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社会组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也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得到改善和上升。近些年来,各地农民自愿组成各种类繁多的农村经济组织雨后春笋般地增多。在此,我浅谈一下自己对农村社会组织的一些认识和了解。
很清
楚,任何一个组织无论规模大小,结构繁简,职能异同都是要有一定的要素构成的。农村社会组织也是一样的,它要有一定数量的组织成员,一定的活动目标,还要有相对规范的组织规程。现在就对农村社会组织进行一些探讨。所谓的农村社会组织一般认为是农村居民有计划组合起来的,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追求特定的社会目标的次级社会群体。农村社会组织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实际状况,比较常见的分类方法是从农村社会组织形成基础出发,按其所从事得基本生活的性质和生活功能进行分类,基本的类型有:农村经济组织,农村政治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农村群众性生活团体,农村教育组织,农村文体和科技组织,农村医疗卫生,农村宗教组织等等。这些组织都构成了整个农村社会组织体系。
由于农村组织的规模相对比较小,活动的区域也局限于村庄和乡域,最大的活动范围也不过跨县,组织间的相互联系也不是很紧密,就其目前发挥的作用来说,还很难将其和城市中的其他民间组织联系起来谈民间组织对中国社会的作用,符合实际的做法是从对农村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民间组织的作用。不论甚么说,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好处的,现在就对农村社会组织的一些认识来谈谈(实话实说,我没有经过调查,有人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说来惭愧,但是现在我不得不去说我现在所知道的这个农村社会组织。这个农村社会组织是一个同学告诉我的,那是他那边有这样的一个组织,他了解的很深入。因此可以说,我现在得来的二手资料也很具有真实性。)
**村有这样的一个组织:资金互助合作社——“摇会”组织
标会,也叫做摇、抬会,是由组织者(会首、会头)发起的一种民间金融互助。一般是一年期,10个人以上参加,每人每月交纳300元,合计就多达几千元,由按约定规则的一个人当月使用。也就是说第一个人有优先得到这笔钱,如果按约定规则的那个人当月不愿意使用,那么他可以转让给那些急需用款的会员,当然,这时候的这个急需用款的会员要向他支付一定的使用费。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这个组织的一些收款和放款规则。如果第一个人按约定规则使用这笔钱的话,那么他就要支付一定的利息,当然,这样的利息都要比当时银行的利息高一些。其他会员在上缴会费的时候也有一定的利息。当然,这时候的利息又要比当时的银行利息低很多。他们就是用这种利息间的差来获取利润。还有一点就是,到该会员用款的时候,如果没有其他人急需使用这笔钱的话,那么他必须要用这笔钱,以致达到放款获取利息的目的。
这样的“摇会”组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如果有哪些人急需用钱的话,在某时候可能很难借到钱,这个时候就可以向会里的组织先借用款。现在农村的农民借钱相对比较困难,虽然说在农村有农村信用社,可以很方便的给广大农民朋友们借钱,对于农民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现在在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一个比较的大的问题就是——农民贷款难。因为现阶段农村信用社不论是从体制还是从其机制上来说都还存在不足,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相对比较少,还有就是农村信用社存在农村金融缺乏竞争,存在一种“垄断”的不好现象,这样就阻碍了农村农民的经济发展。因为,要向农村信用社借钱要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也就是说,借钱的农民要有还钱的能力,如果没有还钱的能力就很难借到钱,因为农村信用社很害怕的就是“呆帐”。或者要有一定的人来担保,当然,担保人也要有还款的能力。这样,一些急需用钱解决燃眉之急的农民用户或者渴望用钱来发展其他以致达到脱贫的农民就很难向信用社借到钱。如此的话,他们就把希望寄托在这种民间组织。他们都会很积极的参加到的这样的一个组织当中来,这样在他们急需用钱的时候也比较容易找到钱。而且用钱做生意也比较方便。当然,这样的组织多是为那些做生意的人成立的,还有就是,只有条件允许的人才能有能力参加,如果经济条件不好的人是没有能力参加。
但是这样的“摇会”组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那就是往往这种组织是一种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没有甚么好的法规来制约,在制度设计上出现漏洞,监督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负面的影响。比如被某些人利用,携款外逃等。这样的组织还有可能存在瘫痪的情况,虽然所用款给了那些真正需要的会员拿去搞其他的事情,以获得更加多的经济效益,然后再连本带利的还给“摇会”,以便资金能够更好的周转。但是我们不能排除每一个会员拿去的钱都能够如期归还,如果拿钱的会员得去的钱做生意或是做其他的事情亏本了,没
有按期归还本钱和利息,这样就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组织也就很难继续维持下去。
但是不管什么说,农村社会组织是一个民间组织,在很多地方都还不够完善,存在着很多弊端。可是它还是有一定的优点,关键是如何运作,使得农村社会组织更加有效的发挥其作用。我觉得,不论是那一个民间组织,他是农村社会组织,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为了广大农民兄弟的利益着想。这样的话,应该坚持“自愿、民主、互利”的原则。在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坚持由农民自愿出资成立合作经济组织,制定章程,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建立社员代表大会制度,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建立真正意义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机制,实现社员之间、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联利、联心、联力。切忌不顾实际、不顾农民意愿的强制联合。这样的农村社会组织才会有序的有利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桂云张蓉主编《农村社会学》,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2:仝志辉等著农村民间组织与中国农村发展:来自个案的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关键词:新农村,服务性组织,发展趋势
农村社会服务性组织主要是指不以营利为目,能够提高农民福利的公益性、互益性组织,如扶贫协会、老年协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等。农村社会服务性组织作为公共产品的替代物,在农村和谐社会发育及完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农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渠道,其明显的“自我服务”性质可以提高广大农民个体构建和提供公共产品的主动性,促进农村社会职能的完善。农村服务性组织是新乡村治理模式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农村社会整体转型、制度变迁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条件下,农村服务性组织不仅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给农民提供了新的保障模式。
一、建立与发展农村服务性组织的意义
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农村社会整体变迁的条件下,农村服务性组织的主要功能在于合理有序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把分散的个体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通过提供各类公共产品,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扩大组织在乡村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促进农村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维护农村社会的公平和稳定,维持乡土文化和农村文明的传承,因此建立和发展农村服务性组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㈠有利于农村福利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弥补“公共产品”的不足
在农村教育、医疗及其他公益事业的普遍缺失,造成了农民生活质量不高、农民基本素质较低的现状。信息长期闭塞、观念落后、安于现状、缺乏自身权益维护的乡村生活使得农民群体在社会事务等方面无法受到重视,目前农民群体的低组织化使得他们的正当要求和权益无法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向上反映,处于被动的政策关怀之中;薄弱的村级经济导致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缓慢,农村的社会动员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差,社会救济、社会扶持基本上依靠村民个人的少量募捐和政府的财政性拨款,很难大面积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因此适龄学童辍学、农民看不起病、缺乏娱乐设施、缺少文化活动等现象与农村的滞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农村落后、农民贫困的现实。这不符合当前我国政府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与“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目标相距较远。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农村地区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共同所需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从内涵上看,农村公共产品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公共产品所具有的非竞争性特征表明社会对于该类物品或服务是普遍需要的,是公共性的;而公共产品的非排斥性特征则表明收费是困难的,是公益性的。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营利性组织,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出,不可能也不愿意从事非营利的公共事业。在我国农村,政府是公共产品的供给方,但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总是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此外,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基层政府中也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在农村很容易出现市场失灵、政府不管的治理空间的空位,造成农村社会福利需要和供给之间关系的紧张,即引起农村社会的失衡与不和谐[1]。
农村服务性组织作为农村社会资本的聚集和社会资源的整合者,其形式灵活多样,提供的服务与福利均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可以更好地实现农民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等其它公共产品扮演的角色,扩大农民个体利益的实现路径,减少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冲突与不和谐。因此,发展农村服务性组织,可以作为“替代物”,提供政府和市场不能和无效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这是农民在政府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的一种自助行为,通过社会事务领域里的服务组织来进行农民自己投入、自己管理、自己受益。
㈡有利于社会效应的全面提升,增强农村社会的稳定性
农村服务性组织的社会效应在于强化农民的归属感,使农民从一个长期享受不到社会公正待遇的二等公民转变为与其他团体成员平等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社会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一家一户、小规模、兼业化的经营,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农户之间少有互助合作,而仅有的一些交际往往也是以血缘为纽带。在多数农民的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是弱小的、被动的、卑下的,缺乏公民意识,漠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他们很羡慕那些所谓“单位”的人。在农民的自我服务性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增加,外部性因素所造成的风险被降到最低程度,农民感到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有了安全保障,有了自信,有了尊严,有了地位。更重要的是广大农民在这个学习型组织中得到了锻炼、提高,逐步成长为具有高素质和高度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由于历史原因(封建因素)和政治原因(“二元”体制),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尚处于水平较低的阶段,因此也就不可能完全满足农民个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福利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利益需求。然而,农村社会要达到和谐与平衡的状态,就必须要求农村社会要有足够的弹性,让这些得不到利益实现的主体有着倾诉的机会和表达意愿的渠道,让他们有自己抱怨的场所和发泄的媒介。社会学家科塞曾经提出经典的“安全阀”理论,即安全阀可以使过量的蒸汽不断排除,而不致破坏整个机构。任何一个社会都应有自己的社会安全阀机制,这样一个安全阀机制可以充当发泄敌意的出口,及时排泄积累的敌对情绪。农村服务性组织由于其利益主体代表类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不仅能保障农民最基本的政治经济权力,为农民得到平等的市场交换权利,而且可以充当农村社会善治与和谐的“建议箱”与“发泄孔”,组建起农村社会的安全阀机制,增强农村社会的弹性,减少农民个体与社会主流力量的冲突与矛盾,并尽可能使矛盾消除在萌芽之中,及时协调和平衡不同主体和群体的利益关系。
二、当前农村服务性组织建设的特点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服务性组织迅速发展,形成了组织形式多元化的格局,但同时也呈现出了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㈠组织数量少、欠规范化
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社会出现了高度的结构分化和利益分化,农民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但现阶段我国农村总体上组织程度还不高,农民群体没有自己统一的全国性专门组织。在现阶段已成立的农村组织中,绝大多数是以自然村为基础,在乡(镇)的范围内组建运行,覆盖面太窄。而农村除了村民自治组织和基层党组织之外,缺乏率领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乡的服务性组织。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参加各种组织的农户仅占农户总数的3.5%,尚有96.5%的农户游离于各种组织之外[2]。
农村组织规范化不足源于政策支持与法规建设滞后。就农村服务性组织而言,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发展,但至今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农村服务性组织没有被法律赋予应有的主体地位,无法界定其属于哪种性质和类型的组织,或是注册为工商企业,或是注册为社会团体,相当一部分甚至不进行注册登记,在实践中开展活动就处处受限制。由于性质界定不一,遭遇法律、法规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非常突出,具体执行也非常困难[3]。
㈡血缘、地缘色彩浓厚,功能单一,社会参与力弱
血缘限制带来农村服务性组织本身的规模难以扩大,使其组织功能难以有效发挥。而地缘限制则使农村服务性组织间的横向联系受到分割,从而无法形成强大的整体合力,带来其经济、政治等诸方面的势单力薄。此外,因为分工过细,我国农村服务性组织功能较为单一,综合服务功能、社会生活参与力较弱,与发达国家农村组织的社会服务体系有很大差距。以日本农民协会为例,“农协不仅从事农业的产购销、信贷、保险事业,还组织其成员和辖地居民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医疗卫生和文体活动等等。可以说,从生产到流通,从婚丧嫁娶到生老病死,举凡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有关的一切方面,均是农协的事业范围。”
㈢组织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从理论上来讲,农村服务性组织应是一种自发形成的组织,是农民实践的产物。然而,我国的农村服务性组织绝大多数并非完全由农民自己创建。调查表明,真正由农民自己创建的少,其他主体如基层政府、农业部门兴办、领办的居多,外部力量介入过多,影响组织正常运转。同时,农村服务性组织的建设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特别是其内部运行机制或治理结构往往仅从成立之初的现实需要出发,没有借鉴国际经验,缺乏系统性与健全性。在农民自己兴办的组织中,由于农民本身素质比较低,特别是在缺乏有知识、有能力的社区领袖的情况下,组织目标不明确、运行机制不合理、运行效率低下的情况较普遍。如果说发展初期不规范可能是一种创造,但若长此以往不加规范,势必影响农村服务性组织的健康发展,最终导致农民对成立组织缺乏动力和信心,甚至有的组织形同虚设,可有可无。
当前农村服务性组织建设存在着诸多困难和不足的原因,既有传统思想的影响,也与政府对农民组织化建设认识错位并在实践中缺乏有效政策支持有关。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农民对政治和社会事务缺乏热情,社会中层组织极为少见,诚如《中国现代化》一书所提到的:“说到家庭和国家之间的组织特别是那些能够跳出亲属和邻里关系的组织,现代中国在这方面的旧遗产实在少得可怜”[4]。
目前在财政、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方面的供给是农民最需要的,但这些却恰恰是政府最不到位的,政府不能满足农民发展自己组织的政策需求。另外,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在具体操作中存在对农村服务性组织具体事务和实际运行干预过多的情况,使许多服务性组织对政府依赖性过强,农民从中真正得到的好处却不多,失去了成立农村服务性组织的本来意义。
三、采取有利措施,促使农村服务性组织的发展
加强农村服务性组织建设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无疑将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促进农民、农业、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全面进步。从政治层面讲,建立农村服务性组织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协调社会各利益集团间的关系,有利于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促进关于农业、农村问题决策的民主化。可以说,农村服务性组织是农民实现和保护自身利益的根本途径。从经济层面讲,在保持家庭承包制稳定不变的基础上,发展农村服务性组织是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是促进农业决策科学化、保障农业政策顺利实施的需要,是应对农村经济战略转型、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从文化层面讲,农村服务性组织是对农民进行教育的最佳载体,也是丰富农民文化精神生活的有效载体。因此,农村服务性组织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国必将进入一个加强农村服务性组织建设的新时期。鉴于目前农村服务性组织建设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不足,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各级政府应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成员和社会成员包括广大农民自身对发展农村服务性组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和促使农村服务性组织稳步发展。
㈠明确政府在农民组织化建设中的作用,为农村服务性组织正名立法
政府对农村服务性组织建设要有充分的战略意识,在实践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尊重农民的意愿,承认和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使农村服务性组织依托已有的体制条件,聚合分散的农民,增强农民群体的竞争实力,使其成为农民共同利益的代言人;政府还要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组建自己的组织。加强政府扶持和引导是农村服务性组织建设的关键,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定必要的法律制度。我国农村民间组织存在严重的合法性问题。据统计,占总数80%以上的民间组织属于“非法存在”[1]。必须认清农村服务性组织的基本内涵,发展真正的农村民间组织。从法律角度考察,农村民间组织的合法性问题,归根结底由立法不当产生的,是立法的不同步性,即法律内涵规定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造成的。现行的民间组织法规体系严重缺乏实效,为解决民间组织的现实问题,需要尽快制定《结社法》,使宪法规定的结社自由有可操作性,确保民间组织的产生、发展、运行的法制化。二是规范制度制定,提供政策服务。政府必须遵循协调性原则制定必要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技术、利率、税收、经营范围和项目等方面给予切实可行的支持,帮助农村服务性组织克服和解决实际困难,并最大限度地扶持农村服务性组织的创办,从根本上激发农村服务性组织创建与创新的潜力。
㈡准确定位并完善服务性组织的制度规范,促进内部机构的优化
鉴于农村社会的服务性组织种类繁多,且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加强其能力建设必须从内部着手,必须完善内部制度,合理设置机构,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和建立内部监督机制。规范的制度与合理的机构关系到组织运行的流畅性和效率,高度的专业化水平关系到组织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合理的监督机制关系到组织的公益性与廉洁度。
目标是一个组织为自己明确确立的行动标准。尽管农村服务性组织形式多样,功能各异,但其总目标应当是一样的,那就是追求本组织内部各成员及整个组织的利益最大化。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应适当引进和充分发挥领军人物的智慧、合作和创新精神,不断完善组织的各项制度安排。首先要规范农村服务性组织的名称,统一各种组织的名称,准确认定组织性质。其次,要完善组织内部制度和运行机制。需要建立组织成员所有的产权制度,真正确立组织成员的主体地位,始终以农民为主体,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形成组织成员控制的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提高组织内各成员的参与度,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农村服务性组织的具体机制设置可根据组织的功能区别对待。比如,提供技术信息与服务、务工信息、法律咨询与服务的组织,主要功能是服务与维权,可实行会员制,交纳一定会费,同时应广泛地从社会上获取有偿或无偿的援助。
参考文献
[1]丁艳华,万江红.农村民间组织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功能的社会学分析[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6).
[2]程同顺.提高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必要性和政策方略[J].调研世界,2004,(2).
[3]程同顺.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必要性[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4).
关键词:农村社会组织;基层治理;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6-0055-05
一、引言
基层治理尤其是农村基层治理一直是大国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目前,由于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市场化不断深入、信息化的纵深发展,使得基层治理面对着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且将过去的“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方面。
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村社会组织自身能力有限,政府对其扶助作用欠缺而对其活动干预过度,再加上农村社会组织运作机制本身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导致了农村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面临很多困境。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状况如何?它如何运行?作用机制是什么?治理结构如何?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哪些作用?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现阶段较迫切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和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是与存在的问题相比,我们更应该看到农村社会组织治理的潜力和未来,将治理职能重新回归于民,这样能够更好地完善社会的治理秩序,实现善治。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旨在通过对云浮乡贤理事会的案例分析,探讨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机制,分析其中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案例简介:云浮乡贤理事会
云浮乡贤理事会最早兴起于云安县。在探索农村治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石城镇留洞村、横洞村等一些自然村自发成立乡民委员会,乡贤理事会以自然村为基础,把农村经济文化能人、老党员、老干部、德高望重的宗族长老以及热衷本地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其他乡贤吸纳入理事会,通过乡贤理事整合社会资源,协助村委会参与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和管理,并取得了瞩目成就。云浮市地方政府看到了创新的契机,在云安县以自然村为基础,试点培育乡贤理事会。2011年,云浮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三级理事会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在全市全面开展组建三级理事会工作;2012年,云浮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培育和发展自然村乡贤理事会的指导意见》,以点带面,进一步在全市推进培育和发展自然村乡贤理事会。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自然村乡贤理事会8203个,基本实现全覆盖。有理事成员73330人,其中外出乡贤和经济能人达36257人,占49.5%。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备案登记率达100%。
三、乡贤理事会的运作模式
(一)纵向到底——“组为基础,三级联动”
2011年,云浮在全市全面开展组建三级理事会工作,镇(街)组建乡民理事会,行政村(即村委会)组建社区理事会,自然村组建村民理事会,其中尤以自然村为基础,逐步形成“组为基础,三级联动”组织架构和治理格局。“组为基础”将村民自治单元由村向下延伸到组,解决了国家政策和乡村治理的“落地”而非“悬空”在村級的问题;“三级联动”将村民自治机制由村向上扩展到乡镇,解决了乡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对接”而非“脱节”的问题[1]。以自然村为基础组建乡贤理事会,突出重点,把握关键,能够充分发挥乡贤的亲缘、人缘、地缘等优势,汇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共谋家乡建设。与此同时,三级乡贤理事会的换届以及任期均与镇(街)、行政村、自然村的换届和任期相对应,使政府各项方针政策能够迅速落实并且维持政策的延续性。在这种互动机制中,有利于解决农村基层治理纵向不到底的难题。
(二)横向到边——多元参与,协同共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普遍存在横向不到边的问题。村民自治的推行并没有在乡村社会建立起有效的治理结构,乡村社会陷入“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困境[2]。村委会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大打折扣,在村民眼里成为具有浓重行政色彩的“政府机关”,导致很多工作都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乡村治理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农村基层事务繁多,情况复杂,单纯依靠基层政府和村委会难以实现农村的良好治理。云浮乡贤理事会虽然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之下开展工作,但是它在组织运作、人员产生、财务管理等方面都具有独立自主性,因而能够充分发挥凝聚社会资源的作用,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多元参与,协同共治,弥补了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在社会治理中的不足,解决了横向不到边的问题。
(三)依托项目——以奖代补,一事一议
云浮乡贤理事会之所以能在短短数年内实现全覆盖,离不开政府的培育、引导和扶持。乡贤理事会的资金来源于乡贤捐资、村民筹资和政府资助,其中政府资助这一块非常重要。政府并不是直接拨款,而是向乡贤理事会提供竞争性“以奖代补”项目、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理事会申报成功后先自筹资金开展建设活动,政府有关部门完成验收后才下拨相应款项。对于政府而言,通过“以奖代补”和“一事一议”项目得以引导乡贤理事会完善自身建设并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方向进行发展;对于乡贤理事会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抓手,既“有钱可花”又“有事可干”。据统计,2013年以来,理事会共协助自然村以座谈会形式研究申报“以奖代补”“一事一议”奖补项目6424场次,协助入户发动村民申报项目9.2万户次,协助自然村申报项目3054个。环村道路、路灯、乡村公厕、农村垃圾收集点、雨污分流等建设项目有序展开。
nlc202309020651
(四)联结纽带——企业+理事会+农户
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空心化问题。空心化的外在特征表现为村庄的人员减少、大量的房屋人去楼空、土地的荒废以及周边的环境荒芜等现象[3]。其中,土地荒废问题不仅浪费宝贵的耕地资源,而且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解决荒废问题必须加快完善土地流转承包制度,为农业企业规模化种植生产提供广阔空间和有利环境。然而把众多农民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交给企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绝非易事。乡贤理事会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扮演“中间人”角色,通过发挥其沟通、协调的桥梁作用,协助农业龙头企业解决一些与农民合作之间难以解决的土地集约、标准化生产、农业生产环境整治等问题,创造性地探索出“公司+理事会+农户”的农业经营模式[4]。
四、乡贤理事会的作用机制——协同共治
(一)填补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缺口,助力政府职能转型
当前,新农村建设实践过程中有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单靠基层政府无法提供充分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乡贤理事会是以开展互帮互助服务为宗旨的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是基层自治组织的有益补充,可以充分利用亲缘、人缘、乡缘等优势,借助外出杰出乡贤和经济能人的力量,凝聚财力、物力等社会资源,协助村委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填补基层政府在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缺口。例如河口街双上村乡贤理事会发动外出乡贤以及社会捐资达100多万元,现已基本完成雨污分流、人畜分離、环村路硬底化、垃圾处理工程、文体广场、农民公寓等建设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向乡贤理事会提供“以奖代补”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等资助平台,有利于提升政府部门行政效率,变过去的“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职能转型。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乡贤理事会创新了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在“公司+理事会+农户”的经营模式中,理事会作为重要的联结纽带,克服了企业自己找农民谈的过程中融入难、效率低、成效差等难题。例如罗定市海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理事会协助之下短短2个月时间就整合租赁到当地村民800多亩土地,凭借农业龙头企业的实力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还通过聘请当地农民耕作的互惠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最终达到“双赢”,在这一过程中,理事会的联结纽带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强调多元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有利于实现“善治”。
(三)协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乡贤理事会有助于调和邻里矛盾,平衡村民利益。杰出乡贤、经济能人、老党员老干部以及宗族长老是理事会主要成员,能够利用人情面子以及威望调节一些政府无法用行政力量很好解决的问题,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例如河口街双上村乡贤理事会通过以身作则,主动让地,解决了久拖三年的村游泳池建设用地问题。理事会组织群众归纳、提炼、总结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具有影响力的传统伦理观念,把“和谐、包容”等文化元素和“尊老敬贤”文化传统转化为村规民约,利用杰出乡贤、经济能人等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四)营造良好乡村氛围,促进基层文明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有: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农村社会主义荣辱观混乱,价值认同多元化;农民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淡薄,社会主义信仰体系尚未完善等[5]。调研中发现,为了改变这一困境,良洞村乡贤理事会在村内张贴各类标语,向村民宣传“勤劳务实,团结包容,崇善厚德”的良洞精神,同时协助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促进乡风文明。大稳村乡贤理事会则非常重视奖教助学,为了激励后代勤奋读书,拼搏升学,协同村制定“大稳奖学奖教方案”,设立各项奖项对村内优秀学子进行奖励,对贫困家庭给予特殊资助,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从而引领村内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五、乡贤理事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尚未具备明确的法律身份,乡贤理事会难以独立走向社会
毫无疑问,云浮乡贤理事会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实现全面覆盖,并且有序地发挥着自身职能,离不开云浮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当然,在此过程中,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地方政府对乡贤理事会行政性干预过大的问题。某官员袒露政府在给乡贤理事会定性的问题上是非常谨慎的,虽然全市已培育自然村乡贤理事会8203个,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备案登记率达100%,但是民政局并没有对乡贤理事会进行登记承认。从这一层面而言,乡贤理事会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农村社会组织,因此在资金管理等方面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一些乡贤理事会只能将资金账户挂靠在村集体经济上,不利于独立发展,走向社会。
(二)试点推广过快,难以避免“一刀切”现象
2011年,云安县在已有基础上试点启动培育和发展乡贤理事会,2012年,云浮市委市政府开始在全市推广乡贤理事会,2014年,全市已培育自然村乡贤理事会8203个,基本实现全覆盖。一年试点,两年推广,前后三年时间左右,全市范围内基本村村有乡贤理事会。培育成效显而易见,然而也容易出现“一刀切”的情况。很多村庄由于自身的因素难以适应乡贤理事会的发展,即使建立了乡贤理事会的制度框架也难以发挥协同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功能,因为乡贤理事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和村庄主姓、村庄人口以及乡贤资源等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某社工委领导也坦言,成熟程度能达到像河口街双上村乡贤理事会那样的非常少,很多自然村的乡贤理事会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
(三)“项目式”资金管理不利于乡贤理事会长远发展
乡贤理事会并没有稳定的运转资金,开展公益活动只能以建设项目为抓手,依靠乡贤捐资、村民集资和“以奖代补”、“一事一议”项目等获得资金保障。这种项目式资金筹集方式最大的好处也许是防止了财政资金的浪费及预算虚报的现象,资金往往在项目工程完成后通过评估才能得到拨付,但是资金到位的滞后性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乡贤理事会要想开展一个新的建设项目,首先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如何筹集资金。在访谈的过程中,大部分理事长都强调筹钱非常困难,往往“吃了上顿没下顿”。资金支持对于乡贤理事会发展尤为重要。在我们所调研的乡村中,乡贤理事会有一个共同的职责就是开展各项有益于家乡发展的公益事业、经济活动、文化建设,无论是哪一项活动,都需要资金支持,如何在有效筹集资金和有效管理资金方面取得更好的权衡还需要更多的制度规范和管理创新。
nlc202309020651
(四)对理事的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除了个别富裕村庄乡贤理事会理事有工资外,绝大部分乡贤理事会中的理事是无偿为村集体服务的,很多经济能人和外出乡贤甚至是捐资捐物的主力军。理事们之所以能够无私付出,多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以及通过造福乡梓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但是在这种内部激励的基础上,辅之以对理事们的外部激励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应该侧重在名誉以及荣誉的褒扬上。目前来说,虽然政府文件上主张对做出积极贡献的“优秀理事长”给予适当奖励,有条件的地方应以村歌、村史、功德榜等形式,把乡贤理事功德载入史册,但真正能做到这样的并不多见,需要乡贤理事会完善这方面的制度并长期执行下去。另外,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行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制度。乡贤理事会要充分研究如何利用立体的激励体系来保障大家对家乡做贡献的热情。
六、启示和建议
云浮乡贤理事会是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之下,通过集聚杰出乡贤的智慧和力量,整合区域内外资源,协同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一种农村基层治理制度。无论是在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公益事业,还是协调邻里矛盾纠纷以及促进农村基层文明建设等层面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其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本土特色,是扎根于中国历史治理经验的一种制度创新。培育和发展乡贤理事会作为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是一种有益和可行的实践。在推进培育乡贤理事会的过程中,有很多建设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认真总结其中的宝贵经验,充分认识存在的不足,对于继续完善乡贤理事会机制,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处理好政府与理事会关系
虽然云浮乡贤理事会已经基本实现全面覆盖,但是大部分还处于摸索成长阶段。例如部分地区只是简单复制组织架构,无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导致乡贤理事会浮于形式。因此,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采用各种配套措施,为乡贤理事会的深化培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環境。在资金支持上,既要提供更多样形式的竞争性奖补项目,也要加强指导乡贤理事会申报奖补项目的工作。乡贤理事会发展中,资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资金的支持对理事会的长远发展影响深远,单单依靠补助项目提供理事会发展所需资金以及理事会成员本身对于乡村的热爱而维持乡贤理事会的发展远远不够;在合法性认同支持上,民政局应该对符合条件的乡贤理事会登记为农村社会组织,逐渐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
(二)考虑实行“基金式”资金管理
当前,云浮乡贤理事会采取的是“项目式”资金管理方法。在“以奖代补”和“一事一议”以及专项资金筹措的帮助下,每一建设项目都有相应的资金扶持,但是这种资金管理方式并不适合常态化地开展乡村建设项目,这样不利于乡贤理事会的长远发展,因此可以适当考虑借鉴融合“基金式”资金管理方法。“基金式”资金管理与“项目式”资金管理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乡贤理事可以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资金库,在开展项目过程中能有效避免资金浪费和资金不足等问题。在规范资金管理机制的前提下,通过乡贤捐资、村民集资以及村集体经济抽成和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建立乡贤理事会自身运转基金,再通过争取政府的“以奖代补”和“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进行补充,实现长远发展战略。
(三)完善相应激励机制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云浮市对乡贤理事会的资金支持除了“以奖代补”“一事一议”等固定模式以外,缺乏其他激励机制。在我们看来,任何一个模式的成长和发展都需要综合衡量激励机制的重要性。所以,可以适当考虑建立对履职支出的补偿机制。比如差旅费、误工费,以及税收优惠(如果是企业主)等,使理事们更加积极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服务。另外,由于理事会成员大多是经济能人或者杰出乡贤,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往往充当金钱“捐赠者”的角色。所以对他们的激励应该偏向精神层面,而非物质层面。最可行的是建立相应的名誉和荣誉褒扬制度。比如考虑授予杰出乡贤“乡绅”称号,对于有积极贡献的优秀理事,我们还可以通过修族谱、立功德榜、取路名等接地气的方式,形成相对制度化、符合理事心理需求的激励机制。也就是说,只有从激励机制上去长远经营和发展乡贤理事会这样的农村村民自治组织,才能让其不断发展,为农村、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勇,周青年.“组为基础,三级联动”:村民自治运行的
长效机制——广东省云浮市探索的背景与价值[J].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04).
[2]徐晓全.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与实践[J].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04).
[3]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人口研究,
2008(02).
[4]马健,李姗.云浮农业经营体制三创新[J].农村工作通讯,
2014(23).
[5]蔡大明,廖提双.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研究[J].四川
党史,1996(05).
(责任编辑:肖训生)
一、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市党建工作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致使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
1、整个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目前,我市农村党员23183名,55岁以上的11098名,竟占到总数的一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竟达18023名。农村大多青年外出务工,新党员新鲜血液无法补充进来,致使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和整个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生机和活力不足。
2、党员外出多,具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农村党员有6000余名外出流动,活动性大,管理松散。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步伐越来越快,党员是村民中素质较高、经济活动能力较强的群体,他们的流转更加频繁。农村党员大量外出,他们有的在外打工经商,有的长年在外务工,党员流动性大,增加了平常教育管理的难度,一些村开支部大会人数通常一半都不到,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一些重要的事情很难形成决议。组织生活不正常一定程度影响了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些村党组织不开展经常性的活动,放松了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党内生活制度流于形式;有的党员党性观念淡薄,不愿过组织生活,甚至参加组织活动还讲价钱;有的村一年开一二次党员大会,也到不齐。
3、村级无积累,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影响组织威信。许多村的村集体经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甚至多数村的集体流动资产处于空壳状态。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举步艰难,经济是基础,是村级组织发挥作用、凝聚民心的依托。无钱办事,就会变得无所事事,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村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威信。
4、工作理念不新、工作方式陈旧。随着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发育和民主建设的推进,农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政治参与热情增强。但有些基层党组织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一是习惯于发号施令实施领导。没有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人,村民对于集体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凭个人经验办事。有的村支书已经干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施政经验丰富。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改革精神。三是“大事小事一把抓”。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不能做到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民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四是工作作风简单生硬,不愿意做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信访案件增多。
5、部分党员宗旨观念淡化,价值观、人生观扭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形成巨大冲击。农村党员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呈现多样化趋势。有的宗旨观念退化,丧失了政治热情和前进动力;有的淡化了对党的朴素情感,认为当党员吃亏,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有的党员精神空虚,参与当地**和封建迷信活动;有的忘了共产党员的政治责任,只愿自己富,不愿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有的不能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把社会一些消极现象扩大化,误把现象当本质,在群众中起不到正面引导作用。
6、领导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农村党组织眼界不够宽广、信息渠道单一,缺乏机遇意识,领导发展和创新能力不强。增加农民收入思路不清,点子不多,错失了许多发展良机。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更不用说去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了。先富起来的个别干部,有的带富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有的甚至担心参与的人多了会影响自己受益,造成带富能力发挥不突出。
7、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不高。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利益关系的调整,必然引发出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过去从未有过的,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提高自己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但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不能或不会运用民主和法治的方法来解决群众工作中的问题,缺乏解决群众问题的本领,使农村中的矛盾升级,引发上访,甚至发生群体性事件。
二、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党组织的内在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要求内涵深刻,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四个方面的建设,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基层党组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战斗保垒,作为各项工作任务的承接载体,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概括而言,基层党组织亟需提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1、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新农村建设,首先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只有物质基础坚实了,才有条件实现其他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要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工作中心,把强村富民作为第一职责。一方面,由于山区资源较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各村可针对本村具体情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鼓励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村民或山区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富余劳动力外出经商打工,实现劳动力合理转移。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拓宽村民的收入渠道。另一方面,各村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立足本村实际,挖掘内部潜力,谋划发展。在尊重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使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高山种植业、养殖业,因地制宜,努力开辟致富门路。村党组织要帮助和引导农民积极上项目,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选项目难、上项目难的问题。
;
2、对村民自治的领导能力。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管理民主,就是要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形成农民合理有序地参与村务决策、村务监督的机制。现阶段由于大多数农民民主素质不高,基层民主的实现需要党组织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的领导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政策的能力。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社会治理越来越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感越来越强,有关方面陆续出台了许多关于农村的政策法规。但是,这些政策法规真正落实到位的却不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地方没有很好地组织实施,监督实施。二是对村两委工作的驾驭能力。党章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这从根本上界定了村党组织的领导主要是方向性、政策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而事务性、功能性,经济社会和民间的事务管理交给农村自治组织,即村民委员会来管理。然而现实当中很多村是两委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少数村支部甚至丧失对两委工作的主导权。三是协调处理农村矛盾的能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就会埋下隐患,酿成大的祸端,造成农村社会的不稳定。近几年,农民上访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不断出现,反映了基层组织应对复杂局面、协调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有所欠缺。
3、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的能力。贫困山区的落后不仅表出在经济上,更体现在观念和文化上。事实表明越贫穷的山村,封建迷信越盛行。实现乡风文明,就是要在农村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作为先进性群体的代表,倡导文明新风尚党员干部要从自身做起,身教重于言传,党员干部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带动周围的群众。党员干部要努力做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的榜样,做传承民间优良文化传统、扬弃腐朽落后封建习俗的榜样,做学科学、用科学方面的榜样,做自觉遵守法规法纪的榜样。
三、夯实农村党组织基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改进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要经常化、制度化、正规化,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首先要对党员实行科学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按党章要求开展正常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其次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做到决策符合村情,办事顺乎民意,避免个人说了算,凭老经验办事情。其次要抓好党内生活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行之有效的制度要坚持,已订的制度要落实,缺少的制度要补建。村党支部成员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带头执行制度,做出表率。通过完善制度并严格执行,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支部一班人的事业心、进取心及责任感,以便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党支部真正建成政治坚定、富民有方、团结战斗、务实创新的坚强战斗堡垒。
2、加大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继续深化“三培三带”工程。着力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优秀的农村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要及时吸收政治素质好、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入党,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断增加新鲜血液,逐步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化、党的力量薄弱的问题。工作中要注意“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排除宗族势力的干扰。
3、选好配强农村党支部班领导子.。
“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一个村建设的好与坏,关键要有一个一心为公,甘于奉献,开拓进取,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特别要注重选配好一个党性强、作风正、懂经营、善管理、热爱集体、立志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好书记。大量实践证明,选配好一个带头人,就能够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必须改进选人办法,更新用人观念,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德才兼备的标准,采取多种形式选准配好合格的农村党支部班子。选配村党支部班子的渠道要拓宽。既可以从乡镇党政机关及所属部门选派,也可从县市所属部门或先进村中选派,既可公开向社会招聘,也可以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让有能力的中青年出来挑大梁。对选任的党支部书记,一要工作上支持,二要保证他们的基本收入。对有问题的支部成员,要本着保证稳定,“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再换人”的原则,采取措施帮助教育他们,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切加强村干部的规范化管理,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村级干部队伍,以适应农村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要求,建立起现任、后备、离任于一体,选、育、管相结合,绩、奖、惩相统一的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新机制。同时,为解决村级组织适应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继续实施完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中专毕业生是我市宝贵的人才资源,引导和鼓励他们到村工作,可以为村干部队伍补充新的血液,传送新的思想,带去新的观念,送去新的知识,增添新的活力,对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2005年,我市加大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力度,非师范类毕业生,安排到村工作二年。通过法定程序,安排他们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给他们提供锻炼成长的舞台。
4、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
“有钱办事”,就是村级集体经济要有实力,要有活动阵地,要有党员思想交流的活动场所,没有集体经济实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通通谈不上。发展集体经济,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只有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农村才能解决有钱办事、集中资金办大事的问题,从而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也只有通过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才能强化村级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也办不好的事,真正为农民排忧解难。因此,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突破口,抓紧、抓好。同时,强调以村党支部 为龙头作用,继续整合完善农村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不断提高村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因村制宜、多措并举、多业兴村的方针,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坚持创业富民,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按照自我投资、单独创业,股份合作、联合创业,土地入股加盟、借力致富的方式发展富民优势新产业,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带领农村党员创办致富项目,并通过项目带动、技术示范、市场服务等方式,带领和帮助群众共同致富。同时,坚持就业富民,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就业技能。
5、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农村党员特别是支部成员政治思想素质和发展经济的能力。要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来丰富他们的头脑,用先进的经验启发他们的思路,用党章约束他们的言行,增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不断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培训教育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比如“开培训班,进农广校、远程教育、流动党校”等培训方式进行。要健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党员政治理论、党性观念和法律法规教育,建立党员电教中心户制度,大力开展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中青年党员普遍掌握1—2门实用技术,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改进党员教育方法,把分类教育、集中教育、经常性教育和典型示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农村“网络党建”,把农村党建工作与信息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完善村远程教育设备和可上网电脑,开设党员教育有线电视专门频道,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网络教育,实现农村党建在工作领域、工作手段和工作方式上的创新。健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员议事、党员参加组织活动登记等制度,督促引导党员履行义务,增强党员党性观念。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严格处置不合格党员,建立健全党员队伍自我纯洁机制。
6、整顿“软、弱、散”党支部,尽快改变其落后面貌。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个重要而又十分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花大气力搞好后进支部的整顿。整顿工作要结合全市第三批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契机,首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摸清现状、找准原因,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组织、作风整顿,该充实的充实,该调整的调整。整顿成果的大小,就要看这些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党支部是否提高了威信和增强了号召力,大多数群众是否满意。
7、不断推进民主管理,提高构建和谐农村的能力。
建设文明乡风,努力形成农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农村,实行民主管理是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是关键。紧紧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不断完善村级事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一要提高民主管理能力,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要完善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正确处理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要积极推行“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党政兼职,精简职数,提高效率。要建立健全党组织与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定期召开支委(党委)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会议,凡属村里的重大事项以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坚决防止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要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和程序,落实群众对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中文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是党的整体影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里强弱,直接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半随农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里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弱化的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不断地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
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它向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能里建设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和跟本目标,它包括执政能力、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引导农村文化建设和统筹农村社会发展的能力,制约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的因素主要有思想认识不足、队伍建设带后、管理体制、发展现状制约的方面,对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当前,村级党组织普遍面临的困境是资源短缺。实证研究发现,党支部通过村庄外部关系网络的链接、“党员承诺制”的推行、社团组织网络的构筑及“五星级评比”活动的开展,突破了领导困境,实现了领导创新。其借鉴意义是: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创新要注重观念创新、把握时代趋势、借鉴乡土传统。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 影响力 新农村建设 能力建设 村级党组织 领导创新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
深入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农村党支部影响力弱化的根源,采取有效途径,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政组织的影响力,整合农村政治资源,充分有效的发挥农村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作用,已经成为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
所谓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是指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在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严重下降,对农村社会的动员能力、整合能力降低。这种现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使村党组织权力性影响力受到了严峻挑战,党组织的权力影响力削弱。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经济自由得到空前解放的同时,也使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从一元经济结构向多元经济结构转化,经济资源从集中向分散转变。农民在经济上对村级正式组织(包括党组织)依赖程度大为减低,党组织对农民在利益方面吸引力、影响力大大减弱。
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以使村党支部领导权力的合法性面临挑战。由于现在有法律制度未能明确划分领导权和自治权的边界和范围,造成自上而下渠道产生的村党支部很容易与自下而上产生的权力结构—村委会之间产生矛盾和碰撞,两个权力主体在重在村务决策和管理上互不相让、互不配合,关系紧张。村委会与党组织的矛盾与冲突,一方面造成村里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在很多乡村基层频发的诸如弄虚作假、乡镇企业与农民负担过重、乡村内部管理中的混乱、乡镇干部中的腐败现象等,都与因权力体制缺陷而引起的权力运行失范有关。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党组织的影响力,使农村群众对党组织的权威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各种民间组织发展迅速,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特别是宗族势力和宗教组织的发展,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形成了很大冲击。
(三)农村党组织建设受到严重削弱,凝聚力、战斗力弱化是导致其影响力下降的内在因素。从非权力影响力的角度分析,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从根本上讲是来源于党支组织的凝聚力、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和党员队伍的战斗力。目前党支部影响力的弱化固然同权力资源的减少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党支部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其影响力弱化的重要因素。
组织涣散,创造力、凝聚力不强,战斗堡垒作用未能有效地发挥。农村基层组织要有影响力,首先要有凝聚力。凝聚力越大,吸引力越强,影响力就越强。但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受到严重削弱。在不少的村子,党支部软弱涣散,有的处于瘫痪状态,有的被宗族宗派势力所控制,有的党支部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根本无从谈起。
基层组织党内民主发展不足,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向心力降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党员作为普通村民的民主权利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制度保障和满足。这对农村党员党内民主权利的行使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与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相比,基层党内民主发展的不充分,农村党员民主权利缺失,导致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下降。
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年龄老化、思想僵化、能力弱化,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的政治先进性和社会威望降低,党的形象资源流失。
二、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的对策
农村党支部的影响力,直接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着党在农村执政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巩固。
(一)合理配置权力资源,科学区分党支部的领导权与村委会的管理权,巩固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执政资源是政党执政的基础条件,是提升执政影响力的决定因素。在执政资源的构成要素中,权力资源、法理资源、组织资源是最基础的要件。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与其所占有的执政资源成下比。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必须完善有关法律和党规,科学合理的配置农村权力资源,规范各自的职权。
(二)加强党支部建设,提高党支部的组织影响力。
农村党组织的影响力首先和主要的是组织是影响力。因此,提高党支部的影响力,必须切实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
完善党支部的民主选举制度,把人民公认原则纳入村党支部的选举过程中,依此增强党支部的合法性基础,提升其影响力。要适应农村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主体多样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和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民展的需要,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扩大基层组织的覆盖面,扩大影响力。以加强能力建设为切入点,不断改进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提高党组织的非权力影响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基层党组织做党员和群众工作凭借的往往是行政权力。
(三)创新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机制,提高素质,优化形象,提升党员个体的影响力。
良好的素质和形象是党赢得群众支持的前提。党员的模范形象对周围群众起着巨大的影响、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榜样力量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使群众由被动服从转为自觉拥护。要拓宽领域,采取基层党组织和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合作的方式,有组织地输出部分农村青年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深造,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解决农村党员队伍活力不够的问题。要疏通出口,进一步加大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力度,以净化党员队伍,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要不断完善农村党员的管理方式和模式,建立规范有序、联系紧密、以流入地为主、流入地流出地共同负责的管理格局,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基层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正常的组织活动。要不断健全党员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党员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设一支年富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素质高、能力强的党员队伍,不断提升党员在农村的个体影响力。
(四)建立利益整合工作机制,提高利益协调整合能力。农村党支部作为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是党进行社会整合最基础、最不可或缺的组织要素和主体因素。因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最密切,也最直接。
通过加强党内民主和推动民主政治建设进行整合。在目前出现农村社会组织多样化及多种整合力量并存的局面和趋势下,基层党内民主和农村民主政治的有效发展,有利于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充分获得支配、控制和领导各种基层组织的主动权,特别是通过选举、监督等民主渠道,提升农村社会对党组织及其领导人的合法性认同和支持,从面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巩固党在同级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联合各方力量进行整合。实行有效的社会整合,单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是很不够的。农村党组织要善于利于和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特别是要善于利用村委会及各种群众团体和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力量,构建以农村基层党组织、村委会为主渠道,以各群众团体、民间组织为重要辅助渠道的社会联动整合新格局。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主动提供平台,创造机会,让农村各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根据其职能特点,参与社会整合工作,并在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前提下,发挥出应有的利益表达作用,不断壮大党对农村社会的整合力量。
在整合内容和效能上下功夫。要找准并把握广大群众及各个利益群体的共同利益之所在,把群众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相结合,把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与具体利益、眼前利益相结合。通过发展生产力、加强各阶层的思想教育、建立各个利益群体之间良性互动和公平竞争的机制等手段和方式,实现农村各阶层利益的整合,为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共同的利益目标奋斗,使农村党支部真正成为代表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带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
第二章 能力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切实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坚持党管农村的重大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后发”现代化中是在传统农业社会内部展开的,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村发展的迟滞现状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同时,农村还是影响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0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在现阶段,“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继续推进现代化,就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和进农村的全面进步,以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更鲜明地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就把新农村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纳入到中国物色社会主义体系这中。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入到一个全新时期。
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农村现代化新时期的到来也向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的核心则是其能力和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二、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要求 具体而言,新农村建设要求基层党组织主要提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农村建设新阶段中的执政能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现着党对农村的彻底领导。在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仍应置于首位。
要更坚定地坚持和强调“党管农村”的重要原则。对村民选举活动要积极与和主动领导。积极参与,就是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引导村民认真、正确地行使权利;也应该动员党支部成员作为候选人公平参选。主动领导,就是配合村民选举委员会做好选举组织工作,并切实覆行监督职能,保证选举公正。
坚持对村委会的领导和对村务公开的监督。由于人们对村民治的片面理解,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党支部难以领导村委会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从制度层面上增强党支部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开始普遍推广的“两票制”、“两推一选”、村两委的“一体化”、“一肩挑”等,都是值得重视的探索。
(二)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致富、带富能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
要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和现代农业理念。在西部农村中,农民的市场观念不强,缺乏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小农生产经营依然占优势。基层党组织要带领群众富奔小康,必须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以市场化和产业化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特色产业形成。
积极促进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其迅速准确的市场信息、较高的专业水平,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服务,降解了分散农户的市场风险,并通过利益制把分散的农民连接成为一体,成为农村社会中一种具有多元功能的社会组织。基层党组织应该积极 促进这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以其发展经济和整合农村社会的独特功能,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努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应以一定的村级集体经济为基础,基层党组织要更新观念,努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三)引导农村文化建设的能力
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当前,各种自私自利的、消极颓废乃至腐朽堕落的思想观念在农村沉渣泛起,喧器一时,扰乱了农村的人心,搞坏了农村社会风气。基层党组织要积极重视“乡风文明”建设,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多种文化形式,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谐农村社会。宣传现代民主、法治理念的能力。即利用村民自治这个契机,积极宣传和引导农民群众,普及法治理念,为乡村社会增添法律文化,以法治理念促进新农村建设。重塑集体主义观念的能力。
(四)统筹农村社会发展的能力
新农村建设是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旨在全面、整体地推动农村发展。在内容上,它包含了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法治强化和文化建设;在结构上则是着力优化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建设主体、资源供给、人才供应等要素。从短期目标而言,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进步,改变农村发展不足的现状,从长远目标而言,则是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整体现代化,彻底改变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学会正确处理多方面关系,包括争取资金与挖掘内部潜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文明乡风建设、坚持领导与转变职能等。总之,要统筹经济、政治与文化均衡的发展,推动农村整体进步。
三、基层组织能力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其解决措施
(一)思想认识重在教育和规范
对于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有的作用和能力,不少基层党组织还存在着模糊认识,缺乏思想上的重视和准备。对此,应扎实开展对基层党组织成员的的思想教育,并强调教育的规范化和设定的明确目标。
(二)队伍建设应予调整和加强
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体队伍状况是制约其能力建设的一个容忽视的因素。当前基层党组织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结构不合理,“‘三偏’现象突出:在许多农村,党员队伍存在着年龄偏老、文化偏低、数量偏少的‘三偏’现象”二是党组织活动难以保证,党员队伍出现“断层”;三是党组织工作状态不佳。对这些问题应努力调整。
积极推行制度创新,选好“带头人”。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两推一选”、“双推直选”、“公开选聘”、“下派任职”等办法选好“一把手”,普遍收到实效,值得认真研究和推广。促进组织完善与素质提高。尤其要注重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专业协会负责人、致富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切实解决“三偏”问题。
(三)管理体制度需要认真健全和完善
通过交叉任职,理顺现行村“两委”关系。积极推行和提倡具备条件的村支书兼任村委会主任,提倡具备条件的村“两委会”其他成员依法实行“交叉任职”。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完善对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监督。建立完善待遇保障机制。拟逐步将村干部的补贴报酬直接列入市、县(区)财政预算;积极推行在职、退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探索村干部“年薪制”和公职化的路子;多途径解决村干部的政治待遇问题。
(四)发掘自身潜力,寻求突破口
长期积累下来的发展滞后,不利地域条件和较为闭塞的文化环境,传统习惯对市场的天然排斥等,是西部农村面临的普通问题。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从发掘自身潜力入手,认真寻求突破口,然后才能带动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容丰富,目标要求甚高。当前应该围绕着提高能力这个核心来推动建设。真正体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扎实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社会发展,促进小康社会实现。
第三章 领导创新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直接领导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唯有进行领导创新,才能增强领导能力。
一、资源短缺
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主要困境是领导资源的短缺。
1、经济资源的匮乏。经济资源是村级党组织开展领导活动的重要物质支撑。目前,大多楼村级党组织的经济资源极为有限。
2、政治资源的流失。根据吉登斯的观点,政治资源主要包括控制、组织、制裁等治理手段。目前,村级党组织政治资源的流失集中表现为“两个流失”。一是政治权力的流失。二是组织资源的流失。组织资源是政党开展活动所依赖的组织队伍或组织体系,它包括政党自身的组织队伍和政党的外围组织。
3、文化资源的消解。从执政资源的角度来看,文化资源包括执政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公众的社会心理。意识形态是引导、支配社会成员思想的力量,社会心理。意识形态是引导、支配社会成员思想的力量,社会心理 则是执政党的心理支持力量。
二、资源开发
1、村落外部网络的链接:经济资源的摄取。社会资本理论认为,动员人际关系网络能为资源匮乏者带来资源收益。
2、“党员承诺制”与社团组织的创建:政治资源的重构。一个政党若没有权力资源和组织资源,是断然无法影响、组织、动员民众的。
3、“五星级评比”:文化资源的整合。众所周知,多年来,村级党组织文化资源不断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村民的方法、手段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农民素质发展的需要。
“五星级评比”的具体作法是,用“遵纪守法、关心村务、团结互助、热爱科学、明理诚信”五项指标对农户家庭进行评比,农户家庭若符合一项指标就记一颗星,然后将每个家庭的总星数贴于农户家门上。如果农户家庭全部符合指标就被授予“五好家庭”的荣誉称号,村党支部还邀请乡领导发证书和奖品,而村里的秧歌队则敲锣打鼓地给“五好家庭”挂牌。“五星级评比”的主旨在于,通过引导村民遵守国法村规、关心公益、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健康娱乐、抵制赌博、邻里互助等,使其重塑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信仰和正确的价值观。其实践效果是,因无形中给村民以竞争的气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村民自觉地调整了自己的行为,并使桩民的思想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争星、看星、比星、追星已成为该村的新风尚。“五星级评比”活动创新了村庄文化资源重构的途径。
三、农村基层先进党支部领导创新的启示
1、领导创新首先要注重观念创新。观念万不失一是观念开发,就是思想革命,它是一切领导创新的前提和先导。
2、领导创新要把握时代趋势。领导创新的实质是对领导情境的时代性变化的主动应对。
3、领导创新要借鉴乡土传统。领导创新的力量在于创,领导创新的魅力在于新。
当然,领导创新还因地制宜,符合每个村庄自身的实际。中国农村幅员广大,各个村落社会的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以及历史文化传统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性,因此任何一个农村基层党组织都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找准创新的突破点和路径。
参考文献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全社会参与,需要政府行为,经济手段、法律规范、政策支持、舆论引导多管齐下。但从行业来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是农业。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灌溉用水占全区总用水量的70多,有效利用率低,节水潜力大。
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是个新课题,农
民用水户协会是个新生事物。大力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发展,不仅事关农村水利的发展,事关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更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农民用水户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自今年以来,我们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中心,积极开展水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水权,建立总量控制下的新型用水模式,组建了农民用水者协会,形成了公众参与下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运行机制,实现了农村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主要做法
一、制定合理、配套的规章制度。协会成立后,我们协助试点村讨论制定了《农民用水者协会章程》、《机井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水权交易管理制度》、《用水奖惩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会员代表、会长的职责和义务,对试点村机井及配套设施和田间输水管道的维修和管理、水量的分配和落实、用水矛盾的协调处理、水价的制定和水费的收缴等各方面的工作都一一做了规定,落实到每个协会会员头上,共同管水用水。
二、安装计量设施,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协会成立后,在农业灌溉机井上都安装了水表,浇地按计量收费;在生活用水方面一户一表,水费实行半年考核结算制,定额以内用水按0.8元/立方米征收,超定额用水按1.6元/立方米征收,超定额加价收取的水费,专门用于供水工程的维修,促进用水户节约用水。
三、实行浮动定额奖惩的竞争节水制度。每轮次灌水按照同等作物实际灌溉总亩数和该种作物灌水总量,计算出该种作物该亩次灌水的平均数作为基数,上下浮8范围内既不奖也不罚,用水户种植同种作物实际用水量与上下浮动后的定额相比较,节约了得奖,超用了受罚。**村2004—2005年年度的4轮奖罚过程中,全村152户,72户被罚,52户受奖,奖罚基本持平,兑现罚金580.79元,奖金488.59元。村民***受奖46.27元,创下每亩次灌溉用水26方的新记录。
四、通过总量控制,调整农业结构,促使水权交易。现在试点村群众的观念改变了,每户一本《水权证》,户户明确总量,人人清楚定额,超用了要加价收费,人们像珍惜财产一样珍惜自己的水权,由于水量全都定额分解,每一户用水都有限额,人们主动在“怎样更合理地调配用水、怎样少用水多浇地、种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上动脑筋。试点村群众逐渐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种植品种,增加了各类耗水少、收效好的经济作物。部分结构调整搞得好的群众能节约一些水,转让或卖给其他的农户,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经济收入,也促使其他群众用心思、花气力去调整种植结构。同时,由于水权明确、配水到户,大家可根据需要精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用水,使分配的水量有盈余。这样水量富余户、节水户、用水紧张户之间可以互相调节,很自然地产生水的买卖和交易,交易双方自愿达成水量转让协议后,即可到协会进行交易登记,交易价格由协会监督。
五、帐目公开,管理透明。过去配水、管水由村委会全权负责,群众参与少,知情少,时间长了群众有了意见。再加上村里的一些开支有时也摊在水费中收取,水费价格高,管理使用不透明,因此群众怀疑、猜测多,心里有疙瘩,缴费不积极。现在,试点村经常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协会及时向用水户公布浇地、收费情况。遇到一些疑难或重大事情,由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商量,征求村委会的意见后做出决定。由于帐务透明、节约用水,人均承担的水费明显降低,水费的收缴也不再是难事。
成效显著
一是改变了旧的用水观念和习惯,实现了农民自觉节水。通过宣传教育,制订各项制度,发放水权证,使广大群众明白了水资源是国家的,同时也是有限的,在群众中树立起了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试点村家家户户在自发地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整土地,采用“小白龙”等节水技术设备,自发地对春白地进行碾压以节约用水,由过去的“要我节水”变为“我要节水”。
基层农机管理组织, 在管好、用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 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高速发展和近年来进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等的影响。就我县而言, 当前基层农机管理组织已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机发展的需要。
一、基层农机管理组织的现状
农机管理体系薄弱, 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抗灾救灾、社会化服务等工作得不到很好开展和落实。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机构改革的影响
2002年机构改革工作结束后, 县农机局由原来的16人减少到6人;乡镇农机管理站撤消与水利、农技、经管、水果、甘蔗等涉农站所合并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 农机管理人员由原来的84人减少到25人, 乡镇农机管理站的“三权”全部下放给乡镇政府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造成了农机管理、监理、推广等工作上下脱节。因为从理论上说, 通过资源整合, 职能小组既分工又合作, 就力量而言是足够的, 但在执行过程中, 因各个职能小组的专业技术不一致, 对于非本技术专业项目的工作很难开展, 达不到预计的效果。同时农业服务中心直属于乡镇党委、政府领导, 所有人员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和农业服务中心工作外, 还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到多而繁杂的乡镇中心工作中去。显然, 面对农村日益发展的农业机械管理及社会化服务工作不能很好地完成的, 乡镇农机管理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 基层农机管理组织不健全
1994年以前, 我县村级农机管理组织已经建立, 全县有村级农机管理员119名, 他们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 最了解掌握农机手的思想动态和农业机械的使用情况, 他们在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农业机械化的统计和有关农机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曾发挥过积极而卓有成效的作用。可是, 1994年以后, 由于村级农机管理员的报酬长期没有得到兑现和一部分村管员年龄老化, 村级农机管理组织这块阵地工作已经瘫痪, 村管员名存实亡;再加上机构改革后, 从县到乡农机管理人员大幅度地减少。而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政府的扶持, 农业机械发展迅猛, 到2007年底止, 武宣镇农机总动力达到20916kw, 农业机械原值887万元, 净值736万元, 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81台, 小型拖拉机522台。全镇上下只有3名兼职农机管理员, 直接面对如此众多的农业机械和农机手, 就是全职农机管理员也难以应对。
(三) 农机化工作没有经费保障
农机化工作没有经费保障, 基层农机管理人员有吃饭的钱, 没有干事的钱, 乡镇农机管理人员除了财政拨给工资外, 基本的办公经费都没有。特别是合并到农业服务中心以后, 整个单位没有其它经济来源, 干部职工的下乡补助都无法解决, 对新农机具新技术的宣传、推广、使用更加无从着手。因此, 引导、组织农机进行规模经营、使用新农机具新技术, 不断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只是纸上谈兵。另外, 农机修理网点的建立健全、农机人员培训等经费也不到位, 既影响农业机械的管理、使用, 也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速度。
二、对策
(一) 提高对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的认识
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 首要条件就是要把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 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抗灾等条件。而农机化是农村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具活力的要素,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除了要培育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相应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求外, 关键在于不断创造和运用先进的生产工具, 而农业机械就是最重要的先进生产工具, 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党和国家对发展农业机械化十分重视, 2004年、2005年和2006年3个“1号文件”精神, 把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各级政府结合当地实际, 把农业机械化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采取了财政支持 (购机补贴) 、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等措施。为加快推进我区农业机械化进程, 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从2008年起用3年时间在全区实施“千乡万村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工程”, 给全区农业械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目前县乡两级有的领导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甚至有个别领导对农机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该是什么样的角色还不很清楚, 认为基层农机管理部门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部门。因此, 提高对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的认识, 强化其管理职能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扎实推进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千乡万村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工程”决定的有效措施。
(二) 恢复、健全和完善基层农机管理组织, 充分发挥村管员的作用
恢复和完善基层农机管理组织, 充分发挥基层农机管理员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首先, 由农机主管部门在全县农机驾驶员和农机操作手中挑选, 重新任命年富力强、使用农业机械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热爱农机管理工作的同志担任村级农机管理员, 明确其职责和工作任务, 人数按一个村民委一人为宜。第二, 要理顺财源, 确保村级管理员报酬的及时兑现。1994年以来村级管理员的报酬长期不能兑现的原因是:取消了农机管理费的收取, 农机管理部门无任何收入无能力支付, 地方财政又未能给予支持。现在要确保及时兑现, 农机主管部门要做好预算, 由地方财政列入年度开支计划, 按时拨给。第三, 要全面树立村管员在农机手中的威信, 村管员到各级农机管理部门为机手办事时, 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给予优先、优惠办理;对有关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有偿作业信息要通过村管员来宣传、通知和组织机手实施;在有农田作业、排涝抗旱油价补贴和购机补贴发放时, 要尊重村管员的意见, 由他们负责办理、发放, 使农机手相信村管员, 服从村管员的指挥, 从而发挥他们的管理作用。第四, 农机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村管员集中学习, 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第五, 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也要相应增加, 尽量少安排与农机管理无关的工作任务和赋予他们一定的执法权力。真正做到机构完善, 制度完善, 执法规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促进乡风文明。
(三) 保障经费, 加大推广力度和加快构建新型农机化服务体系
农机推广工作是基层农机管理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机化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 是发展农业机械化、振兴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措施。当前, 中央和自治区的农机购机补贴款正逐年增加, 惠及面也越来越宽, 农民的购机积极性空前高涨。基层农机组织要充分利用购机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向导作用, 积极做好试验、示范工作, 引导农民购置和更新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要求的新机具。要做好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宣传、培训、传授指导、帮助农民认识和掌握技术, 要通过召开现场演示会、开办各种培训班等途径,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只有经费得到有效的保障, 一系列的推广工作才能落到实际, 才能实现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如:水稻插秧机、水稻联合收割机的推广, 在水稻插秧、收获季节, 要召开现场演示会, 使广大农民、农机手亲眼看见使用这些机械, 既省力又省工, 作业质量既快又好, 才能激发他们购机积极性。
在加大推广力度的同时, 要加快构建新型农机化服务体系, 按“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规范管理”的要求, 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 加强组织协调和规范管理, 不断提高组织化成度, 拓宽服务领域, 促进农机化服务向社会化、专业化发展。降低农机服务成本, 提高农机经营效益。保障农业增产丰收, 实现兴机富民目的。
摘要:本文阐述了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动力, 基层农机管理组织在农机化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提出了完善基层农机管理组织, 要提高农机执法能力;加强农机化体系建设, 要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推广新机具新技术;要加强农机人员培训;指出规范基层农机管理, 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用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包括党的农村基层委员会、农村党总支部委员会和农村党支部委员会。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必须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观分析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积极的对策,进一步探索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措施。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需要农村党组织向群众宣传解释,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把中央决策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群众的呼声,需要农村党组织及时反映、汇报,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1]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者和实施者。農村区域广大,情况不一,条件各异,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总体目标要求,实事求是,准确定位,逐步制定出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规划、村庄规划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全程指导和组织农民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推进,才能建设好新农村。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和示范者。要高度重视乡土拔尖人才的培养。乡土拔尖人才有文化、有威望、有特长,与周边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感情。他们不但是农民致富的带头人,还是乡村两级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帮手,是农村工作的骨干。充分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势必会带出一批又一批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新农民。
农村基层党组织做为基层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作用。
引导作用主要是指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政治思想上和发展方向上的正确领导和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思想政治优势,大力弘扬崇高精神,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加强对党员干部群众的理想道德教育,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工作热情和创业潜能。要引导农民群众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为新农村建设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有的凝聚作用。
凝聚作用主要是指把党员干部群众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充满活力的整体。一是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绝大部分都有扎实的作风、较高的工作水平和较好的工作业绩,在群众中有较强的感召力和信服力。二是广大基层党员在工作生活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群众钦佩他们,愿意团结在他们的周围。
(三)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疏导作用。
疏导作用是指采用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做好疏导工作,把矛盾和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应当认真做好协商、调解、教育等疏导工作,强化法治观念,规范办事行为,理顺群众情绪,化解内在矛盾,凝聚基层人心。
(四)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桥梁作用。
桥梁作用主要是指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设理解支持、互通有无的纽带和桥梁,增进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血肉联系。
二、影响和制约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因素分析
通过广泛调研,课题组发现当前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如下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
(一)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还存在“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算”思想,观念陈旧,缺少长远打算,创新意识不强,对新农村建设存有“等、靠、要”思想,缺乏锐意进取的内在动力和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二)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不强
受务工潮流的影响,大部分有胆识,办法多的青年农民外出务工,在家创业的部分党员干部,在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和谐社会上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本领不强。
(三)党组织的设置模式和活动方式过于单一,
沿袭原来在单纯村委和村民小组设置党小组的方法,其设置模式、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均与当前农村经济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由于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区位、资源优势,村级增加集体收入的途径难于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导致村级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缺乏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影响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三.、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措施和途径
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坚持与时俱进,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通过以下途径使其充分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一)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巩固基层基础
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巩固和发展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
一是要健全组织。要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大力整顿软弱涣散的党组织,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和内容,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要建立有效可行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动力与活力。
二是要搞好领导班子建设。从致富带头人、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企业骨干、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群体的党员中,培养选拔政治素质高、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充实到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来。
三是要加强培训。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理解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执行政策、加快发展、服务群众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增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
四是要健全机制。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努力方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形成的经验和方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带领群众致富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致富、带富能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农村基层组织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积极探索抓党建促发展的有效形式和载体,要抓住加
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这个根本,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的本领,党员不仅在发展经济上要发挥带头作用,而且要在维护社会稳定、建设文明祥和的新农村中发挥表率作用。
(三)努力推进民主管理,构建和谐农村
建设文明乡风,努力形成农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农村,实行民主管理是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是关键,加强精神文明建設是重要途径。
一要提高民主管理能力,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凡属村里的重大事项以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坚决防止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
二要努力提高处理、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着力维护农村稳定。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工作的前沿阵地,应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主动担负起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重要职责,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处理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着力维护农村稳定。要善于引导群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前进中的困难,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据政策法律、按照法定程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要努力提高宣传、教育群众的能力,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氛围。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创建文明新风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队伍建设成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生力军。(四)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提供人才支持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要提高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能力,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是要高度重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新农民素质培训要结合各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真正把各村的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是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帮助群众增强法制观念;要针对农民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状况,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要针对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偏低的状况,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从而奠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旭辉,刘文安.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J].温州职工技术学院学报,2007,(1).
【浅谈农村社会组织】推荐阅读:
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汇报05-26
强化农村药品监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0-11
暑假农村社会实践报告06-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7-26
稳定农村社会次序工作范文09-08
农村医保社会实践表09-11
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心得10-01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06-2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6-27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社会现状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