题,随机指导。

三、大胆创新,发展思维。

1、还有么形式可为动物建立档案?(建立档案袋)

(1)把同种动物当案卡片放到一个袋里。(了解这类动物的特点。)(2)把有关一种动物的文字材料、图片、光盘等资料放到档案袋中,外面贴上这种动物的档案卡片。(了解这一种动物各方面的信息。)

制作不同形式的档案卡片,如:

名称类别出生地帮助人们的故事

外形特点 生活习性 其它

2、你准备采取哪种形式做?

第一种:把班里十大动物明星做成档案卡片放入档案袋中。

第二种:为自己喜欢的任意一种动物制作档案。(把有关图片、文字等放入袋中,袋外贴档案卡片。)

第三种:把自己喜欢的动物分类建档案卡片。

如:飞禽:鸽子、黄雀、黄鹂、麻雀

走兽:虎、狮、豹

家禽:鸡、鸭、猪、牛等

昆虫:蝴蝶、蜻蜓、蜜蜂

宠物:猫、狗等

四、布置制作,评选最佳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

2、全班展示

3、评选最佳,进行表扬。

4、分小组出一期小报“我喜欢的动物。”

9张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汉朝的张衡从小就爱好天文,具有认真钻研的精神,长大以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的故事。课文前5个自然段写张衡小时候喜欢数星星的故事,第6自然段写张衡长大以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教学目标:

1、认识到7个字,会写3个字,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3、鼓励学生依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4、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了解张衡,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第 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由人物张衡谈起----大家了解张衡吗?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从小爱科学,后来有许多重大发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张衡的故事。

二、指导朗读。

1、认真读课文,看课文讲的 是张衡的什么故事?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三、检查读书情况,讲说课文大意。

1、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2、鼓励再读课文,1)着重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张衡的?

2)看课文里有哪些生字新词,体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可以介绍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默读、大声读、轻声读、)合作学习读熟课文。(同桌读、小组读、分段读)指名朗读文章

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讲说,学生讲不准时,可由老师给予帮助,围绕的问题是:课文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时候的人?(张衡,我国东汉人。)

张衡是一个什么人?他做了一件什么重要的事?(张衡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发明了地动仪。)

地动仪有什么用途?它管用吗?(能测定地震,它及时测定了不地震。)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的学习作铺垫。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通读顺为下面的学习理解打基础,培养学习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全面理解文章内容,辅导词句练习和仿写练习。教学过程:

一、分段讲读课文。

1.指名一段一段读课文。

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张衡的,重点写了他的什么事?

2、注意课文里 的新词语,仔细体会它们在句子里的意思。

二、引导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课文说张衡是我国东汉人,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东汉”是什么时候,“杰出”是什么意思?

地震有哪些危害?当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震的?张衡是怎样看待地震的?地动仪是什么样子?它是怎样测定地震的? 回答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张衡的,重点写了他的什么事。

东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跳高现在有差不多两千年; “杰出”是不一般,很出众的意思。

地震使房屋大量倒塌,许多人畜死伤,当时人们反地震看作不吉利的征兆,认为是行罪了鬼神的结果。张衡不相信鬼神,他细心考察和认真研究地震,发明了测量地震的食品地动仪。

有铜铸成,形状像大酒坛。上面有健康长寿条龙,每条龙的嘴里衔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有八只张着嘴的蛤蟆。地震发生时,三、辅导练习与仿写。

1、先要求学生把题目读懂再一句一句地读通句子,接着要求读准词语,比较它们的不同。最后启发学生想一想选择合适的词语。

2、辅导仿写。朝那个方向的龙嘴里的小铜球就会吐出来,落在下面蛤蟆的嘴里,人们就知道是哪里发生地震了。(观察图)

交流学习体会。学习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感受,要鼓励他们说一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说话练习,培养学习的写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板书设计

9张衡 我国 东汉人 从小热爱科学 发明地动仪 教学后记

10、捞铁牛(单一课)

教材分析:

《捞铁牛》讲的是宋朝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时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赞扬了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怀丙和尚的聪明才智明才智。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学目标:

1、掌握“宋、府、拴、笨、尚、潜、绳、绑、铲、拔、丙、程”等12个字的音、形、义,并会写。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宋朝、笨重、熟悉、出色、浮桥、议论纷纷、淤泥、工程家”等词语的意思,并会用“熟悉、出色”造句。

2、能结合课文,理解课后习题3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3、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练习1的三个问题。能按段意给课文分段。教学重难点:

对文中重点句的理解。如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理解怀丙和尚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原理。教学方法: 球形教学法

实验演示法

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

2、课前准备: 配合课文的投影片。一套实验器具。(玻璃缸、船、沙等)计算机软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时间:第 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第一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词

二、初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要捞铁牛? 板书:大水冲牛

点拨:重修浮桥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为什一定要捞铁牛?

要捞起这八只铁牛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指导学生理解:“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引导学生理解“人们正在议论纷纷。”“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他们在议论些什么?

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一句什么话?你能从课文里把这句话找出来吗?

投影:“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指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讲了几个意思?

从这句能看出什么?(和尚有了捞铁牛的办法,而且这办法跟水有关系)

板书:叫水送牛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二、三、四段,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捞铁牛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第二段。

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为了捞铁牛,和尚做了四项准备工作,是哪四顶呢?在课文里找出来,作上记号。

讨论:和尚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第一项准备工作是什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这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板书:潜水摸牛

其他三项准备工作是怎样的?能不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先让学生按四个小组共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大船装沙

并船搭架

粗绳拴牛

朗读第二段。

学习第三段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投影这段话,组织学生讨论:

和尚先让水手们干什么?(铲沙)

为什么要把船里的沙都铲到黄河里?

船里的泥沙慢慢减少,船身和拴住铁牛的绳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一点一点向上拔)这里为什么用“拔”?是什么力量把铁牛从淤泥里向上拔的?水的浮力是怎样把铁牛向上拔?(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画面理解捞铁牛的过程)

实验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板书:铲沙拔牛

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并讨论:和尚是怎样把铁牛捞上岸的?(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演示,让学生理解)

点拨: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

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板书:划船拖牛众人拖牛

和尚才捞起一只铁牛,还有七只铁牛呢?哪里写到了?为什么不具体写?

齐读第六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和尚是怎样把一只只铁牛捞起来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简单叙述过程)

投影“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怀丙和尚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

讨论:你觉得怀丙和尚这个人怎样?课文是怎样评价他的?

“出色”是什么意思?教师讲解“工程家”的意思。

为什么说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他的出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

从怀丙和尚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通过怀丙和尚先让水手摸清铁牛的位置,又准备大船装沙,再并船搭架,最后用粗绳拴牛这四项准备工作,而且这四项准备工作的顺序不可以颠倒,认识到怀丙和尚考虑非常周到。)

从怀丙和尚指挥水手捞铁牛的过程,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通过对怀丙和尚指挥水手铲沙,当铁牛被拔出来后,并不急着把铁牛捞上来,而划船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拖牛上岸,认识怀丙和尚指挥有方。)

投影“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从怀丙说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

点拨:

洪水冲走了铁牛,冲毁了浮桥,水可恨吗?怀丙和尚从这田里看到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没有?

“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怀丙和尚看到水有利的一面没有?

他既看到水有害的一面,也看到有利的一面,说明他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一种科学的态度。

通过刚才的分析,怀丙的出色表现在哪里?

板书:考虑周到

指挥有方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一分为二

总结全文

怀丙和尚捞铁牛这件事,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那时他就能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多么出色啊!直到今天,人们还是利用这种原理打捞沉在水里的重物。此时此刻,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引导学生发现课本插图的错误。

堂上练习

指导学生用“熟悉”、“出色”造句。

课后练习

朗读课文。

了解现在打捞沉船的办法。

板书设计:

10、捞铁牛

考虑周到

怀丙和尚出色的工程家 指挥有方 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一分为二

大水冲牛叫水送牛

潜水摸牛 大船装沙并船搭架粗绳拴牛

铲沙拔牛 划船拖牛 众人拖牛 教学后记:

11、寓言两则

教材分析:

《刻舟求剑》 这篇课文是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揠苗助长》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了学习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 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书写指定的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背诵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教学重难点: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 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刻舟求剑》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果。3.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读第一段。(提问)(1)课文讲的是什么?

(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3.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4.学第四段。(重点段)

(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使学生分析理解到:这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的。(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2)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四)朗读全文。

分析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指导看拼音写词语。

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先让学生看思考题背诵。

(1)有个人去干什么,一不小心,发生了什么事?

(2)那个人心情怎样?他做了什么事?

(3)有人催他做什么?

(4)那个人先怎样?后说了什么?

2.再去掉思考题背诵,背熟一段,再背下一段。

3.最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揠苗助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写法)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猜猜看

既然你们都读了不少寓言故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挑战的请起立。(出示课件-猜猜看)

三、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配音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出示课件:揠苗助长动画)自我介绍

3、配音讲故事

4、小结。

问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办法?现在后悔吗?说说你的想法。现在你最想对观众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农妇: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他的这件蠢事。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样子,你该怎么开导他?

问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知道了吗?你还爱你的爸爸吗?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会犯错误吗?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出示课件-总结的话)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人物:楚人

事件:求件

结果:没找到

寓意: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观念和方法 揠苗助长

愿望:苗长

揠苗助长 办法:拔苗 说明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结果:苗枯 教学后记:

12、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

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德国人布斯看到扫地机扫地时扬起灰尘,想要发明一种不扬灰尘的扫地机,回到家后反复试验也没有成功,后来受到妈妈的启发,反过来试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吸尘器的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教学增进学生的自读自学能力。教学重难点: 体会“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这句话。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教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时间:第 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辅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读准课文里的生字新词。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出

1、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读课文,了解文章意思。鼓励学生自读自学课文,参考提示要求全面了解文章意思。向学生提出的要求,应主要是 1)课文写的是谁?主要讲了他的什么事?

2)要先一段一段地读认真了解每一段的意思,然后再通读全篇。3)自学生字新词,认清字形,把读音读正确。

二、检查自学。

组织交流学习收获,加深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感受,指导要围绕课文内容重点和文章中心思想。

三、指导朗读。

1检查读书情况,讲说课文大意。1)鼓励再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默读、大声读、轻声读、)合作学习读熟课文。(同桌读、小组读、分段读)指名朗读文章

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要先一段一段地读认真了解每一段的意思,然后再通读全篇。讲说,学生讲不准时,可由老师给予帮助,围绕的问题是:课文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1、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全面理解文章内容,辅导词句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分段讲读课文。

1.指名一段一段读课文。

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重点写了他的什么事?

2、注意课文里 的新词语,仔细体会它们在句子里的意思。

三、引导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1)什么事情引起了布斯的注意,使他产生了研制扫地机的念头? 2)布斯在研制扫地机的教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3)布斯的母亲给予他哪些帮助?母亲的什么话启发了布斯?

引导讨论:布斯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回答:什么事情引起了布斯的注意,使他产生了研制扫地机的念头?

布斯在研制扫地机的教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布斯的母亲给予他哪些帮助?母亲的什么话启发了布斯? 学生讨论交流 分组说一说

讨论:布斯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做事要有决心,肯动脑筋,布斯“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的念头,说明了他善于灵活高速自己的思维。)

布斯大林的母亲给了他哪些帮助?母亲的什么话启发了布斯?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1)检查对生字词的认读,巩固积累词汇。A. 补充词语花篮

B. 抽卡读词语 抽卡认读生字新词

交流学习体会。学习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感受,要鼓励他们说一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说话练习,培养学习的写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板书设计

12、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 布斯发现…… 母亲的话启发…… 教学后记

百花园三(综合课)

教材分析:

本百花园安排了“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笔下生辉”等训练。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围绕标准评议自己,评价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做到说话清楚,要有条理,要具体。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绘制自己想发明的物品。(文字、图片等。)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等。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时间:第 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汉字真有趣”、“填写反义词”、“读读背背”、“我的采集本”。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到《百花园三》逛一逛,请大家到园里走一走,认真瞧一瞧,相信我们又能学到很多知识。

二、学习第一题“汉字真有趣”

1、读一读,想一想:每组里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2、学生讨论:意思不同,读音就不同。

3、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的,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中,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4、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三、学习第二题(读词语,填反义词)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识字7教学设计下一篇:感恩老师优秀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