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9篇)
《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忆、异”等6个生字,会写“忆、异、逢”等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继续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想象画面,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学生珍爱亲情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
大致理解诗文含义,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课前准备:
1.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2.搜集有关王维的资料。教学用具:教学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课题。
1.现代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古代的交通工具呢?在古代,如果到很远的地方去,人们的选择除了骑马就是马车,真可谓千里迢迢,万水千山。在那样的时代,远离家乡几年不归也许都是常事,因此在中国古诗里思念家乡的内容占了很大篇幅,其中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便是一首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板书课题。(课件一)
2.齐读课题,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课件二)
(2)借助注释理解“山东”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3)根题目中,哪一个字深深地表现出了诗人的一种感情?“忆”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学习生字“忆”,看偏旁记忆字形,组词理解。在这里为“思念、想念”。
3.题目中是指谁回忆谁?串起来理解题目:在重阳节这一天”我“想念家乡的亲人。再读题目,读出思念的感觉。
4.了解诗人王维:学生交流资料,教师补充。
王维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课件三)
5.当对亲人深深的想念萦绕于诗人的心间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提出自学要求,自学古诗。
(1)圈出生字,自由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多读几遍。(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并与同桌互相讨论。2.同桌互读,学习字词。
(1)注意:“忆”、“异”音调的不同,理解“异乡异客”中“异”是别的,其他的意思。
(2)“逢”、“登”后鼻音。积累“辶”的生字:遥、远、遍。示范写“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
(4)了解“茱萸”,理解“遍插茱萸”:身上到处插满。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课件四)(5)师范写“插”,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3.齐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刚才的讨论交流,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理解古诗,品悟思念。1.体会“独”。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对于一个十五岁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的少年来说,怎一个“远”字了得。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孤独,板书:独)(课件五)(1)这异乡指得是_____,这异客指的就是______。(2)想象画面:“独”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画面?假如你就是少年王维,当身边的人处在节日的兴奋中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在干什么?当别的人们亲人团聚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当别人呼朋引伴,把酒高歌时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 2.此时此刻,“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少年王维啊,你在想什么?(“思亲”)
3.这魂牵梦绕的思念,时时萦绕心头,这彻骨的孤独让思念,常常夜不能寐,越在过节的时候,这份思念越是强烈。诗人把满腹思念都倾吐在诗中,就是这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千百年来,多少人用它表达自己的思国思乡思亲之情。留学在外的学子们,每年除夕的时候,说____________;在外务工的爸爸妈妈们,中秋节的时候,说______________。
一个“倍”字,是的这份思念有千万斤重。再读。
“佳节”仅仅指的是重阳节吗?还会指那些节日?你有远方的亲人么?用下列句式练习说话:
_____节的时候,我思念远方的______,想和他一起__________ 说得好,读得好。王维在此时也想起了家乡的亲人们。读后两句,想象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兄弟们会说些什么?会祝愿些什么?
(2)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3)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4)心中倍思亲,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却只能面向东方,深情地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家乡的亲人团聚在一起,他们也在思念着王维。登高远眺,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向西方,大家喊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诵读诗歌,产生共鸣。
1.千年前的王维,在九九登高的这天,是那样的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低声吟诵着——(男生读诗)
2.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感受着他的满腔思念,诉说着自己心中的牵挂,我们大声地吟诵着——(女生读诗)
3.无论何时,无论何地,看不见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我们也不禁吟诵——全班配乐读。(课件六)
五、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中华民族重情义,爱家庭,爱亲人,中华民族的人情味也伴随着这些样的诗歌穿越千年的岁月,成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荣的中华文明。读一读其他诗人所作思乡的古诗,再次体会这带有深深的乡情、浓浓的亲情中华文明。(课件七)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述给父母。3.读读王维的另一首思乡诗《杂诗》,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一) 轻松背诗。
1.出题背诗。
师:从一年级到现在, 我们已经学过许多首古诗词了。我们来个背古诗比赛, 好不好?
(1) 出示诗题《赠汪伦》, 学生背诵。
(2) 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干什么?
2.提高难度。
师:如果你能根据老师出示的画面, 就能想起来这是哪首诗, 那就更厉害了, 现在我们就尝试一下。
(1) 出示《回乡偶书》《夜书所见》的插图。
(2) 先个别背, 再集体诵读。
(3) 这两首古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二) 寻找规律。
1.教师出示每首诗的关键句, 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诗有什么共同点。
2.师:透过这些诗句, 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3.师:这样背古诗, 你有什么特别的收获? (把描写同类内容的古诗放在一起, 更方便记忆。)
4.总结学习方法:读书最重要的是方法。如果我们能把学过的诗词分类存放在自己的记忆中, 学习将变得更轻松。
【设计意图:借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引领学生回顾描写有关思乡之情与送别之情的诗词, 巧妙地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学习用归类的方法积累古诗。】
二、反复诵读, 读出节奏
(一) 简洁导入, 直奔主题。
1.师: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来试着读读这首诗? (师指名读)
2.自由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3.根据学生的朗读, 划分古诗的朗读节奏。
4.学生按照划分好的节奏, 齐读古诗。
(二) 词语质疑, 初步解答。
1.师:古诗的用词含义深刻, 有些词不易理解, 你们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1) 生质疑, 如:“之、故人、西辞、烟花、孤帆、尽、唯见、天际”等。
(2) 师生共同答疑。对于“之、故人、烟花”这样的词语, 生交流解答后, 师追问: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的?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进行学习)
师小结:同学们, 借助书中的注释来理解古诗文的意思, 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难词解答, 粗知古诗大意。】
三、想象画面, 体会意境
(一) 简单概括, 了解诗意。
1.师:通过反复朗读, 你知道诗人干什么了吗?
2.师:谁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 把诗人做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生概括古诗的主要内容。
(二) 借助画面, 体会意境。
1.师:你们再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诗, 说说你还看到哪些画面?你是从哪句诗中读出这个画面的?
(预设:第一个画面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三月美景图, 第二个画面是一叶孤独的小舟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第三个画面是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
2.紧扣诗句的关键字词, 读出画面, 进一步理解“辞、下、碧空尽、天际流”的含义。
3.重点解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 朋友的船越去越远了, 渐渐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 可李白还是久久地站在长江边, 结合诗句, 说说他此刻看到了什么。
(2) 一条小船越去越远了, 只剩下一个影子。到最后连影子也消失在天边了, 诗人把这些意象写成了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 李白伫立在江边, 遥望江面, 繁忙的长江上, 难道只有这一叶孤帆吗?还有什么呢?诗人的眼里为什么只有孤帆呢?
(4) 让我们一起想象画面, 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4.指导朗读。
A.指导朗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1)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两句诗, 想象一下这是什么样的景象。 (生想象, 交流。)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在长江边上, 两位老朋友正在送别, 说着道别的话。孟浩然辞别了老朋友, 乘船向东, 前往扬州呢!
(2) 指名学生读, 要求:想象着画面, 按照诗歌的节奏读诗。
(3) 师生共同点评。
B.指导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 诗的后两句又描写了什么景象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 想象诗中的画面, 再跟同桌说一说。
预设:我好像看到了诗人伫立江边, 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 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2) 指名学生读, 要求:想象着画面, 按照诗歌的节奏读诗。
(3) 师生共同点评。
(三) 想象画面, 言语实践。
1.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 想象着诗人所描绘的画面, 反复诵读。
2.李白久久地伫立在江边, 望着孤帆远去, 朋友远行, 心中想起了与友人一同饮酒作诗的日子, 不禁自言自语地感叹道:___;想着朋友孤身一人坐着小船驶向扬州, 不禁自言自语地祝福道:___。
3.同学们, 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情意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吧!
4.学生集体诵读。 (配古琴曲《送别》)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巧妙之处有三:一是紧紧围绕“你看到哪些画面”这个主问题展开教学, 学生在描述画面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领会了关键字词的意思;二是激发想象,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三是进行言语实践。借助古诗情境, 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人之情感。】
四、总结学法, 自学古诗
1.同学们, 学到这里, 我们从诗歌中看到了一位重情重义的诗人形象, 现在, 让我们再进一步了解一下他吧。 (介绍李白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2.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预设一:懂得了归类学习古诗的方法。
预设二:读古诗不仅要用眼睛、用耳朵, 还要用心。
预设三:读古诗要先了解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后体会一下看到什么画面。
预设四:学习古诗可以先读出节奏, 再读出画面, 最后读出意境。
3.运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方法, 尝试自学《送元二使安西》。
4.通过三个方面检查:
(1)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2) 能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3) 说说两首诗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5.检查反馈。
【设计意图:重语言习得, 重方法指导是“教语文”的核心。通过总结学法并当堂进行实践, 凸显了“运用”, 强调了“实践”。真正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五、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请学生选择作业:
1.抄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扩写成一篇短文。
3.再搜集几首描写友情或亲情的古诗, 并诵读积累。
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路,导入内容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去寻找春天的足迹。
1.播放有关春天的图片(音乐伴奏),学生欣赏。
2.学生说自己印象中的春天。
3.背诵已经读过的有关春天的古诗。
师:春天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引得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赞叹,让我们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再一次走进春天。(板书课题:咏柳、春日)
[优美的图片、悠扬的音乐,教师引领学生赏春天、说春天、诵春天,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使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春天的美。]
二、整体诵读,触摸意象
1.自由练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再读古诗,思考交流:这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不同点:(1)作者是不同朝代的;(2)所写的事物不同:《咏柳》是写——初春二月的柳树,《春日》是写——春游所见的景色。
[初读诗歌,目标明确。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读的要求由读正确、通顺到读出诗的大概内容,读得有层次,读的要求逐步提高。]
三、分步解读感受意境
(一)学习《咏柳》。
1.读诗赏画,画中品诗。
(1)出示《咏柳》诗句,指名读诗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喻柳,足见其清新自然;“绿丝绦”——柳枝的绵长和柔软;“春风似剪刀”——运用设问加比喻,把春风比作一位能工巧匠,歌颂了充满生机的春光。
(3)齐诵整首诗。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碧玉”、“绿丝绦”,感悟作者笔下柳树的美丽和高贵;抓住“春风似剪刀”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大自然的神奇。]
2.引导对比,体会心境。
(1)师:在贺知章的笔下,柳树是如此的美丽、高贵,春天是这样的生机勃勃、神奇。可是。古代诗人写了许多有关柳树的诗歌。它们又是怎样的情形?再来看其中的一首。
出示白居易的《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2)师:在这首诗中。诗人眼中的柳树怎样?心情怎样?请大家先自读古诗,了解大意,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这是一首折柳赠别诗,因“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表达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所以,这里的柳是别离之柳,表达了诗人伤春叹别之情。) ’
(3)师:同是柳树,在不同的人的笔下,有不同的画面和形态。贺知章为什么会感觉到柳树的美丽和春天的美妙神奇呢?这当然和他写这首诗时的心境有关。
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唐天宝三年,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宫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格外高兴,忽然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柳树,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发,就提笔写了《咏柳》一诗,成为千古绝唱。
3.师生合作,引读诗句。
课什出示古诗插图,配乐引读。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青翠欲滴啊!——生读:碧玉妆成一树高。
师: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生读: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生读:不知细叶谁裁出。
师: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生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4.结过渡:贺知章将对万物萌发、百花争艳的春天的赞美集于柳树一身,柳树成了春的使者、春的化身。那么。朱熹眼中的春天又是怎样的?
[对比赏读,写作背景的及时补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感悟“同物同景不同‘诗”’的缘由,使学生在对比中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习《春日》。
1.理解诗意,体会心情。
(1)学生自读吟诵,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2)师:知道诗人朱熹在春日里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依据是什么?找出诗中的词句说明。
(寻芳——踏青赏花,看花观景,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无边——一望无际,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万紫千红——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2.想象画面,诵读诗句。
师:朱熹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能不高兴吗?引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欣赏到万紫千红的春色,心情怎能不好?引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此时你就是踏春赏春的朱熹,看到那万紫千红的景色,你想怎样吟诵此诗来表达此时的心情呢?(引读整首诗,读出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
[立足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通过自读理解后再来解读朱熹的心情,也就找到了本诗的教学重点及情感基点。学生的反复吟诵,想象画面,与语言“亲密接触”读出了诗人的心境,读出了诗人的情感]
3.用心品诗,感悟哲理。
师: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心里非常高兴,这只是文字表面的意思,这首诗还有它的深层意义,不了解朱熹就读不出诗的真正内涵。
(1)了解作者朱熹,特别强调他的诗歌特点:他的诗自然清新。寓意含蓄,简练明快,很多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秀美和诗人的远大胸怀,常于朴实中透出深刻的哲理。
(2)抓住重点,感悟诗理。
泗水——在山东的曲阜,从曲阜的北面流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孔林、孔庙、孔府所在的那个地方。我们读《论语》的时候就知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么他看到这个“川”就是泗水,孔夫子是在这个地方教他的门徒的,也就是说这里即圣人之地。
胜日寻芳——实际上告诉我们他在春日寻找的这个“芳”,这个芬芳的东西是孔孟之道的芬芳、是人间的圣人之学的芬芳。
万紫千红——他找到了一种充满希望的景象,也就是找到了民族精神和人生意义。他的这首诗,在从容沉着的风景描写之中,透露的是一种自信和喜悦。
[了解朱熹的生平及时代,了解诗中有特别意义的地点和景物,既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也有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
4.对比赏读,感悟春美。
师:朱熹眼中的春天是万紫千红、满含哲理且透露着自信和喜悦的,那么春天在其他诗人的眼中会是怎样的形态呢?我们再来看另一首写春天的诗。
出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小组合作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它所描写的春天的形态,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2)交流体会: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春游西涧时看到的暮春景色,他当时正任滁州刺史,他向往归隐山林。诗人先写涧边的春意盎然的景象,从“独怜”看出他的喜爱之情,再写郊野渡口的水势急迫、空荡的渡船,流露出了诗人淡淡的忧伤。
(3)小结:同是春天,在不同诗人的眼中,春天的色彩也是不一样的,这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诗人总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或寄托自己的情感。
[适时的对比拓展,能丰富学生的想象,体会诗人的心境,真正感悟《春日》的深刻内涵,也让学生懂得心境决定物境。]
四、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师:春天在每个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春天是碧绿、高贵、神奇的——引读《咏柳》;在朱熹的眼中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富含哲理——引读《春日》。
在其他别的诗人眼中春天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课外再找描写春天的古诗阅读,体会诗人不同的感情和心情。
王继然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3个生字,1个只识不写。
3、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4、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
古诗背诵、诗句理解。
三、教学难点: 两首诗表达的“喜”、“悲”的原因把握。
四、教学过程
五、2课时
第二教时
1、教学内容: 学习《示儿》
2、教学过程:
一、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覌,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宋,爱国诗人。
二、《示儿》
是陆游绝笔。南宋时金兵占领了淮河以北地区,陆游临死时以遗嘱的口吻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三、认识“祭”字,只读。
四、分析诗句
死去元知万事空,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去,对万事万物就没有什么牵挂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反衬下文的“但悲”。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但悲不见九州同。
意思是:令我悲伤的是,看不到九州的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意思是:宋朝的军队收复北方被金人占领的失地的时候,(儿子)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了告诉你的父亲。
表现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指导学生背诵
六、为“祭”字注音
七、作业
1、解释诗句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通过多形式地反复吟读让学生学会入情入境地古诗朗读。教学难点:通过反复吟读,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体会诗境。课前准备:四季草图、显示诗意的课件、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刚刚学完《找春天》,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许多景物,如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稀稀疏疏;树木吐出点点嫩芽;小溪丁丁冬冬。今天我们又要觉悟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大家对春天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初读(两首)古诗,知晓大意
(一)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圈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2.小组内互读,帮助小伙伴识记生字。3.师检测生字识记情况。
(二)试读古诗,初知诗意
1、《草》这首古诗讲的是什么事物? 2、你从哪看出来的?(题目、诗句)
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一)离离原上草
1、诗里写的是什么地方的草呀?(原野)
2、看课文插图,原野上的草长得怎样?(理解“离离”)
(二)一岁一枯荣
1、谁能用“岁”说个句子?“岁”是什么意思?(年)一年有几个季节?(四个)2、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a.你看到了什么?
b.小草一年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你发现了吗? c.出示生卡“枯”和“荣”,想想“枯”和“荣”分别是哪幅图描绘的景象,贴在对应的图下。
d.相机指导写字。(三)野火烧不尽 1、“烧不尽”是什么意思?什么“烧不尽”呀?
2、实验: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小块长有枯草的土皮拿出来,点烯完后,请学生拨开泥土仔细观察,并问发现了什么?(四)春风吹又生
1.对呀,草根烧不尽。那么第二年春天,春风轻轻一吹,草原又会呈现怎样的景象? 2、谁能把第四句诗在图上画出来?(出示野火烧光后的草原图)
四、再读古诗,领悟诗情
1.播放显示诗意的课件(原野上小草一大片,非常茂盛。冬天来了,一片枯黄。野火熊熊,好像把草都烧光了,但是春天来了,小草又茂盛地长起来了。)2.看完录像,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3.小朋友,大火烧得这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沉得小草怎样?(顽强)
五、诵读古诗,引导积累
1.把全诗多读几遍,看谁能背下来。
2.多种形式地赛背:个别背、小组背、男女生赛背。
3.情景背诵:创设情境,师生共同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角色表演背诵,适时发问,如: a、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呀? b、这句我怎么听不懂呀? 4、“我知道”展示自己知道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背诵其他相关春天的诗。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激发学生乐于积累古诗文的情趣。
一、提问引入,揭题、释题
1、这节古诗文吟诵课,老师先请小朋友来背首古诗《小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
3、读诗题,理解题意(板书课题)宿:住宿,过夜
新市:地名
徐公店:姓徐的男子开的客店
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是(诗人在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4、杨万里在这里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二、初读古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1、自由读诗,借助拼音把字读准,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小朋友读得很认真,这里有几只美丽的蝴蝶,想和你们交朋友,认识他们的小朋友就请站起来和它们打个招呼.(看课件)读生字词“住宿、徐公、篱落、树阴、路径、追黄蝶、深远、疏疏”。
3、刚才读字的时候,你发现哪些字音,很难读准,请你带同学读一读。(注意读准翘舌音,后鼻音。)再全班齐读.3、刚才小朋友们生字词读得真好.现在我们把这些字宝宝送回诗中,请你们正确流利地把诗读一读。
4、指名读,小朋友注意听音是否读准,再指名读。
5、他们读得真好,请你们照着他的样子,读给同桌听。
6、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读给大家听;齐读。
三、逐句指导朗读,感悟诗的意境美。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1、(出示课件)小朋友,请听老师朗读,一边听一边想,通过这两行诗,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听后看图回答(老师可用手势带学生回答)。联系学生的回答,解说词语(篱落:就是围园子的篱笆;疏疏:指围篱笆的竹棍隔得很开。篱落疏疏就是讲围园子的篱笆很稀;小路,诗中的“一径”指的就是一条小路;未成阴:指树枝上绿叶刚刚长出来,还不茂盛,不能遮挡太阳。)
3、请你把看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4、是呀,篱笆稀稀疏疏地围着园子,旁边有一条很长很长的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儿已经落下来,枝头长出了嫩绿嫩绿的新叶。这景色真美呀!谁能来把这种美读出来呢。
5、指名读,根据情况由老师或朗读得好的同学带读;(疏疏,要读得轻;深,要读得慢来表现小路很长很长;未成阴,要重读。)老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等下老师请男同学和女同学比比,看谁读得更美。
6、过渡
美丽的乡村景色吸引了诗人杨万里,忽然他眼前出现了更加有趣的画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边出示课件)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学生回答。
是小孩子在追黄蝶(那他们是怎么追的呢?)飞快地跑(是的,诗中“急走”就是飞快地跑的意思)
2、现在你就是那个小朋友,你喜欢的黄蝶就在不远处,想抓到它吗?(想)那就用你的朗读来告诉我们吧!
3、指名读。(根据读的情况,指导学生读这句诗时,要重读“急”和“追”)
4、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男生站起来大声朗读,齐读。
师:看得出你追黄蝶跑得很快。还有谁来
我仿佛看到你就要追上黄蝶了。
5、小朋友捉住蝴蝶了吗?(没有)
6、你是从哪句诗中看出来的(飞入菜花无处寻。)
7、(看课件)为什么会无处寻?(黄蝶和油菜花都是金黄色的,地里到处是金灿灿的油菜花,黄蝶飞进花丛中躲起来,所以没地方找到。)
8、看着小朋友在这美好的春天追赶着黄蝶,诗人杨万里会是怎样的心情呢!(高兴)
9、是呀,诗人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又看到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他也不由得高兴起来,请你自己把这两句多读几遍,读出那种高兴的心情来!
10、请想来读的小朋友站起来读,再四大组比赛读。点评:你们读得真有趣呀!我听了也高兴起来。
四、诵读古诗,表现古诗的意境
1、过渡
老师忍不住想把整首诗读给大家听,(配乐朗读)
2、老师读得怎么样?(出示课件)谁来说一说?(有感情)是的,陈老师读得有轻有重,还注意了停顿,你们想不想比老师还读得好呢?请你们分小组学着老师的样子一起练习感情地朗读古诗。
(老师到各小组了解情况、并进行指导。)
3、现在谁来挑战老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老师先肯定学生的勇气,再引导学生点评。注意诗的节奏、轻重,有感情地朗读。)听后再指名朗读。
4、全班齐读,老师点评。
5、古人经常用歌的方式把诗唱出来。老师也给这首诗谱上了曲子,你们想听吗?老师唱诗。
6、你们想学唱这首歌吗?老师教唱诗歌。
7、指导背诵,看图背诵,引背(篱落„„树头„„儿童„„飞入„„)
10、同桌互悲互听,全班齐诵古诗。
五、激发乐于积累古诗文的情趣
1、杨万里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写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古诗。今天我们还来欣赏他的另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描写的是早晨,他在净慈寺外看到的景色。
2、老师带读,学生自由诵读,指名学生读,齐读。
3、今天小朋友都学得很认真,请你回家把我们今天学的这两首古诗有感情地读背给爸妈听。教学反思:
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宿新市徐公店》看图写话
小作者:龚可嘉
有一天,杨万里到徐公店住宿。他觉得里面太没意思了,就出去走走。他看见有一排篱笆,篱笆排得不整齐,有的高、有的矮,中间还有一条伸向远方的小路,路的两旁有两棵大树,树的枝头长出了小小的叶子。有个小男孩正在小路上跑,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在追一只蝴蝶。追着追着,蝴蝶飞进一片油菜花里,油菜花长得黄澄澄的和蝴蝶的颜色一样,蝴蝶就找不到了。小男孩很着急,杨万里看见了说:“不要着急,我们做一只绿蝴蝶把它引出来。”他们从树上摘了一片绿叶子,做成了一只蝴蝶的样子,果真蝴蝶飞出来了,小男孩高兴极了!
草 ――――――――
顽强
白居易
草的图 离离原上草,春
夏
秋
冬
一岁一枯荣。
荣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正确读出碧玉、妆成、裁出、剪刀“4个词语。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拓展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的意境,想象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虽然春天悄悄地走了,但春天的美景总让我们挥之不去,请看:(出示春景图)看了这美丽的春色,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春天吗?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看老师写(1板书诗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2释题
师:谁来读课题?齐读课题,(1)学习咏(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识忆字形)(2)理解咏
师:咏字是口字旁,那么咏就是(生尝试说:歌唱、赞美的意思),咏柳就是(生说歌唱、赞美柳树)
师:我们来读读课题。(齐读)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 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让我们在诗中寻找吧!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2)指名分行读(四人一人一句,开火车读)(3)了解似的两种读音
(4)学习绦:正音、识忆字形、理解绦的意思(绦是绞丝旁,那么就是与丝织有关,那绦的意思就是)生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看注释是读懂古诗最好的方法。读绿丝绦理解绿丝绦(出示实物)
(5)下面我们来读读古诗,看谁读得正确通顺。齐读古诗 2读出节奏,听了你们读,老师也想读
听出了老师与你们读得有什么不同吗?
(有节奏)读的有高有低叫韵律,有快有慢叫节奏 好,请你们也用这种节奏读一读自由读
指名读1中1好、带读齐读古诗。这次老师听出来了,有点像古人读诗了。三理解诗意,品读诗句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来。你读完《咏柳》这首诗,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柳树,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师:请大家轻轻地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从诗中的哪个词或那句话读出了柳树的美? 1学习一二句(1)理解一二句意思
(a)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出示一二句),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的哪个词读出了柳树的美? 预设:
生:我从碧玉(板书碧玉,解释碧玉就是绿色的玉)读出柳树很绿。
师:哦,柳树是那样的绿就像是被(碧玉装扮成的一样)。齐读:(第一句)还读懂了那个词?
生:我从绿丝绦(板书丝绦)知道柳条像绿丝带一样漂亮。(出示实物)师:当千万条柳条垂下来就像绿色的丝带一样柔美。齐读(第二句)(b)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读1、2)(2)创设情景读
师:早春二月,春风拂面,柳树展现她迷人的风姿。一行行婀娜多姿的柳树倒映水中,柳树翠绿翠绿的,长长的柳条随风飘舞。(课件出示垂柳图)你们看柳树像什么?(亭亭玉立的少女)刚刚我们知道碧玉是指绿色的玉,但还有另一层意思,想知道吗?老师告诉你们:在古代碧玉是指年轻美貌的女子。这里用年轻美貌的女子来形容什么?如果说柳树像美女,那倒垂下来的柳条又像什么呢?(少女的头发)看到这样的柳树,你心里有什么感受?那我们就美美得读吧?个别读、齐读。师相机指导。2学习三四句
(1)多美的柳树啊!诗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师读(出示第三、四句),谁来读?你读懂了哪句? 预设: 生:我读懂了“二月春风似剪刀”就是说二月春风像一把剪刀。师:它剪出了什么?对,裁剪出细细的柳叶。(2)品味“裁”
a出示柳叶图,问这是怎样的柳叶啊?你能用一个词说说?(精美、可爱、嫩绿)b这精美、可爱的柳叶是春风裁出来的,(板书裁生看老师写,注意笔顺)裁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用裁呢?如学生有困难,可引导学生用裁组词(裁缝),裁缝是做什么的?普通人做得出来吗?
师:春风像一位高超的裁剪师裁出了这样美的柳叶,这是怎样的裁啊!(神奇、出神入化)一个剪字怎能代替!(3)了解修辞方法
再读诗,看看有什么发现?(你真会发现)预设:生上一句是问,下面是回答。
师哪一句是问?(不知细叶谁裁出)谁来问问?个别读、齐读。
师哪一句是回答呢?(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仅是回答吗?更是咏叹春风的神奇啊!。在这句中有个似,这似就是(像)的意思。这个句子是个比喻句,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样一比,写的句子就更美了。好,我们一起来读读。(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男女生合作读)3师生合作读诗
师:老师描述,同学们读相关的诗句,可不要读错哟。
迎着徐徐的春风,诗人信步来到小河边,看到柳树翠绿翠绿的像碧玉装扮成的一样,无数柳枝垂下来像绿丝绦一样柔美,诗人不禁吟诵——--诗人来到柳树下看到精美纤细的柳叶,惊喜万分,不禁自问——,哦,原来是春风这把剪刀裁剪出来的呀,诗人赞叹道—
4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吗?对着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说好了吗?带着你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一读。四想象画面
师: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配乐朗诵),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在河畔有一棵高大的柳树,垂挂着无数根细长而柔软的枝条。师:你只看到了翠绿翠绿的柳树,垂下长长的枝条随风飘舞吗?再想想,在这美丽的春天,(柳树旁、山脚下、花园里、小河边)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播放高山流水)这些美景都是春风裁剪出来的,诗人只是在赞美春风吗?还是在赞美春天,大自然
师:是啊!春风一吹,给我们带来多姿多彩的春天,大自然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板书春风------春天——大自然)五链接诗句
师:大自然是多么神奇啊!让小草发芽生长,柳树那长长的枝条随风飘舞,还在抚摸着堤岸呢(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那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没有长成树荫呢?(出示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这样美的春景吸引了黄鹂在枝头间唧唧喳喳的叫着,白鹭也展翅高飞(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大自然的的美景真令人陶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大自然的美景无处不在,还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春江水,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六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师:大自然是多么吸引人啊!(示图,这是谁?他正在做什么?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来赞美的春天柳树吧!指名读:小诗人你来赞美吧!贺知章你来赞美吧!齐读:小诗人们,大家一起来吧!(课件出书诗和图)读得这么好,能背出来吗?我们一起来试试。齐背(配乐)七小练笔
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春天最美的是柳树,在你的眼中,春天最美的是什么呢?请写一写。
师:老师也写了自己眼中春天最美的景物出示:
春天最美的是水,水碧绿碧绿的,像一块块无暇(xiá)的翡(fěi)翠。(是什么)(怎么样)(像什么)
孩子们在你眼中春天最美的是什么?(花、草鸟)拿起笔写一写吧 春天最美的是—,——————,像——-——————————。总结:是啊,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春天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的美景真令我们陶醉,大自然真神奇啊!让我们再一次吟诵《咏柳》齐背古诗。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外去收集收集,积累下来,好吗? 板书 咏柳 碧玉裁 丝绦
教材版本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设计理念
激情方能启思, 入情才能入理。哲理诗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从诗句中领略诗的理趣、情趣。此案的设计通过引入故事、模拟表演、情境对话、古今诗文对比、拓展延伸等多种方法, 激励学生主动地融入文本, 品词析句, 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学习过程中, 披文入理, 深刻领会诗的内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能借助图画, 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导, 揭示题意
1. 大家想听故事吗?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纸上谈兵》这个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 听了这个故事, 你一定有许多感受, 你想说些什么?
3. 我国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他的儿子应该怎样读书。
(板书课题:冬夜读书示子聿。通过与“律”比较, 强调“聿”的写法。理解“示”的意思)
4. 简介陆游。
【设计意图:以听故事、说感受的方式导入新课,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为学生理解诗的内涵作了巧妙铺垫。】
二、初步诵读, 感知诗境美
1. 自读。
陆游究竟要告诫儿子应该怎样读书呢?让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 与陆游进行一番心灵的对白。先请大家仔仔细细地把诗读上几遍。有两个要求:
(1) 把字音读准, 把诗句读通顺。
(2) 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 可以和同桌讨论解决。
2. 交流。
(1) 指名读, 重在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2) 陆游想要告诉儿子的是什么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重点理解“无遗力”“绝知”“躬行”。
【设计意图:读准、读通、读懂古诗, 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 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成这一基本的学习目标。】
三、互动品读, 感知诗情美
1. 研读“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1) 你听说过哪些古人求学“无遗力”的事例呢? (引导学生列举事例)
(2) (课件演示动画:囊萤映雪、凿壁借光、悬梁刺股) 观看画面, 感受“古人学问无遗力”。
2. 研读“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1) 联系《纸上谈兵》的故事, 说说赵括带兵作战, 为什么大败呢?
(2) 引读:赵括熟读兵书, 可谓勤奋刻苦, 但他没有联系实际啊!这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引读:诗人是多么希望他的儿子子聿能够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3. 诗人会以怎样的心情来训示他的儿子呢?
能来表演一下吗?为了演得传神, 请你再把诗句读一读, 品一品。
(学生表演、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难的就是引导学生品诗, 但这里的品读设计却充满情趣。几个有内在联系的故事让学生领会了诗的主旨, 最后的表演, 又促使学生再次走进文本, 深入诗人的内心, 体悟诗的内涵。】
四、联系生活, 拓展诗韵美
1. 如果时光倒流, 面对赵括,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 生活中“两耳不闻窗外
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少, 这样的人, 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3. 此时此刻, 你们已经走进
了诗人的内心, 和诗人有共同的感受, 让我们牢牢记住诗人的谆谆教诲吧!
(学生自由背诵、个别背诵、齐背)
【设计意图:课尾部分联系现实生活设计说话练习,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积累, 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观书有感。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2.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朱熹的资料。
二、初步诵读
1.教师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 齐读。 (指导“鉴”、“徘徊”、“为”的读音)
三、对比品读
1.读了这首诗, 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对一些词语进行质疑:如“鉴”、“徘徊”、“清如许”、“渠”)
2.品读“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1) 自由读。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2) 指导观察。 (投影出示小池塘图片) 仔细看看这小小的池塘, 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清澈见底、水平如镜、碧波荡漾) 这水塘就像是什么? (引导学生用比喻的方式感受水之清, 进行语言训练, 感受“鉴”的意思。)
(3) 你从这水面上看到了什么? (天上的云在缓缓飘动。引导学生用拟人的方式进行说话训练, 随机理解“共徘徊”)
(4) 自由读, 个别读, 想象读。 (在朗读中感受水塘的清澈之美)
3.品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 出示闻一多的《死水》。
(2) 自由读诗, 谈谈这里面的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浑浊, 又臭又脏)
(3) 为什么这两个水塘的水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交流:因为前者不断有源头活水的注入, 所以才会非常清澈。
【设计意图:品词析句是披文入理的基础, 是学习古诗词的关键。这部分的教学学生在“死水”与“活水”的对比品读中, 深刻领会了“清如许”与“活水来”的关系, 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意义, 为领会读书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四、设疑明理
1.引导学生讨论:题目叫《观书有感》, 是不是改成《观塘有感》才对呢?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诗人把方塘比作人的心智, 把源源不断的活水比作新鲜的知识, 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清澈;同样, 只有不断读书, 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 才能使人的心智更聪明)
2.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观书有感》, 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五、拓展延伸
1. 欣赏朱熹的第二首《观书有感》, 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 想一想, 这首诗表面上写什么意思, 实际讲的又是怎样的读书道理呢?
2. 引导学生说出古诗大意。
3. 引导学生说说从古诗中懂得的道理:读书多了, 知识丰富了, 原来遇到的无法解决的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苏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四、课外延伸
摒弃以往古诗教学中,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书中插图展开想象,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上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是千古传诵的两首唐诗。《早发白帝城》赞美了三峡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李白当时的欢快心情。《绝句》描写了春天里杜甫草堂附近的春色,反映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心境。
2、指导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早发白帝城》。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帝、辞、啼、翠、含、岭、吴;要求会写的字有:诗、帝、岸、爵、鸣、翠、窗、含、岭、泊、吴、船。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以此激发其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早发白帝城》,认识生字,学会多音字“还”。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李白被称为“诗仙”,他一生写下无数优秀诗文,你们会背他的哪些诗呢?
2、生背古诗(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使新诗的学习成功了一半。这一环节既是积累,也是激趣。)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早发白帝城》。谁知道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古诗
(一)读古诗,明诗意
1、学生自读,边读边将生字用“○”圈出来。并着重读一读。
2、同桌读,边读边想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把不理解的用“?”标出
3、交流预习,在小组内将昨天的预习互相交流一番,你都了解到哪些字、词的意思。(投影出示生字,着重认读)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远远比教师声嘶力竭领读、死记的效果好。充分给孩子交流的机会)
4、结合书下注释,你能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吗?
(二)看图明诗意
1、结合你的理解。我们来看一幅图。
2、仔细观察,图上都有什么?
3、结合书中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意。
(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悟诗情
1、弄懂诗句的意思后,流利地朗读。
2、千里迢迢的江陵真的一天就可以到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公元759年,李白因永王李?案受牵连,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赦书忽至,让他格外惊喜,即从白帝城乘舟东下,过三峡,至江陵。
3、你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愉快)诗中还有哪些词语告诉你作者的心情是愉快的?
4、自由读
5、指名读(在反复的读中,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愉快心情)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这首诗文字优美,情感充沛,我们试着把它背下来。
三、总结学法
学习了这首古诗,我们共同来总结一下古诗学习的方法吧。
四、总结
彩云缭绕的白帝城,湍急的江水,急速的顺水船,声声猿啼,重叠的山峦,都映衬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五、作业
诗配画《早发白帝城》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愉快
轻舟已过万重山。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绝句>>、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诗圣”吗?(杜甫)你对杜甫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杜甫写的绝句,知道绝句的意思吗?(师可以简介)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早发白帝城》,你学会了什么学习古诗的方法?(投影出示)
3、这节课就让我们运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绝句〉〉
4、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需要学习的生字
5、师生解决字词。昨天的预习你都认识了哪些字宝宝,又理解了哪些词,快和我们大家分享分享吧。(生边提出,师有针对性地指导)
(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
6、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生字要读准,诗句要读通顺,让我们走进草堂,与作者一同分享大自然的美景。
二、理解古诗内容,指导朗读
(一)学习第一、二句
1、自由朗读,结合插图,思考,你看到了什么?(黄鹂、白鹭、翠柳、青天)
2、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3、你能说几个这样的词吗?
4、加上你们的描绘,这幅图更绚丽了,听(放鸟叫声),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
5、现在你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来告诉我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6、这真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春景图,就让我们通过读来抒发对他的赞美吧!
(二)学习三、四句
1、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这时他又被什么吸引了呢?
2、指名读3、4句
3、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疑问吗?(师重点指导:A“千秋雪”;B理解“含”,“含”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C“万里船”)
4、“千”“万”是实实在在的吗?这是虚指,比如我们学过的“白发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悟诗情
1、透过此情此景,我们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他会想什么呢?
2、连起来将整首诗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3、整首诗中,作者将黄鹂、白鹭的动与山、船的静结合在一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多美妙呀!
四、拓展
杜甫一幅美妙的春景图历历在目,你还知道哪些写春的诗把它积累下来,也可以自己写写春天的小诗。
板书设计:绝句
黄鹂
白鹭
千秋雪
翠柳
【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9-12
3古诗两首209-21
17、古诗两首(2课时)09-16
4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10-04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5-25
第四册《古诗》教学设计2课09-25
(教学反思参考2) 古诗三首07-07
1古诗两首106-26
12古诗两首—《小池》11-17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