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一堂课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六年级第一堂课(精选14篇)

六年级第一堂课 篇1

教学过程:

1、自我介绍。教师先自我介绍,然后学生依次站起来报下姓名或简要介绍自己。

2、学生介绍小学里美术课的内容。

教师问:小学里的美术课上过哪些内容,你最喜欢、印象深刻的是哪些内容?

3、组织学生填调查表。

4、教师对学生提新学期要求。

(1)纪律遵守课堂纪律,不做与本堂课无关的事情,该安静的时候要安静,该活跃的时候要活跃。

(2)作业按时认真完成作业,开动脑筋,发挥创意,鼓励原创,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创作出独特的有个性的作品。每星期一次作业,课堂上完不成课余时间完成。每次没有按时交或不交要记下名字,期终成绩上扣分。作业注意保存,比较满意的作品可以进行装裱、装框、展示。

六年级第一堂课 篇2

新的一个学期到了, 每个学生心中不免充满了希望。新书发下来, 他们首先就会去翻翻每一本书。就象我一样, 当他们拿到第五版《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后去随意看看, 总是会先被书中一些阅读资料所吸引, 里面讲述的是一些具体的有关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际应用的例子。

所谓“教育不是把一桶水注满而是点燃一堆火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何从第一堂开始就让学生对这门枯燥的课程产生兴趣而不是畏难思想呢?我认为就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 不搞一言堂, 用生产实例为导引, 以学生分析讨论自主学习为主, 关键知识点上老师引导和总结, 从来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

人类的发展史可以看成是一部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从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到现在的人工合成复合材料时代, 第一次材料的发展都带来了社会的高度文明和进步, 同样地,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而金属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之中, 作为未来的机械行业的技术工人, 从手中的工具到加工的零件, 每天都要与各种各样的金属材料打交道, 我们的学生学好《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是我大学所学的专业, 这门课程既有很强的实践性, 另一方面, 由于金属材料的种类繁多, 其性能又千变万化, 记忆的东西很多, 学习起来枯燥, 有一定的难度。我想第一堂课必须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不仅仅要把绪论里的知识给学生作一个介绍, 还要把一些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例子来阐述这门课的重要性, 并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学习方法。为此, 上课之前, 我去查了一些有关实例, 充分做好准备, 并满怀希望地跟我的学生见面了。

进到一间新的课室, 课堂里有稍许的不平静。“同学们, 有谁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 下面愣了有一秒钟, 然后开始热闹起来, 有人开始说:“看过。”甚至有人开始讨论情节, 有个别学生哼出那首旋律优美的主题曲。我笑了笑:“同学们, 那部电影一定有些同学看过了, 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不过, 那个故事可能是虚构的, 但那个背景却是真实的。”学生们安静下来, “也就是说, 世界上真的有过一艘豪轮叫做泰坦尼克号, 它的设计者和拥有者宣称这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豪轮, 可是, 它也真的沉没了, 而且就在几个小时之内, 为什么?”。学生们开始很认真地思考, 有学生反应比较快:“老师, 你上金材课, 一定是因为材料的原因。”我说:“它为什么号称永不沉没啊, 因为它用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钢材, 它的设计也有独特之处呢。”, 然后, 我在黑板上写下了1、材料2、设计。开始给他们分析它的沉没原因:在炼钢时加入了大量的硫化物, 使钢材的脆性增大, 当船体受到冰山冲击时断裂而不是弯曲是泰坦尼克号沉没的主要原因之一。分析结束后, 我问大家有什么感受, 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选材不当, 可能使材料达不到所需的使用性能;选材不当, 也可能使生产的产品缺乏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因此,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有关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都应该要掌握和熟练应用的。

至于如何学好这门课的问题, 我认为有些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来回答:有些说学生要认真听课, 该做笔记的地方要做好笔记, 该记住的要自己去记忆, 还有学生说要按时完成作业等, 也有学生说不懂要问, 我告诉学生还要学会自己去思考, 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分析新的问题。要善于发现、利用知识的规律性和联系。

然后放多媒体课件, 图上出现了钢件、铜件及铝合金件, 再出一帧红宝石、绿宝石、黄宝石, 留下问题学生讨论:它们的性能相同吗?成分相同吗?再来一个实验:钢丝加热后空冷与水冷, 问题:不同的冷却方式后这两根钢丝的性能一样吗?学生在下面讨论得热火朝天,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金三角, 分别写上“成分”、“工艺”、和“组织结构”, 在组织结构的下方再引出一条线, 指向“性能”。找表现最活跃的学生回答了这些问题后, 老师再给学生解释我们这门课就是讲述金属材料的成分、热处理工艺、组织结构与金属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就是:成分控制组织, 工艺影响组织, 而组织决定其性能。或者说改变成分或热处理工艺可以改变材料的内部组织结构, 而组织结构的改变会带来性能的变化。由此展开介绍这门课程的一些主要内容及编写章节的顺序也是按这个规律来的, 而这些就完全可以让学生来把这些章节按这所属范畴分成这四类了, 也由此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有些学生总是在期末的时候对我说:“老师, 你教的都是比较难的课程”。专业基础课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由于初次面对从纯理论学习到实践与理论课程结合的转换有些不适应, 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消除学生的畏难思想, 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便显得十分重要。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抽象的知识缺乏足够的学习承受力, 我们就可以多从具体的实例出发引出知识点, 如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事例, 学生实习时常用的工件、刀具材料及加工案例, 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让学生自己找到书中关键知识来分析, 鼓励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就是非常可行的方法。

摘要:《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从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又直接为生产服务的专业基础课, 机械专业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 由于该课程涉及到专业术语、概念多且抽象, 知识理论性强, 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本文强调应采取创新多样教学方法, 从第一堂开始, 用生产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为主, 老师总结完善为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年龄特点, 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力性, 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空间, 促进理论概念的理解, 使学生难以学习基础课变成容易理解并培养扩展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

关键词: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第一堂课,活跃

参考文献

[1]《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1年

[2]吴诚, 用生动的教学转化枯燥的课堂.江苏, 无锡技师学院学报, 2008年

[3]曹景竹, 李平, 高职院校“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 中国电力教育, 2008年

大学第一堂课得知…… 篇3

困惑关键词:大学教育 自我

提问者:顾江帆

上海外国语大学

吴晓波先生您好!

我学习的专业是工商管理,可能我也是现在为数不算多的、对自己专业十分感兴趣的学生。但是总体来讲,我对于学习考试方式和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反感,似乎这些教育没能启迪我们的心智,反而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无法满足我们对知识的渴求。

我们大学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高中时,我们很努力学习,对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即便如此,对于考试依旧心里没底;可是到了大学,即使整个学期没有好好学习,只要考前突击看书,依旧可以获得很好的成绩。这个现实让我们感到既幸运又无奈。毕竟,我们是来接受高等教育的,如果本该用一个学期消化吸收的知识在一周内自学就可以学会,那么,大学的教育似乎就失去其意义,或者说不配被称为高等教育。

面对这种尴尬,需要反思的不仅是我们,还应该包括老师,他们总是跟我们说,其实大学学习的很多内容到了社会上是没用的,甚至你以后一生可能都用不到,比如微积分、经济学等等。我们所要学习的,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一种思维,学习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些才是让一个人受益终生的财富。

我同意这样的观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觉得我们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如今我已经大二,可是对于当初所学的很多东西早已忘记,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仿佛也被限制,失去了很多创新能力,失去了敢于思考、无畏的精神。我该怎么办?

顾江帆你好!

你当然不是第一个对大学教育不满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问题是,身处其中的你能怎么办?

办法其实只有两个,一是逃离,坚决地逃离;二是抗争,妥协地抗争。在这封信中,只说第二种办法。

我读大学是24年前的事情了,学的是新闻学,进的是当时中国最好的新闻系之一——复旦大学新闻系。可是当我上第一堂课的时候,老师面无表情地告诉我们两件事:第一,“新闻无学”,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大家的;第二,所有的大学新闻教材已经完全不适应正在巨变中的传媒市场了,也就是说,我教给大家的,只是一堆过时的“手艺”。

当时的我跟现在的你一样,逃无可逃。

关于第一点,老师还是给了一条出路。他说,新闻是一门实践的专业,你只要把三千篇优秀的新闻稿件“肢解”开来,从导语、段落、逻辑到评论,熟能生巧,自然就可以成为一位熟练的“新闻工匠”。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四年里我“肢解”了能够拿到手的数千篇新闻稿件,你一定听过“庖丁解牛”这个故事的,道理同一,这毫无捷径可走。

最糟糕的是第二点,老师手一摊:办法自己找。我的办法是:把自己关进图书馆,然后一排一排地读书。我比你幸运,当时没有互联网,所以不必受“魔兽”的诱惑,我就一排一排地读书,从一楼读到二楼,再从二楼读到三楼,然后读到珍本库。当然我读的都是文史哲类图书,我根本没有想过“读这些书到底有什么用”这类问题,我只是觉得这是惟一比较可靠的办法。要读完那么多的书,同样也毫无捷径可走。

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还自作主张,下了一个决定。我放弃了到报社实习的机会——那关系到毕业的去向,一直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从实习生中招聘记者——而在长江以南的数个省份游走了半年。我在井冈山看到了红军留下来的标语,在贵州看到了三个女儿只有一条裤子的贫苦农家,在湘西看到了沈从文笔下的苗族风情,在广西老山前线看到了猫耳洞里的士兵生活,在刚刚开放的海南岛第一次看到了所谓的“妓女”,她们把五元钱插在劣质的丝袜上四处拉客。那段经历让我目睹了真实的、书本上没有的中国,从此我不再是一个只会幻想的城市青年。

当我走上社会,成为一名职业记者的时候,我一点儿也不抱怨我所受的大学教育。到今天,我同样不抱怨我所在的喧嚣时代。我知道我逃无可逃,只能跟自己死磕。

你所学习的工商管理与我当年所学习的新闻学,有一点非常相似——都是实践性的学术。再好的大学教育能够给你的无非也只是“术”而已,如果老师不能给你,你大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问题仅仅是你是否舍得投入,不计成本地投入。

“抱怨”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青春病,因为你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你因之焦虑,而焦虑一定会发酵出抱怨,抱怨自己的智商、出生的家庭、考上的学校、学科以及所有的一切,这不足为奇,当哪一天,你开始不再抱怨的时候,你就跟青春告别了。问题仅仅在于,你不能只会抱怨,你必须行动。

所以,如果你无法改变“大学教育何去何从”,那就决定自己何去何从吧。

难忘的一堂课六年级作文 篇4

老师迈着轻盈的脚步走进教室,站在讲台前,目光和蔼地扫视了一遍教室,仿佛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加入而感到意外,我们渐渐放下了心。

大家准备就绪,老师坐在电子琴前面,按下电源开关,优美的旋律流淌而出,我们的`心也跟着欢唱起来。复习了几首旧歌之后,老师亲切地说:

“同学们,今天老师教你们唱一首《明日歌》,好不好?”大家都齐声说好。

老师又奏起了音乐,深情地范唱了一遍,然后领着我们一句一句地学。

我们跟着唱过几遍后,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情发生了。

“永梅,请你把‘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句歌词唱一遍。”老师说。

我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心情异常紧张,觉得整个脸都红了。若是往常,和同班同学一起学,带头唱,我一点困难都没有。可是今天,却是唱给一二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听,万一唱不好,多没面子呀!我战战兢兢地站起来,低着头,不敢往前看。但我分明还感觉得到一双双期待的小眼睛投向我,有点手足无措了。老师刚一弹奏,我就唱了起来,可是音律似乎不对,于是赶紧闭口。这时,我感觉丢脸极了,但我又不能放弃。我深深吸了一口气,默默地对自己说:“冷静,冷静,你能行!”

老师重新弹起前奏,我找准乐感,大声唱了起来……唱完后,老师夸奖我唱得不错,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坐了下来。抬眼往前一看,几个一年级的学生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我,我顿时尴尬极了。

老师领着同学们又唱了几遍,我们觉得一二年级有几个同学唱得很不错。当旋律再次响起时,我们几个故意不唱,细细观察。从他们的歌声中,我听辩出雪儿的声音最嘹亮,我都有点甘败下风呢。老师也觉察到了,她和颜悦色地说:“雪儿,请你把‘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这句唱一遍。”雪儿大大方方地站了起来,面对全班同学,响亮地唱了起来。虽说不是很准确,但声音很好听,我感觉她勇敢极了。

六年级有趣的一堂课日记300字 篇5

我发现艺术课的`老师都好幽默,上课都一直搞笑呢,今天上艺术课,班长和老师好像没有告诉我们艺术教室的位置,所以全班只好在教室里等老师过来,过了大概15分钟,老师终于来了,因为浪费了不少时间,老师就决定将他当老师的经历讲一讲,原来老师本来在乡下教书啊!而也还跟蛇做朋友呢讲完老师的经历后,老师就教我们玩一个新奇的游戏,他叫我们说出在浴室里看得到的东西,大家讲了很多,结果老师竟然要我们拿刚刚讲的东西炒菜,并且讲出理由,有个讲马桶刷的,想的脸的发绿了,真是爆笑!

这一堂课真是好玩,没有繁杂的思考问题,也没有听都听不懂的文言文,只有笑倒在地上翻滚的游戏,真让我感受到上课也可以这样。

难忘的的一堂课六年级作文 篇6

这堂课虽然过去了很久,但我仍记忆犹新。

“叮铃铃”,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语文老师走进了教室。

这节课,张老师讲《词两首》。讲完了诗词大意,老师提问:“第一首词《如梦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也太简单了吧,不就是青年时代的李清照,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吗?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老师却不喊举手的同学回答,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坐在教室右侧角落里汪桂坤。汪桂坤有结巴毛病,上课从不举手,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忠实听众。

汪桂坤犹如负了千斤重担,慢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脸庞面向课桌,仿佛课桌上有答案似的:“这……这……篇……篇……”他的声音很轻,一直重复着这两个字,好像打了滑的唱片机。他的脸憋得通红,手紧紧地拧着衣服。

同学们忍不住大笑起来。这夹杂着怜悯和嘲弄的笑声,犹如一块沉重的石板,压在他的背上,压在他的心上。他的`头更低了,几乎靠到了桌面。

讲台前,张老师脸上没有一点笑意,相反还很严肃。好像在无声的批评:“你们这样太无知了,应该学会善待他,体谅他。”大家意识到自己过分了,立刻收敛了笑容,教室里安静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张老师的脸上又现出了和蔼的笑容,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汪桂坤,目光里充满了期待:“汪桂坤,抬起头来,放松,你大胆的回答,答错了,我不会批评你。”

汪桂坤一声不吭,显然,他怕自己的发言再招致大家的哄笑。但张老师并没有放弃,依旧用温和的语气,释放着善意的鼓励和尊重。汪桂坤被打动了,他抬起头来,一字一顿地说全了答案。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张老师的坚持和鼓励,唤醒了汪桂坤沉睡的自信,他接着举了好几次手。

“第一堂课”搭建学生学习的支架 篇7

学期的第一堂课, 正好印证了一句老话,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对我来说, 随着教学的深入, 体会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多。最初, 这句话我多用在教育学生方面, “好的开始, 事半功倍”, 如高中新生入学的前一两个月的学习、生活表现优劣, 多数都能反映出这高中三年的表现, “好的开始才有完美结束”;学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后, 在理论的指导下重新系统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 我发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不仅仅是在对学生教育方面, 对教学方面也同样重要。我认为其重要性表现在, 搭建印随学习支架、兴趣支架、师生交流支架、教师 (榜样) 支架、学习方法的支架。

“支架 (scaffolding) ”原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 用于帮助工人完成“伸手不能及”的工作, 其作用在于“帮助”、“协助”而不是“代替”工人工作。将建构主义的“支架”理论引入教学, 寓指“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 在教师的帮助、指导和支持下, 学生主动地通过同化、顺应、平衡来建构知识和经验, 从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是以学生为中心, 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

一、第一堂课———搭建学生印随学习支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人们头脑中的第一印象———印随学习是感性的, 但是这一感性的东西是人们理性思维的基础, 这种“印随学习”会伴随学生很长一段时间, 甚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如果我们不重视第一堂课, 认为其无足轻重, 其方法、内容都过于理论化, 在考试中并不重要, 那不良的“印随学习”效应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想改变很难。如果我们很重视“第一堂课”精心设计开场, 良好的“印随学习”会一直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如一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 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 第一次地理板图就很像, 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对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教师应该重视第一堂课。在第一堂课中应尽量展示出优雅形象, 幽默的语言, 恰当的教学方法、活动设计, 耐心细致的讲解, 广博的知识, 优美的板书, 极像的版图, 吸引学生, 进而“亲其师, 信其道”。

二、第一堂课———搭建学生学习兴趣支架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兴趣的秘密何在———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 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成就, 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所以, 教师一般会在第一堂课旁征博引很多学生感兴趣的事项。如:网络用语、生活中的趣味地理;有的地理老师通过自己在旅游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与地理教学内容相结合, 和学生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中的生活”, 等等,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兴趣的引领下, 学生就会联系和思考, 这种联系和思考正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便于学生自觉主动建构。第一堂课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据我了解, 有90%的老师都认为学生会自觉地主动建构学期第一堂课, 都认为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 兴趣越浓好奇心越重, 学生学习越投入, 再加上老师的表扬会进一步强化, 学生就有可能把兴趣转化成乐趣, 甚至志趣, 可见第一堂课是学生兴趣的催化剂, 促进兴趣的提升, “乐在其中, 学在其中”。

第一堂课师生之间都很陌生, 该如何在第一堂课激发学生兴趣呢?我认为关注学生的关注是最重要的, 找到师生共鸣的事情、情境, 以生活性、实事性 (新闻性) 、兴趣性 (学生的兴趣点, 而不是教师的兴趣点) , 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了解学生现有认知水平, 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促进教学的不断完善。

三、第一堂课———搭建师生交流的支架

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 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交流, 取长补短的过程。第一堂课是一个平台, 支撑本学期甚至本学年的基础, 这种交流又不同于普通的交往, 而是基于知识、技能、情感方面的交流, 其成长性、知识性、目标性更强。因此, 第一堂课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师生平等交流的环境, 为本学期甚至本学年交流都打下好的基础。学生知道课堂上、课后哪些是该做的必须做的, 哪些是不该做一定不能做的, 在一定的交往度下, 有意识遵循这个规律通过自己独立探究, 师生或生生间的互相合作学习, 有效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和情感心得。如:有的老师第一堂课, 穿一件印有云、雨、雪、闪电图案的T恤, 让学生猜猜老师是教什么的?有的老师穿一件与学生校服一样颜色的衣服, 创造师生平等的情境, 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在开学伊始, 我在上平行班的课时, 由于课时的安排, 有一个班少了一节课, 为了能拉平课时, 我在少一节的班级与学生交流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在其他班45分钟的交流。当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好的效果, 但随着教学的深入, 我发现本班学生与我的交流效果没有其他那几个班级好。

四、第一堂课———搭建教师 (榜样) 支架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修行学习的主动性把握在学生手里, 可教师的引导、指引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 也是教师发挥引领作用的主场地。如, 教师在第一节课的认真态度、准确的判断、幽默的语言、举的新闻实例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建构的合理的学习方法, 取长补短, 把教师当作榜样模仿, 替代学习。再如, 教师基于自己知识背景的实事评说, 这种知识建构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应站在教师或成熟人的高度引导、指点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和保持。最后, 教师在第一节课的严格要求, 上课必备三样 (书、练习、地图册) 都必须准备好, 上课积极发言, 与上课有关的问题可以及时提出及时讨论, 在反思中进步, 在进步中反思, 都对班级学生学习习惯形成起良好的榜样支架作用。

五、第一堂课———搭建学生学习方法的支架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达成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堂课为三维目标的达到创设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教师在第一节旁征博引地举例, 希望学生了解地理学习的内容, 实际上有一举两得的作用:其一, 了解地理学习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看中学, 做中学, 思中学”。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建构有意义的知识, 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事物联系, 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进行内部协商或外部协商, 就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其二, 在科学的引领下,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听见了我忘记了, 我看见了我记住了, 我做了我理解了”。在第一堂课支架下, 经验丰富的同学认识深一些, 理解得多一些, 经验少的同学听到这些只像“过眼烟云”, 听了就忘了, 但不管学生是忘记了还是记住了, 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建构了认知的支架, 为其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建构, 以及其不断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都值得我们重视。

摘要:将“支架”理论引入教学, 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 以学生为中心, 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建构。第一堂课的重要性表现在, 能搭建印随学习支架、兴趣支架、师生交流支架、教师 (榜样支架) 、学习方法的支架。

关键词:第一堂课,地理教学,支架

参考文献

[1]孔得伟.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6.

[2]朱琳琳.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探讨[J].教育导刊, 2004, (10) :4-5.

[3]赵国忠编著.教师最关键的第一堂课[D].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1-2.

[4]刘然等.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和挑战[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8:11.

[5]陈柳红等.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支架”作用[J].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9:7.

[6]刘杰.支架式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 .

豆豆的第一堂感恩课 篇8

我想,豆豆正是开始对小伙伴特别信任的年龄,马克会不会对他的成长不利呢?我是不是应该尽量避免让他们在一起玩?然而,两家住得近,两个孩子常常是招呼不打一声就玩到一起了。就算真把他们分开,也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与其帮他设立一个保护伞,不如教给他解救的办法。

一天,我带豆豆去游乐场玩,在马克的刺激下,豆豆又找我要玩具,我趁机教育道:“豆豆,我们以前约定过,不能随便买玩具,上个月,妈妈刚给你和弟弟买了轨道火车。我们家已经有很多玩具了。我们不能总是看到别人有什么,就要什么。事实上,我们也拥有很多别人没有的东西。”

此时,车外大雨。很多行人冒雨跑过马路,为了能到对面的公交车站避雨。我说:“豆豆,你看,相比起那些没有车的人,我们能舒舒服服地坐在车里,不被雨淋,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豆豆问:“妈妈,那他们是不幸福的吗?”我回答:“幸福,不在于你是否拥有什么东西。幸福的感觉,在你的心里。如果你常常觉得不满足,那你就不容易幸福,如果你停止抱怨,不是总看到自己没有的,而是常常去感恩你所拥有的东西,并去珍惜它,那你就会觉得幸福。”我灵机一动,又对他说:“要不,我们来一起数数,我们已经拥有的幸福吧!”

我说:“我们有一套不大不小的房子,可以在里面吃饭、睡觉。”

豆豆:“我们有一辆车子,下雨的时候不会淋着。”

我说:“我们家有一个大沙发,可以坐在上面看电视。”

豆豆:“我有很多书,都快把书柜装满了。”

我说:“我有很多衣服,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豆豆:“我有轨道火车,我最喜欢的玩具。”他停了一下说:“妈妈,谢谢你。”

我知道,这个细数幸福的游戏开始起效了。我继续跟他说:“我有两个孩子,一个叫豆豆,一个叫小福,我觉得拥有他们是我最幸福的事情。”他乐不可支,也跟着说:“我有爸爸和妈妈,还有弟弟,我觉得我们在一起,最幸福。”我说:“我觉得晚饭过后,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很幸福。”他说:“爸爸妈妈带我和弟弟去公园放风筝,也很幸福。”我说:“我觉得每天有豆豆和小福跟我說‘早上好’和‘晚安’,很幸福。”他说:“妈妈每天给我做早饭,爸爸陪我玩游戏,我觉得很幸福。”我说:“豆豆总是那么体贴妈妈,很小的时候,一听妈妈腰疼,马上就不要妈妈抱,自己下来走,还总是在前面给妈妈开门。”豆豆说:“妈妈有一回感冒了,还带豆豆去上课,妈妈你对我真好。”

……

我一时间说不上话来,没想到,6岁不到的豆豆,还记得几年前的事情。如果不是这次我们一起细数幸福,我还不知道,孩子的心里也拥有这么多幸福的回忆。

我说:“豆豆,现在我们知道了。最幸福的事情并不是房子、车子、衣服、玩具,而是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对不对?爸爸妈妈没法满足你的每一个要求,也不能满足你的每一个要求,因为无论做什么、用什么,都要有度。要不然,就会造成浪费,给家庭带来负担。”

他说:“是的,妈妈,你说得对,以后我不会老想着我自己没有的东西,如果别人有这个,我就想,我有那个。”

尽管他的表达带着稚气,但是我知道他领悟了。我们确实没法给孩子所想要的一切,也没法为孩子阻挡一切外来的诱惑与压力,但是,我们可以教他们拥有一颗坚韧与感恩的心。

这是我教给豆豆的第一堂感恩课。在那个秋季的雨天里,困扰我多时的烦恼,也突然间烟消云散了,我的心如同被雨洗过一般清亮、透彻。与孩子的对话,还让我自己得到了提升。不仅是教育孩子,对于我们自己也是一样。停止抱怨,不要老是想着我们没有的,而是时刻去细数生活中我们已经拥有的幸福,珍惜并感恩。

(林冬冬摘自作者的博客)(责编 子衿)

三年级开学第一课:难忘一堂课 篇9

“铃——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只见王老师左手拿着一个手绢,右手拿着一瓶酒精大步流星地走进了教室。这时我不禁想:“难道老师真能变出一个翅膀翱翔的白鸽来,不可思议!”

实验开始了,老师先像魔术师似的给我们展开手绢看,确定这是一个平常的手绢之后,实验就继续进行了。首先老师把出国手绢浸入水中,然后在拧干了,把酒精均匀的倒在上面,然后用打火机点燃了手绢。只听见“哧”的一声,火苗眨眼间就窜了上来,而且是越烧越旺……

同学们都目不转睛地看着,生怕漏掉这精彩的一幕……

火在我们的视线中慢慢的消失了,实验课结束了。再看看那手绢,居然丝毫无损。同学们的嘴张得比鸭蛋都要大。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老师给手绢施了什么魔法……”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老师看我们一个个迷茫的样子,便为我们指点迷津:原来是因为酒精的浓度低,燃烧时间短,水分蒸发时又带走了一部分热量,达不到手绢的着火点,所以手绢完好无损。

听了老师的解释,我们不禁恍然大悟。

六年级第一堂课 篇10

这节书法课是在工作室拍的,只见长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印泥和印章,陆老师的装备可齐全了,看得我好羡慕。印泥盒十分漂亮,有红的、绿的、黄的、青的盒中的印泥也是各有不同,红、橙、金等,印章根据纸质的颜色来搭配,在书法作品中印章和印泥是非常重要的。

陆老师先介绍了他常用的印泥和新刻的印章,三枚小小的印章上分别刻着雨水、春分和清明,原来老师刻的是节气章。印章上是篆书的写法,形象美观的文字,盖出来的章特别精致。

清明天清地明忆故人是这节课的主题。桌上已备好纸、笔、墨,陆老师教我们写清明二字,分别用了楷书、隶书、篆书、行书和草书。其中讲的最详细的就是隶书和篆书。隶书的横是蚕头燕尾,起笔要圆,收笔要回,下笔要用中锋,才能力透纸背。竖、撇、捺也是一样的写法。隶书是从篆书变化而来的,写起来差不多。篆书比隶书更简单,比如清的三点水就像三条河流。古代的文字有很多不认识,需要字帖临摹。老师还特地推荐了初学者使用兼毫毛笔,还有两款字帖:《王福庵隶书千字文入门》和《邓散木临史晨碑》。

怎样上好高中入学第一堂地理课 篇11

[关键词] 理解性掌握;图文结合;多媒体教学;现代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1-0045-02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地理是一门既可以让学生兴趣盎然,但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结的一门学科,怎样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从高中入学第一堂课做起。怎样才能做好这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从而让学生喜欢以至最终学好地理呢,以下仅我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这就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样提高学生的兴趣?还是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是一门和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我们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地理环境,人类虽然不必依赖自然,可以改造自然,但不能征服自然。我们学习地理,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自然规律,让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有她的因果,即都会有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说明相关自然现象,并能够通过对地理知识学习对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提出相关预警、预报,作好防范准备,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最大限度为人类服务,也能把损失减小到最少,从而起到为人类服务的作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为我们实现这个教学目的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2008年1.25雪灾、5.12地震、南方洪涝,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但人类可以努力把损失降到最小,把真实的事件和学科知识相关联,利用逼真的时事图片,让学生感受强烈时代性、真实性和实用性。比如,5.12地震是震惊世界的自然灾害,灾难发生以后,现场真的是触目惊心,惨不忍睹,那些惊慌失措,撕心裂肺的哭声以视频的方式展示,是非常有震撼力的。紧接学习地震灾害发生的原因、特点,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危害,使得学生理解和接受上顺理成章,再引导学生学习对地震灾害的预警预报,地震发生时逃生的方法等,使学生感受知识的实用性。地理学科的学习本身就是通过学习,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

其次,有意识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即必须要理解性掌握所学知识。

地理学科是人文科学的边缘学科,自然地理要从成因上把握,而人文地理更注意规律的归纳。但总的来说,地理学科的学习,既要有人文地理的感性,又要具备自然地理的理性。而且,自然地理也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地理亦称文科中的理科。对这一点,我感触颇深:在所教的学生中,有一位学生的言论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老师,地理有几本书,我记性好得很,你到时把每本书上属于高考内容要求的都把它勾下来,我最后两个月强攻,保证没问题”。简直就象对待古代的八股文。听到这些话,我感到又好气又好笑。因为当时也是高一刚刚入学,所有的理论说教还为时过早,我只说,你还是边学边看吧。但其实在现行的中学地理学习中,这种偏见恐怕不在少数。地理学科需要灵活性、需要创造性,所有地理原理我们却要从成因上去把握,所有地理规律我们都要认识其本质和来源,知识要从实践中来,同时也要回到实践中去。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更注重的是理解去掌握,这样才知变通。如我们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的地理背景、原因、危害、防治措施,我们就可预见性地对同类问题展开对比分析,找出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了,但是同类问题既有相似又有差异性。如同样是水土流失严重的江南丘陵,从产生的原因上和造成的损失上就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这就是地理学习又一大特点,很强的综合性,但有着更强的地域差异性,那怎样找到这中间的契合点呢,这就是学好地理的关键所在,无论哪个区域的地理环境都是综合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土壤、资源不同要素的配合就会形成不同区域地理特征。例如,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就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东部季风区,地形平坦、降水丰富、水源充足,开发历史早,是主要的农耕区,人口分布是密集,经济最发达;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降水少、水源短缺,以牧业为主,人口相对稀少,经济欠发达;青藏高寒区,则受高寒限制,是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以上各区域无一不体现自然这一内在关联性。只有牢牢抓住人地关系,从成因上去理解其关联性,这才是学地理的关键。也是前面那位学生,在临近高考前我们又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她自己已认识到当时的肤浅,已权当是笑话了。

第三,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图文结合。

地理有“无图不成题”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图文一定结合。在学习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也一定要有一本好的地图册,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工具书。所有的知识都要落实到图上去,即分析某一现象特征时,可以根据该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点,从而推理该地的气候、水文、植被、资源,也就知道这一地理现象所产生的原因背景,要做到既能从地图中读出来,又能够把这些知识还回到地图中去。地图是所有信息的来源,就拿今年的“5.12汶川”大地震来说,当整个中华大地都在摇晃时,我们国家地震局的科学家要在第一时间测出震中在哪里?震级是多少?波及哪些地区?该地的地理环境怎样,为施救提供怎样的条件,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提供决策依据。“5.12汶川”大地震和76年的唐山大地震相比,此次地震破坏性大得多,救援难度大得多,为什么呢?我们看地图就一目了然了,唐山地震发生在华北平原,该地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救援人员、设备能在很短的时间到达,而汶川地震发生地区地处龙门山脉,山高谷深,再加上气候恶劣如暴雨导致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多,造成道路中断、河流堵塞,救援的人员、物质、设备无法到达。这就要求我们就必须通过地图(或地形图)对当地的地貌、气候特征进行分析,作出科学的决策,然后再组织强有力,且行之有效的营救。当然地理学科中所说地图的范围要宽泛得多,包括各种各样的地理图表,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必须借助图表才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地理事物、现象、成因。就拿堰塞湖来说,如用文字叙述,很难说清楚,如画一简图,或者放一个图片,大家就一目了然了。现在的地理考试,对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要做到能够根据地图上的信息,分析出相关的地理事物、现象、成因,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同时指导学生平时在学习中不断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从而培养地理学科素养。

除了要做到以上这些方面,对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相应的要求。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学生不会因喜欢一门学科而喜欢这位老师,但他可以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学科。作为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其次教学方法也非常重要,尽量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也要做到幽默风趣,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收获。有了第一堂课这个良好的开端,我想,成功的门已开始打开了。

六年级第一堂课 篇12

一、上好第一堂课的重要性

1. 上好第一堂课,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走进新的教室, 捧起新的课本, 面对新的老师, 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和好奇, 他们期盼着第一节专业课的到来, 期盼老师能够给他们带来信心和希望。如果第一堂课足够精彩, 就能给学生一个惊喜和“不一样”的感觉, 就能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就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2. 上好第一堂课, 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学生在中学时因为成绩差, 问题多, 备受老师、父母的冷遇。他们到中职学校期盼得到不一样的待遇。如果老师从第一堂课开始就给学生足够的尊重, 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 学生就会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就会愿意和老师沟通交流, 就能快速地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3. 上好第一堂课, 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第一堂课上得精彩漂亮, 博得满堂彩, 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沉醉于你的学识、风度之中, 沉醉于学科的魅力之中, 并充满希望和信心, 期盼着第二堂课的到来。自然而然, 后面的教学就会开展得顺畅, 就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 做好充分准备

1. 首先要充分了解和熟悉教学对象。

一方面, 要了解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领会能力较低、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强等特点, 属于多“问题”学生。另一方面, 要通过班主任和已经上过该班课的其他老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如男女生比例、生源结构、思想动态、课堂纪律等。只有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教学对象, 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精心设计, 充分准备

首先, 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 要做到端庄整洁、精神焕发。学生对老师不熟悉, 有很多好奇感、新鲜感和神秘感, 第一堂专业课往往学生对老师感兴趣的程度要大于对教学内容的程度。

其次, 要精心设计好第一堂课的教学, 最好不要直接上课本的内容。内容主要包括自我介绍、提升自信心教育、热爱专业教育、专业介绍、学习方法、本学期学习计划、课堂互动等, 要安排好授课时间分配 (如下表) 。要注意搜集本校特别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典型成才案例或学生参加全国、省 (自治区) 技能大赛获奖情况, 准备几套上一届学生做好的会计模拟实训材料, 甚至从一些企业借来真实的会计资料。

三、充满激情上好第一堂课

1. 做一个精彩幽默的自我介绍

带着微笑走进教室, 一个幽默的开场白, 让凝重的课堂气氛顿时轻松下来。简单介绍自己的姓名、性格、籍贯、爱好、求学及人生经历, 这是最吸引学生的地方, 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老师的过去, 还能拉近师生距离, 促进师生友谊的建立。让学生在老师的自我介绍中, 感受到老师的理想、拼搏、进取、挫折、智慧、幽默、博学等, 让学生从心底喜爱和敬佩老师。

2. 进行提升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的教育

学生由于在初中学习成绩不理想, 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很大, 长期生活在一种颓丧、抑郁的氛围中, 总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来学习职业技术是无奈之举, 学生自卑心理严重, 对前途失去信心。

第一堂专业课要用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提升学生自信心的教育, 主要宣传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 强调学习职业技术的重要性, 让学生知道技术比文凭更重要, 中职生的优势是早学习早成才, 能学到实用的技术, 动手能力强, 更受用人单位的喜欢, 就业率远高于大学生。通过讲述一些中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典型成才事例, 明确告诉学生选择学习技术是正确的。“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只要消除自卑心理, 树立信心, 好好学习专业技术, 就有前途和希望。

3. 进行热爱专业的思想教育, 让学生树立做会计人的梦想

学生选择学习会计专业, 大多是凭一时兴趣爱好或好奇心, 甚至是被家长强迫选学的。他们对会计专业一无所知, 对前途更加迷茫。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毕业后能否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首先要重点介绍会计专业的就业优势:社会需求量大, 任何单位都需要财会人员, 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 会计专业的就业面是最广的, 可以从事会计、出纳、收银、统计、仓库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其次要介绍本校会计专业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情况, 重点介绍几位优秀毕业生的就业和成才之路。最后要肯定他们选择学习会计专业是明智和正确的, 并帮助他们展望和谋划未来之路, 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做会计人的梦想。

4. 进行专业及开设课程的介绍, 让学生对会计专业有个初步了解

首先把上一届学生做好的一整套会计模拟实训材料或者真实的企业会计资料给学生传阅, 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 让学生基本了解会计专业要学什么, 做什么。然后介绍会计专业所要开设的主要课程及相互间的关联作用。

5. 介绍学习方法和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对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首先要强调基础会计在整个会计专业课程及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从一开始就重视基础会计的学习。老师要根据自己的心得来现身说法, 重点介绍学习基础会计的方法和体会, 把自己的一些窍门和绝招传授给学生。然后介绍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让学生打开课本目录, 简单扼要说明教学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及各章节间的关联。

6. 通过课堂互动增加了解, 加深感情

第一堂课的最后十分钟要进行师生互动, 主要通过学生主动发言和老师提问解答的方式, 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解答学生对职业教育及学习会计专业的疑问, 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进一步拉近师生距离, 增进师生感情。

总之, 万事开头难, 良好的开端是取得成功的基础。45分钟的第一堂课虽然很短, 但作用大、影响深。因此, 会计专业老师必须重视和设计好基础会计第一堂课的教学。

摘要: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 是会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学好基础会计课程, 能为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如何上好第一堂课, 对这门课程今后的知识传授, 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教师,基础会计,第一堂课

参考文献

[1]王丽霞.中职教师如何上好第一堂课[J].学园:教育科研, 2010 (21) .

开学第一课教案六年级 篇13

六年级

班主任:

宋丽香

李慧杰 教学目的:让学生尽快进行自我调整,明确奋斗目标,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教学内容:重温规章制度,拟定新学期打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育

1、重温《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作息时间的安排:早上清洁时间、早读时间、午自习时间、放学时间、作业时间,并严格按照科学的作息时间(强调必须遵守)。

3、集体活动: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4、早读:书本教材、按学习进度读书、背诵。

5、课前准备:按课程表准备下节课的学习用品、相关书籍齐全。

6、上课听讲:坐姿端正、积极思考、发言大胆、不影响他人学习。

7、下课活动:注意安全、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上下楼梯不拥挤,课间不得在过道、走廊上追逐打闹、高声喧哗,不玩危险游戏,不疯赶打闹,不爬栏杆、云梯,做有意义的课间活动。

8、集合整队:快、静、齐。

9、午读:课外阅读资料,成立图书角,完成有关阅读习题。

10、放学要求:按时回家,不进“三室一厅”,不结伴玩耍,注意交通安全,严格站路队回家。

二、安全教育

1、不要将危险物品带到学校,美术课需要的小刀,不要随便拿出来玩。使用时要小心,以免受伤。

2、下课活动时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上下楼梯不拥挤,走右边,不要跑。不趴在走廊外的栏杆上。不玩危险游戏,不疯赶打闹,不爬栏杆、云梯,做有意义的课间活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回顾课 篇14

一、教学目标

1.巩固本单元生字、生词,做到规范书写。相关语句抄写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2.清楚地了解本单元三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及不同之处。

3.比赛背诵《广玉兰》《夹竹桃》两课要求背诵的段落。吟诵表现“托物言志”的经典古诗词,或者朗诵自学到的、自己书写的状物的优秀文章或片段。

4.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描写一种植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赛背诵《广玉兰》《夹竹桃》两课要求背诵的段落。吟诵表现“托物言志”的经典古诗词,或者朗诵自学到的、自己书写的状物的优秀文章或片段。

难点: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描写一种植物。

三、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的学习准备:摘抄本单元描写广玉兰与夹竹桃的词语佳句;搜集有关“托物言志”的古诗,并背诵下来。

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单元展示,明确目标

1.小组合作交流。课前,同学们结合“单元自主展示学习单”对本单元课文进行了自主展示。现在请拿出各自的“单元自主展示单”,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内容。

教师对合作学习提出建议:(分组分项交流)

(1)词句复习。组内互评摘抄本单元词语,书写规范,相关语句抄写行款整齐。①我们先来交流词的内容,现在请准备好的小组交流展示,在交流时,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展示的优点,并进行适当的指导。(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可课前让学生查找并规范书写下来。)

②说说这一单元中哪些词语是描写出了花的特点?

预设:洁净高雅、玉琢冰雕、含羞待放、鲜嫩可爱、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终年不败、皎洁、清丽、幽香、纯洁、幽香、荡漾、内涵、绽放、花蕊、圆茎、柔嫩、融洽、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熏透、美不胜收、一墙之隔、迎风吐艳、衰败、无不奉陪、毫不含糊、叶影参差、一嘟噜、微风乍起

(2)读一读,把易错的字再写一遍记住它。

(3)课外积累描写植物的词语,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总结。预设:含苞欲放、亭亭玉立、山花烂漫、姹紫嫣红、百花怒放、琼花玉叶、花团锦簇、绿草如茵、奇花异草、杂草丛生、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古木参天、高耸入云、枝繁叶茂、叶落归根、繁花似锦、郁郁葱葱、根深本固、根深叶茂、百花齐放、香气袭人、强干弱枝、藕断丝连、竹苞松茂、万古长青、果实累累、春华秋实、白里透红、傲霜挺立、盘虬卧龙、岁寒松柏、疏影暗香、春晖寸草、残花败柳、花遮柳隐、落花流水、秋月春花、昙花一现、月夕花朝

(4)找出本单元描写花的精彩句子,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随机板书写法。

预设:①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广玉兰,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拟人、比喻、对比)

②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

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开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对比)

③“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④“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无不”表示

什么?(双重否定表肯定)。

⑤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

子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想象)

2.背诵课文。组内同学人人参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3.背诵本单元学习的古诗:《石灰吟》《墨梅》

4.自己搜集到的其他“托物言志”的古诗。教师补充: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菊花(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学以致用,展示表达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广玉兰、夹竹桃的风姿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吧。请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展开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这种植物的特点,并体现这种植物与人相似的品质或志向。

2.诗文引路,抓住重点

大树、小草、鲜花这些都是植物,植物不仅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它们身上

蕴含着一种品格或志向,古人们发现了这些,就借植物表达自己的志向。

引导学生赏析郑板桥的《竹石》,体会竹子顽强不屈的品格。

还有两首陈毅爷爷的诗《梅花》和《青松》。引导学生体会两种植物的精神,并向

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合作交流,启发选材

(1)同学们,你们喜爱的植物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它的哪些品格或志向与人相似?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4.明确要求,启发命题

引导学生审题,明确要求:

(1)要写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来写。

(2)要抓住这种植物的特点和它所象征的精神、品质,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写。

(3)按一定顺序来写。

(4)文题自拟。在明确习作要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命题。

5.读写结合,布局谋篇

(1)师读范文《菊花》,学习写作顺序,指导学生列提纲。

(2)学生书面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6.反复修改,认真誊写

(三)作业

阅读托物言志的文章《落花生》《白杨》。

附:六下第六单元自主展示学习单

1.在读书笔记上摘抄单元描写植物的词语及佳句。

2.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课文。

3.《广玉兰》《夹竹桃》分别描写了广玉兰、夹竹桃的什么特点?

4.你还读过哪些托物言志的古诗? 请记录下来!

5.写一写。

(1)这一单元,我们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

上一篇:升国旗主持稿下一篇:工资调整补充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