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伤害处理案例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伤害处理案例(精选8篇)

学生伤害处理案例 篇1

通信堡小学:姚志高

案例一

校内发生伤害事故学校无过错不承担赔偿责任

认为好同学帮助了别人,而迁怒于他,于是持水果刀向其刺去……。事后,其监护人认为责任人是未成年人,事情又是在学校发生的,学校负有教育、管理的责任,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日前,法院认定学校无过错不承担其责任。

去年5月26日晚自习前,就读于大足县某中学初二的杨坚(化名)在该校初二六班教室外的走廊上吃面条时,同学黄波(化名)(两人平时关系较好)与他开玩笑,在其臀部打了一下,杨坚生了气,陈东(化名)因与杨坚、黄波均系好友,见状就去劝阻,杨坚误以为陈东帮了黄波,就转怒于陈东。不久,陈东正在看书时,杨坚手持一把私自带到学校的带套西瓜刀走到陈东面前,向其左膝一刀刺去,陈东的左膝鲜血直流。其他同学立即护送陈东到大足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医生诊断为:左髌骨上缘韧带部分断裂、左膝刀伤,用去医疗费6590元。其间陈东在其父母陪护下,到大坪医院做检查,医生鉴定为:左侧膝关节MRI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事后,陈东及其监护人向大足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杨坚及其监护人赔偿其医疗费7145元、护理费1866.66元等共计19158.16元。根据杨坚及其监护人申请,法院追加杨坚和陈东就读的大足某中学为第二被告。

杨坚及其监护人辩称,杨坚致伤陈东是事实,但不是出于故意。陈东对该事故的引起负有责任,同时,学校负有教育、管理之责,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陈东主张的损失中,有扩大治疗的情况,因伤误学产生的费用和精神损害抚慰金没有法律依据,该损失不应赔偿。

学校辩称,陈东受伤后,学校随即通知了双方家长,通报了情况,并安排了陈东到大足县人民医院治疗和进行了看望。并在培优补差教育活动中,学校对杨坚数次进行了教育。学校尽到了教育管理的责任不应赔偿陈东的损失。

法院认为:公民由于过错侵害他人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杨坚未能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遇事不冷静,致伤陈东,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由于杨坚是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该民事责任依法应由其监护人承担。在该事故中,陈东没有故意或重大过失,不应减轻赔偿义务人杨坚的赔偿责任。该事故是发生在校园内的学生自由活动、休息时间,此时是通过校规校纪、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来约束学生,无需教师亲自直接管理和保护学生。事故发生后,学校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并积极施救,避免了不良后果的加重和损失的扩大,最大限度地履行了教育、管理、保护的义务,对事故的发生没有过错,杨坚及其监护人提出的学校也应承担赔偿责任的理由不能成立,不应支持。

最后法院判决:由杨坚赔偿陈东医疗费等费用共计13106.38元。同时,驳回陈东的其他诉讼请求。

学生伤害处理案例 篇2

一、学生伤害事故的概念及特征

1. 学生伤害事故的概念

学生伤害事故一般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 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 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权受到损害, 导致其受伤、残疾或者死亡的人身伤害事故。确定事故是否为学生伤害事故的关键, 是看事故是否是发生在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范围之内。

2. 学生伤害事故的特征

首先, “学生伤害事故”中的“学生”应该是特指全日制在校学习的学生。包括国家或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学校 (全日制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 中全日制就读的受教育者, 幼儿园内的幼儿、其他教育机构的学生及在学校注册的其他受教育者发生伤害事故, 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学生伤害事故, 但可以参照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方式予以处理。

其次, 事故发生的范围应该仅限于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事故一般发生在校园内, 但有时也可能是发生在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

最后, 事故种类一般包括人身伤害事故和死亡事故, 包括学生本人的受伤害和死亡事故以及致伤他人的伤害事故和死亡事故。

二、几种特殊情况下学生伤害事故赔偿责任的承担

1. 在校园内学生伤害事故赔偿责任问题

(1) 学生在校期间违反校规校纪致人损害。

学生在校期间应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 服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学校有义务教育学生遵守这些规章制度,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防止违反校规校纪的情况发生。

如, 2013年3月, 某校初一三班男生在课间休息时, 从教学楼侧楼梯二楼下楼。速度过快, 在一楼楼梯处摔下, 后脑勺碰到楼梯扶手较硬的底部, 后脑勺被磕碰出一道较长的伤口, 被送往医院缝针治疗。而该学校已反复进行关于安全方面的常规教育, 故学校不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2) 体育课发生的人身损害。

一般来说, 体育活动本身存在着较大的发生事故的风险率, 学校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就负有比平时更高的注意义务和照管职责。

(3) 学生自行到校或放学后滞留学校引起的人身损害。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保护职责, 应仅限于规定的正常的教学活动期间, 不在此期间的, 学校一般不应当承担责任。

(4) 校外第三人致学生损害。

辽宁省某中学一年级学生王某, 在课间活动奔跑过程中, 绊倒在地上, 造成右手肘关节肿痛。事发后学校及时与其家长联系, 同时把王某送到附近医院, 经检查是右手肘关节处轻微骨裂。接下来由学生家长送孩子就治, 但三个星期后, 医生告知王某右手肘关节处已经错位, 要到大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由于到大医院治疗要交很多费用, 所以学生家长要求这些医药费大部分由学校先行支付 (因为该生有意外保险) , 双方没能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 后来经司法所调解, 学校先行支付医药费三分之二, 该生的医药费差额部分学校承担一半。

在本案例中, 学生王某的伤害事故要一分为二, 学生王某在学校由于摔了一跤只是造成右手肘关节处轻微骨裂, 属于轻伤, 只要休养一段时间就可以好。而后来造成的右手肘关节错位是由于医院包扎或王某自身的其他原因造成的, 王某应该去找医院解决。

2. 在校园外发生学生伤害事故的赔偿责任问题

(1) 上学放学途中发生的人身损害。

由于法律没有规定学生上学、放学途中亦属于学校的管辖范围, 学校也就没有义务配备专门人员护送学生上学、放学。因此对学生在上学、放学途中发生的人身损害, 学校一般不应当承担责任。

如:2013年3月, 我校一名一年级女生, 在放学老师送出校门时, 由家长接出。后在校外自家车内等候哥哥姐姐时要买零食吃, 家长给钱令其自己去学校后居民区内的小商店购买。该学生在途经小门时, 没有看见从拐弯处驶来的出租车被撞倒。所幸车速不是很快, 及时刹车, 孩子被迅速送到医院检查只是皮外伤, 没有伤及筋骨。这种情况下, 学校是不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但我校仍然对该学生进行看望、慰问并及时补课, 工作到位, 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和感谢。此事故得到圆满的解决。

(2) 学校提前放学导致校外人身损害问题。

因为未成年学生均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 需要受到人身监督与保护, 因此一般来讲, 学校不应提前放学使学生处于无人监管的状况, 除非学校事先通知了学生的监护人。如果因学校提前放学导致学生在校外受到人身伤害, 学校应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3) 学校组织活动在校外发生的人身损害。

学校对其组织、举办的校外活动负有管理职责, 不管此活动是否在学校场地进行。学校在组织学生校外活动时, 其照管职责的大小取决于特定的活动场所及环境, 在不同的环境中, 学校应负担的照管职责的标准也相应不同。

总之, 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用沟通来联系社会家庭的支持, 杜绝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是重要的举措。对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对学生安全健康的成长, 对幸福的家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段茹宏《.学校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性质的再分析》.《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5年第一期.

[2]劳凯声.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J].人民教育, 2003.10.

校园内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案例评析 篇3

2003年4月25日,某小学组织学生到野外春游,学生们都非常高兴,大家排着队跟着老师到野外的小河边。学生们尽情热闹和嬉戏。后来,老师安排学生分组自由活动,大家就三五成群地散开了。学生李某发现一种好看的野果,就问其他学生。没有人知道,李某就说:“我先尝尝吧。”于是,李某小心地摘了一粒果吃起来,觉得味道还不错,就又吃了一粒。其他同学看到,也一边摘一边吃起来。后来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好奇地吃起来,而老师并没有制止该种情况。等到下午要返回学校时,凡是吃了果子的学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腹痛、头晕现象,尤其以李某的情况严重。老师意识到学生可能吃了野果中毒了,于是赶紧将学生送到医院救治。结果因为李某吃得过多而中毒死亡。最后,大家才知道这种野果就是叫水麻桑果的毒果。

点评:该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在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造成该事故发生的原因,就在于学校或教师在出游的过程中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在发现学生吃野果的时候,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以制止学生吃野果的行为,结果造成李某中毒死亡、其他学生不同程度中毒的事故发生。因此,学校及老师没有尽到职责,在他们的教育管理责任范围内是有过错的,属于学校责任事故范围,学校应当承担全部民事责任。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来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

未及时制止学生的危险行为导致校园伤害

上海青浦某中学生吴某在中午放学后,约了6名同学一起来到学校最北边的围墙处,在那里玩“射箭游戏”,围墙边满地的植物杆就成了他们“攻击敌人”的最好“武器”。在嬉戏中,同学庄某的“武器”正好射向吴某的右眼,班主任立即找来吴桌的父亲,将其送至医院,吴某为治疗花费了一万余元的医药费。后来因赔偿费用与学校及庄某家长没有协商一致,吴某家长将学校和庄某作为被告起诉至法院。

点评:学生之间的伤害事故,在校园伤害案中占有很大比例。由于这类事故的加害人为另一学生,学校大多认为其不应为这类事故“埋单”。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本案中,吴某在中午放学后,约了6名同学一起来到学校最北边的围墙处,在那里玩“射箭游戏”,对自己和他人的人身都具有一定危险性,学校因疏于管理,未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劝阻,结果导致吴某受伤,法院审理后认为,由于学校对围墙边的植物杆未及时清理,且在学生游戏时未及时制止,属管理不当,负次要责任,承担20%的赔偿责任。

教师体罚学生导致校园伤害

小学五年级学生军军因迷恋上网已逃学两天。班主任唐老师了解实情后,利用自己上语文课的时间,罚军军站在讲台边。但军军站在那里并不老实,故意伸出舌头,左右摇晃脑袋,逗得下面的同学忍不住笑出声来。唐老师见状很是气愤,上前推了军军一把,导致军军摔倒在地,右手腕关节处的手骨移位,花去医疗费3200多元,还不得不休学一年。经教育局调解处理,学校赔偿了军军致伤的全部损失。

点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第九项还规定: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学校应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本案中,军军年幼贪玩,逃学上网,作为班主任的唐老师本应对他进行耐心批评教育,促使他认识到错误,逐渐改正缺点和不足,但唐老师却对军军又是罚站又是推搡,致其受伤。由于唐老师系学校工作人员,是代表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他体罚军军的行为属于职务行为,依法应由学校承担。

学校组织或者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参加的活动导致校园伤害

某市一家在当地颇有影响的商场,与外资公司合营,重新装修,即将开业。为造声势,他们邀请了社会名流、领导来参加开业庆典仪式,还邀请了附近的某小学鼓号队助威。该商场许诺活动时间为5月18日上午9点到11点,前后两个小时即付学校酬金2000元,学校同意。鼓号队20名学生于18日上午8点40分就到商场门口等候。其中打小鼓的10岁的李某身体虚弱,这几天又在发烧吃药,早上他妈妈已经代他向老师请假了,可是学校找不到人替,非要李某来不可。这天天气气温反常,竟有36℃,身穿厚厚的演奏服背着鼓号的小学生们站在太阳下,大汗淋漓,可还得在老师的督促下,一遍一遍地练习着。就这样在烈日暴晒下,李某突然晕倒,经查为高温导致的急性脑颅出血。后经抢救治疗脱离生命危险,并不得不休学一年。

点评:学生到学校接受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成长,以便将来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为自己的未来更美好而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学校重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学校为了某种目的往往不合时宜地安排学生从事与其不相适应的活动。在学校违反规定,让学生从事不宜的劳动、体育活动的情况下,造成学生受到人身伤害的,学校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属于典型的学校违反有关规定,组织或者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未成年人参加的其他活动,而造成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对此,学校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也就是说学校是本案事故的赔偿责任主体。

学校设施有疵瑕导致校园伤害

某中学的住宿生唐某到热水房去提水,在其接水时,锅炉发生爆炸。唐某来不及躲避,被开水泼溅到脸上及全身,造成大面积烫伤。学校迅速采取措施,对唐某进行紧急救助和治疗。后该学生脸部和身体留下大面积伤痕。

点评:《教育法》规定,设立学校必须有符合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第一款也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另外,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第一项规定,因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而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学生意外伤害处理办法 篇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事故,保护学生、学校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其它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它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学生伤害事故应当遵循依法、客观公正、合理适当的原则,及时、妥善处理。

第四条

学校的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学校安全工作,指导学校落实预防学生伤害事故的措施,指导、协助学校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

第五条

学校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预防和消除教育;

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应当针对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施。

第六条

学生应当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应当根据自身的年龄、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险。

第七条

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它监护人(以下称为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工作。

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第二章 事故与责任

第八条

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有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九条

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

(二)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

(三)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的;

(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五)学校知道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患有不适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疾病,但未采取必要措施的;

(六)学校违反有关规定,组织或者安排未成学生从事不宜未成人参加的劳动、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的;

(七)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

(八)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

(九)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

(十)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

(十一)对未成年学生擅自离校等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学校发现或知道,但未及时告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导致未成年学生因脱离监护人的保护而发生伤害的;

(十二)学校有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条

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由于过错,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学生违反法制论坛的规定,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纪委,实施按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为的;

(二)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

(三)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学校的;

(四)未成年学生的身体状况、行为、情绪等有异常情况,监护人知道或者已被学校告知,但未履行相应监护职责的;

(五)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有其他过错的。

第十一条

学校安排学生参加活动,因提供场地、设备、交通工具、食品及其他消费与服务的经营者,或者学校以外的活动组织者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有过错的当事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二条 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

(一)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

(二)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造成的;

(三)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于知道的;

(四)学生自杀、自伤的;

(五)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

(六)其他意外因素造成的。

第十三条

下列情形下发生的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事故责任应当按有关法制论坛或者其他有关规定认定:

(一)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二)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

(三)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

(四)其他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外发生的。

第十四条

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与其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或者因学生、教师及其他个人故意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由致害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三章 事故处理程序

第十五条

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及时救助受伤害学生,并应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有条件的,应当采取紧急救援等方式救助。

发生学生伤害事故,情形严重的,学校应当及时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属于重大伤亡事故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

学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学校要求或者认为必要,可以指导、协助学校进行事故的处理工作,尽快恢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第十八条

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与受伤害学生或者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协商方式进行解决,可以书面请求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调解。成年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也可以依法直接提起诉讼。第十九条

教育行政部门收到调解申请,认为必要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进行调解,并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完成调解。

第二十条

经教育行政部门调解,双方就事故处理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当在调解人员的见证下签订调解协议,结束调解;在调解期限内,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或者调解过程中一方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已经受理的,应当终止调解。调解结束或者终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

第二十一条

对经调解达成的协议,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者反悔的,双方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第二十二条

事故处理结束,学校应当将事故处理结果书面报告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重大伤亡事故的处理结果,学校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第四章 事故损害的赔偿

第二十三条

对发生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组织或者个人,应当按照法制论坛的有关规定,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第二十四条

学生伤害事故赔偿的范围与标准,按照有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的有关规定确定。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调解时,认为学校有责任的,可以依照有关法制论坛及国家有关规定,提出相应的调解方案。

第二十五条

对受伤害学生的伤残程度存在争议的,可以委托当地具有相应鉴定资格的医院或者有关机

构,依照国家规定的人体伤残标准进行鉴定。

第二十六条

学校对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根据责任大小,适当予以经济赔偿,但不承担解决户口、住房、就业等与救助受伤害学生、赔偿相应经济损失无直接关系的其他事项。学校无责任的,如果有条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本着自愿和可能的原则,对受伤害学生给予适当的救助。

第二十七条

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中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后,可以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

第二十八条

未成年学生对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由其监护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学生的行为侵害学校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组织、个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成年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第二十九条

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经调解形成的协议或者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应当由学校负担赔偿金,学校应当负责筹措;学校无力完全筹措的,由学校的主管部门或者举办者协助筹措。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举办者有条件的,可以通过设立学生伤害赔偿准备金等多种形式,依法筹措伤害赔偿金。

第三十一条

学校有条件的,应当依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中小学生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提倡学生自愿参加意外伤害保险。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学校可以为学生参加意外伤害保险创造便利条件,但不得从中收取任何费用。

第五章 事故责任者的处理

第三十二条

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负有责任且情节严重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对学校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有关责任人的行为触犯刑律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学校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顿;对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应当依据法制论坛的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第三十四条

教育行政部门未履行相应职责,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负有责任的,由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有关责任人的行为触犯刑律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学校纪律,对造成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予相应的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受伤害学生的监护人、亲属或者其他有关人员,在事故处理过程中无理取闹,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或者侵犯学校、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的,学校应当报告公安机关依法处理;造成损失的,可以依法要求赔偿。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学校,是指国家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中小学(含特殊教育学校)、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本办法所称学生是指在上述学校中全日制就读的受教育者。

第三十八条

幼儿园发生幼儿伤害事故,应当根据幼儿为完全无行为能力人的特点,参照本办法处理。第三十九条

其他教育机构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参照本办法处理。在学校注册的其他受教育者在学校管理范围内发生的伤害事故,参照本办法处理。

第四十条

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处理程序 篇5

及时救治

1、学生在校内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后,任课教师或班主任立即联系事故处理小组,首先是尽快救助受伤害学生;若发生特别严重的伤害事故,要在第一时间告知事故处理小组,拨打“120”急救。

2、因学生受伤严重,需要及时送往医院救治的,班主任先到财务室领取一定金额的费用,有救护小组迅速送往医院。班主任再与学校事故处理小组人员陪同前往。学生送医院救治的费用由学校暂时垫付。

3、事故发生后,班主任或学校伤害事故处理工作小组必须及时安排与家长取得联系,尤其是需要送医院救治的学生,学校须在第一时间内迅速通知到家长或监护人,简要告诉学生伤情,同时让家长或委托监护人及时赶到医院。学校老师在学生家长到医院并向家长说明救治情况后,才能离开。

4、事故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学校伤害事故调查小组同步向相关学生和教师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并让目击者写好书面笔录,向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小组汇报事情原委。

5、学校通讯小组要及时向区教育局汇报伤害事故情况,并递交书面材料。如果事情紧急,可以先作口头汇报,然后再递交书面材料。尤其是重大伤害事故,学校必须在不超过30分钟内上报,上报的内容包括伤害事故学生姓名、班级、伤情、事故经过和学校的处理意见等。

6、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情况,及时做好各项保险理赔工作。若涉及学校责任的,要及时与人寿保险公司联系,以争取学校意外伤害保险及校方责任险的理赔。校方所垫付的费用由班主任在事后将所有费用清单上报给学校事故处理小组,同时向相关家长提出要求。所出费用由肇事者监护人或者相应的法律人承担,班主任不予承担。

7、班主任要做好受伤害学生和家长的安抚工作。在事故发生后和学生治疗期间,班主任一般要上门家访或医院进行探望,必要时年级、学校可以一起参与。班主任要及时将家长的意见和想法向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小组反馈。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方式

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有三种途径:协商、调解、诉讼。

1、协商。班主任和年级一般是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协调的主要成员。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可以通过班主任,让当事人(包括受伤害学生及事故相关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协商解决,形成各方最认同的解决方法,加以处理。

2、调解。若当事人(包括受伤害学生及事故相关学生)家长或监护人通过协商不能解决时,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小组可以进行调解。

3、协商、调解均不能解决,或不愿协商、调解,由对方直接进行诉讼。

实行问责制度

学生发生校园安全事件或伤害事故,待学生的伤病处理结束后对事件或事故进行周密的调查,按两种情况处理:

1、意外,科任教师不承担责任;

2、失职,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危害程度,对必须应该负责任的相关任课教师追究责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通报批评、不评优不评模、停课反省、报教育局、调离现在工作岗位。

学校安全事故处理小组

指挥小组:孟校长

职责:全面处理事故责任过程。

事故处理小组:孟校长 尹宝山 鲁建顺

职责:对校内发生的一般事故和重大事故作出合理处理办法。报告小组:各年级组长

职责:负责及时上报年级组内发生各种安全事故工作。救护小组:丁文广 周文刚 程帅

职责:在事故小组的安排下,及时把受伤学生送医院救治。调查小组:马小红 王海新

职责:及时、准确地把事故过程原委调查详实,呈现书面材料。通讯小组:周文刚

对校园内突发重大事故向区教育局及时通报事故信息。

德开小学

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篇6

一、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

1、学校应当结合入学教育、安全教育日、法制教育课、班会、展览等多种形式,针对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的不同,对在校学生进行系统的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每学期第一周和最后一周为学校安全教育周。

学校应当会同公安消防、交通部门组织师生开展火灾等自然灾害和交通事故等其他意外事故的逃生避险及自救互救训练,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开设游泳课,组织学生学习水中自救互救技能。但学生在校期间,未经学校组织,禁止到江河湖海、山塘和水库洗澡或者游泳。

学校定期对教师、职工进行预防学生伤害事故的安全教育和遵纪守法的教育。

2、新生入学,要接受由学校组织的健康检查。

学生有特异体质或特殊心理状况,家长或监护人应当向学校提供相关资料,学校要妥为保管学生的健康资料。

未成年学生的家长或监护人应当向学校提供与其信息沟通方式的真实资料。学校应当妥善保管学生、家长或监护人提供的信息资料。

学校定期向未成年学生的家长或者监护人提供学校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的信息。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责任,要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应当告知学生假期或(上)放学途中遵守道路交通规则,不得私自到游泳场、江河湖海、水库、山塘游泳以及从事其他危险性活动。

3、学校建立校园安全值班制度。

中小学校实行学校领导和教师值日制度,在学生课间室外活动场所安排专人巡查、管理、疏导、保护学生,发现学生有危险行为,应当及时告诫、制止和纠正。

发生突发气象灾害,学校按照气象预警信号的规定可以采取临时停课措施,但应及时向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学校应当根据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决定停课。

4、学校举办者提供的、或者学校自建的、或者学校购买的、或者学校租赁的校舍、场地等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用具和生活设施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或行业规定的安全标准。学校生活用具的安装、使用应当符合规定的安全标准。

学校室外楼梯或楼道的水平栏杆(或栏板)的高度不应低于1100mm。

未经建筑、规划、消防、环保、卫生、教育等部门验收合格或者未经其书面同意,学校不得提前启用已竣工的校舍、场地等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

5、开学前和学期结束,学校要对教室、桌椅板凳、教学用具、宿舍、运动场地、运动器具、消防、门窗、楼梯和楼道栏杆、电线、灯泡、空调、电扇、燃气(电)热水器等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和设备,应当停止使用,采取防护、警示措施并及时维修或更换。

学校举办者要及时维修B级危房,拆除C、D级危房,禁止在C、D级危房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应当在校园危险建筑物旁设置警示标志。小学高度超过500mm的升旗台基应当设立栏杆,危险建筑物应设置警示围栏。中小学应当设立禁止攀爬靠近教室平台旁的树木的警示标志或者围栏。

学校应当或者提请有关单位及时拆除校园内废弃的建筑物、电线杆。

6、学校要保证楼道和楼梯安全、畅通;保证楼道、楼梯的照明;配备合格消防设施,保持消防设施完好。

7、中小学校不得出租校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禁止学校出租校园内场地停放校外机动车辆。

学校不得将场地出租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生产、经营。

8、对已知患有不适宜从事教育教学及教学辅助工作疾病的教职工,学校不得安排担任相应的工作。

9、中小学班主任应当经常联系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告知学生行为表现,共同做好事故预防工作。

班主任和辅导员履行预防学生伤害事故职责的情况应记入工作档案,作为学校考核的依据。

10、禁止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歧视学生或者使用有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语言;

(二)以惩罚为目的罚学生抄写课文、字词、站立、跑步等;

(三)殴打学生或者纵容其他人员殴打犯有错误的学生;

(四)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学校建立学生投诉教师体罚和其它侵犯学生合法权益行为的制度。

学校按照教育教学管理的要求,在班集体或学校范围内,教育和批评学生、公布学生成绩、公告学生处分,属于正当的教育管理行为。

11、中小学校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确定学校作息时间,未经教育主管部门同意,不得随意调整学校作息时间。

教育行政部门召集中小学教师参加会议,应提前2日告知学校。

除非发生突发事件,中小学校需要临时停课须提前一天告知学生和监护人。

12、学校制定的学生学籍、学位管理以及学生处分规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教育部规章的规定。

教师上课应当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规程组织教学活动,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实验课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试验用品的防毒、防爆、防辐射、防污染的安全防护教育。

小学学生上自习课,班主任或者科任教师必须在教室照管学生。

13、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或组织学生开展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时,严禁组织学生从事接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劳动或者其他危险性劳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教学实习,学校或者实习单位应采?踩;ご胧?BR> 学生在实习期间应当遵守学校和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

14、学校应当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的规定,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活动。

学校举行大型运动会,禁止非比赛人员在运动场内带跑和观看比赛,不得在室内运动场地吸烟、饮酒。

学校的篮球架、足球架、单双杠等体育运动器械应当固定牢固,维修体育器材或场地应当设置警示标志或围栏。

15、学校在教学楼进行晚自习的,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疏散时间和楼道,防止学生下课挤踏发生伤害事故。

晚自习学生没有离校之前,学校的行政运转必须照常进行。

16、学校的门前道路没有行人过街设施的,学校应当提请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在学校门前的道路施划人行横道线,设置提示标志,学生从专用通道过马路。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进校、离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在教室门口交接学生。

禁止12周岁以下的学生驾驶非机动车上学。禁止未成年学生驾驶机动车上学。

中小学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劳动、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外放学的,应当确定放学时间、地点并在活动前告知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

17、担任校车的司机应当具有五年以上的驾龄。学校不得雇用有酒后驾车违章记录或者本发生过负同等以上责任交通事故的人员担任校车司机。

无自有车辆的学校,必须租用具有合法资质的专业客运单位的营运载客汽车作校车,并与承运单位订立运送协议。

中小学校要制作学生乘车登记表,记录乘车的学生人数;要与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确定学生乘车或下车的地点,便于家长接送学生。

18、中小学校不得组织未成年学生参加救火、制止正在行凶的暴徒、跳入水中抢救溺水的自然人等高度危险的活动,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可能接触爆炸、有毒、放射性等对人身健康有害的活动。

19、学生应当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不得从事危及自身或者其他学生人身安全的活动。

发现在校的未成年学生旷课、寄宿制学校的未成年学生未经批准夜不归宿,学校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告知学生监护人。

发现学生在校园结伙滋事、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及其他危及人身安全的行为,学校应及时制止和纠正,中小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管教,情形严重的应与公安机关取得联系。

20、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期间,除了学校组织的活动,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带鹰、犬、猫、鼠、蛇等各类动物进校园;

(二)作身体碰撞游戏、翻院墙、爬树、玩弹弓、射箭;

(三)其他危及人身安全的行为。

禁止学生在篮球架和足球架横梁荡秋千或者在维修的体育器材或场地上面玩耍。

21、学校发现学生身体异常,应当告知学生本人或监护人。高等学校学生应当及时进行健康检查,未成年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应当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健康状况检查。

学校对已知有特异体质或者疾病的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给予必要的关照。

22、学校应当加强门卫的管理,建立进出校园管理制度。

城市(镇)中小学聘请的门卫人员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农村学校雇用的门卫人员的年龄不得超过50周岁。

未经学校允许,校外人员不得进入学校。

23、中小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可以与家长或监护人协商确定住读学生在校住宿和学习期间离校外出活动的条件、时间和程序,明确学生在校外活动的责任。

中小学校的学生家长不同意住读学生在校住宿和学习期间离校外出的;在学校规定的学生统一接送的时间以外,家长或者监护人未口头或书面向学校提出学生离校申请的,学校不得准许学生离开学校。

24、学校应当建立学生住宿及宿舍管理制度。

学生应当遵守学生住宿和宿舍管理规定,学生管理部门应当定期检查学生住宿和宿舍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25、学校应当加强校园道路管理。校园较大的学校,应当设置校园道路交通标志、施划交通标线,合理区分校内道路功能。

未经学校允许,校外车辆不准进入校园。准予驶入校园的车辆应按规定行驶和停放。

26、学校应当按照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管理学校食品卫生,建立食源性中毒应急处理机制、食源性中毒报告制度和食品卫生责任追究制度。

学校应当在卫生、工商部门的支持下,清理校内违规经营的饮食摊(点)和食品小卖部。

27、学校医务人员应当遵守医疗规程。

学校必须采购合格的药品和医疗器具,及时清理过期药品和医用器具。

禁止使用过期药品和未经消毒的器具进行人体注射。

举行全校性的体育竞赛、军训分列式等大型活动,学校应派医务人员在现场值班。

学校不得使用含有敌鼠钠盐、氟乙酰胺等剧毒急性药物灭鼠,灭鼠药饵由专人投放和清理,避免学生误食。

28、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与其生理、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劳动、实习、考察、社会实践和其他集体活动,并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学校针对活动中的风险,应对学生进行乘车(船)、飞机、游园、登山、野炊、过铁索桥、游泳等安全教育。

学校租用校外体育(场)馆举行运动会或比赛,应查验(场)馆有无建筑部门验收合格文件、用电和消防设施是否健全、应急出口是否畅通并制订安全管理方案。

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学生到校外集体活动,必须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29、学校组织学生到外地活动,佛山市以内的由教育组审批,超出佛山市的还要到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审批。须租用车辆的,应当按照本细则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并与运输承运单位签订运输协议。

学校通过旅行社组织活动,应当与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与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协商制定学生旅游格式合同,用于学生集体旅游活动。

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

1、发生在校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负责人应当组织人员保护事故现场,及时采取一切合理有效的措施救助受伤害学生,尽快恢复教育教学秩序。

2、中小学校的学生在体育课和课间活动中发生身体跌倒、剧烈碰撞等意外情形时,经校医检查后,认为有必要的,学校应当立即通知学生的监护人带学生到医院进行健康检查。

3、学校应当按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处理事故善后工作。

除重大学生伤害事故外,学校处理学生伤害事故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协助的,应当口头或者书面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请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向学校提出事故处理的建议。

发生重大学生伤害事故,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组成事故处理工作组,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直接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服从教育行政部门的指挥。

4、学校应当组成有学校负责人、法制副校长、安全辅导员、家长委员会代表参加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小组,负责与家长协商处理事故善后事宜。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初步确定学校对事故负有赔偿责任的,学校可以与受伤害学生或者学生家长协商解决事故的赔偿事宜。

学校与受伤害学生或学生监护人或家长进行协商时,当事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协商的当事人是受到伤害的学生和学校。中小学校的学生受到伤害应由其法定监护人代理其与学校进行协商。高等学校的学生受到伤害由其本人或者其家长与学校进行协商;

(二)协商应当是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协商的开始、进行和最后达成协议应该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任何一方不得用胁迫、欺诈等手段迫使对方就范;

(三)协商的内容应当合法,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也不得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四)协商期间不得干扰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秩序;

(五)协商达成的协议应当作成书面协议,当事人应当签名。

受伤害学生及其法定监护人或其家长不愿意与学校协商,可以书面请求教育行政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5、事故当事方,对受伤害学生的伤残程度不存在争议,不需要鉴定。

事故当事方对救治医院做出的伤残程度的诊断存在争议,可以协商共同委托事故发生地或者学校所在地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鉴定费用协商解决。

学生伤害处理案例 篇7

过错责任原则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所造成的损害有过错 (故意或者过失) 时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是各国法学中的基本归责原则[1]。目前, 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处理学生伤害事故, 从法源上讲, 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条。

最根本的依据就是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的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 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比较间接的法律依据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160条的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 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 单位有过错的, 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处理学生伤害事故, 最直接的法律依据就是从2002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我国首部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全国性教育法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下称《办法》) 。其中第8条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 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 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 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 承担相应的责任。”

从近几年运用过错原则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实践效果看, 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中采用过错责任原则, 可以说为学校的行为确定了一个分清责任是非的标准, 能够促使学校竭尽对学生的谨慎注意义务, 努力避免事故的发生。同时, 如果发生事故, 通过明确过错, 也能较好地协调学生及其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利益纠纷和冲突, 平等地保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应该说其积极意义是十分明显的[2]。

二、存在问题

在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认定中, 由于造成事故的主观过错很难认定, 因此, 运用过错责任原则处理学生伤害事故, 在实践中也造成了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受害者的利益常常难以得到填补

运用过错归责原则处理学生伤害事故, 基于过错产生的损害赔偿往往具有惩罚性。因此, 这种赔偿常常难以转嫁, 赔偿承担人只能是过错方。实践中, 当各方都没有过错时, 受害者只能自己承担事故造成的损害。当法律明定学校或是其他侵害主体应该承担责任时, 如果这些过错方赔偿能力有限, 负担不起巨额的赔偿费用, 那么采用这种原则的结果要么是根本不能实现赔偿, 要么是效果并不显著, 结果必然是事故受害人得不到应有的赔偿救济, 甚至不能得到任何赔偿。以学校为例, 我国大部分学校都属于事业单位, 其经费中并没有专门用于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资金, 学校即使在学生伤害事故中成为过错方, 也缺乏赔偿能力。

上述情况不但不利于学生伤害事故的及时妥善解决, 而且极可能导致进一步的严重后果, 如由于费用问题致使受伤害学生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延误最佳治疗期;受害学生家长与学校发生冲突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

2. 不能达到预防和阻止新的事故出现的目的

从独立个体的角度看, 人是具有理性的, 犯错或许是偶然的。但是从社会角度来看, 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 出现过错却是必然的, 是一种常态。在学校组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就具体学校的具体事故而言, 虽然是难以预料的, 但却可能是能够竭力避免的。就学校整体而言, 出现学生伤害事故是必然的, 不可避免的, 是在预料之中的。

就学生伤害事故而言, 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与否, 行为主体有无过错, 与事故后果的损害大小以及能否赔偿之间根本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运用过错归责原则, 首先并不意味着能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 因为事故的发生从学校宏观上来看是必然会出现的;其次, 并不意味着能确保行为主体决不犯错, 因为就学生群体而言, 犯错也是必然会出现的;再次, 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减小事故的损害, 因为事故发生后所产生的损害是客观的, 不是个人主观所能左右的;最后, 并不意味着受害者能够得到应有的赔偿, 因为加害人的赔偿责任明确并不等于受害人能够得到实际的赔偿。

因此, 过错原则虽然提供了确认和追究侵权行为的依据。但是, 使用该原则并不能达到预防和阻止新的学生伤害事故出现的目的[3]。

3. 有悖于法的公平理念

采用过错归责原则处理学生伤害事故, 从具体的判例看, 类似案例往往使用不一致的规则依据, 常常出现大相径庭的审判结果;从制度成本看, 在对抗式诉讼中, 成本高而效率低。受害人即使胜诉但却可能支付高昂的成本, 胜诉判决中的赔偿在现实中并不一定能够实际获得。对于受害人来说, 这些结果显然不公。

由于过错责任原则的反面是无过错便无责任, 亦即行为主体对造成的损害无过错或不能证明其有过错便不承担责任, 这实质就是有时使无辜受害者承担了全部损害后果。《办法》第26条第2款规定:“学校无责任的, 如果有条件,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本着自愿和可能的原则, 对受伤害学生给予适当帮助。”在学校无责任, 其他当事人也都无责任时, 对受害者而言, 很有可能面对完全由个人承担损害后果的情形。《办法》的规定意在减轻学校的负担, 但对受害者来说, 的确显失公平, 有悖于法的公平理念。

4. 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学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校园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种常态。对于故意和重大过失行为, 实施惩罚性损害赔偿是符合常理的, 但对于表现为一种常态的一般性过失行为来说, 实施惩罚性损害赔偿则有悖于法律护善抑恶的宗旨。

实践中, 使用过错归责原则, 对所有过错者都施以普遍的惩罚性损害赔偿并不能消除引起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所有因素。为了避免出错, 许多学校采取了小心翼翼的预防措施, 限制学生正常的课外活动, 减少甚至取消某些风险较大的文娱体育活动和德育活动。学生防范危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也因缺乏锻炼而难以提高, 一旦发生危险, 受到伤害的可能性更大[4]。这与贯彻素质教育的目标格格不入。其实这样做并非学校所愿, 实在是害怕万一出错发生事故, 无力承担赔偿, 不得已而为之。

通过对采用过错归责原则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所存缺陷的分析, 能够得出如下结论:采用过错原则处理学生伤害事故较多考虑到了事故责任的认定问题, 但对如何赔偿受害人的损害, 却考虑较少。从制度的价值取向来看, 当前, 我国学生伤害事故以过错原则为中心, 仅仅是从侧面来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对于受害者来说, 填补损害, 恢复利益, 才是最重要的, 主观过错与否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如果主观过错已经完全明确, 但受害人却没得到应有的赔偿, 确定这种主观过错又有何意义呢?

侵权赔偿的根据是补偿, 而不是过失[5]。对于学生伤害事故的妥善解决, 不仅在于要不要由加害人承担责任, 如何制裁和消灭侵权和违法行为, 更在于怎样合理分担受害人的损失, 如何寻求更好的救济方法以使受害者获得应有的赔偿。因此, 对于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 既要考虑如何归责, 更要考虑如何赔偿, 这是妥善及时地解决各类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根本问题。

三、解决对策

由于校园伤害事故具有其特殊性, 因而对校园伤害事故的处理不仅要强调有无责任, 也要强调如何赔偿。校园伤害事故处理的焦点应是既要明确责任, 又要实现赔偿;既要考虑如何对加害者进行惩罚, 又要考虑怎样对受害者进行赔偿。因此, 解决学生伤害事故, 应该在采用过错归责原则的前提下, 采用填补损害原则。过错归责原则的功能在于明晰事故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 填补损害原则的功能在于合理分担事故导致的伤害损失。只有当采用过错原则无法填补受害者的损失时, 才会采用填补损害原则。

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中, 采用填补损害原则的基本理念为:在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必然存在某些潜在的风险, 因而发生学生伤害事故是一种常态。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时, 对事故损害进行的填补赔偿应该视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风险成本。这种风险成本的承担主体, 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所有利益相关者。

对于这些利益相关者来说, 在其所承担的教育费用中都应包括一定的教育风险费用, 用以填补教育教学活动中潜在风险造成的损害。

在学生伤害事故中, 运用过错归责原则旨在确定事故中各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并将之作为承担赔偿责任大小的依据和划分赔偿数额的前提;实行填补损害原则旨在使受害者能够及时获得应有之赔偿, 并不必然与当事者在事故中有无责任相关。基于过错原则前提下的填补损害原则, 反映的是在明确事故相关者法律责任的同时凸出受害人的利益维护, 这无疑适应了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特殊性的要求, 也符合现代私法领域归责原则发展的趋势。

处理学生伤害事故, 在采用过错原则的前提下采用填补损害原则, 从理念上能够实现两种原则的功能互补, 避免单一原则的缺陷和局限。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有利于妥善及时地处理学生伤害事故

从赔偿效果看, 在采用过错原则的前提下采用填补损害原则, 一方面能够避免当前由于过错方赔偿能力有限, 在实现事故赔偿时要么是根本没有赔偿能力, 要么是赔偿效果很不显著, 常使事故受害人得不到应有的赔偿, 甚至不能得到任何赔偿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能够避免行为主体对造成的损害无过错或不能证明其有过错便不承担责任的情况下, 使无辜受害者有可能承担全部损害后果的状况。

从处理结果看, 即使校园伤害事故的类似案例出现大相径庭的审判结果, 并不意味着受害人得不到应有的赔偿, 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运用过错原则导致的类似案例审判结果不同的负面影响。

从处理过程看, 由于是否能够获得赔偿不再完全取决于事故相关各方在事故中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的大小, 更多是取决于是否具有损害事实的发生, 因而可以降低事故各方在对抗式诉讼中的冲突强度, 缩短事故解决的周期, 减小事故解决的成本支出, 加速事故的解决。

2.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避免事故

从功能上看, 填补损害原则旨在对受害者的损害进行填补。对于事故的过错方来说, 既要承担事故后果导致的法律责任, 更要承担事故损失引起的法律赔偿。对于事故的利益相关者来说, 只要客观上出现了事故事实, 只要事故的过错方不能完全履行赔偿义务, 就需要分担事故损失导致的法律赔偿。这就使得事故的利益相关者们能够在事故发生前自觉主动地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尽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在发生事故时, 能够同心协力积极面对以尽可能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采用填补损害原则, 要求利益相关者分担学生伤害事故造成的损害, 这会迫使利益相关者将自身的风险转移给相关的各类保险机构, 从而产生了学生伤害事故的间接利益相关者。这样一来, 在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控制上, 就会形成间接利益相关者与直接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的局面;同时, 间接利益相关者为了最小化自身的损害赔偿风险, 就会主动帮助学校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给其建议, 对其监督。因此, 采用填补损害原则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努力做好学校安全预防工作的积极性, 从而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避免学生伤害事故。

3. 有利于实现事故赔偿的社会化

在采用过错归责原则的前提下, 采用填补损害原则, 虽然事故的法律责任只能由责任方自己承担, 不能转化, 但事故的损害赔偿风险则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向外部转化。就学校整体而言, 发生学生伤害事故是必然的, 是一种常态, 因而对于学校而言, 如何避免和转移事故的赔偿责任就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学生伤害事故的其他相关主体如教师、学生、家长或者第三方来说, 同样面临避免和转移潜在事故的赔偿责任问题。这种情况就为赔偿责任通过契约向社会转化提供了思想上的推动力。

为了避免和转嫁潜在的赔偿责任, 事故相关主体客观上需要建立一种转嫁和分担赔偿责任的机制, 而这正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功能。学生伤害事故的利益相关主体通过社会保险等方式进行风险分担, 转移赔偿责任, 比如政府或教育部门设立教育风险基金、学校投保意外事故责任险、教师投保职业责任险、学生投保意外伤害险等, 从而可以实现赔偿承担的社会化。有过错意味着承担法律规定的赔偿责任, 但并不意味着赔偿由过错方直接承担, 而是由相关机构代为承担。就学校、学生、教师等具体个体而言, 借助社会化的赔偿途径, 能够提高自身抵御潜在损害风险的能力, 从而更有利于实现对事故受害者的赔偿, 促进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解决。

把学校的办学活动纳入保险责任范围, 使学校事故的赔偿责任社会化, 是解决当前学校事故问题可供借鉴的思路[6]。同时, 赔偿的社会化在客观上扩大了承担赔偿责任的社会覆盖面, 使更多间接主体能够参与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解决, 拓宽了事故赔偿资金的来源渠道, 增强了事故赔偿的资金保障。在我国目前教育经费总体短缺的情况下, 采用填补损害原则能够从理念层面促进事故赔偿的社会化,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国华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法理学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7.217.

[2]陈尚志, 谢天长.《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立法背景及述评.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3) :37-40.

[3][美]迈克尔·贝勒.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325.

[4]杨秀朝.《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若干疑难问题探讨.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3 (5) :118-121.

[5][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北京:群众出版社, 1986.530-532.

学生伤害处理案例 篇8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课;伤害事故;法律归责原则

一、我国法律规定的法律归责原则

有人将归责等同于责任,这种说法不妥当。归责虽然是一个复杂的责任判断过程,但其含义却有别于责任。侵权责任,是指主体侵害了他人权利或违反了民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强制性的法律后果,它缘起于对绝对权利的侵害或事先存在的法定义务的违反。责任是归责的结果,但归责并不意味着必然导致责任的承担。责任的成立与否,取决于行为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是否符合责任构成要件,而归责只是为责任是否成立寻求根据,并不以责任的成立为最终目的。

关于归责原则,我国民法字界有多种表达:①归责原则就是据以确定侵权责任任由行为人承担的根据。②归责原则是确定责任归属所必须依据的法律准则。③归责原则是指以何种根据确认和追究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④归责原则就是确定侵权行为人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一般准则。这几种表述,其中心都是围绕“责任的确定”来进行的,由此,可以将归责原则定义为:简单地说就是指责任的确定。侵权归责原则决定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损害赔偿的原则等等。因此,侵权归责原则是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的前提条件。学校体育课伤害事故中的学生人身伤害侵权的归责原则有以下特点:第一,归责原则实质上是归责的准则。第二,归责原则也是司法人员处理侵权纠纷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第三,归责原则同时也是指导人身损害赔偿原则的准则。

(一)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是指行为人因其过错导致他人遭受财产权和人身权等方面的损害,为此而承担的民事责任。《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二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从上述法条可以看出,我国立法已经把过错责任原则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其含义:首先,是否承担责任,以行为人的过错为依据,只有有过错才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其次,所承担的责任大小,由行为人过错的范围和大小确定的;最后,在举证责任问题上,采用“谁主张,谁举证”的方式。因此,学生在体育课中发生伤害事故后,在目前尚无专门法律、法规界定事故责任的情况下,应根据民法的一般规定,以其过错责任原则为基础,来认定事故的责任归属。

《民法通则》对混合过错责任承担明确作了规定,该法第131条规定:“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这是我国现行法律对混合过错及其民事责任的具体表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第一,侵害人与受害人都有过错,不同于共同过错,共同过错是致人损害的数人均有过错,不涉及到受害人的过错问题。第二,双方所负担的责任的大小应以各自的过错程度来确定。第三,混合过错的结果是受害人一方受有损害,而不是双方受有损害。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行为人没有过错造成他人损害的,依法律规定应由与造成损害原因有关的人承担民事责任行为准则。《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三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法》第7条也有规定,不管行为人在造成他人的民事权益受侵害的事件中,是否有过错,只要法律中规定其应当承担责任,就要按照规定承担侵权责任。这些法条都是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法律依据。我们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该原则:第一,责任的认定,不以行为人的过错认定,是以损害结果作为依据的;第二,承担责任的大小,与损害结果的程度有关;第三,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即行为人若想免除责任,需要找到证据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三)公平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又称衡平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在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法》第24条也规定:“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有学者指出应包括三层含义:“首先,不能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次,不能找到有过错的当事人。再次,确定一方或双方的过错,显失公平。

二、理论争鸣和司法实践中通行的归责原则

(一)理论上的争鸣。对于在校中学生体育课伤害事故,在处理过程中应该一项抑或几项归责原则,目前不论在学界存在很大争议。

学者刘一隆认为,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活动时造成伤害,是一种监护责任,适用特殊的民事责任中的监护责任。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者,学校要承担不伤害的民事责任,给予受伤害者一定程度的补偿。而对限制和完全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者造成的伤害,则依据公平责任原则进行处理。学者郁俊等认为,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发生伤害事故后,应根据民法的一般规定,以其过错责任原则来认定事故的责任归属,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发生事故,都一律由学校承担,这显然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学者邹志俊认为以过错责任为主要归责原则,同时辅以公平责任原则。学者包桂荣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不适用公平原则,若适用公平原则,将造成学校有无过错都要赔付的局面,其实际效果是对学校的不公平。学者汤卫东在“学校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归责原则与法律责任”中认为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比较适用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学校在事故中应承担全部或部分的民事责任。但学校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教育机构,教育资金本来就匮乏,对于巨额赔偿更是一筹莫展,所以实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二)司法实践中的通行做法。首先,家长或监护人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家长与监护人的监护权就随之转让给学校。其次,尽管中学生阶段基本属于义务教育期间,学校没有收取中学生的学费,但是却收取了学生的杂费、住宿费甚至可能还收取了捐资助学费用,根据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中学生在学校上体育课期间发生伤害事故,学校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赔偿责任。由此一来,根据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要求,只要损害结果与行为人有关,不论其是否有过错,都要承担民事责任。

三、对我国司法实践中相关归责方式的评析

(一)中学生体育课伤害事故应适用过程责任原则。第一,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我国是依法治国的国家,不论采用何种原则都应以法律规定为第一准则,前文中已经提到,过错责任原则是我国的一般原则,在没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下,均适用该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我国民法关于民事责任的一般规定,是行为人因过错而承担民事责任的依据。《民法通则》第133条中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从该条款中可以看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在其子女发生伤害事故时,适用的是过错推定原则,即未成年人只要造成损害结果发生,监护人就需要承担责任,只是责任大小可以视情况而定。《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这些条款同样规定了学校承担的是过错责任。第二,从司法实践的情况来看,其具体做法也开始转向。笔者对2014年全国各级法院的中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进行了统计,从已经收集到的10起已经审理终结的案件中,有6个都是采用的过错责任原则。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审判过程中,是否确定损害赔偿的责任,都更能保护责任主体双方的利益。毕竟,事故是学校和家长都不愿意看到的,合理的责任分配,才能尽快又有说服力的解决纠纷。

(二)体育课伤害事故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第一,《侵权责任》第三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学校等教育机构对未成年人中的无行为能力学生承担的是过错推定责任,司法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对未成年人中的限制行为能力学生承担的是过错责任,司法中遵循“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这种由于教育、管理等过错所引起的对在校未成年学生的侵害责任是一种最终责任。可以理解为,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在学校上体育课时发生伤害事故,不管学校有无过错,必须得承担民事责任。但是,中学生是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他们有一定的智商和判断能力,所以无过错责任原则不适用学校。第二,无过错责任原则要求,只要损害结果与行为人有关,不论其是否有过错,都要承担民事责任。最后,从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角度看,学校不是学生的监护人,不需要像家长一样承担无过错这种严格责任。

(三)体育课伤害事故也不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第一,某些赞同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文章用《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处理条例》第13条来佐证其观点,该条规定:“对学生体育课伤害事故的发生,当事人均无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公平责任的原则,由当事人适当分担经济损失。”但时至今日,《办法》的出台让我们找到了相反的依据,在《办法》中没有要求学校承担公平责任的条文,反而规定了学校的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免责条款,根据法律适用中后法优于前法和下位法服从上位法的原则,该条例中的规定已经属于无效。第二,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是在不考虑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和过错程度大小的情况下,根据双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来决定责任的,法官考虑的多是当事人的经济承担能力和其受到损害的程度,并不是过错问题。第三,从案例来看,不论是通过诉讼程序解决还是协商解决的事故纠纷,学校一般会根据自身情况,主动地对受害学生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这是学校基于教育者的身份,对学生的同情和关心,是出于道德责任给予学生的鼓励和帮助。我们不能把学校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怀和较强的赔付能力等同于法律的要求。学校在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是不需要承担责任和赔偿的,若学校以积极的态度帮助受害学生,这是在道德上应该鼓励和发扬的,并不应该在法律层面上调整和规范。

参考文献:

[1] 郭明瑞,唐广良.民商法原理(<3)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89.

上一篇:防患未然的成语故事及出处下一篇:各城市限购令细则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