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创新

2024-1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金融创新(通用8篇)

中国金融创新 篇1

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农业经济管理

郝筝筝 112222 2012.02.16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摘要:在低碳经济的今天,各国都在积极发展自身的碳金融市场,而碳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碳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本文首先阐述了碳金融工具的相关概念,然后分别对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因、规范要求、对碳金融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当前我国在碳金融工具创新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已有的分析结果对当前我国碳金融工具的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字:碳金融

金融工具

创新

以《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为起始点,全球快速掀起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浪潮,各国迎来了低碳经济的时代,传统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已无法应对低碳经济的各种要求,我国近年来积极响应和履行国际责任,开发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各种金融工具,推动了我国碳金融的向前发展,然而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碳金融工具还处在发展初期,另外我国现行的碳金融工具对碳金融经济的发展来说已经相对停滞,对碳金融经济的刺激作用不够强劲显现,而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碳金融有着快速的发展趋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我国碳金融工具进行改进和创新以适应并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

一、碳金融工具的理论基础

(一)碳金融

碳金融一词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在金融界产生的一个新词语,它是由于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外部性,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以达到可持续发展概念上的帕累托最优,国际社会应运而生一种新型金融活动。碳金融给金融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它既将低碳的理念普及到自身的行业发展中,也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低碳经济的进步和人类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保证和动力。碳金融要求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以为低碳经济服务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为长远定位,只有如此,碳金融的发展才能长久。

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的理念催生出来的,同时碳金融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各国低碳经济的有效运行和不断实践。为实现这一相辅相成的可持续发展体制不断的发展壮大,人们应加强对碳金融工具的认识和挖掘,因为只有充分地掌握和应用碳金融工具的各种原理和机制,并不断对其进行创新,才能推进碳金融市场的繁荣昌盛。

(二)碳金融工具类型

对应于传统金融工具中原生和衍生的分法,碳金融工具也可大体分为原生碳金融工具和衍生碳金融工具。

原生碳金融工具,或称基础碳金融工具,其主要职能是媒介储蓄向投资转化,或者用于债权债务清偿的凭证,可以包括碳信用交易和碳现货交易。其中碳信用交易又主要包括配额型交易和项目型交易两类。

衍生碳金融工具是在原生碳金融工具基础之上派生出来的金融产品,包括远期、期权、期货、期权和结构化票据等。衍生碳金融工具的价值取决于相关的原生碳金融产品的价格,其主要功能不在于调剂资金的余缺和直接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而是管理与原生碳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暴露。首先,在碳远期交易方面,CDM交易本质上是一种远期交易,具体操作思路为买卖双方根据需要签订合约,约定规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购

第 2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买特定数量的碳排放交易权;其次,碳期货、期权交易方面,碳期货和期权交易合约与传统的期权、期货合约的基础资产并无二致,只是基础资产不同而已;最后,碳结构性产品,自 2007年 4 月起,荷兰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和东亚银行等几家外资行和中资的深圳发展银行先后在市场中发售了“气候变化”为主题的结构性理财产品。

其他方面,首先是碳基金,1999年,世界银行成立首款针对CDM 的原型碳基金,从此,各种类型的碳基金层出不穷,按发行主体的异同,可分为世界银行型碳基金、国家主权碳基金、政府多边合作型碳基金、金融机构设立的盈利型碳基金、非政府组织管理的碳基金和私募碳基金等;其次,碳担保和碳保理,主要为应对碳金融项目的资金需求量大和规避未来发展前景的高度不确定性的;最后,碳拍卖,Bluenext和Citi于2010年1月8日首次推出基于ERU(EmissionReduction Units)的碳拍卖业务。

[1]

二、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因及遵循规范

(一)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因

1.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形成了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巨大压力 气候变化会直接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如全球气温升高会导致冰川海洋地区居民生活安全性指数的降低,从而对该地区的保险业产生一定的威胁;近年来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大会对银行带来气候变化信贷风险、环境信贷风险和环境法律风险。这些气候变化的问题都与碳金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金融界为了抵御和加大对这些风险的处理措施不得不积极开发新的碳金融服务和业务功能,并在碳金融工具上进行不断地创新,以减轻其自身的压力。

2.低碳经济下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内在动力

2003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一词,宣布“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从根本上成为一个低碳经济国家”。2005年11月,英国利用其作为八国首脑会议的东道国和欧盟轮值主席国之际,把气候变化问题列入八国首脑峰会的两大主题之一;并于同月召开了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环境和能源部长参加的,以“向低碳经济迈进”为主题的高层会议。2006年10月,《斯特恩报告》指出,如果全球每年将GDP的1%投入到到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损失5%—20%,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近年来,法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纷纷接受低碳经济的感念,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向低碳经济转型。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示接受或者反对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其一直主张通过技术途径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与低碳经济的内涵相一致。由此可以看出,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此趋势下世界各国国际经济实力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其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和运行程度,故为了加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也需不断地进行碳金融工具创新,以便推动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

[2]

(二)碳金融工具创新应遵循的规范

1.坚持“赤道原则”为基本原则

赤道原则,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目前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一个新标准,40余家大型跨国银行已明确实行赤道原则,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国内绿色金融创新仍停留在支持企业节能减排的层面,只有兴业银行一家采用了赤道原则,与“赤道原则”在环保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国际标准的差距较大,因此,中国金融业应积极顺应国际趋势,结合国情逐步采纳“赤道原则”为基本原则。

第 3 页,共 9 页 [3]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2.坚持金融界可持续发展的自律规范

赤道原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银行界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以及全球报告倡议机构(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本身都没有授予任何组织和个人强制执行的权利,因而,法律拘束力并不是很强,但它们却分别成为金融界履行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和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行业标准。因此同时,在为了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而进行碳金融工具创新时,一定要以碳金融的根本目的,即全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立足点,任何有违背这一原则而进行的碳金融工具创

新都是徒劳的和不被认可的。3.坚持与实体经济和现实情况相结合 中国的碳金融正处在发展阶段,其发展前景和空间都是巨大的,故对碳金融工具的创新空间也非常大,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环境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异,使得吸纳型创新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对我国碳金融工具进行创新时,必须坚持创新理念的原则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实体经济和现实情况紧密结合,以开发出满足需求、优化配置的技术主导型碳金融工具的创新为突破口。

4.坚持多方位、全面化创新

要达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不断“脱钩”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保障。其中,不仅要在行业方面如银行、证券、保险业等同等重视同时创新,也要在各个行业的具体产品和业务上加以关注,同时相关联的市场、机构、政策体制和市场方面也要加以配合创新。

[4]

三、碳金融工具创新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影响

1.拓展碳金融实施范围,加强碳金融在不同行业的发展

目前碳金融,尤其是CDM项目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其中包括能源工业(可再生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能源分配、能源需求、制造业、化工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运输业、矿产品、金属生产、燃料的飞逸性排放(固体燃料、石油和天然气)、碳卤化合物和六氟化硫的生产和消费产生的飞逸性排放、溶剂的使用、废物处置、造林和再造林、农业。然而,碳金融在各个行业的项目分布情况和实施程度却不尽相同,其中特别是在农业和林业。

以农业为例来说明,目前在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项目共1640个,年平均核证减排量达到301268738 t CO₂e,截至2012年的核证减排量将大于16×107tCO₂e,其中农业CDM项目仅为107个,占项目总数的6.52%。农田、畜禽粪便管理系统、生物质燃烧在内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其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2%,这个比例与工业的排放源不相上下,高于交通工具的排放量。

同时,从国家分布情况看,巴西、墨西哥的农业CDM项目最多,减排量最大,项目数分别达到34和23个,合计占项目总数的53.3%,减排量达到3091998tCO₂e和1544962 t CO₂e,合计占减排总量的57.2%,其次是印度、马来西亚、智利,项目数分别达到10个、9个和7个,三者合计占项目总数的24.3%,减排量达到425625 t CO₂e、1589 370 t CO₂e和652292tCO₂e,三者合计占减排总量的32.9%,我国目前已注册的农业CDM项目只有3个,均为沼气工程项目,占项目总数的2.8%,减排量达到235298tCO₂e,仅占减排总量的2.9%,这与我国世界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衬,如表1所示。

因此,若能在这两个行业中积极实施碳金融工具创新,加强碳金融的贯彻力度,便可以大力开发温室气体的减排潜力。

[6]

[5]

第 4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2.积极转换思路,从另一角度大力强化碳金融的发展

从根源上说,抑制温室气体有两个思路,一是减排,二是吸碳。从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说,由于一方面,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已经积极地施行了各种减排方案,并在此领域进行了不断的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故其发展已经逐趋于成熟阶段,再进行创新研究的空间和潜力有限;另一方面,过度的减排要求会对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一定的抑制,这种抑制可以从减排的高成本和对某些高能耗产业的限制上体现出来。然而,另一思路吸碳却未被充分的应用,在近年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可以在一些森林管理机制、加强造林和再造林等方面来吸存二氧化碳,采用这些措施来吸存二氧化碳以达到抑制温室气体所需要的成本要比直接在化石燃料利用时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成本更低,同时也不会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造成过多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能源生产中限制碳排放的边际控制成本每吨为25—120美元,改善化石能源使用效率以减少碳排放成本每吨为100美元。而Dixon et al(1993)估算热带地区造林储存每吨碳的成本为6—60美元,温带地区每吨为2—50美元。《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咯什协定》同意将造林和再造林项目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同意用森林植被抵消本国的减排指标。因此,大力加强林业CDM项目,引进各种林业方面的碳金融工具创新,以促进社会各界从积极植树造林、减少林业消耗以及支持林业发展的各种金融活动对于我国的碳金融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碳金融工具创新为碳金融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能 如今时代,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兴元素已经在世界各地快速发展,传统金融理论和实践已无法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故有必要进行金融创新,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其关

第 5 页,共 9 页 [7]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键又在于碳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积极推进碳金融工具创新可以为碳金融市场开辟新领域,把更多的资金配置到低碳产业上,同时,碳金融工具创新在低碳经济的不断实施过程中会进行更进一步的开发。这样,碳金融工具创新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不仅是目标和手段的关系,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故大力着眼于碳金融工具的创新工作对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碳金融工具创新在中国的进展和不足(swot)

(一)内部优势

1.碳金融工具创新需求迫切

我国的碳金融业务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现阶段国内金融机构对碳交易介入较少,参与碳金融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我国也正在这些方面进行积极努力以从根本上大力跟进国际碳金融发展的步伐,如一些银行已经开始积极借鉴国外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经验,纷纷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碳金融银行业务,故我国现阶段在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同时也会同时产生对碳金融工具创新的迫切需求,以加大碳金融发展的步伐。

2.碳金融工具创新潜力大 如上所述,我国正处在碳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故有关碳金融的各方面工作都会逐渐进入正轨并积极发展起来,对于其中的碳金融工具创新也是同样的,我国可供碳金融发展的领域广泛,开拓程度较大,在碳金融工具创新这块更是拥有者巨大的挖掘潜力。

(二)内部劣势

1.人们积极性不高,对新型碳金融工具不敢尝试 由于我国的碳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很多碳金融业务在各行业都缺少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碳金融业务以及投资活动中人们常墨守常规,而不愿甚至不敢去积极探索更好更有效率的碳金融应用工具。同时,我国现有的碳金融市场还缺乏碳排放的二级市场及相应的金融衍生品、保险业务等金融手段的支撑,这就在很大程度进一步加大了人们进行新型碳金融工具应用的风险度,故此阻碍了我国碳金融工具的积极创新。

2.创新质量不高

尽管我国已积极投身于碳金融的大力发展中,特别是商业银行,但对比欧洲、美国,我国的银行对碳金融的参与还仅仅是碳金融业务的初级信贷阶段,不论是碳金融二级市场的建设、碳金融投资力度、在国际社会的参与程度我们离全球碳金融的发展速度都存在差异,这在其他碳金融的涉及领域问题都同样存在。我国对碳金融工具的创新还仅仅停留在初级的衍生扩展阶段,而没有达到真正质量上的高度。

(三)外部机遇

1.碳金融广阔的市场前景为碳金融工具创新提供良好环境。据世界银行统计,自2005年起,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交易标的的交易总金额从101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26315亿美元,四年时间增长了约120倍。交易量也由2005年的1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CO₂e)迅速攀升至481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CO₂e)。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碳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随着低碳经济发展和碳交易活动更加活跃,碳金融必将成为未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重要因素,如图1所示。因此,第 6 页,共 9 页

[8]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在碳金融广阔良好的市场前景下,碳金融工具的创新也会紧随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延伸。

2.可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碳金融工具创新的经验和不足

我国虽积极配合《京东议定书》等国际碳减排的有关协约并努力做出行动,但在碳金融的起步上还是比一些发达国家慢了很多,然而,现在我国正在从各个行业各个方面积极加大碳金融的发展壮大,在此期间的碳金融工具创新便可以充分有力地借鉴之前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并同时紧密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进一步创新研究。其中对一些适用的碳金融工具我们可以在经济技术相类似的条件下直接借鉴过来,而另外一些碳金融工具的成果我们虽不能直接适用,但却可以通过分析其产生的条件和过程,从而从创新方法上加以借鉴。

(四)外部威胁

1.人们对碳金融的认识程度低,金融机构对碳金融工具的创新理念不够重视 碳金融概念在中国金融市场上还不够成熟,很多投资企业和金融人士对碳金融的运作模式、交易规则、利润空间等都没有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了人们不愿意或者不敢对碳金融的相关业务和工具进行运用和实践。而一些对碳金融市场颇有了解的金融机构,由于碳金融的普及度和竞争压力相对较弱,致使其只是单纯引用已有的或者借鉴国际上已经成熟的碳金融工具,而不能结合本国特点进行不断创新。

2.政策、法律、制度不完善 政策方面,政府对碳金融的相关优惠政策没有加以明确规定,更没有对各个相关行业碳金融工具的积极创新提出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法律方面,对于违反低碳经济的经济运行模式的制约程度不够,环保制约标准没有达到统一且可行的要求;制度方面,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对碳金融业务缺少相应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制度。这些都导致了碳金融工具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并通过在业务种的不断应用而得以发展创新。

3.碳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中介机构不完全

在发展碳金融方面,我国相继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天津排放权

第 7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交易等碳交易市场,并成立了中国碳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两大碳基金。但是我国仍然没有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等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一个完善的碳金融市场体系没有形成,这制约了我国碳金融的发展,使得我国在国际碳市场交易中处于低端地位,没有谈价格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此外,由于CDM 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审批程序复杂,开发周期较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正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机构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其项目和交易风险,更难以开发或消化大量的项目。故此,不能给碳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良好的温床。综上所述,我国的碳金融工具创新正处于初级阶段,并会随着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开拓进展,其中会面临各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并同时隐含着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其可以从下图2中直观地看出。

[9]

五、政策建议

借鉴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发展经验,结合我们的国情和碳金融工具发展现状,针对当前我国的碳金融工具创新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一)完善政策,健全体系

碳金融作为一个新生市场具有参与者多、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碳金融的发展是一个艰巨、繁杂的系统工程,若要加强对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强化对碳金融工具创新需求的培育,政府应出台明确的扶持、引导政策和风险补偿机制,建立、规范、完善统一的交易机制,为碳排放权供需双方搭建沟通和议价的场所;并同时制定专门的能效行业监管口径,建立统一的碳金融交易规则,加大财税、环保、监管、信贷、外汇等配套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碳金融发展机制,为我国碳金融工具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

(二)加强碳金融工具创新的激励机制

为积极发展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等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碳基金、碳信贷、碳期权期货等碳金融工具,并在这些基本工具基础上通过与具体行业和业务的结合而进一步对碳金融工具进行创新,就必须要就相关政策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对积极参与和实施碳金融工具创新的企业个人给予一定的补偿和激励,以此带动其他民众的积极性和对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关注度,从而不断克服碳金融工具创新在我国固有的一些缺点和

第 8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不足。

(三)强化碳金融宏观认知普及度

要加强碳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不但要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创新业务,还要引导其他经济主体,如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方、市场投资者等参与碳金融市场,激发碳金融市场的活力;同时,要强化我国所有公民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人公有责任参与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意识,要培养主人公意识就需要大力强化人们群众对碳金融的认识,理解碳金融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所在。因此,政府应通过组织各种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碳金融的认知程度,以便碳金融能够快速在我国大力普及和发展。

六、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中国金融创新 篇2

一、我国金融创新取得的成果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经历了巨大的经济金融变革。人民银行为支持经济发展, 不断推进金融创新。而在世界经济体系面对巨大的金融危机下, 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值得各方面称赞的。近年来所取得的金融创新成果如下:

1.创新货币政策调控工具。为了有效调控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人民银行采取了市场化和地方化相结合的方式来发行中央银行的票据。

2.创新金融企业改革资金支持政策。国有企业在发展多年后, 面临资本金不足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利用外汇储备对商业银行进行注资, 补充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 同时提高了外汇储备的收益, 缓解了各种压力。为了取得实质性进展, 央行采取了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的方式, 这都体现在改革的实际成效中。这样的资金支持政策, 对调动有关方面的改革积极性发挥了正向激励作用。

3.加快金融制度创新, 稳步推进利率体系改革。近年来, 存贷款利率变化幅度进一步扩大, 金融机构在产品定价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这标志着中国货币市场培育工作全面启动, 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推进市场化, 增强了规避风险的意识和风险管理的能力。在金融风险处置和防范基础上, 对部分银行机构和证券公司实行行政关闭破产, 增强了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补偿体系, 推动建立证券市场投资者保护基金, 存款保险机构和保险保障基金。

4.大力推进金融组织创新。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推进批准中行、交行、建行等商业银行建立基金管理公司, 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5.大力推进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直接融资, 特别是债券融资比重偏低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比较突出的问题, 因此必须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不断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近年来, 人民银行在银行市场先后推出了企业短期融资券, 丰富了金融市场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 有效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金融需求。2008年, 共有181家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 24家企业发行中期债券, 共计1 727亿元。

6.创新金融服务体系。近年来加快了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开展了很多试点。人民银行服务工作的创新, 对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利用贴近金融市场一线的优势, 着力推动了金融改革创新, 大力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不断改善金融创业投资的环境, 支持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努力发展金融租赁, 积极发展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二、分阶段继续推进中国特色金融创新

全球化的持续竞争压力, 不会减少对金融创新的需求。美国次贷危机的一个有益启示, 就是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推进金融创新, 既防止操之过急, 又不能无所作为。

1.对市场上的一些创新从审批制过渡到备案制, 充分激发市场的自主创新意愿, 发挥市场主体的自主创新功能, 推动市场主导型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

2.将资本市场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的交叉区域作为业务创新的重点领域, 形成一定的跨业经营格局。

3.构建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心的金融控股集团。以大型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控股集团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建议进一步探索组建银行系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

三、金融工具的进一步创新是中国金融业创新的突破口

金融创新是中国金融30年发展的动力, 金融创新同样是中国金融下一个30年发展的动力。但是不能简单地模仿全世界最前沿的金融工具, 因为它们是一柄“双刃剑”。所以, 未来我国金融工具的创新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金融工具的创新应尽可能具备国际通用性。如果说金融制度、组织的创新要较多地联系国情, 那么具体的金融工具创新则应更多地考虑国际通用性, 而不宜刻意搞特殊性, 因为通用性金融工具有利于实现交易的规范化和国际化, 有利于与国际顺利接轨并尽快走向世界。

2.在金融业中积极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用高科技手段来确保金融工具创新获得较高的技术支持。将高科技引入金融业, 实现金融业务的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 并建立金融网络安全系统, 将大大缩小金融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距离, 使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金融工具创新成为可能, 并在技术上实现与国际的全面对接。

3.确保将金融工具的创新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监管部门通过事先界定创新的范围来制定创新的基本准则, 规定创新成果的申报审批制度等, 以法规形式约束与规范金融机构的创新行为, 从而使金融工具创新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推进创新的独创性, 信息的互换性和共享性。为此, 首先要加强系统内部、系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避免重复开发,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 产品开发战略应从着重以传统业务为基础的金融创新, 转向与经营环境相吻合的业务开发, 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客户的基本要求与利益, 并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始终贯穿“客户导向”原则, 引导客户消费金融产品, 以求达到“少投资, 多收益”的目的。

四、金融监管创新是金融创新真正发挥作用的有效保证

金融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作为动力, 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安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既存在矛盾的一面, 又有相辅相成的一面, 二者互相作用, 因此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本身是一动态“博弈”。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当局在制定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和有关措施时, 应时时掌握创新动态, 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性的监测, 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金融监管创新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金融监管制度的制定要有前瞻性。金融监管政策措施要适应金融业未来发展和变化趋势。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当局在制定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和有关措施时, 要考虑未来金融市场创新, 金融机构资产的可能变化等。此外, 要建立金融监管的预警系统, 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性的监测, 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2.模式的选择上, 应由侧重于外部监管模式向既重视内部监管, 也重视外部监管模式转变。从世界范围来看, 金融监管无外乎三种类型:一种是侧重于外部监管的美国模式。其特点是金融监管主体可以站在超然的地位监管金融活动, 避免部门本位主义, 协调各部门的立场和目标。二是侧重于内部监管的英国模式。其特点是政府除按必要的国家立法行事以外, 较少干预金融活动, 对金融业的日常监管主要由金融行业协会等组织来进行。三是侧重于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的德国模式。金融创新具有复杂性及危机隐蔽性强的特点。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的弊端的反应往往较迟钝, 而金融行业协会则反应灵敏, 因此对金融创新的有效监管需要更多的依赖于内部监管。内部监管是第一道“防火墙”, 外部监管是第二道“安全网”。

21世纪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是全球多极化、市场趋同性、交易网络化, 金融工具组合性及可转换性强, 风险非对称性和业务的综合性。面对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克服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危机, 提高其竞争能力已经刻不容缓。只有通过金融业的进一步创新, 才能使金融业为中国经济适应当今世界经济的步伐更好地进行服务。

参考文献

[1].高晶.浅析我国金融创新[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4 (6)

[2].李金声.评中国金融创新[J].财经科学, 2004 (1)

[3].施维树, 陈刚.论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J].特区经济, 2005 (3)

[4].张朝晖, 任晓.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大金融创新力度[N].中国证券报, 2008-12-29

中国金融创新 篇3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稳定性;行业发展

一、金融创新概述

1.金融创新的产生背景

我国一直是极具典型意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虽然已经开始逐渐关注金融创新工作,但是较国外发达国家仍不完善,存在很多漏洞和问题。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金融发展进程的主要推动因素便是金融创新手段,在这段时间的发展完善过程中,金融创新逐渐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市场中的内部发展动力。具体实施的金融创新法案,比如由国有商业银行陆续推出的股份改造策略、种类多样的理财产品的推出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我国经济市场体制改革和完善。对于金融创新带来的对金融市场发展的积极影响,我们应当给予认可和重视,但是,对于它们所带来的一系列其它发展问题也应当给予关注,绝对不能忽视它所能够对经济市场产生的影响。金融创新为市场带来的问题中,有比较明显的,比如金融市场结构不够完善、企业各项规定不够全面、推出的金融产品不够成熟且种类单一、对已推出金融产品的管理不够到位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国金融市场的后续发展将会遭受一系列问题干扰,比如说如何把握金融创新的发展程度才能最大程度上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我国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关注重点怎样确定,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行业专业人士进行详细分析研究进而作出具体的工作指示。

2.金融创新的具体内涵

众所周知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经济发展速度极快的基础上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尚未被挖掘和重视,比如就我国的金融市场而言,它的发展并不完善,一定程度上来讲只处于发展中的初级阶段,依据我国目前的具体国情和社会状况,如果完全地学习国外先进国家的金融发展模式势必不会理想。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思考的是,如何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发展基础,在此程度上对国外金融发展的可取之处进行适当学习,力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國国情的金融市场发展模式。

20世纪20年代,具有美国国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皮特针对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提出了自己独特性的看法,对金融创新有了较为明确的定义。他曾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称创新是转变后的生产函数的建立,这其中包括一系列的活动策略,包括对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提出、对全新发展和生产模式的采用以及对新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通过上述言论不难得出结论,在熊皮特的认知中,他所理解的金融创新并不只只局限于金融市场中的创新,而是波及整个经济发展链条的创新工作。结合各种研究结论,本次论文对金融创新的具体定义是,发生在金融界的各种组成要素的二次组合。也可以概括理解为,金融组织机构或者管理部门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对机构组成、产品种类、经济发展结构做出的针对性改革和创造。金融创新具体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工作:金融业务、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制度。

二、金融创新对于我国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1.制度的缺陷让金融业不稳定

在目前我国的金融制度中是,虽然很多都有创新意义,但是还有着很多缺陷。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这些缺陷会对我国金融的稳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同的制度,对于稳定性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如果使用合理的制度,就会让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更加稳定。在目前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我国已经到了经常经济的时期,改变了过去“大统一”的管理模式,并且不断努力发展。但是目前,在金融资金上,我国商业英航对于资金的补给方式还没有较大的改变,让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管理制度只停留在表明。同时,由于很多国有企业发展越来越差,不能把利息按时给政府,甚至找理由推脱,对于贷款延期或者逃费还款。这种恶劣情况严重破坏了金融市场,让我国金融行业的风险大大增加。

2.不均衡的金融市场结构与效率降低稳定性

由于我国的国情,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只是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因此,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还会不断地扩大,但是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金融发展的质量较低,影响稳定性。近年来,我国在金融行业中的改革都有了很大的成功,行业的建构越来越合理,但是还有着失衡情况。同时,由于行业的工作效率和市场效率较低,都会我国金融行业的稳定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金融产业化发展产生的矛盾影响金融稳定性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金融行业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持续发展,地位出现了很大的改变。金融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已经基本确认。但是,金融风险越来越大。很多企业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只重视短期的经济效益,没有考虑对于整个行业的稳定性影响。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没有使用有效地措施,让这些风险对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十分不利。甚至有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进行恶性竞争,使用非法的方式进行经营,对我国金融行业的稳定性产生了破坏。

三、结论

综上述所,在金融创新背景下,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但是任何事都是由两面性的,金融创新对于我国金融汗液的稳定性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我国金融行业的相关工作人员与企业调整好发展的步伐,做好金融体质的改革,希望能够减少在金融创新背景下行业的不稳定因素,让我国金融能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蕾. 金融创新背景下中国金融稳定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杨荣海.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金融稳定性研究[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06:36-41.

中国金融创新 篇4

图为:91金融获评“互联网金融创新实践基地”

2015年7月21-23日,由工信部指导、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2015(第十四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中国最大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91金融受邀参加此次大会,并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先锋被选为“互联网金融创新实践基地”。

中国互联网大会由工信部主管的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是中国乃至亚太区域最具规模、最为专业、最有价值的行业内标志性品牌活动。此次“互联网金融创新实践基地”是由中国电子金融产业联盟和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金融工作委员会联合颁发,期望以实践基地为依托,联合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先行者,共同探索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径,共同把互联网金融行业做强做大。

出席本届大会的领导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尚冰,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任贤良,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隋振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刘建新,宁波市人民政府市长卢子跃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蔡吉人,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等人。

走在创新的高速路上,91金融备受业界青睐

91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文雄表示,91金融获选“互联网金融创新实践基地”,是投资界对91金融业务发展模式和开拓创新能力的认可和支持。91金融将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努力创新,进一步完善自身生态体系的建设,让每个人、更多中小微企业都能够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大发展。自2011年创立以来,91金融就把创新作为平台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致力于平台建设,通过互联网方式不断创新,积极帮助银行和金融机构延伸业务、升级服务体验,同时为金融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便捷、专业”的贷款、保险、理财等普惠金融服务。经过近四年的探索与创新,91金融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生态型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以91金融云和91金融开放平台为基础,拥有91金融超市、91增值宝、91旺财以及91金融圈等业务支撑点,连接数万家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以及上亿金融消费者,每天产生上百万次金融消费业务。

独特的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商业模式以及稳健的创新金融服务运营体系让91金融备受业界青睐。2015年1月23日,凭借创新的产品设计理念,91金融荣获由中国电子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颁发的“2014年度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奖”。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篇5

金融创新一词在学术界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国内许多经济学家把金融创新定义为:金融创新是指会引起金融领域结构性变化的新工具,新服务方式,新市场以及新体制。

金融创新极大提高了金融效率,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1.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

金融创新有力地推动了金融发展,为广阔的金融世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1)增强了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利率、有价证券价格的频繁波动,给广大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但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等新的金融创新工具的出现,能使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运用正确的操作方法有效地分散和降低投资风险。

(2)提升了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

金融机构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积极地引进或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整体运作效率,金融竞争或以推动新的金融创新。

2.金融创新的消极作用

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风险。

(1)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

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市场一体化和资本流动国际化,任何一个国家在金融运行中出现问题都将迅速波及其他国家甚至整个国际社会金融业,从而影响到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此次金融危机,源于美国、漫延欧洲、最后波及全球。

(2)金融创新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金融创新工具多以表外业务进行,并不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且由于衍生品交易的即时性和复杂性,这就使得金融监管当局很难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和监控,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二、金融监管是金融安全的重要保障

金融监管是金融主管部门依法利用其行政权利,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实施管制和约束,以控制金融业整体风险,限制金融业过度竞争,促进金融业依法健康稳定运行。

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存在着多方面的特殊性,使得金融监管尤为必要。

1.保持货币制度和经济秩序的稳定离不开金融监管

金融业经营活动的失败会导致全社会资金供应者和资金运用者的失败,破坏整个社会的信用链条,甚至会动摇货币制度,造成社会经济的混乱。

只有加强金融监管,才能保持货币制度和经济秩序的稳定。

2.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离不开金融监管

真实、及时、准确的信息数据是研究制定货币政策的前提条件,而金融监管是保证金融信息的有力手段。

如果没有金融监管或监管不力,就不能保证这一前提条件的实现。

健全的金融微观运行机制是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

不建立健全包括金融机构内部稽核在内的金融监管制度,就不能建立健全金融微观运行机制。

3.金融监管可以防止金融风险的传播

国际经验表明,金融危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金融监管不力,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果没其健全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作保证,即使是制定了正确的货币政策,也不可能将其有效地实施,甚至还有可能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危及社会的安定。

因而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充分发挥防范风险化解危机的作用。

4.金融监管本身对金融创新有刺激作用

金融机构为了求得自身的自由发展,总是千方百计绕开金融监管,在这个过程中就创造了许多新的金融工具。

这些新的金融工具极大地促进了金融领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金融创新 篇6

论文关键词次贷危机 金融创新 金融监管

论文摘 要美国作为世界金融的中心,对全球的金融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美国出现住房次贷危机,美国的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知错而改。从这次次贷危机中,所暴露是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二者是一对天生的孪生兄弟,金融危机的出现暴露了这二者间的深层矛盾,但是另一方面这二者是相互依存存在的。离开了金融监管的金融创新是危险的,会带来灾难和不幸。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来看这二者的关系。本文中对美国金融危机中所暴露的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矛盾和关系作出分析,认为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金融监管不可懈怠,要注意加强。

一、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中的辨证关系

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源自于美国的住房次贷危机。金融创新产品在房地产领域的毫无节制地进行开发,是金融监管如空气,或者说金融监管根本没有发挥它的作用,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的畸形扩张,引发次贷危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缺乏金融监管的金融创新犹如离开水了的鱼,是会导致灾难的发生的。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这二者的辩证而统一的关系是值得探究和深思的。

1.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具有促进各抑制的双重作用

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来说,并不是只起一个监督和制约的作用,而是有这既促进又抑制的双重作用的。金融创新是深化金融的突破口,所以对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来说,金融创新必不可少,而如何这种创新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而非抑制其发展,这与金融监管的合理实施是分不开的。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的金融活动创新不断,按照目的的不同这些金融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竞争性金融创新、合作性金融创新和监管性金融创新。这三类目的性不同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需求当然也是有差别的。

竞争性金融创新和合作性创新虽然创新的形式和目的有所不同,但都还是可以以常规的金融手段进行监管的。而监管性的金融创新则是直接挑战了金融监管的灵活性。金融监管应该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在金融创新之前就应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和法律,来规范监管市场。这样的金融监管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监管的方式,不再是一种机构监管,而是应该过渡到功能监管。在当前形势下,以机构作为监管对象的监管方式已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状况,应该采用的是以功能为对象进行监管的方式。第二,在监管的标准上,也发生着变化。监管从单纯的资本监管发展成为全面性风险的监管。传统的资本监管仅仅是针对次贷风险的。但是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出现,随着而来也是各种风险的增加,比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都是金融创新中会出现的风险。所以,现在的金融监管已经往全面性的风险监管发展了。第三,在内部制度的控制上,在传统的监管制度中,主要的的着力点都在外部,对于金融本身内部的监管有所欠缺。现在的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内部控制也提出了创新性的要求,需要一个健全的、有效的金融内部监管制度来规范金融创新。

从金融的创新,映射到金融监管的创新。既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金融上一些不合理的创新。也是为了给科学的金融创新活动保驾护航。总之,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具有促进和一直的双重作用,二者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博弈过程。

2.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监管主体重叠与缺位并存

中国金融创新 篇7

狭义上讲,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网络作为中介的资金流通活动; 广义上讲,互联网金融还包含了提供网上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和相关法规。随着金融行业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行业的主要形态。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形式主要有: 网上银行、网络第三方电子支付、网络小额信贷、网络金融产品销售等,典型的产品包括支付宝、余额宝、P2P网络信贷、花呗等。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运营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银行业务的拓展、客户的多样化、服务平台的变化及内部管理系统的完善等方面。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年代,金融创新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其涉及的范围体现在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创新、服务体制创新和机构创新。互联网金融使金融服务成本极大降低,范围、水平快速提高,极高的运行效率使其成为了人们的首要选择。但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虚拟化、国际化、 专业化的特点,而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仍不完善,这种新兴的金融体制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提出了挑战。

2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风险

我国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业的结合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新型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在日益更新,为我国金融行业注入了发展的动力。然而,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创新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影响到了互联网金融创新体系的运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操作风险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仍处在发展初期,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高效、规范的操作流程,相关规制也没有发展成熟,极易在操作过程中发生失误,造成经济损失。而网络交易的特殊方式,使交易双方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剧,增大了确认交易方身份、信用的难度。

2.2技术风险

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技术漏洞成为了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问题。互联网金融服务需要通过计算机程序、软件、操作来合作完成,在处理互联网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会出现计算机技术性风险和安全风险。

2.3法律风险

互联网金融仍属于新兴金融,其相关法规仍不完善。 尽管我国已出台了证券法、银行法、网上银行支付管理办法等法规来维护互联网金融的运行,但不全面的规制使网络违法行为仍得不到有效管理和约束。

2.4信息风险

在享受互联网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客户需要输入其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支付密码等个人信息,而不需要使用网银盾牌,信息密码确认等传统银行的身份核对方式, 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同时,不法网站利用病毒,伪造网页等方式盗取客户信息,伪造客户身份进行犯罪等行为,给客户带来经济损失,加剧了信息风险。

3互联网金融创新风险的管理办法

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出现的问题,我国可以将以下方法作为管理风险的措施,以维护互联网金融体制的发展。

3.1操作风险管理

互联网金融以计算机操作为依托,需要参与人员拥有专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经验。如果交易人员对操作方法了解不足,就容易引起资金损失,出现流动性不足、交易金额错误、结算中断等问题; 同时,操作失误会使互联网金融创新承担更多风险,不利于其高效的发展。

因此,金融机构应该坚持有效的信息披露,扩大范围,增加内容,以确保内外部共同监管的实现; 另外,金融机构应做好其交易系统的安保工作,形成良好的信誉体系; 加强对相关人员的训练,促进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

3.2技术风险管理

互联网金融创新将计算机通信系统作为运营的基本工具,如果其出现问题,会对互联网金融的整体运行造成影响。内部问题包括: 计算机系统漏洞、网络系统失防、加密技术及密码管理失误; 外部问题包括: 网络黑客侵入、 计算机病毒等。这些问题会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给交易方带来经济损失; 另外,中国自主研发的互联网金融设备仍不成熟,硬件和技术大多从国外引进,容易出现选择失误,导致系统性混乱。

为了管理技术风险,我国应减少对国外硬件和技术的依赖,增加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投入,提高整体自主研究水平,形成适合于中国互联网金融体系发展的系统; 同时, 金融机构间应加强沟通和协调,提出科学、有效的技术认定标准,防止技术风险的发生。

3.3法律及信息风险管理

尽管我国已有法律来规范金融体系的运行,但这些法律并没有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而更新、完善,因此出现了互联网金融方面的规范漏洞,交易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未明确,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发展。

我国应弥补互联网金融相关法规的不足,建立明确的市场准入、经营、退出标准,监管资金流动,全面统筹、 管理交易系统。我国可以将国外互联网金融相关法规作为参考,结合本国情况,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法规,保护消费者隐私,保证电子合约的合法性,促进公开操作,形成分工合理、权责分离的互联网金融体系。

4互联网金融创新管理的协调办法

为解决在我国互联网金融体系中的问题,需要参与各方加强沟通和协调,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完善互联网金融体系。

4.1协调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强劲,各国都在尽力拓宽本国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但新型的金融创新发展未成熟,隐含着很多金融问题和风险,需要监管和引导。 但过度的管控会对新技术的创新形成阻碍,限制我国的金融创新实力,减少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应建立统一的互联网监管标准,在适宜的范围内进行监管活动,时刻关注互联网金融风险,增加互联网金融创新投入,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占领先机。

4.2协调消费者和金融机构的利益关系

互联网金融创新缩短了交易时间,但却激化了消费者和金融机构的利益冲突。监管者应全面统筹、平衡消费者和金融机构间的利益。一方面,保护消费者权益不受损害,维持其对于金融市场的信心; 另一方面,维护金融机构的利益,支持创新活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和谐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消费者虽然是金融市场的最大参与方,但在交易活动中处于弱势。因此,监管机构应该将消费者的利益置于首位,同时,大力促进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和改革,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3协调分业监管和混业监管

我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行分业监管模式,但是新生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缺乏直系监管机构。随着互联网金融交易产品、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我国现有的分业监管模式出现了监管重叠、各部门信息协调不足等问题,无法对互联网金融实行高效管理,影响了监管效果。单纯的分业监管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要求,因此,监管者应该协调分业监管和混合监管的关系,全面统筹,实现二者结合的综合监管。

4.4协调国内和国际管理的关系

中国经济的未来在金融创新 篇8

第一,金融创新连接全球。这是近年来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不仅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是同样。为什么以前金融危机对市场的冲击有限,而现在却可以快速传染?因为通过金融创新,全球各地的金融市場从宏观到微观以及监管体制,已经越来越相似,并且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

在全球金融市场、金融创新的推动下,不同金融子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是风险的传染也更迅速。这也使得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的金融市场,还要关注美联储、欧洲央行等国际市场主要机构的举措。金融市场运行的全球化,实际已对金融监管区别于国家的现状提出了挑战。

第二, 金融创新引导实体经济。金融已不仅仅只是被动地、滞后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或者说金融创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方式已经越来越多。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类的进步,金融的资源积累已足够雄厚,这使得它越来越具有重要的、独立的、甚至是超前性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通过金融创新来带动具体的实体经济的创新。

金融创新巨大的影响力和冲击力,不仅只是服务实体经济,实际上还带有越来越明显的引导作用。金融周期正在脱离实体经济的运行周期,变成越来越具有强烈影响力的相对独立的波动周期。

上一篇:教师个人调动工作总结下一篇:标准个人借款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