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资料(推荐12篇)
1、认识分数
这部分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图、6个例题,3个课堂活动和练习二十二。单元主题图用一幅野外活动图来呈现一些生活中的分数问题,图中“分的月饼是整个月饼的几分之几”、“涂色的部分是整个图形几分之几”、“吃的西瓜是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些问题都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也具有一些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比如平分月饼的经验,教科书通过野外活动的情境图来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为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作好相关的准备。同时,情境图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成为后面分数学习的材料,在后面分数的教学中,也可以用图中的一些情境作为学习分数的素材,所以单元主题图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教学中要引起高度的关注。
例1是通过平均分1 个月饼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知道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感知平均分的含义。教科书突出了一个“分”字,在分月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不足1 个月饼,该用哪个数表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仅有整数是不够的,需要学习新的数,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把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落到实处。并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使学生知道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饼的一半,也就是这个饼的的二分之一,写作1/2。学生在有此基础上又让学生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份,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来推想得出每份是这个饼纸的四分子一,写作1/4。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要通过折出一正方形纸的这个活
动,使学生明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分数1/4,虽然正方形纸的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分数的意义相同),所以可以用同一分数表示。并从这些折法中感受到折出的图形不一样,但每份纸的大小是一样从而突出平均分的本质属性是“大小一样”。“平均分” 是建构分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概念,理解好这个基础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分数的掌握水平。在学生掌握平均分的基础上,学生再进一步感知分数的含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例3是通过比较大小来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教学时可以借助直观图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这里的整体1是相同的。当两个几分之一比较大小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份越小,它所代表的分数越小。这也是为以后学习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作铺垫的。
1.认知目标。初步认识分数, 能通过动手操作和结合具体图形, 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会读写“几分之一”, 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中, 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 获取数学学习的经验。
3.情感目标。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 感悟分数来源于生活, 并应用于生活, 获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方法, 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学情分析】
1.学生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的概念, 如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 这是学生学习分数初步知识的实践基础。
2.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来表述分数的概念具有一定难度, 从整数到分数, 这是一次知识的扩展和思维的跨越, 对于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 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 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存在有很大差异。
【教学内容】
1.认识“二分之一”, 会读写“二分之一”,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并理解其含义。
2.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 自主探究“几分之一”的分数及其意义。
3.学会比较“几分之一”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题卡等。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及彩笔。
2.媒体和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师:老师今天请来了两位大家喜欢的动物朋友, 认识他们吗?
生:熊大和熊二。
师:他们准备了几道题想考考大家,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挑战成功。
生:有。
师:现在来看大屏幕, 看一看他们准备了哪些问题。
(课件显示:有一天, 熊大和熊二一起去找食物, 它们找到了4个大苹果。熊大说, 我要吃3个;熊二说, 不行, 我们应该一样多。他们应该怎么分)
师:大家可以互动交流。
(课件显示:又一天, 熊大和熊二一起去找食物, 它们走了很久, 才找到了1个大苹果, 他们应该怎么分)
师:大家再互动交流。
师 (板书) :每只熊分半个苹果, 想知道一半在数学中用什么数来表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表示方法, 有没有信心?
生:有信心。
2.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 认识几分之一。
(课件放映: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师 (提问) :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除了用一半表示以外, 还能用什么来表示呢?
(学生汇报, 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
师:在数学里把这种分法用分数表示。
(板书:二分之一)
师:怎么写1/2?先写短短的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 平均分成了两份, 在这条横线下面写上2, 表示这样的一份就在横线上写1。
(学生边写边读)
师:请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片, 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它们的二分之一, 自主探究学习四分之一的表示方法。
(在学习了二分之一的基础上, 让学生独立探究四分之一表示方法。将学生分成小组, 相互讨论交流分法, 指名汇报, 要求学生说出具体分法和写读方法, 并指名说出所表示的意义)
师:如果我们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10份, 其中的1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如果平均分成了20份、50份、100份呢?
(生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师 (总结) :像十分之一、五十分之一这样的数, 都是分数。
(2) 比较分数的大小。
师 (出示课件) :熊大和熊二在一次吃西瓜的时候, 也想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来分西瓜, 熊大想吃西瓜的二分之一, 熊二想吃西瓜的四分之一。它们谁吃的多?为什么?
(生猜想:哪只熊吃得多一些)
师:小组讨论, 交流结果。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师小结)
师 (小结) :平均分的份数越少, 分得的每一份就越多, 这个分数就越大;平均分的份数越多, 分得的每一份就越少, 这个分数就越小。
3.综合实践, 拓展运用。
基础练习:判断一个图形是否能用分数表示, 并说出能与不能的理由。
知识运用:让学生独立完成答题卡后集体订正, 指名汇报每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拓展延伸:运用所学的知识拓展延伸,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课堂小结, 即时评价。
师:说一说这节课有些什么收获?
(让学生结合本堂课的表现, 从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 对自己或他人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1.运用多媒体创设趣味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节课注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创设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动画情境, 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而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 能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2.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对于数学教学, 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生多动手、勤动脑, 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会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只有这样, 才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实处, 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教学中重点突出实践活动内容,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知识习得的过程, 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开放性。
3.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 交流彼此的情感, 学生智慧的火花被激发点燃, 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所以, 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 教师决不包办代替, 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 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教学形式要有分有合, 方法多样, 学生的参与程度才会提高, 才能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思维, 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4.有效运用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 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所以是否运用课堂评价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次教学活动中, 教师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 用不同的标尺去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每一个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 对学生的评价简洁及时, 不滥用、不随意、不夸张, 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2)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充分体会分数的含义;(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理解1/2的含义,并理解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实现的。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学具准备:正方形、长方形纸片、水彩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中秋节,老师要把月饼分给小朋友。请思考后回答:8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2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1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
师:看来,1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的月饼用咱们以前学过的整数1、2、3、4……没法表示,这就需要咱们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分月饼的活动,其实是在体会以前学过的数——整数的特点: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让学生在分月饼的过程中产生对分数的认知需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1)认识月饼的1/2
师:首先,大家还是回到那1块月饼上来。1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学生会说半块)
师:那半块月饼是怎么得到的?你会分吗?(指名说)
师:老师来试一试(课件动态演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半)
师:可是这半块在数学上该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呢?谁知道?(指名说,对知道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表扬)
师:那么这个1/2表示什么呢?
师:(电脑演示)一起来看,我们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左闪动)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这块月饼的1/2。(教师带领学生说一说)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这一份(指课件左边半块月饼)是这块月饼的1/2;那(右闪动)这一份可以用1/2表示吗?
师(小结):看来,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这块月饼的1/2。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2,可是二分之一应该怎么写呢?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来写。先写中间的一条短横,表示平均分;然后在短横的下面写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最后在短横的上面写1,表示这样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将数具体化,全面展现1/2的产生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成了他们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分数的读写、意义等知识点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生成,流畅自如。
(2)折长方形纸的1/2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月饼的1/2。瞧,这是什么?(出示长方形纸)你还能找到它的1/2吗?
师:明白了吗?开始!
(生活动,师指导;学生展示不同的折法和画法)
师:明明折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
师(小结):看来,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设计意图: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学习,加深了学生对1/2的认识和理解。
(3)判断图形的1/2
师:现在明白了1/2的含义了吗?现在老师考考你。
师(小结):无论是一块月饼、一张长方形纸、一个多边形,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出示图形,判断是不是1/2。在动脑想、动眼看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出学习思维的全过程。
2.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分数大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2、1/4,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指名回答)
师:老师也用图形表示出了几个分数(在黑板上贴出1/3、1/8),我表示出的是几分之一?
师:你会写这些分数吗?(指名写)
(1)比较1/2与1/4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涂色部分,你认为1/2和1/4这两个分数哪个大一些呢?为什么?(指名说)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从图上看1/2有这么大一块,1/4只有这么小一块,所以1/2比1/4大,你们同意吗?中间可以用哪个符号?一起读一读。
(2)给分数排排队
师:现在你能给黑板上这几个分数排排队吗?(1/2、1/4、1/3、1/8)
(学生到前面给分数排队后,师生评价)
师:通过刚才我们给分数排队,你发现了什么?(前后位4人为一组,讨论交流,小组汇报)
师(小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表示的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表示的就越多。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了1/2、1/4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说说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在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先比较1/2、1/4的大小后,给几个分数排排队,学生更愿意比了。
三、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为了奖励你们的出色表现,老师决定带你们到游乐园去玩一玩,你们高兴吗?我们出发吧!(伴随音乐,屏幕出示游乐园图)
师:同学们,游乐园里可真热闹啊!请你仔细找一找,有没有刚刚认识的分数朋友?(指名回答,并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的)
师:快看,游乐园里正在举行游戏比赛,想参加吗?
游戏一:你认识我吗?我是涂色的部分,给我起个名字吧!
游戏二:比眼力。
师:请你用手势表示出来。判断之前先想一想,听老师喊“准备、出示”再出手势,明白吗?
设计意图:练习创设了教师带领学生去游乐园玩这一情境,习题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层次清楚,趣味性强,并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我从以下三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等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 学习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利用多媒体,结合生活情景,创设提问,引发学生认识学习分数是我们生活的需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因此,一开始,我由狐狸分饼的不公平,引发学生思考怎样分一个饼才公平,从而引出”平均分“。并且强调,这是最公平的分法,使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的印象。
二、学习二分之一
1、利用课件,初步感知二分之一
课件演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观察一个饼切成2份后,其中的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饼不能用整数1来表示,那用什么数表示呢?由此引入新课,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让学生观察大屏幕,思考”这个饼的二分之一是怎样得到的“?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后面手势的辅助和二分之一的书写都是让学生加深对这个分数的理解。
2、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二分之一
在一张长方形纸中你能找到它的二分之一吗?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知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是它的二分之一。同时,根据不同的折法,提出思考的问题:相同的长方形纸,不同的折法,为什么斜线部份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通过这样的思考,使学生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
3、相应练习,加深理解
在一些图形中,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只有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三、学习其他的几分之一
1、再次动手操作,创作几分之一
分数中还有许多的几分之一,让学生再次通过动手实践,体会这一点。
2、作品展示,交流
通过展示,交流,再次巩固分数的意义。
3、思维提炼
在学生的作品展示中,通过观察,引导,让学生发现
1、不同的形状,为什么可以表示相同的分数?
2、相同的图形,为什么能表示不同的分数?这两个问题,是对分数意义的深层次思考,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在平时的课堂中能多问几个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五、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的相应练习,让学生写分数,巩固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最后一题,由不平均分转化为平均分,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事物是可以变化的。
2、寻找生活中的几分之一
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分数就在身边。最后同一个钟面,不用的分法,得到不同的几分之一,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相同的物体,思考的方法不同,就能得到不同的答案,提高思维的多样性。
去年,我们三年级段备课组代表学校参加团队赛课,我们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进行了3次磨课。我们循着前人探究的道路,收获一些自己的见解,不断吸取名师、行家的意见,不断改进,课的设计和处理有了一个过程性的变化,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向大家做简要汇报。
一、如何深刻体验平均分,引入认识分数
“平均分”是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是产生一个分数的前提,为了能更好的让学生主动产生“分”的意识和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我们设计了“分学具中理解平均分”,我们原来的预设中(有4个正方形、2张练习纸、一个圆)。但是第一次试教时,没有具体反馈如何分整数个的学具,直到把一个圆分成同样的两份,才点出平均分。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不够深刻。于是我们做了调整:第二次试教时设计分学具的情境为:2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1个圆形平均分给两个人,学生很快就发现,一个圆不能平均分给2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求知的欲望。这时老师并不急于处理,而是让学生先说说其它的图形是怎么分得,总结出了“像这样分得的每一份同样多在数学里称为 „平均分‟。”不要小看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它沟通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升华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为后面的学习作了有效的铺垫。可是圆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给2个人吗?自然地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使用生活语言得出“每人分得这个圆的一半”,而“一半”还只是一个具体的量,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数。“这一半怎么用数表示呢?”提问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学生再次根据自己从生活中获得的数学知识回答是“1/2”,解决问题,建立新的认知平衡,此时,适时强调:“1/2是一个分数。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突出1/2作为数的含义,引入课题。
二、如何积累活动经验,层层深入地构建1/2
关于分数1/2的构建是本次磨课,讨论比较激烈的一个环节,第一次上课,从圆的一半过渡到1/2来表示,请同学们初步理解、观察圆片图,理解1/2的意义,教后发现,学生对1/2的理解不深刻,浮于表面,表述1/2意义时模棱两可,不够准确。于是,经过两次试教后我们调整为:(1)在直观的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引出1/2表示生活中的“一半”的数学化结果,在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架设了认知桥梁,并让学生折一折、写一写圆的1/2,让学生对1/2有一个思维层面上的认识。(2)安排学生折长方形纸并表示其中的1/2,实现了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由内化到外化的过渡,并由此展开求同思考(图形一样,折法不同,为什么都是图形的1/2),剥离1/2的非本质属性,凸显了本质属性。再通过观察图形、判断是不是1/2,引导比较正方形和三角形不同图形的1/2,不仅强化了平均分,而是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1/2。
三、如何通过观察判断,拓展认识几分之一
在学生认识了1/2之后,让学生用正方形纸创造了几分之一。原来的设计是让学生对着自己手中折出的图,说一说几分之一的意义,学生大部分说得支离破碎,不仅表述不完整,而且几分之一的体会不深刻。为了降低表述难度,注重理解,我们进行了两次调整。在第二次试教时,李老师通过下面各图形中涂色部分能用1/2表示的吗?一组练习,最后一个图形是平均分成3份,让学生自然从1/2过渡到1/3。这样的调整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本质,也充分利用了素材。在验证了圆是平均分成三份之后,出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1/3。让学生创造几分之一,在折完正方形纸,涂色之后,用这样一个句式说一说。这样的设计降低了学生表述的难度,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说,达到了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同时也符合概念教学轻表达重理解的要求,在后面试教中学生无论表述1/
4、1/
6、1/
8、1/10都比较自然。
四、如何充分利用素材,自主比较分数的大小
在比较大小的环节时,李老师引用改进了苏教版的条形图,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观察图形引导学生估一估1/
2、1/
3、1/6,再验证交流方法,再次深化对平均分的认识。借助条形图形比较1/
2、1/
3、1/6的大小。第一次试教时学生能借助图形很快做出分数大小的判断,老师再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学生总不能感悟到随着评价份数越来越多,每一份的大小会越来越小。第二、三次试教时,我们反复琢磨如何让学生感悟更深一些,能领悟到这一层次的人数更多一些,经过讨论,尝试,我们觉得运用肢体语言让条形的发展趋势形象地展现出来,再利用黑板上生成分数1/
4、1/
5、1/
8、1/12等进行再次比较大小,让分数从图形中走出来,让分数比较的思维层次有所提升,数学味浓一些。这个环节将估算溶入到分数的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意思,并有效地利用图形进行比较大小的教学,再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感悟到,分的份数越多,每份的大小就越少。这一探究过程凸显数学教学最本真追求。教师精心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层层递进,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完成几分之一大小的建构。
五、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分层次综合的应用提升
初次试教时,比较了分数大小之后立即引导学生从多美滋广告中寻找分数,其他练习都安排在新知之后巩固,我们在听课后总感觉课堂练习少了些什么。经过磨课和行家点评,我们才明白少了什么。少了“综合”,练习的设计应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注重练习的层次与递进。教师可以练习实际生活去寻找素材。带着这个发现,我们开始了更深入地思考积极寻找教学素材和相关教学资料。第三次试教时,我们又引用了“红绿灯”等新的练习设计,这些练习即贴近生活,又为分数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找生活中的分数,使分数的概念得到拓展,让学生感知单位“1”不仅仅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把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橘子,为了保障公平,四个橘子怎么分两个橘子怎么分,一个橘子怎么分。(以此引入平均分)
2、一个橘子分两半用数学语言该如何表示?引入分数,同时强调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加强学生对于分数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说一说
课件展示把一个桃子、一个西瓜、一个蛋糕、一根绳子平均分成两段,学生说一说,每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强化学生对于分数的认识。
2、想一想
学生动脑思考,生活中的分数还有哪些几分之一,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课件展示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分数。
3、折一折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然后动手折一折,折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分数并且涂上漂亮的颜色。
4、了解分数的起源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基础练习
课件出示图片,根据图片出示的内容,学生用分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
2、变式练习
判断(1)把一块饼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三分之一()
错因:没有平均分
(2)1/6读作:6分之1()
错因:没有用中国数字书写六和一
3、解决问题
(1)小猪和小猴子分西瓜,小猪贪心想多吃吃掉西瓜的四分之一,小猴吃二分之一,比一比谁吃的多?(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2)课件展示图片,形象直观的比一比,那个分数大,并且通过观察总结规律。
(3)练习巩固,比一比分数的大小
四、总结回顾,升华提高
1、学生总结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第一次出现分数,由于分数与整数差异很大,学生会感到很困难,对分数的意义理解透了很不容易,本节课运用了直观积累的教学方法,通过分实物、折线、分线段等多种活动,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从而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初步知道了几分之一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课上,同学们用眼看、动口说、动手折、动手画,激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又通过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理解了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学会读写几分之一。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分数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交流亲身的体验。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具与学具
教具:月饼实物图、圆纸片、长方形纸片。
学具:长方形纸片5张、圆形纸片2张、梯形纸片2张、准备练习的图形作业、直尺、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提问:我们学过了“平均分”,如果把14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块?
把9块月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块?
把2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块?
老师现在要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应是几块呢?„„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那么,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数,我们管它叫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学习新课
1.老师出示一个月饼实物图,把它对折一下,从中间剪开。提问:老师把这个月饼怎么样了?(分成了2份)这两份的大小怎样?(一样大)说明老师是平均分的。(板书:平均分)
提问:为什么说是平均分的?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我们就说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为1/2(填在月饼实物图上)。
指导书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月饼平均分成2份,横线下面就写“2”,表示这样的1份,在横线上面写“1”.读作:二分之一(要求学生一边空书1/2,一边说说什么是1/2)。
提问:这一份是整个饼的1/2,那么,另一份呢?为什么也是它的1/2呢?
2.老师出示一个圆形纸片,把它平均分成了3份。提问:我把这个圆形片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请一名同学到前面,分别指出那一部分是圆的1/3),谁会写1/3?一位同学上前来板书,其余同学写在自己的小黑板上,老师巡视。
3.把一个圆形片分成了3份,每份是它的的1/3。这句话对吗?为什么?(强调:不是平均分,不能用分数表示)
4.让学生用三等分的长方形纸动手折出三分之一,并涂上颜色表示出它的三分之一。提问:我们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几份?
提问:能说这个(指长方形纸片的1/3)是那个圆形纸片的1/3吗?
小结:把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谁的几分之一。(要求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幅图中1/3表示的意思)(板书:是谁的)
5.让学生按要求折纸: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打开观察并填空:
(1)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份。
(2)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
6.让学生用直尺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直尺上的刻度1,2,3„„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写出每份是这条线段的()/()
7.口答:(老师板书:1/2, 1/3, 1/4, 1/5, 1/10„„)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它们是怎样得到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互相说)每个分数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表示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分母就是2,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分母就是3„„(使学生明确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分母就是几)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
提问:这几个分数的分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表示这样的一份,分子就是1.
(三)巩固练习
1.那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纸片,分别折叠出它的1/2, 1/4, 1/8,并涂上颜色。提问:折出它的1/2,分母是几?应把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几份?
折出它的1/4,应把它平均分成几份?根据什么?
2.在每个图里选适当部分涂上颜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将准备好的图形片练习)
提问:每图中平均分成的份数与分数的哪一部分有关?分数的哪一部分决定涂颜色的份数?
3.下面哪些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请写出来(见书本)
提问:第4个图中的涂色部分为什么不能用分数表示?(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4.写出下面各分数(要求: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分数线不要画太长,分子、分母上下对齐)
(师读生写,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写在本上)
六分之一九分之一十二分之一 十分之一七分之一二十分之一
5.出示梯形纸片
每一份是这张纸的1/4吗?为什么?
谁能在这个梯形的基础上再折一下,使每份大小相等.
提问:这样每份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为什么?
(四)比较大小,深化认识
1、以学生“作品”为材料,比较“数形结合”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直接给出两个分数,比较大小。
由此,让学生得到体验: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平均分实物,折纸分线段,初步认识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这样的数就叫分数.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认识几分之一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小块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写作:1/2。象1/2, 1/3, 1/4, 1/5, 1/10都这样的数,是分数。
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这个圆的三分之一,写作:1/3。
1/3在写作时注意:
分 分 分1.先写分数线,在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子 数 母2.注意书写的规范性、顺序性。
线3.分母与分子要在一条直线上。
归结:分数中要注意:平均分是谁的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秋节分月饼。从整数可以分开始,到不能用整数来分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数的需要,在分月饼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平均分”这个概念。
做数学,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安排了三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
生通过分月饼初步感知了1/2的意义后,我安排了一个找圆形1/2的活动,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认识1/4时,同样一张正方形纸,学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4也不同。通过画线段从中认识1/2, 1/3, 1/4, 1/5, 1/10这些分数的表示,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
虽然本堂课有以上几个优点,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主要可归纳如下:
1、课堂纪律性不够。由于本班的学生比较活跃,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直接将答案说出,导致课堂出现了一点混乱。这就告诉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举手发言,以免部分学生蒙混过关;
2、教育机智有待加强。在问到“一半”如何表示时,一个学生回答“0.5”,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为了使本堂课顺利进行,我忽视了对她的夸奖,仅是说了她的答案是正确的,想想此事我认为是这堂课的一个遗憾;
3、课堂环节有待加强。本节课的难点是使学生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但是在推导这个知识点时,我让学生看图说出分数,再进行比较。这样来得太快,学生一时不能够接受,假如这时我能让学生说说这两副图的区别,他们就会发现份数变大,但是每份的大小就变小,这样就避免学生用整数的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
一、找准起点,实现经验与知识的有效对接
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与原有的整数学习经验完全相悖, 这样给分数的认识带来些许障碍,但在生活中有分东西的经验,对平均分已有一定的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 “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让学生体会 “平分”是认识分数的前提是极有必要的,所以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分一分苹果、矿泉水、蛋糕等等,进一步体会“平均分”。并在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操作过程中通过指名说、同桌说、小组说等形式正确表述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说法,强调得到分数的过程中应表现出 “等分的活动” “分成几份” 和 “这样的一份” 三个要素,时时提醒学生是否是平均分了,并逐步规范学生对 “几分之一”含义的准确表述,加深了对 “平
分”概念的认识,体会到 “平分”是认识分数的前提。
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 “一半”也并不陌生,所以将教学的起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也是课标精神之一。故教师设计前置性作业为: ( 1) 找一找物体的一半; ( 2) 把练习纸平均分一分、折一折。找生活中物体的一半,目的是丰富学生对一半的认识,不管什么物体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物体的一半。而物体的一半不能用以前学习的数来表示了,那么就需要产生一种新数,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而让学生把练习纸平均分一分、折一折,是基于学生在生活中有把一张纸平均分的经验, 为课堂上学生表示分数做好铺垫。
二、抓住本质,凸显概念的认知与内化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几分之一,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其关键是认识二分之一,而认识二分之一的基础是物体的 “一半”,学生只要明白了物体的一半的意思,1 /2的教学便水到渠成。 因此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层次:
第一层次: 充分感知物体的一半,。
教学时通过同桌分学具,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记忆,认识到圆的一半就是把圆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任意一份都是圆的一半。然后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找到的物体的一半,一是丰富学生对一半的认识,二是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感知物体的一半的本质,即不管什么物体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物体的一半。
第二层次: 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充分认识物体的一半后,教师抛出问题: “物体的一半还能用以前学习的像1、2、3、4等等这样的数表示吗?”学生不难想到每一份不够一个了,就不能用以前学习的数来表示,这时需要一种新的数,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第三层次: 层层递进,促进对分数本质的内化
由于学生在家找了物体的一半,如苹果的一半、月饼的一半、 一板药片的一半等等,这种离散量情况下的二分之一的认识,与 “分蛋糕”和 “分苹果”、“分一板药片”进行比较,去伪存真,把 “二分之一”的概念统一到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整体的二分之一”。
再认识四分之一时,借助折一折、涂一涂正方形、圆形、长方形四分之一等动手实践活动,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得到的每份都是它的几分之一呢?”,从直观到抽象,再次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三、创造机会,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创新意识作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一是让学生创造 “一半”的表示方法,学生呈现出了图形、符号等多种表示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二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再次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学生表示出的分数是多样的,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通过展示学生表示的分数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
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发现,掌握了分数的本质内涵。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初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读、写分数”“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所以我想通过深入的研究,让学生能追根溯源,发现为什么要用到分数,用心体会分数的重要性,以达到学生快乐自主探究的效果。
关键词:找准起点,抓住本质,创造机会
参考文献
一、利用课题,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知识的介绍和讲解。这里的真实环境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情境。一个比较成功的学习情境的创设,一般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趣味性;二是实效性;三是可行性。可以这样说,教学效益的高低与教师创设情境的水平高低是成正比的。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执教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一个高质量的学习情境,单刀直入地开始了新知的教学。
师:有4粒巧克力豆,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粒?(生击掌两下,表示每人分得2粒)
师:有2粒巧克力豆,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粒?(生击掌一下,表示每人分得1粒)
师:只有一粒巧克力豆,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粒?(生不知道怎样回答,一时语塞)
生1:半个!
师:对,半个。那半个该怎么写呢?(学生苦苦思考问题的答案,忽然遇到的新问题令他们兴奋不已)
……
上述教学,教师先通过生活实际引出分数知识,再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这就使教学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可以看出,这位教师的授课过程正是运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创设了一个成功的学习情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过程,指导探索
教学就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过程。提炼教材的中心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所学内容进行高屋建瓴的把握,从而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条件,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之后,执教教师这样展开教学:(1)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的读法、写法以及它所表示的含义。(2)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有更丰富的认识。教师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图形的二分之一后,再与同伴交流。学生的指尖上跳动着智慧,他们用不同的折法表示着,有的学生还折出、、、等分数。(3)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师提出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教师当机立断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学生正反双方各抒己见,针锋相对,场面异常热烈。最后,只见反方代表任意撕下圆形纸片的一部分,问正方代表:“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代表无言以对,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队伍之中。(4)介绍分数的各部分名称。教师让学生先自己给分数的各部分命名,学生把分数线命名为平均分线,突出了分数线的本质含义;将分子起名为分父、分公,体现了分母与分子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笑声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窍门记住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纵观这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她是以教材的重点作为学生探究学习内容的突破点,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辩论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由于教师的设计新颖独特,注重过程,学生非常积极主动地参加探讨、争论等活动,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寻路探真,总结提高
从提高学生总结概括能力的角度看,总结的过程比总结的结果更重要。学生在归纳概括时,对教材中相关素材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便是总结提高的过程。特别是让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发明、发现的认知过程,更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许多教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的总结中,采用的办法是让学生按教师的思路是什么讲分数的意义、什么叫做分数等。客观地讲,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总结,但这只是一种训练含金量比较低的归纳方式,学生的总结只能是一种“鹦鹉学舌”式的重复。但是这位教师却另辟蹊径,独具创意,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用分数说一句话。有的学生说:“我家有3口人,我占全家人口的。”有的学生说:“我们组有7个人,我们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当一个学生说到时,教师顺势把写到黑板上,并特意让学生用画图方法表示。学生画着画着就停住了,说:“老师,太麻烦了,还是用分数表示好。”教师巧妙的设计,既让学生愉快地接受了分数的知识,又使学生更深刻、更系统、更完整地理解了分数的内涵。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西师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同学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说学情: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而且表达方式不相同,读数的方法也不相同。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又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小学生较难理解。
根据上述内容分析,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我制定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分数,能用分数表示一份或几份占整体的几分之几是我的知识目标。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3、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 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是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目标虽然制定好了,要想真正实现可谓难关重重,这个难关就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教学难点: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概念的形成。初步认识分数线、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难关就在前面,怎么克服呢?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2、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若干张。
当然只在教具上做准备是不够的,在教法和学法上同样要下功夫。
五、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将通过“创、导、动、悟”,让学生学习知识,探索学习数学的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理解、探索、应用”。积极实施了教学结构改革中所倡导的让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的目标。那么,如何才能把教法和学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和谐统一的为本节课的教学服务呢?在课堂结构上我设计了5个步骤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他们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接下来我具体谈一谈这5个 步骤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分数的意义。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将出示一幅给明明和红红分食物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已知问题用手指来表示数并适时引出“平均分”(板书:平均分)。接着我将通过图片分月饼让学生探究如何来表示半个月饼。通过学生的探究引出一半的表达方式——1/2,从而揭示了本节课的课题。(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平均分,通过分月饼,学生发现半个月饼不能用自己学过的数学来表示,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2、动手操作,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折一折。学生动手折一折,再用斜线把他的1/2表示出来。
(2)说一说。让学生展示交流折法后,引导学生质疑: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2来表示?从而引出1/2所表示的意义,并学会读、写1/2。(板书:1/2读作:二分之一并写出各部分的意义)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折一折”,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做了铺垫。
(3)辨一辩。出示练习,说说哪些图能用1/2,为什么?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二分之一 意义的理解,明确只有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
(4)折一折。你能用刚才折一折的方法,折出这个正方形的1/4吗?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折一折,并用斜线把它涂上颜色。
(5)说一说。让学生展示交流折法后,从而引出1/4所表示的意义,并学会读、写1/4。
(6)推一推。让学生通过2个1/4和3个1/4,得到2/4和3/4。并会读、写2/4和3/4,理解他们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我把“折、说、推”几个要素组合使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3、运用分数的意义,灵活记忆。
通过询问一名学生的名字引发他们对分数各部分名称的好奇从而引出它们三部分的名称。(板书:分数各部分名称---分数线、分母、分子)
通过孩子们的记忆方法,得出(虽然分数线像一把小刀,把母子分开,但是分母就像母亲一样永远站在下面保护着她的孩子——分子。)
【设计意图】:利用分数的意义,帮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记忆。让学生在学中记,学中忆。
4、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我将通过闯关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并能正确地读、写分数,运用新知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关:我是小法官(我将设置六个判断题,让学生判一判,说一说)第二关:做一做
(我将出示四个填空题让学生写一写,填一填)第三关:终极挑战猜一猜
(我将出示两张图片让学生猜一猜)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猜一猜这样的开放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5、总结反思,评价体验。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六、说板书设计
现在,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精彩的课堂需要好的板书,简洁明了的板书设计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我注意以下两点:
(1)条理清晰,层次分明。(2)突出重点。
【设计意图】:简洁的板书,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突出本课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91—9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2、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感悟数学来自生活的需要,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学重点: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分数几分之一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教学难点: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理解分数的含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圆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八月十五吃什么? 生:月饼。
师:吃月饼也是有学问的。妈妈买来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几块?请用掌声表示。
师: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几个?预备开始!(师与生一起拍1下)
师: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是……
师:谁愿意到讲台上来表示你心中的一半?写字画画都可以。(教师板书“一半”)
[引入新知的话题,也就是教师提出的数学任务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知识经验密切相关的,而且起点低,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起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建构新知,1、学习习近平均分
学生自愿上黑板展示他们心中的一半.[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渗透符号化思想,让学生学会从大自然中提炼符号,这里需要教师对数学符号的全面了解。] 师:好极了!
教师拿来一个月饼模型,叫一个学生把它平均分成两份(配上“嚓”的声音),比较分得的两块是一样大后,贴在黑板上。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一块月饼分成一样大的两块,这种分法叫…… 引出平均分。
师: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一份就是一半,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表示一半?谁能用数表示?
2、学习1/2
教师直接介绍1/2,并说明: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一份可用1/2表示。
师:1/2读作二分之一,写1/2要先写一横,再写2,然后写1。师:这个1/2原来见到过吗?
师:1/2也是一个数,是我们新添的朋友,从今天开始,分数(教师板书“分数”)这个新朋友就加入到数的大家庭中了。
[对于新出现的数,教师首先直接介绍怎样用符号表示、怎么读、怎么写,效率高,学生印象反而深刻。] 师面向全班学生:1/2表示什么? 全班学生自由地用动作相互描述: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抽问:什么叫1/2?
3、模仿练习
(1)说一说:谁是谁的1/2。师拿出一个小月饼模型,再平均分成两份,手拿大月饼的二分之一和小月饼的二分之一,问都是二分之一,这两块你愿意吃那块?预设:大的。师总结在叙述的时候一定说清是谁的二分之一。
(请配图)长方形的一半、正方形的一半、三角形的一半。(叫学生抢答,不必举手)。
(2)折一折:用手中的纸片表示你心中的1/2? 叫学生把折好的纸片贴到黑板上,要求不能重复。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折法?
4、学习几分之几
师生共同分析:这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可用什么来表示? 师:谁能写?
生上台写1/4,自己读一读,并强调写法,说明横线表示“分”。师问:这个1/4表示什么?
师引导:一个阴影部分是它的1/4,那么再画一个阴影部分是几分之几?1/4。
师:一共有几个1/4?两个。师:两个1/4是2/4。
教师板书:1/4 1/4 1/4 1/4 2/4
3/4
4/4 师:4/4也就是多少?1。师:也就是整个的意思。
老师教了1/2,我们却出来自己创造了1/4。教师表扬学生的评价后说:这两个同学不仅完成了老师的任务,折出了1/2,又利用多余时间折出了1/4,这样的学习是很聪明的学习,是有创造性的学习。
接着很自然地叫其他同学也“创造”一些分数。[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启示学生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学会欣赏和共享同伴的成果,又为下一环节的引入做了铺垫,特别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从榜样中获得了力量,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学生可能创造分数六分之一、十六分之三、八分之一、、、、、发现折得不规范时,提示学生检查分得的每一份是不是一样大。
5、变式训练 判断题:(1)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
学生有两种意见,教师叫同意的同学自愿上台,站到黑板的一边,不同意的人站到另一边,指导学生寻找各自的支持者。教师为每组提供一张圆纸片,叫他们商量,怎样说服对方,然后宣布:一场激烈的辩论赛开始了。学生辩论。
师小结:如果没有说平均分,可能得到1/2,也可能不是1/2。一定要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分数。
(2)判断:六边形的阴影部分是1/6,三角形的1/4(配图)。
(3)四边形(不平均分)的阴影部分是1/4吗?怎样改动就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
6、学习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师: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让我们更加接近了分数。小朋友们,我们都有自己名字,分数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如这条横线是平均分的意思,叫什么… 分数线。
师:分数线下面的数表示平均分了多少份,叫做分母,分数线上面的数与分母密切相关,叫做……“分子”。
学生判断2/
4、1/8的分母、分子各是几?
(三)课堂小结,铺垫延伸。(1)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的事
(2)直接说出一个分数,要求大胆一点,更大胆一点……
(3)第一条线段长还是第二条线段长?(图:两条线段露出部分一样长,并标上1/2与1/3,其他遮住。)
(4)你们家几个人?你占全家的几分之几?
(5)全班多少人,你占全班的几分之几?占你们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关键词:高校;集体备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20-03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自上世纪更加注重团队力量以来,传统的备课方式已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开展多渠道的集体备课是备好课的有效方法。教师集体备课,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前,由教研室所有教师集体研究、讨论授课内容等,总结出适合自身情况的教学方法、技艺等,它是常规的富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在我国,集体备课最先在基础教育中开展,特别在有关“新课改”课程的研究较多。但在高校有关集体备课的探讨极少,仅在少数高校的少数教研室有所开展。
一、开展集体备课的意义
(一)集体备课有利于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全国各普通高校的在校生数全面上升,导致各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新教师也在不断增加,且年轻教师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截止到2008年我国普通高校中已有专任教师130.97万人,与2007年相比仅一年就增加了4.15万人。与此同时,高校教师队伍进一步年轻化,45岁和35岁以下的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81%和48%,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数据来源于教育部人事司网站的教育数据统计)。将如此众多的青年教师培养成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需要高校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培养管理工作。
我校针对这些情况,采取了诸多措施,如“老带新”工程(即青年教师培养的“导师制”)、青年教师助课制度、青年教师赛课、教案评比、课件评比、定期召开教研会、组织教学培训讲座、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各项科研课题和撰写论文等,以促进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
此外,我校基础医学部的各教研室还采取了集体备课方式,为“新老”教师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迫使新教师不断思考,在不断的备课、说课和讨论过程中提升教学能力,并在老教师的指点下领悟更多的教学之道,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二)集体备课有利于“新老”教师交流教学方法,切磋教学技艺,提高教学水平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而今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了世界性潮流,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越来越缺乏,如何使教师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集体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作用是发挥团队精神,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集体备课,可解决教师知识认知水平的不足,有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教材及大纲的基本要求。通过集体备课来发挥集体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教师群体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集体备课有利于资源共享,达到共同提高
为适应教学改革的创新性要求,仅靠几本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已无法满足当前教学工作的需要,除了可利用自有的资料外,还应该通过网络查找更多与教学有关内容。因此,教师可将网上查找的一些信息进行整合,为教研室内人员共享,再加入各科研项目组的成果,以充实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充分的交流,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备课质量。
二、集体备课的初步实践
我校的集体备课工作在少数教研室开展时间已经有30多年了,但是全校性的工作始于2009/2010学年,自此教务处对各教研室的集体备课也作了具体要求,主要表现在时间、地点、内容、主备人、备课程序等要提前报学校教务处备案,要求每周至少有一次集体备课(包括理论课、实验课等),教务处将根据各教研室报的有关情况,协调校、系两级有关专业的教学督导组专家赴现场督导,从而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保障教学质量的逐步提升。2009/2010学年我校校、系两级教学督导组专家总计督导理论课集体备课80人次、实验课集体备课35人次和临床教学集体备课32人次。
(一)理论课集体备课
教务处对各教研室理论课教学集体备课仅采取宏观调节,各教研室依据授课进程表,一般须提前两周安排针对有关内容的集体备课,具体内容、主备人等都由教研室自行确定。2010/2011-1学期,为了让集体备课在我校有更好的氛围,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对我校所有系部都进行了一轮集体备课抽查,随后组织教研室进行了全校性的集体备课公开观摩活动,在全校上下产生了很好的引导效果。
我校理论课集体备课的具体程序一般是:①由主备课人对有关章节的教学时间安排、对重难疑点问题的处理、教学方法的使用等方面进行约20-30分钟的叙述;②教研室的其他教师针对主备教师的所述内容进行讨论,主要是有不同见解的地方要进行现场讨论,还有就是可及时提出更好的建议,最终使大家对本部分内容的教学达成统一意见;③由有关学科的教学督导组专家进行现场点评,针砭时弊,发扬长处,开拓了中青年教师视野,促进了中青年教师的业务素养的提高。
(二)实验课集体备课
实验课集体备课主要是教研室自行组织有关活动,并将备课的时间、地点、备课内容等报教务处备案,教务处根据校党政工作要点的有关内容,协调校教学督导组专家对全校的实验课集体备课进行督导。在教研室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专家将对教研室的备课进行全程督导,“督”、“导”兼顾,以“导”为主,重点在于指导、引导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向更高水平前进。
我校实验课集体备课的具体程序一般是:①主备课人对本次实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进行讲解,然后主备人对本次实验课的操作部分进行现场演示,在演示的同时,针对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操作要领进行适当的提醒,最后总结本次实验课的注意事项;②教研室所有教师针对主备人的备课进行热烈讨论,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或安排,主备人作详细的记录,教研室主任作总结,并统一本次实验课的教学;③校教学督导组针对备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点评,提出需要整改的地方,并要求教研室在限期内将整改情况反馈给专家和教务处。
(三)加强对集体备课的督导
我校早在2006年成立校级教学督导组,2007年年初成立了“专兼职结合,以专职为主”的评建督导组,从新教师、新课的试讲、教师教案的审查、课堂教学过程的监督、实验教学过程的配合、临床教学过程的监控等多方面对学校的教学全过程进行了有效的督导,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为我校2008年接受国家教育部教学质量评估并获得优秀成绩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在校党政的关心下,教务处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一系列集体备课督导工作。自2009/2010-2学期起,在全校开展了为期1学期集体备课督导工作,范围涉及全校所有系(部)的绝大部分教研室,工作重心是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和程序规范等。为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常态化建设,教务处于2010/2011-1学期在全校开展了集体备课公开观摩活动,全校广大教师普遍反映形式、内容都很好,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从2010/2011-2学期起,督导集体备课的工作重心逐渐向附属医院迁移,督导了妇产科和外科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受到临床医生、专家的欢迎。今后,我们将从集体备课的常态化、规范化、多元化、实效化等方面下功夫,努力让全校和校外各教学医院教研室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以实效性来衡量集体备课的优劣。
参考文献:
[1]杜光留.集体备课的理论和实践探讨[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6(28):125-126.
[2]许天琼.新课程背景下集体备课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6):15-15.
[3]阳洁,刘华钢,黄仁彬,林军,吴闯.集体备课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314-315.
[4]郑志祥,苟国敬.加强集体备课促进青年教师成长[J].西北医学教育,2008,2(16):306-308.
[5]潘惠清.论现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J].广东科技,2010,12(19):56-56.
[6]李慧友,崔景辉,谢玉兵.关于搞好教师集体备课的做法与体会[J].解剖科学进展,2009,15(3):351-352.
基金项目:皖南医学院中青年課题,芜湖江滩钉螺种群分布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研究(WK201115)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 倪晓雁
根据“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围绕着“研学问题”开展“自主——合作——展示学习。”这一节课对于几分之一的教学,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问题情境,提供充足的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等活动材料,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使学生在自已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操作,学会表达。这一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思考:
1、让学生充分地融入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
心理学家说,具体的情境适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就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我将问题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用多媒体创设圣诞老公公分礼物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出示两位同学分6块巧克力、2瓶酸奶,很容易分,快乐情景开展新课,使得课堂教学气氛初步奠定在一个比较轻松愉悦的基调上。这时,突然转入问题情境:“一块披萨,2个人怎样分?”思维的火花瞬间被点燃。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每人一半、一人一半。为了加快步伐,我利用教具做出一个不平均分的“错误”示范,激起学生们纠正老师的“错误”以及动手示范的欲望。由于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对于“平均分”还是处于比较浅,或者说是无意识的认知状态。我不急于让学生来做概括性的口头表达,而是通过鼓励学生借助教具来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自己的分法,初步形成平均分的印象。此时彻底抛出研学问题:“你是怎样分的?小组合作,分一分并说一说。”让学生带着研学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的学生说“把一个圆对折,分成2份。”有的学生说:“把这个圆对折,折成一样大的两份(半),一人一份。”有的学生说:“我们也是对折,平均分成2份,每人一半。”说法不同,但每一个孩子都能给出“对折分成2份”这样比较“粗糙”的结果,既开拓学生的思路,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针对学生展示的“生成问题”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续学习分数的读写法和四分之一教学点燃了激情。
2、让学生找出“犯错的老师”,品尝思维的快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过程,其最好的方法就是动手去做。
数学三年级上册
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探索发现,体会学习的快乐。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是一味地板起脸,让学生中规中矩地“听”,应该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扮演“小老师”等多重角色,品尝学习的快乐。所以在这一节课中,我转变角色,扮演一个亟需学生来纠正错误的“糊涂”老师。故此,在“体验二分之一”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图形,折一折,找出它们的二分之一。紧接着这一环节,我抛出“老师的作品”:同学们,老师也折了几个不同的图形你们看看涂色部分是它们的二分之一吗?对于一个“犯错的老师”,孩子们很有兴趣来表现自己的,自然我尽量给学生机会做一回“小老师”。课堂上,师生“换位”,让学生当“小老师”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做“小老师”找出问题的所在,品尝思维的快乐。
3、围绕研学问题环环相扣,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让“研学问题”成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在研学案中,我围绕研学问题设计了:学习目标——研学问题——研学练习——研学拓展——学习评价等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展开教学,鼓励解法多样,把评价的主动权归还学生。以研学问题为导向,以研学案为承载,以小组学习为形式,以老师“后教”为策略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既有小组的研学,又有自主的学习在其中。例如:在“小组研学,展示学习”、“小组学习,体验四分之一”这两个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们都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表现自我的自信。在遇到不一致的情况时,比如体验四分之一的时候,四人小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体验结果,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原来分法不同,但是基本的思路相同——平均分。学生的学习就是通过这样在不同的声音中产生知识的碰撞,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当然,这一节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因为需要孩子们在纸片上用颜色笔涂出图形的几分之一,有的孩子动作比较慢不能很好地跟上其他大部分学生的步调。在这一点上我还是缺乏一定的照顾,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能够做得更好。
【分数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资料】推荐阅读:
分数的初步认识_《分数的初步认识》判断题06-04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06-03
分数的初步认识展示课09-25
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07-05
小学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评课稿10-13
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06-08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案09-08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免费09-11
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6-02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