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现状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环境治理现状(精选8篇)

水环境治理现状 篇1

当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或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水中原有的生态系统,影响水体的功能及其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通常称为水体污染。这里既包含了水本身的污染,也包括了水生生物和底质的污染。水体污染使水体及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造成环境质量、资源质量、社会福利和人类健康的损失。

根据污染物的污染途径,可将水环境污染可分为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三类。1.点源污染及其控制工程 1.1 点源污染的特点

点源污染具有确定的空间位置,废污水集中排入水体,主要是指大、中企业和大、中居民点在小范围内的大量水污染的集中排放。

我国水体点源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超标排放工业废水,二是城市化中由于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设施严重缺乏,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造成环境污染。工业废水近年来经过治理虽有所减少,但城市生活污水有增无减,占水质污染的51%以上。据环境部门监测,1999年全国近80%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江河湖海,年排污量达400亿立方米,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水域受到污染。

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产生量大幅度增长。近年来,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周期为3年。从目前的建设进度看,实现“九五”期间国家提出的全国50万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装置的要求,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以淮河为例,按规划,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52座,总投资60.8亿元,形成污水处理能力352万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只有3座,污水处理能力仅为44万l/d。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的原因,除了资金短缺外,现行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陷于困境。由于没有真正落实“污染者负担”的政策,地方财政因无力支付污水处理费用,常常使建成后的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环境保护投资不能有效发挥环境效益。1.2点源污染的控制

根据点源污染的特点,目前控制点源污染的措施主要是加强周边企业的排污管理,集中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将流域内的工业污染源负荷削减至总量控制分配的允许范围内,同时加强工业布局的调整,对重点排污单位要求限期整改,对部分企业采取关、停、迁、改、转措施。可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划预测生活污水负荷量,健全城市排水系统,沿湖铺设污水管道,把沿湖生活污水引入城市总排污管网,对城市污水进行集中控制和处理,避免沿湖居民生活污水和第三产业的综合废水直接排入湖中。

将工业污水截污后在厂内进行处理,循环再利用,减少工业污染源;对于餐饮服务业和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要清浊分流在高浓度污水的排放点建沼气池,沼气作燃料,沼渣作为农作物有机肥。面源污染及其控制工程 2.1 面源污染的特点

面源污染是指在降雨和径流冲刷作用下,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域进入受纳水体而引起的污染。

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①土壤侵蚀,②农田化肥、农药施用、农村家畜粪便与垃圾,③农田污水灌溉,④城镇、矿区、建筑工地和林区地表径流污染,⑤水体人工养殖,⑥大气干湿沉降,⑦底泥二次污染等。其主要特征为:发生区域的随即性、排放途径及排放污染物的不确定性以及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目前,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农药、化肥、畜禽养殖污染量大面广,有一定治理难度。从5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农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为世界上农药用量最大的国家。我国每年因农药中毒的人数占世界同类事故中毒人数的50%。而且由于农药的大量流失,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全国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学氮肥,使氮、磷、钾比例失调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成为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由于大量化肥的使用,农村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减少,畜禽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加重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脱节。畜禽粪便的还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国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3.4倍。这些畜禽粪便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时,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一直是困扰农村环境的一大难题。据1991年和1997年两次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化学耗氧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增长了22.6%、56.5%、246.6%和552%;在全国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控制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排污量却在增长,这将对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2.2 面源污染的控制

根据河湖所处环境的不同, 其外源性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有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面源污染。

(1)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对于湖泊水体,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危害范围最大、程度最重,已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据中科院南京地理所对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指出,农田肥料污染的负荷平均为47%。如,农业面源污染物中的总磷、总氮分别占滇池水污染物总负荷的46%和53%,占太湖水污染物总负荷的37%和13%。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途径包括建设生态农业工程, 推进农业新技术研究和应用, 改进施肥方式、灌溉制度, 及合理种植、推广新型复合肥料等措施。我国是农业大国, 化肥施用量已达1亿吨, 而肥料利用率仅为30%-50%的水平, 大量氮磷成分通过各种途径排入水体。有研究表明,通过保土耕作、作物轮作、节水灌溉、控制施肥等手段,可以减少农田径流带走的氮和磷达60%以上,可大大缓解水体氮磷污染。近年开发的膜控制释放肥料-控释肥,可大大降低营养流失,对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2)城市面源污染

采用源头分散控制和在汇流口实施集中控制的双重方法来控制城市面源污染。源头分散控制,即在各个污染源的发生地采取措施将污染物质截留下来,避免污染物在降雨径流输送过程中的溶解和扩散,同时降低水流的流动速度,延长水流的流动时间,减轻后续处理系统的污染处理负荷和负荷波动。

源头控制措施初步处理后的降雨径流,汇流后经固定排放口排入河湖中,少量未经处理的径流漫流至湖中。要彻底控制该地区的面源污染,必须在排放口处实施集中控制,进一步减少进入湖中的污染物量。在各个排放口处,可以根据周边的环境,利用空闲的土地构建人工湿地、植种草坪或其他生态处理措施。采用在人工湿地前,构建一些简单的预处理装置,如滞留池、前置库和小型人工水塘,并采用多种形式优化组合而成的人工湿地,增强其净化能力。沿湖设置一定范围的绿化带,对进入湖中的径流作最后的过滤净化处理并有利于保护湖岸。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措施除了强化工业污染源的控制, 推行清洁生产, 削减或消除污染物排放, 还需根据城市面源污染特点采取控制措施。

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对水环境污染负荷具有很大影响, 推广使用不含磷洗涤剂将会大大减少含磷营养盐的污染。完善城市垃圾处理工程, 减少污染来源 和渠道也是控制城市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同时, 配合城市管网建设对不同水质的城市径流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处理, 既保证现有的集中式污水处理的设备运

行, 也根据条件建设分散式高效污水处理工程, 从而达到降低运行成本, 实现就地治理的目标。

科学施肥、蓄类集中饲养等手段减少污染源外,初期雨水收集处理是一种控制面源的有效手段。外源污染物的控制对减少浅水湖泊浊度,恢复水生生态具有重要的作用。

面源污染的控制主要还是加强地面径流雨水的入湖控制,建立河湖两岸的截污工程,把以往直接排入河道的雨水绝大部分截入污水管道,市区污水管道铺设到拦河闸以下的市郊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到下游的河流中。还可结合湖泊的美化、亮化工程在湖边路面修筑较低的保护墙,把路面的雨水和污染物拒之于湖外。

建造湖岸生态防护堤工程,通过恢复河岸植被,恢复河流湿地,种植芦苇、浮萍、睡莲、水草等湿地水生植物,提高水域净化能力。种植适应本地气候条件并具有观赏价值的花草(美人蕉、杜鹃等)。就地拦蓄部分降水、涵养水源,减缓径流,截流部分地表污水。3 底泥污染及其控制工程 3.1底泥污染与特点

底泥是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源和汇,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等方式进入湖泊,大部分沉积于底泥中,富集成为水体内源污染物,其中积累的主要污染物有机物、氮磷化合物、重金属等,其含量比背景值高出几个数量级,对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河湖富营养化是指河湖水体在自然因素和(或)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下,大量营养盐输入河湖水体,出现藻类以及其它水生生物过度繁殖,水呈绿色或混浊呈褐色,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造成水质恶化等污染现象。底泥中氮和磷向上覆水的大量释放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生态系统退化。底泥中难降解的有机物除腐殖质和纤维素外,大多是毒性比较大的有机物,沉积于底泥后容易积累,导致长期的毒理效应。难降解有机物中的多环芳烃PAH、多氯有机物、有机氯农药、有机染料等化合物的处理,目前仍然是国际上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这些污染物毒性大,难以生物降解,在自然界中存在时间长,易在生物体内富集滞留,导致人类和动物癌变、畸变、突变及雌性化。有效降低并去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毒性,成为生物修复研究的关键。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的重金属很容易被水体悬浮物或沉积物所吸附、络合或共沉淀,从而在水底的沉积物中富集,重金属的富集对水生态系统威胁很大。

当外部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后,底泥对上覆水体的影响作用就突显出来,成为潜在的污染源。国内外实例证明,外源得到控制后,内源的影响仍然会使水体的污染状况持续下去。3.2.底泥污染控制工程

底泥污染相应的控制方法主要有底泥疏浚、底泥覆盖和营养盐固定等。(1)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指对整条或局部沉积严重的河段、湖泊进行疏浚、清淤,恢复河流和湖泊的正常功能。底泥覆盖是指将清洁物质放置于污染的底泥上面以有效地控制底泥对上覆水体影响的技术。

底泥疏浚可以快速去除积累在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而且不增加外来物质, 是湖泊水库治理的一项常用技术。疏挖方式一般有种排水挖泥和带水作业。前者因要将水抽干, 底部脱水后才可机械化作业, 因此多用于小型水库。带水作业方式在湖泊修复中应用较多, 已开发了多种技术, 主要有机械式疏挖和水力式疏挖, 还可根据情况采取特殊措施。疏挖成本则受许多因素影响, 包括设备类型、项目大小、堆放场、底泥密度、输送距离和底泥的综合利用等。美国64个湖泊的底泥疏挖工程统计表明, 机械疏挖成本为0.24~14美元/m3, 水力疏挖成本为1.25~1.75美元/m3。如果底泥含有需要额外处理的有毒有害物质, 疏挖及处理成本将更高。

底泥疏浚工程中需要注意防止底泥泛起而导致有害物质进入水体还需注意底泥的合理处置, 防止二次污染。此外, 疏挖深度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由于营养盐在沉积物中的沉积规律, 一定深度下的沉积物中可溶性磷和氨氮可能高于表层, 疏挖后可能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反而增加的现象, 不一定能达到预想的水环境修复目的。因此疏挖前需调查沉积物的分布和特征, 并合理设计工程量。(2)引水稀释

引水稀释就是通过工程调水对污染水体进行稀释。使水体在短时间内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该方法能激活水流,增加流速,使水体中DO增加,水生微生物、植物的数量和种类也相应增加,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3)底泥覆盖

常见的底泥覆盖系统所采用的材料包括清洁的沉积物、沙子、、卵石和粘土等,底泥覆盖的目的主要包括:(1)物理性地分开污染底泥和底栖环境:(2)使污染底泥固定,阻止底泥的再悬浮和迁移:(3)降低进入上覆水体的溶解性底泥污染物的释放通量。

德国人用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泥灰和少量水混合喷洒到湖中, 以共沉淀磷和藻类, 同时降低营养盐丰富的底泥中磷释放。高聚物材料也可用于覆盖底泥以控制底泥营养盐的释放, 这些材料包括高密度聚乙烯、聚氯乙稀、聚丙烯和尼龙等。这种措施虽有一定效果, 但成本较高, 且安装困难, 易被刺破, 耐久性不够。(4)营养盐固定

营养盐固定技术是通过投加化学试剂,固定水体和底泥中的营养盐(主要是磷),并使底泥表面上部形成覆盖层,阻止底泥中磷再次进入水体。因此通过投加药剂可控制水环境中的营养盐迁移,常用药剂包括硝酸钙、氯化铁、石灰和铝盐等。硝酸钙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反硝化作用降解底泥有机物,并且还可以阻止了Fe3+和 S042-的减少,另外还可以促使Fe3+的生成,进而达到控制底泥磷释放的目的。氯化铁用来与硫化氢反应,以及形成更多的氢氧化铁,提高对磷的钝化作用。氢氧化钙常用来调节pH值,使其维持在适宜微生物脱氮的水平。

第一个较为完善的原位化学修复记录是Ripl所作的,Ripl 将铁或硝酸盐注入底泥中,有效地降低了磷的活性,从而降低了底泥中磷再次进入水体的机会。Murphy T.P,等采用硝酸钙对日本Biwa湖的底泥进行了处理,结果发现采用硝酸钙可以沉淀孔隙水中97%以上的磷,并且通过现场试验还发现投加硝酸钙使得表层底泥(0-11.5cm)约79%的孔隙水磷得到沉淀,以及93%的硫化物得到去除。加拿大国家水研究所则采用Ca(NO3)2和有机调理剂对汉密尔顿港受污染底泥进行了原位处理,发现197天之内底泥中78%的油和68%的PAHs被生物降解。硝酸钙的投加方式可以是直接注入底泥或者直接向底部水体投加溶解性或者颗粒态的硝酸钙。硝酸钙还可以与三价铁离子混合投加。

虽然该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发展起来了,然而目前还没有被广泛运用。这可能跟该技术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尚没有完全清楚有关。

显然, 药剂投加法既要考虑实施成本, 又需考虑所会造成的长期生态影响, 因此一般只用于应急措施。

3.4 河湖水体修复技术及其控制工程

河流与湖泊都面临着由于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排放所造成的严重水污染问题, 因此又都迫切需要引入能使已污染了的水环境得以改善修复的水处理技术。

河湖水体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

(1)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引水稀释、底泥疏浚等方法。引水稀释就是通过工程调水对污染水体进行稀释。使水体在短时间内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该方法能激活水流,增加流速,使水体中DO增加,水生微生物、植物的数量和种类也相应增加,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底泥疏浚指对整条或局部沉积严重的河段、湖泊进行疏浚、清淤,恢复河流和湖泊的正常功能。

由于物理修复技术存在暂时性、不稳定性以及治标不治本等缺点,所以与生物和化学技术相结合是物理修复技术以后的发展趋势。

(2)化学方法

通过化学手段处理被污染水体达到去除水体中污染物的一种方法.如治理湖泊酸化可投加生石灰,抑制藻类大量繁殖可投加杀藻剂。如除磷可投加铁盐等.化学净化法由于投加的是化学药剂,因此不仅治理费用较高,而且还易造成二次污染.目前该方法主要用于酸化湖泊的治理。

化学修复技术具有费用高、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点,故高效、廉价、安全的药剂的研制(如絮凝剂的研制)和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是化学修复技术现在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

但物理和化学两种修复方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随着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 生物修复已经成为修复污染环境的热点,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生物方法

与传统的化学、物理处理方法相比,生物修复技术有以下优点污染物在原地被降解;修复时间较段;就地处理操作简单,对周围环境的干扰少;较少的修复资金,一般只为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的30%到50%;人类直接暴露在这些污染物下的机会减少;不产生二次污染,遗留问题少的特点,是未来水体修复的重点发展趋势。

生物修复在狭义上指微生物修复,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修复的内涵也不断扩大,除了传统的微生物修复外,植物修复方法也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

水环境治理现状 篇2

治水、兴修水利设施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兴旺、民众安居乐业的首要任务。纵观历史, 历朝历代莫不以此作为兴邦安民不可或缺的执政理念, 我们也必须坚持, 不能有丝毫麻痹与懈怠!

嘉兴水乡泽国的历史形成

(一) 嘉兴水域的形成

嘉兴是地处太湖东南的浅碟形洼地, 地势低平, 一般田面高程为吴淞零点的3.2m至3.6m, 最低仅2.8m, 城市地面高程也仅8m左右。全市河、湖、荡密布, 是平原河网地区, 京杭大运河横贯境内, 市内几乎所有街道都临河而筑, 民居商铺都面街背河而建, 屋后建有河埠, 便于洗涤、取水、出行、货物运输。每条河上根据交通需要, 都建有数座小桥。市区所有河道, 无论东西向、南北向都经环城河, 而环城河又与周边的海盐塘、杭州塘 (三塔塘) 、新塍塘、苏州塘、长纤塘、平湖塘等与海盐、杭州、湖州、桐乡、吴江、苏州、平湖相通。以市河为中心, 形成蛛网式的辐射式水系, 水流畅通、绿水盈盈、旱不干枯、汛无内涝;市内有的街道边, 尤其是几座古刹前后及大殿前古木参天, 绿树成荫, 飞鸟成群翱翔, 大树成了候鸟栖居处。市区有四通的小河、河边的民居、河上小桥座座, 真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

据史料记载, 春秋吴越时, 塘、浦、圩田的体系已经建立起来, 吴越钱王治国七十二年, 为后人所称道的是兴修水利, 嘉兴成为水乡泽国则奠基于唐代。据1934年记载, 嘉兴县计有773个圩 (两水交汇的地方称圩, 并且必有高的堤岸阻水) 其中不少是村, 为农民所世居, 浜和兜都通外河, 也是居民所在地.如市区原有的“香缘浜”、“螺丝浜”、“秀水兜”、“饮马河兜”等。遗憾的是由于城镇建设、造房、筑路盲目填埋, 时至今日水路被堵, 淤泥沉淀、河床抬高, 河水停滞不动, 完全丧失自净能力, 河水发绿发黑发臭。昔日碧水蓝天, 已成历史遗迹, 或只留在长者的记忆和回忆中矣!

(二) 嘉兴水城的属性与概貌

嘉兴的水系总体上属于长江水系太湖流域, 因京杭大运河贯穿市境, 其骨干河道与之相通成系, 所以也称运河水系。

市域河道上游来水今昔无显著变化, 主要有两路:一、来自境外天目山地区的客水;二、来自境内海盐、海宁等地诸集水;另外, 汛期太湖水高涨时也有部分水流倒灌入境。而下游泄水去路历史上则有很大变化, 经数千年演变, 至今形成四个排水系统:一是京杭运河以西, 以京杭运河、澜溪塘为骨干的自西南而东北流经淀泖入长江、黄浦江的排水系统, 俗称“杭嘉湖排水走廊”。二是运河以东, 沪杭铁路以北的嘉北水网地区, 以太浦河、俞汇塘、横枫泾、红旗塘、清凉港等为主的经园泄泾入黄浦江的诸河道, 即“嘉北入浦河道”。三是沪杭铁路以南、平湖塘和乍浦以北至江浙交界河网地区, 以上海塘、广陈塘为骨干的经大泖港入黄浦江的诸河道, 即“路南入浦河道”。四是在1976~2000年建设的向钱塘江和杭州湾排涝的杭嘉湖南排工程的诸河道, 即“南排河道”。

嘉兴的地形是南高北低, 自然水流是自南向北由西向东流的, 南排建成后排洪时其水流不再向北向东而连同北面的洪水一道经上塘河闸和谈家埭闸向南倒排入钱塘江, 对减轻洪涝灾害的作用是不用讳言的。但这种反向的排洪只能排掉河面上的水, 而河底的淤泥不仅不能排除, 相反, 使河底淤泥会越积越厚, 这是地形构造促成的, 因为“人往高处走, 水向低处流”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嘉兴水环境环境恶化的过程与根源

前面所述嘉兴历史上是一个碧水蓝天、晴空万里、满天星斗、空气清新的十分宜居的“小桥流水人家”水乡城市, 识者赞为是一个“东方的威尼斯”, 遗憾的是现今已成为历史的忆念!这一状态是怎样形成的呢?何时开始蜕变的呢?

(一) 市区河道系统的破坏

七十年代世界形势一度恶化, 时局一时吃紧是蜕变的起端。当时中央提出的应变措施是“深挖洞, 广积粮”, 市区许多河道改建防空洞, 如现在秀州路底下原有的河道, 建国路与人民路夹持的主要市河改建为防空洞, 前者后来在其上填埋筑成秀州路;后者填埋后拓宽建国路。

八十年代开始为了城镇化建设大规模填河填浜, 开发房地产、筑路造房;为扩大城域范围, 由五十年代仅八km2, 拓展至今的八九十km2, 把周边郊区的土地、田亩、河浜用作修路建房用地。市区的越秀路、禾兴路、中山路、斜西街、安乐路、秀州路、紫阳街等莫不建在河道上面, 整个市区流水系统遭到破坏。在市政建设方面, 片面重视地面上高楼大厦建造而忽视地下管网设置和排水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 其结果是水流系统遭到破坏, 河水静止不流, 河水发绿发黑发臭, 每逢大雨路面积水成河。

(二) 水环境恶化的根源

1.工业化建设方面的原因。八十年代开始的工业化建设, 片面追求GDP, 忽视环境、空气的保护、不规范工业污水废气的排放管控、盲目引进境外因污染严重而转移出境的落后、淘汰的产业;房地产开发上盲目征地、填河填浜破坏了清澈流畅的水流系统, 表面上高楼林立、十分美观, 实质阻碍了空气流通, 加重了空气污染。

2.农业生产方面的原因。农业生产上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模式, 放弃了传统的农家肥料, 改用化肥农药, 后果是:

(1) 以往每逢农闲, 农户都争着罱河泥, 捞水草在田边地头作堆肥, 春耕作有机肥施于农田, 起到改良土壤, 增加土地肥力, 提高产量, 同时起到疏浚河道、清淤, 不使河床抬高便于水流畅通, 强化河水自净能力。使用化肥后放弃了罱河泥捞水草, 使污泥沉淀, 抬高河床, 水流放缓甚至停滞不动, 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污泥淤积, 抬高河床, 阻碍河水流动, 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 水环境进一步恶化。

(2) 原先人粪、畜粪是农耕的一个宝, 每逢春耕农家都摇船进城到环卫处排队, 甚至开后门争购粪便;农民自养的牲畜的粪便更像宝一样积起来施于田间。改施化肥后, 都视为废物排入河道, 污染河水, 加上工业排污、生活排污, 水环境自然而然更加恶化。

3.城市建设方面的原因。城市建设盲目填河填浜筑路、开发房地产, 破坏了城市的水流系统与水利设施。综上各方面, 历代累积下来的水利设施形同虚设或遭破坏, 自然导致水环境的恶化。

加强水治理的建议

(一) 改变清淤方法

传统的清淤方法是单打一地光用水一冲了之。而这种只是冲掉一小段河道的淤泥, 不可能所有河道同时用水冲。应该标本兼治, 根本的办法是必须把它挖起来, 集中到一定地方做成堆肥, 使之发酵施于田间地头, 达到变废为宝之目的。在农业生产上, 鼓励农户施用由淤泥制成的堆肥, 达到改良土壤提高田地肥力, 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减轻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

(二) 努力降低养殖业污染

拆除猪棚, 减少生猪饲养来限制畜粪的排放。这种“杀鸡取卵”也不是根本的办法, 治本的办法是把畜粪收集起来, 制成有机肥施于农田实现零排放。同时也应考虑在市场经济供求规律作用下, 减少饲养等于减少供给,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 也会造成市场价格的波动, 从而影响民生。

(三) 控制农业污水入河

农业生产上必须排放的污水, 严禁直接排入河道, 必须建设排污管网, 通过排污管道输入污水处理设施统一处理, 对农业生产大户、农业生产合作社缴纳一定比例的排污费, 以维护排污管网的维修与管理。违规偷排、污染河道的, 征收罚金, 增加其排污成本, 违法者依法制裁。

(四) 严控工业污水排放

所有工业企业都必须有污水处理设施, 处理生产中产生的所有污水达到排放标准的, 才允许排入河道, 为节约水资源, 鼓励其循环用水。治污所产生的污秽物经加工后可以用于农田的, 由有关部门出价收购, 从经济上给予补偿, 以起到激励的效果, 有害不能用的, 指定地点进行深埋处理。如有偷排造成水资源严重污染的, 一经查实, 坚决给予重罚, 提高其排污成本, 甚至不惜罚到其破产, 对违法者依法制裁决不姑惜手软。

(五) 努力打通断头河

矿山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浅析 篇3

【关键词】矿产资源环境采矿三废破坏

概述

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仍与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用了一大问题来阐述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注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因为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生存之本。而在生态环境中,矿山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可以说是中为严重的,所以说矿山环境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地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我国的国家形象。甚至于使得我国改革开放35年的成果毁于一旦。所以我们必须给与足够的重视,坚决摒弃唯GDP论英雄的观念。强化环保意思,使得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矿山开采中“三废”的排放严重污染了矿山及周围地区的地质环境。矿产资源开采带来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矿山环境问题较多。下面我们分别阐述:

1、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生产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在管理和生产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小铁矿,小煤矿问题,由于企业的规模小,开采技术落后,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意思淡漠,所以加大了森林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严重。

2、侵占土地和水均衡遭受破坏

据国上资源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矿业开发占用和损毁土地约166万公顷,其中尾矿堆放占地约91万公顷,露天采坑占地约52万公顷,采矿塌陷占地约20万公顷,以及为采矿服务的厂房、矿区、交通设施(公路、铁路)等所占用的土地。除露天采掘直接破坏大量土地外,采煤排出的矸石、废渣、尾煤也侵占了大量土地。矿山建设免不了要征用土地、砍伐森林,直接破坏植被、农作物及野生动物栖息地,导致绿地面积缩减。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矿坑需要疏干排水,导致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从而破坏了整个地表水地下水均衡系统,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泉水干枯、水资源逐步枯竭以及河水流断、地表水入渗塌陷坑灌入地下等问题,影响矿山生态环境平衡。

3、废水、废气、废渣污染

现在我国的三废污染十分严重,不仅仅是矿山企业,只是矿山企业更为甚之,由于矿山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在市场经济中紧俏地位,所以矿山企业只注重生产效率,不注重生产质量和环境保护,在开采的过程中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严重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

4、破坏地貌景观

我国的矿山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技术相对落后,环保意思淡漠,且大多是采用粗放式经营模式,所以在开采过程中,对山体和自然景观的破坏严重比如,建筑石材的开采、天矿石的开采、小煤矿的开采等等,造成大量的森林植被破坏严重,使得往日的青山秀水变成了今日的荒山秃岭。甚之更有甚者,对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历史遗迹、风景名胜造成严重破坏。

矿山环境问题是老生常谈,只是近些年来日益加剧,甚之触目惊心,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矿业长期以来实行的粗放型资源利用模式,以牺牲矿山环境为代价进行大规模超强度矿产资源开采。这种情况任其发展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影响矿山企业于当地居民的和谐关系,影响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样的一个大的背景下,降低矿山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做到废气不上天;废水不入地;废渣装入袋的清洁生产。为经济的快速良性发展,提供更多的更好的矿山资源,本文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1.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立法

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强调了法治中国,依法治国思想,习总书记到辽宁视察时讲了三句话9个字: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中,有6个字强调法治。所以说我们在治理矿山环境工作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完善环境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矿山主管部门和本地区政府严格的矿山环境保护责任制,绩效考核与问题责任追究制;要制定矿山环境保护规划、治理方案、保证费用;健全矿山环境保护的监管体制,加大矿山环境保护力度,以坚持从源头上防治破坏矿山环境和扭转矿山生态恶化的趋势。

2.全面建立矿山环境保护准入制度

我们在审查矿山开采方案时更应该对矿山环境影响报告、环境保护和恢复工程计划的审查;对未按规定如期足额缴纳保证金的不予登记发证;有效控制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确因审批不当,造成的矿山环境污染和破坏,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的,追究有关人员及领导的民事、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3.经济手段和激励措施并用

借鉴大多数国家的经验,在矿山环境管理中,应把矿山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与经济措施密切结合起来。矿业企业应尽快实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的保证金制度,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能够接受的能够保证环境恢复的保证金额度。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设立矿山环境防治专项基金,形成多渠道的资金筹集体系。对新建矿山实行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对老旧废矿山的治理可以应用矿山环境治理基金,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矿地复垦和矿山周围环境要素恢复的问题上,贯彻“谁开发,谁恢复;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并对环境保护义务履行较好的企业给予税费上的优惠政策,以调动矿山企业进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的积极性。

4.促进建立企业自身的环境保护机制

增强矿山企业的社会责任我国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矿山企业的做法。建立“矿业公司环境管理系统”,由矿山企业管理层对矿山环境管理作出全面的承诺,并把对矿山环境管理的承诺落实到组织战略和日常规划的运作中,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在矿山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目标评估程序和决策模式,鼓励企业发扬主人翁精神,对自身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治理矿山环境,恢复矿山环境生态系统。

结束语

水环境治理现状 篇4

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姓名: 葛 剑 学号: 1106140206 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经济学 班级: 经济 11-2 联系电话:

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摘要: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但是经济方面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大气污染就是很严重的一方面。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监测的我国559个城市中,地级及以上城市322个,县级城市237个。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24个(占4.3%)、二级标准的城市325个(占58.1%)、三级标准的城市159个(占28.5%)、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51个(占9.1%)。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按重要污染物年均浓度评价,2006年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无城市达到国家一级标准,50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占44.2%)、55个城市为三级(占48.7%)、8个城市为劣三级(占7.1%)。与上年相比,达标城市比例增加1.7个百分点,劣三级城市增加0.9个百分点。可见,我国大气污染日渐严重,为此,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的大气污染现状、污染来源和治理对策。同时希望通过介绍大气污染的危害来警醒世人保护环境。

关键词: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具体问题

污染来源

治理对策

正文:

一、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1)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呈逐年降低态势。二氧化硫排放量,从1998年的2091万吨减少到2001年的1948万吨,减排143万吨,减幅6.8%,其中生活污染源减少116万吨,高于工业污染源,减幅达23.3%;烟尘排放量,从1998年的1445万吨减少到2001年的1070万吨,减排385万吨,减幅26.5%,其中工业污染源减少326万吨,高于生活污染源,减幅达27.7%;工业粉尘排放量从1998年的1321万吨减少到2001年的991万吨,减排330万吨,减幅达25%.虽然近年来污染物排放有所减低,但污染仍然很严重。据专家分析,二氧化硫排放量水平仍高于环境承受能力的60%左右。

(2)环境质量总体上有好转趋势,但许多城市和地区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有好转趋势,但是城市空气污染仍较严重,污染类型以煤烟型污染为主。城市大气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全国近2/3的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并且近三成的城市超过国家三级,主要分布在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2005~2010年降水平均PH值≦5.6的城市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近三年有所回升,总体变化不大。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初见成效。近年来,酸雨控制区降水平均PH值小于5.6的城市比例呈减少趋势。但是在全国的600多座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1%。

(3)老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新的问题接踵而来。20多年来,中国对大气污染的控制是十分有限的,主要针对一些常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等。虽然通过努力这些污染物排放量有所减少,但是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并没有得到扭转,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污染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恶化趋势。但遗憾的是政府部门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控制。氮氧化物污染加重,有些城市已出现光化学烟雾现象。特别是随着小汽车走入中国百姓家庭,汽油消耗量急剧增加,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污染物将会增加,城市交通污染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4)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明显,大气污染冬季最严重,其次为春秋季节,夏季最好;污染总体上北方重于南方。城市大气污染由人类活动及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综合影响形成,沙尘天气加重了北方大气污染。

二、具体问题

(1)酸雨:中国家环保局、中科院和国家教委共同主持的《我国酸沉降及其生态环境影响》课题查清了我国酸雨现状及其时空分布规律,提出了初步预测酸雨发展的新办法,评估了酸雨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我国酸雨在2020年前仍呈发展趋势,并提出了酸雨控制综合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酸雨对我国农作物、森林等影响巨大,仅江苏、浙江等7 省便因酸雨而造成农田减产约1.5 亿亩,年经济损失约37亿元;森林受害面积128.1 万公顷,年木材损失6 亿元,森林生态效益损失约54亿元。

这份报告还表明,我国大气污染输送和沉降80%以上的影响区在国内陆地范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酸雨也受到日本、韩国的影响。

(2)光化学烟雾:目前,由于我国内地汽车油耗量高,污染控制水平低,已造成汽车污染日益严重。部分大城市交通干道的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浓度严重超过国家标准,汽车污染已成为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一些城市臭氧浓度严重超标,已具有发生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潜在危险。

(3)我国云量和太阳辐射减少: 在日前出版的美国《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科学家发表报告指出,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烟雾对太阳光的阻挡作用,我国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多年来呈下降趋势,比半个世纪前要少很多;而另一方面,天空云量也在减少,“万里无云”的情况更加频繁出现。据美国“科学生活”网站报道说,研究者发现,从1954年以来,我国的地面太阳辐射大约每10年减少2%,近50年来平均大约减少了10%。该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我国500个气象站用仪器记录的地面太阳辐射量。研究者还发现,在同一时间段内,我国的蒸发皿蒸发量平均每10年下降了39毫米。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中国学者钱云推测,这一现象很可能是太阳辐射减少与温度上升、风速增强等因素合并影响的结果。

三、污染来源

我国的大气的污染源主要有三种,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以及交通污染源。(1)生活污染源:城市居民、机关和服务性行业,由于烧饭、取暖、沐浴等生活上的需要,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煤烟、油烟、废气等造成大气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在堆放过程中厌氧分解排出的二次污染物和垃圾焚烧过程产生的废气。

(2)工业污染源: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工厂迅速增加,而大气污染的来源也迅速增多,成了我国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主要包括燃料燃烧排放的污染物以及工艺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如化工厂向大气排放的具有刺激性、腐蚀性、异味和恶臭的有机和无机气体;炼焦厂排放的酚、苯、烃类和化纤厂排放的氨、二硫化碳、甲醇、丙酮等有毒有害物质)以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各类金属和非金属粉尘。由于工业企业的性质、规模、工艺过程、原料和产品等种类不同,对大气污染的程度也不同。如:由火力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及农药厂、造纸厂等各种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烟气,含有烟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及碳黑、卤素化合物等有害物质。

(3)交通污染源:经济发展离不开交通,交通业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大气污染也是主要来源之一。飞机、汽车、船舶排出的尾气中含NO、NO2、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HC)、CO、铅氧化物、苯、多环芳烃等大气污染物。而且由于汽车汽缸结构不好,燃烧不完全,以及使用汽油抗爆剂四乙基铅等,在燃烧排放的尾气中,还含有大量污染气体。

四、治理对策

(1)加强技术和设备的改进与革新

在烟尘治理方面,将抑制常规电除尘器的发展,拓宽电除尘器对高浓度、高温、高比电阻烟尘和含有腐蚀性气体等的适应领域;发展配套的监测仪器和装备;改进型材规格和品种,降低主体重量;完善计算机选型技术,开发脉冲供电、微机控制、可变电压供电装置等。重点开发特殊环境使用的电除尘器,适当发展用于各种炉窑的中小型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应提高配套机电产品及材料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开发耐高温、耐腐蚀的滤料和纤维原料;在此基础上发展每小时处理风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上、耐温250摄氏度以上、寿命3年以上的袋式除尘器。淘汰技术落后、质量低劣的旋风除尘器,重点发展高效低阻及除尘、脱硫一体化,即组合式除尘器。

在汽车尾气污染防治方面,将根据汽车工业污染控制目标,以轿车和轻型车为控制重点;汽油机普及闭环电控燃油供给系统,安装三元催化转化器,推广稀薄燃烧、可变配气相位、缸内直喷等技术;柴油机推广增压中冷、柴油机共轨等技术,并加装氧化型催化转化器。

在脱硫方面,重点发展湿法脱硫工艺,以满足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烟气脱硫的需要;适当发展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喷雾干燥脱硫、炉内喷钙尾部增湿活化脱硫、电子束脱硫等工艺,以适应中小机组和老机组的烟气脱硫。同时,根据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要求,适当发展工业锅炉、炉窑相配套的实用型或简易型脱硫工艺技术和设备。

在有毒有害气体处理方面,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催化燃烧和碳纤维回收利用等有机废气治理技术和设备以及工业有毒气体、恶臭气体的治理技术和设备。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仍然是层出不穷,技术和设备的改进与革新不能停止。(2)废气治理和控制技术以及原则

废气治理的方法多种多样,按照废气的物理状态的不同,可以分为颗粒状污染物的治理及气态污染物的治理。

a.利用各种除尘设备去除烟尘和各种工业粉尘。颗粒状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有:重力除尘技术、惯性力除尘技术、离心力除尘技术、湿式除尘技术、袋式除尘技术、电除尘法等等。

b.采用气体吸收塔以及其他物理化学的方法处理气态的大气污染物。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有:吸收法、吸附法、催化净化法、燃烧净化法,冷凝净化法等等。

c.废气的综合利用。废气中有一些具有利用价值的,应集中回收,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而且能够把资源有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从而真正做到节能减排。

d.基本原则:第一、城市建设和工厂选址,要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第二、改进燃烧方式,使用清洁能源。第三、植树造林,净化环境。第四、减少流动源的废气排放。第五、在城市逐步实行集中供热。第六、推广清洁化生产工艺。

(3)立法建议及污染的法制宣传

立法部门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保护大气环境的新的法律法规,做到更全面、更严厉、操作性更强。将防治电厂化工厂等“排放大户”产生的大气污染、机动车船行驶排放的污染,甚至每一个可能因自己的行为不当而使城市大气受到伤害的个人,都置于法的管辖下。加大处罚力度,特别规定对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单位情节较重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新的法律法规不仅要对那些违法企业的性质做出明确的界定,而且对由谁执法、怎样管理、处罚到何种程度,都应做出明确的规定。

污染的法制管理十分重要,要向群众做好广泛的宣传工作,如;每年进行一周的环境保护宣传,加强群众的环保意识,了解环保的法律知识。而且,对待各个企业工厂要坚持依法管理环境,对破坏环境的人和事要进行教育和加以处罚,以致拘役判刑。不能放宽对环境保护的监察执法力度,保护好我们的环境,还该我们一个绿色的家园。

参考文献:

1、《环境科学导论》 王岩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环境科学导论》 何康林,裴宗平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7

3、《中国环境管理》 曲格平北京中国环境科学社 1989

4、《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控制》 彭国富,张玲芝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1

5、《环境保护知识课本》 张力军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4

6、《环境管理-2版》 张明顺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7、《环境保护概论》 刘天齐等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8、《环境管理学》 朱庚申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9、《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钱易,唐孝严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现状研究论文 篇5

【摘要】:

矿产资源开采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烛光,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却造成了矿山环境的破坏,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束缚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矿山环境问题较多,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并贯彻落实《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关键词】: 矿资源 环境

采矿

问题

三废

破坏

治理

对策

概述

矿山环境问题,是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各类环境问题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矿产资源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而相伴而生的大量矿山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严重影响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社会安全。矿山开采中“三废”的排放严重污染了矿山及周围地区的地质环境。

矿产资源开采带来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矿山环境问题较多,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① 采矿活动破坏了大量耕地和建设用地;采矿诱发地质灾害;② 采矿使矿区水均衡遭受破坏,产生各种水环境问题;矿山开采中废气、粉尘、废渣排放,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③ 采矿破坏自然地貌景观,影响整个地区环境的完整性;④ 矿山开发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十分普遍;⑤ 采矿活动使矿区周围水平衡系统遭受破坏。结论认为:我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形式十分严峻!

1、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在矿山建设和资源开采过程中,由于剥除矿体表层土壤,直接破坏了地表植被,加之新产生的废石、废渣、尾煤等松散废气物也易发生流失,加速和扩大了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土壤破坏和岩石侵蚀,造成水土流失。

2、侵占土地和水均衡遭受破坏

矿产资源开采活动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占用一定的面积来修筑道路、固定井架、建立贮煤场及建设必须的生活设施,以保障矿山开采的顺利进行。据统计,正常情况下每个煤矿井口占地面积大约0.2km2,甚至更多。除露天采掘直接破坏大量土地外,采煤排出的矸石、废渣、尾煤也侵占了大量土地。矿山建设免不了要征用土地、砍伐森林,直接破坏植被、农作物及野生动物栖息地,导致绿地面积缩减。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矿坑需要疏干排水,导致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从而破坏了整个地表水地下水均衡系统,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泉水干枯、水资源逐步枯竭以及河水流断、地表水入渗塌陷坑灌入地下等问题,影响矿山生态环境平衡。

3、废水、废气、废渣污染

这是全国矿山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矿山附近地表水体常常作为废水、废渣的排放场地。由于现在的地方煤矿处于暴利时期,业主多数建有焦化厂生产焦炭,产生的气体全部排放。炼焦、矸石山自燃、煤层自燃不仅排放大量CO、CO2和H2S气体,而且还有一定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危害生命。

4、影响矿山景观环境

矿产资源开采直接导致矿山景观环境的破坏主要有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风景名胜区等。其产生的原因是剥土、采煤、爆破、弃土等。例如由于剥弃土直接造成矿山景观环境恶化,土地荒芜,地形地貌发生变化,改变原有景观,基岩煤渣裸露,房屋倒塌,路断桥裂,洼地积水,煤粉尘飞扬,煤矿区呈现一片荒凉景象。

矿山环境问题由来已久,但近些年来显得尤为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矿业长期以来实行的粗放型资源利用模式,以牺牲矿山环境为代价进行大规模超强度矿产资源开采。

矿山环境治理的对策措施

我国矿产资源开采历史悠久,历史遗留下的矿山环境问题严重,同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持续、稳定的阶段,对矿产资源的需要将持续增加,由此引发的矿山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加强矿山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已刻不容缓。

1、贯彻落实《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矿山废弃物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矿山废弃物资源化水平,努力提高矿山环境治理水平。同时坚持“强化法治,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2、加快编制《全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鉴于目前我国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形势,为科学、合理地指导和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全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必须着手开展全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

3、明确重点。在目前国家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实施重点突破,以起到示范作用,从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进来。这样可以有更多的资金为矿产开发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和地下水位下降、边坡失稳、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进行防治和治理。

4、加快全国范围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努力摸清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的渊源。

5、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基金和完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进一步拓宽矿山恢复治理产业化以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

6、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规程》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预算定额标准》的建设,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各个恢复治理项目的工程质量。

结束语

解决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问题,必须明确指导思想,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延伸相对资源产业链;全天实行矿山生态经济管理,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矿产品综合开发;要把矿山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决策管理,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最终实现矿山废渣、废气、废水的零排放;积极进行矿山环境整治,高标准立体式复垦、恢貌、绿化、美化被破坏污染矿山,达到资源开发效益明显和矿山环境双赢。

参考文献:《矿山环境保护》,主编:尹国勋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水环境治理现状 篇6

林业在横山县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重大。“十一五”期间,全县通过各种林业工程建设,完成人工造林8.14万hm2,其中:防沙固沙林7.47万hm2,水土保持林5333.3hm2,农田防护林333.3hm2,经济林1000hm2;完成飞播造林种草3.4万hm2,封山育林4333.3hm2;完成中幼林抚育5万hm2,实施低产林改造3333.3hm2;新增城市草坪、花坛2.0万m2,完成50个重点村和80个重点古迹、庙宇绿化。

1.2 横山县区域生态林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近十多年来,衡山县实施了生态建设工程、大气治理工程、节能减排工程、市政改造工程、新农村建设等工程,人居环境得以明显改善。虽然如此,横山县生态林业仍面临许多问题。

1.2.1 生态脆弱,生态环境容量小

目前,横山县仍有5.3万hm2荒河荒沙需要治理,近6.7万hm2低效林需要改造提高,道路、城镇、村庄绿化水平整体较差,生态环境的状况仍处于“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相持阶段,一旦遇天灾和人为破坏就会发生逆转。

1.2.2 产业层次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三产结构不合理,农业比重明显偏高,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及农用薄膜的施用量逐年增加,污染了农村生态环境。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多数为开发资源、粗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消耗大,环境治理水平低。而且,随着榆横一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导致资源环境约束将日趋严重。

1.2.3 生态道德文化素质低

近年来,全县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根植于广大群众。相当多的人生态道德文化水平低下。

1.2.4 风沙大,土地沙化程度日益严重

横山县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区,由于长期干旱气候,使地表植被稀疏,再加过渡放牧,过渡开发,资源利用不当及工矿交通等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使横山县区域绿化面积日渐退缩、减少。同时,由于制度、政策上的缺陷和政府对林业建设投资等方面的制约,使各项林业工程建设,没有得到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和监督组织,造成土地沙漠化扩展。

1.2.5 降雨不平衡,气候干旱

横山县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时间长,受海洋热带气团影响时间短,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397.8mm,最高降水量687.7mm,最低为165.3mm,降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的60%~70%。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自然灾害频繁,主要有干旱、大风、暴雨、冰雹、霜冻等,危害严重。

2 横山县生态环境整治中林业产业的发展与对策

2.1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当前,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需求,这种需求的变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充分地说明了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把林业产业的结构进行重新整合,使各项林业资源优化配置,在建设模式上实现新的突破,在发展形式上实现质的飞跃。

2.1.1 继续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

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建立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现阶段,横山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总面积3333.3hm2,主要为山杏嫁接仁用杏。规划期内再安排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6666.7hm2,主要开展山杏嫁接改造,栽植以龙王帽、优一、一窝蜂、三杆旗4个仁用杏品种、葡萄和核桃的特色经济林。

2.1.2 着力营造樟子松生态用材林基地

在固定、半固定沙地的稀疏灌木林地及未利用荒沙地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宜林荒山荒地,营造樟子松林或以樟子松为主的.乔灌混交林,提高现有资源的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区域环境,提升景观效果,增加林木蓄积,储备后备资源。

规划期内,在现有15000hm2樟子松生态用材林的基础上,再规划新建10000hm2,初步形成25000hm2的樟子松生态用材林基地核心。

2.1.3 大力发展长柄扁桃生物能源林基地

结合风沙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治理营造生态能源兼用林,以达到改善生态、储备生物质能源原料的目的。规划期内,在现有200hm2长柄扁桃生物质能源林的基础上,再规划新建5000hm2,初步形成10200hm2的长柄扁桃生物质能源林基地核心。

2.2 打造区域苗木花卉产业基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已上升为一个空前高度。在白界、二石磕、雷龙湾、赵石畔4个林场光热资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极有利于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横山县已把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来抓。应把握科学合理的方向,从自然资源的角度出发,横山县是苗木花卉制种业发展的最佳区域之一。应在名优苗木花卉品种上下功夫,大力培植制种产业。

三峡库区水环境治理现状及对策 篇7

随着人们现代生活的不断改善, 环境污染的问题出现了负影响, 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范围也在加速蔓延, 其中水环境污染的形势十分严峻。水环境对三峡库区居民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不少数据显示现在的水环境污染严峻, 已经成为制约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 三峡库区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 水土流失严重

长江流域相关水利部门对三峡水库检测的数据显示, 当前, 三峡库区的土地侵蚀严重, 已经占据总面积的88%, 水土流失面积也达到总幅员面积的82.9%。整个三峡库区, 每年年入江泥沙总量为3826万t, 平均输沙模数为713t/km2.a。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土壤的退化, 库区中度以上退化土壤占70.1%, 无明显退化的仅占6.3%[1]。

2.2 污染严重, 水质和水资源环境遭到严重威胁

国家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 由于经济的过度发展以及保护机制的不合理, 目前, 三峡库区产生的生活垃圾堆放超过350万t, 工业固体废弃物堆存超过6000万t, 同时, 每年向长江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近6亿t、生活废水4亿t、船舶生活污水200万t, 另外, 沿岸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排放和残余, 畜禽和水产养殖产生的大量生物粪便等, 对库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产生了极大的污染, 加上三峡水库在大坝建成后, 蓄水水深增加, 使得江水的流速减缓, 自净能力有所减弱, 造成水区富营养化严重, 出现“水华”爆发的现象, 进而严重影响了水库的水环境安全[2]。

2.3 移民安置问题给库区水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由于水坝建设的需要以及蓄水水位的升高, 三峡库区需要对当地100万城乡居民和20多万农村进行移民工作, 移民后的安置以及大量的城镇、企业、专业设施及移民房屋的建设, 都要占用大量资源和土地, 对生态环境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再加上水土流失, 给污染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2.4 水库消落区水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自三峡水库正式运行, 水库蓄水水位不断变化, 使得在水库岸边存在几节消落区, 在水位下降后, 比较容易出现泥沙淤泥、污染物及水面漂浮物等滞留地,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蚊蝇大量滋生、水源性流行性疾病大量增加, 严重危害了库区居民的健康, 出现比较常见的水生生态环境问题[3]。

3 三峡库区水环境的治理对策

3.1 加强重视, 统一规划

三峡库区的水污染防治及生态环境建设, 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促进水利枢纽的建设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国家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形成高度的责任感, 深刻认识三峡工程的伟大意义。各级领导要做到加强重视, 统一规划, 确保各区县及有关各部门各尽其职, 具体实施, 把三峡库区水污染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考核目标。

3.2 加强法制建设, 依法保护水环境

以立法的形式对环境保护加以制约, 以相关法律为基础, 各种行政法规相互配合, 运用法律手段, 对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建设行为进行规范。此外, 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 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处置, 绝不姑息。通过各种宣传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责任。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三峡库区是教育欠发达地区, 法制建设尤为重要和必要。

3.3 扩大绿化面积, 根治水土流失

造成库区及其三峡上游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三峡以上长江各个支流几乎全是流经山地或丘陵地区。随着三峡工程的修建, 泥沙淤积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影响越来越大。因此, 在对三峡库区水环境进行治理时, 要对其上游的水土流失进行合理防治, 搭建绿色长廊, 以至长治久安。

3.4 控制工业污染, 治理生活污染

在工矿企业方面, 必须严格按照水环境考核标准, 坚持做到环境一票否决, 实行环境优先的原则, 实行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相结合的方针。着重做好重点污染源的治理, 对于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的企业要严格处理, 减少污染物的来源。在生产中, 把污染问题在生产过程中解决, 并且把污染量降到最小化。

4 结语

三峡工程实际上是一项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工程, 它的进展对于整个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三峡工程的不利影响主要在于库区, 主要的水环境风险是水库水环境的安全, 因此需要从措施及其管理监测等方面给予关注和重视。以实现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摘要:三峡工程于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以来, 在防洪、发电和航运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益。根据监测结果可以看出, 三峡库区水污染的排放量呈现出稳中有序的现象, 它的总体水质保持在三类水质标准, 部分的主要城市江段岸边也呈现出污染带。本文主要从三峡库区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水环境质量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三峡库区,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 [R].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

[2]黄真理, 李玉粱, 李锦秀, 陈永灿.三峡水库环境容量的计算[J].水利学报, 2003, (12) .

水环境治理现状 篇8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对策;可持续发展

1、前言

矿产资源是维系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开发对促进我国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有着重要作用,这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矿产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矿山开采规模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从而也导致矿山地质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及破坏。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协调矿产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也是实现矿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在新时期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分析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了明确规定,作为矿山采矿权人有责任对矿山开发中破坏的地质环境进行治理,但是由于受到我国国情及社会形态影响,只有很少一部分矿山企业会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保护与治理,再加上我国小型矿山的比例近95%,所以矿产资源开发中的不合理开发、无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等现象十分普遍,导致部分矿山地质环境及周围生态环境都遭到了严重破坏。本文认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地方政府及矿山企业大力开发矿产资源的主要目的在于创造经济效益,而大部分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由于过于强调经济效益最目标,而严重忽略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的重要性,从而导致矿山企业运行中没有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保护与治理,从而使矿业开发中不断衍生出新的地质环境问题,从而使其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中。现阶段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依旧处于较低水平,矿产资源开发创造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创造的综合效益一直处于相互矛盾状态。

2.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相对较为薄弱,虽然很多法律条文中要求矿产资源开发中必须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保护与治理,但是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对具体的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规章进行界定。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部门的分散导致其环境执法管理存在职责交叉现象,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是限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主要原因,而且该项工作在开展中严重缺乏完善法制保障,难以威慑一些矿山企业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行为。一些开采时间较长的矿山已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但是在追责过程中难以找到主要责任人,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资金来源的不持续性,使其难以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保护与治理机制,从而导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成效普遍较差。

2.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应用技术落后

我国矿山企业主要以小型矿山企业为主要成分,由于这类矿山企业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矿坑设计不合理、采矿方法不当以及工艺技术落后等问题影响,甚至一些小型矿山企业还在使用“崩塌法”“放大炮”等传统开采技术进行矿产生产,导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严峻性和提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难度。再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一般的环境治理与保护技术无法满足矿山地质环境实际需求,在治理过程中由于受到矿山地质环境复杂、调研工作不到位以及经费不足等问题影响,导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中存在治理不彻底、治标不治本等问题,这势必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影响。

3、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3.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实施

现阶段我国有关部门必须要将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法律法规、监督管理机制作为主要内容,只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方向发展,以便于可以在新时期实现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各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区矿山地质环境特点来完善环保的法律法规,并要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建立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将监督管理贯穿到各类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这样才能使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道路。再者,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要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确保主管部门后要求其不断加大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监督与管理,通过执法力度来彻底消除该项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进一步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责任制,确保通过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来提高矿山环保力度。

3.2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矿山开采技术水平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依靠先进采矿技术作为支撑,因此,这便要求我国矿山企业及相关领域要不断加大技术创新与技改力度,全面推动我国矿山生产领域进入新一轮产业技术升级,这对实现我国社会生产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矿山企业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逐步施行强化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政策来推动其不断改造设备及生产工艺,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及新材料投入到矿产资源开发中,确保矿山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降低对矿山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

3.3加大科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与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所以矿山企业要不断加大矿山环境保护及治理技术的研究应用,尤其是要不断加大对矿山的综合利用、尾矿、矿渣等开发利用的科技投入和生产开发研究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矿山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也可以降低矿山开发中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矿山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积极引进和使用矿区损毁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技术,通过加大矿山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力度来提高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3.4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只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持才能有效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完善矿山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通过建立一个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来调动社会各领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资金难得问题。各地方政府要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优惠政策,调动矿山企业和全社会积极投入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中,将矿山环境治理纳入到经济市场机制中,通过我国经济市场的调节作用来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这对实现我国社会各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4、结语

综上所述,矿山资源开发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容量毕竟有限,这便要求社会各领域都要意识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建立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监管体系与法规体系,并不断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关技术水平,才能确保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5、参考文献

[1]张兴,王凌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中国矿业.2011(8)

[2]李华.矿业开发新形势下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安全应对策略[J].现代矿业.2010(3)

[3]吴育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和对策[J].广东化工.2014(14)

上一篇:创建文明城市广告提示语下一篇:中英文对照版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