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共9篇)
秦皇岛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秦皇岛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原则是:以人为本、动态管理、统一协调、群测群防.防治工作分三个阶段:制定方案、布置方案、实施方案.此项工作由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方案的制定由专业队伍完成,由政府下发并组织实施.该体系应在法规、不同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协调联动、建立电视预报系统等方面予以完善.
作 者:任志军 作者单位:秦皇岛矿产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河北,秦皇岛,066001 刊 名:西部探矿工程 英文刊名:WEST-CHINA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年,卷(期): 19(11) 分类号:X43 关键词:汛期 地质灾害 防治体系关键词:地质灾害,人员转移,预警体系
0前言
赤城街道位于天台县老城区,是天台经济、文化中心,辖区内有6个社区、3个工作片,区域面积83.85平方公里,人口8.35万人,拥有耕地15543亩,山林74354亩。在地质灾害的防御上,赤城街道以“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为指导方针,组织监督和指导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提供优化的转移方案为工作目标。
街道有多处地质灾害隐患区,为努力减少和避免灾害给我街道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结合本街道实际,因地制宜,把防御地质灾害工作作为防汛工作的重点,建立监测预警体系,编制有效的防灾预案,制定一套有组织的监测、预警、转移、救灾等措施齐全的防御系统,确保隐患点人员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等造成的损失,确保社会稳定。
1 建立预警体系,确保信息畅通
针对地质灾害隐患区的人员转移工作,我街道建立以街道、社区工作片、村三级地质灾害责任体系,并编制了各村紧急转移预案,确保地质灾害隐患区的人员转移工作落实到实处。
1)街道成立地质灾害预警指挥部。由街道主任任总指挥,分管农业副主任具体负责,党政办、武装部、农业办、民政办及各社区书记、工作片主任为成员。同时设立专门的预警办公室,配备预警联系员,处理日常预警事务,并做好24小时有人值班,确保信息畅通。
2)社区工作片设立地质灾害预警工作中心。由社区书记、工作片主任负总责,驻村干部分村具体负责、具体落实各工作片及各村的各项预警任务,并根据突发情况,及时报告街道预警指挥部,制定对策,启动预案。
3)村级建立地质灾害防御转移工作组。各村设立以村主任为预警责任人,所有村干部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御转移小组。一旦发现险情,及时报告,确保抢险顺利进行。
2 健全预警体系,分组落实责任
本着“以人为本,科学预防”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设有监测预警组、转移安置组、后勤保障组、医疗急救组。
1)监测预警组。监测预警组落实专人负责做好山体险情监测情况,一旦发现险情及时报告街道预警指挥部,指挥部立即向县三防指挥部报告并根据险情进行会商,做出抢险转移决定。
2)转移安置组。街道、村设立应急转移小分队,小分队具体分为三个小组。
第一组,加强山体滑坡区险情巡查监测,及时掌握情况,做好上下联系,并以铜锣、火炮等作为隐患区的报警信号。
第二组,负责处于危险区人员的撤离转移工作,当隐患区内听到险情报警后,转移安置组成员立即组织村民按预案指定路线地点进行转移疏散,必要时可进行强制转移,并将情况及时报告预警指挥部。
第三组,负责做好疏散人员的秩序,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同时转移安置组成员组织进行逐户逐间检查,做好人员清点统计,确保村民全部转移,不漏一人。
3)后勤保障组。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保障转移人员的基本生活。
4)医疗急救组。当出现山体塌方、山体滑坡、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时,抢险组立即组织医疗急救组对受伤人员进行及时救护,并及时报告指挥部。
3 实践预警体系,确保安全转移
我街道有以下几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区。
1)横潭坎行政村黄姆岙自然村坐落在东横山半山腰,共居住3户,14人。由于受地质影响,他们居住的房屋墙体多处开裂,有的裂缝达4厘米以上。如果遇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这些群众的生命财产将受到严重威胁。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召开专题会议指令转移安置组小分队成员对黄姆岙地质灾害群众实施搬迁,以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但是村民叶金翠和老伴两人年纪已大,起初对搬迁工作思想不通。经过街道工作人员苦口婆心的劝说,终于打开家门,同意搬迁。为此,街道工作人员和小分队成员抬的抬,扛的扛把这户家庭的所有家具从山上搬到山下安全地带。至此,黄姆岙自然村3户,14人顺利搬迁,并落实好居住地方,原房屋也已基本拆除。
2)下抱园行政村鸭子殿自然村的村后,存在重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经现场勘查表明,因建造公路开挖,形成较高的临空面,雨水浸泡后造成土体滑动。边坡上已有6处开裂,一段长约30米的山体整体下沉50厘米,公路配套设施———山上排水沟,共有100多米被毁,该滑坡体现处于蠕动状态,在“云娜”台风的袭击下,极有可能发生整体剧滑。鸭子殿12户49个村民的生命财产,以及公路上的车辆,就受到了严重威胁。监测预警组在勘查到这一情况后,及时向街道预警指挥部报告,街道安排转移安置组成员立即对受灾人员进行安全转移,同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筹集资金300多万元在滑坡体下方增设挡土墙和抗滑桩,做好加固处理,进一步稳定滑坡体。一起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及时安全的排除。
3)西冷坑行政村东门陈自然村和东岙行政村桐柏陆自然村目前的地质灾害情况比较严重,隐患区处有不同程度的房屋地基开裂,甚至倒塌,目前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非常重视,已专门针对这两个村设立移民安置拆迁指挥部,经过多方努力,有部分村民已落实搬迁,还有部分村民正在落实搬迁中,计划投资100余万元。
4 结束语
为快速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我街道根据本辖区实际,组织群众参加预案培训演练,熟悉预警信号,转移路线和临时安置点等。落实各村地质灾害防灾、避灾工作,及时掌握各村的地质灾害险情动态,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人员转移预警体系的建设,集中精力对地质灾害隐患区未搬迁的村进行有计划的分期分批搬迁安置,确保村民安全转移。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Z].2009.
[2]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Z].2009.
[3]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Z].2011.
【關键词】地质灾害;预防;治理
0.前言
由于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所以各国都早已对其的防治十分重视,技术手段已经十分发达,而我国对于此灾害的治理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各种技术还不是很发达,虽不能与欧美各发达国家相媲美,但跟我们自己以前的状况相比较,我国治理灾害的手段还是有了质的飞越,本文就着重介绍了我国的几种典型的地质灾害和它们的防治手段,希望人们对它们有一个更详细的了解。
1.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分析
1.1平原地区地质灾害及分析
地震、地面沉降、岩溶坍塌、地裂缝等是平原地区多发的地质灾害,主要的是地震。地震是由于板块与板块的碰撞挤压或地壳的剧烈运动而引发的,它多发生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全国有两大地震带,分别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而在我国的平原地区正好是地震多发区,它具有分布广、频率高、震源浅、强度大、破坏性大的特点,严重危及附近地区人们的生命安全,主要多发城市有北京、天津、呼市、太原、兰州等,这些城市都有可能是未来的震中位置,而且这些城市中不乏北京这样的发达城市,它不仅人口建筑众多而且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一旦遭到破坏后果不堪设想。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所造成的地表垂直下降现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地面沉降,人为因素主要是我们过度开采地下水,自然因素主要是地下的升降运动和地震的影响。岩溶坍塌是指岩洞上方的岩土体发生形变而向下陷落的现象。地裂缝顾名思义就是指地面产生开裂而形成裂缝的现象。它包括地震地裂缝、构造或非构造地裂缝、混合成因的地裂缝。
1.2沿海地区的地质灾害及分析
我国沿海地区正好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所以平原区多发的地质灾害如地震等,在沿海地区发生的频率也比较大。再加上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建设好以及对环境的改造力度大,所以这里不仅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而且毁坏程度也是最高的,所以此地区的灾害防治工作刻不容缓。沿海地区导致灾害发生的因素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就是海水作用对城市的影响,这也是其发生的地址灾害的主要成因之一。主要灾害有土地盐渍化、海水入侵、风暴潮灾害、海岸蚀退等。土地盐渍化是由于海水入侵或海水倒灌导致的,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分,所以当海水渗入到陆地的土壤中时,会使土壤的含盐量大大增加。风暴潮主要是发生在春末或初秋时由于飓风或台风所导致的地质灾害。海岸蚀退主要是海水对地面的侵蚀作用引起的,海水不断侵蚀陆地,使得陆地面积减小,海岸后退,海平面不断上升,这已经使得一些沿海国家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如马来西亚等。另外还有一些河流的不断淤积使三角洲的面积扩大、地下水的运动使得地面沉降等现象发生。
1.3山区地区地质灾害及分析
山区的地址构造比较复杂,所以在这里发生的地质灾害比较多,危害程度也比较大,发生频率最高的为泥石流、滑坡、崩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降水多的季节, 山地地区植被常年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质疏松,在加上连绵的雨水不断冲刷,就容易爆发泥石流。泥石流发生时会对沿途的村庄和农田造成毁灭性打击,所以它的预防和治理是十分急迫和重要的。崩塌的发生也跟植被破坏有很大的关系,再加上山地地势陡峭,夏天一遇到大雨就易引发崩塌。虽说崩塌和泥石流的成因比较类似,但是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泥石流是连绵的小雨引起的,泥土石子混着水一同从山顶上滑落下来。崩塌是暴雨的巨大冲击力导致的,整块山体的脱落,俗称“塌方”。另外在高纬度高海拔的山地地区还经常发生冻土灾害,使得此地区寸草不生。山地地区的情况比较复杂,所以其影响灾害发生的因素也比较复杂,有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度和频度、地貌、地质构造、气候、沟谷发育程度、植被覆盖程度等,这些也都是我们对山地地区灾害治理所要考虑的因素。
2.地质灾害的防治
2.1地震灾害的防治
地震灾害的主要成因是自然原因,这通常是人力所不能避免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地震灾害的预报,提高预测地震的技术手段,提前做好准备,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和避免伤亡,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利用先进的预测工具及时观测,避免在发生像汶川地震这样的惨剧。我们在做好地震监测、预报的同时,更要投入很多精力在做好抗震工作、加强工程抗震能力上,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要提高新建工程的抗震能力,在工程开始建设之前,应该做好该地区的地震烈度评定工作,以此确定此项工程的抗震标准,建筑材料也最好选用轻便不易坍塌的,这一点上可以借鉴日本的技术,日本最为一个地震多发的岛国,抗震的技术水平可以说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其建筑所用的材料也十分轻便,对此我们可以引进使用。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经常宣传地震逃生方面的知识,经常在各大学校和单位组织较正规的逃生演习,帮助人们掌握此方面的知识,当真正发生地震时,有利于人们快速撤离,减少伤亡。
2.2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灾害的防治
对于地面沉降灾害的防治我们首先要明白,这种灾害是不可能根除的,因为它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而造成的,但就现在的水资源状况来看,我们不可能不去开采地下水,所以我们只能尽力采取措施减少地面沉降的发生或控制其危害程度。
对于地下水的开采我们可以适当减少,在开采之前做一些相关调查,使开采量和沉降量之间的比值适合当地的环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深入研究区域内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确定合理的开采层次和井位布局。相关工作人员还有继续探索控制此灾害的新技术、新方法,使得开采量引起的地面沉降尽可能的小。地裂缝大多是由于其它的地质灾害所引起的,所以只要我们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减少其它灾害的发生,这种情况也就会相应的减少。
2.3泥石流、崩塌和滑坡灾害的防治
这三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十分类似,因此它们的防治工作也很像,而且它们和上述灾害最大的不同是,这些灾害可以消除,它们大多数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工程和经济活动导致的,而不是自然的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所以这类灾害从技术上讲,大部分是可以防治的。我们禁止人类肆无忌惮的砍伐活动,而且在城市扩建时要查清地质环境条件,避开各种地质灾害体,还要充分考虑环境的合理容量和建设布局与环境的适应性,对建设时可能诱发的灾害进行评价和预测。
3.结语
地质灾害的种类众多,破坏性也很大,它的每一次爆发都会夺走很多人的性命,所以对于它们的防治工作已经迫在眉睫。笔者在本文中着重介绍了几种常见地质灾害和它们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引起读者们的重视,自觉地学习此方面的相关知识,也希望在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可以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 [科]
【参考文献】
[1]唐辉明.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研究综述[J].工程地质学报,2013,(9):728-733.
环境地质主要是针对各种工程建设中常遇到的各种地质问题(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环境污染等)。他跟地质灾害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划分,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各种地质因素导致的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总称(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他们研究的内容都是为了减轻和防止各种地质因素对人民生命财产的的损失。
地质灾害按诱发原因可分成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和自然因素地质灾害灾害,常见的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有诱发地震,由于工程建设造成的滑坡,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过度砍伐造成水土流失等;自然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通常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二,研究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研究方法也开始出现,下面说说几种地质灾害中的几种新技术。滑坡地质灾害的TDR监测技术研究:TDR技术是一种远程遥感测试技术 广泛应用于物体形态检测和空间定位 具有快速安全等特点,近年来TDR受到地质滑坡研究人员的重视 利用其实时监测滑坡位移量并进行灾害预警,(1)TDR基本原理:其基本工作原理为 利用电磁波发生器向同轴电缆发送极窄的电脉冲信号 信号在同轴电缆中向前传播如果同轴电缆在某处有变形或者断裂此现象 其电缆特性随之发生变化 在此处电脉冲信号会进行反射 信号接收端接收到的反射信号就会改变 通过分析计算将反射信号与发射信号比较 可以确定电缆特性发生变化的位置及类型
(2)同轴电缆信号传输原理:在TDR监测系统中 同轴电缆作电磁波信号的传输介质 同轴电缆由导体,绝缘层,屏蔽层和护套四分组成,可以有效地就爱那个传输信号与外部的电磁信号隔离。(3)TDR滑坡监测方法:TDR 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如下图所示,首先确定需要进行监测的边坡的监测点,然后在监测点位置进行钻孔,用于安放同轴电缆,安装时完成后用砂浆填补缝隙以保证同轴电缆与孔壁间紧密接触,以便能保证准确反映坡体的变形.滑坡地质灾害远程实时监测预报技术与工程应用: 该方法主要是对边坡进行力学性质分析,应用遥感实时监测,并通过计算来确定是否会发生滑坡。工作原理如图2,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时段:
图2 工作原理
(1)开挖诱发型滑坡过程及其监测预报(2)降雨诱发型滑坡过程及其监测预报
(3)
开挖和降雨联合诱发型滑坡过程及其监测预报 3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综述:
地震,泥石流,其他种类还涉及地下水污染,水土流失,各种工业污水排放导致的灾害,地下水位降低或采矿导致地下塌陷等,其中少数小地震为人工修建各种工程如水坝等为人工诱发,很多导致重大灾害的大地震多为自然因素诱发,很多地质灾害都有人为因素的参与,在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的这门课中我们学习了各种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及其一些防备措施,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做些简单的介绍。
首先说说由于降雨发生的地质灾害,2011年贵州省望谟县“6·6”山洪泥石流灾害是典型的小流域突发性特大暴雨诱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过程,呈现突发性能量集中、冲击力强、破坏性大的特点。
一、地形地貌条件是灾害发生的必要条件望谟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度的斜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落差大。一旦小流域上游地区出现强降水,下游地区河流水位上涨,引发山洪等灾害。望谟县境内河流交错,境内河流多为山区河流,河床深切,险滩急流较多,洪水陡涨陡落的特征明显。望谟特殊的地形、地貌是此次洪泥石流灾害的重要原因。
二、短时强降水是灾害直接诱因2011年6月5日夜间到6日凌晨,受低空急流和南支槽的共同影响,望谟县3小时内有8个乡镇出现了暴雨,部分乡镇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
三、物源条件也是泥石流发生的必备条件之一望谟县境内的土壤多为红壤,地表岩性多为页岩和泥质岩,山高坡陡、河床深切,一旦发生山洪,泥沙就会被洪水裹挟,进而引发泥石流
四、人河争地是导致灾害的成因
防治措施:
一、建立了适应本级和本地灾害发生特点的综合防灾体制机制
二、“气象要素-灾害预警-预警处置”的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对望谟县山洪灾害防御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该工作方式确定了乡镇准备转移、立即转移的本地降雨量预警指标。然后,结合预警模型指标确定预警等级,当监测站雨情达到响应临界值时,产生预警,从而做出相应的处置措施。
三,气象信息传播特征
四、智力决策的特征
五、传播预警信息
六、进一步提高突发性暴雨的预报预警能力
七、进一步发挥气象信息员的作用
第二点说说构造 地貌和气候对汶川地震同震及震后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 以龙门山北段通口河流域为例,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 此次地震引发龙门山地区大范围的崩塌 滑坡等地质灾害2 - 4 通口河作为穿过龙门山北段的一条河流 在该河流流域内也发生大量的同震崩塌 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以北川县最为严重 根据震后在通口河流域的实地考察结果发现 汶川地震驱动的崩塌 滑坡和泥石流还将持续很长时间 并具有群发性的特点 危害性极大将严重影响震后灾区的自然环境和地居民的生产建设 人身安全 那么 这些同震及震后大范围爆发的崩塌 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受哪些因素的控制?这些影响因素是如何控制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的发生的? 3 地貌因素对通口河流域地质灾害的 控制作用
通过对通口河流域同震地质灾害分布和地貌的对
比分析 同震崩塌 滑坡等地质灾害沿河谷分布的特征 非常明显 图3 见彩插一 此外 同震地质灾害主要分 布在海拔2000m以下区域 即分布在通口河流域的东 南部 岷山东麓超过2000m的地区同震地质灾害极少 2 构造因素对通口河流域地质灾害的 控制作用
通口河由岷山东麓流向南东方向 穿过北川 映秀 地震之后 地质灾害专家在对地震灾区崩滑体数量
进行统计和遥感数据处理的基础上 对汶川地震引发的 崩塌 滑坡数量进行的估算表明 汶川地震在10×10 4 km2 的范围内 触发约3.5万处崩塌 滑坡等地质灾害 3 地貌因素对通口河流域地质灾害的 控制作用
通过对通口河流域同震地质灾害分布和地貌的对
比分析 同震崩塌 滑坡等地质灾害沿河谷分布的特征 非常明显 图3 见彩插一 此外 同震地质灾害主要分 布在海拔2000m以下区域 即分布在通口河流域的东 南部 岷山东麓超过2000m的地区同震地质灾害极少 4 气候因素对通口河流域地质灾害的 控制作用
对震后灾区的多次野外实地考察发现 泥石流是震
后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 2008年9月24日北川县暴 雨导致通口河流域区域性泥石流发生 对这次 9 24 洪水和泥石流灾害的应急调查发现 此次暴雨诱发的泥 石流共有72处6 实地考察发现此次区域性泥石流的 物源主要为汶川地震引发的同震崩塌 滑坡形成的松散 堆积物 北川老县城至陈家坝一线河流以西的山谷中大 量同震崩塌 滑坡形成的松散堆积物为此次区域性泥石
流提供了物源5 讨论与结论1 构造因素 汶川地震 是导致通口河流域同震地 质灾害的根本原因 并控制了松散堆积物的空间分布
为震后泥石流地质灾害提供物质来源2 地貌因素是导致通口河流域同震地质灾害的次级 因素 并为震后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3 通口河流域震后地质灾害类型以泥石流为主 在
同震地质灾害提供丰富物源的情况下 气候因素 以降雨 为主 是导致震后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的直接诱因 4 为了保证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必须
更加精确地刻画同震及震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 并加 强对地震灾区降水的监测
山区城镇规划建设勘察过程中的岩土工程问题
以某旧城改造工程为例1 山区地基的工程地质特点 1.1 地形 地貌条件复杂
地形地貌特征是地球内外应力作用结果 在地壳
上升区 受外力侵蚀切割 风化 侵蚀等 作用 使得地表 高低起伏大 沟壑纵横 形成了山地 丘陵 山间盆地 河 谷等复杂的山区微地貌形态 使得同一建筑场地可能会 跨越几个地貌单元1.2 岩土性质和组成成分复杂多变 受地形影响 山区基岩起伏变化大 上覆土层复杂
多变 在山坡 山麓缓坡地段以残 坡积土为主 在山前 地段或较大的沟口及其附近分布有冲 洪积土 在沟谷 或某些低洼地带分布有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山洪等山区 地质灾害搬运和堆积的淤积软土 局部场地中甚至可能 存在有大孤石 这种由搬运到堆积的过程就导致了山区 土层结构 性质和组成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3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山区地下水主要有松散层孔隙水 基岩裂隙水和岩 溶水等类型 一般山坡 山麓的地表浅部的残坡积层 强风化层透水性大 厚度薄 水量较小 洼地的软弱夹层 透水性较弱 含水量变化大 深部残坡积层和强风化层 内的承压水水量大 断层构造带如贯通可能会成为地下 水运移的通道 因此其补给与排泄条件复杂 水量变化 大 直接影响着山区建设的稳定 1.4 地质构造条件复杂
受构造运动的影响 山区地层会形成各种断裂 褶 皱 节理裂隙和破碎带等复杂的构造形迹 这些地质构 造破坏了原有岩体的整体性 降低工程岩体的强度 同 时地质构造还决定着岩层在地面的出露情况及表面覆 盖层的分布 所有这些均对山区工程建设带来极为不利 的影响
1.5 不良地质作用发育
由于山区微地貌类型多 地质条件复杂 沟壑纵横 不良地质现象较为发育 其主要灾害是边坡问题 滑 坡 崩塌 泥石流 冲沟 断层 土洞 岩溶等 这些不良 地质现象的存在 对山区建筑构成了直接的或潜在的威 2 某旧城改造工程的地质环境背景
拟建工程傍山而建 场地内堆积有大量建筑垃圾
靠近山体一侧局部有基岩露头 地形起伏较大 高差达 63m 属残积坡积区地貌单3 岩土工程问题与分析
区域稳定性评价
该场地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地台之下的扬子台坳和 江南台隆 次级构造位黄山褶断束 为查明拟建场地内 是否有断层分布 我们做了高密度电法物理勘探 共3 条剖面线 根据物探成果3条测线上均未发现明显的低 阻区域 因此可判断拟建场地内无断层通过
根据场地附近区域工程地质资料结合现场地质调 查结果 该场地内第四纪覆盖层未受切割破坏 第四纪 以来无断层活动迹象 因此判定拟建场地属稳定的建筑 场地
2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地基土的均匀性是选择基础持力层的重要依据
山区地基土由于受地形地貌影响 其成因及组成成分非
关于编制盐官国土资源所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工作的报告
县国土资源局:
根据《礼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礼县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礼政办发〔2011〕71号)文件精神,以及县局关于编制乡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结合辖区实际,我所现已编制完成盐官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现将预案上报县局,请审核。
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甘肃省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陇南市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礼县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盐官国土资源所辖区内地质灾患点的基本情况:
盐官所辖区两乡一镇,包括73个行政村和两个社区,大多都处在地质灾害频发区。据我所2010年的统计,辖区内共有地质灾患点22处,其中特大型地质灾患点三处(这些灾患点都处在盐官镇境内),大型地质灾患点7处(均分布在三乡镇),中型地质灾患点11处(均分布在三乡镇),小型地质灾患点4处(均分布在三乡镇),主要的地质灾害
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和坍塌。这些灾患点共威胁着21个
行政村,直接威胁着9472人安全。
二、地质灾患监测预案。
1、在地质灾害易发区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村民
委员会的积极配合下,在县国土资源局和相关专业技术单位的指导下,通过开展宣传培训,建立防灾制度等手段,对崩
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前兆和动态进行调查、巡
查、和简易监测,实现对灾害的及时发现、快速预警和有效
避让,让处在地质灾患点的群众主动减灾。
2、明确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主要任务。
(1)、查明地质灾害发育状况、分布规律及危害程度,确定纳入监测巡查范围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区)。
(2)、明确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建立防灾责任制。
(3)、确定群众监测员,开展监测知识及相关防灾知
识培训。
(4)、全所干部积极进村入户,为群众讲解积极避险的方法,并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卡,建立各
项防灾制度。
(5)通过实时监测和宏观巡查,掌握地质灾害点(区)的变形情况,在出现灾害前兆时,进行临灾预报和预警。我所现已将地质灾害临灾预报、预警器材发放并安装到地灾隐
患点处,其中喊话器21个,应急照明灯21个,锣13个,裂缝预警器21个。
(6)、建立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档案、隐患点
监测原始资料档案区宏观巡查档案,并及时更新。
三、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1、实行防灾预案及“两卡”发放制度,进而落实我所
工作人员责任,提高防灾预警责任心。
2、建立监测和“三查”制度。监测制度的主要类容是
规定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监测数据记录和报送等。
“三查”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规定的辖区内组织以汛前排
查、汛中检查、讯后核查范围、方法和发现隐患后的处理方
法等。
3、值班制度建设。
进入汛期以来,我所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落实责任
到人制度。一但有地质灾害发生,第一时间向县局报告。
四、应急避险措施。
我所通过下乡,到地质灾患点进行实地观察,为没一个
地质灾患的群众都提出了一定的避险路线和避险措施。为他
们指定预定避灾地点、预定疏散路线、预定报警信号、报警
人。在地质灾害发生时,由专人向我所汇报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再有我所向县局汇报,由县局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具
体指挥协调,组织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
取应急措施。
五、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启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1、落实各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乡(镇)以及国土所、村(社区)成立应急抢险小分队,做好应急求助装备、物质储备,明确预警信号,做到应急通
讯有保障。
2、及时监控和控制险情及灾情的发生、发展
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对灾害实施监测,视险情发
展程度实施临时防护工程,尽力延缓火排除险情继续发展,争取抢险救灾的主动。
3、根据险情实施人员和财产撤离方案
当灾害即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救灾队
伍,将危险区内的的居民和财产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同时
将险情上报到县局主管部门。
4、以人为本、果断处理
在实施撤离方案是,妥善做好老、弱、病、残、孕妇等
人员的撤离工作,必要时果断采取紧急撤离和搬迁避让强制
措施,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
六、我所的职责划分。
1、工作职责
(1)、对出现险情的隐患点,分析发生的前兆特征,判断发生的可能性、灾害等级和影响程度,登记造册后上报
县局,提出阻止或延缓灾害发生的处理措施;
(2)、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要尽快查明地质灾害发
生的原因、规模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情况,确定其等级、成灾范围、形成条件、引发因素,对灾情进行评估,提出应
急处理措施,迅速有效减缓或防止灾情加剧;
(3)、按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立预报预警联系制
度,(4)、根据县局提供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做好地质灾
害隐患点气象预警预报服务;
(5)、编写地质灾害速报报告和应急调查报告。
2、所内成员职责分工。
刘旭升全面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张昆仑配合所长工作;
岳芳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郝肇勋具体负责马河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罗文龙具体负责盐官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马明玉具体负责盐官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通过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工作进一步完善,同时,县、乡
(镇)、国土所、村层层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状,从县、乡(镇)政府的管理责任人一直落实到村(组)和具体责任
人,从而形成一级抓一级的距地责任人和监测人,保证各隐
患点的变形特征能及时捕捉,进而有效降低和避免地质灾害
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威胁。
盐官国土资源所
记者了解到,深圳属于低山、丘陵、台地地貌,地势起伏较大,地质构造复杂,叠加部分不规范的房屋、道路、水务等工程建设,受强降雨影响,形成了大量的自然斜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筑边坡。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形多为中、低山和丘陵区,农村居民建房多依山削坡而建,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受强降雨影响可能发生滑坡、崩塌。
截至20xx年底,全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1057处,威胁总人口5285人,潜在经济损失5.5亿元。其中,威胁10人以上的较大隐患点14处,一般隐患点1043处。
为此,《方案》提出,统筹考虑安全、生态、景观要求,采取生态修复手段,有计划地实施工程治理。20xx年底前,完成全市14处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和竣工验收。各区在组织实施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的基础上,对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加强综合治理,力争早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同时,按照“降低存量风险,坚决遏制增量”的思路,深入排查削坡建房风险点,加强综合治理。20xx年底前,在既往削坡建房排查工作基础上,全面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削坡建房风险点排查,加强台账管理,制定综合治理措施。20xx年底前,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将组织开展农村削坡建房综合整治,基本完成辖区内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削坡建房的用地管理,对违法用地严格查处,从源头上遏制新增削坡建房风险点。
一、地质灾害应急管理
(一) 概念
1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而形成的, 会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 其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冻融、土地荒漠化、地震及火山等不同表现形式的灾害。广东省最常见的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灾害。
2地质灾害应急管理
地质灾害的应急管理是涵盖了多个领域、部门, 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的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不同管理目标及具体措施的系统, 该系统具有全方位性、复杂性等特征。目前, 全国针对地质灾害的应急管理已经形成了全国、省、市、县等各级联合国土资源部 (局) 、民政部 (厅、局) 、卫生部 (厅、局) 及公安部 (厅、局) 等各个部门组成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在地质灾害勘查、预估及救援等各个环节中均使用了卫星遥感、接收等信息技术, 对地质灾害的防控影响深远。对地质灾害现场评价, 应急方案措施, 后期监测, 群防群治诸多方面长期积累了一定经验, 工程治理施工也日趋成熟。
(二) 对应急工作的发展思考和建议
1发展思考
当前我省各级政府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且出台了较为科学的应急方案, 从应急常态及应急状态等两种机制的应急监督、信息管理、预测预报、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及快速反应应急、应急调查评估、应急指挥、信息发布、社会动员、应急救援、区内及相邻区域联动、后期灾害评价监测、维护秩序等各个方面展开工作。形成了省、市、区 (镇) 应急办专职管理, 灾害点日常固定巡查的纵横联动, 上下呼应的良好态势, 势必对防灾减灾, 提升政府管理职能及形象产生重大影响作用, 对科学处置突发、应急救援奠定了组织保障措施基础。
从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的频发及灾害带来的损失可知, 我国各地区的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对整个应急工作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例如, 各地区的教育宣传不足, 致使很多百姓缺乏灾害防护意识, 在面临灾害时不能保持冷静使救援工作困难加大;有的灾害点的评估不足致使还有可能面临危险性更大的二次灾害或次生灾害的破坏。
2发展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
应急管理体系中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要采取举行应急灾害科普知识讲座、构建社区或乡村科普知识宣传栏、深入基层发教育传单并实际讲解等方式, 强化第一响应人对地质灾害的应急知识的掌握程度。百姓在面临突如其来的灾害时会丧失冷静, 没有正确方向的逃窜和混乱, 会给救援工作增加难度, 因而宣传人员要进行宣传教育, 使其在灾害中或后均能保持冷静以配合救援人员的工作, 服从指挥, 减小各种损失。
(2) 加大对灾害点的评估, 使大家了解危害性, 会合理避让。
灾害发生后, 应急管理体系应积极组织地质专家对引发灾害的具体原因及各种诱发原因展开调查研究, 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详细的治理或预防措施, 以避免二次灾害或次生灾害对灾害点造成一次或多次的破坏。例如, 引发灾害的原因是由于山体裸露, 植被稀疏造成的岩石等滑落, 就要适当的增加山体的植被覆盖率, 降低山石受洪水、风力等的影响。
(3) 加强应急装备及应急体系建设
应急管理体系要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 确保引进的是最先进的实效性更强的应急设备, 以加大应急的高效性。如探地雷达、三维激光扫描仪等, 将这些更先进有效的设备应用到应急监管或救援当中去, 能有效的强化监管或救援的能力。
应急救援管理体系要从勘测、分析预算、评估、紧急救援等各个环节入手, 切实强化各环节在工作中实质作用的发挥。地质灾害勘探部门要结合各种数据资料详细掌握信息内的地质灾害的分布及程度情况, 以制定详细的应急防控及管理机制;应急救援中要尽快组建事件处置政府指挥部。主要人员及组织要快速到位, 救急设备要对口、先进, 通讯交通工具也要先进、实用, 联动、警示工作也要跟上, 救援物资要有保障。
二、广东省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主要治理措施
(一) 滑坡
重力作用下, 斜坡岩土体沿着剪切破坏的坡面下滑形成的自然灾害便是滑坡。
治理滑坡的措施有:
1采用削坡减重、修建支挡工程及来改变滑坡体的外形, 增强坡体的抗水阻击能力;
2减轻水的危害主要是通过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设置排水沟、设置截水及支撑盲沟等措施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 降低水质对松动及冲刷坡体的影响, 在坡脚采用重力式挡墙;
3利用焙烧、爆破灌浆等理化方法改善滑动带土石的性质, 以降低其滑移作用, 对于重要的或大型深层滑坡常设置大直径抗滑桩 (桩底一定要穿过滑动面达到一定的安全深度) 。
(二) 崩塌
崩塌是重力作用下陡峻山坡的眼岩块、土体突然剧烈倾落的地质运动, 根据引发崩塌的土质或发生区域可具体的分为土崩、岩崩、山崩及岸崩等。
对于崩塌的防治工程措施主要有:
1中小型边坡中用明硐、棚硐等遮挡斜坡上部崩塌物, 也可采用柔性网、刚性栏网;
2在易风化的边坡地段, 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等护墙、护坡措施;
3在陡坡山地地区, 采用消坡技术以放缓边坡及清除松散岩块。
(三) 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地区, 由于暴雨、雪融水等水源的突然爆发, 引发的携带大量泥沙、石砾等倾斜的特殊洪水。
减轻或避防泥石流的工程主要有在物源区采取种植植物固土, 搬运区加宽和清理河床搬运物。
1跨越工程, 在泥石流沟的上方修建桥梁、涵洞等, 避免泥石流对交通道路的影响;
2穿过工程, 在泥石流的下方修隧道、明硐等保证交通运输安全;
3排导工程, 修建导流堤、急流槽或束流堤等泄水通道, 改善泥石流的流势;
4防护工程、采取护坡、挡墙、顺坝及丁坝等工程措施低于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击与侧蚀。
(四)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人类工程的不合理运作导致的地下输送、底层骨节压缩, 进而形成的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局部下降运动。
控制地下水及油气的开采, 及时进行地下水回灌或灌注水泥浆加强地面整体性, 制定均衡的开采模式是针对地面沉降问题的基本治理措施。在岩溶区域采石场附近危险的要及时搬迁人员, 轻度危险的可采用基础加固措施。
(五)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向下陷落, 并致使地面形成塌陷坑的地质现象。
地面塌陷的治理主要靠预防, 对已经发生地面塌陷且稳定性差的地段尽量避让, 避免大重型设备的施压或震动作业;原则上要使建筑物避开有采空区的地段;工程设计及施工时也要避免地表水的大量渗透并对以塌陷的地方进行填堵。严禁在塌陷区过量抽吸地下水。
(六) 地裂缝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与宽度的地表破坏现象的地质灾害, 土体的压缩固结、承载能力不足、超采地下水、岩溶渗漏地面塌陷、山体滑坡、气候的变化等均能引发地裂缝。
限制地下水的过量开采、通过裂缝灌一定压力的水泥浆、设置监测点严密关注裂缝地区的发展动向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裂缝的扩大, 并及时向上级主管单位报警。
结语
地质灾害是影响人们生活的重大诱因之一, 各级部门应在现有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强化各种具体措施的实施, 以切实的防控地质灾害的发生。本文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应急管理及广东省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治理措施的分析, 呼吁更全面的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以强化工作的实效性, 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定。
摘要:广东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极易发生自燃灾害, 因而更应强化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本文从地质灾害的应急管理与广东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治理措施两方面探究了广东省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问题, 希望能为相关部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广东省
参考文献
[1]刘勇帅, 张维宏.城市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平台的设计与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2, 4 (04) :79-85.
[2]肖进.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集成系统研究与开发[J].科技通报, 2013, 4 (04) :1-3.
关键词:地质灾害;前兆;成因分析;防治;检测
一、常见地质灾害及发生前兆
1.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2.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3.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4.崩塌。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二、诱发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的,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据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动力成因概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常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有:采掘矿产资源不规范,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设中,形成人工高陡边坡,造成滑坡;山区水库与渠道渗漏,增加了浸润和软化作用导致滑坡泥石流发生;其它破坏土质环境的活动如采石放炮,堆填加载、乱砍乱伐,也是导致发生地质灾害的致灾作用。
三、简易地质灾害检测方法
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是指借助于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量测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
1.埋桩法。埋桩法适合对崩塌、滑坡体上发生的裂缝进行观测。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对于土体裂缝,埋桩不能离裂缝太近。
2.埋钉法。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这种方法对于临灾前兆的判断是非常有效的。
3.上漆法。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与埋钉法原理是相同的,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存在扩大。
4.贴片法。横跨建筑物裂缝粘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如果砂浆片或纸片被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须严加防范。与上面三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不能获得具体数据,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断滑坡的突然变化情况。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方法除了采用埋桩法、贴片法和灾害前兆观查等简单方法外,还可以借助简易、快捷、实用、易于掌握的位移、地声、雨量等群测群防预警装置和简单的声、光、电警报信号发生装置,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临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四、常见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1.对滑坡的防治措施。滑坡是一种山区建设中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是一种斜坡变形形式,主要发生在山地、丘陵地区的斜坡上。抗滑工程是防止山体滑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对于人们活动频繁的就近坡体来说,意义非同寻常。抗滑工程包括削坡卸载、抗滑桩、抗滑挡墙、加筋挡墙、锚定板挡墙、预应力锚索挡墙、锚杆挡墙、锚杆格构、预应力锚索格构等。抗滑桩大截面积排式抗滑单桩、抗滑链、钢管桩、承台式抗滑桩、抗洪桩、桩基挡墙、椅式挡墙、排架式抗滑桩、抗滑刚架桩、板桩抗滑桩和锚固桩、土质改良注浆、微型桩。
2.对泥石流的防治措施。随着人为活动的加强,泥石流暴发的频率、规模越来越大,灾害碎石越来越严重,致使泥石流沟谷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区域地质环境逐步恶化。对泥石流的治理主要采取的是工程治理,通过工程措施的治理以减少灾害的发生频度,降低灾害的危害程度,一般是拦挡、排导和支护措施。对物质来源即上游的废石、弃土松散体进行拦挡,阻拦了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修建拦挡坝或谷坊,同时,布置合理的排水措施使土水分离。中下游进行排导,疏通沟道防止沿途淤积漫流冲毁田地,对沿途沟道边坡进行支护,防止塌方和道路毁坏,合适的地点修建速流通道,加速泥石流的排导。
3.对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地面凹陷是土层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结果,所以我们要降低地面负荷,停止不合理的开挖,如过度的矿石地下资源开采、地下轨道交通的违规建设、地下水的无节制开采等。从加固、改良地质体和消除或削弱动力地质作用着手,对于有地质缺陷的岩层采用焙烧法、压浆法等加强地面土石的物理化学性质。采用合适的减重卸载、填土反压的方法来增加地面的稳定性,同时在该路段路基两旁设置不同的排水设施,并通过加强后期养护,以提高该段地质的防灾能力。
4.对崩塌的防治措施。山体崩塌严重威胁山下居民的人身安全,应加强对山体崩塌的防治,具体是道路、桥梁、隧道建设工程选线时,应先对于发生大、中型崩塌的的路段,要优先采用绕避方案,如果必须要在其建设时,我们应当选用科学的施工方案,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应对措施,维持山体的地质平衡。
五、结语
总之,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加速期,稳定的国内环境对于经济的发展相当必要,为此我们一定要做好常见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平时注意观测易发生地质灾害地区的地理环境,避免地质灾害前兆发生而被忽略,更要开发先进的灾害检测监控系统,还可以从其他相关方面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努力将地质灾害的影响降到最小,将地质灾害引发的损失降到最低。只要切实落实预防地质灾害的工作,将预防措施做到实处,才能保证人们的生活少受损害。
参考文献:
[1]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9
[2]汪耀武.常见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研究[J].河南建材,2010(06)
一、基本情况
华家岭位于通渭县西北部,属陇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山脉纵横,海拔最高2436.7米,最低2004.08米,无霜期135天,年降雨量500.5毫米,极易产生滑坡,一年内降水相对集中,自然灾害较多,近几年来因连降暴雨,使部分村庄山体滑坡,农户受到不程度的财产损失。
二、重点防范期
我乡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崩塌,其主要的诱发因素是强降雨。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活动与强降雨或暴雨关系密切。全乡2010重点防范期定在6~9月份,特别是雨季降水高峰和雷阵雨季节,是地质灾害易发时段,更是重点防范期中的重点。各有关部门、村要提前做好防治地质灾害的准备工作,对境内地质灾害危险点有组织地开展汛前或汛期险情巡查,注意有关方面灾害性天气(强降雨或暴雨)预报,认真落实汛期值班、灾情速报、灾后应急调查处置等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制度,有组织地安排危险区群众安全转移避灾,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安全渡汛。
三、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法律赋予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定职责,我乡的地灾害防治工作由乡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村建、财政、民政、派出所、卫生、电力、等成员单位协同进行全镇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各村应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在乡人民政府防治领导小组或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具体领导和协调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建立健全防灾制度,强化监督管理
应建立和完善防灾方案,应急预案、灾害速报、险情巡查、汛期值班、灾情预报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有关制度。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依靠和发动群众,建立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每个危害性地质灾害点都落实监测单位责任人和监测人。各村应组建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救灾应急队伍,在发生地质灾害时,及进组织群众转移和作出应急处理。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村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村、群众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及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危险区群众按预定的撤离路线安全转移,并做好善后工作。
(三)安排资金,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由乡人民政府组织治理;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乡政府将把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列入计划和预算,确保潜在的地质灾害得到及时调查、勘查和治理;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防治地质灾害的积极性,鼓励社会捐助,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
四、主要地质灾害发生区的预防要点
(一)、乡上加强监测,及时预报降水量
(二)、加强汛期监测。落实乡村汛期预防责任制
(三)、制定乡村防灾措施和预案
(四)、对受威胁严重的农户及时进行搬迁安置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乡上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责任人的指挥中心,村、组也相应确定了专人监测站和监测点,责任到人,汛期24小时专人监测,加强对易发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巡查,及时做出准确的预报和预防工作。
1、成立领导小组,乡上成立了由乡长张峰同志任组长的乡指挥中心,下设办公室,各村组相应成立了由村主任为组长并兼任责任人的组织领导,村主任直接负责村监测站工作,组长负责各监测点。
2、制定防治预案,乡上经过党政联席会议,制定《华家岭乡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华家岭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下发各村和各监测站,并安排专人负责汛期值班。
3、加强宣传,建立群测群防体系
4、实行责任追踪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推荐阅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意见10-21
矿山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06-08
新昌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07-07
地质灾害防治的方案和应急预案10-13
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09-18
防地质灾害总结07-10
滑坡地质灾害分析07-14
地质灾害汇报材料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