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信息化现状

2024-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银行业信息化现状(精选8篇)

银行业信息化现状 篇1

制药行业被认为是资金雄厚的行业,但同时也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对外,在我国加入WTO的承诺下,跨国制药企业正虎视眈眈,包括世界排名前20位的跨国医药企业,已相继在我国抢滩设点。对内,改制以及GMP认证等问题又使当前的医药企业忙得不亦乐乎。如何在内外夹击的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已成为摆在眼前的问题。

制药行业被认为是资金雄厚的行业,但同时也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对外,在我国加入WTO的承诺下,跨国制药企业正虎视眈眈,包括世界排名前20位的跨国医药企业,已相继在我国抢滩设点。对内,改制以及GMP认证等问题又使当前的医药企业忙得不亦乐乎。如何在内外夹击的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已成为摆在制药企业面前至关重要的一道坎。而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与服务手段、降低成本正是成功的医药企业得以制胜的“名医良方”。

制药行业信息化现状

制药企业一般包括四大类:药品、医疗器械、化学制剂和玻璃仪器。作为典型的连续型生产制造型医药企业,由于生产药品和化学试剂等特殊商品,制药企业有着自己独特的行业特征:如药品类别繁多;编码无规律,有效期须进行严格控制;对专利(配方)有较强的依赖性;销售范围广,各销售片区、各品种的销售情况不易从总体上把握;药品定价影响因素多而复杂,销售终端资源(医院、药店)难以控制;药品更新快,但新品的研发周期长等。

另外,以药医分离、连锁经营、GSP达标为标志,封闭了近50年的医药产品流通四级批发制被完全打破。在沉重的市场压力下,如何把药品卖出去,成了各家企业经营的核心。因此,机制创新、优化流程、强化管理成了各大制药企业的重头戏。面临一个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势必要启用新的营销模式。因此,从根本上改革管理手段已经刻不容缓,经营和管理必须依托于一套完善的信息系统来开展。

医药信息化涉及到哪些软件呢?从药品流通角度来说目前有几个环节。第一个是生产厂家的内部管理,主要涉及到ERP系统;从生产厂家到批发企业、配送企业、医院的过程,则涉及到物流系统、网上交易系统和CRM系统等;医院里还有HIS系统,即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据介绍,目前大约20%的大中型制药企业已经实施完成ERP的实施,并主要是集中在进、销、存及财务等模块;而大约有50%的制药企业正在推进和实施ERP,也基本上集中在供应链、分销、资金管理等领域。从当前一些制药企业实施ERP的可以看到,几乎所有企业都是从营销做起。

制药信息化六大不足

随着医药流通体制、医药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全面推行和定点药店的实施,医药领域的信息化开始有较大的发展,但呈现很大的不平衡性,如医院信息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制药企业、医药零售企业的信息化相对于医院落差较大。目前,制药行业信息化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信息化管理机制陈旧。有待建立标准化的信息系统管理数据,来解决企业的信息化机制问题。二是配送中心与计算机系统不健全。现代制药企业一般都形成了以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生态链模式,涵盖的终端包括药品零售商、医院等,有的制药企业还有专门的药店零售连锁终端,因此连锁对中国药企来讲是一个非常新的课题,不健全的配送模式跟信息化系统结合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融合。

三是扩展规模时不顾信息化的能力。在国家宣布扶持组建制药企业百强和销售终端50强的政策下,出现了盲目扩张,而管理系统并没有跟上的现象。

四是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

五是连锁企业缺乏有效的连锁化业务管理系统。尤其是供应链管理系统与分销物流系统缺乏。六是医药企业选择系统的时候,重表面轻内核、重产品轻实施、重产品初期运行轻维护和服务。

制药信息化九大需求

企业需要的管理软件有九种,中国制药企业最需要物流管理,这是中国企业要走的第一步。物流管理软件可以使企业决策人非常清楚原材料、零配件、成品的采购成本、运输成本、销售毛利及流转录用等情况。物流管理也可以延伸到业务管理,对药店来讲就是药店连锁。

建立了物流管理以后第二步是生产管理,生产管理一定是在解决了物流管理的基础上进行。

第三是人力资源管理。在解决了物流管理、生产管理以后,企业需要在生产和流通的环节中对工作人员的参与时间、实施成本、人员素质、技能需求以及所需的培训项目等进行管理。

第四是产品设计管理。企业到了一定的规模,非常需要把产品从创意开始,到产品调研、产品设计、产品设置、产品工艺等过程都用计算机管理起来。

第五是财务成本核算。管理会计是企业最需要的,只有在对物流成本管理很清楚,对人力成本的分析也很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财务成本核算。产品设计管理软件也要在财务成本核算软件之前实行,这样就使企业的每一项投入都可以非常精确地计量。财务成本核算不仅需要对具体的物品、生产、人员进行管理,还要对市场调研、市场开拓、资金成本、固定资产管理等企业相关成本进行管理。

第六是财务报告。中国加入WTO以后对财务报告有很大需求,因为各个国家的会计制度完全不一样,同样一张票在各个国家的财务属性可能完全不一样。现在香港就有这种企业,它会花几百万港币把凭证在香港重新做,因为内地的情况根本不符合香港财务制度的要求。

第七是财务报告分析。企业通过财务报告分析软件,使企业领导对企业的运营情况和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单位的财务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第八是企业决策分析。企业领导需要经常对企业的经营进行决策分析,决策分析的数据必须及时、准确,分析手段也需要不断创新。

第九是企业资源管理软件,即ERP,然后进行电子商务建设,建立健全的医药生态链信息化系统,这是最后一步建设系统。

制药企业管理信息化思路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使企业生存和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信息化已成为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最佳选择。我国制药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了10多年的历史,但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药企业信息化规模、层次和水平都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响应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增强经营机制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制药企业加入WTO后的竞争力,是摆在制药企业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如何通过实施GMP规范生产经营管理,向社会提供安全有效的产品?如何准确把握外部市场,了解企业经营现状,整合企业内外供应链?如何精细成本管理,提升企业盈利能力?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够帮助制药企业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协助其有效地在GMP规范下有效地管理生产经营流程,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帮助企业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制药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

全面质量管理

以GMP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软件技术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从产品的研究设计,到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GMP标准,确保药品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产品质量;严格批次管理,以确认实现不良产品的追踪溯源,从源头上解决质量问题。其基本核心是以用户为

中心,强调提高人员素质、工作质量、工序质量以保证产品质量,达到全面提高企业素质,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快速响应市场

通过实施企业ERP,梳理和优化企业运作流程,提升企业运作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通过实施销售与分销系统,以及客户关系系统,加强客户关系管理,规范市场运作,加强渠道管理,密切经销商与企业的合作管理,提升销售服务水平。以营销为龙头,通过对渠道的掌控,有效管理市场需求,精确市场预测,以计划为核心,全面协调采购、生产、销售、发运等关键管理流程,实现企业内部各环节的业务协同,快速响应渠道和市场需求。为各层级决策者提供实时的决策支持及灵活的预测分析,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辅助领导决策。

精细成本控制

银行业信息化现状 篇2

一、大数据相关介绍

(一) 大数据定义。

大数据是指大小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 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提取、存储、管理、分析和处理的数据。2013年中国生产的数据总量超过0.8 ZB (相当于8亿TB) , 是2012年的两倍, 相当于2009年全球的数据总量。预计到2020年, 中国生产的数据总量将是2013年的10倍, 超过8.5 ZB。

(二) 大数据处理流程。

一个普遍适用的大数据处理流程可以概括为4步, 分别是数据的采集和预处理、数据导入和存储、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数据发布。

(三) 我国银行业大数据发展现状。

据研究显示, 金融业在大数据价值潜力指数中排名第一。中国银行业数据分析应用处于从商业智能向大数据应用过渡的时期, 客户行为、风险建模、网络社区分析等应用是银行大数据试点应用的主要方向。成功的案例包括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实时营销、建设银行的电子商务和信贷、光大银行的社交网络信息数据库、招商银行在小微贷款上的应用等。

二、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 数据管理隐患突出。

Imperva公司调查发现:有73%的金融员工表示, 他们可以轻松访问到内部敏感数据, 其中包括信息系统数据, 这表明企业核心数据内部泄露的威胁远大于外部。企业员工在强烈的利益驱动下, 可能窃取企业多方面数据, 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除了个人原因外, 重要信息系统和重要数据的获取不符合“最小授权”的基本原则, 敏感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没有明确界定, 重要信息系统数据监控仍然缺失, 系统登录验证较简单等原因也为数据泄露提供了便利。

(二) 外部入侵形势严峻。

大数据时代, 海量数据背后隐藏着大量的政治与经济利益。数据的大量汇集, 使得黑客成功攻击一次就能获得比以前更多的数据。从近年来发生的信息泄露事件可以看出, 大数据更容易吸引黑客, 而且一旦遭受攻击, 失窃的数据量也是巨大的。同时, 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过度依赖国外的技术和产品, 致使重要数据可能时刻在国外利益集团的监控之下, 给个人信息安全以及国家信息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 云服务带来安全风险。

只有依托云计算, 才能挖掘大数据背后的价值。目前来看, 银行业陆续采用和实施了云服务, 但是对于使用云服务可能带来的风险估计不足。云端的大数据对于黑客来说是个极具吸引力的目标。然而, 数据的搜集、存储、访问、传输必不可少地需要借助移动设备, 由于移动设备安全防护较差, 极易被当成黑客入侵内网的绝佳跳板, 所以确保企业管理和员工个人设备的安全性难度也相应增加。用户单纯删除的操作也不能彻底销毁数据, 云服务商可能对数据进行备份, 同样可能导致销毁不彻底。

(四) 数据存储面临新挑战。

首先, 不同系统来源和不同数据格式的数据混杂在一起, 很可能使数据的安全管理不合规, 造成信息无意间泄露。其次, 云服务商可能使用虚拟技术, 基础设施的脆弱性和加密措施的失效可能产生新的安全风险。再次, 对于占数据总量90%以上的非结构化数据, 虽然No SQL数据存储具有可扩展性和可用性等优点, 为大数据存储提供了初步解决方案, 但No SQL数据存储仍存在访问控制和隐私管理不严格、No SQL软件不成熟、不同来源数据关联加大隐私泄露风险等问题。

(五) 隐私泄露防不胜防。

大量数据的汇集不可避免地加大了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很多基于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发布过程中均未考虑到其中涉及的个体隐私问题。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 采集用户的个人信息、账号信息、位置信息以及各种行为的细节记录, 数据传输中非法窃听和电磁泄漏成为更加突出的安全威胁;在数据存储和分析时, 未将个人敏感信息加密或脱敏, 未考虑到其中涉及的个体隐私问题, 数据存储的物理安全性以及数据的多副本与容灾机制尚不完善;在数据发布和使用环节, 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 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未能有效界定。

(六) 大数据技术成为黑客的攻击手段。

在银行业机构使用大数据技术获取商业价值的同时, 黑客也在利用这些大数据技术向企业发起攻击。黑客会最大限度地收集更多有用信息, 比如社交网络、邮件、微博、电子商务、电话和地址等信息, 大数据分析使黑客的攻击更加精准。此外, 大数据成为高级可持续攻击 (APT) 的载体, 高级可持续攻击是一个实施过程, 无法被实时检测。同时, 黑客可以将攻击隐藏在大数据中, 给安全服务厂商的分析制造了很大的困难。黑客设置的任何一个会误导安全厂商目标信息提取和检测的攻击, 都会导致安全监测偏离正确的方向。

三、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 健全大数据相关的行业法律法规。

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情况, 依托金融行业组织及时总结业界的最佳实践, 逐步形成行业共识, 在试点成熟后, 推动实施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为大数据应用中的个人信息保护设立基本的法律法规屏障, 为银行业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 做好安全存储, 强化应急演练。

一方面, 在大数据环境下, 要做好数据的加密。通过SSL加密机制, 为数据集的节点和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传输构造安全通道。在大数据的传输服务过程中, 加密为数据流的上传与下载提供有效的保护。应用隐私保护和外包数据计算, 屏蔽网络攻击。另一方面, 大数据的不断增加, 对数据存储的物理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 从而对数据的多副本与容灾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避免数据灾难或昂贵的停机时间, 银行业机构应该完善数据中心备份体系, 组织有效的主备数据中心的切换演练, 在真实场景下, 以真实业务中断后的恢复为目标实战演练, 提高应急处置水平和技能。

(三) 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意识。

“数据安全三分靠技术, 七分靠管理”。银行业机构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内控管理制度, 严格划分不同数据源及信息系统的访问权限, 依据“最小授权”原则, 按角色和用户进行授权, 培养大数据安全的专业人才对重要信息系统和重要数据的访问进行专项审计, 邀请第三方安全厂商做好风险评估。同时, 应该将信息安全培训纳入银行的基础培训, 以培养和提高管理层和员工的信息安全与风险防范观念和意识。

(四) 运用大数据技术为信息安全提供新支撑。

大数据为银行业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思路。网络攻击行为总会留下蛛丝马迹, 这些痕迹都以数据的形式隐藏在大数据中, 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相关信息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检测和防御高级网络威胁。同时, 在未来的安全架构体系中, 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 有效地将原来分割的安全产品更好地融合起来, 成为不同的安全智能节点, 这将是大数据时代安全产业需要研究的重点。

(五) 金融网络与信息系统自主可控, 有计划推动软硬件国产化。

银行业信息化现状 篇3

一、村镇银行信息化建设现状

滨州辖区的4家村镇银行分别是山东邹平青隆村镇银行、邹平浦发村镇银行、山东博兴新华村镇银行和无棣中成村镇银行,发起行分别为山东青州农村商业银行、浦发银行、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和成都农村商业银行。目前4家村镇银行已初步建立信息科技制度,制定了相关的内控管理制度,如机房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柜面设备维护等,推动村镇银行信息管理向流程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辖区内村镇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邹平浦发村镇银行、山东博兴新华村镇银行和无棣中成村镇银行的核心系统采用依托发起行模式,由发起行提供的核心业务系统进行业务处理,本行机房已无生产数据,发起行完成核心数据备份、系统运维等操作。山东邹平青隆村镇银行则通过外包建立核心系统,核心业务系统托管在东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数据备份、系统运维也由该公司完成。

二、村镇银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重业务发展、轻科技建设,高管层对信息科技风险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辖区内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业务拓展压力较大,高管层对信息科技风险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导致村镇银行对信息科技风险防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充分。从检查情况看,村镇银行信息科技治理架构不到位,银行高管对科技风险的概念认识模糊,董事会高管层缺乏长远的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信息科技风险“三道防线”构建不完整,未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银行全面风险的框架中,信息科技审计部门未配备专业的科技审计人员进行行内科技审计。

(二)支付渠道匮乏、业务系统开发难度大,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村镇银行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由于村镇银行规模小,难以大量投入进行系统开发与建设。目前系统开发普遍存在效率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发起行或外包商系统开发是针对所有村镇银行的共性需求,针对个别村镇银行的特色需求则需要排队等候。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加快,农民对新兴电子化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辖内4家村镇银行电子化金融服务尚未起步,造成支付渠道少。

(三)机房基础设施不达标、设备单点故障隐患大,机房建设仍是信息科技风险的薄弱点。4家村镇银行机房建设仍是信息科技风险的薄弱点。其中1家村镇银行尚未建立独立机房,网络设备、UPS、机柜等位于营业室内,进入营业室的工作人员均可接触上述设备,存在巨大安全隐患。从设备配备上来看,4家村镇银行机房供电仍为单路供电、2家村镇银行核心交换机设备没有实现热备份,一旦设备故障,将导致核心业务系统停运、业务全面中断;4家村镇银行机房没配备机房专用精密空调、自动消防设施和部署环境监测系统,科技人员无法及时了解机房环境变化,在没有安排机房值班的情况下,若发生突发情况,科技人员无法及时处理,从而造成大的损失。

(四)未设立独立的科技部门,科技人员配备不充足,日常科技风险防范压力大。辖区村镇银行都没有成立独立的信息科技部门,信息科技工作职能设置在综合部,与日常科技工作开展、中心机房设备维护和保障业务连续性工作方面的高标准要求不相适应,科技岗位人员同时还有其他业务指标考核的压力。受人员配备影响,村镇银行都没有安排中心机房7×24小时值班,机房夜间出现突发事件,易因联络机制不健全造成紧急事件处理不及时。机房日常巡检未实现规范化,未搭建机房环境检测系统,机房空调发生故障造成机房温度异常,或空调发生漏水故障时无法及时发现,从而造成风险的进一步升级。同时,日常科技风险防范不健全。3家村镇银行都未实现移动存储设备的规范管理,易造成数据泄露。1家村镇银行网络管理不规范,使用网线切换器在同一台办公机器登录办公网络和互联网络。4家村镇银行均未采取技术手段实现对电脑进入办公网络的准入控制。

(五)应急预案不完善,应急演练不主动,业务连续性保障工作不到位。辖内村镇银行组建了应急管理组织架构,制定了应急管理制度,但是普遍存在应急预案场景不全面、应急演练开展不主动的问题。应急预案多套用发起行版本,未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自身制定应急预案的机构多存在情景模拟不足、预案流程不细、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在日常的应急管理中,科技部门与业务部门联动较少,应急演练只是局限于科技层面,演练范围也只是局限于电力、消防、网络方面,缺乏业务应急与科技应急的综合演练。

三、加强村镇银行信息化监管的建议

(一)村镇银行应进一步完善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架构。村镇银行应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纳入银行整体风险管理框架中,在科技治理上应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和相互制衡。高管层要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充分考虑自身经营管理的特点,制定符合村镇银行总体业务规划的信息科技战略、信息科技运行计划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从人力、财力资源上保证信息系统能够稳定、安全、高效的运行。村镇银行应努力克服信息科技管理制度整体移植所产生的水土不服问题,在参考发起行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细化落地措施,针对本行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二)村镇银行应进一步规范机房建设和日常运维管理。村镇银行应建立独立的中心机房,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管理,配备足够的信息科技设备。制定机房管理制度,定期巡查机房环境并做详细记录。加强移动介质管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对接入内部的网络要采用技术手段经过多重认证进行规范。加强机房环境检测系统布控,做好机房温度、湿度、消防等监控工作。加强病毒防控,及时采用技术手段升级杀毒软件病毒库并制定病毒防范相应策略和处理流程。

(三)村镇银行应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和业务连续性的保障工作。村镇银行要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架构,提高自身开展应急演练的主动性。制定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充分考虑应急场景,并明确部门分工,加强科技部门与业务部门的联动,逐步转变信息科技风险只存在信息科技部门的理念。应急演练中要验证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演练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滨州监管分局)

电力行业信息网络安全的现状研究 篇4

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主要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摘要]目前,电力行业在落实网络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在此背景下,当代电力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应以加强系统漏洞扫描的方式应对信息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继而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本文从当前电力行业信息网络安全现状分析入手,详细阐述提升电力行业信息网络安全的措施,旨在其能推动当前电力行业信息管理手段的进一步创新。

[关键词]电力行业;现状;网络安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行业网络信息管理中,但随着网络平台开放性的不断增加,信息网络安全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关注,在此基础上,为了给予用户一个良好的网络服务平台,要求当代电力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注重对信息网络安全措施的应用,以此达到良好的信息管理目标。以下就是对电力行业信息网络安全现状的详细阐述,希望能为当代电力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借鉴。

一、当前电力行业信息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1.1 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经过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互联网用户正在以每年34%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因而在此背景下,安全防范意识的薄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当前电力行业在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中也逐渐凸显出防范意识较为薄弱的问题,即部分电力部门在内部数据整合过程中未实现网络安全维护平台的构建,导致信息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无法全面掌控到信息管理现状,导致信息安全风险问题凸显。此外,未实现对本单位网络安全现状的清晰认知也是当代电力行业信息管理中体现出的主要问题,为此,电力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且应注重培养信息管理人员形成主动预防意识。

1.2 病毒泛滥

近年来,随着网络病毒侵袭案件的不断增多,公安部门出台了《第九次全国信息网络安全状况与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报告》,并在报告中明确指出网络病毒侵袭事件已经占据了全部类型的70%,为此,应注重强化对其的有效处理。此外,从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网络现状分析中也可看出,随着计算机病毒木马品种的不断更新,其对杀毒软件的整体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由于部分电力部门未引进新型的杀毒软件,导致其在实施信息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逐渐凸显出病毒泛滥的现象,最终由此影响到整体信息管理水平。另外,由于网络病毒主要存储于网页及移动介质中,在此基础上为了提升信息管理的安全性,要求电力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病毒传播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病毒防御手段。

1.3 存在系统安全风险

系统安全风险也是影响电力行业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的因素之一,而导致系统安全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归咎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电力系统网络运行过程中需要通过服务器及交换机系统来开展服务环节,但由于部分电力部门此类系统中存在着一定安全漏洞,致使其在网络信息管理过程中易受到系统安全风险的影响而凸显出服务器配置错误现象,最终由此影响到信息的有效管理;第二,网络通讯缺乏相应的安全机制也是系统安全风险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电力部门在开展网络信息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着重对其提高重视。

二、提升电力行业信息网络安全的对策

2.1 加强系统漏洞扫描

在电力行业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中加强系统漏洞扫描是非常必要的,对此,首先要求信息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系统安全脆弱性的检测,继而在掌握系统实际运行状况的基础上,及时发现计算机系统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并对此问题展开有效解决,最终达到良好的安全漏洞处理状态。其次,在系统漏洞扫描过程中注重对漏洞扫描技术的应用也至关重要,即有助于促使电力行业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能对网络层及操作系统层展开有针对性的扫描行为,并将扫描结果以安全评估报告的形式展现出来,提升电力行业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的整体效率。

2.2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有助于提高电力行业信息管理人员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因而在此基础上,当代电力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强化对其有效落实,且应注重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参与到培训项目中,使其在培训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并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的实施,最终由此避免安全风险的产生影响到信息网络安全的有效管理。此外,在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宣传网络病毒防护也非常必要,即其有助于相关工作人员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规范自身操作行为,避免不规范操作现象感染网络病毒。

三、结语

就电力行业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现状来看,其在实施信息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系统安全风险、病毒泛滥、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等相应的问题影响到了信息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因而在此背景下,电力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从加强安全教育工作入手来引导信息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提高自身网络安全意识,避免系统安全风险的产生影响到信息的安全性。另外,系统漏洞扫描行为的开展也有助于信息网络安全的管理,为此,对其应提高重视。

参考文献:

[1]陈悦.浅谈电力系统信息网络安全防护及措施[J].广东科技,2012(9).

[2]方泉.美国电力行业信息安全运作机制和策略分析[J].中国电力,2015(5).

银行业信息化现状 篇5

当前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概况

根据银监会统计,到2012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78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5%,较二季度的4564亿元和0.94%均有小幅上升。

从商业银行的类型看

2012年前三季度,除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保持下降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和外资行在这三个季度内的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上升。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在内的所有类别的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均有所上升。具体来看,大型商业银行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为307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股份制商业银行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为74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7%,城市商业银行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为42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85%,农村商业银行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为48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5%,外资银行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为6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62%。银行资产质量的总体分布状况符合各类银行的经营特征和我们的一般判断。

2012年三季度末全部商业银行及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指标如表

1、表2所示。

就具体银行而言,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兴业、光大、浦发、招商、平安、华夏、中信)三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合计626.37亿元,较年初增加132.13亿元,增长26.7%。与年初相比,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均有增加,其中:浦发银行(600000,股吧)增加28.95亿,增量最多;平安银行(000001,股吧)增长71.7%,增速最快;华夏银行(600015,股吧)增加3.34亿,增长6%,最为稳定。不良率方面,三季度末,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0.64%,较年初上升0.07个百分点。与年初相比,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0.07个百分点,下降最多,但不良率仍为同业最高;中信不良率与年初基本持平;其他银行不良率较年初均有上升,其中平安、浦发上升较多,不良率分别较年初上升0.27和0.14个百分点。

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如图

1、图2所示。

从不良贷款的结构看

呈现出较强的同构性。区域方面,江浙等地区成为银行信贷风险暴露比较集中的区域,据媒体报道,9月末温州地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达3.27%,而在8月末时,这一指标为3%。某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温州分行截至9月末的不良贷款余额27.28亿元,不良率5.42%,不良贷款增量占全行不良贷款增量的70%。行业方面,钢贸、光伏等行业的不良贷款增长迅速。根据上海银监局统计,9月末,上海地区银行业钢贸表内外授信余额1853.08亿元,不良贷款余额24.34亿元,不良贷款率1.31%。业务方面,多数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业务、贸易融资产品等成为新增不良贷款的高发领域。银行间不良贷款的同构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竞争的同质性,还未形成真正差异化的经营策略。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2年年初以来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下降,既有宏观环境的原因,也有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宏观经济不景气。2012年前三个季度,我国GDP增速分别为8.1%、7.6%和7.4%,呈现出逐季下滑态势,表明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不少工业产品的产销量增长显著放缓,前三季度钢材产量增长5.7%,水泥增长6.7%,十种有色金属增长7.1%,乙烯下降2.9%,汽车增长7.3%。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减弱,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受此影响,不少企业出现产品销售不畅、资金回流减速、财务状况恶化、还款能力下降。

二是金融环境较紧。为防范通胀反弹,央行自今年5月18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和6月8日下调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后,再未对上述指标行调整,而是转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全社会流动性。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分别为20%和16.5%,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全社会的流动性依然较紧,不少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一旦受外部环境变化资金紧张,即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

三是部分出口导向型企业订单下滑。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增长严重低迷,1~10月全国出口累计金额为16709亿元,同比增长7.8%,一些行业和产品,如纺织服装等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不少企业的海外订单大幅度减少,再加上受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投入增加等因素影响,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效益直线下滑,沿海大量企业濒临破产,给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造成冲击。

四是部分行业受国家产业政策调控及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如房地产行业,在国家限购、限贷、限价等政策的作用下,整个市场极度低迷。1~6月,全国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1.2%,销售额下降6.5%,下半年有所反弹,但仍不景气。1~10月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2%,销售额增长6.6%。由于销售不畅,不少开发企业资金回笼缓慢,财务压力较大。此外,光伏、造船、风电设备等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在经济下行期得到极大释放,而这些行业在过去几年则吸收了大量银行信贷资金,当行业风险暴露后,这些信贷资金便被“套牢”。

五是部分地区和领域受民间借贷、担保代偿等影响。在过去两年流动性过剩时,江浙等区域民间借贷盛行。民间借贷资金大都投向股市、房市,在流动性收紧后,资金链断裂,波及到大量企业。此外,一些轻资产的行业,如钢贸等,普遍采用联保互保方式获取银行信贷,部分企业在获得资金后,并非用于购货等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极易引发风险,一旦出现偿债能力不足时,就迫使为其提供担保的企业代偿,从而由单个企业风险触发多个企业的成片、连环倒闭,银行损失巨大。

六是部分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近期信贷风险集中暴露后,不少商业银行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风险排查和自查自纠活动,对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也集中进行了反思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任何一个风险案例背后,总存在着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问题,如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风险管理流程不科学,风险政策制度不完善,以及在操作环节的授信调查不尽职,风险分析不到位,授信审批不严格,信贷监控不及时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业务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不规范行为,并最终引发信贷风险。

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趋势研判

未来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变化趋势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经济基本面情况

从目前情况看,宏观经济呈现出一定的企稳局面:一方面,摩根大通全球PMI指标从8月份站上50点后,已经连续三个月保持在荣枯分水线之上,10月份全球PMI为51.3。此外,自9月份以来,BDI指数呈震荡上行趋势,11月15日达到1024点。这两个先行指标预示着全球经济有进一步向好的迹象。另一方面,10月份国内发电量增速达到6.44%,摆脱了过去6月份连续2%以内的低增长或零增长局面。目前普遍预计中国经济在三季度已经见底,而根据国际经验,银行不良率见顶往往滞后经济增速见底两个季度,如果上述关于三季度经济已经见底的预判成立,那么可以预计我国银行业不良率可能将在明年中期见顶。

金融政策和金融环境

如果货币当局出台大规模释放流动性的金融政策,不少企业将因此能顺利渡过难关,降低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行的压力。并且,银行信贷投放量增大后,作为计算不良率分母的贷款总额快速增长,也会稀释不良率指标。但由于担忧通胀压力反弹,预计货币当局近期不会出台大规模释放流动性的意图,从这一点看,银行资产质量短期内不会有显著改善,仍将面临较大压力。各家银行不良率的下降依赖于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和严格控制新增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的先行指标变化情况

一般而言,银行逾期贷款、关注类贷款是不良贷款的先行指标,通常会有一定比例的逾期贷款的和关注类最终会转化为不良贷款。因此,考察这两个指标的变化情况对于预测未来不良贷款的增减有重要意义。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逾期贷款较年初增长32%,三季度不良即出现小幅回升。而三季度有4家银行公布了新增逾期贷款规模总计为106亿元,这4家银行上半年新增逾期贷款366亿元。从2008年至2011年的历史数据看,不良贷款一般在逾期贷款回升后一到两个季度出现反弹。若三季度全行业新增逾期贷款下降,预示着不良贷款的净形成率在2013年上半年回落的可能性较大。

从上述分析判断看,我们认为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体不会出现大的增长,但可能在未来一到两个季度继续小幅上升,并可能在2013年中期见顶,随后逐步回落。

提高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的相关建议

提高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一方面要着力银行经营的外部发展环境,提振市场信心,增强经济活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提升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控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宏观层面,应多渠道入手,通过加大政府补贴,放开市场准入等方式,刺激出口,提振内需,加速投资,加快经济恢复和增长。在微观层面,降低企业税赋水平,减少行政干预,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升发展质量。

二是逐步放松金融紧缩。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调低利率,减轻企业财务费用负担。

三是深化金融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所谓深度,指资金配置效率,引导资金投向资金缺乏且更具活力的中小企业。所谓广度,指大力扶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专门银行或专业金融机构,促进银行加大金融产品创新,丰富金融产品种类。

四是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一方面,加快建设股票、债券、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放开并购、重组的限制政策,出台有效措施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市场、资金、品牌、技术、管理等方式整合劣势企业,帮助企业盘活。

五是稳定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涉及上下游七、八十个行业,中小企业的贷款大都用房房地产作抵押,要保持房地产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六是增强银行间协调性。阻断因银行集中抽贷、收贷、催贷而引发的连锁反应,加强银行信息共享,促进银行有序行动,并引导银行通过贷款救济等方式与企业共存亡。

七是改善地方信用环境。减少政府干扰商业银行经营的现象,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规则办事,真正实现银行独立决策、自主经营。

中国纺织行业现状 篇6

1)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约4.1万户总共实现工业总产值5976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8%。纺织行业的主要产品在产量的增幅回落情况呈现出不同的程度数据比,规模以上人化纤增长了11.9%,布增长了12.9%,印染布增长了10.5%,纱产量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6%。这些准确的数据比较说明了纺织行业的整体局面呈现复苏之态,对服装行业的发展有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2)调研发现纺织行业由于近5年出口受阻,在国内推行产品的内销政策。2012年纺织产业的内销增速也出现了相对的回落之态,增幅则表现出持续的稳定。我们获得国际市场研究公司零点调查近期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国内服装鞋帽针纺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了

2.3%,比2011年一季度提高了3.2%,比2012年二季度提升了0.9%,比2012年三季度提升了1.1%。比2012年四季度提升了1.3%。纺织产业规模以上的内销产值为42107.2亿元余下为出口额。2012年全球经济形势不佳,外部环境较差,内需不振,不确定因素众多,纺织品行业都面临寒冬。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行业平均利润率达到6%,这在历史上是比较高的数字。具体来说除了化学纤维以外,其他各大行业利润率都有很显著的上升。但在产品出口方面的形势不太乐观,2012年纺织品行业出口总值下降了约1500亿美元,拉了我国出口的后腿,这在近10年不曾出现过。中国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杨世滨

分析,出现该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外部经济环境不振,另一方面是我国传统服装产业产能过剩。服装行业如何创立品牌扩大市场需求是发展关键。

二、中国服装行业现状:

1)我们针对中国服装行业做了调查,在经历了十年高速发展后,我国服装行业步入了调整期,出口下降。2012年服装行业工业总产值约18253亿,占纺织行业工业总值30.6%。服装企业必须加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转变发展思路,调整经营结构,扩大品牌内销。调查显示2013年前两个季度我国服装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656.41亿元,同比增长0.48%。产值前十省份中广东份额最大,浙江居次,福建、江苏、四川下降。行业利润总额860.16亿元,上海,北京、广州、成都这些有代表性的城市市场同比下滑5.67%-6.25%。预计2013年中国服装业工业总产值将达19000亿元左右,总额比去年增长2%左右,利润下滑4%-7%左右。

2)深圳是服装业工业总产值增长率最高的区域,2012年实现产值1700多亿元,出口近百亿美元,深圳主要以时装为主,在国内大城市一类商场占有率达50%以上,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线品牌稳步发展,自主创新和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沈永芳与我们交流表示,通过多年不懈努力,深圳时尚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已形成了良好的整体形象和明显的市场回报。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上,深圳没有简单

地将之看成传统产业转走,而是以打造“时装”产业聚集区为基础,鼓励企业走时装设计、品牌输出之路,才取得这样好的成绩。

3)通分析服装行业的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服装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2年中国服装出口额为6087亿元,2012年中国服装进口额为8122亿元。这组数字说明中国服装消费的能力再不断上升。出口与进口的差额说明服装消费市场对品牌的需求在不断升温。展望服装企业2013年的发展,出口方面,尽管我们遭到了东南亚国家的阻击(帖牌生产成本更低),所以尽管压力比往年大,但有品牌、有渠道的企业前景还是乐观的。

4)我们对国内服装经销商做了部分调研,10%-20%的范围被认为是安全库存,如果超过了这个库存,对服装商来说,就不是可控制的范围了。10%-20%的库存,也就是说生产10000件衣服,其中上线销售的是8000-9000,剩余的全部会放进仓库,这也是服装业这些年来的规律。不过随着这几年经济环境的变化,同时出口受到国际上的影响,遭遇到了不少国外采购商毁单的情况,导致2012年服装企业出现了大量的库存,甚至有些企业“服装库存够卖三年了”。也引发了市场对服装企业运营模式的质疑和对行业未来的担心。

5)很多中国的服饰企业近年来被卖不出去的衣服和鞋子逼上了绝路。调研数据显示,90%的服装企业被库存搞的很头痛。2012年线上服装零售却出现了井喷趋势,一举占据了服装销售15%。对服装企业来说,2012年是个“调整之年”,一方面他们得应对遭遇订单下滑带来的影响,同时想法设法去库存,而线上销售的高速增长是一个好的机遇,去库存不能只靠在线下打折促销,更应该把产品搬到线上去。当然只是放到线上,并不代表就能够得到好的销售,还得做好营

销等的工作,但放到线上销售,抢占线上销售市场,却是企业必须做出的调整。

6)2012年,零售业有三个数字震撼人心:一个是双十一淘宝和天猫交易额达到191亿;一个是11月30日,淘宝和天猫的交易额突破10000亿;另一个是经济人物马云和王健林就十年后线上零售能否占整体零售额50%的亿元赌约。服装企业还应该记住一个数字:15%。2012年国内整个社会零售额约23万亿,整体鞋服零售消费额约占社会零售额的10%,即2.3万亿;当前网络零售占整个社会零售额约5%左右,即1.15万亿元,鞋服零售约占整体网络零售份额的三分之一,照此测算,线上鞋服零售额约3450亿左右,约占到整体鞋服零售额的15%左右。2012年,线上服装城扎堆的开,京东商城推出服装城,当当网推出线上自有服装品牌和服装城,优购网推出服装频道,苏宁、国美由专业电器电商平台转向综合电商平台,还有天猫的淘品牌和传统服装品牌的众多旗舰店,服装销售成为线上零售的重要组成单元。

7)受到高库存的影响,2012年服装企业利润陡降,以下是我们调研的一些现状:森马服饰利润减少了38%成为首负,数据显示,34家服装类上市公司中,已经有25家企业披露2012年业绩公告,其中20家业绩大幅下滑,亏损比为6成。而这些上市企业预计2013有60%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10%-30%;40%则预计公司2013年业绩同比下降2%至8%。2013年7月20证监会发布中国服装上市企业通告显示,2013年中国服装上市企业公司净利润下滑1.5亿元,亏损4800万元-5900万元。在此情况下,服装部分企业另寻出路,预计,传统服装市场眼下终端零售仍无明显好转,短期难以复苏。进入到2013年后,全球经济依然是复杂多变的,各国

都在为了经济复苏寻找路径,并会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其他方面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策略,作为中国经济支柱之一的服装产业,深受着中国经济走向的影响,展望2013年服装企业发展的方向,服装企业必须挺住“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库存大是中国服装业不争的事实。但是,服装是一个细分的市场,粗略可细分为中老年装、西服、便装、童装、运动装、休闲服装、内衣、男装、婚纱、新娘装、唐装、旗袍等类别,库存大是一个群体,并不代表这每个细分类别都存在着高库存问题。一些面向大众消费群体的服装类别库存确实比较大,多数企业的库存都在10:1以内,但婚纱、新娘装、唐装、旗袍等类别企业库存产品为传统服装企业库存的10%。由此发展新类别服装品牌是当务之急。

8)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中国是13.4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近几年中国的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服装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纺织服装的总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十分之一,服装产业一直为中国出口创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一件来自于中国生产。目前整个产业由于生产要素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因素,受到了非常大的压力,这种改变可能是由于原来所依托的条件、基础和环境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面对新的发展时期,要从内生的动力上看待未来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一再提高,是一个必然趋势,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成本提高之后我们所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服装的同质化严重,导致价格战。而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装的要求趋向于个性化、专业化、特色化、方便化。服装产品除了面料与设计以外,主要是品牌、做工、质量等附加值。高品牌高附加值的企业利润空间其实较大。服装企业想要发展必须建立品牌高度、抓住市场机遇,完善品质。服装企业要想获得高速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的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三、服饰消费市场现状:

银行业信息化现状 篇7

网上银行作为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先行者,以其安全、便捷地对账户进行转账、查询及管理等各种银行交易,完全打破了传统银行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以低成本安全快捷等特点赢得了用户的称赞。随着金融信息化的发展,网上银行规模日益增大,效益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已较完善;二是网银用户和交易规模不断增加;三是网银服务用户“年轻化”、“高学历”;四是业务种类逐渐丰富,形成各自品牌。我国网银业务从起步到现在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但发展速度非常快,紧跟经济和时代潮流的快速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产品,由过去网银业务类型单一、服务有限,发展至现如今的种类丰富、服务品种繁多,陆续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牌。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虽已较完善,但是未与用户有效使用形成有机统一。

虽然我国各大银行都已完成网上银行基础设施建设,都已建立各自网上银行系统,但是网上银行适用范围小、客户面狭窄成为网上银行建设的瓶颈。目前的使用人数只占我国总人数的1/6,且1/3的网民都是年轻的大学生,大多数网民上网都是为了娱乐和查找信息,真正使用网银的几率不大。另外,网银的开通和普及主要是集中在沿海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里,而欠发达地区目前网络的覆盖仍然有限,有些地区目前仍然没有开通网上银行,导致失去一些潜在的客户群体。

2. 网上银行业务种类逐渐增多,但是信息资源整合程度较低。

虽说我国各大银行都已经建设各自品牌的网上银行,并将大部分业务通过网上银行进行开展,但是,我国仍然没有真正的网上银行。(1)当前所谓的网上银行就是各大银行通过自己的网站和网页,将传统的金融新产品和服务简单地搬到网上,并没有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各大行各自为政,在产品上没有摆脱传统业务功能的局限,服务项目规模也有限,科技含量不高,更多的是把网络看成是一种销售方式或渠道,而忽视了网络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潜力,难以满足用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增长的需要,基本处于一种亏损状态。(2)针对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系统尚未形成。我国各机构出于经营管理、业务拓展的需要,相继建成了自己的内联网系统,但各机构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影响了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银行信息网与财税、海关、保险等网络也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不同经济部门、不同行业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不能得到快速反映,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

3. 网银内部系统薄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安全问题是网络银行的首要问题,因为安全对于客户、商家、银行都是至关重要的。网上银行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使用方便快捷,但是据《2009年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显示,“网银安全”已成为网上银行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尽管当前计算机技术很发达,研发了许多加密技术,但计算机网络系统仍然不是很稳定,一些不法分子和黑客开始对网上银行进行攻击,盗取用户账号和密码及其他信息,给广大用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阴影,严重影响了用户继续使用网上银行的信心,不利于网上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三、提高商业银行金融信息化的对策和建议

1. 优化网上银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用户信息素养。

(1)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资源覆盖率。就目前研究可知,网上银行基础设施建设已较完善,但这只是平均现象,故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的投资。对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要在政策、财政上给予扶持,使更多的人可以用较低的费用使用宽带上网。(2)提升员工及客户双方面信息素养。一是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培训,银行可考虑在全国范围内对本系统的员工进行不同形式的专业培训,尤其应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培训。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管理和业务操作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二是针对目前大部分客户信息素养较低的情况,政府应高度重视,提升国民信息素养;各大行应积极展开客户培训,包括讲座、视频、现场指导等形式。

2. 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增强跨行业、跨部门信息联动。

要加强中国商业银行的未来竞争力,就要以整合网络经济资源为突破口,改变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和电子商务模式,搭建起以商业银行“资源整合者”为核心的、各种资源要素密切结合的、各个交易环节顺畅贯通的完整的电子商务体系。网上银行对信息发布以及业务整理,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整合各种有利资源,做好分类、细化等问题。建立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注重优势互补,加强协调互补,避免重复建设。

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网上银行安全性。

银行业消费者保护监管现状研究 篇8

关键词:银行业消费者 金融监管 行为监管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国金融监管从行业管理演变而来,监管理论和实践更多地关注维护银行体系稳定,银行业发展和风险防范,都强调监管者存款人保护之职责,监管目标定位于更多关注银行业发展与风险防范,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关注相对不够。近年来,银行业发展取得历史性变化,金融产品从过去单一的存取款,转向支付、理财、融资、投资等,服务深度和广度均已发生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由于一些金融产品专业性强,消费者对其产品设计、收益模式和风险程度不了解,在合同确定、产品销售中处于劣势,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开始凸显。2012年11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专门成立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旨在强化对银行业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现阶段,我国银行业消费者保护的实际状况究竟如何?本文拟以个人理财业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来评估我国银行业消费者保护的现状。同时,从监管的角度剖析查找原因,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建议。

1 银行业消费者保护现状

本文选择了银行业消费者投诉的高发领域——个人理财业务,设计了《在沪个人理财产品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问卷》。受访个体主要来自于笔者的亲属、朋友、同学及同事。并通过网络聊天工具(飞信、QQ)、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网络手段发放调查问卷。本次调查过程中,共收集到有效数据132份,其中男女比例为67%对33%。年龄跨度范围从20岁至50岁,并集中于30至40岁这一区间,样本数据覆盖了个人理财产品购买的主体人群。调查问卷题目分为银行业消费者、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银行业监管机构三部分,分别从三个主体不同的角度,了解银行业消费者保护的实际情况。通过统计分析,银行业消费者保护的现状可概括如下:

1.1 银行业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和维权意识虽有所提升,但是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最关注的仍然是预期收益率,对于风险提示和合同条款的关注度和认知程度明显偏低,法律维权意识尚待进一步提高。问卷结果显示,银行业消费者主要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以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获取金融相关知识。但是仍有57.58%的消费者认为自己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并不多。而银行业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并不会认真仔细地阅读合同全文。调查显示,48.48%的消费者只会粗粗看一遍,21.21%的消费者只看姓名、金额、日期等重要信息是否正确,更有6.06%的消费者基本不看合同,直接签名。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求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需要亲自抄录风险提示语句。然而,只有33.33%的消费者认真抄录了风险提示,57.58%的客户并未认真理解风险提示的内容,只是按要求操作,更有9.09%是由银行代抄的,完全无法实现监管部门制度设计的初衷。

1.2 银行业金融机构明显存在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过度销售”、“销售误导”、“充分告知”、“隐私保护”等方面分数明显偏低,消费者充分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仍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灾区。调查结果显示,主要体现在下述方面:一是银行在对消费者进行风险评估时,27.27%的消费者反映,银行存在根据其需要购买的产品来引导其在测评是选择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45.45%的客户反映银行要么代为完成风险评估测试或是风险评估形式不规范。二是银行仍存在过度销售。高达73%的客户反映银行存在过度销售的行为。三是银行信息披露不到位,风险提示明显不足。高达85%的客户反映,银行在销售过程中对产品的风险提示明显不足甚至未做提示,而对于银行的产品介绍只有3%的客户清楚地知晓自己购买的产品情况,大部分消费者无法理解产品的具体内容和运作情况。

1.3 监管部门对于消费者保护的作用显著偏低,监管部门对于消费者保护的效果不尽人意。其中,高达81%的消费者都认为监管对于消费者的宣传教育不够充分,同样高达81%的消费者认为监管对消费者保护的效果不佳,问责力度明显不足。

2 银行业消费者保护不力的监管原因分析

2.1 法律保护缺失,导致监管问责不力,消费者保护不足。

对银行业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银行业消费者保护基本立法缺位。目前我国尚无关于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立法。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仍然没有将银行业消费者与其他消费者加以区分。《商业银行法》仅在第三章规定了对存款人的保护。《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仅在立法目的中有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的规定。二是作为银行业监管部门,银监会针对消费者保护的监管规制往往过于原则,缺乏针对性和强制力。特别是对于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和知情权两大最为关键的权益保护上,缺乏具体细化的监管规定,难以作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问责的有力依据。

2.2 缺乏专门的银行业消费者保护监管机构,监管资源配置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

当前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主要侧重于对金融机构的规范性、风险性进行监管,对银行业消费者权益的监管较为薄弱。且金融分业监管体制虽能满足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细致化监管要求,但很难从容应对金融混业发展引发的监管漏洞。另一方面,虽然,2012年3月,银监会获批设立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但目前各派出机构尚未配备专职的消费者保护工作人员,监管人员对于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专业知识欠缺储备和更新,监管资源的分配不利于形成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的专业化优势。

2.3 传统的监管方式无法实现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效监管。

多年来,以审慎监管为重心的监管架构主要致力于机构或单体风险管控,对市场行为监管的重视不够,激励不足,规制不严。而风险为本的监管更多专注于过程管控,使得监管规制变成事后提醒而很难实现“监管前移”。然而,像银行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出现的欺骗和误导消费者,提供不适合的投资建议,泄露消费者信息和隐私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恰恰处于审慎监管和风险监管的盲区。传统的监管方式难以及时发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行为偏差,进而制止、纠正银行业金融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情况的发生。

2.4 消费者投诉渠道不通畅,缺乏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

消费者与商业银行发生纠纷后,银行业消费者较多地依赖于向监管部门投诉或是向银行投诉。然而,消费者投诉的效果,特别是监管部门的处理结果却不容乐观。目前,银监会主要依照《关于加强银行业客户投诉处理工作的通知》和《银行业消费者投诉处理规程》进行处理。但由于缺乏上位法依据,认可度和强制力有限,进而导致处理效果不佳,问责力度不够。

2.5 金融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造成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不足。

金融产品相比一般产品涉及的专业知识较为复杂,而银行业金融该机构拥有涉及金融投资、数理统计、财务会计、法律等全方位知识背景的专业团队。因此,消费者在产品购买、定价、利益分配甚至诉讼等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同时,银行业消费者的法律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对于金融产品和服务合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银行业消费者事后的自我保护能力明显不足。

3 加强消费者保护监管的政策建议

3.1 完善现有金融法律

首先要将金融消费者保护明确列入监管目标。金融消费者保护不仅是维护消费者个人利益的需要,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金融监管的目标既包括维护金融机构安全稳健运行,也包括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目标。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新金融监管理念,将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与审慎监管并重,并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固定。其次,制定《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在《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中明确银行业消费者的权益,突出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如实陈述、全面披露、平等对待、信息保密等义务,并赋予监管机构强制权和处罚权。最后,细化监管规则对消费者保护的要求。突出完善对客户信息安全保护和消费者特别是弱势群体知情权的保护要求,并增加相应的问责条款。

3.2 提升银行业消费者保护监管的专业化

我国在现行“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框架下,银行业消费者保护职能不仅缺乏相对审慎监管的独立性,还散落于多家监管机构。在各监管当局都已成立消费者保护部门的背景下,强化银行业消费者保护部门的资源配置,实现银行业消费者保护监管的专业化,形成在履行银行业消费者保护职能方面的专业优势,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3.3 践行以消费者保护为导向的行为监管

行为监管是对审慎监管的必要补充。行为监管强调主动监管,实施提前干预,鼓励有序竞争。对我国而言,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硬约束制度框架下,银行业实施行为监管应坚持“以机构监管为主导,以功能监管为支撑”的原则,提前介入、有选择地干预金融机构产品的销售和服务流程,形成新的监管切入点。从产品全流程入手,分析影响利益分配的各个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审批、市场营销、信息披露、售后管理、投诉处理等。重点纠正金融机构服务行为偏差,严格产品销售标准,细化金融服务标准,从源头上预防银行业金融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发生。

3.4 理顺银行业消费者纠纷解决机制

建议坚持“先机构后监管,先基层后总部”的原则,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明确各层级的消费者投诉受理程序规程。监管机构应督促银行业机构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争议解决机制,因为银行始终是处理消费者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其次,可以在监管部门的主导下,为金融消费者的纠纷提供一个自律性的协调机制。银行业协会可以设立专门的处理消费者投诉会员单位的机构,并制定相应的处理程序规则,为消费者投诉提供一个平台。三是各级监管机构在信访工作的基础上,增设专门的消费者投诉受理部门,对消费者投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调解,督促有关金融机构限期解决问题。

3.5 加强对银行业消费者教育

由于我国银行业消费者群体大,金融法律知识缺乏,银行业消费者教育任务繁重。加强银行业消费者教育应该由监管者、银行业金融机构和行业协会共同推进,形成合力。首先,监管机构应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工作,为金融消费者提供高水准的信息咨询服务;增加监管工作透明度,强化金融知识普及,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短信等渠道,深入开展银行业消费者宣传教育活动,主动做好宣传讲解。同时,更加重视金融基础教育,推动建立持续系统全面的消费者权益教育体系。其次,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金融消费者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金融基础知识和信息,制定专门的金融教育计划,在日常营销宣传中,注重对这部分群体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再次,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行业协会应协助监管部门组织银行业机构开展相关工作,代表行业与社会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更好地发挥各方在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中的合力。

参考文献:

[1]李世宏.银行业消费者保护:最新进展、国别比较及启示[R].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论文上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

[2]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银行业消费者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李源洪.我国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需重点关注的几项工作[J].银行家,2012.10:108-111.

[4]李金泽.完善银行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架构——兼评《中国银监会关于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切实做好银行业消费者保护工作的通知》[J].银行家,2012.8:16-19.

[5]邓智毅.建立完善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J].中国金融家,2012.8:66-68.

[6]Barr,Michael,Sendhia Mullainathan&Eldar; Shafir. Behaviorally Informed Financial Services Regulation [R]. New America Foundation,2008.

[7]CGAP.Consumer Protection Policy Diagnostic Ropert:India[R].2010.

[8]FSA.The 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approach to regulation[R].2011.

[9]周海林.银行消费者保护监管研究[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41-46.

上一篇:学习5s管理总结体会下一篇:居住证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