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推荐11篇)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篇1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习作动机的一种手段,一般是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独特的表达情境,让学生根据这种情境,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习作。创设的情境要精心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其具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

对比情境

即把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情境中产生的结果想象出来,加以对比。比如,同学们在打篮球,王明投篮时,不小心碰倒一个人。假如:(1)被碰倒的人是王明的同学;(2)被碰倒的人是学校的大个子;(3)被碰倒的人是王明的老师;(4)被碰倒的人与王明曾经有过矛盾。请学生根据这四种假设,分别想象出王明与碰倒的人在这种情境下,两人当时的表情、语言、动作,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

特定情境

为表现某一种特定的中心或主题,可以让学生想象设计出符合这一要求的生活情节或场景。如:你的老师对大家既和蔼可亲,又严格要求。你能否设计一个具体的生活情节来说明她?试试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喜、怒、哀、乐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此外,分别、怀念、委屈、后悔、忧伤„„也无处不在。请你回想一下,选择一件印象最深、最想说的事写下来。

连续情境

它是创设一系列前后连续的情境,要学生依次展开想象进行习作。如情境一:班上的同学杨江一连三天就没到校上课。同学们都议论纷纷,你想到了什么,请你用几句话把它写出来。情境二:第四天早上,杨江的父母都来到了学校找老师,杨江依然没有来,这时会是怎样的一个场景,你想到了什么?请写出来。情境三:第五天,杨江也没来,却看见学校来了两位警察叔叔,说是要找杨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猜猜看,写出来。这种连续性的情境作文,用一条线索贯穿始终,步步深入地进行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某种表达能力,同时创设一个个有连续性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

二、推测课文发挥想象

推测,就是在已有的故事内容、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改变原文中的表达方式或内容进行想象作文的一种形式,以推测填补可能产生新的结局。进行这样的作文习作有助于使学生从别人的想象中受到启发,拓展自己的思路,具体方法有:

续写故事

有些故事的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续写出新的结尾。如教完《穷人》一课后,让学生想想安娜一家会怎样照顾西蒙的孩子,他们家的生活会怎样。教完《狼和小羊》后,想象一下狼扑向小羊,小羊的结局如何?《坐井观天》中的小青蛙跳出了井口,它所见、所闻、所感会是什么呢?

想象要合理、独特、丰富

(一)想象要合理。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并和奶奶一起飞走。这些都是作者的想象,但是,这样的文章让我们读起来觉得合情合理。因为这些想象与现实生活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穷孩子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而且这些事物是小女孩临死前神志不清的情况下看到的,合乎人类生理现象。可见,想象即要大胆,更要合理,才能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想象要独特。独特,就是与众不同。要让全班五十多个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各不相同,首先就要指导学生在选材下功夫。如指导学生写《龟兔赛跑》续集,我通过课件演示第一次“龟兔赛跑”的情景,然后问学生看了以后想到了什么,同学们很快地提了许多问题。如:第一次比赛后森林里的动物们会怎样看待乌龟和兔子;乌龟和兔子将如何相处;再进行一次比赛,乌龟和兔子谁会赢,是怎样赢的„„我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问题发挥想象来写《龟兔赛跑》续集。这样,同样的一个题目就有多个了出发点。

再者,同一出发点,还有不同的结果和过程。同是写龟兔的第二次赛跑,就有几种不同的结局:是龟赢,是兔赢,还是一起到达终点,或者是比赛因意外情况发生而终止。比赛的过程更不相同:有的同学写乌龟采用先进科学技术,装上推进器取得了比赛的胜利;有的同学写比赛时下起雨来,乌龟因此取得了胜利;还有一个同学更有创意,写乌龟为了夺得冠军,吃了狐狸给的毒品,比赛时竟然能飞了起来,但最终却毒性发作,从空中摔了下来,当场毙命。

(三)想象要丰富。丰富的想象可使文章的中心得以深化,使已有的材料得以充实,甚至突破材料的限制。因此,经过想象展现出来的画面生动、活泼、富有情调、创意;写出来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描绘出的景物生动、形象,有声有色。那么,怎样才能使想象丰富呢?

1、指导学生综合生活中的直接、间接的知识经验积累,根据作文需要,加以重新组合,然后构思表达。如为了塑造一个优秀人物形象,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想象,综合多件事迹来表现。

2、指导学生编故事情节,使想象丰富、内容具体。所编的故事要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故事中的人物要各具特色。特别是编童话故事,要注意把动物当成人来写。如写《龟兔赛跑》续集的第二次比赛要求做到:①要有完整的比赛过程。比赛前,双方如何做好准备;比赛时,双方如何各显身手;比赛后,各有什么表现。②还要有森林动物们的参加,如山羊当医生、大象当裁判、小鸟作啦啦队等等。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动物们各自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

一、由现在联想到过去,按现代生活的模式构思故事情节。

此种方式最典型的例子当推电视连续剧《一脚定江山》,剧中不少情节如月娥的啦啦队赛

场助威、观众买票看球赌球及张俊、柳复生的转社等,无一没有今日足球运动的影子,不过是再加入了一点武侠和言情的调料。甚至可以说,《一定脚定江山》就是把今天的足球搬到了宋朝去踢。所以,对于已经发生的、不曾见过的事情,或者没有生命的东西,例如一块石头、一个玩具,都可以通过想象,让今天的故事在过去的环境里表演,让“死”的东西“活”起来。随着这些故事的演出、“死”物的复“活”,作者想象的双翅也就展开了。如本次练习题一:如果你突然置身于原始社会,遇见一群原始人,你怎么办?关于原始人的情况,可以从历史书上了解。现代人遇到原始人,服饰的不同会让他们有怎样的惊讶,而你的钢笔、手表、收音机等寻常物件更让他们如何的稀奇,还有你的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又令他们何等的佩服,再联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还有什么难写的吗?

二、由现在联想到未来,把假设的内容写成真实的情节。

假设的内容固然是假的,但它在生活中还是有可能出现的,不过是还没有发生罢了。人类天空翱翔在一百多年前还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但今天谁都可以买张飞机票上天一游。所以,根据自己平时观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根据表达的需要,合情合理的展开想象,把假设的内容写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或者正在发生的故事,不失为想象写作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习作《南极来电》(见河北《少年智力开发报》2001年1月6日)就属如此。作文的大致内容是:“我”在可视电话的大屏幕上看到好友站在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便问她是不是在内蒙古,好友说她就站在南极的冰川大草原,在南极给“我”打国际电话,从而引出要保护环境这一主题。三十几英寸的大屏幕电视电话进入普通家庭,在南极冰原上开辟出冰川草原,这些在今天应属可望而不可及,但在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后,事情也许的确就像《南极来电》文中一样,是奇迹更是常事。本次训练的第二题:如果你突然来到了月球,你将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就完全可以采用由现在联想到未来的这种方式来构思。设想一下,你在月球上见识了多少我们现在还不曾有的新产品,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作文不就有话可写了吗。

三、由甲联想到乙,让成语典故俚言俗语为我们旧瓶装新酒。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篇2

1 创设导入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 它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 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它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 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恰当的导入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唤起求知欲, 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奠定基础。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 把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注意力调节到积极状态,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初学立体几何时, 大多数学生不具备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及较强的平面与空间图形转化能力, 如在讲二面角的定义时, 当拖动点A时, 点A所在的平面也随之转动, 可联系“翻课本”这一动作来形象理解——及改变二面角的大小, 图形的直观变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这样, 把问题设置于真实情境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立体几何知识,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的兴趣, 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2 创设学生自己当老师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能者为师, 才能充分体现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畅所欲言, 尽情表述自己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 讨论、争论直至面红耳赤, 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解释或分析, 这不仅不能埋没教师的地位, 更能体现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才是“授人以渔”。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有时一题有多种解法, 可以采取学生交流、讲解的办法。通过不同学生的不同解法的展示, 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灵活性, 增强了一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另外一部分学生的信心, 从而对整个班集体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 这种在主动探索下的学习效率要比被动学习高得多。

3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是思维的动因。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有效方法, 它造成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 而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状态, 就要思考问题。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 才会有所发展, 有所创造。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 从教学效果出发, 通过精心设计, 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广泛收集数学学科最新成果, 结合教学内容, 巧妙地包装, 隆重地介绍,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等学习方法, 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 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创设纠错情境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 顾不及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 丢三拉四。课堂教学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适时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 在探索中产生障碍, 形成心理学上的“认知冲突”, 可立即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 此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时机, 这时的教学效益最高。对此, 教师应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隐晦的错误, 创设纠错情境, 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错误的原因, 寻找治“错”的良方, 以弥补学生在知识和逻辑推理上的缺陷, 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增强思维的严谨性。查错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学习、再体会、再认识的过程, 对不熟悉知识点是一个补救的机会, 对正确的理论还可以再次加深认识。在知错中改错, 在改错中防错。例如;学了圆锥的体积之后, 出示这样的判断题: (1) 一个圆锥的体积是一个圆柱体积的1/3; (2) 一个圆柱的体积是一个圆锥体积的1/3, 则这个圆锥和圆柱一定等底等高。第一题学生往往是记住了结论, 而忽略了“等底等高”这个前提, 第二题会因模糊不清而产生质疑, 这时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操作或用数字列举法来验证, 使之理解其正命题和逆命题的逻辑关系。

运用想象创设教学情境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63-01

一、教学背景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是以“爱”为主题,诉说了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学生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的博大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感动和陶冶?笔者以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过程作为切入点,尝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长妈妈买书的过程,去体会长妈妈的淳朴与善良,并感受爱的平凡、朴实、深沉。

二、教学过程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概括前文关于长妈妈摆大字睡觉、长毛攻城的描述,接着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因为一本书而让作者产生的震惊、感动。学生想象长妈妈买《山海经》的经过,笔者提醒学生想象要符合书中长妈妈的特点。学生通过揣摩和想象后进行口头表达,内容概括为以下几点。

1.长妈妈是一个保姆,不可能经常有假期。文中说她只告假了四五天就回来了,假期时间很宝贵,可是她还抽空去为“我”买《山海经》。

2.假如长妈妈是乡下人,她要回农村休假,但那时的农村应该没有书店,她得专门进城去找书店询问、寻找。

3.买书的过程也许不太顺利。长妈妈不识字,“我”也不爱搭理她,她把“山海经”说成了“三哼经”。学生想象长妈妈与书店老板之间的对话如下。

长妈妈:老板,这儿有没有画画儿的……三……“三哼经”?(神色迟疑)

老板1:什么又是画画儿又是“哼”的!听不懂!走走走!(见长妈妈是农村妇女的打扮,说话断断续续,于是不耐烦的样子)

(几经周折)

老板N:我这儿倒有一本画着画儿的书,可书名是《山海经》,你看看是不是啊?

长妈妈(激动地):对对对,就是这本!哎哟!菩萨保佑终于买到了,迅哥儿盼了好久呢!

4.从文中长妈妈把书给“我”的描述来看,长妈妈回来的路上很高兴,是为终于买到了“有画儿的‘三哼经”高兴,更是因为知道“我”一定会高兴而感到高兴。由此可见,长妈妈把“我”所盼望的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为“我”的快乐而快乐。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叙述完整情节,至此可以体会到,童年鲁迅“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只有不识字的、“我”曾经厌烦的长妈妈主动问“我”是怎么一回事,并为此奔波、煞费苦心,全然没有嫌弃孩子麻烦,更没有轻视孩童内心真正兴趣与需求的高姿态,这样一个淳朴、善良、热情、爱孩子的长妈妈令人动容。

三、总结

在运用想象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提高将文本读“厚”,又将文本读“薄”的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要厘清写作背景、写作时间、与作者其他作品的联系,读透文本,深挖文本内涵,将书读“厚”。同时,要围绕教学目的准确把握重难点,并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将文本读“薄”,体会长妈妈重视孩子的心意,这是教学中情感价值观目标的重难点,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想象阿长买书过程,才能去理解和体验。其次,书本上的文字是静止的、封闭的、有限的,而想象是运动的、开放的和无限的,学生在想象中潜移默化地就实现了主动学习,并且更有表达的意愿,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组织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人物形象、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构思起伏、生动的故事情节,这一过程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想象的内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最后,《阿长与〈山海经〉》是回忆性散文,作者以简驭繁的笔法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另外还有其他文体,如诗歌、小说、写景散文,甚至议论文等同样值得去探索,教师要凭借学生学习、感知的文字(知识)材料,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他们进行想象,探索出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的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想象力探点 篇4

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想象力探点

文/房永菊

摘 要:围绕“发展学生想象力”,设置“极端”“未知”环境等“异环境”类情境。让学生进入一个封闭式的另类环境的空间中,充分发挥最大的想象力,产生应对新环境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想象力;“极端环境”;“未知环境”

创设奇异的情境,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下面是几类“异”环境情境实例,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一、设置“极端环境”类情境

1.《人类的起源》一节中,为想象人类的祖先“古猿”和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在森林中的生活,我设置了这样的“极端环境”类情境: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你赤身裸体地扔在一个茂密的森林中,你会怎样做?让学生观看课本的插图,想象人类的发展的`路程是怎样的?发挥想象力进行概述。

2.为帮助学生想象人适应于陆地生活,用肺呼吸,我设置了“异环境”:如果把你放在水里,你和鱼、青蛙一起游泳,谁游泳的能力更强?我们能在水中和鱼一样生活吗?为什么不能?孙悟空能到达龙宫使用了什么手段?“分水法”。

通过想象,会使学生感觉到在“极端环境”中,生存异常艰难,从而更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

二、设置“未知环境”类情境

在教学《人的生殖》一节时,请学生回忆:你从几岁开始记事的?记事以前自身上发生的事情为何记不起?在这样一个未知情境中,学生都不能够回答记事以前的事情,所以就会产生求知的欲望。

三、设置“变换环境”类情境

交换环境,可以对比出某些因素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理解其作用。

四、设置“对照实验”类情境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设计了三支试管。问:有几组对照试验?分别是哪几组?哪支试管是实验组?哪支试管是对照组?每一组的实验变量是什么?比较分析的结果是:①和②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唾液(淀粉酶)量的多少;①是实验组,②是对照组。①和③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大小;①是实验组,③是对照组。能正常发挥作用的是实验组,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是对照组。

“对照环境”可使学生鲜明地理解实验对象的特性或作用。

五、设置“归纳”类情境

关于疾病。据引发病因,可分为:①营养类疾病;②激素类疾病;③病毒类疾病;④病菌类疾病;⑤遗传性疾病;⑥损伤性疾病。对疾病归类,可帮助医生更好地对病人对症下药。

关于食物贮存方法。据贮存条件不同分为:①发酵法;②干燥法;③熏蒸法;④烧烤法;⑤真空包装法;⑥低温保藏法;⑦巴士消毒法;⑧烘焙法;⑨腌渍法。通过归纳,可使学生更好地运用于食物的贮存。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可使学生更科学地理解知识,进而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篇5

设计理念:从实验入手(学生手背上擦酒精)让学生在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手背凉)体验到“蒸发吸热”的实质,再通过温度计演示(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酒精,酒精蒸发吸热,温度计的示数明显下降)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理解蒸发吸热且有致冷作用。最后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发探究,从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片段:

两个活动:一是学生手背上擦酒精,二是温度计演示,通过活动的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手背为什么感觉到凉,温度计是示数为什么下降?”作为过渡,进而导入新课的教学。

板书四个知识点:

1、蒸发的定义: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2、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3、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在活动之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点1和2,且针对知识点1要求学生反复审视该定义,从中发现隐含的知识点“蒸发发生的部位”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适当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在知识点2得出之后紧接着设计问题:“此知识点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请举例说明。”

生1:发热时,可以用酒精擦拭额头降温。

生2:洗完澡上来后,感觉特别凉爽。

点评:通过学生的举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对于知识点3则由老师直接讲解,而对于知识点4则做了如下的设计:

创设生活情境:“农民朋友在晾晒小麦、玉米、黄豆等农作物时,通常会在天气晴朗的时候,选择通风较好的地方将农作物摊开来晾晒!”你能从中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

设计意图:“教师也可以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但缺少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必要的思维过程。想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并希望学生能提出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温度、表面积的大小等有关。”

然而学生在略作思考之后的回答并没有走向自己预设的轨道。学生1:“为什么要摊开来晒?”学生2:“为什么要选择晴天?”学生3:“为什么要通风?”很明显学生的回答很表面,只抓住了事物的外在因素,思维的深度不够,缺乏对问题本质的思索,与自己的意图有差距,怎么办?

引导学生继续回答为什么?追问:“同学们你们能回答为什么吗?”很多学生抢答“谷物晒干的快!”继续追问:“为什么晾干的快?”学生一下沉默了。

把问题继续抛给学生,只是改变方式,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1分钟后,师生共同交流:“粮食晾干是粮食中的水分蒸发掉了,晾干的快意味着粮食中的水分蒸发的快。”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很快就有了“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师:“请你针对提出的问题提出几种可能的猜想。”

一番思考之后,学生猜想:①温度的高低、②表面积的大小、③空气流动的快慢、④阳光下晒、⑤风速----。学生的猜想有很多,对猜想进行整合、归纳是必须的,师生共同提炼①④可以合并、③⑤可以合并,最后归纳出三个可供探究的因素“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在此基础上学生分组探究,教学顺利展开。

反思:教学中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高效发展。然而如何让学生提出高效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特别是提出科学有效的问题对于他们更难。因此在问题的提出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正确的引导、分析、归纳,与学生交换意见、帮助学生排除干扰因素,让问题、结论能在学生的一次次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得出。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一再的追问、探讨、归纳、总结,使学生明白一个命题提出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初步地体会问题的提出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感悟整个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享受思考的快乐!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6

吉林省通化县果松镇七道沟学校 刘卉

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深索真理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简而言之,求知欲就是当面对一个问题、一个事物的时候,大脑中产生一种“非弄清楚不可”的欲望。我们可以借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平衡理论来理解求知欲的产生机制。皮亚杰提出的平衡概念就是个体保持认知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潜藏于个体发展背后的一种动力因素。因为当某种作用于孩子的信息不能与其现有的认知图示相匹配时,就会引起主体一种平衡状态。对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内部感受是一种不协调及不满足感,学生会努力去克服这种消极感受,以恢复旧的平衡或达到新的平衡。孩子努力去克服这种消极感受,以恢复旧的平衡或达到新的平衡的欲望就是求知欲。教师应把握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善加引导和培育,研究如何恰当而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多思考、勤提问、主动参与学习。

求知欲是创设性思维的基础和源头活水,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探索和创新。而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就阻塞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最可行且有效的操作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某个课题而精心设置的实际问题,这个实际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又是必须学习新课之后才能解决的。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达到会学、会用知识,并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能够有意创新都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参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辨别能够达到这些教学目标的问题,也就是思考问题背后有什么事实和包含什么样的观念,学生已有的经验中是否有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问题涉及的内容是否属于课程标准的重点;以这种分析和评判出发,为学生提供不同材料供他们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自主探究;以对问题的理解出发去解决预设的问题。同时,教师要鼓励和教会学生自我提问。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尝试以下的做法:

一、精选趣味性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开始积极思维,使思维处于活跃和兴奋状态,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精选趣味性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二、利用教材中蕴含的学习动机因素创设问题情境

教材中有不少与动机、志向相关的教育因素,发掘并利用这些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教育,唤起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之一。比如教材中有许多立志成材类素材,由次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从小立大志对将来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进而诱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动机,激发求知欲。

三、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鲜活的生活背景能唤起学生对解决新问题需要的原有策略,同时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创设问题情境

合理创设合乎学生认知结构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主动建立、重组、改造和发展。因为学习过程中是新的学习内容,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把解决问题看成是学习的过程,顺应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可以更好的使英语学科在思维方面显示出来的优良品质――积极的思维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强烈的思维内驱力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

(1)提出初始问题,确定思维的指向性。

(2)提出探索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3)提出开放问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能使学生原有盼认知结构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用科学的观点和思想方式去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让学生发散思维,自创问题情境

发散思维就是求变求异,是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标新立异,随时注意多方位思考,变换角度思维,使思路开阔,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的心理状态。教师除有计划、有目的的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以此来发展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学生自创问题情境,可以使他们的思维不再拘泥于老师所限定的框框,他们的求知欲一旦旺盛,他们的质疑精神与创造思维及良好的思维品质也会得到优化和发展。提}H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诱发创新,需要产生动机。问题能嘹亮思维的火花,好奇引发人们探索的欲望。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篇7

一、创设问题, 要有趣味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选问题的“新”、“奇”、“趣”,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他们处于主动地位, 形成直接的学习动机。

例如:一天, 大灰狗在山上发现前面100米处有只野兔, 它决定以8米/秒的速度去抓捕, 当它跑了3秒钟就被野兔发现, 野兔立即以6米/秒的速度逃跑。问: (1) 大灰狗能抓住野兔吗? (不考虑其他因素, 只考虑在直线上追) 。问: (2) 如果能抓住, 要用几秒钟?

初一学生最怕应用题, 一看到文字题就没有趣。老师把此题制成课件 (插图狗与兔子) 打在屏幕上, 学生阅读后情绪兴奋起来, 都想到狗追兔的情境。有的学生说:狗离兔子远, 可能抓不住;有的学生说:狗的速度快, 一定能抓住, 让学生分组讨论10分钟, 多数学生得出自己正确的结论。教师再点评指导:此题是“行程问题”, 可利用“线段图形”来分析“找出等量”关系。分析设问如下: (线段图形略)

狗发现兔子时, 它们相距____米。

狗在3秒钟内跑了______米, 这时狗与兔相距____米。

兔子发现狗就跑到被狗追上抓住, 狗和兔子有______等量关系。

基础差的学生听了老师的分析引导, 觉得应用题也并不难了。

二、创设问题, 要有启发性

古代学者朱熹认为:“读书无疑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在课间活动后, 上课了坐在教室里还在想着课外的事, 创设问题情境是尽力打破学生脑中的平静, 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启发学生的脑子积极主动地转起来, 促进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的发展。观察是智力的门户, 是思维的前哨, 是启动思维的按钮。在教学中,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是发展学生进行直观思维、掌握探索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 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

例如:初一用字母表示数, 课前叫学生准备好一合火柴。课堂上叫学生在自己的桌面上按照如图所示的方法, 用火柴棒搭正方形, 并填写表格。 (图形和表格制成课件打在屏幕上)

试问:一、搭10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

学生搭1至10个正方形 (是在启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观察每增加一个正方形的规律) 容易, 数出火柴根数也容易, 但要搭100个正方形就难了, 他们想到硬来太慢, 自觉分四人一组, 边搭边讨论, 经仔细观察思考发现有规律可循, 15分钟后学生总结出以下三种方案:

先搭1根, 然后每一个正方形需要三根, 这样搭100个正方形就需要1+3×100=301 (根) 。

第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 每增加一个正方形, 火柴棒多用三根, 这样搭100个正方形需要4+3×99=301 (根) 。

假如每一个正方形都用4根组成, 再减去多计算的99根, 这样搭100个正方形需要4×100-99=301 (根) 。

老师对学生的探索结果要作出肯定, 相信他们人多智慧多, 人多力量大, 他们也很高兴, 再思考:

试问: (二) 如果用n表示正方形的个数, 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老师提示:99=100一1) 。

学生思考了一会, 用n表示100;用 (n—1) 表示99。叫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写出 (1+3n) 、[4+3 (n—1) ]、[4n一 (n—1) ]。教师总结:后面两个化简结果都是 (1+3n) 。用字母表示数会给我们带来方便, 也是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

创设问题, 要有实际性。

新课标下的数学要体验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或补充练习要贴近实际, 既要与课题重点、难点有关, 并且能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或巩固本节内容;也要切合实际。反之, 如果创设问题与本课无关, 就完成不了该课堂教学任务, 达不到教学目的, 是没有认真备课的表现, 更是对学生不负责任。

例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 (增长率或下降率) 时, 创设简单实际问题, 可以突破难点。如:张三是贫困生, 上学生活费是每周给一次, 他父亲第一周给生活费20元钱, 并承诺张三如果学习努力, 从第二周起每周 (在前一周的基础上) 增加20%, 十周后不再增加。父亲在第三周该给张三多少钱?课外有兴趣的同学可探索第十周该给张三多少钱?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篇8

一、入情入境,激发兴趣

作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古人说“情动辞发”的基础是要有合适的境地,所以,情由境生,情境相连。那如何设计恰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呢?

1.活动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爱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比如,每年的端午节,我们班一定要举行“斗蛋大赛”,事前每位学生带三只熟蛋(蛋的种类不限),然后抽签分组,进行淘汰赛。经过层层角逐,最后产生各种蛋的蛋王和总蛋王。比赛的环境布置、规程、裁判都由学生自己解决,老师的任务是摄像和拍照。第一节课比赛,第二节课作文,作文的内容可以是赛前准备,可以是商讨比赛规程的过程,只要是写与斗蛋活动有关的就行,作文效果可想而知。再如,有时孩子们学习累了,我们随时就会做起“我们都是木头人”游戏,先出示儿歌,孩子们齐读:“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笑,不许动来不许跳,不许露出大门牙。”接着,请四个同学上台做“木头人”,出示游戏规则:当大家说完“不许露出大门牙”后,参加游戏的同学就立刻不许动了,既要比谁坚持的时间长,还要比谁的表情有特色,姿势有创意。这时,再请四个人做“逗笑人”上场,只要不接触木头人,可使出浑身解数,用各种表情、动作、神态逗,在一分钟内,如能把木头人逗笑,逗笑人赢,如不能逗笑,木头人赢。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

2.实物类情境

作文来源于生活。对于小学生而言,作文素材的来源之一就是靠观察。只有通过对人、事、物、景的仔细观察,才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但如今的学生与成人一样都属“忙人”,哪里有时间去观察呢?就是有时间,还有相当多的人不会观察。所以,用具体实物指导学生观察、提高学生作文兴趣,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如在学习写一种植物时,我事先将一盆文竹放在教室里,平时只请学生轮流给它浇水,照照阳。等到作文的那天,先让学生凭印象说说文竹的样子以及自己在侍弄文竹时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并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再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平时天天见,为何没太多的发现,而今天作文课上能有这么多的惊奇呢?讨论交流后,再让学生作文,大多数学生的习作都是有血有肉和充满个性特质的。

在经过类似的多次训练后,学生对于家里、校园和城市中一些植物有了更深的关注,也就储备了鲜活的习作素材;在此过程中还耳濡目染地习得了一些方法,而这些技法还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于写景的文章中。

二、走进生活,拓宽题材

如果说,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冲动的话,那么,习作内容的生活化才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长治久安之策。

1.作文内容生活化

习作内容要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就会激发出写作的无穷动力。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2.习作范围宽泛化

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产生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

三、降低门槛,鼓励赏识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篇9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即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课前设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景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在教学亿以内的读法前,先出示一组数据:1993年我国台湾省大约有209440000人;人造地球卫星速度是每分钟约474000米;某县去年试种水稻新品种,总计增产5471000千克,增值6705000元。面对这一连串的数目,学生顿生疑问:它们是多少?怎样读呢?学生的求知欲高涨,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课本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接着投影显示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设问:现在要求这块草地的面积,还能用数方格的方法吗?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用方格图数出面积到草地不能数出面积,创设了旧知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情景,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因此,教师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提出的现实问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运用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兴趣

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有趣的情景,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感知事物,引起兴趣。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设问: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如果不采用圆形,改为椭圆形、正方形行不行?为什么?然后利用媒体放映小动物们乘坐在不同形状的轮子的车上行进时的状态,妙趣横生,课堂内一片欢声笑语,学生有了思考与讨论的兴趣:是呀,为什么一定要用圆形的?究竟圆形有什么特点?

三、创设情景,表演实践,提高学生兴趣

表演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根据教材,让学生上台表演实践,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告诉学生以前学习的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而今天我们将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两个物体运动时,会产生哪些情况呢?由学生上台表演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什么是相遇?什么是相对开出?本堂课通过学生表演、自由讨论,既强化了所学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同学们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掌握了所学知识。

四、创设情景,巩固练习,巩固学生兴趣

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一道好的题目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促其思维,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学而不厌,做而不烦,激发其成功的欲望,有效巩固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完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在课堂练习中进行了一些基本题训练之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找到的情景:因旧城改造,小强家拆迁后分得一套新房,出示房屋平面图,让学生分别计算出每个房间的面积,然后又请同学当一回小小的设计师,要求:

1、装修厨房时,如果用面积是4平方分米的瓷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瓷砖?

2、小强决定在客厅挂一幅山水画,需要做一个铝合金镜框,长4分米,宽3分米,需要多少铝合金条?给镜框配上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通过本节课练习,学生不仅巩固了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也感知了面积与周长的不同点,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篇10

创设情境,可以把学生的阅读动机、兴趣和情感激发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导学生“入境”,促其产生“入境始于亲”的感受,启迪思维,增强教学效果。

1、创设美的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博士通过对“裂脑人”的实验研究,证明人脑两半球的功能上既具有高度的专门化,又是高度协同和互补的。左脑是处理言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右脑则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

中国语文的特点与右脑功能密切相关的直觉、形象、语感、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要在教学中充分得到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从文字“还原”为头脑中的表象系统,而“设身处地”入其境,则是“还原”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内容,借助图像、实物、语言、月群来再现美的情境,引导学生揭示语言文字的内涵,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和广泛的联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如我在教《火烧云》一课时,加强了表情朗读,并在讲读第二节时,采用了由一个学生读,其他人闭目想象的方法,同时播放乐曲,把学生带入一种美的情境之中,领略火烧云在天空中形态奇特变化的特点,发掘教材的内在美,激发学生对美好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课文中23个“了”字的不同用法及所表达的不同意境,在朗读时恰如其分地流露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创设问题情境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一种思考的情境,改变学习困难生在课堂上通常有的那种松弛的心理,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活泼的状态,“迫使”他们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去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并且把思维的触角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不仅如此,还要经常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特别是不同于优秀生、教师和教材上的见解,改变困难生总是跟着别人或教材转,不敢约雷池一步的局面,使他们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

如我在教《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1)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2)雨来的家乡美吗?(3)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描写雨来生活的环境呢?(4)雨来掩护李大叔与雨来生活的环境有联系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困难生比较容易地认识到课文开头用很大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丽是有用意的,说明是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培育了雨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产生了在敌人的诱骗、威胁、毒打面前不屈服的英雄行为,使他们能够从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3、创设竞赛情境

无数经验证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帮助困难学生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就是“竞争”。

为了使学习困难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我首先引导他们科学地对待成绩,使学生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和自己的过去比,看看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学会自我竞赛。同时,我还采用了降低知识台阶高度的做法,使其看得见、摸得着、攀得上,让高、中、低三个档次的学生进行公平竞争,使中等生和困难生同样分享胜利的喜悦。

我曾多次在课堂上分档次地开展以下几种小型竞赛:

记忆力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大家背诵同一课文内容后立即挑选几句或几段进行默写,然后互相检查、批改、评分。不比谁多谁少,主要看有没有背对或写对。由于目标明确,时间具体,连最差的同学都满怀激情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不甘落后。

速读比赛。就是看谁在限定的时间内读的篇幅多。如限定两分钟时间翻开指定的课文速读,时间一到合上课本,在本子上写出所读文章的大意。对学习困难生的要求是,写出来的句子意思基本正确,错别字少,标点基本会用就算优秀。他们参加这样的竞赛,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大大提高阅读效率。书写竞赛。就是在限定的三、五分钟内,看谁书写的字正确,并且要求字迹工整。有时是限定任务量,看谁用的时间少。在课堂上搞上述竞赛,使学生大脑机器处于高效运转状态。

智力竞赛。有时在课堂上也用比较长的时间搞智力抢答。方法是让每个学习小组围绕所学过的课文出竞赛题,一组出题,其他组抢答,轮流进行,答对者加分,答错者减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涨,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增强了思维能力。

创设情境 激发倾吐 篇11

【关键词】 创设情境 课程资源 感情触点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3-023-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作文、自由作文的习惯,必须为学生展开丰富的生活画卷。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做如下尝试:

一、根据学生的感情触点创设情境

1.利用学生的兴奋点创设情境

针对初中学生的青春期骚动,对异性有好感或强烈叛逆这一生理心理变化期的情况命题。此类命题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解除了学生的思想压力,不上纲上线,不批评指责,不告状,不讽刺,重在引导。学生情感的泉水自然会汩汩而出。你或许不会相信平时温文尔雅的学生有如此大胆的想象,丰富的情感。情感的闸门一旦开启,作文的泉思就会源源不断涌出。

2.利用动情点创设情境

世界是变幻多姿的,精彩无处不在,感动无时不有。教师要有一颗热情似火的心,善于捕捉如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情境,引导学生欣赏感动、体验感动。“体验亲情、体验感动”,便成了作文课上的尝试内容。诸如下列一组场面:

▲常遇天气变化,家长或送衣服或送雨伞到学校。人群中不乏有白发苍苍爷爷奶奶级的。校门口,在冷风中或在雨中伫立张望的家长的单薄影子。

▲烈日下,家长拿着水和面包在焦急在等待出场的考生。

▲三更半夜,住校的学生得了急病,远在异地的家长一个接一个的关切电话。那焦急情状可想而知。

▲电视剧截片:孩子生病时,妈妈焦急的神情。

笔者曾在多媒体上展示这样一组感人的场景图片与文字,组织学生观察感知这种场景,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与体验。这样经过精心设置的特定场景,没有理由不深深触动学生心灵,勾起学生依稀的幸福记忆,唤醒那对亲情的理解。一学生作文中这样写道:“平时对亲情熟视无睹,甚至感受不到爱的温暖,感觉长辈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那冷风的雨伞下,老奶奶冷风中凌乱的花发、颤抖的身影、冻红了的双脚丫至今还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成为一幅永远屹立的亲情丰碑。我从此更爱我的奶奶、我的爷爷:周末放假时定是为二老买一些他们喜欢的小零食;双休日里,只要一有空,就陪着他们拉家常,听一听他们温暖的唠叨,听一听那不知重复过多少遍仍不觉得厌倦的老故事。”

经过一次深入体验,这孩子至少懂得了珍惜亲情,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回报,就连老人的“唠叨”也感觉是“温暖”的。如此深刻的体验,得益于情境创设的感动。

又如,曾借用李白坚教授的情境教学课件,深入诱导学生来认识亲情。第一步:在纸上写下五个自己最亲爱的亲人的名字。第二步:现在必须划掉一个人的名字,表明再也不能回来了。第三步:写一写此时你的感受体验。

在片刻沉默之后,有人断然拒绝划线,也有人竟然哭了起来。学生们在这样一个虚拟的却必然来临的场景中感受亲情,在努力回忆亲人曾经给予了却被自己忽视的关爱,写下令人动容的文字。置于如此的特定背景下深刻体验亲情,还怕学生“无米下锅”吗?

3.利用舆论焦点创设情境

情境一:学校规定,自本学期开始,学生进出校园必须着校服戴胸卡;规范发型,男生不留长头发,女生不留披肩发、不染发、卷发;不佩戴首饰;严禁带手机进教室。针对学校的“三规范”(规范学生着装、规范发型,严禁手机进教室)活动,你有什么看法和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此类命题触及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易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们意见纷纷,各抒己见,这时的写作还怕情感不真实吗?

情境二:收看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晚会。那一则则感动国人的事迹早已让情感相对脆弱的初中生情不能自已。他们都会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挥毫泼墨在笔记本上。

学生观看“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后,作文一气呵成,可谓情真意切。这样融视觉与听觉于一起的情感撞击的情境,更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储备,唤起学生原有的情感储备。

二、为“应需”写作而创设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张志公认为,命题“不是仅仅写出几个字作题目,而是根据一种实际情况,明确一种目的,让学生去写作文”。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者意识,强化“为应需而作”的写作目的,使学生经过训练,逐步养成习惯,能做到“提笔有目的,心中有读者”,围绕目的、对象做文章。写信,就是强化这种作文练习的有效方式。

作文练习情境:初中生,自主独立意识逐渐加强,与家长、老师的意见相左难免,试以《给_______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或解释误会,或表达看法,或倾诉心灵……

小作者们作文中情真意切,自然流淌,无牵强附会之感。这是真实写作的妙处。一学生在随笔中评价这种写作方式:以这种方式来释放心灵,抒发情怀,表达看法,我的抒发有对象,可以视为面对面的交流,这样亲切、自然。我喜欢,我欣赏!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语文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如何做一个合格教师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