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事质量管理持续改进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药事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精选9篇)

药事质量管理持续改进 篇1

药事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一、认真组织学习《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并贯彻落实,健全药品质量保障及药品供应管理体系,为病人提供安全、及时、人性化的临床药学服务。

二、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禁止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学技术工作;药品供应以保证质量、满足临床需要为目的;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药品供应与药事管理机制,完善药品监控体系。

三、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协助临床做好细菌耐药监测;实施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与培训。

四、逐步建立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控制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每月对药品销售金额和药品销售金额的增长率进行统计排名,对排名前5名的药品采取重点监测、限制使用等措施。

五、药剂科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事管理工作模式,对病人服务热情细致,认真交待药品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事项;为病人提供合理用药的咨询服务;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要制定、落实药事质量管理规范、考核办法并持续改进。

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合理用药的监督、指导、评价,开展药物安全性监测,特别是对用药失误、滥用药物的监测;充分发挥药剂科作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科室的职能,指导、协助医师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七、逐步开展临床药学工作,药师负责临床药物遴选、处方审核,处方点评,逐步参与临床查房、会诊等。

八、要加强对特殊药品的管理,包括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药品购置、使用与安全保管。

九、药剂科科长须向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报告药事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整改措施;每月开展科内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活动,研究药事管理整改措施。

药剂科

药事质量管理持续改进 篇2

1药品质量与管理

1.1 药品的维护与保养

对所领用的药品进行分类保管, 根据影响药物质量的日光、空气、温度、湿度等因素, 对照药品的特性和存放要求, 分别存放于冷库 (2~10℃) 、阴凉库 (0~20℃) 、常温库 (0~30℃) , 对于需要避光的药品, 如硝普钠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等, 在保存和调配时都注意避光。每天上、下午各进行1次温湿度记录, 将湿度控制在45%~75%。

1.2 药品的效期管理

为了杜绝过期药品发到患者手上, 病区药房将6个月内到期的药品上有效期药品一览表, 2个月内到期药品从药柜上撤下架, 放置于有警示标志的近效期药品区, 以示特别提醒, 发药时注意遵循先进先出, 近期先出, 按批号发货的原则。

1.3 特殊药品的管理

麻醉药品第1类精神药品的管理严格按照《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1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的要求: (1) 麻醉药品第1类精神药品的管理机构和人员; (2) 麻醉药品和第1类精神药品的领用; (3) 麻醉药品、第1类精神药品的调配和使用; (4) 麻醉药品第1类精神药品的安全管理。从上述4方面着手, 落实到管理的每一环节, 具体在工作中实行五专管理, 在审核麻醉药品第1类精神药品处方时, 严格按照《麻醉药品、第1类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的要求, 认真审核处方的用药指征、用量、处方权医师、使用机构等每项内容, 以确保其应用安全。

1.4 药品的经济管理

按照卫生部的要求, 对药房药品实行三级管理, 在管理中, 充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 促进药房的经济管理, 以提高药品的帐物相符率。

2服务质量管理

2.1 窗口发药注意事项

重点做好处方审核、药师干预、发药交代工作, 要求药师审核处方时重点审核用药适宜性, 对照处方适宜性的6点要求, 进行处方审核, 在审核过程中, 发现不合理、用药安全性以及其他问题, 药师必须进行干预, 及时与医师联系, 予以改正。干预结束后, 做好记录, 以供用药经验总结。调剂过程中认真按“四查十对”的操作规程进行, 同时根据药物特性, 做好完整的发药交代。

2.2 重视用药咨询

为了应对用药咨询, 在学习和资料准备上, 重点关注以下9个方面的内容: (1) 药物作用, 包括药理机制、药动学性质等; (2) 作用和用途; (3) 应用方法、时间、注意事项; (4) 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5)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用药的安全性; (6) 儿童和老年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7) 肝、肾、心功能不全或其他特殊情况下的用药安全性; (8) 饮食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9) 药物储存方法和有效期。

2.3 静脉药物集中配置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对医院的静脉药物进行集中配置后, 临床静脉用药医嘱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到配置中心, 经过药师审核后, 再进入配置流程, 药师与医师、护士相比, 掌握的药物信息较多, 药师可对临床用药中药物的相容性及配伍、药物的稳定性、给药频次及输液速度等进行合理建议, 从而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师面向临床, 服务临床工作的持续开展, 促进了药学服务质量的提升。

2.4 持续药学质量管理改进

为了把质量管理工作具体到药事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全员参与, 查找药事管理和日常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安全隐患, 共同探讨提升药事管理质量的方法以及工作流程优化的方案, 并付诸实施。笔者利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外审、内审和平时的检查, 对药事管理质量进行检验, 同时将ISO9001管理理念贯穿到药房的药事管理中, 以增强药事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通过设立安全监察员, 建立“品管圈”以及无惩罚差错登记报告和定期讨论总结等制度, 进行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

3体会

持续不断的流程改造是提高药事管理质量的根本途径, 各项药事法规的执行到位是保证药事管理质量的基础, 潜心挖掘工作中的缺陷, 并加以持续改进是质量提升的主要方法。

药事质量管理持续改进 篇3

【关键词】药事管理;基层医院;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71-01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扶持下,医疗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医疗单位越来越重视药事管理水平的提升,目前医疗改革已经全面覆盖广大城乡卫生事业,乡镇基层医院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药事管理工作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趋势,提升药事管理水平,对基层医院的全面发展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基层医院药事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基层医院药事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受传统思维困扰,乡镇医疗机构普遍对药事管理重视不够,具体体现在对药学服务工作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有力的监管,药事管理工作由医院药剂科负责,其独立性受到很大限制,而且在岗人员的整体素质较差,难以为医患提供药学服务。受到基层医院自身条件的限制,以及在现行药事管理模式下,药事管理涉及的内容并不多,工作范围也比较局限,一些乡镇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甚至处于停滞状态,药学服务作用未能在基层得到充分发挥[1]。结合基层医院药事管理现状,现将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点:

1.1管理机制不合理

基层医院药事管理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和参照标准,药事工作与诊疗工作的连接并不紧密,整个医疗活动的开展缺乏连续性,这直接暴露出基层医院药事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具体体现为采购药品查迟滞、药品保管不妥善等,药事管理由药剂科负责,而药剂科并没有实际的管理全力,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形同虚设。

1.2管理观念落后

基层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体现在药品本身和药房管理两个层面,相关人员很少参与到临床药学工作中,观念落后,缺乏工作积极性,最为严重的是,涉药岗位人员缺乏必要的药学知识以及执行药事工作的能力,对于药物作用的临床验证更多依赖临床医师的信息反馈,且药品存储安全意识和用药服务意识不强,不仅无法提供临床药学服务,反而给医疗安全埋下隐患。

1.3药学人才匮乏

基层医院药学专业人员匮乏,在岗人员的药学知识还有待补充和强化,这在药事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瓶颈”,不利于药学功能的拓展。基层医院在人才引进方面一直处于劣势,现有人员结构不合理,同时内部又缺乏系统的培训,药事管理工作不可避免处于较低水平。

2改进基层医院药事管理工作的具体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基层医院药事管理工作的改进可从制度、观念、人员三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具体如下:

2.1完善药事管理制度,改进药学工作模式

医院药事管理工作需长期坚持,首先要有制度保障,成立专门的药事管理部门,制定本单位药事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细化操作细则,并督促各项内容的落实,逐步提高药事管理及医疗服务质量。原有的药事管理工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药学的发展,有必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新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从帮扶提高机制、临床药师机制、用药跟踪机制和信息服务机制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检查督促,由主管部门定期对基层医院药事管理工作进行考核,通过帮扶指导来提高基层医院药事管理水平;其次是拓展药学服务范围,通过设立专职临床药师,主动为医师提供药品信息,为患者提供用药咨询,工作人员深入临床,加强药学与临床的联系;再次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对药品采购、供应、管理等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管,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保障;最后是要创新药学服务途径,通过加强药学人员与医护人员的联系,从而形成医药护紧密协作的新局面,进一步推动药事管理工作的开展[2]。

2.2转变管理人员观念,重视药事人才培养,

新形势新背景下,基层医院药事管理的重心已经发生转变,单纯保证药品供应已经不适应当前药学工作的发展需求,药事管理应本着以服务患者为中心的原则,更倾向于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基层医院首先应转变自身观念,就药事管理人员而言,应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当前药事管理及药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以及对药事管理的重要度。鉴于当前基层医院药事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低、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医院应重视在岗人员的培养,并积极引进临床药学人才,可采用外派进修学习、聘请专家院内培训等方式,着力提高药事管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基层医院只有从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在职培训等多个方面来加强药事管理,才能有效满足广大群众的求医问药需求[3]。

3小结

综上所述,药事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基层医院总体管理方向调整及工作模式转变的需要,有助于拓展药学服务范围,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用药需求,就现阶段基层医院药事管理现状而言,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观念落后、人才匮乏等问题严重限制基层医院的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积极落实各项管理工作,制定相关监督管理制度,重视药事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于基层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患者的用药安全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宿怀予.我国基层医院药事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6):107-108.

[2]郑咏池,任强,周明勇.基层医院药事管理现状与成立区域性药事管理专业质控组织必要性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11,24(5):2227-2228.

质量持续改进[推荐] 篇4

住院患者标本采集、留取和送检,及时得到检验数据,是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的一个重要环节。标本采集、留取、送检要求准确,及时。以往对标本采集留取等方面质控往往过于轻视,常常强调多次的问题重复出现,达不到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2015年3季度我科护理人员,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在小组会上,采用PDCA循环对本病区的标本采集、留取、送检进行了质控,采取了改进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计划阶段(P)(1)存在现状:

★血标本:1.抽取顺序错误,不能正确摇匀标本。

2.血标本抽取的量不足或过多。

3.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华南送检不及时。

4.特殊标本如“血气分析”,抽取了静脉血,影响了化验结果,重新穿刺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尿粪标本:1.护理人员健康宣教不到位,患者对留取尿粪要求不明确,导致留取量偏少,或尿标本盖子未塞。

2.患者文化程度受限,年龄偏大,导致尿粪标本采集颠倒。

3.迁床的尿粪标本,有更改不到位现象。

4.24小时尿蛋白定性标本,存在交接漏洞,导致标本遗失。5.送检环节上,标本放置乱,送检过程中打翻。6.个别患者拒绝留取标本。★痰标本: 1.患者标本留取后未及时送检。

2.痰标本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导致重新留取。3.送检地点搞错。(2)原因分析: a.护士解释不清。

b.护士自身不能认识正确留取标本的的重要性,c.护理人员人力配置不足,加床现象存在,护理人员疲于治

疗,忽略了细节。

d.护士的专业技能,穿刺技术存在差异。

e.交接不到位,休息期间,工作不连续,特殊标本未予重视,未建立交接本。

f.华南送检工人,责任心有待加强。

二、组织实施(D)

1.护理人员加强工作责任心,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取的配合。2.加强培训,操作培训考核。严格带教实习同学。

3.特殊标本,建立特殊交接班本,及时与化验室联系,取得送检信息。4.及时召集质控成员,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对如何提高质量进行讨论

尤其对多次不能改进的问题重点关注,人人有责。

5.专项小组质控成员,每周,不定期进行质控。

6.新标准再学习,使每位护理人员树立全员参与的质量意识。

三、检查阶段(C)

1.护士长和责任组长加强随机质控,发现问题,及时在病区质控检查单上登记,与当事人交流,并可在病区小组群告知,提醒大家注意。

2.病区每月QC活动针对问题加大力度和深度。3.评价措施落实效果,发现改进之处予以肯定和表扬。

四、总结阶段(A)

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方案 篇5

为全面实施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和继续深化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医疗服务监管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民本卫生、和谐卫生”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强化医疗机构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创建“卫生强市”,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

二、组织管理

医院成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负责制定《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活动内容

(一)进一步改进质量评价考核体系

完善医院管理评价制度,改进评价方法。运用行业综合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和社会公众评价对医疗机构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评价和考核。其中行业综合评价的内容涵盖医疗基础质量、医疗流程质量和医疗终末质量;同行专家评价主要为评估体现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的综合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社会公众评价主要体现社会、群众对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二)加快建立质量信息报告和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建立质量信息报告、收集、分析和研判制度,及时发现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行质量信息的反馈、通报制度,及时消除影响医疗质量的各种因素。

医院健全质量信息监测预警体系。继续实施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监测、细菌耐药情况监测、药物和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医院感染监测等,加强对不良事件、医疗事故和高危环节医疗信息的收集、发现和处理,及时掌握医疗质量动态,建立有效的医疗安全预警系统。继续推行医院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

(三)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体系

充分依托各级各类质控中心和相关医学协会、学会,建立质量管理培训制度,采取案例分析、经验交流、专题讲座研讨等多种方式,开展质量管理培训工作;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质量培训的数字化教育平台;培养和选拔一批质量管理骨干,建立一支管理培训的师资队伍,发挥其在全员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同时,要在医疗质量管理实践中,及时总结和推广质量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树立典型,开展示范教育。

四个体系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在完善自身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同时促进其它体系的完善,实现质量管理的不断改进,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四、重点工作

持续质量改进应抓住重点,围绕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活动的主要内容,本周期活动期间重点开展七方面工作。

(一)贯彻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医院建立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对开展的第一类医疗技术进行技术审核,严格管理;做好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前第三方技术审核的准备和申请工作。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对医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审核并通过后,方可授予相应的手术权限,并实施动态管理。

(二)推进单病种质量管理和临床路径的实施

运用信息系统,实时监控路径执行情况;对进入路径的患者做好资料统计与分析工作;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分析路径的依从性并提出改进措施;做好进入路径病种的卫生经济学分析评估;调查并提高路径相关患者及医务人员的满意度。

(三)切实加强重点领域质量管理工作

推进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的实施,加强重点领域的质量控制管理,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与技术规范,继续加大落实的力度。重点抓好以下方面的质量管理工作:

1、全面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新生儿病房、血液透析室、重症监护室、感染性疾病科、血液科、口腔科、内镜室、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的检查,梳理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坚决控制重大医院感染事件发生。

2、加强围手术期管理,认真执行各级手术准入制度。建立麻醉操作主治医师负责制、规范麻醉工作流程、做好麻 醉术前充分准备,加强对患者麻醉术中和术后的监护,实施全程的、规范的麻醉复苏监护,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各种麻醉意外和并发症。

实施《手术安全核对表》制度。加强手术医生、麻醉科医生和手术护士间的有效配合与沟通,严格防止手术患者、部位及术式错误的发生,确保手术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3、贯彻实施《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机构要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毒、麻、精、放等特殊药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

4、加强临床用血监管,完善血液冷链管理程序,分析重点科室用血情况,促进医疗机构科学用血、合理用血。

5、进一步完善急救体系建设,加强急诊管理,完善急诊服务流程,增强应对急诊、重危病人的处置能力,提高急诊医务人员诊疗技术水平。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是对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进一步深化,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强化医疗机构内涵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质量意识。

(二)广泛动员,务求实效

全院要周密安排、科学统筹,创新方法,注重实效。各地要以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为抓手,规范医疗行为,以质促建,确保医疗安全。要将活动与日常医疗管理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认真总结,持续改进

如何实现质量管理持续改进 篇6

摘要:公司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已近两年,质量管理工作日趋规范。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公司内部大力推进质量体系是希望通过管理体系在公司内部的有效运作,不断优化工作流程,规范经营管理,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切实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为了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及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以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需求与期望,必须坚持持续改进。

关键词: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

前言:为使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持续改进,巩固提高,增强顾客对我们的信任度,一年来我们通过对实施的内审、管理评审特别是通过外审工作进行分析、调查,认真总结在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实践中质量管理体系对持续改进的要求,调查持续改进还存在哪方面问题,针对内审、管理评审,特别是外审中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如何做好持续改进。对体系文件进行换版,使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流程、过程方法、质量保证能结合公司的生产实际,指导实践,持续改进。

一、持续改进的概念

持续改进是增强满足要求能力的循环活动,是一种螺旋上升的PDCA循环活动,强调持续是指“PDCA”循环后又开始 新的一轮“PDCA”,如此“循环不断”,永无止境。换句话说,持续改进是组织为达到其质量方针和目标,致力于不断提高组织的有效性的过程;“持续”的涵义是指对过程的改进要逐步前进,持续改进反映了顾客增长的需求和期望并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动态发展。

(二)持续改进的范围包括质量、效率等方面,而质量改进含产品质量、过程及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提高,它不限于对已发现或潜在的“不合格”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对于“合格”的方面也存在着改进的机遇,由于外界环境不断变化,技术在发展,顾客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满足需求的能力也应不断地增强,据此需要开展系列持续改进活动。

(三)通过对过程的改进实现改进,包括提高质量水平、减少浪费和提高效率。每个过程都存在改进的机会,据此,应对所有过程进行分析并不断改进。同时,按优先次序排列过程,找出并做好主要过程。

(四)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动力,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旨在达到新水平,即在质量,服务和成本方面超越历史水平,不断创新记录,达到新的控制水平,而不是在原有水平上周而复始。

(四)纠正和预防的要求:公司对顾客满意情况、内部审核过程和产品状况的监视和测量、不合格品控制、持续改进等过程进行策划,做出规定并组织实施,同时通过相关数 据的记录、收集和分析及适当的统计技术的应用,提出并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以证实产品的符合性、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为使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促进持续改进,企管部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已出现的不合格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重复发生。

公司通过内审及执行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建立自我完善的机制,通过对上述各方面信息的数据分析,更新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所有需改进的项目,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报总经理,调配适当的资源予以执行,为相关方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今年针对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所做的工作 本公司按照GB/T1900l—2008标准,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确定过程形成文件,并对体系的实施、保持和改进作出规定,持续改进其有效性,增强顾客满意度。

(一)根据管理评审报告中提出的加强体系文件的充分性、完整性要求,结合公司体系运行的实际情况,对体系文件使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修改、换版,通过换版增强了体系文件的操作性,完善体系文件的充分性和完整性,实现了对体系文件的持续改进。

(二)为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度,达到运行管理体系所需的人力资源配置,建立符合体系要求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为公司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结合公司实际,分别从人员招聘配置、培训发展、绩效管理、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制定了人力资源规划以便使人力资源的提供不断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三)为更好实现公司的质量目标,我们对公司质量目标进行分解,并得出部门的季度目标,并对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以便及时发现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进行整改以确保满足顾客的要求,持续改进过程的有效性。

通过今年第二季度对各部门各主要控制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各部门基本能按体系要求进行工作。通过内部审核前三天对审核小组的专项检查,对内审员配置、审核计划编制、各部门准备方面进行了监视测量,通过分析能保证内审过程实现策划结果,事实也证明此次内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存在的问题:根据监视测量的结果,如发现过程运行情况未达到预期效果时,由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纠正或纠正措施并进行验证,具体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和《纠正措施控制程序》进行控制。

在过程监视和测量及其后采取的措施中,采用适当的统计技术,进行统计分析。

(四)预防措施预防措施

为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企管部在今年组织有关部门识别和制定预防措施,并制作了《2011预防措施记录汇总》预防内容主要涉及到销售中潜在的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因素、生产中可能产生不合格品因素、沥青储存中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通过跟踪并记录所采取预防措施的结果,对所采取预防措施评价是有效的。企管部下一步将对有效的预防措施,在相关文件中做出永久更改,持续改进有效性。

三、调查发现持续改进工作存在的问题

1.职责不清,工作流程不明确影响部门开展持续改进工作,如在监督审核中发现生产采购控制部与沥青分公司在相关原料采购、计划下达完成控制方面文件职责描述与实际工作不符。

2.公司质量目标明确了公司工作要求和持续改进方向,公司质量方针提供了制定质量目标的基础,公司质量方针中有“以科技求进步”的内容,但质量目标中设置与科技进步相对应的指标。

另外各部门在目标分解时主要根据各职能职责任务予以确立。但生产控制采购部的部门目标中却有“出库产品一 次性合格率指标”明显与现行体系文件中对部门职责描述不符合。

3.态度问题、部门管理松懈也是影响持续改进的重要因素,如通过内审发现仍有很多部门对各自部门的职责还有不够清晰的地方,明显对质量管理手册以及相关程序、作业文件理解不够,更谈不上运用。

4.工作缺乏创新,一味循规蹈矩,缺少对现行作业指导文件的合理质疑也是影响持续改进的重要因素。

四、今后持续改进的方面

(一)完善公司质量目标、各部门分目标以明确工作要求和改进方向

(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特别对部门职责、工作流程按照公司实际情况进行相应改进。

(三)通过内部审核、日常考核考评检查和外部对顾客调研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改进措施,寻求不断改进的机会并安排实施改进活动。

(四)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实现不断改进。

(五)根据管理评审中评价改进措施的效果,完善相关文件及流程实现不断改进。

五、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几点建议

针对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四 个方面加强持续改进工作,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

(一)端正贯彻质量管理体系的态度,提高对ISO9001:2008标准的认识,实施全员质量管理。

从公司两年体系运行来看,广大干职员工对体系的了解和掌握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对推行体系有了较好的认识。但员工的素质和认识还远远不能达到质量管理的要求,还不能很好的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去。如对各部门的职责还有不够清晰的地方,对质量管理的认识普遍不够系统和全面等,为此对如何运用其为企业管理服务还需做大量的工作。

(二)在今后的体系运行中,需要不断加强培训,提高全员对ISO9001:2008标准的理解和认识,重点进行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的培训,一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内审员外培,弥补因人员调动、离职等原因造成的专业人员缺乏,提高内审水平。二组织全员培训,各部门每季度组织部门人员学习培训,重点对各部门领导进行质量目标、部门职责、企业管理等方面培训,不断深化认识,提高管理效果。三对特殊岗位、生产岗位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坚持全员参与,把质量管理贯彻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中去,并把公司经营管理理念和要求充分融入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

(三)把握ISO9001:2008标准的精髓,制定切实可行的体系文件,确保其“系统化、持续化、可操作性”。精心 策划、制定和改进体系文件是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关键。各部门应根据实际制定本部门具有可测量性的科学的质量目标;要落实各部门管理职责,修订岗位人员的职责权限,完善相关工作流程,使每位员工都能按其职责权限展开工作;要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随时对不实用的文件进行修正,以确保文件的可操作性。

(四)强化监督考核机制,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形成事事有人管,处处有考核的制度。对出现不符合在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同时,及时改进、完善相关制度、流程避免不符合情况再次出现;实施有效的内部审核,采取不定期的内审方式,及时发现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实现持续改进。

(五)建立“PDCA”管理模式,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在全员质量管理的前提下,倡导对每一个项目、每一项工作推行“PDCA”(PLAN:策划;DO:实施;CHECK:验证;ACTION:改进)的循坏管理模式,通过质量方针、目标考核、经营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内部审核、数据分析、预防和纠正措施、管理评审等日常工作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高校预算管理探讨 篇7

高校的正常运行与稳健发展离不开“经济”, 离不开收收支支。“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将一定期间内 (通常为一年) 学校要做的事按计划、有步骤地配置以相应的经费保障, 并对经费使用的进度、经费使用的效益效果进行跟踪监督检查评价, 就是预算的全过程管理, 也是高校筹钱、花钱与做事的有机融合。研究作为高校财经管理核心的预算管理, 如何以货币形式准确表达学校的全面运行计划, 如何将校内的作业责任层层分解到个人并敦促个人为其业绩负责, 如何规范预算管理流程, 如何加强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等, 对促进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趋向帕累托最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高校预算管理实务出发, 分析归纳高校预算管理实践中的现象与问题, 以“做事”与“筹钱、花钱”的有机融合为切入点与视角, 重新诠释高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分析高校预算管理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和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持续改进高校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高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1. 预算收支计划是做事计划的具体落实。

学校要做事, 必须先要心中有数, 然后看是否能筹到钱。有钱才能办事, 先要有做事的规划及计划, 然后有收入计划, 再有支出计划。先算后花, 将做事计划具体落实。

2. 预算管理是单位做事、筹钱、花钱规范管理的牛鼻子。

学校要稳健发展, 必须遵纪守法, 做事、筹钱、花钱要符合国家及主管部门的规定。国家规定实行大收大支, 一切收支都要纳入预算, 还要符合政府采购、财政收支国库直接拨付的有关规定, 资金的筹集、使用过程、使用效益效果等要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等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与监督。特别是近年来, 不少高校的财政预算执行要接受人大全程跟踪监督, 这对高校经济运行、预算管理的合法性、规范性、效益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通过收支预算体现学校预算年度内要做的事情, 预算一旦确定后, 严格执行并定期进行执行差异分析, 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 便于以后年度通过预算编制与调整达到“做事”目标。抓住了预算管理这个牛鼻子, 高校的经济运行就能持续有序, 学校的资源配置才能更有效率。

3. 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及预算执行的效益性是学校各级负责人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预算, 不仅仅是财务预算, 更不仅仅是财务做的预算, 而是高校各院系、各部门当家人共同做的预算。预算管理, 也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 而更是各单位、各部门当家人的管理工作。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预算执行结果的效益效果性体现了各院系、各部门当家人当家理财做事的综合水平。

4. 加强预算管理是促进学校干部廉政建设的需要。

预算管理, 不外乎收支两个大的方面的约束。一是规范收入管理, 理清收入来源、渠道与计划金额, 防止乱收费和私设“小金库”;二是规范支出管理, 促进教育资源支出结构优化, 该保证的支出要充分保证, 不合理的支出坚决砍掉, 防止浪费, 聚合学校有限财力用到刀口上。预算约束, 是对干部约束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促进干部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及手段。

二、高校预算管理中的认识误区

1. 误解预算编制的起点不是“事”, 而是“钱”。

学校有些同志认为, 领导给多少钱, 我就干多少事, 没钱我就不做事。但是作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 生存的前提条件是要“做事”, 在为社会、为学校相关部门提供产品与服务。高校及其所属院系、教学管理及教辅部门、管理及其他支持服务部门要生存、要可持续发展, 同样必须要“做事”。各院系及部门可根据学校的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规划, 将要做的事情细化, 再辅以经费预算。在学校统筹安排确定预算后, 要做的“事”及要筹集的“钱”和要花费的“钱”才能有机融合起来。

有些同志编制经费预算“头戴三尺帽, 随时准备砍一刀”。资源使用部门与资源配置领导之间存在着“博弈”。但学校如果实施“事”的完成情况与“钱”的花费情况相结合的业绩考评, 将会减少这种“博弈”。

2. 误认为谁要来的钱谁做主。

一些专项项目负责人认为, 其要来的专项资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花在哪个方面都可以。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属于全额拨款的一级预算单位, 不管什么渠道什么资金来源, 其支出都要符合国家及高校的财经法规, 其收入来源、票据使用、支出比例、支出内容等都要符合有关规章制度。

3. 误会年底财务“催花钱”而不是“催办事”。

一般到11月至年末, 学校的一些部门可能会接到财务部门的电话, 要赶在12月30日前完成财政预算收支计划, 否则按照现行规定学校的财政拨款会被“归零”处理, 一些同志误认为财务部门这是在催着突击花钱。其实, 财务不是在“催花钱”, 而是在“催办事”。钱没有按计划花完, 除了有关部门厉行节约的因素外, 绝大多数是部门未能按期完成“做事”计划。如果因为相关部门不能及时办事而使得财政拨款额度作废, 对学校而言, 也是一种损失。学校当年要办的事情未办好, 以后年度要办却不一定能得到财政资金资助。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也不排除存在着个别部门年末突击花钱现象, 这不仅说明该部门 (或该专项) 的预算编制计划与实际偏差较大, 还说明部门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未按计划办事, 未按规定接受预算约束。

三、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重收入筹集、轻支出控制, 重项目投入、轻项目绩效评价。

创收、资金筹集因为直接关系到现金流入, 学校一般都非常重视, 但是学校支出的规模、支出的效益效果往往被忽视或轻视。学校预算编制一般遵循的是“以收定支, 收支平衡”的原则, 收入确定后, 先保障人员经费及应付学校“开门七件事”的维护维持性的刚性支出, 若有余钱再用于学校发展性支出, 这种思路在预算管理实践中轻视了支出的有效控制。在高校的预算执行过程中, 项目的立项可行性论证、项目预算执行的过程偏差分析、项目完成后的绩效评价尚有欠缺, 有待改进。

2. 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准确性有待提高。

学校各部门的预算特别是各种资金来源的专项项目支出预算仍然存在真实性、准确性不够的现象。一些项目执行起来偏差较大, 甚至有的项目只是套用原项目名称, 而执行内容完全与预算不一样。有的项目, 实施招投标的标的甚至超过原预算的50%。专项项目预算追加、项目预算变更也未严格履行预算追加、预算变更的程序与手续。

3. 预算责任分解不及时。

有些专项是由学校的有关职能部门统筹管理, 其预算责任要层层分解到具体执行人员手中, 个别项目如果分解下达不及时, 造成当年专项预算不能当年完成。例如学科建设专项、精品课程建设专项由院系或教学资源建设归口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经费预算额度确定后, 再进行相应的学科建设、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评审, 预算执行进度受到严重影响。

4. 非财政拨款专项缺乏预算控制。

除了财政预算由财务部门归口统一上报下达外, 高校内的其他资金来源的专项如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部门拨入的、其他渠道申请得到的专项, 其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明细、预算执行绩效相对于财政专项而言缺乏规范的管理。预算编制的上报、预算明细等事先并未在财务部门备案, 一笔资金到账, 财务人员不知道是主人是谁, 也不知道是什么项目的资金。好不容易找到“钱”的主人了, 由于没有预算支出明细, 财务无法按照预算控制其支出明细项目内容及金额。而专项在项目结题或结束时往往要接受审计检查与监督, 这时候再补预算明细, 造成工作效率降低。由于非财政拨款专项缺乏严格的预算控制, 项目预算管理不严, 项目执行绩效打折, 资金使用很不规范, 有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现象。

5. 预算编制质量、执行情况好坏与部门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 绩效考评奖惩脱节。

高校所属的一些单位和部门是以单一经济指标方式约束激励的, 一些下属单位或职能部门的预算极其简单, 只有收、支、余三个大数, 没有相应的收支明细。并不是这些负责人胸无计划, 实际上, 收支明细都在这些单位或部门负责人的心里。预算越明细, 约束越严格, 如果预算编制质量、预算执行情况与单位或部门的绩效考评奖惩脱节, 预算编制主体不会将预算明细, 也不愿严格执行预算。

6. 专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有待加强与深化。

对于校内的专项, 部分高校目前基本上没有绩效评价过程, 一些专项连简单的验收过程都没有, 单位花了钱, 却很少有书面验收合格的资料留存备查;另外, 对大额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未实施全面监督检查, 对小额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未实施抽查, 也未对专项的预算执行差异剖析原因。没有第三方的参与和监督, 就不能营造良好的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环境, 也不利于以后的预算管理工作的改进与提高。

四、持续改进高校预算管理的建议

1. 先事后钱, 明确预算编制依据。

事权决定财权, 学校和院系、职能部门根据目标、规划、计划、具体项目, 确定一年要做的具体的事情, 编制业务计划, 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

预算将学校内部的作业责任分派到院系、职能部门及具体个人, 并让这些部门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能对其业绩负责。

2. 加强预算编制与管理的制度建设, 规范预算管理流程与责权划分。

高校应结合学校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 对原有的预算管理、财务内控制度进行修订完善, 规范预算管理流程并加强宣传;明确各所属单位、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角色、职责、权利;在预算流程控制上强化学校业务归口管理的职能部门的作用, 如设备更新、添置、维修预算先由设备管理部门审核把关, 对外投资预算由财务部门审核把关, 信息化建设预算由信息管理中心审核把关等等;在各业务部门或专项负责人进行各类专项预算编制申报时, 归口财务管理部门或预算管理办公室统一汇总上报, 至少要抄报财务部门一份备案;在预算审批中, 先进行“事”的审核再给予“钱”的配套, “事”的审核由学校各业务归口管理的职能部门初审;在不同资金来源的专项得到审批后, 要根据审批经费情况及时修改专项预算并在经费审批部门批准后及时抄送财务部门以便执行控制;年中“事”有变化时, 干“事”部门及时履行预算追加预算变更的程序与手续;发生实际预算执行差异由做“事”的部门进行原因分析。总之, 要在预算管理全过程中充分体现制度的规范与约束。

3. 实施和推进项目绩效评价, 并将评价结果与干部考核奖励相结合。

理性经济人“不会做领导期望他做的事, 但会做考核他的事”。借鉴财政专项绩效评价办法与指标, 实施和推进高校不同资金来源专项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充分利用项目绩效评价结果, 将评价结果作为核定各部门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 对绩效优良的项目部门与项目负责人, 安排专项预算时优先考虑;同时将评价结果作为干部考核晋升奖励的重要依据, 通过实施和推进项目绩效评价, 将所办的“事”的绩效与所花的“钱”有机结合起来, 逐步确立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与机制。

4. 加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 完善预算管理流程的内部控制。

对于高校的预算编制,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事先介入, 对预算编制的依据、预算编制的过程实施审计调查;对预算执行过程实施跟踪审计;对预算执行结果特别是专项预算的执行结果进行绩效审计。至少每年按照一定百分比对专项的绩效及预算执行情况实施抽样审计, 以便加强预算执行的审计监督, 完善学校预算管理流程的内部控制。

5. 进行预算管理相关知识、技能、规定的培训, 提升预算参与者的管理水平。

由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或财务部门每年根据国家及主管部门的预算管理要求, 对学校所属单位、部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预算联系人”进行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等有关规定及知识技能培训, 提升单位或部门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员工的全面预算管理业务水平。

高校预算管理的持续改进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以及每个部门, 只要预算管理将筹钱、花钱与做事有机融合起来, 只要事权与财权及业绩考评有机结合, 预算管理将在学校的经济运行及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益与效果将会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俊勇.全面预算管理:战略的观点.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6

[2]【.美】威廉.拉利主编, 王斌等译.预算管理手册.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高危药品管理方法持续改进的体会 篇8

【关键词】高危药品:管理方法:改进: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72-02

高危药物是指若使用不当,会对病人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其特点是出现的差错可能不常见,而一旦发生则后果非常严重。我国一直以来高危药品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大部分医疗机构都有一套自己的规章制度及要求,然而每家医院的高危药品从数量、标识、高危药品的划分到管理方法五花八门,各不相同[1]。通过一年多以来,我科高危药品管理办法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以及对周边医院的了解,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改进前的管理方法及存在问题

1.1.1将高危药品分类后固定基数,班班交接。我院药剂科统一制订高危药品目录,我科高危药品有:肾上腺素、多巴胺、地西泮、氨茶碱、东莨菪碱、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专柜放置,固定基数各10支,班班交接。

1.1.2 存在问题 基数难以固定,我科是儿科,其中氨茶碱及10%氯化钾注射液因患儿用量小,如统一配药时很容易多出基数。交接班费时,由于品种多,交接次数多,每日三班交接,至少需花费5分钟/次。存在潜在风险,护理人员为了保持固定基数、减少交接班清点数量而将多余的药品另外放置以供日常使用。据非正式了解多家医院多个部门日常实际操作中护理人员私下均采用此方式,从而达不到高危药品管理目的。

1.2 改进后管理方法

1.2.1 规范种类 结合上级医院检查指示,药剂科重新归类高危药品目录,我科涉及常用的高危药品只有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种类精简后易于管理。

1.2.2 专柜存放 将高危药品分类后专柜放置,内外均给与醒目标识,设置红底黒字“高危药品”提示牌,不固定基数,所有高危药品均放于专柜内,因儿科用药特殊,剂量小,集中配药时10%氯化钾注射液很容易多出基数。

1.2.3 专人检查 每日由总务班专人领药后将高危药品按效期先后排列存放于专柜内检查并签字,护士长每周检查一次。

1.2.4 强化高危药品管理意识 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高危药品知识,要求人人熟悉科室高危药品的管理规定,掌握药物作用机制、用途、剂量、给药方法、给药时间、配伍禁忌等,提高护士对高危药品的风险管理意识,人人知晓高危药品管理目的及重要性,均养成随时专柜存放的意识。

1.2.5 名称及外形相似药品的管理 对于名称及包装相似的药品加强管理,全科护理人员高度重视,互相提醒,并分柜放置,给予醒目标识。

2 结果 通过半年的追踪检查及暗访发现,改进后的高危药品管理方法易于被护理人员接受,护士均能随时将高危药品放于专柜内,标识随时保持醒目状态,无用药差错发生。减少了交接程序,不仅能真正达到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2]目的,而且能真正达到高危药品管理目的。

3 体会

高危药品是指那些本身毒性大、不良反应严重、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或因使用不当极易发生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的药物。临床工作中护士是药物使用的最后执行者,如果稍有疏忽,给患儿使用出错,将会直接造成对患儿的伤害,有时甚至是难以弥补的危害。

3.1 高危药品管理方法改进后提高了高危药品管理质量,规范了高危药品种类后我科高危药品只有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和10%氯化钾注射液,两种药品外包装盒颜色鲜明,专柜放置后,易于辨认。按效期排列后,避免了护士因工作繁忙,为取药、用药快捷往往不能按“先进先出”的原则用药,易造成药品过期的现象。[3] 尤其对于名称及外形相似药品的管理加强后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警惕性。由于药品批次不一、生产厂家不一,药品的包装形态各异,我科对于同种药品包装改变后以及形态相似的药品,初次领药的护理人员负责告知全科每一位护士。例如批号为1112241的氢化可的松和批号为1210301的小儿氨基酸安瓿极度相似,且安瓿上均有“氨基酸”字样,护理人员工作繁忙时很容易出现错误,我科要求分柜放置,且均给予醒目标识,人人知晓,配药时养成习惯与身旁的人二人核对,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警惕性,未发生配药差错。

3.2 高危药品管理方法改进后加强了病人的用药安全性,减少了护理差错发生 高危药品集中专柜放置后不固定基数,让护士不再有无法固定基数的担忧而将高危药品私下“藏”着用。我科属基层综合医院儿科,无中心配药,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护士配液量大,且每组液体大多为30-50ml,配液护士配液时需注重速度,不然无法保证责任护士续瓶,如药品混放很容易在繁忙时出现差错。病房药品管理中暴露的問题,不再是简单的护理工作质量问题,它潜在的可能是护理事故、差错或纠纷[4]。进行了专柜集中放置、效期排列有序后确保了病人的用药安全性,提高了护士的风险意识,提升了药物治疗的安全水平。

3.3 高危药品管理方法改进后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 实际管理过程中可操作性强,护士易于接受。每日由总务班专人领药后检查、排列并签字,护士长每周五大检查一次,不再需三班交接,节省了时间,达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云坤,高危药品规范化管理建议[J].中国实用医药,2013.2

[2] 许薏萍,把护士还给病人的做法与设想[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7(3): 58-59

[3] 陈丽芳,彭幕莲,杨建群.病区药品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1):3940.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 篇9

为全面实施市卫生局“医院规范化建设”和继续深化“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医疗服务监管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患和谐,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

一、成立组织机构

1.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2.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需要改进的内容

均按一级综合医院的要求执行。

(一)医疗制度、医疗技术

责任科室:医务科、护理部

责 任 人:各科室负责人

1、重点抓好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并做好环节质控。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建立环节质量的监控、评价、反馈,每周由医务科、护理部组织对科室进行抽查,每月由医疗质量监督检查小组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检查处理情况及时进行通报。

2、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操作规范和常规,加强对临床和医技科室的质量管理、检查、评价、监督。

3、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和重要岗位的管理。尤其对产科、手术室等重要科室,应加大管理力度。

4、加强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全员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

5、加强全员培训,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必须人人达标。医务科、护理部定期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三基”考试,不定期组织技能操作考核。

6、完善技术准入制度,尤其对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应严格审核,层层把关。

(二)医疗文书书写

责任科室:医务科、护理部

责 任 人:各科室负责人

1、《病历书写规范》的再学习和再领会;各科室要加强《病历书写规范》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学习和领会,严格按规定及时、准确、完整书写医疗文书。科主任为科室医疗质量第一责任人,并确定1至2名病历质控员,负责对科室病历归档前对住院病历进行质量检查,作出科室病历质量自查、评价。

2、病历书写中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字迹的清楚性。

3、体格检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上级医生查房的及时性和记录内容的规范性;

4、治疗知情同意记录的规范性(包括住院病人72小时内知情同意谈话记录、特殊检查、治疗的知情同意谈话记录、麻醉知情同意谈话记录、手术知情同意谈话记录、医保患者自费<特殊>药品和器械知情同意谈话记录等);

5、治疗的合理性(特别是抗精神病药及抗生素的使用、更改、停用有无记录和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无报告和记录,处方〈包括精神、麻醉处方〉的合格率等);

6、医保病人治疗和审批是否按照医院有关规定执行,转院手续是否按有关规定程序执行;

7、归档病历是否及时上交,项目是否完整;

8、医技科室对病人的检查时效、报告的准确性、随访情况。以上各条均按各专项规定检查。

三、检查和奖罚

1、根据医院有关规定,每周由医务科、护理部组织有关人员对科室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每月由医院质量管理小组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价、分析汇总,结果直接纳入绩效考核与当月奖金直接挂钩。各科室住院医师每年上交病历(抽2份)进行评比,对前三名医院进行奖励,对病历得分小于95分的进行全院通报批评。

2、每月由业务院长主持,召开质量控制、医疗安全等内容的会议。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要听取一线医务人员对医疗质量检查的意见和建议。

3、建立院科沟通机制: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罚意见,医务

科要同相关科室的科主任、护士长和责任人沟通交流;重大问题可由业务院长或院长直接沟通交流。

上一篇:3.国有土地使用权竞买承诺书下一篇:三年级语文教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