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2025-0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州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精选8篇)

苏州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工作的通知》(建村〔2018〕88号)和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苏委发〔2018〕1号)等文件精神,严格执行《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苏委办发〔2017〕98号)相关工作要求,高标准推进我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现针对当前建设中存在的基层建设专业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村庄及建筑风貌不协调等问题,在全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庄(以下简称试点村庄)中推行设计师驻村服务制度。

一、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设计下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以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各项任务为重点,发挥试点村庄“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政策集成的小特区、干事创业的大舞台”的试点作用,细化落实“设计师负责制”的试点要求,坚持“定人定村、深入基层、广泛参与、长久服务”的原则,在全市试点村庄推进执行设计师驻村服务制度。引导和支持规划、建筑、景观、市政、艺术设计、文化策划等领域设计人员下乡服务,在试点村庄驻场指导,陪伴式、全过程地参与村庄建设,严格贯彻既定村庄规划,准确把控村庄建设方向,努力补齐专

业技术短板,大幅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着力打造体现江南风貌和苏州水平的特色田园乡村。

二、主要内容

设计师驻村服务是由指各地为提高试点村庄的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按照一定标准,通过购买专业服务、引进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聘请规划、设计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对试点村庄的驻场指导和跟踪服务。

(一)驻村设计师的权责

驻村设计师负责村庄规划建设的全过程技术指导和服务,需对各项设计和建设行为把关并出具署名意见(该意见将作为市田园办验收考核的重要依据),其具体权责是:

1.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及工作要求开展服务工作,了解熟悉所在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驻村体验本地生活,充分了解村庄村民需求,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设计工作,并对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划可行性负责。

2.协助开展项目选址和项目建设,提供现场踏勘、深化设计、图纸审查、建设施工、竣工验收等全过程跟踪服务,对建设项目的符合性和程序性提出专业意见建议,对报批文件进行初审把关,对违反相关规划、设计要求的行为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确保项目建设科学、合理、高效、有序。

3.列席村委会涉及规划建设事务的会议并参与研究决策,对村庄发展定位、规划布局、细部设计、建设实施等提出意见建议,保障规划方案和发展理念得到有效落实。

4.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培养镇、村规划设计人材,有效提升工作人员建设理念和水平。

5.对不听劝阻、实施违反相关规划和建设要求的行为及时向主管部门反映。

6.约定的其他事项。

(二)驻村设计师的资格

驻村设计师应了解苏州实际、擅长乡村设计、具有成功经验,并有投身乡村建设的务实精神和情怀。具体要求为:

1.具有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等有关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有相关执业资格证书或者副高以上职称,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与工作经历,有较好的专业水平。

2.对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较为熟悉,能够准确解读相关工作要求。

3.能够保证每月累计不少于35小时的驻村服务工作时间(需做好台账记录)。

(三)驻村设计师的选聘

1.驻村设计师原则由试点村庄规划设计方案的设计团队主设计师担任,各地应把驻村服务制度作为必要条款写入规划编制合同,如已签约但并未写明该条款的,可通过补充约定进行明确,如确认合同不包含驻村服务,需对合同金额进行再次核准。

2.如需另外选择驻村设计师队伍,可从参与试点村庄建设的相关设计单位和省、市两级设计师名录中选聘,或经市田园办同意后,面向社会企业和大专院校等选聘,聘请期限原则上

不少于2年。

3.选聘情况及设计师信息应及时逐级报备至市田园办。

(四)驻村设计师的管理

1.各地应与设计师签订正式合同,并对履职条款进行细化明确。

2.对在服务期内表现优秀的驻村设计师,各市(区)田园办可以给予一定的表彰,有突出表现的应及时报送市田园办。对在服务期内表现不佳,或实际操作水平不高的驻村设计师,应及时酌情处理,并将相关情况报备至市田园办。

3.市田园办将不定期对各地驻村服务情况进行掌握,择期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和做法,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对尽职尽责、成绩突出的设计师进行通报和表彰。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要充分认识设计师驻村制度对补充镇村建设专业短板、提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和试点村庄要高度重视设计师驻村服务制度的落实,尊重合同协议的履行,尊重驻村设计师提出的意见建议,大力支持驻村设计师的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市田园办对全市驻村设计师进行统一备案管理;各市(区)田园办负责驻村设计师的业务管理,指导监督设计师驻村服务制度的实施;各镇(街道)负责制度的具体落实和动态管理;试点村庄应将驻村设计师的责、权和履职细则明确列入村委会工作章程中严格执行。

(三)完善队伍建设。各有关镇(街道)、村要借此契机,培养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安排有一定工作基础、具备较强协调和学习能力的工作人员(优先选择规划设计相关专业人员),协助驻村规划师开展联系、协调、管理等工作,并从中学习规划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业务培训等,努力提高自身工作队伍的专业水平。

(四)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各级督查和抽查制度,将设计师驻村服务制度的执行作为考核验收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匹配的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实现两项制度相互依存、相互推进。建立工作通报制度,结合简报信息报送等,定期上报驻村设计师工作情况,不定期开展交流学习,互学互比,推广成功经验。鼓励建立创新机制,如扩大设计师驻村服务范围、遴选发展驻镇设计师、引进设计公司入驻、将表现突出的人员吸纳到基层管理队伍之中等。

苏州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篇2

一、村庄概况

柳舍村历史悠久, 在明洪武五年 (1372) , 大批兵卒屯垦水东之西滩, 取领之姓氏命名其驻地, 为柳舍之始。现有村民262户, 户籍人口923人, 7个村民小组, 劳动力人口548人。

村庄整体生态环境较好, 有水杉、银杏、榔榆、香樟等生长旺盛的植被, 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村庄西侧紧邻太湖, 村中水系由西侧的顺堤河引入, 贯穿整个村落, 河道水质较好, 水草丰美, 局部河道堵塞发臭, 影响村庄整体风貌。

村中建筑大部分为现代民居建筑, 砖混结构, 两层为主, 院落式, 苏式门头, 坡屋顶 (硬山) 。除少部分建筑已荒废, 有坍塌危险, 大部分建筑质量均较好, 家家都为现代化的装修风格。

总结:柳舍村是一个太湖边典型江南水乡风情的现代村落。但随历史变迁, 生产生活方式演变, 传统乡风民俗、乡土文化渐渐消逝, 借园博会建设之力, 我们力求重寻旧时记忆, 再现传统生活场景:唱戏、捕鱼、捉虾、采菱、耕作……勾勒出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村落格局。

二、村庄定位

柳舍村近期作为园博园有机功能主体, 以打造创意产业为特色, 涵盖住宿、餐饮、休闲度假等功能, 营造水乡闲适生活, 打造园博综合配套服务体。展会结束后, 村庄建设既可利用展会期间媒体广告的宣传与游人间的相互介绍, 以创意文化产业为核心, 以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 全力打造成苏州吴江区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地;也可以通过乡土产业的引进, 增加产业类型, 打造一个生态科学、农民丰收的美丽乡村。

设计理念:

——“江南村舍·如画生活”

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与设计语言, 全新演绎传统江南水乡村舍, 营造粉墙黛瓦的水墨新江南风貌。

三、功能结构

景观结构:根据基地场地特点和周边用地特色, 设计为“一环两片, 三街五园”的景观结构。

一环——水网田园环。

两片——湖村乐居片区、花村游憩片区。

三街——民俗风情街、苏式美食街、水乡邻里街。

五园——创意园、归田园、菱荷园、乡居园、农家园。

功能分区:

从村庄自身条件和区位关系出发, 结合地块特点, 整个村庄设计为五大景观功能区, 分别为:

1创意园——非遗活态体验园

地块位于村庄东入口片区, 是村庄主入口形象区, 东侧为田园景观展区。包括游客接待中心、非遗活态体验馆、民俗风情街、农具乐园、乡村庭院展示等景点。该片区以“非遗体验”为主题, 重点展示苏州非遗文化的活态体验, 同时成为柳舍村庄农耕文化展示与休闲购物街区。

2归田园——精品农舍体验园

地块位于村庄东南角, 以半岛形式插入园博园主展区。该片区与园博园关系紧密, 同时三面环水, 地理位置优越, 现状该地块内全部为居住用地, 地块设计以“精致生活”为主题, 将现状民居改造为精品农舍, 同时结合庭院景观展示, 构建为中高档乡村度假酒店。

3菱荷园——太湖采菱文化园

地块位于村庄南部居中, 园博园游船码头也规划在此处。该片区景观设计以“太湖采菱”为主题, 通过植物营造、雕塑小品设计等方式, 无形的向游客讲诉吴王偕西施下太湖采菱的典故。码头区通过大树种植、水乡木船制作技艺文化展示, 营造大气、开拓的码头文化。

4乡居园——苏式生活体验园

地块处于村庄南部西侧, 为村庄与园博园主展区沟通的主要陆上通道。地块设计以“慢活体验”为主题, 以苏式客栈为功能主体, 包括咖啡吧、茶楼、书屋等慢生活体验, 打造苏州乡村慢生活体验区。

5农家园——江南农家生活园

地块以村中河道为界, 包括村庄西北大部分片区。设计以“乡村人家”为主题, 为满足村民日常娱乐、医疗保健、康体养身等需求, 打造以村民生活为主的农家乐园。

四、主要景点建设

村口印象:东入口为村庄的主入口, 设计采用大树、牌坊、水井等传统水口设计方式点明村庄入口, 同时通过艺术涂鸦, 村庄大事记地刻等公共艺术设计手法, 表现村庄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乡土文化。

非遗体验:在原有厂房区设计组合院落式苏式建筑, 苏绣、泥塑、石刻、水乡服饰等传统手工技艺以展示、表演、体验与销售的结合, 让游客走进非遗, 感受传统。在院落中以系列雕塑展示乌米饭制作工艺。建筑院墙可以作为绘画艺术的创作区。形成多元化文化展示体验方式, 增加文化的活力。

民俗风情街:将工艺品、藏品、苏帮菜、文化餐馆、苏州老字号等产业布置在街两侧建筑中, 通过创意广告、店招或外墙涂鸦等方式吸引游客。沿街布置乡村生活场景或农具小品, 体现民俗风情。

农具乐园:设计选用木栈道、木构架在现状农田展示村庄农耕文化。通过农耕播种至收获整个过程的雕刻绘画展示, 传统农具的体验, 形成村庄传统农耕文化展示窗口。

趣味农场:保留现有的菜地, 对其划分提供给游客进行种植、采摘。场地通过纵横交错的田埂路形成不同大小的菜地景观, 散落式的设计茅草亭在菜地中, 提供休憩、农具安置场所。

苏式客栈:现状民居改造为苏式生活体验场所, 巷弄广场以五匠文化雕塑、乡村年画为景观点缀, 产业包括美食、休闲娱乐等, 营造乡村慢生活体验场所。

五、总结

“一事一议”建设美丽乡村 篇3

武夷山市委、市府根据《福建省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和《关于2010年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的精神,要求从2010年开始,凡有农业人口的都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并把它今后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常态工作。为了做好该工作,武夷山市农村综改办在各老区乡村广泛宣传,让老区群众了解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政策和意义。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是一项惠民的实事,这在广大老区群众已形成共识。为了把实事办好办实,武夷山市农村综改办结合开展的以“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我和百姓拉家常”活动,进村入户坐地谈心,积极推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经过四年的实施,武夷山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取得很好成绩,完成项目256个,项目工程总额10741.08万元,其中筹资筹劳4473.95万元,财政奖补2696.17万元(省级奖补2086.86万元,本级配套576.31万元),完成修建村内道路256.61公里,村内水渠22.62公里,安全饮水管线60.54公里,美化村容安装路灯496盏,建设桥涵9座,新能源设施112个,村内公共活动场所7443.97平方米,促进老区农村基础设施快速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各项农村综合效果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使公共财政更加体现民生,更大范围地普惠到广大老区农村,把老区农村打造成“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汪东峰)

大高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篇4

建设规划

一、现状分析

地理方位:大高庄位于郯城街道北10公里,205国道东2公里,胶新铁路西侧,新老白马河中间。四方毗邻:村西、村北相邻庙山镇,村东靠宋屯村,村南紧邻西赵村。大高庄村相传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村,以姓氏得名高家庄。清康熙年间662-1722年赵、宫二姓迁来居住。因村西有小高庄,习称高庄,故改称大高庄。郯城街道成立22个社区村民委员会,该村属于郯城街道高赵社区村民委员会管辖。民族及姓氏构成:汉族为主,以公姓居多。

村地势东平坦,属温带季风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全年最高温度39.3℃,最低气温-13℃,常年平均降水量750mm,最大冻土深度21cm,日照时数为300天左右,日照率25%。

全村总户数345户,总人口1193人。该村道路路面基本形成,主干道不明显,道路路面质量不高,均为泥土路面,道路绿化工作有待加强。村中虽有一定的给水设施,但设施不完善,村中现有排水沟,但不完整统一,给居民生活造成一定污染。

村主要以农业为主,以农业为主,主要生产小麦、玉米、土质属黑土,耕地面积约2083亩,经济收入为种植业,其次是运输业。

二、定位与规模

村庄发展方向主要考虑土地利用价值,交通便利程度,与建成区的联系与方便度,与周围村庄的关系及地理情况等。综合各方面因素,村发展方向为:近期主要向北发展,远期主要向北、向南发展。

根据村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特点及经济发展分析,本村确定以农业发展为基础,以加工养殖业为辅助产业的新型村庄。

村庄人口规模:现状1193人,规划期末人口数量为1534人。

三、村庄建设

1、用地与布局

根据村庄现状建成区及用地发展方向分析,总体规划布局主要沿南北中心路展开总体布局,形成“一轴两区”的村庄用地布局结构,使片区集中建设,规模建设。

一轴:以宽为7米的南北中心路为轴线的交通景观轴。两区:主要分为村民住宅区和农业种植区。

2、农户住房建设

村庄土地浪费比较严重,每户建筑面积小,占地面积大,旧房闲置,市政设施不配套,造成现状人均居住面积过大。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农户自建、政府适当补助”的原则,规划新建居民住宅以两层为主,形成布局完整、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小康村。居住用地集中布置成2个居住区,以村中绿化带划分为南北两个居住区,通过改造做到“全村房屋外观统一、大方、美观,院内卫生整洁”,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3、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广新型能源开发利用,推广使用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热水器,配备太阳灶、节柴灶。

公路建设主要以通村主干道(乡际路)的改造和村级小巷道硬化为重点,做到“客车到村口,货车通田头”,使广大农民彻底告别“雨天两腿泥、晴天满身土”的现状,实现“安全经济、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交通新环境。为形成经济合理、高效、便捷的道路系统,规划结合现状路网特点,按主路400米规划布置形成“方格网”形路网骨架。道路按三级布置,一级路道路红线宽度8-12米,二级路道路红线宽度为6-8米,三级路为3-5米巷道。

在巩固农村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加大农村自来水管网工程建设和推广力度,解决好水污染、无供水设施、用水极不方便、季节性缺水严重等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加强符合卫生及用水量要求的水源建设,加快农村自来水设施建设,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使全村通水农户安全饮用水农户达到100%。优化配置当前水源,加强水源保护,满足农村用水需求。由于现状水源地水质条件良好,故位于村东的水厂位置不再变动。管网干管的布置采用近远期结合,近期建立起完善的枝状管网提高供水普及率,远期逐步闭合枝状管网,采用枝状加环状管网,保证供水安全性。

村庄的排水规划采用雨污合流制,依据地形就近排入水体的原则,具体布置雨污水管道。同时为了确保汛期内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效保护耕地,防止水土流失,除公路排水渠外,需在相应位置修建排水渠。

根据村现有的经济状况和用电现状,对来自乡变电所的20KV高压线路对村内各类负荷供电,做到生活用电与工业用电分工明确,互不干扰。在高压线路经过地区应留出高压走廊进行防护,对于规划区内1000KV高压线路应留出40米的高压线走廊进行防护。结合归义供电现状及该村用电情况,远期建设5台变压器,全为居民生活用电,分片供电线相互联网,互相调节,建议供电线采用管道或直理式电缆,少量采用杆架式。

随着村经济的发展,对通讯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电讯线路全部架空电缆,规划电讯线路与供电线路异侧布置,主要沿生活干道、次干道布置,这样线路便捷通畅,便于架设,主要采用光缆通话,微机控制。

四、村容环境

全面开展以整治“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重点实施“三清”:即清垃圾、清污水、清乱建。促进入畜粪便的高效利用和生活垃圾、污水的有效整治。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设清洁、方便、实用的农村新型厨房,推动生活清洁化。改善人居环境。达到既绿化美化村庄的目的,又创造了“村在绿中、房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绿色生态新农村景观,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切实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庄整体形象水平,维修粉刷村内农户院墙,并进行美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墙。

村绿地景观概括为“一带一园”即村中绿化带,村南小游园。绿地整体布局中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一条水体绿化带,利用村中现有池塘小河等水体形成的滨水景观带;各组团均设小型公共绿地,工业用地与其他功能用地间设绿化隔离带。

以自然环境治理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努力营造最佳人居环境,深入开展“政策进农家,科技进农家,法治进农家,科技进农家,健康进农家,美德进农户”活动。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五、产业发展

坚持“一三产联动,特色化经营”的战略,利用良好的平原地势,打造生态农业与花卉种植业,推动乡村农业及乡村生态旅游业联动发展。

按照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农业构想,重视土地的集约开发,发展现代农业。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力度,充分利用当地区位优势,依托大棚花卉,引进新型农产品,实现适宜地块全覆盖,实现花卉产业园区规划。同时根据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更进一步引进发展高效、生态、循环、优美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具有高附加值和广阔辐射能力的农畜产品加工项目,形成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和营销一体化的紧密型产业链,提高现代农业的附加值。同时,通过发展养殖业项目形成的自然景观,为发展观光旅游创造良好条件,一产促三产。

六、公共服务

1、按照“加强党的建设、完善议事规则、维护群众权益、倡导文明新风、规范事务管理”的新农村制度建设基本要求,切实规范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实现村级办公日常化和规范化。

新修村组织活动室130平方米,配备村活动室、卫生室、文化室、维稳信访室办公设备;维修大门、围墙,硬化院落180平方米。

2、按照“主题鲜明突出、布局小巧精致、功能设施完善、文化色彩深厚”的要求,新建集集会、休闲、宣传、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村文化广场一处,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在公路沿线涉及村社的地方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80盏。

3、切实加强农民教育,促进乡风文明,实现经济发展,以“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为主题,广泛开展各类创建活动,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

4、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洁长效机制,在村内主干道设置小型垃圾桶40个,并能过公益性岗位或低保人员,定期对村内公共场地进行打扫,努力使村内环境卫生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和清洁化。

七、乡风文明

倡树文明新风。坚持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家庭美德。一是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村”、“文明公路线”、“文明单位(站所)”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二是深入开展文明长廊示范段创建活动,三是规范户外标牌,科学管理和设置户外标牌;四是利用法律大宣讲活动加强群众法制宣传教育,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破除陋习,消除赌博、盗窃等各种不正之风。五是村级民兵、妇女、共青团、调解、治保、计生协会等群众团体组织机构健全,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六是全面落实村务公开,积极开展好党员教育培训、文体活动经常化,村民的科技意识、民主意识、诚信意识及参政议政意识明显增加,农村社会稳定。

八、村务管理与长效管理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深入推行村务大事村民公决、村级财务全程公开、村干部集体办公、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社区工作制度,大力推进社区工作规范化建设,实行村民提高、群众评事、集体定事、干部干事的民主管理机制。一是把社区建设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结合起来。坚持以“村民”为主体、“自治”为核心的群众自办自治性质,让居民自觉自愿地参与社区活动,使广大群众在社区层面上有效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二是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统一依法撤销被合并村党组织,以新建社区为单位建立社区党总支或党支部。三是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打破地域、身份和职业界限,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方式,坚持选配党性强、作风正、思想政策水平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党员干部。突出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返乡党员、机关事业单位提前离岗干部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六类能人”,选进社区班子。四是完善运行机制。以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为中心,明确社区“两委”班子议事规划和决策程序,完善班子成员目标责任、分工负责、集中办公等日常管理制度,健全组织生活、村务党务财政公开、党员教育管理、定期民主评议等党建工作制度。把强化政治导向作

为农村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任务,推进依法管理、民主管理,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了社会稳定。

九、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指挥体系

组织召开了动员大会,研究制定了实施意见,从有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独立办公、实体运作的组织指挥机构和工程项目建设指导协调体系,分别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办事机构。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编制了总体规划和计划。全县上下形成了决策、执行、督导、考核相互衔接配套,上下贯通、左右相连、运转高效、推进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协调、组织村庄规划的落实,积极筹措落实配套资金并确保到位,为各项工程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强化推进措施,构建长效机制

一是抓督导,建立周督查、旬调度、月通报制度。采取定期全面检查和不定期随机暗访相结合,每次检查、暗访情况排出名次,并在媒体公开曝光通报;对工作不力、进展不快、成效不大的,通过定期交流、单独约谈等形式进行督促。二是抓监督,采取专项视察监督与评议相结合,视察评议结果进行记分排名并公开。三是抓调研,探索工程建设推进新思路、新举措。组织专门调研组,分别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对照先进地区找差距,研究提出系统科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建议。四是抓考核,建立绩效、奖惩、责任追究制度。将美丽乡村建设的任务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综合考核体系并加大权重。同

时,研究制定了专项考核的指标体系和奖惩标准。实行日常督导、定期现场观摩、年终考核、群众满意度评测“四位一体”的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并与政治、经济等待遇相挂钩,努力形成“硬约束、严考核、重奖惩”激励机制。

3、强化政策扶持,构建支撑体系

按照“大投入、大力度、大建设、大提升”的要求,一是努力增加财政投入。采取“项目配套、先干后补、以奖代补”等形式,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支持和奖补。二是强化公共资源整合投入。将涉及农村路、水、电和治安、社保、医疗、科教、文体等方面的项目资金有机整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捆绑使用、各记其功”原则,集中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广泛吸引金融信贷投入。通过积极培育发展镇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抵押融资机制,引导各级各类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四是广泛吸引社会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拉动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团体和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参与新农村建设。

4、着眼富民惠民,突出建设重点

严格遵循村庄规划要求,按先主后次、先重后轻、先易后难的原则,由政府组织监督实施。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重点在抓好常规农业和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以秸秆养畜、养菌、沼气建设等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在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上,重点抓好河、湖、库、塘等引水工程的渠系配套建设,突出解决农田水

利最后一公里“卡脖子”问题;同时,将农村公路“村村通”提升为“村内通”、“网络化”,将村村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等深化为“户户通”。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上,集中开展以整治和改变农村“十大不文明现象”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升农村文明水平。在绿化美化方面,深入推进绿化示范镇村创建活动,量化标准,提高档次,着力提升农村生态建设水平。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突出城中城郊村、镇中镇边村、园(区)中村和经济强村等五个重点,配套建设涵盖农民生产生活全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综合服务中心。

5、深入宣传发动,营造社会氛围。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 篇5

【实施背景】

近年来,安吉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安吉的特色实践,在综合评估现有实力与发展潜力、借鉴吸纳上级指导与基层心声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慎重研究、反复调研论证,从2008年开始在全县全面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基本做法】

1、明确框架,完善实施体系

按照“立足县域抓提升、着眼全省建试点、面向全国做示范”的基本定位,探索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架构体系。

——明确四项目标。即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建成“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探索形成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确保全国第一,力争全国唯一。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前两年抓点成线打出品牌,中间三年延伸扩面产生影响,后五年完善提升全国领先。力争将打造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公共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地区之一,探索构建可 憩可游、宜商宜居、且安且吉的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

——坚持四美原则。①尊重自然美。充分彰显依山傍水、因势因地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抓自然布局,融自然特色,不搞大拆大建,避免不伦不类。②侧重现代美。坚持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融现代文明于自然生态之中。③注重个性美。因地制宜,因村而异,根据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特色、人本文化等不同类别,进行适当分类,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④构建整体美。强化全局战略思维,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力求全县美丽、全县发展。

——实施四大工程。一是环境提升工程。抓外在有形环境的提升,巩固扩大成果,综合改善质量,全面提高品位。二是产业提升工程。抓内在经济实力的提升,扶持优势产业,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支撑功能,壮大集体经济。三是素质提升工程。抓潜在文明素养的提升,培养有技术专长、有创业激情、有文化素养、有宽广胸襟、有文明气息的现代品质农民。四是服务提升工程。抓广度公共服务的提升,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繁荣农村社会事业,重点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

2、健全组织,落实推进机制。成立了建设“中国美 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小组下设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和素质提升四大工程组,分别由县分管领导牵头,主要责任部门负责,乡(镇)、村分别成立对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实施县级领导、县级部门与“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村结对创业共建制度。聘请省市有关专家担任建设“中国美丽乡村”顾问,成立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专家指导组。加强工作督查和考核,出台乡镇、部门工作考核办法,使各项建设工作的目标具体化和责任化。

3、规划在先,明晰目标任务。2008年,全县共投入规划资金711万元,分别对县、乡镇、村创建中国美丽乡村进行三级专项规划。在制订《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下发《关于2008年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基础上,委托浙江大学编制完成了《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各创建乡镇(开发区)、村对照、行动纲要、实施意见和总体规划要求,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将其他各类专项规划有机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创建任务。

4、落实政策,激励内在动力。大力整合支农项目,使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安排于实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乡村。采取了“5+X”的办法清理整合建设项目,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全面审核把关。实行财政以奖代补,在建立200万元专项考核奖励基金基础上,对经考核验收达到标准的乡镇、村根据人口规模大小实 行以奖代补,2008年县乡镇两级财政以奖代补资金7000万元,带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2亿元,其中带动各类金融资本投入3607万元,带动村集体投入9582万元,带动农户个人投入3762万元,带动社会工商资本投入1.1亿元。

5、合作共建,形成浓厚氛围。对内发动到底,对外宣传到位。全县召开推进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万人动员大会,15个重点经济部门与乡镇、61个机关部门与创建村开展结对创业活动,179家企业结对169个行政村,累计各项支援捐助3186万元。各创建乡镇、村和重点职能部门以创建工作为抓手,结合各自工作职责,精心设计工作载体,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筹办“中国美丽乡村”论坛、实施“美丽乡村文化繁荣”工程,引起《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内参和焦点访谈等新闻媒体的关注。

【成效评估】

按照总体部署,“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现已完成各类建设项目投资2.74亿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也逐步凸显。

1、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初步显现。围绕“四大提升工程”的实施,一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乡村道路联网工程、“十万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两双”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完成。农村特色主导产业、农民专业合作和现代家庭工业、农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和提升。多数创建村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2、中国美丽乡村品牌初步打响。着眼对内增实力、对外打品牌,通过举办2008安吉〃中国美丽乡村节、“中国美丽乡村”论坛、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安吉行”外宣活动、实施“美丽乡村文化繁荣”工程,创建工作影响日益扩大,引起《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内参和焦点访谈等新闻媒体关注,扩大了“中国美丽乡村”品牌的对外美誉度。

3、示范带动的效应初步凸现。基本建成“开发区—皈山—孝丰—报福—章村”示范带,景观大道、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河道整治建设和沿线违章建筑拆除、房屋立面改造等重点工作全面完成,线美、点亮的精品示范带已初步显现,一批经典村庄脱颖而出。

【创新亮点】

1、最鲜明的特征是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相融合。安吉是国家环保部和林业总局在全国唯一的新农村合作共建示范县,也是国家环保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地区之一,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在全国尚属首创,具有很强的借鉴、指导、示范意义。

2、最突出的标志是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两创”战略相结合。“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牢牢把握了创新的灵魂和创业的根本,找准了“两创”战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结合点,成为“两创”战略在新农村实践的全新载体,具有很强示范 价值。

苏州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篇6

一、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效

近年来,镇根据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在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建设活动,部分村庄已达到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村容环境整洁有序,产业发展带动良好,农村公共服务完善等标准。目前,全镇共创建示范村个,达标村个

(一)基础设施建设。村庄道路布局科学合理,道路质量符合相关标准,主干道硬化率达100%,次干道及宅间道采用多种形式硬化,村内主干道道路标识清晰,有必要的排水沟,道路设施齐全;建设三个自来水厂,全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每个村庄建有符合要求的排水设施并正常运行,村庄无污水乱排现象;所有村庄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100 %,次干道和宅间道按照需要设置路灯,满足照明要求。

(二)村容环境。村庄房屋建设具有整体特色风格,房屋布局科学合理,外墙整洁美观,热水器、空调等设施安装规范,无危房和影响景观的棚舍、残破或倒塌的墙体,无乱搭乱建现象;所有村庄内干净整洁,宣传栏、广告牌等整洁有序,无乱贴乱画现象,生产生活用品集中有序存放,无安全隐患。无露天焚烧垃圾和秸秆现象。村民家庭卫生整洁,村民卫生习惯良好,自觉维护村庄环境,无乱倒填埋生活垃圾现象;所有村庄按标准配备垃圾箱、运输车辆和保洁队伍,村庄干净卫生、无垃圾死角,垃圾分类收集与存放。所有村庄建立了村庄环境卫生长效机制。村庄无土堆、粪堆、柴草堆等情况。划定畜禽养殖区域,人畜分离,无畜禽乱跑现象。有污水处理设施,并运行正常;林草覆盖率达到30 %,村庄街道、河道两侧及农宅之间适宜绿化的已全部绿化,村庄建有一定面积的公共绿地,村庄内庭院合理绿化美化;户用卫生厕所覆盖率达100 %,实行粪便无害化处理,符合GB 7959国家标准要求,并建立长效机制。

(三)产业发展。部分村庄有主导产业,特色突出,并形成一定规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满足开展村务活动和保障公共服务的需要;大部分村庄有种养大户或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且运行良好;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引导企业进入工业园区,防止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向农村转移;依托乡村资源,加快发展各类服务业。

(四)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卫生室建筑面积不小于80 m2,设有诊断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观察室、值班室和药房;设备符合山东省村卫生室基本设备配置标准要求;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村卫生室人员取得相应执业资格,并遵守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遵守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村卫生室有关规章制度;村民普遍享受公共卫生服务;村庄设有综合性文体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200 m2,基本功能空间包括图书报刊阅览室(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综合展览室;文体公共活动广场,面积不低于500 m2,并有灯光、有源音箱、球类设施、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设备;建有公共阅报栏、村级广播系统等;建有便民服务机构;代办农业服务、社会事业服务、劳动保障、救助服务、法律援助、资源交易等服务。村庄有客运站点。建有完善的商业服务网点,设有服务设施,能提供多项或综合服务。

(五)乡风文明。有村规民约;每年开展政策宣讲活动;建有规范的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村内无封建迷信、婚丧大操大办的现象;有公共墓地或灵堂,无乱埋乱葬等现象;定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观念、道德、法治、诚信等教育活动。每年开展读书学习活动、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表彰活动。每年定期宣传和普及农村绿色环保意识、质量安全意识,无铺张浪费现象;定期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科普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卫生健康知识、计划生育和防灾减灾、避险自救技能宣传活动;开展文明信用户、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利用重要纪念活动和传统节日开展特色健康民俗活动。部分村庄建有相对固定的文体队伍,定期开展文体活动。定期开展党员远程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栏、阅报栏、公开栏、文化墙、文化大院、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乡情村史陈列室等形式,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容。

二、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铺集镇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农村生态、生产、生活环境等有了显著的改善,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与差距。

(一)资金整合不到位。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不能单靠政府的投入,而应多方筹措统筹投入,但在实际操作中社会融资困难。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很多美丽乡村还处在边远地区,无法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引进社会资金 的注入、企业投资都要考虑成本和效益回报,帮扶、捐赠、捐建以及其他社会投入资金量非常有限。

(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尚待加强。在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有一部分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知之较少;一些村民理事会流于形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一些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图纸不完善,致使美丽乡村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率不高。

(三)美丽乡村建设宣传不到位。目前,美丽乡村村庄无相关知识宣传、没有村庄建设规划展示图、没有村庄整治和建设项目安排表等,村民缺乏参与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平台,周边村民等难以从示范村建设中进行学习和借鉴,示范作用难以真正地体现。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为进一步又好又快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不动摇,加大力度不松劲,找准短板补不足,强化保障不弱化,确保2020年,个村全部达标。

(一)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全面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工作。2018年确定建设12个达标村、1个美丽乡村的目标任务,这是一个量化的刚性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为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将加强监督和指导。镇工作组要定期前往重点村建设现场,狠抓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村庄环境整治和项目建设进度,帮助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本区域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拖后腿。要实行重点村建设责任到人,抓好工作的落实。

(二)深入发动群众,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一是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要成立工作组,深入到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宣传党和政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了解村民对于村庄整治的所思所想,重点是取得广大村民的支持和参与。二是要以民为主推进村庄整治和建设。村庄整治和建设的方案、规划、项目及资金安排要与村民协商并上墙公布,整治和建设效果要第一时间接受群众评议。三是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要建立农民按规划建房、改造房屋的激励机制,鼓励村民自发开展村庄整治特别是住房及房前屋后的整治,对按规划建房或改造房屋的进行上门验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研究 篇7

1.1 农村公共环境形势严峻

湖南省是粮食生产大省,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以及新的化学品用量居高不下,直接危害土壤、地表水及农产品安全;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和秸秆缺乏相应的处理方法和设施,致使随意排放,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1.2 农村家庭环境问题堪忧

近10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与扶持力度,农村居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农村居民脱贫致富以后追求宽敞的洋房和舒适的装修档次,而忽视了房屋周边的环境保护,“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农村家庭环境的真实写照。同时,农村居民提升居住环境质量也一直在以增加能源消耗为代价。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细胞,农村家庭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不仅关系到个人家庭的生活质量,更会影响到整个村庄的环境和面貌。

1.3 环境保护观念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村居民包括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对环保问题及环境污染潜在危害缺乏必要的了解;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农村居民很少意识到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是不文明行为,农村居民对环境权、尤其对于关乎自身利益的环境纠纷解决、诉讼、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另外,在少部分经济较发达农村地区,已经初步建成了生活垃圾处置、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而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政府部门缺乏资金对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

1.4 环境整治的探索经验

湖南省在2006年出台了《关于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为基本任务,开展全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意见》出台后,全省各地积极开展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分别探索出被称为“长沙模式”、“攸县模式”的农村环保之路。

2009年来,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积极推行分区包干、分散处理、分级投入、分期考核的垃圾处理“四分”模式。分区包干是指将环境卫生区划分公共区和农户责任区,分别由保洁员和农户落实责任区的环境卫生;分散处理是指每家农户按照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分户分类收集,采用回收、堆肥、焚烧、填埋等方法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分级投入是指县财政洁净行动专项工作经费部分用于支持镇区创建,部分按照标准补贴到村;分期考核是指按月、季度分别对乡镇、村、户进行考核。此外,还全面推广普及“一氹两池三桶四筐”垃圾分类方式,“一氹”即设置凼肥坑用来处理厨余垃圾,“两池”指设置垃圾焚烧池和各村设置的有害垃圾收集池,“三桶”用于收集填埋垃圾、有害垃圾和焚烧垃圾,“四筐”用来分类存放可回收垃圾。此外,还启动了农村废旧物资回收工作,有效解决了以前农村可回收垃圾回收难的问题。目前“攸县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极大地改变了攸县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问题,实现了宅院、村容整洁的目标。

2010年,长沙成为全国首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城市,长沙市环保局印发了《长沙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宣传手册》指导农村居民分类处理生活垃圾。将农村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可堆沤垃圾、可焚烧垃圾、可填埋垃圾、有害垃圾,要求农村村民自治的方式,采用卖一点、埋一点、沤一点、烧一点、运一点的方式减量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同时,长沙市还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新模式,长沙县果园镇成立了我国首家农村环保合作社,合作社由镇政府、村民小组,环保专干、村民、保洁员组成;果园镇农村环保合作社成功运行以后,长沙县政府对这一新模式进行了经验总结、提炼,目前这一新模式已经在长沙县范围内全面推行。

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公共性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等特点,使得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具备应用标准化基本原理并实施标准化的基础条件。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总结有关经验,有助于实现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2 标准化原理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运用

2.1 运用简化原理

在环境治理中,简化原理的应用包括环境治理目标的简化和环境治理过程的简化。目前各地环境整治目标的设定存在较大差别,如有些地区存在把民主建设等非环境因数纳入环境整治的目标,这就需要对环境治理的目标进行简化,对多余、重复、低效能的目标进行精简,总结出能建成整洁、舒适、安全的环境目标;环境治理的具体过程也需要简化,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例,发达国家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一般是在垃圾分类后转运至垃圾处理厂(站)集中处理,对该过程进行简化,将部分垃圾如厨余垃圾就地沤肥处理,这样既可以使垃圾资源化利用,又可以大大减少农村生活垃圾的运输量和处理量,减少垃圾处理成本。

2.2 运用统一原理

湖南省各地已经逐步开始环境整治工作,各县、乡镇、乡村都出台了农村环境治理的文件,造成了环境治理规划、治理目标不统一;另外,在具体治理污染的方法和手段也存在很大差异。按照标准化的统一原理,要发现和总结各地环境治理的经验,对农村环境治理的规划、目标、方法等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统一。统一的农村环境治理标准能促进广大农村的环境连片整治,还可以方便管理部门对环境治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3 运用协调原理

协调原理是环境治理标准化中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既要保证所制定的环境治理标准与现行的各级相关标准、政策文件相协调,又要保证使用标准的相关部门、人群相协调。目前我国发布了多项农村环境治理的相关标准和政策文件,如《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国办发[2009]11号)、《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20号)、《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 50445-2008)、《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574-2010)等,制定农村环境治理地方标准,要符合上述上级政策文件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要形成操作性强、能够普遍适用的农村环境治理标准,还需要协调、平衡使用人群的各种要求,为标准的稳定及标准发挥理想作用创造良好条件。

2.4 运用选优原理

农村环境治理标准由组织机构建立、污染源治理技术方法等因素组成,对构成标准系统的各个因素选优,有利于简化环境治理程序、节约治理成本、增强治理效果。此外,对标准构成因素选优时,不能仅考虑单个因素的最优,选优应使环境治理标准系统达到整体最优化。

3 湖南绿色乡村建设的标准研究

3.1 总体思路

(1)引导农村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绿色乡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确保农村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包括保护当地文物、植被、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清理处置农村生活、生产垃圾;清理农村河道、水塘;解决乱搭乱建房屋现象等。

(2)引导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是推动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维持农村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基础条件。以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有效地促进农村环境改善。

(3)引导农村强化环境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建立农村环境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机构和能力建设、制度制定和推行、计划和规划制定和推行。

3.2 《绿色乡村》标准

《绿色乡村》地方标准,从组织和制度、村容村貌和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出发,对建设绿色乡村进行引导和规范,这对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农村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标准包括前言、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总则、组织与制度、村容村貌与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产要求和评价以及绿色乡村申请表、绿色乡村评价细则两个规范性附录。其中,组织与制度对领导责任制、绿色乡村建设规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公约、住宅建筑方案、环保宣传教育、卫生责任制度、绿色乡村建设考评制度及经费保障做了要求;村容村貌与基础设施对影响村容村貌的分区布局、电线、户外广告、建筑物、水体等做了规范,对道路及道路设施、水利设施、垃圾及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要求;环境保护对村民的行为、垃圾的分类处理、污水的处理做出了要求,同时还要求对野生动植物、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资源节约主要是强调住宅建筑的节能、农业灌溉的节水以及对秸秆的充分利用;生产要求对种植业、养殖业及工厂企业做了具体要求。

《绿色乡村》地方标准的实施,可以统一绿色乡村的建设要求和管理要求,加强对湖南省农村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实施本标准,可以改善乡村环境,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有益于乡村居民的生命健康;实施本标准,对湖南农村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有助于推动湖南“四化两型”社会发展。同时,对提高公众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等方面也将起到良好的效果。

3.3 《乡村绿色家庭》标准

《乡村绿色家庭》地方标准,从家庭成员绿色意识、家庭垃圾和污水处理以及节约资源等方面着手,对乡村家庭进行引导和规范,对于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促进绿色乡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标准包括前言、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绿色意识要求、家庭环境要求、垃圾与污水处理、资源节约要求、生产要求、评价以及绿色家庭申请表、绿色家庭评价细则两个规范性附录。其中,绿色意识要求对家庭成员的守法意识、环保知识学习等方面做出了要求;家庭环境要求对家庭住宅内外分别进行了规范,住宅内部主要强调节能环保、整洁有序,住宅外部注重庭院的绿化、屋前屋后整洁卫生;垃圾与污水处理对生活垃圾的具体分类、垃圾设施设备、垃圾及污水的具体处理做了要求;资源节约包括节水、节能、使用清洁能源的要求;家庭生产要求对家庭种植和养殖进行了规范。

《乡村绿色家庭》地方标准的实施,将减少乡村家庭的生活垃圾与污水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同时引导乡村家庭能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环境和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对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有很大的作用。该标准的实施,可以引导乡村家庭合理使用资源,尽力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就地解决家庭垃圾,为社会节约对乡村环境治理的经济支出,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4 结语

重视粮食安全建设美丽乡村 篇8

关键词:粮食生产;绿色食品;有机资源

1 粮食生产现状

近几年,农民进城务工,劳动收入可观,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很多家庭靠留守老人种地,农民工与种地收入差距大,所以在农村普遍存在荒芜耕地,有的退耕还林或发展经济作物,不是利用坡度大的耕地,而是占用了平坦良田。多年来忽视粮食生产,不考虑粮食自给。人们不应该忘记,1959年至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加上错误的政策,造成缺少粮食而饿死人,后来制订了激发种粮的政策,并达到家家有小粮仓,生产队(现村民小组)有粮仓,乡村有粮店粮仓,区(镇)、县更是生产自给充足的粮库。真是为“备战、备荒为人民”,“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粮食 安全大好形势。忽视粮食生产后,常可见到荒芜耕地杂草丛生的景像,即或有的种粮,也不使用农家有机肥,而是长期单一施用化肥,导致化肥在土壤中转化硝态氮,引起粮食作物硝酸盐过高,加上部分农药的影响,威胁到人畜健康,同时还造成土壤板结,耕地越种越瘦,粮食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2 重视粮食生产,实现粮食自给

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首先要考虑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所以应把粮食生产摆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突出重点抓好粮食生产,加大对粮食生产投入,提高种粮的效益,改变粮食直补兑现时尽管耕地荒芜也享受补贴的现象,而应提高实际种粮的补贴;要确保耕地,以实际行动保住基本农田,不能用耕地建工厂和房地产开发;要改变荒芜耕地的状况,采取多种措施把田种足种满,进一步提高科学种植水平,达到高产、高效、优质。尽管人口增多,耕地有限,同样能实现粮食自给。

3 利用生物有机资源,生产绿色食品

重视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粮食自给,而且应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无公害食品,即充分利用生物有机资源发展粮食生产。笔者曾以含农作物所需要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生物菌种的生物有机肥种植玉米、水稻等作物。其优势:

3.1 是肥效长,抗病力强 肥料的各种成分经微物生物分解后,利用率高,且肥效长,植物抗病力强。业州镇石桥湾村代明祥2012年利用生物有机肥种植玉米0.5亩,收获时茎叶仍然青绿粗壮,生长旺盛,无根腐病,而相邻的种植同一品种施用化肥的玉米收获前20天已凋谢枯萎。

3.2 是肥力高,增产增收 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米绪凯,农艺师苏志平、黄立强、陈军协助指导利用生物有机肥料种植粮食作物,秋收时,测产验收,景阳镇大树垭村黄英杰,2012年以生物有机肥种植玉米,平均每亩产量669.9kg,以化肥种植玉米,平均每亩产量586kg,生物有机肥增产14.3%,施用生物有机肥每亩增产83.9kg,增收201.00元。花坪镇村坊村刘新进2013年以生物有机肥种植的玉米亩产750.2kg,大大高于当地平均玉米550公斤的水平。

业州镇猫儿坪村孙邦益2012年以生物有机肥种植水稻平均亩产546kg,以化肥、磷肥种植水稻的平均亩产452kg每亩施生物有机肥比施用化肥、磷肥亩增产稻谷94kg,增收270.00元。三里乡香米专业合作社2013年大面积以生物有机肥种植水稻平均亩产630kg。

3.3 是有利于减少病虫危害,减少农药污染 施用生物有机肥种植的作物长势旺盛,抗病害能力明显增强,据孙邦益介绍以生物有机肥种植的水稻直到收割前一直没有“蜢子”(稻飞虱)危害,未使用农药,相邻种植的稻米每亩使用不低于200元的农药。

3.4 是改良土壤 由于长期施用化肥,甚至超量施用化肥,致使土壤板结,更为严重的是使土壤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增加,影响人畜健康。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及有益微生物,避免了土壤板结,消除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危害,有利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上一篇:扬州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下一篇:八年级数学全册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