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概论作业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作业(精选8篇)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作业 篇1

姓名:

学号:

工作站:

一、填空题:(每题1分,合计37分)

1、信息管理理论的形成是的产物,其中,对其影响最深、最主要的理论学科主要包括 信息科学、管理科学、传播科学。

2、按照主题的观察过程对信息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信息,在信息、先验信息、实得信息;按照信息的加工深度和程度划分,又可以分为零次信息、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

3、20世纪40年代,以申农的、维纳的《控制论》的问世为标志,信息论诞生了。

4、操作系统根据其运行的环境可以分为、批处理操作系统。

5、一项管理活动必须具备五个要素,它们分别是:一要有管理的主体,二要有客体,三是 管理目的,四是 管理职能的方法,五是 管理环境和条件。

6、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泰勒,其1911年出版的 标志着管理理论的诞生;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梅奥提出的理论思想,被学术界称为: 人际关系学所,认为企业中的工人不再是单纯追求金钱和物质收入的“经济人”,而是“社会人”。

7、通常指一些零散的、片断的、没有联系的事务;_是特定的信息,产生于特定的信息。

8、信息与_是_和形式的关系,信息与和原材料的关系。

9、按照检索方式划分,检索服务可以分为_事实型数据检索服务_、全文检索服务和 用户辅导服务_五种。

10.按照电子商务参与主体的不同及商务数据交换的对象来划分,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主要有: 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___、_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_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_企业对政府的电子商务。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合计15分)

1、信息服务:

答:是以产品或劳务的形式向用户提供和传播信息的各种信息活动,即信息服务产业范围内的所有活动,包括信息产品的生产开发、报道分配、传播流通溢价信息技术服务的信息提供服务等行业。

2、信息组织:

答:也称信息有序化或信息整序,是根据信息资源检索的需要,利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规划,通过对信息外资特征和内容特征的分析、选择、标引、处理、使其有序化,从而保证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得和利用,实现信息的有效流通和组合。

3、词加权检索

答:对检索提问中的每一个检索词给定一个数值表示其重要程度,在检索中,先查找这个这些检索词在记录中是否存在,对存在的检索词计算他们的权值总和,只有当这个总和达到或超过预先给定的值是,该记录才算命中,这个预先给定的值称为值。

三、简答题:(每题16分,合计48分)

1、简述信息管理的人文手段主要有哪些,并对它们的含义进行阐释?

答:信息管理的人文手段主要有:

(一)信息政策

信息政策是指用以调节信息搜集、加工、存储、处理及传播等信息活动的指导原则、法令、指南、规则、条例、手续等所构成的相关的政策群体,它涉及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及整个信息产业的相关问题。而从狭义上来说,信息政策是以科技情报政策、大众传播政策以及电信政策为基础的政策集合,我们主要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信息政策。

(二)信息法

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过规定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调整社会关系,威海社会的稳定,从信息法的主题、信息法的课题、信息法的内容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回答。

(三)信息道德

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各个环节中,用来规范其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等,使人们形成一定的信念、价值观和习惯,从而使人们自觉的通过自觉的判断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

2、简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内涵和包括的内容。

答:计算机系统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硬件系统: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系统、输出系统。

软件系统:系统软件,包括(1)操作系统-控制计算机并对其进行管理的程序系统。是对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资源进行控制和管理,方便用户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的程序系统。

(2)其他系统软件—程序设计与语言翻译系统以及数据库系统等系统管理开发

平台。

应用软件:针对特定用户或者某一特定用途的软件。

3、简述ERP、SCM、CRM三者的关系,以及各自关注点有何区别。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作业 篇2

1 系统背景

客运安全是铁路安全运营的重中之重, 客运列车发电车在运行过程中发电机组的定时巡查作业是客运安全的重要保障。根据铁路安全作业规程, 客运工作人员需要定时进入发电车车厢内检查发电机组的工况, 以便及早发现故障或者事故隐患, 保障列车安全运行, 但是地面管理人员无法实时了解到车上的巡检作业情况, 无法确认作业人员是否按规定路线、时间、及次数检查到位, 无法及时提醒, 存在较大的监管漏洞和安全事故隐患。每年由于当班发电车乘务员严重违反作业纪律, 当班过程中脱岗, 没有及时发现火情以致火情扩大, 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运辆客车电 [2013]1979号文明确指出各铁路局要在发电车上加装巡检系统, 加强地面值班人员对发电车运行情况的掌控和应急指挥。笔者就介绍发电车巡检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过程。

2 数据库分析

2.1 数据库需求

客车巡检信息实时管理系统处理信息数据海量、数据实时性要求高、数据关系复杂, 因此系统数据库设计质量是整个系统能否长期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数据库的设计与系统应该紧密结合, 根据分析, 该数据库应满足的功能如下。

可实时显示所有当前运行车次的作业情况, 包括所挂车次、每个信息钮巡检作业时间、巡检人员, 巡检率等;可实时显示所有车次运行状态及其车载手持设备的状态;可实时提示未正常作业情况, 可及时更新未正常作业提示;可对车辆信息进行管理, 包括运行区间、运行时间段、车体信息等;可对信息钮进行管理, 包括工位钮、人员钮名称、关联发电车信息等;可对特殊作业情况进行数据恢复;可按需求查询、统计指定时间段的各车次的作业情况;可保存系统日志;可实现对用户、角色的管理;可实现对手持硬件设备的初始化、数据读取、及数据管理。

2.2 数据库表设计

数据库表的设计需要与系统相结合, 由于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所谓复杂性, 为了支持相关程序运行, 数据库设计变得异常复杂, 因此最佳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只能是一种反复探寻、逐步求精的过程, 也就是从输入、输出入手, 规划和结构化数据库中数据对象以及这些数据对象之间关系, 使得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

客车巡检信息数据库主要字段包括:实时运行数据:上传时间、作业时间、信息钮号、作业管理器编号;信息钮数据:信息钮外码、信息钮内码、信息钮类型、信息钮所装配车辆、所代表的工位或人员信息;车次信息数据:车次编号, 关联装配车次、当班时间的起始、结束时间, 作业要求间隔、可允许误差等信息;作业信息:每个钮的作业时间、相应作业人员, 见图1所示为系统主要数据表关系图。

2.3 数据库安全分析

数据库安全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系统运行安全;系统运行安全通常受到的威胁如下, 一些网络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局域网等途径通过入侵电脑使系统无法正常启动, 或超负荷让机子运行大量算法, 并关闭CPU风扇, 使CPU过热烧坏等破坏性活动;第二层是指系统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通常受到的威胁如下, 黑客对数据库入侵, 并盗取想要的资料。本系统数据实时性要求强, 以及设计铁路运营图, 安全性要求也很高, 本系统数据涉及安全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2.3.1 使用安全的账号策略

由于SQL Server不能更改sa用户名称, 也不能删除这个超级用户, 所以, 我们给它使用一个非常复杂的密码;而且在此系统中也不使用sa账号, 建立个拥有与sa一样权限的超级用户来管理数据库, 这样通过安全的账号登陆数据库就有了保障。

2.3.2 使用安全的密码策略

本系统数据库的密码采用多种数字字母组合的方式, 并保证12位以上, 并且系统账号的密码不会写于应用程序中;SQL Server2008安装的时候, 采用混合模式, 首先输入的是sa的密码, 这样从安装方面保证了系统数据库的安全;同时数据库的后期使用维护中, 我们要求系统管理员养成定期修改系统及数据库密码的好习惯, 管理员还应该定期查看数据库中是否有不符合密码要求的账号增加, 如果不是系统所需账号, 马上删除, 防止给数据库造成损坏, 进而影响系统稳定。

2.3.3 加强数据库日志的记录

定期查看SQL Server日志或者使用DOS命令检查是否有可疑的登录事件发生, 审核数据库登录事件的“失败和成功”, 在实例属性中选择“安全性”, 将其中的审核级别选定为“全部”, 这样在数据库系统和操作系统日志里面, 就详细记录了所有账号的登录事件, 以便系统及数据库管理员对系统进行追踪维护。

2.3.4 对网络连接进行 IP 限制, 拒绝来自 1434 端口的探测

由于系统1434端口探测没有限制, 能够被不法黑客探测到一些数据库信息, 而且还可能遭到DOS攻击让数据库服务器的CPU负荷增大, 所以设置在IP过滤中拒绝掉1434端口的UDP通信, 可以尽可能地隐藏SQL Server, 对IP连接进行限制, 只保证自己的IP能够访问, 也拒绝其他IP进行的端口连接, 对来自网络上的安全威胁进行有效的控制, 使得系统SQL Server本身具备足够的安全防范能力。

3 数据库设计关键特点

3.1 日期存储格式设计

本系统数据库主要是实时显示巡检信息的, 数据库中既包含有实时的日期时间数据还应包括每个巡检点的历史巡检日期时间, 所以此数据库中存储比较多的就是日期时间信息, 数据库的设计中除了考虑日期时间的存储还涉及日期时间的查询。

数据库中 常用的存 储日期时 间字段的 类型有Varchar和Datetime , 但是Datetime类型的优势是可以借用Sql函数库中的运算函数, 增加了时间在各种运算上的效率, 而此系统中的时间仅仅是显示和方便查询用;而Varchar类型虽然在字符编码上显出优势, 但是在XP、Windows7系统下Varchar类型容易产生数据长短方面的错误。此系统中采用的是Unix时间戳 (Unix Timestamp) 格式存储所有日期时间数据, 时间都定义为从格林威治时间1970年01月01日00时00分00秒起至现在的总秒数, 类型为int型, 数据存储简单, 时间转换简单, 占用存储空间小, 利于大系统长时间运行。

3.2 减少数据库读取次数, 暂存在一个表里

数据库查询速度是衡量系统运行能力的重要指标, 为了提高本系统的数据库查询效率, 我们设计了索引表, 索引表可以加速表和表之间的连接, 采用多次查询, 避免查询出来的数据量过大导致查询慢, 索引表设计计算列用来优化查询, 及时结束对象, 查询时不返回不需要的行、列。

3.3 一个字段关联多种信息

本系统采用一个字段关联多种信息的方式避免系统有过多的变量, 在系统查询中多次使用一个变量, 可以避免查询多个变量引起数据库查询慢从而影响系统慢。在数据库设计的最初阶段, 就将可能涉及到的变量都设计全了, 然后将所有变量的关系都关联起来, 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变量。在数据库查询获取的时候, SQL语句的使用也采用仅获取需要的字段的方式, 避免查询结果太大影响系统性能。

3.4 数据库维护方便

数据库设计的最初阶段就考虑它的后期维护一定要方便, 方便查询及恢复数据库系统等, 定期备份数据库, 产生用户信息表, 生成详细系统日志, 本系统数据库备份采用的不是系统启动时数据库自动进行的恢复, 而是在软件功能处设计此功能, 由系统管理员定期备份数据库。为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 系统管理员必须依据系统的实际情况, 执行一系列的安全保障措施。其中, 周期性的更改用户口令是比较常用且十分有效的措施, 更改用户口令是通过调用系统过程sp_password来实现的。为了维护数据库方便表名采用统一规则命名, 方便后期查询维护。

4 结 语

笔者主要针对铁路发电车巡检作业的实时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进行了分析, 该系统主要依靠的是软件, 通过该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使得系统运行稳定, 保障了数据的安全, 提高了列车的在线管理效率, 保障铁路的高效建设与科学管理。该成果已于2012年9月通过了太原铁路局科技委的技术审查, 并于13年在呼和浩特铁路局、兰州铁路局各运用车间推广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苏翊洲, 任巍.基于GPRS的运用客车实时作业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铁道机车车辆[J].2012, 32 (2) :92-95.

[2]谷震离.数据库设计对SQL Server数据库性能优化分析[J].计算机与网络, 2007 (8) :44-46.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作业 篇3

【摘要】 分析了目前国内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创造性地将以大作业驱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调动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完成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大作业;双主体教学模式;案例库

在我国,各高校担负着培养信息化人才的重任,争相在不同的专业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系统开发和组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缺乏创新,学生在“学”的过程缺乏自主性,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使得课程预期的教学目标很难达到。探寻新的教学模式成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内容落后,忽略教学对象的差别

随着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新成果、新方法不断涌现,但是课程教师依然使用相对比较陈旧的教材,讲授比较落伍的知识和方法,如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在软件开发行业很流行了,课程依然以讲授原型法等为主。教师一味的教学忽视了自身的不断学习。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学习的目标不一样,如信息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课程要掌握扎实的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能够完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全过程;会计、工商管理等经济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课程熟悉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提高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组织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仅仅是教学课时安排上的差异,教学内容差异不大,选用教材、教学案例等都一样。教学内容忽略了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就使得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较为困难,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模式单一,师生在教学中互动性差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以教师“教”为主导的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单向地向学生传授课程内容和知识;学生通过听讲、记笔记等形式记录课程内容。这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教师只教不学,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很少提问,教师授课基本没有压力,更不会主动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长期讲授比较落后的课程内容,很少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兴趣。其次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学生忙记录,学生学习受制于教师,处于完全被动的学习境地,只记录不理解,更不会提出问题了。师生之间教学中缺乏互动性,不仅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创造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知识的积累和研究领域的拓展。

3.实践教学不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的掌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主要包括课堂上课程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的学习、课后作业的完成;实践教学主要指课程设计,再此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让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系统化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课程设计是安排在理论教学完成后,间隔时间长,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学生已经忘记了部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课程设计的强化效果差;由于实践教学课时安排时间短,一般为理论课时的一半,学生只能完成较为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不能够实实在在体会到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全过程以及各个不同开发阶段之间联系,更不能发挥学生创新能力。

二、以大作业驱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1.以大作业驱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内涵

以大作业驱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实质上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围绕着大作业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教”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大作业为中心,师生共同完成课程的教与学。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师生互动性较强,不仅有利于提高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以大作业驱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构建

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实施以大作业驱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按照不同的教学阶段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安排。在理论教学开始前,教师选择适合学生专业背景的教学案例进行演示,以启蒙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及系统开发的认识,并根据学生专业背景和教师自己只是水平,与学生共同商拟大作业题目,将大作业按照理论教学的不同阶段分解为若干个小作业。

在理论教学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融入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如在业务流程分析学习阶段,学生可以将专业所处的行业或者感兴趣的行业的业务按照业务流程分析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其所选大作业题目进行理论教学内容的讨论、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拓宽了教师的教师知识面;学生在课下独立思考,完成该理论教学阶段相应小作业。理论教学完成后进入课程设计阶段,学生先将在理论教学各个阶段完成了的小作业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及创新,最后将它们系统地组织起来,即构成了大作业;教师检查验收学生所提交大作业成果时,提出合理建议,要求学生再修改和完善。如此反复,可以加深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的掌握。

3.新教学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若干要点

(1)案例库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库是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需要收集丰富、典型、全面的案例。由于教师的知识面有限,在搜集不同专业案例时候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一定能选择出恰当的针对学生专业的案例,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往往不具备管理信息系统知识。这就为建立案例库增加了难度,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新知识以及其它专业的知识,才能顺利地建立比较完备的案例库,才能在教学中利用好案例。

(2)大作业题目选定。由于教师知识面的局限性,则由教师单独拟定出来的大作业题目往往偏颇或者学生不感兴趣;学生自拟题目虽然可以满足学生专业和兴趣的要求,由于学生初始管理信息系统,选题要么过于简单而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要么过于复杂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困难重重,如此就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针对上述情况,教师与学生拟商大作业题目的不失为明智之举,首先由教师拟定部分题目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从给定的题目中选题或者增加自拟题目,将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将根据学生反馈情况,重新修订题目目录并给出各个题目的实施建议,再由学生进行修正选题。如此反复,直到教师和学生对选题达成共识。

(3)师生互动性的调动。新的教学模式强调的就是师生互动参与。在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都需要师生互动参与,不断地变换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以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一讲一听”已成为习惯,教师大多都喜欢照本宣科式的授课;学生以记忆方式被动接受知识,盲目相信书本和教师,缺乏怀疑精神,如此学生就不敢也不会提问。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酝酿轻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不惧怕教师,敢于怀疑,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创新。教师要采用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如采用国外很多高校的课堂提问不给标准答案等形式。

(4)大作业的分解实施。大作业不同于以往的课程设计安排,不是在理论课教学完成后才开始的,起点是理论教学初期,最大优点就是可分解。大作业题目选定后,根据理论教学内容阶段性特点,师生共同将大作业分解为若干的小作业进行;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将各阶段完成的小作业进行拼装和组织,师生共同检验其组合成果能否达到初期系统规划效果,若达不到,要求学生对小作业做进一步的修正、完善,直到满意为止。通过分解大作业改变了以往在理论教学完成后集中进行系统开发的惯例,将系统开发扩展到了理论教学环节,充分利用了学生课堂上和课后时间,使得学生能够完成比较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三、结语

以大作业为驱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存在的教学内容忽略教学对象差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独立等问题,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认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由单纯的“教”变成以教促学;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必定有利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希娟.浅论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原则”[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236~237

[2]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管理信息系统作业 篇4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总结

姓学专

名号业

:: :

2011年11月

提交日期:

管理信息系统介绍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MIS.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型学科,MIS的定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更新,在现阶段普遍认为管理信息系统MIS是由人和计算机设备或其他信息处理手段组成并用于管理信息的系统。管理信息由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储存、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维护和信息的使用五个方面组成。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具有以下四个标准:确定的信息需求、信息的可采集与可加工、可以通过程序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可以对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统一规划的数据库是MIS成熟的重要标志,它象征着管理信息系统MIS是软件工程的产物.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组成部分有:计算机学科(网络通讯、数据库、计算机语言等.、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线性规划等.、管理学、仿真等多学科。信息是管理上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资源,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做出有效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得质量。所以能否有效的管理信息成为企业的首要问题,管理信息系统MIS在强调管理、强调信息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得到普及。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现代化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它不仅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管理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一、课程目的和性质

(一)、目的《MIS》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是涉及多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综合性专业应用课程。本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学、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与工具以及其它类型的信息系统等;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二)、性质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网络通讯技术、管理信息科学、系统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由于该课程有很强的应用实战背景,深入的理论知识含量,具知识点多、综合性强、实践应用等诸多特点于一身,因此更是检验专业学习是否合格的标志性课程。属于社会系统的原因:MIS解决管理问题;属于技术系统的原因:MIS应用了大量的计算机设备。事实是信息的中心价值,是信息的第一和基本的性质。维护信息的事实性也就是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精确性和客观性等。信息可以进行浓缩、集中、概括以及综合。在压缩过程中,丢失的信息是无用的或不重要的。信息的浓度越大,信息源和接收者之间的梯度越大,信息的扩散力度越强。信息的扩散性具有传播/保密两面性。信息的传输成本远远低

于传输物质和能源。传输可利用电话、电报、光纤卫星等,传输的形式包括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分享的非零和性导致信息分享的复杂性;信息分享性有利于信息成为企业的一种资源。信息用于某种目的的价值耗尽对另一目的可能又显示作用;信息的增殖在量变的基础上可能产生质变。信息的增殖性和再生性可使信息变废为宝。信息可以转换为物质,信息是有价值的。

二、课程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共分为四部分。概念部分学习正确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及其相关概念,基础技术部分重点介绍文件组织、数据库技术和网络知识。应用系统部分学习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特性及其应用。开发与管理部分重点学习系统开发方法及其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

课程基本要求1.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学;3.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各阶段的步骤、基本技术与方法;

4.初步掌握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能够编写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主要文档;5.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新技术和新进展;6.熟悉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应用。课程学习基本方法理解:基本的管理思想、基本的技术方案。掌握:MIS开发的方法和步骤、MIS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方式、途径)。学习方法:从“三基”入手(基本概念、方法、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做好单元练习和项目设计。

三、学习体会

通过短短8周的学习,虽然没有能够很深入的了解管理信息系统,但至少从某些层面上学到了很多关于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从老师上课的讲授和平时自己对其的了解,现做如下一些学习心得和体会。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

首先从整体来看,基于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数据的收集和录入,负责数据的存贮,负责系统内信息的传输,数据的加工,模型的建立、求解、应用和修改,输出信息,向各管理层提供信息,支持决策,管理信息系统自身的管理及维护等等。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1、面向管理决策

管理信息系统是继管理学的思想方法、管理与决策的行为理论之后的一个重要发展,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它必须能够根据管理的需要,及时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帮助决策者作出决策。

2、综合性

从广义上说,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对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一个组织在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时,可根据需要逐步应用个别领域的子系统,然后进行综合,最终达到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综合管理的目标。管理信息系统综合的意义在于产生更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

3、人机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在于辅助决策,而决策只能由人来做,因而管理信息系统必然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各级管理人员既是系统的使用者,又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要根据这一特点,正确界定人和计算机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人和计算机各自的长处,使系统整体性能达到最优。

4、与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系统

只简单地采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处理速度,而不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仅仅是用计算机系统仿真原手工管理系统,充其量只是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其作用的发挥十分有限。管理信息系统要发挥其在管理中的作用,就必须与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融进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5、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

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产生较晚,其理论体系尚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研究者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中抽取相应的理论,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从使其成为一个形成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边缘科学。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影响及其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的影响

1.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和组织的影响: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导致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越来越依赖。管理信息系统促进了企业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优化,规范了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活动。提高了企业的效率。

2.管理信息系统对社会的影响:信息产业在社会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子政务系统帮助政府和机关提高了办公效率,改善了服务质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网络教育为人们的教育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等。

3. 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管理系统中信息处理和决策的整个过程,并探讨计算机的实现方法。它是一个由人、计算机、通信设备等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可促使企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使企业处于一个信息灵敏、管理科学、决策准确的良

性循环之中,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所以,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信息系统在管理各项事务中有着普遍的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工作的提升。管理信息系统是为管理服务的,它的开发和建立使企业摆脱落后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管理信息系统将管理工作统一化、规范化、现代化,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使现代化管理形成统一、高效的系统。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操作,虽然管理人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然而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管理工作难免会出现局限性,或带有个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而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系统思想建立起来的,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手段,以现代化通信设备为基本传输工具,能力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这无疑是将管理与现代化接轨,以科技提高管理质量的重大举措。管理信息系统将大量复杂的信息处理交给计算机,使人和计算机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组织一个和谐、有效的系统,为现代化管理带来便捷。

在现代化管理中,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帮手,它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企业管理现代化中,组织、方法、控制的现代化离不开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和网络逐渐应用于现代管理之中。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和越来越复杂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企业有必要建立高效、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管理决策和控制提供保障,这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1.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社会挑战:如何深刻地认识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系统。如何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信息系统的实用创造有利的条件。如何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组织管理。如何提高组织的文化,培养新一代的工作人员,使之适应新技术应用和企业转型的挑战。政府部门如何促进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向政府的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技术挑战:跨平台运行、支持多种应用系统数据交换和系统高度集成、高度模块化、个性化用户界面、高可靠性和安全性、支持组织的工作流程定义和重组、支持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和分布式应用、具有可扩展的业务框架和标准的对外接口、支持更广泛的应用等。

3.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表现在网络化趋势、智能化趋势、价值化趋势、人本化趋势、集成化趋势等。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现代化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它不仅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管理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物流管理概论作业 篇5

第一章

1.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供应链管理市一中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只能。2,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部分,都是有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组成,都是以现金的电子信息技术作为自我实现的前提、基础和保证,都是跨越企业、部门甚至是国别的。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供应链管理是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等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它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它强调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上,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与全球范围内的合适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把企业中非核心业务结合作企业来完成该,而现代物流管理强调的是从原材料的调配、成平的销售到包装物等废弃物品的回收以及退货所产生的物流活动的有效性。供应链管理是基于战略伙伴关系的企业模型,它可以利用信息共享、服务支持、并行工程、群体决策、柔性与敏捷性等现金的技术和手段来进行企业的流程再造。而现代物流管理是基于物流关系的企业合作管理,无法从根本上进行制造企业内部的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不仅仅具有自己的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自律机制,hi阿尤自己的理论模型、设计原则以及几次奥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它比现代物流管理设计的范围更广、层次更高、更加完善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管理库存和合作关系,去达到对客户的快速反应和整个供应链上的交易成本最低。而现代物流管理是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达用户手中所需要 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有的库存投资源。3,(1.传统的管理模式仅仅局限于一个企业内部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的管理。它以一个企业的资源为主,所考虑的都是本企业制造资源的安排问题。供应链管理则涵盖整个物流的,从供应上到最终用户的采购、生产、分销、零售等职能领域的全部过程。它更注重于利用整个供应链的资源,以使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将各地,效益提高。(2。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各 企业的目标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很少考虑其他企业和最终用户的利益和要求;而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遵循的原则是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即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遵循的原则是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即供应链中所参与这的首要目标是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最小,效益最高,共同以使最终消费者满意为己任,这是所有参与者制定决策的首要标准。(3.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通常是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处于支配性地位,而其他企业则处于从属于地位,它们的生产、采购、销售等决策的制定都是被动的,因此它们与那个支配企业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虽然通常通常也存在一个核心企业,但它更多的是帮助其他企业节点企业,它们之间更多的是合作关系与互助的关系,而非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4。在传统模式下,企业都是独立运作的,体现的更多的是竞争。在供应链管理下,强调得更多的是供应链哥节点企业的合作与协调,提倡在各节点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变过去企业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5.供应链管理不再是孤立地看待各个企业及各部门,而是考虑所有相关的内在练习题——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并把整个供应链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5.物流管理的目标从财务和实际运作两个角度讨论,主要包括快速反应、最小变异、最低库存、整合运输、产品质量以及升级周期支持等。供应链管理目标是通过贸易伙伴间的密切合作,以最小的成本和费用提供做大的简直和最好的服务。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可以分为长期与短期两种。无论是从财务角度,还是战略角度,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都可以归结到满足客户服务要求,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上面来。

第二章

1,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唯一的物料、包装设备、装运搬运机械、输送工具、仓储设施、相关人员以及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物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屋子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在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惊醒的前提条件下,实现各种物流环节的合理衔接,并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2,(物流系统由人、财、物、信息和组织管理等要素组成、包括输入、转换、输出、制约以及反馈五个环节,其特征有目的指向性、时空序列性、开放动态性、人机复合型、大跨度性、可分离性、复杂性多目标函数性)3,(供应链管理更注重整体,供应链管理的范畴更大,供应链管理能增加企业竞争力,战略出发点不同,供应链管理体系更完善,目标不一致)4。答:物流系统建模的目的是,客观实体系统很难作试验,或者根本不能作试验,可利用系统模型代替;对象问题虽然可以作试验,但是利用模型更便于理解;模型易于操作,利用模型的参数变化来了解现实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更经济方便。物流系统建模一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准确性、可靠性、简明性、实用性及反馈性原则。物流系统建模一般采用的思路有直接分析、数据分析、实验分析、主观想象及人工实现等方法;建模的常用方法有GRAI、IDEF、Petri网、GIM及SIM法。物流系统建模一般步骤是:弄清问题、搜集资料、确定因素之间的关系、构造模型、求解模型和检验模型。

5答:物流系统方案涉及面广,除了包括技术、经济因素外,还涉及政治、国防、社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多方面因素。不同层次的物流系统方案还需要与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与管理方法等方面因素相匹配。在对物流系统项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多项解决方案之后,需要对这些方案进行综合评价,详细比较这些方案的优劣,从而选择最优方案付诸实施,以确保项目经济可行地达到预期效果。不仅在择优物流系统方案时需要评价,而且在方案实施之前,也需要进行评价,以便及早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物流系统评价一般遵循以下步骤展开:明确评价目的和评价内容,确定评价因素,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准则,确定评价方法,单项评价,综合评价。目前几种常用的物流系统评价方法有:经济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专家评价法。

第三章

1.说明物流过程的合理化与物流各环节的合理化的关系。(物流各环节的合理化是物流过程合理化的前提和基础)

2.配送与运输的区别?(运输功能包括供应及销售物流中的车、船、飞机等方式的运输,生产物流中的管道、传送带等方式的运输。配送功能要素是物流进入最终阶段,以配货、送货的形式最终完成社会物流并实现资源配置的活动。)

3.说明配送的功能和作业流程。(集货功能、储存保管功能、流通加工功能、分拣功能、配送功能、信息处理功能。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进货入库作业、在库保管作业、加工作业、理货作业、配送作业和送货作业)

4.生产性企业和服务性企业的物流组织结构应管理哪些活动,两者之间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答:企业采取何种物流组织结构,除了企业对物流活动的重视程度,即其组织结构发展的阶段因素外,还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特点、以及物流成本产生的环节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在行业上则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下面就分析物流组织结构的行业特点。

1)生产性企业:

(1)采掘业企业生产基本原材料,主要供应其他行业生产。其物流活动主要涉及确保生产中所需的各种材料,如资产设备和辅助材料,采购和运输是其物流活动的首要内容。采掘业企业输出的产品一般品种少、价值低、并适用大批量运输。物流管理考虑的主要因素仅限于运输方式与路线的选择、设备的充分利用等,因此这类企业一般不会有独立的物流部门。

(2)制造业企业的主要活动是多处采购原材料、零部件,再组合加工成为具有更高价值的商品。其物流活动从供给和需求角度看都涉及许多物流活动,因此一般来说应设置物料管理和物资配送的独立性较强的物流部门。

2)服务性企业

(1)服务行业则将有形的输入转化为无形的服务产出,并且这些采购来的输入品一般要被完全消耗。因此服务业企业主要关注自身的供方物流活动,采购和库存管理最为重要。由于很多时候要求供应商按运到价格供货,因此运输管理并非其考虑内容,较高的物流成本多发生在供货方。对于服务业企业物流管理组织主要涉及物料管理。

(2)销售行业企业主要是为了再销售而进行采购。从地理区域来说,采购面大而销售面相对较小;对同一产品来说,一次采购量大而一次销售量相对较小。物流活动包括采购、向内运输、库存控制、仓储、货物分拣和运输等诸多环节。这时物流管理的组织机构就非常重要并涉及物料管理和物资配送两个方面,但可能对物资配送更为侧重。

第四章

1.物流系统成本管理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答:成本管理是物流系统控制中的重要管理环节,成本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物流系统运行的绩效和整个企业的运行成本,并最终与企业的竞争能力直接相关。根据物流系统在不同企业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其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但多应当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总成本分析

2)成本最小化策略

3)外购的决策

2.运输管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在物流系统管理中,主要通过什么手段来降低运输成本?答:运输节约来自于集中运输,其手段就是通过建立仓库来调节运输流量。这些仓库包括单一的仓库,也包括仓库网络。当通过仓库集中转运的运输总成本低于直接运输的时候,就需要建立仓库点。随着运输网络中仓库集运点的增加,总运输费用会减少,但是在超过一定数量的仓库设置后,总运输成本会上升。这种成本上升的原因在于能够被转运的数量减少。因此从仓库集运的角度看,应该存在一个运输成本最小化的仓库布置的合理数量。

3仓库的部署与物流成本的关系如何?答:在物流系统中提前部署库存可以改进服务响应时间。随着仓库部署的增加,总库存成本会上升,但是同时由于仓库网络的布置,使得单个仓管哭的零食库存储备要求降低,从而使总成本的升速降低。

4.确定型存储模型的特点是什么?答:就是假设货物需求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因此需求量、提前订货时间是已知的相对确定的值。实际上,当我们所面临的货物需求问题,其参数波动性不大时,一般可以使用确定性存储模型。具体如经济订货批量模型、非瞬时进货模型、允许缺货的EOQ模型等。随机型存储模型的几个主要问题是订货点的确定、安全库存量的确定等。

第五章

1.物流业务主要有几种模式有何特点?答:企业物流一般可以分为生产阶段的内部物流和采购销售阶段的外部物流,内部物流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库存控制、机器调度和运作质量控制等等,外部物流包括客户服务、运输、库存管理、信息流动和订单处理等等。一般的物流概念主要指外部物流,按照企业外部物流的实现形式,一般可以将它分为企业自营物流、第三方

物流、物流联盟和第四方物流等几种模式。自营模式主要指企业自备仓库,自备车队等,企业拥有一个自我服务的体系。第三方物流指企业利用一家外部的物流公司完成其全部或部分物料管理和产品配送职能。物流联盟指企业选择少数稳定且有较长时间业务往来的相关企业与之形成长期互利的、全方位的合作关系,通过彼此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各自的物流目标和战略。第四方物流指一个物流集成商,他调集和管理组织自己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物流解决方案,它是建立于第三方物流和物流联盟基础之上并发展而来的一个新的物流模式。

1、第三方物流具有什么经济效益?答:对制造企业来说,第三方物流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

效益。选择第三方物流无语可以极大地节约物流作业成本;可以减少对物流设施的投资,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可以通过外包的形式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专业技术,克服内部劳动力效率不高的问题;还可以极大地提供服务水平,第三方物流的类型和特点?答:从全球范围内看,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可以根据其核心能力和历史背景分为以基于运输服务的、基于仓储/配送服务的、基于货运代理服务的、基于港口/铁路终端服务的、基于信息与系统集成的等五大类。集货配送型;散货配送型;综合配送型

2、集装单元化技术的优点?答:是采用装箱器或采用捆扎方法,把物品组成标准规格的单

元货件,以加快装卸、搬运、存储、运输等的物流活动。集装化已运用于物流过程的各个环节,按集装化的具体方式,集装化主要可以分为集装箱化、托盘化、货捆、网袋、框架、滑板、半挂车等7种方式。

3.流通加工与生产加工的区别?1.对象不同:流通加工的对象是进入流通过程的商品,具有

商品属性,而生产型加工的对象是原材料、零配件、半成品 2.加工程度不同:流通加工大多是简单加工,是对生产加工的一种辅助和补充,生产加工则是辅助加工、深加工、精加工 3.目的不同:流通加工不是创造物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而是在于完善起使用价值,并在物品不做大改变的情况下提高价值 4.组织者不同:流通加工是有流通企业完成,而生产加工是由生产企业完成第六章

1、一个有效的供应链的特点是什么?答:一个有效的供应链应该具有良好的客户价值创造能力、柔性、响应度、市场渗透力等,如何提高这些能力,并在成本和效益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需要对供应链进行设计。一个设计上有缺陷、先天不足的供应链系统,很难有好的绩效。供应链管理包括两种重要模式,后推模式(push)和前拉模式(pull)。

2、供应链有哪些重要模式和运行机制?答:有后推模式、前拉模式、,运行机制包括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自律机制

3、在网络环境中,供应链的管理机制有什么特点?答:1.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原材料或成品 2.全球战略与地方执行能力的结合 3.在线实时的信息处理能力 4.跨越部门、产品、企业的信息管理 5.供应链上的作业流程和方法的完全整合 6.有效的成本管理 7.形成高效能团队

4、供应链中的需求变异放大原理是什么?有什么意义?答:当供应链中的企业根据其下游企业的需求量来确定其生产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就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而其不确定性就会逐级放大,达到最上级供应商时其需求的变异系数远大于位于供应链下游的经销商和零售商,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不能解决需求变异放大的问题

5、传统的采购模式存在什么问题?答:1.采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2.质量控制的难度大 3.供求双方竞争多于合作4.对客户需求的反应较慢

第七章

1、什么是整合物流系统 答:就是将与物流有关的各项活动、角色和信息等综合在一起,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管理 其管理特点是什么?答:整合物流系统包括内部整合物流部分和对外正好我物流部分。内部整合物流系统包括企业内部的配送、制造和采购物流的一体化系统,这个系统把企业与上有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单位连接在一起,对外整合物流系统,是将物流系统的管理扩展到整个供应链来进行考虑,关注在整个供应链企业群体中的物流作业的一体化协调,从而在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层次上提高物流系统的运行绩效。

2、物流系统中的信息流有什么特点?答:是物流系统内部的有关需求分布的信息流动。这些信息包括哥哥额环节对订货数量、存货的可得性、运输的紧急性等方面的运输要求,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共享,可以降低不同环节之间的不协调性,从而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

3、物流系统的周期是如何组合的?答:包括配送完成周期、制造支持周期、采购完成周期

4、物流系统的管理目标包括哪些?答:快速响应、最小变异、最低库存、整合运输、质量改善、物流循环

5、如何管理物流系统中的不确定性问题?答:降低不确定性,当发现偏离较大时,需要做出相应的运作方式调整或资源配置调整。通过这些努力,管理者可以在较低的库存条件下降低时间上的不确定性)

第八章

1.子商务和INTERNET技术在哪些方面提高了物流的效率?答:电子商务和以Internet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物流管理的效率。互联网提供一种双向的、推拉互动的、多媒体的、实时的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可以跨越空间的限制,实现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是根据购买者的某些特征,将市场区分为若干相关群体,以确定目标市场,生产的起点在于企业在预测的基础上主动向消费者的主动供给。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生产的起点在于顾客的定单,是由顾客的需求拉动的。企业在网上寻找合适的供应商,理论上讲具有无限的选择性,这种无限的选择性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并带来了供货价格的降低。由于网上客户可以直接面对制造商并可以获得个性化服务,所以传统物流渠道中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中介将逐步淡出,或转变为供应链上的一个部分。

2.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系统的特征?答:1.整个系统具有无限的开放性 2.物流节点普遍 实行信息化管理 3.信息流在物流过程中起引导和整个作用 4.系统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

3.如何解决部门效率和整体最优的目标冲突?答:高度激发销售人员的决策,另外提高服务和降低物流总成本之间存在“效益背反”的关系,减少库存点并尽量减少库存补充变得频繁,因而增加了运输次数。物流需求、制造需求和草狗需求之间的不一致会使得设施与处理无效率,降低了整体的优化程度。要实现整体最优,必须采用信息技术,将包含信息在内的各种软件和硬件资源进行整合,统一规划,才能有效协调传统方式下企业部门之间的矛盾,协调企业上下游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整体而不是局部最优。

4.分析描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答:订货子系统、配送管理子系统、进货管理子系统、运输管理子系统、库存管理子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作业 篇6

1、用例图

描述角色以及角色与用例之间的连接关系。说明的是谁要使用系统,以及他们使用该系统可以做些什么。一个用例图包含了多个模型元素,如系统、参与者和用例,并且显示了这些元素之间的各种关系,如泛化、关联和依赖。

2、类图

类图是描述系统中的类,以及各个类之间的关系的静态视图。能够让我们在正确编写代码以前对系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类图是一种模型类型,确切的说,是一种静态模型类型。

3、对象图

与类图极为相似,它是类图的实例,对象图显示类的多个对象实例,而不是实际的类。它描述的不是类之间的关系,而是对象之间的关系。

4、活动图

描述用例要求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活动间的约束关系,有利于识别并行活动。能够演示出系统中哪些地方存在功能,以及这些功能和系统中其他组件的功能如何共同满足前面使用用例图建模的商务需求。

5、状态图

描述类的对象所有可能的状态,以及事件发生时状态的转移条件。可以捕获对象、子系统和系统的生命周期。他们可以告知一个对象可以拥有的状态,并且事件(如消息的接收、时间的流逝、错误、条件变为真等)会怎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影响这些状态。一个状态图应该连接到所有具有清晰的可标识状态和复杂行为的类;该图可以确定类的行为,以及该行为如何根据当前的状态变化,也可以展示哪些事件将会改变类的对象的状态。状态图是对类图的补充。

6、序列图(顺序图)

序列图是用来显示你的参与者如何以一系列顺序的步骤与系统的对象交互的模型。顺序图可以用来展示对象之间是如何进行交互的。顺序图将显示的重点放在消息序列上,即强调消息是如何在对象之间被发送和接收的。

7、协作图

和序列图相似,显示对象间的动态合作关系。可以看成是类图和顺序图的交集,协作图建模对象或者角色,以及它们彼此之间是如何通信的。如果强调时间和顺序,则使用序列图;如果强调上下级关系,则选择协作图;这两种图合称为交互图。

8、构件图(组件图)

描述代码构件的物理结构以及各种构建之间的依赖关系。用来建模软件的组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些图由构件标记符和构件之间的关系构成。在组件图中,构件时软件单个组成部分,它可以是一个文件,产品、可执行文件和脚本等。

9、部署图(配置图)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作业 篇7

我国职业危害形势严峻[1,2,3],严重的职业危害已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4],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是企业开展职业危害防治的基础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能否对作业环境的卫生质量、防护措施的效果作出正确评价。应用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网络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5],对规范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秩序、健全工作档案、完善工作统计均有实际意义[6]。

1 信息化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以来,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企业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检测认识逐步提高,开展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企业越来越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机构的工作量增多,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的技术要求进一步提高。而基层职业病防治机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足,检测检验数据统计处理、数据分析繁琐,缺乏统一的信息化处理系统,职业卫生信息体系模型尚属空白[7],调查报告书写不规范,检测结果统计表格及信息录入操作麻烦且不规范,一些人为的差错和疏漏也难以弥补,传统的手工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检测数据比以往更需要进行严格审查,在有些情况下,这些数据甚至会引起法律纠纷。企业不能及时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不能准确反映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实际情况,特别是缺乏中小企业职业危害基础数据,导致进行制定职业危害监管策略缺乏科学依据[8]。《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要求推进信息化建设[9],为及时开展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了解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状况,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质量,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护职工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传统工作模式向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模式转变,应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2 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

检测工作流程化顺序进行的操作理念,采用Microsoft的COM+技术开发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信息的录入、信息传递、结果录入、方法标准的建立、信息化模板的建立、报告生成、系统维护等流程,自动保存电子记录,批次编号,质量指标、操作人员、时间、授权人以及电子签名这些信息都保存在关系数据库中,自动生成报告,采用的SQLServer2008数据库系统,易于电子数据的录入、保存、统计等处理。

总体结构采用W/S的模式进行设计,将整个检测过程各个环节通过内部网络构建局域网,职业卫生监测科、质量管理科、化验室、分管领导、财务科、主要领导实现无缝连接,各个业务科室录入的信息数据相对独立,不能相互增加、删除和修改,且系统设有数据合法性和完整性自动检测功能。不同操作者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分管领导有最终审核权限,按权限顺序进行,更改信息必须由各用户按流程逆向顺序操作,保证了信息准确安全。信息化系统设置便捷的查询和存储功能,便于查询和存储相关信息。

3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

3.1 稳定的数据传递功能

实现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业务管理、登记、查询、收费、数据上报、报告等工作环节的自动化、无纸化和标准化数据的稳定传输,提高工作效能。

3.2 信息化模板功能

建立各种信息化模板,如根据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事先按卫生学调查报告格式规范要求,制作职业卫生学调查Word文档模板,包括检测与评价范围、工作场所情况(工作场所气象情况、工作场所设置和防护设施情况、工作情况、接触有害因素及个体防护情况)、样品采集和现场检测情况、检测结果与评价、建议、现场检测布点平面图等,并可根据需要增减项目。使用者只要在信息录入模块根据被检测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导入类似的模板,进行修改,就可以生成职业卫生学调查报告,借鉴了前人经验,该模板尤其适用于经验法、类比法识别有害因素。简化了职业卫生学调查程序,降低了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难度,方便了检测方案和报告编辑,统一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生成格式。

3.3 数据支持维护功能

系统管理员可自行定义修改,系统不需要重新编写执行程序即可升级。根据业务工作需要,系统可设置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人员、检测方法库、检测项目库、检测标准库、检测仪器库、检测企业库、职业卫生学调查报告模板库、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格式等多项内容,简化了工作模式,并能及时升级更新。

3.4 系统管理功能

检测结果可由检验科、职业卫生检测科直接输入,质管科、财务科审核通过,每位使用者都有着唯一的信息要求,根据使用者的职务和正进行的实时工作的不同去获取各不相同的数据。对每位使用者都有着严格的访问权限限制,可以通过用户设定的要求自动管理样品流程,各用户使用电子签名,各环节独立完成,互相制约,有利于规范化管理。

3.5 数据查询统计功能

支持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信息查询和统计,通过网络进行检测信息、结果即时查询,实现数据共享。随时查询使用者关于样品状态、待处理的工作、不合要求的结果、提示等信息,对检测客户信息进行有效保留、管理,通过企业名称、时间和密码查询结果。对检测项目、样品数量、不合格项目等内容按时间进行查询统计数据分析,自动上报相关数据和报表。

4 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安全管理

系统采取以下措施保障系统数据安全,保证系统正常运转。

4.1 硬件上的数据安全

服务器是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是整个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信息化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对硬件配置,尤其是数据服务器的配置采取一定控制防范措施,如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在内网与外网之间加设物理防火墙等安全措施,严格做好开机查毒,采用安全的硬盘存储系统、硬盘数据及时备份等,最大程度减少因计算机软件或硬件故障导致的数据破坏或灭失。

4.2 系统内的数据安全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各个环节对数据的访问、标准建立、数据输入和修改有一定的权限规定,通过权限控制模块,实施身份的验证,多级权限的管理机制,控制用户使用功能及访问数据的范围,完善安全操作指导,减少人为错误导致的各种意外情况,而且可以防止数据的泄密。采用硬件隔离的方法与外网断开联系,同时,经常进行数据的备份工作,特别是系统外数据备份,以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

4.3 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由网络管理员及时对系统进行维护升级,确保系统正常运转。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根据授权各科室对检测标准、检验方法、检测仪器、职业卫生学调查报告模板等各类档案库及时进行查新补充、更正,方便使用,保证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的规范化、标准化。

5 结论

信息技术是当代社会管理的一种需求和发展趋势,已成为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10]。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资料作为基本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实现数据共享,降低了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难度,方便了检测方案制作和报告编辑,统一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生成格式,杜绝了漏费,有利于规范化管理。经过近1年的应用,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信息化管理系统基本能符合用户的需要,能够完成各类信息的输入和统计,自动生成报告,提高了工作效率,该系统具有操作简易、处理功能强大、内部监督管理完善等特点, 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尤其适合现阶段基层职业卫生工作的需要,为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地科学依据,更有效地改善职业有害作业环境,预防职业病,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摘要:通过应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建立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数据库,实现了用人单位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数据的申报、传递、编制、审核、报告打印、统计等功能。信息化模板的建立,降低了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难度,方便了检测方案和报告编辑,统一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生成格式,并自动生成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提高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的质量。本系统具有操作简易、处理功能强大、内部监督管理完善等特点,实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信息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尤其适合现阶段基层职业卫生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信息化管理,数据安全

参考文献

[1]邱曼.我国职业危害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3):102-105 QIU Man.Analysis on occupational hazards status and probe into the counterm easur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3):102-105

[2]王善文,刘功智,任智刚,等.企业职业危害综合评价和风险分级系统及其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2):103-106 WANG Shan-wen,LIU Gong-zhi REN Zhi-gang,et al.Application of enterprise occupational hazard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2):103-106

[3]王欣.职业危害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4):105-107 WANG Xin.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measures in occupational danger[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1(4):105-107

[4]李戬,陈建武,孙庆云,等.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管信息系统(企业版)设计与开发[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3):104-108 LI Jian,CHEN Jian-wu,SUN Qing-yun,et al.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upervision information system of oc-cupational hazard[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3):104-108

[5]柳美兰.职业卫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特点[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7,22(4):333 LIU Mei-lan.Trait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 for occupa-tional health[J].Joum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andDamage,2007,22(4):333

[6]高华北,张华玲,黄羲,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应用[J].职业与健康,2008,24(3):274-275 GAO Hua-bei,ZHANG Hua-ling,HUANG Xi,et al.Ap-plication of the occupational hazard surveillan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J].Occupation and Health,2008,24(3):274-275

[7]杜燮祎,张敏.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4):128-134 DU Xie-yi,ZHANG Min.State of the trends of occupa-t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NIOHP websit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4):128-134

[8]廖海江.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测信息系统设计[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3):137-139 LIAO Hai-jiang.Study design of information system for surveillance for Chinese occupational hazard in work[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3):137-139

[9]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第43号文.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Z].

集装箱码头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 篇8

1 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功能

1.1 作业各环节数据记录和收集

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在对船舶作业各环节进行评价的同时,将本环节的重要数据信息传递给下一环节(见图1),能够更实时、更准确地反映船舶作业流程的实际情况。系统通过记录船舶作业各环节数据信息,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并通过评价船舶作业各环节,建立对作业过程逐步评价的平台,为船舶作业绩效的考核评估打下基础。

1.2 作业各环节历史数据比较和实时展现

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通过实时展现船舶作业各环节的重要数据和历史数据,使各岗位人员能够掌握自己所进行工作的当前状况,从而使员工产生内在驱动力。

例如,若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显示当前作业船舶的平均桥吊台时量为26自然箱/h,而上航次是29自然箱/h,历史平均水平为,可鞭策作业人员加快作业进度。

系统还可以将效率数据统计具体到每条作业路,督促落后作业路加快进度。历史数据的比较则可为船舶作业绩效考评提供数据依据,同时为管理者分析当前航次整体作业情况提供参考。如果船舶本航次作业各项绩效指标的考评分数比历史分数低,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可为今后的工作指明方向。此外,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的《船舶作业分析报告》,能够直观了解船舶作业各环节的具体情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3 建立码头与客户的互动机制

在船舶作业结束后,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自动生成《船舶作业分析报告》,码头可根据船公司的需求,有选择地提供船舶作业数据,比如进出口量、作业时间、机械配置数量及台时量等。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自动将数据以报告形式发送给船公司,并在报告中附有链接;船公司可通过该链接登录到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填写对船舶计划安排、作业过程等的意见和建议;系统自动记录意见和建议,并将之作为船舶作业绩效考评的重要参考依据。

1.4 作业计划合理性分析

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可通过图表、图形、数学模型等方法对作业计划的合理性作出评估。例如,系统可通过比对既定出口箱进场规则与实际出口箱进场情况,以图表方式直观反映出口箱堆存合理与否;此外,系统还可通过出口箱堆存位置判断船舶最优靠泊泊位,再将之与实际安排靠泊泊位进行比对,以此判断船舶计划在安排船舶靠泊泊位方面的合理性。

1.5 考核评估

集装箱码头对船舶作业人员的考评往往采用360度绩效考核法,该方法看似科学全面,但由于缺乏量化数据和指标,考评显得较为主观。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可填补上述考评体系的空白。系统通过每艘船舶作业绩效考评的累积来评价作业各岗位。例如,在考核期内,若某船舶控制员所负责船舶的效率、装船准确率和箱量等都名列前茅,其考评分数自然比其他船舶控制员高;若某堆场计划员或船舶计划员安排的作业计划实施后的各项数据和指标都较好,则该计划员的考评分数自然较高。

2 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指标

为通过分析汇总定量数据实现对重点岗位人员的量化考核,有必要采用权重体系和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对船舶作业各项绩效指标数据加以总结。码头可根据各自的目标,设立不同的考评指标,以调整船舶作业策略,引导相关业务岗位关注重要生产任务。

2.1 船舶计划岗位考评指标

船舶计划岗位考评指标如图2所示。码头可根据实际生产要求增加相应指标,每项指标被赋予一定权重后便可建立船舶计划岗位考核评估体系。

2.2 堆场计划岗位考评指标

如图3所示,堆场计划岗位考评指标不仅有船舶作业环节满意度等主观考评指标,而且包括经验性评价量化考评指标。以出口箱类似正态分布度及区域分散和集中度为例:前者是用出口箱所在箱区和该箱区出口箱量的散点分布情况来衡量堆场计划优劣的数理统计图形,不同航线船型配以不同的出口箱类似正态分布图;后者指进口箱卸船计划和出口箱进场计划应相对集中,既不能遍地开花,也不能仅集中于某一两个箱区以致造成作业冲突。各项评价指标应有所关联并前后呼应,才能比较准确地评估堆场计划的优劣。

2.3 船舶控制员岗位考评指标

根据船舶作业完毕后的各项指标情况,对比较重要的指标赋予较大的权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得出船舶作业绩效考评分数。统计考核期内船舶控制员所有作业船舶的单船作业考评分数的总和,再除以其出勤工班数,得出其在考核期内的平均考评分数。用量化考评指标代替原来的主观考评指标,无论从考评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可操作性角度来看,该考评办法都较原来的考评办法有所进步。

例如,通过码头生产系统提取船舶作业箱量、平均台时量、内集卡平均周转时间、边装边卸率等相关数据,参照航线台时量参数及内集卡周转率参数,可计算出单船作业评分,即单船作业评分=(装卸作业总量×边装边卸率+装船箱量×装船准确率×1.2+卸船箱量+特种箱量)×平均台时量×内集卡周转率参数×计划兑现率÷(航线台时量参数×内集卡平均作业时间×船舶在泊时间×(1+空重箱比重))×(1+重点路参数)(1)式(1)仅作为对单船作业绩效考评的参考,不一定能全面反映船舶作业的优劣。为尽量剔除干扰项,模型采用历史数据作为参数;由于不同船舶的台时量差别明显,所以模型通过与航线台时量参数比较来修正该指标;计划兑现率指综合船舶作业时间或完工时间的兑现率以及卸船结束后实际卸船箱位分布与预定卸船计划进行比对得出的计划兑现率计算出的兑现率指标。管理者可通过增加重要指标的权重来调整模型,以对船舶控制员形成积极引导。

nlc202309011100

2.4 配载计划员岗位考评指标

参照船舶控制员岗位考评模式,提取船舶首配翻箱率、首配箱量、出口总箱量、台时量,结合航线台时量参数,计算出单船配载评分。先统计考核期内配载计划员所有作业船舶的单船配载评分的总分,用之除以其出勤工班数,得出考核期内配载计划员的考评分数,即单船配载评分=首配箱量×(1 首配翻箱率)×台时量×(1+进出口比重)÷(出口总箱量×航线台时量参数×(1+空重箱比重))×100(2)不过,用式(2)作为配载计划员岗位考评指标存在一定片面性,因为配载计划员的工作质量还受堆场计划、查验放行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在对配载计划员岗位进行考评时,除了须参考系统自动计算出的船舶配载评分外,还须结合部分后续作业环节对配载计划员工作质量的评价以及考核期内的上级评价进行综合考评

3 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测试运用

本文以“美森兰妮”号船舶080E航次船舶作业为例,对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进行测试运用。

3.1 堆场计划及船舶计划考评

如图4所示,“美森兰妮”号本航次出口箱总量为765自然箱,分布于33块箱区,其中:11块箱区对应1号泊位,共堆放363自然箱;3块箱区对应2号泊位,共堆放139自然箱;7块箱区对应3号泊位,共堆放136自然箱;6块箱区对应4号泊位,共堆放97自然箱;其他6块箱区共堆放30自然箱(主要为查验箱区,不列入考评范围,另外,部分箱区只有1~2个改配箱或特种箱,也可忽略不计)。

3.1.1 堆存计划考评中的进箱合理率

1号泊位对应箱区共有363自然箱,占总箱量的47.0%,参照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既定的进箱考评规则中“进箱场地相对集中,箱区分布不得超过3个区域且必须相邻”的原则,得出本航次进箱区域应该是1号、2号和3号泊位对应箱区,4号泊位对应箱区内的97自然箱为不合理进箱。根据进箱合理率=(总箱量 不合理区域箱量)÷总箱量×100%,“美森兰妮”号本航次堆存计划考评中的进箱合理率为(765 97)÷765×100%=87.3%。

3.1.2 船舶计划考评中的泊位合理率

由表1可见:1号泊位对应箱区的箱量最多,占总箱量的47.0%,由此判定船舶安排靠泊1号泊位最合理,泊位合理率评分为优;2号泊位对应箱区的箱量位居其次,占总箱量的18.0%,由此判定船舶安排靠泊2号泊位较合理,泊位合理率评分为良;3号泊位对应箱区的箱量位居第三,占总箱量的17.0%,由此判定船舶安排靠泊3号泊位的合理性一般,泊位合理率评分为中;4号泊位对应箱区的箱量最少,占总箱量的12.5%,由此判定船舶安排靠泊4号泊位的合理性最差,泊位合理率评分为差。

3.2 船舶配载作业考评

根据表2,“美森兰妮”号的首配箱比率=首配箱量÷总箱量×100%=695÷765×100%=91%,首配翻箱率=翻箱量÷首配箱量×100%=52÷695×100%=7.48%。此外,船舶的进出口箱比出口箱量/进口箱量=765÷722=1.06,空重箱比重=空箱量/重箱量=491÷1046=0.47。假设船舶的航线台时量为27自然箱/h,实际作业台时量为25自然箱/h,根据式(2),船舶的单船配载评分为109分。

3.3 船舶控制作业考评

结合“美森兰妮”080E航次船舶作业数据(见表3),假设航线台时量参数为27自然箱/h,内集卡周转率参数为/车,根据式(1)计算出船舶的单船作业评分为106分。

表3 “美森兰妮”号080E航次船舶作业数据汇总

4 结束语

船舶作业绩效管理系统有别于众多管理者倡导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也不同于传统的绩效考核办法。该系统不仅可用于绩效考核,而且包括对船舶作业过程的管理及对作业计划的合理性分析,同时还涉及码头对客户的互动管理及对作业人员的实时激励,为推动集装箱码头管理向更高层次迈进开辟了道路。

(编辑:曹莉琼 收稿日期:2012—04—16)

上一篇:计划生育新宣传标语下一篇:同课异构教研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