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七下教案(精选7篇)
【教学目标】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新文体”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南海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吟联一副凭吊友人: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让康有为因为他的离去一度万念俱灰的人就是谭嗣同(字复生)。超链接视频短片《谭嗣同》。
作者、背景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与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创办维新团体“强学会”,与康有为共倡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作为改良派的主将,与革命派论战,遭到反对。
引进介绍西方文化,发起领导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运动,成为“五四”文体改革的先导,创造了一种新的散文体裁“新文体”,将小说提高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地位。作品结集为《饮冰室文集》。
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得到要巩固清朝统治、急于从慈禧手中将国家权柄夺回来的光绪皇帝的支持。戊戌年(1898)6月1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封建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和旧官僚感到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威胁,立即采取措施,派奸诈阴险的荣禄任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以重兵控制北京政局,9月21日发动政变。新政只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三. 解读课文
(一)介绍谭嗣同的出身、性情,交代其初学新学的情况。
倜傥:豪爽洒脱。淹通:深通。故操心危,虑患深:语出《孟子·尽心上》,内云:“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意思是说,受疏远的大臣和地位卑贱的儿子,经常操心着危难的事,深深忧虑着祸患的降临,所以能通达事理。补充: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总角、孩提——幼年泛称。垂髫(tiáo)、始龀(chân)——童年泛称。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 diã)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二)介绍谭嗣同撰述《仁学》的由来及其在湖南从事新政的情况。
需次:挨着次序,等待补官。冥探:深探。心法:思想方法。衍绎:发挥。提倡桑梓:(在)家乡提倡(新学)。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三)介绍谭嗣同北上从事新政的情况。
国是:国事,国家大事。辟:由君王征辟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大病:名词活用作动词。患重病。入觐:朝见皇上。超擢:破格提拔。少:同“稍”,稍微。锐意:意志坚决,勇往直前。问题讨论:1课文写光绪与慈禧矛盾紧张,有两个字十分传神,是哪两个字? 光绪对慈禧是“畏”,因手中无权,“不敢行其志”。西后对光绪则是“忌”,虽然大权在握,但光绪毕竟是皇帝,一旦得势,无可挽救。一个力图守旧,一个意欲维新,矛盾不可调和。
2.课文写光绪破格提拔谭嗣同有什么作用?
一是表明光绪急切地推行新政,实施变法。二是交代光绪与慈禧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三是为谭嗣同自甘牺牲“以酬圣主”埋下伏笔。
四、总结本堂课内容。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四、五、六段。
1、第四段:介绍谭嗣同密谋袁世凯,以图解救光绪帝的情况。
君不之信:他不相信这件事。宾语前置。故事:旧例。无所为计:计,办法、计策。讲中外之故:讲求(研究)中国和外国(强弱不同)的原因。缓急:偏义副词,偏指急。激切:激昂、恳切。径造:直接到达。旷代:当代没人比得上。首:告发。皆受荣所节制:被动句。健者:强有力的人。参劾:向君王或国家元首告发。市恩:把私人的恩惠来讨好人家。条理:具体措施。袁复召见:被动句。
问题讨论:在这一段中对谭嗣同这个人物刻画很生动,性格跃然纸上,怎样看待谭嗣同劾袁世凯的交往? 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势来看,谭嗣同主张用袁世凯来救皇上是当时可能有的唯一选择。这是因为:
一、袁世凯主张变法;
二、袁世凯接受了皇上的恩赐;
三、只有袁世凯的实力才可以解救天津阅兵废君的危难。“径造”袁寓“直诘”,看似怀有十分把握,实则诘责方式太“直”、所诘内容太露,经不住老奸巨滑、装模作样的袁世凯的诓骗,他“直出密诏”,“言救上之条理甚详”。虽然他曾想用动听的美言奉承一番,“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天下健者,惟有足下”;想用耸听的危言反激一下,“首仆而杀仆”;还曾对袁世凯与荣禄之间的关系有过怀疑(既有怀疑,怎能不经调查而当面直言!),但都经不住袁及其幕府的三言两语便支吾过去。
2、第五段介绍谭嗣同被捕及就义的情况。重点字词:擘画:(谋划,商量)竟日:(竟,终;整天)及难:(赶上灾祸)系狱:(被扣押在狱中)春秋:(年岁)问题讨论:(1)政变发生后谭嗣同做了哪些事?
提示:一是劝梁启超出走以图将来,二是要梁启超设法营救康有为,三是把书籍文稿交托梁启超,四是与侠士(大刀王五)谋救光绪帝。
(2)谭嗣同为什么不肯逃亡?提示:一为“酬圣主”,二为报国家,有强烈的爱国之情。他在狱中曾赋诗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更慷慨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所以,梁启超以一个“烈”字作为评价十分恰切。
但他的忠君思想,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也是显而易见,对此应有所批判。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是戊戌变法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他若逃亡,结局更惨。)
3、第六段介绍谭嗣同的治学及著述情况。
舍己从人:舍弃自己的短处,学习别人的长处 持躬严整:
四、学生思考讨论:
1、谭嗣同具有怎样的政治见解,我们应如何评价?
分析:谭嗣同的政治见解,文中并没有作很多正面的述说,但我们从字里行间也能看到一斑。文章一开头就提到谭嗣同“奏对称旨”,回答皇帝的话很合皇帝的心愿。原来光绪想“行其志”,即“欲行大改革”,却又因“畏西后”而“不敢”。就是说,这一“大改革”是“西后”一派反对的,光绪又无权。于是谭嗣同他们考虑该如何“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谭认为,“今日可以效我圣主者,惟在足下”,非袁世凯莫属。他“密奏”要光绪给袁世凯“以恩遇”,他“径造” 袁寓“直诘”,最后竟至“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这次维新,最终失败了,但是,我们认为这次维新运动是中国最早的一次要求民权的运动,领导运动的知识分子,谭嗣同以及康有为、梁启超他们这些所谓维新派,都是略略有些资本主义思想的士大夫。他们拥护皇帝,提倡君主立宪,主张抵御外侮,挽救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希望中国也走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道路。这样的政治见解,这样的活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是应予肯定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维新运动之失败,乃由于“西后”一派的阴谋,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脱离群众,支持他们的社会力量非常脆弱,再加上他们眼光短浅,政治经验不足,把变法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身上,又幻想同拥有军权的袁世凯合作,依靠这些人的力量来成就大事,而没有缜密的计划。另外,谭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是有一定见地的;当然,一待维新失败,便“惟待死期”,以流血“自嗣同始”则看法未免又有所偏。
谭嗣同的政治见解,实际就是戊戌维新领导的见解,我们正确评价谭嗣同的政治见解正是正确评价戊戌维新的问题。
2、如何评价谭嗣同这个人物?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临危不惧,崐视死如归,千方百计关怀同志,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的政治家的认识。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崐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五、本文在语言上的特色:
吸收了一些近似口语的词汇和句法。如: “被捕”“向来”“询问”“查出”“设法”“今日”“可以”“救护”“今日可以救我圣上者”“数月以来”崐“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等。这种近似口语的词句大量采用,就形成了崐一种基本上是文言,但又带有白话成分的新体散文──新民体,这是梁启超的贡献。
六、总结全文。
〖小资料〗
(一)难句解疑。
课文第5段写谭嗣同入日本使馆与梁启超见面,劝梁东游:“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其中加点的句子,运用了“合叙”的修辞方法,并且使用了两个典故,作为谭、梁两个人分别承担两种不同职责的比附对象。翻译时,应变“合叙”为分叙:一是要分清“四个人”各承担了哪种职责;二是要分清“吾”与“足下”各承担哪种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反映原文所表达的信息。但遗憾的是,课本的注释介绍“程婴、杵臼”时,只说二人“都是春秋时晋国大夫赵朔的门客”,“赵朔为屠岸贾所杀害,程婴、杵臼设法保全了赵朔的孤儿”。不了解古代典故的学生乃至教师,根本无法通过这样的注释分清这二人:谁是“图将来”的“生者”,谁是“酬圣主”的“死者”。《教参》中的译文,几乎是原文照录,让不了解历史典故的人,只能是越读越胡涂。《教参》是这样翻译加点的句子的:“作为程婴、杵臼或月照、西乡,我和您分别担任吧。”
程婴、杵臼的事迹见于《史记·赵世家》: 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晋太夫屠岸贾不请示晋景公而擅自策动众将围攻赵朔的住地“下宫”,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兄弟四人杀死,并且将四人的全家老小斩尽诛绝。赵朔的妻子是晋成公(前606年至前600年在位)的姐姐,当时已经怀上了赵朔的孩子,她逃进成公的宫院避难。不久,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屠岸贾听说后,就带着人闯进晋成公的宫院搜索,赵朔妻把孩子隐藏起来。为防止屠岸贾再来搜索孤儿,程婴与公孙杵臼商定,由杵臼谋取其他人的婴儿抱进山中隐藏起来,而程婴把赵氏孤儿隐藏起来,然后再向屠岸贾“告发”杵臼藏匿赵氏孤儿,杵臼在被捕时故意大骂程婴出卖朋友,出卖主人的遗孤,以骗过屠岸贾。杵臼和假孤儿被杀,真的赵氏孤儿得以保全。程婴含辛茹苦,抚养赵氏孤儿,孤儿即赵武。过了十五年,程婴又用计劝说晋景公,除掉了屠岸贾,立赵氏孤儿为大夫。
至于月照、西乡两个人的事迹,注解中已作了较详细的说明,月照为恢复天皇的权利而死,西乡活下来终于完成了推翻德川幕府恢复天皇权力的使命。课文中的“合叙句”,若分叙应该变成如下形式: 程婴、西乡,足下任之;杵臼、月照,吾任之。试译成现代汉语如下:
“像程婴、西乡那样,活下来以图将来事业成功的职责,您来承担;像杵臼和月照那样为主人赴死的职责,我来承担。”
(二)课文译文。今年四月,决定国家大计的诏书下达以后,谭嗣同先生经由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先生的推荐,被(光绪皇帝)宣召,恰巧他生大病,未能成行,到了七月(他)才带病进京朝见皇帝。他回答皇帝的话很合皇帝的心意,(于是)光绪皇帝破格提升他(赏赐他)四品卿的官衔,任用他做军机处办理文书的官员,同杨锐、林旭、刘光第一起参预新政,当时号称为“军机四卿”。(他们)参与新政,有如唐宋两朝的 “参知政事”,这实际上就是宰相的职位。光绪皇帝想重用康有为先生,但皇上又畏惧西太后,不敢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几个月以来,皇上有什么要询问的问题,就让总理衙门传达御旨,康有为先生有什么要禀奏的意见,也只能把它写在他呈给皇帝看的书籍里而已,自从这四位官员进入军机处以后,皇上跟康有为先生之间的想法才能稍微沟通,皇上下大决心要进行改革了。可是西太后和那批贼臣的忌恨也就更加厉害了,不到十天戊戌政变就发生了。当初,谭嗣同刚刚进京的时候,(有人)对他说了皇上没有实权,西太后阻挠变法等情况,他并不相信这些,等到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想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令谭嗣同起草上谕,先派太监拿了前几代皇帝的遗训给他,传达皇上的话,说康熙、乾隆、咸丰三代皇帝都有开懋勤殿(设顾问官)的先例,叫他查出来,写入诏书之中,原来(皇上)要带着它在二十八日亲自到颐和园向西太后请示。谭嗣同退朝后,这才对同事们说:“今天我才知道皇上是真正没有权力了。”到了二十八日,京都朝廷里人人都知道了皇上要开懋勤殿的事,认为当天诏书就要下达,然而终于没有下达,于是更加清楚西太后和皇上水火不相容了。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同时赐给他一道藏在衣带间的密诏,里面有我的皇位几乎保不住了,命令康有为和军机四卿以及维新派的同志们赶快想办法筹谋救驾的话。谭嗣同和康有为捧着诏书痛哭,可是皇上手中没有一点点权柄,毫无办法。当时众多将领中只有袁世凯长期出使朝鲜,研究过中国和外国的国情,竭力主张变法,谭嗣同就秘密奏请皇上拿优厚的待遇联络他,希望他在危急的时候有可能救助皇上,言词极为激动、恳切。八月初一那一天,皇上召见袁世凯,特别赏赐他侍郎的官衔;初二那天,又召见袁世凯。初三的晚上,谭嗣同直接来到袁世凯住处法华寺,直截了当地问袁世凯说:“您认为当今皇上是怎样一个人?”袁世凯说:“是当代没人比得上的圣明皇帝。”谭嗣同说:“天津阅兵的阴谋,您知道吗?”袁世凯说:“是的,我已经听到些。”谭嗣同就直接拿出密诏给袁世凯看,说:“今天可以救我们圣明皇上的,只有您了,您愿意救就救他!”又用手摸着自己的脖子说:“如果不愿意救,就请(您)到颐和园去告发我,杀了我,您就可以升官发财了。”袁世凯板起面孔高声说:“您把我袁某当做什么人了?皇上是我们共同拥戴的皇上,我和您一样受到了(皇上)非同一般的恩遇,救护(皇上)的责任,不只在您身上。如果您有什么指教的话,我当然是很愿意听的。”谭嗣同说:“荣禄的阴谋,全在于借在天津阅兵这件事(来实现),您和董福祥、聂士成的三支军队,都受荣禄指挥调遣,荣禄将依仗武力来逼迫光绪皇帝退位。虽然如此,董福祥和聂士成的两支军队是不值一提的;天下强有力的,只有您袁将军。如果发生事变,您用一支军队对抗他们两支军队,保护圣明的皇上,恢复皇上大权,肃清皇上周围的坏人,整肃宫廷里的秩序,指挥起来稳操胜算,镇定自若,这是一世无比的千秋大业啊!”袁世凯说:“如果皇上在阅兵时快速地驰入我的军营,发出号令来诛灭奸臣贼子,那么我一定追随在各位先生后面,竭尽一切力量拼死挽救。”谭嗣同说:“荣禄对您素来不薄,您将怎样对待他呢?”袁世凯笑笑不说话。他的一个幕府官员说:“荣禄老贼并不是推心置腹地对待慰帅的。过去有人想增加慰帅的兵员,荣禄说:‘汉人不能给他大的兵权。’原来他一向不过是笼络(慰帅)罢了,就像前些时候胡景桂参本弹劾慰帅那件事,胡景桂是荣禄的亲信,荣禄派他出面弹劾慰帅,又由荣禄自己出面查办,为慰帅昭雪,用施恩惠的办法来换取慰帅的好感。随后胡景桂就被委任宁夏知府,不久又提升为宁夏道员,这就是荣禄老贼用心计十分阴险十分狡猾的地方,慰帅难道不了解他(的为人)吗?”谭嗣同就说:“荣禄本是曹操、王莽一类的人物,是世上少有的奸雄,对付他恐怕不很容易。”袁世凯怒目而视说:“如果皇上在我的军营里,那(我)杀荣禄就像杀一条狗罢了。”于是谭嗣同跟袁世凯非常详细地谈了救皇上的具体措施。袁世凯说:“现在军营的枪弹火药都在荣贼的手里,而且营、哨的各级军官大多是他的老部下,事情很紧急了,既然已经商量好了对策,那我就得赶快回营,更换将官,并且设法储备弹药才行。”于是谭嗣同再三嘱咐他然后才离去,这时已是八月初三的夜里,打了三更了。到了初五那天,袁世凯再次被光绪帝召见,听说也是领有密诏的。到初六,戊戌政变就爆发了。当时我正在谭嗣同先生的寓所拜访,(两人)面对面坐在榻上,筹划布置事情,忽然查抄康有为住处,要逮捕康有为的消息传来了,不久又听到(西太后)垂帘听政的上谕。谭嗣同从容地对我说:“过去想救皇上而无法救,现在想救康先生也无法救,我已无事可做,只等着死的那一天罢了!即使如此,天下的事情明明知道它很难做,却尽力做到它,您试试到日本使馆,去见伊藤先生,请他发电报给上海的领事来救康先生吧。”我这天晚上就住在日本使馆,而谭嗣同整日不出大门,等待来逮捕他的人。逮捕他的人结果没有来,他就在第二天进入日本使馆,同我会面,劝我到日本去,并且带着几本他撰写的书和诗文辞稿本,一小箱家信,托付给我。说:“若没有出走的人,就没有办法筹划将来的维新事业;没有牺牲的人,就没有办法报答圣上。现在康有为先生的生死还不知道,作程婴或是作杵臼,作月照或是作西乡,我和您分别担任吧。”于是两人一抱而别。初
七、初
八、初九三天,谭嗣同先生又和侠士想办法救皇上,事情最终都未成功。初十那天他就被捕了。被捕的前一天,几位日本的志士苦苦地劝他到日本去,他不听,再三再四劝他,他说:“世界各国变法维新,没有不经过流血而成功的,现在中国还没有听说过因为变法维新而流血的,这就是国家不能强大昌盛的原因啊。(如果)需要流血的话,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他)始终不肯离开,所以遭了祸。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一、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原姓马,明洪武四年(1371)生于当时尚被元朝残余势力控制的云南。洪武十三年(1381),明朝平定云南,郑和被俘虏至南京,成为宦官,配属于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的王府。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次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战争中,年轻力壮的郑和追随朱棣作战,数次立功,逐渐成为一位“有智略,知兵习战”的将领。朱棣登基称帝后,郑和因军功被赐姓“郑”,并升任内官监太监,担任了内廷(宦官)体系中的重要职务。因他小名“三保”,故民间习称“三保太监”,后来又讹写为“三宝太监”。
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六月,郑和奉命率领一支船队“通使西洋”。这个使团以郑和为正使,另一宦官王景弘任副使,团队成员既有宦官和文武官员,也有医士、买办、通事(翻译)等技术人才,还有明军将士两万余人。整个团队乘坐当时称为“宝船”的大小海船六十余艘,船只排水量多在千吨以上。就当时来说,这个规模的船队是历代罕见的,
郑和一行从苏州的刘家港(今江苏苏州太仓市浏河镇)乘船出航,抵达福建后稍加休整,便扬帆西去,抵达了占城(古国名,在今越南南部)。自明朝建立以来,占城多次朝贡,郑和以占城为远航的首站,是非常谨慎的做法。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抵达占城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給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郑和出航所到的国家大多在今印度洋海域,明朝时将这一带海域称为“西洋”,故民间有“三保太监下西洋”的说法。船队所到各国多对使团持友好态度,除接受明朝的诏书、礼物并回赠礼品外,还往往遣使者随船到明朝访问。永乐五年(1407)九月,郑和的船队回到国内,向明成祖汇报了出使经历,献上各国的礼物,各国来华使臣也随郑和朝见了明成祖。
郑和船队航行的成功,以及各国纷纷遣使来华的盛大场面,使明成祖对航海出使有了很大的信心。在成祖的余生中,郑和又于永乐六年(1408)、十年(1412)、十四年(1416)、十九年(1421)、二十二年(1424)分别率船队出使,往返时间短者一年,长者两年有余,这样的长时间航海,在当时也是很少见的。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命郑和出使旧港(今印尼的巨港),归来时成祖已经去世,其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仁宗对其父北击蒙古、南拓西洋的事业不感兴趣,但对郑和依然信任,故命郑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仁宗去世后,继位的明宣宗朱瞻基追慕成祖的事业,于宣德五年(1430)岁末命郑和再次统率船队前往西洋各国。此时,郑和已经是一位花甲老人。从永乐三年到宣德五年,郑和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了航海事业,为此付出了很大心血。
这次出航前,也许是因为预感余生无几,郑和在刘家港留下了《通番事迹记》碑刻,到福建后,又在长乐立有《天妃灵应之记》碑,分别记述了自己六次通使西洋的情况。宣德六年(1431)十二月九日,郑和的船队从福建起锚出海,周历忽鲁谟斯(今伊朗的霍尔木兹)等十七国,于宣德八年(1433)二月十八日自忽鲁谟斯返航。同年六月二十一日驶返刘家港。然而,郑和并没能看到祖国的土地,他于归国途中在古里(今印度的科泽科德)病逝,享年六十三岁。船队回国后,明宣宗得知郑和去世的消息,下诏赐葬于南京牛首山南麓,以此表达对郑和功绩的肯定和纪念。
二、“郑和下西洋”的性质与意义
郑和七下西洋,前后历经二十余年,所为何来?从明代开始,就有对郑和动机的探讨。一种观点认为,“靖难之役”以明成祖攻入南京城,建文帝不知所踪告终,成祖对这个可能逃亡在外的侄子很不放心,所以派郑和去海外搜寻。另一种观点认为,成祖抱有“天朝上国”的理想,派遣郑和远航,是为了向南洋各国耀武扬威,逼迫他们来朝贡。《明史·郑和传》说:“成祖疑惠帝(即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就是对上述两种说法的综合。近代以来,针对这个问题,还有人提出过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靖难之役”后士兵闲散无事问题等多种说法。
其实,早在宋元时期,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各国的贸易就非常活跃,也不时有官方的通使往来。至明成祖时期,社会经济已经从元末的战乱中恢复过来,具备发展海上交通、开展海道贸易的基础。郑和每次航海归来,总会带回大量香料、染料、宝石、皮革等异国特产,这些特产有的是所谓“贡物”,但主要还是贸易所得。当时,郑和的船队在满剌加(今马来西亚的马六甲)“立排栅如城垣……内又立重栅如小城,盖造库藏仓廒……去各国船只回到此处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我们从船队的“番货”需要专门整理分装,已见当时贸易规模之一斑。不仅如此,郑和船队的翻译人员马欢在回国后,著有《瀛涯胜览》一书,记载了他随船队所到的二十国的情况,其中一个重要部分是各地特产和贸易情况,如他记占城“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磁盘碗等品,纻丝、绫绢、烧珠等物,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记爪哇“买卖交易行使中国历代铜钱……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磁器并麝香、销金纻丝、烧珠之类,则用铜钱买易”,等等。这是只有亲历贸易活动、深知其中三昧的人才能写出的实录。可见,郑和的航海活动具有很强的海上贸易色彩。
此外,郑和的航海活动也给国内带来了大量的白银。根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一两黄金可以折换四两白银,到洪武三十年(1397年),一两黄金可换五两白银,金银比价变动很小。然而,等到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归来的永乐十一年(1413),一两黄金已经可以兑换七两五钱白银,而且不久后就变成了一两黄金兑换十两白银,这显然是国外白银经由海上贸易大量流入明朝国库的结果。因此,明中期官员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中,对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航海活动评价说:“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
nlc202309081152
当然,郑和的七次出海远航,都是奉明成祖和其孙宣宗的意旨“通使西洋”的,这就决定了郑和下西洋不会是单纯的海上贸易活动。第一次出航,周历十余国,所到之处,郑和都宣读了明成祖的诏书,船队回国时有各国使者随船来访,外交色彩很浓厚。此后的航海活动,也间有送使者回国或赴某国公干的,谓之外交活动,应无大错。在旧港,郑和还打击过当地的海盗,为维护贸易秩序和国家尊严做出了贡献,这又是一种军事行动了。
所以说,郑和下西洋,既是遵从明朝皇帝意志对东南亚、南亚和西亚进行访问的外交活动,也是官方经营海上贸易的一个缩影。郑和凭借其杰出的个人才能,以明朝官方的充分支持、国内的丰富贸易资源为背景,在外交和贸易两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来华的各国领导者中,事迹尤其显著的,有渤泥国(古国,在今加里曼丹岛)的国王麻那惹加那乃和苏禄国(古国,在今菲律宾苏禄群岛)的东王巴都葛叭哈剌。这两位国王都是在明成祖永乐年间率家属和大臣泛海来华的,受到了明朝官方的热情接待,却不幸在中国因病去世。成祖对两位国王的后事非常重视,不仅派遣官员致祭,而且命有关部门为其营护丧事、建造墓茔,对去世国王的家人也给予了妥善的安排。两位国王的墓地现在仍受到良好的保护,是中国明朝与东南亚各国友谊的历史见证,而缔结这份友谊的使
者,则应当首推郑和。正因如此,《明史·郑和传》对郑和的外交活动作出了很高的评价:“(郑)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郑和确实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
三、郑和下西洋的启示
虽然在郑和去世后,明朝逐渐停止了大规模的官方航海活动,但“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长期在民间流传。到了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甚至有以郑和航海活动为故事原型的《三宝太监西洋记》刊刻出版。据作者自序,他撰写该书的目的,在于以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来鼓舞时人抵抗倭寇的决心。郑和在明朝人心中的地位之高,可見一斑。时至今日,距郑和七次远航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六个世纪,我们还能从中获得哪些教益呢?
首先,郑和的航海活动告诉我们,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郑和每一次出海远航,所到国家少者数国,多者十余国,一向秉承睦邻友好的原则。我们以他最后一次航行为例。宣德六年底,郑和率船队离开福建,前往东南亚,经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到达苏门答剌(在今苏门答腊岛)。在这里,郑和船队分成了几支分队。郑和本人率一支船队,经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古里,航行至忽鲁谟斯。其他几支船队,有一支经溜山(今马尔代夫)直航非洲东岸,访问木骨都束(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不剌哇(今索马里的布拉瓦)、竹步(在今索马里朱巴河口一带),另一支船队在太监洪保的率领下直航古里,访问了阿拉伯海海域的多个城市。洪保到达古里时,古里正派船去麦加,于是洪保就派出以随队通事为首的七人小队,随古里的船只到麦加访问。这一次航行,郑和船队先后访问了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东非的十九国,不仅带回了诸多珍奇货物,还有力地扩大了明朝的国际影响。据《明史·宣宗纪》记载,在郑和船队归国的宣德八年,有十九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者访问了明朝,其中有十五国属于郑和船队航海所及之处,有些使者可能就是随郑和船队前来明朝访问的。这些古国有的现在还存在,有的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中国人民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则毋庸置疑。
其次,郑和的航海活动告诉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友好往来是主流,但也要捍卫国家自身权益。在通使西洋的船队中,有供使团人员乘坐的“坐船”,有运输粮秣物资的“粮船”“马船”,也有载运将士、打击海盗的“战船”。船队航行时,以战船置于外围,保护内侧的非军事性船只。即便如此,郑和船队的航行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第三次下西洋时,郑和奉明成祖的旨意到今斯里兰卡的锡兰山寺布施,并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以纪行(此碑现存于科伦坡博物馆),同时访问了锡兰山国。锡兰山国的国王亚烈苦柰儿以接待明朝使者的名义,把郑和引诱到都城内,向他逼索财物,又发兵攻打郑和的船队。郑和敏锐地看破了锡兰山国主力在外、国内空虚的状况,率领所部官军“中心开花”,出其不意地占领了锡兰山国的都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和官属。前去攻击郑和船队的锡兰山国军队听说都城被攻克,急忙回兵救援,船队上的明朝官军乘势出击,又大破敌军。值得称道的是,郑和俘获锡兰山国君臣之后,并未在当地大开杀戒,而是将亚烈苦柰儿等人带回明朝国内,交由朝廷处理。成祖得知以往情由之后,也没有杀亚烈苦柰儿,而是下旨给予衣食,同时命礼部从锡兰山国的国人中选择贤者代之为王。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明朝君臣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既捍卫了国家的正当权益,为进一步开辟航路做了充分准备,又始终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明成祖和郑和能以恩威并施、轻重得宜的手段处理国际问题,证明他们是成熟的政治家。
第三,郑和的航海活动告诉我们,一时的优势不是永久的优势,故步自封、安于现状就会落后挨打。郑和所乘坐的宝船究竟有多大,现代研究者最乐观的看法是,大型宝船能达到排水量两千五百吨的规模(这几乎是木帆船的极限);即使是保守的观点,也认为大型宝船的排水量在八百吨左右。而在流行于14世纪欧洲的柯克帆船中,大者排水量也不过五六百吨。15世纪产生的卡拉克帆船中偶见千吨级的大船,但百吨至数百吨的中小型船只仍是主流。所以说,即使与同时期的欧洲海上强国相比,明朝的造船技术也是很先进的。论远洋航行能力,郑和船队最远到达过东非,同时期在海上探险中走得最远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还在探索西非的加那利群岛、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等地,水平迥不相侔。我们完全可以说,在郑和下西洋的时代,中国拥有同时期最为强大的远洋船队。然而,随着明朝停止官方的航海活动,欧洲慢慢赶了上来。郑和第七次航海结束的次年(1434),葡萄牙人突破了欧洲传统观念中的“世界边缘”——博哈多尔角;1435年,葡萄牙船队再接再厉,航行到了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此后,受到激励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不断派出探险船队,先后抵达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的诸多地区,并进行殖民和贸易活动。与此同时,适应探险、作战等各种不同需求的新船型也先后在欧洲诞生。更为重要的是,欧洲出现了专门传授航海知识的学校,加速了航海队伍的建设。进入16世纪以后,葡萄牙人来到我们的家门口,与明朝发生了冲突,当时的葡萄牙战船“船底尖,两面平,不畏风浪。人立之处,用板捍蔽,不畏矢石。每船二百人撑驾,橹多人众,虽无风可以疾走。各铳举发,弹落如雨,所向无敌,号蜈蚣船”,这给当时航速慢、装备差的明朝水师造成了很大困扰。此事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距郑和舰队第七次航行归国尚不到百年。这期间,我国战船的建造水平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在抗风浪、船只规模等方面有所退化,这不能不说是明朝政府不重视远洋探索,舰队建设缺乏发展动力的结果。
郑和的时代虽然过去了,但在今天仍有深远的影响。在东南亚,“三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仍脍炙人口;印尼爪哇省的首府三宝垄市,据当地人说,是因郑和下西洋时在当地登岸而得名。2005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将郑和首次出航的公历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同年7月11日,我国举行了“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郑和在航海活动中展现出的巨大勇气和探索精神,以及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传统友谊,会在当代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人们通常用1(或100)来表示必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0来表示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游戏是否公平:
游戏对双方公平是指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相同。
三、摸到红球的概率:
1、概率的意义
P(摸到红球)=摸到红球可能出现的结果数 摸出一球可能出现的结果数
2、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率:
(1)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
(2)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P(不可能事件)=0
(3)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
3、概率的求法: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个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
m n
第五章 三角形一、三角形及其有关概念
1、三角形: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2、三角形的表示:
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作用:
①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②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
③证明线段不等关系。
4、三角形的内角的关系:
(1)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5、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6、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按边分类:
不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2)三角形按角分类: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
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斜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
把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又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它是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7、三角形的三种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定义: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2)三角形的中线:
定义: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3)三角形的高线:
定义: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在它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是它的斜边的中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的交点在它的外部;
8、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1×底×高 2
二、全等图形:
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
性质: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三、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表示:
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如△ABC≌△DEF,读作“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
注:记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边边边: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2)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
“ASA”)
(3)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4)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还有HL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第六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
1、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2、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1)关系式法
(2)列表法
(3)图像法
第七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
一、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
对于两个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对折后,它们能够完全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3、性质:
(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定义: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四、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也称“三线合一”),(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
五、等边三角形:
1、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具有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
(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1)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马克·汉林
【自学指导】
1.感悟心理、语言、动作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把握人物形象。2.通过自读与讨论结合法,进一步感受、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3.理解课文中父子之间的爱和信任所产生的神奇力量。【正音正字】找几个陌生汉字注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积累词语】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和好词语,并认真抄写几遍。【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课文讲述了美国洛衫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抱着坚定的信念,冒着危险,不顾别人的劝阻,历经艰辛,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情。
课文先写在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的教室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也不怕别人误解,坚持挖掘,营救自己的儿子。最后经过38小时不停的奋斗,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获救。
第1、2段,写出大地震的严重后果是:一伤害人数众多;二建筑破坏严重。其作用是:为下文挖掘的困难和危险作铺垫。
文章中最能体现父亲绝望悲伤的话是:“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
“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写出父亲眼看学校已经变成废墟,一时感到悲伤与绝望。父亲反复问别人“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表明父亲渴望帮助,迫切希望别人能帮助自己,抓紧时间,尽快救出儿子。三次出现这句话,突出了父亲在帮助无望的情况下,继续孤军奋战,更显出父爱的可贵。
人们叹息地摇头走开而没有帮助他一起挖掘的原因是:①人们认为孩子已经死了。②挖掘废墟很危险,不必做无谓的牺牲。③人们认为这位父亲因为丧子而精神失常了。
作者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而要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是为了突出时间的延续,突出挖掘时间长久、挖掘比较艰难,给人以紧迫感和危机感,更能体
现父亲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毅力,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执著的爱、为救儿子克服的巨大困难。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三次出现在课文中。三次时间不同,意义也不完全相同。第一次,父亲悲伤、绝望时想起这句话,促使他下决心采取救援行动,非常坚定地要履行诺言,抢救儿子。第二次,是在救援行动有望时,儿子告诉父亲:这句话成为他身处绝境时的精神支柱,帮助他勇敢面对困境和死亡,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绝对信任,并且以此鼓励同学。第三次,面对死亡的威胁,儿子勇敢地决定让同学先脱离绝境,说明这句话对儿子的为人处世有深远影响,表现了父爱的力量非常伟大。)
文章中与“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这句话呼应的语句和情节是面对人们多次劝阻,父亲毫不动摇,“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到处是血迹。”
首尾两段,在表达上有特殊作用。首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失,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大背景,突出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末段,“巨大灾难”与首段呼应,同时通过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再次突出文章中心:父子深情,是产生奇迹的力量源泉。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要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二是通过分析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1.成语接龙:①欢声笑语;②无济于事。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3.第1、2段,写出大地震的严重后果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中哪句话最能体现父亲的绝望悲伤? 5.如何理解“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
6.父亲反复问别人“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从中你能感到父亲当时怎样的内心?三次出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7.人们为什么都叹息地摇头走开而没有帮助他一起挖掘?
8.从课文中找出表现人物情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并作适当分析。
9.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而要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10.如何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1.文章中哪些语句和情节与“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这句话呼应?
12.首尾两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新目标七下(1-2)教案
Unit1 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 Topic: Countries, nationalities, and languages Functions: Talk about countries, nationalities and languages Ask and tell about where people live Structure: Wheres/Wherere ...from? Where does/do ...from? What questions----What language does/do ...speak? Target language: Where is she from? She is from.... Where does she live? She lives in.... What language does she speak? She speaks.... Vocabulary: words about countries, languages Teaching design: The whole unit needs 5 periods, 4 for new lessons and 1 for test Period 1 ( 1a----Grammar Focus ) Key points: Where is your/Johns pen pal from? He/She is from... Where does he/she live? He/She lives in.... (Homework for preview)Pre-task: Let the Ss give themselves pen pals and they should write down their pen pals information, such as their names, countries and cities they live even the language they speak. T can give the Ss an example meanwhile T gives the different countries which can be used by the Ss. T gives the Ss Chinese words for the countries, they are following: 加拿大,法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中国( The Ss can look them up in the dictionary if they are new for them) The example is following: Name: Curry Muray Age: 75 From(Nationality): the United States City: New York Language: English Teaching Steps: Key points: Where is your/Johns pen pal from? He/She is from... Where does he/she live? He/She lives in.... (Homework for preview)Pre-task: Let the Ss give themselves pen pals and they should write down their pen pals information, such as their names, countries and cities they live even the language they speak T can give the Ss an example meanwhile T gives the different countries which can be used by the Ss. T gives the Ss Chinese words for the countries, they are following: 加拿大,法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中国( The Ss can look them up in the dictionary if they are new for them) The example is following: Name: Curry Muray Age: 75 From(Nationality): the United States City: New York Language: English Teaching Steps: Step 1 Leading-inThe information of the teachers own pen pals information.I have a pen pal. His name is Curry Muray. He i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Do you have a pen pal? 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 Whats your pen pals name? Different students say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own pen pals. T should choose the different countries. T writes the different countries on the Bb(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Step 2 Learning Section A 1a Learn the new words on the Bb. The new words are: pen pal; Canada; France; Japan; the United States(the US/the USA/America); Australia; Singapore; the United Kingdom(the U.K./Great Britain/Engl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ciation of the new words. Step 3 Listening 1b Listen and circle the countries in 1a they learned Step 4 CompetitionTwo groups of students to write the new words to see which group does better. First write down the Chinese words with looking at the English meanings, then write down the English words with looking at the Chinese meanings. (This step is a memory game. It can help the Ss consolidate the new words they learned) Step 5 Pairwork1c Practise the following conversation: ---Do you have a pen pal? ---Yes, I do. ---Wheres your pen pals from? ----He/She is from ....(Write it down on the Bb) First T has a conversation with one student as an example then let the Ss practise in pairs. At last let several pairs do it again in class. Step 6 Leading-in Revise the countries names with looking at the Bb. Then T writes down the city names on the Bb. Let the Ss try to find out which countries the cities are in. The city names are following: Toronto; Paris; Tokyo; New York; Sydney; Singapore; London; Step 7 Learning 2a Learn the city names together with the whole class just like Step 2 2b Listen and circle the cities and countries 2c Listen and complete the chart Have a similar competition to consolidate the new words in this part. Step 8 Pairwork T has a conversation with one student like the following: ---Do you have a pen pal? ---Yes, I do. ---Whats your pen pals name? ---His/Her name is.... ---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 ---He/She is from... ---Where does he/she live? ---He/She lives in....(Write it down on the Bb) Let the Ss practise after the Ts example in pairs then several pairs do it in class. Step 9 Exercise My pen pal is from Australia.(划线提问) Johns pen pal is from Japan. (划线提问) He lives in Paris. (划线提问) Homework: Read and copy the new words . Copy the sentences in Grammar Focus Make up the questions about Jodie in 2c The questions are: Does Jodie have a pen pal? Where is Jodies pen pal from? Where does he/she live? Whats his/her name?(This one can be chosen by themselves) Unit 2 Wheres the post office? Language goal This unit students leam to ask for and give directions(方向) on the street. New language Is there a bank near here? Yes, theres a bank on Center Street, Wheres the supermarket? Its next to the library.Is there a pay phone in the neighbhood?Yes, its on Bridge Street on the right. locations in the neighborhood such as post office, hotel,video arcade. Descriptive words such as new, old, dirty, clean. Descriptions of location such as across from, next to,Between Recycled language What are you doing? Do you want to ...? Section A Ask two rows of three students each to stand facing each other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 Point to students standing in front and ask the class to repeat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Example 1 Teacher: WheresYang Li? (Point to two students standing beside each other.) Yang Li is next to Li Peng. Example 2 Teacher: Wheres Zheng Wen? (Point to two students in different lines facing each other.)Zheng Wen is across from Sheng Lin. Example 3 Teacher: Wheres Lin Jiahui? (Point to one student standing between two other students.) Lin Jiahui is between Sheng Lin and Li Dai. la This activity introduces the key vocabulary. Focus attention on the picture. Ask students to name as many of the places they see in the picture as they can.Then name all the places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Point out the numbered list of words. Say each one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Then ask students to match each word or phrase on the list with one of the pictures. Say, Write the letter of each place in the picture next to the correct word or words on the list.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 f.Check the answers. 1b This activity gives students practice listening to and understanding the target language. Point out the buildings and other locations in the picture. Say the name of each one to the class. Say, Now I will play recordings of three conversations. Listen carefully and circle the picture of each place you hear on the tape..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only listen.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This tine ask students to listen and circle the items they hear on the picture. Correct the answers. These items should be circle:video arcade, post office, supermarket. Tapescript(录音稿) Convernation 1 A: Is there a video arcade on Fifth Avenue? B: Yes, there is. Conversation 2 A: 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 B: Yes, there is. Theres one on Bridge Street. Conversation 3 A: Is there a supermarket on Center Street? B: No, there isnt. 1C This activity provides guided oral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Point to the different locations shown in the picture.Ask different students to name each one. If necessary,say the name and ask the student to repeat. Point to the question and answer In the example conversation and ask a pair of student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to the class. Ask other pairs of students to repeat the activity if you wish. Ask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Say, First
一 《难忘的老照片》片段作文
轻轻翻开小学毕业纪念册,一张张老照片映入眼帘。细细翻阅,仿佛一件件快乐的往事历历在目。翻看着,我的目光停留在了這样一张照片上:我们站在小学植物园的菜地边,手中提着一个透明的袋子,里面是嫩绿嫩绿的蚕豆。哦,我记起来了,那时我们刚采摘完自己种的蚕豆呢!看,右边短头发的你,举着剪刀手,抿着嘴,一副文静腼腆的淑女样。还有你呢,你的红领巾歪歪斜斜地挂在肩头,一看就是个大大咧咧的假小子。左边的这个是我吧,肥肥的小圆脸,粉红色的细边眼镜,凌乱的刘海,粉红色的蝴蝶结,原来那时的我这么可爱!我们的笑脸那么的灿烂,动作都是那么的天真活泼。现在我们已经毕业近半年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还好吗?
孙钰涵 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七(9)班
照片拍摄的背景是江南古镇同里有阳光的午后。左边是一钩弯月般的石拱桥,桥下几只乌篷船正在穿梭,河水在镜头里显得有些朦胧。我正斜倚在桥头,一袭蓝裙,一把淡蓝遮阳伞,一脸浅笑,恍若江南水乡画里的妙龄少女,如梦如诗。视线所及处是一条青石铺就的老街,几个悠闲的游客身影遮住了街旁店铺的大部分,店铺露出的屋檐一角倒显得分明。看着,看着,我不禁疑惑起来,这画中的女子是我吗?这照片中的画面我曾经经历过吗?美,是这样的真实,又是这样的虚幻。哦,同里,那人,那景,那情,难忘……
厉洛凝 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七(10)班
这两则关于老照片的片段,描写运用娴熟,生动形象,在客观细腻的描述中融入了作者的感情。照片背后的故事是可感的,前者记录的是在小学植物园的实践活动,后者则是江南水乡的旅游留影。第一则片段着眼于介绍人物,细致地介绍了照片里的三位同学,各具神情姿态,传递了浓浓的同窗情;第二则片段则介绍了江南水乡同里的风情,细致地描写了自己站在桥头的瞬间留影,意蕴深远。这两则片段从不同角度对老照片进行了重点描述,细致描画了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及景物。又于描画中融入真情,于是,文字有了生气和神韵。
【华师大七下教案】推荐阅读:
北师大七下数学知识点12-08
人教版七下巴西教案12-08
七下历史513课教案01-30
七下科学教案第1章06-08
七下历史教案(第6课)01-02
浙教版七下科学机械运动教案05-26
七下单词测试10-07
七下语文暑假作业07-27
人教七下名著阅读09-17
七下语文重点词语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