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如何应对孩子的谎言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父母应如何应对孩子的谎言(共13篇)

父母应如何应对孩子的谎言 篇1

1、信任孩子

信任是关系的基础。孩子应得到尊重,我们首先要听孩子说,而不是立即表现出对他们的怀疑。

2、运用幽默

对于无关痛痒的小谎,可用游戏的口吻说:“孩子,你知道的,其实我知道”。同时,也允许孩子以相同的模式回应。这样,既没有人受骗上当,孩子和大人也都保全了面子。

3、预测后果

必须尽快向孩子解释他们的行为造成的影响。要让孩子认识到:世界上不只他们存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这能让他们学会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

4、相应处罚

面对后果严重的谎言,就必须要实施处罚。但处罚的.力度要和谎言的严重性相称。此外,最好实施“好”的处罚,即对儿童有意义的处罚:比如少玩一次游戏。

5、言行一致

家长的言行要一致。如果大人说一套做一套,这也就构成了一种形式的谎言,说谎必然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模式。

6、不必紧张

父母应如何应对孩子的谎言 篇2

孩子出生后至幼儿期,父母是其接触最多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为了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做父母的要当好这第一任老师。2~3岁是儿童开始形成个性、品德的重要时期,能初步掌握简单的行为规则和对人与事、好与坏、美与丑的评价,开始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但这些好坏的判断均来自于父母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表现出的良好行为,大人要说“乖”、“好”,以鼓励和强化;对不好的行为方式要用“不乖”、“不好”、“不行”来否定和制止。

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当孩子能模仿大人扫地抹桌时,他也同样会模仿大人其他的行为方式,如语言、生活习惯、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的方法。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们的模仿没有选择性,父母的一些坏习惯、不文明语言,甚至不良行为都可能被孩子仿效。因此,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的孩子。

父母应如何应对孩子的谎言 篇3

逃避性撒谎

珠珠妈妈发现珠珠近来撒了几次谎。例如,有一次带珠珠上街,发现她手中捏了几块漂亮的糖果,她说是刚才店里阿姨给她的。后来妈妈去核实,才发现其实是珠珠自己从敞开式货架上拿的。还有一次媽妈问她动过冰箱里的巧克力没有,她说没有(因为有蛀牙,妈妈不许她吃)。最近妈妈又发现,珠珠说新买的芭比娃娃被邻居家女孩弄坏了,其实是她自己弄坏的。这次妈妈火了,大声责备她,并把她关在了门外罚站!

贴心建议:首先妈妈们不要轻易将谎言与孩子的品质画等号,因为谎言有时只不过是孩子逃避错误的一种方式,或是他们想借故满足的愿望。面对“撒谎成性”的孩子,妈妈们要问问自己,家庭气氛是否过于严肃,孩子是否要为错误(包括不小心犯的错误)付出较大的代价?他们是否因害怕这种代价而选择说谎。对于那些“不可抗拒”错误——比如因好奇或不慎犯的错,如打碎瓶子、弄坏玩具,家里如采取较宽松的态度,那么孩子们并不会那么热衷撒谎,毕竟撒谎也要承受紧张的压力。而如果谎言一旦成为他们自我保护的方式,那谎言有可能跟随他终身。

幻想型撒谎

小天3岁了,父母离异,他和妈妈一起生活。妈妈工作忙,通常是外公外婆去接他。不久前,有一次爸爸去接小天,幼儿园老师问他是不是警察,说是听小天说的,还说爸爸有枪,抓过坏人,很神气!

爸爸并不是警察,而是在一家公司里工作,经常出差。小天对老师的“欺骗”使爸爸忧心忡忡:连爸爸的工作都敢骗老师,这样发展下去如何得了?小天会不会因此而变成一个惯性说谎者呢?

贴心建议:带有荒唐色彩的幻想,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表现,若是引导得当,不仅不会对孩子的人格造成不良影响,还能对孩子的人格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像小天这类幻想型谎言,是出于父亲角色缺失而产生的补偿心理,以及小天对警察职业的崇拜,这二者使他把他认为了不起的职业角色用在了时常缺席的父亲身上。爸爸不必过分忧虑与呵斥,而要帮助小天去认识自己真实的职业以及真实的警察职业,多花些时间陪伴孩子。

“吹牛式”撒谎

小宝时常说谎,令妈妈很头疼。有一次,他听别的小朋友说坐飞机,他说:“我爸爸也带我坐过,飞机飞得可快了!”

显然,小宝是因为不想输给其他小朋友而说谎,但妈妈觉得这样很“虚荣”,批评了他,可不久后发现小宝又撒了类似的谎。妈妈这次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她狠狠揍了小宝的屁股。

贴心建议:两岁左右的宝宝,一般都比较喜欢说大话:一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他们不愿意表现得比其他孩子弱。比如其他孩子吃过的东西、玩过的地方,他们觉得自己也“应当”体验过了,他们有时分不清这种体验是真实的还是只停留在意愿里,因此会说些大话。妈妈们别急着批评责备孩子,更别大发雷霆,事实上,在宝宝这类谎言当中,透露出他们的愿望,妈妈们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不妨给宝宝一个机会让他们真正去体验。

链接

当孩子说谎时,家长该如何做

1.通常,谎言“丰富”的孩子情感感知能力也比其他孩子更强,从这角度去正确引导孩子区分现实与幻想,不失为一个好机会。

2.家长别光盯着孩子的谎言,要多想想孩子的撒谎动机。比如他们在无助、害怕,或很想办到却又没有能力办到某件事。

祖辈过分宠孩子父母应如何干预? 篇4

媛媛的祖父母只有媛媛这么一个孙女,对她自然是疼爱倍加。祖父母每次过来看她,都会带来许多新玩具、衣服,而最令妈妈不愉快的是媛媛每次都能拿到一大堆的零花钱。而从媛媛懂事起,妈妈就一直希望可以培养媛媛计划购物的习惯,希望她能够学会用有限的钱买到自己合意的东西,发挥它最大的用途,因此妈妈会相应地限制她每月的零花钱,不过妈妈的计划每次都被祖父母的慷慨所破坏。上次母女两个逛街,女儿嚷嚷着要买东西,被拒绝后还说自己每次去爷爷奶奶那里都会得到很多很喜欢的东西。妈妈真的恼火了,一回到家就对丈夫说以后不要媛媛去见爷爷奶奶了。丈夫很无奈,不知道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专家认为,祖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常常是做父母的感到头疼的事。一般来讲祖父母对孙子的关怀更多的是出于对天伦之乐的享受,不像父母那样承担很重的责任,因此他们对自己所表达的`爱的方式不加考虑,对孩子教育的后果,更趋于娇纵与溺爱。因此我们常常听到有的夫妻同他们的同事和朋友谈起只要有爷爷奶奶在,他们就无法管教孩子;只要将孩子送往爷爷奶奶家住几天,回来后肯定“疯”得不成样子。

每一代人对如何抚养孩子是有分歧的,这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个人生活的改善有很大关系。尤其在20世纪中成长起来的人,由于社会和巨大变动,人的思想也经历了革新,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隔代人的差距甚大,自然会在与孩子的关系上表现出来,任何一方都不能强迫另一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也不能避免与他们的接触,在某种程度上是各行其是。孩子与祖父母的关系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祖父母虽然过于慷慨了一点,以妈妈的观点会觉得可能造成孩子在某些方面过分物质化,不懂得有控制地花钱。但这只是孩子所接受的社会影响的一部分,我们不能隔断她与社会的所有联系,以保证她的教育的纯洁性。况且孩子与祖父母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爱的纽带,是父母的爱之外的一种补充。只有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孩子才能真正幸福成长。

孩子应理解父母作文 篇5

原因是孩子不理解父母的爱,根本原因是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日新月异,孩子和父母之间总有很长的代沟,不仅生活方式不同,生活理念也不同。孩子喜欢清淡自由,父母认为最好有所准备,所以会出现穿长裤带土特产的纠纷。正因为如此,孩子和父母发生这样的小冲突,不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或者孩子的无知造成的,也不是任何一方的错。如果是为了解决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作为孩子,面对代沟,我们有主动权。我们应该在恳求父母理解我们的同时,努力理解他们。

理解父母的爱是对父母最基本的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第一位的,当今社会也是如此。当我妈妈四处寻找那些土鸡蛋,我爸爸第一次在网上买了一条长裤时,这种爱可能是愚蠢的和愚蠢的,也可能没有考虑到现实,但它真的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爱、在乎、实用、价格是两个维度的`概念。不考虑前者而提及后者是有失偏颇的。孩子抱怨,嘲笑,轻描淡写父母的爱。尊重和孝顺呢?

在当今社会,理解父母的爱是对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促进。如今,父母和孩子之间总有无数的问题等待解决。比如孩子想过自由的生活,但是父母觉得结婚生子比什么都好。但也因为异地和国外的问题,这两方的不理解长期停滞不前,随时会爆发。我们这里不把总体责任留给孩子,但也不应该事事都怪父母。所以,孩子也有责任试着去理解父母,心平气和地向他们解释自己的想法,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把矛盾放在最后。

父母应如何应对孩子的谎言 篇6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怎样教导孩子尊重别人的物权

。告诉他:“长针走到5的时候,你才可以玩那些拼图,现在让弟弟先玩。”或是“那是姐姐的彩色笔,你要先问姐姐愿不愿意借给你!”

制定规矩 鼓励孩子想要什么要跟大人讲,规定在公共场所或别人家里,什么东西是可以拿的,什么是不可以的。最基本的规矩是:“想要什么,在拿起来之前,先询问大人可不可以。”

让孩子知道凡事要商量 孩子还小,也许不了解为什么看到喜欢的东西不能拿走,这时父母可以这样回应他们:“如果你想要这个东西,可以告诉妈妈,我看看可不可以?”让亲子之间,可以有“谈”和“商量”的余地。 明白“偷”与“借”的差别 父母必须让孩子明了借与偷之间的差异,以及其不同的后果,当你对孩子说:“不可以偷拿别人的东西”时,让他了解“偷”,是不对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为拿(偷)东西付出代价 为了帮助孩子了解,随意拿人家东西是不对的行为,是需付出代价的;当孩子有不当行为时,父母可以罚他做一些额外的工作,或是要他放弃一样他很珍爱的物品,让他同样感到失去喜爱东西的痛苦和感受,

备考资料

将拿(偷)的东西归还孩子拿(偷)了别人的东西,还得自己归还;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 重承诺 处理孩子抢夺别人东西时,父母千万不要使用哄骗的方式。如随口承诺:“你先把东西还给别人,以后妈妈再买给你。”说完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受骗的感觉,下次就很难再相信父母的话了。

适时的赞美 如果经过父母的解释、教导,孩子逐渐改正了坏习惯,父母应适时的给予孩子赞美和鼓励,如:“你真乖,妈妈很高兴你这样做。”孩子便会知道这个行为是妈妈喜欢的,在鼓励和赞美之下,他自然会慢慢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孩子发热:父母应对全方略 篇7

小儿为什么容易发热

这是由于小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特别是位于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一旦遇到外来或内在因素影响,就会引起发热。小儿发热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感染性发热,如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二是受风着凉、活动过度、居室环境温度高、衣被过厚、外伤等。

临床观察表明: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大多为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感冒流行季节,发热患儿明显增多。一般来说,流行性感冒或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如扁条体炎引起的发热,少则3~5天,多则需要7~10天才可痊愈。

一般情况下,发热是肌体与致病因子做斗争的一种防御性保护机制,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因此,发热对患者而言,又是一件好事。发热时,人体新陈代谢增强,血液中免疫细胞增多,肝脏解毒能力增强,可以抑制致病微生物在体内生长繁殖,有益于增强肌体抵抗力。因而,不必过于担心发热。

不过,不少严重传染病,早期表现与普通感冒相似,如果延误治疗,可影响孩子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因此,家有儿童的父母,掌握一些辨病的知识,当孩子发热时,有助于自我做出判断:是在家边用药治疗,边观察,还是上医院。

判断孩子发热10条标准

如果孩子有鼻塞、流清水鼻涕,或伴有咽痛,表明孩子患的是流行性感冒,可以在家用药治疗。

如果孩子有咳嗽、气喘或口唇青紫,孩子可能患的是支气管炎或肺炎,应尽快上医院。

如果孩子体温虽高,但精神尚好,面色如常或潮红,服药退热后仍能笑能玩,如同平常,说明病情不重,可以在家调养。

若孩子精神萎靡、倦怠,表情淡漠,面色暗淡、发黄、发紫、眼神呆滞,或伴有惊厥,往往提示病情较重,应尽早去医院。

孩子发热时,应注意查看皮肤有无出疹。皮疹多提示传染病或药物过敏。近期注射过疫苗也可出现皮疹。

如果孩子先是发热,后来体温下降,皮肤发紫、变凉,则提示循环衰弱,需立即去医院。

要注意观察孩子发热时的伴随症状。如伴有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多说明颅内病变,应尽快上医院。

孩子发热,伴有腹痛,拒绝按揉;提示阑尾炎等急腹症,需立即上医院。

孩子发热,伴有恶心、呕吐、流稀水便,提示急性肠胃炎,应到医院诊治。

伴有脓血便,提示急性菌痢等,应去医院观察治疗。

细心观察 耐心护理

如果孩子仅有发热,没有各种严重伴随症状,医生诊断明确,尽管退烧缓慢,或者有反复,就不必过于担心。但是患儿在家,父母要耐心观察,按医嘱治疗,细心护理,一般要掌握如下原则:

适宜环境为孩子提供舒适、湿润、安静的生活环境。保持居室空气流通,适当降低孩子所处环境的温度。夏天可开电风扇,不过不宜对着孩子直接吹风,也可将发热的孩子置于空调房间。要说服或设法哄孩子卧床休息,保证睡眠时间充足,这样做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通风散热适当减少衣着或盖被,解开衣服通风散热。孩子发热时,切勿因为害怕受凉,或为“捂汗”而盖厚被子、穿戴很多;也不要将发热的婴儿紧紧抱在大人的怀中,以免影响散热,使体温升得更高,甚至会诱发惊厥。

多饮水孩子发热出汗多,尿量减少,会影响体内毒素排出。适当多饮水,可以将体内细菌病毒产生的毒素和肌体代谢产物及时排出体外。水里兑些鲜水果汁,可提供维生素C等营养素。饮水量以保持正常尿量及口唇滋润为度。

易消化饮食发热后孩子食欲减退,可准备一些味道鲜美和易于消化的饭菜。在孩子体温不高,或吃药退热的时候进食,但不要吃得太饱,不可盲目忌口,以防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导致反复感染;同时要保持大便通畅。

测量体温根据体温,按照医嘱采取退热措施。家中应备一只体温表,定时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以便观察体温变化。38.5℃以下的体温不必服退热药,只有体温超过38.5℃以上,才需服退热药。退热措施主要是药物降温,是通过出汗,将体内多余热量带出体外,以达到降温的作用。应注意药物用量准确,使用前后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用药间隔要适当,根据不同药物的半衰期而定,以免过量服用引起蓄积中毒。

退热措施

退热方法一般有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若采用药物降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切不可擅自使用。

物理降温物理降温不仅效果显著,而且操作简便,安全舒适。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温湿敷。准备一盆温水,水温以35~40℃为宜,将毛巾浸湿后反复擦洗全身及躯干,并用一条手巾敷在患儿头上,毛巾稍凉后便更换。二是酒精浴。用25℃以水兑入等量的75%的酒精,擦洗患儿全身,以大血管部位为主。如颈部、腋窝、腹股沟以及胸背部等,较小的患儿还可以擦手足心。

药物降温通过出汗将体内多余热量排出体外,以达到降温的目的。所使用的药物应由医生决定,应注意药物用量准确,不可擅自加大剂量,使用前后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喂给“平衡液”。

用药间隔时间要恰当,根据不同药物的半衰期而定,不可因发热不退而缩短服药间隔时间,以免引起药物蓄积中毒。许多退热剂,如百服宁、一滴清和泰诺等,成分基本相同,不可重复使用。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乐感 篇8

我们常看到,当播放一曲美妙动听、活泼愉快的音乐时,孩子们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摇头晃脑。他们不仅能感受到音的高低、长短,还能体验到音乐所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这些孩子对音乐有较强的感受力。有的孩子却反应比较迟钝,他们不能掌握乐曲的旋律与节奏,情绪上也没有什么变化。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而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则是孩子学习音乐、提高音乐修养的基础和前提。

怎样培养孩子的乐感呢?乐感的培养不是三天二日之功,需要长时期的积累,要靠平时的潜移默化。

1、发展孩子的听觉能力。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培养孩子的乐感,听觉是关键。家长应为孩子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音乐艺术环境,给孩子精心选择一段乐曲(不是流行曲),每天早、中、晚播放三次,而且至少应持续五个月欣赏同一乐曲,也就是说乐曲大约要被欣赏四百五十次,这样才能使孩子真正受到熏陶。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选择莫扎特、舒伯特等名作曲家的曲子。

2、培养孩子对节奏的.感受力。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节奏就在我们生活之中,这就要靠家长去引导孩子感受它。例如孩子们喜欢的一首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这里就有一定的节奏。

父母应该如何管教任性的孩子? 篇9

不,不,不给我买变形金刚我就不回家!”玩具店前,孩子大声喊叫,无论父母怎样哄,孩子就是不松口,执拗地坚持着。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怎么办?

孩子有三种“武器”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3-8岁的孩子大都学会使用以下的四种“武器”。

兵器谱排行第一:哭闹

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哭闹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父母怕的就是孩子这一招。一旦孩子哭闹起来,父母马上缴械投降,不但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常“超额”完成“任务”。

兵器谱排行第二:哀告

乞求孩子是可爱的,当他向父母哀告乞求要某样东西时,没有几个父母抵挡得住他的温柔进攻。

兵器谱排行第三:死缠烂打

“持久战”的理论对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来让父母答应他的要求,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兵器谱排行最后:赌气噘嘴、不说话、摔东西、不吃饭……

孩子赌气的时间,一般持续得较长,因为孩子已掌握了心理战的秘诀,没耐心的父母只好举手投降。

父母“应战”只宜智取

粗暴地对待孩子的要求是不明智的.,拒绝孩子需要技巧。

1、攻心为上

父母首先要有良好而坚定的心理状态。不要认为拒绝孩子会造成伤害,相反,这恰恰是对他最好的教育。要想培养一个棒孩子,那么面对他最初的不合理要求,父母一定要坚决地说“不”,不能有丝毫心软。

2、以退为进

父母可以先退一步。比如孩子想要一个不能给他的东西时,妈妈可以这样说:“这是妈妈的,妈妈现在不用,可以给你玩一下,不过明天你就得还给妈妈。”然后以退为进――第二天提醒孩子:“宝宝,把东西还给妈妈,以后想要的时候再跟妈妈说。”

3、预先申明

孩子一般都容易忘记预先的约定,所以一定要给他定个规矩,一旦孩子破坏了规矩就要按规矩处理。比如和孩子约定:早上爸爸要上班,你必须按时起床,按时吃早餐,才能准时送你去幼儿园。

如果你起床晚了,就只好放弃早餐,因为你要为你的行为负责。一旦孩子赖床,就要把他的早餐收走,并告诉他:对不起,宝宝,我们有约在先,不能随意破坏。

4、说一不二

对待孩子的要求不能“先抑后扬”。“先抑后扬”的做法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好“欺负”,从而无理要求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产生偏激心理,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因此,拒绝孩子,一定要从一而终。

5、“战后”要善后

父母对孩子说“不”之后,要耐心向孩子解释拒绝的理由,让他明白“不行”的道理。拒绝孩子而不给他被拒绝的理由,会让他觉得受了委屈,甚至产生焦虑、恐惧、烦躁不安和悲愤绝望的心理。虽然这种解释孩子不一定听得懂,但是至少能让他明白:父母拒绝他是有理由的。

制胜法宝:科技手段

父母对孩子的玩手机的情况也不是很难控制哦,家长朋友通过爱熊宝―手机助手来管理孩子手机,

如何应对父母的唠叨 篇10

【活动构思】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有一种强烈追求自主的欲望。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充满关爱的唠叨发生冲撞时,学生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长大了,有时心里明知父母的唠叨是为了自己好,也会反感,觉得父母麻烦多事,甚至和父母产生摩擦,破坏亲子关系。

理解,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通过本次辅导活动,让学生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正确看待父母的唠叨,共同探讨积极应对唠叨的好办法,从而改善亲子关系,是本次辅导的主要目的。

【活动目标】

1.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和培养自己的良苦用心,能从父母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理解父母。

2.學会应对父母唠叨的方法。

【活动准备】

课件、白纸、红纸

【活动对象】小学高年级

【活动过程】

一、小游戏:营造氛围

雨后春笋

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雨后春笋。一阵春雨吹过来,笋妈妈在呼唤她的孩子们快快钻出地面呢,现在我来做笋妈妈,同学们就是笋芽儿了,我说几个笋芽儿钻出来,每个小组就几位同学站起来。

准备好了吗?(游戏)

笋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一个个钻出地面,心里是多么高兴啊!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排去紧张情绪,创设一种开放、安全、温暖的氛围。

二、忆真情:铺垫情感

同学们,爸爸妈妈也在盼着你们健康快乐地长大,在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为你们做了很多很多,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他们关爱的点点滴滴。

看的时候,你们可以对着画面指指点点,也可以和伙伴交头接耳,想跟着唱也行。

(点击课件配上音乐)

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畅谈。

小结:爸爸妈妈把我们养大多不容易呀,他们要为生活奔波,要为我们操心,可能会有许多我们想不到的麻烦、苦恼和辛酸。

设计意图: 通过交流,回忆起生活中一幕幕感人的细节,重温那份感动,感知父母的不易,为以下环节作铺垫。

三、谈唠叨:宣泄不满

爸爸妈妈有那么多的烦心事,有时看到我们达不到他们的要求,难免会显得着急,有时就会不停地唠叨。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他们还会什么时候在你耳边唠叨?

你们听了爸爸妈妈的唠叨后,心里是一种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让孩子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四、想策略:头脑风暴

所以有时就免不了会和爸爸妈妈之间产生一些摩擦,弄得他们不开心,自己也不开心,其实我们心里也不愿这样。商量一下:面对他们的唠叨,我们最好怎么办?这就是今天咱们要探讨的主题——《如何应对父母的唠叨》

——大家各想各的主意,来一个头脑风暴,请一位同学快速记录在白纸上,然后在许多主意中挑选出最好的两条,用记号笔写在红色的纸上。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互动,在思维的碰撞中,搜求多种应对父母唠叨的方法,在交流、筛选的过程中获得积极应对唠叨的方法,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五、说方法:积极应对

1.把各小组“头脑风暴”碰撞出来的两个好点子都贴在黑板上。

2.学生交流,勾出好的点子,问:这是谁的创意?

3.根据大家认同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归纳。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学生不断接受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馈,学习应对父母唠叨的最佳方法。

六、师小结:情感升华

播放《爸妈谢谢你》的伴奏歌曲:

师结语:同学们,我还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呢,有一位教授已经60多岁了。门外寒风凛冽,教授要出门去作报告。他那80多岁的母亲,年迈多病,在病床上,发出断断续续的、低沉的声音:“儿啊,多穿点衣服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再大也仍旧是孩子,我们就像父母心中的风筝,永远让他们牵挂。很多人长大以后对父母曾令人心烦的唠叨又有了这样的感受:

唠叨是浓浓的关爱;

唠叨是温暖的呵护;

唠叨是母爱的重叠;

唠叨是亲情的附加。

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听不进父母的唠叨,有自己的想法,这很正常,说明我们在成长。如果父母的唠叨让你感到心烦了,受不了,记得用上今天学到的好方法呦!

设计意图:在孩子们都比较熟悉的歌曲中结束本课,借助音乐的感染力触动学生的心灵,在爱的氛围中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让学生意犹未尽。

【点评】

上心理辅导课,理念是很重要的,理念第一,设计第二。《如何应对父母的唠叨》这节心理辅导活动课选题针对性强,切入点小。

这个主题的确定是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的。因为“唠叨”与“反唠叨”是小学高年级亲子关系的主要矛盾,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早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有一种强烈追求自主的欲望。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的充满关爱的唠叨发生冲撞时,学生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长大了,有时心里明知父母的唠叨是为了自己好,也会反感,觉得父母麻烦多事,甚至和父母产生摩擦,破坏亲子关系。据了解,很多学生都嫌自己的妈妈或爸爸唠叨,而对父母的唠叨,一般都采取顶撞、回避、忍受等方法进行“还击”,而这些都不是有效解决唠叨的方法。要减少父母唠叨,家长和孩子都必须努力。这节心理辅导活动,主要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面对父母的不理解,没完没了的唠叨,我们应该怎么办?与孩子在理解父母的基础上共同商讨一些积极应对的策略。学生感到有话可说。

“活动”和“体验”是心理辅导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对于孩子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整个设计老师作了精心的安排:小游戏:营造氛围——忆真情:铺垫情感——谈唠叨:宣泄不满——想策略:积极应对——最后在音乐声中小结结束。环节比较简单,但是很实在,再加上团体动力启动得好,催化得好,学生充分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讲了真话。

点评者:钟志农,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学校心理学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父母如何去倾听孩子的心声 篇11

“放下身段”倾听

“放下身段”对于家长而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女孩心情不好,可能会表现出一时的“消沉或放纵”,比如做作业时趴在桌上偷偷哭泣,或是情绪不好时弄坏书本以达到发泄的目的,等等。这些小小的消极行为,往往会被父母斥责为“没出息”。其实,人都有郁闷伤感难以自抑的时候。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比成人差,遇到问题时更容易表现出悲观失望的情绪,甚至会委屈地哭泣,这种情况下,父母应当放下身段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安慰孩子,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斥责孩子。

郝先生对女儿的管理充满了人性化,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肯主动放下长辈的身段倾听女儿的心事,帮助女儿排忧解难。

谈到倾听的重要性时他说:“有一次女儿回到家躲进了书房,也不出来吃饭,我爱人就叫她,女儿还是不出来,爱人接着说了她几句,她竟然跑出来对着我们俩大吼了一通。爱人气得回到卧室也不吃饭,我说女儿肯定是有心事,爱人却恨恨地嘟囔着:‘这孩子越来越不懂事、不像话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回到家要跟父母发脾气?’我想发脾气也解决不了问题,就放下手头的事,陪女儿坐了下来,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也许是我这一问,勾起了女儿的伤心事,她的泪水夺眶而出。她说,‘爸爸,我今天跟班上一个男生打架了。我承认错误在我,但是那个男生得理不饶人,一再地找我麻烦。后来快下课时,老师回到教室,看到我在哭,就把我们俩叫到办公室。老师把事情处理完,我们两个回到教室,刚要离开,那位男孩的妈妈来接他回家,那男孩就趁机说我骂他妈妈了。

听到这话,她妈妈就用冷冷的眼神看着我,带着她儿子边走边说不要接近我这种没教养的女孩,不然就该学坏了。当时我好委屈,难过地想你和妈妈要是在我身边多好啊。’说完,女儿又开始哭了。听了女儿的话,我赶紧劝导和安慰她,女儿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了,但我的心却有了愧疚,回到卧室我也说了她妈妈两句:女儿受了委屈、有心事,父母应该及时像朋友一样跟女儿交流,帮助女儿,不能碍于面子抛不下身段,甚至用不耐烦的口气责怪孩子。后来,女儿再提起那件事的时候,说是我当天的倾听和安慰给了她希望和好心情,让她有勇气先自我检讨,并从委屈和失落中走了出来。”

家长“尊严”中的冷漠会让女孩感到无助和伤心,放下身段和孩子交流,像朋友一样倾听女孩的心事,将会有利于她身心的健康成长。

带着爱去倾听

父母倾听孩子的心声不是单向的沟通,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也就是说在倾听的过程中,父母应当饱含爱意。当然,父母关心孩子不是领导关心下属,所以父母不应像领导倾听下属诉苦一样,除了安慰和劝导之外便是就事论事,而是应该带着深深的爱走近女孩的内心。倾听是为了帮女孩化解烦恼,消除困惑,如果这种沟通缺乏爱,那么就难以深入女孩内心。唯有温热的爱,才能把女孩的.心灵捂暖,而女孩心中的“冰”自然会融化。

小欧13岁了,和“死党”平平一向很要好,小欧性格温顺有点多愁善感,平平聪明伶俐但偶尔会表现出思想偏激。

有一次,因为一点小误会,平平误解了小欧,并不再找她玩;小欧碰到平平,赶紧追上去和她打招呼,没想到平平却愤然地转过头,把小欧远远抛在身后。

小欧伤心了,以为平平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而不爱和自己玩,回到家后,一边吃着饭,一边郁闷地流着眼泪。妈妈见了,赶忙用纸巾帮小欧拭去眼泪,嘱咐小欧说一边吃饭一边哭泣会影响消化,对健康不利。小欧放下筷子,妈妈便挨着小欧坐下来,让她说出心事。听小欧说完,妈妈感觉到女儿平时性格确实比较多愁善感,这么小的事情也能郁闷至此。想到饭才吃了一半,妈妈怕小欧哭泣导致消化不良,立即热了半杯牛奶递给小欧,小欧手捧着牛奶,感觉到了温暖和妈妈的疼爱,心情舒缓了许多。紧接着,妈妈把手放在小欧的肩膀上,跟她讲朋友间相处的道理,并开导小欧对朋友之间的矛盾要放开心胸,不能动不动就掉眼泪。听了妈妈的话,小欧郁闷的情绪渐渐消散,她撒娇似地趴在妈妈怀里,并对妈妈说自己第二天就去找平平,要主动和平平消除误会。

爱可以使人沐浴在春风里。女孩在困惑失意之时,父母的爱可以给女孩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带着爱去倾听,爱会播撒在点滴细节中,沁人到女孩心里。案例中的妈妈并没用太多安慰的语言,但她一系列爱的行为、动作足以把女儿的心门打开。有了这种爱的氛围,女孩自然更容易听进妈妈的劝导,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女孩需要父母的倾听,更需要父母的关爱。父母如果能把爱融入每一次的倾听,那么与孩子沟通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倾听需要抓住时机

父母对女孩的倾听,除了要有真诚和耐心,还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倾听是为了弄懂女孩的心思,帮助女儿解开心结。如果时机选的不恰当,非但帮不上忙,还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小茹从小由奶奶带大,后来小茹到外地上中学,寄宿在学校,这期间奶奶突然去世了。小茹没能见奶奶最后一面,沉痛和悲伤压在心底很长一段时间,小茹变得越来越少言寡语了。后来,妈妈还注意到,自从小茹的奶奶死后,相册里小茹和奶奶的合影全都不见了,她猜想是小茹偷偷藏起来了,以此寄托对奶奶的怀念。对此事,妈妈一直没有提及。

直到半年以后,小茹开始变得爱和人说话、爱开玩笑了,妈妈的心才真正放下了。这天,妈妈找了个恰当的机会,准备让女儿倾吐一下压抑在心底半年之久的悲伤心情。小茹向妈妈描述这半年来每一个被泪水淹没的夜晚,以及清明节偷偷到河边给奶奶烧纸的情景。妈妈听了,拉着女儿的手,不断地安慰着女儿。小茹却对妈妈说:“妈妈,现在我已经从失去奶奶的阴影里走了出来,眼泪是因为怀念,而不再是无休止的悲伤,您放心,我现在已经把痛苦的包袱丢下了。”妈妈听了小茹的话,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小茹的妈妈做得很对,如果在女儿还没有走出悲伤时听女儿倾诉心声,难免会让她更加难以自拔,而现在的倾听更容易让女儿释怀。

美国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技巧 篇12

“才不是呢,那个青蛙明明是杰克放的,珍妮却想也不想地认为是我放的,还说以后再也不理我了。”

妈妈凯蒂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就要儿子表演—下当时的情景,让儿子当“珍妮”,妈妈当“乔治”。儿子见到假青蛙后,故意装做非常害怕的样子,很夸张地尖叫。乔治自己也为自己的表演感到好笑,同时也理解了珍妮当时的心情,很大度地原谅了她,打算第二天上学时向她好好地解释—下。

这是现在美国流行的,父母借用动物或者玩偶,用情景剧来模拟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教孩子一些社交的技巧和如何解决人际摩擦的方法。

美国的父母会刻意安排时间,与孩子相处,一起玩角色游戏。常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父母们配合孩子演戏,让孩子体验不同角色的所思所想,从而使他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取得主动的地位。

除了与孩子一起在家里玩情景剧,美国父母认为孩子要有好的社交技巧及受伙伴欢迎的开朗个性和对多种事物的热情也很重要。人们往往会因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成为好朋友,如会吹萨克斯的小孩子跟克林顿一定有很多话题好讲。

父母常带孩子去户外活动。和孩子一起玩纸牌、下国际象棋。在此过程中,帮助孩子学会和其他人轮流作主,学会赢,学会输。

为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父母们还经常和孩子一起玩艺术,一家人一起玩拼图、烤饼干、画画;和孩子一起听音乐,一起唱歌,一起弹奏乐器;和孩子一起读书,向孩子问问题,让孩子改编故事或自编故事;和孩子一起看电影,从中发现孩子喜欢看什么,他们的感觉如何,孩子的兴趣所在;和孩子一起对影片——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性格进行评论。

当孩子有需求或遇到問题时,尽量帮助孩子,把这作为教孩子养成耐心习惯、学会社交技巧和创意的好机会。

经常和孩子一起相处、一起交流、一起玩,跟孩子建立亲密的情感,让孩子知道自己被爱、被认可,这是孩子与同伴、朋友交往时自信心的来源。父母的爱是孩子向外发展、探索外部复杂的人际关系时的指路明灯。与此同时,和孩子一起交流一起游戏,还是操劳的父母们减压的好方式。

相关链接:教给孩子社交应掌握的技巧

·鼓励孩子加入团体。家长应鼓励孩子与小伙伴交往,有点小矛盾让其自己解决,孩子的社交能力将在无形中增强。

·经常赞美孩子,也教孩子赞美别人。孩子如能说出“你真棒啊”、“你好漂亮哦”等赞美别人的话,就能赢得不少友谊。

·告诉孩子可以被接受的交往方式。鼓励孩子说:“我跟你玩好不好”,“我们一起做游戏好吗”。让他知道这是与人接近、开始交往的一种方法,大家都喜欢有礼貌的孩子,不喜欢粗鲁的孩子。

父母如何对待处在青春期的孩子 篇13

沟通。沟通是教育取得良效的前提,而教训和命令式的要求常常带来反感和对立。因为教训、命令往往基于个人主观意愿,忽略孩子感受,结果造成对方不悦。这种方式,容易变成责备、命令的口吻,使对方抗拒、畏缩。如,“你怎么这么懒,还不快去做作业?!” “你究竟有没有照我的话去做?”“你不可以这样做!”“你应该更加懂事。”“你照我的话去做!”……而应代之以尊重、商量、不带命令的语言。比如妈妈下班回家后感到累了,想让孩子倒点水,就说:“茜茜,给妈妈倒杯水!”孩子有时会不情愿,甚至不耐烦。但若换个方式,如“茜茜,妈妈口有些渴了”,或者“茜茜,给妈妈倒杯水好不好”,结果可能就会不一样。

尊重。传统观念下的中国人不大懂得要尊重别人的隐私,而父母对小孩的隐私尤为不尊重,因此常常出现父母拆子女信件,看子女日记,监督孩子打电话等情况,子女稍有抗议,做父母的还振振有词,说这是为他们好,是行使做家长的正当权利。殊不知,这不但容易引起子女的情绪对立,更是不尊重孩子,侵犯孩子隐私权的表现。在这方面,中国的父母们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逐渐懂得和学会尊重孩子,正确行使自己做父母的权利。尊重孩子,首先要学会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把孩子看成独立的生命个体,关心、理解、尊重他们的正常生活习惯。

放手。对子女的事不要处处指手划脚,可适度放手让他们去独立完成。父母要做的是经常关心他们,给他们出主意,提供信息、资源。对需要干预的事应采取适当的形式。事实上,孩子在心灵深处并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及其他成人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过去相比有所改变。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当父母告诉他该怎么做人做事时,他们还乐意听。而当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自己做主了时,父母再告诉他们遇事该怎么办,他们就会表现得不耐烦甚至逆反。此时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宽容。青少年时期是容易犯错误的时期,要尽量引导孩子少犯错误,但不能要求他们不犯错误。要求过高,反而容易引发孩子的畏难情绪。即使是一次偶然的过火行为,也容易在感情上留下裂痕。在批评孩子时,要给予解释的机会,鼓励他们自己说出改进意见。或者帮着多想出几种解决办法,和孩子一块分析利弊,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虽然青春期的孩子因为自我意识觉醒等原因而变得反叛,但应该认识到这是他们必然的人生历程。如果孩子能在父母的关心帮助和正确引导下顺利完成自我意识的发展,就会把危机变成机遇,让这一时期成为人生成长的重要里程碑!

(作者单位:吉林大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五年级的清明小报下一篇:企业消防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