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教学设计2(精选5篇)
致王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如果我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就是像子安先生一样死了也心甘。
我曾写过《天涯》,也曾写过《海角》,我和很多人相遇过,也离开过很多人。却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知音。
我现在的年龄远比子安先生那时的年龄要大得多,但仍不知道谁将是我一生中最后的知音,也许我的一生只能是一个人孤独地行走,像一匹独自奔跑在旷野中的狼。
风烟是不能望穿的。就像望不穿的同游人的心事。我常常学着一个人的样子.在风中孑然而立,任由着风不停地掀起我的衣襟,吹乱我的头发。其实,我更想着一袭长衫,扎一把发髻,系一根飘在脑后的丝带,但那只是奢想,该舍弃的东西永远不能保留。
其实,我更想保留一对幻想的翅膀,在城阙之外,在岁月之外,只要我可以,我会飞向那个地方。
王勃,你是路,你是很多人看不清前方的路,你才刚刚抬起了脚。就让世界变得一片模糊。
致张继
因为《枫桥夜泊》,因为月落乌啼,因为江枫渔火,我专程去了一次苏州。
在苏州,我没有看到你看到的那些东西,也没有听到你听到的那些东西,我有些失望,我在失望的夜晚看到了苏州的月亮,看到了一个和我一样宿在旅馆里的旅人。月亮很亮和我故乡的一样,旅人充满羁旅倦意的面孔和我一样。我们相对着卧在旅馆的床上,说着一些自己也不知道的话。
寒山寺离市区很远。这让我得以知道,最美的风景往往处在偏僻的地方。
张继,在苏州我不知道我得到了什么.反正一觉醒来后,我很满足。
就像我此刻突然想起的那个镜头:我踩着苏州的小径,听着青石板在脚底下的咚咚声,一个打着伞的女孩出现在我的前方,她倾斜的雨伞下,纤细的身材,袅袅娜娜的让我充满幻想。
我不由自主地随她走了许久。直到她回过头来,对我娉婷地笑了一下、又笑了一下,我才发现那是一个梦。
致王之涣
一个个白天到来又过去了,所有的河水最终都流进了大海,你不能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眼前的东西,想看到更广大或更为扩张眼界的事物.就要打开自己的心灵,把自己放到更高的地方。
季陵先生,我发现你真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人生向上的态度是要有的,即使受些委屈也是应该的,只是在受了侮辱之后还能放下愤怒,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并且让自己从此达到另一个高度,这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呀!
黄河在远方,岸在身后看不见的地方。先生,我一直以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却忽略了在恪守着这种自由存在方式的同时,还要有自己心灵的想法。
我也许该把自己的目光放得更远些.因为你在唐朝,目光已经穿过时空抵达现代!
致张九龄
我看到你官任右丞相时.心里突然有了想法,告老回乡吧!
人为什么总是不能看清时局呢?就像现代人为什么总是贪得无厌呢?那多累呀,如果是真正地为人民做了些什么,还要好一点,否则历史上总是免不了留下黑黑的浓墨一笔。虽然你不是官愈大心愈黑,但你还是不知进退!像很多人一样,官愈大心愈糊涂。
曲江公呀曲江公,我知道你直到后来才发现自己不过是一只从海上飞来的孤鸟.但那时候世界的天已经变了。变了的天,不是奸臣当道,就是你廉颇老矣!
人生不过如此,有什么好羡慕的呢?
致贾岛
推推敲敲,当你无法把那个句子定下来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人生不也就是那么一回事么!
繁忙的人很多。闲着的人也不少。但能看到野草把整个园子吞没了的没有几个,谁愿意看那些影响美丽的地方呢?其实,影响美丽的事物有时候也是另一种美丽的事物。只是我们没有那双从事物侧面观察的眼睛。
鸟宿营不会挑捡地方。它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随遇而安。它们的本领让我们的新新人类应该感到汗颜。面对生存他们往往会失去信心和耐力,有时甚至会丧失自己。
和尚在月亮下敲门.如果换了现在不知道人们会怎么想,敲门的原因大多不是自己的家,只有推门而人才显得真实与合理呀!不知道谁教你用了这个词,真是可怕!,
阆仙,应该也是一个旷达的称谓,你为何不能果果断断地相信自己呢?桥过去了,好多东西也随之改变,但我只想说,你更应该改变一下,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改变的,就像人生。
致温庭筠
窗外的小雨还在不停地下着,行人匆匆忙忙地走着。没有谁会在意我的心情,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我因此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空间,想欢乐就欢乐,想悲伤就悲伤。
千帆过尽的时候,我依然看不到你的那条小舟,有什么能让我的心情有所释放呢?
看一看最近的天气预报,所有的日子里都写着阴转多云或偶有小雨。
我经历过的那段情感的夏天又在继续着,送我出村的女孩现在已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我知道,我再次回来的时候。她不会再为我梳妆或洗面了。素面朝天。她开始习惯于做一个农家的妇女。
我如今依旧保留着那个做梦的习惯,静静地守候在曾经的往事里,我不敢再回乡下了,不敢再踏上那条被我们走了无数遍的小路,我害怕遇上那双让我至今依然无法抹开的眼睛。
江南一定很美.我很想去,但我知道没有一窗江南的窗户在为我开着。即便遇着一位愿意收留我的女子。我也只能在这个遥远的地方想想罢了,肠断的滋味。我再也不敢经受了。
飞卿先生,像你一样,梦一梦江南也好,梦不是现实。没有什么可以让自己深怀感伤。
致李白
太是非常,白是干净,不污染,太白就是非常干净不能被污染或与之同流合污。
李白,你离天空太近,离大地太远。研究的人都在孜孜不倦地述说着代表自己的观点。我用不着细述你的坚韧,也用不着粗言你的狂放,但我知道这个寒冷的世界上,谁的手臂也挽留不了任何东西。
西方很近,但你乘着那只飞了许久的仙鹤,一走就是多年,却依旧没有走出人们的视线。像陕西的长安和唐朝的城楼。只是门环换了。玉阶或王榭早已不再这么叫了,你曾经留下的屐履也已被现代人踩得变形!
这是你我都不能改变的命运,就像那些不能再喝的酒,不仅不再有斗那种容器,连内容也变了,甲醇和水也能变成声名万里的杏花村。乡间的小道也不能走了,撤掉的酒旗。换成了充满幻想色彩的都市霓虹,或者浓妆艳抹而又稚气未脱的女孩。人生何处不诱惑?但这诱惑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
李白,你的`时代诗歌是那么枝繁叶茂,但你们都走了之后,诗歌就收起了飞翔的翅膀。现代的社会不需要诗人,即使一万种姿态也唤不回曾经的光芒。如今的时代,所有的精彩都要打磨上包或充分包装。能喝酒的人依旧很多,干杯不醉者也大有人在,但他们不是天才,只是酒囊饭袋,涛歌已不再有诗歌的感觉!
李白,是不是跨上鹤就可以放下一切,一去不再回来?金星远在天际.曾经的“北斗”还叫北斗,还在那片遥遥的苍茫中。我知道我什么也没有,除了一点儿还在涌动的思念,连朋友也没有一个,但我不会故作姿态。
我是一个乡下的孩子。我终将会把自己融人泥土,让生命长出一大片叶子。
致杜甫
窗外的尘土正在落下,阳光白白的,像铁皮的表面。偶尔的一缕轻风,凉凉的感觉很舒适也很短暂。
子美先生,在我居住的城市。上空飘着混合的气味,现代都市的气味,墙壁上涂抹的色彩,渲染着桔黄色的温暖与柔和。窗户上的蓝玻璃是一种向往,渴望凉爽的意思。它并不像你曾经经历的那种颜色。
我喜欢左手拿笔,右手压着信纸,把自己分割成无数个碎片也拼不出你的一行泪水。我知道每个人的经历都是自己的感受,没有谁可以成为另一个人的心腹。我读着你的诗,看到有一个关于石壕的注释:石壕,村镇名,锕南省陕县东边。东边是什么词,我不清楚,我清楚的是,如今的石壕已经很出名,因为你的诗,被好多人利用,利用就能说明你的存在吗?我知道只要是心系国家和人民的人,总是让人们充满渴望的,比如生在这个时代的焦裕禄、
孔繁森,虽然他们都已去得很远。但他们的精神却在放射着不朽的光芒,人只有活在人民的心中才会不朽。同样我还是可以接受他们给你的另一种解释:你给了这个地方一个新的生命。
子美先生,穿过石壕之后。你就老了,但你的方式却更为洁净。当所有返乡的候鸟都在疾飞,你却在晚李白八年之后的那个春天,永远地留在了湘水上。是为了印证什么吗?
“老板,准备两桌特色的菜,今晚有贵宾。”突然的声音,打破我内心的宁静。我看到一个挺着肚子的光头男人向一个低眉顺眼的女人说着。我知道,这个夜晚,我面对的生活和经历的时代将重新开始!
致柳宗元
子厚先生,你的《江雪》离我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但二十多年,我始终不能忘了那个独立船头在寒江独钓的老人。那镜头就像一个永恒的梦,覆盖着我的童年。
水的流声我不能听到,船是否晃荡我不能看到,我所有的想像,只有那上下起伏的鱼漂,伴随着鱼儿争食的节奏,由缓慢到激烈。我有过那种感觉。我也曾驾过船儿,在船头上抛过钓竿,但我没钓到鱼儿,我常常心不在焉,不停地把思绪转向遥远的地方。我不为其他的人钓到鱼儿着恼,有了思索还会有缺憾吗?
千山的鸟都已飞绝了,所有的路上没有一个人的足迹,在这种地方摆一只小舟,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无论是不是老翁,都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如果不是一个被生活所逼,就一定是隐居世外的高人。
子厚先生,你一定不是高人。你没有隐居者的那种心态,虽然也唱过:“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歙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东流,岩上无心云相逐。”那只是你的一种感觉。你的心远没有你的诗更为放达!
子厚先生,是不是每一个男儿一生要背着很多东西呢?
兰堡力图通过设计表现个人的艺术思想、意识观念和形态立场, 在基于视觉传达功能的基础之上, 把设计当成诗歌那样创作, 高度地个人化、自由化。他强调自我意识和对生活的领悟, 在视觉效果上追求视觉冲击力, 强调平面效果的突破。从冈特·兰堡最具代表性的招贴设计中, 可以最清晰的观察到他的风格特点。
一、以强调视觉功能为宗旨
兰堡的设计思想植根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体系中所提倡的功能主义, 正如他的作品所表达的那样, 用视觉语言说话, 强调视觉功能, 善于用最简单的视觉语言表达最深刻的内涵。兰堡能非常准确地捕捉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寻找非直观的视觉元素, 经过艺术性夸张, 表现其深刻的内质。视觉功能至上, 恰如其分地把握视觉语言, 使人一目了然。
功能性是招贴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 如何利用色彩、图形等视觉元素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 是设计师在设计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兰堡的招贴作品中, 不难发现他善于运用简洁、明快、响亮的色彩, 每幅作品选用一个主色调去征服观众, 强调整体与局部, 局部与局部间的色彩对比, 其色彩具有简洁、鲜明、强悍果断的美感, 这也正是招贴广告功能所需要的色彩。因招贴张贴在户外繁华区, 只有强烈的色彩, 才能瞬间夺取人们的视线, 快速传达信息。
二、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
兰堡的艺术植根于他的民族文化, 包豪斯思想是他的艺术根基, 土豆文化是他的灵魂, 60年代西方的学潮则奠定了他视觉设计的革命性。兰堡被成为当代世界最杰出的视觉诗人, 他以其丰富的阅历, 超群的智慧和卓越的想象力, 不断地更新和塑造自己的设计风格。
土豆是冈特·兰堡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设计主题, 其土豆的系列海报曾在威斯巴登博物馆的个人展上展出过。冈特·兰堡出生于二战的发源地德国, 土豆使兰堡度过了苦难的童年, 土豆救活了兰堡, 没有土豆就没有兰堡和他的艺术。兰堡对土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土豆文化是他本能领悟的民族文化, 是他面向世界的一扇最初的窗口。他的土豆招贴令人称道的不是土豆本身, 而是奇特的创意和视觉效应的魅力。
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兰堡奇特的想象力, 没有人会想到土豆可以分裂上色, 可以在平面上展示空间效果。兰堡开创了一个先例, 他将土豆“玩”到极致, 将对土豆的深度分离当成一种享受和创造, 在摆弄中获得灵感, 在享受中积极思考。他通过平面上的深度分离使得平凡的土豆获得超乎寻常的视觉冲击力, 我们能看到一个普通的土豆在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三、多维化图形创意
兰堡的作品中大多都以图形为主, 很少或者没有文字出现, 可见他是非常在意图形语言的表达, 也让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图形创意上的造诣, 他以渊博的文化根底和深厚的美学修养, 表现广告主题的本质和内涵, 思维丰富敏锐, 思路宽、广、深、厚, 他以宏观的大气派, 把复杂的大题材, 以浓缩概括的可视图形表现出来。他的创意点子, 常常出人意料, 别出心裁。
书籍是兰堡创作的另一个设计主题。在兰堡眼中, 书籍能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 他每年至少为S·费舍尔出版社设计一幅招贴。在这个“光明书”系列作品中, 以图形化的形式作了非常形象化的比喻, 展现了平面书籍给人带来的想象空间十分广阔。他往往把平面设计元素分成几个层次, 如书被手握住, 这只手由平面转向立体, 书似乎悬浮在空中并投下阴影, 营造出一种失重的空间感。它传达了把握住了知识就拥有了力量的设计理念。或者书上的手有只笔, 这只笔将书的一维空间向整幅画面的三维空间转化, 自然而有力, 笔在背景上写出出版社的名字, 宣传意味油然而生。这种视觉的空间转换自然地引导观赏者的视线开始流动最终定格在下面的字母上, 这种视觉引导式的宣传方法让人过目难忘。
冈特·兰堡告诉了我们其实艺术语言的真正奇迹并不是它能帮助艺术家创造错觉, 而是在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手中, 能使物象具有了可塑性。冈特·兰堡借助图形中的视觉语言把构成要素次第联系起来, 使视觉流程活跃、生动。兰堡制造了强烈的空间位移感, 形成了更替变换的奇妙视觉景象, 并把这种动感特征应用到多维化平面设计中, 产生了更多形式的视觉效果, 以更有力地形式吸引了观众。
四、诗意的隐喻
国外学者将冈特·兰堡称为欧洲最有创造力的“视觉诗人”, 是因为他的作品总是通过寻常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含义, 通过隐喻的物体联想到实际事物。兰堡的作品发现了很多存在于生活中的艺术, 他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主题作为创作元素, 加之艺术的处理, 使其具有另外的一些象征含义。如“光明书”系列设计中对于书籍和知识的比喻, 就让我们在视觉上震撼的同时, 感受到更多的心灵颤动。
如果说兰堡的某些简洁明了的黑白招贴是体现了“诗”的以简代繁, 那么土豆系列作品中, 兰堡将色彩的对比和空间的叠加相结合, 呈现出诗一般的层次感和韵律感;“光明书”的设计中, 将画面式样在一维和三维中转换, 类似诗歌中的平仄跳转;元素的密集中, 不同的密集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 一如诗歌般的紧凑与跌宕不平, 平面的张力得到膨胀。如此这般, 兰堡将画面当作诗歌般处理, 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自由与韵律。在视觉上的自由化和韵律化, 正是他作为“视觉诗人”派杰出代表的显著特点。
纵观兰堡的设计作品, 可以看到兰堡在自己的平面世界里追求艺术的自由。兰堡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诗、艺术和文学是人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 它无处不在, 人们只要去观察它就能发现它。”他以其丰富的阅历和隐喻的诗意, 以最简洁的视觉形象表达最深刻的内涵, 不断更新着人们的视觉环境, 不断地塑造自己不同的设计风格。
兰堡始终坚持用视觉形象语言说话, 一切装饰性元素都让位于视觉功能。在创作题材上, 兰堡钟情于土豆, 执着为S·费舍尔出版社设计系列招贴, 同时更以一个设计家对自由的追求来体现他对视觉艺术的理解。在形式手法上, 兰堡总是尝试新的方法来改善单纯的平面效果。无论是空间的创造、式样的转换, 还是用密集凸显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兰堡追求的是平面视觉效果上的突破和创作上的个人化、自由化。他的每一幅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 更多的是心灵上的颤动。他运用他理性的思维, 艺术的表达, 新颖的创意拓宽了我们的艺术视野, 其诗人的情怀为我们重新构造了艺术的境界, 他的视觉创造给视觉形象世界带来了新的力量和生机, 更加激励着我们寻找个人风格, 强化创新的信念。
参考文献
[1]招贴设计/林家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1月
关键词:挖掘;诗歌教学;思想;情感教育
中国素有“诗的国度”的美称。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以它别具一格的特征而富有强大的生命力。诗人在极其有限的文字中表达出他们个性化的追求、鲜明的爱憎、崇高的情怀、远大的志向,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可是,我们在诗歌的教学中却并不轻松,常常会因为抓不住诗人内在的思想情感而陷入苦恼之中。赏析诗歌抓不住诗歌蕴含的情感,就像欣赏一束装在瓶子里的塑料花,尽管光彩艳丽,但却没有味道。这就很难体现诗歌中应有的人文价值,也直接影响着诗歌的审美活动和诗歌教学的顺利进行。
《尚书·尧典》里提出“诗言志”。诗歌是非常重视抒发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表达志向追求的。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思想情感是诗歌的生命、灵魂,它就像身体里的血液,土壤里的水分。我们在诗歌的教学活动中,应该牢牢地、准确地把握住诗歌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并把它当做启发和教育自己的良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获得人生的感悟,从而更好的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的能力,做一个有品味的人。
那么,我们在诗歌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的挖掘诗人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审美的享受呢?
一、从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动机中寻找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诗歌教学中要想把握住诗人的思想情感,就应该先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动机,也就是“知人论诗”的道理。如李白的《将进酒》,写于诗人被唐玄宗长安“赐金放还”八年之后,当时正值诗人“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和好友借酒兴抒怀,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如“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就集中表现了这种情感。特别是诗人在人生失意时始终保持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让人赞赏,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一句,诗人的人格魅力自然溢于纸上,印在读者心中。又如婉约派女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写于作者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动乱之后,一个人漂泊、沦落、凄苦、孤独生活的状态,这首词实际上就是一篇悲秋赋,情感的基调就是悲凉。凄凉的环境笼罩全篇,和悲苦的心境巧妙融合,意境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思。在其人生的遭遇背后,折射出了时代的气息。词人悲怆的情怀中不失豪放气概,一个爱国的、渴望和平的女词人的形象自然就映在读者的心中了,让后人感慨不已。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战时期,诗人目睹了祖国大好河山惨遭践踏、人民蒙受深重苦难的景象,诗人炽热的爱国之心自然就溢于言表。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借助诗歌的表现手法,在意境中感悟诗歌丰富的思想内容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都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诗歌非常讲究意境的创造,没有意境就没有诗歌。而意象是创造意境的基础。所以,要捕捉诗人的情感,就有先抓住意象,再借助丰富的想象、联想,或者是用典,或者是修辞手法,走进诗人营造的艺术世界里去感受诗人的情怀。当然,这首先要对中国常用的传统意象的内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兰花,菊花,荷花等等。苏东坡的名篇《水调歌头》中就巧妙地运用了“月亮”这一意象,营造了一种诗化了的豪放而阔大的意境。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弯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想到花好月圆的生活;月亮的皎洁,会让人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总之,诗人借助月亮展开自然联想,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哲理意味的高度概括,表达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诗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自然给读者以熏陶和感染。现代诗也善于运用意象。如戴望舒的《雨巷》,诗人把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完美结合,成功运用了一组意象,如“雨巷”可以看做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还可以看做诗人当时所处的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如果再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1927年的夏天,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就更容易理解诗人的心绪了;又如“丁香”这个意象,是一种愁品,具有冷艳、高洁的特点,很典型。“丁香一样的姑娘”可以看做诗人理想爱人的化身,也可以看做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它跟诗人的处境和追求非常相似,这样一来,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无奈、惆怅、彷徨的情绪就容易把握了。任何时候,只要心中有一盏明灯,就一定会照亮我们追求理想的前进的道路。然后抓住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如李白在《将进酒》中就用了曹植的典故,辛弃疾在《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就用了燕昭王重用乐毅的故事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失意。至于诗歌通过修辞手法来抒发情感就更加普遍了,如《诗经》中的赋、比、兴我们就非常熟悉。
三、抓住诗的标题或者诗眼(关键句、中心句),从内容中提炼概括,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俗话说:“看人先看头”。诗歌的标题往往有概括、统领全诗的作用,是诗的核心,要善于挖掘标题中的各种有效信息。赏析诗歌首先要从标题入手,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先要能读、能翻译诗歌,这是赏析诗歌的基础。然后紧紧抓住诗歌的关键句、中心句,以小见大,从个体到普遍,从个性到共性,从诗歌的整体内容中概括提炼,捕捉诗人的情感。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标题中的“送”字可以知道这是关于送别的一首诗。但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一般的送别诗都不免使人黯然销魂,伤心落泪,儿女情长。本诗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格调高雅,这都是因为诗中的名句“海内存自己,天涯若比邻”让我们理解到诗人与众不同的离别情怀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与人之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也不必太在乎形式和表面。又如王维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山居”两个字就表明了这首诗的田园风格特点。整首诗用了比兴的手法,重点刻画了泉水、青松、翠竹、青莲这些景物,特别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句,烘托了一种诗情画意般的环境。其实,这些景物就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环境就是诗人的理想境界,诗人的洁身自好正好和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环境融为一体。这种为理想而追求的精神就值得我们品味、学习。杜甫的《蜀相》,虽然内容从诸葛祠写起,但标题告诉我们诗意在人,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敬仰和赞颂,启发学生思考,要想让自己变成一个智慧的人,需要做些什么呢?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中千古传诵的句子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句是点明主旨的句子,诗人写琵琶女的遭遇,实际上也就是在写自己的状况,正所谓同病相怜,所以得到后人的广泛共鸣。琵琶女固然很值得同情,自己在仕途上的失意苦闷谁又来理解呢?这字里行间自然就表达了胸中的悲愤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鞭挞。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很典型。“康桥”是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自由这种理想的缩影,一个“再”字可以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无限美好的回忆和依依惜别的惆怅。人生美好的东西总易消逝,美好的理想总难实现,厄运总会不期而至。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赏析诗歌的情感也要注意抓住诗歌的诗眼或者诗歌中的关键句子展开思考。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主旨和表现力量最强的关键句子。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诗眼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在问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谁来主宰呢?毛泽东早年在长沙读书时就树立了革命的雄心壮志,多年后因从事革命活动,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多姿、勃勃生机深秋美景,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名篇,诗人博大深远、积极乐观的革命情怀跃然纸上。一般文人的笔下,秋天都是悲凉阴冷的。毛泽东把深秋写得色彩斑斓、充满活力,也是为抒发“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革命家的气魄。现代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就是用了“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个关键句子作为诗眼,“木棉”是树,“橡树”也是树,这两个意象是平等的,这样就形象、明确地表达了诗人平等、独立又相互依存的爱情观。女性特有的价值观、独立的人格、女性的自尊得到充分的诠释和维护。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这句诗道出了诗歌欣赏的妙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其实,这里只不过是谈了一些常用的方法罢了,抛砖引玉而已,诗歌赏析的方法远不止这些,常常是多种方法并用,从全局来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积极培养诗歌赏析的兴趣,平时还要博览群书,增广个人阅历,不断提高阅读素养和诗歌审美的水平,才能达到准确领会诗歌的精神实质和诗人思想情感的目的,受到诗歌艺术的熏陶和净化,做一个有品味、有情趣的人。
参考文献:
[1]《历代名篇赏析集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2.
[2]《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程千帆、周汝昌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
[3]《语文教学概论》:王松泉、王相文、韩雪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4]《文学概论》:曹廷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0.
年级:八年级 课型:欣赏课 课时:1课时 执笔:韩云生
审核:备课组 时间:-9-10 学生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理解毛泽东具有典型诗人气质的领袖形象
2、理解本诗角度的新颖、欣赏比喻的精当
教学难点 :把握毛泽东具有诗人气质的领袖身份理解全诗
一、作者简介:
二、结合以往学习诗歌的体会,想想欣赏诗歌一般有哪几个步骤?
三、理解诗的内容。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平仄 磅礴 酝酿
2、解释词语:
平仄: 磅礴:
潇洒 : 飞扬:
酝酿: 神思: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要求:
1、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诗句的意思:
平平仄仄的枪声:
战地黄花 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嘹亮的东方:
2、按要求填空:
l 第一节:从诗的( ) 方面 设喻;
l 第二节:从诗的( )方面 设喻;
l 第三节:重点刻画诗人的.形象与风格;
l 第四节:以代表诗作设喻;
l 第五节:从诗的( )角度设喻
3、全诗表达了作者对毛泽东的( )之情。
四、再读本诗,理解构思的新颖和毛泽东的形象。讨论:
1、现代著名诗人柳亚子曾用“才华优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来高度评价毛泽东及他的词。你能否背一首毛泽东的与本诗内容有关的词?本诗是如何表现他作为诗人的一面的?
2、作为革命领袖的毛泽东,你能说出他的哪些重要的革命事迹?本诗又是怎么表现他领袖风采的?
3、你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本诗中毛泽东的双重身份之间的关系?
4、这首诗的角度新在何处?
五、你最欣赏这首诗中的哪一个比喻句?为什么?
六、小结写作特色:角度新颖 比喻精当
七、有感情的朗诵,品味这首诗
八、知识迁移
仿造冰心诗的形式和内容,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首。
原诗: 仿诗:
墙角的花, ----
你孤芳自赏时, ----
天地便小了。 -----
九、背诵这首诗和此诗中涉及的毛泽东的词。
教(学)后感:
诗人写作散文, 使得散文更具有一种独立的文学形态, 有自己的性质和特点。它有机化合了诗歌的表现要素和散文描写要素的某些方面, 使之生存在一个新的结构系统的抒情文学形式。从本性上看, 诗人写作散文, 它有诗歌的情感和想象;但在内容上, 它保留了诗歌不具备的诗意的散文细节。从形式上看, 它有散文的外观, 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又不像散文那样以真实的材料作为描写的基础, 用添加的细节, 离开题旨的闲笔, 让日常生活显出生动的情趣。这些特点决定了它较强的主观性, 心灵性, 也决定了它的形态短小灵活。虽然是散文, 但是却也兼容了诗歌写作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诗人写作散文, 虽然在“诗”与“散文”之间, 它却自成体系, 个性鲜明与富有魅力。
诗人谢克强在他的诗歌领域笔耕不辍, 有相当的影响力, 但是九十年代开始也陆续写散文诗, 对谢克强来说, 写散文诗并非诗歌已遁入困境需要转换方向, 而是把不易表达的东西通过散文诗这个载体来表现, 最终是为了更好的回归到诗歌本体中。比如他写作的《生命的盐》, 作者的散文诗就是一种生命的盐, “它来自诗人骨子里的灵光, 是生命的呼吸, 以及对社会的透视, 对历史的反思, 使之凝聚、冷却、提炼与升华的透明的晶体。”谢克强的散文诗优势在于思想深邃, 闪耀着哲理的光辉, 没有现在一般作者躲进小楼, 无病呻吟强说愁的姿态, 无论是对景, 对物, 对生活, 对人生都不只是瞬间灵感爆发后的情感和意念的宣泄或冲动, 而具有睿智的思考和探索。因此很少使用叙述、描写等手法, 而大量采用各种各样的议论。当然, 这些议论既不是事实逻辑的推理认证, 也不是抽象的理论说白, 而是把理趣和情感完美融合, 寓哲理于艺术于一炉, 同时大量比喻象征等手法的使用, 使议论更加形象, 委婉, 达到美的较高境界。比如在《牌局》中, 作者通过形象的表现牌桌上四个人的运筹帷幄, 冷酷残忍, 在结尾处画龙点睛, “有人说, 人生, 就如同这个牌局。”在童年记事里, 作者一般采取夹叙夹议, 孩子的每一个细巧的动作都会引起父亲的心动和关爱, 将自己的父爱通过孩子每一个动作的变化抒发出来, 既符合当时情境又不至于使议论变的苍白虚假。
散文诗也象诗歌一样, 借助意象来传情达意, 串联起文章整体。散文里很多意象是一种现实的再现, 忠于客观事物的原生状态, 然后声色并茂的形象描绘, 但是谢克强通常是寻觅能间接表现自己情感的客观或者主观对应物, 这是一种主观化的意象表现, 更耐人咀嚼, 有较大的思想空间。比如航标灯就像情人守望的眼睛, 在无边黑暗里闪亮, 默默带来温暖;悬崖边的树顽强的抗争, 是孤独的象征, 也是生命的一种象征;欲望的巨大诱惑力, 不知道用什么才可以抵挡, 既思念它, 又害怕它将我引向迷惘的沼泽。这些抽象的思想通过代表某一实体或虚幻的个体意象表现出来, 给文章带来浓郁的诗性化色彩。黑格尔说过:“把在意识中显得很清楚的意义表现于一个相关的外在事物的形象, 用不着让人猜测, 只是通过譬喻, 使所表现的意义更明晰, 使人立即认识到它的真相。”作者正是力求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
语言, 是文章的载体, 再精湛的思想也需要机智的笔锋来表达。谢克强或许是诗人的缘故, 语言精雕细琢, 讲究音律和音乐的美感, 追求语言的流畅自如。比如“在夜的那岸, 在苍茫的山谷, 是谁在巨大的黑夜里燃起一道篝火, 血一样的火光从柴火的骨隙里喷涌, 喷涌的血光使夜微微颤栗……” (《环境》) 每一句主体词都紧随上一句用词, 联系紧密, 语句畅通, 读起来也不生涩, 同时“苍茫”、“巨大”、“喷涌”、“颤栗”几个形容词的贴切使用, 使语义得到较好表现。“黄昏, 太阳缓缓敛起金色的翅膀, 炊烟袅袅, 消融在远山的云雾中。沿着长长的思念的路, 我缓缓向秋天的苹果园走去。风, 送来苹果成熟的香馨;香馨, 浸染着我的思绪……” (《树赋》) 缓缓、袅袅、长长等叠声形容词的使用, 不仅缓解了语言的紧张, 而且符合黄昏的语境, 这样漂亮的语句在文章里俯拾即是。
谢克强的散文诗着重用短小凝练的语言, 用各种再现型意象将自己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朴实无华的表现出来, 追求散文诗内在的风骨, 不流于平白的低吟唱叹, 脱离低级的平庸和浅薄, 表现了生命的厚度, 他的散文诗正如生命的盐, 是艰辛和痛苦的结晶, 是作者深邃的思想和诗化的语言的结晶。
独看文章篇名就知道他喜欢讴歌大自然的山水风光, 如《秋天的小树林》, 《野菊花》, 《玛瑙石》, 《崖畔水滴》, 《神农架》等数不胜数的篇名。“刘益善对神农架寄予热烈而深沉的爱。神农架的险峰峻岭融入他的生活, 融入他的血液, 融入他的笔。”神农架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 也赋予读者无穷的回味和遐思。在描摹自然山水时, 作者是以全知全能的角色进入到作品中, 喜欢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在景物中, 把自己融入所描摹的山水画中, 以求达到寄情于景, “有我之境”的效果。
诗人总是富有激情的, 感情就像决堤的长江之水, 汹涌而澎湃, 通过语言载体表现为真挚而热烈的基调。语言在作者激荡的情感支配下, 也变的直率而大胆, 同时原本在诗文中出现的语言也在自觉不自觉的状态下流露在散文语句中, 给散文增添了诗化色彩。“啊, 七里坪, 你是红色的土地, 你的烈火燃烧在大别山区, 你的革命影响遍及神州大地。” (《大别山二章》) “啊, 我看到神农架山中的那座酒壶峰了。” (《酒壶峰》) 看来, 一般的语言已经无法承载作者厚重的感情, 只好用“啊”来直接抒发心中的感慨了, 也只有用强有力的感叹号来总结, 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喜欢直率大胆的抒发自己的感慨。或者用简洁有力的字词来加强深度, 同时又达到辞约意丰的效果。如《崖畔水滴》中“嘀嗒!”“不!”, 等简短的词句, 言简而意赅。归根结底, 作者是以一颗澎湃而富有激情的诗心来写他的散文的。他的感情是不加掩饰的, 不论是对大自然, 还是对生活中的人。刘益善怀着赤诚而热烈的心, 满怀激情的把自己融入大自然的山水中, 作者充盈的情感和白描式的富有诗意的语言结合在一起, 塑造出富有情趣和审美特色的景象, 给读者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同时文章充溢着积极乐观的情怀, 也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美的力量。
与其它文体一样, “散文诗”参与了近百年的中国文学的建构, 并取得巨大成就。“诗”这种文学形式, 往往因其跳跃性大, 内涵模糊和过于简洁, 具有曲高和寡的性质。“散文”因过于铺排, 讲究叙述, 以故事和描写见长, 又容易给人以拖沓难耐之感!而“散文诗”兼具“诗”与“散文”这两种文体的长处:它既有“诗”的简洁诗意, 又有“散文”的平实, 亲切, 能够进行较好的化合。在艺术表现上也是如此。“散文诗”既可以吸收“诗”的长处, 又能从“散文”中受益匪浅, 又采取物我相参, 动态的双向交流等多种叙述方式进行描写, 并且以“梦”的方式结构作品, 创造意境, 表达心灵, 这是近百年散文诗的又一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谢克强.断章.序[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2.
[2]刘业超.现代文心[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4]刘益善.玛瑙石·序[M].郑州:文心出版社, 1991
[5]刘益善.野菊花[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
[6]中国散文诗90年 (1918-2007) [M].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