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形势下民政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思考(共8篇)
一、政府主导
我县社会化救助对象以城镇低保户、农村低保户、残疾
人户和特殊优抚对象困难户为主体。家底薄,自救能力差是共同特征。单靠民政一家之力,是难以很好解决他们吃饭、穿衣、住房和治病的问题的。针对这种情况,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出台政策、下发文件、组织办公,把与民政工作直接相关的部门组织起来,把与城乡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相关的社会力量动员起来,把社会救助资金集中起来,统一安排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极大缓解了救助工作压力,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去年的因灾倒损房屋恢复重建和特困群众住房维修工作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要求把恢复重建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认真落实灾后重建、恢复生产各项工作任务。成立了灾后重建、恢复生产领导小组,县委书记陈亮亲任组长,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牵头成立督办检查专班。明确各地各部门一把手是恢复重建的第一责任人,充分提高了各级党委政府在社会化救助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二、资源整合一是部门抱成团。在救助工作中,**广泛实行县乡机关部门联动、单位对口、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办法,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如在去年雪灾倒损房屋恢复重建工作中,县政府对倒损民房恢复重建采取“四统一包”的救助措施,即:统一重建政策、统一补助标准、统一办事程序、统一资金拨付、落实“包保”责任制,并纳入了县政府目标考核内容。灾害一发生,就由民政局、财政局、扶贫办、残联等部门组成专班,和农村工作队员一起到乡镇到村,核实倒塌民房情况,落实恢复重建措施,指导受灾群众生产自救。各乡镇迅速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由一把手负总责,组织和带领干部群众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同时,多次召开乡镇党委会和办公会,对恢复重建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在灾害救助工作开展时,又由民政、城建、国土资源、扶贫、残联等部门共同制定灾毁房屋重建规划,并实行灾毁房屋重建销号制。对因灾倒房户、危房户和需转移安置户采取“包保”措施,各级各部门出台了恢复重建优惠政策,对受灾农户新建房屋选址、建材供应和办理相关手续提供及时、优惠、便捷的服务,减免土地、建房用材等手续费用。全县确定了帮扶单位包点、县乡干部包户的包保方案及具体措施。与此同时,还要求材料供应商保证质量,优质优价按时供应;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节约材料、缩短工期、压缩成本,减轻受灾对象负担;当地村组邻居免费投工献料,互相支持,共同完成施工任务。因此,保证了雪灾倒损房屋恢复重建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二是资金打成捆。为了保证彻底解决救助对象的困难,解决民政资金不足、投入不够的现实问题,县政府针对部门职能交叉、条块分割、政出多头的现象,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既使党的亲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又避免分配不公,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在群众生活安排和困难群众节日慰问工作中,由相关部门负责调查摸底,分门别类提出对困难党员、低保对象、残疾对象等救助方案,通过联席会议确定对象、标准和发放办法。在医疗救助工作中,民政、民族宗教、卫生、劳动等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在灾民倒房重建和危房改造上,除民政按政策落实外,对符合移民搬迁和残疾人危房改造对象的,可同时享受相关政策。如在去年的冰冻灾害房屋恢复重建中,除民政按户平4000元补助外,对易地重建户还落实了人平2000元的搬迁补助;对残疾特困户另给予了每户5000元的补助,极大地发挥了资金捆绑效应。
三是物资归拢堆。为了改变以往捐赠物资由捐赠部门对口发放到联系村所带来的不合理现象,**在发动部门力量大力支持的同时,坚持各部门救灾救助物资由民政部门根据受灾情况和需求统一安排使用的原则,更加优化了救助物资的投向,提高了救助物资的使用效率。近几年,**在救助物资筹集分配和使用上,都是县直机关和部门将筹集的物资统一上交民政部门,民政制定分配方案、审核发放对象、确定发放办法,再由各部门与当地乡村一起对口发放到受助对象,既提高了各单位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提高了民政部门在救助工作中的可控性,同时也提高了救助物资使用的针对性和平衡性。如在去年的汶川地震灾区捐助工作中,县直各单位积极行动,快速反应,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灾区所需救助物资的筹集运送工作。在冬季开展的为困难群众送温暖行动中,各单位也是积极筹措钱物,按方案和审核对象及时发放到位。
三、监控到位
为了抓好民政救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控工作,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统一组织下,建立了民政救助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
后监控制度。
一是加强机构建设。民政、财政、检察院、反贪局、纪委、监察局、审计局等部门联合组建了民政救灾款物使用监督中心,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参与中心工作,保证了民政救助物资使用监控的及时到位。
二是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民政部门坚持把各项救助方案从制定报批至发放结束全过程都置于社会和监督
中心的监督之下,从方案制定报批开始,坚持工作会议请监督中心参加,文件向监督中心抄送,审批结果向监督中心交底,落实过程由监督中心随机抽查,落实结果向监督中心及时反馈,经验向社会全面推广,问题由监督中心及时督改。
我国目前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转型期必然导致社会不稳定, 各种体制碰撞、思想碰撞、利益调整的碰撞, 导致了社会矛盾纠纷的增多。公民之间利益矛盾呈现多样性、复杂性。市场经济必然导致利益主体多元化。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在市场体制下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 特别是在体制转轨时期, 各种矛盾更为突出, 个人及集团的利益趋向明显增强
(一) 利益诉求的多元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 所有制实现形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就使得新时期群众主体具有多元性、差异性的特点。市场经济的建立, 打破了旧的经营模式和区域封锁, 建立了竞争机制, 经营人员和商品流动量大, 矛盾触及点明显增多, 这不仅发生在公民之间, 而且发生在公民与法人之间, 非法人团体和组织及其相互之间, 甚至发生在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 老百姓与政府之间, 有时候矛盾还很激烈。
(二) 内容的复杂性。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有了增强, 但群众的道德素质却没有水涨船高, 反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部分的道德滑坡现象。许多矛盾具有复合性、多方面的特点, 往往同民事、经济、行政、治安甚至是刑事案件交织在一起, 同时, 一些矛盾纠纷如果调处不当往往具有很大的潜伏性和危害性, 甚至造成恶性事件。
(三) 工作的艰巨性。
矛盾纠纷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特点, 决定了矛盾纠纷调处的疑难化。有些纠纷的性质定性难, 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社会、经济、政策、法律知识, 才能正确认定纠纷的内容和性质。有些纠纷涉及的部门多, 复合化的纠纷, 其涉及面广, 单靠一个部门难以入手, 有些纠纷的处理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一些群众很懂得用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甚至曲解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的含义, 断章取义。但是不习惯也不愿用法律和道德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无形中给工作带来了阻力。
(四) 矛盾易激化。
现实中出现的矛盾纠纷, 多数时可以通过人民调解、司法调节、行政调解等多种渠道调解解决的, 但是由于现阶段一些群众对法律的掌握不够加之一些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粗暴简单, 往往造成双方的不理解、不信任。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的群体性上访或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是调解人民内部矛盾的主渠道
按照法律规定, 目前, 在我国主要有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大调解方式。
(一) 人民调解。
人民调解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 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 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 规劝疏导, 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 平等协商, 自愿达成协议, 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性司法活动。人民调解是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行为。人民调解具有简捷、及时和经济的特点, 有利于矛盾纠纷及时解决, 就近、及时地化解民间纠纷, 以最短的时间完成对矛盾纠纷的处理, 能降低纠纷解决的成本, 减轻人民群众和国家财政的负担;具有广泛性, 有利于方便广大人民群众。但是人民调解也有其不足:一是调解方式随意性大, 缺乏严格的程序规范;二是结构单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呈现复杂化、多层次化、多样化的趋势, 这就要求人民调解也要根据纠纷的层次而采取多样化专业化的手段使人民调解适应群体性、专业性、应急性等矛盾纠纷的迫切需要;三是当前我国人民调解组织的从业人员普遍法律素质不高, 很多地方的调解员还是“乡绅长老”。调解人员素质不高严重阻碍了人民调解组织的机制建设和发展, 也给人民调解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打了折扣, 影响调解质量与效率;四是调解人员队伍不稳定, 人员调整频繁, 不能专职专用。
(二) 行政调解。
行政调解是由具有调解纠纷职能的国家行政机关主持的, 根据国家政策、法律, 以自愿为原则, 在分清责任, 明辨是非的基础上, 通过说服教育, 促使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 从而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行政调解可单独适用, 也可以合并于行政裁决或行政仲裁中适用, 在行政司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行政调解在矛盾化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行政调解是行政机关调处社会纠纷。在现实中, 公民与公民、组织以及行政机关发生纠纷后, 往往不通过司法机关解决而习惯性的直接寻求行政机关解决。行政机关在调处社会纠纷时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具体负责的机关往往不是独立的机关而是行政机关的所属机构或行政机关的上级机关, 不独立性和不公正性更为明显, 往往形成自己和群众出现矛盾自己去调解或者自己本系统的去调解的局面, 不管从实际的操作上看还是群众的信任上看公正性都大打折扣。行政机关在调处社会纠纷的实践中随意性往往很大, 从而使当事人对行政机关调处社会纠纷的结果不满, 导致行政机关调处纠纷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行政调解的法律依据仍需健全, 有些调处结果往往没有明确的法律效力。
(三) 司法调解。
司法调解又称法院调解、诉讼调解, 法院在审理各类案件时, 由法院主持, 当事人平等协商, 达成协议, 从而解决纠纷所进行的活动。在民事诉讼中, 司法调解是法院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 对民事案件的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 司法调解是有条件适用的, 但适用范围有望逐步扩大。司法调解中调解人员的法律素质高, 主持调解的法官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审判经验;调解程序规范, 诉讼法中一整套回避制度、举证制度等, 调解法官都能熟练地运用到调解程序中去;调解的法律效力高, 当事人对司法调解的认同度高。但是调审结合的模式往往使同一审判人员兼作调解法官和裁判法官, 法官为了提高办案效率, 规避诉讼风险, 在审理案件时往往会忽视调解的“自愿”原则, 容易导致以压促调、以判促调、久调不决, 从而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现行民诉法中规定司法调解要遵循“查明事实, 分清是非”的原则, 混淆了判决与调解的界限。调解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根据双方合意达成的一种诉讼契约, 只要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不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的合法利益, 就应当允许并赋予其法律效力。
三、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建议
(一) 不断完善调解机制和法制建设。
三种调解是化解新形势社会矛盾纠纷的有效方法, 不是简单的“和稀泥”, 更不是简单的“花钱买平安”, 而是以公平正义为取向, 在尊重当事人意愿基础上的依法调解, 其背后依靠的是完善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的支撑。同时, 涉及的部门多、方法手段多、需要配套的制度措施多, 也迫切需要将这一基层创造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 从法制层面上予以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 由政府为主导向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拓展。
三种调解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管理的创新, 既要依靠党政主导, 又要坚持社会化的发展方向。调解的是社会的事物, 主题是社会的人, 群众的利益需要维护, 社会需要和谐发展, 人的行为受自己的思想支配, 如何能够让调解的结果让群众在思想上服气、在行动上顺气, 建立一支优秀的工作队伍是重要的因素。应该加快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业精通、善做群众工作、善于化解各类矛盾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完善调解员选聘任用、持证上岗、等级考核、晋级提升等制度, 造就一批群众威信高、社会广泛认可的调解专家、调解能手。
(三) 科学设计和完善调解组织实体建设和运作流程。
按照“预防在先、发现在早、控制得住、化解得了”的要求, 加强调解机制的能力建设, 健全对话听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排查和反馈纠错机制, 提高对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发生、发展、演变规律性的认识, 创新调解方法, 强化对突发性、群体性矛盾纠纷的应急反应和管控处置, 进一步加强调解工作的制度建设, 在矛盾纠纷的预防、排查、受理、调解、分流、督办及群体性事件处置等各个环节, 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 让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 建立健全监督高效考评激励机制。
【关键词】西部地区 独立学院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086-03
2011年7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其中一个主要举措就是“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2012年7月2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关于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十二五”期间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并提出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目标及建设内容的要求。
2014年6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今后60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地方院校开展本科职业教育,促进普通本科教育往职业教育方向转型,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该决定的发布对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带来巨大的压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年轻化,大部分为中青年教师,缺乏相关工作经验、教学经验不足,很多教师缺少专业化技能的训练。
基于以上国家相关政策及现实问题,在新形势下,教育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独立学院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借鉴发达地区高校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发展定位,建设具有西部地区区域特色性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并建立系统化、制度化的有效工作机制,包含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及保障机制,以此保证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效的开展工作,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进而促进西部地区独立学院更好的发展。
一、建立适合本校自身发展的有效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管理体制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目标是帮助教师提高能力及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不仅仅是管理机构,同时也是服务机构,工作应向制度化、系统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因此,应建立适合本身发展的有效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管理体制。
(一)管理部门的设置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部门设置,有独立的部门与非独立的部门。从便于管理和开展工作的角度上说,建议成立独立的部门。但是,根据调查和了解,并从西部地区独立学院的内部管理体制、地方文化与教育经费的来源等实际情况出发,也可设置非独立的部门,挂靠在人事处或教务处或其他相关的教学管理部门。有条件的独立学院可设置独立的部门。
(二)建立“学校—系部”两级管理相结合的机制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还需要其他教学管理部门特别是系部教学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建立学校—系部两级管理相结合的机制。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工作和活动时,需要系部教学秘书或行政秘书配合通知和鼓励本系部的教师积极参加,协助加强教师提高能力的意识,并协助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整理、统计相关数据和信息;各部门理顺工作职责,密切合作,以促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有效的开展。
(三)成立各级管理小组
为了确保西部地区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有序有效的开展,建议成立各级管理小组。
1.成立领导组:由学院领导、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负责人及系部负责人组成。分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学院领导担任组长,统筹和引领中心开展各项工作;其他学院领导担任副组长,协助组长开展工作;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负责人担任秘书,负责各项具体工作规划、布置和实施;其他成员协助和支持中心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
2.成立工作组:根据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目标和任务,成立各工作组,明确分工,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有效、有序地开展工作。具体的工作组及其管理和工作职责如下:培训组,负责教师的培训管理工作;研究组,负责教学和学术的研究工作;咨询组,负责教师的各项咨询工作;资源组,负责中心工作开展所需的资源收集与管理工作;监督与评估组,负责对中心开展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与评估。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持续性的运行机制
西部地区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有效的开展,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持续性的运行机制。
(一)建立多元化教师培训制度
西部地区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年轻化,多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学经验不足,缺乏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需要加强培训,建立多元化教师培训制度,具体如下:
1.根据培训需求调查,制定培训规划。不盲目开展培训,在培训前做好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工作,并调查和分析教师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制订具有针对性、创新性、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培训规划,包含长期的年度培训规划、短期的季度培训规划及月度培训规划,并在校内公示培训规划,让教师们都了解和熟知。
2.丰富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包含职业知识、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课堂组织技巧、授课技巧、学术科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提高、能力提升和促进发展的内容都应纳入培训的范围。
3.开展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是有差别的,是参差不齐的,因此,需要因人制宜,量身定制教师培训项目,开展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切实符合不同层次与类别的教师的教学需要,帮助教师解决疑难问题,如新教师培训、教师发展中期培训、教师发展后期培训、教师未来发展培训、一般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4.创新教师培训的方式方法,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培训。如果只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培训,感召力不强。为了激发教师的参加兴趣,应不断创新教师培训的方式方法,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培训,并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例如,可开展新教师练习营、名师大讲坛、教学模拟情景示范、教学会诊、教学观摩、教学交流与研讨会、专题探讨、一对一帮扶的导师制培训、互动游戏培训、户外的素质拓展、企业挂职锻炼等培训形式,以此增强培训的新颖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师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培训效果。
5.建立培训档案,采用学分制记录:为保证培训的连续性,给每位教师建立个人培训档案,并采用学分制记录,每次参加的培训,都记录相应的分数,并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和依据。
(二)建立教学研究制度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方式多种多样,且因为知识在不断更新与发展,教学能力也需要不断提升。因此,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必要建立教学研究制度,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工作,对教学理念、教学发展、学科理论知识、教学技巧、实践问题、教学方式方法、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应用学术、教学学术等进行研究,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探索和寻找更多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式,促进教学与时俱进的发展。
(三)建立探讨与交流制度,促进有效沟通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并不是闭门造车就能达到,而是需要相互间的探讨与交流,相互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互相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共同出谋划策,共同探究并分享成功经验,减少弯路。建立探讨与交流制度,开展各种专题研讨交流会,搭建教师探讨与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间的有效沟通,共同成长与进步。
(四)建立咨询服务制度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不仅是一个管理型机构,而且是一个服务型机构。应建立咨询服务制度,针对教师在教学中及自身能力提升和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对症下药,并结合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寻找与发展教师本人的特色,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五)建立资源共享制度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为一个服务于教师的管理机构,需要想方设法收集优秀的教学资源,不断增加及拓展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和学术资料,包含人、力、物各种对教学发展和教师发展有用的资源,并建立资源共享制度。如,收集全国各高校名师教学视频、专家讲座录像、优秀教学指导书、优秀期刊文献、优秀学术文献、优秀学习手册、优秀教学案例、优秀课程和教材、教学软件、优质资源网站、网络学习平台、先进数据库资源等,这些可供教师借阅或下载,互相共享。
(六)建立教师职业发展与规划服务制度
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除在教学上教育好学生外,也需要自身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有成就感与归属感,这样才能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才有利于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重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建立教师发展与规划服务制度,结合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定位及学院发展等实际情况,帮助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教师的成长与职业发展,为教师的职业发展与规划提供咨询等各项服务。中心可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及职业发展规律,编制《教师发展手册》,由“职业生涯与规划、学习与培训、教学与科研、反思与服务、成长与发展(职称或职位的晋升)模块组成,并指导教师做好本人职业规划,记录学习培训情况、教学案例情况、教学改革情况、教学反思情况、科研与学术成果情况、教学成果情况、奖励情况、职称晋升情况,以便更清楚自己的发展经历,促进能力的提高及自身职业的发展。
(七)建立监督、考核与评估制度
监督、考核与评估是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进行监督、考核与评估,才能不断完善与改进工作。主要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开展:
1.对教师进行监督、考核与评估。通过对同行教师、学术的问卷调查及评分、课堂的考察与观摩、专家通过教师的教学录像进行会诊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考核与评估,从中总结问题、分析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对教师进行反馈,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2.对中心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与评估。通过对问卷调查及教师给予中心工作的评分及评价,了解中心工作的效率、效果,并对工作的数量与质量进行考核与评估,促使中心不断完善与改进工作,促进效率和效果的提高。
(八)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制度
当今社会为网络信息化时代,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也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潮流,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及方便教师们的学习和了解中心的各项工作情况。工作人员可在网络上操作各项工作,可设置代办事项的提醒功能,统计及分析各种数据;教师们可在网络信息平台上下载资料学习及可在线咨询各种问题,或者留言咨询问题;可查询本人参加培训与学习的学分;可在网络上参加培训的考核;可在网上在线共同探讨教学和学术问题等。以此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及为教师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九)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结合教师的职称与职务的晋升、职业的发展及学院的定位和发展,建立和不断完善激励制度,采用与学校整体激励机制相匹配的激励方式,并且激励制度和框架能激励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不仅需要对教师进行激励,还需要对中心工作人员的激励。对教师可设立“教学竞赛奖、教学成果奖、学术成果奖、优秀青年教师奖、教学激励津贴”等奖项;对于中心工作人员,可设立“效率之星、服务之星、优秀青年、优秀专家、优秀研究奖”等奖项。通过奖励,不断激励工作人员和教师,促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一)优化人员配置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的开展,必须有人员配置保障,并且还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鉴于西部地区独立学院优秀人力资源缺乏的实际情况,工作人员配置可采用“专兼相结合”的方式。行政管理人员为专职人员,负责中心的各项具体工作的组织与开展;兼职人员,主要由专家与顾问组成,来源于本校退休返聘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以及从一本、二本院校中聘请的各学科的名师及专家,有培训专家、教学研究专家、学术研究专家、监督与评估专家、咨询专家等。同时,派遣行政管理人员到发达地区高校学习及借鉴工作经验,提高专业化水平。
(二)经费来源和使用
经费问题是西部地区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关键困难问题。没有经费,就无法开展中心的各项工作。独立学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为投资方及学生的学费,这些经费已大部分用于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投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经费有限,必须拓展经费的来源,除本学院划拨的预算经费外,还需寻求外部支援,一是让有经济能力的校友捐赠;二是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企业赞助经费;三是到发达地区寻找经济条件好的高校给予支持与帮扶,结成帮扶对象,让它们给予中心一定的经费支助及派遣名师与专家指导工作,成为中心的专家顾问。
同时,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合理预算、规划及开支”,经费需要使用于中心的各种设备、资源、资料的购买、更新与维护,教学的各项研究,教师的发展项目,奖励,工作人员及专家和顾问的人工成本。合理规划好这些费用开支的比例,确保经费得到合理的使用。
四、建议成立西部地区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盟
2015年5月29日,西北地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盟成立,西北五省130所高校和单位加盟,促进了西北地区各高校间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的互相交流与学习,资源共享,共同发展。西部地区独立学院可借鉴此成功之举,成立西部地区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盟,选举常务理事单位、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秘书单位;联盟结合教师的需要,组织和开展各项活动,加强相互间交流与学习,利用各独立学院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新形势下西部地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效工作机制的研究,促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带动教师的发展,让教师把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当成“教师之家”,提高教师的教学、学术、科研、管理等各项综合能力,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西部地区独立学院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若冰.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2]别敦荣,韦莉娜,李家新.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运行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3)
[3]朱继洲.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
[4]秦洁琼,欧雯雯.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6)
[5]步雅芸,金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经验借鉴与实践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5(3)
[6]李昱,曹友德.国内外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对比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3(5)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西部地区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研究”(2015JGA421)
【作者简介】莫巧玲(1982— ),女,广西荔浦人,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及教学。
加强新时期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是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其基本特征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六方面:
1.和谐社会是富裕的社会,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贫穷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俗语说:“穷则思变”,“变”,从客观上就带来了不和谐。只有从经济上加快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大家开开心心,安居乐业,这样的社会必然是和谐的社会。
2.和谐社会是活力的社会,即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由于社会开放公平竞争,为绝大多数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同时,破除了束缚人的创造活力和向前发展的各种障碍。例如逐步清除户籍、地域、身份等方面的制度性的限制,使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的机会,从而减少不满和对立情绪。另一方面,严禁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大力反腐倡廉,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这就激发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更大积极性。
3.和谐社会是公平的社会,即兼顾各阶层利益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社会各阶层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形成合理的社会分配格局。例如:就业面的逐步扩大,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差距不断缩小,国家加大落后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通过财税政策,调节各阶层收入,遏制两极分化。另一方面,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健全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一些地方贫困弱势群体既能吃上饭又能看得起病,既能养活孩子又能供得起孩子上学,从而避免绝对贫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4.和谐社会是法治的社会,即制度完善、管理有序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民主与法治,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村居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切实保障其民主权利。同时,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5.和谐社会是太平的社会,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安全感的社会。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改革开放26年来,人们生活富裕了,总希望天下太平,希望过上没有天灾人祸的安全日子。安全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之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要加快维护社会稳定机制建设,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社会和谐。
6.和谐社会是自我调整和不断自我完善的社会,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的社会。目前,中央实施的农村税费改革,就是对前几次在“三农”问题上改革的深化和完善。正是这个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消除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使整个社会更加平等,更加和谐。
二、新时期民政工作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民政工作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这表明民政工作在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维护稳定、改革创新中,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是新时期民政工作范围广,接触面大,是社会性、政策性和群众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做好民政工作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实践证明:没有政府主导,民政工作就寸步难行;没有部门配合,民政工作就步履维艰;没有社会参与,民政工作就缺乏活力;没有和谐社会,民政工作就难以开展。二是新时期民政工作又是做人的工作,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是民政部门的责任,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是民政工作的宗旨,由于民政工作重心在基层,根基在群众。因此,我们民政工作时时事事体现着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如果民政工作做好了,就能够进一步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目前,我们民政部门最重要的是靠政府主导,做好民政工作;靠部门配合,推动民政工作;靠社会参与,搞活民政工作;靠和谐社会,发展民政事业。三是构建和谐社会,给新时期民政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民政工作在各级政府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职责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作用更加突出,民政工作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四是新时期民政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构建和谐社会上,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由于民政部门的基本职能是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在所有的民政工作中,都要始终突出为民、利民的人本思
想,坚持为民、利民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最高利益,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最好标准。因此,民政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政工作与和谐社会有着密切关系。
三、加强新时期民政工作,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1.进一步提高民政开拓创新的能力。要使民政工作紧跟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扎实推向前进,就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提高民政开拓创新能力。既要加强政策理论学习,提高政策水平,又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增强服务本领。新时期民政工作涉及面广,难点多、矛盾多,这是客观事实。我们要善于思考,分析问题,抓住本质,把握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践是个大课堂,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新问题、研究新特点、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要善于调查研究,经常深入基层,解决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学习、思考、实践,进一步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民政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民政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既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需要,也是规范民政干部行为和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必然要求。提高民政依法行政能力,一是增强法制意识。通过学习法律法规,自觉在思想上确定不违规、不逾制的观念,公正、平等对待工作对象,自觉接受监督的观念。二是抓好建章立制。法律法规是为民施政的根本依据,也是推动民政工作的重要手段。提高民政依法行政的能力,还必须建立健全民政工作规章制度,以完善的制度管人、管事。三是严格依法行政。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履行各项行政行为,权责统一,既不能失职又不能越权;既不能不作为又不能乱作为,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需赔偿并接受法律惩处。
3.进一步提高民政综合协调能力。民政工作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一项基础性和综合性的工作,不仅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多个领域,而且开展一项工作难免需要多个部门协调配合,综合协调是做好新时期民政工作必备的重要能力。提高综合协调能力,一是增强大局意识。大局就是全局,就是发展趋势。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认识大局,把握大局,服从和服务大局。要从大局出发,整合力量,相互协作,推动工作的完成。二是善处各方关系。善于与协调的各方求同存异是协调的前提,只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尤其是要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如涉及到群众利益时,要避免“与民争利”。三是善用协调机制。目前,为了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发展需要,民政工作已建立了两个工作机制,即:“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和“分级实施、各负其责、上下配合、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前者是对整体民政工作而言,后者是对民政系统而言。在新形势下,根据工作需要,还建立了一些由民政部门牵头,或民政部门参与的协调机构,这些协调机构,进一步增强了开展民政工作的合力。
4.进一步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民政的一切工作,都是“为民”。做群众工作是民政部门的天职,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民政干部的本领。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一是丰富“为民”情感。胡锦涛同志强调“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为做好“为民”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民政工作者要铭记于心、化为行动,做到“思民之所想,忧民之所愁,急民之所难,办民之所需”,“体察民情,善解民意,善待百姓,厚待群众”,培养“为民”的职业情感。二是躬行“为民”实践。群众观点是我们最基本的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最根本的工作路线。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是民政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和权益的代言人、维护人。
城管部门的工作难度之大,辛苦程度之强,社会压力之巨,远非局外人所能想象,绝大多数城管人不顾日晒雨淋,不论节日假期,为了城市的整洁有序、市容亮丽、市民方便,常年超强度运转,超负荷劳动,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在缺少理解、支持、配合的情况下默默奉献。然而由于体制机制、人员素质、执法环境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加之极少数害群之马自毁形象引发的轩然大波,使得城管在社会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毁誉参半。在各地的机关作风评议活动中,城管排名靠后已屡见不鲜。“花谢花飞花满天,城管艰辛有谁怜”?面对城市管理千头万绪的问题和尖锐复杂的矛盾,我们只有不断解放思想,跳出旧的思维模式,以构建和谐为目标,以以人为本为宗旨,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转变工作思路,走城管为公,执法为民,亲民,爱民的新路子,才能适应新的形势任务的需要,推动城市管理工作上台阶。
一、当前城管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违反执法程序现象较普遍的存在于行政执法过程中,尤其是影响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很多情况下并没有遵守法定的程序。在行政处罚案件中存在程序违法,徇私枉法、人为剥夺当事人权利等现象,一些执法人员不亮证执法;扣押物品不开具清单;个别人员仍然习惯于图简单,撕张罚款单了事,没有填写预定格式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不告知当事人享有申请听证的权利;先裁决后询问,先处罚后取证;执法随意性大,没有依法办事、有个别的领导在处罚决定生效后随意乱表态不执法或执行大打折扣,视法律为儿戏;也有个别股(队)室不按规定办事,擅自低价处理罚没财物;同时有的地方存在执法不公正,没有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城管执法队伍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在新的挑战面前,城管执法队伍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城管执法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政治素质不高。极少数执法队员政治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强,不能正确地运用科学发展观思想来指导工作,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透,执行不力,特权思想严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化;二是业务素质低。少数执法人员文化水平低,缺乏城管执法专业知识,不能正确掌握和运用法律理论和基本的法律知识,执法行为不规范,违反程序办案;三是法律意识淡薄。一方面少数执法人员缺乏依法执法的自觉意识,在执法管理时要么乱作为,要么不作为。其次就是执法人员的政策、法律法规水平不高。由于城管职能多,涉及范围广,在全国全省又没有一部统一的法律法规,都是借用其他部门的法律法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制约,可操作性不强,导致使用法律不准确、标准不统一现象的发生;四是执法过程中存在感情大于法的现象,以致于执法不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五是执法简单粗暴,没有真正地理解、把握,做到文明执法、服务管理,从而影响了城管队伍的整体形象。
3、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随意性较大。首先是行政自由裁量范围过广,导致执法人员法律观念淡薄。行政自由裁量权为执行公务的人员所掌握,那么或多或少都不可避免主观感情个人认识上的不同区别。法律法规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种类,幅度规定的越宽越多,执法人员就越觉得自己手中的权力的“宝贵”,造成行政自由裁量没有制约使行政执法偏离公平、公正、公开的轨道。其次是行政行为任意无常,违反同一性和平等性,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一个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在什么条件,环境下操作,在什么条件环境下变更和撤销,都有很大的随意性。
4、社会公众对城管执法工作存在误解。日常的城管执法工作,与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不可避免地,部分群众对城管执法工作存在误解和抵制。城管执法工作与群众是面对面接触,而大多数又是弱势群体,各种社会矛盾、冲突难免会集中到执法过程中,群众对城管执法人员有潜意识的抵制,致使抵触、阻挠执法的现象频繁发生。
5、城管执法存在“盲区”。目前执法管理对主要街道巡查的多、监控的紧,对小街小巷管理相对较少;执法基本上在白天,晚上疏于管理,导致城区环境参差不齐。如城区主干道环境干净、清爽,小街小巷垃圾乱扔、污水溢流比较严重;有物业管理的小区环境保洁到位、秩序井然,无物业管理的小区环境较差、配套不全;城区环境相对较好,城郊结合部“脏乱差”仍较严重。
6、违章违规现象反弹性大。目前执法还是靠“突击、整治”来实现,还没能从规范化的“法制、机制”来实现,导致违章违规行为反弹性大。如占道经营、违章建筑、垃圾乱倒等现象,今天整治好转了,明天又可能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还有“牛皮癣”、渣土撒漏等总是让人防不胜防,城市管理工作还处于“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
二、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1、城市管理体制因素。一是执法未形成合力。我县城市管理主要是由城管部门单打独斗来完成,街道办、居委会几乎没有承担应有职责,导致管理上疏密不均,小街小巷环境相对较差。二是源头把关不严。城管部门承担的行政处罚处于行政管理的末端,客观上难以提前介入与其联系紧密的监督检查、行政许可等工作,很难实施源头控制,只能等出了问题后再去处罚,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加大了工作难度。比如违章建筑,有关审批部门、基层组织源头把关不严,违章建筑建起后,城管被动执法,执法难度很大。三是城管相关法规操作性不强。城管法规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强制措施,许多违法事实难于执法到位。一些案件执行时间太长,使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四是执法人员人身保障机制不健全。在城管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遭遇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的现象时有发生,在遭遇暴力抗法后往往不了了之,以致影响了执法队伍的士气。
2、城市基础设施因素。一是规划不合理。由于历史原因,我县规划一直是低水平、低档次的,没有很好地做到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城市在追求确定的经济目标时,往往难以顾及合理的规划、建设的质量。我县没有一个象样的停车场,直接导致车辆乱停街面影响市容和交通。多年来,我县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往往追求城市的拓展和房地产的开发,而忽略城市整体功能的完善,在园林绿化、市政设施、环卫设施、交通设施等基础性建设方面明显滞后。农贸市场选场不合理,管理不规范,农民自产自销的农产品没有交易场所,造成摊担乱摆;通讯电网建设不规范,整个县城到处乱牵、乱挂,天空中好象布满了蜘蛛网,既影响市容又不安全,给管理留下诸多后遗症,造成“先天不足”。
3、城管执法环境因素。一是市民意识达不到城市文明的要求。总的来说,当前群众对城管法规知之甚少,城市文明意识较为薄弱,许多不良观念和不文明习惯根深蒂固,公德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较差,生活中随意丢弃垃圾、随地吐痰、乱贴小广告、经营活动侵占公共空间、车辆乱停乱放、乱排放油烟噪音等不文明现象随时随地可见,大大增加了城管工作量。二是城管工作的对象和性质决定了城管工作的难度。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对象有相当一部分是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他们自身的法律意识淡薄,认为日常生活和小经营中违规违章行为是小事,当执法人员劝说阻止其违章时,由于涉及其切身利益,他们自然就不服管理,甚至采取极端行为与执法人员对抗。因此,城管工作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政府要求加大管理力度,创造优美的市容环境,另一方面又要兼顾大多数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需求,允许他们摆摊设点、自谋生路。三是部分媒体片面宣传和炒作对城管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多年来,社会舆论对城管形象普遍反映不好。特别是一些新闻媒体一味追求新闻效应,对城管发生的事情不能客观报道和综合分析,迎合群众同情弱者的心理,博得社会的支持和响应,客观上损害了城管执法者的形象。
4、执法队伍素质因素。一是法规知识不熟。执法人员平时疏于学习,在执法过程中不能熟练运用有关法律。二是行为不够规范。少数队员不能依法办事,对规定的巡查、纠章、查处等执法程序没有认真落实。三是执法行为不够文明。使市民反感产生抵触情绪,特别是少数队员在执法中以硬碰硬,遇到市民激动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导致矛盾激化。四是证据意识不强。少数队员在执法过程中,偏重于执法,忽视了证据,特别是对复杂性案件不注意收集证据,不注意保护现场,给案件查处工作带来难度。
三、城管和谐执法的建议及相应解决对策
1、要加强城管执法的法制化宣传城市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的建立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涉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法律规范、执法规范、行政强制规范、执行规范等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管执法要适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需要,切实使用和发挥好各项监督和执法职能,努力为城市管理工作创建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普法力度和道德文明建设,从社会部门抓起,使行政执法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同时城管部门重点做好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及社会居民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培训;特别是新闻媒体要积极给予配合和支持,让乱设摊、乱张贴等行为是违法行为的基本概念深入人心,从而更好地遵守有关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
2、要强化城管行政执法程序。行政执法行使执法权,不仅要严格遵守实体法,而且还要严格遵守程序法。程序合法是实体合法的保障,在实体合法的基础上重视程序,才能保征行政执法行为本身的公正、合理,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该按照行政处罚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建立一系列程序性制度,如调查取证制度、公开制度、公正制度、回避制度、时效制度、听证制度、陈述申辩制度、审查决定制度、处罚决定备案制度等,并用有关监督力量保障各项制度规范化运行。城管执法机关要确定一套具体且有操作性的行政执法决定程序和执行程序,如行政处罚决定程序中的简易程序应该遵循的实施步骤:表明身份,指出违法事实,说明处罚理由和依据,告知当事人权利,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制作笔录,填写处罚决定书,交付处罚决定书,备案。
3、要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提高执法人员素质,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领导干部带头依法行政,树立法大于权,法高于权的观念,就能对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起着示范,导向和转化作用。正确处理好严格执法和自由裁量权的关系,坚持合理性原则,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录用城市管理行政执行人员要严格标准,公开竞争,择优录用,让那些素质好,懂法律和专业技术的人进入执法伍队中,把那些不合格的人员清理出去,形成“强者上、平着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竞争机制。加强执法人员的自律,要通过教育克服不健康的执法意识,在执法中避免为小集体和个人谋私利等多种不正之风。要坚持纠正在执法中吃、拿、卡,要等有损执法队伍形象的行为。要加强外部监督,创造条件开通纠风专线,实行流动纠风检查与新闻媒体联办行业纠风专栏,根据群众举报,查处行业违纪违法案件。对于搞权钱交易,与不法分子勾结,失职渎职,损害公共利益,敲诈勒索,侵害经营者合法利益的人员要认真查处。对典型违法案例要进行通报,公开处理,以严肃城管执法纪律。
4、要疏堵结合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切实关注弱势群体、扶助弱势群体,以维护社会稳定,创造和谐社会。政府应对地区弱势群体进行广泛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对确实属于弱势群体的,要积极扶持,采取以疏导帮助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办法。执法部门也要视情况而进行执法工作,尤其是监督执法的有关部门,不能见问题就一味地“扣分”,要替基层执法人员解决难题、减轻压力、协调关系,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城市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管理对象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城管部门应该建立何种机制,采取何种方式,使用哪种手段,来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现实难题,重“典”轻“情”行否?显然不妥;重“情”轻“典”能否?在某种程度上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以民为本,坚持执法为民,努力加强执法管理能力建设,讲究执法办案艺术,一切从城市管理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自觉地把创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落实于城市管理执法实践,才能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双赢。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使民政工作的职能和地位发生了重大转变。一方面,民政工作内容由传统的救济、优抚向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基层民主政权建设、专项社会事务管理迅速扩展,工作对象由单纯的传统困难群体等特定对象向城镇困难人口农村贫困人口、城乡居民等几乎所有社会人群迅速扩展。在今天的政府格局中,几乎没有哪一个部门能象民政部门这样面对如此众多的弱势群体和管理对象。另一方面,民政工作自身的特性和其建设、管理、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定位,使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军,民政工作由社会建设的边缘位置走向了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中心舞台,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民政部门须进一步明确职责搞好创新,发挥好建设、管理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一是把健全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发挥民政事业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二是把发展以养老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体系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发挥民政事业调节社会利益的作用;三是把健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作为最基础的工作,发挥民政事业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四是把健全完善专项事务管理体系作为最规范的工作,发挥民政事业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五是把健全完善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体
系作为最优化的工作,发挥民政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为此,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大力创新。
一是工作理念创新。要求树立四种观念,即以民为本的观念,一切以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利益为依归,充分履行保障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的基本职责;大民政的观念,把社会的广大人群纳入自己的视野,通盘考虑民政整体工作在社会构建中的地位,考虑如何调动全社会的资源为民政所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树立市场竞争和按市场规律办事的意识,把市场经济机制引入民政服务领域和事业单位改革领域,为社会提供充分服务;法制观念,以依法行政作为民政工作最基本的准则,靠制定法规章程规范民政事务,靠有效的行政执法实行社会监管二是工作思路创新。把事业社会化作为民政事业发展总的工作取向,对社会福利坚持社会化发展方向,改变政府独家包办的做法,鼓励和支持一切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福利事业,以适应急剧扩大的社会养老等福利需求;对民政经营的殡仪馆、公墓等具竞争性的公益服务业逐步放开,探索公益事业社会化的路子;进一步开拓福彩销售市场,开展经常性社会捐赠,集聚社会资金用于社会福利。对优抚安置取深化改革的路子,采取助学安置、货币安置、职业技能培训的办法,把退伍军人导向人力资源市场,实现政府扶助、自主择业
三是工作机制和方式创新。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小
政府、大社会”的社会发展趋势,民政部门要变社会事务一部门独办为民政牵头,多方共办。为此一要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构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两个平台,发挥居委会、村委会和基层干部的作用,发挥社区专业服务队伍和自愿者的作用,建立民政服务管理网络体系,把民政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最基层。二要大力发展民间组织,利用民间资源促进事业发展。如采取委托、授权的办法,发挥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在组织社会捐助中的作用;发挥婚姻服务协会在调解婚姻纠纷、维护婚姻当事人合法权益中的作用;发挥殡葬行业协会在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方面的作用。三要积极争取和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民政事业。如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民政部门要通过出台救助办法,明确教育、卫生、劳动保障、司法、建设、工商、税务等部门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责任,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建立健全以城镇低保、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救助、流浪乞讨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救助体系;以廉租住房、农村危房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住房救助体系;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特困群众大病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医疗救助体系;以“两免一补”、捐资助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救助体系;以灾民转移和生活安置、灾损房屋重建为主要内容的灾害救助体系;以税费减免、免费或优惠培训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救助体系;以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免收困难群众打官司费为主要内容的司法救助体系,共同支
撑起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大厦。通过以上途径,逐步建立“政府主导、民政负责、部门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民政工作新机制四是工作手段和方法创新。要以建设“数字民政”为目标,从根本改变传统手工劳作方式,大力推进民政工作信息化,推行电子政务,把低保、地名、优抚安置、民间组织、灾害救济等所有民政工作对象和相关内容逐步纳入电子网络,建立民政信息网和局域网,实现网上办公、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透明度。要在坚持行之有效的传统调查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社会管理理念,采用现代社会调查方法,从微观、宏观和中观角度,及时准确了解掌握民情社情,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目前, 我国高校学生大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生的, 正值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转型时期, 利益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对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心理产成了直接和间接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民主思想和社会参与动机;另一方面, 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体系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体系。
从宏观上层面看, 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其信息接受程度受环境影响较为深刻, 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 大学生接受外部信息的方式变得多元化和及时化, 通过多种途径接受海量信息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信息内容纷繁冗杂, 良莠不齐, 信息接收主体思想前卫, 爱好广泛, 判断事物好坏的能力较弱, 上述综合因素导致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个别学生因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怀疑倾向, 诱发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否定和抵触。
从微观的层面看, 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接受程度随之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具有“一言堂”的权威主导地位, 而教育对象仅仅是被动接受理论传播。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只是以灌输的形式向被动接受的学生传递信息, 而不是引导学生从主观上剖析自己所见所想, 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降低了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的能动性, 也降低了教育的效率。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特征分析
(一) 接受主体的主动性
目前,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我国高校大学生更注重自我意识和独立个性的表达, 他们有着新时代价值观作用下的生活态度和认知思维, 同社会其他群体相比, 为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等诸多目标, 教育接受者根据个人认知程度, 对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信息进行甄别和选择, 打破以往对传播而来的信息全盘接受的模式, 这样的过程极大地体现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理论的主观能动性。
(二) 接受过程的复杂性
传统观点认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个理论传播的过程, 但在实际教学中, 理论性教育和传播只是在较浅层面对学生进行认知引导;相对而言,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掌握和运用则显得更加深入。高校大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经验取得对社会伦理、道德属性的主观判断时,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就属于深层次的接受。
(三)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实践性
对大学生而言, 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只是理论铺垫, 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学以致用才达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理论教授的过程中, 适时、适当地向教育接受者提出具有实践性的要求, 将其传播的理论知识转化促进社会进步的实际行动。在强调大学生注重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单一地提要求, 还要运用科学方法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参加实践的欲望。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新机制的构建
(一)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
教育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 学校和社会营造的环境直接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接受程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会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和接受效果。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思想环境, 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的自强意识, 通过对正确目标的树立和不断实现, 有利于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收水平。
(二)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主体的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认识自身使命, 在教育教学中不断鼓励、督促、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认识到实践的主要目标, 从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科学指导实践生活。同时, 要构建科学的监督体系, 通过量化监督方式督促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正确实践, 并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行为进行及时矫正。
(三)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方式
在高校思想政治实现的过程中, 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对象, 其信息接受程度受教育者采取的信息传播方式影响深远, 因此, 要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信息传播方式的重视程度。教育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对教育信息具有独立的阐述方式, 其传播的信息被大学生认可, 体现了信息接受主体对教育者和信息的肯定, 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反之, 其传播的信息不能被大学生认可, 就要在学生群体中通过讨论等形式矫正信息传播方式, 以期能够获得该群体成员的肯定性评价。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新模式、新机制成为势在必行的工作。作者从目前我国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接受现状和突出特征着手分析, 继而探索适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方法。有的放矢地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建立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框架, 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得到实效性,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期成果。
一、发挥大庆独有的德育资源优势
1. 以大庆精神办学
坚持用大庆精神建校,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上的特色。一是坚持“两论”起家。较好地克服了学校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坚持“两抓”传统。在发展过程中,学校坚持“抓教育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教育出发”,通过积极开展“学铁人,立新功,为创建特色鲜明的本科院校做贡献”等主题教育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培育、凝炼出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红烛精神等学院“新时期精神”,保证了学院各个发展阶段奋斗目标的实现;三是开展二次创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学院发展的新形势,确立新的发展定位和办学思路,实施“2156”发展战略,为学校中长期发展绘就新的蓝图。在大庆精神的鼓舞下,大庆师范学院由1965年建校初期的干打垒式的“帐篷学校”、几十名师生,发展到今天拥有300多个教学班、800多名教职工、1万多名在校生、占地80万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全、教学设备先进的新型本科院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 用铁人精神育人
学校与油田相伴而生,我们充分发挥地处“铁人故乡”这一特有的德育资源优势,以此来培育人才。一是确立人才培养总目标。把“为祖国培养大批‘铁人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总目标。“铁人式”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忠诚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在艰苦环境中矢志创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二是努力打造育人大熔炉。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为主线,通过“三进”工作,实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入耳、入脑、入心。三是积累“三基三严”新经验。“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是学校毕业生专业知识技能过硬的标志。由于“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学校受到国家教育部表彰奖励,在全国师范教育界赢得了“南有新会,北有大庆”的美誉。毕业生长期受到社会好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二、“规定动作”常抓不懈,“自选动作”锐意创新
大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得天独厚,英雄的黑土地孕育着浓郁的石油文化。几十年来,学校发挥地处企业的巨大优势,以大庆精神办学,用铁人精神育人,找到了有效载体和广阔舞台。
1. 以创业精神塑魂
通过常年开展好“规定动作”“五个一”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为学生打下深刻的“大庆”烙印。
(1)步行30公里野营拉练,磨炼坚强意志
新生入校伊始,军事训练第一课是大学生身着戎装,高举红旗,步行赴大庆铁人王进喜同志纪念馆开展“继承铁人遗志,再创庆师辉煌”主题教育活动。从学校到大庆铁人王进喜同志纪念馆单程15公里,往返30公里,浩浩荡荡的队伍成为油城一道亮丽的风景。大学生汗水浸透了军服,脚底磨出了血泡,许多同学表示:“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2)参观铁人王进喜同志纪念馆,近距离走近铁人
凝望着铁人打出的第一口井,注视着展现英雄壮举的泥浆池,看着一件件“铁人”用过的工具和遗物,一幕幕铁人创业的感人情景浮现眼前,大学生无不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无限敬意油然而生,更让学生感动的是“铁人”的豪迈誓言:“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近距离感受铁人,感受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心灵受到震撼,情感产生共鸣。在情与理的反思中,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教育就落到了实处。
(3)参观大庆油田石油开发陈列馆,了解石油开采过程,领略大庆光荣史
大庆油田是中国人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的结晶。在共和国的困难时期,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以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拿下了大油田,甩掉了石油落后的帽子,成为共和国的重要经济支柱。大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精神得到洗礼,心灵为之震撼。
(4)聆听铁人事迹报告,全面系统感受铁人的人格和精神
请铁人的老战友、徒弟以及历任铁人钻井队队长作铁人事迹报告,报告通过大量鲜活的铁人轶事,向大学生展现了铁人这个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大写的人”“高尚的人”的伟大人格。
(5)参观钢铁1205和1202钻井队,实地感受铁人精神
组织大学生参观了钻井队井场、荣誉室、职工宿舍,爬上正在隆隆开钻的井架,体验当年的“铁人”在钻塔上工作的情景,体验为拿下大油田而付出的艰辛和汗水。难得的受教育机会,使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感倍加强烈,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向为国家石油工业默默奉献的“铁人”们学习、致敬,努力做建设祖国的栋梁,在新的时代征程中奋发有为。
2. 在情与理中升华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种乐观的明朗的心情,才是滋养着思想大河生机蓬勃的溪流;反之,郁郁不乐苦闷的后果都不堪设想。”坚持不懈地开展“规定动作”的学铁人主题教育活动,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一是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历史使命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五个一”活动中找到结合点,使大学生把个人利益和愿望与祖国、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二是培养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三是促进了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形成和全面发展。四是磨炼了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了艰苦奋斗作风,能有效推动当代大学生直面学习、就业、竞争的巨大压力,在激烈竞争中,提高就业、创业的本领。
3. 强化“五个贴近”实施“四个工程”
按照贴近时代、贴近油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创新“自选动作”,实施“四个工程”,以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为依托,培育和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1)以“爱心在校园”工程传递爱心,淬砺心志
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和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当前高校最为集中的两个问题。关注和扶持好经济困难学生,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施“爱心在校园”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个资源,通过创建“爱心超市”“绿色银行”和“阳光家教中心”,不断拓展资助的空间,为学生送去党的温暖,保持校园和社会稳定。成立大庆心理健康指导与测评中心和心理咨询研究所。通过开设心理诊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心理驿站”网站等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解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培育学生健康的心志。
(2)以“送文化服务百年油田”工程激发热情,肩负使命
积极参与地方和油田文化艺术活动,引导学生在服务百年油田的实践活动中,增进服务大庆、建设大庆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些活动,不仅扩大了学校在省市和油田的影响,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教育课堂。
(3)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工程拓宽视野,锻炼才能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实践,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从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形式,推动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校园文化活动空前活跃。
(4)以“大学文化理念”工程导向凝聚,春风化雨
培育和形成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是我们一贯的追求。四十年栉风沐雨,四十载春华秋实。学校传承油田热土之血脉,高扬铁人精神之长风,志存高远,自强不息,风雨兼程,形成了敦厚的校风。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激励和凝聚功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施加影响,收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
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效、“特色”平台,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走出新路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社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3]范跃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6.
【构建新形势下民政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思考】推荐阅读:
在新形势下做好工会经审工作的思考06-30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思考09-13
新形势下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思考11-15
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几点思考10-14
新形势下加强机关党建工作的建议与思考11-29
新形势下创新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与思考06-22
新形势下加强非公党建工作的实践思考07-02
对新形势下做好党委总值班室工作的思考10-28
第二稿加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05-26
关于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