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平台慢性病(精选11篇)
赵杰 成红宇
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体检中心 河南 焦作 454003
[摘 要] 随着健康体检的不断深入,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已成为许多体检中心的首选。但在进展过程中尚存在很多问题。如:健康管理人才缺乏、资料收集不全面、只重体检,不重管理、只重经济效益,忽视服务意识等。本文就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体检 慢性病
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或慢病,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骨质疏松症、神经精神病、慢性肝肾疾病、慢性骨关节疾病、良性前列腺肥大和先天性异常等疾病的总称。慢性病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据《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慢性病发生和流行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是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若不及时有效控制,将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慢性病的管理是当今健康管理的主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体检中心工作的重点。所谓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它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性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医学和信息化技术的模式上,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健服务,协助人们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健康,以减少或消除危险因素,保证良好的健康状态的过程。健康管理包括健康咨询、健康体检与监测、健康教育、健康危险因素干预和健康信息管理等。但是,在体检中心慢性病的管理过程中尚存在很多问题,现就常见的误区及对策提出自己的意见。1 误区 1.1健康档案不全面 要想进行全面的健康管理,建立健康档案是重要的一环。然而大多数体检中心提供的仅仅是体检报告,而不是健康档案,因此不能对个人状况做出切实的评估,更不可能给予有效干预。
1.2 慢性病体检无个体化 由于体检中心的套餐设定对应的是健康群体,少有对疾病设定有特定套餐。具体到每个人、每个疾病的不同阶段,相应的套餐还有一定的缺陷,这样会使相应的体检项目被遗漏,从而不能正确评估患者状况,使健康干预不到位。
1.3 医生仍然是健康管理的主力军 虽然健康管理师在健康管理中担当重要角色,然而健康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如营养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养生保健、社会学、临床医学等等,但对健康状况(疾病状况)的评估、分析方案的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主要依赖于医生的参与。临床医生仍然是健康管理的主力军。
1.4 健康体检时“抓大放小” 有部分体检者只重视仪器、抽血等项目的检查,随意放弃临床科室的检查。
1.5 一些客户检查项目较多但缺乏针对性 以具体的个人来说,检查项目并非越多越好,关键是要做到定期检查(监测)。每次体检之前要将个人的情况详细向医生说明,在临床医生的参预下,制定体检套餐。
1.6 把健康体检等同于疾病诊断 体检是一个初步筛查的过程,它和有了明显不适去医院检查确诊是两回事。常见病可以通过体检被发现,较复杂的病常规体检无能为力,但可以发现异常,使受检人员在没有主观症状的情况下,发现身体潜在的疾病,再通过针对性的专项检查找出潜在大的疾病隐患。因此对医生提出的复查建议千万不要忽视。
1.7 体检中心不能针对慢性病的特点提供特色化的优质服务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1.8 部分医院医护员工服务态度差。相关配套的健康管理业务未有展开,往往局限于体检的业务,体检报告过于简单、粗糙,检后健康管理及健康咨询服务未能展开。[1] 2 对策
2.1 搞好医患合作 无论怎样强调医患关系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因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直接依赖于这种关系。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同样如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慢性病管理的基础。2.2 建立健康档案 个人健康档案的内容主要是记载有关服务对象健康状况的系统资料。主要分为四部分:①个人的一般情况(人口学资料);②健康行为与既往史;③家庭生活史和生物学基础资料;④危险因素。在完善健康档案的同时,还应包括服务对象对健康的各种需求、期望以及家庭的一般情况等,做到内容详尽,重点突出。2.3 进行健康评估和疾病风险评价 根据慢性病患者的综合信息,对患者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对疾病的状态进行评价。
2.4 制定健康干预与促进方案 健康干预与促进是帮助个人采取行动,矫正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与一般健康教育不同的是健康管理中的健康改善是个体化的,即根据健康评估中得出的疾病危险因素,由医生进行个别指导,并追踪效果,根据健康评价的结果,做出健康计划并对不同健康状况的个人给予不同的健康干预措施。由于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危险因素组合,因此个人健康计划应对个体危险因素做出个人健康管理处方,使每个人都能更有效地针对自身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消除或降少危险因素,从而有效地控制疾病,并改善自身的健康。
2.5 强调自我管理,实现慢病防控达标 目前我国慢性病管理存在只检查、不干预;重检查、轻干预;或检查与干预脱节的现象[2]。对于慢性病患者,要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能够自觉进行健康计划。并且教会其自我监测,自我管理。和临床医师通力合作,争取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盛立萍,顾华康,宋家卫等.健康管理.职业与健康.2011,5(27)10:1177.[2] 陈建勋,马良才,于文龙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1:8.[作者单位] 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体检中心(河南省焦作市工业路239号)赵杰
邮编:454003 联系电话:***
关键词: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慢性病,管理模式
慢性病是指持续较长时间的人类不健康状况或疾病,如关节炎、哮喘、糖尿病和病毒性疾病等[1]3。慢性病是危害我国公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2012年的调查指出全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5%,糖尿病患病率为9.7%。随着公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如何实现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已成为目前的热门健康话题。
电子健康档案(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EHR)[2]62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模式。电子健康档案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健康档案的电子化形式,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并提供资源共享服务。其主要包括基本信息、主要疾病、主要的健康服务记录等个人健康相关内容。通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现健康信息的标准化共享,使其便捷快速地融入到医院疾病的诊疗、社区卫生机构管理、个人家庭护理和政府卫生监管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服务于个人健康。
一、文献综述
黄煊等人在《电子健康档案对实现慢性病目标管理的作用[3]863》一文中指出,慢性病管理中主要的困难是缺乏有效的慢性病治疗手段和管理机制的缺失。慢性病患者的群体不断扩大,单纯的医院治疗难以控制,慢性病治疗与预防需要一个规范的、有效的、长期的治疗与管理模式。基于此,如何开展医院、社区、个人、政府机构的联合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娄培安等在《居民健康档案和慢性病信息系统的开发[4]748》研究中指出,慢性病的治疗与预防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终身服务的模式,信息化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是必由之路。
以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为核心的电子档案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研究日趋成熟。杨建顺等人研究了电子健康档案在社区卫生管理中的应用[5]163;孟海滨等人分析了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分析应用的总体框架[6]1。基于健康管理的需求和潜在市场,各大软件服务提供商纷纷推出了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如环球沃华(北京)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的系统。
从软件和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虽然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但其应用的研究已进入各实际领域。本文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信息平台,探究构建四位一体的慢性病管理模式,解决慢性病管理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下四位一体的慢性病管理模式
1.国内外主流的慢性病管理模式。(1)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模式是以社区卫生机构为主体的管理模式,突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职能,是慢性病防治的一线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实现与慢性病患者近距离长期的接触交流,其管理主要体现在首诊负责制、家庭随访、慢性病知识普及、健康会诊和定制体检等。在我国,医疗资源严重不平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医疗水平、医疗设备配备等方面资源严重缺乏,一般只能完成慢性病初级的诊疗管理。(2)以医院为中心的特慢病管理模式。目前,国内各综合医院都配有特慢病治疗中心或慢性病专科门诊,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咨询、教育、诊断和治疗等综合性服务。综合性医院的医疗资源远远强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受患者传统观念的影响、经济因素的制约和慢性病的长期性特征,慢性病不发展到一定程度患者往往不选择入院治疗。同时,综合性医院患者数量大、流动性强,难以实现慢性病的长期跟踪,这也导致治疗过程中医生难以长期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导致诊断治疗的难度增大,降低了诊疗的科学性和系统性。(3)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指患者本人以家庭为中心,基于自我的知识储备,结合卫生医疗专业指导,利用简单便捷的生理特征检测设备,针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自主预防、治疗与管理的模式。这也是我国目前大部分慢性病患者所采用的模式。其优势在于慢性病患者本身是身体健康的直接反馈者,但毋庸置疑这种模式受限于个人的知识储备,个体差异较大。
由上述分析可知,每种模式都有其各自优势和不足,如何综合利用各种模式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建立一种更有效、更合理的慢性病管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发展为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契机。
2.四位一体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基于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的四位一体慢性病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个人健康信息共享服务,将慢性病预防治疗管理中的四个角色: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机构、慢性病患者个人和政府卫生监管服务机构,通过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平台统一在一起,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下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以医院为中心的特慢病管理模式和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的整合,服务于慢性病的治疗与预防。
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电子健康档案存储在平台的健康档案数据库中,基于健康档案数据库平台,在数据业务层提供档案建立与维护、档案检索、档案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等数据业务。其中,数据分析包括慢性病发病率、慢性病报告、慢性病危险因素、费用等。决策支持是在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中进行挖掘,对慢性病进行健康预警、等级预警、提供智能医疗等智能化服务。平台问题综合应用层提供各用户的接入和应用,综合应用层通过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标准和格式,实现与平台数据分析层的交互,以及用户之间的通信应用,比如医院和慢性病患者之间的远程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的网上联合诊疗等应用。
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下四位一体慢性病管理的优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从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四种使用者的角度,将传统的综合医院特慢病管理模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模式和个人健康管理模式统一接入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实现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优势互补。综合性医院可以通过电子健康档案信息获取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患者个人提供的电子健康信息,弥补院外慢性病患者信息的不足,增加诊疗的准确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可以获取由综合性医院给出的基于慢性病患者电子病例的健康档案信息,以提高诊疗水平。慢性病患者则可以通过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获取相应的健康医疗支持和服务。四位一体的模式中,四类用户既是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使用者也是维护者,使电子健康档案更完善和准确。电子健康档案具有终身性的特点,内容上包括基本信息、主要疾病、主要的健康服务记录和诊疗记录等信息,这些信息的登记与管理本身需要各类使用者共同完成并不断更新。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基于计算机数据库系统,通过相应的数据分析处理和应用二次开发可以实现功能的拓展,不再局限于信息检索服务,如智能预警、远程医疗等。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可以由政府或第三方机构建立和实施。医院、社区卫生机构、慢性病患者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只需通过网络接入即可,避免了资金投入的要求和技术要求。
四位一体模式中纳入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如卫生局、医保管理中心和疾病控制中心等。通过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相关部门可以获取更直接的统计和分析数据,服务于慢性病的宏观管理。如医保中心特慢病门诊报销金额和范围的指定,居民慢性病健康知识的普及等。
慢性病管理和电子健康档案是近几年医疗健康领域两个热点话题,电子健康档案记录了个人健康的全程信息,对慢性病的诊疗和预防具有极强的价值。同时,慢性病的传统管理模式在很多方面制约了慢性病的诊疗管理。本文将二者结合到一起,从用户的角度进行整合提出了新型的基于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的四位一体慢性病管理,并分析了其优势,对慢性病管理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夏保京,王少清.慢性病管理学[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4.
[2]沈丽宁,胡建平,汤学,等.电子健康档案符合性测试的提出与设计[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
[3]黄煊,启勇.电子健康档案对实现慢性病目标管理的作用[J].中华全科医学,2008,6(8).
[4]娄培安,余加席,张雷,等.居民健康档案和慢性病信息系统的开发[J].中华全科医学,2010,8(6).
[5]杨建顺,刘颖,王兵,等.电子健康档案在社区卫生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7).
何为健康?健康是每天生活的资源,并非生活的目的;健康是社会和个人的资源,是个人能力的体现。
冠心病康复患者的健康管理方案
冠心病是现在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慢性病,患者需选择适合自己、易于坚持的有氧耐力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坚持每周3~5次的运动频率,每次持续时间20~60分钟或间歇运动,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和体育竞技比赛。临床症状和自我感受是判断运动是否适宜的重要指标,若感到身体不适,则应立即停止或调整。
除了运动干预外,还可通过营养干预的方式进行自我的健康管理。
1.冠心病病人患“三高”的情况比较多,因此应减少和控制食物中热量和脂肪的摄入。
2.保证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保证人体所需的能量。
3.摄入优质蛋白质,即高密度脂蛋白,能够防止动脉硬化和堵塞。
4.注重维生素的补充。
5.禁烟、禁酒。
糖尿病康复患者的健康管理方案
膳食管理是糖尿病的主要干预手段,糖尿病患者饮食中每天必须摄入谷类、肉蛋鱼豆类、蔬菜水果类以及油脂类四大类食品,保证搭配合理,营养均衡。营养素的分配是以能量为标准的,通常碳水化合物要占每天总热量的55%~65%;蛋白质(乳类和豆制品)摄入标准为1克/千克体重/天,占总能量的15%;脂肪摄入标准为0.6~1.0克/千克体重/天,占总能量的20%~25%;膳食纤维(粮豆、蔬菜、水果)每天的摄入量为25~35克,不宜超过50克;适量摄入维生素B1、C、B12、A,同时增加钾、钙、镁、锌、铬等元素的补充。
糖尿病病人应注意每日至少保证三餐,定时定量,同时可在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少食多餐。在烹饪时,多采用蒸、煮、烧、凉拌的方法,避免烧烤或油炸,可以偶尔解馋,但不要常吃。绿叶蔬菜、瓜类、清汤和茶可随意选用,豆类、肉类、乳类可适量食用,含糖的甜品、高脂肪、油炸食品及酒类要限制选用,盐的摄入量每日要控制在6克以下。另外,如果吃药或打胰岛素的话,应保持稳定的热量摄入。规律进食,规律用药,防止血糖出现大幅波动。
有氧耐力运动是防治糖尿病最有效的运动方式,如走路、骑车、慢跑、做操、游泳、跳舞(慢速)、爬山、乒乓球、羽毛球等。同时,老年人可以打太极拳进行适当的肌肉力量锻炼,肥胖者可考虑骑自行车,体育爱好者可配合肌力练习。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运动5~7次,1型患者每次15~30分钟,2型患者每次半个小时到两个小时。
高血压康复患者的健康管理方案
高血压患者的膳食营养防治措施中,首要的是减肥。高血压和身体的肥胖是有关系的,体重增加25kg,收缩压可上升10mmHg,舒张压可上升7mmHg。因此应控制饮食并加强体育锻炼,尽可能使能量的摄入和消耗达到负平衡。
其次,合理膳食,限制食盐。适当控制热量,减少脂肪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食盐每日控制在6g左右,同时注意补钾补钙。
再次,选择对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能够帮助控制血压和血脂的食物,如芹菜、胡萝卜、番茄、香蕉、海带、山楂、大蒜,以及五谷杂粮,同时要注意戒烟戒酒。
运动可以帮助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得到控制的重度高血压患者都可以适量运动,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害稳定后,也可根据发生损害的器官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高血压病患者的运动以健身康复为主要目的,每周三到五次,每次20~30分钟,进行中小强度的训练,如步行、慢跑、踏车、游泳等。老年患者可配合太极拳、八段锦等放松运动。特别注意:坚持运动训练达到降压并维持降压效果时,可以适当减少用药,但不能随意停药。
骨质疏松患者的健康管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绝经等因素,骨骼中的钙质会逐渐流失。此外,吸烟、过量饮酒、久坐不锻炼、钙摄入不足、不合理用药等因素都会引起骨质疏松,需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如平衡饮食、戒烟限酒、补充钙和维生素D、阳光日晒及适量的有氧运动。在此提醒骨质疏松患者应当注意补钙的三个步骤:首先从食物中摄入,接下来从肠道吸收,最后要靠运动产生钙的沉积。
骨质疏松患者同样要注意通过膳食进行健康管理。鱼肝油、鸡蛋黄、动物肝脏都富含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适量蛋白质也可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而菠菜、空心菜、苋菜等含有草酸的物质会抑制胃肠道对钙的吸收;脂肪摄入过多或脂肪消化不良、过量酒精、尼古丁都会导致体内脂肪酸过多,影响钙的吸收。
慢阻肺康复患者的健康管理
增加慢阻肺患者有效的氧气交换量是康復训练最重要的目的,包括氧气吸入量和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率。因此应当坚持长期家庭氧疗,并坚持锻炼,改善心肺功能。此外,慢阻肺康复患者通常体重指数偏低,应根据患者饮食习惯,制定适合患者口味的“三高”营养方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慢阻肺康复患者是绝对不能抽烟的!
在运动方面,慢阻肺康复患者应加强呼吸锻炼和咳嗽训练,并辅以有氧运动。长期缺氧会影响全身各个系统、器官的正常工作,通过呼吸锻炼,可以增强胸廓的运动,协调呼吸肌功能,增加肺活量,并通过影响神经、循环和消化等系统的功能,改善全身的健康状况。此外,需要坚持咳嗽训练,有效促进痰液排出,减少反复感染的机会。
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功能”
康复,用简单的话说就是要恢复功能,如运动功能、感知功能、语言交流、认知功能等日常生活的基本功能,使患者回归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比如心脏病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平稳,但医生告诉患者要静养,活动后可能会发病,这样并没有使患者获得功能。康复治疗就是在心率恢复平稳的情况下,让患者能出去走,能出去活动,甚至能爬山,这才是康复医学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健康还是患病,我们都需要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持续的、系统的监督、保养、调理和改善。慢性病的康复尤其需要患者的自我管理。希望健康管理的理念植入到社区,植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去,不仅医生管患者,还能个人管个人,因此需要健康管理与康复医学的充分结合。
(编辑·王文娜)
2011年xxx中心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服务项目自开展工作以来。根据年初xxx卫生工作会议精神的总体要求,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着力抓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加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服务项目管理与规范管理,同时根据xx省基本公共卫生慢性病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项目指导方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要求,对全镇现有在册高血压、糖尿病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管理。从而使基本公共卫生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服务项目工作走向有序开展,现将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制定公共卫生管理服务方案以舞钢市《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保健项目》、《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项目》指导方案为蓝本,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项目目标,对辖区内所3岁以上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为管理目标人群,以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为契机,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评估登记建档管理和随访,并制订了高血压、2型糖尿病筛查和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的排查、评估、确诊管理工作流程,做到了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个案实行一人一病一档案,每个档案中有个人信息表、个人体检表、每次随访记录表,填表书写要规范、完整、各种医学检查单附贴随访表后,明确了镇、村两级公共卫生管理项目的各级职责。由舞钢市卫生局负责培训指导我院业务工作,我院负责培训村医实施工作,将辖区内的各类资料整理归档管理和上报工作。力争全镇基本公共卫生管理服务项目健康管理率、规范管理率、控制率达到上级要求。
二、培训村级基本公共卫生管理服务项目管理人员为了使全镇公共卫生管理项目顺利实施,由我院培训辖区内村卫生室负责人,举办了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培训,以xxx市《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保健项目》、《2009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项目》指导方案为蓝本,并按实施方案要求定期随访,帮助患者家属及社会人群了解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教育目标人群自我识别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从而减少三个疾病的发生和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影响,指导目标人群倡导“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重点干预35岁以上的正常高值血压、超重肥胖人群,以利推迟或预防高血压、2型糖尿病的发生,同时指导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用药,按各个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防治措施,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及时就诊,做好危急患者的转诊工作,作好转诊记录和转诊后2周内主动随访工作,督导村卫生室辖区内的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病患者定期随访,实行一人一年一次一般体格检查,四次随访并给予康复措施指导,从而使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从管理达到规范管理。
三、全镇具体的工作开展结果。按照xxx市卫生局要求,开展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服务项目,全镇全面开展了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的筛查评估建档工作,落实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人员5人,查出高血压疾病患者2126人,建档管理2126人,建档管理率100%,规范管理2100人,规范管理率96.8%,Ⅱ型糖尿病患者357人,建档管理357人,建档管理率100%,规范管理350人,规范管理率96.8%。对查出的三种疾病患者都建立了个人管理档案,并按期进行了随访。
1、设专(兼)职人员管理慢性病工作,建立辖区慢性病防治网络,制定工作计划。
2、对辖区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定期筛查,掌握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建立信息档案库。
3、对人群重点慢性病分类监测、登记、建档、定期抽样调查,了解慢性病发生发展趋势。
4、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咨询及危险因素干预活动,举办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材料。
5、对本辖区已确诊的三种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控制管理。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实行规范管理,跟踪随访,详细记录。
6、建立相对稳定的医患关系和责任,以保证对慢性病患者的连续性服务。
7、村医医生及卫生院坐诊医生发现上述各类慢性病时,及时上报公卫组,如有漏报、谎报等一经查实,必当严肃处理。
慢性病监测制度
1、公共卫生组全面负责慢性病管理工作。确定本辖区相关业务管理者和监督者,以及慢性病的报告责任人。
2、报告范围: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3、接诊医生发现确诊的上述三种需要报告的病例,定期内向公共卫生组报告,公共卫生组收到报告卡,审核登记后,及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出卡片。
4、各种表卡填写要完整,字迹要清楚,不漏项。
5、凡未按要求上报者,按考核细则的规定与考核挂钩,若隐瞒不报的,一经查实后严肃处理。
健康教育工作管理制度
1、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例会,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2、建立健康教育宣传板报,定期推出新的有关各种疾病的科普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3、提供健康心理和医疗咨询等服务。
4、针对不同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解答居民最关心的健康问题。
5、发放各种健康教育手册、书籍,宣传普及防病知识。
6、完整保存健康教育计划、宣传板小样、工作过程记录及效果等资料。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1、加强档案的管理和收集、整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健康档案采用统一表格,在内容上要具备完整性、逻辑性、准确性、严肃性和规范性。
2、建立专人、专室、专柜保存居民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纪律,确保居民健康档案安全。居民健康档案要按编号顺序摆放,指定专人保管,转诊、借用必须登记,用后及时收回放于原处,逐步实现档案微机化管理。
3、为保证居民的隐私权,未经准许不得随意查阅和外借。在病人转诊时,只写转诊单,提供有关数据资料,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把原始的健康档案转交给会诊医生。
4、健康档案要求定期整理,动态管理,不得有死档、空档出现,要科学地运用健康档案,每季度进行一次更新、增补内容及档案分析,对辖区卫生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总结、报告、保存。
5、居民健康档案存放处要做到“十防”(即防盗、防水、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防高温、防强光、防泄密)工作。
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的加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慢性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院将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我院综合考核目标,创造支持性的环境,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道路。根据上级慢性病防治相关文件的要求,特制定2014年我院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建立慢病基础信息登记,针对重性精神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首诊病例进行登记工作,制定慢病管理工作制度,由分管副院长分管此项工作,医教科具体负责实施,责任落实到人。
2、加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初筛工作,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化管理率和控制率,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3、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及住院病人入院宣教,普及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4、创建无烟医院,无烟病房,按照我院控烟工作制度及奖惩方案执行,医院后勤工作人员及病区设置控烟督导员,对进入我院公共场所的人员进行控烟宣传,对吸烟人员进行劝导,各科室
建立控烟督导登记本,有记录可查。
5、对我院健康食堂进行规范化管理,对职工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培训,对职工发放控盐、控油壶,每年举行全院职工进行一次健康知识竟赛,有记录可查。
二、疾病监测工作目标
对心脑血管事件及肿瘤病人进行登记,对死亡病人进行死因监测并登记上报金山社区疾妇站,对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血压、对达到诊断标准高血压病人进行登记并上报金山疾妇站进行相应管理。
三、实施计划
建立慢病工作制度;对一般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开展预防控制工作,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机制。
1、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的检出:利用患者就诊、健康体检、门诊免费测血压、血糖、主动检测、首次测血压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2、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登记:将检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并上报金山社区疾妇站。
3、体检中心每月上报体检单位及体检总人数,对达到高血压、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进行详细登记并上报金山疾妇站进行管理。
4、对社区进行慢性病知识讲座,参加市疾控中心的慢性宣教,对基层医护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每年对医院职工进行慢性病知识培训。
5、不定期邀请上级医院专家对我院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四、对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1、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和检出:按照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标准,通过日常诊疗、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主动筛查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2、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和干预:对高危人群采取群体和个体健康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对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了解,给与健康方式的指导,定期测量血压,血糖。
根据基层人群的健康需求,广泛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群众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用“精神卫生日”“高血压日”“世界糖尿病人日”等宣传日,宣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和防治理念,引导社会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关注,提高人群慢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促使人们改良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消除或减轻相关危险因素,降低慢病的发病率 伤残率和死亡率。
1、建立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栏,每1季度更换1次内容,在导诊台发放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单。2、在辖区举办高血压、糖尿病知识讲座和健康生活方式讲座、义诊等活动。
3、在辖区开展免费测血压、血糖活动。
四、培训
按照《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对我院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质量。
五、评估
1、过程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建档动态管理情况,高血压、糖尿病随访管理开展情况,双向转诊执行情况,35岁患者首诊测血压开展情况,就诊者的满意度等。
2、效果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血压、糖尿病相关危险行为的改变率,高血压、糖尿病的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和药物规范治疗情况。
六、督导和考核
我院医教科负责对各临床科室进行督导和考核,考核意见及时反馈到被检科室或到个人,以便及时改进工作。
各村相关科室要制定内部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等规章制度,加强自我检查。
网络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网络学习资源的个别化、自主式的认知学习方式, 不一定要求教师在线。也就是说, 它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 也不受高难技术的困扰, 只要能上网, 教师便可以上传教学内容, 学生也可以了解所要学的相关知识。网络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 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信息源优势、人才优势, 实现知识的快速更新, 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 同时也能无限扩展学习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皮肤性病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主的临床医学学科, 属于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传统文字教学枯燥乏味、形象感差, 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网络教学因包含了大量音频和视频以及图像、动画等, 使内容直观、生动、易于理解, 并具有互动、即时、灵活、高效的特点, 因此, 网络教学将成为皮肤性病学学科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1]。
依托我教研室的师资力量, 通过3年的编写、实践和修改, 为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制作了一系列教学电子化网络教学素材, 包括网络课件、视频教材、数字化题库、典型病例库等。第一,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制作了针对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本科、大专等各类层次的网络课件, 采用方法为:选题—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制订课件计划—脚本编写与分析—结构设计—课件评测—文档撰写。第二, 申请并中标多个国家卫生部视频教材招标项目, 制作了《皮肤附属器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性传播疾病》、《真菌感染性皮肤病》、《皮肤外科常见手术治疗》、《皮肤血管炎》等多个教学视频教材。第三, 编写了皮肤性病学专业题库, 题库内容按大纲要求分为掌握、理解、了解和应用4个等级, 每个题目还根据难易程度定出难度系数。第四, 建立了3万余个病例以上的皮肤病与性病典型病例数据库。由专人负责典型病例的采集、照相、病理切片的制备、诊断、数据录入和管理, 数据库内容不仅有每个病例的临床和病理图片, 还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病史、相关检查结果、形态学和病理学描述。实践应用中依托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 将以上教学内容按功能放置在各个功能模块上, 功能模块包括虚拟教室、虚拟诊室、模拟考试、课后复习、在线答疑、信息交流、教学互评及继续教育。由授课教师负责网络教学的维护和在线答疑[2]。
1 应用效果调查
2010年对我校四年级医学本科生进行了关于皮肤科网络教学的问卷调查, 调查学生共256人, 以选择题为主, 且可以多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的基本情况、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评价与建议, 调查中要求被调查者不必写出姓名, 并告知该调查仅用于教学研究, 收回有效问卷256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2 调查结果
2.1 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情况
调查显示, 100%的学生都曾利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进入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 并且拥有笔记本电脑的学生也达到25%, 因此, 学生对基于此平台的网络教学的应用较普遍。100%的学生曾利用此平台进行皮肤科专业课程的学习, 70%的学生课后能主动登陆网络教学平台, 25%的学生会经常登录。使用时间多是19:30~21:30的学生自习时间, 周末和节假日也有较大的访问量。调查结果说明, 网络教学平台在学生中的使用率还是很高的。学生最常登录的模块依次是虚拟教室、模拟考试、课后复习、在线答疑、虚拟诊室、信息交流、教学互评及继续教育。
2.2 学生对此平台教学效果的评价
调查显示, 有80%的学生认为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在于“声形并茂, 形式多样, 可满足多层次的自习和复习”;75%的学生认为网络教学平台“能帮助自己对课堂知识进行回顾、加深理解, 提高学习成绩”;有20%的学生认为该平台的优势在于“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 帮助了解书本外的知识”;65%的学生认为网络辅助教学可提高其学习兴趣, 有15%的学生反映“由于自己平时上网时间不充足, 网络平台辅助教学作用不大”。在对功能模块的评价方面, 学生对网络答疑模块的满意率最高 (95%) , 这是因为在线答疑可以让平时缺乏交流时间的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在传统教学答疑环节, 教师经常会遇到很多具有共性的问题, 要重复解释, 而在网络平台中, 对相同的问题一次解释清楚, 其他学生只需浏览即可, 师生的工作 (学习) 效率得到提高。
3 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议
关于对网络教学平台的改进方面, 调查显示, 8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形象应该转变:在网络中, 应不区分学生和教师, 只有学识的高低,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与学生自由讨论。有55%的学生认为应在网络平台上尽可能多地提供生动、形象和最新的教学资料,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25%的学生认为教师应及时上网解答问题, 尤其在上课后要及时与学生互动。也有25%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讨论话题, 一方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除了提供正确的答案外, 还要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和提供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调查结果显示, 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在网络中的角色, 适应网络和学生的需要, 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学生希望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获得更多的信息, 教师应经常登陆网络论坛, 上网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并发布一些可展开讨论的话题与思考题, 尽量在网络中形成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一方面, 学生对皮肤科网络教学的接受度和使用率是比较高的, 网络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3];另一方面, 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习惯和内在动力不足, 学生对网络教学的一些方式、方法还不满意, 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 在重视培训学生和教师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学生自有计算机、校园网络和现有网站, 采取量化学生上网次数和及时处理反馈信息等方法, 调动其内在驱动力, 提高网络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俊学, 徐文胜, 倪武.网络互动教学在医学网络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7, 21 (3) :205~206.
[2]袁娲, 陈同强, 郭丹, 等.医学细胞生物学英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0, 18 (1) :49~50.
慢性病的特点
慢性病是和急性病相对而言的,病程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现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从病因来看,慢性病是各种危险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其危险因素分为个人行为、环境、人类生物学和卫生保健四大类。个人行为因素则占四大类因素的第1位。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偏离健康的行为,如嗜烟、酗酒、饮食不当、缺乏运动、滥用药物等是引起慢性病的主要病因。纠正人们这些偏离健康的行为,对防止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由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大多以个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为主。可通过个人的努力避免或去除,因此,慢性病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控制慢性病的发生,通过早期发现危险因素,在症状、体征出现前降低或去除危险因素,在疾病发生之前或临床期间采取措施,控制其发生、发展是预防慢性病的有效措施。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大城市开展社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多以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种为主。从开展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对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减缓病程进展,起到了肯定的作用。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0%,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如果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每年大约可以挽救600万人的生命。人们的行为生活方式、精神状况、经济因素对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国际国内防治经验都证明,发展社区综合防治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慢性病综合防治具体措施
慢性病的社区综合防治是以预防为导向的全科医疗服务。全科医疗护理服务强调服务的连续性和综合性。全科医护人员执行预防服务的主要方式有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筛检、周期性健康检查等。
社区慢性病的管理,就是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内影响人们健康的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种为目标,采取有计划的指导干预,从而降低该病的致伤、致残率,提高治愈率的一种健康工作方法,慢性病管理的实质是三级预防工作的具体落实,即疾病前的病因预防,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治疗和护理,预防残疾和死亡,综合康复和护理。
健康教育:全科医护人员的责任是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的认识,通过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降低疾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一级预防的有效措施。“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健康的“四大基石”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被国际公认。慢性病管理的另一方面就是对疾病高危人群进行有侧重点的保健服务而达到防病目的,照顾范围不仅仅限于心理、行为、饮食方面,还要对其家庭生活、卫生环境、社会人际关系、合理用药、遵医行为等相关因素进行干预。在这一点上社区卫生服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健康促进:社区慢性疾病健康促进的目标是激励全社区居民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积极参与社区健康促进规划的制定,开展疾病预防、促进健康活动。通过教育的手段改变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生活方式,降低本社区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程度。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社区性健康促进工作,社区医护人员在防治慢性病工作中要善于使用健康促进的工作方法,通过建议政府采取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或立法,采取行政干预、社会支持的综合方法,达到防治慢性病发生的目的。
治疗:对已患有慢性病的人员进行规范化治疗,要坚持个体化、规范化、全程化,切忌多种药物乱联合和不规则用药。针对不同的病人要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我们在原发性高血压的用药中了解到,90%的患者不能合理用药,加重了病情,造成嚴重后果。所以,慢性病管理中要特别注意规范、全程用药的指导,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1.督导检查医院、社康中心慢性非传染疾病综合防治开展情况,监督落实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35岁上户籍居民每年至少测一次血压和血糖及两病门诊落实双向转诊情况,根据发现率(高血压5%、糖尿病2%)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制定干预措施。
2.根据“项目手册”要求,督导医院对两病病人发现率、规范建档率、随访完成率、规范管理率和效果评估(血压控制率、血糖控制良好率)进行季、半年、全年监测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
3.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肿瘤上报资料要准确、完整、及时,有汇总、分析(重点是报告和开展漏报调查),于每月3日前报区慢性病防治院。
4.督导医院口腔疾病防治试点社区对象的追踪,管治率达85%以上。
5.按考核要求进行健教和对社康中心慢病医师进行慢病防治知识培训(每季至少一次)。
6.协助医院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规范社区的创建,力争创建一镇一家慢病管理示范社区和开展国家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管理模式的研究。
一、工作目标
建立和完善促进全民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推进政府倡导、社区实施、医疗机构指导的健康之家,探索建立“医患合作、患者互助、自我管理”群防群控高血压、糖尿病的工作模式,建立运作规范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
二、工作内容
1.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根据辖区人口与患者数,按不同病种类别,组织慢性病患者成立相应数量的“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并按要求确保完成6次以上小组活动任务(见附件1)。
2.每个自我管理小组人员数量为10-15人,在参加活动的患者中设立正、副组长各1名,并配备1名专业指导医生。
3.患者自我管理小组要落实固定活动场所,面积在20――50平方米;活动场所应配置黑板、挂图、血压计、体重称、腰围尺、电视机、放松音乐光盘、健康处方、宣传资料等基本设施。
4.每个小组至少每月组织开展1次慢性病防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拟定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学习。
5.每次小组活动要有活动计划、活动记录和活动小结,每次活动中要进行问卷调查,开展个人健康状况评价(见附件2、3)。
三、工作职责
1.区疾控中心: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和协调区级师资培训,负责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
2.区级医院:建立自我管理小组长培训基地,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在专科病区开展患者自我管理活动,示范、引领全区患者自我管理工作开展。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指派专人负责管理小组工作,指导各小组制定活动计划,对小组人员制定详细的个人健康档案,并根据小组要求和建议,提供有针对性地培训和指导服务。
4.居(村)委会:指派专人协助小组开展工作,负责招募志愿者和参加者,提供活动场所,负责联络与信息沟通。
5.管理小组组长:负责小组日常活动开展、组员管理;了解、汇总组员各类健康需求;定期与指导医生沟通;做好日常活动的记录和资料整理归档。
四、实施步骤
1.组建小组:居(村)委会发出公告和邀请信(见附件4),发动慢性病患者报名参加管理小组,各管理小组在小组人员中推荐正、副组长。
2.组织培训:各镇社区卫生服务对管理小组组长(每组2名)开展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指导手册、指南)等。
3.开展活动:各小组开展自我管理活动,认真填写活动记录(附件5),及时收集、整理活动过程中的指导资料、影像资料及问卷调查、组员个人健康计划等相关的资料,并按要求上报区疾控中心。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协调。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活动是一项群众性的健康行动,对建立患者主动参与的慢性病防控新模式,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协调,充分调动患者参与的积极性,确保患者自我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定期开展交流。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实行月例会制度,定期组织小组负责人汇报、交流各管理小组工作开展情况,采取互动交流或座谈方式,激发组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立菌、有害菌
人体分布的细菌虽然如满天繁星,难以计数,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有益菌、中立菌和有害菌。
有益菌也叫益生菌,这类细菌不会伤害到人体,同时还可以帮助人体抵御有害菌的入侵,并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营养素,主要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鼠李糖乳杆菌等。益生菌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口腔、泌尿生殖道、胃肠道内等。它们能阻止病原菌对肠道的入侵和定植,抑制病原菌,抗感染,维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预防或抑制肿瘤的发生,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消化,合成氨基酸和维生素,降低胆固醇,延缓衰老和抗辐射,等。
中立菌平时与有益菌一起常驻在人体,当人体健康时它们不会惹事,而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有些中立菌就会在致病菌的裹胁下兴风作浪,危害人体健康。此类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绿脓杆菌、脆弱拟杆菌等。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最著名的一种细菌,主要寄生于大肠内,约占肠道菌群的1%。大肠杆菌能合成人体必需的维生素B和K,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就可引起炎症;若其在水和食品中被检出,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大肠菌群数常作为饮水、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
白色念珠菌是一种真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内,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白色念珠菌会大量繁殖并可能导致疾病。
绿脓杆菌(即铜绿假单胞菌)是致病力较低但抗药性强的杆菌,土壤、水、空气,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和肠道等都有该菌存在。该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一般影响肺部及泌尿道,或造成烧伤、伤口及其他血液感染,如败血病。绿脓杆菌还会造成肺炎,在隐形眼镜清洁不完全的状况下也有机会造成眼睛角膜感染。
有害菌一般不常驻人体,当因种种原因进入人体后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沙门氏菌、幽门螺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等。沙门氏菌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内,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的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经口进入人体后,在肠道内大量繁殖,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造成一过性菌血症,即感染过程。随后,沙门氏菌在肠道和血液中受到机体的抵抗而被裂解、破坏,释放大量内毒素,使人体中毒,出现中毒症状。幽门螺杆菌是从胃黏膜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弯曲样杆菌,是发生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杆菌定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但超过80%的带菌者并不会表露病征。
人体微生态失调是部分
慢性病的主要病因
正常菌群是指正常寄居在宿主体内、对宿主无害而有利的微生物群的总称。机体内的正常微生物群之间、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这种状态始终处于动态过程之中。当这种动态关系不引起人体疾病时,称为微生态平衡;当宿主、正常微生物群或外界环境等因素变化打破了微生态平衡,就会导致微生态失调,一些正常菌群会成为机会致病菌,又称条件致病菌,引起内源性感染,使宿主发病。临床资料显示,近年来内源性感染呈不断上升趋势。
微生态失调可分为菌群失调(比例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三种类型。
1.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
在某一微生态环境内,正常菌群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主要是量的变化,故又称为比例失调。
菌群失调可分为Ⅰ度失调,为可逆性失调;Ⅱ度失调,是不可逆的,菌群内生理波动转为病理波动;Ⅲ度失调,亦称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 ,即在抗菌药物治疗原感染性疾病过程中,造成体内菌群失调而产生的一种新感染。引起二重感染的细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如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等)和白假丝酵母菌为多见。二重感染多发生在用药后2~3周,发生率为2%~3%,主要表现为消化道感染、医院内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等。
2.定位转移(translocation)
正常菌群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籍生境或本来无菌生存部位的现象,称为定位转移。正常菌群在原籍生境通常是不致病的,如果转移到外籍生境或无菌部位则可能致病。包含以下几种方式。
老区转移 指正常菌群由原籍生境向本来有正常微生物群定植的地方转移。
医院获得性肺炎 为内源性感染,病原菌主要是肠道正常菌群(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等),原因是消化道细菌的逆向定植,如本该定植在大肠中的大肠杆菌,若逆向定植于小肠,则会刺激小肠蠕动、冲刷,试图排出大肠杆菌,即发生腹泻。胃腔细菌向口腔咽部的逆向定植,会导致肺部感染。
新区感染 是指正常菌群由原籍生境向本来没有微生物定植的解剖部位或组织转移。易致疾病有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一般来说,肠道细菌易向腹腔转移,呼吸道细菌易向脑部转移。
3.宿主转换(host transversion)
指原本寄生在动物或昆虫体内的正常菌群转移到人体的现象,包括虫媒方式和经口方式,如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疟疾等。
菌群失调的诱因
包括宿主和微生物群两方面因素。宿主方面主要是屏障结构和免疫功能异常的影响,微生物方面则与滥用抗生素脱不了干系。
1.宿主方面
免疫力降低 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结核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白血病等)、烧(烫)伤、化疗、放疗,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性药物等,都可使患者的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条件致病菌大量增殖,造成机体二重感染。
物理因素 一切破坏人体正常生理结构的措施都可引起微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正常菌有可能发生定位转移,引起微生态失调。如腹部外科手术可使大肠杆菌从结肠进入腹腔,引起腹膜炎;进入泌尿生殖系统,引起膀胱炎、肾盂肾炎;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颅脑手术导致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不动杆菌等容易入侵引起感染。介(插)入性诊治手段包括内镜如胃镜、腹腔镜、支气管镜、膀胱镜;插管导管如动静脉插管、气管插管、心导管、导尿管等;呼吸机、心脏起搏器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人体的正常防御屏障,为正常菌群侵入非正常寄居部位提供机会,引起定位转移。
nlc202309011849
化学因素 如肝病患者胆汁分泌异常,可引起下消化道正常菌群上行至上消化道定植、繁殖,引起细菌过生长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是脂肪泻、维生素缺乏症和营养吸收不良等。
射线感染 人体受到一定量的放射物质与射线照射后,吞噬细胞的功能及数量均下降,淋巴细胞功能减弱,血清中的非特异性杀菌物质减少或消失,免疫应答受到破坏,容易发生菌群失调。由于细菌对放射线的抵抗力很强,而且细菌被射线照射后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提高,毒性也增大,所以人体在受到射线照射后很容易造成菌群失调。
生理因素 健康妇女的阴道具有“自净”作用,即主要的正常菌群——嗜酸乳杆菌产生乳酸,使阴道酸碱度保持酸性(pH值为4~4.5),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由于内分泌(月经)、上环、性生活等生理因素的影响,“自净”功能一旦被破坏,条件致病菌可乘机过度繁殖,导致阴道内微生物总量迅速增加,出现细菌性、霉菌性阴道炎等。
2.正常菌群方面
主要源自抗生素的干扰作用。长期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抗菌药物,不仅能抑制或杀死致病菌,而且也能作用于对抗生素敏感的正常菌群,可使正常菌群受到抑制,条件致病菌或耐药菌大量增殖,造成人体二重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调整菌群失调
防治慢性病
保护正常菌群的生态环境 及时纠正正常菌群的生态环境失调,努力治疗慢性疾病如胃酸缺乏症、消化功能紊乱、肝肾功能受损、糖尿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等。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主要应注意抗生素用药适量,能用小剂量控制感染的不用大剂量,大剂量抗生素往往会使耐药菌株形成或导致菌群失调;有针对性地应用窄谱抗生素,能用窄谱抗生素的就不用广谱抗生素;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用药,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尽量不用口服抗生素,对全身感染或肠道外的局部感染最好不用口服抗生素,这样可避免伤害肠道正常菌群;尽量保护厌氧菌,由于厌氧菌的数量占正常菌群的绝对优势,厌氧菌的存在常是维护正常菌群的主要因素,因此尽量不用口服甲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
提高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 要改善机体的营养不良状态,应用一些免疫激活剂和免疫增强剂如卡介苗、胞壁酰二肽等,有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双歧杆菌具有免疫复活作用。此外,还可用转移因子,丙种球蛋白,中药党参、黄芪,等。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肠道菌群失调后,在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应及时用微生态制剂来调整和恢复正常菌群。使用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等活菌制剂,能恢复肠道正常菌群。此外,酸奶也有一定的预防和调整菌群失调的作用。
【健康管理平台慢性病】推荐阅读:
健康档案及慢性病管理年终总结10-30
慢性病健康档案09-29
慢性病健康教育计划07-22
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10-26
慢性病健康教育课计划10-17
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10-29
王店卫生院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07-01
性病管理规范10-17
慢性病、重性精神病管理服务项目工作总结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