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总结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总结(推荐10篇)

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总结 篇1

(一)思想认识到位,着眼全镇发展大局。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乡村振兴先进县(区)创建工作作为当前重点工作任务,按照“以人为本、正确导向、统筹规划、共建共享、因地制宜、改革创新”的六大原则,紧密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建设“有场所、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二)打表推进有力,完善基础设施。依托现有组织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整合建设,申请配备相应器材设备,着力配备多功能活动厅、图书阅览室、排练室等功能阵地,配备音响、图书等设施。目前镇综合文化站基本能达到活动场所面积及设施配备标准。

(三)创新服务方式,丰富公共服务。围绕读书看报、文艺演出、教育培训、道德讲堂等内容,创新开展云龙山大学堂、居民大讲堂等公共服务方式,提供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等公共服务。依托醒园临江阁打造书画体验室,与市书画协会合作开办书画沙龙。各村文化站建设广场舞队伍10支、柔力球健身队1支。定期组织开展电影观赏、体育健身、文艺汇演,多年来坚持开展广场舞大赛、春节群众系列文化活动等,不断丰富公共服务内容。

(四)聚焦文化资源,强化文化载体。镇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镇文化站搜集发掘文化,创作《千古》、《颂》等歌曲。同时,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活动,大力宣传文化,加快川菜川剧之乡建设,打造川菜院子、川剧小镇。

(五)拓宽宣传渠道,弘扬文化。一是突出文旅融合。油菜花盛开时,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到此游览,学习强国平台宣传报道一篇。二是宣传弘扬文化及川菜川剧文化,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具有特色的文化传习志愿者队伍,传承文化。

二、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老旧。我镇大部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基本在建设之初配备,普遍存在设备老旧,使用率不高的问题。

(二)缺乏资金,设备数量不足。由于缺乏资金,我镇普遍电子阅览室电脑配备不足,多功能活动厅设备不足等问题。

三、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提高文化站免费开放水平和质量,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在传统节假日元旦、国庆、中秋等节日举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使我镇人民得到更大实惠,把镇综合文化站办成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2.指导各村积极利用农家书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比如书画展、知识讲座、书法培训等。积极推进农民健身体育运动,组织开展广场舞、乒乓球、柔力球、篮球等体育活动。

3.文化站将结合扶贫扶志,开展系列文化暖心活动,让文化扶贫落到实处。

下一步,我们将以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幸福感、获得感为抓手,提高群众满意度、提升知晓率和参与度为重点,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总结 篇2

一、完善硬件设施, 彰显内隐价值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必须根据学校现状和当前需要, 前瞻教育发展远景, 先宏观规划, 再分步建设。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以学校精神文化内涵价值为指导, 以有效承载和彰显学校的精神价值。

1. 优化全镇校点布局

优化全镇校点布局, 应综合考虑学生上学和教育发展的整体需要, 先是停办部分生源少的村校, 将全镇原有的七八所村校, 按地理位置远近合并为三所, 确保每隔5公里至少有一所学校。豹岭小学停办初中, 将全镇初中集中到场镇中心地带的中心学校本部, 充分发挥中心学校本部交通便利、人力和物力集中的优势。

2. 调整各校内部布局

中心学校本部通过在南部新建运动场, 中部调整教学和办公用房, 北部新建学生宿舍和食堂, 将教学集中于一号楼、二号楼, 办公场所集中于三号楼, 学生食宿集中于四号楼, 基本改变了教学、办公、生活、活动四个功能区混杂拥挤、相互干扰的状况, 使各功能区得以大体分隔, 空间得到扩充和延展, 基本形成了沿河自南至北依次为活动区、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的空间格局, 构建了两横两纵的“井”字形建筑框架, 使“井文化”的涵义在宏观形象层面得以传达。豹岭小学在进行灾后重建规划时, 考虑到功能分区, 重建后的学校分四级梯度依山而立, 办公区位于教学区、办公区、活动区、生活区的中部, 便于领导和教师随时观察各个区位, 及时反应和处置突发情况。

3. 完善硬件设施

首先, 在完善硬件设施时, 在保证质量、安全和实用性的同时, 考虑如何选择原料和设备的材质、色调、形态, 并通过意向性的设计和施工来实现所希望打造的文化风格, 以更全面地传达学校文化价值, 对师生起到更好的教育、暗示和熏陶作用。其次, 重点完善了中心学校本部的各项硬件设施, 新建了总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学生宿舍和师生食堂, 还完善了新食堂和学生宿舍设施设备, 改造设置了两个实验室以及体育活动场所等。

二、改造视听系统, 突显文化氛围

改造视听系统, 其目的是将潜在的精神文化价值渗透到所有感知层面, 与一切形象要素有机结合起来, 构建一种文化浓郁、个性鲜明、和谐统一的视听环境, 为师生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精神建构和行为养成。改造视听系统工作, 包括对建筑设施、活动场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各方面进行文化装饰, 大到一幢教学楼, 小到一面桌旗或一个胸牌, 都要按照学校精神文化的价值指向, 尽可能进行系统化的改造和完善。

1. 建设主题景观, 打造文化地标

学校的文化地标不仅由所有的物质载体来反映, 也应由一些标志性建筑来作集中的凝炼突显, 以此给全校师生和所有参观者以醒目、深刻的启示和教育。中心学校本部的文化地标是建筑在校园核心区的文化墙和主题雕塑。文化墙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介绍十大“文化”, 第二层次是介绍具体的文化建设操作理念和模式。文化墙白墙红瓦, 墙上每幅画面皆由彩色喷绘制成, 各有“井泉”一眼作为暗影背景, 画面四周有松竹梅兰写意图环绕, 外围嵌以钢圈, 然后再镶文化石, 显得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气派。主题雕塑建筑在教学区中心地带, 周围是一井口形状的花坛, 中间立一形态流畅奔放的“井”字形不锈钢架, 其上是一师两生, 男生握笔, 女生把书, 女教师抚二人肩膀, 三人相互扶持, 昂首望天, 表现出一种“淡泊居井志五岳, 宁静眺远思四维”的文化主题。

2. 落实理念上墙, 突出办学追求

为让师生时时感受到学校的办学理念, 并遵循这些理念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将重要的理念、标语、口号以各种形式安放到位置醒目的墙上。校训“井淘金、哺桃育李”, 镶嵌在行政办公楼顶楼的阳台上, 特别醒目, 办学目标“办优质教育, 育多样人才, 树文化品牌, 创县域名校”竖立在一号教学楼顶上, 格外显眼。校风、教风、学风等则分别以喷绘小字的形式, 张贴在行政办公楼底层的正面墙壁上。教师办公室前墙大字正中悬挂喷绘国旗, 后墙大字正中悬挂喷绘校徽, 分别寓意“祖国在我心中”和“学校在我心中”。豹岭小学将校训“如豹奋勇, 越岭建功”八个字做成铁皮红字, 镶嵌在行政办公楼二楼的阳台上, 同时将“岭上黉门服务乡梓, 学中豹子腾跃四方”十六个大字做成铁皮字悬于教学楼正面墙上, 很有气势, 十分醒目。正门两边还悬挂对联“岭上黉门薪火相传福泽桑梓, 豹子精神学养无穷铸就俊杰”。

3. 命名班级楼宇, 彰显文化气息

为彰显各场所的文化气息, 增强文化感染力和隐性教育力, 我镇各校还对班级、主要建筑和部分道路进行文化命名, 例如中心学校本部及幼儿园, 全面契合“井文化”。幼儿园命名为“畅爱园”———扣“善良之井”, 意为“铭善良之井, 歌美好童真, 畅温暖爱心”;中心学校本部为了与“井文化”的意象和内涵相契, 将一号教学楼命名为“掘井楼”, 等等, 以增强该学校的教育力和感染力。

4. 规范标识指示, 统一外在形象

规范形象标识。要规范学校形象标识, 一是校徽。中心学校本部的校徽设计为圆形, 上半圈环缀“金李井镇中心学校”的汉语拼音, 下半圈环缀“金李井镇中心学校”八个汉字, 图案主体由“金李井”的汉语拼音开头三个字母“JLJ”以流线型变体形式构成一个“井”字, 同时字母两头略为变化, 形成上有山和太阳、下有溪流的模样。校徽“井”字寓意学校“井文化”;山和溪流分别寓意学校所处圣灵山、井溪河;太阳寓意希望和朝气蓬勃。二是校旗。中心学校本部的校旗是绿色为底, 象征圣灵山、井溪河的绿水青山, 旗帜中部缀校徽, 作为金李井镇中心学校的标志;豹岭小学的校旗仍是绿色为底, 象征豹岭的山山水水, 旗帜中部仍缀豹岭小学的校徽, 作为豹岭小学的标志。三是校服。身着规范统一、个性鲜明的校服, 可以提高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荣誉感。教师制服呈现自信、高雅、大方的教师形象;门卫制服显得严肃亲切;学生校服分冬夏两套, 色彩搭配和谐。四是安全文明提示语。规范安全文明提示语体现在学校的各个角落, 如楼梯间贴“上下楼道靠右行, 你谦我让脚步轻”等, 卫生间贴“前进一小步, 文明一大步”, 等等。五是校歌和作息信号。中心学校本部和豹岭小学新谱校歌, 将歌词印制分发各班, 校歌每天早晨朝会前定时在广播室自动播放。作息信号请县内音乐家谱曲制作成光盘, 每天上下课即播放音乐代替传统的铃声, 学生大课间活动的配乐也选取自制音乐。

5. 师生动脑动手, 完善校园文化

完善校园文化, 首先是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大家齐动手, 努力促进校园的园林化和常绿化, 为师生营造优美宜人、空气清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如教学区是绿化的主体部分, 侧重观赏性, 选种了一批高矮结合、造型美观、四季常绿的树种;办公楼四周多种常绿灌木, 如黄杨、栀子、冬青等;运动场则栽种很多被称为“绿色吸尘器”的泡桐树。此外, 师生们就地取材, 利用当地农村常见的麦秆柳条、木刻垒石、布艺编织等, 组合成一些造型放在教室、寝室和各功能室中, 增加学校的乡土文化气息, 并定时清理校园墙壁上的垃圾和卫生死角, 使校园更整洁。其次是共建文化宣传载体。文化宣传载体是学校物质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是完善校园网络, 开办学校网站, 建立教师博客圈, 与全县兄弟学校和部分其他川南丘区中心学校链接, 方便相互学习借鉴, 也有利于全校师生借助网站学习;二是建立红领巾广播站, 由学生自任编辑、记者、主播, 每天中午和放学后各播放半小时;三是设立《井溪灵韵》《豹山流翠》等校刊, 由团支部和少先队大队部主办, 各班提供稿件, 每半月一期, 图文并茂, 可读性较强;四是行政办公楼外建两个钢质宣传栏, 除张贴各种报刊外, 还由学校各部门每月各办一期板报;五是各班每周办一期黑板报, 团委少先队每半月办一期黑板报。

论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篇3

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由政府主导的,作为当地主要文化资源供给主体的,以满足民众文化需求为目的,提供全方位文化产品和服务,基层性综合性文化阵地或组织。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基层的重要抓手,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是一项伟大的文化惠民工程。

海州区社区文化中心现状

以加快建设连云港市城区“十五分钟文化圈”为目标,按照连云港市社区文化中心标准化建设标准,通过政府有效的投入、精心的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社区文化中心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和功能得到了质的提升。连云港市海州区100个社区文化中心标准化建设和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已实现全覆盖,总面积计3.1万平方米,其中有10余家社区文化中心室内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建成社区图书阅览室74个、流动图书馆20余个,其中万册图书馆6个、社区文化小广场50余个、健身路径147套,为丰富和活跃城区83万社区居民“家门口”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

主要做法

实施阵地建设基础工程,增强实效性。当地区委、区政府把解决社区文化中心以及社区办公用房当成构建和谐社区的一项迫切和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并在实践中总结完善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办法,即“因地制宜抓新建、统筹兼顾抓改建、依据规划抓配套、部门支持抓援建、资金倾斜抓投入、整体推进抓场所”的“六抓工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当地政府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新增社区文化中心用房1.8万平方米,并建成区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的30个社区文化小广场。

实施共驻共建共享工程,增强合作性。在社区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全区上下创新思路,通过辖区共建的形式,与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小區物业公司建立共驻、共建、共享的管理模式,变单位资源为社区资源,变单位文化人才为社区文化人才。同时,发动辖区群众,自愿捐书捐物和购置演出服装等文化用品,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形成多赢的局面。全区社区文化中心室内平均面积由5年前的几十平方米增加到200余平方米,室外活动场所平均面积则达到800平方米,取得质的突破。

实施社区文化品牌工程,增强特色性。在社区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积极培育“文化品牌社区”,按照“点上突破、面上推进”和“成熟一个、扶植一个”的思路,引导各社区多年来倾心培育的民俗文化、邻里文化、关爱文化、廉政文化、“双拥”文化、家庭文化、科普文化、休闲文化等社区文化不断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方向发展,打造一社一品、一社多品,全区的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路南街道立足2000平方米社区文化小广场,建设矛盾谈心区、图板宣传区、文化活动区、健身休闲区,打造法制文化特色社区;苍梧社区凭借人才多的优势,编印《苍梧人家》小报,开办社区宣传画廊、苍梧论坛、读书会,成立苍梧社区艺术团、气功站、乒乓球队、门球队、柔力球队等;艺北社区以“幸福美满家庭”为主题举办“全家福”摄影展,展现了社区居民“和谐、人文、绿色、美满”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蔷薇社区大力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科学健身理念深入人心,三百平米的乒乓球俱乐部人头攒动,凸现健身型社区特色;玉带社区建立腰鼓、太极扇、秧歌等多支社区文艺队伍,利用万册图书室、千平米活动广场、百平米乒乓球室、戏剧排练室、棋牌室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彰显休闲娱乐社区特色,玉带社区文艺骨干作词、作曲的《玉带社区之歌》构架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的新桥梁;星化社区整合文化资源,利用阅报栏、“楼道文化”画廊、社区书屋、棋牌室、温馨聊天室、多功能活动室,架起学习交流新桥梁,打造学习型社区,被评为全国学习型社区;龙尾社区成立爱心助学协会、周末爱心学校、爱心家园,谱写和谐发展新篇章;公园社区推出“科普文化大篷车”,对社区居民流动宣传,较好地提升了群众的科学素养等,积极培育社区文化品牌。

当前主要存在问题

经过前期调研摸底情况,全区100个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室内面积超过300平方米,建成社区图书阅览室74个、市图书馆分馆4个、社区文化小广场50余个,但是仍与省级建设标准有很大差距。一是从硬件设施上,大部分社区室内和室外面积达标,但存在为二室合用或三室合用的多功能室,非独立空间。部分社区由于办公用房面积有限,功能设置和基本服务不够到位,多功能室、中老年文体活动室、图书室、妇女儿童文体活动室、健身路径等配备不完善。如江化社区、文化社区、东山社区、万润社区、新桥社区等社区普遍存在面积小,房间少,设备少,文化氛围差,不能正常对外开放的,离创建标准还有较大差距。二是从软件配备上,部分社区标识牌,文化宣传橱窗(长廊)、免费开放时间表等配备不健全,缺乏专业千部及文化辅导员,文化干事均身兼多职,没有固定的专职专业人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如幸南、幸中、双龙、鼓楼、市东、站北、龙苑、盐河、蔷薇等社区软性指标较为欠缺,宣传文化氛围渲染不够。三是从活动开展上,社区组建文体社团,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文化志愿者举办社区文体活动,但普遍停留在“丰富业余活动”、“锻炼身体”上,居民对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社区文化中心宣传教育培训不到位和活动开展不到位。

思考与建议

建议进一步整合社区宣传文化、图书阅读、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建设社区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按照面积、功能、服务三个标准要求,在现有资源功能完善和内容丰富上下功夫,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共建。

强化社区文化服务功能。要不断推出便民化服务,发动广大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发展,以清单式的方式,让社区群众自主参与、选择和决定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项目设置、活动安排、内容取舍等,实行双向互动,尽可能做到“群众点菜、市场做菜、政府买菜”。要拓展服务对象,通过对服务对象的细分和活动时段的调整,增强社区文化服务的针对性。

丰富社区文化服务内容。一方面,立足现有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小广场,组织好社区文化活动,在社区举办庆春节、中秋、“七一”、“十一”广场演出、“八一”军民联欢会、农民工夏季纳凉晚会等广场演出,丰富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另外一方面,积极引导各社区文化中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力求创新与突破,每年举办“社区邻里节”、社区体育节、社区才艺展演、社区摄影展、市民课堂、居民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极大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

拓展社区文化服务对象。要积极引导各社区文化中心,通过对服务对象的细分和活动时段的调整,在继续吸引社区广大中老年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如“绿色阅读”读书会、假日课堂、青少年歌手大赛等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项目,不断满足青少年求知求乐、成人成才的文化需求,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部分社区外来农民工、外来人口较多的特点,开设农民工文艺演出、送电影进工地等文化活动,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他们不仅成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而且成为社区文化成果的受益者。

加大各类文化资源的配送力度。发挥社区中心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加大市区文化、教育、科普、体育、工青妇等领域的大文化资源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配送的力度,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提供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要发挥社区文化中心的孵化功能和辐射效应,整合辖区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共用。

提升文化隊伍服务水平。积极探索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有效途径,提高人员素质,建立广泛持久的人才支撑机制。要加强社区文化骨干培养,要扶持壮大社区文化团队,要建设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为社区特色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要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文化人才网络,建议出台海州区鼓励扶持社会文体团队发展的暂行办法,加大扶持力度。建议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扩大社区文化的影响力,提高社区文化中心的品位和档次。同时,为所有社区文化中心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指导员,引导群众开展自编、自导、自演的文体活动,使社区文化得到居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让群众真正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人。

建立持续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保障基本经费来源。此外,建议省市文化部门出台有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扶持政策,或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补贴。

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总结 篇4

工作方案

根据《XX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工作方案》(XX发电[XXXX]XX号)和《基层工作任务清单》等文件精神,为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水平,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坚持“政府主导、整合资源、规范运作、信息共享、便民高效”的原则,按照“机构人员统一、场所标识统一、流程内容统一、信息系统统一、经费保障统一”等“五个统一”的要求。通过有效整合现有各类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场所、设备、人员、经费等资源,将面向基层群众的公共服务事项纳入镇、村综合平台集中办理,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建立集文化体育、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民政、人口党建等于一体的镇、村多功能综合服务平台,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基层公共服务便利化、统一化、网络化。

我镇基层公共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要按照区委的统一要求,达到“有机构、有牌子、有办公场所、有办公设备、有制度、有人员、有系统、有经费”,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率达到80%以上,网上申报办理率达到70%以上,全流程网上办理率达30%以上。

二、平台建设

(一)建设要求

1.机构设置。我镇公共服务中心由分管基层治理工作的领导任主任,按照镇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能,科学合理制定工作岗位,整合优化“七站八所”的工作人员,充实镇级公共服务中心队伍。村公共服务站站长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并整合现有的计生专干加入村管理服务队伍。

2.牌子设置。我镇村两级基层公共服务机构按统一格式设置牌子,格式分别为“XX市XX区XX镇公共服务中心”、“XX镇XX村公共服务站”。

3.办公用房。镇和村公共服务中心的办公面积要基本满足进驻服务单位集中办公的要求。我镇公共服务中心的办公位于镇行政办公楼一楼。

4.设备购置。各村公共服务站应配备专用电脑、打复印一体机等设备;我镇在原有基础上按窗口设置需要相应增加设备。需配置的设备由镇、村按规定规格和程序自行购置。

5.人员配置。各村公共服务站工作人员设置不少于2人,其中至少1人要熟悉电脑操作技术,热爱本职工作。村级工作人员除现场办公外,还需兼任村代办员,负责代理村民到镇公共服务中心办理有关事项,并将已办结手续带回交还给村,再由村发至申办村民手中。镇根据实际设置1-2名代办员,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富余人员中调剂解决,负责将各村代办员送达的村民办事资料在镇公共服务中心办理后送区相应部门处理,并将办结手续资料转送至所在村代办员。

(二)建设功能

1.“现场受理、办结、出证”功能:对于资料齐全,在职权范围内可现场受理、办结、出证的,要求现场受理、办结、出证。村公共服务站推行网上办事。各村应接入镇、区网上办事系统,参照便民服务中心模式,按照统一流程进行管理监督。

2.“全程代办”功能:村公共服务站按要求配备代办员。对于不能现场办理且不需要申请人在场的事项,申请人委托代办员全程代办;需要申请人在场的事项,由代办员带申请人协同办理;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群众,代办员提供预约上门服务。

3.“网上代申办”功能:村公共服务站设置“网上办事终端”,由工作人员协助群众通过“网上办事终端”完成自助办事。

三、工作措施

(一)成立领导机构

为有效地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有序推进,特成立XX镇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负责镇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其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XX(镇长)

副组长:XX(镇委副书记)、XX(副镇长)、XX(副镇长)成 员:XX(纪委)、XX(组织)、XX(文秘股)、XX(宣传)、XX(党委委员)、XX(维稳办)、XX(计生办)

领导小组下设镇公共服务中心,位于镇政府大楼一楼,由镇副镇长XX同志任主任,XX、XX任副主任,具体成员组成为:

XXXXXXXXXX 公共平台建设由镇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抓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领导、部门要各负其责,齐心协力,共同推进镇村公共服务中心工作面上诸多工作顺利实施。

(二)明晰权责、统一规范公共服务内容和项目 一是按照权责统一、便民利民的要求,在划定政府服务、村民自治、市场服务三方面职能界限的基础上,结合工作职责和权限划分区、镇、村三级公共服务综合服务平台服务权责,编列服务清单,明晰职责。二是梳理面向群众提供服务事项。在理清服务项目清单的基础上,统一编印《综合服务工作指南》,详解工作职能及业务办理权限、办理业务要求等事项,力促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优化整合,统一服务平台信息网络系统

按照连接畅通、简便高效、信息安全、运行稳定的工作要求,在整合原有镇村两级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建立集“服务、管理、监督”三位一体的“一站式”的公共服务平台信息网络。

(四)严格规范,建立公共服务运行模式

按照“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的工作要求,建立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联网同步的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模式。一是建立标准化的镇、村两级外部办事流程。根据职责和权限,对每一项业务均制定标准化的办事流程图,明确每一业务需提供的材料、办理要求、办理时限;二是建立标准化的办事内控规程。对应每一事项制定一个内部运行控制图,一般包括申请和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等五个环节,对于逾期没有办结的业务,要设立提醒机制,督促业务部门加快办理,提高办事效率。

四、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6年1月-3月)

一月底前制订镇领导小组成立文件、具体工作方案。三月底前召开全镇动员大会,部署推进公共平台建设工作,指导各村成立公共平台服务站,上报服务站联系人和各村代办员。

(二)建设运行阶段(2016年4月-10月)

1、七月底前,按照上级的要求,场所人员落实到位,并挂牌运行。

2、八月底前,配合上级,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在“线上服务大厅”与“线下服务中心”的无缝连接,实现网上办事功能。

3、九月底前,建立标准化的镇、村外部办事流程和标准化的办事内控规程。

4、十月底前,完善镇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并全力推进村级公共平台服务站建设,确保如期实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覆盖。

(三)迎检阶段(10月上旬)

镇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全镇各村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包干督查,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查漏补缺,迎接省委基层治理领导小组的督查。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扎实推进 建设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是我镇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强和改进基层治理工作决策部署的一项重要内容。各村要切实把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镇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已落实制订政府主抓、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监督问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各村一定要从讲政治、讲民生的大局出发,认识开展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从人、财、物等方面支持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资源整合、集约建设”的要求,指定专职干部负责建设管理日常工作,扎实推进基层服务平台建设。

(二)落实经费,保障运作

各村(社区)要落实保障公共服务中心运作经费,克服畏难情绪,多方筹集资金,狠抓实干,确保公共服务站如期顺利运行,发挥作用。区镇已建立考核评议制度,实行以奖代补,对经考核合格的村(社区)进行2万元奖励补助。

(三)强化督导,狠抓落实

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总结 篇5

会昌县筠门岭镇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素有赣南四大名镇之美誉,全镇地域面积297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其中:畲族村2个),2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4.6万。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碰击。包容、开放、务实的文化助推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

一、把握正确文化发展方向,繁荣发展农村文化

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一是镇党委、政府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农村文化纳入到经济发展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列入绩效考核内容。二是以圩镇社区文化建设、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为重点,强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建立了农村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全镇26个村委会已经建好文化活动室21个,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坚持做到文化干部专职专用,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全镇文化事业发展纲要,使得全镇文化事业有序健康发展。四是把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与“三送”工作相结合,做到送政策、送服务和送文化紧密结合,着实解决了一些制约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问题。

二、创新理念,整合资源,夯实文化阵地根基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创新。近年来,该镇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在村校共建,综合文化站建设等方面,努力探索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途径。一是实行镇综合文化站与镇老干部活动中心的整合。该镇多渠道筹措资金65万元,启动了镇综合文化站的项目建设,并于2011年6月1日正式启用,综合文化站为两层主体结构,总建筑面积460平米,内设展览厅、信息资源共享室、文体活动室、阅览室、排练厅、培训室,为充分发挥综合文化站的主阵地作用,许许多多的群众在综合文化站里,找到了乐趣,一些老干部在享受到各种活动带来的欢乐的同时,又热心参与到综合文化站的日常管理中来,进而推进了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有声有色地正常开展。二是实行红色资源的整合,2011年,该镇投入550多万元,在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门前的一片稾草丛生,破旧的猪、牛栏、厕所连片的地方,兴建了占地12亩多的小平广场,这个以伟人的名字命名的广场,与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和小平故居连在一起,广场上设立了舞台、塑胶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健身活动场,设立了宣传栏、报刊阅读橱窗、漫画墙等设施,打造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小平广场的建立,不仅提升了历史名镇的品位,更是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三是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点的整合,每个新农村建设点,都建立了一所集娱乐、体育和教育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场所,配备了文体健身器材,建立了规范标准的农家书屋,龙头畲族村和白埠村兴建了广场和戏台。与此同时,该镇在实施圩镇建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建设的含量,从街道路灯设置宣传牌到楼顶安装“爱我门岭,兴我门岭”发光字,从墙上绘画“红色故事”到休闲广场上的《小平广场兴建记》和滨江公园的《筠门岭赋》大理石书简的设置,处处充满人文气息的温馨提示,处处彰显出历史名镇厚重的文化底蕴。四是实行村级活动场所和校园文化阵地的整合。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两年来,该镇共整合扶贫等资金共2235万元,对1所初中,1所中心小学,15所村小学、9个村教学点和26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整修。在建设点的选址上,做到村级文化活动场所与学校连在一起,实现农村文化资源的村校互补。比如,在黄埔村文化服务点,村级活动场所与校园紧紧相连,校园环境经过精心的打造,彰显出宁谧、神圣的人文气息。村级活动场所里内设的文化活动室、信息资源共享室、远程教育电教室、农家书屋等,不仅是农民群众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主阵地,更成为延伸学校教育的大课堂。该服务点,实行村、校结合,实现农家书屋、信息资源、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村校共建模式,还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蓝天,在村校共建文化服务点里,设立留守儿童心灵驿站。对教育形象的塑造、良好社会风尚的提升,以及村、校的两个文明建设等诸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发镇综合文化站挥阵地作用,构建大宣传、大文化新格局

一是抓队伍建设,推动农村宣传文化事业发展。镇文化站吸纳了一批文艺骨干,组建了一组由12人组成的业余文艺宣传队,在全镇26个行政村开展了以“创新文化升级,塑造文明新风”为主题的巡回演出,2015年宣传队共巡回演出了40多场次。为宣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若干意见>、土坯房改造、黄龙病防治、计划生育政策等,教育群众、团结群众、凝聚群众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镇政府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宣传队每下村演出一场节目,根据群众的评价,按好、中、差,分别给予600、500、400元的演员补助,把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宣传到了每个家庭、每个农民心上。让宣传文化工作真真地服从、服务于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从而,在全镇上下形成了思想文化大宣传的格局。二是坚持镇文化站面向大众,实行免费开放。镇综合文化站充分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坚持面向大众,实行免费开放。每周开放时间累计不少于42小时,节假日基本文化服务项目也正常开放。向公众免费开放的设施主要包括:多功能厅、展览厅、辅导培训教室、计算机与网络教室、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图书室、娱乐活动室等。建立健全了场地使用、设施维护、档案管理、图书借阅、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消防措施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安全有序。三是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带动和辐射农村文化的蓬勃兴起。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带给广大群众享受文化权益的幸福空间,一大批文体爱好者,自发地组织起了腰鼓队、健身队、琉璃球队、篮球队等群艺团队,每天都能看到:晨晖里,湘江畔,太极轻柔舞婆娑;华灯下,广场上,彩扇飞扬歌仁政。镇文化站因势利导,经常性地组织他们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文化站组织开展了大合唱(全镇28个村(居)和全体镇属(驻镇)单位的17个合唱队,引吭高歌,唱出了门岭人民凝心聚力,打造“赣闽粤三省边界第一镇”的壮志豪情)、农歌会、镇教育奖励基金会颁奖和道德模范颁奖晚会等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庆龙年送春联、猜灯谜(游园)活动等单项性文化活动,举办科普、法制、农技、文化生活、卫生健康等讲座、培训,每日更换一次报纸、每周放一场电影、每月编办一次文化宣传橱窗。

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总结 篇6

实施方案

校园文化特指在校园空间内师生共同创造及享受的各种文化形态,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市教育局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为我校办学品位的全面提升、师生素质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现特制定此方案,以开创和谱写我校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一、指导思想

以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教育局有关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为依据,以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综合素质为宗旨,突出“享受教育生活,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的成长乐园,从而提高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全面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目标与要求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将围绕“使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得到快乐,得到发展”这个总目标去进行,努力建设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生机活力又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校园文化。要求做到:

1、营造学习氛围浓厚、文化底蕴厚重、创新意识强烈、身心愉悦的优美环境。

2、提炼出师生高度认同的学校办学理念,打造独具特色的优质教育。

3、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体现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文化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各种文明成果均以文化来传递、延续。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建的,它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校园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将产生巨大的能量,成为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手段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劲动力。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并感染、熏陶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愉悦性等特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制度、环境三个方面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理念

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校训、校风等。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措施

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成员的心理意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和素养,而表现形式则是精神创造活动及产物。

1、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有:

(1)成立各种校园文化“小队伍”:国旗队兴趣小组等。

(2)举办各种文体活动:一年一度的校园六一文娱活动、(包括诗歌朗诵、校园集体舞、文娱表演、演讲比赛、黑板报比赛等)、兴趣小组活动、秋季远动会等。

2、以展示为主体的特色文化活动项目有:绘画创作展示、书法创作展示、美术工艺品展示。

(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内严谨、规范的秩序和师生们积极向上的情绪,要有科学而有效的校本管理文化,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凸现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定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构建学校特色制度文化。岗位责任制、绩效工资制,校务公开制,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深化,整理完善规章制度,制定运作程序,汇编成册,理顺层次、规范程序、行而有据,形成依法办事、民主管理、以德立校的运行机制。同时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及爱护公物制度、公共卫生制度、绿化制度和校园一日常规制等。

(三)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1、创设校园文化氛围

(1)营造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

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设计和规划校园环境建设:

思想道德:名人名言、评比栏、学生行为习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宣传橱窗、警示牌(节水、卫生、爱护花草等)。

文化素质:校园广播、教学动态展示栏、各种活动展示等永久性的上墙,增强学校文化氛围

艺术教育:学生绘画作品、开展的活动缩影。

素质教育:学校和师生的荣誉和成果

(2)优化校园外部环境

校园环境规划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巧妙设计各景点,花草树木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边边角角也不放过,力争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

2、统一学校形象标识

进一步完善、统一学校各种形象标识,规范使用校服、校旗,美化各类指示牌。

3、让学校的墙壁都会说话

学校的办学思想、育人模式、校训、教风、学风将以多种形式在校园内的墙壁上呈现,对内引领师生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学校的教育品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楼前创设 “文化廊”,让每期校园黑板报、教学宣传栏、校务公开栏、少先队宣传栏都得到更新,起到宣传、导向作用。

五、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长:陆希超

副组长:尹金赏 梅盛

成员:刘涛

刘家龙

宋国娟

周广兴

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总结 篇7

(2012年3月28日)

2011年,汀泗桥镇被市、区两级政府列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镇党委、政府积极抢抓这一非常难得的重大机遇,在区中心镇建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在区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结合“镇在村中,村在镇里”的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修古街、造新村、辟新区、建名镇”的发展思路,以集镇建设为突破口,在做实基础、提升档次等方面狠下功夫,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投入货币工程量4000多万元,现已初见成效。

一、2011年建设情况

2011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了集镇功能。完成了107国道与繁华路段人行道、下水道、管线沟、绿化带等市政设施,107国道两侧77盏路灯安装完毕,对107国道两边的人行道进行了硬化和火烧板铺设。集镇供水能力在过去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引进民间资本投资集镇自来水厂建设,在塔垴山上新建大型蓄水池、净水塔,将双石水库的水引入镇区,解决集镇居民吃水难的问题。同时,为了解决居民休闲场所缺乏问题,对塔垴山进行全面改造,除对古碉堡、炮台、战壕清理除杂外,完成了塔垴山4公里的旅游便道(大理石、仿古石、鹅卵石)铺设,整理补栽了包括桂花、樱花、红枫、紫薇、香樟、雪松等在内的八种共计4268棵树苗。目前塔垴山成为了汀泗市民早晚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二是实施了汀泗河小流域治理工程。主要包括:河道清淤、截污管道铺埋、古码头恢复、河堤仿宋条石护砌、河岸绿化、河岸人行道石板铺设、石拱桥、河岸景观灯等一系列美化、亮化、净化工程。特别是在下游新征用鱼池11.8亩,将其扩挖成湖面,既解决了汛期行洪不畅的问题,也成为一道靓丽的景观。

三是进行了沿街房屋立面改造。为了更好地突出汀泗桥的历史、文化特色,经过反复实地勘察、外出考察,反复研究讨论、设计修改,最后确定按明清风格徽派建筑样式,即白墙、青瓦、马头墙加仿古窗艺,对107国道、繁华路、陵园路两侧208户民房立面进行了改造。

四是修复了东街仿古路面。东街在历史上是条石板街。为了修旧如旧,我们在东街路面上铺设700×4米青石板,下开挖50×70厘米下水道,同时,在电力、电信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两边老店铺用户弱电进行整理入地,强电进行整治挂墙。

五是启动了文物建筑恢复。汀泗过去有廊桥、古井亭、小牌坊等。为恢复历史原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对古廊桥、古井亭、小牌坊修复工程进行了招标,工程由湖北金木石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大冶殷祖古建公司中标施工。目前,古井亭建设已接近尾声,古廊桥修复已经开始。

六是拉开了新区建设骨架。为了缓解老镇区人口密集的现状,根据规划,已在107国道以南的赤岗村征地603亩建新区。目前,新区内的两条道路(嫦娥湖大道、汀泗大道)路基工程已完成,以赤岗村为主体的赤岗新村建设已全面启动,引进赤壁新天地房地产开发公司进行合作,规划建设农贸市场、商业市场、村委会、高档酒店和农民

住宅小区。

二、2012年建设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咸安区汀泗桥镇中心镇建设实施方案》、《汀泗桥镇2010-2030总体规划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汀泗桥镇旅游发展规划》,坚持政府推动,坚持市场运作,坚持综合开发的运作办法,贴近实际、贴近基础、贴近民生,打基础,管长远,重民生,谋发展,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分步实施,把汀泗桥镇打造成规划合理、特色鲜明、经济雄厚、设施完善、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历史名镇、文化古镇、旅游大镇、经济强镇,把湖北省旅游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两张名片做得更靓丽更光彩,向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献礼。

二、目标

紧紧围绕“千年汀泗桥,一幅山水画,满街古镇情”的汀泗特色,念好山水经,打好北伐牌,重温古街情,立足新起点,实现新目标,成就新跨越,主要目标是:一河二水三山四场五区六街道。即:

一河——汀泗河改造整治向纵深推进,上建滚水坝,中挖淤泥底,下修幸福堰,两岸柳条飘,两边石栏护,河水碧波荡漾,河面清澈见底,力争引进客商进行水上游乐开发。预计投资200万元。

二水——启用标准化自来水厂,蓄水池、净水塔投入使用,镇区

管网更新,新区管网延伸;重新从嫦娥湖引进专门生活用水管道,与原有水利农业用水管道分离,从而保证镇区饮用水源充足充分。

三山——按缅怀北伐先烈→重游铁军战场→重温百年辛亥的旅游线路,把祭拜烈士陵园、游览塔垴山、祭扫中南革命烈士墓与参观纪念馆有机连结起来,修缮烈士陵园园门和环保厕所,绿化陵园、清理环境;继续实施塔垴山故战场碉堡、炮台、战壕、猫儿洞等遗址的清理除杂,管理养护景观绿化树木和旅游步行路;实施中南革命烈士墓周边环境整理;完善汀泗桥战役纪念馆,充实纪念馆陈列物品,添置触摸屏等声光设备,继续整治纪念馆周边环境。

四场——客运广场:搬迁汀泗加油站,建设集停车、候车、修车、饮食一体化的客运物流广场,预计投资100万元。

——竹木市场:在汀古路旁,东亚后边,舒阚山头,建设集竹摊树贩、竹扫把厂和竹制品深加工一条龙的竹木市场,把老街竹扫把厂搬进去,把国道边竹摊树贩拉进来,占地面积100亩,预算投资200万元。

——集贸市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将赤岗农贸市场整体搬迁,形成集蔬菜、水果、服装、饮食一系列的综合集贸市场,占地20亩,预计投资800万元。

——休闲广场:在汀泗河边繁华小区后院建河滨公园一处,建成可供居民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河滨休闲广场,并新建汀泗老人塑像一尊,预计投资100万元

五区——工业园区:在赤岗猪血铺、舒阚和镇林场七里冲一带,建设500亩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在工业园区打工。

——赤岗新区;完成嫦娥湖大道、汀泗大道市政工程建设,包括:绿化带、人行道、上下水道、“三线”入地等,投资估算1100万元。

——东街老区:汀泗古桥修复,恢复廊桥风貌,对东街部分古民居进行修复与整理保护,装设老街路灯。

——商业街区:在赤岗新区,引资建设现代商业街、明清步行街和民俗风情美食街,再现古镇“小汉口”的商业繁华。

——公寓小区:引进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建设在赤岗畈新区开发商住房500套约5万平方米,六街道——建设垃圾中转站。新购建垃圾压缩设备,合理配置垃圾桶,此后把街道卫生全部外包给区环卫管理。预计投资50万元。

——建设环保公厕。在塔垴山脚下重建一处公厕,规范赤岗老菜场后厕所,在林业站附近新建一处公厕。预计投资30万元。——刷黑繁华路面与王惠桥路面整修。王惠桥是经繁华路到镇政府和烈士陵园的主要通道,因修建时代较远,桥面损毁严重,大型车辆基本无法通行,无法满足中心镇发展的需要,需维修。同时与维修王惠桥面配套,刷黑繁华路面。预计投资50万元

——汀聂路口与汀泗大道连接线改造。对聂家路口至 汀泗大道接口600米,因新区建设土方工程施工,路面损毁严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汤糊,亟需改造。预计投资60万元

——西街排水改造。开挖排水沟,清淤下水道,保证老街区排水畅通,改变汛期老街渍涝严重局面,预计投资50万元

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总结 篇8

一年来,在党委政府和县局的领导下,我中心按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的要求,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结合实际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推进了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现就全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及来年工作打算如下:

一、作开展情况

一是在春节前开展了“文化访亲”活动,与松烟镇联系,相互开展了“迎新春送春联活动”。到松烟书写春联200余幅,向镇内群众现场书写和送春联1500余幅;在春节后还组织开展了文艺演出活动,生态关兴业余文艺队、狮山花灯队演出6场次,累计观众达15000余人次。

二是配合关兴中学、关兴小学先后开展了纪念“五四”运动94周年读书演讲比赛、“六一”文艺汇演、“民族英雄代代传演讲赛”活动等。

三是主动参与参与你余庆县第十七届中学生篮球运动会及文艺晚会的后勤服务和宣传报道工作,促成了大会的圆满成功举办。

四是参与了“多彩贵州选拔赛”录相,以镇各文艺队节目编排工作,以及经常性地开展文化活动和门球赛活动,最 1

大限度地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狮山花灯队被评为全县一类团队,获奖金1万元,老林河健身队被评为二类团队,获奖金0.8万元、优秀节目奖2000元。

五是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实施了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400面;完成了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与保护、文物普查等。

六是完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工作,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顺利通过县市检查验收。

七是积极协调配合县级以上新闻媒体做好关兴外宣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外宣稿件(含网站、电视台、两办信息)341 条,其中:省级以上28条、市级10条、县级303条;编印《关兴信息》34期328条信息。

八是完成了镇党委政府安排的其它工作任务。

二、存在不足及下半年工作思路

尽管做了大量细致的艰苦工作,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一是无专业人才,现有干部素质很难适应工作需要,对群众排练节目指导不够到位;二是缺乏活动经费,上级要求开展的文体活动场次多,由于缺少活动经费,给活动的正常开展带来很大的困难;二是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环境极差;三是室外健身器材紧缺,难以满足农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四是由于人员少,导致图书室、电子阅揽室工作未开展,不能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五是外宣工作力度还不够,人

员有待加强;六是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硬件达不到验收标准。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中心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2013年工作基本思路及打算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关于“环境大改善,主抓旅烟茶”的总体工作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恪尽职守,扎实工作,为推进全镇社会和谐进步而奋斗!

一是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人、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自身政策理论水平,以适应文化工作的需要;二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三是继续做好公共文化创建工作;三是制定完善工作措施,做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四是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开展好全民健身运动;五是依托各社会团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干部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六是继续做好外宣工作,扩大关兴在外知名度;七是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关兴镇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

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篇9

为了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新要求,实现“三转变二提高”(转变工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办事难”、“办事慢”、“办事不方便”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为民服务、为民办事水平,深化基层站所评议成效,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和谐稳定。万金店镇全面推行便民服务制度,并作为今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列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为抓好工作落实,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农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打造“阳光政务品牌”为主线,以转变职能、优化服务、方便群众、提高效能为目标,不断拓展工作思路、拓展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手段,规范运行方式,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我区实际的便民服务制度,为全区经济社会率先突破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二、工作目标

按照有专门机构、有专职人员、有固定场所、有规范程序和便民、利民、规范、高效的要求,将行政审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便民服务体系,逐步建立镇(办)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组便民服务工作站,为广大群众提供无偿、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促进服务型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便民高效原则。以方便群众办事为目的,简化办事程序和办事环节,科学设置服务事项和工作流程,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坚持资源整合原则。整合各类资源,降低行政成本,实现资源共享,使便民服务中心成为行政审核、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服务平台。

(三)坚持经济实用原则。便民服务中心场所建设原则上不准新建房屋,可以对原有办公用房进行调剂改造,办公用房紧张调剂不出的,可以租用民房,做到经济、实用、有效。

(四)坚持无偿服务原则。便民服务过程中严禁收取费用而增加群众负担。

(五)坚持群众自愿原则。便民服务工作要建立在信任、方便、自愿的基础上,不得强行推进,避免引发矛盾,切实将好事办好办实。

四、服务内容

便民服务工作要按照“只要方便群众就办、只要群众授权就办”的原则进行,并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和服务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办理招商引资有关手续;

(二)办理个体工商户有关证照;

(三)办理农民建房审批有关手续;

(四)办理户口转迁及新生人口上户等手续;

(五)办理计划生育相关手续;

(六)农村低保、五保金及困难群众的粮钱物补助;

(七)落实退耕还林、粮食直补、蚕桑、畜牧等惠农政策款物到户,家电下乡补贴,摩托车下乡补贴;

(八)办理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低收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和报销;

(九)办理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及“三农”法规政策等服务咨询和劳动就业信息咨询;

(十)科技、政策、法律咨询;

(十一)办理党团关系转接;

(十二)受理并办理群众的信访投诉及矛盾调解;

(十三)其他群众需要办理且能办理的事项。

五、办事程序

便民服务工作的程序分为受理、承办、回复三个环节。

(一)受理。便民服务中心对属于自己办理范围内的事项均应予以受理,对无能力办理的要告知并引导申请人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在受理时,要填写《便民服务承办单》,并告知办理期限和申请人权利、义务。受理事项承办单连同有关材料应交由承办人,并实行签名交接。

(二)承办。便民服务承办人接到有关材料后应会同有关具体办理人及时予以办理,一时难以办理的要在承办单上写明原因并确定具体代办期限,并告知申请人。

(三)回复。事项办理完毕并经便民服务承办人复核后应立即交回便民服务中心,由服务中心将办理结果送交或反馈给申请人,交接时要严格履行有关手续。

六、工作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8月1日—8月15日)。

成立领导机构、确定工作方案、落实人员和经费的同时,召开镇(办)、村(社区)两级动员大会,宣传便民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将服务中心受理事项、办事须知、服务承诺等内容,印制成宣传册,发放到广大群众手中,让群众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便民服务中心,有事找中心,让群众到中心办事时轻车熟路、明明白白。

2、硬软件落实阶段(8月16日—8月30日)。各镇(办)都要通过调剂现有办公用房、改造旧房或租用民房等办法建立固定的便民服务中心场所,要设立行政审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信访接待四个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全方位的便民服务中心。实行站、办、所“一厅式”办公。要求办公设施齐全,有办公桌、椅、柜,配备电脑、打印机。要抽调一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质量好的干部到服务中心工作,确保中心“时刻有人在,服务全天候”。各镇(办)要在村(社区)一级建立便民服务工作站。

3、建章立制阶段(8月1日—9月30日)。各镇(办)要建立健全各项便民服务制度,为便民服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4、验收考核阶段(10月1日—12月31日)。在各镇(办)自查的基础上,区上将对各镇(办)便民服务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和年终考核。年终考核是在平时、阶段考核的基础上进行的,注重平时阶段考核。

七、工作职责与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推行便民服务制工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本质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深化阳光政务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各镇(办)要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畅通便民服务的渠道,更好地为群众、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加强组织领导。推行便民服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区上成立了以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郑红丹为组长,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太芳,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王怀中,区委常委、副区长李森文为副组长,区纪委监察局、组织部、民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财政局、劳动局、计生局、建设局、卫生局、国土局、工商局、教育局、公安局、文广局、科技局、司法局、经贸局、计划局、招商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便民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纪委监察局,由何向仕、刘世顶分别兼任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各镇(办)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所辖区域便民服务设施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工作。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加强协作配合,努力形成便民服务网络建设整体合力,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局面。

(三)建立工作制度。各镇(办)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工作职责、办事程序、限时办结、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服务承诺、绩效考核、失职责任追究等制度,为该项工作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便民服务工作要通过文件、会议、公开栏、视频、网络等形式广泛向群众宣传和公开。

(四)强化工作职责。区直相关部门要确定一名领导和一名工作人员负责便民服务工作,指导下属业务部门抓好便民服务日常业务工作。区财政局要在资金上予以补助,拿出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以奖代补的具体标准,验收合格后将财政资金补助到位。各镇(办)、区直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区委办、政府办关于印发《汉滨区包抓重点项目重点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汉办发(2011)2号]要求,于7月底前将工作进展情况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区纪委监察局),8月底前全部投入使用。区上将按照便民服务工作的各阶段进行检查验收,对便民服务工作考核优秀的镇(办),区委、区政府将予以通报表彰,对靠后的镇(办)按照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对其领导班子予以责任追究。

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标准

一、组织机构

镇便民服务中心统一名称为“xxx镇(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主任由乡镇长或书记兼任,副主任由党委副书记或副乡镇长兼任,负责组织、协调、管理工作。根据工作需要,镇便民服务中心可确定1—2名专兼职管理人员。各村(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站,名称为“xxx镇(办事处)xxx村(社区)便民服务站”,站长由村(社区)委会主任或支部书记兼任,确定1名专兼职管理人员。

二、建设标准

镇便民服务中心必须具备“五个一”。即“一个相应规模的办公场所、一班相对稳定的工作人员、一套管理考核制度、一本登记册、一本便民服务手册”。

(一)办公场所标准化。便民服务中心要选择在群众熟悉、交通便利、靠近镇政府机关的醒目位置。原则上全部改造成大厅式或通厅式,大厅要宽敞明亮,整洁干净。大厅的建设规模要因地制宜,原则上不少于100平方米,实行集中化、柜台式办公。便民服务中心办公场所要悬挂统一规格的标识牌,统一名称为“××镇(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按照白底红字、行楷字体制作,在办公地点正面上方显著位置横排固定,大小本着庄重大方美观原则。

(二)办公设施标准。要实行柜台式办公,配备统一的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施;有方便服务对象的休息椅、报架、饮水机、纸张、笔等;要设立意见簿、投诉箱、举报电话、公示栏等接受群众监督;有条件的镇(办)要组建局域网,实现审批服务事项的网上办理。有关制度要在大厅内统一上墙,制度标牌的字体、样式、颜色要相对一致。

(三)管理机构标准。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便民服务中心设主任1名,专职副主任1-2名,负责综合协调管理工作,设工作人员4-6名。要配备稳定的工作人员,窗口人员原则上为4-6人。村级服务站设负责人1名,专职人员1名。

(四)窗口部门标准。

1、窗口设立。镇(办)便民服务中心应设立基本建设项目服务窗口、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窗口、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窗口、惠民帮扶服务窗口、社会管理和法律服务窗口、党政和社会事务服务窗口等六类服务窗口,还可根据实际将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其它公共服务事项纳入便民服务中心统一办理,提供“一站式”服务。村级服务站以村支部活动室为中心,每月集中一天时间集中办公,紧急事项可随时办理。

2、部门组成。党政办、财政所、劳动保障所、司法所、民政办、计生办、农业综合服务站等部门应整体进入便民服务中心办公,集中受理咨询或办理相关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同时,有条件的镇(办)可将人民调解、群众来信来访接待一并纳入便民服务中心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办事。

3、三级代办。镇(办)便民服务中心实行村干部上镇办、镇干部下村办、工作人员进城办的“三级代办”模式。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应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保障、民政、人口计生、户籍、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事项纳入范围,实行全程无偿服务,同时可根据实际,尽可能地把群众需要的公共服务事项最大限度纳入服务站,为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的服务。

(五)服务流程标准。

1、一般事项直接办理。凡程序简便,可以当场或当日办理的项目,做到即来即办,当场办理;

2、特殊事项承诺办理。对不能当场办理,需要审核、论证、公告或现场勘察的申请项目,由窗口工作人员组织勘察审核,做到在承诺日内办结;

3、复杂事项联合办理。对需要两个及两个以上部门联合办理的项目,由便民中心牵头协调,做到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结;

4、上报事项负责办理。对需报上级有关部门办理的事项,由便民中心或主办窗口受理,负责上报,在规定时限内做好与区行政服务中心或有关区直部门的衔接工作,帮助办结;

5、否决事项明确答复。明显不符合有关规定或主要申报材料缺少不能受理的,应向申请人当面说清不予受理的原因,并出具不予受理情况告知单。

(六)管理制度标准。

1、政务公开制度。工作人员的身份要公开,项目名称、申报材料、审批程序、承诺时限、收费标准、办理结果等内容也要对外公开,以方便群众咨询或查询;

2、AB岗制度。便民服务中心各窗口都要设AB岗,A岗责任人因事不在岗,B岗责任人要及时顶岗,确保各窗口不缺岗;

3、项目审批制度。对本辖区内招商引资、投资项目、重要工业项目以及镇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便民服务中心应实行全程无偿办理制度,以提高工作效率;

4、首问责任制度。设置首问责任岗,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其履行首问责任的监督措施;

5、限时办结制度。按照行政审批流程统一确定办理时限,办理事项必须在承诺时限内办结;

6、责任追究制度。对推诿扯皮、无正当理由超出承诺时限的,要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7、投诉举报制度。统一设立投诉窗口,公布投诉电话,确定投诉范围,制定投诉办理标准化程序;

8、绩效考核制度。完善考核体系,注重过程监管,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三、工作要求

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总结 篇10

一、各项指标全部达到标准

69家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最小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上,其中图书馆总分馆不小于8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内部及周围环境整洁、卫生,场地硬化、绿化。

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做到“八个一”,即:一个标志牌、一个宣传栏、一个县级图书馆分馆、一个多功能室、一个中老年文体活动室、一个妇女儿童文体活动室、一套文体设施设备、一个公益性文化岗。

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免费开放,室内文体活动场所有明确的开放时间表,便于群众参加活动;室外广场定期组织开展文体活动,每季度不少于1次,全年不少于6次;全年组织由妇女儿童参加的文化娱乐活动不少于4次;每个月为村民、居民放映一场国产新片;村(社区)文化管理人员每年参加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二、采取的推进措施

1、对照标准,开展项目督查整改。市文广新局作为牵头单位,负责指导、协调、督查,并将督查结果进行通报;要求区镇文体站年度开展四次对村(社区)的督查、业务指导和精准服务,年底列入市级对区镇的考核项目。对运行管理差的,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拿出整改方案,年底再次检查验收;对运行管理一般的,提出完善意见,做好保障;对好的单位和做法,推广他们的做法,向周边地区延伸。

2、因地制宜,创新文化服务内容。根据人口总量、年龄、结构、需求、新老xxx人的比例等,确定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的面积、功能、项目构成,不断探索新环境下的新活动。提供多元化服务项目,导入志愿者服务机制,吸引社会文化艺术人才、社会组织为公益文化服务。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要求结合数字文化服务,满足基层群众数字文化需求。

3、做好人才、资源和资金保障。镇文体中心要求吸纳更多专业文化人才,对村(社区)进行文化指导帮助。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立不少于1个由xx财政购买的`公益性文化岗位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这个专人应该是全职的,而且有设计群众服务项目经验的社工人员。资源不得挪作他用,做好设备的更新和资源利用。同时做好市、区镇二级财政资金的投入与扶持。

4、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服务。大力培育非盈利社会文化组织的成长;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的文化工作队伍;将企业内部文化设施纳入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范围;鼓励非盈利社会组织或国有企业来统一管理运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三、成功的经验做法

1、以xx购买社会组织参与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目前已经有一些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通过xx购买引入社会组织,开展创投项目以及借用给群众团体活动逐渐增多起来。高新区新江南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由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负责管理运行,通过亲子读书会、xxx话学习等活动的开展,提升外来人口对本地文化的了解,增加新老xxx人互动交流。巴城镇新开河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购买公益社会组织服务。在做好日间照料工作之余,每月组织歌舞、戏曲、曲艺等文艺活动两次。淀山湖镇市民活动中心属于xx出资建在农民动迁小区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采用“社会化运作、项目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绩效化评估”管理模式,成效显著,公益组织参与管理服务,服务质量好,值得推广。

2、根据需求创新特色文化服务。淀山湖镇“送戏曲进村”,每个村一台大戏,集中到每个村巡演各7场,村民导、演,村民观看,多年来成为淀山湖的品牌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周庄镇全旺村“喝讲茶”活动形式新颖,高新区姜巷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有传统家具和农具展示,都是很好的做法。千灯镇马路桥社区有众多外来文化能人,他们在社区的支持下联合自办非盈利演出团体,在本年度镇文艺会演中,获得2项一等奖,值得关注。

3、发挥文体站统筹和辐射带动作用。周市镇文体站将工作人员和业务骨干与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立结对服务。陆家镇实施了业余文艺团队辅导惠民工程,由文体站专门聘请、派出15名具有一定文艺特长的老师对全镇辖区内的业余文艺团体包干服务。陆家镇:“小阅读·大未来”家庭读书会,从起初的20户,发展到如今的200户家庭参与亲子阅读,孩子们在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一起读书、游戏,这些项目值得推广。

4、文化志愿服务在社区成长。7月20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走进新江南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与“红袖标”老年志愿者亲切交谈,鼓励老人们发挥余热,积极参与社区文化、环境保护等工作,共同营造舒适稳定的居住环境。社区以社工带动义工、专业服务带动志愿服务,进一步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和兴趣爱好。淀山湖镇市民活动中心引进xxx壹方慈善公益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着力打造了“爱心接力银行”和“尚美公益集市”两大志愿服务品牌。还有高新区采莲社区、巴城镇新开河村都是以文化志愿服务为主。

四、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存在的不足

1、功能发挥有待提升。由于部分村(社区)服务用房安排不合理,存在一室多用的现象,不利于活动开展。对文化需求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提供服务比较单一。部分村、社区由于拆迁较多,人员较少,活动室利用率不高。

上一篇:企业负责人施工现场带班检查制度下一篇:街子古镇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