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推荐8篇)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 篇1

最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深受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困扰着广大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推出非常赞成,迫切希望通过整本书阅读来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增强阅读的有效性,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笔者尝试整本书阅读已有好几年,当时是作为课外阅读来开展的,但是这次课程化以后,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分析了很多案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一、关注学科特点,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普通高中?Z文课程应继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以上表述来看,整本书阅读应关注学科特色,立足语文学科,聚焦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的整本书阅读,除了和别的学科一样要感知和了解,获得情感熏染和精神影响外,还有独特的学习内容,那就是语言运用。学生阅读整本书之后,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果仅停留在感情精神层面,只是局限于讨论思想主题、人物性格、人生启发、社会意义等,就体现不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整本书阅读不能只关注青少年的精神成长,更应该考虑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获得的影响和成长。

例如,在《边城》整本书阅读教学时,自主阅读阶段主要解决情节、小说人物性格、作品情感等问题;在阅读第二阶段――专题探究阶段,则要从学生语言运用方面做专题研究,设计如小说主题的多元解读、小说语言特色、小说的艺术手法、从《边城》看诗化小说等专题,希望通过这些专题让整本书阅读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二、关注学情特点,强调学生的阅读体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道:“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和思考。”

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整本书阅读具有阅读时间长、阅读自由度高、阅读内容丰富的特点,给学生充分体验的机会,学生能与书中的人物一同思想行动,与书中的人物直接对话,共同体会喜怒哀乐,这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要注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感悟、思考和收获,而不是教师为考试准备的阅读问题答案。教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督促学生落实阅读进程以及解决学生在阅读中的疑惑,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出现的问题,共同欣赏文本的美好。教师最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阅读体验,并顺着学生的读书体验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阅读。

例如,在《老人与海》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边阅读边摘录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课堂上朗读这些优美或意蕴丰富的句子,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受,然后带着这些体验与感受再次阅读文本,学生的阅读兴趣会更高涨。

三、关注阅读指导,突出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中一般要进行读写练习和专题研究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好专题,提示学生在阅读中要注意自己研究专题的相关内容,及时在书中标记出来,有些内容可以摘抄下来,以备日后所用。此外,还可以布置一些特色任务,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通过读写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阅读《三国演义》时,教师可以设计“为三国人物立传”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自主挑选一位喜欢的人物,收集文中的相关信息,梳理人物的发展历程,提取突出体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件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要求学生在网上寻找各类人物传记的体例,在此基础上完成人物传记。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关注阅读评价,重视学生整体发展

整本书阅读的容量大,时间跨度长,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热情,完成学习任务,过程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整本书阅读应该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教师、学生、家长、教学管理者、社会等,评价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学生和教师互评、家长评价以及学校评价等,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其中,由于整本书阅读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应该是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学习目标,发现自己的不足,调整自己的阅读和思考方向。同时,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因为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只有充分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才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 篇2

2001年7月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在“教学建议”部分这样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可见, 读整本书的思想已经被重视。

下面结合叶圣陶的“读整本书”的阅读思想, 就小学阶段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叶老在1922年1月20日发表的《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一文中多次谈到关注学生心灵:“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所以欲求成功的教师, 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 发展儿童的心灵, 务使他们情绪丰富, 思想绵密。”“教授国文不以教授形式为目的, 这不过是附带的目的;宜为学童开发心灵, 使他们视学习语文如游泳于趣味之海里。”这篇文章中类似的呼吁还有很多, 可见叶老对儿童心灵的关注程度。后来, 叶老多呼吁习惯养成等, 应该是语文教学没有实效的现状使然。没有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 怎么能空谈心灵发展?

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还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1. 发展语言。

整本书阅读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作品。丰富的语言材料, 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遇到自己喜欢的语言形式, 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在某一个阶段读某位作家的作品, 学生日记中就会有模仿的痕迹, 而这种模仿不是有意识的, 是潜意识的。

2. 锻炼思维。

通过不同作者类似作品之间的比较, 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 不同作品中某类人物的比较, 如比较童话作品中的“王子”“公主”, 比较不同作品中的“智慧老人”等, 学生能够通过材料的“重整”, 对作品进行“伸展”、“评鉴”, 最后实现“创意”阅读。学生能通过对比, 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断, 使思维更加深入。

3. 丰富体验。

整本书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会受到文化的熏染。学生品味的语言越多, 接受的文化越丰富, 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学生发展了语言, 发展了思维, 开阔了视野, 能够在阅读中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 必然包含智育和德育的因素, 并且始终伴随语言的学习过程。不管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 还是语言本身, 都具有不可抗拒的美的因素。语言承载的美与语言本身的美被学生分享、接受的时候, 学生的审美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二、整本书的选择

选择整本书应该本着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原则。可以根据书评人的推荐, 但是最主要的标准还是学生是否喜欢。所以, 教师在选择整本书以前, 一定要先读一读, 然后再推荐给学生。

选择整本书, 师生必然经历一个自我判断的过程。不同的出版社和书评人推荐的书目会有不同, 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这些书目中都出现的书, 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书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随时关注变化。一般的选本, 作者不同, 形式有变化, 适宜刚刚开始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学生。有的选本在节选时列出了选文出自哪些著作, 所以, 在读选本时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读原著。如果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提高了, 可以再根据学生的兴趣、教师的取向、作品的价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择。

选择整本书, 还可以和教科书的内容结合起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的“课外书屋”栏目向学生推荐了与本单元有联系的整本书, 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让学生阅读, 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延伸阅读。

三、整本书阅读的指导

1. 按照学生年龄特点指导。

低年级的学生适合于教师先读给他们听。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能够借助拼音阅读的时候, 教师及时放手,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可以像大人一样进行阅读了, 能够有成就感, 维持持久的阅读兴趣。阅读讨论的重点应该是情节、人物、阅读兴趣等。

中年级的学生完全能够自己阅读了。教师应该设计读书报告单, 帮助学生把握读物的主要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读物中的细节, 让学生能够关注到人物的心理变化等。讨论的重点在于细节和从中体会到的情感, 如聊故事里好笑的情节, 谈一些与众不同的人, 从不同的角度看书中的人物等。

至于高年级学生的阅读, 教师可以设计稍微复杂的读书报告单, 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对深层次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 比较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 探讨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 比较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 谈饮食文化以及相关的词语, 谈老人与小孩的关系, 探讨奇幻小说和魔法小说的特色等。

2. 按照读物特点指导。

小学阶段读物的主要体裁有图画书、童话、童谣、儿童诗、散文、小说、科技作品等。图画书、童话、小说是整本书, 童谣、儿童诗、散文、科技作品往往是以“集”的形式出现的。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特点, 教师应该能够根据体裁的特点进行指导。

图画书可以分为有字书和无字书。无字图画书可以直接让学生阅读, 学生通过读图, 能够读懂故事, 受到感染。故事情节比较曲折的有字图画书, 如《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 教师可以边出示图, 边讲故事, 在故事的紧要处可以停下来, 让学生想象和思考。像《我的爸爸叫焦尼》这样情节性比较强的图画书, 如果停下来就会破坏故事的氛围, 教师可以从头至尾讲完, 然后设计活动让学生讨论。

《安徒生童话》《下次开船港》等童话集编选了同一作者不同的童话。教师可以有重点地选取经典的部分让学生进行讨论, 也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童话让学生进行讨论, 其他的由学生自己阅读。童话的阅读, 要引导学生进入童话的情境, 在阅读的过程中尽量不把学生拉回现实的场景。设计讨论话题, 也要让学生站在童话中人物的角度, 在讨论充分后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小说是整本书阅读的主体。儿童小说可以分为成长小说、幽默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等,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指导。成长小说关注“心灵”, 幽默小说关注“语言”, 动物小说关注“情节”和“形象”, 科幻小说关注“想象”。因为小说有完整的情节、典型的人物, 因此设计讨论话题比较容易, 既可以讨论人物的性格, 又可以讨论语言特色。通过交流让学生觉得还有很多未曾发现、没有体验的细节, 有兴趣继续读下去。对现实问题进行追问和思考是交流的重点。

3. 按照阅读本身的规律指导。

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理论认为, 阅读能力包括六个能力元素: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层级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

初读一本书后, 可以让学生复述内容。教师出示一些句子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词语和表面句意, 针对对理解全书或章节起重要作用的词语提问, 对包含不易理解的词汇、结构复杂的句子设计问题, 这属于复述和解释的范畴。重整可以通过读书报告单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内容关系, 抽取重要信息, 概括整本书的主要意义。从书的某处或多处摄取特定信息。如概括整本书的内容, 发现整本书的主要表达技巧。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同一作者的其他书, 或者和本书相同类型的书。伸展是在理解篇章表层意义的基础上, 找出隐含信息, 推断深层含义。评鉴是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 评说人物与思想内容, 鉴赏语言表达。创意是在理解意思后, 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想法, 提出文章的新写法, 运用所读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提出富有新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见解, 为书选用新的题材, 提出新的表达技巧、改写文句, 灵活运用所读信息解决相关的问题等。

浅谈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整本书 课程标准 整本书阅读

【分类号】G623.23

一、我国“整本书”阅读思想渊源与发展

1.萌芽形式

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以“整本书”为教学内容的形式。孔子是中国最早开办私学的人,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 像《论语》、《诗经》等先秦儒家经典,是他教学的主要教材。到了科举考试时代,四书、五经以及一些专门为教学而编制的蒙学教材,都在一定形式上表现出了“整本书”教学的模式。“在中国长期的封建教育中,四书、五经作为主要的经典教材,也是古文教育期进行书面语言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本,其影响时间之长,发挥作用之大,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虽然我国的“整本书”教学的形式很早就出现了,但没有达到理论自觉的程度。这背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

中国在二十世纪初,才出现了专门论述“整本书”阅读的理论,是由中国近代语文学科教育的领路人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但叶老也只是在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中提到一些想法,仍然没有对这一理论进行专门的著书立说,没有具体的实践指导可以供我们借鉴。并且他明确指出,中学阶段应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内容 。至于小学阶段,他没有进行说明。尽管叶老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思想离我们年代久远了,但是仍然会给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很多的思考和探索,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历久弥新,还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2.叶圣陶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思想

首先,“中学阶段应以整本书为课本的主体,以短篇为辅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进行了几年的短篇的阅读学习,这主要锻炼学生精读文章的能力。而精读能力的养成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有效率阅读所有材料的素质。到了中学阶段,学生主要完成从精读到略读的提升,略读要求学生能自主、准确、有速度地完成长篇巨著的阅读,并且能完成个性化地欣赏文学作品。所以,在中学阶段,语文的课本应该就是精选的长篇巨著,并辅以短篇文章的学习。

其次,从文体知识等方面来讲,整本的长篇巨著具备了短篇文章的各种文学体裁、修辞知识、篇章构局等语文学科知识,并且将它们融在一起,有贯通一气的特点。不至于零散而不利于学习。

最后,从学生主体性层面分析,阅读“整本书”,“可以使学生心志专一、讨究彻底;经常读整本的书,遇见其它的书也就不至于望而却步。”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整本书的阅读有利于学习养成从全局思考问题的能力,养成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欣赏视角,针对一部文学作品,能专心地思考、研究。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对长篇巨著的阅读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如果学生有了一定的“整本书”阅读能力,日后对于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会畏惧心理,并且能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个性化的完成文学作品的解读。

迄今为止,国内关于“整本书”的阅读教学研究发展较慢,专著罕见。一些期刊及论文的研究也基本停留在技术层面,多以策略指导为主,其理论支撑、原理研究几乎为零。但尽管现实情况不尽乐观,但已引起了上至国家课程层面,下至一线教师的重视,许多教师发表了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心得,并且国家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相关的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整本书”阅读的理论研究为我们留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挖掘。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原则

1、按照学生年龄特点指导

低年级的学生适合于教师先读给他们听。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拼音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及时放手,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可以像大人一样进行阅读了,能够有成就感,维持持久的阅读兴趣。阅读讨论的重点应该是情节、人物、阅读兴趣等。结合作品联系生活话题:“从书里找生活的影子”“从书里找自己或别人的喜好”“找出书中人物特别的地方”“聊一聊送礼物的想法”;进行语文学习延伸话题:“把故事加长”“从阅读中学习了哪些新字词”“找出书的特点”“好书介绍”等。

中年级的学生完全能够自己阅读了。教师可以设计读书报告单,帮助学生把握读物的主要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读物中的细节,让学生能够关注到人物的心理变化等。讨论的重点在于细节和从中体会到的情感,如,聊故事里的情节,谈一些与众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书中的人物等。可以谈论语文学习,比如,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一本书,了解自己的阅读策略和阅读困难,谈描写声音和色彩的语词和比喻,谈两种不同的拟人方法,谈论描写老人或特别人的方法,讨论描写做事过程的方法,谈作者特别的语气等。让讨论变得角度多样,使阅读活动丰富多彩。

高年级的阅读,教师可以设计稍微复杂的读书报告单,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深层次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比较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探讨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比较自己童年和作者的童年,谈饮食文化以及相关的语词,谈老人与小孩的关系,探讨奇幻小说和魔法小说的特色等。

2.按照读物特点指导

小学阶段读物的主要体裁有图画书、童话、童谣、儿童诗、散文、小说、科技作品等。图画书、小说是整本书,童谣、儿童诗、散文、科技作品往往是以“集”的形式出现的。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该把握体裁的特点进行指导。

图画书并非只有低年级学生才可以读,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甚至成人都可以从图画书中获得启发。图画书可以分为有字书和无字书。无字图画书可以直接让学生阅读,学生通过读图,能够读懂故事,受到感染。故事情节比较曲折的有字图画书,教师可以边出示图,边讲故事,在故事的紧要处可以停下来,让学生想象和思考。情感性比较强的图画书,如果停下来就会破坏故事的氛围,教师可以从头至尾讲完,然后设计活动让学生讨论。

小说是整本书阅读的主体。儿童小说可分为成长小说、幽默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指导。成长小说关注“心灵”,幽默小说关注“语言”,动物小说关注“情节”和“形象”,科幻小說关注“想象”。因为小说有完整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因此设计讨论话题比较容易,既可以讨论人物的性格,又可以讨论语言特色。通过交流让学生觉得还有很多未曾发现、没有体验的细节,便有兴趣继续读下去。对现实问题进行追问和思考是交流的重点。

科技作品一般是说明文体裁,像《昆虫记》。教师指导时一是让学生读懂内容,再就是把握说明文本身的特点。一般有如下的重点:把握事物特征,领悟思想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掌握结构特色;研究说明方法,学习习作技巧;体会语言特点,增强表达能力。

3.按照阅读自身规律指导

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理论认为,阅读能力包括六个能力元素: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复述、解释、重整是“客观性理解,对原有的篇章进行分析、概括等,紧扣原篇章,准确理解,还原作者的思想过程。”伸展、评鉴、创意是“主观性理解,通过推论、想象、推测、批判性思维、创意,有依据地引申、拓展篇章内容,以及评鉴篇章内容与表达,提出独到的见解,又引篇章进一步加工。基于原篇章又超离原篇章”。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层级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松泉,王伯勋.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P6-7,P36-37.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年版.

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5. 王泉根 主编. 《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如何指导整本书阅读 2 篇4

各位老师,上午好!

两年前,我在这个讲台上和大家分享了整本书的阅读策略。当时引用了吉姆催利斯的话作为开头,今天,我依然想用他的话开启话题。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

上一次,和老师们交流了如何开展整本书的阅读,今天,借彭老师这堂《红色羊齿草故乡》阅读交流课,来跟大家谈谈如何设计一堂孩子们有话想说,有话能说的阅读交流课。

《红色羊齿草的故乡》是美国作家威尔逊罗尔斯的成名作,也是他最为知名的作品,两次被搬上银幕,成为美国经典青少年动物小说。故事讲了小男孩比利通过自己的劳动花费了两年时间,买下了一对红骨浣熊猎犬老丹和小安,从而成为一名梦想中的浣熊猎人。后来老丹和小安在奥莎克山区捕猎大赛中胜出,帮助比利全家人实现了搬到镇上生活的梦想,而老丹和小安在一次捕猎中遭遇山狮,老丹为了保护主人献出了生命,小安为了表达对老丹的情谊也绝食而亡。这本书是我们四年级共读书之一。目前,整个年级的学生都已经读完了这本书。我们为这本书设计了两次阅读交流课。彭老师今天这节课是其中的第二节。

目前,国家基础教育司正在提倡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阅读素养属于文化基础这一块中最重要的内容。而关于阅读素养,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这样定义的:

◆ 阅读素养关注的是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使用书面信息的能力。在PISA中,阅读素养是指学生为了达到个人目标、增进知识、发展潜能以及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材料的能力。这个定义超越了对书面材料的信息解码和字面上的解释这样一些传统的概念,趋向于更加应用型的任务。

——《面向明日世界的学习》 其实从语文课程标准里能找到段话的影子,那就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PISA把学生阅读能力分为5个等级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察学生的阅读素养:阅读材料的形式、阅读任务的类型或角度、组织文本材料的情境或用途。第二个维度就是分为三个层面:提取信息、解释、反思和评价,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阅读能力。

请大家回顾一下上一堂的教学环节,分别是:快速抢答、精彩回顾、人物赏析、思考的轨迹、精彩书评、反思与批判、文学与电影、如何评价一本书。

这八个环节分别对应了PISA中的这些能力水平。◆提取信息 “快速抢答”“精彩回顾” ◆解释

“人物赏析”“思考的轨迹” ◆反思与评价

“精彩书评”“反思与批判”——3级 “文学与电影”“如何评价一本书”——4级。

在快速抢答和精彩回顾,通过简单的问题设置和对故事情节的回顾,考察学生从书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这是一个浅层次的能力训练,它能帮助学生找到与文本的连结,调动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是一个预热的过程。

接下来的人物赏析和思考的轨迹,我们设置了几个开放式问题: 大家请看大屏幕

比利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哪些人帮助了他?爸爸刚开始时是反对比利买猎犬的,后来却支持。你认为是什么改变了爸爸的态度?

梳理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学生将各章节中有关联的部分前后联系、比较、对比、分类、整合,学生只有很好地理解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得出结论。

在整本书的阅读中,我们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还要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那就是反思、批判、评价,也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创新力。所以,我们把这个部分作为本次阅读交流的重点。

在这个部分,我们设置的问题很有层次性,每个问题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

1.我们常常也会觉得父母和老师不尊重自己的想法,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得到尊重?

2.文学跟电影的比较 3.如何评价一本好书。

第一个问题从学生的生活视角出发,引发思考。第二个问题,学生读完书,看完电影后,有了一个直观的对比,从这种直观感受中去观察比较,符合这个阶段的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最后,在对比的基础上,得出如何评价一本书的结论,体现了学生对阅读的一种概括和提升。阅读交流到这里,学生已经走过了一个“走进文本、跳出文本、回归文本”的过程,但这时,学生带着一些新的东西重新认识文本,已经不再是那个刚读这本书的孩子了。他的视角、体验、深度都有了不同,也可以说他已经高于先前的那个自己了。

这堂课,我们希望为学生搭一个梯子,在爬梯子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也逐步得到提升。一本好的书,不仅仅是一个提升阅读能力的材料,它还可以让我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思想得到净化。所以一堂好的交流课还需要一个灵魂,那就是主题。如何选择一个学生有话能说的主题呢?我们利用课外做了充分的调查和准备。

1主题选择,要基于师生的阅读现实

每一次整本书阅读,老师们都会通读全书,思考:这本书打动我的是什么?只有了解我为什么心动,我才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为什么心动。

为了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我们确实也花了不少的功夫。

(1)指导和批阅学生写的阅读感受。学生从开始读这本书,每天都坚持写一篇阅读百字文,我们也从中可以了解到学生的阅读进程和喜爱的程度。

(2)为了解学生理解的深度,我们会设计不同问题的书香卡。其实,我的班和彭老师班上用的是同一张书香卡,但是我发现班上的孩子们的反思与批判的能力还不够,所以我将交流重点放在了“思考的轨迹”这个环节上,重点讨论比利如何实现梦想,他的家人如何帮助他实现梦想以及我们自己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遇到阻力该怎么办。而彭老师结合他的班级学生的思维深度,则将交流的重点放在了文学与电影的比较这个环节,最后发现,两个班两堂课,呈现了不同的精彩。

2在阅读课设计中,我们还会借助阅读指导手册、书评等具有指导性的资料,取众家之长。

3好的交流主题,一定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能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红色羊齿草的故乡》是一部经典之作,它的主题有很多,爱与信任、勇气、梦想、死亡等等,两年前我面向五年级的上了一堂以“爱与信任”为主题的阅读交流课。这个学期,我面临的是四年级学生,我重新阅读了红色羊齿草的故乡阅读指导手册,结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充满着向外探索的欲望的特点,选取了“梦想”这个主题,课后也证明,我的选择非常恰当。在指导整本书的阅读中,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比如:如何让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在主题选择上既有阶段性又能保持连贯性?如何找到教材单元与整本书阅读的结合点?这一次,通过组内教师的研讨,集众人之智慧,我们有了新的突破。《红色羊齿草的故乡》还有一个关于“死亡”的主题,文中直接描述“死亡”的有两个情景:第一个在捕捉浣熊鬼的过程中,鲁宾意外死亡,比利因此而自责,甚至不再愿意捕猎。第二个情节是老丹为保护比利而献出了生命,小安绝食而亡,比利非常伤心。我们从学生的阅读百字文了解到,很多孩子读到这里都伤心地哭了,这让我们多多少少感觉总有个尾巴没有处理,为此,我们选择了《天蓝色的彼岸》作为下一本共读书。希望能够借助阅读来处理学生哀伤情绪。另外,教材上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战争,学生大量地接触到战争给生命带来的伤害的故事。我们也希望借助这本书帮助学生认识死亡、理解分离,了解生命的意义,同时,也为教材第五单元热爱生命的主题做了一个很好的过渡和铺垫。

在整本书的阅读交流中,我们希望通过一个主题一个主题的深入交流,增加学生的人文底蕴。从而实现阅读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指导学生读好整本书?设计一堂好的阅读交流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海量阅读,功夫在课外。

我把上一次的分享的主题整理成了一个微视频,请大家观看,作为第二个部分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参考书目。

我从2008年开始尝试建立班级书社,到现在,已近十个年头,很多时候,我都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看世界,很多灵感和方法,得益于名家之作,在这里也分享给大家。《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陈之华著 《阅读不等于看书》李希贵著 《种子的力量》帅晓梅著 《朗读手册》

吉姆·崔利斯著 《五二班的语文故事》薛瑞萍著 《童书教学设计与评论》王林著 《学校是一段旅程》托灵·

M ·芬瑟 《会思考的文学书》 《爱心树文学馆》阅读指导 《面向明日世界的学习》

书香十年,我经历了三个年级组。令我开心的是,每到一个年级组,都能遇到志同道合的姐妹们,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热血满怀,积极投身书香班级的建设,带领孩子们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在书香班级建设的路上,也遇到了许多全意全意致力于推广儿童阅读的有心人,有文校长、周静老师,还有帅老师,丁院长,有他们的引领,我们的行走更有力量。最后我想借用正面管教的一句广告语作为今天发言的结束: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让我们一起来做阅读点灯人。

启龙学校整本书阅读计划 篇5

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读书传统,广泛传播读书学习理念,在校园内兴起读书学习热潮,本学期,我校继续全面推动“书香校园”工程,正确引导学生面对纷繁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学校将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校园阅读活动,进一步提升全校师生的综合素养,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指导思想

为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科学体系,营造“书香校园”,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增长见识,发挥潜能,提高素质,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舞台,为学校内涵发展增设平台。

二、目标与要求

实施“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行动计划”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科学体系,真正地让小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形成“书香班级”、“书香年级”、书香校园”;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逐步形成认真读书,善于写作,规范汉字的行文书写的文化氛围。

三、方法与措施:

1.纳入校本课程计划,强化阅读指导每两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利用校本课),语文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严格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自由阅读时间。教师不断地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路,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如:阅读指导课:这种课型主要是教给小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会做简单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学会上网查找资料;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

三、四年级写摘录式读书笔记,五、六年级采用摘录好词佳句和感想相结合的形式。

读物推荐课: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我们要上好读物推荐课,可以通过讲解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推荐读物,也可以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

阅读欣赏课:这种课型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

读书汇报课:这种课型是在学生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主要形式有:①读后叙述: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书籍的内容。②开展辩论赛:对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开展辩论,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③交流评论: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④表演展示:让学生把看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形式,在汇报课上进行表演。

2、加强图书角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要着力做好图书室装备工作,丰富师生的阅读资源。学生报刊读物种类多,数量足,不少于30种,班级各类报刊累计不少于15份;每学期向师生提供不少于3本的必读书目。学校要有专用阅览室,力求面积足、采光好、布置美。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专、兼职图书管理员,各班级配有学生兼职图书联络员,建立健全图书借阅制度,有计划的开展借阅活动,保证学生每学期平均借阅3-5本书。各班要互相借阅图书,以书为媒介,广交书友。要利用校园空间,合理地设置阅读文化环境,让师生主动亲近阅读。定期推荐一些可读的优秀书目,以供教师和家长选择引导孩子读书。

3、倡导师生同读,实现师生共进。

书籍记载着人类成长的历程,把文明代代相传,绵延至今。无论是严谨雄辩的哲学思想,还是奥妙无穷的科学知识;无论是精美绝伦的唐诗宋词,还是神奇有趣的神话传说……无不以书的形式传承至今,书籍是人类历史的见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从促进师生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引领教师和学生,形成“与书为伴”、“与书为友”的良好读书风尚,实现‘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目标。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教师,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形成学习、思考、教学、提高的良性循环。在教师间开展读书笔记交流、读书知识竞赛、经典诗文诵读、读书故事讲述、读书成果展览等活动,激发教师读书热情。教师每人每年要有学习笔记,订阅一份报刊(其中必有一份是教育杂志)。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每学期都要举办“语文课外阅读名著讲座”,每位语文教师每学期上一节课外阅读公开课,要有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跟踪检查记录。通过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同过一个读书节的“三同”活动,达到师生共同成长。

4、开展多种活动,培养阅读兴趣

有计划地举办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看报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举办

“读书节”,邀请家长和师生共同参加诸如名著欣赏讲座、阅读名著演讲、文学社采风、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演出等阅读交流活动。组织“书香班级”、“班级阅读之星”、“积累之星”评比,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提升学生读书质量。

5、强化考核评比,促进共同发展。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我校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把学生的课外阅读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之中。各部门要狠抓计划落实工作,以检查促开展,以活动促提高,以评比促提升。尝试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课外阅读档案,记录自己的阅读经历,积累自己的阅读收获。

6、加强课内外结合,拓展阅读时空

以每天20分钟的阅读课为主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自觉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组织机构:

组长:蒋明

副组长:王絮华、王玉环、唐亚军

成员:语文老师

五、活动具体要求

1、利用语文课堂和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加强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充分利用晨读的时间进行朗读,让朗朗书声充满校园。

2、各班选择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威信高的读书组织委员一名,在老师的指导下负责组织好晨读、晨背或午间阅读。

3、读书组织委员要做好借书、分书、还书的工作,要求学生要静心、投入,养成自主、自觉的良好学习习惯。

4、各班要定期更换图书。

5、保证阅读时间。学校要固定读书时间,一般为:晨读、午间阅读、双休日大阅读,提倡并鼓励学生每天在家自觉读书不少于半小时。

6、倡导家长积极参与读书,兴起“小手拉大手,同读一本书”的活动。对于学生的要求:

低年级:学生读后把页码或标题记录下来,由家长签字证明; 中年级:摘抄精美词句;

高年级:做好读书笔记(内容可以是摘抄精美词句、内容摘要,也可以适当写些自己的读书体会。)

对教师的要求:

一是和作业布置结合起来,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二是有布置有检查,每周至少批阅学生读书笔记一次。

六、开展阅读活动。

1、学校将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学生每个月至少读一本名著,开一次“班级读书会”,每学期举行一次知识竞赛,举办一次作文竞赛。组织学生展示汇报自己的阅读收获。

2、开展其它各类读书活动。学校根据读书主题,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在学期末开展美文诵读比赛、读书演讲(讲故事)比赛、读书报告会、古诗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手抄报展览等各类读书活动。

3、同时,学校要发挥红领巾广播台和微信群的作用,开办好书介绍、读书心得、每周一诗(词)等栏目,引导学生诵读经典。

七、落实评价

1、学生要建立自己的“读书成长册”。可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栏目设计如:个人小档案、读书计划书、家校联系卡、读书笔记、读书获奖记载等。每学期一本。

2、学校每学期要进行“读书明星”、“书香家庭”、“书香班级”的评比活动,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3、抓好常规性过程管理

(1)每学年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读物,倡议家长与学生共读。

(2)使用学校的图书室,引导学生博览群书,积累知识。

(3)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读书卡片展、阅读手抄报。

(4)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5)定期组织“书香班级”、“班级阅读之星”、等评比活动,激励学生自主读书。

整本书阅读的心得体会 篇6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帮孩子挑书时有意识地回避外国经典著作,陆陆续续买回了《小巴掌童话》、《小猪唏哩呼噜》、《下次开船港》、《胡子伯伯》、《没头脑和不高兴》等一系列国内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有的故事她很喜欢听,让我反反复复地读,而有的故事,她听过一次就不再听了。让孩子能自己捧着书阅读更是天方夜谭了。

直到有一天,我买回了伊恩的绘本《奥利薇》。故事主要讲,奥莉薇是一只小猪,她擅长很多事情,要说最拿手的一件事就是把人累昏,甚至常常把自己也累昏!她会涂妈妈的口红、穿上妈妈的高跟鞋照镜子,还会吓弟弟。要是出门,她还会把所有的衣服都拿出来穿一遍。晴天妈妈会带她去海边,她会把自己晒成一条大热狗;而下雨天,她则会去参观博物馆。她喜欢直直走到德加的《芭蕾排演》面前,那是她最喜欢的一幅画,她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不过有一张画她老是搞不懂,就是波拉克的《秋天的韵律30号》,她对妈妈说,这样的画,我大概只要五分钟,就可以画一幅一模一样的。回到家里,她就真的在墙上画了起来……

薄薄的绘本只有那么几页,书中反复出现的那只小猪深深地吸引住了孩子。她第一次自己捧着书反反复复地看,边看还边哈哈地笑出声来,她说自己有些地方很像奥利薇。我意识到,当初选择的那些童书并不是不好,只是还不适合我的孩子来阅读。接上来我选购的书都盯住了绘本,宫西达也的《霸王龙》系列,《很饿很饿的毛毛虫》、《逃家小兔》、《谁要一只便宜的犀》……色彩斑斓的画面,充满童趣的语言,意料之外的结局,把孩子的目光紧紧地锁住。买回来的绘本,孩子愿意看了再看,读了再读,甚至还主动提出:妈妈,我们该买书了!

当孩子进入三年级之后,她主动放弃了绘本阅读,主动捧起了早些年给她买的那些童书,如《小巴掌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等。有了两年绘本阅读的铺垫,她能静静地捧着书阅读。因为一年级时,这些故事我都曾经读给她听过,还有些印象在,她读起来并不费力。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中,我陪着孩子先后阅读了《窗边的小豆豆》、《爱的教育》、《笨狼的学校生活》、《沈石溪系列动物小说》等几十本书。在共同阅读的时光中,我重新拾起了童年的点滴往事,也让孩子爱上阅读,乐于阅读,迷恋阅读。

亲子共读,让我和孩子有了一份淡然的心态。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作文的高分,也不是为了试卷的高分。阅读是一种积淀,阅读量的增长会使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样会使数学等科目成绩的提高。亲子阅读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孩子的心理、情绪、社会交往等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甚至能影响孩子的人生。

亲子共读的时光,从最初我追着孩子要读故事给她听,到孩子催着我朗读故事给她听,再到她愿意读故事给我听,到现在我俩一起在书房,各读一本书,偶尔停下来交流阅读的心得感悟。这样的时间,虽然无声,却温暖而美好。这样的时间,虽然无声,却只听见花儿开放的声音。

★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 初中英语阅读课

★ 阅读课教学计划

★ 语文阅读课说课稿

★ 小学阅读课教学计划

★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案

★ 浅谈英语阅读课教学

★ 历史阅读课教学计划

★ 英语阅读课教学探讨

浅谈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篇7

那么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呢? 整本书阅读教学可分为三种课型:导读课、阅读推进课和成果交流课。 下面我具体谈谈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做法。

一、导读课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础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爱上阅读。 因此, 教师在班内开展整本书阅读的前提是选对书, 教师所推荐的书籍本身一定要适合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书选好后, 在导读课上, 我们要做的, 一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他们对本次阅读充满期待, 二是指导学生制订读书计划, 让激情在计划的约束下得以持续, 三是教给学生一些适合这本书的读书方法, 消除学生的阅读障碍。 做到了以上三点, 我们就上好了导读课。

二、阅读推进课

推进课要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展开, 我们虽然把它叫做“阅读推进课”, 其实它可以是一节课, 也可以是短短的几分钟, 还可以是几节课, 甚至更多时间。 无论时间长短, 只要以推进学生的阅读为目的的课, 就可以叫做阅读推进课。

阅读推进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每天布置一章的阅读作业, 让学生带着阅读小问题自读, 第二天利用午自习等闲散时间进行推进课, 交流阅读情况。 也可以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 利用三两分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知识问答, 在争先恐后的抢答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理清阅读中没搞懂的问题。 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 搜集整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摆到桌面上, 大家共同协商解决。 总之, 阅读推进课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学生的阅读走得更深、更远, 保证学生的阅读激情不减, 为学生下一阶段的阅读铺好路。

三、成果交流课

成果交流课是整本书阅读的后期阶段, 是学生读完整本书后的成果展示与分享。

1.整本书阅读成果交流应注意的问题

(1)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成果交流课以促进学生阅读分享为目的。 教师要为孩子们营造聊天般的氛围, 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思考与感悟。 学生的观点无所谓对错,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 切勿评判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 以《红楼梦》这本书为例, 近百年来, 对《红楼梦》的研读众说纷纭, 甚至因此出现“红学”这一学派, 连很多红学家都不敢肯定的东西, 老师有什么资格给学生下结论呢? 我们灌输给学生的一定是对的吗? 那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眼中的“林黛玉”罢了。 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孩子眼中有自己的“林黛玉”, 有自己的是非观。 随着年龄的增长, 阅读次数的增加, 他眼中的“林黛玉”可能会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的过程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收获的过程。 我们不要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 教师自以为是的“更正”很可能让学生不敢张嘴。 更有可能, 多年以后我们发现, 自己当初对文本的理解是存在偏差和错误的。

(2) 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交流话题

既然是“聊天”, 我们就要有聊天的话题。 那么如何了解学生的阅读需要以便生成话题呢? 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以小纸条的形式提交上,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生成若干个聊天话题。 话题来自于学生, 学生自然有话可说, 这样的“天”才“聊”得下去。

(3) 教师要给自己定好位

在聊天过程中, 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自始至终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都是平等的。 笔者提倡:对聊天的节奏教师不掌控, 对聊天的进程教师不推进。 很多人喜欢把教师定义为“主导者”、“推进者”, 笔者认为大可不必。 阅读交流课不是语文课堂, 需要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阅读交流课是学生自己组织的一次文学沙龙, 教师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在这个沙龙中, 我们要做安安静静的聆听者, 要明白:自己只是学生邀请来的一个大朋友。 没有人邀请你发言的时候, 请你闭嘴, 不要总想着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

学生邀请教师发言的时候, 教师要掌控好发言的尺度, 切勿做滔滔不绝的“麦霸”, 切勿让自己“权威式”的发言吓跑学生的灵感, 也尽量避免和学生辩论, 把文学沙龙变成师生辩论会 (但是, 孩子们之间是可以有思想的碰撞的) 。 要时刻谨记: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

2.学生阅读成果的呈现形式

除了用语言表达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外, 学生阅读成果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如可以鼓励孩子制作读书卡、书签、手抄报, 还可以组织孩子排演课本剧、评选读书之星等, 也可以进行写作跟进, 如在读完《童年》, 可以让孩子写一写《我和阿廖沙有个约会 》、《我的童年 》… …

总之, 如果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能考虑到学情的需要、文本的需要、教学的需要, 让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就一定能搞好整本书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整本书阅读策略——如何提好问题 篇8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阅读策略 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5-047-01

0

叶圣陶先生提出“读整本的书,不仅可以练习精读、速读,有利于养成好的读书习惯;还可以进行各种文学知识与文体阅读的训练;学生阅读的心理会更加专一,阅读效果也会更好。它可以收‘一石多鸟之效。”

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组织的一种基本形态可称之为“读书会”,一般是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选择书籍后,每个成员先独立阅读,再分享交流个人对文本的反应,然后确定探究的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在“班级读书会”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互动,我发现懂得“提好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课堂讨论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本文中探讨整本书阅读策略——如何提好问题。

一、提问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学会提问?当面对新情况或者缺乏知识时,如果不会提问,学生会陷入不知道要问什么,或者该怎样提问的困境。这种困境导致学生的阅读缺乏针对性、目的性,因此要教学生学会提问。一方面提问可以建立意义,使阅读的指向性、目的性更明确;另一方面提问有助于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整本书的阅读内容丰富,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的要求较高。在学生阅读之初,教师通过设置几个能够把整本书的内容进行归纳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能够降低整本书阅读的难度,学生在阅读时也能更有侧重点,提高阅读效率。在“班级读书会”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课堂中对整本书的阅读所得进行交流、探讨,同样需要借助问题的设置,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才能使阅读讨论有序、有效的进行,达到既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

二、如何提“好问题”

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都是根据现有的经验和能力提出来的困惑,提问的方式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和判断,因此需要学会区别“问题”和“好问题”。“问题”——只要是不知道、不清楚或者不会的就可以问;“好问题”——好问题是个人真正疑惑的,需要经过一连串的深层次的思考活动,针对思考结果做出选择与判断后才能回答的问题。例如:发生了什么事?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为了什么目的发生?发生后有什么短期和长期的影响?这类问题都是需要从书中寻找线索、加以归纳才能获取答案的,属于“好问题”。

学生学会提“好问题”,还需要认识“问题”的类型。了解问题的类型,能帮助学生知道怎样提问题,且能使学生更注意提问的技巧和技能。

1)区分“文本问题”和“非文本问题”。“文本问题”是指只要通过阅读书本,在文章中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如果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对书本内容进行推理、推论,就是较好的问题。而“非文本问题”则是指需要读者运用思考、推论的技能,或者是将情境迁移到其他情境的。“非文本问题”更侧重于学生的个人思考和体验,能给学生提供高层次的思考机会,但是“非文本问题“也要注意不能偏离文本太远。

2)区分“封闭问题”和“开放问题”。“封闭问题”多属于知识或理解的层次,要求学生给予正确的讯息或者答案。这些讯息和答案是有固定唯一的答案。“开放问题”则需要通过较多、较复杂的思考,需要运用分析、综合、评鉴等较高层次的思考能力,而且没有标准的、固定的答案。

除了这两种问题分类外,还可以分为“清楚的问题/模糊的问题”或“事实性问题/判断性问题”等分类。

三、实践运用流程

在课堂操作中可以以老师示范,同学协助为起点,进而发展到个人。在练习中,通过同学间的不断讨论、辩论,不断重复各种提问方式,来理清学生对提问的概念。操作流程如下:

1.合作提问:学生小组合作提问,把提问内容进行整理;

2.全班共同讨论:这是不是“好问题”?

3.全班共同讨论:试着将问题分类。

4.个人提问:学生再次提问,并讨论自己的分类方式。

上一篇:包清工施工合同下一篇:党课结课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