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精选8篇)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本文章由“万联世界图书批发网”整理发布。图书批发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介绍了: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不同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与教育,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学前语言教育组织设计实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等内容。
20世纪,教师专业化作为一股强大的思潮席卷全球,极大地推动了各国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方略。教师职业是不是一个可与医生、律师相提并论的专门职业?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究竟如何?这是各国学者长期讨论的问题。教师职业是一种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修养的专业,而从专业的特征来看,教师职业离成熟专业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是一个“形成中的专业”,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是,从追求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和权利到重心转向教师的专业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师职业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职业。本文章由“万联世界图书批发网”整理发布。图书批发
立足学前教育专业大中专层次,按照教育科学研究的“顺序”作为教材的逻辑体系,详细论述了学前教育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步骤,具体内容包括课题的选定、文献的查阅、研究计划的制订、五种常用的研究方法介绍(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和作品分析法)、资料整理与分析、成果表述与评价、质的研究和行动研究。全书针对专科生、中师生的实际需要,每一章后面都附有侧重知识的案例、实践活动(思考题)。为了突出教材的实用性、资料性和“可持续性”,每章后面还附有本章领域的“文献资料”。
根据凯里(Carey)的理论,儿童对于生物学的认知经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学前时期到接近6岁,儿童从生物世界所表现出的事物和现象中学习。如学前儿童了解动物是生物、儿童是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的而且和他们的父母很相像。但凯里(Carey)认为儿童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并不意囔着获得了生物学上的“构造理论”(一种机制性的、内在的认知结构或图式)。直到大约7岁的时候(即第二阶段)儿童才开始进行一种生物学上的构造,其间经历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上的转变”过程就是儿童通过动物和植物的分类组成了“生物”这个构造。
幼儿师范:经济常识》为更好地迎接改革开放30周年,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幼儿师范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根据教育部新修订的《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和河南省教育厅制定的《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课程方案(试行)》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了思想政治丛书,丛书主编为王保林、窦广采。
在编写的过程中,本教材结合以往中等师范学校同类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经验,并吸取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改革的成果,根据目前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编写者在强化素质教育、体现与时俱进、突出幼师特点的同时,并在结构体系、内容安排、语言文字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力求既有利于教师教学,又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本文章由“万联世界图书批发网”整理发布。图书批发
《幼儿园课程》中,编者首先介绍了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论,包括幼儿园课程的定义、理念、特点、价值取向与四大要素等内容;接着,介绍了一些东、西方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流派,包括中外近现代著名的幼儿园课程模式和早期教育方案;此外,本书还深入幼儿园课程实践层面,先介绍了幼儿园课程编制的理论与技术,然后,具体对幼儿园课程的五大领域教育进行了课程实践方面的简要介绍;最后,结合目前幼儿园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现状,论述了幼儿园课程的预设与生成主题。
针对农村幼儿园体制问题,我们探索出了适合农村发展特点的“政府统筹、办管分离、资源共享、服务社区”的现代化办园模式,充分发挥了社区各方面优势,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做到优势互补;提高了管理效益,改善了办园条件,转变了教育观念;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了人人关心幼教,支持幼教、参与幼教的社区教育大环境,使农村幼儿园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不应该进入幼儿园,幼儿应该不应该接触和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标志性工具——计算机,使用计算机会不会给幼儿的身体发育带来伤害,使用计算机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吗?
这不是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也没有绝对的答案。它主要取决于教育者如何定位幼儿计算机活动的目标、如何为幼儿选择计算机软件、如何为他们提供适宜的计算机活动环境并适当进行管理、如何处理计算机活动与幼儿其他活动的关系,也取决于幼儿园教师的认识和指导幼儿计算机活动的能力。本文章由“万联世界图书批发网”整理发布。图书批发
借助于教育部-IBM KidSmart“小小探索者”项目在中国的推广,以冯晓霞教授为首的专家组带领部分幼儿园教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并在本书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给出了答案。
系统地介绍了有关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要素、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和内容及评价等的设计,突出理论性、系统性、针对性、应用性的特色。同时,为帮助幼儿教师更好地领会和掌握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问题,增加了相应的活动案例,既增加了有关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知识,提高教师的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能力,又帮助幼儿教师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水平和技能。
这些教育现象常常需通过人的心理行为现象的观察分析来研究其发展变化,或检验其效果,因而需借鉴吸收有关的儿童研究理论和方法;有时在一项研究课题中,既有研究儿童发展的成分,又有研究教育的成分,如有关“儿童数概念的发展与数学教育问题的研究”。由上可以看出,儿童总是在教育中发展、在发展中受教育。学前教育研究在重视其理论价值的同时,更应注视其应用价值,解决学前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前教育研究特别需要注重对各种教育条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考察,回答教育应当“怎么做”的问题,即通过研究提供有效的教育措施和环境条件,注重研究如何对幼儿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促进其各方面协调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学前教育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殊性:一方面它需要有些特殊的观察、测量、实验等手段探索学前教育情境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区别于一般成人和大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教育现象,需要特殊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它同其他的教育研究一样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多种方法的整合研究。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教育研究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章由“万联世界图书批发网”整理发布。图书批发
依据学前教育研究的目的,学前教育研究可划分为五种类型,这些研究类型有的是在探求学前领域中的真理性问题,有的是在解决学前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有的是在提供物化产品,有的是在为学前教育现象作出价值判断,有的是在深入学前教育一线协同工作人员改进工作。
1.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属于纯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注重一般知识、普通原理原则的建立。基础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未知,发现普遍规律,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研究虽然不解决具体问题或特定问题,不能够“拿来就用”,但它能够对教育实际工作提供普遍性的指导。例如,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论”就是属于教育研究中有关儿童发展基本理论的探讨,它对幼儿教育依据儿童发展规律施教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改革
乔治·莫里森在《早期教育的基础》一书中指出, 教育的水准和背景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性的四个维度之一, 幼儿教师要有与儿童发展相关的准备课程学习。随着幼儿园对教师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学前教育课程应注意与幼儿生活相结合, 努力探索多元化的课程模式。“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培养和检验学生学前教育基本知识以及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之一的数学教育应用能力的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课程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 研究幼儿的数学以及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措施等等, 具有全面性、应用性的特点。学生通过学习应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基础理论, 掌握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措施, 并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幼儿园教师需要在真实而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中, 通过对实践的反思, 将教育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智慧。但调查发现, 高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胜任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教学内容仅以教材为主, 教学实践机会也较少。笔者尝试对这门课程进行一些探索性的改革。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 课程改革目标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开发理念, 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教学以实际工作情况为引线, 突出教学的年龄特点, 最终达到以下具体目标:一是进一步探讨和创建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创新的环境;二是优化并调整教学内容, 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三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的情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四是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实现“工学结合”;五是让学生掌握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 教学内容整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通常包括:感知集合、量、几何形体、数概念、时间、空间等内容。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思路为按照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 再配合相应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此次课改, 我们把各部分内容分别融入每个年龄阶段的教育中, 使得学生能像在幼儿园教学一样,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同一内容的不同难易度的教育。例如, 小班教育活动设计的内容包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能进行手口一致的点数;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三) 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结合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生活体验, 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 使学生了解幼儿听、说、读等方面的特点和需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注重教学的启发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心感受能力, 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 注重小组合作能力。除传统讲授法之外, 还可运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讨论法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无论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 都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每节课不单纯强调理论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总结和归纳。例如, 在大班教学活动“认识整点”中, 课前将案例的教学过程发给每个小组, 先进行案例分析, 要求小组阅读讨论后补充教学目标和教学准备, 课上分角色扮演, 进行模拟教学, 小组内进行试讲, 所需教具、学具自行准备。最后, 总结“认识时间”活动的重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四) 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考试考核摒弃了以前的单一化理论考试, 而采用多元化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课程学习评价采取形成性过程考核与终结性结果评价相结合方式。形成性考核的重点是考察学生小组活动记录、到课率、课堂表现、阶段测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方面的情况。考核中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例如, 对小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首先由小组自评, 总结本组教学活动表现, 再由其他小组对该小组进行评价, 然后教师点评总结, 最后形成对该小组的综合评价。终结性结果评价主要考查学生设计课程和讲授课程的能力。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 前期准备
针对本课程, 通过与幼儿园教师以及部分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了解以往课程安排上的优势和不足。在进行课程整体分析和设计时, 也相应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教材选定、人员分工、社会调研等。在课程设置上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年龄阶段划分, 并在每个年龄段选取比较重要的内容让学生研读、讨论, 进行相关材料收集。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 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6~8人) 完成任务。
(二) 实施模块化教学, 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分解为三大模块, 第一模块以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为主要教学任务, 教师讲授理论时要大量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让学生初步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第二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 按年龄班划分, 学生通过课堂模拟教学训练、幼儿园见习等形式的训练, 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第三模块在前两个模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主题在班级或幼儿园进行试讲,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能力完成教学。具体模块安排如表1所示。
(三) 加强实践训练, 实训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模拟训练之前, 请幼儿园的优秀教师给学生上教学示范课, 传授一名称职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技能, 创造机会让学生了解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个人教学能力, 从而有目的、有步骤地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需要完成的实践训练项目有:编写教案、说课展示、模拟试讲、幼儿园见习等。具体实践项目安排如表1所示。其中, 模拟试讲即模拟仿真教学。模拟仿真教学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动态性、交互性、协作性的教学方法。应用模拟仿真教学, 能有效拓宽理论教学的视野, 缩短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 培养未来教师的应用技能, 克服面对教育现场实施教育活动时的紧张、慌乱心理, 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 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 表现出很低的自我效能水平, 在学习中往往放弃尝试和应有的努力, 进而影响学习成绩。而在本次课程改革中, 学生由于经常要分组活动, 小组每位成员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能力和特长承担任务, 并且在合作过程中, 有些能力突出的学生会主动帮助和指导其他组员完成任务。所有人都能为完成小组任务而主动参与, 并尽可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参与的乐趣, 从而逐步增强自我效能感。
(二) 锻炼了学生的教育实践技能
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弹、唱、跳、说、画这些传统教育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幼儿教育教学的需要了。通过课堂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掌握以上这些基本技能, 还应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生通过活动设计、说课、模拟试讲、亲自到幼儿园观摩或组织教育活动, 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 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开发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 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执行。这就需要教师有设计及统筹课程的能力, 即课程开发能力。当前, 幼儿园课程也随着新理念、新信息的不断更新而发生变化, 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 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活动吸引幼儿。
(四)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常幼儿园教师不是一个人单独完成保教工作的, 需要与其他人共同配合来完成, 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协作。在课改中, 学生分成小组, 协商决定组长。大家选择主题并确定活动内容, 共同合作完成活动方案的设计。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相互启发, 提出自己的建议, 最终设计出合理方案。
参考文献
[1]George S Morrison.Fuddamental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3th edition) [M].Merrill Prentice HALL, 2003.
[2]杨敏, 田景正.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程分析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1) :56-59.
[3]徐青.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冯晓霞.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0) :3-12, 45.
[5]李慧.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 :147-148.
[6]吴丽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4) :61-63.
[7]张岩莉.幼师生学习动机现状分析与教育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 2013 (12) :54-57.
[8]陈幸军.幼儿园教师教育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9]秦光兰.幼儿园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意义与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9) :80-83.
[10]汤振纲.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33 (11) :101-106.
一、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及特点
人类心理发展历史看来,劳动以及和劳动一起发生的语言是产生人类意识的主要推动力量,从个体心理发展史看来,儿童活动的发展以及在活动中由于和人们交际的需要而掌握成人语言的,也就是儿童意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儿童不断掌握语言的过程,就是儿童言语发展的过程。
现在的社会各个方面都在迅速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也重视起来,现在的社会特别是幼儿早期教育引起了大家们的重视。在幼儿的早期教育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个人都知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水平主要是在学前期,如果一个幼儿学前期的语言水平很好的话,这还可以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可以为书面语打好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做一些事情的成败与语言表达都有密切的关系,无论做大事、小事的人首先要会说话,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前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原因以及分析
学前儿童在交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语言运用能力,主要表现为儿童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如何运用适当的策略开展与他人的交谈,如何根据不同情境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一个学习和获得的发展过程
在近年的研究中,儿童语言界开始注重学前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将儿童语言发展与儿童语音、语法和语义的发展并列,成为儿童语言发展的四个重要范畴。有关的研究甚至将儿童语言的发展称之为“儿童语言发展的源泉”,因为儿童在早期与成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的语言倾向,给他们创造了语言学习的机会。学前儿童如何学习与人交谈,我们将研究的关注点放在了儿童如何学习寻找话题、轮流谈话以及延长谈话的修补能力等等;重视儿童语言交流行为的发展过程,是探讨儿童在语言发展中如何获得必要的知識技能的基础。儿童跟动物不同,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有跟成人进行交际的需要。为了从小发展儿童的言语,成人在跟儿童接触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跟儿童说些什么,虽然儿童这时还不懂得这些言语的意思,但是这在发展儿童心理的积极性上是大有益的。
(二)儿童语言运用是儿童语言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儿童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建立起与他人的交流情境,产生社会性交往和互动过程,也就因此学到了更多的真正有用的语言。从质的角度评量儿童语言交流行为的发展,有三个基本的评价指标:语言交流行为表达的清晰度,新的语言交流行为类型的生成和儿童合作交流的行为水平。第一个指标是说,孩子将需要表达的交往倾向说得越清楚,他们的交往目的就越容易达到,因而语用水平就越高;第二个指标与儿童学会并使用新的交往倾向类型和言语交往行为类型有关。比如刚开始孩子只会与成人讨论交流当时出现在眼前的东西,后来逐步学会讨论想象情境中的内容,或是过去、将来发生的事情。这时候,因为新的类型出现在儿童语言中,他们的语言交流行为就有了比过去更多的灵活性,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表达和交流;第三个指标可以考察儿童对交往情境的敏感和交流双方的相互理解程度。例如,最早的时候孩子只会自顾自玩并发出模仿的声音,或者用招呼成人的方式来唤起对方的注意。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通过讨论和协商来建立延续一些共同关注的话题,使得交流在实质内容上有共同关心点。儿童在使用语言时的合作交流程度越高,他们的语言所产生的功能作用和对交流对方的影响就越强。研究还发现了汉语儿童语言交流行为特征与成人语言交流行为的关系,从而反映出儿童语用的发展受到来自于周围环境中成人所携带的行为特点的影响,呈现出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的特征。
三、培养学前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措施
(一)为学前儿童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
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主要的特点就是情境性,这种特点是由儿童的言语交际水平决定的。这时儿童跟成人的言语交际,还只限于向成人提出问题或要求,或者对成人所提问题的简单回答,主要属于对话言语,很少有表达式的独白言语。情境性言语不反映整个思想内容,听者必须考虑讲者通过手势,表情所表示的情境才能理解连贯性言语则是前后一贯的表述,听者不必去考虑情境就能领会。重视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是近年来国际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共同趋向。幼儿语言的运用,是指幼儿在学习和获得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操作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现象。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在幼儿园里,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用情境,即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一方面,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要让幼儿学习不同的语用情境里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另一方面,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教育环境,应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操练、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幼儿园语言教育决不能忽视这些日常的和渗透的环节。
(二)提供有利于学前儿童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环境
我们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儿童创造性培养的重要性。但是落实到幼儿教育实际中去,许多人简单地将幼儿创造性的培养寄希望于艺术教育,或者是流于一点贫乏的创造思维训练材料的使用。创造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之中的,语言教育过程当然也不例外。从儿童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研究中反映出,我们的孩子提问和质疑类言语行动的不足,有可能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行动造成影响。因为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与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及社会性能力是整合一体发展的。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往往有教师在一次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一问到底的现象。这样的师幼互动交往过程就不大可能给幼儿留下提问质疑的空间。此外,在我们的幼儿园开展语言教育活动时,注意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幼儿在大胆地创编故事表达自己想象时,教师却因为过于注意内容的逻辑性而给予幼儿消极或者否定的反馈,这样做在实际上就影响了幼儿的创造性语言运用。创造性的语言运用环境,应当是幼儿可以随时大胆质疑提问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是鼓励幼儿表达对学习内容预期和假设的场合。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通过对幼儿的思维认知和个体发展特征为依托实现对幼儿的科学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存在资源利用不足,主体欠缺,实践技能匹配不足的情况,高职高专院校需加强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改革,从项目设计、评价反思、媒介传导及交互参与等方面为课程构建优质实践体系,以实现课程改革。
关键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高职院校;优化路径;课程改革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杜威提出的新型教育管理思想与课程认知规律,其所建构的“认知学徒式”课程学习模式旨在从不同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准、专业发展诉求以及个人特征等层面出发,通过对相关教学情境模式的优质构建,来促进学生在科学实践能力以及理论延展能力等层面的全方位推进。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为依托,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综合特征,通过开展多种类型的讲评课、项目体系设计以及成效反馈机制,来对现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规整。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将课堂主动权转交给学生群体,引导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从理论知识学习以及课程把握等层面出发,保持自身对特定专业知识的根本性认识。大体来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出以下三方面的实施特征:第一,注重师生共同参与,保证“探究式”认知对接。为有效提升教师群体的专业认知水平和学生群体的课程实践积极性,高职院校应该重新审视教学质量和课程改革之间的内在契合关系,积极实现由传统的“知识单向传递”向“协同参与”机制的有效转变,并着力通过课堂模拟教学、交互教学、媒介引导教学以及学生主体教学等多种新型教学模式,来真正响应新时期《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同时,在协同推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课程改革目标为标准,逐步由传统的知识灌输与理论讲解转变成兼具实践指导与情感技能提升等双向功能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力争通过在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身心思维特征的基础上,对当前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的相关任务进行有效调控与指导,不断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多维度融合,以期促进学生思维认知水平和科学实践技能的全方位提升;
第二,教师示范与个体模拟相结合,推进个体价值发展。模拟教学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重要实践支撑,能够在借助现实教学经验和群体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分层次地对课程发展地位、思维品质、学科探究素养以及科学实践活动进行多向性评估,促使其努力强化自身的基本学科要素与延展思维,以此来推动科学经验与学科技能的综合掌握。在示范项目活动建设过程中,教师能够以示范活动的直接成效与阶段性理论为着眼点,不断补充现有的学科资源与建构机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班级学生容量,构建科学的系统合作课堂。同时,在课程成效审核与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模拟教学和示范教学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有效收集与机制评估,积极鼓励学生多方位表述自身想法并对现有的课程实践活动进行成效评价,本着“交互性”与“互促性”的相关理念,不断完善课程实践过程中的理论指导、项目延伸以及成果审核等模块,以此来促进更为系统、科学、多向的课程实践活动的优质构建;
二、影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分析
1.专业认知程度低学前教育专业不被学生喜爱和认知。一是很少考生自己主动报考此专业,多数是别的专业调剂。二是幼儿教师职业社会地位偏低,不被人们重视,而且待遇不高。因此,很多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故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堂学习中对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都不是学生主动进行的,它们只是为了拿到学分,顺利毕业而学习。他们在学校就没有好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将来如何更好地进行幼儿教学这种情况就导致学生小学生在学习时极大的降低学习兴趣,脱离了其现实生活,不能够很好的发展其科学素养。作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生应该做到在小学生的教育上满足其需求,不超越其现有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安排一些小制作以及小实验,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的思维与能力。2.教学主体不明确现在提倡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只需要在学生进行课堂活动时,进行引导、监督。可是现在有的课堂,依然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整节课都是教师在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安安静静的听,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长期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得师生之间缺少心灵的沟通,语言的交流。教师知识是完善的,但是他讲解的内容学生未必全理解,因为他把每个幼儿都理想化,没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没有让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实践教学形式单一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能肩负起教育幼儿的重任的教师,提升幼教从教能力,成为高职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然而从教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提升幼教从教能力的最佳途径。目前我校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设,虽然有实践课程,但形式过于单一。基本上都是到附近的幼儿园进行课程聆听、观摩。学生只是做观众,并没有真正的进行实践教学。他们学到的知识都是来源于课本,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来投身于幼儿教育就没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因为他们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不会“随机应变”的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这样单一的、流于形式的实践教学不能让他们获取真正的从教能力。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优化建议
(一)结合理论学习提升科学教育理念
我们要紧紧围绕课改内容,深深领悟课改精神。以社会需要、人才发展为出发点,进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树立超前意识、转变观念。要认识到幼儿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科学素养、整体素质以及终身发展。教师必须强化学生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学习中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深刻领会课改精神,并且将课改精神恰当的融入到具体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进行理论的学习的时候,让学生明白高职院校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和以前的区别,一是重视培养幼儿情感态度,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三是注重幼儿知识经验的获取。这样做的最终的目的是让幼儿乐学、会学、会用,并为其终身发展服务。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幼儿园的学习目标,并不是简单地个别活动所能达成的,而是需要教师课前进行一系列精心设计活动,促使目标的实现。当然也不是教师主观意识所决定的,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会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从实践中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
(二)通过各种渠道,弥补学生科学素养偏低的现状
让学生在高职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学习中掌握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仅仅通过课本知识是无法做到的,这就要求在校期间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弥补学生科学素养。我校针对学生科学素养较低的状况,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得他们将来成为幼儿教育领域合格的.引领者。具体的做法:对课程内容做调整,增加科普类、科学领域、环境创设课等。同时,还要聘请校内相关专业教师、校外相关专家进行科普讲座。倡导每位同学必读由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出版社的“幼儿十万个为什么(自然小百科)”和电子版“超有趣幼儿十万个为什么”的科普读物,通过学生课外阅读自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面。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还要定期开展科普知识竞赛。学生竞争意识都特别强,谁都怕落后,都争先恐后的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头脑,提升能力。组织学生离开课堂、走出学校,来到外面进行参观。总之,通过调整教学计划、增开课程、组织自学、听取讲座、走出学校等渠道,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还丰富了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最主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三)改革课程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学科定位,把课程教学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以教材为根本,对案例进行剖析;二是放下课本,走出校园,到幼儿园进行观摩、研讨;三是在学校进行模拟实践。第一种模式,我们依据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大多数是利用课件来展示案例,学生通过观看案例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结合课本的理论,自己捕捉更多的教学信息,并自己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对于难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避免一言堂,尽量的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活动中;避免教师权威性,尽可能的多听听学生的意见。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只有他们掌握了这种教学模式,将来才能在自己的幼儿教学中采用。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方向---探究式教学。只有通过教师与幼儿的不间断接触,才能使教师更加的了解幼儿的生活脾性,以便于更好的管理以及对幼儿进行有效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但是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教师与幼儿融为一体,共同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事情的原由是因为教师在对于幼儿的指导活动的过程中,始终不能放开自我,摆脱自己是一名教师的这样一个角色,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与幼儿的科学活动当中去,孩子们自然也就不能够放开的去玩耍,去探究,去培养自己的开创新思维。第二种模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理论讲解的同时,不可偏离案例教学,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本上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到身边的幼儿园去走走、看看。将看到的实际情况和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比照,看看二者的异同,以免今后犯错误。这也是第二种模式的重要所在,通过实践检验所学理论的不足之处。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理论中科学活动区的创建、利用等方面涉及的很少,我们通过实践观摩就会发现,活动区的创建对于幼儿科学活动得开展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陈美荣.幼儿教师职前科学教育活动能力培养初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思考[J].职教论坛,2016(26):76-79.[2]马运朋.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4):60-63.[3]钱晓玲.优化本科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的策略探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01):104-106.[4]王向前,张小培.PBL教学模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01):25-28
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1、教师应有目的地丰富幼儿生活内容,通过让孩子与社会的接触、与大自然的接触,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思索,让孩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讲出来,鼓励幼儿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教师与幼儿应该平等对话,让孩子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和亲切,在幼儿的生活、学习活动中,你要耐心地指导、帮助,和幼儿用商量的的语气对话,让他把自己的观点都“说”出来。在这平等对话中,师幼互动,逐渐沟通、融洽、愉快,这样幼儿的口语表达得以发展,情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提升。
3、与幼儿之间应该是互为平等的“对话”伙伴,幼儿之间的交往占主要内容,鼓励幼儿个体间的平等对话,形成生生互动,这是一种良好的人际资源,让每一个幼儿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都喜欢说。
二、教学方式
学习型家庭的概念是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史隆管理学院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系统思想、__________”管理科学新技术中迁移过来的。()A.学习型组织 B.优化型组织 C.发展性组织 D.活动性组织 答案:A 2.第5题
下面的家庭关系中属于不可选择的家庭角色的是()A.夫妻 B.婆媳 C.母女 D.翁婿 答案:C 3.第6题
根据前人的研究,把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绝对权威型、娇惯溺爱型和忽视冷漠型四种类型的两个交互组合向度是()。A.关爱、权威 B.接受、拒绝 C.支配、服从 D.限制、允许 答案:A 4.第7题
孙辈的父母因故离开家乡,只留下祖辈和孙辈的家庭称为()A.隔代家庭 B.主干家庭 C.监护人家庭 D.留守家庭 答案:D 5.第8题
______岁是幼儿获得自信心的关键年龄。A.2-3 B.3-5 C.5-6 D.6-8 答案:B 6.第9题
孕妇________过量,会影响骨骼的正确发育,诱发畸胎 A.钙 B.脂肪
C.水溶性维生素 D.脂溶性维生素 答案:D 7.第12题
长辈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年轻一代的过程称为()A.正喻文化 B.并喻文化 C.后喻文化 D.前喻文化 答案:D 8.第14题
在人际沟通的四种基本态度中,最健康的生活态度是()A.我好—你也好 B.我不好—你好 C.我好—你不好 D.我不好—你也不好 答案:A 9.第15题
下列关于家庭功能的观点中,属于家庭的历史功能的是()。A.生育功能 B.性生活功能 C.抚养和赡养功能 D.娱乐功能 答案:D 10.第20题
社会和儿童教养机构根据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家长的困惑和家长自身的需要,向家长提供帮助的过程,这是()。A.家庭教育
B.家庭教育指导 C.家庭教育能力 D.家庭教育方式 答案:B 11.第21题
心理学家大都认为影响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是()A.生长环境 B.生理成熟 C.教育因素 D.心理成熟 答案:B 12.第22题
学前儿童家庭情商教育的方法不包括()。A.示范法 B.讨论法 C.游戏法 D.风暴法 答案:C 13.第23题 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它的三个组成纽带是()。A.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 B.家庭结构、血缘和收养关系 C.婚姻、血缘和家庭关系 D.家庭结构、婚姻和收养关系 答案:A 14.第24题
胎儿在母腹内活动的时间是在其形成后的()A.3周 B.7周 C.11周 D.15周 答案:B 15.第25题
要解决的课题一般是“某一类对象的某一种特征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怎样的”或“某几类对象的某几种特征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怎样的”。这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A.现状研究 B.相关研究
C.因果关系的比较研究 D.发展研究 答案:A 16.第28题
学前儿童家长必须具备的,也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前提条件的能力是()。A.了解儿童需求的能力 B.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 C.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 D.处理儿童问题的能力 答案:A 17.第29题
孕妇敏感期是指妇女受孕后的()。A.1个月内 B.2个月内 C.3个月内 D.4个月内 答案:C 18.第33题
学前儿童家长指()
A.0-6岁儿童的父母 B.0-6岁儿童的祖辈老人
C.0-6岁儿童的父母、祖辈老人、监护人 D.0-6岁儿童的监护人 答案:C 19.第34题
下列关于家庭功能类别的说法中,属于不为家庭所必需,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出现的家庭功能是()。A.宗教与政治功能 B.性生活功能 C.抚养功能 D.生育功能 答案:A 20.第37题
1998年3月16日,国家教委发布1998年4月1日起实行的_________,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机构、指导形式、合作部门和指导内容提出具体意见。()A.《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B.《家长教育行为规范》 C.《幼儿园教师行为规范》 D.《家庭教育指导意见》 答案:D 21.第38题
阿尔伯特.麦拉宾发现,在面对面的交流中,_____的情感内容是由非语言的暗示表达的。()A.55% B.65% C.75% D.85% 答案:A 22.第39题
与孩子沟通的首要条件是()。A.态度与兴趣 B.赞美与奖赏 C.权威与威胁 D.尊重与技巧 答案:D 23.第43题
1959年11月24日,第1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 A.《儿童权利宣言》 B.《儿童权利公约》 C.《儿童权利法案》 D.《儿童权利法》 答案:A 24.第44题
发展研究属于一种()A.调查研究 B.情报研究 C.质的研究 D.经验总结 答案:A 25.第45题
孩子处于年幼时期,知识经验少、能力弱,为此,学前儿童家长应树立的观点是()。
A.孩子是一个非成年人,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照顾 B.要求孩子像容器一样接受家长的一切 C.家长不能轻易信任孩子
D.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 答案:A 26.第46题
美国学者帕特丽夏.斯普林科等人研究认为,_______家长会把孩子全面地保护起来,不让孩子面对任何困难。A.补偿型 B.殉道型 C.爱溺型 D.庇护型 答案:D 27.第47题
在温饱获得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孩子最为突出的精神需要是()A.交往需要 B.创造需要 C.安全感需要 D.探索需要 答案:C 28.第13题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素质包括()A.身体素质 B.健康素质 C.文化素养 D.心理素养 E.道德素养 答案:A,C,D,E 29.第26题
50-90年代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发展特点有()。A.普遍性和稳定性 B.多样性和创造性 C.个体性和全局性 D.灵活性和变化性 E.科学性和整体性 答案:A,B,D 30.第30题
幼儿家庭学习活动的形式有()。A.合作学习B.专门学习C.独立学习D.互助学习E.动手学习答案:A,C,D 31.第1题
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____________。答案:社会化的人 32.第2题
家长教育观念是指家长在怎样教育子女问题上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和________。答案:认识 33.第3题
_________就是指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间距。答案:最近发展区 34.第17题
我们采纳西蒙兹等学者对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阐释,利用“关爱”和_____两个向度可以交互组合成民主权威型、绝对权威型、娇惯溺爱型和忽视冷漠型等四个主要的教养类型。答案:权威 35.第18题
终身教育的推进是以建立________为标志的。答案:学习社会 36.第19题
亲子游戏的种类包括运动游戏、________和规则游戏。答案:角色游戏 37.第32题
默多克认为,核心家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集团不能起到的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包括性、____教育和生活。答案:生育 38.第35题
学前儿童家长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叫____________,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答案: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 39.第36题
胎教的内容,概括地讲就是音乐、言语和_____。答案:胎儿体操 40.第40题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家庭教育所要培养的幼儿的_________作出规定,即指幼儿在体力、智力、品德、审美诸方面发展的方向及其程度,以形成某种预想的个性结构;二是对家庭教育所要培养的幼儿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使幼儿符合一定社会的需要。答案:身体素质 41.第41题
著名个性理论家埃里克森认为,乳婴儿期最主要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就是建立_____,发展对周围环境,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答案:信任感 42.第42题
_______岁是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答案:2至3 43.第16题 联合家庭
答案:联合家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兄弟姐妹各自组成家庭后依然共同生活,即有一个以上核心家庭联合而成的家庭。联合家庭家庭成员比较多,规模比较大,除了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之外还有连襟关系、妯娌关系叔侄关系、表(堂)兄妹关系等等。关系复杂,矛盾多,相互之间自由度较低。44.第27题 学前儿童情商
答案:儿童情感和社会技能的综合特性,包括儿童的情绪的愉悦性、反应性、表达性和交往的礼仪性、幽默性、融洽性以及意志的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等。
45.第10题
创造能力的促进与知识的获得是有矛盾的。
答案: 知识和技能,对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虽然没有直接的作用,但却有间接的影响。创造能力的促进与知识的获得是没有矛盾的,两者是相互补充的。46.第11题
试论家庭教育怎样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答案:
1、有助于孩子了解社会的规则。儿童在成为社会的人的过程中,社会准则、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通过家庭的折射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其中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行为方式有极大的影响。
2、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学前期是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家庭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3、有助于孩子养成顽强的意志,在家庭生活中,只要父母注意利用逆境对孩子进行抗挫教育,就能帮助孩子形成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促使孩子成长。
47.第31题
家长运用暗示提醒法教育孩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暗示提醒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用间接而含蓄的方式对孩子的心理施加影响,从言语上去提示孩子,从感情上去感染孩子,从行为上去引导孩子的一种方法。
家长在运用暗示提醒法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多与孩子沟通;、2、多种方式暗示;
关键词:学前儿童,行为习惯,培养
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 是我们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我们的教育, 一方面应该顺应儿童的发展的特点, 让儿童在其自己的水平上主动地获得发展;另一方面应该为儿童学习提供丰富的环境和必要的指导, 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从这几年的学前教学, 我认为, 学前儿童教育应该明确以下几个基本的观点:
一、爱的教育
有一首歌中唱的好:“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没有爱, 就没有世界的一切。但跟据对当今独生子女为人处事情况调查分析, 很多孩子自私、冷漠、缺乏爱心, 不懂回报, 不善合作, 如果任这种现象发展下去, 我们的下一代将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更不可能担负起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因此, 应当从小对孩子进行“爱”的熏陶和教育, 培养孩子懂“爱”, 会“爱”。
爱心是从小培养的, 也是从点点滴滴的小事积累培养起来的。这从我自己的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学前的孩子来说教育他们爱自己的爸爸妈妈比那些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教育更容易懂, 也更容易做。孩子的年龄小, 其思维形式以形象思维为主, 整天看到和接触到的是自己父母的忙碌和对自己的关心帮助, 听到的是爸爸妈妈对自己的体贴、爱护的话语, 让其从爱父母开始进行爱心教育最容易引起共鸣, 也容易接受。也能为日后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打下基础。家长如何做才能培养孩子的爱心, 这首先需要家长从自身做起。要培养有爱心的孩子, 作为家长首先要有一颗爱心, 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让孩子通过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的受到爱的教育。进而学会爱别人。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最初, 孩子被动地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吃、睡、玩, 去处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久而久之, 儿童的这些活动逐渐稳定化, 发展成一些较少变化的行为方式。孩子在吃喝睡、学习、游戏等活动中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这些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习惯。如按时睡觉的习惯, 卫生习惯, 劳动习惯等。这个时期的孩子求知欲望强烈, 容易接受成人的引导和训练。家长和老师应抓住时机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特别是需要施教者在教育上的配合一致, 如果家庭与学校彼此密切配合, 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我们学校我们老师编了良好行为习惯儿歌, 朗朗上口, 幼儿很易接受。也会照着去做, 并会相互监督。
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大工程, 家长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由血缘关系维系的, 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 因此, 家长应长期耐心的教育、引导, 还需要与学校配合, 家校同步, 达成共识, 使其合力, 才能使儿童良好习惯落到实处, 使幼儿已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保持。
三、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
学前儿童面临的是幼儿园小朋友向小学生的身份转换。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不单单是书包变大了、上学时间变长了、作业变多了、玩耍时间变少了。更重要的是, 上学的时间、上课的过程、作业的完成。都不能像在幼儿园里那样随意了。简而言之。幼儿园小朋友向小学生的身份转换的实质就是, 松散转变为严谨。随意转变为规范。
在学龄前培养孩子的规范意识, 可以从培养生活习惯开始, 从按时作息开始, 并逐步引申到学习习惯的养成中去。培养孩子的规范意识, 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规矩的存在并去有意识地遵守它。这会比养成不良习惯后再去纠正要好得多, 因为, 矫正教育远比开发教育 (养成教育) 要困难和痛苦。一个有良好生活习惯的人, 学习习惯不会差到哪去;一个生活上松散、疲遢的人, 怎么可能会在学习中有严谨的作风和务实的态度。因此,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入手。
【关键词】差异;爱心;赞美;蹲下
教育,不应让孩子过多过早地失去天真活泼的笑脸,过早地“少年老成”。教育孩子,就要以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现孩子,走进孩子,融入孩子,悦纳孩子,自信并成为孩子。
在我们每个班里学生间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学习兴趣浓厚,才思敏捷,一点就通;而有的孩子学习热情不高,缺乏毅力,注意力不集中不肯动脑筋。对于后者,如果教师采取的态度冷淡,方法不当,则会产生对立型或不信任型等不良的师生关系,更不能很好地进行教育教学。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忽视每一个学生,要给予他们同样的温暖,尤其是对学困生,付出的爱应更多些,因为我们没有理由说,瓦特、牛顿、爱迪生绝不是他们中的一个。因此,教师应满怀爱心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一、师爱的力量
我国特级教师斯霞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做他们真正的教师。”师生之间建立的情感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师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世界上没有比“爱”的力量更偉大的了,教师正是用自己崇高的爱来哺育一棵棵幼苗,尤其是那些受到风霜雨雪摧残过的嫩苗,更需要加倍的爱来救护。在我曾教过的一个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叫郑强,父母都没有工作,而且父亲经常在社会上结怨无心管教他,而且只要一喝酒就对他拳打脚踢。也正因为家庭的贫寒和父亲的粗暴,他个性自卑,处世偏激,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对同学大打出手。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想我有责任照顾他。我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当他上学没有学习用品,我会主动买好悄悄送给他;当他在家里遭受暴力,来学校发泄时,我会主动找他谈心;“六.一”节到了,我会千方百计为他创造机会,让他过个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的节日……当我又一次为他垫上学费时,他的眼睛湿润了,晶莹的泪珠,一滴滴掉下来,他颤声说:“你是我妈多好!”我抚摸着他的头说:“那就把我当成你的妈妈好了,我希望有个听话、懂事、爱学习的孩子。”他使劲点点头。抓住这一契机,我抽出大量业余时间帮他补习功课,渐渐的他的学习有了进步,甚至还排在了班级的前列,连他爸爸都说他听话了,还知道关心爸爸了!在郑强的转变过程中,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爱心、诚心、耐心可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佳境。心理学家博斯特也认为:“儿童并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教导和控制,除非接受者与控制者之间,具有特殊尊敬的情操,所以对差生的教育,必须植根于爱,这是树立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
二、赞美是最有利的武器
有人说:“一个不善于赞美自己学生的老师,很难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也很难成为一名好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发现,你越是赞美他,他越是努力认真。使用赞美的语言,提供赞美的机会,树立他们的信心,我认为这是一条爱的捷径。教育学家指出对于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更是成功之母”。要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给每个孩子自尊自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差生之所以差,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思考。”针对如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降低坡度”的措施,必要时还可先学一步,先问一步,先练一步从而让学困生体会到成功与赞美。生活中,我还经常对学生说“你真棒”、“多能干的小伙子”、“反应好快呀!”、“就喜欢看到你高高举起的小手……”我发现,这样的话,学生们都需要,特别是调皮的学生,后来我才明白:“赞美每一个极其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劣迹更高明,那真是美的东西越赞越美,越多越美。
三、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师在上,生在下,师讲,生听,教师与学生过于生疏,很难沟通交流。在高高在上的教师眼里学生显得是那样渺小,所以看他们做什么事都觉得可笑,甚至看不顺眼,以至于横加指责。直到有一天,我拜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时看到这样一件小故事:于老师的一个同事的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孩,一天到晚鼻涕邋遢,每天孩子放学来到办公室,这位老师第一句话就是“快去擦鼻涕,脏死了!”而于老师却对这位老师说:“不要老是这样说,他是个孩子。……”小孩子一听高兴地跑到于老师跟前,说:“于爷爷,你知道鼻涕是什么味道吗?”他的妈妈一听,大声问:“啊,你吃过鼻涕?!”她的儿子好象没听见妈妈的话,悄声对于老师说:“一天,鼻涕流到我嘴里去了,我用舌头一舔,咸咸的!”就是这样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为什么儿子不和自己的妈妈说鼻涕是咸的,而和于老师说?这不就因为孩子认为于老师理解他嘛!由此想到我们的教学,蹲下来看学生我们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体谅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把自己变成孩子,会知生、爱生如己、胜己。把自己变成孩子,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教育智慧就会在其中生成。
于是在我的教学中,我坚持真正走到学生中间,把自己放在和学生一起交流的平等地位,以和蔼可亲的形象赢得学生的好感。起初,我总把几个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叫到我的身边,极有兴趣地倾听他们的发言,积极参与他们的讨论,并亲切地摸摸他们的头,拉拉他们稚嫩的小手。这一切在孩子眼中是老师离我们很近,老师在我们身边,他们总会欢喜地冲我一笑。时间久了,我不用再去招呼他们,他们会自然地聚拢在我的身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老师,我最大的理想不是考大学,而是长大以后能像我大伯一样作一个大商人。”还有给我猜谜语的,更有要与我成为最好的朋友,课上叫我老师,课下叫我姐姐的……此时,在他们眼中,我不仅是老师,更是朋友。从教师到朋友,这种距离渐渐拉近,不仅是学生所期盼的,对于我而言,这正是走向成功教育的最好途径。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推荐阅读:
学前儿童特殊教育10-04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答案05-27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06-04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题目07-07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辅导07-08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10-04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06-13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复习纲要07-23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原则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