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8-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878-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共7篇)

878-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篇1

1.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阐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指导方针,解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主要内容,阐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方针政策,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基本方针。

2.主要内容: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教学重难点:

(1)文化、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3)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2)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4)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6)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7)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5.参考书目: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2)邓小平:《在中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江泽民:《当代中国人的庄严使命》,《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06年9月14日

878-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篇2

优化医疗机构布局,推动功能整合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能力提高及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实施家庭签约医生模式。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差别化的医保支付和价格政策,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基本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实施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和全科医生、儿科医生培养使用计划,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通过改善从业环境和薪酬待遇,促进医疗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基层和农村流动。完善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全面实施临床路径。提升健康信息服务和大数据应用能力,发展远程医疗和智慧医疗。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名。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科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057-0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关系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培养我们的公民具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同时也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水平。因此,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国家变成人民追求的和谐精神家园。

面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们要不断加强它的发展建设。一方面要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就要不断的创新。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不能只停留在继承和传承的基础上,要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改革。另一方面要与时代结合,要与高科技结合。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一个时代要具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要让中国当代文化与世界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创造力,这样不仅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价值文化,同时也符合世界文化的特点。再者,就是要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这是现代信息化时代所要求的,只有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广泛需求。在国外,它们注重保留传统文化,并且发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然而,中国不断加快速度发展经济且摒弃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当然,有很多文化也被别国窃取并发扬,文化若是被侵袭,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重大的。我们应该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再者,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需要加强道德的建设。思想道德,大的方面是解决民族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小的方面所体现的是个人综合素质水平和能力的体现,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要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的建设,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然,具体的说明思想道德建设分三个方面作为重点体现,一是理想梦想的建设,这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这不仅仅是作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理想,也是为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而不懈奋斗。二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道德,我们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要推动社会风气向着积极的趋向发展,让社会有着一种互帮互谅、平等友爱、共同努力的人际关系。三是要有纪律道德建设,这是一种规矩,更是一种原则,要加大纪律的约束和管理,使人们有着相应的心灵畏惧,不断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能只体现在文化理论推进的范围内,也要加大它的实践意义,要深入的运用到实际的发展中去,要推动社会主义小康建设,要让人们享有学习文化和教育中机会以及让他们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实际操作中去,这样,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会有着更好的协调发展。当今社会是一个务实的社会,更是一个经济文化一体推进发展的社会,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参透,才能使得国家综合能力不断具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所以说,文化无形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也推动社会精神的升华,使得国家强盛、民族独立、人民幸福。

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努力不懈地去追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自己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行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守法守纪守公德。从自我角度上,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就是不断地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去向有知识文化和创新力的人请教,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行为,不断地在总结感知中觉悟。当然,在追求科学文化知识、追求继承和传承文化、追求创新改革文化的过程中,也要加强青年人的思想素质的培养和实践能力,所以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是面向国家和民族的建设,更是面向我们自身做起,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推进繁荣、改革发展,我们年轻人才能在良好的文化建设中,不断地进行实践总结、不断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成长。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要》,中央文献出版社。

[2]《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观》,中央文献出版社。

878-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篇4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戴志国 整理

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先进文化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P195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P197

3.文化建设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

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P197-198

4.文化建设的方针和原则:P200-201

(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服务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注意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对政治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对学术问题,要提倡学术民主、平等讨论、相互切磋。对思想认识问题,要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的方针。只有这样才能回答和解决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

(4)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协调两个文明

建设的关系。

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基础)。P202

2.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胡锦涛说,民族精神是我们民

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动力。P206

第三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思想

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P208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P209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加强思想道德

建设必须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P210

3.教育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P211

4.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

大动力。P213

878-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篇5

播放韩剧《大长今》主题曲《呼唤》(同学们熟悉)

播放广东民乐《喜洋洋》(同学们不熟悉)

外国电影电视同学们耳熟能详,口口传唱,对广东传统音乐、中国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甚至不能用母语做自我介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面对东西方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中国高等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文化价值取向的人才?中国该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何建设和谐文化?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尤其是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问题。甚至是很多人深表忧虑的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三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二节是重点,我们首先学习第一节。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文化是人类劳动创造的、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和动物区别的标志。一部人类史就是人的文化史。我们每个人天天都生活在文化之中,一尊精美的雕像,一篇催人泪下的散文,一首动听的歌曲等等,都是文化,文化无处不在。正因为如此,文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十分宽广的概念。从广义看: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物质财富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如摩天大楼、奔驰轿车、舒适家居等。什么是精神财富?精神财富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以及道德、理想、情操的升华,如科学研究成果、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等)。从狭义看:文化是指物质生活以外,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和政治并列,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其中,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其核心。

文化从属于不同国家、地区,西方过圣诞节,中国过春节,故文化有民族性;

文化从属于一定时代,中国人以前拜年要走亲访友,现在用短讯、电话、贺年片、邮件恭贺新年,故文化有时代性;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文化相互开放和交流,如中国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到欧洲演出,欧洲观众不懂唱腔,但对舞台舞美和凄美的爱情故事如痴如醉,因为它就是东方的《罗米欧与朱丽叶》,中国的成为世界的,故文化有世界性。

文化是个万花筒,同学们体验最多的是中国有八大菜系,中国菜追求色香味形养俱全,这是饮食文化;中国人爱喝茶和酒,就有茶文化和酒文化;深圳民俗文化村有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有企业文化、学校有校园文化,故文化有多样性。2.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先进文化建设

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落后文化会桎梏人们的思想,扼制社会的创造力,阻滞社会的进步,先进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目的性的一种潜在力量,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教化生活于其中的每个成员,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持社会认同,凝聚社会共识,制约社会发展的特色和方向,从而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和一面旗帜。

什么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就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社会进步方向的文化。它包括先进的政治思想、先进的伦理道德、先进的科学文化三个部分。先进文化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一直十分重视先进文化的建设,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如毛泽东同志十分强调文化的重要作用,他在建国前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许多著作中,均强调建设无产阶级文化思想为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他自己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和著作,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中国人民。我特爱毛泽东1961年发表的诗词《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写这首词时,中国可谓是“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时刻,中国面临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毛泽东以梅花傲雪勉励自己和全国人民,应向梅花学习,勇敢地迎接挑战,积极进取、永不屈服。这种自信和豪情是激发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热情的一面旗帜,(于是很快有了中国的“两弹一星”,1964年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他提出的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等思想,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创造性地阐述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等等,这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方向。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胡锦涛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建设和谐文化,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胡锦涛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含义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上述文字涵盖了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发展方向、特点四个方面。所谓中国特色和民族性,指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实践,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的基本特征,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江泽民: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4.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人类发展史上,任何社会都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社会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社会主义国家也不例外,中国现代化是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缺一不可,只有使文化和经济、政治协调发展、大放异彩,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如果只求经济一方面的单项突进,而忽视文化建设,导致文化落后、精神空虚、思想腐朽、道德沦丧、生活堕落,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社会主义,更不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发现耕作渔猎的时序(并对此加以管理、推广);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来规范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很显然,文化从最初起,便具有明确的教化功能、认同功能和凝聚功能,让天下人有相同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形成强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让中国人民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这个故事在《论语》中叫做《子贡问政》,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第一,国家机器强大,有足够的兵力作保障。第二,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学生说三条太多,要去掉一条,先去哪一条?孔子说“去兵”。学生要再去一条,老师说“去食”。教师接着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是没有粮食无非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死亡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中国大陆有13亿人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让中国人民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

讲综合国力,以前综合国力等于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外交力,但现在还要讲文化力。文化力的实质是文化对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最终表现为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此外,文化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后,便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如韩国长达70集电视剧“大长今”迷倒了东西两半球,并引发一环扣一环的商业多米诺骨牌效应,观众对韩式传统饮食、时尚服饰、美容美发等文化生活层面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追星效应,2004年,进军中国的韩国服装企业已达21家,韩剧美食也借机占领中国市场,韩式烧烤、料理、酒酿,甚至泡菜都大规模进入中国,世界各国旅行社都专门开辟了“大长今”精品路线游。据韩国官方统计,在《大长今》的示范效应下,今年前往韩国的游客人数增加了15%之多。李英爱等韩星代言的电子产品、文化产品也风靡中国,2005年中韩双边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韩国已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对象和第三大进口来源。相对于经济力和军事力等硬实力,文化力是软实力,并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约瑟夫•S •奈:硬实力和软实力皆至关重要,但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影响力。中国有自己丰富灿烂的文化,是文化资源大国,但目前不是文化产业强国。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大国的崛起》纪录片启示我们:一个国家从弱小到强大的时间可长可短,一个国家可以在西方也可以在东方崛起,它们崛起的原因多种多样,我反复看反复思考四个国家:英国、日本、德国、美国为什么会崛起,它们崛起的原因多种多样且各不相同,但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它们大力发展文化和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的迅速恢复、重建和崛起,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杠杆——文化和教育,造就了较高的国民文化素质,日本人骄傲地说战争可以打掉高楼大厦和厂房设备,惟一打不掉的就是国民素质,所以,尽管日本没有煤和铁,但有一流的钢铁公司。为此,“文化立国”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战略选择。现在,我们可以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和资金,但国民素质是无法引进的,只有依靠文化和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优秀人才,把人口多的压力变为人才多的优势,为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正如杨叔子深刻指出:民族主要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基因概念,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而是一个种族;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必然落后,一打就垮;一个民族,没有民族精神,必然异化,不打自垮。所以,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世界各民族的身份证和标示。

大家看下列民族精神分别对应哪个民族: 冒险创新——美利坚民族; 坚忍执着——大和民族; 严谨倔强——日耳曼民族; 不屈不挠——犹太民族; 爱国自强——中华民族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历经劫难,但中华民族爱国自强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国追求独立、富强的不竭动力。现在有人担忧:由于中西方经济基础的差异,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西方的经济产品、文化产品、信息交换的输出量和接受量是不对等的,长此以往,会不会导致美国制度和文化的全球化?确实,在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汇中,中国面临着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西方宗教文化、网络文化扩张的挑战。从大的方面看,我们要去美国留学,我们要买美国飞机、汽车、软件等,从小的方面看,我们要看美国电影,我们要吃麦当劳、肯德基,喝可口可乐。这些司空见惯的经济、文化、生活现象对中国人究竟有没有一定的改变和影响呢?有美国人认为吸收中国顶尖留学生至少有二大成效:一是发展他为美国公民,为美国经济繁荣服务;二是成为海归派,成为美国在中国的文化代言人。事实上,近几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基本保持了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5%左右,美国人不必对中国教育付出的巨大代价做什么,只需在中国设置两个“中国教育成果收割器”—托福、GRE,就轻轻松松把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尖子—也就是中国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们收割走。这些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影响尤为突出。

课堂现场调查:一个关于“传媒力量与当代青年”的专题调研反映,在调查中问及“您最喜欢哪个国家或地区的影视作品(多项选择)时,61%的青年选择了美国,58%的青年选择了香港,34%的青年选择了日本,23%的青年选择了中国大陆,12%的青年选择了西欧,6%的青年选择了新加坡,接近7%的青年选择了俄罗斯和东欧在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伴随电影电视而来的,是美国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会在一些人身上产生洗脑的作用,直接威胁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只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保证其正确的方向;才能帮助国民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综合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不能发展、会不会发展、有没有前途的千秋大业,是决定我国在21世纪能不能实现宏伟战略目标的根本大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有理想。理想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奋斗的目标。当代大学生应该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同时,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还应该追求更高的目标,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请同学们写下并以课堂交流方式说说 “我的理想”。

教师点评:谢谢同学们让我分享了你们的理想,刚才有人说要成为本班上最好的速录师,有人要成为深圳最好的速录师,有人要成为中国最好的速录师。确实,每个同学一定要有理想,因为理想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理想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理想可以很远很宏大,也可以很近很具体,但不管什么样的理想,一定要注意两点:第一,结合自己目前的起点,第二,拥有通向那个理想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老子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特别希望在座同学心中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又有脚踏实地的行动能力。因为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线越结实,风筝飞越高。只有理想而没有行动的人,是梦想主义者而不是理想主义者。2.“有道德”。道德,是人们对于自身所依存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的反映形式,是依靠教育、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的力量,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等等的总称。有道德,是指有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我部今年刚毕业的一位学生曾告诫师弟师妹说:什么课都可以不及格,“道德与法律”课千万不能不及格,不然,用人单位会以“缺德”为由不予录用。的确,道德是个高频词语,甚至是个高危词语。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古圣先贤、中共历代领导人对人的道德要求论述非常多(毛泽东“又红又专”,邓小平“四有”,江泽民“20个字”,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等),在21世纪的今天,在座各位同学作为社会公民中的特殊群体甚至可以说是先进群体,应该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

3.“有文化”。指要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所必须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文化水平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尺度。对于文化知识的价值,古人早有认识。东汉哲人王充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1500多年后,英国学者培根也做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但是,就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的紧迫性而言,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没有今天来得突出。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不断深化的社会变革,尤其是加入WTO之后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使国人对知识与力量的关系有了前所未有的强烈体验。

高职学生应该注意:学文化=学科学文化十学人文文化,综合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十专业素质十人文素质+身心身体素质。仅有科学文化没有人文文化是不行的,因为科学是求真,研究客观世界,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但科学是双面剑,不能保证其本身的正确使用,如炸药和飞机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制造恐怖事件,人文是求善求美,解决“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所以,二者相融则利,科学为人文基础,人文为科学导航,一个是做事,一个是做人。二者相离则损,没有人文导航,科学会走偏,在科学研究使用上一定会走偏,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如台湾黄俊杰教授认为:只懂专业不懂人文的人也许人生会很顺利,但他如同进入隧道,看不见外面的蓝天白去,感受不到外面的鸟语花香,这是多大的遗憾。梁思成和杨叔子语:只懂专业不懂人文的人充其量是半个人。所以,同学们专攻技能证书之余,要多看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类书籍,在此强烈推荐《高职大学生100本人文阅读推荐书目》,尤其是《阅读人文》上下册,将会受益终生。

4.“有纪律”。指要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做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公民。纪律,是对自由而言的,是人类向自然和社会取得自由的必要手段。人类愈是认识客观规律并以此来规范和协调自己的行动,就愈会对纪律有更高的要求。通过有纪律的行动也会取得更多的自由,交通规则就是例证。可以说,纪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的纪律所维护的是有利于人民的社会秩序,它是保证四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

纪律可大可小,大到国家法律法规,小到校园和寝室生活。上海交通大学夏中义教授曾给交大学生出了一个期末考试题目:夜深了,同学们都睡了,你从外面疲惫地回来,你想洗脚,怎么办?交大学生给出了在不影响他人休息的情况下洗脚的七种方法,我们高职院的学生有什么选择呢?

教师结论:先做有纪律的校园人—再做有纪律的职业人和有纪律的社会人。

在“四有”中,哪个最重要?邓小平强调,“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他深刻地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其中,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有文化则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整体,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其中,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与道德紧密联系,理想的破灭,也常常伴随着道德的沦丧;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理想的体现,纪律是理想和道德的表现,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重要保证,文化是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培育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整体标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始终按照“四有”这样一个整体标准去培养大学生,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所以,同学们“四有”缺一不可;不能片面发展。有德有才是优质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源于实践、指导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并为实践所检验的科学体系;文化的最终目标是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社会进步和繁荣,毫无疑问,它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文化建设要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促进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要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努力营造生动活跃、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在学术问题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健康说理的批评和反批评。注意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对政治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对学术问题,要提倡学术民主、平等讨论、相互切磋。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如于丹《论语心得》很畅销,但《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解毒于丹》等纷纷出版,呈现学术争鸣。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鲜活的实际、火热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丰富土壤和不竭源泉。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秋菊打官司》、《情满珠江》、《刘老根》关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反映时代和思想的巨大变迁,受到老百姓的喜欢。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文化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河道通畅,水清质美,就必须清理和维护好水源和支流。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课堂辩论:

正方:中国传统文化过时落后,应完全抛弃。

反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完全继承。

教师总结:当前,在处理文化建设与继承传统文化的关系上,要注意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民族虚无主义倾向,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农民小生产者的愚昧落后思想,是落后的“黄河文明”,已经不堪改造,对于建设现代化的中国来说,已经一无足取。另一种是保守主义的倾向,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怀疑转而演变为对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对儒家学说的盲目颂扬和崇拜,幻想用所谓“新儒学”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

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都违背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立足现实,尊重历史,创造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正确态度应是: 一分为二,科学、严谨、审慎地鉴别、区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糟粕。既不能机械复古,盲目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完全抛弃,而是根据时代需求,进行合理的吸收、改造、创新和发展。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人本主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贵和尚中思想等作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不仅对古代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当前社会的进步,都发挥着借鉴和积极作用。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消极、保守、妨碍历史发展的一面,比如,在仁、义、礼、智、信、忠、孝节等传统伦理范畴中,存在着许多封建性糟粕,我们要剔除它,但不能因为倒洗澡水,把孩子倒出去了。

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同样,既不能盲目排外,夜郎自大,也不能生吞活剥,全盘西化。为什么呢?

文化的发展,不仅具有古今的传承关系,而且具有中外的融合关系。人类社会是一个统一体,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孤立存在。人类文明的全球性渗透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日益国际化的必然结果。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指出:“任何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江泽民也强调,“我国的文化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我们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这两种错误倾向以开阔的视野、健康的心态和“融汇百川”、“兼容万物”的博大胸怀,借鉴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现代以来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寓时代精神和现代文明于民族文化之中,使民族文化走向现代化,融汇进世界文明进步的历史潮流中。切切不可因把握不准世界文化进步的方向或过分强调文化的民族特色而背离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大道。然而,在此过程中,又要十分注意以清醒的头脑、科学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进行分析、鉴别,抵御外来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对民族肌体的侵蚀。要立足于自身需要,确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和“拿来主义”的原则,结合本国国情和民族文化的特点,学习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对外来文化进行改造、整合和融汇创新。

878-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篇6

一、文化生产力的理论基础及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或者是与其同时代的西方经济学家那里我们都没有发现明确的, 化生产力的概念, 只有关于精神生产力的论述。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指明“根据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 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 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 即种的繁衍。” (1) 人类社会生产是由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即物质生产, 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 即精神生产, 人自身的生产或人口生产三部分构成的。因此,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按照生产发展的性质社会生产力也相应地划分为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自身的生产力三种类型。

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力”的使用出现于《经济学手稿 (1857一1858年) 》对于货币的论述中:“货币作为发达的生产要素, 只能存在于雇佣劳动存在的地方;也就是说, 只能存在于这样的地方, 在那里, 货币不但决不会使社会形式瓦解, 反而是社会形式发展的条件和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 (2)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是不可分的。“思想、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 与人们的物质交往, 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往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3) 精神生产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和前提的, “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相适应的精神生产, 就和与中世纪生产力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 (4) 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相适应, 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生产力的论述的基础上, 结合当代世界形势和中国的具体国情, 提出文化生产力理论,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生产力的学说。目前在学术界, 对于文化生产力的研究不少, 但是对于文化生产力的涵义, 并没有统一的额界定。目前在学界有两种流行的观点, 一种认为文化生产力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精神生产力。另一种观点将文化本身作为一种生产力, 认为文化本身是一种商品, 是一项产业, 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综合以上两种观点, 文化生产力的内涵包括应该包括以下两个层面。

文化生产力的第一层涵义是指具有一定智能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科学技术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能力。这一涵义把科技、教育、艺术效果和精神价值等文化要素看作是生产力的内在部分, 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而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则成为生产力的重要乃至首要的标志。文化生产力的另一层涵义将文化本身当做一种生产力, 是指将通过精神生产力生产的精神和文化产品复制和再生产的能力。文化不仅仅作为物质生产力的渗透要素, 而且作为一种产业、一种经济形式而存在。

二、文化生产力的作用

过去, 我们把社会的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的发展, 把经济的发展完全依赖于物质生产力。事实上, 社会发展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 它还包括文化、政治的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相互交融, 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不断增强。“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5)

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 推动社会发展, 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 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6) 当今世界, 物质生产力水平都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 要想通过物质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来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已收效甚微。因此文化生产力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文化产业的竞争现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因素,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生产力最终成为决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进步状况的根本因素。。

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使人民的生活不断走向自由化和休闲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的前提下, 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人们对于娱乐活动、文化旅游、影视等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也不断增加。目前我们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还不能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为社会提供和更加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 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和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解决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需矛盾,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推进社会主义文明、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另一方面,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于无形中腐蚀着人们的思想。金钱关系腐蚀着家庭关系、人际交往关系;市场交换中, 惟利是图, 为了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益, 甚至不惜欺瞒诈骗、制假售价, 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全社会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 如何发挥文化生产力的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面, 文化也不例外。文化生产力也是一柄双刃剑, 它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 也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在现实生活中, 往往过分注重文化的经济作用, 将文化商品化和利益化, 导致了人在文化方面的异化。为了得到利益的最大化, 大众文化被过分的推崇, 导致文化发展的低俗化、平庸化。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需要正确发挥文化生产力的作用, 扬长避短, 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 是对社会经济的反映, 它为社会经济提供一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文化的能动作用来发展经济, 是文化的重要价值之一。文化中的精神信仰、道德风尚、价值观念等对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有一定的影响。“文化总是以‘神’的身份, 秘密地指挥和支配着人的一切行为形成为现实的人、物、事。或弃旧图新、欣欣向荣, 或抱残守缺、丑陋拙劣, 或发展迅速、社会安定, 或迟滞不前、民心浮动, 或功或过、或成或败, 皆文化使然”。 (7) 一旦文化发展观出现了偏差, 那么, 人民的信仰也相应地变化, 社会的你凝聚力合约束力减弱, 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受到冲击。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 坚持“科教兴国”, 在发展过程中牢牢把握文化的内涵,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 (8) 将文化的内涵注入到物质生产中, 利用先进文化的约束力, 减少文化生产过程中市场经济负面的影响。

其次,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 文化的约束力和凝聚力都是以道德的形式实现的, 属于自发的。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受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的约束力和凝聚力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必须通过制度的保证才能将这种能力最大化。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必须紧紧抓住文化体制改革这个中心环节, 找准改革的着力点和切入点, 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完善的战略研究, 建立和健全文化体制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改革和完善政府的文化职能, 将文化体制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向相结合, 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 不断推进文化生产力的规范发展。

第三, 重视人的因素, 积极培养文化人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9) 人是生产力最活跃、最重要的要素。要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必不可少。因此要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重视知识的力量, 加强对于知识的投入, 通过教育和科技, 不断提高人的科学素养。除了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之外, 也要完善的用人和管理体系。用事业造就人才, 用环境凝聚人才, 用机制激励人才, 用法律保护人才, 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最后, 要积极发展和创新文化产业, 提高整体文化实力。文化产业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是文化生产力的表现形式。文化生产力的进步能够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能推动文化生产力的提高。过去, 我们仅仅把文化当作意识形态, 忽略了文化的经济价值。因此, 积极发展, 尤其是创新自身的文化产业, 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 才能更好地繁荣我们的文化, 进而提升国家整体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2页.

[2]高哲.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第123页.

[3]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

[4]高哲.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第123页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558.

[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33.

[7]周正刚.论文化矛盾与社会稳定的关系[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1, (1) :45.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34.

878-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篇7

关键词:文化战略 文化安全 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深刻分析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方针政策、内容措施,规划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这对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全球化背景,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如何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如何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和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艰巨的课题。

清醒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挑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党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建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所有这些都需要靠文化建设来完成。目前,中国社会的物质经济发展成绩显著,但人们的精神状况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构建、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共同理想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国民素质的培育、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实现等文化指标与物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还非常大,完成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坚持和发展

将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文化要发挥关键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产物,开创了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道路。对这一伟大事业的探索目前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更需要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坚定信心、明确方向、不断进取、矢志不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近代以来所面临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基本任务,都需要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完成。虽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发展趋势不可阻挡,但前进的过程中也一定会有很多的曲折和困难。因此,要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就必须不断地认清面临的新形势,解决遇到的新问题。

第一,国际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日益频繁。今天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的竞争,而且更多的是文化的交流与竞争,中国如果不能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下风,就无从获得国际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就会降低中国的国际拓展力和影响力。

第二,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形成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广泛认同和共识要靠文化,进行社会生产力、体制管理和思想理论的创新也要靠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迫切愿望还要靠文化。文化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它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国家综合实力中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第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果只有经济的要素而没有文化的要素是很难真正立得起来的,而当今世界文化领域发展的“西强东弱”形势短时期内还难以改变,西方国家明显的文化优势对中国的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压力,它们一方面在经济、高科技和军事技术领域对中国实行长期封锁,另一方面却通过大量敞开的文化输出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进攻和渗透。因此,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任务非常紧迫。文化软实力是指以意识形态为内核的对一种国家制度的认同以及对这种认同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发展空间和发展的主动权、主导权。西方国家长期运用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来取得世界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同,而中国目前面临着经济社会越发展,吸收、接纳西方文化传播的手段和能力越强,则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就越认同的危险,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这种巨大的反差就是文化软实力的差距造成的,我们不能单纯依靠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来对抗西方精神文化的攻击力量,而是要通过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来对抗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1.生产力层面的文化战略地位

第一,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一是文化的发展符合人的需求发展的趋势。人的物质欲望和物质享受原本是有限的,物欲无限只是一定条件下的不健康的和扭曲的心理状态。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而这种精神层面的需求是无限的,主要是依靠文化来满足的。二是文化的发展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要求。文化产业是低能耗、无污染,对自然破坏小、绿色环保,可无限增长的产业,对客观物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比较少,主要依赖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自身的思想创造,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可以实现美化环境、保护资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文化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自我创新的力量源泉和动力。一是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技术创新都是技术要素加人文要素的综合创新,好的产品都含有好的文化理念,一个综合创新团队的组成也要具备全面的知识背景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结构。二是最大限度地了解人和人的需求已经成为生产力创新的发展趋势,企业要掌握未来就要掌握人的发展的未来和人的需要的未来,工具性的技术创新不仅价值不高而且还会被工具所替代,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三是我国目前在很多领域的生产能力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产能过剩。

2.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层面的文化战略地位

第一,文化越来越成为个人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衡量尺度。文化不仅决定着环境的氛围,而且也是人们获得公平感、幸福感的主要源泉。在目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更需要发挥文化的引领和疏导作用,以文化认同带动制度认同。

第二,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大。人们是通过文化的导向激发内在的需求,从而明确自己需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正确的舆论是人民之福。文化如何引领社会时尚、消费观念、道德风气和健康生活方式关系重大,对不良社会风气和思想倾向的抵制与化解也不能缺少文化的作用。

3.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战略地位

文化已经成为控制和渗透意识形态的主要方式,即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文化化”的趋势。在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同的主义之争、制度之别、价值观的差异以及政治和发展理念各异的前提下,政治意识的形态差别也出现了被淡化的趋势,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的价值往往改用文化消费和生活方式的渠道进行灌输。

第一,通过文化消费、文化商品的输出和文化市场的占有来实现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改变。目前,每年全球文化产品总产值的43%来自美国,34%来自欧盟,而中国只占其中3%的份额。文化的海外竞争力与影响力直接影响着文化背后的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和认同度,在这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使得中国目前还无法成为文化强国。

第二,意识形态的“文化化”通过生活方式的输出来实现。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商品消费,在西方国家的社会生活方式中,除了单纯的文化商品之外,大多数的普通商品也都带有文化的特点,即将某种文化符号或文化理念与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联系在一起。

第三,意识形态的“文化化”还可以通过学术化(学术话语)表现。目前,在我国高校的学术领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教育体系被西方话语占领的问题,在教学中似乎不引用外文资料、不使用西方的学术范式就不是学术,而引用马克思主义则被看作是政治和宣传,将学术与政治割裂、“一刀切”的现象值得警惕。要重新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话语权,在坚持学术独立与自由的同时,反对打着学术旗号的学术西化和西方政治话语的占领。

认真解决文化体制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

1.文化的知识性与文化的道德性的矛盾

文化建设分为知识性(科技性)文化建设和道德性(人文性)文化建设两个部分,二者既紧密联系,又不可替代,更不具有比例关系。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知识性的文化建设有很大进步,而道德性的文化建设却往往受到忽视,人文素质类的培养往往因过多地关注技巧性、功利性而非提高精神的内涵而流于形式。因此,目前文化体制改革中突出的矛盾、薄弱的环节和改革的重点都在道德性的文化建设方面。

2.文化的娱乐性与文化的教化性的矛盾

娱乐性作为满足人们文化需要的要素是很重要的,但如果把娱乐作为文化的根本目的和最高价值来追求就是错误的。空洞的娱乐会导致文化的浅薄、低劣、庸俗,甚至可能会刺激人们不健康的欲望膨胀,导致人们走向享乐主义。超越自我、精神升华应该成为文化的最高价值追求。因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把文化对人们心灵情操的熏陶和引领作用摆在首位,娱乐则是手段、方法和渠道。

3.文化的商品性和公益性的矛盾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其最主要的特性就是公益性。它主要服务于人们的心灵、灵魂和精神世界,其价值的抽象性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一般财富的不可交换的特性,是构成人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即使被作为一种商品,也要把它的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有害的文化可能传播、毒害几代人的思想和心灵,不仅影响范围广、时间长,而且难以治愈,尤其是对于抵御能力不强的青少年而言,更需要文化生产者始终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4.文化的自发性和自觉性的矛盾

生活本身具有自发的文化,不需要刻意培育,但社会的发展使人们不仅仅满足于文化自发的一面,还需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自觉。自发的文化有生命本能的自发和历史积淀的产物两种,后者往往会被人们误以为是自发的文化,但实际上是由文化的影响内化为自身的需求。在今天社会发展程度很高的情况下,不加区分地歌颂文化的自发性往往会成为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渗透的一种方式,有可能被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所利用和控制,所以要始终坚持文化自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

参考资料:

[1]王岳川、胡淼森.《文化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美)斯维德勒.《全球对话的时代》[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阎学通等.《中国崛起及其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门洪华.《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张静.《身份认同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基础部)

上一篇:2007木地板市场走势分析调查报告下一篇:集团应收账款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