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与电影片名翻译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目的论与电影片名翻译(精选7篇)

目的论与电影片名翻译 篇1

【摘要】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结合电影片名的特点,分析了其翻译的目的和原则,归纳总结了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

【关键词】目的论 电影片名翻译 翻译策略 翻译技巧

一、前言

电影片名不仅是电影凸显主题,向观众传递影片中心思想的一种方式,也是具有特定的商业目标,保证票房收入,宣传、推广电影的一种商业名片。因此,它同时兼具艺术性和商业性两种特性,而通过电影片名翻译,不仅要实现其艺术价值,更要实现其商品价值。好的电影片名对电影而言,是点睛之笔,甚至比电影海报或广告宣传更为有效,能够快速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加票房的收入,是一种强有力的商业宣传手段。

二、电影片名的特点

电影片名一般有三种特点,从语言层面上分析,电影片名首先要简洁凝练。它就像是透视电影的眼睛,对电影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反之,若是用比较长的句子作为电影片名,观众往往记不住,也丧失了其推广宣传的功能。其次,电影片名要通俗易懂。电影若要迎合这个观众群体的口味,必须要让这些千差万别的观众与电影之间产生共鸣,因此,电影片名要避免使用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尽可能地通俗一些、大众一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接地气”。最后,电影片名要生动优美。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走进影院、买票观影,就要使电影片名既生动又优美。生动又富于美感的电影片名具有强烈的票房感召力,让人一看到电影片名就立刻产生买票入场的欲望。

三、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

1.直译法。根据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之一,即忠实原则,我们首先考虑对电影片名采用直译的方法。忠实原则就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要体现原文的风貌,而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可以决定译文对原文忠实的形式和程度。直译法恰恰就符合这一原则。有些电影片名其实就来源于影片的故事内容、情节或主人公,对这种类型的电影片名,译者就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既保持原片名的内容,又能够与源语形式保持一致,同时也易于被目的语观众接受。如:E.T.《E.T.外星人》;Empire《帝国大厦》Duck Soup《鸭羹》;The Tempest《暴风雨》;North by Northwest《西北偏北》;Rules of the Game《游戏规则》;Rear Window《后窗》等。

2.意译法。根据翻译目的论的目的法则,为了实现某种交际目的,译文可以灵活地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因此,在处理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电影片名时,如果直译法不能准确地传递影片信息,译者往往倾向于采用意译的方法。意译法在使用时还需要综合分析影片的类型、主题、风格以及故事情节等因素。译者在运用意译法翻译电影片名时,可以不拘泥于源语片名的形式,仅部分保留或者完全摆脱源语片名的内容,结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进行翻译,最大限度地传达源语片名的文化内涵,实现译名的信息功能。类似的例子如下:Suspicion《深闺疑云》;Sleep《沉睡》;The Player 《幕后玩家》;Family Plot 《大巧局》;Singin’ in the Rain《雨中曲》;Vertigo《迷魂记》;High Anxiety《紧张大师》;Haunted Castle《古堡惊魂》;Haunted Hotel《鬼店》;The Band Wagon《龙国香车》等。

3.音译法。利用人名或地名命名也是电影片名的特点之一。一般来说,作为片名的专有名词对目的语观众而言也并不陌生,因此,在不影响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基础上,译者往往采用音译的方法。这也遵循了目的论所强调的译文应从其预期功能出发,根据不同的语境,采用最佳处理方案的原则。通过对片名的音译,不仅可以保留源语片名的韵律,还能使电影译名呈现出一种异域风情。如:Young Mr Lincoln 《青年林肯》;Last Year at Marienbad《去年在马里昂巴德》;Nanook of the North《北方的纳努克》;Avatar 《阿凡达》;Battleship Potemkin《战舰波将金号》;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Carrie《魔女嘉莉》等。

4.重命名。在对电影片名进行翻译时,有些译名并不是译者直译、音译或意译出的,而是将其重新命名,使得电影原名与译名的意思完全不同,这种翻译现象在处理名称翻译时非常常见,因此,我们也应当把它作为一种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一般来说,重命名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在源语片名直译后信息表达不充分的前提下,通过概括影片内容对电影片名进行重命名。依此法重命的影片译名不仅能够充分地表达出影片的内容,而且要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如:Way Down East《赖婚》;Goodfellas《盗亦有道》;Carrie《凶灵》;等;另一种模式就是通过分析英汉两种文化的相似点,通过文化类属移植对电影片名进行重命名。因其文化属性相似,故重命名的译名与原名的风格和功能基本可以保持一致。如: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Touch of Evil 《历劫佳人》等。总之,重命名不同于意译法,意译一般是译出源语片名的隐含之意,而重命名则会采用源语片名完全无关的另类说法。

总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是在充分了解电影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多样化的翻译方法,尽可能实现电影片名的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审美功能和广告功能,最终实现其艺术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目的论与电影片名翻译 篇2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 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中西方电影的交流融合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一方面, 电影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电影市场的繁荣促进了世界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 世界各国电影的互相渗透, 尤其是外国影业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 也使得各国经济由此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正如人们看一本书要先看封面, 看一份报纸要先看标题一样, 人们在决定是否要购票观看一部电影之前, 首先要看的是影片名。一个好的影片名, 能抓住电影关键词, 调动观众的情绪, 激发他们购票观看的欲望。所以, 影片名的翻译对于整个影片的票房,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 (Skopos Theory) 是功能派翻译的重要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赖斯 (Katharina Reiss) 指出: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1]。赖斯的学生弗米尔 (Hans Josef Vermeer) , 翻译目的论的创始人之一, 认为, 翻译是基于原文本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翻译行为” (translational action) 。顾名思义, 任何“翻译行为”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行为”, 而任何行为都有其目标或目的。弗米尔用“Skopos”这个词来专门指代翻译的目标或目的。按照他的说法, “Skopos”的概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 翻译过程及该过程的目标; (2) 翻译结果及译文的功能; (3) 翻译方式及该方式的意图[2]。诺德 (Christiane Nord) , 目的论翻译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 提出了一个伦理性的概念“忠诚 (loyalty) ”, 用来指涉译者对翻译活动中的合作伙伴所肩负的责任, 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忠诚”不是传统意义上译文对原文的“忠实”, 而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受众和翻译发起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和人际关系[2]。

根据目的论, 所有翻译应遵循三个法则: (1) 目的法则 (Skopos Rule) 。目的法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该法则认为整个翻译过程, 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都是由翻译行为所需达到的目的决定的。 (2) 连贯法则 (Coherence Rule) 。连贯法则又称语内连贯, 即译文必须能让接收者理解, 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3) 忠实法则 (Fidelity Rule) 。忠实法则又称语际连贯,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 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3]。

3 目的论指导下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

3.1 音译法 (Transliteration)

所谓音译, 即语音上的对等。音译法在翻译影片名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和历史事件等时尤为适用。如“Avada”《阿凡达》, “Titanic”《泰坦尼克号》, “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一些电影, 如“Romeo and Julie”, “Hamlet”是根据名著改编的, 因为大家都非常熟悉, 在翻译时就可以直接音译为《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雷特》。

有些译者在使用音译法翻译时, 会直接用汉语拼音来翻译。但是笔者认为, 缺乏了对中国汉语拼音的了解, 外国人大多是无法理解这些影片名的具体含义的。《刮痧》是一部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经典电影, 如果直接用拼音译成“Gua Sha”, 外国人会不知所云;而译成“The Guasha Treatment”, 外国人则会理解这是一种治病的手段。

3.2 直译法 (Literal Translation)

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 而且要与源语文体保持风格上的一致。直译, 其实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字对字的翻译。这种译法符合了目的论中的“忠实原则”。直译尤其适用于那些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 如“Sister Carrie”《嘉莉妹妹》, “Tess”《苔丝》, 因为观众对这些名著已经非常熟悉, 采用直译的片名更能直截了当地引起观众的共鸣。有些影片名出自典故或传说, 在翻译时也应尽量做到直译,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源语片名的形式和意义, 如“The Silence of the Lamb”《沉默的羔羊》, “The First Drop of Blood”《第一滴血》, 《智取威虎山》“The Taking of Tiger Mountain”。

3.3 意译法 (Liberal Translation)

当然, 由于中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如语言、地域文化、审美及思维方式等, 译者有时无法在译入语中找到与源语完全对等的表达。这时, 译者需要在源语语言形式的基础之上, 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对影片名进行翻译, 这就是片名的意译。

西方经典电影“Ghost”, 如果直译为《鬼魂》或《幽灵》, 观众可能会觉得这是一部恐怖片。但是译成《人鬼情未了》, 便是意译的经典例证。“鬼”字非常贴切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 而“情未了”又表达了这是一段发生在阴阳相隔的恋人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 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调动了观众的好奇心。影片《梅兰芳》讲述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对京剧的痴迷, 如果直接用“Mei Lanfang”来译, 外国人根本不知道这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译为“Forever Enthralled”, “Enthralled”这个词用的传神, 将一代京剧大师对京剧的热爱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表达得淋漓尽致, 那么外国人看了此片名就会有一探究竟的好奇心。《金陵十三钗》本是反映二战中日本人对我南京城及市民残酷屠杀的战争片, 但是这部影片却是以十三位女性为切入点, 所以用“War”表达出这部影片的本质内容, 用“Flowers”说明它是女性的视角, 所以, 译为“The Flowers of War”, 确实漂亮, 堪称完美。

3.4 增补法 (Complementary Translation)

有时, 译者在处理影片名的翻译时, 单纯地依靠直译并不能完全表达出该影片的主题, 也不能引发观众的期望, 这个时候译者就需要在原影片名的基础上做些补充, 使之更加丰富, 是为增补法。动画片“Shrek”, 如果直译成《史莱克》, 观众肯定会困惑, “史莱克”是人名还是什么, 但是加上“怪物”两个字, 观众马上会明白这很有可能是一部喜剧的动画片。再如, “The Jungle Book”, 译为《奇幻森林》, 一“奇”一“幻”吸引了观众对“森林”的无限遐想。

3.5 创译法 (Creative Translation)

当观众不能从原片名的直译片名读出任何与影片相关的信息时, 译者就会根据影片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演绎, 谓之创译。《栀子花开》这部影片其实与“栀子花”没有任何关系, 而是一部关于爱情和友情的校园青春电影, 译为“Forever Young”, 跟影片主题非常贴切。《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同样是一部青春爱情电影, 借用外国人非常熟悉的短语“the apple of my eye”反映出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影片。“Mission Impossible”被译为《谍中谍》, “谍”字让人联想这是一部类似于我国《无间道》这样的谍战片, 同时两个“谍”字的使用, 读起来朗朗上口, 颇具音韵美。

4 结语

一部好的影片能否激起观众的好奇心, 激发其购票的欲望, 影片名的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片名的翻译不是简单地直译, 而是既要保留原影片的内容, 更要以实现其商业目的为准则。因此, 对于影片名的翻译, 译者应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 在充分把握原影片的内容、形式和主题风格基础之上, 充分发挥其译者主体性, 运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实现影片的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喻滔.功能目的论与电影片名的翻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 (5) :357-358.

[2]刘军平.覃江华西方翻译理论名著选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163, 178.

[3]高海玲.李延林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J].现代语文, 2014 (5) :141-142.

目的论和电影片名的翻译 篇3

关键词目的论电影片名翻译译文预期功能

一、引言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的重要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凯瑟琳娜·赖斯指出: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在赖斯和弗米尔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他们主张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以文本的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创立了翻译的目的论。目的论论者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这里的“目的”主要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作为德国功能学派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翻译学教授Nord在目的论的翻译法则中加入了忠实原则,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目的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的翻译理论,提出了翻译行为并不是单纯的语际转换,它更是译者目的的实现这一观念。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可操作性。

二、目的论遵循的原则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应遵循三个法则:

1、目的法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该法则认为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

2、连贯性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收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3、忠实性法则。指原、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

目的论是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首先,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带有特定目的的人类行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语言层面的转换问题。翻译并不是以原文本为基础的符号翻译。而是一种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人类交际活动。在翻译原则方面,目的论认为翻译应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即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和翻译所要采取的手段。译者可结合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译文的期待、交际需要等因素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比较,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的跨文化交际。即把翻译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任何跨文化的行为包括翻译都得考虑到文化差异,如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同的行为规范以及不同的交际环境。译文必须在目的语文化中有意义,能让接收者理解和认同。

三、电影名翻译的目的性

广告的目的可归纳为五个方面:(1)引人注目(attract attention):(2)唤起兴趣(arouseinterest):(3)激发欲望(stimulate desire):(4)令人信服(create conviction):(5)敦促行动(getaction)。电影片名作为广告的一种类型。是一种具有特定目标的商业活动,受到营销战略、商业规律、商业法规和文化障碍的制约。以好莱坞为例。市场已成为好莱坞一切变化和取向的核心。“做电影首先是做生意,这已成为当代好莱坞的最高哲学。”(晨夕,1999,56)这几年,面对“人世”的冲击,中国电影人也在考虑改变国产片的单调功能,“将消费的概念引入创作,把电影制作归于艺术,把电影欣赏归于娱乐,开始向市场谋求经济回报。”(杨远婴,2002,27)

电影片名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其特点主要在语言简明,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激起人们的观赏欲。电影片名翻译的对象是译语观众。但因各国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译语观众的审美情趣,期待视野和接受能力与原语观众不同,根据目的论的连贯性法则,电影片名的翻译应以译文观众的接纳,欣赏和评判为生存的依据和标准。因此电影片名的特殊性决定其翻译是目标取向策略(target-oriented strategy)也就是说,译者在忠实传达原作意图的基础上,应侧重译语观众效应,除应忠实传达原片名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更应考虑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而目的论把翻译活动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研究范畴,认为翻译是具有明确目的和意图的行为,翻译是在译者的协调下,以原文文本为起点、以译文观众为目标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这一点与电影片名翻译具有内在统一性。电影片名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也是一种商业性行为,其目的在于追求市场效益和商业利润,尽最大可能争取吸引眼球,打动潜在的观众,促成其观赏行动。这是电影片名的非常明显的一个目的,也是电影片名翻译的首要目的。实践证明,要想唤起观众的好奇心,赢得市场,片名的翻译就得要考虑它的导视和促销作用。为了迎合市场,片名的翻译往往跳出了原名的限制,用一个别具匠心的名字突出它的祈使功能。如You've Got Mail用译名《网络奇缘》取代直译《有你的邮件》,赋予了影片浪漫主义色彩。Earthquake用译名《惊魂夺命》取代直译《地震》让人一下就想到雷霆万钧、惊魂失魄的灾难场面,对观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四、电影片名翻译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目的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须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以某个接受者群体为对象,使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具有某种功能目的理论把文本按功能模式分为信息、表情和感染等三种功能。这与陈宏薇将片名的功能主要分为三种相对应,即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信息功能就是通过片名,将影片的内容简练地传达给观众,使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原片的思想内容。审美功能就是以语言的优美流畅,生动形象打动观众,造成观众审美愉悦。而信息功能、美感功能都是服务于祈使功能的。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都有一种好奇心,见到新鲜、奇异的事物都会感到兴奋。乐于知晓,易受感染。祈使功能正是通过片名,感染观众的情绪,吸引观众。任何一部电影片名的翻译,都要突出其在译语文化中这三种或者其中一种功能的再实现。例如:曾风扉全球的影片Forest Gump《阿甘正传》,一看就知道这部影片是关于Eorest Gump的故事。而直译的《真实的谎言》,不仅发挥了片名的信息功能,忠实地再现了原语中构思巧妙的片名,还实现了片名的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末路狂花》的原片名Thelma and Louise是用了片中两个女主角的名字塞尔玛与路易斯,影片倡导女性也要做命运的主人,反映出妇女要求人身平等和安全的社会主题。很难想象,中国观众会对一个名叫

《赛尔玛和路易丝》的影片产生什么浓厚的兴趣。更别提掏腰包看影片了。而译名《末路狂花》不仅点出了这是两个走上绝路的女人,而且自然勾起了广大观众的观看欲:这最后的疯狂究竟是为那般。这最后的疯狂会有怎样的结局。此译名不仅与影片的主题和内容十分吻合,也没有受到英文的限制,具备商业广告的类似的信息、美感和祈使功能。又如:Lolita《一树梨花压海棠》,Here Comes the Son《不速之子》,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等。

目的论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电影名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在实现电影名一般价值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其商业价值。电影名的佳译会使整部电影的商业价值得到提升。以近几年外动画片的翻译为例。迪斯尼的动画片Toy Story《玩具总动员》风靡全国,其译名也随着电影的传播得到人们的认可,随之而来的其他动画片也都冠以“总动员”的称呼,像《海底总动员》(Findlng Nemo)、《超人总动员》(Incredible)、《汽车总动员=》(Cars)《鲨鱼总动员》(Shark Tale)等等,这些译名充分抓住了受众的心理,具有较强的宣传优势。同时,随着这些电影的上映,影片及片名在观众中得到强化和扩散,使“总动员”成为好动画片的代名词,增强了电影片名的商业价值。

目的论强调目的原则是翻译的首要原则,并不是说要抛弃原文本。即原电影,而进行随意翻译,或是把翻译当作是一种“的语写作”的趋势。它还要受“忠诚原则”的限制。“忠诚原则”主张译者既要对读者负责。又必须尊重原文作者。协调译文目的和作者意图。如:the ThirdMan有人把它译为《第三者》这显然是译者没有看影片,只是根据片名,凭空猜想。“the thirdman”指的是片中车祸事件的第三个目击证人,根据忠实原则,其准确的译名应该是《第三个人》。

五、结论

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篇4

【作者】石小梅

【关键词】特点;?原则;?方法 【指导老师】何远秀 丁健

【专业】英语

【正文】 I.Introduction? With the increase in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with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e movie has gradually stood out as an important media of communication in its own right.Movie titles are always the first thing that the audience comes to know about new movies.Thus a right choice of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uccessful release of a movie.A properly-translated English movie title into the TL can fulfill the following functions:

1.Provid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story for the audience by summarizing the main plot, revealing the theme, or offering some clue.2.Adding attraction to the movie and stimulating the audience’s interest and desire for viewing.3.Saving trouble for the cinema, the audience, film reviewers and other research workers in their publicity, choice of viewing, comments and studies.As a branch of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movie titles, like many other forms of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has not yet received due attention despite their importance.Peter Newmark has called on the translators to bring their attention to?“two underplayed aspects of translation”, one of which is?“the approach to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Nida also called for more attention to exploring new fields in translation.This paper,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movie titles, will introduc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English movie title translation.II.Pres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Despite the importance of movie titles, translators have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their translation.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allows of no optimism.A.Only a few good renderings There have been very few good renderings since English movies first landed in China.Whenever we refer to good renderings, it is always the few titles that jump into our mind immediately---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 The Bathing Beauty(出水芙蓉),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 Legend of the Fall(燃情岁月), Madison County Bridge(廊桥遗梦),A Walk in the Clouds(云中漫步),etc.? Among these renderings, many were translated decades ago, such as the first three.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er good renderings while there are more crude ones misleading the public.B.Mistranslation Mis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following factors 1.Lacking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story “A title is best left untranslated until the rest of the assignment is completed.”1 As for a movie title, it is best left untranslated until the translator watches the movie and fully understands the story.Only with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story, can he make a right and the best choice among many possible renderings Sample 1-1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

Anyone with a modest knowledge of English will translate it into“羔羊的沉默”rather than?“沉默的羔羊”.And the movie does tell something about the Silence, not the Lambs.But it is ironical that the?“wrong” version sounds more appealing than the?“right” one, and has enjoyed high popularity since its coming into being.Sample 1-2 The Cable Guy(王牌特派员)

On seeing this title, the audience may mistake it as an espionage film.It also has two other renderings“线鬼衰人”and“有线电视狂”, both of which may leave an impression of horror films.But actually it is a very touching story about seeking for friendship despite Jim Carrey’s exaggerated act in it.Maybe another rendering, replacing the misleading“特派员”with“安装员,---王牌安装员”is better.Sample 1-3 Bad Company(坏蛋公司)

The translation sounds not bad, but it is completely irrelevant to the story.It is about a man who has to?“play” his twin brother, an agent having died in his unfinished mission.Another rendering“最差搭档”or“临时特工”may be better for the story.2.Mis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Culture is?“the way of life and its manifestations that are peculiar to a community that uses a particular language as its means of expression.”(Newmark, 2001:94)2 There is usually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movie titles.If the translator is not aware of it or misunderstands it, he is likely to mistranslate the title.Sample 1-4 American Beauty(美国美人/美国丽人)

The mainland and the HK versions both have made a mistake in taking the literal meaning of Beauty.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William Morris, 1980:42)3?“American Beauty” is a type of rose bearing large, long-stemmed purplish-red flowers.And the rose is a profound image in the Oscar winner of the Best Picture in 2001, so the Taiwan version“美国心,玫瑰情”seems more to the point.Sample 1-5 First Wives Club(大老婆俱乐部)

“大老婆is not the Chinese equivalent to?“first wife”;rather it may offer a wrong indication that there are“二老婆,三老婆”in America just as in old China where polygamy was popular.Actually Americans have not experienced the period of plural marriage except that some Mormons had practiced it before 1890.In English,?“first wife” refers to the first wo

目的论与电影片名翻译 篇5

摘要:电影片名翻译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过程,而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外来影片的译名往往不尽相同。本文以实例分析比较两岸三地电影译名的差异,旨在促进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关键字:电影片名翻译;内地;香港;台湾;比较差异

在当今这个发达的信息爆炸时代,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而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媒,一种介绍异域文化简洁直观的手段,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量外国电影被引入我国大陆以及港台地区,电影的翻译也随之日益突显其重要地位,其中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就是电影片名的翻译。精彩的译名可为影片锦上添花,促进国际间跨文化艺术交流,还能和电影一起世代流传,而失败的译名却极有可能埋没一部精彩的电影。

如何译好电影片名早已成为翻译界长时间讨论的话题。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想法、经验和知识不同,甚至是地域文化差异,都会导致影片译名有所不同。由于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地理位置、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历史沉淀以及语言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即使对于电影片名的翻译都有着普遍认可的翻译方法和标准,在同名英文电影引进之后,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出现不同的片名翻译版本,内容形式大相径庭,导致目前两岸三地对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本文从实例出发,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对于电影片名翻译方法的不同运用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特色,指出其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导致差异的原因,从而促进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

一、大陆地区片名翻译

1.1翻译方法和特点

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大陆的译者有着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良好译风,在翻译电影片名时大都采取忠实原文、审慎小心的态度而加以直译。影片译名较为传统、保守,但又不失严谨、慎重,基本上保持了片名的原汁原味。如The Perfect World《美好世界》,Million Dollar Baby《百万美元宝贝》,A Beautiful Mind《美丽心灵》等。

对于一些抽象或引发歧义的电影名称,大陆译者也会选用直译意译结合,或音译意译结合的方式。如Waterloo Bridge被译为《魂断蓝桥》而非直译为《滑铁卢桥》,至今仍为电影片名翻译史上有口皆碑的佳译。Forrest Gump译为《阿甘正传》而未音译成《福雷斯特·甘普》,既点出了电影主角的名字,又借用了观众熟悉的《阿Q正传》的格式。还有经典恐怖影片the Shining,译名为《闪灵》,也可谓是音意结合的经典译作。当译名过于抽象,译者预测观众在理解时可能存在困难的情况下,有时也会采用完全的意译。例如Kate and Leopold翻译成《隔世情缘》而非《凯特与莱尔波得》,Cast Away翻译成《荒岛余生》而非《漂流者》。有些电影片名的中译也受到中国传统习语、诗歌、小说、戏剧中四字、五字短语的影响,译名往往由四个字或五个字组成,读来琅琅上口。如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定》,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西线无战事》等。

1.2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大陆比较推崇的直译法简单明了,既能很好地传达原名信息,又保留了电影的异国情调,为观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大陆)与《仙乐飘飘何处寻》(港)相比更平实传神,反而香港的译名显得有点过于矫揉造作。但是生搬硬套的呆译、死译,缺乏灵活性,有可能使观众无法领略到电影的艺术特色和吸引力。如好莱坞经典爱情片Pretty Woman在大陆被直译为《漂亮女人》,跟香港的版本《风月俏佳人》相比就逊色很多,“风月”暗示了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的职业,而“俏佳人”既是对女主的赞美,更是对那段爱情故事的歌颂。另外一部经典电影Ghost,跟香港译的《仍鬼情未了》相比,大陆版的《幽灵》硬生生将一部爱情片译作了恐怖片。

英文片名中的习语、典故负载了大量文化信息,若从字面意义理解而轻率直译,可能会错误百出,贻笑大方。例如美国影片American Beauty在内地上映时被译为《美国蔷薇》,而其实American beauty特指美国四季开花的红蔷薇,蔷薇花美丽、圣洁,象征崇高神圣的爱情,也是暗示片中男女主角的爱情。相比之下,熟悉花语的台湾将其翻译成《美国心·玫瑰情》才是名符其实,以中国玫瑰代替美国蔷薇,揭示出了影片的精神内涵。

1.3原因分析

在中国大陆,电影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被看作是影响国民价值取向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电影片名的翻译除了考虑其商业价值外,更注重的是实现其信息价值与文化价值,同时兼顾审美价值。因此在翻译英文片名时,大陆的译者总是充分考虑到国情和意识形态,往往影片译名比较中性、稳妥,符合大陆观众的欣赏心理。而且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养成了保守稳重的性格,加之内地对于影片的审查制度较为严格,因此电影片名翻译才会相对比较谨慎认真。

二、香港地区片名翻译

2.1翻译方法及特点

香港地区翻译方法灵活,和大陆有很大的区别。直译依然是基本的方法,而较之大陆,意译法和改译法在香港比较盛行。译者凭借较强的创新性,对原作进行必要的再加工和再创作,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总体上讲,香港译本侧重于影片名的音韵功能和商业价值。为了赢得票房,译者千方百计地取悦公众.刺激好奇。常常使用一些诸如“雷霆”、“魔鬼”、“战警”、“情陷”、“致命”、“激情”等吸引人眼球的字眼,如Courage Under Fire《生死豪情》、Save The Last Dance《舞动激情》、Striking Distance《致命距离》等。

另外,香港的译名往往采用同化的处理方式,为了迎合本土观众口味,大量使用香港本地方言俗语,例如Scary Movie《搞乜鬼夺命杂作》,The Cable Guy《线鬼衰人》,About Schmidt译为《薯麦先生》。

2.2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香港影片译名比较轻松活泼,或直译、或意译、或直意相溶,跟大陆的翻译相比灵活多变,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和猎奇心态。如惊险片The Rock讲的是主角们进入一个孤岛,击败恐怖分子利用生化武器威胁美国政府的故事,大陆意译为《勇闯夺命岛》,而香港译大胆地改译为《石破天惊》,令人从片名就感到一股紧张逼人的气势。

然而翻译过分自由又导致胡译、滥译。由于香港注重影片的商业价值,过分考虑票房,译名中往往出现大量名不符实的刺激和煽情的文字,有时略显血腥暴力。“大”字滥用、“血”字飞溅、“魔鬼”出没、“情”意外露。如A Knights Tale《狂野武士》,Cyborg Cop《魔鬼生化战警》,Fatal Attraction《孽恋》,A Night To Remember《勾魂摄魄》。而且在片名翻译过程中故弄玄虚、煽情过分,导致译名与原名信息价值的不等值,误导观众,引起其对影片错误的心理预期。如Mr.&Mrs.Smith被译成《史密夫决战史密妻》,完全就是家庭喜剧片的感觉。甚至把根据海明威的名作The Sun Also Rises《太阳照样升起》改编的同名电影片名译为《妾似朝阳又照君》,简直就是哗众取宠,胡编乱译。此外,港译片名喜欢使用本地方言俗语,导致出现了许多在香港以外的观众看来是文理不通甚至是不知所云的译名。如1997年奥斯卡获奖影片As Good As It Gets,大陆译成《渐人佳境》或《尽善尽美》,而港译则成了让人难以理解的《猫屎先生》(“猫屎”在粤语中指性情古怪、脾气暴躁的人,正好与片中男主人公的性格相吻合),使不懂粤语的观众百思不得其解。还有香港将The Runaway Bride译《走佬俏佳人》((“走佬”在粤语中意为“逃跑”),在香港颇受欢迎,但是大陆观众就很费解,所以大陆的译者把这部片子译为《落跑新娘》。

2.3原因分析

作为英属殖民地一百多年的香港,如今已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商业都市,其文化有中西合璧,融会贯通的特点。在香港,电影业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娱乐产业,绝大多数观众看电影就是为了娱乐消遣、追求刺激,而非接受教育或提高品位。因此,香港电影片名的翻译总是从娱乐化、商业化角度考虑,以消费为中心,以增加票房收入为务实。同时,一直以来香港武侠片、警匪片以及无厘头电影的流行泛滥也是造成其片名翻译过分刺激、煽情、暴力的原因。加上作为特别行政区,香港在语言使用上比较特殊,粤语是其官方语之一,也是当地民众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带有方言色彩的电影译名。

三、台湾地区片名翻译

3.1翻译方法及特点

台湾译者并不严格遵循片名的原有形式和表面意义,在这点上他们与香港译者相似,但也不尽相同。其一,与大陆和香港相比而言,台湾基本上采用意译法,其中也有少部分改译法。例如Multiple Licity《复制丈夫》(大陆)、《3个茶煲一个佬》(港)、《丈夫一箩筐》(台),Pretty Woman《漂亮女人》(大陆)、《风月悄佳人》(港)、《麻雀变凤凰》(台)、A Beautiful Mind《美丽心灵》(大陆)、《有你终生美丽》(港)、《美丽境界》(台)。

其二,电影译名往往形式简单,内容紧凑。许多译名要么采用中国的四字成语,要么借用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象。如:The Affair To Remember《金玉盟》,Roman Holiday·Shall We Dance《随我婆娑》。另外,台湾地区的片名翻译往往比较偏纯情,充满浪漫梦幻色彩,如1997年奥斯卡获奖影片《As Good as It Gets》,大陆译成《渐入佳境》或《尽善尽美》,台湾则套用邓丽君的一首老歌《爱在心里口难开》,还有Love Affair《爱你想你恋你》,Much A do About Nothing《都是男人惹的祸》。

其三,近年来其商业味逐渐增强,一些香港译名中暴力刺激的特点也影响到了台湾的译名,比如:Total Recall《魔鬼总动员》,Mississippi Burning《烈血大风暴》,Soldier《血爆群龙》。

3.2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台湾的电影名翻译确实充满了吸引力,大多形式优美,审美功能得以充分实现,语言的优雅和风格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与大陆和香港的译名相比,显得更缠绵悱恻,让观众赏心悦目。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台湾的译名喜欢使用固定词汇,硬套公式,显得比较程式化。比如说,文艺爱情片偏爱“真情”、“真爱”、“夜未眠”、“生死恋”等,喜剧片多以“当家”命名,神话冒险片多以“神鬼”冠之,而“豪情”、“火线”、“悍将”、“奇兵”成了英雄系列的代名词,“致命”、“绝命”、“死亡线”则成了动作片和惊悚片的招牌。

其次,明星与影片译名也形成了固定的套用模式,译名缺乏新意,使观众难以区分。例如,只要是动作明星施瓦辛格主演的电影就会译名前冠上“魔鬼”二字,比如Total Recall《魔鬼总动员》,The 6th Day《魔鬼复制人》,The Terminator译为《魔鬼终结者》,End of Days译为《魔鬼末日》,就连他的一部喜剧片Kindergarten Cop也被译为《魔鬼孩子王》。而只要布鲁斯·威利一出马,片名大多挂有“终极”两字,如Last Man Standing《终极悍将》。大凡史蒂芬·锡格主演的影片几乎都要冠以“潜龙”二字,例如Under Siege《潜龙轰天》,Half Past Dead《不死潜龙》等。

3.3原因分析

台湾地区电影片名的翻译与香港地区有着相似之处,同是处于高消费地区,同是受到商业浪潮的猛烈冲击,再加上台湾曾被日本殖民统治达五十年,西方和日本文化对台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消费文化,因此许多译本都受商业利益的驱动二显得过分煽情、华而不实。然而台湾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不及香港,因此翻译风格是介于内地和香港之间。其译名“中国味”十足,符合中国传统的语言风格,是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中国大陆有着血浓于水的关系,传统中国文化自然会影响到台湾,台湾人民不仅看重中国传统的语言,而且还看重中国传统的文化。不过,内地和台湾虽然都是说普通话,可是说话方式、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也略有差异,所以对于影片的翻译还是不尽相同。另外,台湾不仅开启了中国青春偶像剧的先河,而且其电影电视都以青春、爱情等题材为主,再加之邓丽君、琼瑶等代表性人物对其文化、电影、娱乐界的影响,就造成了台湾电影名翻译充满浪漫梦幻色彩的局面。

四、结语

综上所诉,纵观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的电影名翻译,由于存在着历史文化、价值取向、和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了电影译名在翻译标准、策略和风格上都不尽相同。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电影片名翻译应与具体现实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灵活变通,片名的翻译都是以当地的观众为目标,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要符合各地观众的欣赏水平和需求期望,就是合格的翻译。此外,近几年来,随着三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对于电影片名的翻译也有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趋势,希望通过对两岸三地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比较研究,促使两岸三地译者彼此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译出一流的英文片名,从而提高中国电影片名翻译的整体水平,促进中西方电影文化事业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郭建中编.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蔡进,夏宏钟.从功能翻译视角谈大陆、港、台英语影片名汉译之比较[J] .电影评介,2008,(21)

[4]刘莉.大陆及香港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 .电影评介,2008,(10)[5]杨柳川.大陆与港台电影名的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2007,(2).

目的论与电影片名翻译 篇6

结合了文字、声音、图像的电影, 不仅是一种新的传播技术, 更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它虽然晚于书籍、广播出现, 却迅速占据了20世纪的舞台中心[4]。虽然电影有诸多功能, 但电影画面所承载的“艺术表现”功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影是一个文化意符的载体, 因此就其本质来说, 电影是一种“有关联的意符” (Signs of relation) [5]。而地名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的产生、演变与当地语言、文化内涵、风土民俗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1]。无疑当一部电影将地名作为片名时, 该意符的文化关联效应更为凸显。因此在翻译地名类片名时, 译者要尽可能地保留地名所关联的文化指涉。

基于这样的立论, 本文将地名类片名分成两种情况加以分析。

第一种情况:片名中的地名本身包含了英美国家历史、社会、语言、文化的意义。以片名Philadelphia、Mulholland Dr.为例。

电影《费城故事》的英文原名为Philadelphia, 影片讲述了一名同性恋律师因患艾滋病而被上司构陷解雇。他找到另一名男律师寻求帮助, 在克服了对方对艾滋病的恐惧以及社会对同性恋的偏见后, 最终打赢了官司。Philadelphia一词来源于希腊语Φιλαδέλφεια, 其中φίλος (philos) 意为“爱”, 而δελφός (adelphos) 则意为“兄弟”, 因此在美国, 费城也被称为“兄弟友爱之城” (The City of Brotherly Love) 。《费城故事》的同性恋及同性友爱的双重主题也正好契合了Philadelphia一词的寓意。影片导演也承认, 在费城取景, 又以费城为片名, 无疑增强了地名与影片主题之间的共鸣[2]。对于有着如此丰富寓意的地名, 中文译名“费城”即已失去了Philadelphia的词源学内涵和文化寓意, 更不用说中国观众看到《费城故事》能像西方观众看到Philadelphia一样能会心一笑了。倘若为了保留Philadelphia一词所隐射的电影主题, 而把片名译成《兄弟友爱之城》, 则完全跨越了中国观众对“费城”所直接反映的地理经验。因此作为译者翻译此片名时担负着跨文化交际的使命, 即要将费城通过影片的诠释在中文语境下建立其与“同性友爱”意符的联系, 所以将片名直译为《费城》或许是增加这种效应的最优选择。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电影Mulholland Dr., 异化的翻译策略是将其直译为“穆赫兰大道”, 而归化的翻译策略便是将其译为《失忆大道》。作为地名的Mulholland Dr. (穆赫兰大道) 是位于南加州的一条公路, 为了纪念它的设计者威廉·穆赫兰 (William Mulholland) 而得名。穆赫兰大道被认为是好莱坞的代名词, 因其沿途不仅有洛杉矶盆地的美景, 还有著名的好莱坞标记, 以及众多影星、富翁的豪宅别墅, 旅行者在路上行驶便能“亲身感受好莱坞的历史”。许多文学、影视作品中都能找到Mulholland Dr.这个地名, 如1996年拍摄的电影Muholland Fall, 英国电影评论家David Thomson1998年所著的Beneath Mulholland:Thoughts on Hollywood and Its Ghosts, 还有美国摇滚乐队The Gaslight Anthem2012年的专辑里也有名为“Mulholland Dr.”的歌曲。无论是电影, 还是书籍、歌曲, “穆赫兰大道”这个地名都传递了晦涩、阴郁、梦境的意象, 因为它代表了金钱、欲望和名誉, 也象征着好莱坞梦的浮起沉落, 这恰好符合了影片Mulholland Dr.梦幻的表现手法、诡异迷离的氛围以及好莱坞梦沉浮录的主题。但将片名译为《穆赫兰大道》后, 且不论有多少中国观众熟悉这个地名, 地名本身包含的意象怕是无法借由片名传递给观众了。但正是因为多年来的跨文化交际并未实现中文语境下“穆荷兰大道”与此寓意的关联, 因此译者实则承担了这样的使命, 所以《穆荷兰大道》这一译名依旧是一个较优的选择。

另一种情况是片名中的地名本身并无特别含义, 但是经由电影的传播成为了某种象征的符号。以Waterloo Bridge、Brokeback Mountain为例。

1940年的影片《魂断蓝桥》已经成为了一个跨时代的银幕传奇, 与历史上所有伟大的爱情悲剧一样, 片中罗伊和玛拉以悲剧告终的爱情故事也跨越了时空、语言和种族, 打动了每一名观众。其实电影原本的英文片名为Waterloo Bridge, 指的是英国伦敦的滑铁卢桥, 而中文片名《魂断蓝桥》中的“蓝桥”则位于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 其典故出自“尾生抱柱”的故事。《庄子·盗趾》中有“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 女子不来, 水至不去, 抱梁柱而死。”[3]后以蓝桥隐喻悲剧的男女爱情。影片本以桥做片名, 并无特别含义, 只因男女主人公在滑铁卢桥相遇, 又以女主角在滑铁卢桥自殒收场, 桥成了罗伊和玛拉爱情悲剧的见证。之后英国诗人Windy Cope写了一首名为After the Lunch的诗, 描写了一对在滑铁卢桥上分别的恋人[5]。而这首诗也在2008年被英国作曲家Jools Holland改编成名为“Waterloo Bridge”的歌曲。滑铁卢桥正是通过影视、文学、音乐的形式在西方观众中逐渐成为了悲剧爱情的象征。尽管《魂断蓝桥》的译名能在中国观众心里唤起爱情悲剧的联想, 起到了传递影片信息、弥合文化差异的作用, 但是这种联想是由“蓝桥”包含的典故引起的, 而非“滑铁卢桥”;其次, 滑铁卢桥是在同名电影成为经典之后, 并借助文学、音乐的传播才具备了爱情悲剧的寓意。因此《魂断蓝桥》这个译名在跨文化交际中无形中削弱了滑铁卢桥的象征意义, 这导致滑铁卢桥这个地名无法让中国观众唤起对于爱情的联想, 可以说这样的译名在跨文化交际上是失败的。

地名借助电影成为文化符号的另一个例子是李安2005的电影《断背山》 (Brokeback Mountain) 。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小说中断背山本是一个虚构的地名, 用以象征与世隔绝的孤独[6]。忠实原著的李安也通过美轮美奂的视觉图像将“断背山”描绘成一个远离社会偏见、同性恋爱人释放自由的梦境之地, 这也使得“Brokeback Mountain”一词现在成了一个文化的隐喻 (Cultural Metaphor) [7], 即同性爱情的象征。而在中文的语境里, “断背山”一词也俨然成了“同性恋”的指代。倘若Brokeback Mountain像当初的Waterloo Bridge一样被翻译成诸如《山的那一头》这样的片名[4], 虽然这样的中文片名艺术气息十足, 也符合国人的审美, 但无疑会削弱“断背山”一词在日后能形成的“意符关联”效应。

小结:

目的论与电影片名翻译 篇7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思想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继语言学派形式主义翻译观之后又融合其他多个学科,并吸收多个来源而形成的一个有重大影响的翻译学派。它注重功能主义与社会文化因素的结合,吸收和借鉴交际学理论、行为理论、篇章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理论,侧重读者和读者接受与反应的理论等,最终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功能翻译理论的倡导者赖斯1971年首次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文本功能是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其理论主要建立在原文与译文功能对等基础之上,从原文和译文之间的等值关系来评价译文的优劣。第二代领军人物威密尔在文本对应基础上突破对等理论的限制,倡导以文本为导向,发展性的提出了目的论。这也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包括三个重要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法则是至高无上的,连贯性和忠实性法则从属于目的法则,而忠实性法则又从属于连贯性法则。(仲伟和,1999)在目的论体系中,翻译意味着要在目标背景中为目标语境内的目标和目标接受者制作一种文本,相比之下,源语文本则处于从属地位。(Nord, 2001)目的论的提出使人们更加注重语言的功能和使用目的。第三代重要代表人物曼塔利延续了前两位的主要翻译思想,并将功能翻译理论继续推进。她的理论主要建立在行为理论基础之上,将翻译的外延扩大至各种跨文化转换,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包括译者和翻译发起机构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另外,曼塔利的译者行为理论将重心转移到译者的主导权和主体性上来,赋予译者更多的自由和责任,其进步性和开放性是不言而喻的。诺德是第四代重要代表人物,可谓是功能主义目的论的集大成者。她开放性的协调传统对等翻译观和极端激进的功能主义翻译观,继承并发展了文本功能思想,提出了以翻译为本的语篇分析模式,并为克服目的论本身的缺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成为功能主义目的论的重要补充。

二、 影片名翻译的目的功能

电影是一种大众化的文化传播方式,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外国影片的引进及国内影片的不断涌出,影视片的翻译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作为电影的眼睛,影片名起着导视和促销的作用。因此,影片名的翻译具有特殊的目的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影片的成功与否。

(一)信息性

影片名的翻译处处体现着题目与影片内容的统一。忠实性是所有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影片名的翻译首先应该忠实的反映与影片内容相关的信息,以实现信息价值的等值。如外国影片“cats and dogs”译为《猫狗大战》,影片信息一目了然,在内容与形式上都符合观众的文化期待,还有影片“Chicago” 译为《芝加哥》一看就得知是有关芝加哥的故事。中国影片《孔子》译为“Confucious”,直观的表明是关于中国一位圣人的故事,类似的还有“Superman”---《超人》,“Star War”---《星球大战》,“Dance with wolves”---《与狼共舞》,“The Graduate”---《毕业生》,“Spy game”---《间谍游戏》。通过传达主题信息吸引观众,从而为影片的播放增加票房。

(二)艺术性

奈达曾说过:“翻译是一种技能,但归根到底,完全令人满意的翻译是一种艺术。”(Nida,2001)既然翻译被称为一门艺术,那么影片翻译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译者在翻译片名时需要充分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再以艺术家的匠心对影片加以提炼与再创造,从而实现影片名翻译的美学性。这样既可体现其艺术魅力,也可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从而使电影这门艺术常青不老。如“Pretty woman” 译为《风月俏佳人》很好的体现了翻译的艺术性,类似的,“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French kiss”---《情定巴黎》,“Ghost”---《人鬼情未了》,“The fugitive”---《亡命天涯》,“Goodbye”---《何日君再来》,“Leon, the professional”---《这个杀手不太冷》。译者在熟知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处理,既美化了影片名的翻译,又实现了影片的艺术价值和商业效益,吸引着更多的观众去欣赏。

(三)文化性

影片名作为透视电影内容的窗口,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将源语文化巧妙融入到翻译中即可实现影片所要传达的文化信息。如, “Little white lies”译为《美丽的谎言》比译为《白色的谎言》更贴切,更能反映出white lies在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内涵。“The wedding night”---《洞房花烛夜》,“Love with my father”---《天伦之乐》,顺应性的符合了观众的文化期待,更多的为中国观众所接受。再如,“The third man”最先译为《第三者》,只看片名,国人以为是关于婚外恋的家庭伦理片,而影片实际讲述的是一次车祸,the third man是车祸发生时的第三个目击证人。所以,译者在翻译时避开中国人的这种文化联想,根据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译为《目击者》。还有,“The bird-keeper”---《终身犯》,“Salt of earth”---《社会中坚》,由此看来,翻译始终和文化紧密相连,理解一种文化和理解一种语言同等重要,甚至有时更重要,所以影片名的翻译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具有着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商业性

电影为观众而创作,并以观众的鉴赏和评判作为重要的生存依据。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影片如何脱颖而出获得较高的票房一直是影视工作者所努力追求的。而影片名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观众的第一视觉效果,成为实现其商业价值的重要一环。因此,译者适当的标新立异,以创造出能吸引观众眼球,引起观众心理共鸣的影片名来凸显影片的商业价值。如“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风流》,“My best friend’s wedding”——《新娘不是我》,“Runaway bride”——《落跑新娘》,“Sister act”——《修女也疯狂》,“The ring”——《午夜凶铃》。让观众一看就能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激发观看欲望。因此,商业性是影片名翻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三、功能主义指导下的影片名翻译策略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来看,翻译主要受控于原文和翻译目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的过程和结果(Nord,1997)这就突出了译者主体性。影片名的翻译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促销目的。为此,译者在翻译影片名时应从文本题材、观众的预期反应和文化出发,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音译

忠实性是所有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诺德作为功能主义翻译派的集大成者,吸收了前人的理论精华,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翻译理论。在有些电影片名的翻译中,译者为了忠实于影片,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使中英文得以如实对照。如“Jane Eyre”---《简爱》,“Titanic”---《泰坦尼克》, “Emma”---《爱玛》, “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 “Rocky”---《洛奇》, “Harry Potter”---《哈利波特》。这类的影片名的翻译一般都是具有典型文化意义的人名或地名,既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又使观众感知了异域文化。

(二)直译

影片名的直译有效的继承了影片的忠实性,简洁明了。在形式上与功能上都能达到基本的对等。因此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翻译方法。如“Roman Holliday”---《罗马假日》,“Schindler’s list”---《辛德勒名单》,“Brave heart”---《勇敢的心》,“Independent day” ---《独立日》,“True lies”---《真实的谎言》,“The pearl harbor”---《珍珠港》,“Rain man”---《雨人》。此类翻译平白、朴实,如实体现了影片的信息价值。

(三)创译

为提高影片的销量,译者往往会考虑观众的接受反应,继而顺应观众的一种审美心理和审美期待,以内容为基础创造性的加以翻译,使之既蕴含影片创作者的独特视角,又让观众耳目一新,成功展示电影的艺术性。如影片“The mask”---《变相怪杰》,“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Legends of the fall”---《燃情岁月》,“Speed”---《生死时速》,“Things happening tomorrow”---《迷魂艳遇》,《霍元甲》---“Fearless”,《无间道》---“Internal affaires”,《豆蔻年华》---“In their teens”,《萍水相逢》---“Brief encounter”。此类翻译,使译者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拓展了观众的审美视野,使影片广为传颂。

四、结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置目的论于首位,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对等观念,为翻译理论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这一视角来探讨影片名的翻译,使我们对影片名翻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电影的信息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及商业价值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成为大众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上一篇:描写小动物的好词好句下一篇:最美的太阳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