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与《肖申克的救赎》比较分析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阿甘正传》与《肖申克的救赎》比较分析

《阿甘正传》与《肖申克的救赎》比较分析 篇1

2. Stupid is as stupid does.(蠢人做蠢事,也可理解为傻人有傻福)

3. Miracles happen every day.(奇迹每天都在发生)

4. Jenny and I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我和珍妮形影不离)

5. Have you given any thought to your future?(你有没有为将来打算过呢)

6. You just stay away from me please.(求你离开我)

7. If you are ever in trouble, don’t try to be brave, just run, just run away.(你若遇上麻烦,不要逞强,你就跑,远远跑开)

8. It made me look like a duck in water.(它让我如鱼得水)

9. 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 something we’re all destined to do.(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注定要做的一件事)

10. I was messed up for a long time.(这些年我一塌糊涂)

11. I don’t know if we each have a destiny, or if we’re all just floating around accidental—like on a breeze.(我不懂我们是否有着各自的命运,还是只是到处随风飘荡)

Red narrating: I have to remind myselfthat some birds don’t mean to be caged.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And when they fly away, the part of you that knows it was a sin to lock them up.DOES rejoice.Still, the place you live in is that much more drab and empty that they’re gone.I guess I just miss my friend.瑞德话外音:我得经常同自己说,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他们的羽毛太鲜亮了。当它们飞走的时候,你心底里知道把他们关起来是一种罪恶,你会因此而振奋。不过,他们一走,你住的地方也就更加灰暗空虚。我觉得我真是怀念我的朋友。

《阿甘正传》与《肖申克的救赎》比较分析 篇2

“罪恶的欲望”又来自哪里?在《创世纪》中, 蛇是罪恶的象征, 它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将罪带给人, 但与此同时人的内心也充满了犯罪的欲望。所以, 罪既不仅仅单纯的是一种外在的力量, 也不单纯是一种内在的冲动, 而是两者兼而有之。“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 (创6:5与8:21) , 这是《圣经》中对原罪的描述。从基督教的角度, 罪恶是存在于我们身体里的, 是与生俱来的。文章将会透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试图探讨宗教意义上的“罪”与“救赎”。

一、罪的释义

罪在法律和宗教上的意义不是全同的。法律上的罪, 是做出违法的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它更多的指向一种行为。而在宗教中, 罪的范畴不仅涵盖了行为上的罪, 还有思想的歪斜之念, 它可能并未付诸于实践,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罪。在基督教教义中, 《旧约》神学包含相互关联的两大主题;人的“罪性”和上帝的“救赎”。在《旧约》中罪也不仅是指某种不良的德行, 而是整个心身肉体的败坏;犯罪不仅是指肉体上的犯罪, 而是整个心身肉体的犯罪。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是银行家安迪被误判杀了他的妻子和其情人, 来到肖申克监狱。在监狱中的安迪, 从开始的认为自己是无罪的, 到后来反省自己犯下的“罪”, 并得到救赎。安迪成了替“罪”羔羊, 被误认为犯的罪是法律上的罪, 是crime, 是做出违法的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是不全同于道德、宗教、习俗的罪恶sin。因此, 我们必须区别“原罪”与“实罪”, 前者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固有的天性, 后者则是个人的具体行为。原罪先于实罪, 是一切实罪的先决条件。这样一来, 原罪与实罪的区别便一目了然, 原罪乃是“存在于个体之中却先于个体行为的罪, 其根源在个体存在之外, 在任何条件下, 原罪都是一种彻底的无能为善, 只有借助救赎的力量方能消除之”。这是施莱尔马赫认为的原罪与实罪的区别。

奥古斯丁与“原罪”教义密不可分的。在他之前, 并不存在“原罪” (peccatum originale) 一词, 这个概念是由他所造的。奥古斯丁认为原罪——就是那从一人入了世界, 又传给众人的罪 (罗5:12) 。由此观之, 原罪乃是众罪之源, 它随亚当的罪进入世界, 随着人类的繁衍代代相传。

安迪的误判入狱可能是司法漏洞和一系列的巧合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不是对司法漏洞的开脱, 从基督教教义层面上来讲这是这是基督对他的惩罚。那他何罪之有呢?他的罪与生俱来, 也与日俱增。他对妻子的忽视以及对妻子偷情的愤怒, 虽然他没有直接杀死妻子, 但妻子的死并不是完全与他没有关系。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公平与不公平的事件后, 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 安迪向瑞德承认到:他要对妻子的死负责。这成就了上帝对他的救赎, 在那之后不久, 安迪越狱成功, 重获自由。

罪与救赎乃是基督教教理上不可分割的两面。人不仅因沦落和犯罪而被上帝定罪, 而且也因上帝的恩典从罪中得救。救赎的核心在于道成肉身的上帝的恩典, 即基督在自己的受难中对人们的爱, 所赋予人们的救恩。安迪真正需要救赎的是宗教上的罪, 这种罪指的是一种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或者实施了这种行为的状态。通常这种行为准则是由神来裁定的。在基督教中, 罪可以指一种思想状态而不是特指一种行为。

在耶稣时代, 新的救赎观被提出来, 圣爱成为救赎的最终保证。基督教教义中的救赎是“基督怎样完成拯救世人的使命的问题”, 即世人从罪的中得到解救, 而重获自由。那什么是救赎?福音书中的耶稣看到人人都有趋向罪的本性, 因此对于世间为罪所困的人们从不感到震惊、愤怒或疾言厉色, 只说他道成肉身不为审判, 乃为救赎 (《圣经·约翰福音》3:17) 。所谓“救”, 是透露出人类的窘迫:所谓“赎”, 是指出达到目标的途径。安迪的误判入狱以及在狱中遭遇的种种, 这是他的窘迫, 是“救”;凭借他的聪明才智与敢做敢为将桎梏打破, 这是他的达到目标的途径, 是“赎”。赎罪的前提在于认罪, 路德在《小本基督徒要学》中认为:认罪包括两件事:一是我们认自己的罪, 二是我们从听认罪者。在安迪试图通过司法程序出狱的愿望破灭之后, 安迪对瑞德这样说道:是我杀了, 枪不是我开的, 但我害她离我远去。他的认罪成就了他的救赎。

而在现在的法制的社会, 违犯法律的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他们的解救之道在于受到相应的惩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了解自己所犯的罪行。安迪对自己的爱和恩典救了他自己。安迪成了真正杀人犯的替罪羔羊, 就如耶稣为救世人成了赎罪的羔羊一样。在监狱中的安迪并不是一个真正被禁锢的人, 他的肉身是在高塔之内, 但他的心灵却有着翅膀四处遨游, 抱着希望的活着。

三、结论

法律的存在, 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 但同时正是它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人忽略心灵上的罪。法律将世俗的社会秩序与人类的罪性联系起来, 人类的罪性就不只是灵性的犯罪, 不只是在意志上的背离上帝, 而且也包括了实际上的过犯和背离上帝所造成的现实后果。监狱关着的是人的肉身, 并不一定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洗礼。无论你是否相信有神的存在, 罪是无处不在的存在着的, 我们看到的实罪只是一部分, 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有着罪, 这个罪是sin, 是通过心灵的洗礼才能得到救赎的。

中国是无宗教信仰的国度, 我们更多的会去相信《肖申克的救赎》只是一部文艺作品, 主人公安迪最终获得的自由是靠自己的努力, 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成功举证, 而非神的救赎。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部影片了解到, 罪在宗教意义上的维度以及救赎的意义何在。牢笼关着的是肉身, 怎样从根处解除人的罪恶感才是关键。

摘要:中国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对罪的理解基于法律, 违犯了法律所规定的事项即为犯罪。但在宗教领域, 罪的判定基于教义。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 《旧约》神学包含两大主题;人的“罪性”和上帝的“救赎”。而人的罪行包含两个内容:个人的罪性和社会共同体的罪性。在耶稣时代, 圣爱、恩典成为救赎的最终保证。从《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来分析宗教中的“罪”与“救赎”。

关键词:救赎,罪性,肖申克的救赎

参考文献

[1]刘宗坤.原罪与正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卓新平.中国基督教基础知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8.

[3]白八斤.救赎宗教与现世生活——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思想的核心[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

《阿甘正传》与《肖申克的救赎》比较分析 篇3

一、《肖申克的救赎》与《绿里奇迹》的叙事策略

史蒂芬·金在构建《肖申克的救赎》与《绿里奇迹》情节时都是围绕“罪”与“罚”这一道德与伦理问题展开叙事的。在刑事法庭上,审判主人公的法律叙事属于伪命题,因为一切故事本不该发生——无论是主人公安迪还是主人公柯菲,二人从法律角度看都属于被诬陷者,没有实质的对法律的亵渎和对他人生命权的蔑视。然而,在命运审判的法庭上,《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地看到了人生的天平偏向了公平与正义,通过自己的努力重获自由;但《绿里奇迹》的主人公柯菲却远没有那么幸运,万念俱灰的他最终主动选择了一条死亡之路。

《肖申克的救赎》采取线性的模式叙事,以时间先后顺序展开情节。主人公安迪因为所谓的杀妻案锒铛入狱,在狱中逐渐结识了狱友瑞德,随后的叙事大都以瑞德——这一旁观者的口吻进行梳理与贯通。在情节衔接处,《肖申克的救赎》采取了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策略,凡果必有因,循因致果,减少了情节的跳跃性和突兀性。主人公安迪从刚入狱时被同性恋者“姐妹花“欺凌,到修屋顶时因为帮狱警海利逃税而为一众狱友赢得一箱啤酒,再到私下里帮助典狱长诺顿洗白肖申克监狱蝇营狗苟的账目,最后成功脱逃,重见天日,瑞德带领观众亲眼目睹了这个落魄银行家一步步走向新生之路,最后给人的感觉是整个事件既乃惊天之举,也在情理之中。《绿里奇迹》则利用了交织式的叙事结构,采用倒叙的方式展开公示情节。整部小说以绿里为第一主线,小老鼠叮当先生为第二主线,叙事视角与《肖申克的救赎》的如出一辙,“第三人”保罗充当了瑞德的角色,成为了全部人物和矛盾冲突的叙述者,将黑人罪犯柯菲身陷囹圄、展现超能力与无奈死去等故事情节贯穿为整体,其中有关主人公柯菲的超自然能力的构思与叙述是该小说一大特色,充分展现了史蒂芬·金的“魔幻现实主义笔法”。

作为监狱题材的姊妹篇,《肖申克的救赎》和《绿里奇迹》两部电影中描写了多处惊悚画面,使方寸之间的监狱成了最主要的故事场景,全方位展现了幽冥阴森的监狱生活。史蒂芬·金有恐怖小说之王的美誉,他在作品中一直致力于自己的黑暗叙事。客观地说,《肖申克的救赎》里杂糅了多重意象,是一部催人奋进的励志作品,小说中既有高墙、电网、警棍、镣铐、性虐、殴打、杀戮等黑暗元素,也有阳光、啤酒、图书馆、音乐和海滩等积极和欢快元素。相形之下,《绿里奇迹》的叙事语调则不再明快,故事场景全部聚焦在了压抑逼仄的E号楼的六间死囚牢房,“门很小,走过去时得低下头,而柯菲就得用坐姿钻过去”。柯菲唯一一次离开监狱的机会是趁着夜色去给监狱长妻子梅琳达治病,走出牢狱的他在黑暗中抓到了一片枯叶,犹如落水者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珍惜,把叶片揉碎后放在自己的鼻子下嗅着自然和自由的气味,可就在匆匆治愈梅琳达后,柯菲又重返人间炼狱,坦然面对黑暗囚牢中的一切人和事以及电椅极刑,这些阴郁、沉重的故事结构为整部影片的悲情基调埋下了伏笔和佐证。

二、《肖申克的救赎》与《绿里奇迹》的人物形象塑造

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离不开主题。在处理主人公和主题关系时,史蒂芬·金主要采取了间接迂回的人物塑造手法,还主动权给读者,鲜有苍白冗赘的直陈论述。在《肖申克的救赎》与《绿里奇迹》这两部影片里,最大的矛盾冲突对立体直指西方的人性与体制。在所谓的法不容情的司法体制下,“身犯重罪”安迪和柯菲在不知内情的人眼里貌似得到了法律的公正审判,但案情的事实却让两个主人公博得了观众深深的同情。史蒂芬·金擅长“以事说人”,通过娓娓道来的接续事件把中心人物安迪和柯菲共同置身于“一错再错”的连环故事中,无论是言说安迪的不屈抗争,还是描写柯菲的无言屈从,都容易在读者内心中引发情感共鸣,使他们在精心搭构的叙事中将自己和主人公的命运联系起来,回忆起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经历,是该像安迪一样忍辱负重、置之死地而后生,还是应该像柯菲一样逆来顺受、听任命运的捉弄……世间的每个生存个体都是小说主人公在现实中的隐喻幻化,迥异的故事结构和结局则对应了你、我、他在不同状态和时期的内心体验。其实,史蒂芬·金的这些悲情故事或是自己早年穷苦生活体验的写照,睿智勇敢的安迪和善良愚笨的科菲分别代表了作者当时的心智发展历程,总体而言是乐观、积极、博爱和仁厚的。

同时,两部电影中的反面人物也具有鲜明特色,主要是通过对比手法得以实现的。《肖申克的救赎》中塑造了典型的大恶人物形象——狱警海利、典狱长沃顿,与肖申克监狱的一众囚徒形成了对照:体制内的掌权者或滥用权力,或中饱私囊,而失权者则爱憎分明,明辨是非。《绿里奇迹》的掌权者保罗的善良颠覆了《肖申克的救赎》中飞扬跋扈的狱警形象,对立体还原为最根本的矛盾冲突——体制与人性,是前者的混沌和冷酷彰显了后者的正义与温度。唯一的反面掌权者狱警珀西也只是一个小恶人物,仗势欺人、色厉内荏,俨然是一个生活在体制和权力荫护下的软体寄生虫,与失权者柯菲的魁伟高大、刚直不阿形成了巨大反差,最后落得惨死于柯菲超能力的下场,警醒世人还须扬善弃恶。

值得一提的是,史蒂芬·金在两部作品里都设置了动物角色,即分别是《肖申克的救赎》中老布的小鸟Jack和《绿里奇迹》中德拉克的老鼠Jingle,这些“非人”形象对于揭示主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肖申克的救赎》中,老布依靠喂食小鸟打发监狱里百无聊赖的时光,而殊不知自己也何尝不是身在牢笼,直到监狱外的生活给了这个垂暮之年的老人死亡的勇气。或是在老死狱中,或是老死狱外,老布的悲剧是很多有过牢狱生活经历的人的一个缩影,折射了救赎体制的弊端。小老鼠Jingle作为全文主线,在《绿里奇迹》中的戏份比小鸟Jack重了许多,拼接起来的故事情节更像是一则道德寓言故事。浓墨重彩之下的小老鼠像一块“试心石”——每个人不同反应都映射出内心的性格和本质:保罗、伯鲁托、迪恩和其他狱卒对老鼠都只是充满了好奇,只有恶人佩西一个人歇斯底里地想把老鼠置之死地而后快。为了保护德拉克那份纯真的快乐和梦想,伯鲁托甚至还编造了老鼠村等故事,只为让德拉克能够放下后顾之忧安心上路,而卑劣的佩西则在给德拉克行刑时揭穿了谎言,希望的幻灭让坐在电椅上的德拉克痛哭失声,电刑的肉体痛苦上又叠加了希望落空的心理痛苦,最后终于在折磨中死去。可见,史蒂芬·金借老布和德拉克之口突出戏剧冲突,故事中穿插安排的动物形象既合情合理,又生动活泼,为展开故事情节起到了很好的助推效果。

三、《肖申克的救赎》与《绿里奇迹》的主题

两部作品都以宗教隐喻谋篇布局,利用耶稣受难将安迪的牢狱之灾和安迪的舍生取义进行了最大程度的联系和类比。《肖申克的救赎》里暗无天日的监狱、《绿里奇迹》中阴气逼人的电椅,都宛若钉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拷问着世间的善恶真伪。

西方基督教义笃信人性本恶,犯下原罪则预示着要不可避免地遭受上帝诅咒与惩罚。尽管安迪和柯菲杀人的法理事实不存在,但有关原罪和救赎的因果思维和逻辑一直存在。《肖申克的救赎》中,人类的贪婪、愤怒、骄傲淫欲和嫉妒在狱警和典狱长身上都找到了滋生的温床,无罪的安迪却在高墙内苦熬了十几年的救赎岁月,这种救赎是对法、理莫大的讽刺,直到安迪逃出监狱之前,完全颠覆了人们内心和信仰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正义观念。《绿里奇迹》展现的也是一种畸形救赎,史蒂芬·金在此勾勒出的主人公柯菲与前部小说中的安迪有着相同的命运,都是代人受过,最后即使被赠与了重获自由的权利,柯菲仍然选择留下来,坐上电椅,虽然他将超能力转给保罗,种下了希望延续的种子,但又能确定保罗不会像柯菲一样失望,在痼疾重重的体制下主动选择终结希望,将奇迹一个一个扼杀。

然而,死亡与重生是时光和世事中的轮回,犹如耶稣的受难与复活,绝望和希望也会在生命的不同状态中循环往复。史蒂芬·金在《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反面人物身上积聚了几乎所有为基督教义所不耻的品质,烘托了主人公在最落魄时期也不失的气节和人性光辉。安迪用伪装的罚来救赎虚无的罪,从初进监狱时的绝望,到精心谋划越狱的展望,再到潜逃之后对监狱的回望以及对光明自由之旅的眺望都向读者传达了这样一种信念:心若在,梦就在,命运在自己手中,可以好好把握。《绿里奇迹》虽然充满了悲剧色彩,但是小说结尾也暗示了希望永生,同时,史蒂芬·金选择“绿里”作为小说题目和第一主线,无形中也在传达着生命延续的信念。痛苦的人间炼狱生活没有阻止救世主怜悯众生的使命,柯菲尽其所能地治愈了保罗、梅琳达和小老鼠Jingle,他坚信杀恶人即是扬善,于是使得珀西和比利小子等恶人纷纷殒命,又将超自然能力传给老鼠与保罗,以盼浴火重生。可以说,史蒂芬·金在《绿里奇迹》中安排主人公柯菲选择了一种不同于安迪的越狱方式,此时精神已经完全超越了肉体,是柯菲的博爱和仁厚最后冲出了牢笼并踏上了自由的旅程。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篇4

《肖申克的救赎》一部揭露美国司法黑幕的巨片,一幅用友谊和希望描绘的生命画卷,寓含人生哲理的喻世之作。片中没有华丽的布景,绚丽的特技和耀眼的明星,却依旧深深地打动着万千人们的心,经历十几年未曾减少。是什么吸引着我们呢?

有人说是因为对自由的渴望,也有人说是对司法黑暗的灰心,我却认为那是对生活的希望。

高墙、铁窗永远是一个让人绝望的地方,但是在肖申克--这个阴暗的角落,希望之火一直在某个人的胸中熊熊燃烧,未曾熄灭。

安迪遭陷害被判终生监禁实属不幸,但是他从未放弃过对自由的追求,在这个看似濒临死亡的肖申克监狱之中一次又一次地创造着救赎的奇迹。他冒生命危险,只为让狱友体验到一次在屋顶享受阳光和啤酒的自由人的快乐;用一个月的禁闭为整个监狱换来了一首《费加罗的婚礼》,虽然我至今不知道歌曲所唱的是什么,但是在这黑暗笼罩的大地,无疑犹如圣光一般普照大地,如甘泉一般浸透心扉,所有人转向音乐传来的方向,目光如炬,如痴如醉;他用了几乎十年的时间,每周写一封信只为整个监狱争取几本发霉的旧书,然后每周两封,直到他把一间破烂的小房间改造成一个硕大的图书馆,再到后来帮助一些刑期较短的囚犯们学习并获得学历以便他们出狱后的改造,我想这其中不仅仅只是简简单单的坚持二字就可以的。最后,影片在结尾揭露谜底,安迪在拯救别人的同时,也在救赎着自己,越狱计划在他入狱以来的二十年中从未停止,最后他挖通了瑞德认为六百年都挖不通的地道而重获自由。而这中间,曾经口口声声诉说着体制化的悲哀的瑞德,也被安迪所救赎着,在安迪的“记住,希望是美好的东西——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东西永不消失”这句话的鼓舞下,被假释后的瑞德也重拾了生活的希望。整部电影以瑞德和安迪的再次重逢完美谢幕,那如梦中般湛蓝的太平洋,交相辉映的沙滩和阳光,尽在不言中的眼神,还有那等待了几十年的拥抱···温馨而引人深思。

一部电影必然有它想讽刺和赞美事物,《肖申克的救赎》正是讽刺了利益泯灭人性,歌颂着纷繁俗世中的那种来得更加纯粹和干净的友谊与伟大的人格。在一个法制与经济化的国家,人性显得那么的弱不禁风,不论是司法制度上的漏洞或者是狱政制度上的阴暗腐败,其根本依旧还是人性上的阴暗和贪婪。人性的泯灭必然使得人格的强大,安迪正是象征着一种在这缺乏人性的社会的夹缝中艰难生长出的伟大的人格—信念与希望。我想,《肖申克的救赎》让我们懂得的是对待不公平的淡定,是对待逆境的勇气,是心中永不磨灭的信念与希望。

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篇5

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这个下午又重温了《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经典影片。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片子,只觉得这是一个关于毅力的励志故事。几年后再看才觉得,原来《肖申克的救赎》对人生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拷问:我们对自由是怎样的态度。

在自由面前,坐了50年牢的布鲁克斯选择了自杀;在自由面前,坐了40年牢的瑞德变得心灰意懒;在自由面前,坐了20年牢的安迪在经历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监狱生活之后,不可思议的逃离了这个地方,最终生活在“没有回忆的海洋”边??

为什么布鲁克斯和瑞德都在用死

亡来回答自由呢?瑞德说是人被制度化了。一个40年来每次小便都要打报告,没获得批准一滴也不敢漏出来的囚犯,突然被赋予数不清的自由,于是感到恐慌、迷茫,像没头苍蝇一样在空中乱撞。苍蝇没有撞墙而死的危险,但却很快在没有围墙的空间里筋疲力尽。

瑞德说:“这些围墙很有趣,刚开始你恨它,慢慢地你习惯它,最后你依赖它。”当围墙消失时,布鲁克斯和瑞德无时不希望端起手枪作案,让法律再次把他们送回熟悉的监狱。监狱其实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每个社会里都有无数个瑞德和布鲁克斯一样被制度化了的凡夫俗子,以及一两个安迪一样对制度说不的超凡脱俗者构成。瑞德说的“最后你依赖它”,也许意味着当制度把你对自由和梦想的渴望都消磨殆尽后,失去方向标的你只能依赖制度为你机械地安排人生。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自由带来的痛苦。我们憎恨高考,憎恨那积堆如山却不得不做的练习,但当离开校园时,我

们却开始迷茫和痛苦。这时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有人在后面拿起鞭子驱赶我们。我们憎恨每天这样一成不变的工作,可离开了这些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也只会从一个围墙跳到另一个围墙里,所以我们改变的只能是自己。也许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没办法改变我们所处的位置,没办法逃离那座永远禁锢着我们的围墙,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只能坐以待毙,就像安迪,即使是在监狱里,他也没有放弃,而是凭着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的将围墙外的世界搬到围墙里,一点一点的改变着生活的环境,来获得最大化的自由。

虽然有时候我们的努力只是徒劳,可是无所为却只能是一次次的怨叹,也许我们今天的努力就是迈向自由明天的通行证,那时我们就会像安迪,在撒满阳光的海滩,享受自由的微笑,旁边是太平洋湛蓝的海水和随性的轻风,温暖而和谐。

充实人生,活得精彩

----观《肖生克的救赎》有感 对于这部已经放映了近二十年的经典影片最近才观看到真是遗憾万分,这部影片对我的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自己明明已经二十三岁了,却深感阅历浅薄,对于人生的意义也仅仅才开始慢慢探索,或许也是因为才开始觉得生命宝贵,方才去找一些这类的电影增长见识,下面是我的几点小小的感悟。

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别说高雅的“阳春白雪”无法欣赏,就是普普通通的“下里巴人”的乐趣在为生计的奔波劳顿中也寥寥无几了。一提到情趣,大家都会以为是爱好、特长,其实不然,不要觉得只有各种乐器的证书,歌唱大赛的奖状,书法的展览才算得上情趣,普通的爱好,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便可成为自己的情趣,比如,集邮、钓鱼、养花、养鱼、下棋、健身等只有是自己真心喜欢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自己的人生情趣。看看andy,每天白天有劳动要做,晚上有隧道要挖,还依然悠哉游哉的磨石头,有这份心态,这份情趣,才不枉此生来人间走一趟。

二、雷霆起于侧而不惊,泰山崩于前而不动

中国古代有“荆轲刺秦王”,话说荆轲此去,还带了一名助手--秦舞阳,按理说肯让他和这伟大的刺客一同前去完成的这神圣任务的人物也不应该是一般人,他十三岁就曾杀人放火,胆子也不小。可是到了大秦宫殿、生死关头,却吓得魂不附体面如土色,真正的勇者,敢于在死生之地镇定自若,泰然处之。andy在典狱长带人来翻箱倒柜检查的时候,毫不惊慌,在典狱长拿着他那本藏着鹤嘴锄的《圣经》并向他询问其中的内容时,他依旧可以对答如流,没有丝毫的慌乱,最后,当大家的目光都在那幅藏着他惊天秘密的海报时,他依旧没有透露出一丝一毫的慌乱,足见他的胆识与理智。这一点,是所有成就大事业的人必须所具备的。

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影片的主要内容是一群犯人在监狱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也许并不如意,却都积极乐观,他们已经习惯了在里面的生活,已经被体制化了。一旦把他们放出来反而会使他们失去希望,迷失在这个令他们陌生的世界里。老brooks用生命告诉大家像他们这种被体制化的人很难再正常生活下去了,red也遭受到了同样的痛苦,在这个时候看到了andy的信“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才使他有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希望,代表的不是一个词组,代表的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代表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

经典为何为经典?指导你我他,幸福千万家!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at’s all.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每当观看一部影片的时候,电影的故事发展情节总能让观众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去阐释与欣赏。而我却总喜欢把自己当成主人公,从电影所要反映的价值观念里去寻找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子,《肖申克的救赎》就恰如其分的让我感受到了强制体制下对灵魂自由的向往以及友谊的真善美和人心力量的强大。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令人震撼的一部电影,简单来说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安迪打破对人性的压制,成功越狱的辛酸历程。被诬谋杀自己的妻子及其情夫的银行家安迪被判终身监禁来到了肖申克监狱。他的与众不同引起了黑人囚犯瑞德的注意并最终结成了很好的朋友。安迪总是沉默寡言并尽可能地维护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应该保有的一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用自己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们“合法”地逃税,甚至帮助典狱长洗钱,以此换得一些对囚犯、对自己稍微宽松的待遇。他甚至不厌其烦地给州政府写信,并在几年后得

到了回应---州政府向肖申克捐赠了图书、唱机、甚至史无前例的监狱图书基金—每年500美金。然而安迪终于从一个新来的囚犯那儿得知了自己妻子被杀的真相,当他向典狱长提出申诉的要求时却遭到了粗暴的回绝。因为此时贪婪的典狱长已将安迪当作自己谋取暴利的摇钱树,他甚至不惜杀掉那个知情的囚犯从而将安迪永远地留在肖申克来满足自己对于金钱无止境的贪欲。安迪对于法律公正的幻想破灭之后,终于不动声色地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在一个月黑风高、闪电交加的深夜,安迪成功地穿越了自己十九年来挖成的秘密通道,重新获得了自由。

关键词——希望

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从呱呱坠地直到驾鹤西去,可以说一个正常意志的人都是为了希望而活。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就中强调,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对物质有着极大的能动作用。“格物致知”,从实践中能够

探讨出万事万物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能够得到认识,那么认识也极其重要的影响一个人行为的发展。希望是一种意识,一种凭借着人的大脑所散发出的认

识。试想一下。如果人世间失去了希望,失去了希望思想的能动作用,那么我们整天的萎靡必将是一种可怕的病态。在肖申克监狱中,心存信念和希望的安迪说:“forget that there are...places...in the world that aren’t made out of stone,there is something...inside...that they can’t get to...that is hope。虽然睿智的瑞德马上反驳说:“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my friend。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 hope can drive a man insaneit’s got no use on the inside.you’d better get used to that idea ” 但是心存希望的安迪终究还是对的。与其说是各种冗杂在一起的环境造就了安迪的成功越狱,我看到不如认为是希望救了他,希望救了他的灵魂,救

了他对自由的渴望,这也是人性中最值得骄傲的一点。肖申克监狱是禁锢人灵魂的典型权威代表,而安迪所造就的不仅仅对自己还有对他人的一切,足以证明意志的足够坚定就是冲破牢笼拯救人性的上帝。回到现实亦是如此道理,我们对命运所欠下的债需要我们用一生一一去还,如果随波逐流,如果人云亦云,那么剩下的将是肖申克监狱般的悲剧,幸福就是不迷惘、不颓唐。

关键词——制度漏洞

世界上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完美无缺的,想到这里,就突然联想到了不久以前看到的一个电影《死亡笔记》,主人公以死神的力量让应受惩罚的罪犯的囚犯一一死去,貌似看上去这是一件很好的事,除暴安良,减少犯罪率,但我们回过头仔细想想,每个人都是有灵魂的,罪犯也是人,用这种方式去杀人不是为民除害,这是大屠杀,长此以往,后果数不堪设想的。《肖申克的救赎》中十分形象的把

美国监狱管理制度中的弊端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最终贪婪丑陋的监狱长饮弹自尽以及政府捐建等行为说明目前现存的大体国家制度是合理的,虽然不完善,但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我们应当去支持,并不断完善,这也肯定了国家了制度状态。我们顺应体制,并能够不断去发展,去完善,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关键词——救赎

“救赎”一词多少有些宗教的色彩。安迪一直在等待,等待着一个公平的结果,等待着一个能够向上帝倾诉委屈的机会。然而他失望了,他对这样的社会现

实痛彻心扉。然而上帝又是公平的,赋予了它自由的希望,救赎他不屈的灵魂。他每星期写一封信坚持几年之久终于为肖申克监狱建立起一个图书馆。他还帮助汤米学习,从最基本的字母学起,最终被一所学习所录取。他的善没有白费,也不能白费,最终看来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不断前进的生命里,不断懈逅,相知,最后不断遗忘,被遗忘,人来人往的人群中,最终剥离的所剩无几,只剩下苍老的岁月,渐渐模糊的记忆。夜深人静时,偶尔会怀念那些停足的人,那些谈笑风声的时刻。《肖申克的救赎》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心存希望,迎难而上,不放弃不止步,为了理想勇敢打拼,命运是绝对不会放弃我们的,总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加油!

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哲学系张敏丽09923001

影片中的安迪因为被误判犯有双重谋杀罪致使终身监禁,但这似乎并不重要,当安迪象一个新生的婴儿爬出水管跳进河中时,滂沱的大雨对他进行重生的洗礼,我不能不被主人公的精神所震撼,愿不愿意承认因自己的疏忽而造成的一个后果?愿不愿意花出20年的时间去偿赎一个罪过?能不能在20年的残酷体制消逝下依然不放弃自己的梦想?能不能在长年累月的苦难中严守一个计

划直到让梦想实现?他作到了!

鲨堡是怎样一个地方,导演只用了一个俯拍的全景和一个仰拍的监狱大门就给了观众一个交代,我仿佛看到自由的被囚困和无法抵挡的压迫感。监狱是一个让人赎罪的地方,代价是自由的丧失。肖申克的救赎就是鲨堡的救赎,如果说救赎是一种灵魂的升华,我觉的片中演绎了三个人的救赎:安迪、老布和阿瑞,而安迪的救赎代表着自由代表着希望!

影片用了很长的篇幅来描写老布和阿瑞出狱前后的生活和心态。他们都试图再回到鲨堡,回到他们早已习惯的体制中去。对他们来说世间最可怕的事并非是自由的丢失,而是惯有秩序的被打破。在监狱里他们有各自相应的地位和交际圈子习惯了在种种规则下日复一日,而回到自由的社会中他们好象又被迫开始了一个新的囚禁,没有朋友,没有习惯的工作,不受限制的生活规则甚至让他们连上厕所都必须重新学起。所

有的习惯在一时间被推倒的生活是可怕,在意识到“自己已经老到无法再为回到鲨堡而犯些错”的时候,老布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而阿瑞选择再度违规去追寻来自鲨堡的朋友——安迪。

安迪与他们不同,对他来说最可怕的是失去自由,虽然阿瑞告诉他最可怕的是希望,但是安迪从来没有放弃过他的希望,没有放弃过自由。正是这种追求他用20年时间挖了那条阿瑞认为要挖600年的隧道,并且爬过阿瑞死也不愿意爬过的污水道。监狱鲨堡是个藏污纳垢的地方,贪污腐化的典狱长、虐待成性的狱警以及魔鬼般的鸡奸狂给安迪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他终于无奈的纳入了监狱的秩序。对于强权安迪是有反击的,当他不顾典狱长的威胁在广播里放起了“费加罗的婚礼”,镜头摇移到屋外,安迪俨然在享受久违了的自由,尽管他为此付出了关禁闭的代价。

看似有个很宿命的一个主题——恶难逃报应,善终有善终。但安迪的可

敬佩之处却是在他的自省和坚持。很难说常人在受了安迪这样的冤屈之后,还有多少能在入狱后的日子里保持冷静的。20年的牢狱,安迪权当作是对自己忽视妻子而来的报应。能这样反省自己的人,是断不会做下杀妻那样的罪行的,在安迪心里是不会存在那么大的怨恨的。

监狱对人再造的唯一途径是剥夺他的自由。自由却是安迪始终最坚持的东西,他重修图书馆、帮狱警报税、为狱友们放歌剧全都是为了让自己可以感觉到一些往日身在社会的感觉。他说被独禁的2个星期是自己最愉快的一段日子,因为自由的感觉已经深植在心里。对于安迪的越狱方式,影片似乎用一种无奈的手笔去处理,当看到典狱长与

阿瑞从安迪所挖洞口向里望去那充满惊异的神情,那更象是在窥探安迪不被人知的内心世界,安迪的形象立刻伟岸高大起来,而又有谁去在乎安迪越狱的真实性呢。有时候我想,也许追求

自由比拥有自由更有价值,而这就是上帝存在的意义。

阿瑞说:希望是最危险的东西。而安迪始终坚持人之称其为人,也只因为有了希望生活才有继续的意义。入狱前安迪是个成功的银行家,想必是热衷于名利地位的。在监狱里安迪重新反省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并最终找到了归隐的世外桃源。

关于自由、关于希望、关于坚持,《肖申克的救赎》给了我们一个经典的演绎!

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谨以此献给迷茫的人 这是一部励志电影,142分钟的片长催人奋进、荡气回肠。它讲述了一位银行家被误判坐牢,但他又不甘于此、挖地道逃走的故事。主人公叫安迪,一位青年才俊,银行副总裁。娇艳的妻子红杏出墙,他很愤怒,想借着酩酊之际,枪杀这对贱人,但理智最总战胜了心中的魔鬼,扔下酒瓶和手中的枪回家了。然而,一

个小偷却帮他完成了任务,用他丢下的手枪,杀死了这对男女。结果,由于事发旁边的酒瓶和手枪上有他的指纹,他入狱了,两个无期徒刑,来到了肖申克监狱。

在开始的一个月,他没有跟任何人说话,彷徨、恐惧犹如一片抹不去的乌云笼罩着他。人生的失意莫过于此吧!短暂的消颓后,他重新崛起,向着自由高歌猛进。

本片是围绕主人公追求自由而展开的。自由,对于囚犯来说无异于沙漠中的一瓶水、黑暗中的一盏灯,总是那么令人神往、企盼。在追求的过程中,有的人倒下了,被僵硬的体制同化了,成为了一个注脚、一缕青烟,影片中的老布就是如此!但有的人却一如既往,为了心中的渴望踽踽独行。最终,天道酬勤的真理再次被验证。安迪用行动感动了上帝!

安迪为了重获自由,用一个小小的石锤凿开了一条通往自由的生命地道。

他花了近20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壮举,而在别人眼中这是花几百年也无法完成的。其间的原因或许正是源于安迪对自由的渴望与执着吧!

为了让自由之光永不熄灭,他冒着生命危险,用广播来播放一首给人希望、慰藉的音乐;为了体验片刻自由,他要求警官在他帮其逃税后,赠与狱友每人3瓶啤酒,享受自由的闲暇;

为了学习、读书的自由,他决定重建图书馆。为申请经费,他坚持每周给州议会写信,以求拨款。十几年的坚持不懈,最终硕果累累······

其实,影片中所说的自由,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目标。安迪奋斗20年逃出肖申克重获自由,实现了人生目标。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或平凡或伟大,但是在实现目标的路上一定会充满崎岖与坎坷。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希望,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崎岖在所难免,这种崎岖可分为两个层面即内在和外在。内在指

自己精神层面上的意志不坚定、决心以动摇、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战胜自我惰性的能力;而外在指周围朋友、同学的消颓、学风的拙劣等等。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来克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每个人都不愿平庸,因为渴望伟大是人的天性。不愿平庸就要为此付出努力,就像安迪20年孜孜不倦一样。美国前国务卿赖斯的父亲曾鼓励她说,只要你付出八倍的辛劳,你将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人才。就是如此,这麽多被关在肖申克的囚犯中,只有安迪逃了出来;茫茫人海中,如果我们想脱颖而出,不为生活所羁绊,我们所要做的或许就应该向安迪那样简单而持久吧!

这是一部励志的赞歌,给迷茫的人以希望、以启迪,催人奋进、奋发向上。保持对生活的希望

为梦想插上翅膀

在蓝天白云下追随着榜样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篇6

评析《肖申克的救赎》

有些鸟毕竟是关不住的,因为他们的羽翼太光辉,当他们飞走,你会由衷庆贺他们获得自由。—题记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经典影片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名为安迪·杜弗伦的银行家从误判入狱到越狱、获得自由的过程。影片最大的主题就是人获得希望与自由、得到救赎。但故事的内容不仅仅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其中还包含了其他方面的意义,如社会政治的黑暗腐败、人的贪婪与欲望、坚定的友情等。导演以自由与希望为主线,巧妙地运用大量蒙太奇手法,使影片的内容丰富起来,主题思想更加深刻。

影片中蒙太奇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复现蒙太奇上,例如,瑞德进入审讯室接受审问的情景,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前两次都是残酷的典狱长审问,所以瑞德尽管回答得合乎情理,但假释的机会依然被驳回。最后一次的审问是在监狱的真相浮出水面之后进行的,形式上的审讯变成了实际,最终瑞德批准假释。这一过程似乎也映证了监狱里的囚犯获得了公平的权利,观看肖申克的就是就去有了重获自由的机会。在监狱的大门口,同样用了两个镜头拍摄,一个是老布出狱是的情形,另一个是瑞德出狱时的情形。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瑞德出狱时,导演多加了一个镜头拍摄监狱外的景色,表示两人当时的所怀的不同心情,老布在狱中生活了有50年,监狱在他心中经过了“恨-习惯-离不开”的过程,老布已经被体制化了,他自由的天性与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已经渐渐被磨蚀了。微弱、暗淡的灯光下,在一个小房子里,老布结束了他痛苦的一生。相反,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瑞德最后在朋友安迪的帮助下获得了财富也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监狱是个无底洞,生活在监狱的囚犯永远地被制度束缚着,他们渴望自由并追求自由。瑞德离狱做超市包装员,上厕所却依然想着向领导报告;安迪是个大胆的智者,他给肖申克监狱带来了希望,当安迪一个人呆在广播室时,他打开唱片,开启所有的广播,将音量调到最大,对于这些囚徒来说,这些音乐像是上天对他们的恩赐,他们站在操场上,仰起头,眼神中透出的渴望,尽情享受这场难得的音乐盛典。即使典狱长来了,安迪依然无动于衷。主人公安迪是一个勇敢、聪明、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向往自由的人。他在肖申克监狱的生活故事是最精彩的,也是他拯救了那里的人们。三姐妹对他的骚扰成为是“例行公事”,他努力与他们对抗,拾回自己的尊严;他救赎的第一步可以说是为海利先生偷税,为同事赚来酒;他为了重获自由与希望,他暗自进行着一项秘密的越狱计划-用小锤子凿开一条通向光明的隧道;修建图书馆„„他为肖申克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能重获自由,回复天性。导演弗兰克在影片的拍摄上还巧妙地利用了道具(海报、锤子、圣经等),例如,贴在安迪房间的海报,从丽塔海华到拉蔻儿微芝,人物在变,海报大小也渐渐变大百度影音,为之后安迪成功出逃,用海报挡住洞口埋下伏笔。圣经也成为承载“救赎”的重要道具,得救之道,就在其中。

影片以瑞德的自述展开,情节发展传奇而真实,最经典、最震撼的镜头就是安迪在下水道中匍匐前进,以500码的速度爬向自由,逃出来之后,在暴雨和泥泞中脱下衣服,仰天大叫。天性的解放,重温自由,安迪终于重生了。

《肖申克的救赎》影视赏析 篇7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有着教育意义的电影, 该片主要讲述了一位大银行副总裁安迪的人生故事, 由于他的妻子有婚外情, 而妻子及其情人被人杀害, 他被冤入狱, 因此被判了无期徒刑。当他进入监狱之后, 受尽了各种折磨, 也因此结实了朋友瑞德, 而对清白无望, 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 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监狱长和狱警洗钱, 让自己摆脱了做沉重的体力活的工作。在这同时, 他也为自己和狱友赢得了许多快乐和空间。当得知自己有证据证明自己无罪时, 监狱长却怕他出去之后揭发自己, 而危害了证人让他此生无法走出监狱, 也正是从此时开始, 安迪对自己的人生做了重新调整, 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生, 于是他用十九年的时间, 挖了一个地道, 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 安迪成功的越狱。这是这部影片的主要故事经过, 以下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对这部影片进行赏析, 以期望对安迪及这部电影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一、从监狱看体制化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的故事, 发生在监狱里, 而肖申克这所监狱却是一座十分有名的监狱, 他以管理的严苛而出名。这所监狱就像一个人间地狱, 狱警粗暴的对待犯人, 他们十分严厉且没有人性, 他们是那里的君王, 对犯人非打即骂, 动不动就以体罚相加。在粗暴的管理与十分严厉的管教之下, 犯人们逐渐丧失了个性, 他们的行为也不再敢有半分乖张, 监狱里的犯人见了狱警, 比见了撒旦还要害怕。

作为国家的暴力机构, 狱警作为监狱的管理者, 他们却不能正确的使用国家赋予他们的权利, 而是以戏弄犯人为乐, 以鞭打“不听话者”来在犯人中树立威信, 这是作者对黑暗的国家监狱的描写。由于监狱的管教十分严格, 犯人在这之前的气焰全部都被扼杀了, 他们的眼神中不再有光彩, 生活也变得像机械一样毫无波澜;典狱长要求每一个犯人都要读《圣经》, 他们希望犯人能够信仰上帝, 但是他们却十分残酷的对待犯人, 不管犯人的死活, 甚至当安迪无罪的真相就要大白时, 监狱长却杀死了证人, 安迪出狱后暴露自己的罪行, 想让安迪在监狱里呆一辈子, 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肖申克监狱的气息是沉闷、死板、阴暗、无情的, 同时也是肮脏与丑陋的。

在这部电影中, 肖申克的监狱是黑暗的象征, 同时他也是体制化的象征。其实黑暗本身并不可怕, 因为黑暗早晚有一天会过去;可怕的是人走出黑暗之后, 再也无法适应光明, 大部分犯人在黑暗的监狱里变成了一个样子, 他们没有个性, 所有人都是听令于监狱, 狱警说东他们不敢往西, 就算是狱警错了, 他们也丝毫没有力量去反抗, 时间久了, 他们就不会反抗了, 因为那根本不起任何作用, 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图书馆的管理员布鲁斯就是其中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布鲁斯在监狱的图书馆里工作了50年, 就在他年老之时, 他却收到了一假释令, 如果是别人, 看到这张假释令一定会高兴的不得了, 但是当老布鲁斯看到这张纸时, 却一脸茫然:他己经习惯了监狱里的生活与节奏, 对于外面世界的不可预测性十分恐惧, 看着老布鲁斯一脸的不知所措, 不禁让我们有所感发, 是什么让布鲁斯会如此惧怕出去?是长期的监狱管制, 让老布鲁期己经丧失了个性的风采, 他从不去想如何改变, 只想日复一日的生存下去, 他是监狱体制化下的产物。布鲁斯无法从自己扮演了多年的角色中抽身出来, 看着街上的车水马龙, 看着外面变化的他以不认识的世界, 他是如此想回到那个阴冷潮湿、没有自由的监狱, 因为只有在那里, 他的生活才是有“节奏”的, 在布鲁斯眼中, 监狱比外面的世界更让他觉得安全。

就像文中的说的那样“这些围墙很有意思, 刚开始你很讨厌他们, 然后开始慢慢习惯, 最终你将发现你己经离不开它们”这就是体制化, 也是布鲁斯所依赖的体制化。

对于老布鲁斯的故事, 我们对于体制化,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当生活与社会的体制化袭来的时候, 绝大多数的人习惯了忍受, 枯燥乏味的生活、千篇一律的节奏, 他们己经没有反抗的意识, 是在享受那种简单的机械运动。正如现在社会上的大学生一样, 很大学生从进入社会开始, 就不喜欢那种朝九晚五的生活, 他们想有激情有理想的活着, 对于工作后的生活十分不能忍受。但是久而久之,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麻木, 他们虽然讨厌这种单调的生活, 但是却无法离开它, 这就是一种体制化的思想己经侵蚀他, 让每一个想要年轻人, 最终都变成了一个模样。

二、从安迪看自我救赎

安迪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中心人物, 他与他的狱友不同, 他没有被监狱的体制化所同化, 也没有因为看不到希望而放弃自己,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 一步一步的在自己人生救赎的路上走向了希望。

安迪最终是通过隧道逃出监狱的, 但是当他刚刚来到监狱的时候, 并没有想越狱。他向瑞德买锤子是用来刻石头用的, 但当他在墙上刻字母A时, 他却意外的发现, 这里是可以用锤子挖开的, 但此时, 他也并没有想要越狱。导致他想越狱真正的起因是, 当他得知了自己有机会证明自己无罪时, 监狱长由于长期让安迪洗黑钱, 怕他出了监狱之后揭发他, 而是将他关了两个月, 在此其间, 杀了证人。当这件事发生了之后, 安迪意识到自己通过正常途径出去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于是他起了逃越的想法。

他先后用了十九年的时间来挖掘隧道, 这十九年期间, 他也并没有闲暇下来, 他也为监狱的狱友们做了很多事情, 比如, 他帮助一个狱警拿到了国家所给的补偿款, 安迪要求要让每一个在烈日下干活的狱友每人有三瓶啤酒可以喝, 当看到狱友们满足的表情, 在阳光下是那么和谐, 安迪觉得自己一下子有了幸福, 当他看到自己可以帮助朋友们做哪怕是一丁点的事情的时候, 他的内心是无比快乐的, 这也许就是在替那些狱友“救赎”, 让他们能够有片刻的幸福;此外, 当他在图书馆工作的时候, 他让很多人的人生有了不一样的活法, 他甚至以此为乐, 就算字不认识, 他也会从头教起, 他想让身边的人都能够努力的去生活;此外还有, 他在替狱长洗钱期间, 为了让监狱里不再死一样的沉寂, 在偷偷在广播里放了“费加罗的婚礼”这首曲子, 安迪不顾监狱长和狱警的怒骂, 直到门被撞开, 他才结束了音乐……他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安迪之所以这样做, 都是在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救赎, 他把帮助身边的人, 让每一个狱友都能够像正常的人一样活下去, 这是他活着的意义, 也是在自我救赎道路上的重要过程。

安迪是一个有着顽强性格的人物, 当他在图书馆工作的时候, 他恳请当地的政府为他们的图书馆进行捐款的捐书, 以让监狱的人们有更为宽阔的学习视野, 他每天都给政府写信, 他这样一直坚持了六年, 政府为了摆脱安迪这个“负担”, 最后终于答应给监狱捐书和钱, 他的理想实现了, 正是由于他的这一执着, 犯人们的生活不再像以前一样枯燥无味了。从这件事上, 我们可以看出, 安迪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 只要是他想做的事情, 他都会执着的去努力, 而不放弃。在自我救赎的道路上, 安迪又一次取得了胜利。

安迪是一个伟大的救赎者, 在自己救赎的道路上, 他不仅救赎了自己, 也救赎了别人, 他身上有很多的优点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他积极乐观, 不敢服输, 在艰难的困境中也能够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他象征着自由与希望, 在他越狱时, 要最后穿越500码的下水道, 那里肮脏的气味, 让他无法忍受, 但是为了活下来, 为了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 他坚强的爬了出去, 让外面世界的大雨将他的过去冲刷干净, 此刻的他, 是他自我救赎道路上的终结, 他人生的新起点!

摘要:《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 是由于其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历来为读者所欣赏。主人公安迪由于被冤入狱, 他的人生发生了转折, 本文以安迪在监狱中的生活为起点, 论述他不一样的人生经历, 也实现了自己不同方式的救赎。

关键词:安迪,肖申克的救赎,体制化,人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Daisy.电影赏析——《肖申克的救赎》[J].新高考 (高一版) , 2008 (04) .

[2]徐鹏.浅析《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J].商业文化 (上半月) , 2011 (03) .

《阿甘正传》与《肖申克的救赎》比较分析 篇8

该影片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银行家安迪·杜弗雷的妻子及其情人被杀害,而安迪被法官、陪审团误判为杀人犯而被关至肖申克的监狱中。腐败的监狱导致其在即将真相大白之时仍无法得以昭雪,反而备受精神、肉体的摧残。但主人公并未被多舛的命运所摧毁,他始终坚持不懈,最终不仅逃脱了监狱,还拯救了大批狱友,使其重拾尊严、信念。下文将以“救赎”这一主题出发,结合反讽手法等就该影片的文学特点展开探讨。

一、 人本主义之救赎

所谓的“救赎”之说,最早源自于《旧约·以赛亚书》中所提到的救赎一词,指的是所践行的基督思想,该词作为该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其所揭示的是基督教所蕴含的自由主义、宗教信仰等问题,属于美国意识形态的核心,而“救赎”作为该影片的主题,始终贯穿于该影片剧情的始终。

对于那位获得了迟到的自由的老者,即瑞德(Red),正是英文“救赎”(Redemption)一词字母的前三位。而典狱长沃登所哼的调子——“坚固堡垒”,正属于教会圣诗,其歌词大致如下:上帝就是我坚固的堡垒,是永不会动摇的保障,上帝是我随时随地的帮助,带领我脱离危险与恐慌;历代的仇敌撒旦,依然在兴风作浪,奸狡强势的他,残酷而毒辣,凶恶非常难防重重。[1]当沃登打开了藏有男主人公鹤嘴钳的《圣经》之时,所翻开的正是那篇《出埃及记》,该章节所描述的是犹太教徒仓皇逃离埃及之过程。

而影片这一“另类”主人公安迪,在肖申克的监狱呆了多年,却并未等到上帝对他所带来的救赎,他是凭借着自我对于善良的坚持,多次撞击、敲打着残酷而黑暗的监狱制度,不仅最终完成了自我的救赎,还试图帮助其他狱友得到心灵的救赎,最终,他成功地拯救了瑞德。从这一角度来看,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安迪,以救世主之姿态出现,但他的“救赎”并非基督教意义上的救赎,而是对当前社会、人性等各种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揭示了20世纪西方等国家信仰的严重缺失,人本主义对神本主义的替代之希冀固然美好,或许仍体现了人间的善美,也迎合了影片的主题,对于美好事物永不消逝的愿望,人们只有保持自己的尊严,永存信念,才能带来希望。

二、 反讽之态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反讽刺修辞手法成为当时文艺界的生存态度和思维方式,这个结果要归功于浪漫主义。反讽刺修辞富含强烈的批判主义精神,作为现代化的艺术法则,它是美学届创作的准则,运用对立、悖逆展示出人生态度和析学思考,即基本特征所在。《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反讽手段是多层面策略,从对立的角度入手,在结构中对救赎、崇高、自由和真相进行解构性的批判。结局属于温情主义,这无疑瓦解了批判的艺术深度。美国佩斯大学的著名教授罗伯特·迪雅尼说过,反讽刺修饰手法在叙事性作品中的表达方法一般包括作品事件中运用、作品语言中运用和作者观点中运用。

言语反讽之态。安迪在近20年的时间里用鹤嘴钳开凿通道,并把鹤嘴钳藏在《圣经》中以便逃过监狱的检查,正像典狱长说的“救赎之道就在其中”。[2]安迪曾被询问到是否无辜,瑞德则淡淡说自己是整个肖申克监狱中唯独有罪的人,言语虽然平淡无奇,但似乎更透露着对罪恶的麻木感,长期的监狱生活让他感到无罪和有罪之间没有什么差异。在最后的假释过程中,瑞德使用的反讽语气使整部作品充满黑色幽默,拓宽了观众思考的空间,加深了思考深度。

情景反讽之态。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丰富的经验知识使安迪成功获得自我救赎,这也符合了美国个人英雄主义,而不是人类理想和精神上的救赎。深度思考的观众很难从《肖申克的救赎》中获得现实的解脱。安迪虽然适应了监狱的体制化生活,但他始终要重新回到社会中,就像布鲁克斯一样,布鲁克斯在监狱中生活了几乎一生,他的肉体和灵魂已经被完全体制化,不知道什么是规则,什么是秩序,他没有办法生存下去,尽管肉体获得了自由,但灵魂却永远无法获得自由,在社会中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位置,所以最后他自杀了。由此可见,灵魂和精神的解脱才是真正的自由。

主题反讽之态。作者对作品的描述并没有指明现代化社会的种种弊端,而是采用金钱和逃避的手段对崇高、神圣进行深度的解构,并对主人公崇高、神圣的英雄形象进行构建。从表面上看,肖申克监狱是一个救赎罪犯、惩罚和教育社会犯罪的机构,但从内在事实上分析,它在体制上却是安迪通过自我获罪方式进行自我救赎行为的方式,也就是为诺顿洗钱的做法。这体现了现代化社会的苍白和虚无,作者的解构方式充满了悖论,救赎主题具有含混、复杂的特点,使整部作品展现出反讽的深层张力。

三、 影片中的宗教隐喻

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各种隐喻比比皆是,有如友情隐喻意味的美女海报,有如隐喻最终释放之口琴,但所有隐喻中,宗教隐喻最为显著,且很多隐含《圣经》之词汇反映了影片罪恶、救赎之思想主题。

(一)有关《圣经》经文之隐喻

在电影中,《圣经》是一个重要的隐喻道具,影片中对于经文内容的引用很多。如典狱长沃登戴着教会所颁发的30周年纪念襟章,办公室桌所摆着的纪念盘上赫然雕刻着的鎏金大字——“基督就是我的救世主”,虽然满嘴不离经文,善于采用教义对犯人进行训导,甚至为囚犯人手发放一本《圣经》,向新犯宣布“不可亵渎的上帝,不可妄称上主之名”,但实质却是个道貌岸然之人。[3]他将自我置于一个与上帝相同的位置之上。当他在查房过程中,发现安迪手中的《圣经》,问他最中意哪一句时,安迪回答的是这一句:“因此你们必须警醒,这是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上帝何时才来。”典狱长沃登的回答则是:“我最喜欢的是‘我就是世界的光,只需跟从我,就断不会迈向黑暗,就可以获得生命的光。”不仅如此,他严重告诫犯人:“在我这里就必须将灵魂交予上帝,将肉体交予我。”他在清晰地向犯人们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就是你们的上主,只有我能够主宰你们所有人的命运。在他的办公室和家中,各种经文刺绣有很多,而他本人对于《圣经》也极为熟悉,甚至得到了游刃有余、信手拈来的地步,但是,他的内心与行为肮脏、令人不耻,所有的表面现象都隐喻着他信仰的缺失与虚伪的人性。他要求犯人们必须严格的“遵守圣经”,甚至假借主之名训斥众人,他并不将《圣经》视为犯人的救赎之具,而是将其作为禁锢犯人们的精神枷锁,他自身残暴而邪恶,借助于犯人来为自己赚黑钱,并让安迪将他的黑钱洗白,他手握犯人的生杀之权,为破灭安迪的重生将汤米杀害,他践踏了所有的道德和法律准则,甚至借助于《圣经》做着魔鬼一般的邪恶之事。[4]安迪虽然在《圣经》中,挖了小洞用以存放锤子,表面上来看,是对《圣经》的破坏,但内心的灵魂却善良、公正。安迪、沃登在对待《圣经》时截然不同的对比,成为该影片最大的隐喻,寓意救赎者、迫害者间难以调和之冲突,展现了反派人物的邪恶,也凸显了安迪的善良,是内心光明与黑暗的对决。

(二)有关洗礼之隐喻

“洗礼”被视为耶稣所设立入教之圣事,使人们藉由圣神与水之洗礼而获得重生,象征入教者原罪、本罪获得赦免的一种神圣的仪式,作为其接受圣灵、恩典的标志。在该影片中,有关洗礼的隐喻也十分显著。当主人公进入肖申克监狱的第一天,正如其他新犯人一样迎接老犯人之嘲弄、狱警高压水枪之冲洗,劣制消毒粉的喷洒等过程,由于劣质消毒粉的刺激,安迪全身刺痛发红,需要赤裸着身子进入牢房,而那种姿态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般,所有画面所构成的就像一个基督教入教新人之洗礼仪式一般,隐喻着安迪在受到一番洗礼之后,将自己的过去深深地埋葬,并将在监狱中重新开启新生活。这同典狱长沃登所开始的训话一样,他要求新犯来到监狱的首件事,就是必须坚定地信奉圣经和上主。[5]在《圣经·马可福音》中所提到的:“信而受洗就一定能够获得救赎,而不信者必以定罪。”沃登想要效仿上帝,为每个囚犯进行洗礼,洗礼后他的重生正是将他这位专制的魔鬼推崇为上主,并受到他的任意摆布,不然必将遭至这一魔鬼的惩罚。在他的意志下,犯人的命运被主宰,他可以把犯人关如鸡奸犯房中,使其备受非人的侮辱,他可将其单独监禁,使他孤独一世,还能将洗脱冤情的重要证据毁掉,使蒙冤者永世难以沉冤得雪,他甚至能够制造借口,使犯人无端亡命。而初入监狱之洗礼,寓意着一种邪恶的洗礼,是同基督教义本质相悖的洗礼,是要以摧残之方式将犯人们的灵魂收服,是对犯人们精神的践踏、灵魂的折磨,是一眼不尽的黑暗。

(三)有关救世主之隐喻

正如基督教所认为的那样,亚当、夏娃由于受到撒旦的诱惑而偷吃禁果,悖逆了上帝的意思,导致其罪恶传至了后代。而随着人类的代代相传,导致每个人都身带原罪,怀揣着恶念来到这个世界。这种原罪与后天的犯罪致使人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罪恶,导致人类难以自拔、无法自赎。在上帝的怜悯下,借助于童贞之女玛利亚的怀孕,诞下了耶稣,使其代人类而受难,作为人类之救世主,将其从种种罪恶中加以拯救。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这一人物形象也被隐喻成了救世主的形象,而典狱长沃登被隐喻为撒旦,肖申克监狱则是一个黑暗的王国,沃登就是这座暴力之池的国王。基督教义中,耶稣与魔鬼展开了一系列斗争,并借助于复活成功战胜了撒旦,使他失去了对于罪人的统治,使人类由黑暗之地获取了赎救与自由。在沃登的控制下,使囚犯逐步丧失自我,成为他敛财之工具。安迪在那样一个魔域之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无畏与人性、敢于抗争,唤醒其他狱友习惯被禁锢的灵魂,并始终不忘积累沃登的犯罪证据,当越狱成功之后,他不忘将这些证据寄往报社,揭发沃登之罪行,使诺顿因畏罪而自杀,从而将所有罪孽终结,使其他狱友摆脱了魔域的压迫,成为肖申克监狱的救世主。

结语

总而言之,《肖申克的救赎》是人性深层次的探讨,它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运用哥特冲突和反讽刺手法充分展现了救赎的内容实质。坚强不能够拯救大众,伟大才可以,坚定信心和力量,冲破监狱体制化的束缚,重获精神自由。借助多样式的基督教符号,蕴含丰富化的宗教元素,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进行叙述,从艺术角度出发,对人性和信仰等问题进行理性辩解,体现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此外,《肖申克的救赎》的艺术展现形式给观众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观众体会到西方文化思想和宗教信仰。宗教隐喻的表现手段深深的触动着观众的心弦和灵魂,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进而造就了《肖申克的救赎》的巨大成功。

参考文献:

[1]李保杰,苏水刚.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当代奇片诺文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1):124-125.

[2]Heidi Strengell.the Multiverse of Stephen King:A Study of Genres[M].Helsinki:Helsinki University Printing Press,2003.

[3]Steen G.Understanding Metaphor in Literature:An Empirical Approach[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0,10(12):74-75.

[4]季广茂.隐喻理论与文学传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肖申克的救赎》有感(定稿) 篇9

《肖申克的救赎》

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误被指控用枪杀死了妻子和她的情人,安迪被判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渡过余生。

这个影片让我第一次感动的是那一幕:安迪和另几个犯人外出劳动,他无意间听到监狱官在讲有关上税的事,安迪说他有办法可以使监狱官合法地免去这一大笔税金,作为交换,他为十几个犯人朋友每人争得了两瓶Tiger啤酒。喝着啤酒,阿瑞说多年来,他又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由的感觉,而安迪则是在微笑。我认为这一幕尤其令人感动,只是小小地喝一下啤酒,每一个人的心情都得到放松,也感觉到自己真的是作为一个人存在,而不是只是在黑暗的地方生活的一个令人害怕的“幽灵”似的人物。不仅仅是狱官们不把自己当作人看待,在这样的环境下,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可言,都忘了自己是一个人了。做任何事情都是在残酷的没有人性的约束下进行,整个人的心灵也被禁锢住,每天只是机械地运作着。突然想到现实中的我们是多么地不知足,我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有大把大把的自由在酒吧、家里喝酒,玩乐,任何你想去的地方都可以去涉足,但是每天仍然都很多的人在叫喊着“我不自由,做什么事情都会受到制约,没有办法完全做自己”。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啊,我们是真的作为一个人存在于世上,最起码不会受到非人的待遇,不会连上个厕所都得打报告,也能得到基本的作为人的尊重。也许世上有很多的不如意,但是我们有自由啊,我们可以坐许多的事情来改变我们的不如意,改变我们的境遇,让自己重新获得心中想要的自由。我想当我们不知足,抱怨的时候应该看看这一幕,心一定会受到触动的,也就会觉得其实生活没有什么困难,最起码我们还可以自由在自己楼顶喝啤酒啊,生活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篇10

最后有渐渐适应这里的生活,却从来不会给予生活一种同化的机会。

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的方向。不会像体制妥协,不会像现有的生活妥协,耐心下的坚持,带来的是对于现状的改变。

二十年的凿洞,最后的击打。

几百码的爬行,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对于自由的渴望。

暴雨下的洗刷,是对于二十年光阴的回答。

去到了自己一直想要去的地方,过上一种安宁的生活。

埋葬了自己的回忆,只是去开始了新的生活。

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所以没有多少人能够拥有这样的生活。

坚信自己,救赎给予别人,给予自己。

不能够去说二十年光阴带来的没有什么,至少对于自己岁月的妥协,至少对于自己人生正常的交代。

论《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权力运作 篇11

[关键词] 《肖申克的救赎》;权力运作;理念知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 1)02-0034-04

[收稿日期] 2010-01-20

[作者简介] 仇云龙,男,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语用学。(长春 130024)

20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通俗小说进入鼎盛发展时期,甜蜜野蛮小说、高科技惊险小说相继出现,女性言情小说、科学小说和恐怖小说出现强有力的回潮。在恐怖小说领域,“斯蒂芬•金现象”备受瞩目。斯蒂芬•金(Stephen King)的名字频频出现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上,他的每本著作都会有百万册以上的销售量,他获得了2003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奖”,有“美国恐怖小说大王”之称。斯蒂芬•金的惊悚小说不是在渲染恐怖,而是“审视一些为人们所关心的现实社会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描绘特定个人所承受的不寻常的压力和恐惧”[1](533)。

上述特点亦鲜明地反映在其非惊悚题材作品中。他聚焦特定人群的生存体验,揭示其普遍意义,并给人以心灵的震撼,《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1982)由施寄青等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将其称为《肖申克的救赎》,本文遵从这一译法。一书便是这样的典型。1982年,斯蒂芬•金发表了(《Different Seasons》)自称“花在上面的精神比任何一本书都多”[2](6)的中篇小说集《不同的季节》,书中按春、夏、秋、冬四季讲了四个不同的故事,《肖申克的救赎》是春天的部分。这是一个关于越狱犯的故事:1948年,青年银行家安迪•杜佛尼(以下简称安迪)被控谋杀妻子及其情夫并蒙冤入狱,他在狱中结识了雷德并与其成为莫逆之交。安迪在肖申克监狱呆了27年,其间,雷德目睹了安迪被同性恋骚扰、被狱警利用的生活境况,也目睹了安迪改变生存境遇、扩大监狱图书馆、打通地道成功越狱的种种事件。动人心弦的情节引人入胜,安迪的权力运作更引人深思。为什么是安迪而不是别人进行了这样的权力运作?安迪采用了什么策略进行权力运作?安迪的权力运作所带来的结果仅仅是成功越狱吗?本文将围绕权力运作主体、权力运作方式和权力运作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尝试解答以上三个问题。

一、后工业知识精英的权力

肖申克监狱里关押了很多犯人,为什么只有安迪成功地进行了权力运作?其根本原因在于安迪是一位后工业知识精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以下简称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1973)中得出了科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和工程师等后工业技术—知识精英在社会中“掌权”的结论。贝尔所说的“掌权”不是指政治权力,而是指能够在社会相关领域施加影响,对社会个体产生作用,这是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概念下的一种关系。安迪生活在后工业时代,毕业于缅因大学商学院,入狱前在波特兰一家大银行任信托部副总裁,五短身材,金边眼镜,双手小而灵,是一位典型的后工业知识精英。身为囚犯,安迪的政治权力话语受限,但“权力关系是开放的文本,权力关系的执行来自无数地方,而不是局限于特殊领域”[3](265),故而在理论知识功能日显的时代里,安迪的后工业知识精英身份仍可助其在微观权力领域内实施权力运作,而其权力运作的过程又鲜明地显现出后工业知识精英的身份特征。

概括地说,权力场域由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系统组成,因而场域里的每个个体都具备三重身份。在肖申克监狱里,安迪是囚犯、理财师,又是精神导师。囚犯身份使他居于监狱政治系统的末端,理财师和精神导师身份使他居于监狱技术—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的顶端。一人有多重角色并不矛盾,因为这些角色分属不同的领域。技术—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各有不同的轴心结构,各服从于不同的轴心原则”[4] (18)。在广大后工业知识精英于高墙外施展才华之时,安迪却蒙冤入狱,被套上枷锁。身体上的枷锁使其权力发挥受限,但其理论知识并未失效。“技术—经济体系的轴心原则是功能理性,它持续地推动成本的降低和产出的提高”[4] (19),“文化体系的轴心原则则是寻求对人生生存意义的解释和表达”[4] (20),狱吏们利益最大化的欲求和囚犯们寻求心灵归宿的需要使受教育程度较高和专业技术较强的安迪具有了理财师和精神导师的身份,在高墙内仍有权力发挥的空间。安迪等后工业知识精英在政治系统中要遭遇多种“枷锁”的束缚,他们只能“戴着枷锁跳舞”;但潜在的专业技术优势又确立了其无法动摇的社会影响力,因此,他们仍可“戴着枷锁跳舞”。

二、理论知识的“规训”与浸理

权力运作(power improvisation)是指“对未曾预料的事物加以利用、并把已知材料为己所用的能力”[5](227)。通过对肖申克监狱各种“已知材料”的分析,安迪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重组了监狱的技术—经济系统,解构了狱吏与犯人之间的主、被动关系,对狱吏进行了“规训”;同时用理论知识对犯人进行浸理,使其获得了狱外生活的本领,祛除了体制化症候,重拾了生存的意义。

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的狱吏们便有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欲求”和业余的敛财、理财手段,但是他们缺乏专业经济知识和系统的逃税、洗钱手段。于是,安迪的专业技术知识便成为狱吏们急需的稀有资源。贝尔认为,“权力系统是以对稀有资源的分配和占有为基础的,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谁拥有和掌握稀有资源,谁就跻身这个社会的统治阶层。”[4](80) 安迪掌握了稀有资源,也就掌握了权力运作的筹码。他凭借专业经济知识在肖申克监狱重组了技术—经济体系,对狱吏进行实质性掌控,名为替狱吏理财,实则将其收编。新的技术—经济体系成了无形的“狱中之狱”,只是在这座监狱中,肖申克的狱吏们成了“驯顺的肉体”,而安迪则成了“全景式敞视式监狱”中坐在中心欲望塔里的人。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到,现代社会是一个规训社会,而监狱是规训技术表现最为突出的场所,权力会生产出“驯顺的肉体”,边沁的“全景式敞视式监狱”则是实现规训的技术手段[5]。安迪为拜伦•哈力偷税,帮几任典狱长洗钱,同时也使他们受制于一种权力环境。于是,后工业知识精英擅长的精密计算和系统衡量成为了打开“牢门”的钥匙,狱吏不知安迪之所思,安迪却洞悉着狱吏之所为。而狱吏为了其经济收益的增加又必须配合安迪的欲望,安于“被征服 ”状态,并成为“被征服”的推动者。

安迪入狱后发现,肖申克的犯人深患体制化症候,即在监狱体系中渐渐成为了程序化的机器而不是作为主体的人。监狱本是帮助犯人“再造自我”的地方,但肖申克的狱吏们只把钱用在修围栏、筑高墙上,而不用在提高犯人生存本领和改善其精神世界上,这使犯人体制化症候加重,生存意义迷惘。犯人就如同波顿的鸽子“杰克”一样,波顿在出狱前放飞了“杰克”,但“杰克”一周后就饿死了。置身于穿梭的人流中,与社会隔绝了数十载的犯人们无法在车水马龙中找到自我,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宁可再次犯案重回监狱。安迪决定用理论知识重构监狱文化体系,帮助犯人打消疑虑,祛除症候。他把肖申克图书馆从一个只陈列《读者文摘》丛书和《国家地理杂志》的小房间扩充成了新英格兰地区最好的监狱图书馆。图书馆之于安迪就像菜园之于曼德拉一样,它是囚笼里的自由之地,是孕育希望的理想之所。置身其中,安迪宛若园丁,一批又一批地培育着知识分子。他帮助大量狱友通过高中同等学历考试并具有一技之长,使他们出狱后更易获得就业机会,可靠的就业机会促使犯人们积极面对现实境遇,持续探索生存意义。安迪的上述运作具有符号学意义,他在肖申克监狱中扮演了耶稣的角色,建立了世俗的宗教,确立了理论知识的信仰地位。安迪虽然悄然离开了肖申克,但他留下的众多信徒出狱后会成为后工业知识精英,在更广的领域里传播知识,在更多的权力场域内施加影响,彰显理论知识的时代价值。

三、信念伦理缺位、政治场域失语

安迪蒙冤入狱的事实和典狱长非法阻挠安迪出狱的恶行构成了文本的“召唤结构”,读者期待安迪越狱成功。安迪越狱的成功确实与权力运作有关,但权力运作的结果不仅是越狱成功,它产生了两个更为重要的结果:一是安迪为了“权变”需要而抛弃了信念伦理;二是安迪在技术—经济体系和文化体系中的权力运作改变不了他在政治场域的无力。

安迪帮助狱吏洗钱,还假造彼得•斯蒂芬,二者都是违法的,但为了置换“当下”利益,安迪在伦理取向上选择了责任伦理而抛弃了信念伦理。安迪的行为是马克思•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式的社会行为,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7](56)。简言之,它看重的是目的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有利于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工具理性所对应的社会伦理是责任伦理,它要求行为者在选择手段时要适应现实,为避免可产生的危害采取理性“权变”。然而,在一个诸神争斗的时代里,对“当下”结果合理性的评判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这就可能造成“权变”的挪用。如果说假造彼得•斯蒂芬是安迪对误判的戏谑和反抗,那么帮狱吏洗钱则是对公众利益的僭越,这是一种典型的信念伦理缺位。安迪见惯了狱外的非法勾当,因此,他对帮狱吏洗钱不以为然。尽管如此,安迪仍然希望“在超凡入圣与无恶不作之间”“两害相权取其轻,尽力将善意放在前面”[2](37)。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他的逻辑中,利居第一,义居第二。从他苍凉的言语里,我们听得出这条中间道路令他多么疲惫不堪乃至麻木不仁。其实,安迪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在现代人中具有普遍性。工具理性的加强客观上导致了价值理性的失位;“诸神争斗”使人们面临更难的价值选择,对世界意义的迷茫导致人们在抉择时想到的是“当下立场”而非“终极立场”。在“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分离的现代社会里,安迪不顾手段合理性,只求目的合理性,成为了现代官僚机器上的齿轮。在一个盛行“价值中立”的时代里,安迪所奉行的责任伦理观无疑更加“入世”,更具实效性;但信念伦理所秉持的“出世”情怀对于完整人格的构建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对于像安迪一样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掌控微观权力场域的人来说更加重要。

安迪在监狱的技术—经济系统里成功地“规训”了狱吏,在监狱的文化系统里成功地改造了犯人的精神世界,但这些成功并未变更他在政治权力话语面前的失语状态。安迪蒙冤入狱本身就反映了他在政治体系面前的无力。安迪“谋杀”妻子及其情夫一案疑点众多,证据不足,但司法当局却认为此案铁证如山;侦办此案的检察官希望借此给自己的议员竞选造势,便极尽煽风点火之能事,导演了一场出色的法庭秀,致使陪审团最终将安迪定罪。在政治权谋面前,“安迪始终不曾抗议过由检察官提出的指控”[2](5) 。在权力运作后,安迪延续着他的政治无力,具体表现在:得机正名而竟被抹杀,成功越狱却终身藏匿。安迪的好友雷德从汤米口中获悉命案的真凶是一个叫艾乌•布拉契的抢劫犯后,安迪向当时的典狱长诺顿提出重新开庭的请求,但后者为留住安迪继续为其洗钱,故意转移了证人并把安迪关了禁 闭。在政治掌权者面前,安迪只能在被解除禁闭后继续为其洗钱。安迪买工具、运土、麻痹狱警、伪造彼得•斯蒂芬,20年如一日地经营着自己的越狱计划并最终逃到了墨西哥的一个小镇。他身体上解缚了,但身份上始终是受缚的,因为他一生都不可能再是“安迪•杜佛尼”,而只能是伪造的“彼得•斯蒂芬”。在政治权力话语面前,安迪只能隐匿,不能发声,只得通过越狱的方式免于被收编。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肖申克的救赎》具有喜剧性的结局,亦有悲剧性的缺陷,而“金笔下的主人公所具有的悲剧性缺陷是由堕落的美国社会所造成的”[8](342)。在这种社会压力下,安迪选择了“出走”。这正应了格雷格•史密斯(Greg Smith)的概括:“一旦金笔下的人物发现‘真实’的美国社会后,他们要么为堕落所吞噬,要么选择逃离,寻求精神和伦理上的自由,成为先行者。”[8](342) 出走是美国文学的一个母题,但安迪的目的地不是广阔的西部,而是异国他乡。笔者认为,这是作者的故意施为。斯蒂芬•金深受自然主义思潮影响,他对社会的揭露不只是停留在对“此在”的鞭挞,更在于对“彼在”的追寻。而一个美好“彼在”的预设正是对丑陋“此在”的讽刺。安迪心中的“彼在”是“没有记忆”的太平洋,他之所以希望忘却记忆是因为他的记忆里写满了现实的丑陋。安迪曾经对雷德说过:“管理这里的人基本上都是愚蠢残忍的怪物,其实外面那些人的手段照样残忍和野蛮,只不过他们没有那么蠢,因为外面的世界所要求的水平比这里高一点。”[2](37) 从这里足以看出,狱内狱外的差别只存在于形式上,而利欲熏心和人性泯灭则弥散于整个美国社会。安迪虽然能够从肖申克全身而退,但在诺大一个美国社会里他“无处藏身”。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一个小范围里的大故事,它具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像过山车一样载着读者大起大落,凸显了通俗小说的消遣特性。同时,作家在人物身份的赋予、故事背景的选取、矛盾冲突的展现等方面巧着笔墨,使文本意义丰富而深邃,体现了斯蒂芬•金“寓严肃主题于文本之中的写作特点”[9](16)。权力运作是该作品的一个重大主题,后工业知识精英“戴着枷锁跳舞”的权力特点解答了“为什么安迪可以进行权力运作”,理性知识对狱吏的“规训”和对犯人的浸理回答了“安迪采用什么策略进行权力运作”,信念伦理的缺位和政治场域的失语揭示了安迪越狱成功背后的悲剧性缺陷。

参考文献:

[1]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2][美]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施寄青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3]莫伟民:《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

[4]王小章:《丹尼尔•贝尔:介入的观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5]Greenblatt, Stephen. 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 From More to Shakespear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6][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7][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

[8]Smith Greg. The Literary Equivalent of a Big Mac and Fries?:Academics, Moralists, and the Stephen King Phenomenon.The Midwest Quarterly,2002,43(4).

[9] Davis J. Madison. Thoughts On A New Grandmaster.World Literature Today, 81(3).

[责任编辑 梁浚]

A Study of the Power Improvisation in 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Qiu Yunlo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130024, China)

Abstract: 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 by Stephen King has been a lasting heat since its publi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condition, means and consequences of protagonist’s power improvisation and draws thre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First, protagonist’s identity as a post-industrial intellectual elite enables his power improvisation. Second, protagonist makes use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to discipline wardens and waders and baptize prisoners. Third, the absence of ethic of conviction and the loss of political discourse power form the tragic defects of protagonist’s power improvisation.

【《阿甘正传》与《肖申克的救赎》比较分析】推荐阅读:

阿甘正传人物精神06-13

阿甘正传影评英文版06-07

阿甘正传经典台词中英文06-24

鲁迅《阿Q正传》读书笔记06-17

阿Q正传读书心得体会500字06-21

上一篇: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读后感400字下一篇:如何通过广告练习英语听力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