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的教育学复习资料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的教育学复习资料

总结的教育学复习资料 篇1

小学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与其他的考试相差不多,但是重点、难点就不会相同了,下面是京师经纬教育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学的知识考点,主要是第一章的知识:从五个方面总结,分别为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概念、以及教育的特点等等。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章

1、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

㈠原始社会教的育

㈡奴隶社会的教育 ㈢封建社会的教育 ㈣资本主义教育㈤社会主义教育

2、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①贯彻“三个面向” ②实施“科教兴国” ③推进素质教育

3、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专指学校教育。教育学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是就学校教育而言。

4、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革新性。

5、教育的“三个面向”: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6、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一是决定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二是决定小学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7、小学教育基本特征: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总结的教育学复习资料 篇2

一、复习系统全面, 温故知新

学生经过近三年的学习, 虽然掌握了一些平面几何的知识, 但这些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是零散的, 没有形成整体的意识, 这样不便于学生记忆, 理解也不易深透。因此, 很有必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 使所学知识条理化, 实现华罗庚教授倡导的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第二个过程“由厚到薄”。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引导学生按章节进行复习, 按照一定的线索, 将知识内容分门别类, 使之条理化, 绘制知识体系构造图, 使学生对知识内容一目了然。每章复习后要求学生写出小结, 系统地整理知识点, 弄清知识间的联系,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进行全面复习时, 除按章节顺序进行纵向复习外, 还要适时进行横向复习, 使学生弄清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例如, 论证比例线段就有较多的方法, 许多定理都反映了线段间的比例关系, 而这些定理在教材中是比较分散的。因此, 在讲解有关证明比例线段的范例时, 有必要进行全面总结, 使学生掌握论证比例线段的方法, 总结规律, 开拓证题的思路,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对几何定理本身的复习, 练习证明定理, 探索不同的证明方法。教学实践证明, 这样做有助于使学生搞清楚定理体系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增加应用定理的效能;有助于掌握定理本身所提供的数学方法, 提高证题的水平;有助于数学教学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更好实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固然重要, 但决不可忽视突出重点。在复习中要花较多的时间进行重点复习, 还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例如, 在复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 抓住直线和圆相切这一重点着重复习。引导学生总结有关相切的定理, 画出相应的基本图形, 图文并茂。经过大家的思考和回忆, 共画出有关直线和圆相切的基本图形七个, 这些图形在教材中先后出现过。然后对照图形总结性质。这样一来, 学生对切线的性质有了更直观、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提高了运用知识的效能。

在学习平面几何中, 学生们感到证题中的辅助线不容易掌握。一个几何证题, 如何添加辅助线往往是关键的一环。教材中对怎样添加辅助线, 它有什么样的规律, 没有专门的论述。这个问题无论是平时学习, 还是复习都是难题, 解决不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产生畏难情绪, 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在复习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是让学生熟记基本图形, 头脑中有几何图形。平面几何中, 几乎每个证题都有相应的图形, 证题是看图思索。“证题图形”隐含着哪些“定理图形”, 看出这一点, 往往就会做出有用的辅助线。这里说的实质上是从揭示图形性质入手添加辅助线;二是根据论证的目标添加辅助线, 在结论和题设间搭“桥”。这种方法也很重要、很实用;三是总结常用辅助线的添加规律。如梯形问题、中点问题、比例线段问题等等。如何添加辅助线总的来说没有定法, 但其中也有它的规律性, 抓住规律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练习精心设计, 训练有的放矢

近年来中考数学命题既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 也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覆盖面广, 知识点多、灵活性强、题目新颖, 能力考查力度加大,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增加。在复习中、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 要结合以上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训练包括基础训练、分类训练、综合训练。

关于基础训练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好数学的根本, 这些如果掌握不好, 其他就无从谈起。教学中要精选一些练习题加强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练习题的选择要注意点全、面广。但不要机械重复。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及时查漏补缺, 对于易混、易错的知识点还应进行纠错训练, 防患于未然。

分类训练主要是指分题型训练。例如证线段相等、角相等、两线平行、比例线段等, 对于其中每类题目都要注意总结方法, 抓住规律。另外还有些类型证题, 如线段的和差倍分、积线段的和差等, 定理中没有现成的结论, 证题时常常需要“转换”。对此, 要引导学生探索证明方法, 树立转化意识, 培养探索实践精神。

关于综合训练, 不光是几何知识的综合, 还有几何代数的综合。这样的题目由于学生平时学习中见的少, 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而中考中又常有, 这就需要教师筛选示范性强的题目进行分析, 揭示解题思路和方法, 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另外还要根据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 既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又训练学生心理素质, 提高适应性。

复习中对学生进行各种训练是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但训练中选题要注意一要紧靠教材, 不超课标, 不出偏题、怪题, 不随意拔高;二要精, 不搞题海战术, 减轻学生负担。要像孙维刚老师倡导的那样:“一题多解, 多解归一, 多题归一。”揭示内在规律, 拓展证题思路, 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举一反三;同时还要注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 具有实际价值的题目,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在学生学完平面几何内容后进行系统复习是学好平面几何的重要一环。系统复习教学要系统全面, 突出重点、精确设计练习, 以提高复习效果, 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数学复习中的素质教育 篇3

一、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在数学复习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复习,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比如整体意识、划归意识、解题后的思考意识等;同时传授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即所谓的“授之以渔”。数学知识的确立,要体现实验、假设、证实、归纳、总结的教学思路。比如,归纳多边形对角线条数公式时,让学生探索直线条数与最多交点个数的关系公式,举例尝试九棵树栽十行,每行三棵的栽法等。这样就会从应试教育的圈子中摆脱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知识巩固了,能力提高了,升学自然不成问题。

二、充分利用教材,有意识地进行素质教育

新教材迎合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知识的讲授配有“想一想”、“读一读”、“思考题”等探索规律、开发智力的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不失时机地有意识地渗透素质教育。如:如何确立推铅球时铅球运动轨迹的解析表达式;复习代数式时,让学生试证:用两分数的分母之和作分母,两分数的分子之和作分子,这样的分数的大小必在两分数之间。即命题 。在学生解代数第三册77页21题后,说明数学问题的理论解与实际答案的差异性。同时数学知识的复习要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多项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可列表复习,比较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差异,如此等等,都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在学生复习解决某个题目之后,对题目进行改编,适当进行拓展、引深或发散,就会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让学生所学知识与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规律。知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是要服务于生产、生活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当学生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之后,不能只让他们“纸上谈兵”,要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为他们创设运用知识的条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学了统计之后,让学生统计比较小麦的长势、产量、千粒重等;学了三角函数后可通过测量堤坝,计算堤坝的倾角;学了相似形后测算旗杆高度;复习方程(组)后,让学生帮菜农配置农药灭虫等。这样学生会因自己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而高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的内驱力,即使考不上学,他们也会在踏入社会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广阔天地里大展宏图。

教育学复习总结——李帅军主编 篇4

(1)1632年夸美纽斯(主智派)写出《大教育论》,被称作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第一部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著作。“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百科全书式的教育观。提出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最早提出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的开始。

(2)1762年卢梭出版《爱弥儿》,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称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儿童”的人。

(3)1776-1787年康德是较早的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4)《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全书1229字。(5)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古代教育史上的集大成之作。(6)1693年英国洛克的《教育漫画》提出绅士教育观。

(7)瑞士裴斯泰洛齐被誉为西方现代教育之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8)德国福禄培尔被誉为幼儿园之父,幼儿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代表作《人的教育》(9)英国斯宾塞,科学教育之父,代表作《教育论》(10)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主德派),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张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教育学的科学基础,“完美德性”。

(11)意大利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1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从此西方教育学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现代教育“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13)布鲁纳,代表作《教育过程》,结构主义,发现学习。(14)赞科夫(苏联),代表作《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教学论”,促进学生“理想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即以高难度、高速度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赞科夫依据维果茨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及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的现有水平到可能水平之间的距离),提出了用整体性观点安排教学结构、组织教学过程时必须遵循的五条教育论原则。(15)法国保罗朗格朗是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其代表作是《终身教育引论》(16)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

(17)拉尔夫泰勒,现代课程论之父,代表作《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论奠基作。(18)德国的赖伊,梅伊曼,实验教育学。

(19)我国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新教育大纲》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

2、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劳动,“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活动应当具备的基本属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规定性。

3、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将其培养成为既适应社会需要,又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既包括制度化的教育,也包括非制度化的教育,他是众多形态教育的总称。

4、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2)受教育者/学习者: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影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中介

5、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第一次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最早提出的)

6、心里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代表作《教育史教科书》,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7、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1)议介日本教育学阶段,2)西方教育学说的广泛传播阶段,3)介绍和全面学习苏联教育学阶段,4)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和努力阶段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根本不存在。

3、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3)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教育的政治功能:(怎样培养人?)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造就管理人才,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政治民主化

(4)教育通过传播政治思想,形成政治舆论服务于一定的政治 教育的文化功能:(1)文化传递功能(2)文化选择功能(3)文化发展功能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主要表现如下:(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如果把教育的独立性当做绝对的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狭义个体发展的基本内涵: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的发展。这既是自然人向社会人,婴儿人向成年人,个人小我向放眼世界、胸怀群体以至人类的大我的转化过程,也是不确定性和确定性、可能性与选择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个体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2、人发展的基本特点:

(1)未完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动物,对于儿童来说,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人在生物进化上的不完善性还体现在人的孕育期、幼年期的延长方面。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未完成性,蕴含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

(2)能动性:人是能动的、自主的完成和完善的。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3、人发展的规律性:

(1)顺序性(2)不平衡性(3)阶段性(可接受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

4、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①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

②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给定性指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他对于儿童来讲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逐步增长,其对环境的反作用于相互作用的活动也在逐步增强,这也就是主体对环境的能动性、选择性在逐步增强。③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3)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②个体的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①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③学校组织具有计划性;

④学校教育可以控制和利用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 ○5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优势,弥补其缺陷—使先天遗传的因素向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方向发展。

5、个性发展:指人的自主性、独特性在社会实践中的自有充分发展,就是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6、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1)教育能够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2)教育能够尊重个体差异,促进人的独特性的形成;3)教育能够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体现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

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教育目的即教育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规定了教育的培养总目标。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索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他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这个结构一般有四个层次:国家或社会规定的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程方案设置的教学课目);教学目标(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和结果。

3、教育目的的功能(价值):定向、调控、评价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1)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基本观点: ①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教育的真谛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完善的发展。(卢梭)②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有在有助于人的发展是才有价值,否则单纯的关注社会价值的实现就会压抑和排斥个人价值。③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些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发展。如果按照社会要求去要求个人,这些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卢梭)

(2)社会本位论: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主要观点: ①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受到社会制约。(孔德、那托尔普、涂尔干)②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没有其他目的。(那托尔普的观点:将个人视为具有无限独立性和权能的观点是错误的,个人与个性的形成是在与他人进行精神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脱离社会就无个性的产生与发展。个人意识的形成是根据人类所共同的理性法则——统一性连续性,凭借社会化和普遍化,使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相统一,并逐渐进入拓宽和提高状态。主张进行理想的教化和陶冶用社会理想促成个体的社会化。主张儿童学习社会文化。③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教育结果或效果的好坏只能以它能否维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繁荣来加以衡量。(凯兴斯泰纳认为教育是德国资产阶级进行性格陶冶和严格的思想控制的重要工具,国家必须通过教育使未来公民了解国家的任务和自己的义务,个人则必须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并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学校的三大任务是职业陶冶及其准备的义务、职业陶冶的伦理化、共同体的伦理化。(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这一教育目的的具体要求:1)培养的人应该具有社会主义觉悟与道德;2)培养的人必须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拥有相应的能力;3)培养的人必须身心健康,具有独特的个性;

4)培养的人必须具有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第五章 教育制度

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2、现代教育制度的三大基本学制:(1)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英法德俄等欧洲国家的学制多属于双轨学制。双轨学制剥夺了劳动人民子女升入大学的机会,是一种不公平的等级性很强的学制。

(2)单轨学制:美国的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五四三、四四四、八四、六六等多种分段。它是一个与民主平等等理念相适用的学制,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符合世界教育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教育的逐级普及。

(3)分支型学制:苏联型学制前段(小学、初中)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和单轨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苏联型学制的优点和特点在于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

4、学制的发展趋势:1)重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链接,2)普及教育向两端延长,3)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4)高等教育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实现教育、科学、生产一体化。5、1902年,清朝张百煕,《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学制”

1904清朝,张百煕、张之洞,《奏定学堂章程》,又称“学制”,该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1922年,“壬戌学制”或“六三三学制”,效仿美国,一直沿用到1951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影响深远。

6、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1)幼儿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

第六章 课程

1、课程:狭义的是指一门学科,广义的是指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所谓教学科目又称学科,是根据一定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合构成新的知识体系。

2、课程标准: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意见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3、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

(1)学科课程的特点是:分学科设置课程,按照一定的程序分段教学。其优点是:1)可系统地传授文化遗产,知识涵盖量大,科学性强。

2)教学内容逻辑性强,由浅入深,符合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

3)以传统的知识为基础,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在有限的 时间内,接受更多的间接经验。

其缺点是:1)易导致重视记忆知识,轻视技能、能力的培养。

2)仅从教材的角度出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

(2)活动课程: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个人潜力、个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和适应社会生活的的品德修养,尤其有利于低年级儿童的个性生动活泼主动的得到发展。但活动课程不重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和严格而确定的目的与任务的达成;过于重视灵活性,缺乏规范性,其教学过程不易理性的引导,存在较大难度;对教师要求过高,不易实施与落实,并易产生偏差,学生也往往学不到预期的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3)综合课程:优点: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消除学生孤立的看待各门学科知识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缺点:忽视了每门学科自身的逻辑和结构,容易造成传统学科知识简单的、机械的拼盘与混合;虽然照顾到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但很容易导致学生浅尝辄止的学习。

(4)核心课程:优点:强调课程内容的统一性,有助于每一位学生掌握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形成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

缺点:在实践中过多的注重核心课程,而忽略边缘课程,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5、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应达到的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预期结果,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6、课程内容是以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载体的。

7、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校本

第七章 教学理论

1、教学的基本任务:

(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情感和态度,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2、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2)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个体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3)教学是促进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育过程的性质:

(1)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他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间接性、引导性、简洁性。

(2)教育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往来、交际、沟通、交流等意。

(3)教育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4、教学过程当中要处理的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规律): 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③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关系(规律): ①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②生动活泼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才能有效的发展智力。③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3)掌握知识传授和品德教育相统一的关系(规律):

①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提高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②只有使所学知识激起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③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偏向。(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①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活动

②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的进行智力活动。(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洁有效的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②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的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③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5、接受式教学的基本阶段:准备阶段、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阶段检查知识和技能、教学反思。

6、探究式教学的基本阶段:设置问题情境,探索发现问题,讨论、辨析,归纳、交流、内化,巩固强化、运用结论解决新问题。

7、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以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具体要求:(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3)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具体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3)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9、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具体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4)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10、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具体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4)发扬教学民主

11、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具体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3)要有深入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2、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 具体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13、发展性原则 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具体要求:(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14、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具体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15、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包括四个层次: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第八章教学实践

1、教学方法发展的趋势:现代化、个性化、心理变化

2、教学方法的分类: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3、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四种方式。

4、教学组织形式:①个别教学制、②班级授课制、③道尔顿制、④分组教学、⑤特朗普制、5、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是一种集体授课制度,它把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基本特征:班、课、时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6、道尔顿制是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7、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

8、个别教学制

(1)优点:教师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包括天赋、接受能力和努力程度而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充分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特长和个性(2)缺点: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个人的社会化

9、分组教学制(1)概念:所谓分组教学,是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的类型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在欧美一些国家又有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2)优点: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不同班组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3)缺点: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学校及社会,对快、慢班往往区别对待,对现代社会崇尚教育公平的要求相左,易引起社会的非议;三是分组教学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的学生容易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产生自卑感

10、特朗普制

美国学者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目前这种教学形式上在实验学校实验之中。

1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

2)形成一整套严格制度。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运转并获得一定质量; 3)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4)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 5)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6)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1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

13、备课:1)、做好三方面工作:(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考虑教法2)、编制三个计划: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教案)

14、如何上好一堂课:(1)明确教学目的(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5)组织好教学活动(6)布置好课外作业

第九章 德育理论

1、德育的发展阶段:物律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自由阶段

2、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1)、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结果2)、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品的发展的直接动力

3、德育的内容:1)基本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2)家庭美德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爱国主义教育;5)民主与法制教育;6)理想与信念教育

第十章德育实践

1、皮亚杰(瑞士):第一个系统地追踪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柯尔伯格。他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3、社会学习理论把道德行为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代表人物有班杜拉。

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型;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多方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4)德育过程是长期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五、德育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基本要求:(1)理论生活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2、知行统一原则

3、长善救失原则 基本要求:(1)“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发扬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基本要求:(1)尊重和信赖学生(2)严格要求学生 5循序渐进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基本要求:(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2)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3)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达到最佳状态

8、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原则

六、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 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基本要求:(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2、榜样示范: 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 基本要求:(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实际锻炼: 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适当指导(3)坚持严格要求(4)注意检查和坚持

4、品德修养 包括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等 基本要求:(1)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2)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5、陶冶 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基本要求:(1)创设良好的环境(2)与启发又到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6、奖赏与惩罚(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基本要求:(1)公平公正、正确适度、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注重宣传与教育

七、德育途径:

(一)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二)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

(三)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四)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五)心理咨询

(六)班主任工作

(七)校园生活

8、当前学校德育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P208

第十一章 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

1、情景的复杂性

2、强烈的示范性

3、独特的创造性

4、专业性

二、教师的权利: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获取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三、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主动系统的学习间接管理经验的人,2)学生是具有独特性的人,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及其培养策略

1、特征:1)师生间的心理关系---相互尊重;2)师生间的工作关系——教学相长3)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

2、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策略:教师应该做的努力:1)采用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对待每个学生,2)努力提高自我修养,树立教师的人格和威信,3)研究学生,树立科学的学生观。4)善于倾听,胸怀满腔的教育爱,5)提高法治意识,保护师生合法权利 学生应该做的努力:1)正确认识自己2)正确认识老师

五、教师素养的要求

1、高尚的师德

(1)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3)热爱集体,团结协作(4)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宽厚的文化素养 :(1)渊博的普遍知识(2)精深的专业知识(3)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3、专门的教育素养

(1)教育理论素养(2)教育能力素养(3)教育研究素养

4、健康的心理素质:()1愉快的心境(2)振奋的心情(3)乐观幽默的情绪(4)坚忍不拔的毅力

第十二章班主任工作

一、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确定集体的目标

2、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

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

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二、班主任的基本素质(心理、道德、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1、高尚的思想品德

2、坚定的教育信念

3、家长的心肠

4、较强的组织能力

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6、善于待人接物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教导学生学好功课

3、组织班会活动

4、组织课外

5、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生的劳动

6、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7、评定学生操行

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1、研究性学习

概念: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具体包括:(1)获得参与探索的经验(2)提高发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4)培养科学态度和道德(5)培养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人感(6)培养搜集、分析、处理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5、论述如何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P217-218 答: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反映了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教学规律。一方面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只有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2)在激发学习欲望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启发诱导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以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

教师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并大胆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6、结合当前实际谈谈你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认识。答: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我国1997 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做到:“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表现在对事业、对工作、对学生和对集体等方面。

对事业:忠诚热爱。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应自觉认识到教育事业的伟大意义,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这一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教育事业中追寻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生命意义。对工作:精益求精。教师应以严格的工作标准要求自己,对工作认真负责,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时刻要想着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教育任务。

总结的教育学复习资料 篇5

由于近期,发生了多起学生溺水死亡事故,溺水事故严重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开展安全教育迫在眉睫。为了提高同学们出行的安全意识,我们开展了题为安全教育(包括溺水安全、交通安全等)的主题活动。在此次学习中,主要以观看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的视频为主,然后组织同学们相互讨论,发表简单的意见,最后发出总结。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安全的重要性,学会一些基本的防范和处理安全事故的知识。

从安全事故的防范和处理的视频中,我们发现很多事故的发生都是人们缺乏安全意识,甚至无视安全警示等造成的。比如说溺水事故,学生没做好下水前的热身运动,导致在水中手或脚发生抽筋,还有溺水时不懂如何自救和被救,导致不幸的发生。又比如交通安全,人们无视红绿灯,无视人行车道,横冲直撞,才有悲剧的惨不忍睹,目不忍视。看完视频之后,我们请同学对事件发表了看法,同学们也积极响应,纷纷发表意见,并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探讨自己该如何防范,如何处理。只有学会更多的安全防范知识,于是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更多的不幸的发生。

总结的教育学复习资料 篇6

今年 7 月是自治区第二十二个党风廉政教育月。按照公司对活动工作安排,XX 分公司开展了以“守初心、担使命,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主题的第二十二个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安排 7 月 8 日,按照公司的党风廉政教育月的安排和要求,分公司组织党员召开教育月启动会,安排部署党风廉政教育月的各项活动。

二、活动开展情况 1、开展专题学习。7 月 18 日分公司在主题党日+期间,重点学习了《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等文件。分公司党支部书记上党课《基层党支部如何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

2、7 月 18 日,公司联点领导 XXX 到 XX 分公司党支部上一堂廉政党课《坚守廉洁新杜绝微腐败》,党课围绕“微腐败”的存在性和危害性、全面从严治党有腐必反等 3 方面进行阐述,并要求党员廉洁自律是党员的责任,守住自己那口井。

3、为进一步开展好第二十二个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坚定理想信念,7 月 22 日,分公司组织学习焦裕禄勤廉典

型,群工委员要求党员以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为榜样,向身边的先进学习。激励党员干部勇于奋斗、担当尽责、勤政廉洁。

4、分公司党员积极参与石油平台党规答题活动。公司纪检监察科对分公司党支部开展了上半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检查指导,以此促进各党支部的党风廉政工作。

本真教育理念下的高三复习课堂 篇7

关键词:本真课堂,高三课堂,简约

“本真教育”是“坚持本色, 解放智慧, 追求真理, 学做真人”的教育。本真课堂是引导学生崇尚科学, 坚持真理, 涵养灵性, 追求个性发展的课堂。本真课堂是本真教育理念下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完善的考评体制, 引导学生崇尚科学, 坚持真理, 涵养灵性, 追求个性发展的课堂。高三课堂教学是一项繁杂而又艰巨的任务, 由于高考教学内容多、时间短、难度高、压力大, 如何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提高复习效率, 减轻师生负担, 从而在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 成为广大师生普遍关注且颇感困惑的一个问题。那么在本真教育的理念下高三课堂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呢?

一、简约的课堂

本真课堂应是简约的课堂, 简约的课堂追求的是教学目标简洁明了、教学内容简约充实、教学环节简化朴实、教学媒体简单实用、教学语言简短流畅。高三学生需要的是复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去设计精彩的引入, 不需要去设计复杂环节, 需要的是如何帮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点, 如何帮学生系统的建立应有的知识结构, 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如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题习惯, 如何浅显易懂的让每一个学生听懂老师讲的每一道题目。

二、生动的课堂

本真课堂是师生互动、互助的过程, 是双方平等的交流、视野的融合、心灵的对话、思想的交换、真朴人性的碰撞、科学价值观共鸣的课堂。学生都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生动的课堂是“轻松、高效、智慧”的课堂。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使其积极、主动、快乐的参与学习。

随着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 高三课堂形成了自主先学、合作探究、课堂展示、点拨提炼的教学模式。教师先不讲, 让学生先来自主先学, 在自主先学的基础上学生再进行小组讨论和研究, 小组讨论和研究的结果以小组或小组成员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最后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三、开放的课堂

本真的教学过程是充满智力挑战、怡人性情的课堂, 是益人心智、培养气质、滋养人生的精神漫游。开放的教学过程改变了传统封闭式教学中“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的单向过程, 使教学交流更加多元、立体, 更能促进学生充分、全面地发展。一方面,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 结合教学内容, 创造具体的教学情境, 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 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思索、想象、畅所欲言, 达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运用,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探究性学习”等方式、方法, 创设一种宽松的、活跃的、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中鼓励学生敢想敢说, 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来, 以师生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高三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知识和方法, 还需要学习经验的积累、思想方法的感悟、基本技能的训练, 学习情感的丰富, 这些都是开放的高三课堂能够带给学生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具有开放的思维, 课堂上老师会准备开放的题型, 老师和学生思维的碰撞可以产生开放的解题方法, 甚至会产生开放的教学模式, 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

四、高效的课堂

本真课堂将会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因此本真课堂更应该是高效的课堂。“高效课堂”的“高效”主要体现在“三高”:一从时空上看应是高效率, 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效果;二从成果看应是高效益, 即教学结果能使学生有较多的得益;三从关系看应是高效应, 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能产生高效应。“高效课堂”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 获得预期的进步和发展, 实现了教学目标。其中的发展, 包括:三维目标中三个维度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发展;生成性的发展;即时发展和面向未来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

高三学生将直接面对高考, 效率是学生和老师考虑的第一前提, 没有效率的课堂将是失败的课堂。课堂上老师要积极开发学习资源, 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以学定教, 要为学生设计适切的目标, 要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做到“精讲精练”, 引导帮助学生主动学习, 从而达到缩小个体差异的目标。同时要坚持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 质疑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 找出教学低效或无效的问题, 进行研究, 最终可生长出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 使原来的教学走向“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曹凤东.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探微.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8, (05) .

[2]张健.平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义——一节省级优质课:“平均变化率”课例及其点评.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8, (05) .

[3]谢尚志、林光来.从课堂教学有效性谈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数学教学研究, 2008, (12) .

2008年中考周年历史复习总结 篇8

公元前138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100多人,出使西域。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858年 中俄签定《瑷珲条约》

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割去我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之后,俄国通过《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共割占我国领土达150多万平方公里。

1898年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强烈反对。这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维新派遭捕杀。历时仅103天的变法失败了。

1928年 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井冈山会师,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1938年 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日本侵略军进攻徐州。李宗仁将军指挥中国守军与日军在台儿庄展开激战。台儿庄大捷是抗战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

1948年 三大战役开始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1958年 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由于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缺少建设经验,急于求成,党中央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上一篇: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下一篇:22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