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10.1 常见的酸 教案(共7篇)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
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重点和难点: 指示剂、浓硫酸的腐蚀性。实验准备: 教师:锥形瓶、双孔塞、分液漏斗、玻璃导管、烧杯、玻璃棒
学生:写有“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酚酞”字样的纸帽、试管、研钵、纱布、玻璃棒、小木棍、小块布、石蕊、酚酞、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浓盐酸、浓硫酸、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胡萝卜(可用其他有色花)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指示剂
引入、发现、提出问题 情景问题引入:由问同学们熟知的哪些食物是酸、碱入手,切入酸和碱的知识。
教师提出新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其他的酸也能使石蕊变红?”“碱又使石蕊变成什么颜色?”
学生探究结果:食醋、大多数水果(有酸味)中含酸;有些没熟透的水果(有涩味)如青柿子,还有皮蛋有涩味等。
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示物质,通过人物的活动表示物质间的反应,形象且生动,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形式有其原创性。
实验探究指示剂变色规律
游戏: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执一支试管。
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
大胆尝试突破,教师还引入中性溶液,突破了书本的禁锢,又可以对比学习知识,让知识结构完整、清晰;课件风趣、直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很自然地得到了一次升华,又便于学生记忆,值得借鉴。
分析讨论:完成书本P49页表格,探究出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并讨论出以上四种物质,哪种是酸,哪种是碱。
知识突破,引入新问题:“这里有两种其他液体,一种是自来水,一种是食盐水溶液,请我们两位指示剂朋友来鉴别一下,它们是酸还是碱?”接着由同学扮演物质,做实验,观察现象,问这两种物质究竟是酸还是碱。
学生探究结果:指示剂在这两种液体中颜色没有变化,说明它们既不是酸,也不是碱,而是一种中性的液体。
小块知识点也能反映出认知规律。本块教师采用了“发现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尝试应用”的认知规律学习指示剂, 并用它来认知酸碱,层层递进,一气呵成,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双丰收。
课件演示指示剂变色规律:画面是一只变色龙,身上写着“石蕊”两个字,跳动着分别走到写有酸、碱、中性溶液的烧杯前,分别将左爪、右爪、尾巴伸入三个烧杯中,伸入后相应部位夸张一点适当变大,并变各种颜色,且唱着歌:“我是一只变变变色龙,遇到酸我就变成那红色,遇到碱我就变成了蓝色,通常的中性环境下我就是那紫衫龙王。”歌声仿《我是一只小小鸟》,欢快、诙谐,男声唱。
师:请同学们将酚酞遇酸、碱、中性液体的变色规律编成一些易记忆的韵语或创作成其他活泼的形式来帮助我们记忆,内容不求完美,只求有趣实用。
发现其他指示剂──酸碱使指示剂变色的应用
学生分组制取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胡萝卜(或其他物质)的酒精浸出液,再分别滴入前面四种溶液中,记录实验结果,由同学们讨论交流,比较所制四种指示剂中,哪些变色效果好些。
生:创作形式多种,并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例如:“我也是一种指指指示剂,我只在遇到碱时才变成红色娘子军。通常在中性环境下我是无色的,就连酸也奈何不了我,无法让我变颜色(仿《我是一只小小鸟》歌词)。”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物鉴别入手,调动学生的智慧,学生看、摸、闻、尝等感性活动,再提问引起学生理性思考,由感性知识自然上升,过渡到理性知识,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肤浅,寓教于乐。学生自我提问、自主探究中的表格内容,反映出他们的自学的深度和广度,也表现出他们在探究中有意识地注意创造好的学习方法。学生所述的三个问题,其中一条是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两条是对教材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很有创见性,它证明学生的思维只有真实进入探究后才会爆发出最大的创造力。
第二板块:几种常见的酸
学生真情感受熟悉的物质
第一组物质:盐酸、硫酸、硝酸。
要求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但不能尝。
第二组物质:食醋、苹果、柠檬、橘子、山楂片、泡菜等。
要求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
探究几种常见的酸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自学P50页内容,自我提问、自主探究,再汇报自己的理解和新发现。
学生讲述自学的教材内容,概括学习方法,补充新发现: 学生表现出两个亮点:(1)自我提问、自主探究用表格展示内容: 自我提问的问题
自主探
究结论
酸有什么共性? 都有酸味、都有酸性
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含酸的物质? 我们在前面讲的一些水果、食物如:食醋、苹果、柠檬、橘子、山楂片、泡菜等有酸味,人在反胃时感到酸味。说明它们是含酸的物质。
酸有什么作用? 酸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化工原料,人类社会生活离不开酸。
(2)概括学习方法和对教材的建设性意见:
①记忆酸的物理性质时可用概括性的字表达理解知识的步骤。如“色、态、味、沸、密等”;
②第一张表的下面要补“保存方法”这一内容,因为酸是危险品,是必须注意的内容;③第二张表格右边应加“我们已经知道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把原有的知识和现在的新知识结合。
第三板块:浓硫酸的腐蚀性
课件展示:酸在工农业生活中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许多方便,再展示浓硫酸伤人后皮肤照片、清华大学某学生用浓硫酸到动物园验证狗熊是“聪明”还是“笨”的事件、酸使工厂设备加快腐蚀等画面。
观后教师评述: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们做实验时不掌握好浓硫酸的这一“个性”,很可能就被腐蚀皮肤、衣服等。
教师做游戏实验:用一支新毛笔蘸浓硫酸在宣纸上写“浓硫酸的吸水性”。请同学们帮助讲解这一游戏的原理。
学生讲解:多个学生争先恐后上台讲解,突出强调了“原来浓硫酸的腐蚀的原因就是它的脱水性造成的”。
浓硫酸的腐蚀性虽然是一个较危险的实验,但教师并不是个人包办,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深刻地感受。从学生探究结果看出,学生是主动吸取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启示”分析,他们从浓硫酸的腐蚀性中认识到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可贵,同时也感受悟出任何事物都有有利和有害的两面性,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
教师扩展引导:其实,除了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之外,其他的酸也都有一定的腐蚀性,例如在有酸时,铁锈蚀会快多了。所以我们要全面掌握它们的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怎样稀释浓硫酸?请学生再从两方面收集、整理信息。其一:教材中告诉我们什么?其二:观察下一段课件内容。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看书、课件展示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导致危害的画面;规范操作稀释浓硫酸的步骤画面。
师生互动实验: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实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
学生探究结果: 探究知识类别
探究结果
稀释浓硫酸不正确操作的后果
导致伤人或腐蚀物品。
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对于皮肤还要尽快到医院治疗。
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
在于它的脱水性。
稀释浓硫酸正确的操作方法
(见“师生互动实验”)
启示
我们不断要学会安全使用酸的方法,更应该具备一个安全的“大脑”,这就是社会责任感。要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健康,在实验室里千万不能用酸和同学开玩笑。
教师的小结是一个智慧的亮点,教师的小结不是重复已有的知识点和技能,而是抓住知识、方法和明确的道理“三维目标”来全面整合所学习的内容,小结的形式采用的是画“导游图”的形式,它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这一节课主要是同学们根据不同材料和实验自己探究出来的,我们学到了一系列的知识,也学会了很多方法,同时也明白了不少道理。知识、方法、道理就像我们到旅游区去各种景点一样,我们是从哪里走进的,又是从哪里出来的?现在请大家画一张探究旅游的“导游图”,然后来比较看谁的“导游图”更明了、更科学。
学生画探究“导游图”:学生分组“画图”,形成多种小结方式。布置作业
课本3、4、5
板书设计 第一板块:指示剂
第二板块:几种常见的酸 第三板块:浓硫酸的腐蚀性
浮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2、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只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密度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操作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展示教学图片:展示木筏、帆船、轮船、航空母舰、鸭子、救生圈、热气球、飞艇、潜水艇等图片。
提出问题: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
2、人在死海中游泳,为什么漂浮在海面上?
3、孔明灯为什么能升空?
二、新课导学:
(一)探究点:浮力及其测量
1、演示实验:并画出漂浮在水面的木块所受的力
2、归纳得出:浮力的定义、符号、方向、施力物体。
3、提出问题:铁块在水中会沉底,铁块在水中受浮力吗?画出铁块所受到的力。
第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二)探究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1、如右图所示,我们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长方体,分析它的受力情况。
h1
h2
(1)左、右表面和前、后表面所处的深度相同,受到的压强相等
受到的压力也相等,可以相互平衡。
(2)
∵下表面所处的深度h2大于上表面所处的深度h1,∴下表面受到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压强,因为上下表面的面积相等,并由F
=
PS,可知下表面的受到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压力。
(3)
实验结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上、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力不同。
计算浮力大小的第二种方法(压力差法):法F浮=F向上-F向下
3、演示实验:(再次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
乒乓球实验现象:
1.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乒乓球不浮起;
2.将瓶下口堵住,乒乓球浮起
(三)探究点: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固体密度、液体密度、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浸没的深度等因素有关。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3、实验探究:
(1)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有关?要保证浸入液体中的体积不变,分别停在液体内不同的深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不同?
(2)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把一个柱状固体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逐渐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
(3)浮力的大小是否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准备好不同密度的物体(如清水和盐水),把这些液体按密度大小的顺序排列。再把悬挂在测力计下的同一物体先后浸没在这些液体中,观察测力计示数是否变化?
4、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板书设计】
10.1
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符号:F浮
3、方向:竖直向上
4、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5、产生原因:上、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力不同。
教学目标
1.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文本戏剧冲突。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3.品味语言,揣摩具有深刻意义的台词,并代入情景,有感情地朗读台词。
4.了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我们想创办文明班级,但是,今天有人惹是生非,明天有人打架闹事,后天又有人考试作弊,那么,我们还能打造文明班级吗?(不能)
这里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当一个集体想要有所成就时,要是处处有人拉后腿,便奠定了这个集体的失败。今天,我们将走进“福聚德”更加深刻地感受该道理,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天下第一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文章背景
作者简介:何冀平(1951-),中国剧作家。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毕业后从事专职戏剧创作,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88年,何冀平创作的《天下第一楼》演出后轰动京城,演出场次仅次于《茶馆》,被誉为当代现实主义经典。
背景资料:名噪京师的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创业于清同治年间。传业至民国初年,老掌柜唐德源因年迈多病而退居内室,店业全仗二掌柜王子西协助两位少掌柜惨淡经营。怎奈两位少爷与鸭子无缘,大少爷迷戏玩票,二少爷崇尚武林,闹得店铺入不敷出,王子西几次向老掌柜推荐他的换帖兄弟卢孟实来操持店业。生性聪慧的卢孟实立誓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以泄人间不平。面对势如垒卵的“福聚德”,他绞尽了脑汁,结果在不长的时间里竟使这三间老屋翻盖起了二层楼。卢孟实之所以能使“福聚德”东山再起,除了靠他本人的精明干练,还得助于与他相好的青楼妓女玉雏姑娘,更靠技艺超群的厨师罗大头和善于迎来送往的堂头常贵。光阴荏苒,十年一晃而过,“福聚德”名噪京华。然而,事违人愿,就在福聚德发展正盛时,却又遭到了东家、官府等内外逼压,最终走向没落。
目标导学二: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1.快速阅读全文,梳理出主要情节,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
情节一:唐茂昌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对。
情节二:克五以罗大头藏烟土为要挟骗吃喝,遭卢孟实赶出。
情节三:卢孟实处罚不成器小伙计,厚赏成顺。
情节四: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自大,侮辱卢孟实并撂挑子离开。
情节五:唐茂盛借机要钱,挖走堂头常贵。
2.上述情节也正是本文的戏剧冲突,说说本文戏剧冲突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本文戏剧冲突是围绕“福聚德”的即将衰落展开的。
3.文章中哪句话最能概括上述情节?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福聚德的衰落原因的认识。
明确:修鼎新的一句话“一个人干,八个人拆”是对上述情节的概括。从全文来看,唐茂昌与唐茂盛是只知出不知入的二世祖,成心要钱挥霍,且二少爷直接挖走店里的得力助手,这比坐吃山空的后果更加严重;罗大头是烤鸭一把手,克五又知道他藏着烟土,这无疑是罗大头将要出事的信号。且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离去,这对于“福聚德”无疑是有打击力的;此外,连小伙计都不成器。种种迹象,几乎都指向“福聚德”即将衰落。究其根本原因,可以说,这是勤劳务实的人与东家少爷、克五这样混吃混喝的人的矛盾,是平民与欺压平民的官僚之间的矛盾。这矛盾,才是“福聚德”真正衰落的原因。
目标导学三:把握文本语言特征,理解含义深刻语句
1.本文语言十分具有方言特色,甚至有些方言运用比较低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请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
明确:如王子西说:“要不孟实这么咬牙跺脚地干,心里窝着口气”,一个“窝”字将方言特征凸显无疑;又如卢孟实骂小伙计时说“瞎话!”“下作的东西”,这里不仅方言味十足,且显得比较低俗。但是,呈现出这样的语言特征是比较必要的。首先,作者选取的是北京的“福聚德”,倘若不用方言,便失了京味。其次,话剧所表现的是真实,“福聚德”绝不是一个雅文化的聚集地,文中的语言正是当地真实的语言,还原场景语言最真实的特征,而也正是以方言表现其真实性,才将话剧中的诸多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教学提示】
话剧要通过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因此,话剧中的对话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口语,必须具有个性化,自然,精练,富有表现力,通俗易懂,能为群众所接受。教师宜引导学生关注话剧的这一语言特征。
2.文中用语简单明了,符合真实生活,但也有不少语言含义深刻,请你找出几句,并做简要分析。
(1)克五:烟太多我就闻不出来了。(嬉笑)得了,给俩鸭脖子还不行?!
分析:“烟太多我就闻不出来了”,烟多为什么会闻不出来呢?这明显是个反讽的句子。作者看似在这里只是说克五一人,事实上是讽刺了一大批欺软怕硬的人,他们占着自己有一丁点地位就欺压朴实善良的民众,而面对恶势力,却又谄媚地陪着笑脸。
(2)披红挂绿,骑马坐轿子,怎么红火怎么办。让那些不开眼的看看,福聚德的伙计也是体面的。
分析:卢孟实骂小伙计,是想伙计们能争口气,即使社会地位低下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让成顺将喜事办得有面子,也是为了维护尊严,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傲骨。
目标导学四: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人物出场极多,但是许多人都给了我们十分鲜明的印象,这得益于作者对人物的个性化刻画,请你认真阅读文章,挑选出几个你喜欢的人物,分析其人物形象。
【卢孟实形象】
分析:卢孟实在未出场时就通过王子西等人的评价,“咬牙跺脚地干”,侧面表现出他是一个务实勤劳的人。卢孟实一经出场,便不屑于与克五这样的游手好闲之辈打交道,且将事情安排得妥帖,这就说明卢孟实是个精明能干的人。训斥伙计,赏成顺,让成顺体面一点,又表现了一个劳动者的自尊,他不仅关心着自己的自尊,同时也关注着伙计们的自尊。而与罗大头的对话中,又体现了他是个不固执的人,对陈腐该改的规矩力图改之。不过,从他对待罗大头过程中,又能见其刚直的性格。这与后来东家二少爷出场时似有所矛盾,对待这位东家二少爷,卢孟实依然要陪着笑,这是这个时代阶级之分下朴实劳动人民的悲剧。
总结:务实勤劳、精明能干、自尊自强、关心伙计、拒绝陈腐不变通、刚直却又不得不学着屈服于社会环境。
【罗大头形象】
分析:罗大头是福聚德的烤鸭师傅,从“别忘了你们当初怎么把我请回来的”一语中,可以看出罗大头的技艺精湛,是店里的“顶梁柱”之一,但是他固执,不变通,如强调不到七十不传徒弟;自恃技艺精湛,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动辄就要撂杆子走人;脾气也十分火爆。不过,他的火爆脾气与他的性格之真是连贯的,他看重自身的价值与名誉,丝毫瞧不起克五那种混吃混喝、人品卑污的“爷”。
总结:恃才自傲,迂腐固执,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脾气火爆,同时又一身正气,真率,不屑与小人为伍。
【其他人物形象】
常贵:同情他人,老实厚道。
福子:仗势欺人,谄媚姿态。
唐茂盛:势利。
【教学提示】
教师可结合课本“思考探究”第四题对此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关注话剧人物形象。
目标导学五: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结合分析的人物形象,代入角色进行朗读。
(100分,90分钟)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得 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O—16
Cl—35.5
K—39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1~10小题每题2分,11~15小题每题3分,共35分)
1.下列变化过程,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洗洁精除油污
B.海水晒盐
C.钢铁锈蚀
D.沙里淘金
2.如表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物质的近似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物质
醋酸
橘子汁
草木灰水
炉具清洁剂
pH
2.5
3.4
11.1
12.4
A.醋酸
B.橘子汁
C.草木灰水
D.炉具清洁剂
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4.科学兴趣小组探究金属R的活动性时发现:将R放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同时生成正二价的盐:将R放入ZnSO4溶液中无任何变化。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R+MgCl2===RCl2+Mg
B.R+2AgCl===RCl2+2Ag
C.R+2HCl===RCl2+H2↑
D.Al+RSO4===AlSO4+R
5.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KNO3、NH4Cl都能用作化肥
B.NaOH、CaO都能用作食品干燥剂
C.稀盐酸、稀硫酸不能用于除铁锈
D.NaHCO3、Ca(OH)2都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醛的水溶液可用于海产品保鲜
B.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可减少“白色污染”
C.钙、铁、铅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D.维生素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
7.推理是学习化学时常用的思维方式,以下推理结果正确的是()
A.用洗洁精除油污是乳化作用,用汽油除油污也是乳化作用
B.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都是化合物,反应物、生成物都是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C.碳酸盐能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D.复分解反应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8.某植物培养液中含有NH4Cl和CuSO4,下列物质在该培养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
A.NaOH
B.BaCl2
C.KNO3
D.AgNO3
9.下列物质混合后能够反应,且有明显现象的是()
A.向氧化铁粉末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B.向稀硫酸中滴入稀氢氧化钾溶液
C.将硫酸铵与熟石灰混合研磨
D.向澄清石灰水中滴入氯化钡溶液
10.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A
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少量的硫酸铜
加过量铁粉,充分反应,过滤
B
检验某固体为碳酸盐
取样,滴加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C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镁
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向滤液中加稀盐酸至中性
D
鉴别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
取样,加水溶解,观察温度变化
11.下列各组离子能在pH=3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H4+、Na+、NO3-、CO32-
B.NO3-、Cu2+、SO42-、OH-
C.Mg2+、K+、SO42-、Cl-
D.Ca2+、Na+、HCO3-、Cl-
12.小明向盛有盐酸和MgCl2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为判断反应后溶液的成分,他分别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a于试管中,用下表中的试剂进行实验,相应结论错误的是()
选项
试剂
现象和结论
A
Zn粉
有气泡产生,则溶液a一定含MgCl2
B
CuO粉末
无明显现象,则溶液a中一定有两种溶质
C
NaOH溶液
无明显现象,则溶液a中可能有NaOH
D
CuSO4溶液
有蓝色沉淀,则溶液a中一定有两种溶质
13.下列实验方案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A.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
B.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从粗盐中提取纯净的氯化钠
C.分别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鉴别化肥氯化钾和氯化铵
D.分别将镁片、锌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验证镁、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14.下表中对部分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鉴别方法
B.化学实验中的“先”和“后”
①区分棉纤维和羊毛纤维——点燃后闻气味
②区分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搅拌
③区分氯化铵和氯化钾——加熟石灰粉末研磨,闻气味
①点燃可燃性气体时:先验纯,后点燃
②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中盛放浓硫酸,后将水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
③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先预热,后用外焰固定加热
C.日常生活经验
D.化学与人体健康
①常用钢刷擦洗铝制品
②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
③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
①缺铁会引起贫血症
②食用甲醛水溶液浸泡过的海产品
③用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烹调食物
15.实验室某废液的溶质为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铝,取该废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滤液呈无色,则滤液中可能含有三种溶质
B.若向滤液中滴加氯化钾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滤渣可能是混合物
C.若滤渣由三种金属组成,则滤液可能呈蓝色
D.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冒出,则滤液中可能含有两种阳离子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40分)
16.(8分)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现有以下物质:
①食醋
②Ca3(PO4)2
③葡萄糖
④活性炭
⑤熟石灰
⑥维生素A
⑦大理石
⑧CH4
请选择合适物质的序号填空:
(1)农业上常用作磷肥的是__________。
(2)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物质是________。
(3)常用作厨房调味品的是__________。
(4)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___。
(5)常用作建筑材料的是____________。
(6)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是____________。
(7)人体缺乏后能导致夜盲症的是________。
(8)常用于冰箱除异味的物质是________。
17.(11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金属材料的关系密切。
(1)钢铁容易与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接触发生反应生成铁锈,实验室可以用稀硫酸将铁锈除去,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锰钢主要成分是铁、锰、碳,主要用于制造钢轨、挖掘机铲斗等,锰钢属于___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地铁中常用氢氧化镁作为阻燃材料,氢氧化镁不溶于水,可用海水中提取的氯化镁与熟石灰在溶液中反应制取,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铝、铁、铜三种金属中不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的是__________,铁制品易生锈,需要做防锈处理,而铝化学性质比铁活泼,但铝制品通常不做防锈处理,这是因为铝表面容易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验证Al、Fe、Cu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其中不合理的是________。
①Al、FeSO4溶液、Cu
②Al2(SO4)3溶液、Fe、CuSO4溶液
③Al、Fe、CuSO4溶液
18.(8分)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医用酒精
B.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
C.蒸馏水
D.糖水和食盐水的混合物
(2)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①t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_;
②t2
℃时,分别将甲、乙固体溶于水,配成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
g,所需水的质量甲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
(3)如图2中甲、乙、丙、丁、戊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分别属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中的一种。相连物质之间均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且生成物之一为水。
图2
①当丁为氢氧化钠,戊为氯化铵时,甲、乙、丙的化学式依次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只写一组),其中丙和丁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和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7分)比较、归纳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小红在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后进行了总结:
(1)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中都含有____________(填微粒的符号)。
(2)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____________色。
(3)下列反应中:①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②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③酸+碱→盐+水,属于中和反应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一实例)。
(4)在溶液中与CaCl2、Ca(NO3)2均能反应的盐有________(任举一例,写化学式)。
(5)请你找出一种在溶液中与CaCl2反应而不与Ca(NO3)2反应的物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6分)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其中A是钠盐,且A、D都由三种元素组成,E是红棕色固体,且与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有黑色粉末生成,C的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图中“—”表示两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①属于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B物质与E物质反应过程中,B物质表现__________(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个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9分)
21.(5分)某校化学小组进行粗盐(含有泥沙)提纯实验,并利用所得精盐配制100
g
20%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一:如图1是甲同学进行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
(1)操作①中的一处明显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⑤对应的实验中,停止加热的恰当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同学实验中缺少过滤操作,在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乙同学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100
g
20%的氯化钠溶液。
(4)配制时,除图1所提供的仪器外,还需要试剂瓶、镊子和_________________(填一种仪器名称)。
(5)若其他操作均正确,采用图2所示观察方式量取水,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填“>”“<”或“=”)20%。
22.(14分)小娟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化学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小娟和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该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如何?
【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猜想】①该溶液没有变质;②该溶液全部变质;③该溶液部分变质。
【进行实验】小娟和同学们按如下方案进行了实验。
【问题讨论】(1)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__。
(2)写出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现象可得出:猜想________(填序号)错误。
(3)结合操作Ⅰ和Ⅱ,若“现象X”是溶液不变色,则猜想________(填序号)正确;若“现象X”是__________________,则猜想③正确。
【拓展应用】
(1)小娟和同学们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得出,实验室保存氢氧化钠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氢氧化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碳酸钠杂质,常加入适量____________[填“BaCl2”或“Ba(OH)2”]溶液除去。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6分)
23.(6分)某兴趣小组利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回收剩余固体,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上述制取氧气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计算所用氯酸钾、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总质量。
参考答案
一、1.C 2.A 3.D 4.C 5.A
6.B 点拨:钙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铅不是人体必需的元素,是有害元素,C错误;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D错误。
7.B 点拨:洗洁精除油污是乳化作用,汽油除油污是因为溶解油污,A错误;活泼金属也能与酸反应生成H2,C错误;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D错误。
8.C 点拨:NaOH能与NH4Cl、CuSO4反应,不能大量共存;BaCl2与CuSO4能发生反应,AgNO3与NH4Cl也能发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
9.C
10.B 点拨:检验碳酸盐应选用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两种物质,B不正确。
11.C 点拨:pH=3,溶液呈酸性,含有大量的H+,OH-、CO32-、HCO3-不能与之大量共存。
12.B 点拨: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则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加入锌粉有气泡产生,说明含有盐酸,则氯化镁没有参加反应,故溶液a一定含有氯化镁,A正确;加入氧化铜粉末没有明显现象,说明不含盐酸,则一定有生成的氯化钠,若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镁恰好反应,则不含氯化镁,只含有氯化钠,B错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则氯化镁完全反应,氢氧化钠若剩余则含有氢氧化钠,C正确;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则含有氢氧化钠,还有生成的氯化钠,故一定有两种溶质,D正确。
13.C 14.A
15.D 点拨:金属活动性Al>Zn>Cu>Ag,将锌粉、铝粉加入含Cu(NO3)2、AgNO3和Al(NO3)3的废液中,Al先与AgNO3反应。当滤液呈无色时,Cu(NO3)2、AgNO3全部反应,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Al(NO3)3,可能有Zn(NO3)2,不可能有三种溶质,A错误;滤液中加入KCl产生白色沉淀,则AgNO3过量,滤渣中只有Ag,B错误;若滤渣由三种金属组成,即为Cu、Ag、Zn,Cu(NO3)2、AgNO3全部反应,滤液呈无色,C错误;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Zn、Al完全反应,若Cu(NO3)2、AgNO3恰好完全反应,则滤液中只含有
Zn2+、Al3+,D正确。
二、16.(1)②(2)③(3)①(4)⑤(5)⑤⑦
(6)⑧(7)⑥(8)④
17.(1)氧气和水;Fe2O3+3H2SO4===Fe2(SO4)3+3H2O
(2)混合物
(3)MgCl2+Ca(OH)2===Mg(OH)2↓+CaCl2
(4)铜;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氧化;③
18.(1)A、D(2)①40
g ②小于
(3)①H2、CuO、HCl(合理即可);NaOH+HCl===NaCl+H2O;CuO+2HCl===CuCl2+H2O
19.(1)H+(2)蓝(3)③;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症(合理即可)
(4)Na2CO3(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5)CaCl2+2AgNO3===2AgCl↓+Ca(NO3)2
20.(1)Na2CO3;CO2
(2)复分解;还原性
(3)Fe2O3+3CO2Fe+3CO2(合理即可)
三、21.(1)瓶塞正放在桌面上
(2)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
(3)引流
(4)胶头滴管
(5)<
22.【问题讨论】(1)过滤
(2)Na2CO3+BaCl2===BaCO3↓+2NaCl;①
(3)②;溶液变红
【拓展应用】(1)密封保存
(2)Ba(OH)2
四、23.解:(1)分解反应
(2)生成KCl的质量为100.0
g×14.9%=14.9
g。
设所用氯酸钾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245
149
x
14.9
g
= x=24.5
g
则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总质量为24.5
g+8.0
g=32.5
g。
答:所用氯酸钾、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总质量为32.5
公输
授课时间:2015年5月8日 授课地点:阶梯教室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过程与方法: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品味 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 贡献。[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教学难点]: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3.品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安排:自学生字词,通读课文(要求能够正确流利的读出课文)
教学步骤
1、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
2、体味墨子劝说艺术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疏通文意后,我们大体了解了课文所讲述的故事。下面我们接着来研读这篇课文。
二、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 文中的一连串动词有何作用(反映了墨子怎样的精神)?结合第一段的作用,分析全文的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3)墨子仅用三次对话,就使公输盘屈服,这三次对话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4)公输盘的观点是什么?墨子怎样给予致命一击的? 提示:(l)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内容详略安排分析法: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要由文章的中西来确定,与中心关系密切,能深刻生动地突出中心的,是重点内容,就要详写,而与中心关系一般的次要内容,则应写简略些。(讲解课文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3)设诱——“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激将——“请献十金”;追击——“请说之„„不可谓知类”。(4)答案:公输盘观点是“吾义固不杀人”,他是既要攻宋,又要表示有“义”,于是便暴露出矛盾。墨子正是抓住了公输盘的弱点,以“义不杀少而杀多,不可谓知类”这致命的一击使他理屈辞穷
1、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
主要人物是墨子
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2、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1)以“见”字一线穿珠
墨子见公输盘(1-12)-----墨子见楚王(13-16)------墨子见公输盘(17-22)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2)以人物思想、态度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背景交代--(义)---公输盘“服”----(窃疾)----楚王曰:“善”-----(九设 九距)----公输盘拙---(杀臣,不能绝)----楚王曰:“善”
三、精读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研读墨子止楚攻宋战略三步走 分组研讨,每组自选一个问题研究透彻后全班交流。
2、学生分角色朗读2—12段
问题一: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明确]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引出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来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接着,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无法为自己的行为作任何辩解,等于是断了公输盘的退路。“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 的欺骗性。
3、学生分角色朗读13—16段
问题二:公输盘面对墨子的逼问,无话可说,把责任推倒楚王身上,那么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明确]对楚王,墨子采取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不过,在楚王面前,墨子更注意劝说的婉转和艺术性。他先用一个假设,说有这样一个人,自己有华丽的车子不坐,而去偷邻居的破车;自己有丝绸衣服不穿,而去偷邻居的粗布衣服;自己有好饭好菜不吃,而去偷邻居的粗劣食物。接着问:“此为何若人?”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这正是墨子要楚王说出的话。墨子随即一连用了颇有夸张意味的三个对比,极言楚国的物产丰富和宋国的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此时,楚王像公输盘一样,陷入自己所否定的圈子中而无话可说,只得说“善哉”。但是,他仗着楚国的实力,仍不放弃攻宋的打算。
4、学生齐读17—22段
问题三墨子是如何对待公输盘和楚王相互推卸、敷衍塞责
[明确]墨子与公输盘演练的攻守战。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攻 械尽”“守有余”交代激战结果,用“诎(屈)”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在意识到墨子将是攻宋的一个极大障碍时,公输盘陡起杀机。墨子敏锐地加以揭穿,并明白告诉公输盘与楚王,宋国已做好了充分准备,“虽杀臣,不能绝也”,这才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轻举妄动,楚王不得不取消攻宋的打算。这一段记述,说明要制止侵略,单靠说理是不够的,还得有足够的实力做后盾。
小结: 墨子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式,揭穿了公输盘“义”的谎言,使楚王陷入“窃疾”的泥沼里;通过纸上谈兵的模拟攻守,“九距”而“守有余”,说明楚攻宋并不会有好结果,迫使楚王就范。
四、赏析课文
1、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1)课文里人物的语言很富于表现力,能从中见出人物的精神和性格特征,墨子的语言尤其如此。如,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而在和楚王的对话中,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的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特点。
(2)机智善辩:他所使用的逻辑方法(比较法、归类法),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境地的机智。
2、墨子面对楚王,婉言相劝以设喻的方式引楚王入圈,使之循着他的思路考虑问题,通过类比推理使楚王同意他的观点。那些类比推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默读课文,从文中有关的语句推理。
点拨:荆之地┄┄宋之地┈┈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比(国土)比车子
荆有云梦┅┅宋,所为无雉免鲋鱼┅┅此为粱肉之与糟糠也──以生产比食物
荆有长松文梓┅┅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以林木比衣衫 这三组类比的落着点是,把将要发动侵略战争的楚王比做患有偷窃病的人
3、课文在写法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赏析,师做引导:
一波三折,悬念迭生。
人物形象鲜明: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愚蠢、狡猾
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4、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小结
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了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充分,语言生动,是《墨子》的代表作。希望同学 们课外继续阅读,了解墨子的“非攻”主张。
5、想一想,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作业
任选一角度,写一篇赏析短文。
板书设计:
《公输》
1、以“见”字一线穿珠
墨子见公输盘(1-12)-----墨子见楚王(13-16)------墨子见公输盘(17-22)
2、以人物思想、态度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单元教材特点:
本单元的教材主要使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教材提供了学生熟悉的题材,借助直观图,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教材借助天平,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问题。
2、难点:对集合直观图的理解;理解等量代换的思想。
单元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108页例1,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教学准备:课件、小动物图片、“嘉年华”游乐园代币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2题。(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1、(出示“嘉年华”游乐园代币)谈话:在“嘉年华”游乐园,一个代币5元,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12个代币,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多少钱?
使学生明白:5元能买一个代币,一个代币需要5元,两者是等量的,可以互相代换。
2、情境出示P109“做一做”:一只猪的质量和两只羊的质量相等,一头牛的质量和4只猪的质量相等,问两头牛的质量相当于几只羊的质量?
3、四人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若有困难,可通过摆学具,比较容易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
4、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三、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情境出示)谈话:小动物们要来个交换大行动,它们规定: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9个大萝卜换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
3、谈话:动物们交换得正热闹,几个图形也来了,它们分别是“○、△、□”。你能求出○、△、□所代表的数吗?(1)△+□=240(2)○+□=91 △=□+□+□ △+□=63 △=? △+○=46 □=? ○=?△=?□=?
四、小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 109例2及练习二十四第3、4、5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教具、学具:卡片学具、课件。师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课件)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课件)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4×4=16(个)。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师:小朋友说得都对,(课件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课件)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生1:32个。
(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其改正。)
生2:8个。因为,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的波萝。
生3: 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8个波萝一样重。
生4:把2个苹果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把1个波萝也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个。师:(略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
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题。
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第2小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3.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并学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师生略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探究问题: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之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明确: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明确: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现在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二、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3.教师作示范朗读。
三、探究问题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合作研讨: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3.合作研讨: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4.合作研讨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明确: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四、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五、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民族的集体意识。
板书设计:
************************ 艾青简介
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重阳节生于南京,母亲及妻子均为常州人,故也自称“江南人”。
抗战时期余光中先生于四川就学,其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及厦门大学。二十二岁迁台,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在美国爱荷华(IOWA)大学获MFA之后,在美国大学任教四年,并于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返台后,余光中先生先后在台湾各大学外文系任教,曾在高雄中山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研究所所长,现任该校光华讲座教授。
余光中先生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享誉海内外文学界,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方面成就卓著,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50种,在海内外文坛影响巨大。近十年来,余光中先生在祖国大陆各地出版的著作有20余种。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教后记:
2、用我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荇藻(xìng zǎo)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动画:我用残损的手掌全诗朗诵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参考答案: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内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 是对祖**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板书设计:
教后记: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体会诗歌的深沉感情。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诗中“我”的形象。
2.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播放这首歌)。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利用媒体资源中“特级教师辅导”中作者简介的部分,帮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20世纪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播放媒体资源中“特级教师辅导”中的诗歌朗读,让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
方法:
(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
(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用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迁移延伸:
课外阅读舒婷的《双桅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板书设计:
教后记:
4、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合作研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二、作者简介:
播放媒体资源/动画课件中作者简介的部分,结合图片,让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有个初步的了解。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
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19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14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27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13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400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20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
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祖国》研读: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
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4.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5.学生熟读全诗。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进一步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3.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4.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皿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抒怀短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教后记:
**************************** 密哈依尔·莱蒙托夫简介
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19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14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27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13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400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20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休斯简介
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祖国》的时代背景
《祖国》的创作背景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诗歌抒发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斯拉夫派诗人何米亚科夫曾经写了题为“祖国”的诗发表于1839年,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黑人谈河流》写作背景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10.1 常见的酸 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09-08
九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09-16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与资料有哪些09-06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09-08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06-14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计划06-22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