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分》的习题及答案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零分》的习题及答案(精选6篇)

《零分》的习题及答案 篇1

在教学中, 一般的物理教师都能做到课前精选例题习题, 讲解时认真分析题意, 帮助学生在审题中抓住关键点, 解决问题后及时总结以及对习题进行扩展。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从生活或实验中寻找物理问题的情境, 设计一些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物理习题, 使得学生在习题教学中能发现物理学习的重要意义, 同时能够借助自己生活实践中的经验, 深刻理解学到的物理学知识。

然而习题教学中容易忽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那就是进行答案验证的步骤。在实践教学中发现, 有很多学生没有对答案进行验证的习惯, 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有这一习惯, 但是做法一般是从头再做一遍进行检查;再好一点的学生会使用一题多解的方式来验证不同解法的结果是否一致。实际中往往发现, 学生对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很难检查出来。如计算漂浮在水中的蜡块的密度时, 计算结果为每立方厘米1.5g, 明显与常理不合, 学生竟也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强调的是如何更好地完成题目, 而对于完成之后答案的验证重视不足。

在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物理原理与问题》一书中, 笔者发现该教材的例题讲解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分析概括问题、求解未知量、验证答案。可见, 美国的物理教学非常重视对答案进行简单的验证。这一过程并非可有可无, 教师对学生强调这一步骤, 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以及对答案正确与否的敏感性。

笔者认为在习题教学中, 教师应该主要强调两个方面的答案验证:单位是否正确和数值是否合理。

一、单位是否正确, 在验证时要用到量纲分析

对单位进行合理性分析, 可以用来检查答案是否正确。很多物理问题的解答, 并不是简单地带入公式, 而是选用公式的变形或者是连续使用好几个公式来实现的。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快速自检的方法就是检查结果的单位是否合理。教师在例题讲解后可以要求学生看一看答案的单位是否和所求物理量的单位一致, 从中还可以教给学生量纲分析的观念, 也就是把单位作为代数量与其他物理量一样进行运算分析。这一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于物理量的单位有更明晰的认识, 而且能让学生发现公式记忆中的错误。如单摆的周期公式中, 很多学生容易记成T=2π姨g/l, 应用量纲分析:g的单位是m/s2, l的单位是m, 就能发现T的单位是l/s, 而不是周期的单位s, 从而得到正确的公式应该是T=2π姨l/g。

例1 (2009北京卷22题) :已知地球半径为R,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 (1) 推导第一宇宙速度v1的表达式; (2) 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运行轨道距离地面高度为h, 求卫星的运行周期T。

错解:有些学生记不清向心力的表达式, 错记为mg=mv12, 计算结果就变成了, 或者记错周期和角速度的关系为ω=T/2π, 结果就是。如果重新做一次来检查, 由于公式记错, 很难发觉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这时采用量纲分析, 就会发现单位有问题。仅以第一问为例:速度的单位是m/s, 重力加速度的单位是m/s2, 半径的单位是m, 得到的是时间的单位s, 因此结果只可能是。学生通过量纲分析, 就能发现单位上的不对等, 进一步检查后就会发现起因是mg=mv12这一式子中g的单位和v12的单位不对等。

二、数值是否合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数据是否符合常识

很多学生习题做完, 用量纲分析发现单位没有问题就觉得万事大吉, 也没有进一步地思考数据是否与常识吻合。教师在完成习题讲解后应强调将结论与生活常识对照, 看是否有不合理之处, 避免学生得出摩天大楼的高度为十几米或者蚂蚁的速度比飞机飞行的速度还快也浑然不觉。

例2 (2008上海卷20B) 某小型实验水电站输出功率是20kW, 输电线路总电阻是6Ω。 (1) 若采用380V输电, 求输电线路损耗的功率。 (2) 若改用5000V高压输电, 用户端利用n1∶n2=22∶1的变压器降压, 求用户得到的电压。

解: (1) 答案略。 (2) (具体代值计算过程略) 输电线上的电流强度为I=P/U=4A, 用户端在变压器降压前得到的电压为U1=U-IR=4976V, 根据U1∶U2=n1∶n2, 用户得到的电压为。

错解:有些学生将变压公式错记为U1∶U2=n2∶n1, 计算出来的电压值为。根据常识, 用户得到的电压一般应为220V左右, 这一结果明显有误, 进一步分析, 学生就能够发现可能是公式记错。

2. 数据是否符合简单的物理原理

有时候计算出来的数据和常识是否吻合很难判定, 然而用简单的物理原理进行分析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教师在习题讲解中应注意全面分析结论是否符合物理原理。比如水平投掷飞镖时靶也正好下落, 判断是否能击中靶, 很多学生分析竖直方向的运动, 认为飞镖下落与靶下落距离一致, 因而可以击中;却没有讨论飞镖的射程是否能到达靶位, 如果飞镖初速度较小, 射程比靶位与出手点之间的水平距离还短, 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击中靶。学生想当然的分析有时会与基本的物理原理不符。

例3一个体积为25cm3的物体, 所受重力为0.2牛, 求该物体在水中静止时所受的浮力多大? (取g=10 m/s2)

解:物体的密度为0.8g/cm3, 小于水的密度, 因此静止时漂浮在水面上, 所受浮力与重力平衡, 为0.2牛。

错解:浮力F=ρ水V排g=1.0×103kg/m3×10N/kg×2.5×10-5m3=0.25N, 学生没有判断物体在水中静止时的状态, 因而错将物体体积作为排开水的体积。如果养成答案验证的习惯, 就能注意到所计算出的浮力大于重力, 因而物体不能保持静止状态, 违反简单的受力平衡原理。

3. 结果是否符合图示

在物理习题解答过程中, 经常要借助图示法, 同时要借助几何分析来完成一些数据关系的建立。如果计算中没有用到图示法, 教师可以在验证时作出图像, 找出其中的几何关系, 验证数据的合理性。这样学生在完成习题之后, 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完成对自己结论的检验。如教师在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习题时, 可以先用代数方法解题, 然后用作图法来判断数值是否合理。平时训练学生习惯用图示来检验做题结果, 还有助于学生在图像类选择题中选择正确的图示。

例4 (2009江苏卷4题) 在无风的情况下, 跳伞运动员从水平飞行的飞机上跳伞, 下落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 下列描绘下落速度的水平分量大小vx、竖直分量大小vy与时间t的图像, 可能正确的是 () 。

解:此题为选择题, 可以采用答案验证法来完成。从题意分析:跳伞运动员水平方向初速度为飞机的速度, 水平方向受到空气阻力作用, 做减速运动, 由于空气阻力随速度减小而减小, 因而加速度越来越小, 故运动员水平方向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 B图示符合理论分析, 故正确;竖直方向上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 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 速度增大, 同时受空气阻力, 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为保证自己安全落地, 跳伞运动员会适时打开伞包, 增加阻力, 竖直速度又开始减小, C和D的图像都是竖直速度不断增大, 故不正确。

综上所述, 答案验证应该成为习题教学中一个必须强调的内容, 教师如果能在例题讲解、练习评讲中注意增加这一环节, 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自我检查的好习惯。学生一旦养成了这一习惯, 就能主动发现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主动寻找存在问题的原因, 同时进一步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参考文献

一道数学练习题答案的探究 篇2

多年的数学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知识不是学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探究出来的,探究能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全身心的投入,从而搞清知识的来胧去脉前因后果,进而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正因为如此,自己在教学中特注重让学生探究,练习题的处理也不例外;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所以在学了勾股定理后特意安排了一道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通过探究达到提高学生运用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题目:1个1m高的人正在一棵9m高的树旁劳动,忽起一阵大风,将大树从距地面4m处吹断,此时此人应站在何处比较安全?

师:哪位同学比较聪明且肯动脑筋能解出此题?

(大部分学生纷纷举起手来,这么同学都能解出来,我心里挺高兴的。)

生A:人应站在距树3m以的地方才安全。

师: 生A陈述你的理由。

生A: 如图(1),风是从距地面的4mB处吹断的,AB=4m,树高9m,那么断了的部分BC 长5m,树与地面垂直,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AC=BC2-AB2

=52-42

=3m

所以此人此时应站在距树3m以外的地方较安全。(此时下面部分学生连声说不对!不对!)

师: A肯动脑做了,说说你的想法。

生B:生A的答案不全面,人除站在3m以外安全还可站在如图(2)所示的A与D之间,因为1m高的人站在C与D之间某处,树会压着人,A与D之间有空间,且树斜着撞不着人。(这时,教室时像煮沸的油锅,一片议论声,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

师:哪位同学说“不对”,谈谈你的理由生C:人站在A与D之间也不安全,因为,折断部分BC上还有大分枝、小分枝、这些树枝可能撞着人,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可能发生,折断部分BC会从B处完全断开,整个BC部分掉下来,也会压着人,所以人站A与D之间某处也不安全。

师:生C考虑的比较细致,根据以上三位同学的回答,说明人只能站在3m以外,这个 结果正确吗?

(此时无人回答,同学们都在苦思冥想,我想此时如果通过老师点拨效果不佳,不讲同学们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心里有点着急,忽然头脑中冒出一个念头,实践出真知,不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发现真谛。

师:现在动手实践:前后四个人分为一小组,先用硬纸板剪出两个长分别为45cm、5cm的硬纸条(宽度不超过1cm或可替代硬纸条的东西,按20:1比例);然后四人既要齐心协力、模仿树倒的过程,又要分工:1人纪录、1人观察、1人移动5cm硬纸条(代替1米高的人)移动范围在15cm以外,多在15cm-20cm之间移动,1人用45cm的硬纸条(从20cm处折一下,25cm代替折断部分)模仿树倒的过程;随后四人一组,根据操作结果,共同商讨,画出树倒的示意图,最后根据图形作出正确的结果,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齐心协力,肯动脑、动手在较短时间内作出完整的、正确的答案。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情绪高涨,绝大数学生很快进入了探索过程,过了一 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举起手来)。

师:刚才同学们做的很好,下面请D、E代表他们所在一个小组将图形和解答过程写在黑板上,一人画图,一人写出解答过程。

图(3)

如图(3):在AB上截取AF=1m,过点F作FD⊥AB圆弧于点D,连结BD,过D作CD⊥AC,BC=BD=5 m,BF=AB-AF=4-1=3m。

在Rt △BFD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DF=BD2-BF2

=52-32

=4m

DF=AG=4m

所以此人应站在距树4m以外的地方较安全。

师:问此人站在距树3m到4m间为什么不行?

生D:树倒的过程中树稍会打着人。

师:同学们,你们说这一组同学的答案对吗?

学生:正确!(学生一致认为正确)

师:这组同学合作的很好,同学们请你们想想,开始时为什么会出现“人站在距树3m以外的地方”的结果呢?原因何在?(教室里又一片议论声)

生F: 开始解答时,只想到树倒后的结果,而忽略了树倒的过程,即把动态的过程静止化了。

师:多么漂亮的回答,所以平时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联系具体情况,必要时画出图形,做到数形结合

难忘的零分 篇3

当批改后的测验卷子发下来之后,我顿时目瞪口呆了——在我写下的每一个答案后面,竟然都被画上一个刺眼的红“X”。我得了零分。可这不公平,因为每一道题我都是根据我的课堂笔记回答的。而且,吃惊的并不是我一个人,我们班上的所有同学都得了零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怀特森先生说,因为世界上从来就未存在这种名为“凯迪普旺斯”的动物,而是他自己编造出来的,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所记下的只是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既然没价值,怎么能给分呢?”他说。可我们却感到委屈极了:这算什么测验?这算什么教师?

但怀特森先生似乎根本不理会我们的心情。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他告诉我们,当时他让我们传看的只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猫的头盖骨;并且,就在那堂课上他还提醒我们,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从未发现过这种动物的痕迹——“那么这只头盖骨是从哪儿来的呢?”可是当时我们中间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出疑问。“其实我的破绽还有很多,其中包括‘凯迪普旺斯’这个古怪的名字,可你们却都深信不疑。”他说。为此他强调,本次测验的零分记录都将写进每一个人的成绩报告单。同时,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汲取教训,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让自己的脑袋休眠,一旦对老师或教科书产生疑问时,就应当勇敢地说出来。

从此,自然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怀特森先生总是想方设法让我们来接受他的挑战。有时,为了驳倒他的一个貌似正确的“论点”,我们常常会在课后花费好几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然而,正是在这种既饶有趣味而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由“零分作文”引发的叩问 篇4

这是两篇表达了作者内心真实想法的作文,却被教师定为两篇“零分作文”,评判的唯一标准就是其思想性与教师的想法相去甚远。思考习作的本原,反思习作教学的原则,笔者为这两名学生鸣不平;并且想向评判这两篇作文为“零分作文”的教师,想向所有从事语文教学、关心语文教学的人们问三个问题。

一、作文究竟为谁而作

也许在大家的实际教学中,被评为零分的作文少之又少,但是,这样的情况却真实地存在。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在作文中没有说教师们想听的话。

教师们想听的是什么?《清明节的思考》中要写当今的人们怎样感激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要写人们怎样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怎样忘不了志士仁人;要写怎样努力学习长大建设祖国。《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中要写所有的人都应该有梦想,并且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努力了就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些话当然不错!可是,这却是教师们的一厢情愿。因为,面对这样的作文题目的时候,回想到生活中细节的时候,学生心中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这些想法并不是教师们想听的,但却是学生内心的真实。于是,“零分作文”诞生了。但是,这些作文的诞生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和对生活真实的思考,是学生自己人生的“史记”。

教师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作文并不能无拘无束地抒写自己的生活和思考。于是,在“零分”面前,在失败面前,学生开始思考、猜测教师想听的是什么。因此,笔者要问:“学生的作文究竟为谁而作?”新课程强调习作源于生活,其本身就是孩子们的一种生活。因此,我们应该秉持为了生活而写作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历练语言表达,进行精神发育;让他们为了自己而写作。

二、作文该不该说真话

这是两篇文笔流畅,观点鲜明的“零分作文”。我想。这个粗暴的评价针对的是作文的思想观点,而非文字表达。作文是什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教学要干什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早就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具体地说,“假若有所表达,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他们还说,作文“最重要的原则”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可见,学生在写作时应该说真话,表达真思想。可是教师用“零分”打断了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剥夺了学生说真话的愿望和权利。这会让学生以后在写作文时说谎话,编瞎话,讲老师、家长爱听的话,讲言不由衷的话。

有一句话我们想告诫大家:“凡是小孩子说瞎话,那必是大人的错,一定是大人没给孩子说真话的空间。”

作文该不该说真话?很显然,这是必须的。

三、学生都应成为作家

大家应该明白,我们进行习作教学的结果可能会产生作家,但是,我们并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而进行习作教学。让每一个人能根据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是我们习作教学的最终目标。

可是现在,有一种普遍的现象——老师、家长对孩子作文的要求比较高。字数要多,语句要美,立意要高,这完全是对作家的要求,忘了学生还是正处于学习写作中的孩子。他们绝大多数人的作文只能做到“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孩子的作文应该像孩子的心智一样,还有些稚嫩。大人的不理智导致了孩子感受到在作文上的无能和失败,让不少孩子感觉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教师应怎样看待学生的作文?不要期待篇篇都是佳作,篇篇都能发表,这些不过是成长中的人写的成长中的文。欣赏之,修改之,完善之,学生就会爱之,乐之。

因此,我们呼吁所有的语文教师不能用自己所谓的权威逼迫孩子说假话、学迎合、虚情假意、言不由衷,而应该用自己的评价激励孩子说真话、做真人、流露真情、自鸣天籁,把真善美的种子播在孩子们的心中。

零分优于100分 篇5

"天地人"公司承诺,招聘工作绝对公平、公开、公正,并请媒体予以监督。它预先通知,笔试将是一百道单项选择题,每题有A、B、C、D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考试后,公司将根据成绩择优录取。公布成绩这天,应聘者早早坐在公司会议室里,总经理董方准时走上讲台,他宣布:"本次应聘考试,只有一人获得满分100分,他就是吴天先生!"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董总接着说:"其他人考得也不错,张清先生98分,王元先生87分......"怎么只宣布了19个人的分数?台下人心里嘀咕着,莫不是有人考试作弊?

"我的分数呢?"忽然台下一个戴眼镜的青年人大声问,董总看看他说:"你就是李新先生吧?我是否能事后再通知你?"李新问:"为什么?"董总面露难色说:"也许......也许这样更合适一些?"李新急切地问:"难道公司有什么不便之处?"董总急得直摇手说:"不不不!千万别误会!这不是公司方面的原因,而是考虑你......"李新不解地说:"我有什么要考虑的?我希望现在就公布!"董总无奈地摇摇头说:"那我只能非常遗憾地宣布:李新先生的考试成绩是0分!"台下突然爆发一阵哄笑。

李新却不气不恼,三步并作两步登上讲台说:"董总,您是否能回答我两个问题?"董总心想来者不善,但公司承诺阳光操作,自然不能拒绝任何人的提问,于是说:"李新先生请讲!"李新说:"假如应试者中的某个人,他不具备相应的知识,所以他只能不加考虑地任意答题,您认为他能考多少分?"董总略作思考回答说:"他一般会有25分上下的成绩!"李新说:"非常钦佩董总的智慧,他会不会失手考零分?"董总用肯定的口气说:"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李新话锋一转问:"那么您是否能告诉大家,什么情况下应试者才会得0分?"措手不及的难题,使会场一下子鸦雀无声,董总紧蹙双眉,额头上立时冒出细密的汗珠,过了好一会,他脸色渐渐平和下来,松了松领带说:"那只有一个理由,就是他掌握了所有正确答案!"石破天惊的一句话,会场一下子沸腾起来,李新高兴地说:"非常感谢董总的精彩回答!那就是说,我完全有考100分的能力啰!"台下人议论纷纷:这简直不可思议,考零分的人,怎么可能考100分?李新大声说:"静一静,如果大家还有不明白的话,我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在一间密封的黑屋子里,拉着100条系着铃铛的绳子,然后把蝙蝠放进去,虽然它不停地飞来飞去,却听不到一次铃响。大家都知道,这时因为蝙蝠有回声定位系统,所以它知道绳子的位置而避开它。我就是那只蝙蝠,我知道所有100道题的正确答案,所以我能成功地避开它们,否则的话,我决不可能得零分!"这么一个比喻,道理大家倒是明白了,可还是无法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

吴天先生站起来问道:"请问您为何不用100分,而是用零分来证明自己的优秀呢?"李新笑笑说:"因为零分比100分更优秀呀!"台下又是一阵哄笑,李新自说自话:"我用这种方式给自己做广告,是不是比100分更特殊,更有创意一些?大家别忘了,'天地人'公司招的就是广告创意设计员呀!"大家恍然大悟。

别笑,这是零分作文 篇6

有一种鸟,它能够飞行几万公里,飞越太平洋,而它需要的只是一小截树枝。在飞行中,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那截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飞落到树枝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就站在树枝上捕鱼,困了就站在树枝上睡觉。谁能想到,小鸟成功地飞越了太平洋,靠的却仅是一小截的树枝。

试想,如果小鸟衔的不是树枝,而是把鸟窝和食物等所有的用品,一股脑儿全带在身上,那小鸟还飞得起来么?

根据上述材料作文,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作文,不少于800字。

《我不相信傻鸟的道理》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立刻石化了。

我很想抽人!很想狠狠地抽命题老师一巴掌——代表我的物理老师。让一只鸟,叼着树枝飞越太平洋——什么样的极品智商才能编出这样的故事呢?我不知道命题老师的鸟,是如何威猛,是如何神奇。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却让我不得不怀疑一些东西。我不跟你计较,一个叼着树枝的鸟,如何跟同伴打情骂俏;我不跟你计较,一个不会游泳的鸟,如何踩着树枝捕鱼;也不跟你计较,太平洋的海浪会不会打翻树枝。我只问你一个问题:

你知道,究竟多大的一根树枝,才可以让一只鸟浮在水面上的?

铁丝一样粗的?筷子那样粗的?

找抽的命题老师,请允许我教给你一个关于浮力的公式,如果你想让一块木头能载动一只鸟,那么需要符合如下条件(出于对您智商的尊重,我不使用各种字母):木头产生的浮力=木头本身的重力+鸟的重力

为了能让木头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假设木头恰好被完全踩到水面以下。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水的密度×木头的体积×重力加速度=木头的密度×木头的体积×重力加速度+鸟的重量×重力加速度

合并同类项并简化之,得出:木头的体积×(水的密度-木头的密度)=鸟的重量

水的密度约为1000千克/立方米,而木头的密度在400-750千克/立方米之间,我们权且当这个鸟很聪明,找了比较轻的一种,木头的密度按500千克/立方米算。

可得出:鸟的重量/木头的体积=500千克/立方米

简单来说,就是这样的结论:如果鸟是1公斤重,那么,木头的体积=1/500立方米=0.002立方米=2立方分米

2立方分米什么概念呢?我们常见的砖头,大约两块!

一公斤重的鸟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普通的母鸡一般三四斤重,一公斤重的,也就是只小雏鸡。

一只小鸡那样大小的鸟,衔得动两块砖头大小的木块或者说是一个胳膊粗细的木棒吗?就算可以,风对木块的阻力,也会让鸟儿飞到大西洋,而不是太平洋的。

命题老师可能会说他的鸟大,鸟大分量也重啊!那可能要衔的就不是胳膊粗的木棒了,而是一根柱子了。

总之,科学告诉我。不管是什么鸟,都不会选择叼着树枝飞越太平洋。如果一定要这么干,肯定是只傻鸟——淹死在太平洋里喂鱼的傻鸟。对于建立在这个傻鸟故事上的傻鸟道理,只有傻鸟才会信。

零分理由:

第一,此生不按题目要求写作,却举了这么多歪理,态度极不端正;

第二,对出题老师不尊重,我不知道你的语文老师是谁,我如果知道他是谁,我一定会到他那儿给他看你的作文,还有,如果让你的语文老师看到你写的这篇作文,他一定会气得吐血;

第三,从你的文章可以看出,你是一名很优秀的理科生,所以,我给你零分你也不会少什么,我相信你在数理化考试中完全可以弥补回来。

上一篇:七年级作文热闹的什么500字下一篇:分公司成立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