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精选10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要求,现结合我镇的实际,计划通过建设**村新农村示范点,实行以点带面,力争利用5年的时间,把我镇各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蒙山县城西北部,全村辖27个村民小组,976户农户,人口3500人。村设党支部,8个党小组,现有党员65名。全村总面积为2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76亩,其中水田面积1721亩,旱地面积580亩,全村林地面积10933亩。二○○五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375元。
**村地处丘陵山区,全村土地、森林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村委驻地距离县城2.5公里,依山傍水,交通便利。近年来,**村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的号召,充分利用本村的优势,大胆探讨发展经济的新路子程村组属北楼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村委会北面2公里,依山傍水,交通方便。全组52户185人,有耕地面积500亩,全组经济发展以种养为主,程村组在北楼村经济发展中始终走在全村的前列。该组村民群众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市场意识,能够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密切配合村委开展各项工作,积极探索适合本组经济发展的好路子。全组现有桑园230多亩,果园(柑橙类)80亩,早熟板栗100亩。养殖业方面,主要以瘦肉型猪为主。全组村民根据饲养瘦肉型猪经济效益好和市场前景看好的特点,纷纷实行牲猪品改。目前,全组有瘦肉型母猪60多头,牲猪存栏220多头,水产养殖15亩。
近年来,程村组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与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全组群众兴起了自觉投工投劳进行道路硬化、改水改厕、建设沼气池、村级篮球场等,到目前为止,全组52户中新建或者正在建设的砖混钢筋结构房屋38户,户均80M2,全组沼气池入户率达80%以上,该组的用电入户率和闭路电视入户率均达到100%,电话普及率达52%。
程村组全体村民积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村风民风,科技学习蔚然成风,社会治安稳定,无赌博、迷信、吸毒等不良社会丑恶现象,总的来看,程村组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示范点的良好基础。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区党委提出的“突出抓好农村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的要求,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改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活条件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新的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逐步把全镇各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总体目标
从2005年2月开始到2006年8月,力争完成示范点新农村建设达标,并通过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用五年的时间完成全镇各村新农村建设目标。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工作起点,以“‘五通’、‘五化’、‘六有’”为目标,进行总体设计规划,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组制宜,分步实施,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治安良好,社会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标准是:
1、“五通”,即村通路,户通电、通水、通讯、通广播电视。
2、“五化”,即农民住宅内外墙批灰粉刷涂料美化;从行政村主干公路通往新村支道和村庄内主干道路铺设混凝土硬化;农户建设沼气池、卫生厕所、卫生厨房、村庄设立垃圾池、人畜分离、排水系统完善净化;村庄主干道两旁以及住宅之间、农户庭院绿树成荫绿化;村庄主要道路挂路灯亮化。
3、“六有”,即有健全的村级组织,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有科学的产业发展路子,有功能齐全的科普文化活动中心,有体育娱乐活动场地,有标准的宣传栏。
四、方法步骤
(一)、抓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调查测算、规划设计。时间在2006年3月中旬前完成。村庄规划要结合地形,依山就势,不推山填土,不大拆大建,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三清三改”,规划拆除闲置旧房,集中规划建设猪牛栏,配套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力求规划切合实际,让农民接受。村庄规划编制要坚持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科学编制的原则。要求在月底前组织国土资源所及规划所设计人员,根据本村区域特色和人文环境进行调查测算与规划设计,在经
多方征求群众意见并修改后,形成符合现代特色的新农村规划设计图。并且国土部门要严格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不得在规划区外批宅基地。
2、实施阶段:从2006年3月中旬起至2006年8月止。
(1)通新村道路建设:组织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完成由国道321线通往新村的主干道路及环村路建设,总长1.2公里,计划全部实行水泥路面硬化。路基宽4米,路面混凝土厚度不少于10厘米,并设错车道及安装路灯亮化。
(2)住宅外墙粉刷:组织动员群众争取在2006年8月底前完成38户混凝土住宅户外墙批灰粉刷涂料工作。
(3)“三清三改“工作:
①清垃圾、清路障:根据规划设计图,建设垃圾池,并组织群众清理卫生死角,清除各类垃圾、路障。实现村中心无成片暴露垃圾与路障。
②清淤泥:充分利用今年成立的北楼村古排河用水者协会的契机,组织发动群众交纳水费与投工,主要清理从新村旁边经过的古排河水利渠道的淤泥。并向上争取资金全面实现渠道三面光工程。涉及的渠道总长约1.2公里,清淤泥约需投工100个工日。
③改厕、沼气池建设:年内完成余下的10户沼气池与卫生改厕、改厨工作。
④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为使全组村民喝上干净的自来水,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计划在屋背岭修建一个自来水池,总投资约25万元。该项工程可解决250多户1000多人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4)建设养殖小区:根据规划设计要求,由国土部门统一调拨土地,农户自建方式,统一养殖场地,统一排放污水,全村养殖小区面积为1000平方米,分为家禽区、畜牧区。
(5)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①村级篮球场及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计划争取上级包村单位的支持,在村中心建设一个500平方米的村级篮球场,并按规划设计要求,在篮球场边(古排河渠道面)建设一座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及村民议事室。篮球场及道路两旁、住宅旁实现花草、果树绿化。
②宣传栏:计划在村级篮球场边建设一面宣传栏。主要用于党的有关政策法规、法制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及精神文明宣传等。
③实现农产品信息入户工程:争取电信与广电部门的支持,实现互联网宽带到村,闭路电视到户。
(二)抓好新农村的产业开发
新农村建设要根据本村实际,着力抓好适合本村产业发展的好路子,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与区域优势,大力调整农村种养经济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1、桑蚕产业:要充分依托本县龙头企业的带动,北楼村作为梧州市桑蚕专业村及当前蚕茧市场价格上扬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桑蚕生产。计划在今冬明春再扩种桑园面积100亩,并在新村主干道两旁的水田建立起一个50亩以上的优质桑种植示范基地,使得全村人均拥有约2亩的桑园。仅此项可使人均增收80元。
2、养殖方面。充分发挥市级瘦肉型母猪专业村的带动,抓好瘦肉型母猪的养殖,计划每户年出栏瘦肉型肉猪10头;同时发展养牛,计划年发展户均养牛10头以上5户。
3、做好山上发展文章,重点抓好早熟板粟的种植。充分利用新村靠山傍水的优势,开发山地,在抓好当前现有的早熟板粟的管理外,要扩大种植规模,使全村板粟面积达到300亩以上。同时抓好优质水果的种植,力争三年内人均拥有经济林2亩以上。
(三)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1、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党员电教中心户、电视、电脑、宣传栏及农产品信息进村入户,组织各类培训班等形式,加强新村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年至少培训农民5期,重点围绕村发展项目如桑蚕、板粟、瘦肉型猪养殖等知识的培训。
2、围绕桑蚕、水果、瘦肉型猪建设1到2个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并设立基地简介和牌子。利用基地带动全村的科技种养。
3、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和就业指导。在节日等外出人员返乡期间,召集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就业的情况并进行登记造册,并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并认真组织本村农民参加县内的各类人才交流市场的招聘会,扩大就业。
(四)倡导新风尚
1、建立健全村级自治组织,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认真召开好村民代表大会,制定好村规民约,按照新村规划,重点抓好新村环境整治,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努力建设文明新村。
2、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文明户”“信用户”等评比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并利用春节期间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3、团结互助,结对帮扶。加大帮扶力度,关心弱势群体,全村要形成结对帮扶,共同致富,在全村树立一股互助友爱的好风尚。
五、工作措施、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镇、村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始终把它作为今后五年农村工作的重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人力、物力、财力到位,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2、优化服务,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镇党委、政府在加强领导的前提下,要积极支持各村及示范点建设,并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及包村单位的大力支持,搞好各项建设服务,形成合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研究,细化方案,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
3、整合资源,争取政策扶持。一是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二是要把新农村建设项目精心包装向上争取资金,要捆绑扶贫、以工代赈、农业以及果业、水利、能源专项资金新农村建设。三是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群众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
4、明确责任,层层落实,确保按期完成示范点建设目标。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工作,时间紧,建设任务重,全镇要细化建设项目,落实好具体责任人与责任目标,集中力量抓好示范点的各项建设工作。
5、加强督查,严格考评。镇党委、政府将这项工作列入各村、包村干部目标责任考评。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定期检查建设项目进展情况,确保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镇人民政府
头寨子村地处会宁县关川河流域, 总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 全村2996人, 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00元。近两年来, 村上紧紧抓住省列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有利时机, 以项目求发展, 以发展促经济, 因地制宜整体推进, 从基础建设到产业开发、从村容整治到农民培训、从发展社会事业到精神文明建设、使全村的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是头寨子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核心”。村党支部书记陈相栋向记者介绍道:至2008年底, 全村已硬化村组道路3公里, 捕设排水管网2公里, 自来水户532户, 建设农村沼气220户, 完成二层砖混结构小康住宅80套, 建筑面积12900平方米, 建成镇区集中供热站, 供热面积达8000平方米。2009年全村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投资1453万元, 陈支书拿出《2009年头寨子村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计划》, 对记者详细介绍了今年的基础设施、增收项目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建设规划:新修郭巉公路至海信砖厂4公里村组道路, 硬化郭巉公路至中心小学13万平方米路面和东、南、北社旧街道33.8万平方米, 安装自来水90户, 铺设东河坪社排水管网3公里, 延伸供热主管线3公里、新增供热面积1万平方米, 新建农村沼气100户, 完成“改厕、改厨、改圈”100户;在增收项目方面全村新种植优质果品1000亩, 建立果品基地;建设2000平方米生猪养殖小区1处, 养殖规模达300头以上;新建饲养1000只以上肉兔养殖厂1个;在社会事业方面新建100平方米村文化活动中心1处;在郭巉公路镇区安装路灯2公里100盏;改造困难群众及临街危旧房屋130户;新建二层砖混结构幼儿园1所和200平方米农民培训中心1处;新建农民文化活动广场1处, 并且配套一系列健身器材, 使村民在茶余饭后也像城里人一样休闲地坐在一起打打扑克、下下象棋或听听音乐。
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xx镇xx村新农村建设交流材料
xx村位于腾冲县西北部,是xx镇的南大门,距镇政府12公里,距腾冲县城41公里,东连马站乡,西接永兴村,南至中和乡,北通上街村。全村总面积12.3万亩,水田1600亩,旱地400亩,山林面积12万亩,人均占有林地54亩,是典型的林业大村。辖9个村民小组,28个自然村,510户2230人。经济收入以林业为主,2006年末经济总收入81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10万元,人均纯收入1600元,人均产粮350公斤。
近年来,xx村因地制宜的走出一条“以林富民、以农稳民、教育兴民、治安乐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路子,全村各项事业得到了和谐发展。主要做法和成效是:
一、抓产业,走以林富民的发展之路
(一)用活政策,大胆改革。xx村山多田少,根据这个实际,村“两委”班子经过认真的调查后,认为山林是本村优势产业,希望在山,潜力在山。于是决定念活“山”字经,走“以林富民”的路子。为此,xx村组建林了集体林场,发展集体经济。在1998年,村“两委”班子大胆改革,完善了12万亩山林的经营机制,将4万亩山林拿归村级所有,8万亩山林分配到全村各户。并且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分配机制,《村规民约》中规定:每年的集体林业收益,35%用于林业
扩大再生产,20%用于村民分红,45%用于公共设施和公益服务。
(二)走活路子,带动农户。一是走集体拉动农户的林业发展思路。多年来,xx村利用集体资金每年购买300万株树苗无偿提供给村民,到目前为止,共提供树苗1700多万株。通过大量的工作,村民由原来的不理解、不积极,变成自觉、主动造林的良好局面。二是走植管并重的林业机制。建立了28人组成的村级林业骨干队伍,并聘用专门的护林员,对全村的林业做系统管理。并逐年完善保障制度,将林业管理的相关规定,写入《村规民约》,加强用制度管理的办法,对林业进行严格的管理,树立了村民爱林、管林、护林的思想意识。
(三)林业发展,成效显著。多年来,xx村不断完善林业发展机制,积极探索,林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提高。人工林从几十亩发展到如今的9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89.1%,据业内人士测算,活立木蓄积达771780立方米,林业价值超过亿元。xx村念活“山字经”,逐步走出了集种植、养护、采伐、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一条龙的林业经济路子。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林农从林业上真正得到了实惠,农民从林场的分红由人均15元增加到300元以上,2006年林农人均纯收入超过了2000元。
二、林业发展,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林业的发展,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村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空前高涨。xx村抓住这一
机遇,顺势而上,全力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
1.积极推广科学种田,大胆引进优良品种,逐年加大对籽种、农药、化肥、农机的补贴投入。2006年购入总价值7.6万元的联合收割机和旋耕机各一台,2007年3月份发放籽种补助1万元。
2.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集体累计投资320万元,治理了30000米的防洪石挡墙、4道拦河闸、10条沟渠。特别是2004年遇到重大洪灾后,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及时完成了17公里的河床疏通工程,恢复了8座石拱桥,300多亩秧田得到了复垦。
3.加强村容村貌及环境整治,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
一是修建了进村1.2公里的弹石路1条和200米的村集市水泥街道1段,石拱桥23座,改建村组道路10条17.3公里。总投资321.3万元,其中投入集体资金311.3万元,国家补助10万元,群众投工1.5万个。
二是在2004年发生重大洪灾后,投入82.3万元(国有投入76.9万元)将不适合居住原地的村民97户进行异地搬迁,改善了受灾群众的居住环境。
三是着力做好新农村试点建设,目前5个村民小组的村庄道路均已硬化为水泥路面或火山石路面,小灰山村民小组村庄道路正在建设之中,7个村民小组人畜饮水工程已建成,建成3个文化活动室。并积极开展节约能源环保卫生项目建
设,全村共修建沼气池201口,从根本上解决了村里脏、乱、差现象,减少了对资源能源的浪费。并开展治理村容村貌的各项工作,致力解决农村“五乱”的现象,加大对“三整三改”的工作力度,目前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二)重视科学文化教育,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xx村为推进提高全村人民教育事业,一方面投入300万元,为两所完小和两所单小修建了校舍,购臵了200多套学生课桌、2套现代化远程教育设备,建成xx完小10000多平方米的钢混框架结构三层教学楼1幢;另一方面,对老师和学生实行奖励机制,对90分以上的小学生,统考中在镇前3名的老师进行奖励,对考上大中专的学生实行500至5000元的奖励。再一方面投资安装了有30多套节目的有线电视设备,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的生活。
(三)严抓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村集体投资40万元新建了村卫生所办公大楼,购臵了B超机、三大常规化验设备、显微镜、尿检设备,大力培训在职医师,使卫生所的软硬件环境逐步改善,有力保证了村民的健康。
(四)重视老龄工作,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村两委从集体积累中拿出200万元存入银行,用利息对年老的村民进行补贴,凡年满55周岁的女性,60周岁的男性村民均可得到每月最低30元、最高300元的养老金,到目前为止已累计发放116万元的养老金,老年人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全村形
成了老年人自愿参与村“两委”工作的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为“两委”工作排忧解难的局面。
(五)严格村级财务管理
在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使用上,村两委坚持用好钱,办好事的原则,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坚持村两委集体讨论,村民代表民主评议,理财小组审计,村务财务公开的制度,坚持每个季度进行一次民主审计工作,使每个干部清白、使每个村民明白。
(六)抓和谐,促进乡风文明。
和谐是发展的前提,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必须要有良好、和谐的环境。近年来,xx村高度重视“和谐社会”“无毒社区”“平安村社”的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各种组织作用。并于《村规民约》为载体,以“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理念和“面向全民、突出重点、常抓不懈、注重实效”的方正,在全村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一是强化村组联动机制,做好村民的来信来访。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不出组,不出村”的原则,依照法律,结合村情,为民排忧解难。每年调处矛盾纠纷90多起,调解成功率达98%。
二是强化宣传力度,狠抓禁毒、防艾工作,宣传中央各中惠民政策,采用会议、板报、标语、讲座、入户宣传等方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是积极开展 “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目前“十星级文明户”已从开始建时的22户发展到现在的65户,“九
星级”从40户增加到180户,“九星”以上的户数占全村户数的48%以上。有力的推动了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
xx村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肯定,2006年获“全国敬老模范村”,2000年以来受云南省表彰5次,先后获 “五个好党支部”“全省人民调解先进集体”“全省文明小康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三、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设想
某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邹城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我镇把马楼村列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示范村,结合马楼村的实际,经过实地调研、与村“两委”座谈、征求部分村民代表意见,制订马楼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如下: 第一章 概 述 1・1 概况 马楼村现有村民320户,1200人,其中三峡移民6户,28人,耕地面积1200亩。村集体拥有运煤码头6处,沿岚济路建有村开发区一处,内有汽车修配、电气加工、餐饮住宿等多个行业,建有大型加油站两座,个体工商户达200余户。马楼村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齐全,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是一个多业并举的“双文明”村庄。马楼村基础设施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农民人均收入较高;“两委”班子战斗力较强,群众自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高,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意识较强;农户居住相对集中,发展潜力较大,实施新农村建设有着较好的组织、思想、民情等基础。 1・2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北宿镇马楼村位于“黄金水道”白马河东岸,岚济、济枣两条省级公路交汇于此,附近有兖矿集团南屯煤矿、北宿煤矿和济宁市落陵煤矿、太平煤矿等多家大中型煤矿,是北煤南运的水上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 马楼村属暧温带过渡型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邹城市重要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 第二章 规划总则 2・1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8 2.《山东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3.《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 4.《邹城市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5.《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6.《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5) 7.《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8. 与本规划相关的国家、省、市颁布的标准、规范、规定等。 2・2 规划原则和目标1、规划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目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逐步把马楼村传统产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把马楼村建设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社区,把马楼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力争用3年的时间,村级集体年经济收入增加到200万元,村民年纯收入增加到8000元以上,把马楼村建设成为村民、集体双富,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规划原则 (1)坚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 “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要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码头河运和路带经济是马楼村经济建设的主体,因此在马楼村的各个项目的设计中,都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和设计蓝图,体现地方特色。 (4)坚持 “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期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2・3 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期限 按邹城市《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马楼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期限为3年,即-。 2、规划范围 见《马楼村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示意图,合计规划范围内总面积约28公顷。 第三章 村庄建设规划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绿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为村民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 3・1 功能布局 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布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主出入口设办公区(村委会大院、人口文化大院);村中心大街设村民广场、公共设施(学校、卫生室)等,便于村民休闲、医疗;村内道路采用棋盘式道路系统;排水系统呈网状,通过暗渠,由环村排水渠集中,经处理后排往三支渠。 3・2住宅规划 充分考虑到现状和经济条件及可操作的原则,对马楼村住宅及外部空间采取既保留又更新的规划模式。1、保留:对砖混结构,质量较好,与村庄环境与整体规划冲突不大的,采取保留措施,维持现状。 2、整治:对建筑质量尚好,但建筑风貌和外观与村庄环境有冲突或平面布局部分不适应,对其外立面及内部平面进行整治和改造。 3、拆除:简陋建筑、质量较差建筑及因为规划需要改变,或对村庄风貌有较大负面影响、建筑质量差的建筑,采取拆除的措施,对村南路以南的两户住宅,于20前清理掉。 4、新建:新建住宅以点式及双联式布置,住宅原则控制在二至三层。 5、村内大坑填平后规划新住宅。 6、宅基标准:16M(东西)×15M(南北) 3.3道路交通规划 1、充分尊重道路原有脉络,同时满足区内通达性和安全性及消防等要求。 2、道路分为三级: 中心大街:宽20M 大街巷:宽10M 小街巷:宽5M 3、道路建设 南北走向: 中心南北大街(康庄路)宽20米,采用水泥路面,向南延伸使其与济枣公路至白马河港的柏油路连接,并配套白色高杆立柱双排路灯。 其余道路共15条,其中长340米,宽5米的12条;长340米,宽10米3条。村西第二条宽10米的路(同德巷)向南延长至三支渠。 东西走向: 东西走向道路共4条,宽均为10米,其中长500米和长730米各两条。路面采用底层煤矸石,上面铺石屑,配套白色高杆立柱单排路灯。村南路向西接通白马河堤。 ,硬化村内西侧长350米、宽5米南北走向大街和村中各长600米、宽5米的东西走向两条大街,并装架上路灯。此后,自西向东,每年硬化两条。 3.4 排水管网规划 排水系统呈网状,与道路建设相配套,宽10米及10米以上街巷两侧挖排水沟,宽60厘米,高60厘米,砖混结构,上加水泥盖板;宽5米的小街巷中间挖排水沟,宽60厘米,高60厘米,砖混结构,上加水泥盖板后再修筑路面,入户端加箅筛,防止堵塞。投资12万元,环村挖排水渠1000余米,倒梯形,下底宽1米,上底宽2米,高1.3米。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暗沟,由环村排水渠集中,经处理后排往三支渠。 3・5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1、改水改厕。根据村庄临近白马河,潜层地下水水质不适宜饮用的实际,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村里投资2万元上一台水质净化设备,让村民吃上洁净的自来水。积极引导村民居民改建新型卫生厕所,同时,加快建设公共厕所,在开发区、村部大院、村庄的东中西部各设置一处公共厕所。 2、垃圾箱(桶)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大于70米,并在适宜的位置设置垃圾收集点,在规划范围内设置20个点。每半个月清理一次,收集的垃圾运送到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 3、环卫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环卫保洁队伍,负责路面清扫、绿化维护、村容村貌整洁等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形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共识和行动。 3.6 绿化规划 1、原则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乔木、灌木,用材树种、经济树种合理搭配,绿化、美化有机结合。 2、中心大街在已栽植花木的基础上,栽植黄杨球,树间砌花坛,设计栽植合欢、大丽菊、美人蕉、月季等常规花卉。 3、村内四条东西大街,设计两侧栽植石榴或桃树。 4、街心村民广场建设绿地,建花圃,铺草坪,选用四季常绿花木品种。 5、庭院绿化尊重个人意愿,由村里无偿提供葡萄、柿子、香椿、石榴、月季、无花果、海棠等品种。 3.7公共设施规划 1、学校建设。拆除现小学校,另选址重新规范建设村级标准化小学校及幼儿园。 2、新建科技、人口文化大院。将现使用的村“两委”办公院落让出,租赁或拍卖给村民搞三产开发。拆除村小学后一排旧瓦房,投资30-40万元新建两层办公楼的科技、人口、文化大院,大门西开,建仿古式院门,与现有的村务公开栏格调一致。 3、村民绿地广场。将现中心大街东侧水坑填平,建成村中街心绿地广场,内置石凳石桌、健身器械及代表本村文化的标志性景观,以供村民休闲娱乐。 4、卫生室。建设高标准卫生室,并争取与镇卫生院合作,成立北宿卫生院马楼分院。 5、文化宣传设施。加封村务公开栏铝合金透明窗;在中心大街北、中、南建设3处《村规民约》宣传牌,沿街建1 0个读报栏,统一刷写大街两侧墙壁上的标语和宣传画,使其容颜更加美化。 第四章 经济发展规划 4.1投资6万元,预计动用土方1200车,对村南的大坑进行填埋,估计可新增土地15亩。 4.2自高岭土厂路至西落村大棚区,建设冬暖式日光温室,成片发展温室大棚蔬菜。 4.3在岚济公路马楼段绿色通道内发展80亩的林下百合特色种植。 4.4在岚济公路北新建加油站东侧,兴建一处农产品批发市场。 4.5以三处苗圃为依托,综合开发建设村南生态旅游农业小区。 4.6加大岚济、济枣公路沿线路带经济小区、白马河港区的综合开发,鼓励和支持村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力争在20建成正在论证、占地8亩、投资500万元左右的`塑料厂一处。 4.7对白马河以东,岚济路南,村庄以西的土地进行开发。 第五章 村民社会保障规划 5.1在保持目前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100%的基础上,由集体统一补贴,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5.2循序渐进地实行村民养老保险金制度。所有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 5.4村集体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提高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的优待标准。第六章 制度及管理规划 6.1修订党务、村务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制作高标准、观赏性较强的制度牌子并上墙悬挂,同时,统一制作小巧精致的《村规民约》镜匾发到各家各户。 6.2健全完善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议事会,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监督小组,环境卫生管理小组,治安维稳监控小组,以及计划生育协会、老年人服务协会、移风易俗理事会等群众自治性组织,规范村务和社会事务管理机制。 6.3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双文明户星级管理、党员和村民代表包片联户等管理办法,实行“农村小社区化”和“区中区式”管理,进一步优化村内管理秩序。 6.4规范完善村级档案标准化管理。将村务文书资料、村级财务资料进行系统整理,规范组卷建档。同时,以每一个家庭为基本单位,统一建立村民档案并集中管理,条件允许时,增配计算机,建立村务、财务、村民电子档案。 6.5以落实《北宿镇村级工作操作规程》为载体,规范完善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运行机制,使其成为全镇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示范点的“点中点”。 6.6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教育。建立以村“两委”干部为第一责任人、党员和村民代表广泛参与的村民教育工作队伍,健全以集中培训、分批轮训、联户施训为主,利用远程教育课堂、广播喇叭宣传、板报栏宣传等为辅的宣传思想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好宣传教育的舆论环境。 第七章 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与措施合理的政策引导、合乎当地实际情况的保护和建设措施是马楼村新农村建设规划顺利实施的保证。 7・1 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按照“农民为主、政府帮助、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多层次、全方位推进马楼村的新农村建设。 7・2 镇政府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在镇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对马楼村新农村建设,给予一定的财力扶持。 7・3 成立由镇、办事处、村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马楼村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马楼村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7・4由镇派驻专门工作队伍,成立环境建设工作组、群众工作组、规划设计施工组、宣传文字工作组,分工负责,协助马楼村抓好规划的实施。
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精神,根据《凉州区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细则的意见》,结合我乡达家寨村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状况
河东乡达家寨村位于凉州区东南部,东邻黄羊食品工业城,南靠兰新铁路,北至干武铁路,武黄公路横穿境内,交通极为便利。全村共辖11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453户,总人口1913人,劳动力1340人,总耕地面积8062亩,人均占有耕地4.21亩。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1100.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56元,居全乡中上水平。
(一)特色产业发展状况
1、种植业 重点以小麦、玉米、啤酒大麦、甜菜、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为主,特色瓜菜,玉米制种等产业已初具规模。西红柿制种面积达450亩,美国红辣椒制种面积达200亩,小麦良种面积达2500亩,玉米制种面积达2060亩,杂交玉米种植面积为1800亩。
2、养殖业 累计扶持规模养羊专业户10户、养牛专业户10户、养猪专业户20户,全村建成规模养殖小区4处,2005年底畜禽总量达到4000头(匹、只)。
(二)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截止2005年底,共完成“乡村通”油路3.5公里,各类渠道4.0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15亩,改造中低产田2500亩,铺垫机耕道路3.0公里,改造输变电线路2.5公里,建成宽裕型小康住宅50套,铺设安全饮水管道5.5公里,建成“三位一体”沼气池5座,改厕4座,改灶20个,修建暖棚圈舍348平方。
(三)社会事业发展现状
全村有六年制小学1所,幼儿园1所,教师20人,小学入学率达100%;村级卫生所1 所,有执业医生2人,2005年参加新型医疗保险的村民1917人,参保率96%;全村有8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建有100平方米的村级文化活动室1个,篮球场1个,100平方米戏台一处。
(四)村级组织建设现状
村党支部现有党员44名,村党支部成员5名,村委会成员10人,村委会办公室依托村小学建在一起,院内地坪硬化面积达到400平方米,栽植风景树40棵,办公设施条件较好。
随着党的惠农政策的实施,通过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的努力,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瓜菜制种、小麦种植、玉米制种、日光温室蔬菜等产业初具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是,也存在如基础设施老化,特色产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农民素质不高,转移就业能力差等经济发展制约的因素。
二、工作思路
按照新农村建设五句话的总体要求,立足本村资源优势,围绕西红柿、辣椒制种、玉米制种、劳务经济等主导产业,以“农民增收工程,农民培训工程,环境建设工程,公共管理工程”等五大项目总揽经济社会全局,以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带动制种产业的迅速发展,结合农民素质提高,带动劳务产业快速发展,结合小康住宅建设着力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推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民继续增收。
三、目标任务
以“发展新产业,培养新农民,建设新村镇,提高新服务,树立新风尚,建立新机制”为主要建设内容,到2015年使全村100%的农户达到全面小康建设标准,实现新目标。
----产业发展形成新形势。努力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建成优质瓜菜制种、玉米制种、小麦种植、啤酒大麦等4个“千亩”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壮大玉米制种等4个专业合作组织,争取使全村农业年均增长10%以上。
----村民生活实现新提高。村民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裕,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0元以上,2015年达到5100元;建成宽裕型小康住宅200套,宽裕型小康住宅占农户的100%;配套建成“一池三改”沼气池200户,使清洁能源入户率达到100%;
----村容村貌发生新变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改建维修渠道4公里,配套渠系5公里,铺设供水管道1.2公里,使渠系水利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村安全水普及率达到100%,完成村级道路建设6公里,新建、改造输配电线路6公里,完成土地沙化治理面积200亩,完成生态林网建设300亩;大力整治村容村貌,修建垃圾中转站1个,“四清五改”率达到90%以上;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和信息网络设施完善配套。
----各项事业要有新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全面发展,村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建成多功能村民活动广场1个,力争使100%的劳动力掌握1-2门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或外出务工技能,使高素质劳动力培训输转率达到100%,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村社会树立新风尚。村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进一步加强,使农民养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习惯,树立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农村新风尚。“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占总农户数的95%以上。
----乡村建立健全新机制。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实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工作重点
(一)发展新产业。坚持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立足本村产业发展实际,大力实施农民增收工程。
----加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力度。争取每年投资200万元,突破、提升、优化特色产业,培育新型接续产业,不断提高主导产业的规模 效益和比较效益。于2007年建成优质瓜菜制种、小麦、啤酒大麦、玉米制种等4个“千亩”特色产业基地,其中小麦、啤酒大麦每年保持在1000亩以上,玉米制种2500亩,瓜菜制种500亩以上。草畜产业积极推行“五良”配套饲养技术,至2015年,力争全村畜禽总量达到9000头(匹、只),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同时,着眼于结构调整的动态性,积极探索发展肉羊特畜,反季节水果,阳光产业等新兴产业,不断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能。
----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对制种企业,小麦、玉米、甜菜等加工企业的建设力度,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要按照“品质优,数量足”的要求,将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基地生产和龙头企业的配套水平。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认真实施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等科技示范工程,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进一步完善科技化服务体系。力争每年完成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000亩,标准化示范田500亩,形成瓜菜制种,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玉米制种等一批有市场竞争力和地方特色的无公害品牌产品。
(二)培养新农民。继续把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作为提高农民素质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结合市、区开展的“十万农民劳动技能提高计划”、“阳光工程”和农民科普工程,切实抓好村组干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存量农民和对初高中毕业后未进入高中和大中专学校的学生等增量农民三个层面的培训。在具体工作中一方面要切实加大对村民各项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抓好劳务输转服务工作拓宽村民的增收领域。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牢固树立“要致富,靠劳务”的新思维,并积极开展农民进城务工生活常识、法律知识,文明礼仪教育。通过努力,力争每年培训农民300人(次),每户培养一个种植能人,培训外出务工农民280人,农民工熟练地掌握1-2门职业技能。通过技能培训,信息服务,组织输转等措施,不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显著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工作稳定程度和工资水平,力争年人均劳务收入达到1.2万元,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切实增 加农民非农收入。
(三)建设新村镇。根据省、市、区、乡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村的战略部署,从我村的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将本村渠、路、林、田大环境建设与村容村貌小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大力实施环境建设工程和公共管理工程。
----继续抓好小康住宅建设。从2006年开始,每年新建小康住宅不少于50套,至2015年,全面完成小康住宅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大力加强村容村貌整治。以整治脏乱差现象为突破口,从整治环境卫生、提高生活质量入手,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以清垃圾、清乱建、清柴垛、清路障和改路、该水、该灶、改厕、改圈为内容的“四清五改”活动,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积极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投资25万元,于2007年建成垃圾中转站1处,组建垃圾清运队1个,使集中专项整治与经常性工作相结合,至2015年,使本村“四清四改”率达到90%以上。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道路建设方面,每年硬化村组道路1公里,改善种植区、田间生产道路(沙石路面)5公里;水利设施方面,5年内改造和修建支渠10公里,补修配套渠10公里,节水灌溉面积2500亩;人饮工程方面,铺设安全水供水总管道6.5公里,使全村都能用上干净、卫生、清洁水;农电线路改造方面,五年内新建、改造输配电线路8公里;完成生态林网建设300亩;能源建设方面,每年建成“三位一体”沼气池50座。
(四)提供新服务。实施社会保障工程,健全完善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义务教育、社会养老、困难救助等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一要不断提高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配合区、镇建立和完善合作医疗、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救助体系,加强我村医疗设施建设,力争于2007年建成120平方米多功能医疗室1所,积极动员全村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使参合率始终保持100%。二要继续抓好基础教育。争取于2006年建成高标准篮球场1个,多功 能村民活动广场1个,于2008年建成100平方米图书阅览室1所,于2009年建成标准化操场一座、标准环形跑道200米,硬化灯光球场一个,并配备体育辅导员一名。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软件建设,努力形成“软硬”一起抓的良好局面。三要积极推进以救灾救济、农村低保为主的保障制度建设。配合区镇加快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养老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救助等专项求助相配套的比较健全的新型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完善“五保户”供养制度,统筹发展我村社会各项事业,切实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此外,还要积极扶持基层政权建设,争取10年内投资30万元,完成村委会办公阵地建设任务。
(五)树立新风尚。2006年,对全村进行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宣传、引导、教育工作,做到家喻户晓。2007年,通过党支部村委会的全面宣传教育,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自发地开展各类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大力推进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的创建活动,切实改变长期存在的各种陈规陋习,加强村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使村民养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习惯,切实把全村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向高潮、做出成效;2008年,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明显提高。2009年,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2015年,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整体提升一个档次,向全省、全市的精神文明创建标准看齐,不断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六)建立新机制。加强本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强化服务管理,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以“三级联创”活动为总揽,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双提高工程”强化对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促进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进一步深化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全面提升基层民主建设的层次和水平。突出各类专业 组织建设,以“民办、民管、民受益”和“重引导、少干预、多服务”为原则,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农业技术人员等牵头创办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多层次、多领域放手发展多种形式专业合作组织,争取于2007年建成小麦生产协会、啤酒大麦协会、甜菜种植协会、玉米制种协会等四个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四大特色产业等高效优质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深入开展“民主法制示范村”建设、“法制进村入户”、“培养法律明白人”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村干部群众法律素质,逐步实现村级政治、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法制化,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重点,落实工作责任。成立由主管副区长为组长,河东乡政府乡长为副组长,以区直相关部门、河东乡政府、达家寨村党支部为成员单位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河东乡政府。主要职责是制定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定期研究解决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指导、督促、推进、协调有关部门、单位,抓好工作落实;充分调动全体村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群策群力,掀起新农村建设高潮。
(二)拓宽投入渠道。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农民集一点、村组筹一点、能人投一点、政府补一点、银行贷一点等“五个一点”的方式积极筹措资金。重点协调区、乡两级公共财政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形成新农村建设合力。同时,牢牢把握国家、省、市投资导向,积极争取项目投资,特别要在农田水利、农业产业化经营,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争取大项目、好项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项目支撑。
(三)创新工作机制。实行责任目标“四到位”,即职责到位、服务到位、考核到位、奖惩到位;实行工作方式“三分三合”,即职责分 目标合、工作分力量合、角色分心气合;建立共识共谋、共荣共耻、立足自身、负重加压的工作机制。积极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建设机制和“区乡共建、主抓靠乡、行动在村、实惠到户”的工作格局,通过上下联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强化民主管理。建立和完善村党支部对民主管村的领导权、村民代表大会对民主管村的决策权、村民委员会对民主管村的执行权、村民监督委员会对民主管村的监督权。本着群众自愿原则,坚持“一事一议”,充分尊重并组织开展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在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充分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努力创建组织领导好、经济发展好、基础设施好,人居环境整治好,社会事业发展好、民风淳朴治安好等“六好”村组,着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引导他们自力更生、投资投劳建设美好家园。
附表:
1、凉州区河东乡达家寨村2006-2015年新农村建设项目表
(一)2、凉州区河东乡达家寨村2006-2015年新农村建设项目表
(二)3、凉州区河东乡达家寨村新农村建设2006-2015计划表
(一)4、凉州区河东乡达家寨村新农村建设2006-2015计划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进程,促进三个文明建设有序发展。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步伐,现将我村建设情况作如下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状况
XX村属于平原老区,现有x个自然屯,x个村民组,农村户数xx户,人口xxxx人(外出人口有xxxx人),其中劳动力xxxx人(已转移出劳动力xxxx人),现有耕地xxxx亩。大中型农机具xx台xx台四轮车,到目前为止,奶牛存栏xxxx头。
(二)社会经济状况
XX村主要产业是耕地植种业为主,以养奶牛、猪、养鸡、养羊为畜牧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二、四星级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按照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具体要求标准,结合XX村的实际情况,通过征求百姓意见,项目完成情况如下:
全村共修筑通屯硬化路面16.6公里;全村620户群众都看上了有线电视,吃上了自来水;改造泥草房118户,建三位一体沼气池80个,露天沼气池23个。全村规划道路5400延长米,扩宽道路4400延长米,缩回水泥结构大墙3200延长米,掉掉仓房26个,扒掉猪圈54个,拆除厕所130多个,搬走柴草垛200多处,散粪集中堆放1千多立方米,为两个中心屯农户焊铁艺栅栏3820延长米,修建进户桥126个,建公厕4处,落成1个207平方米的洗浴中心,完成16户群众的泥草房改造。建奶站1处306平方米,建牧场1处700平方米,改造牧场600平方米,建牧场化验室等设备150平方米,打一眼小机井供奶站牧场使用,建一个大沼气池能带50户,风烛残年奶站牧场打水泥硬化道路300延长米,修建中心屯2条巷道、建U型槽路边沟2200延长米,完善休闲文化广场1200平方米。
为有效增加农民群众收入,村党支部多措并举:积极响应上级号如,大力发展奶牛生产,村干部带头,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全村奶牛存栏260多头,为造应农业生产发展要求,XX村大力堆行土地规经营,现规模经营面积已达到3400多亩;2008年组建了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具有党员身份的村委会主任梁树森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吸纳16户农户入社。涉及土地1700亩,用八统一模式(机耕、资金、物资、技术、管理、收获、分配、销售)对入社耕地进行管理。
在向外转移全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村党支部还借助海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位于本村的优势,积极和海昌公司协调,输送本村20余名劳动力到公司工作,现在这些人每个月有1400多元的稳定收入。仅三组整组推进1700多亩地外,一个组的劳力在外一年挣回80多万元,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8100多元。
三、主要做法
1、种植业生产:继续推广绿色大豆种植面积及连片粘玉米和直播玉米种植面积,达到规模经营1.1万亩,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大机械作用,适当调整产业结构,种植经济作物,大力发展水稻产业,改低洼地变水田,利用废弃地、沼泽地改造成水田,扩大水稻面积,扶持水田机械大户,使水田整地、喷药、收获使用大型机械,改善耕作条件,增加效益,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总产值达到979万元。
2、畜牧业生产:继续鼓励扩大奶牛养殖量,增加生猪及家禽的养殖,总产值达到870万元。
3、二、三产业及劳转收入达到435万元。
4、基础设施建设 一、二组泥草房改造18户,共计1800平方米;美化环境修建花池10个,提高村民生活环境卫生;修建四组垃圾投放池8个,修建进户小桥50座;安装四组铁艺栅栏800米。
四、保证措施
为切实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XX村两委班子本着“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的原则,积极做好发动工作,充分调动本村群众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开展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党新的领导集体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破解“三农”解决的重大措施。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实在的措施来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作为县委确定的新农村建设帮扶单位,带着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活动这个课题,我们于8月初来到了蔡家桥镇凡村进行调研。
一、凡村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走访察看了该村村容村貌和与该村部分村干部的座谈后获悉,该村有12个村民组370余户1054口人,水田1113亩,有林山场3600多亩,2005年该村农村人均纯收入3060元。综合各方面因素,我认为当前在该村推动新农村建设主要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该村只有集体林场300余亩,主要是松、杉、杂木和毛竹林,但每年的林场收入也只能应付山场的管护费用;村集体养猪场和水面养鱼等收入每年也只有二、三千元,微不足道,除此没有其他经济实体。农民人均只有1亩水田、3.5亩山场,正常年景全年的收入除去生产成本,农业纯收入还不足2000元。
第二,资金投入不足,村内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村集体经济差,向农民筹资筹劳等操作性弱,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难度很大。这个村的村民居住非常分散,长达10公里的村级道路,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贯通,但路面窄,路面硬化率却为零,长期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
第三,村庄建设无序,环境卫生很差。农民建房普通缺乏规划,房舍散而零乱,渠、路、林不配套,柴草乱堆滥放,农家肥门口“看家”,“露天厕”,“鸡鸭院”,猪栏牛圈随意建,家禽牲畜满街跑,垃圾随处见的现象很普遍。
第四,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难度大。该村有劳动力600余人,凡有一技之长或体力强壮的劳力都外出务工,留在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是一些老弱病残和文化技能较低的群体。因此他们就业培训的可塑性不强,从业单一,管理难度较大。
第五,农业农村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为“三农”发展提供较好的服务。一是农村金融网点收缩,农民贷款难;二是科技服务组织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服务不到位;三是农资市场管理不到位,坑农误农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缺乏,为农民提供技术、资金、信息、销售等等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既使遇上风调雨顺的“丰年”,富余的农产品也没有好的销路,或低价贱卖,或烂掉倒掉,增产却不能增收。
综上所述,凡村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新农村,困难还很多,任务十分艰巨。可喜的是通过接触和群众反映该村有一个团结齐心的村领导班子,村支书杨金友踏实稳重,在书记岗位上30年来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和山场资源,走多种经营发展的路子并小有规模,村级道路等基础设施也是在他的多方求助下贯通了全部10公里的初坯,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村主任徐云开年轻有为,有经济头脑,富有开拓精神,在带头勤劳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肯动脑、有点子。
二、思路与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良好状态,它函盖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等内容。具体的就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建设村镇,改善环境;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因此,对于凡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着重从抓好帮助农民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这三个基本问题入手。
(一)从帮助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切实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1、严格管理,全面规划建设农民新村。遵循“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适度集聚,节约用地”的原则,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逐步实施”的指导方针,做好村庄规划。凡村是一个自然村较多(12个村民组有9个自然村),农民居住相对分散的行政村,除上、下凡和大川相对集中外,其他都是依承包山承包地而散居,在编制凡村村庄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现状,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换新、以旧改新,规划区内新建民房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手段,不能简单过分强调“整齐划
一、千房一面”,规划时还要充分考虑农民在建牛栏、猪圈、鸡鸭舍等传统的农业生产用地,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村庄建设或改造要逐步实现水、电、道路、电视、电话“五通”,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使凡村村庄建设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
**村XX年完成工作
**村有58户、163口人,其中大桃面积156亩。XX年,我村在区镇政府、区果办、区果协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大桃精品带动战略、市场营销战略和综合开发战略,实现了大桃产量50万公斤,大桃总收入14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了8588元,比XX年全村人均增收4000元。
XX年全年完成的工作
一、狠抓大桃综合配套使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精品增收。
XX年,我村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三大战略”,按照区果协、果办提出的“以增甜提质富民为核心,打好八大战役”工作的部署,专门成立了果品生产领导小组,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其他支委和村委为成员,全面组织和协调果品生产销售工作。
为了提高果农的科技素质,加快有新技术在全村的普及推广力度,我们成立了由6名技术人员组成的科技服务队。通过建立科技服务队,形成书记抓主任、主任抓服务队长、服务队长抓队员、队员包户的技术推广网络。在本村抓好一个示范园,一个示范户、在区、镇果办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们举办技术培训班17场次,参训果农800余人次,推广 了桃树管理的“六统一”生产技术,隔株间伐、骨干枝调整,长支修剪等技术。优新综合配套技术在我村得到了普遍推广应用。XX年,全村果实套袋310万个,安装频振式杀虫灯20盏,悬挂糖醋液、性诱剂150亩,实现了全园桃园100%应用长枝修剪技术、100%全园果实套袋、100%施用有机肥,通过实施大桃标准化生产,我村大桃精品率由去年的70%增长到80%以上。
在抓好优新技术推广的同时,我们重点推广实施了大桃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XX年,在区果办梁老师、唐教授和镇农办的指导下,我们重点加强了细菌性黑斑病的防治,无偿为果农熬制石硫合剂一万余斤,配制波尔多液1.6万斤。组织果农在花蕾期和谢花期喷打日本进口杀菌剂、福星加农用链霉素3次,爱苗、阿米西达、农用新植霉素3次,又组织喷打一次锌铜石灰液2.7万斤。XX年春我村大队购买辛硫200瓶,对全村的桃园地面进行免费普打,我村桃园的卷叶虫和梨小食心虫得到有效的控制。桃园没有受到卷叶虫和梨小食心虫的危害。为全村大桃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每次都是科技服务队现场配药指导。通过综合防治,我村的大桃细菌性黑斑病已经得到有效防治,为全村大桃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
二、培育和发展群众营销队伍,实现促销增收政策补贴
从XX年,我村的大桃销售一直是果农地头等贩子来收 桃和自己去交易市场找贩子去卖桃,果农的优质大桃却卖不XX价钱。为了改变这种坐等待销的局面,让果农进入市场、闯市场、搞大桃销售,村党支部多次召开两委班子会、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大力强调销售的重要性,引导全村干部群众加强大桃销售意识,从思想上树立销售是龙头的观念,鼓励销售队伍大胆进军市场、开拓市场。为了培育群众营销队伍。我村充分发挥了搞运销的能人效应,并最终形成了滚动效应。在党支部、村委会的积极引导下,我村示范户马继全有果园面积14亩定为村里的示范园,按行距5米,株4米栽植,树龄已经五年了,在区果办马维洲,史振祥老师和镇农办张克勤的指导下,通过两年的骨干枝调整,园内的树已经枝搭枝郁闭,示范园的树做成临时株和永久株,这样解决了果园的郁闭问题,使用长枝修剪技术。今年的大桃精品率达到了85%,通过马继全自己用小面车直销,今年获纯利10万多元。实践证明,这种小面的车,不仅适合村民目前经济状况的购买,而且运销灵活,进京方便,对于果农来说是最佳的大桃运销工具。另外,我村的李志国在XX运作了两个超市,买我村的精品桃,每斤价格达到20元,今年就此项李志国获纯利10万多元。为此,我们党支部、村委会抓住以上典型反复宣传,鼓励果农向他们学习,并帮助买车困难户协调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对从本村收购的精品桃运输户,给予了300元、500元、1000元的鼓励政策。就这样,群众 营销队伍不断壮大。XX年,我村的直销面的车由XX年的12辆发展到XX年的21辆,运销人数由过去的50人增加到现在的54人,占全村总人数的三分之一。XX年,我村的大桃运销户户均收入达4万元。比XX年增加20多万元。
三实现全园套袋,农民增收
通过几年来的经验,我们充分认识到全园套袋是生存精品大桃的关键技术,套袋的好处是“三防一降一提高”,即防病虫、防雹、防日烧,降低农药残留,提高质量,增加收入。要想生产个大、色好、口甜的大桃,就要全园套袋。今年全村已经购进了桃袋360万个,基本能够实现全园套袋。XX年为了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我们安装了杀虫灯20盏,配备虫情测报员一名,建立便民协会药店一个,实行统一购置农药,根据虫情统一打药,做到及时发现、群防群治。
目前,我们村的大桃生产在区果协、区果办的正确领导下,以增甜提质富民为核心,以实现付主席提出的“三个一”为发展目标,认真实施八大工程、十六大战役,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今年全村大桃总产量达到160万斤、亩产突破一万元、人均增收1000元。
四、打造有机食品,发酵有机肥
随着08奥运的临近,有机食品的越来越大,在果办的鼓励下,全村购进有机肥56000斤,村委会花费1万多元购买了发酵所需的物料及塑料薄膜,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全村 果农共发酵有机肥料500方,并每方补助村民10元钱,为有机食品的开发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五、大桃为主,大枣为辅
XX年为了使本村的果品更加多样化,不能只有大桃这一种果品,于是村两委决定在后山的山沟内种植大量的枣树苗,打造大枣一条沟,不仅增加品种,而且为民俗旅游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六、秋买红果冬来卖
XX年村运销协会为了不让运销队伍在冬季没有收入,协会鼓励村民收购红果,经过协会和村民的努力,共收购红果100万斤。现在运销队伍已经开始销售红果60万斤。平均每斤获利4角钱,总收入24万元,平均每个运销户已达一万多元。这样。运销户从冬闲变成了冬忙,给我村的村民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收致富路。
一、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制定工作思路
(一)深入调查村情民情,制定工作思路
驻村工作一开始,就对村的现状、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作等方面进行调研,尽快熟悉村情民情以及村民经济收入状况、基层组织状况和村组干部等自然、人文、经济、社会方面的基本情况,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扎实开展工作。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从前湖村情民情的实际出发,村“两委”深入分析,交换意见,写出了村情民情的调查报告。结合本村的实际,制定今年重点工作计划和目标责任承诺。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完善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使前湖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宣传发员群众参与,营造良好的新农村建设氛围
村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积极参与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采取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和村干部宣传党在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常见的法律法规,与“三农”有关的重要决定和举措,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政策措施,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达到了新农村建设舆论先行的目的。
二、深入广泛开展“大宣讲、促春耕”活动政策宣讲工作 今年3月,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在认真分析受金融危机影响以来前湖村的经济发展形势后,以集中和个别走访宣传相结合的形式,灵活多样地在全村开展了实用性强,内容丰富的政策宣讲活动。同时,把政策宣传和生产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一边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一边服务好春耕农业生产,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三、协助村抓重点项目建设
1、为使新农村建设在前湖村稳步推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牢牢抓住马石至各自然村的水泥路建设的契机,多次深入工地了解情况。年初雨水过足,工程曾被迫停工,4月下旬,才陆续开工。由于路面窄,车辆不能双向行驶,需要封闭式施工,为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必须做好封路前期工作。共完成村级公路800米。
2、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已点带面,以城山新村作为村庄整治的示范点,该点四十户一百五拾余人,对房屋外表进行装饰装新。该项投入近30万元,户户通水泥路,家家路面硬化,该项投入近20万元,使新村面貌一新。
四、引导发展经济,壮大集体经济
前湖是一个濒临保安湖的临湖村,多年来,由于投入少,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产出少,未能发挥出应有作用。经集体研究决定,并定于8月初进行公开招标发包。发包后,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约5万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保障。
五、协助村做好重点日常工作
(一)协助做好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
从去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产生的新班子来看,有待于激发新班子的开创精神,不断提高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引导村支部注重把农村致富能手中的积极分子作为后备干部的进行培养,并把育人的重点放在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上,把教育培训当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治本之道和长久之计,让一批政治素质好,作风踏实,不谋私利,有奉献精神,会管理,懂经营的人脱颖而出。今年将发展3名党员。
(二)、村级事务民主管理
发扬党内民主,扩大基层民主,保障党员和群众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完善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行村民自治,实施依法治村。另外,根据要求,村还配备了纪检委员,由作风正派,事业心强,群众基础好,办事公道,熟悉政策法规的支委成员兼任。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检查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对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情况等进行监督,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如,经集体民主讨论后,决定实行公开招标发包集体林场。
此外,还积极参与村的计生、植树造林、防洪、森林防火等工作,主动承担起“五大员”职责,为排除安全隐患和农村稳定发挥应有作用。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地理位置较偏,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较少,导致村民思想僵化,小农经济思想比较严重,村级经济发展滞后,这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村基层组织阵地设施简陋,远不能满足前湖村干部群众迫切要求,未能发挥出党组织的引导和服务的功能作用。
(三)、产业结构缺泛多元化,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仍然存在。多年来,村民主要种植八角,形成前湖村以生产八角为主导产业,没有深加工企业,只是以原料产品出售,加上市场经济波动的影响,形成村民收入不稳定。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协同推进。建立“政府部门主导,镇村两级管理,银行保险机构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按照“一村一室、集中统一、综合服 务”原则,靠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分工,形成多方联动、协同推进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新格局。
(二)明确目标定位,拓宽服务功能。农金室主要开展信用信息采集、小额信贷的贷前调查、贷中管理、贷后催收、农业综合保险服务、推广电子支付方式、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完善农村信用环境体系和防范打击非法集资、非法信贷、金融诈骗等工作,银行保险机构均可利用农金室平等开展相关业务。
(三)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安全防范。积极融入农村治安维稳体系,建立联防与巡查机制,提高农金室安防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利用科技手段加强远程监控,跟踪监测分析交易记录,杜绝农金室借银行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着力做好风险识别、监测、评估、预警和控制工作,不断健全新形势下的风险处置机制,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三、工作要求(一)加强组织领导。我镇把农金室建设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确定了一名分管领导和业务人员负责本辖区农金室建设的综合协调和日常管理等工作。各村农金室主任由村支书担任并配备了1名银行工作人员、1名保险工作人员和1名资金合作社工作人员作为金融服务指导员。镇农金室要负责做好与各村农金室的统筹协调 推进工作,并按省政府办公厅农金室标识牌制作要求,统一设计制作农金室门头和制度牌,由各村负责挂牌上墙。
(二)加快机构建设。各村要依托农村产业发展资金专业合作社,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为农金室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着力提高建设质量,达到“七个有”(有牌子、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制度、有培训、有考核)。各村农金室要及时做好工作人员选聘进驻及业务培训工作。
(三)加大宣传力度。各村委会、信用社以及农村产业发展资金专业合作社要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全方位宣传引导,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农金室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在重要节会、重点路段、农金室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册、摆放展板,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进行多渠道、多形式宣传,使农民在短时间内充分了解农金室服务事项,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对农金室的知晓率、参与度,推动农金室健康有序发展。
(四)强化督查考核。镇农金室要定期不定期对各村农金室建设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建立工作通报机制,加强考核结果运用;
【镇**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推荐阅读:
镇人民政府关于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总结07-03
园子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07-14
村新农村建设规划06-28
村新农村建设申报材料10-09
村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11-18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方案06-27
云阳镇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方案07-06
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方案07-28
县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实施方案09-2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方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