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渐行渐远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散文渐行渐远(共12篇)

散文渐行渐远 篇1

你渐行,渐远。我,渐行,渐累。----题记

有这样一个女人,在黑夜,独自安静。一首不知名的歌曲,一篇不知道题目的文章,都会不知觉中让她悄然落泪。

伤心,是因为心还在跳。伤心,是因为他的心不再为自己跳。有一种感动叫且行且珍惜,但是有一种伤害叫渐行渐远。

都说,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你在我的身边而我却够不着。曾几何时,我们笑谈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曾经的我们,相隔甚远,可是心心相惜,情情相环。而如今,我们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曾经听说,有一种恋爱,叫做“我再也拧不开盖子”。是说一个女孩,只她恋爱的时候,会觉得自己连拧开一个盖子的力气都失去了。有一种幸福,叫做把瓶子递给了亲爱的他。当一个女人,不再向一个男人提出需求,那么,是心死吗?在多少次,需要爱的时候,却被冷漠的忽略深深的伤害了。一次,两次,三次。。。在一次次的`拒绝后,学会了独立。不再是那个拧不开瓶盖的小姑娘了,自己想尽了办法,总会最后自己亲手打开了那个曾经对着他撒娇说我打不开的那个盖子。女孩子,成了女汉子。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再也没有在他跟前掉过眼泪了。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在时光里迷失了自己的爱情。曾几何时,在自己伤心难过的时候,他给予的却是不屑和厌烦深深的刺痛了自己的心。一次,两次,三次。。。在一次次厌烦后,学会了坚强。不再是那个伤心难过就会抱着他寻求安慰的小姑娘了,自己学会了自我安慰,哪怕是再痛,也会在他跟前把眼泪隐藏到最深处,伪装得很淡然。不是不会难过,只是学会了难过没有用,因为他看在眼里,却不再会疼在心里。女孩子,成了女强人。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再也没有紧紧的拥抱着他睡觉了。曾几何时,在一次次黑夜里满心爱的环抱过去的时候,却被他随意的推开了。一个很细微的动作,却一次次的伤了她的心。那曾经主动过来的拥抱,温暖的拥抱,充满爱的拥抱。已经成了回忆和过去。慢慢的,慢慢的,女孩子学会了自己在黑夜里独自入睡,再也不会因为双手环抱不到他而无法入眠了。不是因为觉得那样睡觉会更好,而是因为她知道递出双手需要莫大的勇气,而最终的冷漠推开只会让自己的黑夜变得更加无法入眠。

散文渐行渐远 篇2

元代丁字街、明朝十王府街、清代王府大街、北洋政府时期始称王府井大街,直至后来名称几经更迭,定格为现在的王府井大街。几百年的商业积淀中也沉积着人们对王府井的特殊感情。

不可否认,在数次的改造中,代表着北京特色商业的店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徜徉于王府井大街,除了少数老字号店铺能些许透出历史的痕迹外,整条大街都给人一种现代、时尚的都市印象。在橱窗林立、霓虹流转中,诸多传统商业已渐行渐远。

继承与发扬的难题

“现在的王府井,北京味道越来越淡,或许有一天连仅存的这几家老字号都会被拆掉,到时候这条街也就真没什么可留恋的了。”谈起王府井的变迁,近50岁的柴先生这样感慨。而像柴先生这样对王府井有着浓厚感情,却在大街的改造完善中倍感失落的消费者大有人在。

曾几何时,王府井的最大特色是聚集了一大批中华老字号:瑞蚨祥的丝绸、内联升的布鞋、盛锡福的帽子、王麻子的剪刀、戴月轩的湖笔徽墨,汲古阁的古玩玉器等。其中,老东安市场是北京人最爱逛的地方,各色小吃、古旧书店、吉祥戏院等特色商业吸引着来自全国的客流。甚至在上世纪之初就有“若论繁华首一指,请君城内赴东安”的诗句。

可以说,自王府井改造以来,关于打造国际化商业街和继承传统商业文化之间的争论就一直存在。“北京这个城市多年的历史,肯定沉淀下许多传统的特色文化,作为一个面向世界、代表北京、代表中国的商业街,如果都是大型的百货公司,没有自己的特色也就无法形成商街自己的特色。”王府井建设管理办公室宣传部副部长李军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许多商场开始考虑二者的融合。

据了解,拥有老北京一条街的新东安市场计划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包装,在装饰上增加北京的文化元素,并在特色经营中加入一些特色的表演,包括制作工艺的展示、叫卖表演、文化展示等。

“这些特色商品和特色表演更多的是承载了一个文化展示的功能,从经营角度来看,这些商品、服务更多是吸引人气的功能,其本身利润很低。”李军坦言。

但是,在寸土寸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王府井商街,传统商业缺乏市场竞争力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根本。在大型商场“带人气”的功能定位下,老字号商业确实仍能展示自己的魅力,但是对于本身利润微薄,并且产品也不具备创新能力的单店来说,未来能否在王府井商街立足仍需市场的检验。

开发与生存的矛盾

未来王府井发展是应该保留北京特色,还是变成汇集了众多名牌的世界级高档商街,在消费者心目中依然是见仁见智。

“王府井作为中国最繁华的街道,代表了中国的形象,世界顶级品牌自然必不可少;老字号要立足关键是要货真价实、有特色,并不仅是一个字号、一块匾。”经常往返北京和深圳的洪先生这样表示,他甚至觉得,正因为王府井成为了旅游商街,所以造成了一些老字号只关注外地游客,而忽视了对品牌、商品质量的维系,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己商品的品质,其中以小吃街最为典型。

“随着大街的改造,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就是一些沿街老字号逐渐淡出,起码是离开原来的经营地,而且商业开发和老字号生存之间有着很深的矛盾,并不是人们的主观意愿或者政府行政能左右的。”李军指出,王府井日前在建或即将开发的商业项目都是现代化的商业设施,而许多老字号的功能性质和这些项目并不匹配。

同时,由于王府井的金街地位,老字号的服务类型并不适合入驻这些地方,而老字号利润能力、收入水平的偏低都制约着它们的发展。

有全聚德、同仁堂的标杆引导,让人感觉老字号并不是夕阳西下。而从长远看来,传统商业文化的传承以及老字号的发展都需要企业的不断创新,而王府井商业街的业态构成仍然需要市场的选择。

改造之后仍需完善

韩健徽

早在前几年,政府就着眼于北京乃至全国,提出首都商业的概念。老王府井大街曾被称为“金街”,在全国都首屈一指。目前来看,新王府井大街的定位是国际商贸中心,这是一种国际趋势,其中也有其自身历史因素、地域因素。现在,人造靓丽景观已经形成,整个新王府井大街的硬件设施和国际上发达国家地区的商业区相比,也毫不逊色。

但是,王府井仍然存在由于各个商家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造成了各个商业企业个体定位与街道定位无法统一的情况。虽然近几年,商家们纷纷在硬件上下力气,可效果并不理想。

我认为王府井大街上的企业要想获得更大发展,不能单独依靠政府在硬件上的扶持,更要注重内部提升。正确处理好以下十种关系——单位商场和商业街区的关系;短期效果和长期效益的关系;商品特色和功能服务之间的关系;立足北京和面向全国的关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商业零售和商贸中心的关系;市场定位和动态调整的关系;商业规划和招商引资的关系;历史资源和发展创新的关系;快速发展和适度规模的关系。

同时,王府井有它独特的优势,历经700余年沧桑,多年积淀的商魂,以及它所具有的奇特的商脉,特殊的地理位置,都孕育了无数商机。这是北京乃至全国其他商业区无法比拟的。多年持续的改造突出了这种优势,但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仍需要时间来证明。而对其他商业街来说,其借鉴性并不好比拟;因为所有的商街改造政府投入、投资大,预期更大,有利有弊,值得思考。

另外,如果要建设中央商业区,目前的王府井还缺少相应的服务业企业,同时交通并不便利;而810米的长度,似乎让人觉得黄金地段没有完全发挥黄金作用,所以王府井完全可以适当地延长大街长度。

一条商业街的价值观

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北京的旅游业也芝麻开花,节节高,“登长城、览故宫、逛王府、吃烤鸭”,成为每位到京游客的经典线路,而在吃喝玩乐购的行程中,王府井大街是人们的必然选择。

相较西单、前门两条传统商业街,王府井承载了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底蕴,历经百年风雨的沧桑变化后依然充满了时尚的都市气息,被称为中国的香榭里舍。

打造时尚“新金街”

1999年9月,经过多年整治改造后正式“开街”的王府井,让人眼前一亮,从市政管线、商业建筑、街道设施、园林绿化、灯光照明等各方面都脱胎换骨呈现出国际一流商业街的风范,并掀起了全国的商街改造热潮。自此之后,王府井的自身改造、完善工作就从未停止,2002年后,借助奥运契机,王府井的新一轮开发热潮又逐渐兴起。

“历史上的王府井大街是自发形成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才进行引导性的规划;但是决定王府井发展的最终还是市场和消费者。”王府井地区建设管理办公室宣传部副部长李军告诉记者,“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目前王府井的多数商家都在向高档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而这也是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定位的结果。”

与之前基础设施的改建不同,王府井新一轮的改造,更多的是体现在高档商场的建设和业态的升级上。

2007年1 1月底,作为北京市传统四大平民商场之一的百货大楼,重磅推出营业面积达3万多平米的百货大楼青春馆,引进大量青春时尚品牌,开始了向时尚百货迈进的步伐。新的青春馆位于老百货大楼北侧,营业面积比原有商场面积还要大;由于二者的整体化包装,原有百货大楼内的商品档次也在逐步提高,许多奢侈品牌也开始入驻其中。

同时,在北京市率先撤掉百货店柜台、引入品牌化经营的新东安,也在香港新鸿基地产集团斥资3亿元人民币的投入下全面翻新,锁定25岁至40岁高消费的人群为目标顾客群,并相应提升商场档次。

另外,本身就定位高端的东方新天地,即将开业的外资百货银泰乐天,只经营奢侈名表和珠宝的澳门中心,尚在规划建设的王府井国际商城等都使王府井的品质、定位节节攀升。

“王府井升级改造,首先是整个市场品牌的增加,其次丰富了地区经营业态,而这种变化升级肯定是市场的选择。”李军坦言王府井未来的趋势就是更时尚、更高端。

冲破传统的国际化路径

一直以来王府井的国际化之路坚定并从容,自上世纪末与法国香榭里舍大街结成友好姊妹街之后,其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即将开业的银泰乐天、澳门中心无疑又为王府井注入了新的国际化时尚元素。

“这几家高端商场的开业对王府井原有的品牌、业态都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原来高档的品牌只是散见在新东安、王府半岛、东方新天地几个点,而这几家开业后对王府井整体品牌档次的提升、整合有很大的作用。”李军表示高端百货的聚集性对吸引国际一线品牌有着直接的促进。

据了解,目前北京77%的市场占有率,新增的几个项目都是以国际顶级品牌为主。将来成为北京的国际时尚发源地和风向标似乎非王府井莫属。

不过,在王府井积极向国际化迈进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担心这些顶级品牌云集、高端扎堆的几大商场能否实现错位的差异化经营,能否在相隔咫尺间实现共赢。

对此,李军认为:目前即将开业的大型项目大都采取与成熟的商业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由国际知名管理集团输出管理,例如银泰乐天、王府井希尔顿酒店以及未来的王府井国际商城等;而所有商场的市场定位、运营管理、商场布局、品牌组合、服务理念等都会按照输出方的模式运营,这样合作经营的好处就是解决了整体市场定位和商场定位的问题,而消费者自然可以按照已有商场品牌的服务、品质来选择自己的消费。

“这些知名度很高、拥有雄厚实力的商业品牌在同一条商街上,肯定既有竞争也有错位;如果做不好会有一些危机,但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商业地产的开发已经逐渐理性;加上专业团队的管理,会带动王府井整体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品质,比单独创造一个商业品牌更容易得到市场认可。”李军直言。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007年北京市东城区政府在王府井启动了一项涉及13个项目的“第二商业集群”计划,包括王府井时尚广场、澳门中心、银泰乐天、王府井国际品牌中心、海港大厦、北京饭店二期在内商业类、酒店类等多种商业类型。

“从整体的升级完善方面出发,王府井还需要增加厚度,在现有一条街的基础上,增加区域、街区的概念。”李军认为,目前王府井的业态、功能都还相对单一;如果王府井大街能和相邻的、交叉的街道,若干个区域从功能上、特点上、业态上相互补充,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形成一个聚集区,那么整个王府井都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据了解,目前规划的王府井商业区总面积为1.65平方公里,南到长安街、东到东单、西到皇城根遗址公园、北达美术馆都位于王府井商业区内,其商业商务设施的总建筑面积接近300万平方米。在这个区域里所有的商业开发项目,都是位于商业区之内,包括餐饮、酒店,这个区域的规划面积,总体量300万平方米。

同时,在寸土寸金之地的王府井,其70%的商业设施为购物业态;而文化、休闲、娱乐类商业严重缺乏,这远远满足不了居住、工作在周围十几家高级酒店的众多商务人士的需求。而完善王府井商业功能,并逐渐形成特色,增加新型业态,促进整个街区的协调互动等则成为王府井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商

王府井商业街背景小资料:

长度:核心街区810米;

宽度:40米左右;

业态结构:拥有购物中心、百货、专业店、专卖店等多种业态的复合型商业街;

客流量:全年日均25万人次;

商业规模:核心街区商业总体量为35万

平方米;奥运之前将会增加至45万平米

渐行渐远崔 篇3

2001年开始在中国就有着一大群每天没心没肺在网吧里玩着《星际争霸》的人们,他们每天可以只用三块钱来解决自己的肚子,他们可以每天只睡不到五个小时,他们更能为了游戏一周甚至一个月都不离开网吧半步。他们的这些行为,在多数人的眼里都是不可理喻。甚至有些疯狂,但是在这群人的心里,他们都藏着一个电竞梦。他们的心里比谁都明白,他们今天付出的汗水,就是为了等待能在WCG赛场上扬名立万的机会。

去年。WCG组委会宣布2012年与2013年连续两届WCG世界总决赛将落户中国昆山。所有的人都在幻想着中国电子竞技即将迎来的又一次井喷。时间还不到一年,淘气的WCG组委会又宣布了一條让全球电竞粉丝沉默的消息,WCG即将进行转型,手机类游戏将取代PC类项目游戏,成为未来WCG的重头戏。当World Cyber Game变成了World Cellphone Game时,悲伤,沮丧,沉默,愤怒的全球电竞迷将自己的矛头瞬间全部对向了WCG!“我们需要的是电子竞技,而不是《愤怒的小鸟》!”最受伤的还是中国昆山,网游调侃道:“没有了星际,魔兽,CS等经典游戏的WCG,谁还会去现场?”

好在WCG中国主办方NeoTV以及昆山市政府的努力争取,从现在的最新情况来看,WCG项目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但PC项目并不会直接被取消。而是在今年昆山的世界总决赛中保留《魔兽争霸Ⅲ》项目。另外DotA还有可能首次进入WCG世界总决赛,但是《星际争霸Ⅱ》以及《反恐精英》,《FIFA足球》的命运就不得而知了。从项目的保留来看,极具东道主色彩。而从WCG的大体方向来看。电子竞技与WCG这两位挚友。也是渐行渐远了。

渐行渐远渐无声散文 篇4

儿子回来又走了,背起行囊独自远行。背后粘满我的失落和不舍。回想这一个月,空洞的苍白。除了一张凌乱被窝里熟睡的脸和一个握着手机斜倚沙发的身影,没有爱的具象和表达。

感觉儿子离我越来越远,是从婆婆发现他隐在头发里的那个伤疤开始的。他心平气和地讲述,去年暑假开学第二天,他举着伞在雨里奔跑,不小心撞在一扇高高敞起的车后盖上。大雨瓢泼,他埋头继续跑,直到找到避雨的屋檐,和他在一起的同学才看到他满脸淌血的恐怖。去医务室缝了三针,戴了半个月头套,爱美的他对我对家人只字未提。儿子对婆婆说,不敢告诉我妈,她没事就爱瞎操心,大惊小怪。婆婆悄悄对我转述,孩子大了,多懂事!我却从孩子的懂事里读到了距离,读到了千里之外他的成长与陌生。我将会不会得破伤风、会不会成为永久疤痕这些担忧埋在心里,在他熟睡的时候,轻轻拨开他的头发,看成长留给他的印记。

春节放半月假,可以在有限的时日里尽尽当妈的心,为他洗衣做饭,陪他共守时光。每天都问同样的话,儿子,吃啥饭?回答仨字,不知道。再问,咱吃啥啥吧?不吃。再换,直到他勉强同意,便乐颠颠地奔厨房忙活,洗、切、炒、蒸、煮,像等待一朵花开,满满的耐心和爱意。儿子的表现却没有我预想的满意。问,味道咋样?还行。喜欢吗?差不多。他晚饭十有八九在外面吃,和同学AA制,街头小吃,麻辣粉、烧烤、肉夹饼,还有大米盖饭。

一日三餐如常做,实在变不出啥新鲜花样。像所有的北方人一样,我喜欢小米饭萝卜菜,喜欢面食,将擀面、拉面、刀削面,馅饼、瓜饼、卷薄饼这些家常便饭做得精精致致,色味俱佳,自我感觉貌似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儿子打小不喜欢面食,门出久了,对家乡的面食更有嫌弃之感,说干饭太干,汤饭无味,就爱吃大米,炒菜或者盖饭。我从网上翻看他喜欢的一些菜,超市里买来食材、调料,搬着菜谱也做不出他想要的味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想一街两行的风味小吃店,再怎么嘚瑟也做不出地道的原汁原味。就像十大碗、烧豆腐,只有在高平这块土地上才能吃到纯粹的正宗货。

看到一篇文章,一位妈妈将家乡装进行囊去看儿子,包里装满妈妈手艺、家乡小吃。打开来,浓浓的家乡味、妈妈情。我擅长的家乡饭菜却不受儿子欢迎。天南地北,鲁川粤淮,我想象不出那些遥远的`异乡风味。独在异乡的游子思念故乡,妈妈味道是最深的念想最醇的亲情,是化解乡愁的美味佳肴。可儿子没有这样的情结。我空空的失落。拴不住儿子的胃,我似乎失去了所有拴住他的资本,手里的那根风筝线也摇摇欲断。

围坐沙发上一起看一档春节贺岁节目,出门在外的孩子通过电话、微信、电视给父母拜年。我问儿子,你以后也会这样吗?他不假思索,当然,我怎么可能每年都陪你过年呢?我无语。是啊,他怎么可能每年陪我过年呢?

儿子又要远行。临行前一天晚上,他边收拾行囊边对我说,妈,暑假不回来了。我说,嗯,不想回来就不回来。我说,想走吗?不想。为啥?压力大。想想所有的付出都需要和一个叫前程的东西挂钩,感觉太浩瀚,又太渺茫。那毕业回来?不回。我心意酸酸,泪往上涌,你不回来,妈去看你。他笑笑,行,我去车站接你。

送儿子到火车站。候车室外,黑压压都是送行的家长。孩子们背小包,拖大包鱼贯而入。两个高大威猛的车站工作人员挡在门口,只为背行李的人放行。家长贴着玻璃窗翘首以待。隔着一层玻璃,里面是放飞的小鸟,外面是留守的老鸟。汽笛一声长鸣,小鸟展翅飞翔,飞向不可预知的未来。老鸟黯然神伤,既心疼孩子在外打拼的不易,又祈祷孩子有个美好前程。

年年岁岁分别季,岁岁年年父母心。父母总想用自己的爱为孩子建筑一个亲情的港湾,一个坚强的大后方,心在远方的孩子却把这份不舍和疼爱当作远走高飞的羁绊。直到发现远方并不像想象的那般可爱那般富有诗意,直到发现远方并不像想象的那般铺满鲜花和掌声,他们才会去理解父母的牵挂和苦心。可这条路不走又怎知是弯是直?放飞放飞,不放怎会飞翔?又怎知天有多高地有多阔?

孔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家,不出远门,如果远游要告知父母去处。强调的是孩子赡养老人的义务,但也不反对孩子有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在那个慢节奏的年代,没有宽敞大道,没有交通工具,更没有动车飞机,出趟远门山高路迢,一年、数年,甚至要耗上半辈子的时光,分离即是永别。有此一说,可以理解。但在如今这个科技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一日千里早已不是神话。世界就是一个联合国,只要多金,想去哪里去哪里,天涯海角任你行,五湖四海任遨游,再遥远的距离都不再成为距离。但人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心的隔膜,千山万水,难以抵达。就像儿子,他人无论在哪里,心却在远方,我穷尽心力又怎能将他羁绊?

渐行渐远的记忆帽子散文 篇5

现在的孩子,虽然也戴帽子,但和我们小时候所戴的大不相同,一则戴帽子在上学孩子那里不常见,除非夏天戴遮阳帽冬天戴棉帽;二则现在的帽子五花八门,种类和样式要比我们那时丰富不知多少倍。我们戴过的帽子虽然不多也没现在的好看,但戴帽子的岁月却是难忘的。

记忆中的帽子大多是八角帽,帽檐是内装塑料板的那种,颜色大多是蓝的或者青的。除此之外,就是冬天的棉帽。八角帽有从商店里买的,也有自己家里做的。一顶帽子说起来也不贵,只有三四毛钱,但戴到头上,可是轻易不下来,除非实在破得不成样子了。条件差一点的或者家里做新衣服时有碎料的,就有母亲或许姐姐给自己缝制一顶新帽子。要是能够在上面缝一颗红五星,那会是多么的神气呀。我们到学校的时候,也会戴着帽子。由于经常流汗,帽子也容易脏。要是不太讲究卫生的人家的孩子,他的帽子经常总是很油腻的,就会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我们上二年级的时候,流行过一种网兜状的帽子,样子和八角帽相同,只是是网状的,感觉很凉爽。记得班上年龄比我们大的一个同学,戴了一顶那样的帽子,大家都很新奇羡慕,结果他说他们家里就卖,于是男生纷纷花了两毛钱,让他来的时候买一顶。结果他背了几十顶帽子,一抢而空。不知被谁告了状,他也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现在想想,那时人们的观念中,学生做生意,被看做是不务正业,要是放到现在,他可就是具有商业头脑的小天才了。

后来流行军帽,感觉戴上它五角星闪闪发光,会是多么神气呀。军帽一开始只是在高年级同学中间流行,慢慢就普及了。买不到军帽的人,也会死乞白脸地央求家里人给自己做一顶,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弄一颗五角星缝在上面。我们上中学的时候,流行起了鸭舌帽,戴在头上,就像电影里的特工人员一般的感觉,用现在的词语形容就是“酷毙了”。等到参加工作的时候,随着西装在普通百姓中间的普及,帽子也就渐渐从人的最高处悄然退下,除非冬天戴棉帽,平时要是戴上帽子,怎么看也感到别扭。当然也有秃顶的人把它当做装饰品。

冬天要戴棉帽。有的棉帽是家里用布、羊毛或者棉花缝制的。棉帽最大的特点就是两边有两个大帽耳,平时翻上去,用上面栓的带子系住,冷的时候把帽耳放下来,就会把自己的耳朵捂得严严实实地,要是脖子里围一条围巾,就感觉不到一丝的寒冷。卖的棉帽,除了里面装棉花外,帽耳外面是一层绒,那就更加暖和。还有仿制军帽的棉帽,更加好看和暖和。不管条件怎样,大人们都怕自己的孩子冻坏,所以总是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孩子穿戴好,哪怕是自制的帽子,也总是尽自己最好的条件和最大的努力的。

头是人最高贵的部位,帽子也关乎到一个人的尊严。不管多么破旧的帽子,都是不容他人亵渎和侵犯的。那时我们常说的一句顺口溜是“欺人不欺帽,欺了人家的锅锅灶”。亵渎别人的帽子,就像是破坏亵渎人家吃饭的锅灶,哪怕是最软弱可欺的人,也是无法容忍的。所以一旦自己的帽子被别人不小心踩在脚下甚至从旁边路过,也要吐几口唾沫,把晦气除去。如果搞恶作剧从别人头上摘下他的帽子,就会发生冲突的。尤其是帽子千万不能被女孩子踩在脚下,或者随便摸弄玩耍,否则你就会被别人看不起。谁踩了你的帽子,你就要拿着帽子在他的头顶绕几圈,也就是人们说的“燎一下”,这样才能将有可能带来的晦气冲走。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就发生过关于帽子的一件有趣的事情。班上老师不在,因为我是班长,老师嘱咐我维持秩序,但一名同学坐在教室外不进门,不管我怎样叫他,他都无动于衷。没办法,我只好拉他,不知怎地,就抓住他的帽檐拉,谁知他的帽子早就破旧,一拉,糟啦,帽檐就被撕下来。结果可想而知,他不依不饶,认为我“仗势欺人”,没办法,最终赔了他一顶新帽子,他才善罢甘休。现在想起,真是有趣。

渐行渐远且行且惜的抒情散文 篇6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知,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随着岁月的流逝,青春也早已不在,昨天所经历过的,或许一转身便忘记了。可是,几十年前的记忆,却渐渐清晰。无论是如何的惦念,有一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一些感情,念着念着!就淡了、、、、、、!

又是一年的清明时节,泪雨纷纷。一如往年一般,那幽幽的问候便早早从电脑荧屏那边传来:“今年,你还来么?!”。面对着雨丝脑海中勾勒出故乡之景,那里有太多的回忆,特别是那些在记忆中深深惦念的人,如何不去?

一路的颠簸,把故乡的泥土踩在了脚下,异乡的游子回来了啊!那老屋窗外的梧桐树,你还在等着我么?!

一点凝思,几处闲情。游走在故乡的繁街上,插肩而过的都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容。岁月的帷幕,为故乡拉开了新的`景象,可每一处都深藏着许许多多的旧时痕迹,每一处都蕴含着曾经那些美好色彩的梦想,而我,却成了故乡最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路行去,那满街的梧桐树早已消失不在,一份失落瞬间抽空了心灵,惊咋了惆怅,那片片金黄的梧桐落叶遗落在了风中,裂帛了忧伤。老屋窗前的那颗梧桐也消失了,唯有留下一小截根躯,像是怀着一句承诺,等待谁的归来。

那迎面而来的熟悉的面孔是你么?那亲如手足的哥哥!当我满怀热烈的呼唤,望见的,却是你眼神里的淡漠。如今白发满鬓,容颜苍老了半生,你是否还记得少时一起同窗,玩时一起嬉戏,累时一起闲谈,那种最完美最纯洁的亲密无间的友谊?迷失的目光凝望到的是天与地合一灰色的失落,那最浓的情缘是不是回不到最初了,咫尺天涯,前半生的记忆,以零落成泥。两相忘,牵念回眸一朝弃,我!是不是已经成了你生命中的过客?在这春季盎然的季节,我把怀旧的心,化为冬眠的彩蝶,祈望着能在你的生命中重新飞过!

带着千帆过尽后的沉寂,眼眸处的风景渐渐变凉。那些从小望着我长大的老人也唯剩不多,该走的,或是坟茔处荒草凄凄了吧!那些还健在的,能看一眼便是一眼了。长长的一声叹息,压抑不住唏嘘,人生一路旅程真短啊!来时没有带来什么,去时也带不走什么,也留不下什么,聚散离合,原本就是一场梦,老去时的黄泉路各走各道,谁也不是谁的谁。

守候着一份深情,花落的瞬间,如梦空欢。可否是在每一个繁华的背后,一如花样的年华都无法把曾经定格永远?心若无歇息的地方,在这个清明忆故的季节,我选择了放弃守候。那些期待意境中的温度,弹指间再也回不到从前。谁念昔年?唯有把那无数的怀念化成心底那一道永不泯灭的痕迹。

情深深几许?豪华盛宴,饮一回醉一回。后会无期,他朝再聚遗忘烟波里。掩饰着眷恋与不舍,在无法确定那些曾经路过的美好,是否已经有了距离的产生,我把梧桐树下的承诺,悄悄地放在了有人守候的地方,不道离别,见或不见,它都深藏在了记忆的深处。

周庄作坊,渐行渐远的农耕记忆 篇7

而在周庄, 这个被陈逸飞画入《故乡的回忆》, 被三毛流着热泪唤作前世故乡, 被无数纷纷纭纭慕名而至的人们成为梦里水乡的古镇, 居然就有十几处手工作坊, 居然还保留着我们童年时代熟稔的场景:打草鞋、编竹篮、推拉磨、垒砖瓦……虎头虎脑的花布鞋, 形形色色的陶罐酒, 叮叮当当的铁匠店, 草药飘香的中药铺——急急忙忙地寻过去, 又慌慌张张返回来, 扶着被叠靠在屋檐下的木门板, 我半天才回神来, 赶紧举起相机, 记录我意料之外的周庄惊喜之旅——

草鞋, 在古代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不借。原意是指其原材料随处可见, 编制简单, 人人皆可自备, 所以犯不着去借。呵呵, 我们的祖先真是大智大慧, 四大发明之外还有中医草药瓷器不说, 这草鞋的环保和使用, 搁在今天也依然算是卓有远见的一说。中市街的这家“竹草编”, 很显然是以展示为主——一大一小两双草鞋, 或悬挂墙壁, 或平放木板, 仿佛早已做好准备, 随时都让你一抬腿, 一伸脚, 即可与青草来个亲密接触:江湖游侠也好, 乡野草民也罢, 甚或原生态环保秀, 大可招摇过市, 款款而行。周庄人见多不怪, 皆以善意的微笑鼓励你。况且, 脚底的感觉一如按摩, 麻酥酥非常受用。

再就是竹编。在“方便袋”没有问世之前, 我们的祖祖辈辈婆婆妈妈们, 一生都离不开这手工编织的竹篮竹篓竹筐等一系列竹器。剖竹为篾, 青黄两色。质地柔韧, 工艺简单, 可疏编成竹篮竹筐, 密编为竹箩竹桶, 造型奇特的有竹畚箕, 竹斗笠, 做工精细甚至穿插图案的有竹席、竹榻、竹匾, 几乎所有日常用品所需的容器都能够以竹编完成。记忆里的小山村, 我曾用洗碗的竹篮网过鱼, 妈妈用竹篓采过茶。夏夜的凉床和竹席, 经过井水的洗擦, 变得格外凉爽。而童年的玩具, 最难忘的, 就是外公亲手为我编制的竹蜻蜓, 和竹蟋蟀……周庄的竹编历史也很悠久, 清代就在镇北边形成“篾竹埭”, 类似于现在的小市场, 专门生产箩、筐、箕、匾、榻、席、桶、篮等生产生活用具。传承至今, 其竹编细密有致、坚实耐用, 很受四方八邻们的欢迎。作为竹编工艺品, 其新颖别致、小巧玲珑的造型也博得不少游客的青睐。

“圆作坊”, 其大师傅在我们家乡叫做“桶匠”, 意为所加工的均为木盆、木桶之类的圆形木器。迈进铺子的第一眼, 我就被师傅背后的大澡桶所吸引。现在水疗养生很盛行, 所有SPA水疗中心都少不了以原木的澡桶来代替浴缸:泡在温暖的、被水浸透的木桶中, 原木的清香, 木质的醇厚, 远比冷冰冰的瓷盆要舒服受用得多。还有就是上了油漆的小家具:清水漆盆啊桶的, 大都是寻常人家的生活必需品。而上方刷着紫红油漆的, 则专门为新婚嫁娶定制的, 其中就有新娘陪嫁最私密的几样:脸盆、脚盆、水桶、马桶。呵呵, 凑近一看, 果然有金漆的“囍”字, 和“早生贵子”的字样。另外还有全套的“礼品装”:称钩子、金链子、一块硕大的如意锁, 合在一起的寓意就是:称心如意。不知道那些热爱古典生活的人, 在举行中式婚礼时, 会不会四抬八抬大红花轿之后, 迤逦而行的, 是几十抬扎着红绸布、油汪汪红彤彤的嫁妆尾随其后——那, 该是多么的火热幸福, 又是怎样的妙趣横生啊!

都说时尚变脸快, 五年十年一个轮回。没有绝对的落伍, 也没有绝对的时髦。但早些年, 任是谁也乐滋滋地要穿皮鞋, 而觉得布鞋再舒服, 再“养脚”, 也是笨头笨脑, 难登大雅之堂。也许是中国风的渐渐雄健?也许是环保概念的深入人心?也许“越民族的即是越世界的”地讲求个性?……反正, 中式传统服饰的复古, 令越来越多的人, 重又开始寻着找着这千针万线纯手工制作的花布鞋了。窄窄的周庄贞丰街, 闹市深处有家“绣花鞋艺”, 售出的都是孩子穿的虎头鞋, 厚厚的千层底, 艳艳的花缎布, 一色儿镶着大红边——没有合适的娃娃可送, 我就挑了两双权当做工艺品送给属虎的闺蜜吧!而这几位头裹花毛巾、身着花罩衫、扎着麻花辫、结着红头绳的阿婆, 俨然成了周庄民俗文化的代言人似的, 早已对摄影师和游客的镜头见多不怪, 安之若素了!

梳艺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古代汉人, 无论男女老少均留长发不剃头, 所以梳子几乎是随身必备之物。又因贴身私密, 往往也成了古人表达情爱的信物。巧的是, 老公也曾在“谭木匠”的店铺里选购过一把指甲盖大小的桃木梳, 一根红线穿着送给我, 挂在胸前, 寓意“舒心”。周庄的梳艺店很多, 但多以牛角为原料。迷楼边上也有一家。虽然老板挂着个“谢绝拍照”的牌子, 但见我眉开眼笑地买了他好几把梳子, 也就温和多了, 很热情地问我:要不要刻字?我这才提出想看他制梳。呵呵, 他一边点头开始动作, 一边很配合地介绍起出料制坯等流程:将牛角锯开成片, 高温蒸煮软化便于压平, 烘干晾晒, 得到角梳坯。梳坯按预先设计的式样锯模, 出片齐口后剔制梳齿, 打磨梳面后, 就能加工梳背弧形。刮磨梳背、梳齿, 便可以用细砂抛光。

木雕刻很是奇特。首先是香, 扑面而来的樟木香, 一瞬间就将人拉回老祖母的樟木箱时代。那里面可是珍藏着儿时的很多宝贝啊!再就是, 无一例外都是挂件雕刻, 拖着大红的中国结——很喜庆, 也很中国。

熙来攘往的人伫足不多, 偶有老外会指着那雕工精细的花纹, 向店家询问着什么。估摸着翻译起来也很为难, 这些以凤凰、蝙蝠、鲤鱼、玉兔为主角的图案, 即便大街上抓几个中国孩子问问, 可能也是一头雾水吧?有时候, 喜欢也好, 热爱也罢, 都源于内心深处的一种情结, 至于知不知“花好月圆”“丹凤朝阳”, 懂不懂“五福拜寿”“八仙过海”, 俨然已不重要了。捎上一两个, 挂在厅堂白墙, 望一眼, 感觉内心深处的某种记忆被唤醒, 变柔软……

一看到那种色彩鲜艳、提拎方便的小酒罐, 我就忍不住发痴:美其名曰买回家送给爷爷, 其实也知道, 他老人家北方人, 南下几十年也只认高度白酒, 而喝不惯江浙一带的花雕。最后只落得给妈妈做菜当料酒, 但毕竟物尽其用为菜添香, 大家于是都很领情很开心, 也不枉我辛辛苦苦地背回家了不是?洗净之后, 再被我大大小小地收留了插花用, 或当雅玩供着, 凝望间自有一番旅途中的咀嚼, 与回味。到周庄也不例外。源丰顺酒坊原为周庄万三酒厂, 在古镇上改设作坊, 无非是换一种方式来展示周庄万三酒的酒文化。诚如技术如何精湛, 传承如何独特, 是“万三黄”, 还是“十月白”, 估计游客们都和我一样, 在乎的是周庄带回去的万三酒, 图的就是那个陈旧的新鲜味儿。

对周庄糕团店的印象很深刻。

一次是冬天住在江南人家客栈时, 大清早溜出来找吃。一溜排木板店铺都还没开启, 只有一家也是刚刚开门——伸头一看, 热腾腾的蒸笼旁正忙乎着一对年轻人。趁着他移开蒸笼盖递给我糕团的同时, 我赶紧抓怕几幅热糕团的尊容——可是, 那雾气总是遮了我的镜头……结果, 那小师傅就很有耐心地等我左拍右拍前拍后拍, 直到满意为止。还有一次, 是傍晚时分路过那里, 亮堂堂的日光灯下, 他们俩还在忙碌着, 且身边又多了一个帮手——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儿, 举着白乎乎满是面粉的小手, 正学着爸妈的模样搓糕团……更多的白天, 周庄糕团店就是眼前这幅情景:人们排着队, 等着, 候着, 新做的糕团出锅来……

和国画油画等相比, 芦苇画显然是怡情养性的小我雅作。但我依然非常喜欢她的简洁, 甚至简单:暗黑的底色之上, 或倦鸟归返, 或月上梢头, 或是江枫渔火, 或牧童横笛, 再大一点, 也就“竹林七贤”“八仙过海”之类吧, 总归还是诗情画意, 韵味无穷。周庄地处江南水乡, 河滩水湾, 蒹葭苍苍。那苇叶、苇穗、秸秆, 都是制画的好材料。经过巧手艺人的修剪、熨烫、粘贴, 再加工润色, 置入精致的画框内, 不论自己赏玩, 还是馈赠友人, 均可长期保存, 添得野趣几分。

蚬江渔唱, 这是一个躲在角落里的记忆。

当双桥富安桥和中市街北市街, 人来人往挤挤挨挨的时候, 这里因在后街僻巷而显得孤单。尽管, 院前, 三位阿婆日复一日在织网, 唠家常;门内, 有许多泥塑的, 木雕的, 石刻的人家渔船。解说词的配乐声中, 热情的大嫂见我多问了一句她的腌菜心, 就非要我尝一口才肯罢手。

蚬江渔唱, 已成为风光片一景。

……

渐行渐远渐无书 篇8

不知怎么的,就想起了欧阳修的那首词:“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渐行渐远渐无书,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病。

闲暇之余,整理旧物,书橱里哗啦啦地落下一堆信件,原来是学生时代的书信,厚厚的一叠,散落一地。有单线信纸、双线信纸,还有花样信纸,淡蓝色的字迹微微泛黄,内容也是学校琐事云云,只是青春的痕迹力透纸背,如今拈来,往事一幕幕,如电影般在眼前闪过,那些记忆鲜活如初。

花样年华,谁没有自己的小秘密和小烦恼?父母说不得,老师说不得,只有年龄相仿的同学才能产生共同话题。在书信里,我们肆意挥霍着喜怒哀乐,以及与年龄不符的多愁善感,还有同学们之间相互拌嘴皮的事儿,倾诉着对升学压力的无奈与叹息。

有一封是折成心形的书信,通篇英文。那时的好友读大三,正在备考英语六级,用英语写信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当我打电话告诉她这封英文信时,已为人母的她竟然已经不记得,自己曾经用英语写过信,还费心地折成心形,既而唏嘘一番。

还有一封笔友的来信,整整五页,细述异地的天气晴暖、地方特产以及风俗人情,文采斐然,令人浮想翩翩,身未动,心已远。如今的彼此,早已失去了联系。

渐渐地,书信变得遥远而又陌生。

如今,一根网线联通世界,方寸荧屏里你来我往,无论世界的哪个角落,都能即时视频、即时对话,交流与问候变得简单、方便。纵然如此,我们的话却越来越少了。

每天打开QQ,准时登录,看看谁在线,通过说说和微博,观察着别人一点一滴的变化,反复着“展开分组”和“关闭分组”。遇见久未谋面的朋友,又没有了共同语言,多是尷尬,只好说句“你忙吧,不打扰你了”的客套话。渐渐地,挂着QQ隐着身,偶尔进入自己的空间,看看哪些人还在意着我,访问过我的动态,接着下拉,下拉,再下拉……于是,网上流行起一句话:“有一种崩溃叫密码输入有误,有一种惊慌叫账号异地登录,有一种悲伤叫在线对其隐身,有一种感情叫隐身对其可见,有一种失落叫你没访问权限。”

渐行渐远的,或许不只是书,还有情。

(据《今日玉环》周金花/文)

渐行渐远 篇9

因为,不管何时,她总是喜欢眯着眼睛唱歌.她心情总是很好,真的,说实话,我挺羡慕她来着。

她总是喜欢嘲笑我,说我唱歌像鬼叫.我不理她,她自顾自的高兴,也不理我。

看吧,那就是她,一个可爱的孩子。

她很喜欢写东西,写得乱七八糟,看了叫人头疼。

因为,我和她都是那种和流行背道而行,总以为是超凡脱俗,我们能自顾自的高兴,我们又高傲又可怜。她拉着我,一起眯着眼睛写一些无聊的文字,一边唱一些可爱的小曲。我们总是又清闲,又忙碌。

我总是喜欢低着头,一边望地面,一边走,她总是喜欢昂着头,一边望天空,一边跳。

我们总是如此高调又如此低调,如此如此。

她忙了,忘了,越来越自信了,离我越来越远了,再也不需要我了。

是啊,她那么一个优秀的女孩,我凭什么和她做朋友。

没有资格。

实习周记:渐行渐远 篇10

阳光撩开了重庆慵懒贪睡的眼眸,漫步于玉兰花开、桃李拂柳的南开校园,感受着春日暖风的熏染,青春,在这一季,恣意绽放!

每每看到活泼可爱的学生们在上操的时候跳着江南style,摆手舞……不由得就会想起自己高中的那些时光,好像离的很近,又好像很远。如今,又站在了高中的校园,又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高中生,却发现自己再也不是那年上高中的那个自己了!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也不禁问自己!

来到南开的第二周,似乎要快了很多,因为自己忙了。时间总会在人忙得时候才觉得不够用,所以才总是错误的认为时间多么不公平。自己这一周的忙碌其实是个美丽的意外,至少对于我来说。一直听说南开不会很早就给实习老师放课,当然了,我也做好了乖乖听课的准备,意外的是,高一年级的一位语文老师出差四天,让我和另一个高一实习生给她上课。当时很高兴,能怎么快上课,但让人担心的是她带一个清北班,是最好的班,又带一个国际班,最语文最差的班,两个极端,让我如何是好啊!邵老师对我们竟很是放心,让我们大胆得去讲,随后和我倆交代了一些重点的地方就走了。接下来的日子,我就在不停地备课,试讲,讲课中度过。

第一节课是在清北班上得,由于没有老师听,自己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所以比较放得开,一节课上下来,我发现更多得不是学生在向我学到了什么,而是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基本上我设计的活动,问题,他们进行得都很顺利,他们的回答也很让我震惊,一些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超出了我的想象,感觉给他们上课,不是我在传授知识,是我们一起在探讨,商量,每次学生回答完,我发言的时候都不能说“老师说一下正确答案”或者是“老师来总结一下”,我总是会说,“好,我来谈谈我的看法哈”,真正的上课了,才知道了什么叫做教学相长!第二节是在国际班上得,同样的课,确实截然不同的效果。国际班只有二十多个学生,并且可以说个个是土豪。他们接受的是双语教育,上得是美国课程,参加美国的高考,因为不考语文,所以语文对于他们来说就相当于文科生学物理,理科生学历史,所以,你懂的啦!整个课堂只要一提到有关语文知识方面的,全班鸦雀无声。所以第二次给他们上课,我就改变了策略,和他们聊天,把时间给他们,他们每次上课都有演讲,学生会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一些小活动,课堂有声有色!他们喜欢看哈佛《博弈论》,《经济学》,他们喜欢篮球赛,他们喜欢自己组织活动,他们憧憬着国外的另一片世界,他们为着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大学努力着,当然了,他们是富二代,他们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不考)他们个性强,他们不爱受约束……这就是他们和清北班的那些孩子的不同,这也许就是中国式教育和西方式教育的不同吧!我深深得觉得,出国不是必须的,但是一定要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自由地接触并感受中西方文化的环境!因为,两种文化缺一不可!

中东和平渐行渐远 篇11

谁在丢失中东和平?

导致目前中东局势进一步恶化的关键因素在于以色列新政府的强硬政策。沙龙政府成立以来,不仅未给业已艰难的中东和平进程带来一丝曙光,其强硬政策使中东地区陷入血腥和苦难中。以色列现领导人沙龙表示,未来巴国的主权范围只能限定在约旦河西岸42%和加沙地带70%的土地上,对外边界将由以方长期控制,巴国不能拥有军队。4月,沙龙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他的拖延战略,他称再过10年到15年,以将成为一个实力更加强大的国家,在解决阿以问题中更占优势。沙龙还重申:以不会拆除犹太人定居点,不会从戈兰高地撤军,不会就耶路撒冷地位问题谈判,反对巴单方面宣布建国。另外,沙龙还向内阁提交一项增加3.65亿美元增建定居点的提案。以色列还将大幅增加安全拨款,以满足国防部门应对巴起义所需的额外经费。当然,以色列国内强硬势力占据上风,为沙龙推行其政策提供了基础。4月轰炸黎境内叙军目标时,安全内阁的13名成员中11名表示支持。以国防部长本-埃利泽表示,他不相信阿拉法特能够与以签署和平协议;也许以巴之间的和平要等到"下一代"巴领导人上任之后才能实现。他还批准以国防军在必要时,无需征得他的同意即可进入巴方控制区。

美国总统易人,布什对克林顿的中东促和政策持有异议,其和谈立场相对超脱,在一定程度上默认了沙龙的强硬立场,加剧了流血冲突。布什3月会见来访的沙龙时表示,美国将不会强制推行和平,以巴双方必须努力自行达成有关协议。的确,美国一直没有采取严厉行动向以进行实质性施压,相反还坚持反对联合国通过的谴责以过分使用武力的决议,阻挠联合国向巴勒斯坦派遣国际保护部队,同时继续向以提供数十亿美元的军援。美国的态度助长了以色列的气焰。事实上,中东和平进程能否向前推行,美国起着关键的作用。

阿拉法特的强硬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面临国内广大民众、反对派别以及各阿拉伯国家的强大压力。长期以来,"人阵"和"民阵"对奥斯陆协议持有异议,认为协议对以让步太大,反对再做让步。伊斯兰抵抗组织"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组织向来对和谈持有异议。另外,巴以许多重大问题如耶路撒冷问题、边界问题和难民回归与安置等问题,涉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埃及、沙特等诸多阿拉伯国家的民族和宗教感情及切身利益,阿拉法特必须考虑其他派别和其他国家的立场。从总体上看,阿拉伯一方在巴以冲突以来空前团结。5月19日,阿拉伯外长级紧急会议呼吁阿拉伯国家暂时"停止同以的一切政治联系"。埃及总统穆巴拉克5月20日警告说,中东地区局势将有可能最终导致一场"灾难"。阿方的强硬立场声援了巴方,但同时也限制着巴方的谈判空间。而且涉及具体国家利益和历史恩怨,阿拉伯内部矛盾重重,影响了阿拉伯整体的力量。目前要阿拉伯方面彻底放弃同美以之间重大的经济乃至安全利益,拿出1973年以石油作武器的胆魄来向美以施压是不太可能的。而阿拉伯国家不向美国施加强大压力,美国就不会轻易感受到根本利益受到威胁,它就不会向以施加强大压力,和平重回正轨就是一句空话。

美国慢慢走到前台

巴以暴力冲突持续,与此同时,叙以、黎以关系也十分紧张,4月16日凌晨和晚上,以军先是轰炸黎境内贝卡谷地的叙军目标,接着出动军队强行进入加沙地带巴方控制区。巴以冲突当前呈现为巴以矛盾为主,叙以、黎以以及整个阿以和阿美矛盾相互交织的状态。

目前,美国似乎认识到继续对巴以冲突采取超脱政策已经引起公愤,会严重危及美国的根本利益,美国到了该实质性介入和谈的时候。5月21日,美驻以大使以及驻耶路撒冷总领事会见沙龙,讨论当日正式提交的《米切尔报告》,《报告》呼吁巴以双方立即无条件停止暴力冲突,并采取步骤重建相互信任。同日,国务卿鲍威尔宣布任命美国驻约旦大使威廉·伯恩斯为中东特使,他将立即同美国驻以大使、驻耶城总领事一起,尽快撮合以、巴、约、埃四国领导人坐在一起讨论执行《米切尔报告》。鲍威尔本人也发表声明,为巴以双方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暴力冲突提出新办法。鲍威尔此举意味着布什政府可能要由幕后走到台前,积极参与中东和谈。5月27日,美国中东特使伯恩斯访问以色列,会谈中,沙龙表示以色列接受《米切尔报告》,同时希望这一报告能得到认真执行,在经过一段"冷却时期"后恢复以巴和谈。

中东和平胜算几何?

二十多年前,以色列与埃及实现和平,时过境迁,今天的问题远非当年埃以之间的领土问题那样简单,以色列的处境也不像当年那样险恶,在没有生存之忧的前提下要以色列主动放弃到手的果实是非常困难的。不过,以右翼势力应当明白,历经苦难的犹太民族不能把自己民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施加在巴勒斯坦民族身上,不能再借口"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而继续占领巴方的土地。

巴方、叙方以及阿拉伯整体方面也需做一些让步。巴方要求以色列完全履行联合国决议、不能有丝毫妥协,这在目前看是不现实的。回过头来看,去年7月戴维营会谈和12月华盛顿会晤未尝不是两次进一步深入谈判的较好机遇,以方已经表现出要做出前所未有让步的可能,现在沙龙提出的条件要比去年巴拉克出让的苛刻得多。在目前和将来实力仍将不济的艰难处境下,巴方注定将为和平继续做出悲壮的努力,个中得失,惟有时间和历史来评判了。

以色列需要拉宾式的、真正把和平作为理想的政治家,拉宾之后包括巴拉克在内的三任总理,很大程度上是把和平作为政治工具乃至幌子而不是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这是令人悲哀的;中东和平也需要一个有真正影响力和使命感的大国领导人来调停,克林顿既把实现中东和平作为维护美国利益来看,更将其作为一种理想和主观热望,这是难能可贵的。美国现任总统布什会怎样呢?

散文渐行渐远 篇12

师父割来芦苇秆儿交给少年天明,让他从河湾里吸上一口水。葱茏的芦苇上漂浮着轻软的白絮,清澈的湖水边跪坐着一个小小的少年,大自然的美妙图景被赋予了浓浓的人情。这河边该是跪坐过多少个满心虔诚的少年郎,才把那一缕唢呐的清唱传到如今?第一天吸水不成,倒是被汗水和泥浆糊了个大花脸。悻悻然回了家,师父立刻把碗里的白米饭刨去大半,师娘忍不住劝解:“娃正是长个儿的时候呢”,师父却冷冷地回了句:“我哪个徒弟不是从娃开始的?”年复一年的水清草长,代复一代的唢呐鸣响。

终于入了师门,徒弟天明从焦三爷手里接过唢呐的时候手不停地抖,那是焦三爷自己当学徒时用的第一把唢呐。“咱们唢呐也是匠活儿,是匠活儿,就得有人把责任负起来”,这话让天明的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从师父手中接过唢呐的那日便按着规矩起了一个誓:唢呐要离口不离手。他要把无双镇的唢呐担起来,传下去,代代罔替,一如自己接过师父的衣钵,接下师父的嘱托。在悠扬的唢呐声里少年郎长大了,少年天明知道自己的师父是方圆几十里一等一的唢呐好手,长大后的他更知道,自己的师父是这天底下无价的一等匠人,是艺术家,是传道者,是守望着春种秋收的一颗魂灵,是把黄土峁也能踩出道道的一个背影。

成了年、出了师的天明从焦家班的弟子变成了游家班的班主。他眼前是庄户家中的洋乐队,是不再给乐师行礼的酒席,是朋友嗔怪他不懂变通,是家人劝着他另谋生路。面对忽然陌生的世界,天明一遍遍重复着“我给师父发过誓的”,身旁的人终于也不再说什么。天明的眉宇之间聚集起师父一样的威严,举手投足当中也有了师父当年的端正——上一辈的匠人老了,活计却不会断气,无论世道怎样改易,“家伙事儿”总还是匠人们的“精气神儿”,这魂在人心里,这根在黄土地里。

不怒自威的焦三爷十分符合中国传统的“严父”形象。焦老爷子在戏里对天明有三回笑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第一回是少年天明躲在芦苇荡里学鸟叫,老爷子也藏在芦苇荡里,用鸟叫和少年应和;第二回是班主天明头一回接到了活计,买了烟叶和白酒来探望师父,老爷子喝得满脸通红,操起唢呐在屋里吹到一头睡倒;最后一回则是天明接过师父的唢呐,师徒二人共同完成了《百鸟朝凤》的绝响。这是作为匠人的焦三爷,最后一次对唢呐,对徒弟,对一切技艺砥砺和匠心传承的深深凝视。他知道自己已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更知道这技艺的路已有后人决心走下去。这一刻虽没有泪眼相看,却着实无语凝噎。

这就是《百鸟朝凤》,一位逝去的导演讲述的一个逝去的故事。故本片取材于吴天明导演最钟爱,也最擅长表达的中国民俗文化。西北的风土在镜头下缓缓铺开,那儿已湮没的过往便再度浮现。跟着镜头去把那逝去的往事再一一见证,是幸运,也是止不住的喟叹。吴导在拍摄这部影片时已届72岁高龄,曾经闭关修改剧本1月有余,创作中常常一边笔走龙蛇一边痛哭流涕。

影片以舒缓的节奏刻画了西北小镇唢呐人的喜怒哀乐,再现了往日生活的一隅,侧面展示了中国传统社区与文化正经受的巨大冲击。影片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两代唢呐匠人之间的师徒情感,表达出叙事者对传统文化的深沉爱恋。四季轮回,白云苍狗,平民的历史随着唢呐的鸣响从历史深处走来,幻化成那回不了头的昨天和街头巷尾再也不见了身影的匠人们。无论这余音如何的袅袅不绝,那唱词也终究是“明日黄花蝶也愁”。只是,面对时代的变迁和冲击,眼看传统文化的没落,无论是电影里的焦三爷还是电影之外的吴天明,更多的都是无力。片中有一段展现新老文化碰撞的桥段,出师后的徒弟带着唢呐班出活儿,遭遇“洋乐队”的挑战,进而引发一场混战,虽然未言结果,但输赢已定。后面徒弟也曾在师父面前落寞直言:“如今乡里操办红白喜事,都请洋乐队了……”;另外一个细节就是,焦三爷阻止徒弟离家外出打工,脚踩住行李袋,却被徒弟无声夺去,只剩徒劳;吴天明导演在片中用了几处象征性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规矩没了,传统文化消亡,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和管虎的《老炮儿》的表达不谋而合,为徒弟撑场、不惜咳血吹奏《百鸟朝凤》的三爷,和倒在冰河上的六爷又有什么不同呢?

与《老井》和《变脸》相比,《百鸟朝凤》的艺术技巧更为圆融。整个故事的戏剧冲突不多,情感表达也比较克制,整体色调偏向于清冷孤寂。更让观众体验到那一份坚毅的执着和义无反顾的果决。这是一幅关于黄土高原的风土长卷,一篇描绘匠人的幸福与孤独的人情诗篇,更是一部观察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关切文化与社群,描绘传承与创造的平民史诗。

电影终是要落幕的,但是黑夜里跳扑不止的萤火虫,灶台上装满了饭菜的大海碗,少年第一次见识8台唢呐时便睁圆的双眼,自师父手中接过唢呐时哭红的鼻尖,和那“唢呐离口不离手”的誓言……凡此种种,故事永不落幕。黄土地上蒸腾的热气不绝如缕,无双镇的青草散发着丝丝清香,唢呐从焦三爷家里传出来,飘在无双镇,飘在黄土梁,飘在那一座矮坟上久久盘旋,化作了一曲《百鸟朝凤》。焦三爷从太师椅上起身,又转身消失在唢呐鸣唱的乐音之中,恰如大师吴导,已然走入这民族的历史之中,留给后人的,唯有不绝的余音。

摘要:《百鸟朝凤》是流传于民间的优秀唢呐曲,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以此曲为主题拍摄了此生最后一部电影,这既是关于逐渐逝去的中国民俗文化的一曲悲歌,也是吴天明在自己生命历程的终点处画下的一个句号。既然老一辈视为珍宝的东西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无法被原模原样地保留下来,导演便用影像表达出自己以及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那一声叹息。

关键词:唢呐,民间文化,传承,消失

参考文献

[1]宁静.试析百鸟朝凤中的豫剧元素[J].当代戏剧,2011(4):25-26.

[2]陈辉.百鸟朝凤啼新春[J].音乐生活,2006(11):17.

[3]旁洁.百鸟朝凤后飞向何方——与时俱进的传统音乐传承思考[J].北方音乐,2016(08):12-13.

上一篇:小学作文小草的启示下一篇:样板房筹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