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身体哲学思想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王夫之的身体哲学思想(精选6篇)

王夫之的身体哲学思想 篇1

王夫之的身体哲学思想

摘要:王夫之乃中国古代身体哲学思想的集其大成者.这种集其大成,表现为他通过对道进行了一种现象学和实践论的还原,使作为宇宙本体的身体在中国哲学视域里得以真正彰显;表现为他通过向这种本体论身体的回归,使阴阳概念所固有的`男女性质得以生动体现;还表现为随着对身体及其两性的肯定,在其学说里一种生命化的时间的推出成为理论之必然.凡此种种,都使王夫之学说以其鲜明的身体哲学特色迥异于先前宋明的心体哲学.故王夫之哲学的推出,既是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理学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彻底纠拨,又实开回归中国古老的身道传统的明清后理学思潮之先河. 作者: 张再林 Author: ZHANG Zai-lin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期 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CSSCI Journal: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7(1) 分类号: B249.2 关键词: 王夫之 身体哲学 道 阴阳 时间 机标分类号: B24 D64 机标关键词: 身体哲学思想Wang Fuzhi中国哲学特色哲学视域宇宙本体阴阳概念学说唯心主义统治地位理学回归现象学实践论生命化本体论思潮女性明清 基金项目:

王夫之的身体哲学思想 篇2

关键词:王夫之,教育方法,“因人而进”,“施之有序”,学思“相资以为功”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出身于一个正趋没落的知识分子家庭。晚年隐居在石船山,故后人称其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一生著作极多,计有100余种、400多卷、800多万字,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中主要涉及到哲学、教育的著作有《周易外传》、《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等,比较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有《太甲二》、《书院》、《学记》等,王夫之在这些著作中提出了不少闪烁真理光辉的教育教学见解。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自勉,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对教育理论进行了诸多创新。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育是一国之根本,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王夫之教育思想,以求对如今之教育有更好的历史借鉴。关于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主要有教育作用、教育过程、教育方法等,本文主要谈王夫之的教育方法的思想内容。

1“因人而进”

在王夫之长达40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他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要有针对性地施教,因为每位学生的个性不同,他们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就素质而言,学生有敏有钝,有刚有柔;就志向而言,学生有大有小;就德行而言,学生有优有劣;就知识而言,学生有多有少。他说:“君子之教因人而进之,有不齐之训焉。”[1]如果不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一概而教,将会影响教学效果,难以成功。正因为要“因人而进”,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他又说:“顺其所易,矫其所难,成其美,变其恶,教非一也,理一也,从人者异耳。”[2]即因人而异施教的道理只有一个,但是具体的教法却是各种各样,只要切实做到这一点,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他还说“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由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3]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必须要熟悉、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德性的长处加以引导,其不好的德性加以纠正。因材施教是我国重要的教育遗产,历代教育家对其都很重视,王夫之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因材施教又有所发展,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这份遗产。[4]在现代的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平时考查学生的品质、询问他的志向、观察他的行为等途径来了解学生的特点,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施教,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

2“施之有序”

王夫之认为,事和理都有序,人的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因而教学也应该顺序进行,即所谓的“施之有序”。他认为教学不但要有程序和步骤,而且还要有毅力和恒心。因为每一科学科知识都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和规律,只有掌握其规律,学生才更有信心去学,更有兴趣去专研,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王夫之把“立教为序”分为五个阶段,就是“始教之以粗小之事,继教之以精大之事,继教以精大之理,乃使具知粗小之理,而终以大小精粗理之合一”。[5]具体地说,这五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分别为:第一阶段是教学如洒扫、应对等粗小之事;第二阶段是教学如洒扫、应对等粗小之理;第三阶段是教学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精大之事;第四阶段是教学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精大之理;第五阶段是教学大小精粗之理的综合和统一。很明显,他强调在学习上,也应该如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前后贯通,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3 学思“相资以为功”

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学与思结合的思想,王夫之很显然是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他认为人们获得知识有两条途径,即学与思。他说:“学则不持己之聪明,而一唯先觉之是效,思则不循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之灵。……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俞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6]他主张必须虚心学习,要尽量汲取前人的成就,来丰富自己的学识;思则要敢于打破古人的墨守成规,勇于独立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生的知识面越广,思考就越深,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就越强。思考时产生的疑问,必定会促使人们去解决疑问,这会促使人们更加勤奋的学习。学与思不可分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与思的结合。

综上所述,王夫之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以上几个方面只是窥得其冰山一角。但他的教育思想都是前人所无法比拟的,他在教学方法上提出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有很多启迪意义。为此,我们要善于总结和继承这份历史文化遗产,使之更好地为今天的教育事业提供良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四书训义,(卷十).

[2]张子正蒙注,(中正篇).

[3]四书训义,(卷十).

[4]许淼,浅谈王夫之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化教育的启示.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2):第144-146页.

[5]读四书大全说,(卷七).

浅谈王夫之美学思想 篇3

关键词:王夫之 美学思想

王夫之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夫之的美学思想不仅自成体系,而且还在其自成体系的过程中,实现对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王夫之的美学思想体系又在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中处于一个关键性的节点上,即他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探究王夫之的美学思想及核心内容既是了解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核心内涵的基础,又是了解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历程的关键。

一. 王夫之美学思想的艺术渊源

关于王夫之美学思想艺术渊源的探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而这些争议颇多的研究与阐释中,下边这则论述颇具代表性。因为它不仅是对过去王夫之美学思想渊源思想研究的归纳与总结,而且也是基于对王夫之美学思想体系重新审视的基础上,经过科学分析而得出的客观结论。其阐释原文如下:过去的学者往往以工夫之的诗论为限来概括他的美学体系,这是不妥当的。只有将王夫之的主要美学思想放在中国古代美学传统的大背景下来考察,才能见出其真正的美学思想体系。我认为王夫之吸收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精华,又批判地继承了道家和佛教的美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易简、现量等美学观念,并将它们辩证地结合于其诗论、乐论和审美教育论当中,形成了一个充满辩证精神的严整的美学体系。这是一段关于王夫之美学研究的综合性论述,但在这综合性的论述中首先对其艺术渊源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即王夫之美学思想的艺术来源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和佛教美学思想。这也就是说,王夫之美学思想的基础具有多维性的特点,而对这多维的理论基础,王夫之先生进行了批判性地继承。在其美学思想体系中,无论是儒家的美学观念,还是佛教、道家的美学思想,他都是在重新审视的基础上进行的批判性继承,因而,这样的继承才能重新形成一个新美学体系,即王夫之美学体系。

二. 王夫之美学思想的核心内涵

王夫之在论及“美”的时候曾经有一段这样的经典阐释:天地之生,莫贵于人也;人之

生也,莫贵十神矣。神者,何也?天地之所致美者,百物之精,文章之色,休嘉之气,两间之美也。函美以生,天地之美藏焉。天致美于百物而为精,致美于人而为神,一而已矣,求之者以其类,发之者以其物。是故精生神而神盛焉,神盛于躬而神明通焉,神明通而鬼神交焉。匪养弗盛也,非盛弗交也。君子所以多取百物之精以充其气,发其盛而不惭也。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王夫之非常注意对美的系统性研究。首先,在美学的系统之中,自然界的美、人自身的美以及各种事物之美共同形成了美学体系。在他看来,自然美的核心在于“精”,人自身之美在于“神”,万事万物之美不外乎是精、神、气、色等的体现。从另一个层面分析,这里提到了“精”也好,“神”也罢,就连后边的“气”与“色”都是其“美”这个大系统之下的子系统。其次,系统论观点的美学使王夫之非常关注对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即其它研究者所谓的“普遍联系”。众所周知,哲学上“普遍联系”的观点仅仅是强调事物之间存在联系的特点,而没有涉及到对这些具有联系的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而系统论则不同,它不仅关注各子系统的构成,而且还运用“整体大于部分”的观点分析这些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正如选文中提到的“是故精生神而神盛焉,神盛于躬而神明通焉”一样。再次,王夫之认为“美”是外在形式与内在内容的和谐统一。在传统的美学研究中,有人认“美”是事物外在形式的表现,也有人认为“美”是内在精神的本质。而王夫之则认为所谓的“美”是外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因此,他说:“绘非异色,则文不足以宣。故礼以人之情而著其美。酌其事之异而损余补不足也。

因此说,王夫之的美学内涵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系统论的美学观,辩证分析的美学源,相互作用的美学构成。

三. 王夫之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

正是因为王夫之在其美学研究中坚持了系统论的思想,所以其美学研究自成体系。首先,王夫之的美学研究体系。一个系统性的美学研究,既应该涉及到研究对象的艺术渊源,又要涉及到研究理论体系的更新与发展。在王夫之的美学研究中,他既论述了“美”的产生问题,又涉及到了“美”的表现问题。例如上边提到了自然之美在于“精”,人自身之美在于“神”,而且通过这些“美”的外在表现又探究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即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所以他才会说“君子所以多取百物之精以充其气”。其次,王夫之的美学内涵体系。王夫之的美学内涵体系是研究王夫之美学的关键所在。王夫之的美学包括人性美学,音乐美学,还有审美教育。在王夫之的研究中,他不仅结合传统的美学研究,深入地探讨美学的基本问题,而且也结合相关的研究结论分析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例如,审美教育问题。众所周知,审美教育不仅是发现美的前提,而且也是创造美的关键。只有当每一个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去自觉地创造美。而对于前者而言,要想使众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审美教育。因此,在王夫之的研究中,他不仅关注美学的相关理论问题,而且也积极地探讨审美教育的具体实践。

再次,王夫之的美学应用体系。美学应用体系作为王夫之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它不仅是其美学理论的实践过程,而且也是其通过实践丰富自己美学理论的过程。在其美学应用的过程中,王夫之结合音乐实践,不仅批评了“声无哀乐”的偏颇,而且也详细地分析了音乐美学的作用与功能。在王夫之审美教育的实践中,他不仅详细地阐释自己对审美教育的目的理解,而且也结合自己对审美教育实践的反思,详细地分析了审美教育的方法问题。尤其是其继承儒家美学方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美学教育方法。他说“艺者可以资道之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美学的教育实践中,既要坚持传统的“道”,又要辅以“艺”。只有在“道”与“艺”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审美教育。

四.王夫之美学思想的研究现状

王夫之的美学思想研究还要关注最后一个问题,即王夫之美学思想的研究现状。对于现状的关注,既可以发现其研究中的不足,又可以获得其研究的最新成果。目前王夫之美学思想的研究,在宏观的层面上,缺乏系统性阐释;在微观的层面上,缺乏对其美学教育的研究。因为,宏观的阐释可以使读者明确其美学思想体系的构成,微观层面上对其美学教育的研究,可以发现其美学教育方法给予当代审美教育的启示。

总之,王夫之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任何一位关注美学的研究者都应该系统性地审视其美学思想的构成及其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挖掘出王夫之美学的艺术价值。

论王夫之唐诗评选的选评思想 篇4

关键词:王夫之;唐诗评选;选评思想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647104-0119-02 《唐诗评选》作为王夫之诗体选评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明清两代凸显卓尔不群之势。其选诗标准包括重情和贵平两个主要方面,其中,情主诗歌之本质特征,平主诗歌之表现方式,二者相互结合,构成了《唐诗评选》的主要诗学思想。

情感,是王夫之于诗歌的基本要求。诗歌创作经由唐诗的巅峰状态发展至宋明以来,多有偏颇之处。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情感为其主要特征,不能以学理来代替情感,更不能以其他文体或学问来代替诗歌。“文章之道,自各有宜”(评高适《自蓟北归》)。[1](P125)“陶冶性情,别有风旨,不可以典册、简牍、训诂之学与焉也”。[2](P807)“诗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性中尽有天德、王道、事功、节义、礼乐、文章,却分派与《易》、《书》、《礼》、《春秋》去,彼不能代《诗》而言性情,《诗》亦不能代彼也。决破此疆界,自杜甫始。梏桎人情,以掩性之光辉;风雅罪魁,非杜其谁耶?”[3](P1441)王夫之对于模糊诗歌与史书的“诗史”类作品不甚推崇,在《唐诗评选》中尤为可见。

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学理论中言志缘情的优良传统,提出要由“心之原声”[4](P817)发言而为诗:“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5](P654)情感与诗歌密不可分:“文生于情,情深者文自不浅”(评张巡《闻笛》);“情深文明”(评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然非一切情感皆可入诗。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作为一位杰出的爱国思想家,王夫之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诗人感情注入作品后,应该具有“动人兴观群怨”的作用,同时这四者应该是紧密相联、互相补充的整体,“摄兴观群怨于一炉”(评杜甫《野望》)。

促成诗歌起到“兴观群怨”作用的情感在注入文字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两重关系:一为情与景,二为情与声。对于诗歌情景关系,王夫之认为“莫非情者,更不可作景语”。情与景之间不能“彼疆此界”(评丁仙芝《渡扬子江》)般生硬相连,只有坚守“即景含情”(评柳宗元《杨白花》),“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评岑参《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薄》),“意志而言随”,方能达到妙合无垠、浑然一体的上上之境。对于情与声,王夫之强调音乐带给诗歌的美感作用,希望感情与声律呼应相生,诗歌声律与诗人内心情感律动有机协调。《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卷二有云:“《乐记》云:‘凡音之起,从心生也’。固当以穆耳协心为音律之准。”[4](P825)王夫之对李白《苏武》一诗评价道:“于唱叹写神理,听闻者之生其哀乐。”对于那些脱离诗情而株守声律、徒有声腔空架的作品,则甚为排斥,“诗固不可以律度拘”,认为“声律拘忌,摆脱殆尽,才是诗人举止”。[3](P1535)二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多次强调钟嵘“以平为贵”的思想主张:“钟嵘论诗,宝一‘平’字”(评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钟嵘言诗以平为贵,如此亦无崎岖i确之态”(评赵嘏《九日陪越州元相宴龟山寺》)。王夫之由此尊崇的“贵平”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多选择诗歌风格平正典丽的诗人,如初唐台阁体诗人杜审言、沈缙凇⑺沃问等。对于诗歌创作风格复杂多样的诗人来说,王夫之多着眼于其具有“平”之特征的作品,忽略或贬斥非“平”之作,如评论陈子昂《万州晓发放舟乘涨还寄蜀中亲朋》为“自有蕴藉,有风韵,与王昌龄、刘慎虚一派诡放蛴镡兑臁,再如评杜甫《无家别》为“《三别》皆一直下,唯此尤为平静”。

而对于那些追求“崎岖i确”、“不平则鸣”的`诗人,则给于毫不留情的批判:“晚唐即极雕琢,必不能及初唐之体物,如‘日气含残雨’,尽贾岛推敲,何曾道得?”(评杜审言《夏日过郑七山斋》)其次,情感平和含蓄,雅致温润。王夫之对于陈子昂、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着意怨愤讽刺、慷慨淋漓的作品评价甚低,如评宋之问《发端州初入西江》为“密润纯净,犹有典型,贤于陈子昂敖辟远矣”,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被评为“定是风雅一厄”的“败笔”(评杜甫《后出塞二首》),即有尚求平雅的因素在内。

第三,崇尚诗歌谋篇布局顺势而然,纡徐舒缓。如评张若虚名篇《春江花月夜》时亦有言:“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尔成章,令浅人言格局、言提唱、言关锁者,总无下口分在。”评李白《乌夜啼》:“直叙中自声色有余。”评杨巨源《长安春游》:“只平叙去可以广通诸情。”对于那些一味讲究谋篇布局、重视起承转合、工于字句、忽视诗歌真性情之作,尤其是近体诗,则颇有微词。

王夫之熔铸于《唐诗评选》中的选诗标准,亦表现于其对古近体诗的态度方面。

有唐一代,近体诗逐渐取代古体诗的创作规模,锋芒毕露,蔚为风气。大体而言,明清两代的唐诗选本也多选近体诗,符合唐诗的创作情况。根据《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的考证和统计,明人编选唐诗选本近二百五十部,除去部分已经亡佚或虽存在但不可祥考的之外,辑选古体诗的仅有二十余部,且大多同时选入大量的近体诗作;而专选近体诗的则有五十余部,比例相当失衡。而根据笔者的统计,《唐诗评选》总计选录147位诗人的558首诗,其中卷一为乐府歌行,共有27位诗人的74首诗;卷二为五言古诗,共有34位诗人的107首诗;卷三为五言律诗,共有65人的148首诗,附五言排律,共有20位诗人的36首诗;卷四为七言律诗,共有69位诗人的193首诗。所选古体诗的比例占了三分之一,远远高于有唐一代古体诗创作的整体规模,究其原因,恐和其主张“情深文明”和“以平为贵”的选录标准不无关联。王夫之曾言:“以古诗为近体者,唯太白间能之,尚有未纯处。至用修而水乳妙合,即谓之千古第一诗人可也”。[3](P1402)在王夫之看来,能够继承古诗遗风,妙用古体入近体,达到自然浑如的境界,便可视为“千古第一诗人”,可见古体诗在王夫之心目中地位之重要。

古诗之中,王夫之于《古诗十九首》更为推崇。“平之一言,乃五言至极处。”[3](P1248)在王夫之看来,古诗之极致在于以平为美,而古诗之极品正是在于《古诗十九首》。《唐诗评选》中多次谈到《古诗十九首》对后世诗歌的积极影响。如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太白诗自《十九首》来,颢诗则纯为唐音矣”;评储光熙《采菱词》:“乃其昭质敷文之妙,俱自《西京》、《十九首》来,是以绝伦”;评韦应物《效陶彭泽体》:“题云‘效陶’,则韦所效陶者此耳,韦他诗多从二张来,乃心直在《十九首》间”,此等多寻常可见。其他诸如称颂《诗经》风雅者亦不在少数。如评元结《去乡悲》:“次山诗唯此不愧风雅。”评王维《出塞作》:“自然缜密之作,含义无尽,端自《三百篇》来,次亦不失《十九首》。”由此,王夫之于唐代诗歌,更为看重初唐之作,一反明代“诗必盛唐”的思想风潮。“永物诗亦作比兴……中晚人学此者愈劳梦想,体物语分巧化工至初唐而止,嗣后不复有继者”(评沈缙凇逗驮舍人万顷临池玩月戏为新体》),“晚唐即极雕琢,必不能及初唐之体物,如‘日气含残雨’,尽贾岛推敲,何曾道得?”(评杜审言《夏日过郑七山斋》)。据统计,《唐诗评选》中除所选七律篇目于初、盛、中、晚大体平均之外,其他各体都有重初唐、略晚

王夫之:更漏子・本意 篇5

作者:王夫之

原文:

斜月横,疏星炯。

不道秋宵真永。

声缓缓,滴泠泠。

双眸未易扃。

霜叶坠,幽虫絮,

薄酒何曾得醉。

天下事,少年心。

分明点点深。

注释:

1、炯:明亮。

2、永:漫长。

3、滴泠泠:指漏壶滴水之声。

4、扁:闭上,合上。

5、扃:门上钮环,喻闭门,引申为闭眼。

赏析:

李贽与王夫之理欲观之比较 篇6

李贽与王夫之理欲观之比较

首先从三个方面来比较李贽和王夫之在利欲观上的不同;其次,从社会立场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两方面来分析二人在理欲观上产生深刻分歧的原因.

作 者:陈俊亮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科技创业月刊 英文刊名: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 年,卷(期): “”(11) 分类号:B2 关键词:李贽   王夫之   理欲观  

上一篇:童心去哪儿作文下一篇:《牛郎织女》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