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总结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总结(精选10篇)

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总结 篇1

为不断提高我院医院管理水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提高运行绩效,促进医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医务科定期对各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进行督查,现将1-9月份手术科室检查情况总结如下:

1、各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均有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定期开展工作并及时进行记录。

2、查看各科室业务学习记录本,均有对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质量与安全管理及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的学习与培训。但自行考核的科室较少。部分科室学习内容简单,医疗安全管理方面培训内容少。

3、绝大部分科室能从医疗制度、医疗技术、病历书写、重点手术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计划手术例数、术后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日常工作等方面进行科室自查、总结,但部分科室科室自查内容较少,不深刻,流于形式。

希望各科室能实施全程质量管理,重视基础质量,加强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管理和监督。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要加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培训,加强业务培训,并定期组织考核,各科室的自查内容要全面,查出缺陷要及时反馈及改正。存在问题的科室要立即进行整改,医务科也将继续跟踪检查。

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总结 篇2

1过程与方法

1.1建立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2012年,医院参照原国家卫生部《评审细则》中相关要求制定颁布了《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活动管理规定》,规定科室主任或护士长为各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担任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组长,科室副主任或副护士长、医疗组长、总住院医师、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联络员及其他具备质量管理能力且责任心强的科室成员等组成各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规定颁布后,各科室按规定共组成59个小组,开始进行管理活动,并由质量管理处进行监督规范。

1.2设计管理指标

质量管理处按照医院等级评审中对相关部门科室的要求,将科室质量管理活动设计成4大基本部分,内容基本覆盖评审要求中的绝大部分质量管理内容:(1)综合管理指标,包括运营指标及安全质量指标;(2)职能科室检查反馈;(3)运行病历检查,适用于临床科室;(4)质量专项自查,包括急危重患者管理、核心制度落实、超30天住院患者管理、非计划再次手术、不良事件管理、合理用血管理、三基三严培训管理、抗生素合理使用、新技术项目管理等。质量管理处安排专人定期查询国家卫生计生委及相关部门文件,如有特殊要求或进行更新的专科指标,质量管理处将及时通知相关科室,在质量活动中注意进行相应调整。

1.3运用管理工具持续推动改进

在通过医院等级评审后,2014年,部分科室出现了松懈、应付的情况,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活动不积极,材料迟交、不交,内容雷同或重复,无意义讨论过多,生搬硬造等情况陆续出现。针对这些情况,质量管理处决定在2015年进行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活动专项促进工作,并及时召开联络会议,采用头脑风暴、鱼骨图等方法进行了原因分析,见图1。

1.4针对存在的原因实施相应对策

1.4.1完善奖惩机制

强调责任制,完善奖惩机制,提升科主任重视程度。从医院层面规定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活动的完成情况与科主任、护士长任期考核及科室综合目标考核情况直接关联,并明确综合目标考核作为年底科室与科主任评优的重要参考标准。同时,完善联络员登记制度及评优流程,鼓励优秀人才协助科主任进行质量管理工作,防止联络员频繁更替。医院年底设立“质量改进成效奖”,对年度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作出成绩的科室予以奖励。

1.4.2加强考核

质量管理处陆续制定出科室质量活动点评表、职能科室质控情况分析整改情况表、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活动项目完成统计表等一系列考核表,以此统计科室质量活动完成情况,并在每月发布的院内刊物《综合质量简报》上开辟专栏,对完成情况及时进行公布,方便各科室对本科室质量活动水平进行直观的了解。除材料审阅外,质量管理处定期派人轮流到各科室参加科室质量活动会议,进行现场督导。

1.4.3加强沟通交流

于OA网首页开辟“质量管控通报”栏目,方便各职能部门定期将检查通报上传,解决了科室与监管部门间缺乏沟通渠道的问题。同时,定期召开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会议,邀请科室质量活动开展得有特色的科室介绍经验,加强了科室间的交流。

1.4.4重视数据及信息的共享

结合临床医技系统对科室数据的需求及医院等级评审的相关数据指标需求,开发临床决策信息系统,并在全院范围内推广使用,为科室获取运营指标提供了便利,同时更便于掌握运营指标及质量安全指标的动态变化,据此进行深入分析与总结。

1.4.5加强管理方法的培训

对科室进行质量工具培训,鼓励科室医疗、医技人员自行使用品管圈等方法解决本科室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全年有40多个科室的医务人员自发建立了品管圈小组,产出80余个品管圈作品,改进内容涉及运营指标、医疗安全中的多个方面,为质量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支持。

2整改效果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持续改进措施,2015年,我院所有临床医技科室的管理活动质量较2014年均有明显提高,材料内容更加规范,部分纳入质量管理的运营指标有持续性的改善,表明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活动推进有效。

2.1科室质量与安全活动质量不断提高

绝大部分科室每月能在计划时间开展科室质量与安全会议,质量活动材料较以前丰富,内容真实可信,基本未再出现材料复制、粘贴,文不对题等情况,各系统科室质量活动材料的未交率(当月未交材料科室数/该系统全部科室数)与迟交率(当月材料送交时间晚于规定时间科室数/该系统全部科室数)均明显下降。质量管理处针对活动内容中运行病历检查、质量指标统计、问题整改反馈及管理项目自查等版块的完成情况制定了一套质量活动评分标准,由固定人员进行评分,实行1年多来,各科室活动得分均呈走高趋势,表明科室活动质量的确有了普遍的提高。见表1。

2.2各运营及管理指标持续改善

通过对门诊量、出院人数、手术量、平均住院日等科室较为关注的运营指标及药占比、抗菌药物使用率、基药使用率、甲级病案率、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合理用血情况等管理指标进行了追踪,各项指标均有持续性的改善。见表2。

3讨论

在2012年卫生部主导的全国医院评审活动中,医院的安全、质量、服务、管理及绩效成为了核心内容[4]。根据《评审细则》要求: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应持续改进,成效明显,逐步形成全院共同参与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医院文化[3]。在经过医院评审这个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过程后,大部分医院都形成了医院质量管理的架构,而如何使质量管理体系始终保持评审状态,并逐渐形成常态则成为评审后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5]。

科室质量安全与管理活动,是一种有效且易于操作的质量管理方式,通过合理的安排与设计,可以将所有重点项目进行串联,方便科室及时了解科室综合运营指标和质量管理指标,并针对问题进行自查整改。

经过1年多来的持续改进,科室进行活动的积极性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总结1年多来医院的部分运营指标,在床位规模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2015年下半年较2014年下半年门诊量增加了近20万例次,出院人数增加近1万例次,手术量增长2000例次,平均住院日由8.9天下降至8.6天。与此同时,各项质量管理指标在原有基础上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基本稳定在46%左右,达到了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的要求[6];基药使用率达到32%,高于山东省不低于17%的要求[7];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已降至0.29%,与国内多篇文献报道[8,9,10,11]的相同级别医院0.24%~0.93%的发生率相比,基本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甲级病案率达到98%以上,超过医院等级评审的甲级病案率≥90%的要求;每月抽查统计临床输血适应证合理率也已达到98%以上。

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活动只是质量管理的一种途径,我院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的综合提升还需要进行很多其他方面的工作,一些质量管理指标也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医院质量管理处过去一段时间内运用管理工具进行质量管理推动是一种较成功的尝试,在此过程中,除了争取业务科室的配合外,还涉及与医务处、护理部、门诊部等多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以及信息化系统的专项开发。通过这一过程,医院质量管理处切实履行了指导、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督的职能,促进了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运营指标与质量安全指标也有了持续性的改善。

摘要: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推动科室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活动的持续改进。通过质量联络会、头脑风暴分析影响质量管理活动的原因,并拟定相应解决措施,从而使医院各业务科室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活动在评审后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通过质量改进,各科室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医院多项业务指标及质量安全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关键词:医疗安全,医疗质量,科室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罗旭,徐敏,罗莉亚,等.科室质量管理团队建设探索[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3):2-3.

[2]吕娜,黄晓花,戴晓娜,等强化科室质量管理助力医院质量提升[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4,4(4):47-50.

[3]国家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S].2011-12-23.

[4]王吉善,张振伟.解读第二周期医院评审重点[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3):1-2.

[5]钟旋,卢建军,王建新,等.以医院评审为契机建立科室质量管理长效机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22(2):48-49.

[6]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S].2013-5-6.

[7]山东省卫生厅.关于做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工作的通知[S].2011-4-28.

[8]郭阿娟,雷韦,潘梁军,等.224例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原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2):120-122.

[9]狄杰斌,戚丽娜.某综合医院非计划再次手术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9(2):348-351.

[10]李亮,孙维佳,钱招昕,等.435例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科室分布及原因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11):38-40.

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篇3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小组成员:陈泓 杨承蓉 陈中华 黄海燕 龙嘉 组长:陈泓

副组长:陈中华 杨承蓉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小组成员:陈泓 杨承蓉 陈中华 黄海燕 龙嘉 组长:陈泓

副组长:陈中华 杨承蓉 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小组成员:陈泓 杨承蓉 陈中华 黄海燕 龙嘉 组长:陈泓

副组长:陈中华 杨承蓉

科室三级医师及诊疗小组的科室的各组员名单:

科主任:陈泓本科副主任医师 一组(神经外科专业):

陈泓副主任医师 杨帮华主治医师 黎小兵住院医师 二组(泌尿外科专业):

陈中华副主任医师 程绍旭主治医师 三组(泌尿外科专业):

龙嘉副主任医师 蒲波主治医师 谯正华、黄博住院医师 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职责(4.1.1.2)1.组长职责:

(1)负责整个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及监督。(2)指导副组长安排、布置医疗质量管理事宜。2.副组长职责:

(1)在组长的领导下,带领组员及时完成科室医疗护理的质量管理工作。

(2)定期检查组员的工作完成情况,及各项工作记录情况。

(3)督促未完成工作的组员完成工作,对不能胜任管理工作的组员可随时更换。3.组员职责:

(1)在副组长的领导下,认真完成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2)积极参加科室有关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的会议及工作。

(3)对质量管理工作有权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一、在科主任的领导和院质控办的指导下负责本科室医、护质量管理检查 工作,每份终末病历由科主任和质控员负责质控达标。

二、对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情况按规范进行检查(病 历、处方、申请单、报告单、护理等),并做好质量检查记录。每月上报病历检查结果。

三、对执行十三项核心制度情况进行检查。对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医疗技 术项 目等进行管理。

四、对各项护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五、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科主任并提出改进意见。

六、每季度1次管理小组会议,分析评判本科室各阶段医疗质量动态,总 结归 纳,并对需改进的内容提出整改意见报告科主任批准,协助科主任督促落实。

七、负责向院质控办反馈本科室质控工作进行情况,对违反医疗规章制度 及操作规程造成后果的事件,写 出书面材料及时上报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计划(4.1.1.2)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认真履行职责,提高治疗与安全意识。全科医护人员要加强学习,深刻领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精神,熟悉与医疗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要经常性地进行质量管理教育,提高全员质量管理意识,牢固树立“质量与安全第一”的观念。

二、强化风险管理,提高风险意识,做到警钟长鸣。要逐步强化科室的风险管理,成立医疗护理质量风险基金。通过风险管理,强化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促进科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差错及事故。要经常组织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做到警钟长鸣,在保障病人安全的同时加强自我保护。

三、完善科室医疗治疗与安全体系建设,发挥科室的监督作用。完善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质量管理小组两级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医疗、护理药事、输血、院感的质控工作。定期组织检查,及时将检查情况反馈,同时检查结果与岗位工资、奖金发放挂钩,保障安全措施与医院发展相适应和配套。组织要定期召开医疗质量管理会议,将安全生产纳入会议主要议程。

四、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认真落实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临床工作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做到对精神病人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为病人提供温馨、细致、耐心的服务。同时要认真落实执行各项医疗核心制度,如:首诊、首问医生负责制、三级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并按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技术落实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制度、交接班制度、医患沟通制度等,通过落实制度,始终把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放在医院管理核心。

五、加强“三基三严”训练,不断提高医护技术质量。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训练,重点是“三基三严”训练,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加强临床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医护技术质量。

六、重视医疗文件的内在质量与安全。医疗文件是医护人员临床思维的凭证式诊疗过程中的原始记录,有很强的书证作用;在医疗纠纷中,是进行技术鉴定、司法鉴定、判明是非、分清责任的依据。同时医学模式的改变,对医疗文件的书写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医疗文件的内在质量管理,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七、正确对待家属同意治疗意见的签字。《知情同意书》的签订实际上是双向性的,一方面是是患者理解临床医学的风险,另一方面医生要针对这些风险,做好充分的防范措施和一旦发生意外的应急补救措施。家属签订同意书是理解可能发生的危险,但决不是容忍医护人员因失误所发生的意外,医护人员必须保持头脑清醒,正确对待家属对治疗操作同意的签字,在治疗中要精益求精,尽可能避免发生意外。临床医生在选择治疗方式、方法、药物、护理措施的同时,要对家属讲清利弊,充分征求意见,尊重患者或家属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权。

八、严格科室技术准入,加强医疗质量考核。医护办要加强对临床科室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审核及风险评估严把医疗技术准入关。同时,要加强对各临床科室进行每月或季度的质量考核,发现事故苗头及时进行堵截,以确保患者在医院能得到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性改进实施方案(4.1.1.2)

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之本,优质的医疗质量必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保证我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不断发展,特此制定全程医疗质量控制方案,以求正确有效地实施标准化医疗质量管理。

一、指导思想

(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管控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

(三)强化各种医疗技术把关制度,如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等,将医务人员个人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系统的人员组成可分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x小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三级管理体系。

(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小组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由院领导和院委会成员组成,院长任组长,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其职责分述如下:

1、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1)教育各级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改进医疗作风,改善服务态度,增强质量意识。保证医疗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2)审校医院内医疗、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制定各项质量评审要求和奖惩制度。

(3)掌握各科室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质量情况.及时制定措施,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4)对重大医疗、护理质量问题进行鉴定,对医疗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5)定期向全院通报重大医疗、护理质量情况和处理决定。(6)对院内有关医疗管理的体制变动,质量标准的修定进行讨论,提出建议,提交院长办公会审议。

2、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职责

(1)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接受主管院长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对医院全程医疗质量进行监控。

(2)定期组织会议收集科室主任和质控小组反映的医疗质量问题,协调各科室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3)抽查各科室住院环节质量,提出干预措施并向主管院长或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汇报。

(4)收集门诊和病案质控组反馈的各科室终未医疗质量统计结果,分析、确认后,通报相应科室人员并提出整改意见。

(5)每季度向医院提出全程医疗质量量化考核结果,以便与绩效工资挂钩。

(6)定期编辑医疗质量简报和不良医疗文件公示栏。

(二)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职责

科室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的第一责任者。科室质控小组职责如下:

(1)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或副主任、护士长和其他相关人员3-5人组成。

(2)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药物使用规范并组织实施,责任落实到个人,与绩效工资挂钩。(3)定期组织各级人员学习医疗、护理常规,强化质量意识。(4)参加医疗质控办公室的会议,反映问题。收集与本科室有关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三)医务人员自我管理

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是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基本点。在质控过程中,特别要强调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等把关制度,确保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对各级医务人员的要求分述如下:

1.门诊医师

(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

(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

(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

(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

(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7)处方书写合格。

(8)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建议专科就诊;b.请上级医师诊视;c.收住院。(9)第三次就诊诊断仍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收住院;b.患者拒绝住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10)按专科收治病人。

(11)按病情需要,注明特殊入院方式:车送或陪护。

2.病房住院医师

(1)病人入院30分钟内进行检查并作出初步处理。

(2)急、危、重病人应即刻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报告。

(3)按规定时间完成病历书写(普通病人24小时、危重病人6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当班完成,急诊病人术前完成)。

(4)病历书写完整、规范,不得缺项。

(5)24小时内完成血、尿、便化验,并根据病情尽快完成肝、肾功能、胸透和其它所需的专科检查。

(6)按专科诊疗常规制定初步诊疗方案。

(7)对所管病人,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

(8)按规定时间及要求完成病程记录(会诊、术前讨论、术前小节、转出和转入、特殊治疗、病人家属谈话和签字、出院小节和死亡讨论等一切医疗活动均应有详细的记录)。

(9)对所管病人的病情变化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10)诊疗过程应遵守消毒隔离规定,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院感染病例发生。若有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表报告。

(11)病人出院时须经上级医师批准,应注明出院医嘱并交代注意事项。

3.病房主治医师

(1)及时对下级医师开出的医嘱进行审核,对下级医师的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

(2)新入院的普通病人要在48小时内进行首次查房。除对病史和查体的补充外,查房内容要求有:①诊断及诊断依据;②必要的鉴别诊断;③治疗原则;④诊治中的注意事项。

(3)新入院的急、危、重病人随时检查、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汇报病情。

(4)及时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病历,把好出院病历质量关,并在病历首页签名。

(5)入院3天未能确诊或有跨专业病种的病例时应及时举行科内或科间会诊。

(6)待诊病人在入院1周内仍诊断不明时,向主任请示病例讨论或院内会诊。

(7)按科室规定正确分级使用抗生素和专科用药。(8)手术和介入治疗前亲自检查病人,做好术前准备,按手术分级管理标准拟订严密的手术方案并实施。术后即刻完成术后记录,24小时完成手术记录。

(9)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术后工作。(10)负责治愈患者出院的审批手续,并向上级医师汇报。

三、考核内容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院外部分医疗活动等多个组成部分。其考核内容按过程分为:

(一)门诊医疗

分诊护士:

①对一般病人应测量血压,发热患者应测量体温。

②加强巡视,视病情轻重,决定病人是否需要提前就诊。③根据病人主诉指导分诊,发现传染病患者要及时隔离,并指导就诊。

④复查再分诊,保证患者专科专治。

2、首诊医师:

(l)首诊医师负责制:a、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拟定初步诊断,做出恰当处理,同时按病历要求书写门诊、急诊病历。b. 建议专科门诊就诊。c.收住院。(2)第二次就诊:

①原接诊医师应:a.建议专科就诊;b.收住院。

②新接诊医师应:a收住院;b门诊治疗。

(3)第三次就诊:仍未能确诊,接诊医师应:a.收住院 b.患者拒绝住院应履行签字手续。

(4、当患者需入院诊治时,应由开具入院通知单的医师按病情需要,注明特殊入院方式:车送或陪护。

(二)病房医疗:

l、24小时内

(1)病人入院30分钟内应给予初步处理。

(2)由经治医师做出初步诊疗意见并完成病历书写。(3)必要时由主治医师提出并请示上级医师组织科内讨论、科间或院内会诊。

(4)急、危、重病人随时请上级医师查看并于6小时内完成病历书写。

2、入院三天内

(1)确诊者按诊疗常规进行。

(2)未确诊者,做进一步检查,必要时组织科内讨论、科间会诊。

3、入院后1周未确诊者,必须进行科内病例讨论或院内会诊,确诊者按诊疗计划实施,2周内仍未能确诊者须进行院外或远程会诊。(特殊专业按诊疗常规执行)。

4、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①药物选择:a制定专科用药规范并严格执行;b.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②用药后注意观察疗效;③根据病情、疗效及时更改、调整用药方案。④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作用,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注意药物对其它脏器及其它疾病的影响。

(2)手术治疗①.术前按诊疗常规做好术前准备,按手术分级审批;②.按手术常规操作;③按诊疗常规做好术后处理。

(3)特殊诊疗按各专业诊疗常规执行。

5、转归:

(1)治愈——出院,专科门诊随访。(2)好转——专科门诊随访。

(3)未愈——患者要求出院或转院需履行签字手续。(4)死亡——24小时内完成死亡记录,l周内完成死亡病例讨论并及时上交病案。

(三)出院

1、治愈者由主治医师审批,向上级医师汇报后即可出院。

2、好转者由主任或副主任医师向患者交待专科门诊继续治疗或返院治疗的注意事项,并批准方可出院。

3、未愈者由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向病人做继续治疗指导并批准方可出院。

4、管床医师必须在患者的门诊病历上书写“出院小结”。注:

1、根据病情,不受时间限制及时组织各种形式的会诊,如院外会诊、远程会诊等。

2、重危病人应床边交接班,每天有交接班记录。

3、报告方式:对病危病人须将病危通知单送交医务处;对特殊、紧急抢救病人须电话报告医务处;对死亡及入院两周未确诊病例应书面上报医务处。

四、考核方法和奖惩制度

1、门诊医疗质量由各门诊部负责考核、统计;基础质量由医务处、护理部、科教处等职能处室负责考评。住院医疗环节质量由质控办牵头对正在诊疗过程中的“活病历”随机抽查,按考核表内容逐点考核,一般每个月对每个医疗组考核1-2次;终未质量主要由病案室质控组负责考评。

2.分析各项诊疗活动对整体医疗质量的影响程度,对各质控点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按合格(√)、轻度缺陷(1)、中度缺陷(2)、重度缺陷(×)分为四个级别进行定性标化,并在质控考核表扣除相应分值。

具体评分要求如下:

①病房医疗质量监控量化考核的满分为80分,如检查的各项所得总分大于64分为合格。

②各质控点(考核中每单项)检查实得分数占应得分数的百分数≥80%者为合格,70%~79%为轻度缺陷,60%~69%为中度缺陷,< 60%为重度缺陷。

举例说明:如共检查三份病历的“入院三天内每日记录病程”一项,应得分合计6分,而实得分为4分,则该质控点得分4/6=67%,定为中度缺陷。

3、质控办每季度对各质控点缺陷发生情况统计分析一次,并排出名次,张榜公布。科室考核分值与科室绩效工资挂钩。

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总结 篇4

期:

2017 年月日

主 持 人:胡九龙 参加人员:董卫华、李春玲、李卫国、李和萍、王卫华、尹春娇 本季度工作完成情况、以及完成后的成效和未完成的主要原因、下一步打算,体现持续改进诊疗工作(包括:感控制度落实情况分析、改进;口头医嘱及时补记;临床检查适宜性分析、评价、改进;诊疗计划适宜性质量监督管理分析、改进;存在问题整改记录;对科室质量与安全指标总结分析,改进服务能力与质量水平;护理质量督查等。)

一、本季度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二季度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共召开了3次质控工作会议,对医疗护理质量进行了检查,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然存在不足,需要分析原因,持续改进。

(一)病历质量方面

1、现状

终末归档病历甲级率90%,无病级病历,但按时归档率偏低,未达100%,运行病历书写或打印不及时,上级医师签字不及时,病情评估不及时,医患沟通不及时等问题较为普遍,首页填写漏项,出院记录中出院医嘱不具体;现病史缺乏有鉴别意义的阴性症状; 首次病程记录病例特点不提炼;上级医师查房记录未体现教学意义;重要检查结果不分析记录;更改遗嘱病程无体现等问题任然比较突出,各种同意书中与患者关系未填写较普遍。

2、原因分析 1)书写不认真,责任心不强。2)质控医师检查力度不够。3)奖惩制度执行不到位。

3、改进措施

1)加强教育,认真书写病历,提高病历质量。2)质控医师加强检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落实奖惩,每份问题病历罚款20元。

4)质控小组每月检查一次,对每位大夫进行百分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并把病历质量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优的重要参考指标。

(二)抗菌药物使用方面

1、现状

第二季度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2%,小于40%,符合控制指标。经验性使用抗生素的选择存在不足,未参考医院信息简报;联合使用抗生素指证欠严格;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和用法欠合理。

2、原因分析 1)认识不足 2)监管力度不够 3)病人家属不理解

4)医生对每种抗菌药物适应症作用机理体内代谢特点不熟悉 5)医生对常见感染部位首选抗菌药物掌握不够

3、改进措施

1)、认真学习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掌握抗菌药物使用方法。2)、认真学习抗生素使用管理规定,做到合理用药,分级用药。3)、严格掌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和方法 4)、认真与家属沟通,取得家属配合,提高标本送检率

5)加强治疗性抗生素的使用规范的学习及意识的强化,从根本上管理好抗生素的使用。

(三)、院感制度落实方面

1、现状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逐步提高,但未达95%,洗手正确率逐步提高但未达100%;洗手指征知晓率未达100%;部分医务人员对院感诊断标准掌握欠佳。病人的标本采集、保存时间不规范,阳性率低。多重耐药菌消毒隔离措施、标准预防措施执行不到位。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偶有混装,各类登记本登记不及时。导管相关感染未做到检测。

2、原因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检查力度小。2)部分医护人员对相关规定不熟悉。3)未落实奖惩措施。

3、改进措施

1)提高认识,加大检查力度 2)认真学习院感相关规章制度。

3)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要问责并进行处罚。5)进行导管相关感染检测。

(四)危急值报告制度执行方面

1、现状

医生对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的认识逐渐提高,对检验科危急值考试合格率95%,等级项目填写齐全。个别病历中,病程记录中未体现,处理后未复查。)个别危急值,检验科未报告。对影像科和心电图及超声科危急值不熟悉。

2、原因分析:

(1)对危急值报告制度落实不足,认识不清(2)全院未达成共识,管理部门检查监督不到位

3、改进措施:

(1)认真学习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处置流程,提高认识(2)加强检查监督力度(3)落实奖惩

(五)住院大于30天患者管理方面

1、现状

本季度住院大于30天的患者共 0 人,不存在过度治疗。

(六)不良事件管理方面1、4月至6月份共上报不良事件0件,不存在责任问题。

2、改进措施

1)加强教育,鼓励不良事件上报

2)加强病房管理,加强巡视,早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及时诊断和处理。3)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操作水平,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4)制定检查和奖励制度促进不良事件上报制度落实,保证患者安全

(七)护理质量管理方面

本季度每月均对护理质量检查考评,各项护理工作均能达到护理质量标准,现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总结分析如下:

1、病房管理:危重病人物品多而乱,但较前有改变。病床及床头柜不洁净

2、基础护理:颜面不洁净,未能达到质量要求。仍需改进

3、技术操作:技术操作考核30人次,包括皮肤护理、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等。

病人身体暴露过多、手法不准确、与病人交流少、关心体贴病人不够。

4、消毒隔离:对制度了解不够,进行了专题培训,病人出院后终末消毒不及时,不充分;层流病床管理未责任化,个别护士对84消毒液配比浓度不熟知

5、护理文书:存在问题:时间错误0:30写成24:30,输液卡漏签字,体温单病人体温降低超过2度,无复试符号。

6、整体护理:存在问题:瘫痪病人对卧位及肢体康复知识了解不全面。整改措施:病房管理:危重病人探视多、陪护多、物品多而乱,应耐心做解释协助家属把物品整理归放好。基础护理:个别病人眼角有分泌物,主管护士应及时清洗;技术操作:操作过程中应尽量减少病人身体暴露的时间、手法应多练习多体会,关心体贴病人应体现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消毒隔离:将加强培训,层流病床管理落实到人。护理文书:问题明显减少,加强自查及下一班对上一般的检查;整体护理:加强康复知识的学习及指 导。尤其对肿瘤晚期的病人要加强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

二、口头医嘱制度执行情况

1、现状

本季度进行了口头医嘱制度及执行流程全员培训,参加人员18人,参培率90%,及格率100%,优秀率80%。抢救记录登记本无登记,无抢救口头遗嘱登记本。

2、原因分析

1)认识不足,参培率低。

2)抢救时仅登记在一张纸上,抢救完毕后无保留。

3、改进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2)建立抢救记录登记本,并加强检查

三、随访制度执行情况

1、检查结果

四月份出院68人,随访率52%,五月份出院49人,随访率60%,六月份出院75人,随访率64%,随访率偏低,但逐月提高。如图所示:

2、原因分析

1)对随访制度认识不足 2)大夫懒惰 3)奖惩制度不健全。4)监督力度不够。

3、改进措施 1)加强教育,提高大家对随访制度的认识。2)制定百分考核制度,落实奖惩措施。3)加强检查为监督力度。

四、临床检查适宜性分析、评价、改进;

为规范临床医务人员诊疗行为,严格遵循临床检验、影像学检查、等各种辅助检查项目的适应证,对临床适宜性检查专项检查。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随机抽查第二季度出院病历20份通过查看临床诊断、辅助检查医嘱、病程记录、会诊情况,确定除常规检查以外的其他辅助检查是否有适应证。

一、存在问题:

1.共抽查20份病历,绝大多数(90%)病历医嘱中开具的辅助检 查符合适应证。

2.有2份病历中存在不适宜检查(病历记录中未体现有明确适应 证),不适宜检查所占比率为10%。

3.涉及DR、彩超等医疗设备的不适宜检查有1例,占5%。

二、原因分析:

1.医师对诊疗指南掌握不透彻,特别对常规检查以外的其他辅助检查的适应证把握不到位,导致DR、彩超等医疗设备检查过度。

2.有的病例或许有检查适应证,但病历文书中未能体现针对此项检查的依据,同时对某些重要检查结果亦无分析记录。

三、整改建议:

1.在日常工作中应注重把握辅助检查尤其是大型医疗设备检查的适应证。2.强调临床医师注意在病历文书中(病程记录及会诊记录)体现重要特殊辅助检查的依据,同时应及时将检查结果及分析意见记录于病程记录中。3.加强监管,定期对临床检查适宜性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反馈给临床医生,督促其积极整改,避免无适应证的过度检查。

四、效果评价:

1.我院临床检查适宜性总体情况较好,过度检查、滥用大型医疗设备进行检查的现象占极少数;科主任及各级医师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强。

2.经过针对临床检查适宜性的专项监管,促进了科室在实际工作中注意严格掌握检查适应证,进一步规范了医务人员诊疗行为。

五、诊疗计划适宜性质量监督管理分析、改进;

为规范临床医务人员诊疗行为,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适宜的诊疗计划,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随机抽查第二季度出院病历20份,通过查看总结如下:

1、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病历诊疗计划符合病情需要。2)有2份病历(心衰治疗过程)未做疗效评价 3)有一份病历(胃癌病人)未查便常规。

2、原因分析:

1)大夫对治疗指南不熟悉,工作不认真。2)家属和患者不配合,医生沟通不到位。

3、整改措施:

1)认真学习治疗指南,规范肿瘤治疗过程中相应的辅助检查。2)学习沟通技巧,提高沟通能力。

六、科室质量与安全指标总结分析。1)门诊人次365人次,出院人次182人次。2)病历甲级率92.5%,按时归档率95% 3)临床主要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5% 4)核心制度落实率97% 5)三级医师查房率100% 6)上级医师对治疗方案核准率98% 7)平均住院日7天

8)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26.5% 9)高危患者跌倒、坠床分析按评估率95% 10)健康知识教育知晓率85% 11)一人一针一管执行率100% 12)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90% 总之,在下一步工作中,我院将认真总结经验,结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照科室发展规划,认真持久地抓好医疗质量管理,继续深化“三好一满意”活动和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总结 篇5

一、安全制度与落实情况

科室人员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动摇,切实加强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始终将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把“安全生产月”活动与日常安全监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安全生产目标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谋划,务求实效,把各项活动做细、抓实,确保活动取得实际效果。

二、注重宣传,强化培训,不断提高科室人员安全素质。

组织科内人员学习《安全生产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使大家熟悉了有关安全生产规定以及岗位的安全要求,从而全面提高了科内人员对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科室还结合安全生产,有针对性的组织了各类岗位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强化了职工的业务素质,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全面深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今年上半年,我科进一步加强了医疗安全警示教育及医疗质量管理,半年来共开展医疗安全教育多次,每日下班对科室设备进行安全全院大检查一次,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及时通报,做到及时、快速检修,防止重大故障发生而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转。对待病人热情服务周到,行动不便的病人进行主动搀扶。通过半年来有力的管理措施,我科未发生大的医疗事故争议或事故。

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总结 篇6

1 健全质量管理组织, 优化质量管理体系

1) 解放军第一医院自2008年成立了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 定期对医院医疗、医技、护理质量进行研究, 评价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落实情况;根据医院业务开展情况, 组织领导医院的医疗、医技、护理管理宣教和检查评比工作;对重大医技、医疗、护理质量问题进行鉴定, 调查分析医疗缺陷的原因及性质, 并对医疗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整改要求及改进措施, 定期向全院通报重大医疗、护理质量情况和处理决定;

2) 组织成立了病历质量检查督导组, 主要检查全院出院病历和运行病历, 梳理出本院在病历书写方面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并就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实施安排检查组中人员授课, 就病历书写的基本知识和难点问题进行专题培训。督导全院病历书写, 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转变;

3) 组织专家成立病历质询专家组, 成员共6人, 继续到临床一线开展病历质询, 检查全院临床科室的所有在位医生对死亡病历、出院病历存在的问题, 进行专家、科主任、主管医生专项质询;

4) 质量管理科每日不定时地抽查在院网上运行病历, 每月中旬至月底全科人员对全院终末病历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科室进行改正, 并将检查结果每月汇总反馈到科室;

5) 充分发挥临床科室质控小组的一线作用, 实行科主任负责制, 强化各级质控小组职责, 定期对医院医疗质量及核心制度落实情况检查, 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 规范各项规章制度, 保障医疗安全

1) 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3,4]。为规范工作流程, 量化考核标准, 规范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 借鉴兄弟医院经验, 制定了《解放军第一医院医疗质量综合绩效考核评价实施细则》和《解放军第一医院科技绩效考评实施办法》;

2) 落实医疗规章制度是提高基础医疗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重要保障[5]。近一年, 通过对核心医疗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 发现尽管有会诊制度作为规范, 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会诊申请单的眉栏及申请时间填写不全或时间未具体到时分, 另外, 病程中会诊记录未单独书写。所以, 质量管理科规范了会诊的管理规定及工作流程, 规定急会诊必须在10min内到达会诊地点, 普通会诊必须在48h内完成;申请会诊记录单书写内容包括患者病情及诊疗情况、申请会诊的理由和目的, 申请会诊医师签名等;会诊意见记录由会诊医师在会诊结束后即刻完成, 内容包括会诊意见、会诊医师所在科别、会诊时间及签名。病程中会诊记录有主管医师在病程中单另记录会诊意见及执行情况;

3) 完善健全了输血病程记录的书写, 其中包括输血指征、输注血液成分种类和数量、血型、输注过程的观察情况、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等, 且有输血疗效评价, 严格要求输血病历必须有输血治疗同意书签署、输血前必须有丙肝、乙肝、梅毒、艾滋病的检验, 另外, 首页输血信息也要填写完整, 包括血型、输注成分及分量;

4) 为符合三甲医院评审要求, 2012年6月营养评估在本院普遍开展, 质量管理科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 对营养风险筛查表和营养风险评估表进行了专项检查监管, 规范了营养评估的筛查评估、填写、排序等, 并做了持续性改进;

5) 为确保医疗安全, 根据各科的专科特色, 征求各科意见, 并根据各专科意见, 重新制定了知情同意书模板, 进一步规范了各类知情同意书;

6) 结合日常检查中出现的问题, 进一步规范了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要求各科室患者死亡24h内上报质量管理科, 本科组织病历讲评专家、药剂科、营养科专业人员对死亡病例进行讨论, 并严格按照死亡病历落实情况奖惩规定, 狠抓落实, 不断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提高了死亡病历书写质量。

3 加强业务学习培训, 夯实医疗质量管理基础

1) 针对病历中常出现的问题, 质量管理科邀请院内病历质量专家定期进行学术活动, 就病历书写的基本知识进行专项培训。就关于如何提升医疗质量及病历书写方面, 特邀请外院专家进行授课辅导;

2) 为提高病历书写质量, 打好病历书写基础, 举办病历展评, 各科室组织筛选所展病历, 主任要严格把关将本专业、有水平、有质量的病历进行参展, 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认真观看参展病历、专家评语, 互相交流经验, 热烈讨论, 达到医护人员之间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进一步达到学习提高的目的, 优秀病历进行奖励并将展评结果在《医疗工作动态》中进行通报。

4 不断强化科室内涵建设, 提高医院整体水平

每季度将近期医疗质量动态及病历中检查出现的问题整理、反映在本院院刊《医疗工作动态》中, 全院科室每科下发一册, 让科室及时了解自己做的好的方面及出现的问题, 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持续改进。

5 狠抓重点部门关键环节, 持续提高医疗质量

1) 组织好危重病员的抢救, 督促做好准备工作, 包括抢救器材和人员训练、抢救方案。各科室应根据情况设抢救室, 准备必要的急救用品, 指定专人管理, 定期清点、定期检查。抢救药品要及时补充、按期更换, 急救器材性能良好, 保证可以随时使用。检查人员训练的情况, 进行定期考核, 检查抢救方案的合理性;防范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包括:跌倒、坠床、压疮、非计划性拔管、院内转运过程中管路滑脱、以及意识不清病人意外的防护;有明确的患者安全目标, 组织实施包括身份识别、用药安全、做到正确执行医嘱、危急值的报告、严格执行手部卫生;监督科室及门、急诊抢救的组织实施。遇有重大抢救, 由医务处组织实施;检查抢救中与病员亲属的沟通和告知工作及签署必要的知情同意书情况。必要时与病员单位取得联系, 以便得到配合支持;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抢救技术的专业训练, 熟练掌握抢救技术, 并制定常见危重伤病的抢救预案;

2) 围手术期的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制度, 其内容可因医院的功能、任务、科室设置、专业水准而各异, 除了要得到切实与认真的实施外, 质量管理部门建立必要的督察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

3) 检查临床科室输血指征、输血前肝炎系列、艾滋病、梅毒等检查完善不完善, 输血单填写全面与否。检查输血时医护人员床旁核对病员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项目, 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 再次核对血液, 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检查取回的血是否尽快输用,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 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检查输血前后是否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及出现异常情况是否及时处理。出现输血反应, 是否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 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 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对出现输血反应, 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 是否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血型。医护人员是否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病员输血反应回报单, 并返还输血科保存。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 (交叉配血报告单) 是否贴在病历中, 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至少保存一天;

4) 对患者进行创伤性检查、治疗, 必须遵守《有创诊疗操作的管理制度》。有创诊疗前, 重点告知诊疗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可能的并发症, 患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后方可实施。按手术诊疗管理有创诊疗操作。抽查有创诊疗操作记录是否按手术诊疗管理要求。有创诊疗操作记录是否全面按要求。

6 规范临床诊疗行为, 保障医疗安全

临床路径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在保证维持和改善医疗质量, 进行医疗质量的正确评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其为医院管理者和临床科室的决策提供依据[6]。为进一步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 减轻患者负担, 质量管理科探索建立适合本院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 协助8个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工作, 质量管理科对临床路径工作进行监管评价。

7 完善质量绩效考核体系,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进一步细化科室绩效考核, 重视内部流程管理, 在兼顾效益指标的基础上, 结合监管内容, 细化质量考核指标, 将日常监管纳入科室季度考核, 促进全院各科室和广大医务人员不断加强内部管理, 增进内涵建设, 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7]。

参考文献

[1]胡建理, 周瑜, 周斌, 等.强化医疗质量管理的对策探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 17 (7) :664-665.

[2]胡月静, 刘轶宁.某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体会[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1, 18 (12) :1174-1175.

[3]王瑞, 刘建平, 任梁.强化质量管理, 确保医疗安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3, 20 (1) :42-44.

[4]沈莲, 丁玉琴, 张英霞.安全文化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4) :5986-5987.

[5]黄海涛.规范管理促医疗质量持续发展[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9, 16 (5) :433, 436.

[6]潘学田.开展医院评审, 不断提升医院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0, 17 (6) :2.

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总结 篇7

肝胆内二科质量与安全管理2012工作计划 情况,做到仔细筛查、认真整改、跟踪督查,结果与奖金挂钩。②严格落实各种医疗规章制度,特别是13项核心医疗制度。不仅要求熟记,更要求严格执。不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并及时反馈。

四、认真学习并落实《上海地区病历质量考核评价标准》 ①病历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的总和,病历书写是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每周组织全科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并实施多种形式的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考核成绩里。②督促病历书写者自我检查,培养每个书写者的病历质量意识,成立以科室质控员为主的病历质量监控小组,每月对病区进行环节及终末病历质量检查,加深检查者的感性认识,将检查结果及时汇总到科主任,使被检查者引起重视,起到良性循环作用。③每月有重点的实施病历检查制度。每月检查重点安排如下: 1月份:门(急)诊病历的书写。内容包括病历手册封面、病历记录、化验单据、影像学检查资料等。应由接诊医生在患者就诊时及时、详细、全面地填写完成。2月份:“危急值”报告登记情况。接听人员及时报告床位医生并登记在册,医生及时处理并有记录。3月份:交接班制度落实情况。应在交班本上详细记录姓名、性别、年龄、主诉、目前情况、注意事项等情况,接班医师应当地接班后24小时内完成书写。4月份:检查并分析

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篇8

一、我科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二、按照《侵权责任法》、《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处方管理办法》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和要求,书写和妥善保管病历资料。病历资料承担医疗纠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司法鉴定和法律诉讼举证责任。

三、严格执行核心制度以及请示报告制度等有关制度和规定。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四、按照卫生部关于医疗技术准入有关规定,规范医疗技术准入和医师、护士的执业行为,执行医院的授权管理制度等有关规定。

五、成立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制定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并实施,各质控人员需认真履行自已的责任与义务,并做好工作记录,定期召开会议,提出整改措施。体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六、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应当用患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将患者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或家属,及时解答其咨询;并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要让病人对各种检查(治疗)同意书条款,新开展技术项目及某些非常规治疗项目风险了解清楚,并于检查或治疗前履行患者同意签字手续。

七、发生或者发现医疗过失行为,当班医务人员及科室主任、护士长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

八、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争议时,应当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及时向医院相关职能部门报告,职能部门接报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主管院长报告,并按规定向市卫生局报告。

科室医疗管理小组职责 篇9

组长职责:1熟悉医疗管理体系中本科室的职责。

2随时进行医疗管理和开展质量控制。

3不断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工作并对质量进行跟踪。4做好本科室与其他相关科室的工作衔接。5对科室人员进行岗位能力培训。

6参加全院每月医疗质量检查工作。

副组长职责:协助组长做好医疗管理工作

成员职责:1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全面工作。

2起草科室医疗计划、总结,负责组织落实医疗管理方案,实施日常自查、自控和持续改进。

3传达全院医疗管理计划措施并组织实施。

4维持科室正常的医疗秩序,严防医疗差错发生。5根据科室工作需要,完善健全科室医疗管理提高相关规定。

6组织全科学习卫生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强化医疗意识、服务意识。

医技科室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篇10

谢 风

医技科室的编设及特点

检验科,病理科,影像科,输血科 内镜中心、中心实验室、康复科(理疗科)

1、技术专业化和相对独立性。

2、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也指导临床工作。

3、技术发展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新兴边缘科学的不断出现。

4、服务方式从辅助检查职能转向治疗职能。

5、投入成本高,收益大。

医技科室质量管理

1、逐步建立切实可行的单项质量考核指标。如单项质量控制情况(室内质控、室间质评)、诊断符合率、病理报告合格率等。

2、诊断要准确。

3、报告单书写必须规范,应确切、全面、客观描述所发现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性质和特征,对临床诊断有帮助的阴性征象也应记载,各种检查按报告时限及快速报告。

4、制订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执行。

一、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与持续 改进(35分)检 查 依 据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 卫医发2006第73号2006.6.1日施行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 第424号2004.11.12.施行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 19489-2008代替GB19489-2004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 第 380 号 2003.6.4.《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卫医发第36号2003.10.15.施行。《消毒管理办法》

卫医发2002第27号

《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编写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227-2002)ISO15189 检查项目

1.依法开展临床检验管理 2.实验室文件管理体系 3.检验科设置及相关要求

人员资质、组织结构、试剂与设备管理 4.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 5.检验报告的管理 6.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7.检验全过程的管理 实验前、中、后的质量控制 室内质控、室间质评

这一条实质是要对临床检验项目和技术实行准入管理,主要从源头上解决检验项目混乱、检验技术和方法不经论证随意进入临床应用的局面。在本办法公布实施前已经开设的检验项目要补办登记手续,对实施后新设立的项目则要先行登记,核定后方可开展工作。

此条款更进一步规定了实验室在设立检验项目和选择检验方法时要遵循的原则,不能随意设立检验项目,也不能任意选择检验方法,其目的是要确保给临床提供的信息是临床工作所必需的,是有临床意义的,同时也是为了保护患者的利益,避免不必要的检查。那么什么是国家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呢?从目前来看就是卫生部下达的可以收费的检验项目,卫生部医政司出版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上所列的检验方法。

如何满足临床需求?

项目 报告时间 检验结果 解释咨询

目前在一些医院的临床科室中设立的小实验室普遍存在 着一些问题,主要是:

1.从事检验的人员大多不是专业检验人员;

2.绝大多数此类实验室没有参加临床检验的室间质量评价,也没有开展室内质控工作; 3.一个检验项目在同一医院内有多个实验室出具报告;

4.在购置检验设备上往往是低水平的重复购置,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这些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 性,也给疾病的正确诊断带来了困难,极易造成医疗纠纷。

检查依据《办法》 “ 第6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提供的临床检验服务应当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第9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集中设置,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第14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按照卫生部规定的临床检验项目和临床检验方法开展临床检验工作。第21条非临床实验室不得向临床出具临床检验报告,不得收取相应检验费用。”

为什么要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是确保检验质量的需要,是实验室保持其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实验室为达到其所要求的管理要求、评价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所必不可少的依据。因此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过程的本身也是对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改进和改善的过程。

实验室在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应有系统性。规章制度应能反映实验室管理的系统特征,应对实验室在提供临床检验服务过程中的所有影响因素作出规定。同时各规章制度之间,应做到层次清楚、连接紧密、结构合理。因此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从实验室管理的整体出发,在统一规划、统一步骤下进行。

2.实验室规章制度应具有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实验室的规模、特点和发展方向;应充分考虑实验室所服务对象的特点及范围;应充分考虑所开展的检验项目的具体性质以及本实验室以往管理的经验等因素。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本实验室人员的素质、技能和培训程度。

3.实验室规章制度的法规性。由于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是实验室从事临床检验服务、规范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行为,保证实验室管理规范化的准则,是带有强制性的、必须执行的文件,因而制定规章制度必须遵循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法规、法律、规章和条例,也必须遵循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所下达的行政规定。4.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完整性。

5.规章制度的格式。规章制度的格式应由实验室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但应包括:该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和监督者;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及修改的时间间隔;有关奖惩的规定。

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确保其完整性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关人员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其中应包括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以及定期考核制度;

(2)有关实验室的环境、设施、安全及卫生管理方面的制度;(3)有关样品的采集、运输、接收、存放及保管方面的制度;

(4)有关仪器、设备的采购、验收、管理、使用、维护、校准及修理的制度;(5)有关检验方法的选择、修改和验证制度;

(6)有关检验试剂、检验用品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及消耗的制度;(7)检验结果质量保证方面的制度;

(8)应对实验室的记录作出规定,其中应包括什么样的活动需要记录,由谁记录,记录的修改、保存及期限;

(9)有关检验结果管理的规定。其中包括结果的发放方式,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以及有关保护患者隐私的规定;

(10)对违反规章制度行为的预防及纠正措施,以及有关奖惩的规定;(11)对服务对象投诉的处理规定。

《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编写要求》规定,每个检验项目应具备该标准“操作规程的内容要求”中“3.1”的“3.14”的内容,其编写格式、编写、审批、存档、使用等均按上述标准相关规定执行。操作规程应参照厂家说明书来编写,如有更改应说明原因。

操作规程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符,中文书写,操作卡及产品说明书不能简单代替操作规程。并有定期对操作规程进行修改的程序规定。

本专业(工作室)工作人员必须对操作规程十分熟悉,作为必备的基本功,是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验工作应是考核内容之一。

关于仪器操作的操作规程,其内容应该有 1.仪器名称及型号; 2.生产厂家; 3.检测范围; 4.检测原理; 5.参数设置; 6.开、关机程序; 7.校准程序; 8.常规操作程序; 9.使用、保养、维护程序; 10.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

11.运行环境; 12.常见故障及处理; 13.其他事项。

检查依据《办法》 “ 第11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保证临床检验质量;第15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并由医疗机构组织实施;第22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和检验仪器的标准操作、维护规程。

查阅记录:上岗培训考核记录(新入科、轮岗人员)

检查检验科组织结构图:检验科内各级管理层清晰、职责明确

检查员工个人档案,包括:

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基本情况、学历学位证书、技术职称证书、培训记录、发表文章、课题和成果

实验室应当具备与开展临床检验项目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场所、设施、设备。

必要的人力、设备和环境条件是实现实验室工作目标和管理的人力资源和物质基础,没有上述资源,任何工作目标和管理都会成为空中楼阁而无法实施。

各专业组可有兼职质控员,实验室应成立质控小组。质量负责人负责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面监督检查工作。如检测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的检查,室内质控、室间质控的执行情况,“失控”及“不合格”项目原因分析及处理,定期分析和总结科内质量情况,提出持续改进意见等。

培训途径有:学习班、进修、实验室内轮转等。学习内容主要是所从事检验工作方法学原理、仪器使用、维护、具体操作、质量控制、临床意义。由医院(或医院委托本科室)进行考核,合格后,由医院批准上岗。

实验室还必须具有与开展的检验项目相适应的设备。

这里的设备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包括开展此项目的相适应的仪器、器材、试剂、供应品、校准品及其他必须的设备。

这里的相适应是指其在质量标准、技术指标以及其数量上都应符合所开展项目的要求。场所指的就是实验室场所条件和其环境条件。由于环境条件对检验结果有重大影响,因而实验室管理者必须对环境条件予以足够的重视,使之符合所开展的检验项目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检验设备的校准对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十分重要,因此对检验结果有影响的各类检验设备必须有校准计划,特别是大型检验仪器。根据不同仪器及工作情况不同,应规定:

1.校准日期间隙。如日校准、月校准、季校准、年中校准、年校准及特殊情况下的校准(如出现故障维修后,检测结果失控时等情况);

2.规定校准方(本实验室校准、厂方校准、计量、检定单位校准等);

3.如本实验室校准,要规定所使用的校准品(应使用同一检测系统的校准品)、校准方法; 4.验收标准等。不论何方标准,必须有完整的校准记录(含标准后的各种数据)。

检查依据《办法》 “ 第10条 医疗机构应当保证临床实验室具备与其临床检验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场所、设施、设备等条件。第12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负责人应当经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第19条 诊断性临床检验报告应当由执业医师出具。”明确提出:实验室应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提供诊断性报告的人员应当是注册的执业医师。这是我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的薄弱环节,也是造成实验室与临床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

检查依据《办法》 “ 第23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使用的仪器、试剂和耗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第24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保证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对需要校准的检验仪器、检验项目和对临床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辅助设备定期进行校准。

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试剂、耗材选用的基本原则是应选用与该检验方法相应的高质量的仪器和试剂。基本要求是:

1.凡是从国外进口的仪器,必须有国家注册文件;国内生产的仪器必须有生产许可证及批准文件。大型分析仪器不得使用未经注册或批准的仪器;

2.耗材应符合国家相应规定(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暂无标准者,应使用符合检验质量要求的产品。

3.试剂种类繁多,凡是需经国家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试剂,必须使用经批准、检定合格的试剂;凡规定“批批检”的试剂必须使用经“批批检”合格的试剂;凡暂未规定必须批准的试剂,厂方应出示质量文件,其内容至少应包括:(1)准确性(含校准口的溯源程序及不确定度);(2)精密度(瓶间、批间);(3)可检测范围;(4)特异性;(5)抗干扰能力;(6)稳定性等。定性及半定量试剂应有“临界值”(或灵敏度)及其CV值的说明。

4.实验室应保证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及专一性,在无确切可靠的证据时,反对不同检测系统中各组成(仪器、试剂、校准品、质控品等)的混用。

实验室场所条件包括:实验室在医疗卫生机构中所处的位置,实验室的面积和布局、通风、温度、湿度、电源、生物安全、电磁干扰、辐射、灰尘、噪声和震动等。对有相互影响的检验项目要进行有效的隔离,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交叉污染。同时对影响检测质量的区域的进入和使用,对有可能造成生物危害的区域的进入都应加以有效的控制。并且明确控制的对象和范围。

由于环境条件并不是仅仅依靠实验室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医疗卫生机构领导及管理部门的支持和保障。

检查依据《办法》 “ 第17条临床检验报告内容应当包括:1.实验室名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病历或者门诊病历号。2.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和单位、参考范围、异常结果提示。3.操作者姓名、审核者姓名、标本接收时间、报告时间。4.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第18条临床检验报告应当使用中文或者国际通用的、规范的缩写。保存期限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

危急值报告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而定,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危及生命的检验指标; 报告重点对象是急诊科、ICU、手术室等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

临床科室口头或电话接获危急值报告者须完整、准确地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确认无误。

检查依据《办法》“第22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和检验仪器的标准操作、维护规程。第32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质量管理记录,包括标本接收、标本储存、标本处理、仪器和试剂及耗材使用情况、校准、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检验结果、报告发放等内容。质量管理记录保存期限至少为2年。”

检查依据《办法》

第25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绘制质量控制图。出现质量失控现象时,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详细记录。

第26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质控品的选择,质控品的数量,质控频度,质控方法,失控的判断规则,失控时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质控数据管理要求等。

第27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按照《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指南》(GB / 20032302-T-361)执行。

检查依据《办法》“第28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参加经卫生部认定的室间质量评价机构组织的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第29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应当按照常规临床检验方法与临床检验标本同时进行,不得另选检测系统,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对于室间质量评价不合格的项目,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对床旁临床检验项目与临床实验室相同临床检验项目常规临床检验方法进行比对。第30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将尚未开展室间质量评价的临床检验项目与其他临床实验室的同类项目进行比对,或者用其他方法验证其结果的可靠性。临床检验项目比对有困难时,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方法学进行评价,包括准确性、精密度、特异性、线性范围、稳定性、抗干扰性、参考范围等,并有质量保证措施。第31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标准按照《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GB/ 20032301-T-361)执行。

检查依据《办法》“第15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并由医疗机构组织实施。第16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建立临床检验报告发放制度,保证临床检验报告的准确、及时和信息完整,保护患者隐私。第25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对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绘制质量控制图。出现质量失控现象时,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详细记录。”

二、病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25分)检 查 依 据

《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31号

《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自1999年5月1日起施行。

国务院令 第424号2004.11.12.施行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 19489-2008代替GB19489-2004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 第 380 号 2003.6.4.《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卫医发第36号2003.10.15.施行。《消毒管理办法》

卫医发2002第27号

检 查 依 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1998年10月1日施行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

卫医发1999第6号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卫医发〔2000〕184号

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输血医学领域的指南 ISO15189:2008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

吉林省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试行)检查项目

1.依法开展输血管理 2.输血科设置及相关要求 3.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合理用血 4.输血质量监控

5.输血前、后的质量管理 6.输血风险的告知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给。医疗机构开展的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除外。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因应急用血需要临时采集血液的,必须符合以下情况:

(一)边远地区的医疗机构和所在地无血站(或中心血库);

(二)危及病人生命,急需输血,而其他医疗措施所不能替代;

(三)具备交叉配血及快速诊断方法检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条件。医疗机构应当在临时采集血液后十日内将情况报告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4、输血质量监控

内容:

输血不良反应管理规程 方法:

查阅文件、病历

现场问询(输血科、病区医护人员)标准结果:

有管理规程

输血反应者病例记录、处理符合要求 人员回答准确

6、输血目的和风险的告知

四、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检 查 依 据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执业医师法》 《放射诊疗许可证》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

1、依法服务且满足诊疗要求

2、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的管理

3、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

上一篇:图书馆党总支书记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农村社会体育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