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生态环保教育教案(共5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
1.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内容。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应用能力。
2.通过本节的学习,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提高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珍惜生命的理念。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
3.增强爱国主义思想、增强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4.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世界上生物体色、形态等的奇妙无穷,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生物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使学生感觉世界的美丽,进而让学生感悟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l)生物的多样性组成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内容。(2)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2.教学难点
(l)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师):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家园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自主探究 1.什么是生物? 2.自然界的功能。
生物资源是地球上生物进化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生活不能离开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组成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致使野生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3.山野中的成员。
(1)土壤(2)树木(3)花草(4)小动物。4.生物多样性的原因。(1)、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关系 1)一天中,我们会做哪些事情?
2)组织学生分主题收集资料阐明生物的多样性与发展的关系 A、讨论生物的多样性与我们人类有怎样的关系?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预设:根据学生兴趣分成调查植物组,调查动物组,生物多样性与健康组,调查具有药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的组)
根据学生兴趣,进行分四组调查,第一组调查植物;第二组调查动物;第三组调查生物多样性与健康;第四组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药用和欣赏)。
3)各组汇报调查结果,再探究,再归结。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大自然改变生物,人类也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生物,丰富着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对于整个生命世界的重要性。(2)、生物多样性与其它生物的关系 讨论:1)花朵是为我们人类而美丽的吗?花与虫之间什么关系?(提示:花是为了招引昆虫帮助传粉,繁衍后代而存在的。)让学生举出这样的三个例子。
2)生物与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4.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我们知道生物资源对我们很重要,但是人类对他们的破坏却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大家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吗?
生:保护它,生物圈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很好,非常正确!生物多样性是包括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它们拥有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和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是生物进化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野生生物资源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只有全面认识野生生物资源的价值所在,才能增强并树立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采取具体措施保护野生生物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使野生生物资源世世代代地、可持续发展地为人类造福。
5、保护生物的多样。
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其衰退速度是相当惊人的。那么,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呢?
从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基因的丧失、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破坏三个层次上来看。例如,新疆虎、野马等已经灭绝或在我国境内绝迹,大熊猫、金丝猴等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域明显缩小,种群数量减少,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我国的原始森林面积,每年减少5000km2。再如,截止到1997年,我国某地区退化草原的面积占全地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50%左右。
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均生物资源占有量居世界落后水平;二是人口的增长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使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因此,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这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大屏幕展示)其中,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多数野生生物灭绝或濒危的主要原因。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生:保护野生生物。)
是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主要包括: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那些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
迁地保护是对单一的物种进行保护,它主要适用于受到高度威胁的物种进行紧急抢救,以避免物种的灭绝。例如,将濒危的动植物物种迁移到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为了保护野生生物资源,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其中《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规定,“对于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除特殊需要经过批准,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上述法律和文件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所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保护生态环境,一是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二是防治环境污染。我们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只是仅针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强调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是遵循种群数量增长规律,兼顾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最后,请同学们看这样两句话:(大屏幕齐声朗读)
生:“地球不是属于人类的,但人类是属于地球的。”“地球不是我们从前辈那儿继承的,而是从后代那里借来的。”
希望大家都能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课外拓展: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家乡有哪些珍贵的生物资源;调查家乡曾 经发生过哪些破坏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事件;提出保护家乡生物资源从保护家乡环境做起的倡议。
第二课 :微观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关注,初步了解一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及方法。2.制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内容,引导学生实施研究,激发研究兴趣。
二、过程目标。
1.外出观察,寻找昆虫的踪迹,提高科学观察的能力。
2.引导学生从搜集汇报的资料等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同伴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三、情感目标。
1.走进昆虫的世界,了解昆虫的相关知识,了解这有趣和神秘的生命。
2.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
走进昆虫的世界,了解昆虫的相关知识,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神奇有趣的地方,你们想去吗?(播放幻灯片)
适时讲解:小蜜蜂在忙着采蜜,毛毛虫在慢慢地爬行,蝴蝶在快乐地飞舞,小螳螂在忙着找食物,还有金龟子、甲壳虫等等他们都在忙碌着自己的事情。
2.提问:在幻灯片中你们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吗?
3.揭题:那老师告诉大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昆虫。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神奇而有趣的昆虫世界。板书课题。微观的昆虫世界
齐读课题。
(二)学习与探究
1、什么是昆虫,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1)昆虫是一类身体分头、胸、腹三大部分,胸部一般生有3对足、2对翅,骨骼长在肌肉外面的动物。(2)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昆虫?
预设:蜜蜂、蝴蝶、苍蝇、蚊子、蝗虫„„(3)辨别:这些是昆虫吗?
出示课件:(各种动物图片,有的是昆虫,有的不是。)学生根据昆虫的概念辨别是否是昆虫,并说出理由。
2、昆虫一生的变化。
昆虫的生长有一种现象:蜕皮。昆虫的蜕皮是生长的需要,因为昆虫的表皮(外骨骼)是由蜡质层和几丁质层组成的。蜡质层位于表层的最外层,可以防止水分的蒸发。几丁质是复杂的含氮多糖类,它是外骨骼的主要成分。在几丁质层的下面是分泌外骨骼的表皮细胞。表皮细胞分泌的外骨骼一经硬化后,就不能继续扩大,从而使昆虫生长受到限制。因此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出现蜕皮现象。蜕皮时,表皮细胞分泌一种酶,将几丁质溶解,同时蜡质层破裂,昆虫的幼体就可以从外骨骼中钻出来,并且由表皮细胞重新分泌外骨骼。当新的外骨骼还未完全硬化之前,昆虫身体可以增大。所以,正在发育而迅速生长的昆虫幼体蜕皮次数较多。当昆虫发育到不再继续长大时,蜕皮也就停止。
3、昆虫和人类。昆虫与人类息息相关,昆虫不仅为人类带来了瑰丽的文化想象力,更是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古代,昆虫就在人类的食谱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蜜蜂酿的蜜,或有的昆虫的幼虫、蛹等都可以成为饭桌上的美味佳肴,营养圣品。不仅如此,部分昆虫还有着独特的药用疗效,例如冬虫夏草、九香虫等,可谓是一座”宝库“。在工业方面,人们通过仿生学,研究生物系统的优异能力,将其作为模式化依据设计和制造设备,并将其应用于技术系统,解决应用问题。如利用苍蝇复眼原理制造出的”蝇眼“照相机,模范蝴蝶翅膀鳞片的卫星控温系统等,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生产。而一些昆虫更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如桑蚕、柞蚕吐的丝,白蜡虫分泌的蜡状物等。在农业方面,人类利用”天敌昆虫“用于农作物的害虫防治,如菜地利用赤眼蜂与其他生物防治措施相结合防治菜青虫,在显示人类敏锐观察力的同时,也显示了昆虫对人类世界的慷慨。
4、害虫。
在生活中,观赏昆虫、研究昆虫是人类的一大爱好,人类从中获得了审美的愉悦感。但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昆虫在向人类展示它们的慷慨时,也会带来无穷的灾难。食品储藏的蛀虫是居家生活的大敌,挖建筑物墙角的能手,到防不胜防的衣物蛀虫。部分昆虫的出现让人类烦不胜烦,甚至恨之入骨。总而言之,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同时也相互制约的矛盾关系。
5、对昆虫的保护。
要想昆虫与人类和谐相处,我们组觉得要加强对昆虫中益虫的保护,首先,我们应该减少对益虫的捕杀,其次,我们要宣传益虫对我 们的帮助及我们从益虫那里获得的好处,使更多人能加入到保护益虫的行列中来。最后,要以身作责,保护益虫。
第三课 :我们这里还有鱼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鱼的生活习性。
2.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3.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三)情感目标
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鱼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2.教学难点 :鱼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
三、教学过程
(一)鱼的形态特征
1.身体分部:请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鱼的体形象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发现了什么?背深腹浅。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4.鱼的体表: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5.鱼的侧线: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原来有两条线(学生会显得非常惊奇,因为平时不会去注意)。如果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 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6.鱼的鳃:请两位同学配合,剪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7.鱼的鳍:问:鱼靠什么运动?请同学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如果没有这些结构,鱼会怎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面对各种回答(即假设),请学生自己动手验证(保留尾鳍)。教师巡回指导,由于人人动手,获得的知识非常直观和深刻。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
(二)鱼类的分布。
1三大洋2南美洲3热带非洲(三)鱼对人的用。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1.鱼的种类。
2.人类对鱼类资源的利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3.我国常见的海洋捕捞鱼类以及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所采取的措施。4.淡水养鱼中的“四大家鱼”及淡水养鱼业的前景。
5.针对鱼类资源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渗透保护环境和动物资源的思想情感教育)。
四、课外拓展。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较低等的终生生活在水中的一个类群。它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都与水中生活相适应:体形一般呈纺锤形,体色背深腹浅,体表大多有鳞片,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流的作用,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外(水中)受精。鱼为人类提供多种用途,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资源。学好本节内容不仅为学习各类脊椎动物打好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第四课 :拥抱可爱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认识身边常见的动物,了解动物的一些基本特性,能对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2.通过活动知道动物也是有生命的,培养学生喜爱和保护动物的情感,保护环境的意识。
3.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观察、认识身边常见的动物,了解动物的一些基本特性,能对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喜爱和保护动物的情感,初步意识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创设情境:(出示老鹰动物玩具)看——它是谁? 揭题:板书:拥抱可爱的动物
二、我国的野生物种类。1.学生观看“动物集锦”,说说在视频中你认识了哪些动物。(对说得好的学生进行鼓励)
2.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动物?(指名说说)
3.跟好朋友一起认识动物比一比谁认识的动物多?(先在小组内认识,再各组选一名学生说动物名称,越多越好。)对不认识的动物,老师作个别讲解,让学生了解。
三、动物对人类的作用
人类用动物的皮毛制成衣服原料;人类把一些动物的皮肉入药;动物的奶、肉是我们的营养食物„„
四、动物在哭泣。
师:认识了这么多可爱的动物朋友,你们喜欢谁,说出理由。师:是啊,这些动物朋友是那么惹人喜爱,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板书:朋友),可在我们的身边,却有很多人去伤害他们,请看图片。
1.观看伤害动物的图片(配乐旁白)
这只漂亮的狐狸被猎枪击中,躺在血泊中奄奄一息,它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啦!环境被破坏,河水被污染,成千上万条鱼被夺去了生命,它们浮在水面上,再也不能在水里快活地游泳,嬉戏!这张无情的大网缠住了鸟儿的双腿和翅膀,它发出悲惨的叫声,好像在说,伙伴们快逃吧!
小鹿的头上鲜血直流,它在拼命地挣扎着,似乎在说,求求你饶了我吧!别锯我的鹿角!
可怜的青蛙在网里呱呱直叫,生气地大叫:可恶的人们,快放了我们,我们还要去田里捉害虫呢!2.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3.相机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将对生命的热爱,对动物的情感转化为行动,增强法律意识,懂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六、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老师小结:号召大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明白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3.在歌声中结束。第五课 :绚丽多彩的植物景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做一些保护植物和生存环境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进一步了解植物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
2、通过观察、交流、和搜集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欣赏国花和有趣的植物资料,增强学生对植物的喜爱之情。
2、通过搜集植物的趣闻、图片,增强学生对植物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激发学生保护植物,关注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调查、交流活动,进一步了解植物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
2、通过欣赏国花和有趣的植物资料,增强学生对植物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我国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植物。
(二)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实物引入,初步感知人与植物的密切关系 1.出示一盆含羞草
导入语:你们认识它吗?谁到前面来用手摸摸它,你们看它有什么变化?有趣吗?
指名到前面摸摸含羞草
2.过渡语:这是老师在办公室养的害羞草,漂亮吗?老师除了在办公室养了一些花草外,在家里也养了许多植物,老师可喜欢这些花花草草了,因为我觉得这些植物把我的办公室和家装扮得特别漂亮,有时候工作累了,看看这些植物心里可舒服了。
3.说一说:你家里都养了哪些植物?你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4.过渡性小结:各种各样的植物不但美化了我们的环境,而且还能净化空气,有益身体健康。我们看到它们就觉得心情愉快,所以我们不但在家里种植各种自己喜爱的植物,在生活的其它地方也种植了各种各样的植物,课下老师叫你们去调查了你家附近、你的学校里都有哪些植物,现在就把你的调查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三)、联系学生实际,进一步感知人与植物密切关系,使学生懂得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植物
1、说说你家附近有哪些植物,你喜欢它们吗?为什么?如果没有它们你会觉得怎么样?
2、说说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植物?你喜欢它们吗?假如校园中没有这些植物你会觉得怎么样?
3、过渡语:除了这些植物,你还认识哪些植物呢?它们有什么作用呢?课下老师叫你们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现在就小组交流一下。
4、小组交流收集资料
5、全班展示好的收集资料。
6、教师课件展示各种植物资料,并总结植物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大树——森林——挡风沙,为人类提供建筑材料,生活材料。防风沙,防止水土流失。
庄稼——给动物和人类提供食物。
花草——美化环境、防风沙、防污染,有益身体健康。
蔬菜、水果、药材
7、小结:我们人类的吃、穿、住都离不开植物,植物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过渡语:世界上的植物除了我们刚才认识的,还有很多种,有些植物特别有趣,不信,你们看。
(四)、欣赏有趣的植物和珍稀的植物,深化学生对植物的喜爱之情。
1、课件出示一些有趣的植物。
2、课件出示一些珍稀植物。
3、小结:珍稀植物不但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有很高的科研价值,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远古时代的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的进化过程。你们看植物的作用多大呀,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人类离不开它,如果哪一天地球上没有了植物,人类也就消失了。希望同学们都和植物做朋友。
(五)花儿朵朵艳。
1、花儿是“真善美”的象征。
2、花儿也需要营养。
3、花儿对人类的影响。
(六)植物的现状。
植物和人类的关系这么密切,可是在我们的周围却有很多破坏植物、不爱护植物的现象,你见到过吗?
(七)、激发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指导学生自觉爱护植物。
1、说一说:你见到的不爱护植物的现象。
小结:由于人类乱砍乱伐植物,很多地方由绿洲变成了沙漠,还 有许多地方经常发生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许多植物都灭绝了,还有许多植物就快要灭绝了。(课件出示一些灭绝植物和快要灭绝植物的图片)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自觉爱护植物。
过渡语:那我们应怎样保护植物呢?
2、交流:怎样爱护植物?如果看到别人破坏植物你会怎么做呢?
3、小结:植物是人类的好朋友,爱护植物应做到:不摘花,不踏草,不折
树枝,不乱摇小树,看到别人破坏植物要进行劝阻或制止。板书:不摘花
不踏草
不折树枝、不乱摇小树
过渡语:让我们快行动起来吧!做爱护植物的小卫士,下面我们就制作保护环境的提示牌和宣传标语。
(八)、总结: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植物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自觉爱护植物,做爱护植物的小卫士。
第六课 :植物中的“活化石”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的珍稀植物。我国植物资源丰富,珍稀植物种类很多,通过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搜集有关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的资料使学生得到有关我国的珍稀植物的相关资料,使学生亲身体会到祖国的地大物博,渗透爱国主义思想。银杉、桫椤、人参等均为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植物,它们数量减少的原因各不相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得出结论。并根据所得出的结论,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关于我国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方针,可以先介绍我国自然条件复杂而多样,植物资源丰富,是学生体会到祖国的地大物博,然后再介绍由于长期以来的过渡砍伐使不少植物的生长环境受到破坏,进而使有些珍稀植物的数量减少,进而提出我国对野生植物的保护法律和保护方针。最后介绍珍稀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我国主要的珍稀植物。
2.举例说明我国珍稀植物的生存状况和濒危的主要原因。能力目标
尝试课内外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搜集。情感目标
关注我国的珍稀植物资源及其生存状况。关注我国的珍稀植物资源及其生存状况。重点难点
了解濒危植物的生存状况,认识达到保护珍稀植物的必要性。教学媒体
大屏幕、多媒体设备或投影仪 课前准备
教师:查询好有关网站的网址,收集有关的工具书、参考书等资料,上课时提供给学生。
学生:全班同学分组,通过互联网或报刊杂志查阅有关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的资料,并将查阅到的资料记录整理在课本46页的表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课前安排同学们查询有关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的资料,请同学们把你们查询到资料说一下。
二、新课教学。
(一)、神奇的西双版纳。
(二)、“天下第一杉”:
15(大屏幕展示水杉的图片)同学们,这张是水杉的图片。水杉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1978年,邓小平同志到尼泊尔王国访问的时,把中国的水杉栽种在尼泊尔皇家植物园;尼克松任美国总统期间,把他心爱的游艇命名为“水杉号”。水杉好似友好的使者把我国人民的友谊传播到世界各地。那么,除水杉之外,我国还有哪些让人引以自豪的植物种类呢?
(三)金花茶、银杉、水松、金钱松。还有银杏、桫椤、珙桐、鹅掌楸、望天树等。
(四)教师:阅读下面的资料,认识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分析它们树木减少的原因各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48页的资料,回答问题)
1.生长缓慢,种子发芽率低,加上野生动物危害树干和践踏球果导致银杉数目减少。
2.桫椤是孢子植物,它靠孢子繁殖,孢子的生活力较弱,长成幼苗后生长也很慢。由于森林被伐,再加上环境遭到破坏,因此现在的桫椤数目减少。
3.由于长期以来过渡采掘以及森林面积大大缩小,生态环境变化,野生的人参数目逐渐减少。
(五)教师:针对这些原因,大家讨论一下该如何保护它们? 学生:(讨论回答)对于繁殖率低的植物可以利用人工的方法加快它们的繁殖,增加其数量;制定法律法规,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植物资源。
教师:很好!虽然我国具有复杂而多样的自然条件,拥有几乎北半球所有的植物类群。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其中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近400种。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由于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国外大多数地区的裸子植物几乎灭绝了,只有我国还保留了下来。因此我国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过度的砍伐森林,造成水土大量流失,使不少植物的生长环境受到破坏。为了保护我国的宝贵植物资源,1996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提出了国家对野生植物资源加强保护、积极发展、合理利用的方针。
(六)教师:那么,同学们想一想珍稀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略)教师:珍稀植物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从四个方面进行联系。第一,珍稀植物中的活化石植物,对研究植物的进化和探讨自然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植物中形态优美的,可作观赏植物,用来美化环境。第三,植物的植株直立挺拔的,可作优质的木材或作绿化树种。第四,部分树种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等。
所以,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应该保护珍稀植物,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第七课 :建立自然保护区,爱护古迹文物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及作用
2、了解自然保护区的现状、类型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理解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作用,区分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充分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培养学生树立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重点: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作用、类型 教学难点: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作用 教学过程:
一、自然保护区:
1、概念: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或自然综合体以及其他为了科研、监测、教育、文化娱乐目的而划分出的保护地域的总称。
2、自然保护区按其保护对象的不同,可分为:
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珍贵植物或特殊植被及水源涵养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自然公园)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
3、自然保护结构组成:
①、核心区是保护区内未经或很少经人为干扰过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所在,或者是虽然遭受过破坏,但有希望逐步恢复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区。该区以保护种源为主,又是取得自然本底信息的所在地,而且还是为保护和监测环境提供评价的来源地。核心区内是进行绝对保护的区域,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利用,严禁一切干扰。
②、缓冲区是指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区,介于核心区和过渡区之间,属严格控制的区域,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③、过渡区,位于缓冲区周围,是一个多用途的地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还包括有一定范围的生产活动,还可有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施。
二、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1、自然界的天然“本底”
为人类提供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场所。对于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评价的准则。
2、天然的物种基因库
自然保护区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又可以称为贮备库。它也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
3、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自然保护区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的基本规律、研究物种的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观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的研究等。也是环境保护工作中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当然它也是教育实验的好场所。
4、天然的“自然博物馆”。
保护了大批珍贵的自然历史遗产,保留了了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所留下的大量信息。
5、生态的旅游天堂。
多数自然保护区兼有风景名胜的特色,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界的美景能令人心旷神怡,而且良好的情绪可使人精神焕发,燃起生活和创造的热情。如: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80~90%,藤本植物有38种,名贵中药有冬虫夏草、雪莲、雪茶、川贝母、天麻等。国家级保护植物有四川红杉、星叶草、三尖杉、白皮杉、麦吊云杉、领春木、连香树等。保护区有陆栖脊椎动物122种,其中兽类21种,鸟类93种,爬行类4种,两栖类4种。保护区内有国家级保护动物,一级有大熊猫、金丝猴、豹、白唇鹿、扭角羚、绿尾虹雉;二级有猕猴、小熊猫、林麝、斑羚、蓝马鸡、红腹锦鸡、红腹角雉、斑尾榛鸡、雉鹑、金雕等。保护区属石灰岩地区,岩溶地貌发育,境内有高山湖泊108个,整个湖群多以激流、瀑布所串连,似念珠串式的沿谷底绵延数十里,最吸引人的是“五花海”,由于海底有各种颜色的沉积物和水生植物,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黄橙、绿、蓝、灰等多种颜色。此外,皑皑雪山、墨绿的森林、众多的飞瀑,倒映在一个个宝蓝色的高山湖泊里,形成水光浮翠、倒映林岚的美景。保护区以其水色之秀,山光之美为国内外喻为“人间仙境”、“神话世界”。
6、生态安全的“保护神”
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改善环境 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世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现状
世界各国划出一定的范围来保护珍贵的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已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但国际上一般都把1872年经美国政府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区。
分析、比较各大洲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情况:
20世纪以来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很快;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范围内成立了许多国际机构,从事自然保护区的宣传、协调和科研等工作,如“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等。目前全世界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不断增加,并成为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象征之一。
四、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1、国家公园:具有自然生态学特点,即可供科学研究又可供旅游的公园
2、天然风景区:具有一定的风景、观光、科学、教育、宣传等价值和意义的地区。如岩洞、火山口等
3、人工维持的自然保护区:
4、土地利用景观保护区
5、资源保护区
6、综合利用保护区
7、世界遗产地保护区:价值意义特别高
五、拓展创新
举办图片或摄影展,进一步了解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六、小结
教科书作为学校传递知识的一种载体和实现国家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具有一定的计划性、方向性和目的性,因为它隐含着特定的利益、信仰和价值判断,在这一点上语文教科书体现得更为明显。同时,随着国家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完善,以及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语文教科书的编制逐渐走向了划一和标准化,并由专家来选择课文。而由专家选择的文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知识的多样性、权威性和前沿性,但因为专家要执行国家意志,所以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也深深地体现了国家意志,这种印记在语文教科书中被反映得淋漓尽致。
而专家在选择文章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塔巴根据学校的社会功能、社会需要、知识和学科的性质制定了影响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六个因素,在这六个因素中位列前两位的是内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1]丹尼斯·劳顿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七个因素:社会效用、社会责任感、共同文化教养、个人满足感、有关认知方面的知识、家长与社会方面的压力、心智能力。[2]我国台湾学者詹栋梁通过对教科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后,提出了影响教科书内容选编的“六个命题和三个原则”,这六个命题分别是:知识与兴趣、政治与经济、社会和文化。[3]由此可见,依据不同的维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影响因素,但通过归纳发现,影响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因素,已有的研究主要包含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或学生)层面。
尽管有以上三个层面的考虑,但由于我国大陆的语文教科书编写的特殊性———在国家的主导下进行,因此本文对语文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也是有别于以上三人的论述。通过对十二册语文教材文章内容的分析,大部分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影响我国语文教科书选择这样文章的主体因素是什么呢?通过对选文的分析与综合,在意识形态上,大致可以看出,影响我国语文教科书选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两点: (1) 国家的思想标准; (2) 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国家的思想标准对内容选择的影响分析
首先,学术界和教育界对语文教科书文章的选择标准一直提倡的是“文质兼美”和“文以载道”,但通过对语文教科书选文内容的分析,思想性是占据第一位的。因为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政治思想标准在内容的选择上占有决定性的地位,因此语文课本身的特点则深深地掩埋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所以不论是选入何种文章,在“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的要求下,都要更突出强调“思想内容好”。这就体现了我国一直强调的个人思想和行为要融于国家的思想和行为中的国家意识形态,在人的社会属性中凸显的是人的“政治性”。
在这样的思想标准指导下,对语文教科书中选入的文章就有了具体的要求,即“选取古代作品,要体现批判继承的原则。入选的外国作品,要有进步的思想内容”。(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大纲》)选入的近现代作品,要符合国家的思想标准。这种观点,通过对语文教科书文章内容的分析,就一目了然。以“爱国”为例,更能反映这种观点。由于爱国又有多种具体表现形式,为了说明问题,在此只选择与国家首都相关的文章进行分析。因为一个国家的首都是象征一个国家的主要标志之一,爱自己国家的首都,就间接地表现了自己的爱国情怀。通过对这十二册教科书的统计,通过描写北京来表达爱国意识形态的文章共有13篇(见表2),这13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叙述与北京有关的人和事。可以看出语文教科书通过其内容的表达想使学生通过对与北京有关的人和事的认识和学习来达到对我国首都的热爱与认同,进而上升到爱自己国家的层面,从而促使自己的思想意识和国家提倡的思想标准相一致。
在古代作品的选取上,通过对作品中人和事的描述来反映符合当前我国所提倡的思想标准,即维护国家的利益。如根据《晏子春秋》改写的《晏子使楚》(五年级下册第10课),通过对晏子的机智和幽默的描写来说明了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要时刻维护国家的利益,坚决与有损自己国家利益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根据《史记》改写的《将相和》(五年级下册第18课)是通过对蔺相如的机智大胆和宽容博大的胸怀的描写,以及廉颇的勇猛和知错就改的形象来塑造二人的爱国情怀与优良的道德品格,进一步说明“团结”的力量对于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重要性。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维度体现了国家思想标准,以及人们在对国家思想标准认同后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作用。
在外国作品的选取上,寻找的也是符合当今中国思想标准的文章。在资本主义国家作品选择上,注重选择那些中心思想与中国思想标准相近的作品,如对意大利教育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的选取。通过对《爱的教育》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其中心思想和中国一些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是相似的:首先,《爱的教育》是一本以一个四年级学生的眼光来描写发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及家庭之间等平凡人之间的动人故事。书中描述的人物都具有高尚的品质,反映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对父母和兄弟、对老师和同学深厚而真挚的爱。[4]其次,其所传递的思想性和我国的教育目的与思想标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符合国家培养儿童的要求,且其中所叙述的道德故事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易使儿童接受和内化。又如通过对所节选的《争吵》(三年级下册第15课)和《卡罗纳》(四年级上册第23课)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二者都遵循了上面的理念,这与我国对儿童所要养成的优秀思想品格的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
三、传统文化对内容选择的影响分析
由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体系,在总体上属于文化范畴,具有历史传承性。而传统文化是特定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对观念的形成发挥着导向和整合的作用”,[5]因此在分析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后,我们再来考察传统文化对语文教科书选文内容的影响。
正如蓝德曼所说:“我们更强有力地被文化因素所决定,而不是被遗传因素所决定。”[6]一样,传统文化不仅为人的铺设了既定的、不可更改的前提和条件,而且引领人生活的方向和目标。因为语文教科书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的传递和解读,把过去的一切汇聚成凝重的历史和绵延的生活,融在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不可消失、无法逃避的现实,规定、引导和塑造着人。同时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把人引入文化世界,使人与精神世界联结起来,形成一种精神教育,达到文化的“濡化”。这种“濡化”在2001年新大纲中描述为语文教育在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并进一步强调语文教材选文要“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这样的传统文化对语文教科书选文内容的影响主要在以下两点。
(一)教科书蕴含传统文化的首要目标是思想统一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因此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说到底就是要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即全民族的思想统一。思想统一即是信念一致,达到同心同德的境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首要目标就是促使人们的思想统一。这种思想统一的教育,通过对语文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在儿童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之前灌输给儿童,来塑造儿童的思想观念,使儿童对本民族的人文文化形成高度的认同,与国家所倡导的思想观念一致,最终能沿着国家所预定的教育目标前进。这正如梁实秋所说:“一个人的思想成熟之后,轻易是不容易变更的,除非被理学或经验所折服而自动的变更。但是一个人在幼稚的时候,他的思想是一块白板,把某一套的主张和偏见灌输进去便会有先入为主的效力。”[7]语文教科书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阐释,在学生学习后会随着学生的成长日益彰显“先入为主的效力”,最后达到统一全社会成员思想的效果,这也正是一个国家教育的一个目的。
语文教科书在选文上注重加强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统一的因素的考虑,也是基于当今社会现实的需要。我国今天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重大的挑战是文化冲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与扬弃, 对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媒介传播优势,竭力推销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手段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隐蔽。儿童的思想中若植入了西方资本主义堕落腐化的思想,便会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渗透丧失警惕,缺乏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势必落入“西化”、“分化”的陷阱,使民族、国家的主流文化失落,精神支柱崩塌。因此,在教科书中渗入传统文化思想,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当今各种消极的文化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二)教科书文章内容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
统一儿童的思想,是要通过一定的路径来实现的,在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内容中加入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很好的路径。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世界和实践活动中,必然形成一定的规约自我、他人和社会关系的价值体系,即由一定社会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统观世界各国,每个国家和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同时,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出于自身的需要,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古代,先秦典籍《管子·牧民》就提出:“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后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说融入儒家礼教思想之中,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礼义廉耻”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在实践中进一步扩充了其内涵,并从个人的角度上升到了国家的角度,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整套理念,因此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即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从孔子提出的“天下为公”,到贾谊在《治安策》中宣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观念,再到孙中山继承和发展“天下为公”思想,倡导的都是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精神;与之相联系的还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这12册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选入的文章大都受这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在爱国的篇章上,从古代的《晏子使楚》(五年级下册第11课)到远在他国仍不忘祖国的《梅花魂》(五年级上册第6课),从在异国经历的《一面五星红旗》(三年级下册第26课)到通过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帮助的《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三年级下册第28课),都流露出深深的爱国情怀。与此相对应,表现“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的文章也很多,如从通过自己油然而生的情感来表现自己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感的《假如》(二年级上册23课)到通过别人对社会的贡献促使“自己”产生责任感的《青山不老》(六年级上册第16课),从以别人的行为来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的《最大的“书”》(二年级下册第19课),到对自己祖国科技日益发展而产生社会责任感的《火车的故事》(一年级下册第33课),等等。这些文章都颂扬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和主人翁的高尚品德。
四、结语
通过对语文教科书内容的分析和上文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标准和传统文化是如何影响语文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及其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本文只分析了意识形态层面的思想标准和传统文化对语文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语文小学教科书,其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是个复杂的过程,在选文与安排时还会考虑很多其他因素,这些对语文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影响因素既有语文教育内在的因素又有外在的因素,既有专家偏好的因素又有客观现实社会的因素,既有教育学、心理学的因素又有文学等人文学科的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会形成一个大的网络,对一个国家的教育观念、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等产生影响,在这种影响下编写的语文教科书都会极力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国家意志。
参考文献
[1]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英]丹尼斯.劳顿著.张渭城等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3]詹栋梁.教科书与意识形态[M].台北:台湾书局, 1989.
[4]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5]程京武.中国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J].曲阜:齐鲁学刊, 2009, (1) .
[6][德]蓝德曼著.张天乐译.哲学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知識目標:
1.認識海洋中の生物鏈;
2.通過生物鏈認識海洋生物の相互依存關系; 能力目標
通過生物鏈認識海洋生物の相互關系; 情感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の團結協作意識; 2.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培養獨立思考問題の習慣。教學過程 1.案例導入
通過課本第一頁の案例引入本課題,請學生思考“海洋中生物真地缺一不可嗎?” 小組討論腐蟄與魚の生長有什麼關系? 3.通過生物鏈認識海洋生物の相互依存關系
在海洋生物群落中,有著形形色色の營養關系,組成了各種各樣の食物鏈。列舉:鯨——海豹——鱈魚——鯡魚——浮遊動物——浮遊植物 展開形式:小組討論其順次關系
小組代表發表該小組の觀點。
教師發放資料卡,請大家繪制其中の海洋食物鏈。
師:海洋生物之間聯系緊密。我們試著畫出他們之間の關系。
該環節旨在鞏固學生對海洋食物鏈の認識。
小結:各種生物通過一系列吃與被吃の關系,緊密地聯系起來。在這種生物之間以食物營養關系彼此聯系起來の序列,在生態學上被稱為“食物鏈”。
食物鏈在大自然中很容易看到,請小組討論你發現の生活中の食物鏈。
a.有樹の地方有鳥 b.有花草の地方有昆蟲 ……
小結:植物、昆蟲、鳥和其他生物靠食物鏈聯系在一起,相互依賴而共存亡。
剛才視頻中展示了人類利用衛星拍攝の地球畫面,我們可以看到海底高低崎嶇の地形。我們看到同樣是海洋卻有の顏色深,有の顏色淺。這代表什麼呢?
小組討論一下那麼我們如何通過地形圖中の顏色深淺來感知海底地形。教師發放討論小紙條,每組一張,請小組討論後填寫結論。
我們知道地球有幾大板塊組成,板塊與板塊之間の交匯處有些是在海洋中。4.海底生物大寫真
海底世界豐富多彩,有一種海洋生物都有自己の生活區域。根據下面這些海洋生物の特點,我們一起研究一下,幫他們找到自己の家。請學生完成課本第4頁の填寫遊戲環節。5.總結
說說本節課你の收獲。
2.海底地形探秘
知識目標:
1.認識海底基本地形; 2.通過地形圖感知海底地形; 3.通過各種現象感受各種海洋奇觀; 能力目標
通過地形圖の顏色深淺辨別海底地貌の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の團結協作意識; 2.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培養獨立思考問題の習慣。
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我們都愛大海,坐船馳騁在平坦の海面上,覺得心情那麼遼闊。那麼,同學們你有沒有想過,海底是一片怎樣の世界呢?
教師引導學生提出疑問。海底是像海灘一樣平坦の沙地嗎? 海島是不是海底凸起の高山呢?
海底也像陸地一樣有山地、丘陵、平原嗎? 帶著這些問題看視頻。
教師播放“海底探索”視頻,使學生在進入課題前獲得感知體驗。(0-3:59停止)師:希望你能利用視頻中の知識解答剛才の疑問。2.從地形圖中感知海底地形
剛才視頻中展示了人類利用衛星拍攝の地球畫面,我們可以看到海底高低崎嶇の地形。我們看到同樣是海洋卻有の顏色深,有の顏色淺。這代表什麼呢?
小組討論一下那麼我們如何通過地形圖中の顏色深淺來感知海底地形。教師發放討論小紙條,每組一張,請小組討論後填寫結論。
我們知道地球有幾大板塊組成,板塊與板塊之間の交匯處有些是在海洋中。3.初識海底地形
教師展示海底地形圖;進而利用視頻“海底地形”立體展現海底地形の基本構造。
大陸架——大陸坡——洋盆——海溝——海嶺
這些複雜の海底都是科學家研究發現の,那麼科學家通過怎樣の方式獲取海底數據和資料呢? 看視頻4001第1:55秒開始。(4:38時教師提示學生)聽聲音,聽到什麼?抹香鯨用什麼方式探測前方地形?
聲波。
對。聰明の人類學習了鯨の探測方式制造の回波探測儀向海底發射超聲波。通過計算聲波傳播所用の時間,精確算出海底深度。
你還知道哪些探測海底の方式? 4.海底地形奇觀
剛才我們看到了許多海底の地形複雜多樣,其中有高聳の山脈、有深不見底の海溝。正是由於這些複雜の地形造就了海底地形奇觀。
我們知道地球有幾大板塊組成,板塊與板塊之間の交匯處有些是在海洋中。板塊與板塊の交界處是發生奇特自然現象の多發地帶。接下來請繼續收看接下來の視頻“海底探索”(3:59秒以後)、海底熔岩。
3.大海の咆哮
知識目標:
1.認識各種海洋災害; 2.知道海洋災害出現の規律; 3.學習各種防災自救措施; 能力目標
通過海洋災害認識保護環境,愛護我們生活の地球; 情感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の團結協作意識; 2.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培養獨立思考問題の習慣。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大海是美麗多姿の,也是變幻莫測の。海洋災害往往造成嚴重の經濟損傷和人員傷亡。如何有效減少海洋災害造成の損失,在海洋災害中正確保護自己,是我們應該關注の課題。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海域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の事件,我想經過課下調查搜集資料你已經了解了許多,哪個小組來匯報一下你們の成果。
小組討論。小組代表發表意見。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匯報要點:
事件發生時間、地點、事件の大概經過、事件造成の損失。
教師強調學生の匯報語言簡明扼要。
小結:大海也有可怕の時候,就像發生陣陣咆哮給人類帶來災害,稱為“海洋災害”。海洋災害帶來の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日益嚴重,也給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構成了嚴重威脅。如何有效減少海洋災害帶來の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已經稱為全球共同の課題。
2.案例傳真,探究海洋災害種類
要減少海洋災害帶來の損失,就需要 了解海洋災害。
從課本の案例中你知道哪些海洋災害?這些災害有沒有規律可循?
分小組研究課題資料,看看能不能從中尋找到海洋災害發生の規律。
請學生根據自己の興趣自由組合,每組選出一名組長,整理分析資料,尋找海洋災害發生の規律吧。
學生自由合作,分組分析資料。3.全班交流
4.小結:我們通過探究發現海洋災害是有規律可循の,掌握海洋災害の發生規律對人們の生產生活有很大の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方式,歸納海洋災害發生の規律,培養學生合作探究の能力和分析資料の能力,樹立海洋災害是有規律可循の意識。)5.防災自護
引導學生閱讀《沙灘天使》和《沉痛の事實》,談體會。
引導學生了解臺風預警信號。
我們生活在沿海地區,夏季為臺風の多發季節,臺風使我們の財產遭受損失,甚至還威脅到我們の生命,所以我們在臺風來臨前都要做好防護工作,清雪生結合生活經驗,說說臺風來了,我們該怎麼防護自救? 6.小結
只要積極預防,就能將損失減到最小,老師建議學生課後用新穎、獨特の形式將這節課の研究成果向大家宣傳,讓我們共同努力,將海洋災害帶來の損失降到最低!
4.藍色詩卷
知識目標:
1.了解各類歌頌海洋の詩篇; 2.認識古代詩人對海洋の贊美; 3.嘗試用文章表達自己對大海の感情; 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伴樂詩歌朗誦の水平。情感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の團結協作意識; 2.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培養獨立思考問題の習慣。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從古至今我們有許多の文人墨客都用文章、詩歌の形式贊頌大海の美、大海の波瀾壯闊。今天我們就走進這些詩詞,一起感受一下詩歌の魅力。2.走進“大海之歌”
小組討論,醞釀感情,交流朗誦詩歌の經驗。小組長分配段落,以合作の形式完成該篇朗誦。3.全班分享
教師提出建議:應該結合配樂讀出慷慨激昂の氣勢。4.古詩詞の朗誦
小組分析古詩詞與現代詩詞在寫作和朗誦上の區別。小組交流,提出觀點。
小組內部挑選你喜歡の一首古詩詞來朗誦。5.引申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大海の詩篇?
大海引發了我們無限の遐想,說說你和大海の故事……
大海還告訴我們很多做人の道理呢!你能說說有哪些嗎? 6.妙筆生花
拿起手中の筆,把自己對大海說の話寫成一首小詩或一段散文。
5.海洋の節日
知識目標:
1.了解海洋節、沙灘文化節等海洋慶活動; 2.知道海洋節日蘊含の文化意義; 3.感受海洋文化在經濟發展中の重要作用; 情感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の團結協作意識; 2.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培養獨立思考問題の習慣; 3.培養學生熱愛家鄉の情懷。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播放青島田橫祭海節の視頻資料。學生交流觀後感受。
師田橫祭海節已有500年の曆史了,已經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國沿海地區許多地方有祭海這個古老の節日。補充其他地區祭海這個古老の節日。
小結:還有哪些與海洋有關の節日?我們一起探究一下吧 2.豐富の海洋節日 a.展示青島海洋節掠影
請學生交流自己參加海洋節の所見、所聞、所感。
b.補充介紹青島海洋節の資料,讓學生了解其創始、發展及產生の效應。
除了海洋節以外,你你還參加過哪些地區舉辦の海洋の活動?
學生交流自己の親身感受。3.異彩紛呈の沙灘文化節
交流大海沙灘文化節の有管資料。
我們青島也有沙灘文化節,你知道嗎?
(學生交流相關資料,也可以讓參加過の學生說說自己の感受。)4.相約金沙灘
(過度語:青島有一處沙灘,與山海相連,風景秀麗,是優良の海水浴場,灘平沙細,風小浪靜,水色透明,被譽為“亞洲第一灘”。你想去看看嗎?)
視頻:感受金沙灘の迷人鳳光。
呈現金沙灘舉辦の各種活動の圖片,並補充下列資料:從1998年開始舉辦金沙灘文化旅遊節,先後承辦國際沙灘音樂節、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頒獎典禮等。5.活動總結
這節課你の收獲?
師生小結。
6.蛟龍入海
知識目標
1.了解蛟龍號潛水器の主要功能; 2.知道世界深海潛水器の發展曆史;
3.感受深海潛水器在我國海洋資源探索和研究中の重要作用。
情感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の團結協作意識; 2.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培養獨立思考問題の習慣; 3.培養學生對海洋科技の興趣。
一、情景導入
(課前教師播放美麗の深海底部畫面。)
1.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大海邊,享受著大海帶給我們の快樂。但是,你們有沒有想過,我們如何探索海底の奇妙世界?
播放中國蛟龍號潛水器五千米海試成功の新聞報道視頻。請學生談談觀看視頻後の感想。
(設計意圖:以感知視頻引出本節課主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深海潛水技術の發展與應用。)2.小結
海底是一片廣闊而神秘の世界,人類の深海潛入技術在海洋の探索與研究領域起著重要作用。目前,深海潛水器の研發水平如何、深海潛水技術の主要應用領域以及對海洋經濟發展重要意義等,這些都成為促進海洋科技發展の重要課題。
二、蛟龍號大揭秘
剛才通過視頻我們了解到蛟龍號潛水器能潛到海底五千多米の地方,我有個疑問“如此深の海底,它如何保證裏面試航員の安全?”你對蛟龍號有沒有疑問啊?
(生回答。五花八門,鼓勵孩子們積極思考,大膽提出疑問。)帶著這些疑問,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揭秘蛟龍號”。1.走進蛟龍號
(1)學生分小組介紹自己收集の關於蛟龍號の相關知識。(2)學生交流自己の對於知識の理解與感悟。(3)教師分享蛟龍號下潛5000米の模擬動畫。
(4)學生小結(以學生自主提問,其他小組學生搶答の形式)
蛟龍號潛入5000米怎麼克服強大の壓力? 蛟龍號如何向地面傳遞信息? 蛟龍號如何保證在海底の安全工作? 海試3000米和5000米有什麼區別? ……(5)拓展活動
請學生分小組制作一份詳細の蛟龍號檔案。
(設計意圖:利用教材提供の信息,與學生自己動手收集資料相補充,引導學生更多了解蛟龍號の內部構造、設計特色。通過小組合作制作資料卡及學生の全班交流,鍛煉學生流暢の語言表達能力,為每個學生提供展示自我機會。)2.蛟龍號潛水器の主要應用領域
(1)根據學生課前收集の資料,分小組匯總整理。(2)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到海洋科技不斷發展の重要性。)
三、深潛曆史追溯
1教師引導:.通過對蛟龍號の探索與交流,我們認識到蛟龍號の本領很大,它將給我國の海洋科研與海洋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那麼在此之前,世界上有沒有與此類似の深潛器呢?我國目前の蛟龍號深潛器在目前世界深潛器技術中占據怎樣の地位呢? 2.各小組內部進行資料交流、整理。
給學生發放交流記錄表,小組分工記錄總結交流成果。3.信息發布會。
全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闡述觀點。教師適時提醒學生把我國の深潛器與國外其他國家の進行對比。
(設計意圖:通過數據の對比研究,使學生產生自豪感,同時也對學生給予希望和囑托,從而使學生具有責任感。此外,先小組內部交流討論,再以組為單位發表觀點既可以讓每個學生參與探究過程,又能將全班學生搜集の資料進行有序の整合,提高效率。)
四、我們の使命
1.潛水俱樂部
教師引導:潛水是一項很好の健身運動項目。但是,潛水必須經過專業教練の培訓。如果你曾做過這項運動,請你說說你の潛水感受?
沒有做過潛水運動の同學,請你了解一下潛水感受方面の資料。
(設計意圖:通過體驗和了解潛水知識,使學生更真實の認識到“潛水器每向海底深入1米,對技術の要求就要更深一步”,讓學生體會到深度潛水技術研發過程の艱辛。)2.關注海洋深潛技術,完成“人類為什麼要不斷深潛”の課題報告。
載人潛水器是海洋技術開發の前沿與制高點,體現了一個國家の綜合實力。所以,我們探索海底の過程是永無止境の,說不定你就是未來の深潛研發專家呢!這是我們共同の使命,加油!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讓學生理解深潛技術未來還有很大の未知空間,從而培養學生の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7.橋隧時代
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青島新建の跨海大橋和海底隧道の基本情況; 2.知道橋隧時代給海洋經濟發展帶來の新契機; 3.感受橋隧時代給居民生活帶來の便利。
情感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の團結協作意識; 2.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培養獨立思考問題の習慣; 3.培養學生對橋隧科技の興趣。一、問題導入
教師引導:以去膠州為例,根據我們現在の交通狀況,我們可以如何選擇交通路線? 學生答:1.2.3……
以去黃島為例,根據我們現在の交通狀況,我們可以如何選擇交通路線? 學生答:1.2.3……
由學生の回答引入今天の課題。
小結:海底隧道、膠州灣跨海大橋の建成,給人們の出行帶來更多の便利。
二、說說你了解の膠州灣跨海大橋和海底隧道 1.小組交流
很多同學已經親身體驗過膠州灣跨海大橋和海底隧道了,同學們小組交流一下你們の感受和你們了解の知識。2.匯報交流
a.膠州灣跨海大橋の基本情況 b.海底隧道の基本情況
3.深入探究:青島新建成の橋隧有哪些特點? a.是否影響其他船舶の通行? b.如果遇上海上大霧怎麼辦? c.海底隧道能堵車嗎? ……
小結:大橋和隧道の通車真是非常偉大の壯舉。開車行走在上面,我們時刻能感受到我國科技の進步,以及科技對生活の改變。
三、橋隧帶來の新變化
1.小組討論:橋隧の通車對我們の日常生活、經濟等方面將產生哪些影響和變化? 2.我の發現 a.交通: b.旅遊 c.日常生活 d.經濟 ……
四、世界上其他國家の橋隧發展 1.美國金門大橋 2.英吉利海峽隧道 3.港珠澳跨海大橋
五、總結
青島の橋隧通車密切聯系了東西海岸の聯系,實現了膠州灣半小時經濟圈の構想,形成了“大青島”の格局,迎來了同城發展の新時代。橋隧貫通猶如打通了經濟建設の血脈,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嶄新の機遇,插上了跨越式發展の翅膀!
8.走進藍色新時代
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我國藍色海洋經濟の基本情況; 2.知道山東半島藍色經濟の範圍; 3.暢想藍色新生活。
情感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の團結協作意識; 2.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培養獨立思考問題の習慣; 3.培養學生對藍色海洋經濟發展の興趣。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の少年海洋學校轉播室向大家轉播山東省政府關於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規劃の相關信息。
借此,教師引導學生:21世紀是藍色海洋世紀,海洋經濟日益成為國家、地區發展の藍色引擎,在世界範圍內,新一輪藍色經濟發展熱潮迅速興起,藍色經濟引領未來。
請學生提出疑問: 1.什麼是藍色經濟區?
2.山東哪些地方屬於藍色經濟區? ……
二、聚焦藍色經濟 1.小組探究: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包括哪些部分? 沿海有哪些港口? 海洋礦產資源有哪些?
2.小組交流:你還知道哪些人文資源可以用於海洋經濟の發展?
3.教師引導:雄厚の海洋科技力量和深厚の海洋文化底蘊都是促進海洋經濟發展の人文因素,我們應該充分利用。
三、藍色經濟龍頭——青島 1.說一說。
通過課前の預習,請學生說一說青島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改革發展中の重要地位。2.找一找。
請學生仔細觀察青島藍色經濟總體布局規劃圖,根據此圖分析青島藍色經濟總體布局の優勢。
四、暢想藍色新生活
圆的面积 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建立圆面积的概念,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正确地应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圆面积的实际问题。
【重点】圆面积计算公式以及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引入课题。
1.口算:2π 9.42÷π 12.56÷π
2.已知圆的半径是2.5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 6.2米,宽是 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4.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5.出示场景图: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你们会计算吗?
课题引入:我们已经学会的圆周长的有关计算,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圆的面积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讲授
1.圆的面积的含义。
问题:同学们还记得面积所指的是什么?(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以前学过长方形面积的含义是指长方形所围成平面的大小。那么,圆的面积的是指什么?(圆所围成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问题:怎样求圆的面积呢?(学生提出办法,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
问题:我们用面积单位直接去度量显然是行不通的。那么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可以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也就是割补法,把圆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怎样分割呢?(教师出示场景图)
问题:这三位同学是怎样分割的?你知道他们的做法吗?(学生回答,老师给予肯定。)
教师拿出圆的面积教具进行演示:
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二份,再把每一个等份分成八等份,一共16份,每份是一个近似等腰三角形,并写上号数,然后把这16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学生试操作,把学具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把第1份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1份(即原来的半份)移到平行四边形的右边,这样就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强调:如果分的等份越多所拼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问题: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和圆的半径周长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引导:这样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你能求出这个圆的面积吗?
学生独立完成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总结:我们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面积的大小就是:
再次强调:
(1)拼成的图形近似于什么图形?
(2)原来圆的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
(3)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部分的长?
(4)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哪部分?
(5)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可以写成:S=πr
3.圆面积公式的应用。
师:我们回头看刚才的问题,圆形花坛的直径是 20m,这个花坛占地多少平方米?
2学生读题,问:这里要求圆形花坛的面积,条件是否具备?我们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辅导。)
教师板演计算过程。
出示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 2cm,外圆半径是cm,它的面积是多少?
问题:你能利用内圆好外圆的面积求出环形的面积吗?
学生读题,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圆环的面积我们可以怎么办?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是否具备?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完成,老师选代表回答问题,在黑板上演示计算方法,集体纠错。)
三、巩固练习。
1.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半径2分米。
直径 10厘米。
(1)先提问:题目只告诉圆的直径,你能求出圆的面积吗?怎样算?)
(2)强调书写格式,运算顺序与单位名称。
总结:通过这节课学习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掌握了圆面积计算公式,并知道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半径,如果题目只告诉直径也就先求出半径再按公式S=πr计算。
四、课堂小结
2总结: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经常需要求圆的面积,譬如说:蒙古包做成圆形的是因为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居住面积,植物根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也是因为可以最大化地吸收水分。我们还可以再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如装菜的盘子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杯子的横截面为什么是圆形的?大家需要多看多想!
另外,我们在前面也学习了如何求圆的周长,需要注意的是:
(1)圆的面积是指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而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前者是二维的概念,而后者是一维的概念。
(2)求圆面积的公式是S=πr,求圆周长的公式是C=πd或C=2πr;
(3)计算圆的面积用面积单位,计算圆的周长用长度单位。
2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掌握百分数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不同点;能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学会写百分数。
2.感受百分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引入新课:百分数的意义。
1.填空:
(1)7米是 10米的。
(2)51千克是 100千克的。
2.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意义,并指出哪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哪个分数表示倍比关系。
(1)一张桌子的高度是米。
(2)一张桌子的高度是长度的。
(引导学生说出:米表示 0.81米,是一具体的数量;表示把长度平均分成100份,桌子高度占81份,表示倍比的关系。)
3.出示课本中的四幅插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百分数。
师:像 18%、60%、98%、50%这样的数就是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到处都有百分数,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运用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百分数代表什么含义呢?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它。
引导学生思考,说出图中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小组交流,得出图像中百分数的具体含义。
师:我们学过分数,分数既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那百分数呢,它表示什么呢?
结论: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使学生明确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百分数后面不带单位名称。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二、百分数的写法
1.师:正是因为百分数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它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它有自己特殊的写法;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数号“%”来表示。例如:
百分之十五写作15%
百分之三十写作30%
百分之九十二写作92%
百分之一百零六点五写作106.5%
百分之一百写作100%
问:观察这些百分数,它们的分子可以是怎样的数?(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子可以小于100,也可以大于100或等于100)
想一想:分数米和,都能用百分数来表示吗?
总结:米是表示具体的数量,不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不能用百分数表示;是表示桌子的高度与长度这两个数量的比率,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写成81%。
问:从这里可看出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这句话对吗?
总结:百分数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不能还计量单位。分数除了能表示倍比关系,还可表示具体的数量可带计量单位。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第2题中的百分数。试写出“做一做”上面的百分数。
三、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百分数,它与分数在意义是有什么区别)
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2.能正确地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地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小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并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0.45 1.2 0.367
3.写出下面各百分数。
百分之十六 百分之七十二点五
百分之一百八十 百分之五百
4.把下面各数扩大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如果把它们缩小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5 5 0.48 1.25 10.3
二、导入新课。
引言:在生产生活中,进行统计、比较时,经常需要把小数或分数化成百分数,或者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所以我们应当很好地掌握它们之间的互化方法。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把0.25、1.4、0.123化成百分数。
引导学生思考: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让学生口述过程:
学生独立尝试把例1中的小数化成百分数,再在小组里进行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2)引导学生说清楚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推理过程,即先把小数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把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问题思考: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的过程,请大家观察,如果不看过程,小数是可以怎样直接化成百分数的?
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说明: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大小是不变的。
(3)完成“做一做”。
先让学生按例题的做法,做直接化。
2.教学例2。
(1)出示例2。把27%、124%、0.4%化成小数。
引导学生思考: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根据百分数的意义把百分数写成分数形式,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根据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
启发学生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如果不看这个过程,百分数怎样很快地直接化成小数?
(2)引导学生归纳出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多提问学生回答)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使学生明白: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了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3)完成第128页“做一做”的题目。
先要求学生按例题的做法做一做,再让学生直接进行转化。
(4)引导学生进一步综合归纳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
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会正确地进行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把下面百分数化成小数或整数。
25% 0.04% 500% 48.48%
2.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36 4.05 0.9 7
3.把下面分数化成小数。
二、引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方法,还复习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分数怎样化成百分数?百分数又怎样化成分数?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1.教学例题,教师出示场景图: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蛀牙的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20%,没有蛀牙的学生人数占80%。有蛀牙的学生占全校学生的几分之几呢?
(1)学生分析题目中给出的信息,阐述问题的实质:将百分数化成分数。
(2)学生独立完成答案,教师板演。
(3)引导学生总结出把百分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要把百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成最简分数;分子是小数的,应当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使分子变整数,然后再化简。
2.完成做一做
把下面的百分数化成分数,再次强调百分数化成分数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4%=()3.5%=()120%=()
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把出现的各种情况,板书在黑板。
3.出示资料
(1)引导学生思考化的方法:可以先把它们化成小数,然后再化成百分数。
(2)提问学生口述过程:(板书)
在讲解把化成百分数时,应注意讲清取近似商的方法和约等号的使用:分子除以分母,如果除不尽时,商一般要除到小数点后面第四位,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商(保留三位小数),然后化成百分数(百分号前的数保留一位小数)。因为
≈0.071,而0.071=7.1%,所以前面应用约等号,后面应当用等号。如果要求直接写成百分数,则应当用约等号“≈”,写成:≈7.1%。
引导学生总结:把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把分数化成百分数,一般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4.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
分别用分数、小数、百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四、课堂小结。
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特点及作用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2.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场景:六(1)班同学正在体育活动,他们做什么?你知道他们班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吗?怎样才能知道呢?
2.这是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仔细观察这个图表,从这个图上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
学生分组讨论。
二、对比分析,生成新知
1.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总结:我们根据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最喜欢的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
让学生计算出最喜欢的各种体育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可用计算器计算)。
问:“刚才我们根据条形统计图给出的信息,计算出了最喜欢的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这样的信息你能从条形统计图直接看出吗?”
2.从条形统计图中,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来?
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引出“如果要更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扇形统计图表示。”
3.出示扇形统计图。
师:这个圆表示全班同学的人数,(教师分步出示各扇形)我们把代替全班人数的圆平均分成100个小扇形,那么其中这样的20个小扇形就表示喜欢足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也就是20%,30个小扇形就表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也就是30%„„,教师指名几个项目,让学生看图说说最喜欢这些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问题:你们能说说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了解到什么信息,它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学生根据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4.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5.让学生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6.做一做:自主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牛奶里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每100克牛奶所含营养成分如下图所示,每天喝一袋 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多少克?
学生根据题意自主计算,全班订正。
说明:本题的扇形统计图各扇形代表的项目是用图例的方式标明,这和例题中的扇形统计图相同,不同颜色的扇形表示不同的项目,如这里黄色表示水分,占100g牛奶的87%,红色表示蛋白质,占100g牛奶的3.3%。
三、课堂小结:
1.请同学总结扇形统计图产生的原因及特点作用。
2.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扇形统计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合理存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储蓄存款的认识,可以综合运用这些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3.促使学生了解教育储蓄、国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课前准备】学生通过网络、电话以及银行咨询等多种渠道获得人民币储蓄、教育储蓄以及国债的利率和相关规定。
【教学过程】
一、设置场景,提出课题进行讨论
1.出示场景图:妈妈要存款一万元,供儿子六年后上大学用,怎样存款收益最大?
(1)根据图中的信息,归纳要解决的问题:“怎样存款收益最大!”。
(2)明确本活动中存款的本金、可存期限以及这笔存款的用途。
(3)需要收集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
①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包括定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活期利率等。
②教育储蓄存款免征存款利息所得税,它可存的期限以及相应利率。
③国债也是免征利息所得税,有三年期和五年期的„„
(4)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设计方案,填写下表。(如一年期存6次,二年期存3次,三年期存2次,先存五年期再存一年期„„多种方案。)
定期储蓄存款的方案可填在第第一张表格中。其他存款方案,如教育储蓄存款方案以及买国债的方案可填在第二张表格中。每一个具体方案都要求明确填出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税以及到期收入等信息。
教师对学生设计的不同方案要恰当的给予鼓励,不能不加指导让学生盲目地停留在对定期储蓄存款方案的罗列中。
2.选择方案。
从上述各种可行的方案中选取收益最大,即最优化的方案进行合理存款,并计算出到期后总共的收入。启发学生通过讨论逐步认识到,由于教育储蓄和国债都免征利息税,所以相对同期的定期存款,它们的收益会相对较高。但由于国债和教育储蓄对存期和提取具有一定地限制,所以为了实现本笔存款收益最大化。可能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教师请各组同学选派代表,交流本小组选择的收益最大的方案,并具体算出到期的收入。
明确:设计方案时国债利率均以2006年发行的凭证式一期国债的年限和利率为准,教育储蓄也以当前的规定和利率为准。实际上,国债以及教育储蓄的利率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所调整,但无论利率如何变化,方案设计的思路是一致的。教学 时老师可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整。
3.教师在与全班同学共同反馈结果后,还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如果自己有钱,想怎样投资,理由是什么,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二、课堂小结
数学广角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2.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在解题中数形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举例、画图分析、尝试计算等方法解决鸡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重点】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引入: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就是: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问题:我们可以怎样分析呢?你有什么解决的方法吗?如果告诉你:鸡兔同笼,有8个头,26只脚,鸡、兔各多少?能求出几只兔子,几只鸡吗?(出示题目)
(1)学生可以用猜测,比如猜测有3只兔,5只鸡,计算出一共有22只脚,而实际有26只脚,再根据结果调整猜测结论,将兔的只数增加,再来验证结果,依此类推直至脚的总数与题中所述吻合。
师总结:这种猜测虽然也能解决问题,但是效率很低,尤其当数据较大时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显然不是解决该类问题的最佳方法。那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想好了,写在纸上。
(2)指名汇报,教师指出这是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如果数据太大就不方便了,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小组讨论解决。
(3)指名汇报,教师板书,有假设法和方程法。
(4)教师总结几种解题方法,指出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问题:这回你能用上面的方法解决古人的“鸡兔同笼”问题了吗?学生独立完成。
(5)集体订正,并看阅读资料,解释古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
(6)小组交流: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那个小组的方法多样。
(7)集体讨论并汇报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条。脚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2只鸡,18只兔直接跳到10只鸡,10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
二、巩固练习
1.将题目改成:鸡兔同笼,有23个头,66条腿,鸡、兔各几只?请你列表的方法解决。
2.老师带51名学生到公园划船。一条大船坐6人,一条小船坐4人,他们租了大船、小船各几条?
三、学习总结。
2、解决问题》学科渗透
法 制 教 育
教 学 设 计
(2011------2012学第一学期)
——二官小学 胡恩海
教学内容:
两步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防治法》第32、33条。
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的对应分率。
32(1)剩下。55
31(3)1011
1(5)
31少? 86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一块布做衣服用去。(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一条路,已修了。(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甲数比乙数少。5、口头列式:(1)32的是多少?(2)120页的是多
1(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降低8
了多少分贝?
7(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8
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
用题”。
二、新授
1、教学例2
(1)运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
1(2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8
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80分贝
现在?分贝
1(1)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解法一:80-80×=80-10=70(分贝)8
(4)鼓励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线段图,想出第二种解答方法。
80分贝
现在?分贝
? 8
17解法二:80×(1-)=80×=70(分贝)88
(5)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总
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2、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防治法》第32、3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防治法》第32条规定:禁止制造、销售或者进口超过规定的噪声 限值的汽车。第三十三条:在城市市区范围内行驶的机动车辆的消声器和喇叭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机动车辆必须加强维修和保养,保持技术性能良好,防治环境噪声污染。
3、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表示什么意思?(组织
、教学例3(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 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 4”。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5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
解题方法。
4=75+60=135(次)5
解法二:75×(1+)=75×=135(次)55 解法一:75+75×
5、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练习
1、练习五第2、3题: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谁是表示单位“1”
的量。
2、练习五第3、4题: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独立完成3、4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7、8、9、10题。
新课标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
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折扣》学科渗透
法 制 教 育
教 学 设 计
(2011------2012学第一学期)
——二官小学 胡恩海
教学内容:
折 扣
教学目标:
1.明确折扣的含义。
2.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
3.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4.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一、导入新课。
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二、在生活情境中,讲授新知。
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电脑显示)①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
②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
③铅笔盒,原价:10元,现价:?
④橡皮,原价:1元,现价:?
(3)动脑筋想一想: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可以利用计算器,也可以借助课本,四人小组一起试着找到答案。
(5)讨论,找规律。
a、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并在计算或讨论中发现规律。
b、学生汇报寻找的方法:利用计算器,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或查书,等等。
(6)归纳,得定义。
a、通过小组讨论,谁能说说打七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是什么意思?打八五折呢?
b、概括地讲,打折是什么意思?如果用分母是十的分数,该怎样表示?(“几折”是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7)练习。
①四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②六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④九二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例4: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1)指导学生分析题意:打八五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2)学生试做,讲评。
3、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4、巩固练习:
(1)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a、打九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b、学生试做,讲评。
(2)判断:
① 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② 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3)完成课本中p97“做一做”练习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1、2、3题。))
新课标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
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纳税》学科渗透
法 制 教 育
教 学 设 计
(2011------2012学第一学期)
——二官小学 胡恩海
教学内容:
纳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4、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宪法》第5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
教学重点: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授
2)50吨的10%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1、阅读p122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宪法》第56条,《宪法》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为纳税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规定: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4、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一家大型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
5、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三、练习
1、巩固练习:练习三十二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2、依据第5题,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六年级上册生态环保教育教案】推荐阅读:
六年级上册渗透法制教育数学教案09-13
云南教育出版-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01-26
六年级上册利率教案05-23
六年级劳技教案上册09-18
草原六年级上册教案01-27
六年级上册习作四教案09-28
湘美术六年级上册教案11-09
六年级上册语文复教案11-12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溶洞》教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