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解析及素材运用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3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解析及素材运用(精选5篇)

2023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解析及素材运用 篇1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与江西的《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四川的《过一个平衡的生活》、安徽的《为什么能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等作文考题相比,2013年高考广东卷的作文题则是集中于社会热议的道德范畴,让考生根据三个贫困家庭对富翁捐助的三种不同态度,来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文笔。广东高考作文直面近几年来备受社会热议的道德范畴:富人扶贫与穷人受施的关系,在2013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中无疑独树一臶。

众所周知,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驱地,历史上也多受港澳和外来文化的多元化影响,考生思维多元,想法活跃,因此,自2004年广东成为全国高考作文首次实行分省区命题的地区后,每年高考,广东作文的考题,都成为全国的关注点。这次也不例外。不过,像今年这次直面社会热议的贫富关系的道德话题,在高考作文出题还是首次。

就审题来说,这则材料意思显豁,角度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慈善家以及贫困三家对“捐助”的不同态度,引出“如何做慈善及对待慈善事业”这一论题。我们可以把立意角度建立在“慈善”与“报恩”“偿还”“施舍”的关系中来理解,更能开掘此次作文审题的内涵。

可从四种人的四个角度任选其一来写。一个是慈善家,比如从这个角度说,可以赞扬他的行善之心、慈善之心,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三个不同的家庭,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个是“感恩”,从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对别人的信任和感激之情;第二个以后会偿还,强调“责任和自强”,从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要经过思考鉴别之后决定取舍等;第三个是因为“尊严而拒绝”,从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当今的信任危机,进而分析其原因和危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说虽然贫困但不受嗟来之食,有骨气。其中每个角度又可以引起其他一些小角度,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来写。这三种元素都是时下社会多元化的折射。

【素材运用】

有一个富商,他到他所要帮助的贫困山村考察。村民们面色青黄,衣衫褴褛,这让他深感捐助钱财的必要。但当他发现村民用美丽的斑竹烧火时,十分吃惊。原来此地虽盛产斑竹,但村民们只用它来烧火。商人不禁感叹:如此资源却不懂好好利用,即使我捐再多的钱又能改变什么!他要改变村民们“等、靠、要”的传统观念。于是他决定不直接捐钱到人,而是投资斑竹的开发加工,他请来大学工艺美术的老师设计了很多斑竹日用品和工艺品,然后组织村民们生产,自己再出钱帮他们做广告销售。村民们终于意识到本村资源的财富潜力,转变了观念,搞起了农村经济,最终摆脱了贫穷,走上了富裕之路。(《富人,请改变一下你的观念》)

运用点拨:聪明的施予恩惠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及其所带来影响或许比我们所想象的还要深远。富人捐助时,如果从单纯的乐善好施的“好人”向慈善家的转变,也许效果更好,更有意义。

【优秀作文一】

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

一考生

慈善,本该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字眼,是一个能让行善者体知自身对于社会超出个体有限价值的义举,亦当成为受助者生命的冬天里的一把温暖的手炉,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尴尬人尽皆知,就如那个感激却婉拒的家庭。

使慈善处于如此进退维谷的境遇的,在我看来,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况下,我无奈地认识到,行善者的一颗赤诚之心无可臵疑,而他们行善举的方式往往成了让爱传递的最大阻碍。正因为他们总是惯于以“救世主”的目光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善意,受助者在这目光的省视下被点燃的一颗过于澎湃的自尊心让善意之举充满了火药味,从而,受助者拒绝牺牲在弱势地位下愈显珍贵的尊严和平等来满足慈善家的自身价值认同。就如那最后以施舍之名拒绝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难以为继的他们需要这份帮助,也许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经历或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让他们艰难的选择拒绝。然而,慈善之路不应因行善方式不当而闭塞阻滞。既已找到症结,何不求良医以自治?

真正的慈善家往往坚决丢下慈善这件标签,而以人类共同体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约翰多恩那句:“人不是一个孤岛,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想帮助的对象,才能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他们以乐于接受而有意义的帮助与扶持,让受助人觉得,他们是以平等的地位扶持着前进,而不是如难民领取政府施舍的粥粮。

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发现了“苦力”的价值的基础上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在平民教育运动中,与其称他为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为所有农民、苦力的老师、朋友。他曾说:“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他不愿安居太师矣,空谈误国计,而是扎根到农民中,探索真正对他们有用的善举——开化与教育。

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要成为坚固的岛屿,需要慈善的力量来修补脆弱的堤坝,而要让慈善有力前进,就必须行善者脱下救世主的眼镜,带上捐助对象的眼镜,扎根到他的世界中,问一句:“你需要什么,我们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么?”这才是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们以对的方式共同前进。

【点评】

文章立意准确,能紧扣富翁热心慈善事业,捐助三个家庭的材料,引出有关慈善的话题,并以此为中心内容展开论述。文章富含哲理,思辨性强。作者认为真正有效的善行需要采用适合捐助对象的行善方式,在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搭建起平等互信的桥梁,让善意顺利进行,让爱心顺利传播。并对当前慈善存在的社会问题分析较深入,认识较深刻,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理性而平实地论述了生活的真谛,娓娓道来,十分亲切,毫无空洞的说教。所用材料新鲜、典型,颇有时代气息,全文条理清晰,论证较有层次,结尾点题照应开头,首尾圆合,逻辑性强。

【优秀作文二】

让爱双向流动

一考生

中国有句名言说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报答他人的善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被沿袭了下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接受了帮助却当作理所当然,而不怀感激之心,报答以爱的话,谁还愿意提供帮助呢?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请莫伤好人心,让爱双向流动。令人可喜的是,心怀感激的人在我们的社会是占主流的。当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发财致富时,他必定不会忘记自己以往艰苦的日子,这也就使他有了传递爱意给那些还有需要的人的愿望。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相信大多数人是愿意品尝到感激的喜悦之情的。当施舍者看到自己帮助的人懂得回报,哪怕不是对自己,而

是对社会、他人,他已经看到自己所为的价值,这无疑让他产生了延续自己善举的动力。这是爱的付出,是爱的双向流动,也是爱的获得,社会因此受益。也许你只付出了一分,但社会可能受益万分。还记得去年夏天北京那场特大暴雨吗?灾情在播报着,但温情也在上演着。一伙从河北农村赶来的人们救助灾民,臵个人安危而不顾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赞赏。殊不知,他们都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获救者,是众人的无私奉献让他们拥有了继续生存的物资和信心。而现在,不忘回报的他们来帮助另一拨人获得新生。爱与正能量的流动顶托着社会,站立、前进。我们也忘不了那最美丽的乡村教师——伍玉锡,身患胃癌十多年,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他这么多年来从没落下一节课,从没少批改一次作业。是社会人士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关怀、帮助他支撑在讲台边。这种双向流动的爱比金子更宝贵、更坚硬。

当然也存在着爱的“返回链”缺失的现象。看看陕西一位任内帮众多企业融资,任后却惨被企业“抛弃”的局长便可知,单向的爱是多么痛苦,社会将会变得不那么和谐。

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

【点评】

这是一篇观点新鲜、思辩性强、内容充实、论述深刻、富有说服力的典范议论文。作者认为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还是可以流动的。而捐助与受助都是爱的表现,彼此都应该互相尊重,互有沟通交流,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会充满爱。从立意这个角度来讲,作者这样的立意在众多考生中算是上乘的,也是最值得肯定的一种立意。全文思路清晰,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可以说,这是一篇构思缜密、阐述深刻到位的好文章。

【优秀作文三】

点亮万家灯火

一考生

一个热心慈善的富翁,向三个贫困家庭提出捐助,却收到迥然不同的答复。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

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

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这是善。

面对他人的善心与善举,我们理所应当以善回应,在这一来一往中,爱在传递,善在弘扬。

戒者,乃戒心、戒备,实在要不得。就好比在凛冽的寒风中饥寒交迫的时候,突然有人端来一笼热腾腾的包子,你却嗤之以鼻,眉眼高扬,啐了一口唾沫,拂袖而去,这该是多么让人心寒!比起施舍,我们更应说是帮忙与互助,没有富人与穷人间的高低不等,将彼此联系的应该是共同进步,谋求大众幸福的温暖纽带。若存戒备,则是筑起冷酷高墙,密不透风,爱也无从渗入。

虑者,乃忧虑、焦虑,也非为上策。虑者将他人轻松的好意化为了自己肩上无形的千斤重担,他们明白接受应当回报,却并未透彻领悟这回报的内涵。他们将目光聚集在所接受的善款上,思量着自己日后是否有能力负担起这重债,殊不知若是把接受的善心融入生活,发散出去,尽己所能点亮那些更需要光明的人们的心房,那该是最好的回报。所谓虑,也是多虑了。

善者,受于外物,发于内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学会感激,点亮自己的心。在危难关头,适时抓住别人伸出的援手,也不仅仅是接受,更需要内心的空旷与澄明。倘若如戒者一样的拒绝,那么日后的生活该还是在温饱线上挣扎。

更重要的是,不懂得接受,便不懂得给予,闭塞的心容得下多少爱的填充?倘若如虑者一样的多虑,那么日后的生活该是被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压力压垮了腰,接受而只念偿还,不知更大范围地传播开去,爱心也要枯萎在手心里。

惟有善者,不设无味戒备,不思多余念想,懂得接受,也该是会乐于分享。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话并不只在施予者,在受予者身上同样适用。接受,并感恩,让光明传递,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点亮万家灯火。

【点评】

面对富翁真诚的捐助,眼前贫困的家庭该不该接受呢?本文作者能很好地领悟命题者命题的意图,不沿惯常的定势、庸常的思维出发,从一个特定视角,以一种独出心裁的思维去关注、感悟、品评生活,自主体验,开辟并丰富考生思考生活的新视角——有利于善的传递、爱的弘扬,就应该接受。新颖的立意,赢得阅卷老师的赏识,再加上思路清晰,选材典型,阐述深刻,使全文具有了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优秀作文四】

悦纳捐助

一考生

人生如潮汐,有高潮,有低潮;人生如群山,有高峰,有低谷;人生如行路,有坦途,有崎岖。当人遭遇低潮,跌入低谷,甚至落入险境、绝境时,是否渴望一双援手?可真正当帮助、援助和捐助来临之时,犹豫者有之,怀疑者有之,拒绝者有之,让捐助者深为不解和尴尬。捐助者,怀抱一颗爱心,扶危济困,力行善举,受助者要勇于接纳,欣然受助。只要受助者把握“感”、“干”和“赶”三字诀,就可以把捐助者的爱心传递,善意传承。

“感”,是感谢、感激和感恩,只有心怀感恩才有远大胸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捐助者的行列,热心慈善,也有越来越多人的受助,走出困境。但是,这其中也有不谐和的音符,有人认为受助是天经地义的,有的人感觉像“中奖”、“天上掉馅饼”,甚至有的人恶意揣测捐助的动机和意图,这些确实是要不得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浣娘的一碗红薯饭,韩信牢记心中,为她养老送终。邻家大妈的一袭寒衣,欧阳公终生抚养;15岁时别人30元的帮助,陈光标接受媒体采访时经常提及。正是他们的感恩之心,才让他们有了远大的胸怀,才让他们有了追求梦想的情怀。受助者,“欲壑难填”不可取,一味拒绝,敬而远之,似乎也很难说是摆脱困境之道。摒弃抱怨,心存感恩,捐助者会开心,受助者会宽心。

“干”,是鼓足干劲,努力做事,只有拼命干才能走出困境。贫困,生活无以为继,别人的帮助是伸入大坑的扶梯,是深井探下的油灯,摆脱困境,还要靠自己努力。金钱的贫困不要紧,心灵的贫困最可悲。有些人面对困境,不是积极努力,而是“等”“靠”“要”,唯恐没有得到捐助,抱怨受捐少了,躺在别人的捐助上睡大觉,消极等待,不是把捐助的钱物化为再生产的资本、突出贫困的种子和走出困顿的动力。如此守株待“捐”,只能一穷再穷,永无翻身之日。人穷志不穷,把别人的捐助一部分用作日常所需,更多的要投入学习技能,子女的教育,用知识改变命运。只要认真做事,总有一天会拨云见日,摆脱困境。不放弃,不抛弃,大干快干,受助者尽心,捐助者舒心。

“赶”,是迎头赶上,是赶超超越。花无百日红,人无一世穷。懂得感恩,回报社会,努力做事,是感恩的做好方式。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超越平常的生活,是捐助者最愿意看到的结局。一个受捐助的贫困学生,好好学习,掌握科学

知识,是捐助者乐于见到的;一个受捐助的贫困家庭,真抓实干,尽快摆脱贫困,步入小康富裕,也是捐助者乐于见到的;一个受捐助的地方,大干快干,争取后发优势,尽快摘掉贫困的帽子,更是捐助者乐于见到的。面对捐助,受助者要有感恩之心,感恩之行,更要有感恩之志。

智明志坚者,难可除。别人的爱心善举,受助者要高兴接纳,要“拿来”,用感恩之心,化作感恩之行,激发感恩之志。让爱心善举和感恩回报良性互动,让社会遍洒爱心之甘露,让人间遍开幸福之彩花。

【点评】

2023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解析及素材运用 篇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命题解读】

这个题目内容突出思辨性,不在审题上设置较高门槛,但在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方面,由于题干中“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的提示,考生普遍反映对素材的运用有些不充分,素材选择也有一定难度。

但只要确定立意后,打开思路,由此即彼,由浅入深,由自身的语文学习经历拓展开来,就能融会贯通,信手拈来。

1.热点素材

前不久去世的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就十分酷爱阅读。她认为:读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能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她通过大量阅读,文学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日后翻译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还有2011年福建高考作文唯一满分作文获得者、著有《为生命松绑——一个高考满分作文学生的阅读笔记》的白杏钰,她从大量阅读中收获了思考力、汲取了精神的营养,学会了理性阅读,最终实现从应试写作中突围获胜。

2.人物素材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堪为典范:她所带的一个班自小学一年级开始,至六年级毕业,学生积累了100多个寓言、200多条古今中外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诗词、1000多条成语,因而她的学生文笔流畅,出口成章。

3.名言素材

写作此文时,考生可联想从题干中这三种语文学习方法方面有关的名言,必能使文章充满哲思。如“语文学习的外延和语文生活的外延相等”,强调社会生活实践对语文的重要意义。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要养成阅读能力,非课外多看书籍不可。课本只是举出些例子,以便指示、说明而已”,强调课外大量阅读对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性。朱熹说“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也”,也都强调了阅读对提升思辨能力的意义。课堂的学习和积累同样重要,俗语说“努力向上的开拓,才使弯曲的竹鞭化作了笔直的毛竹”,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开拓,语文素养才能提升。

4.经典素材

如能选择一些较为陌生化的经典素材,反而会给人全新的视觉冲击感。这里试举一例,儒家文化典籍《礼记》中就有“无征不信”的话,意思就是没有实践的东西和理论不能使人信服,这恰恰说明社会生活实践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著名的诗歌《观刈麦》和《悯农》,就是作者深入社会观察之后有感而作的,强调了文学与实践的关系;还比如读《1984》加深了我们对自由的信念;读《月亮与六便士》,让我们懂得了理想与超脱。这些都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高分作文一】

腹有诗书气自华

柳怡泽

东坡居士曾在《和董传留别》中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而欲有“气自华”,必先“腹有诗书”。课堂有效学习保证了阅读能力,社会实践则建立在广博阅读培养的独立人格之上,我以为:课堂有效学习是大量阅读的基础,大量阅读能有助于参与社会实践,博览群书正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素材运用亮点1】引用苏轼的名言,为“博览群书正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这一中心论点的引出和展开做铺垫,提升文气,先声夺人。

古往今来,儒士孜孜求学,却只因“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渴望以学为径,一朝腾达,终成富贵。而如此功利名誉驱使之下,被动受之,化为己用,浮躁于句读斟酌,自然无益于语文素养。《大学》中有八目之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课外阅读是对新天地的开拓,格物致知,笃学思辨,提高语文素养,就在此潜移默化之中。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学府求学,嗜读若命,五年来,合衣而睡,废寝忘食。苦读中彻悟经学,启蒙思索现世,立志兼济天下,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由此观之:孜孜嗜读,提升素质,腹有诗书,胸有大志。

【素材运用亮点2】通过分析素材“《大学》八目”,揭示课外阅读是潜移默化、提升语文素养的基本方法,内容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引人思考。后又用范仲淹的例子强化印证,最后通过两个例子的合力,得出论点。

广博阅读,绝非粗浅涉猎打发时间来求得内心自我认可。荀子《劝学》有言:“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课外阅读正是一种学习,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毫无效果,面对受启发的文字观点,勤于记录,勤于思索,将课外阅读大大“有用化”。老子《道德经》尝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课外阅读重在积累,大事作于细,利用好边角料时间广泛阅读。即使是片段时间的阅读,也要端正态度,虔诚谨慎。博览群书,无时不刻,重视思辨。

【素材运用亮点3】本段用《劝学》和《道德经》两个先秦诸子的例子展开剖析,用《劝学》中的句子从反面论证广博阅读,绝非粗浅涉猎,又在此基础上深化,用《道德经》中六句强调阅读重在积累。以上两例的分析,适切性强,内容充实,论辩有力。

教育家陶行知有言“生活教育,社会即学校,知行合一”。大量阅读为基础,有了广博的知识、独立的思想,方可指导行为,知行合一。而社会中的实践又可以引导你发现知识所缺,引领你开拓更广袤的知识世界,阅读研究未曾涉猎的领域。《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民国时期教育学家陈寅恪博闻强记,留洋十三年勤勉学习饱览经纶,二十六岁便立志将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此后笃行其志,未曾废止,即使日后年事已高,双目失明,依旧挥汗三尺讲台数十载。故曰:若无“博学之”,何谈“笃行之”?社会实践提升语文素养,必须有强大的知识体系作为后盾。沉迷盲目的社会体验只会忘却初心,迷失自我。由此,开拓创新,知行合一,前路可期。

nlc202309091326

【素材运用亮点4】结尾进一步引用大量事例,尤其是陈寅恪的例子,彰显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并和前面的《中庸》事例结合进行分析,对“社会实践提升语文素养,必须有强大的知识为后盾”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孜孜嗜读,腹有诗书,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无时不刻,重视思辨;开拓创新,知行合一,前路可期。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素养之提升终水到渠成。

【阅卷总评】

1.素材丰富,充满传统文化气息。作者在本文中大量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素材,如《老子》《荀子》《中庸》《大学》中的一些句子,凸显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后文又使用陶行知、陈寅恪等民国先生的事例,使文章充满文化韵味。整篇文章来看,不就是作者通过阅读建立起丰厚的语文素养之体现吗?

2.使用恰当,层层深入揭示论点。行文中作者适当引材料,分析材料也围绕论点展开,如第二段先通过《大学》揭示课外阅读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又用范仲淹的例子强化印证,最后得到第二段分论点,在事例分析中不断印证深化。

3.首尾呼应,结构圆融,深化中心。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苏轼“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首尾呼应,起到强调作用,深化了文章中心,使全文得以升华。

【高分作文二】

语文“三部曲”

陕西一考生

从菁菁校园走出,我们风华正茂,求知若渴;涉入浩瀚的古今名著之海,我们书海拾贝,寻求灵魂本源的共鸣;问鼎河山,师法自然,从一鱼一雁中悟出禅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的外延即是生活,学习语文得用一生的时间。的确,大至晴空万里,小至滚石沙砾,所指之处,语文的内蕴无处不在,广博的语文的确让人学及一生,也用及一生。

【素材运用亮点1】开篇运用排比,巧妙结合材料展开,对“语文内蕴无处不在”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出写作的中心。

课堂的学习无疑是学习语文的基石。句读之法,赏析之术,字形字音,病句辨析,虽说诸事巨细,但也千万不可马虎大意,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仲永会无师自通,尚未识字便提笔作诗,况且仲永最后也并非学有所成。

【素材运用亮点2】结合语文知识分析,引用仲永等经典人物素材,鲜明典型,更能引起共鸣。联系经典素材展开深入分析,揭示出写作的中心,有很强的说服力。

高山起微尘。任何一座大厦都是一砖一瓦堆砌成的,语文同样如此。身为学生,课上有良师相授、有同窗共勉,畅游知识的汪洋,此为一大幸事。但更重要的是坚持。“不积小流无以至千里”,不积累就不能学好语文。语文需要的是厚积薄发,只有积累够了,学得多了,遣词造句之间才会有胜于他人之处,字里行间才会更能让人折服。

【素材运用亮点3】名言素材能够彰显文章的文化气息,本文运用荀子的名言展开剖析,写出积累的重要性,语句锤炼,可谓文采和经典相结合。

语文之学习,到了一定境界便贵在思考,思想胜于词藻华美下的空谈,优于金玉其外的浅显之句。然古人书籍,今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当思多览。

伏尔泰曾说:读书使人心眼明亮。书中有我们前所未闻的故事,有我们永远无法经历的人生。而思想便在阅尽书中百态后自然而生。

有学者说,文学来源于生活。自然,语文也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每个人的老师。但同时也不可囿于生活,不为生活所拘,师于生活而不可泥于生活。纵使生活有千百种姿态,取其最为动人处记之;纵使生活千磨万难,也可像塞万提斯的笔触幽默而又深刻。

课堂、书籍、生活三点成线,便可建成高耸的语文大厦;坚持、思考、感受便能得心应手,体味语文博大精深的魅力。

【素材运用亮点4】结尾扣住主题,对“课堂、书籍、生活三点成线”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主旨升华。

【阅卷总评】

1.巧用名言素材增强底蕴。作者文章开篇引用叶圣陶的名言,由此引出中心论点,“语文的内蕴无处不在”,观点的位置鲜明,给阅卷教师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行文中,巧妙引用荀子、伏尔泰等名言,说明语文学习与课堂、书籍、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引用巧妙,增加了论证力度。

2.借用经典素材显文采。行文中作者适当引用材料,分析材料也围绕论点展开,精炼而生动。在围绕论点选择素材方面,作者精心构思,选取了大量教材的例子,突出了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让论据材料充分燃烧。尤其在论及课堂学习方面,从“怎么样”提升深入挖掘,引出了积累和坚持的观点,足见作者观察生活之细,思考问题之深。

编辑/于智博

2023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解析及素材运用 篇3

材料的表达指向非常明确:第一段关键词为“创新”“人才”,突出浙江省“创新”出台了诸多人才政策,促进“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第二段的核心句为“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拓创新”,并且举三个实例说明各行各业的青年各有创新和发展;第三段关键词为“注意结合自身”“未来发展”,阐述了明确的写作指令。

第一段阐述整个时代环境的背景,第二段列举了一系列普通人成功的例子,第三段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展望未来。写作重点在于青年如何把握时代机遇,顺应时代需求,进而走向成功。

2023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解析及素材运用 篇4

[文题]

请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题解]

显然,题目中的“星空”,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要理解“星空”的含义,首先要了解“星空”的特点。

星空是美好的,它高、远,浩渺而美丽。这些特点象征了人生目标、人生境界、人生理想,也可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伟人。理解了“星空”的特点,就可以构思成文了。

怎样理解“脚踏实地”呢?

今年五四,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李丹琳把自己写下的“仰望星空”赠送给总理时,温总理挥毫相和的便是“脚踏实地”四个大字。

“脚踏实地”是一个过程,实现“仰望星空”的过程,是一种方法,实现“仰望星空”的方法。温总理是希望祖国的接班人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实现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也可把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实现人生目标的立意诉诸笔端。

不能忽略题目当中的“与”字,“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是有逻辑关系的,在行文中,二者都要涉及到。可以让二者等量齐观,阐述二者同等重要。也可以偏论一方,或着重肯定“仰望星空”,或着重肯定“脚踏实地”。但无论怎样写,都要对二者有所比较,阐明二者的联系,体现思辨能力。

从材料的选择看,用来论述本题的材料不胜枚举,古今中外,都能包含进去。但是在运用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材料与题目的共同点,深刻透彻地进行论述,而不只是泛泛地叙述材料。

此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使学生能够自由抒发,自由表达。

尽管如此,从阅卷情况看,大部分考生的关注点是自己的人生,对“自然”“社会”的关注寥寥无几。所以相似雷同的立意多,创新高远的立意少;材料的选择上比较趋同,古人以司马迁、陶渊明、李白等人为多,今人以刘翔、袁隆平、邰丽华居多,外国人中,大部分考生只知道居里夫人、海伦-凯勒、牛顿、科比、比尔·盖茨。南此可见,展现高远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以及选材避免陈旧等,是写好此题的关键。

[佳作展示一]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北京某考生

“让我们的思想天马行空,让我们的行动脚踏实地。”

这简单的一句话告诉我们成功不仅需要方向,还需要脚踏实地的行走。

方向如星空,当我们仰望它的时候,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思考,带来高远的志向。脚踏实地是通往目标的道路,只有踏踏实实地走过,才能取得成功。

“星空”与“脚踏实地”同样重要。只注重“仰望星空”,便只会夸夸其谈;只注重“脚踏实地”,则只是埋头傻干。只有将二者调和起来,才能获得成功。

在靠四轮马车出行,靠煤油灯照明的时代,一部靠蒸汽提供动力的车被认为是荒诞的,一盏不用点火的灯是不可思议的,这便是瓦特和爱迪生“仰望”时所看到的“星空”。为了把这些高远的志向变为现实,他们不断努力,不断实践。被蒸汽烫伤也无所谓,找不到合适的灯丝毫不气馁。他们“脚踏实地”,献身科学,孜孜不倦,在“星空”的指引下,“踏实”地走向成功。

试想,如果没有“仰望星空”,他们何来的灵感?没有“脚踏实地”,又怎能实现理想?他们把二者完美地结合,人类才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灯火”才更加灿烂。

一部电影的灵感可能产生于电光火石间,但把它变成现实却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没错,这就是《阿凡达》——震撼全球的力作。梦幻的潘多拉星球,奇异的纳美人,这些奇思妙想都来自于卡梅隆的“仰望星空”。对影片效果的不断调试,对故事情节的反复修改,10年来,卡梅隆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把美丽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如果《阿凡达》失去了卡梅隆天马行空的想象,潘多拉星球还会梦幻般神奇吗?如果《阿凡达》失去了卡梅隆的脚踏实地,纳美人也许永远不会诞生。《阿凡达》是卡梅隆“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的产物,二者的完美结合让全世界都享受到了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仿佛两极,只有把它们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灵动化为有形,有形映照灵动。

“仰望星空”的机会很多,抓住一颗流星便是梦想的起源;“脚踏实地”的荆棘很多,坚持下来,流星也会发出惊艳的光辉。

我还是想说:“让我们的思想天马行空,让我们的行动脚踏实地!”

[点评]

这是一篇思路清晰的考场作文。开头干净利落,辩证地阐述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

论证有理有据,瓦特与爱迪生的例子虽然不够新鲜,但考生重论而不重述,使得两个老例子充满了新意。《阿凡达》的例子使人眼前一亮,弥补了论据陈旧的缺陷,而且新老例子结合,自然流畅,为本文增色不少。

[佳作展示二]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北京某考生

亲爱的孩子:

你不要笑我“迂”——当今社会通讯是这样的发达,我却用这种古老的方式与你沟通。我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是因为我知道,唯有无声才能使我从容。

我看到了你的博文。你说你不适应环境,感到了竞争的激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你很喜欢你们的校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但在新的环境中,你却不知该怎样践行这8个大字。

但丁在《神曲》中说:“神将一对双生花播植于人间,自此黑暗不再,两朵花生生不息。”我对这两句诗曾经感到不解,于是,我选择了回溯„„

当硝烟弥漫在雅典上空的时候,希腊战败了,成了强大罗马帝国的附属国。一个文明难道就这样被淹没了吗?我慨叹着。但历史的画卷却向我展示了这样的图景,一边是罗马士兵贪婪地搬运希腊神庙里的雕像,另一边是希腊人把耻辱掩埋起来,埋头踏实地做他们该做的事。我看到一对双生花在废墟中顽强地盛开。我悟了。

黑格尔说:“一个强大民族的立业之根在于其仰望星空。”一个民族的文明是其最好的武器。是的,希腊人懂得仰望星空,明晰于自己更远大的目标——用灿烂的文明征服罗马。他们虽甘于一时之辱,但从未放弃仰望星空。所以我看到希腊人在仰望星空的远大志向的指引下,脚踏实地地创造着孕育着文明,征服了罗马,获得了独立。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双生花开遍山野。

我的孩子,你现在可懂,神赐予人间的双生花就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啊!

你看,五四那天,温总理在北大校园与学子们促膝长谈;你听,温总理与学子们真情唱和,根植于总理和学子心间的不正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吗?

我想,仰望星空是脚踏实地的前提与基础。我的孩子,你关注过“北京将成为国际城市”的新闻吗?中国政府仰望星空,为北京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放眼未来,北京的前景如浩渺的星空,灿烂广阔。

而脚踏实地作为双生花的一支,是仰望星空的立足点。如果一味仰望星空。而不脚踏实地地做,即便再美的星空,也会成为黄粱美梦。你看现今的北京,在提出国际化的目标后,不断加强城市规划,努力发展立体城市整体规模。自此,双生花开遍京城的每个角落。

我的孩子,我也希望你能拥有这朵双生花。你当放眼未来,仰望星空;你又当为之拼搏,脚踏实地做事,踏实认真做人。

我坚信你的双生花一定会开得绚烂!

爱你的妈妈

2010.06.07

[点评]

2023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解析及素材运用 篇5

整理:永州一中 刘小忠

(一)高考真题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为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以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命题分析

该作文题目延续了广东作文开放性的特点,同时也暗合当下社会热点问题。一方面该材料反映的是如何对待捐款问题,提供了三个角度,学生可选角度比较多,很很容易就能了解到要写作的话题,且做到有话可写,体现了其开放性的一面,能较容易考察出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另一方面,该素材也暗合之前的红十字会和雅安地震引发捐与不捐,如何捐的争议行话题,富有时代性。

【材料与写作范围的把握】

1.材料讨论家庭对待捐款的态度问题,其中有三种态度:乐意接受,接受但表示偿还,拒绝。三个家庭就是否接受捐赠体现各自观点和态度,其中折射出来的道理也反映在除捐赠外的其他领域。那么,学生可以就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可以将材料引入文中,也可以不引入。

2.写作要求(题干)中没有“全面理解材料”的字样,可以从材料中自选角度立意,可从中任选一人,也可以综合一个、两个或三个人的看法;对人物观点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言之有理即可。

【立意方向参考】

(一)高兴地接受角度

1.在困难时乐意接受别人的帮助,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2:在困难时候,学会利用外在力量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3.高兴地接受别人帮助,是对捐赠者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尊重。

(二)接受但表示偿还

1.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且表示偿还,是一种知恩图报的表现

2.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且表示偿还,也是一种对己对捐赠人有责任体现 3.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且表示偿还,表示应该有感恩之心

(三)拒绝 1.莫因个人的 尊严绑架了善意的心(素材的捐赠人是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的)

2.对嗟来之食,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要有自己的尊严和骨气。

(四)综合角度

1.谈论捐赠者和接受者的关系 2.捐赠者和接受者的态度和做法 3.慈善捐赠事业如何健康发展 【对材料片面和错误的读解】

1.不能只选某个词语做角度,比如孤立地写“慈善”的作用,人要学会“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等

2.不应单论“感恩、施舍”等,没有联系捐赠的环境 3.不应脱离材料含义谈捐赠,慈善。

(三)作秀作文及点评

1.慈善需行之有道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

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如果不能,勿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亚圣孟子有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我想,流浪汉对玉米、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一元之需要。

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

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点评】“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此文开篇高屋建瓴,以人性的切入去探勘善性的本质,并对“慈善与施舍”做了确切的辨析,虽不过三言两语,却字字切中要义。接着,作者在对慈善的关怀本质、施行方式、落实对象的几个层面上进行了缜密有效地论述,思想成熟深入,表达掷地有声,展现了一位关注社会思考独立尊重内心的中学生的良好风范。

文章结尾两段尤为令人称道。作者不被材料锁定,在有限的生活经验之上,以更为宽阔的胸襟,扩大了对善行的“施者”的界定,同时,与之延展的慈善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更为丰富的现实意义。

确实,行善路上,人人都是高贵的善性传递者,财富与善心不一定成正比,尊严也从来没有排行榜。善在大爱里,更在细节中。(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讲师 徐珊)

2.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

慈善,本该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字眼,是一个能让行善者体知自身对于社会超出个体有限价值的义举,亦当成为受助者生命的冬天里的一把温暖的手炉,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尴尬人尽皆知,就如那个感激却婉拒的家庭。

使慈善处于如此进退维谷的境遇的,在我看来,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况下,我无奈地认识到,行善者的一颗赤诚之心无可置疑,而他们行善举的方式往往成了让爱传递的最大阻碍。正因为他们总是惯于以“救世主”的目光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善意,受助者在这目光的省视下被点燃的一颗过于澎湃的自尊心让善意之举充满了火药味,从而,受助者拒绝牺牲在弱势地位下愈显珍贵的尊严和平等来满足慈善家的自身价值认同。就如那最后以施舍之名拒绝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难以为继的他们需要这份帮助,也许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经历或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让他们艰难的选择拒绝。

然而,慈善之路不应因行善方式不当而闭塞阻滞。既已找到症结,何不求良医以自治?

真正的慈善家往往坚决丢下慈善这件标签,而以人类共同体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约翰多恩那句:“人不是一个孤岛,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想帮助的对象,才能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他们以乐于接受而有意义的帮助与扶持,让受助人觉得,他们是以平等的地位扶持着前进,而不是如难民领取政府施舍的粥粮。

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发现了“苦力”的价值的基础上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在平民教育运动中,与其称他为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为所有农民、苦力的老师、朋友。他曾说:“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他不愿安居太师矣,空谈误国计,而是扎根到农民中,探索真正对他们有用的善举——开化与教育。

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要成为坚固的岛屿,需要慈善的力量来修补脆弱的堤坝,而要让慈善有力前进,就必须行善者脱下救世主的眼镜,带上捐助对象的眼镜,扎根到他的世界中,问一句:“你需要什么,我们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么?”这才是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们以对的方式共同前进。

【点评】本文紧扣富翁热心慈善事业,捐助三个家庭的材料,引出有关慈善的话题,并以此为中心内容展开论述,符合本次作文的材料内容和含意范围。

文章开篇简单点出慈善的意义后,顺势提出慈善遭遇婉拒的尴尬问题,进而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行善方式不当,紧接下文论述如何改变方式,以人类共同体的平等身份行善,并举晏阳初的事例以佐证。最后,以共同努力改善慈善的方式为愿望收束全文,回答了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

文章观点明确,真正有效的善行需要采用适合捐助对象的行善方式,在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搭建起平等互信的桥梁,让善意顺利进行,让爱心顺利传播。对当前慈善存在的社会问题分析较深入,认识较深刻,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思路清晰,论述较有层次。

比较遗憾的是,文中一些长句的语言表达不太流畅,意思不太清晰,全文例证较薄弱,不够丰富有力。(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陈一平)

3. 让爱双向流动

中国有句名言说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报答他人的善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被沿袭了下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接受了帮助却当作理所当然,而不怀感激之心,报答以爱的话,谁还愿意提供帮助呢?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请莫伤好人心,让爱双向流动。

令人可喜的是,心怀感激的人在我们的社会是占主流的。当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发财致富时,他必定不会忘记自己以往艰苦的日子,这也就使他有了传递爱意给那些还有需要的人的愿望。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相信大多数人是愿意品尝到感激的喜悦之情的。当施舍者看到自己帮助的人懂得回报,哪怕不是对自己,而是对社会、他人,他已经看到自己所为的价值,这无疑让他产生了延续自己善举的动力。这是爱的付出,是爱的双向流动,也是爱的获得,社会因此受益。

也许你只付出了一分,但社会可能受益万分。还记得去年夏天北京那场特大暴雨吗?灾情在播报着,但温情也在上演着。一伙从河北农村赶来的人们救助灾民,置个人安危而不顾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赞赏。殊不知,他们都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获救者,是众人的无私奉献让他们拥有了继续生存的物资和信心。而现在,不忘回报的他们来帮助另一拨人获得新生。爱与正能量的流动顶托着社会,站立、前进。我们也忘不了那最美丽的乡村教师——伍玉锡,身患胃癌十多年,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他这么多年来从没落下一节课,从没少批改一次作业。是社会人士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关怀、帮助他支撑在讲台边。这种双向流动的爱比金子更宝贵、更坚硬。

当然也存在着爱的“返回链”缺失的现象。看看陕西一位任内帮众多企业融资,任后却惨被企业“抛弃”的局长便可知,单向的爱是多么痛苦,社会将会变得不那么和谐。

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

【点评】写考场文章以立意为先。这篇文章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其立意境界很高,认为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还是可以流动的,呼吁“让爱双向流动”。捐助与受助都是爱的表现,彼此应该互相尊重,互有沟通交流,这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并且一直传递下去。从立意这个角度来讲,作者这样的立意在众多考生中算是上乘的,也是最值得肯定的一种立意。

围绕着“让爱双向流动”,作者在第二段,从施舍者的角度,表达了爱的双向流动的意义。第三段,运用了两个事例,作者从受助者的角度表达了爱的流动的价值。第四段从反面例子入手,表达了单向的爱的痛苦。最后发出呼吁: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

作者思路清晰,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是一篇考场优秀作文。不足的地方是用例略有不当之处,可以选更恰当的例子。另外,第四段的反面例子写得略嫌仓促,分析未够透彻。(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讲师 胡家俊)

4. 慈善,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 材料中,富翁打算向三个贫困家庭提供捐助。一家高兴地接受了捐助。一家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了富翁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我很赞赏第三个家庭的做法,处事大方,不卑不亢,丝毫没有感到低人一等,在拒绝中告诉富翁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也启示了我们:在做慈善的过程中要维护受赠者的尊严。

孟子在辨析义与利时曾说:“一箪食,一壶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虽然孟子谈的是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但这些话也道出了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侮辱性的施舍就连乞丐也不会接受。孔子曾说:“君子不饮盗泉之水。”因此,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如何维护他人的尊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战中,英国国王霍华德巡视被轰炸后的伦敦贫民区,在一栋破烂的大楼门前,他脱下帽子,向主人询问:我可以进来吗?询问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尊重让人心生敬佩。

又如,美国公立学校在大雪时一般都会停课,但有间学校却没有这样做,在大雪时依然上课。当家长向学校投诉时,校方的回答是:学校来自贫寒家庭的孩子很多,但学校停课时,他们就不能有免费午餐,就得忍饥挨饿。家长又问是否能只让穷孩子来上课呢?对此校方解释道:我们不想让他们觉得是在被施舍。

不要让受帮助的人觉得是被施舍,这或许就是慈善的最高目标了吧!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了受赠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就像是一阵凉爽的春风,既抚慰了受赠者,又不至于吹乱他们的心绪。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少见一些“暴力”慈善,他们行慈善之实,却又在捐赠漠视受赠者的尊严。如高调做慈善的陈光标,我们不否定他确实帮了不少人,但他的方式却让人不得不思考这样做对吗?有一张照片,陈光标与受赠者们举起手中的钱,陈光标笑容满面,但我却看不到几个受赠者开怀的笑脸。他们是被帮助了吗?还是他们又成了“暴力”慈善的受害者?

在当今时代,“微公益”、“志愿活动”层出不穷,似乎是一个全民慈善的时代。但是,当我们准备做慈善时,千万提醒自己:不要伤害了受赠者脆弱的尊严。

我们在帮他人,同时也是在帮自己。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放低姿态,请小心呵护受赠者的尊严吧!

【点评】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其突出的特点是观点鲜明,论据较充实,论证较有力。文章从作文题提供的第三个家庭对待捐助的态度引出自己的观点即:“做慈善,应该维护他人的尊严。”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的有关论述和做法,主要采用了举例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了维护受捐助者尊严的重要性和效果。作者为了让读者明白尊重受捐者尊严的意义,还运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说明了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受捐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还能够联系现实,在肯定当前一些人善举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劝告做慈善的人应该放下架子,小心呵护受捐者。全文思路清楚,论证较严密有力。结构较严谨。

全文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的关心,对正确慈善和提升慈善质量有较深入的思考,与那些说空话和套话的文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文章存在的主要不足在于个别语句表达不够准确顺畅,如第二自然段。(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周小蓬)

5. 当慈善遭遇傲骨

随着首富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等全球富豪以“裸捐”发起富豪慈善活动,慈善之风便如无数个超级飓风,迅速席卷全球。这似乎是一种皆大欢喜的事情,捐者开心,得者开心。然而,并不是所有贫困者都会满怀感激地接过免费的赠予。在他们心中,这或许是一种施舍,一种尊严的丢失,骨气的丢失。

那么,当慈善也遭遇“滑铁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作为一个施善者,有这份良心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中国富豪陈光标高调行善,在获得无数荣誉的同时,也一直饱受诟病。原因在于他的急躁与高调。在他的每一张宣传照中,背景都是曾接受过他援助的贫苦百姓。但是那些解决了生活困难的农民,即使是笑着的,也难掩一脸的卑微与怯弱。陈光标这种高高在上的施善方式,无疑是伤害了他们的尊严,活活地挤走了他们的骨气。相反,大连市的微尘就做得比陈光标好多了。微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由无数匿名之人捐款而成,给需要的人送去钱财,却不留名,不求回报。这种慈善方式不仅给受助者留下足够的尊严,还很有可能感动他们,从此也加入微尘行列。由此可见,不同的慈善方式,效果其实大不相同。穷人也有尊严,当慈善遇上傲骨之人,最忌的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慈善的本意是帮助他人,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心灵上的。因此,用一种更温和,更合适的方式去做慈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人。

其次,作为一个受善者,要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事,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古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傲骨之人,最终活活饿死在街上。且不论施饭者态度如何,如果在生命危险时仍争一时意气,往往得不偿失。接受他人资助的人,固然是要留一点骨气,但这并不代表盲目拒绝他人好意。台大校长黄中天功成名就后回到耶鲁去感谢曾助他良多的宿管阿姨,那位美国大妈却一脸严肃地拒绝了,并要求他去帮助更多的人来感谢她。黄中天谨记在心,一生中资助了无数学子。黄中天的做法,才是受善者该有的“傲骨”,不白白地接受捐助,而是把曾接受过的善意经自己的手向四周扩散,这才能使慈善走得更远。

当慈善遭遇“傲骨”,施善者不能一走了之,受善者也不能固执己见。只有双方平心静气,改变一下方式,端正一下心态,才能使这场慈善皆大欢喜,施者开心,受者也开心。大家互相理解,你浇水,我施肥,才能使慈善之树更加拙壮成长。

【点评】此文伊始,紧扣材料,点明慈善有益世道人心,接着笔锋一转,提出当慈善遭遇傲骨,双方出现如何面对之难题,文章由此焦点切入,选取施受之关系角度立论,可谓审题精准。文章先写施善方式,以一反一正两个例证阐释说明何为正确的捐助方式。相较于陈光标,微尘团体的行善不是伤害而是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文章接着分析受捐心态,依然采取一反一正两个例证进行论述,文章指出,意气用事,盲目拒绝,并不代表所谓尊严、傲骨,正确方式应该像受助者黄中天那样,用自己的善意回报社会。文章着意发掘此例证蕴含的施受双方传播善意的慈善本质,由此可见,文章立意深刻。此文结尾,以浇水施肥喻示施受双方的本真关系,进一步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纵观全文,观点辩证,结构严谨,论证方法得当。但此文亦存在一些瑕疵,如“挤走骨气”的表述不准确,傲骨与回报之间的逻辑关联略显牵强,还出现一个错别字“拙”,尽管如此仍不失为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李永中)

6. 点亮万家灯火

一个热心慈善的富翁,向三个贫困家庭提出捐助,却收到迥然不同的答复。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这是善。

面对他人的善心与善举,我们理所应当以善回应,在这一来一往中,爱在传递,善在弘扬。

戒者,乃戒心、戒备,实在要不得。就好比在凛冽的寒风中饥寒交迫的时候,突然有人端来一笼热腾腾的包子,你却嗤之以鼻,眉眼高扬,啐了一口唾沫,拂袖而去,这该是多么让人心寒!比起施舍,我们更应说是帮忙与互助,没有富人与穷人间的高低不等,将彼此联系的应该是共同进步,谋求大众幸福的温暖纽带。若存戒备,则是筑起冷酷高墙,密不透风,爱也无从渗入。

虑者,乃忧虑、焦虑,也非为上策。虑者将他人轻松的好意化为了自己肩上无形的千斤重担,他们明白接受应当回报,却并未透彻领悟这回报的内涵。他们将目光聚集在所接受的善款上,思量着自己日后是否有能力负担起这重债,殊不知若是把接受的善心融入生活,发散出去,尽己所能点亮那些更需要光明的人们的心房,那该是最好的回报。所谓虑,也是多虑了。

善者,受于外物,发于内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学会感激,点亮自己的心。在危难关头,适时抓住别人伸出的援手,也不仅仅是接受,更需要内心的空旷与澄明。倘若如戒者一样的拒绝,那么日后的生活该还是在温饱线上挣扎。更重要的是,不懂得接受,便不懂得给予,闭塞的心又还容得下多少爱的填充?倘若如虑者一样的多虑,那么日后的生活该是被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压力压垮了腰,接受而只念偿还,不知更大范围地传播开去,爱心也是要枯萎在手心里。

惟有善者,不设无味戒备,不思多余念想,懂得接受,也该是会乐于分享。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话并不只在施予者,在受予者身上同样适用。接受,并感恩,让光明传递,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点亮万家灯火。【点评】这篇考场作文当得起“文质彬彬”四字。

内容上写的是对三个家庭的评议。要评议就要表态,要表态就要言说理由。这很考功夫,思想深不深刻就在这理由上。面对富翁真诚的捐助,眼前贫困的家庭该不该接受呢?作者认为要看是否有利于善的传递,爱的弘扬。能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理由,很见思想。

今年还是材料作文,材料是故事性的,考生可因事议论,写成类似于时评的文章。材料反映的又是三个家庭对捐助的态度,也可以说材料是观点(态度)型的。面对几个观点(态度),可以比较一番,论说孰高孰低。对观点型材料,这种写法可确保立意不会偏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不过评判别人的观点妥否需用同一个衡量尺度,而且这个尺度属正面价值体系,如是否有利于爱心传播等。此乃关键所在。此文是这个方面的典范。质已胜。

文也胜。语言准确、简洁而又冷静,行文中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分析温婉而到位,毫不强加于人而又让人信服。当然也有问题,最刺眼的是把“无味”笔误为“无谓”,但这些不过是白璧之微瑕。对考场作文谁又能吹毛求疵呢。

值得肯定的当然不止这些,如篇章结构就值得读者去体味,此不再赘言。总之,这是一篇具有示范意义的考场作文,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语言、结构等都有可资借鉴的地方。(点评人:华南师大附中 高级教师 黄业泉)

(四)标杆作文及评分(11篇)

标杆作文之一 1.接受慈善,接受一份善心

“人之初,性本善”,而《圣经》也推崇善心是人的一种本性,这也是慈善的根源。有人致力于行善,就会有人要接受慈善。

接受慈善或许是一种选择,某种程度上是高贵的尊严与残酷现实之间的选择。

一份慈善就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当土地悄然焕发生机,天空亦会变得晴朗。

现代哲学对慈善理解为一种心灵的赎罪,尤其是富人行善。在财富积累中,难免会伤害了其他人生存的利益,富人行善是一种偿还他人的心理,是为剥削他人利益的忏悔。而对于接受慈善的人,若处境困难,接受他人的帮助,改变困境,同时洗脱一个负罪心理的人心中的罪恶,或许更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做法。再者,只有人接受善心,才能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的事业中。所以接受一份善心,改变自己的处境,唤醒更多的善心与大爱,理应是个好选择。

一份慈善如滴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接受一份善心,为了付出更多的善心。

感恩与感激是人对慈善应有的心,而偿还与报答则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美国石油大王哈默,他接受但他要以劳动去换取,他纵使落魄,仍保持人的尊严,或许是他日后出人投(头)地的一个原因。反观今天,有不少社会上的助学的私人基金都要求日后受捐助的对象加入基金会,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行善,接受慈善,又不会伤害他人尊严,更在将来让更多人行善。由此看来,接受一份善心,而回报一份善心才是慈善事业中最好的结局。

一份慈善如一缕清泉,有顺流而下滋养万物,当然也有坚石相阻,拒之于门外的。有人接受慈善,也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能自立自强,有骨气地活着,我们应当尊重这样的存在。那面对行善的人,请礼貌地说一声“谢谢”。不接受一份施舍是可以理解的一种选择,但伤害一份善心却是一种罪恶。坚石可以阻隔这缕清泉,但至少它不会污浊这一弯泉水。

芸芸众生,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接受与否,但行善的人都应该理解,这样善心才能延续。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接受,谢谢你释放了一个心灵。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懂得偿还,谢谢你为世间增添了善良与美好。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拒绝,请你礼貌地说声“谢谢”,莫摔碎了慈善这颗清澈的水晶。

评价:一类卷。从接受的角度行文。自始至终围绕慈善行文、分析。对材料有准确的把握,文中比喻较贴切,排比的使用较恰当。但内容有空疏之嫌。

得分:24+23+9=56

标杆作文之二

2.做智慧的捐助者

一位白手起家的富翁,热心慷慨,热衷慈善,积极对贫困家庭进行资助,如今,这已不是新鲜事,然而受助者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或感激地接受,或声明会偿还捐助,或直接拒绝富翁的好意。富翁面对此情此景,还会像当初那样坚定地对贫困家庭进行资助吗? 曾有一位知名畅销书作家,财力极殷实。那一年,他开始对一位山区的贫困儿童进行长期资助。作家每月坚持汇款,对资助事宜极认真仔细,被资助的孩子开始向他致了一封感谢信,后来却再无回音,直到后来孩子大了些,竟写信请求增加资助数额。事实上,此前的资助金对于一个贫困区的少年足够了,作家有些奇怪,这才向联系人打听孩子的境况,一番周折后才知,少年后来因学习上的失意,误入歧途,胡乱挥霍善款,到最后资助的钱已不够花。原来作家只顾捐助,忽略了与受捐人的交流与引导,使原本的善意呆着少年走向歧路,作者悔恨不已。

这或许是大多数国内慈善的现状。多数慈善家盲目将捐助送往贫困区,却往往忽视被捐助孩子的成长状况。孩子们收到了钱,却不知如何使用。或许我们的爱心仍浮于表面,我们妄想用捐助解决问题。然而慈善与其它事业一样,需要心血投入。

让我们将视线移向国外,在一些国家,慈善观念和社会机制或许相对完善。一位名叫麦克菲的富豪,凭借自己的勤劳与独特的经营之道创办了美国有名的连锁超市。当一位因家贫无力支付大学费用的麻省理工男孩向麦克菲请求资助,麦克菲回信告诉他,自己已告知麻省理工附近的那家超市的负责人聘用这位男孩,并向他提前支付一年的工资。多年后,已成功创业的男孩在自己公司的开业礼上,回忆起当年的那位智慧的慈善家,不禁感慨道:“是他正确的捐助方式早就了今天的我。”其实,在男孩大学期间,麦克菲常与他联系,两人交谈常十分欢快,男孩从未因自己的贫困与被帮助人的身份感到自卑。

更有慈善家给多名贫困儿童寄圣诞贺卡,并对回信的孩子进行资助,并给予其生活上的知道。古人言:“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赞扬了一种巧妙的捐助方式。在物质发达的今天,慈善成为更多人的话题。而富豪们的捐助方式对受捐者有极重要的影响。直接捐助大笔数额,不仅会对敏感的人造成伤害,甚至会给受捐者带来安于享乐的错觉。合适的捐助方式能巧妙地给人帮助,同时助其自强、自立。若我们成为富豪,在捐助同时应多与受捐者交流,平等看待受捐者。捐助能毁掉一个人,更能帮助一个人。中国慈善方兴未艾,富翁们,请将你们的财物与关怀一起拨(播)撒人间。

评语:一类卷。

文笔流畅,从捐助者的角度构思行文,正反论证。叙事清晰,议论到位,见解有光彩。语言表达平中有巧,用语精。

两点不足:1.第一段提出的问题与全文关系不大。2.三个错别字。

得分:23+23+9-1=

54标杆作文之三

3.有尊严地谢绝

一名白手起家的富翁热心于慈善事业,决心帮助三个困难家庭。面对热心人的捐助,三个家庭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一家感激而高兴地接受了。一家犹豫着接受了,声明一定会偿还。还有一家出人意料地谢绝了富翁的好意。在我看来,富翁的好意毋庸置疑,但有尊严的谢绝才是最佳选择。只有依靠自己的打拼赢得的成功,才是令人欣慰和鼓舞的。

“俺有手有脚,要自己养活自己。”一名清洁工大叔的话道出了多少劳动者的心声,深圳一群大学生和白领发起公益餐厅活动,免费邀请环卫工人,农民工等低收入生活困难者进餐,然而,这一爱心慈善事业却没能“火”起来。的确,生活困难者需要他人的援助,他们也能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但身体健康的人不应该接受他人的施舍,已成为他们心中的“常识”。他们谢绝他人的帮助,用实际行动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当你的生活中遭遇挫折和打击,面对他人的捐助,你是否能顶住生活的压力,有尊严地谢绝呢?何玥的父母对这一问题作了最好的诠释。年金十二岁的小何玥身患重病,生命仅剩下三个月。从小爱助人的何玥决心捐出自己全身的器官,帮助有需要的人。何玥逝世后,父母含泪完成了女儿的心愿。此时,留给何玥父母除了悲痛,还有治病欠下的债务,社会各界行动起来了,为何玥父母送来捐款。这对夫妻谢绝了众人的好意,一句“我们还年轻,慢慢赚钱还吧!”的话语感动了无数的人。原来,面对他人的捐助,有一种选择是有尊严的谢绝。

面对在街上乞讨的人,你放下一张钱就离开,是对他人尊严的侵犯。这个时候,即使是饥寒交迫,“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乞人也不会接受。即使是出于好意,他人可能因顾及尊严而拒绝。李维斯决绝富人提供的大餐,在困窘中想出生产牛仔裤的创意,最终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老干妈”陶碧华下岗后摆摊赚钱,拒绝领取政府的“低保”,创出辣椒酱品牌,收获成功。面对困境,谢绝他人的好意并不容易,但尊严却是促使你前进的不竭动力。有尊严地谢绝,对处在困境中的人而言意义非凡。

泰戈尔曾说:生活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面对不期而遇的磨难,(、)贫困等,我们应该认识到他人的好意。但我们更应该有尊严地谢绝。只有凭自己的力量打拼,积极地面对困难,才会体味到成功时如雨后甘霖般的喜悦。

评价:一类卷下。观点鲜明,符合题意。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不足:说理略显简单,分析直线化。

得分:22+20+7=49

标杆作文之四

4.接受帮助

哲学上说:“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存在的基础(。)”。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密切,我们有时面对的困难需要他人的帮助,有的人欣然接受;有的人认为是一种施舍,拒绝了;而有(的)人的接受后声明一定会偿还。

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陷入困境时,在自己束手无策时,不妨暂且放下面子接受帮助,渡过困难后回报他人,这不就是尊严所在吗?

著名的“鞋管家”创始人李朝杰一开始创业时可谓筚路蓝缕。一朋友见他连吃饭都成问题,把自己曾经做过擦鞋的鞋箱给了李朝杰。李朝杰犹豫过,但他还是从事了这一职业并告诉朋友,他朝一日赚钱后一定归还。终于,凭着艰苦的劳动,他创立了擦鞋连锁店——鞋管家。

试想一下,如果他当年没有暂且放下面子,轻视别人的帮助,认为那是对自己的侮辱,他可能现在只是个默默无名为温饱奔波的人。他最终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把钱还给了朋友。尊严,从未被他丢下,接受别人的帮助对他来说,不是别人的轻视,不是别人的侮辱,而是朋友对自己的关心。只要自己靠双手能回报别人,尊严则一路都在。站着的人不一定伟大,蹲着的人不一定渺小,(。)站着做人,蹲着做事才是强者。正是这样,他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并没有放下自己的尊严。雷德蒙,英国著名400米短跑冠军,因脚伤在1988年奥运会比赛两分钟前退出,1992年的奥运会,他等了四年。他做了八次手术,为了只是心中的奥运金牌。但在离终点还有175米处,他始终是脚伤发作,对手都跑过终点后,美国一运动员返回到他身边,陪他坚持“跳”到终点。

雷德蒙并没有认为对手是故意同情他。他们深情地拥抱了并邀请他到英国做客。他接受帮助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尊严丢了。他知道,尊严一直与他同在,奔向成功的终点只有快慢之分,而无胜负之分。正是这样,他认识了一个作为知己的人。

生活中,我们也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是回避别人的好意,还是接受后并给予回报。会对以后的道路有一些影响。学习中,当我们遇到不会的题,我们是主动接受别人热情的解答,还是认为他只是在向自己示强呢?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强吧?

接受别人帮助,并不意味着丢弃你的尊严。在你接受和给予回报时,你的尊严一直都在。

评价:二类卷上。从家庭三引申出观点,观点与三号卷形成对照。题目是帮助,实际写的是接受捐助。中心突出,但不会分析。

评分:20+20+7-1=46

标杆作文之五

5.自力更生,方能成功 一个为人慷慨,白手起家的富翁了解了三个困难家庭并给予援助,一家毅然接受、一家犹豫接受,而令我振(震)撼的是一家谢绝了好意。我赞成谢绝好意的家庭。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遇到困难与挫折,坚定信念,谢绝别人的好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自力更生,方能成功,成就未来。

面对着命运的不公,她毅然接受;面对着生活的困难,她坦然自若,霍尔金娜用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创造出最美丽的辉煌。在成为体操运动员的前夕,她被众多启蒙教练抛弃,由于先天性身体的缺陷而不能当上一名出色的体操员。在困难面前,她不放弃,在训练之时,他不后悔。曾经,有一名资深的教练对泥沼中的金娜伸出援手,但被毅然谢绝,因为金娜相信,靠自己的双手,她能打破命运,成为出色的体操员。果然,霍尔金娜用自己的双手,超越了体操的界限,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国际体操冠军。诚然,谢绝他人好意,自力更生,能创造辉煌的成功。

他背负起家庭的重担,穷是他唯一的特点,他就是谢绝了他人的好意,自力更生,最终成就理想,他就是香港首富李嘉诚。在他父亲死去以后,一个人背负着家庭的生计,学习后还要工作。有一名慈善家曾对李嘉诚一家伸出援助之手,但被李嘉诚坦然拒绝。对于援助,他更想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双手打造成功。面对工作的低薪,他不断前进;面对贫困的折磨,他镇定自若。最终,李嘉诚以自己的双手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公司,并成了香港首富。显然,自力更生,谢绝好意,能成就未来。

纵观古今社会,许多有困难的人都盼望着得到他人的援助,而意识不到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导致社会上许多青少年失去了就业机会,终日盼望有人相助而无所事事,守株待兔,最终一败涂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跟紧社会的步伐、努力就业、谢绝他人的好意,用自己的双手打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才能成就人生,成就未来,“中国梦”的实现就指日可待了。接受他人好意,并不是坏事;而谢绝他人的好意,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双手打拼未来,赢得成功,不更是一件好事吗?

评价:二类卷中。用的是家庭三的角度,观点积极向上,有正能量。文章平实,局部偏离核心内容。

评分:20+18+7=4

5标杆作文之六

6.敢于接受 敢于回报

人生路上的挫折,总会把我们打击得遍体伤痕。如果这时候有人伸出援助之手,不要犹豫,这是一个机会,是上天给予的机遇。如果你认为这是对你的同情,那是错误的,对方同情一个不相识之人。面对挫折的人,勇于去接受,但不要忘记回报对方。

从前,有一位女大学生叫辛蒂,她不幸因为化学实验而染上了“多重化学的过敏症”,这使他的生活发生巨变。她连化学物制品,如洗发水、香水等普通日常用品都会过敏,但这个社会并没有放弃她。她住在一个特殊的房子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辛蒂接受了社会各热心人的帮助,她努力研究关于化学物过敏的问题,还建了“化学咨询网”,引来了五千多名来自二十二个不同国家地区的人来注册会员。她为的就是帮助那些受到伤害,与她一样被化学物所伤害的人。辛蒂勇于接受社会的帮助,并不觉得这是同情,她还抱着感激的心回报社会。最后,她获得了非常光荣的“另类诺贝尔奖”。现在,阿里巴巴董事局长马云,是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但是以前,他是一个生活困苦,却有着远大理想的人,他放弃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他认为,他可以做得更优秀。他立志创业,但由于生活困难,只能卖点内衣,(、)小药品等东西。在他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很担心。决定为他出钱又出力支持他。马云没有拒绝,他坦然接受,并承诺一定会偿还。进过他毕生努力,从翻译社走到黄页,再从黄页走到建立了阿里巴巴,这一路走来,满路途的荆棘,终于闯出了一片天地。马云成为了新一代的风云人物。通过别人的帮助,他不认为是一种同情,而这是一种支持,一种力量,所以他坦然接受了对方给予的帮助,并且承诺将来一定会报达(答)。他做到了,这是一个传奇。但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

在必要时,接受帮助,那不是别人的同情心,那时对方的一种支持与信任。因为信任你的能力。

评价:二类中偏下卷。

有家庭二的角度引申而来。紧贴材料行文,观点清晰,结构完整。

不足:平淡有余,文采、结构不足个别语句有语病。三个错别字。

评分:19+17+6-1=

41标杆作文之七

7.成功与否,由心态决定

一位白手起家,成为富翁的人,他热心于慈善事业,并且决定向三个贫困家庭捐助,然而每家人对待他的同情给予了不同态度。三个贫困家庭对待他富翁的捐助的不同,是否能反映出他们贫困的因由呢?

有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捐助。对于我来说,家虽贫,但尊严不该贫!当面对金钱时,如果直接向它低头,那么一个人最基本的自尊已经销声匿迹,那么谈何成功呢?或许也是情非得已,因家庭处境贫困,而收下别人的同情,故这样来安然过日子的,心里会好过吗?为何不看重自身尊严,做有骨气的人?这家人终究无法摆脱贫困,只能看着别人脸色过日子,找不到自己在社会的价值,无法成功,最后,他得到的是金钱而失去了尊严。

也有一家人,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这家人有尊严,有骨气,但是他们认为是一种施舍,不想得到别人的可怜,无法放下面子,也看不清事实。若他拒绝了富翁的捐助,那么他的家庭会保持现状,无法摆脱现实的折磨,连成功的路也无法踏上。最后,他得到的是尊仰,而失去的是机会。

而其中一家他接受了捐助,并声明一定会偿还。这一家人即保持了自己的尊严,又为自己的家庭得到了基本的帮助。他接受了,而且声明会偿还,那么,他是有骨气有尊严的人,若不偿还,那么笔钱将会成为是一种施舍,而不是帮助,因此,他这种做法即得到了帮助,保护了尊严,又得到了一次成功的机会。我相信,这种人他将会成功!并在社会中得到自身的价值。

成功与否,由心态决定。并非每个人都是富翁,但我们缺少的不是金钱,而是自身心态的定位,那才是决定你成功的源泉。人,首先必须要有尊严才能成为独特的人才,而且要善用一切事物,不能因尊严而失去成功的机会,我们要做有志气、有骨气地聪明人,而不是做一名向金钱低头的人。

评价:二类卷下。对材料的理解较准确,总观点游离于自己提炼出来的,概括能力有待提高。

评分:17+18+5-4=40

标杆作文之八

8.回报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富翁给的捐助,我们理应学会回报,受之滴水,涌泉相报。

命运给蜡烛油尽身枯,可它回报世人的是一屋子的光亮;命运给种子一滴甘露,可它回报的却是一大树的荫凉;命运给贝多芬是一双聋耳,可他却回报给世人动听的音乐。学会回报,尽管命运待你不公,也要怀着感恩之心去回报他人,造福社会!

鲁迅为报国三易其志。开始采矿为生的他,希望实业救国,但发现国人被疾病缠身,便从医,但后来他又发现,国人麻目(木),即使救了身体,但精神上还是腐朽,便决定弃医从文,用笔去报国.救民,唤醒沉睡中的国人。鲁迅以自己的一生来回报养育他的祖国,这便是涌泉的回报。当国家陷入危难时,挺身而出,用一己之力回报祖国,成为中华民族的“背(脊)梁”。

柏杨,一位“不为民主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的作家。他岁没有大学文凭,却著作千篇。他因说获罪,获罪十年,他因说获罪也因说而名世,不少商人帮助他逃脱,不少政客为他说服。而他虽身困笼中,却笔行千里,一直在为社会为苍生说话,虽命运对他无情,但他一直回报社会。用自己笔来针砭时弊,同时也是在为养育自己的祖国做回报。东北保安訾立凭着努力回报祖国与社会。一个小保安竟成为天津大学的学生,其中努力非同一般。他的动力是什么?感恩之心。对母亲的、父亲的、社会的、祖国的感恩就是他一直前行的动力。小时因家中贫困,母亲和父亲拼命撰(赚)钱供他读书,却最后也不得不放下书本。所以他长大后,努力工作,在一间学校当保安,一有时间便拿书出来读,后来校长特批他在课室听课,这便对他很有帮助,一颗感恩回报父母之心,使他不仅报答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也达成自己的梦想。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并不需要做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在回报,或许只是一个考完试后对老师一个衷心的微笑,在别人帮助你后,一句深情的感谢,这便是回报,不能做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也要做到滴水之恩滴水相报!

评价:符合题意,大而化之谈回报、感恩。评分:16+15+5=36

标杆作文之九

9.选择是一种态度

面对富翁的无私捐助,三家人有着三种不同的选择,有选择拒绝,有选择欣然接受,有选择偿还。在漫漫人生路中我们会有很多选择,但每一种选择都反映出我们一种态度。

选择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态度。

被外界评论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李安再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这是对他的肯定更是对华人的肯定,自从李安拍完《色戒》后便销声匿迹.而他新拍的《少年派》更是连宣传的气势也没有.但是就是这部默默无闻的电影使李安再次获得世人关注。有不少媒体在采访李安问:“为什么你可以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李安说:“因为我选择得失,我不会为了片房而去拍一些滥竽充数的电影.我们是导演就该一心一意拍剧.你只要拍好了片房自然也就来了,这便是我的选择。”

从李安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李安的选择,在现今大多数导演拍戏只是为了片房的风气上.李安的选择无疑需要更多勇气.但同样李安也用他的选择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宁缺毋滥.也正是李安的这种不追片房一心拍戏的态度使他的每一次片房都是大卖,所以选择是勇气更是态度。

选择是一种衷心更是一种态度。

小悦悦事件19位路人的漠视.这便是他们的选择。这是一次良心的态度,这更是良心的选择.但他们选择了视而不见.这难道不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吗?在最近多地发现了校长对女学生进行了性侵案.顿时整个社会为之愤怒.大家微博上纷纷晒出“开房找我,放开小学生。”这些为人师表选择对小学生下手,这难道是他们良心的选择.他们也有女儿,这到底是道德的陨落还是人性泯灭?这样的选择我们感到无耻,更为他们事后态度感到心凉。

习近平说过“中国梦”一词.同样我也有我的中国梦.我希望大家的选择可以对得起自己良心.我希望大家的选择有利于他人.我希望选择不仅仅是选择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对社会对自己态度.我选择,我态度。

评价:材料是一个由头,有套作之嫌疑。评分:11+12+2=2

5标杆作文之十

10.尊重别人的选择

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权,都是为自己的须(需)要而选择,每个人心理都不同,也不是同一阶级的人心理方面都是同样的,所以我们要尊重别人的选择。

有一个白手起家的人,他以前是一个贫困生,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知识的运用,成为了富翁。他是一个为人慷慨,热心于善事事业。

有一天,他了解到有二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者几个家庭的处境,在此他回忆了他以前贫困时的生活,他决定向他们这些贫困家庭提措(供)捐助。

很快,他就去了第一个家庭捐钱,这个家庭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富翁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非常开心。

然后,他就去了第二个贫困家庭捐钱,这个家庭很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富翁听了,很高兴地说这家人很有动力。

最后,他去到第三个贫困家庭里捐钱,他开心地把自己的钱捐给这家人,这家人很客气地谢谢了他的好意,说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所以这家人拒绝了。富翁眼看这家人太不给面子了,富翁拿这些钱气愤愤地跑回自己的公司了,富翁气冲冲的拿着钱跑回来他的秘书见到了,就和富翁了解是什么事,富翁一字不留地说给了秘书听,还说以后都不做善事了,秘书听了就和他分析,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权,每个人的心理接受也不同,每个人的须要也不同,还说,如果你不想喝水,别人死都要你喝,你会怎样,富翁慢慢认识到,“尊重别人才是尊重自己”,所以,富翁从此以后也照以前一样帮助别人,这让他越来越开心,还自创标语:“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尊重别人的选择,就是尊重自己.我们不能让别人照着自己的思想去办事,要懂得,不同环境,人的生活不同,人的生活须(需)求也不同,不要麻目(木)地要求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选择权,这样别人才会尊自你。

评价:好处:能紧贴材料行文。

不足:1.用大量篇幅对原材料扩写 2.语言较差

评分:15+12+2=29

标杆作文之十一

11.人生观与人生

出生于同一个世界,我们了解着同一个国家,同一个社会,同一个环境。但是每个人是共性的同时也是个性的。形形色色的事情,构建了我们独特的思考方式与价值观。而正是这点的不和谐,却如同涟漪在平静的湖中赛开,形成了我们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同一事件的不同选择。

正像宁铂,上天给予了他“中国第一神童”的天赋,他也早早成名,进入“少年班”。但天资聪明的他,却不懂得正确的选择。他如同火箭上窜,15岁就已进入中科大学习。他从小心中最热爱的是天文学,但他是神童啊!在社会与自身的压力下,他选择了理论物理,一门天才进修的学科。少年的他在成人的环境中日益沉默寡言。神童的担子压得他喘不过气,他多次报考研究生,却次次因为个人原因而退出。他的人生观被扭曲了。他背负着神童的名称,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向众人宣布他将出家的消息。终于他抛开了尘世,浸溺禅学当中。

而一个不同的人生观,却带给了同为神童的陶哲轩不一样的人生。他3岁的时候便被送入了小学的大门,但终日哭哭啼啼的让他的父母下定决心让他接受循序渐进的教育。但他的天赋并没有被浪费,他的课程由为香港大学的毕业生的母亲教授,同时他又可以开开心心的与同龄的孩子处在同一个集体,这对他人生观的建立有着很大的影响。当美国一所大学的招生来临时,本来可以作为史上最年轻大学生入校的陶哲轩断然拒绝了。正是这样的人生观,令陶哲轩,这个史上最年轻的菲尔兹奖得主,获得了人生的成功。

人生观带来着不一样的人。如同阿育王,这名印度最伟大的君主,本是一个有着残暴人生观的暴君。他杀死了99位兄弟与十万人才登上王位。但血流成河的景象令他恍然大悟。他终于开了圣心,以义待民,以仁治世。可能成为暴君的他,因为人生观而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更如武悼天王冉闵,他以粮救民,自己却常带兵抢胡人的粮食,即使他最后被腰斩,但他人生观所带给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节却一直影响着我们,他是英雄!

当面对着不同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做?面对捐助,有的人接受,有的人偿还,有的人拒绝,这是他们人生观的不同所致。而我们的人生,也正是由我们独特的人生观所引导,而正是这样,我们才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与那未知的未来。

上一篇:成立十周年上的讲话下一篇:职业道德与法律第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