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人教版电功率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人教版电功率(共9篇)

初中物理人教版电功率 篇1

1.电热壶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电流的________效应。利用电热壶烧水时,将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使水烧开。给手机 电池充电,这是将________能转化为 能。

2.电炉工作时通过的电流强度是2 A ,它两端电压是220 V,在10 min内产生的热量是 J,电流做功是 J。

3.一个标有“220 V、100 W”的灯泡,正常发光时,1 min产生 J的热量,1度电可供它正常工作¬ h。

4. 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左所示仪表是 。

(2)图1右所示是该表在月初和月底两次示数,则用户在这段时间内用电_________ kw•h。

5. 如图2所示电路中,小灯泡 L标有“2.5 V, 1 W”字样,电阻 R为5Ω。当开关S闭合时,小灯泡恰好正常发光,则电源电压为 V,小灯泡电阻为 Ω,电流表示数为 A。

6. 每个家庭都有需要照明灯泡,目前市场上既有白炽灯,又有电子节能灯,究竟选择哪一种好呢?某中学“STS”研究小组的同学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在正常工作时,25 W的白炽灯与5 W的电子节能灯、45 W的白炽灯与9 W的电子节能灯,60 W的白炽灯与11 W的电子节能灯的发光效果相当,他们选择其中的一组进行研究,收集了有关数据如下表:

额定电压(V) 额定功率(W) 寿命(h) 每只售价(元) 每度电费(元)

白炽灯 220 45 1000 1.5 0.4

电子节能灯 220 9 5000 30 0.4

根据上表数据,在照明效果相当,正常工作5000 h,45 W白炽灯和9 W节能灯的成本加电费分别为______________元和_____________元,由此可见你将选择___________。

7. 松下M7型摄像机的随机蓄电池的容量是“2 Ah”(“2 Ah”的含义是:该蓄电池若以2 A的电流放电,可放电1 h。),输出电压为12 V。这样的蓄电池充好电后,能释放的最大电能为________J。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8. 关于电功 与电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电功率的大小决定于电流做功的多少

B. 电功与电功率都表示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多少

C. 电功与电功率都表示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快慢

D. 电功率等于用电器在单位时间里所消耗的电能

9.两个电阻用不同方式连入同一电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串联时消耗的总功率大 B.并联时消耗的总功率大

C.消耗的总功率相同 D.无法确定

10.标有“220 V、3 A”的电能表,最多可以接“220 V、100 W”的灯数是 ( )

A.7 B.17 C.6 D.16

11.为了使电炉消耗的功率减为原来的一半,下列办法能用的是 ( )

A.将电压、电阻都减为原来的一半; B.电压不变,将电阻减为原来的一半;

C.电阻不变,将电压减为原来的一半; D.电阻不变,将电流减为原来的一半。

12. 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标有“220 V 40 W”字样的电烙铁,正常工作25 h,耗电1 KW

B. 标有“36 V 60 W”字样的灯泡,只有接在36 V的电压下,灯泡才能正常发光

C. 两盏25 W的电灯正常工作10 h,耗电0.5 KW•h

D. 1000 W的电炉累计正常工作50 h,耗电50度

13 . 把标着“36 V 15 W”的甲灯和“36 V 5 W”的乙灯串联在电压是36 V的电路中,则 ( )

A. 因为甲灯额定功率较大,所以甲灯较亮 B. 因为通过他们的电流相等,所以一样亮

C. 因为甲灯的电 阻较小,所以甲灯较亮 D. 因为乙灯实际功率较大,所以乙灯较亮

14. 有两根电热丝R1和R2,Rl=10Ω,R2=40Ω,采用下列四种方式分别接到36 V的电源上,通电5 min,产生热量最小的连接方式是 ( )

A. R1、R2串联 B. R1、R2并联 C. 只接入R1 D. 只接入R2

15. 一个电阻器的电阻为R,当它两端的电压为U,通电时间为t,则 消耗的电能为W,若要使它消耗的电能为W/4,下面采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电阻R不变,电压减半,通电时间t减半

B. 电阻R不变,电压不变,通电时间t减半

C. 电阻R不变,电压减半,通电时间t不变

D. 电阻为R/2,电压 增大为原来的2倍,通电时间t不变

16.关于家庭电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应将控制用电器的开关接在火线上 B. 熔丝熔断一定是电路中某处发生短路

C. 螺丝口灯座的螺旋套,只准接在零线上 D. 有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其插座应 安装接地线

17.李明同学家的所有家用电器都不工作了,他用测电笔检查时,发现所有的家用电器都不带电,保险丝也没有断,发生此现象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 )

A.停电了 B.进户火线断了

C.保险丝接线处接触不良 D.火线与零线相碰了

三、作图题(每题3分,共6分)

18.将图3中的开关、螺丝口灯泡、插座接入家庭电路。要求开关控制灯泡。

19. 如图4所示,为某同学测量小灯泡电功率所选的器材:电源(3 V)、电流表、电压表、小灯泡(2.5 V,0.3 A)、滑动变阻器(10Ω,2 A)和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请连接实物图,然后在方框内画出电路图(要求元件符号与电路元器件一一对应)

图4

四、简答题(20题4分,21题6分,共10分)

20.为什么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

21. 白炽灯泡是常用的普通灯泡,它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制成的,下列有关白炽灯的几个问题,请你作出简要回答:

(1)白炽灯为什么要抽成真空?

(2)灯泡什么时候最容易烧坏?

(3)灯泡的灯丝要绕成螺旋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五、实验、探究题(22题4分,23题8分,24题8分,共20分)

22. 如图5所 示的实验装置中,甲、乙两个烧瓶中分别装有等量的煤油,并各插入一支规格完全相同的温度计进行测温.甲、乙瓶中的温度计示数相同,闭合开关后,调整滑动变阻器滑片,通电2 min后,发现乙烧瓶中温度计示数明显高于甲烧瓶中温 度计的示数,这说明,甲烧瓶中电阻丝放出的热量比乙烧瓶中电阻丝放出的热量 。 R甲与R乙的阻相比较:R甲 R乙(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这种现 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图5

23. 按图6所示电路图对额定电压为3.8 V的小灯泡进行实验时,测得5组实验数据,并记录在表中,同时记录了小灯泡亮度变化情况。

次数 1 2 3 4 5

U/V 3.0 3.5 3.8 4.0 4.5

I/A 0.28 0.30 0.31 0.32 0.34

亮度 增加

请 你仔细分析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回答以下问题:

(1)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多少瓦?

(2)小灯泡亮度变化有什么规律?

(3)除了表格中列出的数据和现象外,你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24.请你利用电冰箱铭牌提供的参数和钟表测定一下电冰箱每天消耗的电功。写出设计方案。

六、计算 题(25题7分,26题9分,27题10分,共26分)

25.一台电风扇正常工作时,电机两端的电压为220 V,通过线圈的电流为0.2 A,这台电风扇正常工作1 min 消耗多少焦的电功?产生多少焦 的热量?

26. 如图7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变阻器滑片P在中点a处时,电流表读数为0.6 A;当滑片P在b端时,电压表读数为5 V,电流表读数为0.5 A,请根据测得的数据计算出前后两次在电阻R1上消耗的功率。

27.一电热水器装有2 kg的水,通电加热过程中,水温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8所示。

求: (1)加热2 min水的温度升高了多少?

(2)加热2 min水吸收了多少热量?

初中物理人教版电功率 篇2

但在学生心中, 初中物理是一门相对较为困难的学科, 学生对初中物理教学有着一定的畏难心理。所以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适时转变教育教学态度以及改善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一、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式的物理教学侧重教师的“教”, “填鸭式”的硬性教学模式使课堂显得生硬。新形势下, 传统性的教学模式显得格格不入, 这就要求物理教师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人教版初中物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这其中突出强调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探索、敢于创新、不甘失败的精神。物理教学过程中不能急于把物理规律、原理直接教授给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本质出发, 运用现有的表面现象, 分析、归纳、总结、概括出原理和科学规律。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在轻松、积极、活泼和兴奋的状态中积极思考, 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转变教学态度, 拓展教学思维

物理是一门应用学科。作为一名教师, 要想实现成功的教学, 就不能只局限在课本内容, 要联系生活实际,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物理知识, 提高学生兴趣, 便于理解。如, 在讲解光速、声速等内容时, 就可以用雷电现象、飞机在头顶飞过的情景等生活实际来解释, 这样简单易懂, 便于接受。同时物理教师一定要认识到, 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也就是“科学、技术与社会”“课题研究”等适应实际生活与学生需求的板块出现的原因。因此, 我们要有效利用这些板块。例如, 在讲解新能源时就与时代联系得十分紧密, 现如今中国作为人口大国, 发展需要很多的能源, 而能源短缺与化石燃料的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严峻。我们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 就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思考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注重正面教育, 改善现有教育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自尊心很强, 心理较为敏感, 思想易于极端化, 加之面对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来自学校、家庭、学校以、自身等多方面的压力, 使他们的内心更为脆弱。由于物理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学习难度较大, 因此更需要物理教师讲求授课方式的技巧性与科学性, 注重采取正面教学的方法, 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充分的尊重, 树立自信心。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耐心有效地辅导, 循循善诱, 适时鼓励学生, 帮助学生建立起克服学习难题的自信。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问题要百讲不厌,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学生进步时, 教师要及时表扬,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进步的快乐, 进一步增加学习动力, 同时起到对其他学生推进鼓励的作用。当学生犯错误时, 教师要掌握批评方式与力度,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但不能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通过正面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促进科学文化知识与身心素养的双向提高。

摘要: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认为更新观念, 转变教学态度及改善教学方法, 才能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探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研究 篇3

关键词:人教版 初中物理 教学效率 理论知识 2002年初审通过的初中物理教材,共16章。相对过去的物理教材,该教材新增了很多彩色图片,形式更丰富。教材内容上同生活实际联系更加紧密,符合STS教学理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有整体概念,帮助他们深入了解知识内容。本文就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1物理教材内容的编排次序

1.1内容次序调整的依据

教材内容的编排通常都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相连性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内容次序的调整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建立联系,所以教材内容之间要有逻辑性,注重教材内容前后的连接性。

1.2教材内容次序的调整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是了解基本的计量单位和实验所需工具,针对这点,可以在相关章节进行一定的讲解,也能集中解释。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一册中某章节关于基本量的讲解分成四节:(1)质量;(2)密度;(3)宇宙和微观世界;(4)测量物质世界。这些属于比较常用的基本量,关于基本量的讲解放在主要知识内容之前较好,所以,以上几点的基本量编排在九年级一册不如调整到八年级上册。

1.3热学知识

热学知识第四章的内容中有讲述到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等物态的变化,第五章到第十章介绍的是电磁学,第十一章的内容主要是讲解基本的物理量,第十二章到第十五章主要是力学部分,而第十六章的内容才是热学部分,第十六章和第四章的知识内容是具有连贯性的,应该放在一起,能帮助学生对热学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

1.4教学顺序调整

本教材分为八年级上下册和九年级全册,关于热学部分和力学部分都被编排在九年级教材中,且力学被分在最后板块。但是力学和热学是磁和电的学习基础。例如,第八章中有介绍到电功率,电功率会设计到热能和机械能的知识概念,但是在这之前的教材板块中,并没有热学和力学的知识。如果在这章节之前能编排热学和力学的概念,学生就能快速的掌握电功率和电能的学习。在实际编排中,八年级的物理教材中没有介绍热和力的概念,学生就很难理解热能和机械能,老师对学生讲解这部分知识内容时会比较吃力,学生也很难接受和吸收新知识。

1.5分子动理论知识

在第十一章节中,介绍到物质的微观模型,该理论体系会设计到分子间的作用力和分子间的距离等物理知识,但是在该板块之前并没有介绍到相关内容,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被安排到第十六章中,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1.6实验探究

教材中安排了大量实验,这对学校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是当前不少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因为其经费有限,配套设施并不完善,不能满足学生实验探索的要求。所以,编排实验探究环节时尽量少而精。

1.7编排顺序

在物理学中,力学是最早研究出来的理论,是后来众多物理学研究的基础条件。本文认为,为了使学习内容间保持连贯性和承接性,在物理教材中,应该将力学和热学编排在电磁学板块的前面。整体顺序按照物理学研究发展史来编排,以遵循科学发展的脉络。

2加强人文教育内容

2.1加强人文教育的理论知识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人,不需要过多的介绍科学家和技术工人。在教材中注入更多的人文教育,使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以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初中生正值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精神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所以,教材在编排时应体现人文主义的观念。

《教室中的危机》中提到:“未来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分子,而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人文教育指的正是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的人格和社会价值观。其核心就是培养人文精神,实质是人性教育。因此,在组织教材教学内容时更要强调学生的情感教育,注重学生学习的情感性、自由性和向善性。教材内容上要引导学生人文精神的树立和发展,从而达到让学生向善的情感目的。

2.2教材中渗透科学精神

物理学家追求真理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史,在每一个新理论、大发现中都闪耀着科学精神的光辉。这些都是人文教育最适用的教材。很多的物理学家身上都有值得后人学习的宝贵精神,例如,为科学事业献身的伟大精神、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不畏困难和艰苦的精神等。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了解科学家的奋斗史能有效激励他们学习。所以,初中物理教材可以另外再附带一本关于物理学家追求真理的小册子,或者直接在相关章节做出介绍。

例如,在学习浮力这一章节时,可以向学生讲解阿基米德的故事,强调阿基米德发现浮力正是由于他对问题的专注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学生在了解这则背景故事后,也都跃跃欲试,想做一下实验。这样通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的熏陶,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结束语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应该生硬的“教教材”,老师在校本处理课标教材时,可以适当删减、添加、调整、转换等,以整合出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内容的编排顺序。这样才能体现出“用教材教”的观念。在调整编排时,尽量满足物理学的完整性和逻辑性。科学的利用物理的逻辑性能有效降低学生吸收知识的难度系数,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人教版电功率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会使用电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

体验电能可以转化其他形式的能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电功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的转化

【教学方法】

合作 探究 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各种发电方式

风力发电 火力发电 水力发电 想一想:还知道什么可以发电?

同学们讨论:核能发电;潮汐发电; 太阳能发电; 垃圾废料发电; 各种电池等。电源的实质: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以此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一)电能

电能转化为光能 电能转化为内能 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用电器的实质: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指出下面的能量转化过程

1.发电机发电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电动机 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电风扇 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4.电暖气 电能转化为内能 5.蓄电池向外供电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电能常用单位:度 又名:千瓦时 符号:kW.h 国际单位:焦耳 简称:焦 符号:J 1度=1千瓦时=3.6×10J 巩固练习:2kw.h= 7.2×10 J 0.5kw.h= 1.8×10J 7.2×10J= 0.2 kw.h 1.08×10J= 3 kw.h 电能表(电度表)

电能表:可以计量用电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圆盘上方的数字以千瓦时为单位显示消耗的电能。

电能表几个重要的参数意义:

“220V” 该电能表应在220伏的电路中使用。

“10(20)A” 表示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安,额定最大电流为20A。电能表工作时的电流不应超过额定最大电流。

“50Hz” 表示这个电能表在50赫的交流电路中使用。

“600r/kW.h” 表示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上的转盘转过600转。7

5666例:一只家用电能表上标着“600r/kw.h”,它表示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上的转盘转过600转,现在室内只有一只灯泡发光,测出转盘5min转了60r,利用这些数据,计算出灯泡在这段时间内消耗的电是 0.1 kw.h。

电能表的读数:

为了计量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必须记录这段时间起始和结束时电能表上计数器的示数,前后两次示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注意:电能表的计数单位是千瓦时,计数器上最后一位是小数点后面的数字。例1:小丽、小强二位同学家的电能表的示数如图一所示,请你将它们的示数读出来。小丽家 小强家

示数:84.3kw.h 示数:476.2kw.h 例2:如果一个月后,二位同学家的电表示数分别变为如图二所示,则这二位同学家一个月分别用了多少电?

小丽家 小强家

消耗的电能:23kw.h 消耗的电能:23.6kw.h,月末电费收据显示的用电数量为例3:小明家本月月初电能表的显示数字为30kw.h,则月末电能表的显示数字应为 03827,本月消耗的电能为 30 度,合 1.08×10J,若1度电为0、50元,则小强家应付电费 15 元。

电能表的种类

大屏幕展示各种类型的电能表

1千瓦时(1度)电的作用: 可以炼钢1.6kg 可以采掘原煤105kg 可以使电车行驶0.85km 可以一次灌溉麦田330㎡ 可以使洗衣机工作2.7小时 可以使电脑工作5小时

(二)电功

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电流做功的过程。

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8影响电功多少的因素:

电流做功的多少跟电流大小、电压的高低、通电时间的长短都有关系。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 U表示电路两端的电压 I表示电路中的电流 t表示通电时间

例:用两节串联后的干电池给小灯泡供电,电压为3V,小灯泡发光时通过的电流为0.3A,则小灯泡工作5min,电流做功为多少?

解:电流做功为: W = UIt = 3 V×0.3 A×0.5×60 s = 27 J

三、课堂小结

1.电能的概念、单位及单位间的转换; 2.电能表的作用及各参数的意义;

3.电能表的正确读数及如何利用其测量用电器消耗的电能; 3.电功的概念,影响因素; 4.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

四、课堂练习

1、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能的单位是 焦耳 简称 焦,符号是 J ;生活中常用的电能单位是度 ,学名是千瓦时,符号 kw.h。

2、电能表是用来测量(D)A 电流的大小 B 电压的大小 C 电阻的大小 D 电能的大小

3、下列电器设备中,工作时电能主要转变为内能的是:(B)A、电动车 B、电饭锅 C、电风扇 D、电视机

4.手机、数码相机等常用充电电池作为电源,某手机电池的电压为3.6 V,安时容量为750 mA.h。它充满电后所储存的电能是 9720 J。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2.完成本节对应练习

板书设计

18.1 电能 电功

一、电能 1.电能的来源 2.电能常用单位:度 又名:千瓦时 符号:kW.h 国际单位:焦耳 简称:焦 符号:J 1度=1千瓦时=3.6×10J

二、电能的测量 电能表 读书方法

三、节约用电

四、电功 概念:电流所做的功 计算公式:W=UIt 6【教学反思】

初中人教版物理总复习重点资料 篇5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3、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温度计的使用:(测量液体温度)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

体温计: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温度计;

测量范围:35℃~42℃;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

二、熔化和凝固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熔化和凝固是互为可逆过程;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例如冰、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4、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熔化过程:

(1)AB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为固态;

(2)BC段,物体吸热,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

(3)CD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已经熔化完毕,物体为液态;

凝固过程:

(4)DE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为液态;

(5)EF 段,物体放热,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 50℃),开始凝固,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

(6)FG 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凝固完毕,物体为固态。

注意: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三、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跟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很快就干);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比蒸发剧烈;

4、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所有气体都能通过这种方式液化);压缩体积(生活中、生产中、工作中的可燃气体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液化,便于储存和运输)

四、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雾凇、霜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初中物理人教版电功率 篇6

一、音调

1、音调: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它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Hz,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3、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人们听到的声音越尖细;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人们听到的声音越粗钝。不同物体的振动频率不同,同一物体的振动频率也可以调节。

4、超声波与次声波

人们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0Hz的声音为超声波。它们都超出了人类听觉的范围,所以人类听不见超声波和次声波。

能产生次声波的声源有:火山爆发、地震、风暴、核爆炸、导弹发射等。次声波有极大的破坏力,能使机械设备破裂、建筑物遭到破坏等。有些动物不但能听到部分次声波,还能听到超声波。

二、响度

1、响度:在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振幅:发声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3、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课本P21)

4、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⑴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⑵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距发声体越远,声音越发散,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5、增大响度的方法:增大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减小距发声体的距离;减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分散。

注意: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征,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也不一定音调高。我们平时所说的声音“大小”是指响度,而声音“高低”一般是指音调。

三、音色

1、音色也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不同发声体的材料不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就是根据它们的音色而分辨出来的。

初中物理人教版电功率 篇7

一、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年4 月第3 版物理必修1 第三章第3 节为摩擦力,是本章教学重点,也是本章教学难点. 人教版教师用书把本节内容课时设置为3 节,静摩擦力应该为其中1 节课时. 教材首先给出摩擦力的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再用图1 小孩推箱子的图片,引导学生去体验:箱子没有推动,箱子与地面仍然保持相对静止,但箱子有相对地面运动的趋势,从而得出静摩擦力的概念:由于这时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所以这时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随后直接给出静摩擦力的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接着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随推力的增大而增大,并与推力的大小保持相等. 接着观察演示实验,如图2 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拉力逐渐增大,木块一直保持静止,当拉力大于某个值时,木块开始运动,认真观察会发现拉力突然变小,从而得到最大静摩擦力Fmax的概念,进而得到静摩擦力的范围0﹤F≤Fmax. 最后在“说一说”中,介绍了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利用静摩擦力的实例.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如下四个问题:(1)笔者查阅初中人教版教材,其中没有介绍“摩擦”“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个概念,而高中必修1 中直接给出这三个概念,造成学生认知困难.(2)研究一个力,应该知道这个力的三要素,但教材只分析了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而没有指出静摩擦力的作用点.(3)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时,没有指出使用的方法———平衡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4)“说一说”中,只列举了有用的一面,没有列举有害的一面,缺乏辩证思维.

二、教材重构

由于教材存在上述问题,笔者从高端备课的视角进行重构.所谓“高端备课”,是以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为指导,采用备课形式,研究既符合物理学内在逻辑,又符合物理教学规律,同时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设计,体现从物理知识传授到物理方法教育,再到物理思想形成的核心理念.

(一)重构思路

1.查阅初中教材关注知识衔接

笔者查阅了人教版初中“摩擦力”一节,初中教材并没有给出“相对运动趋势”的概念,而高中教材直接出现“相对运动趋势”,因此造成了学生认知困难,学生普遍反映静摩擦力方向难以判断. 很多高中教师没有去查阅初中教材,被高中教材的“同学们在初中已经知道”这句话所误导,从而在高中教学中没有向学生分析相对运动趋势,因此,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就变成了教学难点.

2.给出摩擦概念消除矛盾认识

在高一学生头脑中,普遍认为“摩擦”就是有“相对运动”. 现在高中突然出现“静摩擦力”,其中“摩擦”是指有相对运动,而其中的“静”是指没有相对运动,显然出现逻辑矛盾!因此,高端备课先通过对比得出“摩擦”的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静摩擦力的方向. 这样处理,符合物理教学逻辑,适应学生认知规律,降低了教学难度,突破了教学难点.

3.实验探究规律培养科学素养

创设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发现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力.既然发现了最大静摩擦力,就要更进一步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出最大静摩擦力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通过实验探究,消除科学研究的神秘感,培养学生物理学的核心素养.

4.赏析高考试题关注知识应用

高中阶段,用物理知识解决高考试题,是知识应用主要的形式. 分析高考试题特点,让学生灵活应用物理知识,是高中教学的现实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 高一学生不能一下提升到高考的难度,但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高考物理试题的动向,例如后文所举的例子中,出现了有关向心力的知识,因为高一第一学期还没有学习到相关的知识,但让学生了解高考题包含的知识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兴趣.只有关注知识应用的物理高端备课,才会在一线教学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

5.显化物理方法培养物理思维

高端备课用比较法,让学生分辨相对运动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含义,并总结出摩擦的概念,用体验法,让每一个学生去感知静摩擦力的存在,用观察法找到静摩擦力的作用点,用平衡法研究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用控制变量法得出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只有指出使用的方法,才有利于模仿和迁移,从而使教学效果产生质的飞跃.

6.强化课堂制作培养动手能力

很多教师的课堂是物理公式的天下,缺乏课堂制作设计,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弱化.教师在教完物理知识后,应该创设一些小制作,引导学生用刚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不要让高中物理成为“无臂物理”,这与物理学的本质背道而驰. 优秀的物理教师,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中有玩,玩中促学”,玩使学习更轻松,玩使学习更深刻.

(二)教学环节

优化教学流程,突显科学方法,重视实验探究,关注知识应用,提倡动手制作,对“静摩擦力”进行符合物理教学规律、适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应高考试题特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构建.其教学流程如图3 所示.

高端备课的教学流程更加注重教学逻辑的严谨性、认知规律的梯度性,有助于学生理解静摩擦力的规律,提升学生应用静摩擦力的能力.根据教学流程图,实施以下教学环节.

1.用比较法理解摩擦的概念

教师首先用图片展示三种现象,如图4 所示. 图4a,物体B对物体A有压力,物体B相对于物体A有相对运动.图4b,物体B对物体A有压力,B相对于A无相对运动.图4c,物体B对物体A有压力,物体B相对于物体A无相对运动. 图4b与图4c的物体B都处于静止状态,但是,若物体A的上表面光滑,则图4b的物体B还是静止,而图4c的物体B就会沿物体A斜向下滑动. 在物理学中,把图4c中的物体B的状态称为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状态;假设物体A的上表面光滑,物体B沿物体A斜向下滑动的方向称为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把有相对运动和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状态统称为摩擦.通过这样的对比观察,学生弄清楚了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消除了头脑中对摩擦的狭义理解,为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理顺了思维通道,起到了分解教学难点、降低教学难度的作用.

2.体验法感知静摩擦力的存在

教师要求全班学生轻推自己的课桌,虽然手对课桌有推力,但课桌保持静止,让学生感受静摩擦力的存在. 设置课堂“随手实验”,学生容易参与,体验真切,使课堂充满活力,让物理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 学生有了自身的体验,再去分析静摩擦力,感受就会更深刻,理解就会更容易,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观察法找到静摩擦力的作用点

静摩擦力为接触力,没有接触就没有静摩擦力. 通过观察手推课桌,静摩擦力的作用点产生在课桌和地面的接触部分. 作用点虽然容易理解,但教材没有指出作用点的位置,这使静摩擦力知识体系缺乏完整性. 任何一个力都有三要素,包括力的作用点、方向、大小,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没有主次之分,研究力时都应该说清楚,切不可因为简单而不提及.

4.平衡法得到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课桌在水平面上受到手的推力和地面对课桌的静摩擦力而保持静止,在水平面上处于平衡状态,根据二力平衡的规律,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可知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推力的方向相反,即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推力的大小. 平衡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教师指出使用的方法,便于学生模仿和运用.

5.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存在最大静摩擦力,只有拉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物体才会开始滑动,开始运动瞬间,拉力会突然减小,即有滑动摩擦力略小于最大静摩擦力. 运用控制变量法,在图2 的木块上加砝码,即只增大压力,而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会发现最大静摩擦力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实验探究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物理过程中必须养成的核心素养.

6.辩证思维

静摩擦力,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在生产和生活中,静摩擦力有时对人们有帮助,有时对人们有危害.教师在列举实例时,既要有利用静摩擦力的实例,也要有防止静摩擦力的实例. 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7.知识应用

(2014年新课标Ⅰ卷第20题)如图5,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木块a和b(可视为质点)放在水平圆盘上,a与转轴OO′的距离为l,b与转轴的距离为2l.木块与圆盘的最大静摩擦力为木块所受重力的k倍,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若圆盘从静止开始绕转轴缓慢地加速转动,用ω表示圆盘转动的角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一定比a先开始滑动

B.a、b所受的摩擦力始终相等

C.是b开始滑动的临界角速度

D.当时,a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kmg

赏析:题目中思考方向语句为“最大静摩擦力”“静止开始”“转动”,说明木块由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做圆周运动.因为从静止开始转动,a、b相对静止,故a、b角速度相等,又b的转动半径是a的2倍,由F静=mrω2可知b受到的静摩擦力是a的2倍,B错.因为圆盘缓慢地加速转动,则ω变大,由F静=mrω2可知b先达到最大静摩擦,即b先开始滑动,A对.当b要滑动时有kmg=m·2lω2,可得,C对.当a要滑动时有kmg=mlω2,可得,因为,当时,a还没有滑动,此时为静摩擦力,即,D错.故此题选AC.

8.动手制作

人教版和粤版物理新教材比较 篇8

关键词:物理新教材;人教版;粤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0)1(S)-0012-3

普通物理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与国际高中课程改革接轨,实现教育全民化的重大举措之一。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各地不同版本的教材成为这一改革的主要特色之一,它打破了长期以来“一本大纲,一套教材”的惯例。本文从教材的表层和深层出发,分别对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下称人教版)和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下称粤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进行比较。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必修一 人教版和粤版知识体系比较

1.1 运动学部分

2 对教材的深层分析比较

2.1 插图的使用对比研究

通过对板块的分析和对教材图片的统计可以发现:人教版的插图为198张;粤版的为169张。从插图的数量看,人教版比粤版多;从插图的种类而言,人教版教材中图片丰富,有可爱的漫画人物一毛男孩贯穿全书始终,有大量的清晰度较高的照片,有堪称经典的西方油画。相比之下,粤版的教材大多是抽象的绘图和习题中的简图,粤版教材插图在人文情趣方面要逊色一等。

2.2 物理术语的英文注释对比

人教版和广东版都为相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使用了英文注释。人教版将英文注释放在了相应的物理术语之后,粤版教材则在正文的左侧或右侧空白处单独开辟了一个板块来独立放置英语注释。相比之下,粤版物理教材中的英文注释显得更加的醒目,这也反映了一个沿海开放大省对与国际化标准接轨的重视。此外,通过对两本教材的对比可以发现有几处专业术语翻译的不一样,例如:牛顿第三定律Newton third law (人教版)、Newton's third law(粤版);作用力action(人教版)、action force(粤版);反作用力reaction(人教版)、reaction force(粤版)等等。笔者在查阅漆安慎的《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牛津专业英语丛书《物理专业英语基础》时发现粤版的教材翻译的较为贴切。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出现:如重力加速度的翻译粤版为acceleration due to gravity,人教版为gravitational acceleration,尽管翻译不同但是都是正确的。如在《Essentials of Physics》的第124页翻译就和粤版翻译一样,而在哈佛大学的官方网站上显示的重力加速度和人教版一致。

2.3 课后习题的比较

从课后的习题来看,人教版有21个小节带有课后习题,其中每节的习题最多不超过5题(全书中只有&43牛顿第二定律和&45第三定律这两节是5题),最少不少于3题,平均各节习题数目为3.7道。题目的选择与自洽性较好,学生在学完书本上相应的知识后,不需要课外辅导书即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粤版的教材有20小节带有课后习题,其中每节最多6题(其中为&11认识运动、&23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35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这三节),最少2题(&47力学单位制),平均4道题。就题目数量和质量而言,粤版和人教版相差不大。但是,人教版每章结束之后就直接进入下一章节的知识点,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本章知识做好总结。而粤版教材在每章的结束后增加了两项内容:(1)在每一章的小结中构建了整个章节的知识框架图以及让学生自己对章节学习回顾和评价,建立学生的自我反馈机制;(2)设置有20道左右的章节练习题,让学生通过主动训练来加深理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从而有了自己的“格式塔”。

2.4 活动板块的对比

人教版的科学漫步、STS与粤版的资料活页都是基于一个目的设置的,即通过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课程目标。不过人教版在人文主义教育方面似乎更胜一筹。特别是人教版每一章前的名人名言,对促进学生人文主义素质的培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绪论》里庄子的“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在哲学的思想高度上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同样是介绍伽利略,人教版不像粤版那样仅仅是介绍伽利略的实验和博物馆里的器材,而是对伽利略为真理而不屈的科学生涯做了回顾。它不仅通过史实说明真理是压不住的,而且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没有学术的民主和思想的自由,科学就不能繁荣。在这里科学主义和人文精神有机地交织融合在一起。

2.5 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比较

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两本教材是各有千秋。“我们的网站”(physics.scnu.edu.cn/gzwl)是粤版教材的一大亮点,它采取网站互动的形式对教材进行了有力的拓展。网站分为“我学我问”、“在线练习”、“教学资源”、“第二课堂”、“学习交流”几个子标题栏目。以“教学资源”为例,通过学习对教师备课的影响很大,可以加速理解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内涵,同时对教材的分析也很到位。但总体上,网站还存在维护不及时等问题。人教版也有自己的网站和论坛(http://www.pep.com.cn/),与教师实现了时时的沟通,积极鼓励教师就教材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了教师间的充分互动。不足的是没有专门的网站和学生互动平台。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在处理实验数据方面通过“做一做”里介绍Excel软件来处理实验数据,绘制相应的图像,与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实现了融合。

2.6 特色章节的比较

(1)绪论部分,学生科学思维的开启之门

人教版开篇的绪论磅礴而大气的介绍了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多彩的图片,详实的资料,让人欲罢不能,而且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介绍和自己搜索得到物理学的一个模糊轮廓。形成反差的是,粤版《关于怎样学好物理的一次对话》更像是一次教师的说教,尽管中间穿插了一些史料和对板块的介绍,但是学生的寥寥数语和教师的长篇大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2)不同的内容处理方式

人教版和粤版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这章节的差别是最大的。人教版在第一章介绍加速度后,随后在第二章由实验和图像一步步的引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待公式完全建立以后再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细致的分析;而粤版教材第一章介绍直线运动后,先用图像描述直线运动,在第二章由介绍自由落体运动这一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逐步导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形式,最后单独一节探讨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的关系。这两种教材导入方式各有所长,总体来看粤版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处理由简单逐渐深入,遵循了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而人教版在实验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以后,在学生实践操作以后,才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展开深入的探讨。把图像问题放在了实验之后探讨这种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3 人教版必修1与粤版必修1的构建板块介绍:

(1)人教版:

名人名言——章标题——一张图片——引言——小节标题——图片与正文——活动栏目:思考与讨论;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STS;小实验;课外读物——每一小节问题与练习

(2)粤版:

章标题——引言——一张图片——小节标题——图片与正文——活动栏目:讨论与交流;专业术语的英文注释;资料活页;实验与探究;实践与拓展;我们的网站——每一小节练习——本章小节——本章习题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物理》(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2)

[2]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教材编写组编著.《物理》(必修1).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7(2)

[3]Stephen Pople编,叶谋仁注释.《物理学专业英语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1(1)

[4]漆安慎编.《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初中物理人教版电功率 篇9

广东省湛江开发区新民中学

余昌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物体的形变,对比归纳,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

2、经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兴趣,体会物理科学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的科学原理的情感,以及探索新器件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

1、弹力概念的引入,归纳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2、通过探究物体弹性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教学工具:

教师:小车、弹簧、钢直尺、弹簧测力计、拉力器 学生:橡皮筋、面团、钢直尺、橡皮泥、弹簧测力计。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欣赏一段视频:撑竿跳的情景。

思考问题:撑竿运动员为什么能跳得这么高呢? 学生交流讨论后,结论:撑竿变弯了,靠的是弹力。从而引出本节的课题《弹力》。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活动一:探究物体的形变

学生选用桌面上的器材,自已设计实验证明,哪些物品的特性与撑竿相类似?

活动要求:请学生对桌上的橡皮筋、面团、钢直尺、橡皮泥等施加力的作用,观察物体有什么变化。学生感受并交流现象,归纳总结: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2、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活动二:认识弹力

学生体验:用不同的力拉橡皮筋,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演示:将小车放在水平台上,弹簧处于原长,小车静 止,压缩弹簧后,小车将会在弹簧的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归纳出弹力及弹力的产生条件:

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发生弹性形变(2)物体互相接触

学生体验:用手指按压桌面,手指发生形变,这时,我们能否看到桌面发生形变呢?

讨论交流:坚硬的物体在很小的力的作用也会发生形变吗?

猜想: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3、弹力的类型: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你能说出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学生讨论交流:(蹦极、跳板跳水、弹弓、射箭、篮球)活动三:探究拉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学生体验:两位学生体验拉力器。

交流归纳,得出:弹簧受到拉力越大,伸长越长。强调:弹性限度。

演示:取一根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它,再使劲拉。问题:两次都能恢复到原来的长度吗?

点拨:弹簧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根据物体形变的大小可以测定力的大小,根据这个原理做成的测力计叫弹簧测力计。

活动四:阅读教材,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构造、工作原 理以及使用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再出示弹簧测力计,并向学生介绍。

1、弹簧测力计的构造:由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外壳、挂环构成。

2、单位

3、量程

4、分度值

学生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并体验力的大小。师生归纳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首先看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出这个范围。

(2)认清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以便正确读出测量值。(3)测量前要把指针调到零。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4)测量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的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不可用力猛拉弹簧或让弹簧测力计长久受力,以免损坏。

第三环节:当堂检测,巩固升华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外拓展

上一篇:启发心灵的故事下一篇:履职尽责情况自查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