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预防与管理制度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染病预防与管理制度

传染病预防与管理制度 篇1

1.儿童入园时应检查其预防接种卡,对未完成预防接种的孩子应督促家长配合疾病控制机构,完成免疫接种工作。

2.园内一旦发现传染病疫情或疑似病例后,应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程序报告。

3.发现传染病疑似病例时,应立即隔离患儿(可设立临时隔离室或隔离于保健室内),立即通知家长带到医院诊治。患儿离园后,应对隔离室内环境、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防止传染病在园内爆发和续发。

4.配合疾病控制部门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可疑污染)的物品和环境实施随时性消毒和终末消毒。

5.对发生传染病的班级按要求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间不能转学、转班,也不能收新生。

6.传染病期间应加强晨检工作,全日密切观察园内幼儿有无传染病相关症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保护易感儿童。

7.做好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醒家长避免带幼儿到人口密集的场所逗留,并注意做好个人卫生。

传染病预防与管理制度 篇2

1 在传染病预防中关于公共卫生管理定位的思考

以甲型H1N1流感为例,作为传染病中流感的新类型,以其人群易感性、传播蔓延速度快,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和警惕,不断加大公共卫生管理的广度和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地方预防甲型H1N1流感时仍然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县以及县以下卫生防疫功能的低下或缺失,着实令人担忧,很多中西部地区的县级医院对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的治疗束手无策,从预防到治疗全程的缺位,不得不让人重新提起公共卫生管理的定位问题。实际上,早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说法“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要全面负责,加强预防保健机构的建设,给予必要的投入,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要保证必需的资金。预防保健机构要做好社会群体的预防保健工作。医疗机构也要密切结合自身业务积极开展预防保健工作”[2]。不难看出“公共卫生首先具有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性质。它的具体内涵是对传染病预防、控制、医治,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及相关卫生宣传、健康宣传、免疫接种等”[3]。这就要求政府在公共卫生管理方面发挥更大的宏观调控和积极指导的作用,同时,又能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中在总体上把握调整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恰当尺度,对发挥政府职能,调动全社会力量做好公共卫生事业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 在传染病预防中对各种干预手段应用尺度的伦理思考

传染病预防工作是一项综合复杂、需要不断调整变化的系统性工作,这项工作离不开公共卫生管理的常规手段: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及媒体应对。在预防工作中为了达到国家防控的两个关键目标:有效防控大规模出现疫情和聚集性疫情爆发;加强对临床重症患者的救治。群策群力,把握好公共卫生管理常规手段的干预尺度将是战胜疫情的法宝。

2.1 行政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干预尺度的伦理思考

政府政令措施的干预主要表现在宏观防控的部署与安排,及时制定全国预防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禽流感的防控原则。一方面,在预防工作中,“政府利用财政扶持、卫生宣传、法制规范等手段对公共卫生服务市场进行宏观调控”[4],另一方面,疾病防控中心要在地方政府的协调管理下做好疫情和传染病的监测、检测、信息报送和疫苗接种等工作。随着传染病预防工作的进展,以及防控、科研、医疗部门对病种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不断调整和改变了最初预防预案的方法和方式,干预尺度由感染者的点到接触感染者的线的预防方式,转向了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学校、医院、社区等重点块的防控,再通过有组织的预防知识的广泛宣传达到全面预防的效果。在整个预防工作中,由于有些传染病对医学和民众来讲都是新型传染病,所以不同认识时期,行政管理干预的尺度也要有所不同。在预防初期,在医疗科研机构还没有完全掌握传染病毒的类型、病理、危害、预防和治疗手段时,公共卫生管理干预的尺度最深,用如临大敌、严阵以待来形容并不为过,在这个阶段,疾病防控中心的监测、检测工作最为精细,重点放在外堵输入和内防扩散上,一旦发现感染者立即隔离治疗,接触者隔离观察,应该说从伦理学视角来看这些举措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从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危害的模糊性来看,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占绝大多数的易感人群的健康与利益,这种干预尺度对个体而言虽然未必最恰当,但却是疫情应急中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当疫情随着季节变化,在特定季节不断扩散的前提下,公共卫生管理的防控策略和尺度也相应地调整为强化预防措施,严控社区传播,加强重症救治,减少疫情危害。这时,由于患者骤然增加,医疗救治机构已难以对所有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再加上医疗行业对传染病病毒认知、危害和治疗方面有了更大的把握,在临床救治中主要转向重病患者的治疗。但各地疾病防控中心仍然要坚持普查和筛查相结合的方法了解疫情进展和动向,特别是要第一时间掌握疫情信息,这既是公共卫生事业的职业性质决定的,也是职业道德责任的要求。通观全国防控疫情的现状来看,地市级以上公共卫生防疫机构建制比较完善,而县以下乡村防疫网络依然薄弱,甚至很多县级医院都根本无法救治重病患者,不能承担公共卫生事业的职责和道义,基于这种情况,行政管理机构要下大力气,上下协调,首先在全国逐渐实现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共享,“有效整合卫生系统内部的资源,建立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跨部门、跨系统的公共信息平台,建立综合联动的信息沟通机制,最大限度地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5]。特别是社区和乡村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亟待完善。其次,在国家财政上增加对社区、乡村等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落实基层免疫等卫生保健服务,改善基层医疗设施,满足基层医药供应。最后在疫情发生之时,免费对地方医疗力量进行培训,在传染病治疗方案和方法上实现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逐渐实现全民医疗保健、疾病预防的公平、正义,维护全民健康与利益。

2.2 法律法规在甲型H1N1流感预防中干预尺度的伦理思考

法律法规作为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要手段,为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处理提供可靠的法制保障。在依据已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以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又相继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其中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在应急事件中的职责。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监测和预警,完善监测信息网络,建立预警制度;建立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调用机制;开展培训、演练,使卫生应急能力迅速得到提升。这些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将使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在应对突发疫情时能统一行动、有法可依。“坚持统一领导和分级负责,坚决服从统一指挥,遵循相关的技术要求甚至法律要求也就成为赢取胜利的关键”[6]。具体到当前在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的预防、救治工作的干预尺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防疫措施都要依法进行,像医疗卫生救援药品、医疗器械和设备的监督管理,参与组织特殊药品的研发和生产,及组织对特殊药品进口的审批等工作都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体现了法律法规对防疫救治工作的普遍干预,这种普遍干预能在预防工作中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在面对疫情之时追求和满足人道主义伦理要求。不过,我们也要清楚看到一方面在预防和治疗工作环节中,还未能得到法律法规的全程支持,使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出现失当;另一方面,又不可否认法律法规的过度干预所导致的不良或潜在的不良社会后果的出现,影响应急预案实施的时效性,造成不必要的遗憾。比如为了有效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预防用的疫苗和临床重症患者治疗药物的研制生产必须突破政策、法律法规的限制,给予相应的紧急授权,尽快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组织实施各类疫苗的临床试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辟疫苗快速审核通道,按照“依法依规、程序不变、标准不降”的原则,严格、公平、公正地对疫苗企业的注册申请进行审评审批。扫清政策法规方面的障碍,克服法律法规深度干预的负效应,既是法律要求,也是道德责任。

2.3 媒体应对在甲型H1N1流感预防中干预尺度的伦理思考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公共”性表明卫生事业是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业,特别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以政府为主导的媒体舆论导向对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相对复杂,与一般医疗卫生的具体应对措施不同,媒体的应对受到政府相关规定的影响、单位性新闻源的封锁、媒体自身的报道方式、受众接受程度及社会的开放、信息的多形式流通等等方面的限制”[7]。在2006年2月26日出台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中也明确规定了“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要扩大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在传染病预防中,也要发挥媒体正确且恰当的应对作用,及时报道疫情发展现状与趋势,保证信息的畅通,严防流言的扩散,做好事件处理的报道工作。美国《丹佛邮报》在评论美国在甲型H1N1流感预防工作中谣言四起时,颇为无奈地说,“如果说还有比流感传播更快的东西,那就是没有根据的谣言”。可见媒体应对要把握好舆论宣传的主动性,并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经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或公告。即便是卫生行政部门在发布疫情等级之时,也要全面考虑。在传染病预防工作中根据疫情实际综合考虑可能造成的影响,高度戒备,谨慎行事,不要轻易宣布进入疫情紧急状态,因为一旦宣布进入疫情紧急状态,就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并会对经济发展构成极大地冲击,特别是可能导致患者及社会人群的极大恐慌,在不知道如何应对突发性传染病时,人们心理上的恐慌就容易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像预防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注射过程中,就有不少谣言干扰和影响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而辟谣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主流媒体的主动宣传,使谣言不攻自破,从而给公众以信心,保证社会的安全与稳定。针对不良媒体造谣生事的不道德行为,一定要依法进行管理和处罚,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也要为媒体报道突发事件、及时发布信息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和工作规范。最终维护公众的利益不受损害。

总之,通过对甲型H1N1流感预防工作的思考,恰当地把握好公共卫生管理的常规手段: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及媒体应对的干预尺度,体现了政府对公众、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

摘要:传染病预防工作是一项综合复杂、又需不断调整变化的系统性工作,这项工作离不开公共卫生管理的常规手段: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及媒体应对。在预防工作中为了达到国家防控的两个关键目标:有效防控大规模出现疫情和聚集性疫情爆发;加强对临床重症患者的救治,群策群力,把握好公共卫生管理常规手段的干预尺度将是战胜疫情的法宝。这体现了政府对公众、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公共卫生管理,干预,伦理

参考文献

[1]万慧进.生命伦理学与生命法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7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R].中发[1997]3号.

[3]李丽.公共卫生效能源于定位公共行政管理中[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3(5):389-390.

[4]涂如兰.公共卫生中的政府职能现状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8)上:211.

[5]任涛,秦雪英,武轶群,等.关于我国公共卫生应急资源整合问题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6):565-566.

[6]李本富,李曦.医学伦理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6.

传染病预防与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院内传染病;防控;医院感染管理 ;作用Hospital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R82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011-03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合理控制医院感染已成为医院系统管理和内涵建设的首位任务,医院感染管理作为医院内传染病防控的重要环节,被医学界广泛关注[1]。医院感染伴随医疗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医院感染管理科在承担全院传染病感染的预防、控制、监测、预警、控制、分析、统计、上报及监督管理等工作的作用,是医院有效防治传染病、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2]。医院近两年来通过实施院感控制管理,在医院内传染病防控方面取得较好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医院感染管理科对院内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及效果,探讨医院感染管理在医院内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2月医院感染管理科实施医院感染管理的情况(观察组),并与2003年2月~2005年2月未实施医院感染管理的效果相对照(对照组),观察对比实施前后的护理效果。两组在护理人员配置、收治病种、疾病程度及患者人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2.1缺乏医院感染知识:大多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普遍缺乏医院感染的防治知识,对消毒、隔离等重视不够,各项技术操作未完全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机进行,缺乏无菌观念,将病原微生物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给他人或自己造成感染,是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1.2.2技术水平不到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大多基层医院设备缺乏,科室设置也不十分科学,如妇科和产科没有分开,合属妇产科,下设妇产科护理部,由此护理人员(包括助产士)往往不是来自妇幼或助产专业院校而是普通护校,导致专业理论知识缺乏。此外,护理人员临床经验不足,观察能力缺乏,应变能力较差,对常用药物的药理机制欠熟悉等均可造成致病菌传播造成院内感染[2-3]。

1.2.3制度及流程执行不到位:存在个别护理人员有章不循、粗心大意的情况。在实际操作中易造成症状、体征观察不仔细,异常发现、报告、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护理记录模糊不清,以及用药差错等情况。

1.2.4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标识不清:大多医院缺乏对住院病人请假离院的专门管理制度;医嘱护理级别与床头分级不符,药物过敏标识与特殊用药标识无明显区分,危险地段未设置安全警示标识或标识不醒目。

1.2.5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力度不够:受基层医院医疗设备的限制,治疗室与病区的空气消毒设施及洗涤清洁设施不够完善,设置独立的医院感染控制机构较少,往往归属于护理部或医务科,且多由护士管理,管理的专业性不足。另一方面,一些医护人员并不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及流程,导致产房空气、氧气湿化瓶、消毒液等细菌指数超标[3]。

1.2.6护理人员缺乏沟通技巧:一些护理人员尤其是低年资护士缺乏与患者间的沟通经验,沟通技巧不足,使得对患者的心理、病情不够了解,导致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依赖感和安全感不足,治疗依从性差,易诱发医院感染。

1.3医院感染的防控措施

1.3.1健全制度,完善管理监督体制。医院感染管理科是医院传染病管理的中心科室,成立专门的医院传染病感染管理领导小组,小组人员由感染管理科的人组成,全面负责医院感染监测、控制及管理,尽可能减少和预防医源性感染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并定期进行感染管理效果的分析、统计及报告。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定期召开例会,及时进行整改,解决实际问题,领导小组要完善对医院传染病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程序,规范院感管理的监督行为,对各临床科室及临床医生进行监督检查,明确工作职责,健全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院感知识人员培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处理管理制度。

1.3.2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意识。经常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特别注意学习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条例及规定。通过选派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定期召开临床医生、护理人员例会进行医疗质量反馈及医疗、护理安全意识教育,组织院内培训(如基本业务训练、医院感染知识培养、护患沟通技巧等)等方式,分层次、分类做好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了解院感知识,提倡预防的观念,同时,增强医务人员责任心,树立医院感染意识,提高对院感风险处理水平。

1.3.3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措施: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进货渠道应进行严格控制,并且由医疗器械科专人购入,按照有关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采购与验收标准,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3-4],尽可能在医疗器械方面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1.3.4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措施:医疗废弃物进行处置时,处置过程是否遵循相关规定是关系到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医院对医疗废弃物的处置需要多科室、多人员进行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良好处置的目的。医院应对医务人员以及进行医疗废弃物处置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医疗废弃物分类放置,设置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收取、运送、焚烧,并在上述工作完成后进行详细记录,严格做到医疗废弃物日产日清的要求,并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工作,从而避免医疗废弃物流入社会,防止传染病暴发等严重后果。

1.3.5注重护理细节管理: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加强预见性护理及环节质量监控,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并通过建立标识、加床档、严格巡视等方式减少患者的安全隐患。此外,加强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教育,护理人员要确保"看服到口",并及时跟踪其服药效果。

1.3.6对医院内部环境微生物以及消毒灭菌情况进行及时监测与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派专人进行医院内部环境微生物以及消毒灭菌情况的监测与管理,定期对全院各病区以及科室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等部位进行灭菌。若监测过程中发现超标情况,应及时向相关人员以及部门进行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对正在使用的紫外线灯,应进行使用时间累计记录,同时定期进行紫外线强度测试,若紫外线灯不能够达到合格标准,应及时进行更换,从而保证医院内部空气的消毒效果。

1.3.7加强医患、护患沟通:规范医生及护士言语,诊治、护理行为及礼仪,注意沟通过程中的主动、耐心、体贴、细致,引导医生、护士正确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同时明确探视制度,每天定时开放可视探视室,使患者与家属能够适时交流,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4]。

1.3.8严格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医务人员在发现传染病患者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时限进行上报,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疫情网络直报工作,检验科、放射科等辅助科室人员每天对各类检验、放射等报告进行整理分析,发现传染病病例时应立即电话报告监控管理部门和医务人员,为医务人员提供监测信息。

1.3.9传染病预防控制与技术指导。强化医院感染科的院感控制职能,传染病早期,由于症状不明显,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强化对早期发现散发传染病病例的控制,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爆发、流行时的控制,制定严格控制疫情传播的措施,隔离患者进行必要的医学干预,在传染病防治的报告、治疗、控制等环节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实施医院感染管理,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医院共监测出空气超标2.61%,物体表面超标2.82%,医务人员手超标1.25%。两年间全院10个病区56720名住院病人共发生医院感染143名,医院感染率0.25%。对上述统计结果与医院未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前各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见表一。

时间空气超标物体表面

超标医务人员

手超标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前5.98%6.30%4.47%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2.61%2.82%1.25%P< 0.05< 0.05< 0.05由表一可知,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空气超标、物体表面超标以及医务人员手超标情况均较之前有明显改善。

由表二可知,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25%,明显低于未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前医院感染发生率0.51%,证明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3 讨论

医院感染管理是当前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医院10个病区56720名住院病人实施医院感染管理,显著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管理实效得到进一步增强,有效控制及预防了医院内传染病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治疗水平及护理质量,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综上,加强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控制,严格执行防控措施,对防止医院内传染病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5]。

参考文献

[1] 徐艳凤,邵士春.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7):108-109.

[2] 季玉翠. 影响基层医院感染管理的原因及对策[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 25(1):171-172.

[3] 李嫦珍. 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3):674-675.

[4] 李万兰,郭晨霞. 建立医院感染管理长效机制的探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6):1002-1004.

传染病预防与管理制度 篇4

为贯彻落实县教育局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保护幼儿园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安全稳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明确工作责任制,抓好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

幼儿园是呼吸道、肠道等传染病易感人群聚集场所,一旦传染源引入,极易引起局部暴发流行。我们要以对师生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必须统筹兼顾,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幼儿园对风疹、腮腺炎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和霍乱为主的肠道传染病等的预防控制工作,加强日常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法制意识,及时报告疫情。

各班级必须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有关规定,发现幼儿园患呼吸道等传染病,立即向幼儿园负责人报告,幼儿园负责人应按照规定时限向幼儿园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

三、规范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

各班级要坚持晨检和巡回健康检查制度,发现有发热、出疹、腮腺炎、腹泻等症状的幼儿园,应立即向幼儿园负责人报告,并及时督促患病幼儿家长到园,带领幼儿去医院治疗,及时了解掌握病情。幼儿园发生暴发疫情后,要按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专业机构的工作要求,实施必要的消毒处理、疫苗应急接种、密切接触者隔离和停课等预防和控制措施。

四、坚持科学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是保护易感人群。风疹、麻疹、腮腺炎、水痘和病毒性肝炎等大多数传染病已经有免疫效果确切的疫苗,是预防和阻断疫情发生蔓延的治本之策。各班主任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科学防治,把相关疫苗接种作为防病工作的重要措施来抓,研究制订幼儿园常见传染病免疫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

五、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幼儿园环境卫生和饮食卫生管理工作。

要经常性保持室内室外环境的整洁,教室等场所的空气要保证流通。开展多形式的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卫生防疫健康宣传的强大声势,使广大幼儿了解和掌握传染病防治的知识,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提高幼儿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采取行之有效的防病措施,抵御疾病的侵袭。

END

传染病疫情预防和管理制度 篇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张汪镇幼儿园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工作制度。

一、在园所有教职员工、幼儿都是义务疫情报告员,有责任对发现的传染病疫情及突发事件进行报告。

二、执行晨、午检制度,每日早晨和中午上班前对每位教职员工、幼儿进行相关健康状况及卫生状况检查,并留有详细记录。

三、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每位教职员工、幼儿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人时,均有权利和义务向疫情管理人员报告或直接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四、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幼儿园以班级、办公室为单位,每天定时报告有无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人。

五、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人时,由疫情报告人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六、对传染病人及疑似传染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幼儿园传染病预防制度 篇6

幼儿园所是易感者集中的地方,儿童经常接触密切,一旦传染病传入,极易造成流行,必须加强落实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各项措施。幼儿园应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成立幼儿园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幼儿园传染病预防控制计划和方案,落实园长负责制及各部门相应职责,规范幼儿园传染病防治工作,确保传染病防治措施在校内实施。

一、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

1、规定幼儿园传染病疫情报告程序,保证传染病发病信息获取渠道通畅、及时。

2、幼儿园班主任老师承担疫情责任报告人,主要负责幼儿园传染病疫情收集、核实、登记、报告和分析工作。

3、幼儿园发生的各类传染病应及时填写报告,在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限内上报靖安乡中心学校、甘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教育局。

4、建立幼儿园传染病登记专册,做好传染病病例的登记工作。

5、禁止瞒报、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

三、加强幼儿健康情况检查工作

1、开展每日幼儿晨午检工作,掌握幼儿传染病发病信息,及时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建立晨午检工作登记专册,做好每日晨午检记录并执行相关工作制度。

2、每周一次由班主任本班幼儿健康情况向全校师生进行通报,并做好记录。

四、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1)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采取及时、有效的隔离措施,并严格掌握患病返校幼儿传染病的隔离期限,同时对密切接触者加强医学观察和必要的干预措施,严格控制传染病在校内传播。

(2)按照上级要求,健全和执行幼儿园消毒管理制度,实施预防性消毒和传染病终末消毒工作。

五、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对幼儿开展卫生健康教育,普及传染病预防知识。

传染病预防与管理制度 篇7

1 临床资料

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从2010年1月起共收治合并传染病且持续治疗3个月以上病人340例, 其中合并乙型肝炎病毒 (HBV) 标志物阳性病人243例, 丙型肝炎病毒 (HCV) 标志物阳性病人59例, 梅毒螺旋体阳性病人38例。血液净化中心共设4个透析治疗室, 26张床位, 分别为乙型肝炎治疗室15张床位、丙肝治疗室5张床位、梅毒治疗室5张床位、急诊透析治疗室1张床位。

2 护理管理

2.1 建立健全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对于护理管理者来说, 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金钥匙。主要包括消毒隔离制度、透析液质量检测、成立科室感控检测小组3个方面。

2.1.1 完善消毒隔离制度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制定并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对病人及家属、工作人员、血液透析室、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等方面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以确保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操作规范化及管理制度化[4,5]。

2.1.2 透析液质量监测要求

使用批准的透析液, 保证透析液质量, 透析液细菌培养应每月1次, 要求细菌<200cfu/mL, 透析液的内毒素检测至少每3个月1次, 内毒素<2EU/mL[6]。透析用水的化学污染情况每年测定1次, 软水硬度及游离氯每周检测1次, 结果应当符合规定, 并对所有的监测资料建档保存。水处理系统及其管道要定期进行消毒, 定期抽查并检测水质等[7,8]。透析废水应排入医疗污水系统。

2.1.3 成立科室感染控制监测小组

由主任担任组长, 护士长任副组长, 1名医生及1名护士任组员。感染控制小组每月总结汇报科室感染控制质量检查情况, 包括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感染控制制度执行情况, 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卫生、透析用水、紫外线灯管强度测试等感染控制数据监控情况, 分析感染控制监测数据, 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追踪措施执行情况, 监测整改效果。

2.2 环境设置始终贯穿控制传染源的理念

科室管理根据《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规定的Ⅲ类环境标准, 必须具备的功能区符合《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2010年版) 要求。配备通风设施及空气消毒装置, 并保持病区环境安静、光线充足[9], 每日治疗前开窗通风1h及治疗前后空气消毒紫外线消毒1h, 治疗中使用空气净化器消毒。严格执行三区划分 (污染区、半污染区及清洁区) 及三通道原则 (病人、工作人员和污物通道) , 并使用明确文字标识。透析室配备医务人员手卫生设备包括洗手池、非接触式水龙头、消毒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干手物品或设备[10]。

2.3 切断传播途径需重视透析物品的管理

在传染病医院的血液净化中心, 透析用品、透析设备、医疗废物等易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 所以重视透析物品的管理是切断传播途径的必要措施。

2.3.1 透析物品标识清楚

透析所用耗材均为一次性使用, 对病人使用的设备和物品如病历、血压计、听诊器、治疗车、机器等有明显颜色标识。我院在乙型肝炎区使用蓝色标识、丙型肝炎区使用绿色标识、梅毒区使用粉色标识, 治疗车及病历颜色在厂家定做, 其他不能定做物品使用彩纸标记。透析管路预冲时由护士在预冲盐水袋上记录预冲时间, 如果病人不能及时上机治疗, 预冲大于4h要重新预冲。透析器及管路保证一次性使用,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等传染病病人严格不复用透析器/血滤器。

2.3.2 严格执行血液透析设备消毒

每次透析结束后均对透析机进行热化学消毒, 感染控制小组严格监督护士执行情况, 杜绝为了节省时间接台透析时简单执行冲洗程序。如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对透析机外部进行初步的消毒, 采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如果血液污染到透析机, 应立即用1∶2 000mg/L的含氯消毒剂的一次性布擦拭去掉血渍后, 再用500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机器外部。含氯消毒剂每日更换, 加盖保存。机器使用与消毒完整记录, 感染控制小组每月检查记录情况并且签名追踪。

2.3.3 监督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的执行

设置医疗废物处理的规章制度, 透析室内产生的医疗废物 (包括血液透析器、血液灌流器、血液滤器及穿刺针等) 及时处理, 固定废物依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进行分类, 并按照相关规定专门储存、专道运输、对用过的透析器专门收集, 穿刺针等锐器收入锐器盒内进行回收, 废弃物的处理严格执行分门别类、专道运输、及时清理、专人负责, 以确保废弃物的妥当处理, 避免因此产生的医疗感染[11,12]。所有废弃物品使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装, 在袋子明显处注明科室、打包时间、打包者姓名。建立医疗垃圾登记本, 详细记录垃圾数量内容交者及接者签名确认, 便于追踪。

2.4 保护易感人群, 做好病人及医务人员的监控与管理

2.4.1 根据病人的传染性及病毒标识物监测结果进行个体化管理

首先对新入血液净化中心行血液透析治疗病人要进行HBV、HCV、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的相关检查。根据检查结果严格进行分区治疗。我科在治疗期间遇到同时合并多种传染病病人, 报告科室主任, 根据不同传染病传播途径进行隔离的同时, 病人分区分到相对传播性强且人群不具备普遍免疫力的区域。例如丙型肝炎合并乙型肝炎的病人通常主张分到丙型肝炎区域, 且固定机器悬挂单独使用标识。对于长期透析的病人每6个月复查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标志, 复查梅毒和HIV感染指标, 保留原始记录并登记。由于病人合并传染病, 机体抵抗力低下, 需加强病人及陪伴、探视人员的管理, 在治疗期间禁止家属探视, 且病人不得随意走动;穿刺部位要保证清洁、干燥[13,14]。病人来净化中心后需先进候诊室, 更换专用衣、裤、鞋, 并在病人通道进入血液净化治疗室内, 限制陪护人员进入, 枕套、床单、被套一人一用一更换一消毒。

2.4.2 加强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详细讲解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 把医院感染防控知识作为一项健康教育内容, 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并用的原则, 结合实际操作, 使病人及其家属更容易掌握, 让病人了解其在预防医院交叉感染方面的重要性, 提高病人及其陪护人员的主动配合意识[15]。使病人了解治疗的理论依据, 注意饮食和环境卫生, 保持皮肤清洁, 注意休息, 防止过度疲劳等, 提高自身机体免疫力, 以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并能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饮食要求[16]。

2.4.3 建立医务人员感染控制要求培训考核制度

医护人员在诊疗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 透析室工作人员须经专业培训上岗, 感染监控小组每月对全科医护人员培训相关感染知识, 每个季度对全科人员考核1次, 对新上岗人员重点考核, 要求人人达标。培训内容包括:进入透析室着装要求 (工作服、戴口罩、帽子及换鞋) , 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手卫生;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收集、整理与清洗污物时戴防护手套、加穿防水衣服和戴防护眼镜[17]等。

2.4.4 建立预防医务人员感染的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的手部皮肤如发生破损, 建议休息, 避免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 不得已需要为病人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医务人员在使用医疗锐器时要注意力集中;不能直接用手折断和弯曲锐器, 也不能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穿刺针和透析器材在传递过程中要放在容器内, 避免手与手直接传递;丢弃的锐器放入特定的锐器盒内集中进行处置。发生职业暴露时, 立即进行处理和报告, 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降低血液性传播疾病的危害程度。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交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备案[18]。被HBV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气刺伤, 在24h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高价球蛋白, 同时进行血液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查, 阴性者于其后1个月~3个月再检查, 仍为阴性可给予皮下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进行主动免疫, 提高医务人员的抵抗力。

2.4.5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透析治疗前后严格洗手、戴手套, 且一人一用一更换;尽可能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19,20]。严格掌握手卫生是最有效的预防感染的措施之一。

3 结果

在5年间340例病人无医院感染发生, 且所有病人未发生阴性标识转阳现象。医护人员无感染发生。1名新入院护士被乙型肝炎病人穿刺针刺伤, 经过主动及被动免疫治疗, 1年内多次复查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阴性且具有抗体。

4 讨论

传染病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病人具有传染性, 血液透析室人员流动性大, 设备较多, 而且大部分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 自身免疫力下降, 因此, 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血液透析室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作为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管理者,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传染病医院血液净化中心5年中对340例病人进行护理管理, 做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3个环节的把控, 严格控制复用透析器环节、严密监测透析用水与透析液、加强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和血液透析室环境管理是减少血液透析病人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措施, 切实执行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能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传染病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管理方法。[方法]从环境物品的监控及管理、病人管理及医务人员的监控与防护等方面, 回顾分析血液净化中心对传染病病人实施护理措施的有效性。[结果]340例在医院透析3个月以上的传染病病人无医院感染且无医护人员被感染情况发生。[结论]切实做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的把控, 监督执行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能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春季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 篇8

麻疹:麻疹是一种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是继天花、脊髓灰质炎之后我国向世界卫生组织庄重承诺实现消除的传染病。

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喷嚏、咳嗽和近距离说话等自由飞沫传播。麻疹的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的情况。在出疹前4天到出疹后4天均有传染性。

症状:麻疹发病早期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打喷嚏、咽喉痛、眼结膜充血、流泪、怕光、眼睑浮肿、精神不振、烦燥啼哭、食欲减退等。两三天后出现口腔粘膜充血、粗糙,在颊粘膜出现如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绕以红晕,有时在齿龈及唇粘膜上也有发现,医学上称为“麻疹粘膜斑”“柯氏斑”。红色斑丘状皮疹首先见于耳后、面部,后遍及全身,大约持续4~7天,皮疹消退后有时会有糠麸样脱屑。常见并发症包括肺炎、中耳炎、喉气管支气管炎、腹泻和脑炎等。

预防与护理:首先对适龄儿童按时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即使得病,病情也较轻;其次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要提醒家长的是,每年3-5月份,是麻疹高发季节,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大型医院),少串门,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在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主要在幼儿和青少年中发生,以5—15岁患者多见,常在学校、幼儿园中暴发。

症状:流行性腮腺炎起病较急,前驱期较短,有畏寒、倦怠、食欲不振等症状,此期持续数小时至两天后,腮腺开始肿胀,同时伴有发热、头痛及食欲不佳等全身症状。一般三天左右达到高峰。该病严重时可引发脑膜炎、脑炎。如青春期发育后感染腮腺炎病毒也可能伴发卵巢炎或睾丸炎,因而疫苗的接种也非常必要。

预防与护理:一旦发现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应立即隔离,卧床休息。饮食宜软、易消化,避免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易刺激唾液腺分泌,导致局部疼痛加剧。要多饮开水,保持口腔清洁,也可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

人群对腮腺炎病毒具有普遍的易感性,一次感染后可获得持久性的免疫,很少有二次感染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情况下,患过流感或注射疫苗可以使人体获得一定免疫力,但由于流感病毒极易变异,因此人可多次患流感。流感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唾液、痰液污染的餐具等物品传播。

症状:与普通感冒不同的是,流感出现的打喷嚏、流鼻涕、咽喉痛等呼吸道症状比较轻微,而发热、乏力、肌肉疼痛等全身症状明显。发热高达39-40℃。伴有寒战、头痛,少数人会出现恶心、食欲不振、腹泻、便秘等症状。持续3-4天后逐渐退热,全身症状也随之好转。乏力可持续1-2周。

预防与护理:患流感后多数情况下经简单的对症治疗和休息即可恢复,少数体质差、有慢性疾病的患者病情可能加重。治疗流行性感冒,早期主要是对症治疗,抗病毒药物可减少病情加重;注意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在流感流行期,若患者出现高热且全身症状加重时,需及时到发热门诊就诊。

流感病毒极易传播,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流感流行季节要避免人群聚集,必要时应加以防护;在家里护理病人时应注意适时调节室内空气,保持空气清新;尽可能不带病坚持工作或学习,避免将病毒传给他人。

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发热、全身红色斑丘疹、耳后枕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病情较轻,预后良好。孕妇在怀孕早期感染风疹,易引起胎儿先天性畸形。

症状:风疹多在冬春季发病,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和经胎盘传给胎儿,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也可传染。风疹的潜伏期一般为4~21天。病人、无症状带毒者和先天性风疹患者都是本病的传播源,一般人群均易感,特别是孕妇,如在妊娠早期患风疹,风疹病毒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新生儿可患先天性心脏畸形、白内障、耳聋、发育障碍等,称为先天性风疹或先天性风疹综合症。

预防与护理:预防风疹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含风疹成分疫苗。冬春季节,家长尽量少带儿童去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患儿接触。学校及幼托机构应加强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出现皮疹与发热时应及时就医。疫情发生期间应加强晨检,停收新生。育龄妇女最好接种一剂次含风疹成分疫苗(如麻风腮疫苗),以避免感染该病。值得注意的是,接种含风疹疫苗至少三个月后才能怀孕。

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冬春两季多发,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和直接接触疱疹的疱浆而传染,传染性很强。患病以学龄前儿童多见,在幼儿园、小学中易造成暴发。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也可在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

症状:患者感染水痘后病情一般比较缓和,很少出现并发症,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常可在7-10天内自然痊愈。但要精心护理,以防止感染。发热出疹期要卧床休息,嘱患者多喝水,多食用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水果、蔬菜等,忌吃辛辣鱼虾等食物;尽量不要吹风;注意衣物和用具的清洁消毒,讲究卫生。居室经常通风,温湿度要适宜。剪短指甲,避免小孩抓伤皮疹而引起感染。

预防与护理:水痘的预防方法主要是接种水痘疫苗,水痘疫苗并不是国家免疫规划内的疫苗,因此接种此类疫苗需要收费。家长可结合孩子身体状况和家庭经济条件自行选择。

有哪些疫苗可以预防上述疾病?

按照全省儿童免疫程序,儿童在8月龄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在18-24月龄接种1剂次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将能有效预防感染麻疹、风疹和腮腺炎疾病;儿童在6-18月龄接种2剂次A群流脑疫苗,在3周岁、6周岁分别接种1剂次A+C群流脑疫苗,将能有效避免感染流脑疾病。

以上疫苗都是免费的,家长可查看一下孩子的预防接种证,看是否都已接种。如果有部分剂次未接种的话,可带上接种证到就近的卫生院或预防接种点接种。

需要说明的是,非本地的流动儿童,也可到所在地的就近卫生院或预防接种点接种,都是免费的。

流感疫苗和水痘疫苗目前是收费的,家长们可以自行选择。当然,疫苗也不是万能的,没有任何一种疫苗能够100%预防疾病。最主要是要适量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

学校传染病预防晨(午)检制度 篇9

1、严格遵守《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卫生法律法规,认真做好学校学生晨检、午检工作。

2、晨检、午检工作由学校校医室罗向荣老师、班主任和值日教师密切配合。坚持每日晨检、午检,防止患病学生进入学校,保证集体儿童身体健康。

3、晨检、午检时间为早晨8:00及中午2:30,由各班班主任负责对本班在校学生进行检查。

4、晨检、午检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

摸:感觉学生有无发热现象,可疑者测量体温;

看:观察学生面色等精神状态,传染病的早期表现,咽部、皮肤有无皮疹等; 问:在家饮食、睡眠、大小便、有无咳嗽、腹泻等症状;

查:根据传染病流行情况对易感儿童进行检查,同时检查有无可能造成外伤的物品、器械携带入校。

5、晨检、午检人员发现有疑似患病人员,应立即向学校卫生员或校领导报告,学校卫生员或校领导经过复检决定是否允许可疑者入校。

6、晨检、午检中发现传染病患儿或可疑者,应拒绝其入校,由家长带到医院去确诊,或留隔离室观察。对一般小伤病,可不予限制儿童活动,对确诊为传染病患儿的所在班级,应进行医学性检疫和消毒处理。

7、晨检、午检后,学校卫生员应将晨检、午检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登记,并关注当日情况,如有异常情况,通知家长带患儿去医院诊治。

8、是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在治愈或排除前一律停课,不得来校。学生因传染病停学者痊愈后要出示医院相关证明并经学校同意方可回校学习。

9、学校校医室负责每天晨检、午检记录的汇总工作。校长负责每天晨检、午检汇总记录的检查工作,每周检查一次,传染病流行期间,每天检查一次。

传染病预防与管理制度 篇10

一、信息联络小组:

负责人:政教处主任

收集人: 团委

信息联络员:各班班主任各班班长

二、信息联络制度:

1、各信息联络员要及时如实地搜集本班的情况。

2、每天早上8:10—8:40负责信息班主任汇报本班情况。

3、学校的的各信息联络员为本班信息联络负责人,责任到人。

4、各班对本班工作开展情况要如实记录。

5、信息联络员要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对任何异常情况都不能忽视,要及时上报。

三、信息报送制度:

1、建立健全学校家庭、所在班级和学校互相联通的信息报告网络。按照“学校预防工作方案”和“晨检工作制度”要求的内容和项目,一是学生家庭与防疫站对应;二是成立班级信息联络小组,使学

生与班主任,班主任与学校对应;以保证预防工作信息畅通。

2、坚持每天早上8:10—8:40进行晨检且及时向学校报告(包括零报告)制度。

3、及时传递、下达国家各级部门关于预防传染病的会议和文件精神,以及预防的知识、措施、方法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篇11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30-0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大都是与职业、环境、生活与行为方式等因素有关,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分析研究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和控制策略。

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疾病,以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我国曾在1997年做过死因顺位统计,发现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是死因的三巨头,占62.11%[1]。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和行为方式有所变化,老龄人口也逐渐增多,我国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越发严重,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 预防和控制策略

2.1实施综合干预

根據资料记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因素与人口年龄、生活方式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有关,而生活方式是起关键性的决定因素,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实施综合干预来控制[2]。饮食上,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合理膳食,控制脂肪、糖分和盐分的摄入量,不酗酒,降低酒精中毒和酒精对身体健康的各种影响;积极开发关于食品和营养的政策和行动方案,强调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给人们提供正确、均衡的信息,提高人们在饮食上的健康意识。运动方面,在休闲区域或者社区设立相关的体育运动设施,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鼓励人们坚持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对抗疾病的能力,形成规律的生活方式。

2.2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载体,以人群健康为中心,以降低危险因素为目的,建立起社区医生和居民之间长期、稳定的健康服务关系,鼓励病人积极参与,支持病人的自我管理,定期对病人进行随访,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宣传健康知识,提高居民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同时,通过社区服务可以全面及时的掌握居民的身体状况,及早发现病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与康复, 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生存质量。

2.3加大经费投入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潜在的危险因素也隐藏在卫生部门以外,涉及到农业、交通、贸易、教育等方面,需要各部门综合作用,并在政府的领导下密切协同作战,建立一套完善的内外协作机制,有效保障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正常运行[3]。同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更需要充足的资金给予保障,政府应该加大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给予专项拨款,并在社会上倡导各界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的支援,想方设法从多方面筹措资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企业、个人、慈善机构等其他多渠道募集为补充的多元化筹资模式,从而保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开展的经费,完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健康教育,确保人们得到更好的保健服务,降低人们的医疗费用。

2.4培养专业防治人才

我国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起步较晚,相对的专业人才非常紧缺,为了增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必须加大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各相关部门应该定期开展专业培训,确保从业人员及时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展趋势、最新防治知识以及最新的预防和控制策略等;社区服务队伍也必须经常参加学习培训,提高预防保健常识,力争给社区居民提供集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全科医疗服务,全面掌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演变趋势。

2.5加强实时监测

通过监测可以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量化和动态跟踪,从而为制订国家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监测和评估系统,通过监测和评估,了解由早死和残疾造成的疾病负担以及疾病危险因素,进而采用生命全过程措施,有效预防疾病、促进健康[4]。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实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干预, 尽量争取公共政策的支持,加大经费的投入,以卫生部门为主协调各部门共同努力, 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大力宣传防病知识, 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降低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 才能达到有效预防与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刻不容缓[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3(06):78-79.

[2] 孙玉莲.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1,5(16):88-89.

[3] 姜宏娜,姜宏伟,康莹辉,徐冬梅,李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预防与管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1,2(26):93-94.

上一篇:管理咨询所需资料清单下一篇:绑腿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