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共8篇)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篇1

一、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及作用分析

1。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分析

网络文化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最为突出的就是虚拟性特征。网络文化虚拟性是依托网络空间虚拟化而存在的,所以这一特征也是网络文化存在的逻辑起点。网络文化是虚拟文化业态,但并非现实文化的断裂,而是借助数字化技术呈现的现实和虚拟世界的交融。其次就是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情感表达的自由性上,这就使得信息的来源不再是单一的。还有就是网络文化的交互性特征,主要是指人们在信息交流活动中发送以及传播和接收各种信息的时候表现为实时交互操作的方式,在这一交互过程中,参与者有选择性地吸收信息并做出反馈,这样在信息发布的灵活性以及针对性方面就得到了增强。再者就是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信息内容的多样性以及网络文化表现形式的多元性和网络文化主体的多元性。

2。网络文化的作用分析

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在各个方面,主要就是因为网络文化的作用对实际有着应用价值。网络文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导向作用方面体现的较为显著。大学生的网络活动中,网络文化同样也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起到引导作用。

一是网络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它促进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更新,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样就使得大学生在思想上能够健康地发展。

二是网络文化发展使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影响并推动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并有着传播知识文化的作用以及供人娱乐和休闲的功能。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1。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首先,其对大学生社会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大学生能够在网络文化当中,对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的振兴以及自身的发展机遇都能有深切的感受。其次,有利于大学生成才观以及就业观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多维度的人际交往观,帮助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观。这主要体现在网络教育发展自身就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网络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消极影响方面,主要体现在容易对当代的大学生价值取向造成扭曲,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目标的缺失,对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也会造成紊乱。这主要是因为多元网络文化所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在评价的标准上也会有所不同,而当前的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处在紊乱状态,价值评价标准相对化,在评价上变得宽容。这些消极的影响要及时得到解决,才能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原因分析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造成影响的原因可分为几个重要层面。首先就是社会层面的因素,主要就是网络监控和防护技术的缺陷,网络的立法存在着困难;其次,网络道德规范缺乏,这样就使得网络的监管不到位。而从高校的层面来看,主要就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比较落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较为狭窄;网络德育中教育者由于在网络思想教育中缺乏足够的经验,所以就失去了教育者的优势;在校园的网络文化建设层面也比较滞后,师资较为缺乏。最后就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大学生受信息崇拜以及自身成长的环境影响,道德认知与行为不一致。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影响的优化策略

1。加强网络文化的重构及净化

大学是学生踏上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生活学习质量都会产生很大影响。要校正网络文化的价值取向,在具体的措施上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这样不仅能够强化网络信息服务,也能满足大学生的信息需要,从而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同时,要培育有着民族特色的原创的网络文化内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网络环境净化力度。

2。建立新型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这一方面的素质要能满足实际需求,要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维护这一理论的责任感;要能够深入地了解网络的特征,对网络要能够熟练应用,及时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情况;要具备迅速的反应能力,从而有目的地开展工作;要科学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大学生思想行为,勇于破旧立新和开拓进取。

3。网络文化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强

由于网络中的信息比较杂乱,各种各样的思想理论观念以及社会热点等都相互影响。面对这一现状,网络的文化管理部门要趋利避害,进一步强化网络文化的导向作用,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从而提高网络引导水平。在具体的措施实施上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加强大学生网民的思政教育覆盖面及影响力,深入宣传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积极引导,可通过公信力较强的论坛以及媒体来实现新闻的宣传权威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加强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让大学生网民在交互中传递主流价值观,并形成与时俱进的工作模式。

4。健全网络文化的管理制度

法律和道德是对人们行为进行调整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对网络文化进行规范的重要方式,所以在网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要健全网络文化的管理制度,从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制度条文的建设完善着手,加强网络立法,做到信息服务的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树立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要提高网络监控以及防护的技术水平,确保网络的安全,要保障学生免受非法以及不良网站或者是不健康内容的侵害。

5。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从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着手,使大学生形成网络道德行为的自律;要注重改革教育的方法,有组织、有方法地对大学生施加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的网络价值观;要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的引导教育进行强化,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总之,处在当前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阶段,正确地处理好网络文化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这不仅需要学校努力完成该做的工作,也需要社会加强网络文化的监管,而大学生自身对网络文化的选择性学习也比较重要。所以只有从多个层面进行完善,综合考虑,才能使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得以正确地树立。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篇2

一、校园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的积极影响

1、转变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随着校园网络的拓展, 新的教育方式正在逐步形成。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十分明显的强制性和局限性,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弱化学习兴趣, 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而网络教育因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学生乐于通过网络教育途径去接受新知识和新观念, 以校园网技术为依托的开放式教育系统正在形成之中, 许多人将通过网络完成学业, 逐步实现终身教育。

2、创造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 有利于塑造健康个性心理。

当代大学生承担了过去大学生所未经受的家庭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和社会压力。一方面毕业就业压力愈演愈烈, 就业竞争压力始终笼罩每个高年级大学生心理, 通过校园网可以为毕业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消息, 扩大择业机会, 减少就业心理压力, 确保毕业生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跨入社会。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个性特点明显, 心理抗挫折性较差, 一旦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 多数人选择利用网络这一隐蔽性工具, 在网上与素不相识的人倾诉, 有利于舒缓压力, 逐步调整个性心理状态, 避免由于心理挫折而导致做出过激的行为。

3、拓宽获取知识的途径, 提高学习效率。

互相网把全球大量计算机的主机连接起来, 为学生提供一个数字化的空间, 让学生减轻对纸质科技文献的依赖度, 改变了传统查找参考文献的时空限制, 提高阅读效率, 使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校园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

校园网络文化在促进学校教育,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 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它明显存在的对青年学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方面的弊端。互联网能够扩宽青年学生学习知识的来源,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它还会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在西方一些大国, 利用其发达的经济实力, 加速信息技术的发展, 将其网络文化标准推广为全球化标准, 从而垄断着国际新闻发布渠道和舆论, 通过网络全方位地倾销自己的文化, 传播其政治、文化道德和价值观念, 力图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对于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来说, 容易把大量的西方宣传论调和文化思想与头脑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形成冲突, 容易导致价向西方的价值观倾斜。他们会在现实生活中盲目模仿、追求, 导致种种畸形生活方式和思想的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 青年学生的情感并不能自由表露, 总是受到他人和社会的约束, 而在网络世界里, 他们却可以无拘无束地放纵自己的情感。避害趋利的心理促使青年学生将现实世界中的情感移植到网络世界中。长此以往, 青年学生逐渐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他们丧失现实社会交往的技能, 甚至有意识地逃避现实社会的交往, 他们的情感更趋于冷漠。在网络世界里, 一切都比现实自由、美好, 容易使人放纵自己, 他们不再关心现实世界, 而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于是他们渴望自己的言行能够在网络世界中引起反响, 这种极度膨胀的自我中心心理, 扰乱了青年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

由于网络上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对于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从而导致现在一些青年学生对网络极度迷恋、上网成瘾, 不少学生养成了通宵达旦上网的习惯, 晚上在网吧精神十足, 白天萎靡不振, 养成了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更不关心自己的性格。不少同学在现实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 都会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安慰。在网络中, 他们能够以完全自主的方式, 开拓自己的生存领域、创立自己的生存规范和道德标准, 也能以完全平等的方式与社会展开对话。这种生存方式, 虽然只是存在于网上的虚拟社会, 但主导这一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与现实社会是相通的。因此青年学生很容易迷恋上这种生存方式, 而且会将在网络社会中创立的规范带入真实社会, 作用于社会主流道德, 并希望得到社会的吸纳和整合, 从而参与社会新道德的创建, 改变自身的处境。

三、针对校园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网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我们应尽力做到扬长避短、兴利除弊;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提高他们在网络文化交流中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网络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对青年学生的积极影响。

1、在普法教育中要特别突出有关计算机安全、网络等方面的法制教育, 对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 从法制的角度解决互联网对青年学生的影响问题。立法部门应尽快加强网上立法, 使网络管理有法可依

2、以优秀的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 让网络成为传播时代精神、健康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阵地, 以抵制网络负面信息的侵蚀。

3、加强对青年学生网络道德素质和网络道德自律培养, 以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以及面对网络信息技能吸引的自控、自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使青年学生时刻以网络文化道德准则来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和活动。

4、加强网络管理队伍建设。为了提高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 就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网上工作队伍。

网络现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其作用日趋突显, 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建设人才, 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 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拓宽知识面的重要途径, 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网络文化。本文从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入手, 分析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双重影响, 提出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蔡贤榜:《高校网络文化对学生个性品格的影响》,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网络 中学生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中学生作为新生事物的积极接受者,已经成为网络行为的重要参与者。网络增长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这写负面影响会他们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不利因素,消除网络网络对中学生的不利影响已成为当代中学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因而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1丰富中学生的知识面

知识面是指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包括横向与纵向结构。中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阶段,拥有丰富的知识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发展学生思维以及对学生后续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快速了解最新学习动态,借鉴先进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1.2改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

学习的方式是指学生以何种形式和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科学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等。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传统的文本信息,还可以通过视频和音频等多种方式去获取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1.3加快了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人都是社会化的人,没有那个人能脱离社会。所以使学生尽快社会化,适应社会的角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互联网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学生可以在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里通过网上聊天工具和工作论坛等方式广交朋友,就某一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完善学生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2负面影响

2.1影响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网络的开放性既使中学生能够了解信息的多渠化和思想的多元化,但也有一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错误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学生很容易被潜移默化的接受一些歪风邪气,导致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偏离,使学生走向极端,不利于学生的学生的发展,甚至造成社会的巨大威胁,加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具有重要的作用。

2.2影响中学生的学业

中学生阶段是身心发展重要的时期,学生心理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差。网络是个丰富多彩、充满诱惑的世界,如:精彩的视频、趣味的游戏、动听的音乐等都会对中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使他们深陷其中。经常表现为不吃饭、不睡觉,导致白天上课精神差,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发展成厌学、逃课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业,不利于学生成长。

2.3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中学生是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重要阶段。中学上网除了网络本身吸引力比较强大外,部分学生想通过网络释放学习压力,而不是去寻找同学或者老师去沟通,长此以往,这会使他们出现成绩下降、兴趣丧失、产生孤独感。此外,长时间的上网会导致眼睛疲劳和神经衰弱,造成视力下降、情绪不振等疾病等,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网络对中学生负面影响的对策研究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中学生身心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其思想发展未成熟,要规范其行为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思想教育。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向学生进行以“网络规范和网络责任”为核心内容的道德教育, 学会用用“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待网络。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3设立心理教育课程,教育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思想面对网络,自觉杜绝不良的社会风气,净化学生的心理。

2营造积极健康的网路氛围

由于网络资源的多元化,使网络具有了很大的吸引力,而对于中学生来说,关注网络的娱乐性往往大于網络带给他们的其他功能,其实网络在教育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资源。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对中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而不是强制的压迫。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教师要经常为学生介绍优秀的教育网站,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动态,学习前沿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促使其思维的发展。2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这一工具帮助我们学习,学会一些基本的使用软件,如:PHOTOSHOP、FLASH、POWERPOINT 等,鼓励学生把下载的资源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和分享,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3建立与家长以及社会的共同效应,把培养方案与家长沟通,共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以至产生教育合力。

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降低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从网络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参加各种社会道德实践或活动,让学生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做出正确的思考和判断,使其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2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各种社团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4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管理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中学生除了在学校的校园环境里面,还受到社会的影响,往往社会的影响具有更大的作用。面对社会大量的不良信息与犯罪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国家建立有关法律法规。采取最有效的措施,阻止利用网络犯罪和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2政府要加强网络环境的管理。规范网吧、游戏厅等经营,严厉打击黑网吧,对无证经营的网吧以不正当手段吸引中学生在网吧中散布色情、暴力和欺诈等不良信息要给以严厉的打击和处罚。3对学校周边的网吧要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对不合格的网吧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关闭,还学生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生刚.浅谈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J].教育界,2012(8)

[2]甄跃辉、范恺祺.网络对中学生的不良影响及防范措施[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7)

[3]刘斌.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J]. 学理论 2015(2)

[4]高云.网络对当代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J]. 辅导员 2015年27期

浅谈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篇4

提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关键取决于人们如何应用它。也正因此,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就成了不仅事关个人和家庭,甚至关系到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以及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关注这个问题,首先从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相长、现代意识、素质教育等几个方面,全面系统阐述了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之后从网络和青少年本身入手,联系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引导、监管情况,深入剖析了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双重影响的复杂成因,在改进措施方面,又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分别提出了充分发挥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积极作用的基本思路和克服网络对青少年消极影响的对策

建议。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影响;对策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事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此,有必要进行探索性的调查、分析、研究,以期能够引导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中趋利避害,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协调发展。

一、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是双重的。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我国在教育方针中也明确提出要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有”新人。因此,本文试从网络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探讨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

1.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

开放的、资源共享的、交互式的、个性化的网络,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德育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使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又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机遇。网络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使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得到了新的扩展。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一群专职的德育工作者,以及有限的德育工作形式,以此去引导无限潜能的学生,无疑有力不从心之忧。德育工作者的素质,虽然被人们以近乎完美的目光期待着,但这是不切实际的。教师自身的局限性无庸置疑,且工作延续的时间长,学生的自信心、成功感反馈慢,从而增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互联网的兴起,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网校,能把世界上所有著名图书馆的图书搬到每一个学生的面前,供他们自由检索和选择。极其丰富的空间,吸引了学生也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实证性。教师不必再摊上“唇焦口燥呼不得”的尴尬局面。在网上,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有效的分析、参与、整合、创新,很快地便有所获。这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对现代科技的热情都大有裨益。无疑,网络技术的支撑,提高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内容的存量。

第二、使教学相长有了新的诠释。

身处网络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之类的古训。这让因闻道在先,有一定专长而为人师的教育工作者感到危机四伏。面对网络,我们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直抒胸意,表达他们的见解、意见和建议。这种交流,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它让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重现“亲其师,信其道”的和谐,更能闪耀出智慧的火花。正如肖伯纳所言: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大家交换,仍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大家交换,至少有两种思想。

第三、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平台,对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网络,就是新生活。它融合了多种传播媒体的物质,使得教育手段丰富多彩,现代化意识甚浓,其内容更是不分国界,精彩纷呈,是一个自由、开放、共享、个性化的广褒平台。它能使学生更详尽、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文明及发展现状;感觉到他们所处社会的各种意识、潮流;有机会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们可以找到一些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

第四、网络教育的互动、开放、活泼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学生的个性化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网络极大地动摇了传统教育(当然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模式。一种教学双方(甚至多方)彼此互动,高度开放的全面教育模式诞生了。它还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形态,轻而易举地超越了时空阻碍,使教育达到了最大限度的延伸;其形式也达到了一个高度丰富,多姿多彩的新境界。

教育事业的数字化革命恰恰符合我国的教育改革原则。以“素质教育”取代传统“应试教育”,这是我国当前教育界上上下下努力实现的目标。而网络化教学,正是强调了教学双方的互动性,使学生由被动的灌输对象变成了主导力量。网络的精彩,使得学生真正能从思维上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开阔眼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素质。

2.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一、互联网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的威胁。

互联网丰富却庞杂,良莠并存,许多以黄色、暴力、政治反动等为内容的灰色信息,完全暴露在青少年学生面前,由于青少年的判断力和自制力相对较差,因此有的学生上了黄色网站之后,对一些不堪入目的图片想入非非,甚至产生真实体验的迫切愿望;有的学生看了暴力内容之后,就产生在校内校外试一试的想法并付诸实施;有的学生进了政治反动网站之后,就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偏激、反叛的看法。长此以往,对于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第二、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是最渴望能与同龄伙伴交流。然而,现实社会对这一渴求的供给与满足非常不够,一旦接触网络,他们就可以任意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真实生活中的缺憾通过上网制造出来的虚拟来弥补,从而造成他们人格社会化的严重不足。更由于不能有效地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从而极易形成心理错位以及行动失调等问题,甚至失去与现实社会的亲和力.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第三、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者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及暴力对青少年的危害。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

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二、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双重影响的复杂成因

网络之所以对青少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正反两方面影响,有着极其复杂的成因。

1.网络自身特点的两面性

互联网具有新颖性,互动性,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超时空性,信息传播的高速性,无限性和复杂性等特征。这些特点既可成为优点,又可成为缺点。如互联网的新颖性深深地吸引着青少年,甚至使他们沉迷其中;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使人类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在网络世界发布、传播、接受和使用都变得极为随意和便捷,但也容易带来无序、混乱、危机;互联网的虚拟性给人们提供了隐身的平台,在互联网中人们的身份、活动的工具等等都是数字化的符号标志,鲜有真实性的意义,但互联网的虚拟化导致了网络犯罪感的虚无化,进而使互联网犯罪增加迅速;互联网的超时空性使用户有更多的自主性,也使互联网犯罪手段更隐蔽,更难以控制。互联网是前所未有最大的信息库,丰富的互联网信息开阔了青少年的眼界,但伴随着信息爆炸,信息污染,各种冗余信息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性,互联网上黄毒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2.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性

青少年好奇心极强而自制力较弱,往往会在网络上通过各种途径观看在现实中很难得到的暴力、色情信息等来满足他们好奇心及对刺激的渴望,也会沉迷于惊险、刺激的网络游戏中流连忘返。

青少年个体意识逐步形成,竭力想摆脱家长、教师的管教,自己管理自己,但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看问题常常带有明显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在缺乏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容易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

青少年逆反心理强烈,家庭、学校讳莫如深的信息常常会成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黄、暴、邪”是当今网络亚文化中对青少年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青少年追求时髦,在青少年中流传着“没进过聊天室就是老土。没有一两个网上情人也会被人瞧不起”,网络精英也成为青少年崇拜的偶像。

青少年网络安全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网上鱼龙混杂的复杂状况及危险性认识不足,容易上当受骗。

3.网络对人的需要满足的多层次性

由于社会道德的约束,性欲、攻击欲等这些人的本能,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充分实现的机会和空间,但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人们却可以很轻松地释放自己的这些本能欲望。黄色、暴力信息之所以泛滥,不能不说与此有关。网络上黑客猖獗,也是人的攻击本能欲望的一种发泄。

社会交往的需要是比较高级的需求。网络大大拓展了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给人们提供了倾诉的空间和对象,提供了一种毫无顾及的交流方式。有些人正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工作压力大,为了发泄心中的郁闷与苦恼,成了病毒的制造、传播者。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在现实中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但人们却可以到网络中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达到实现自我的需求。⑩有的青少年在现实中老师不重视,家长不关心,学习也不好,但在网络世界中却表现得相当高明,甚至成为黑客,以获得成就感。

网络满足人多层次的需要适合于任何人,只不过对于求知欲极强、身心都不太成熟的青少年来讲更强烈罢了。

4.家庭、学校教育引导不力

家庭和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但当前面对网络,家庭和学校教育引导不力的问题却严重存在着。

许多家长对网络一无所知,却错误地认为上网是学知识,比看电视、玩好多了,而不加任何限制。当出现问题时,家长又强行将孩子与计算机分开,以为那样可以保护孩子免受网络的影响,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现行教育无论在内容、手段、方式上与滚滚而来的网络浪潮相比都存在滞后性或不足。有的教师对网络知之甚少,对上网行为深恶痛绝,被学生称为“从未上过网的古董老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而他们强行制止学生上网更容易激起孩子的强烈逆反心理。还有的教师对学习差和调皮的学生有偏见,容易让这些孩子脱离正常的生活环境而沉溺于网络中。

6.网络控制手段不健全

网络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但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全球性、瞬时性、异地性等特点,对网络社会问题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加以控制。在我国,现实社会中常用且有效的道德、法制、管理等手段,在网络社会中也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对传统的道德规范提出了挑战。青少年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还不成熟,对于是非的认识处在懵懂阶段,在缺乏必要、正确的引导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下,往往产生道德失范的意识和行为,如网络盗窃、网络传毒、网络色情、网络黑客等。

网络所产生的许多问题,使传统的法律制度显得无能为力。随着网络的发展,针对出现的问题,我国制定了一些法规,但从总体上讲,网络立法还相对滞后,人们的网络法制观念也还很薄弱。

三、充分发挥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积极作用的基本思路

网络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因此,我们必须紧跟世界进步潮流,充分发挥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网络普及力度

首先,搞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企业 “三驾马车”的作用,全面规划,统一建设标准,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整合现有资源,实现网络由单点应用向“相互共享、共同应用、互联互动”多点应用的根本转变。

其次,加强大中小学校园网建设。青少年在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摄取知识、学习做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因此,我们要为他们在校园里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建设高质量的校园网。为此,要保证大中小学校计算机的配置数量;解决好校园网络硬件设施建设问题;正确处理好硬件、软件和潜件的关系,立足于功能与效益的发挥,在“用”字上下功夫;认真实施“校校通”工程。

2.加强对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育

信息素养是处在信息时代的青少年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由于在青少年信息素养培育方面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和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的进展缓慢。能否切实加强对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育,关系到青少年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关系到青少年教育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育,应注重培养五种能力:一是快捷、高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科学认识、评价信息的能力;三是吸收、积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四是驾驭信息和创新的能力;五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能力。

加强对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育,必须应让青少年有机会接触电脑和网络,还要做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并要注重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提高。

3.加强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众多原因,目前青少年上网寻求信息资源陷入了两大困境:一是“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却要忍受着知识的饥渴”,在网上找不到很多为自己所用的东西;二是“不能够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准确、及时、有效地找到与自身信息需求相关的、适合的信息”,可谓是老虎吃天,不知从哪里下手。青少年网上信息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青少年网络教育发展的“瓶颈”。

为了青少年能够有效利用网络,在网络社会中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切实把青少年网上信息资源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投入大成本搞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综合多媒体、数据库、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中国教育信息资源的“航母”。与此同时,要充分发动广大教师开发青少年的学习资源。对任何人而言,要完全掌握网络的信息资源都是十分困难的,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必须熟练掌握综合性网络通用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4.建设一支适应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队伍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这给青少年工作者带来巨大的挑战。怎样建设一支适应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工作者队伍,引导青少年在网络的“摇篮”中健康成长,成为网络时代我们必须认真回答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首先,青少年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适应网络时代的意识和能力。为此,一要树立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培育的意识,积极学习网络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网络技能;二要多从网上搜索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站和信息资料,并定期推荐给他们;三要对网络思想渗透保持高度警惕,提高防范意识,找到对策,提前给青少年“免疫”;四要培养自己敏捷的观察力和缜密的思维力。

其次,政府、社会、学校要为建设一支适应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工作者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二是采用脱产进修、在职培训、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作讲座等形式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三是各级师范类学校要把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四、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消极影响的对策建议

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坐等事态的自然发展,而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尽可能地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毋庸质疑,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协作。为此,要坚持宏观导向和微观监管并举、宣传教育和技术监控并举、德治和法治并举、网上交流与网下社会实践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第一、建立青少年自己的网站.根据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设置青少年喜爱的栏目,用声、光、色、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以高雅的文化、优秀的寓教寓乐的内容引导青少年远离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不仅为青少年提供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空间,而且还对他们实践所学的知识提供机会。

第二、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使青少年在五光十色的互联网面前保持良知、坚定信念、把握方向,提高筛选信息的自觉性.第三、在信息时代,传统的道德规范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对青少年德育发展的需要,引发了大量道德失衡的行为。因此,实施互联网道德规范至关重要。学校应当制定适合本学校的《青少年互联网道德规范》“要求青少年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健康信息,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骗他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

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于虚拟时空”使青少年自觉地履行互联网规范,培养出自觉的互联网意志,道德责任。

第四、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引导帮助孩子利用互联网媒体,使它变成一个学习的工具和了解世界的窗口。同时要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将时间控制在45分钟左右。

第五、学校和公共图书馆提供只用于青少年上网的场所,进行内容分级、以年龄为基础的内容分级,这样既保证了成年人接近的权利,也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青少年与不适合他们的内容相隔绝。网络是双刃剑,绝对不能因噎废食,由于互联网有消极的一面就拒绝一代人,放弃一代人,这个后果是很可怕的。

第六、政府有关部门要引导加强互联网建设,软件开发与市场管理,满足青年对互联网的需要的同时积极做好防范措施,内容分级过滤势在必行,建立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人们对青少年上网的恐惧主要是担心网上不良的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为了解决网络上有害信息的问题,应尽快指定和完善互联网法律,用以规范网络行为。

第七、丰富青少年的网外文体活动。现代传播学认为,电子媒介本身就具有一种麻醉功能,用它的工具理性改变着受众.对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网络外的生活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注意网上育人与网下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一要大力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二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总之,网络与其他一切科学技术一样,是把双刃剑,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关键取决于人们如何应用它。江泽民同志2001年7月针对信息网络化问题提出的“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基本方针,为网络建设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只要我们坚决贯彻这个方针,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积极预防和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就一定能够应对信息时代给青少年教育带来的挑战,抓住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黄荣怀《直面网络教育》 《中国教育报》2001年11月25日

郝克明《跨世纪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中国教育报》1999年6月5日

张力《素质教育理论和政策的重大创新》1999年7月

李爱琴程景章《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於罗英《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构建学校德育体系》2001年4月出版第300-302页

李春光《网络信息污染与技术恐惧的行为调控》 《现代情报》2005年第2期 王格芳《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篇5

在信息化浪潮推动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种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正在飞速发展,2010年上半年,我国宽带网民规模继续增加。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10年1-5月,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净增979.2万户,达到11301.7万户,而互联网拨号用户减少了168.8万户。宽带基础服务覆盖率的不断扩大,带动了宽带用户规模的增长。截至2010年6月,在使用有线(固网)接入互联网的群体中,宽带普及率达到98.1%,宽带网民规模为36381万。而在部队基本上实现了干部人手一台计算机,各单位都有计算机,人人能上网。因此,越来越多的官兵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网络媒体对官兵行为模式、价值观念、政治信仰、心理发展、道德法制观念等都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对待网络媒体对部队政治教育的正负效应,这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我们必须正视网络的发展带来的种种挑战,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失时机地将部队管理教育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是摆在部队各级领导面前的一个紧迫而艰巨的新课题。

一、网络的特性及对部队的影响

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泛,具有及时性、综合性、开放性、虚拟性和隐匿性等特点。它的

飞速发展,给整个社会、整个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化,同时对传统的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网络媒体的多样自由性对官兵的影响。网络是一个开放的、没有边际的世界,具有不受管制和自由度大的特点。随着网络文化的日益繁荣,各种东西方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共享和交织,导致了思想、观念、文化、信仰的多元性。这种现象使官兵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冲击,对部队的军营文化、道德观念建设提出了挑战,如果我们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引,势必造成管理教育的被动,容易造成官兵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身心健康受到侵害,导致官兵的牺牲精神、奉献意识日趋弱化。特别是对入伍不久的新兵,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政治辩别力不高,分析辩别力、抗干扰力还不强,往往容易陷入思想误区,很容易受到一些消极、极端、不健康信息的影响,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网络的高度隐蔽性对官兵的影响。由于因特网络的隐蔽性,近年来,在互联网普及的同时,官兵网络违纪违法和不道德行为日趋增多,如随意在网络上与人聊天“交友”,稍有不逊就进行诽谤、侮辱等不良行为,或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非法窃取和滥用信息,或在网上随意传播不满言论甚至

传播淫秽、色情、暴力、欺诈、迷信等丑恶内容。面对这些问题,如不加强和创新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寻求网络时代管理教育的新模式,努力提高官兵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鉴别是非的能力,则会影响部队的安全稳定,影响部队的形象,削弱部队战斗力。

(三)网络媒体的超级虚拟性对官兵的影响。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原子分子构成的现实世界,一个是由现代信息科技构筑的赛博空间。赛博空间指的是思维和信息交融的虚拟世界,它以因特网作为平台,通过电脑实现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感情交流和文化交流。无需面对面接触,无需声嘶力竭,一切在键盘上敲击完成。赛博空间正在和现实世界不断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人类生活方式。因此,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打破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识方式,网络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相貌、种族、身份、职业等一些重要的社会特征被掩盖了,只有符号的交往,容易产生孤独、苦闷、迷惘等消极情绪,容易受社会上一些具有恶习人的影响和诱惑。如果不注意管控和引导,个别官兵可能出现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观念,扭曲他们的人格,导致部队事故苗头不断,从而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日常训练、管理、执勤等任务。

(四)网络媒体的交互兼容性对官兵的影响。网络不排

斥任何人,人们可以在网上随心所欲地“冲浪”,玩游戏,同时网络生活的超现实性和刺激性,对于大多数官兵特别是青年官兵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容易患上网络成瘾症。网络成瘾症可造成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引起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患各种躯体疾病如导致焦虑、抑郁甚至自杀意念,容易对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混淆,因此,在发生现实冲突时处理问题简单粗暴走上极端。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网络媒体作为影响广泛的传播媒体已全面渗透到官兵生活、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拓展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与渠道,创造更为新颖更为有效的、适应现代官兵信息交流特点的管理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必须探索出适应部队管理教育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针对以上提出网络媒体对部队的影响,下面提出几点对策:

(一)增强认识,转变观念,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占领部队思想文化阵地,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和利用网络为部队管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特点、对策,不断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进

行创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二)创建旗帜鲜明、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新形势下我们务必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用先进的主流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使网络媒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当前,不管是内网还是外网都要大力宣传、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传播弘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内容为荣,把网站办成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网上舆论氛围。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结合消防部队实际,建立和用好政工网,开展网上调查、网上心理咨询,设立领导信箱,建立网上党(团)校;开展学先烈、学英雄等争先创模活动,切实提高网络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官兵自身的“免疫力”。官兵的素质是网络媒体影响部队管理教育的关键。因此,一是要教育官兵坚定政治信念,增强其政治洞察力、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方针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二是要强化宗旨观念的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我军的根本宗旨,也是部队的根本宗旨,树立强烈的职业自豪感、责任心和荣誉感,自觉抵制消极、腐朽思想观念的侵袭;三是着力提高官兵网络道德意识,规范网上行为方式。针对目前网络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合理的、操作性较强的网络道德规范,如明辨真伪不轻信、保持真诚不撒谎、履行责任不妄言、遵守协议不侵权、提高警惕不放任、拒绝诱惑不沉溺等;四是开展网络心理教育与咨询,防治网络心理疾病。针对网络给官兵的心理造成了潜在或显现的负面影响,开展适当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对已经产生的心理疾病及时治疗。

(四)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掌握“制网权”。一是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网络安全体系,通过防火墙技术,阻挡非法数据入侵。利用监控软件对进入信息系统的数据与程序进行实时监控与过滤,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手段建立起“信息关”,阻止网络上不健康的信息进入营区网络;二是结合部队实际建立健全有关管理规定,规范官兵的网络行为。当前,应根据现实需要,针对网络空间这一特殊思想教育阵地,制定有关网上管理规定,如网上信息发布规范、网上信息审查和监管、博客、聊天等。对在网络上发现官兵违规行为,要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按部队规定及时处理;三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分析,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宣传质量,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对网上的一些有害信息,要针锋相对,澄清是非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篇6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语言;影响性;对策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网络建设成本的降低,网络覆盖与应用有了飞跃式发展。由此衍生出很多与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技术手段和服务平台,使得当代大学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而生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每年1月和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我国网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学生的普及率达到97.5%,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1]。不少学生把网络作为发表言论、交流情感的主要场所,并且逐渐习惯于以网络语言作为个人言论和与人交流的语言载体,由此衍生出网络言论、网聊、网恋等一系列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给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甚至语言习惯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也自然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判断、是非取舍的重要因素[2,3]。

一、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状况

调查课题组通过对广东省某高校在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进行随机的抽样调查,了解到,96%的受调查大学生对网络语言比较了解,明白一定的网络语言的意义,仅有4%的学生对网络语言完全不了解,这说明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网络语言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可以发现,99%的受调查大学生使用过网络语言,而且有41%的大学生经常使用。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受到大学生网民的钟爱,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地发展传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着极大的吸引力和引导力,这已成为当下大学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代表。

二、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流行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网络语言的标新立异表现在三个方面[4]。一方面常常用异化的、情绪化的语言。比如,用那些隐晦的数字表达出别样的感情,770(亲亲你)。二是创建一种轻松、游戏、自由的氛围。如把“东西”称为“东东”的“童语现象”,很难想象会在网络以外的任何交流环境中出现。这展现了在现今这个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里,他们缓解现实的压力,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其三,摆脱传统语的限制,重意而不讲求形式。网上常常将“给你打电话”说成“电话你”等反常搭配的情况,都是从常用词语中翻出新意。大学生还处在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强制教育阶段,各种制度束缚着他们的欲望。网络语言显得越来越随意,越来越讲究冲破束缚正好显现出年轻人标新立异和叛逆的精神,并以此折射出他们渴望被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

(二)获得自主支配的话语权

大学时代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心理过渡期。在父母长辈那里,他们缺少话语权,在朋友中间,他们要包装并维护自己的尊严,可以运用自己的话语权宣泄和表达的空间在现实中受到很大的限制。网络的隐蔽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给予他们摆脱一切现实压抑的空间,网络语言实现他们在自己的语域中掌握自己的话语权,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一切,实现自己内心的释放。此外,大学生有着很强的猎奇心理,他们渴望接触更多的人,体验各种新奇的感觉,而网络就成为他们诉说、宣泄的最好交流场所。

(三)创造愉悦的网络交往氛围

通过调查网络语言类型,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最显著的特征是形象快捷:一是网语的生动形象;二是符号网语的眉目传情。以年轻人为核心的网民群体,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方式对平庸、枯燥、刻板生活加以调剂。例如网语“菌男”“霉女”是指相貌很丑的男女,因“菌”“霉”的使用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所以具有很强的反讽意味。可见青少年网民之间注重形象语言带来想象上的快意,正符合年轻大学生们的特殊的社会互动形式。

(四)制造并传递游戏式的生活方式网络语言备受大学生网民推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以期望逃避老师、家长和社会上的传统说教和传统规范的约束和压力。大学生网民热衷于网络语言的使用,以此作为吸引同学、炫耀个性的展示,使得网络语言走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日常生活语言。调查显示,79.3%的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仅仅是为了好玩,觉得网络语言方式无需顾及日常生活的规则,是一种游戏式的轻松语言。

三、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尽情宣泄自我情感

网络语言本身幽默诙谐、风趣生动。深受大学生朋友的青睐。在网络世界里,平时忙碌的人们可以卸下现实生活中的面具,毫不掩饰地尽显人最本质的一面,轻轻松松地与素不相识的朋友聊天,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语言表现出人们的内心真实写照。本次调查中受访的某大学生就说过这么一段话:“这些新兴语言可能网下人觉得难以理解,但在网上却可以,而且我们觉得非常有趣,并且还是我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中自我解压,尽情宣泄的一种方式。”

2.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网络语言的使用环境是特定的,交往圈子也是特定的。可以说,网络语言的使用是汉语的丰富和发展。

大学生们借此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也有利于他们想像力和语言创新能力的发挥,积极健康、富有表现力的网络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常常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沟通交流效果。

3.增强形象性的感受和思考问题的灵活性

当代大学生经历了一个“读图时代”,伴随其成长的主要是一些卡通画、电视、电脑等大量的视觉图像信息,而相对抽象的语言文字信息以及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信息则有所减少[5]。网络语言长期使用的话,对于这些青少年在形象性方面的感受能增强,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方面也会相对灵活,这对他们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二)消极影响

1.网络语言文化的欠约束性,导致网络中存在的不健康语言内容会对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化产生较大危害。网民良莠不齐,再加上网络的虚拟性,就产生了一些低级、粗俗甚至肮脏、丑恶的语言。网络社会人们的互动是在匿名环境且非明确的网络虚拟关系中进行的,这种匿名性特点使我们很难对网络上精神污染的制造者进行有效地制裁。网络中传播暴力、淫秽、反动的语言,而且可以经常肆无忌惮地公然挑战法律而逍遥法外。

2.网络语言泛滥危及青少年语言基础。网络语言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反规范和随意性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混乱性。部分网络语言甚至违背了语言的发展规律。例如:“今天晚上谁去散步的说?”“不要忘了伊妹儿我!”把“漂亮”说成“漂漂”、“东西”说成“东东”、“害怕”说成“怕怕”等等。像这些语序变异、随意倒装的句式和奇特的词汇,完全违背了现代汉语的传统规则。青少年正处于打基础的最好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接受力强,但由于知识面相对狭窄,驾驭母语能力较差,辨别能力不够。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以限制,就可能影响孩子们的文化修养和对传统语言的感悟能力。不少老师表示,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太大,如不加以约束,容易对学生的语言使用习惯产生错误示范,这将对沟通造成障碍。而家长则认为,过多地使用“火星文”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更严重的是,汉语的传统规范表达可能被颠覆和破坏,对我们的母语造成一定的危害。

3.网络语言所传承的由网络文化构造的个体理想化世界,容易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同危机。

现实的社会结构诸要素所结成的稳定体系,调整着人们的相互关系,维系着社会的整体性,社会角色的扮演也是客观和真实存在的。而虚拟社会没有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更不可能按照一定的秩序形成稳定的体系,社会角色的扮演也是虚幻的。它的存在随时会因各种原因而变得支离破碎,这会给网络社会成员造成精神打击和精神压力,情绪受到压抑。

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们往往难以对网络成员进行正确的角色判断,当出现上当受骗的情况时,就会产生不解、愤怒和茫然等情绪,如果不加分析地把这种情绪114带到更加复杂的现实社会中来,则会使他们对现实世界产生认同危机,从而不能正常参与社会生活。

四、建议及对策

网络语言建设需要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和规范来加以约束,可以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语言道德规范,建立完善的防范监控措施营造健康的网络语言环境。但是网络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完全依靠“硬约束”来进行强制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主要执行者,对待大学生网络语言的现象,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坚持宽容理解、顺势引导的原则,全方位、多视角的加强大学生网络语言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的良性发展。

1.理性面对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的存在及其对大学生规范语言学习的影响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客观现实,对于大学生喜欢使用网络语言,我们要采取宽容理解的态度,尤其是思政工作者要正视网络语言及其在大学生中流行的现实,理性客观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思政工作者不但应该对网络语言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可做一些研究。广大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网络语言,才能在复杂的“网语”中,引导学生认识网络语言的利弊,吸收积极健康的网络语言。同时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监管和引导,督促他们在书面语中使用传统词汇和语法。避免大学生过多地使用错别字、数字、符号、字母杂糅的网络语言。

2.慎重使用网络语言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应该完全禁止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但是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使用网络语言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要本着“必要性、明确性、品位性”的原则使用网语言[6]:规范语言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时,可以使用网络语言替代;规范语言能够表达得很好的,尽量使用规范语言;使用网络语言意义要明确,不出现歧义;使用网络语言时必须选择其中高品位、健康、有生命力的表达方式。另外,还要依法使用网络语言,在规范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

3.将网络和网络语言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

运用网络的相互性和开放性让教育方式多样化,接受学生被改变的角色,让其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实现主体价值,是当前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一批内容丰富、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网站的建立正是合理运用网络使先进思想文化成为网络阵地导向的典型表现。红色网站“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充实到网站的各个栏目,将网站建设成为集思想教育、学生党建、素质培养、信息服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站,构筑了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而这些网站上积极、时尚的网络语言也是学生们传诵的经典。这种教育形式一改以往枯燥的说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份借助虚拟空间、时髦的“网语”巧妙的隐藏了起来,使得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具有亲和力,而大学生在浏览网页的过程既顾及到了理论思想的学习,又结合到了他们自身上网的兴趣爱好,从而营造出了平等的学习、交流氛围。

在21世纪的网络时代充分运用网络,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语言并将其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是实施符合教育主体的教学要求,更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时代要求。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篇7

1 积极影响

1.1 网络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

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学习及生活等各方面的便捷, 大学生可以足不出户了解相关信息, 学习知识。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选课、查询自己的学习信息及考试成绩、了解就业信息、搜集就业信息等。学生时时刻刻都与网络为伴。

1.2 网络使大学生学习途径多样化

网络的出现, 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单一。网络上的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一种途径。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各种课程[2], 比如尔雅通识类的视频课。各所农业院校的网上图书馆, 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还可以节省读者奔波到图书馆查询借阅书籍的时间。同时, 可以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

1.3 网络使大学生学习行为趣味化

大学生普遍对传统的黑板板书感到枯燥, 随着时间的推移, 慢慢地失去了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更无从谈起[2]。网络学习可以将声音、画面、文本等信息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 为学生提供更多感观刺激, 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

1.4 网络使大学生学习互动性增加

网络是个开放的平台, 它增加了大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可以及时通过网络咨询教师和同学, 及时解决所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 有利于形成“教”与“学”, 双方形成和谐、平等的关系[3]。

2 消极影响

2.1 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而影响学业

伴随大学校园网络的普及, 网络游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最主要的活动, 有些人甚至因此荒废了学业, 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之中不能自拔。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 而且也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其他的网络休闲活动比如QQ、微信、网络视频等也占用了大学生很多时间。

对安徽某农业高校200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 85.6%的学生表示玩过网络游戏, 其中65.1%的学生每天花费2~4 h玩游戏, 20.3%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 61.7%的学生认为网络是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的重要原因。

2.2 网络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定力

对安徽某农业高校2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 在校园无线网络未覆盖校园之前, 有81.1%的学生表示会认真听课;14.4%的学生表示上课有时候会走神, 或者睡觉;4.5%的大学生表示很少听课, 经常会旷课。在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校园之后, 56.9%的学生表示会继续认真听课, 35.1%的学生表示上课大部分时间是在上网聊天、看视频、看新闻。通过对安徽某农业高校100名教师的调查发现, 约83.7%的教师认为在网络普及之后, 学生经常会低头玩手机, 可以称为“低头一族”, 同时听课的同学当中积极回应教师问题的很少。课堂效果不理想。有教师表示, 在一些学生认为不重要的课程课堂上, “低头一族”的比例更大。网络世界是一个精彩的世界, 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其中, 大学生的学习定力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在课堂上, 大学生很容易因为上课的理论知识太枯燥, 而选择用上网来打发上课的时间。

2.3 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降低

据调查, 在网络未普及之前, 大学生学习上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会自己解决, 而网络普及后, 网络成为大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虽然增加了学习效率, 但也扼杀了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自主性降低。遇到问题, 他们首先想到的是通过网络来搜索答案, 而不去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通病。这些都是网络直接带来的负面效应, 特别是容易使求知心不足的大学生养成依赖心理, 主动求知的欲望减退。

3 对策

3.1 端正学风与教风,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加强学风教风建设, 加强对教师日常教学的管理, 深化课堂内容, 严把质量关, 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辅导员层面, 辅导员应该深入学生群体中去,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及时进行引导, 端正学风。学生层面, 应积极参家学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比如辩论赛、演讲比赛等, 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总之, 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 使严肃认真的课堂学习同生动活泼的学生文化活动相结合, 共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4]。

3.2 加强教学改革和课堂监管

高校加快教学改革的进程, 将脱离现实的教学内容。应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加强课堂的纪律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 对于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就要进行适当的处罚[5]。

3.3 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

大学生的生活可以离不开网络, 但大好时光不能都浪费在网络上。大学生需要对网络有客观的认识, 做到“理性上网, 爱我学习”。大学生应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不仅需要自己的努力, 也需要学校、教师的帮助。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影响下, 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3.4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教师应该选择一些有趣的知识点穿插在教学内容中, 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作为一名学生, 应该提升对专业和专业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不能一味抱怨。要从自身找原因, 不能因为偷懒、没兴趣而不去学习。大学生需提高自身的意志和定力, 培养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覃明.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与应对措施[J].网络财富, 2010 (7) :144.

[2]魏云.网络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李顺章.网络文化背景影响下的大学生学习研究——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 2011.

[4]陈文.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果[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08 (1) :63.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篇8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政治文化心理 影响 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络已进入千家万户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研究互联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心理形成的不良影响并积极寻找对策,这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心理的基本构成

1,政治文化心理的内涵。美国著名学者G.A.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指处在社会政治体系中的政治主体针对政治客体和自己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心理取向,或对政治目标的取向性模式。政治文化心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基本的政治问题即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的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运行和发展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基本看法和态度,表现为一定的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情绪、政治信念等。政治文化心理是在个人心理基础上形成的群体心理,是一种感性的、低层次的社会政治意识,它是人们在政治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不系统、不定型、自发的政治反映形式。无论是作为个体的社会成员,还是基于某种利益而形成的社会集团,只要从事某种社会政治活动,总是有相应的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并伴随一定的政治情感。

2,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心理的基本构成

第一,政治认知。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主要是指大学生作为政治主体对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和判断,是对政治制度、组织、过程、目的、理想、象征、政策、政治首脑、政治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政治人的权利和义务的主观反映。包括政治直觉、政治印象、政治敏感、政治热情、政治判断等方面

第二,政治情感。政治情感是指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现象如政治人物、政治事件以及政治活动等方面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如特定的爱憎、亲疏、关于美丑的判断等政治文化心理反映,是一种非理性评价。这种政治情感对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倾向、态度及行为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会以先入为主的感觉来决定对一个客体的好恶。

第三,政治动机。政治动机是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感情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要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意识和欲望。政治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人们只能通过表面政治行为的变化来间接推测。大学生的政治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的范畴,它出现在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政治生活了解、掌握和参与之后,潜在地受着现实的政治生活与政治理想两大方面的制导。

第四,政治态度。政治态度是指政治主体对特定政治现象的综合性的心理反应,包括对重大社会政治问题的基本看法、情感和倾向,表现为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政治态度是建立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基础之上的,对人们的政治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第五,政治信念和政治信仰。政治信念是参与政治活动的个人和团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固定看法和坚定的主张,是政治行为主体参与政治生活和维系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影响和制约着人们政治活动动机、态度和行为。政治信仰是社会成员对国家政治生活、政治目标、政治理想产生的确信不疑的观念,尤其是对某种政治理论、党派、政治制度或某项政治价值观的接受或同意的心理状态。它是一定政治文化的产物,也是政治社会化的产物。

二、网络对大学生政治文化心理的负面影响

一是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宣传渗透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网络信息环境的开放性,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网上交汇,尤其是一些西方大国利用其掌握的网络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极力向世界特别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全方位、全时空、全天候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大学生由于自制力和辨别力有限,他们的政治认知、政治信仰必然受到极大的干扰。从总体上说,广大青年学生是承认和接受党和政府的,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主流方面。但是也要看到,还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危机,不同程度的个人本位利益和功利主义思想,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并未把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内化为自己的政治信仰。

二是沉迷虚拟网络极易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社会有着“远离政治”的冷漠心理与不参与不认同的现象。积极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但是沉迷于虚拟网络的大学生容易出现角色定位不清而导致这种社会政治责任感淡漠。网络的高度自由使得一些大学生们放纵自己的行为,淡漠自己的政治责任感。

三是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传播也容易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社会政治态度和政治动机。当代大学生易于接受各种政治知识和政治现象,有较强的理解分析能力,但评价往往呈非适应性和超前性,过分强调最大的效应,而忽视了社会的历史基础及现有的社会发展水平。大学生的政治动机最主要的是出于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和毕业后迅速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民族、对国家发展壮大的需要。由于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承担什么样的时代责任产生迷惑,进而影响到他们社会政治态度与政治动机的形成,导致社会政治价值取向的紊乱和错位。

三、建立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心理形成的网络环境

(1)优化网络环境,创造良好网络氛围。一是依法治网,加强技术监控,约束网民行为。国家应该加大技术控制,防止不良信息侵入。从目前来看,网络黑客、病毒、垃圾和有害信息日渐猖獗,无论是国家有关部门还是高校都必须加大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和开发,对网络进行必要的技术控制,将色情、暴力等信息剔除,限制调阅不健康的内容,防止不良信息在网络上流传、泛滥。加快网络立法建设,对网民的违法行为要进行追究。通过网络立法和技术控制,净化网络信息,优化网络环境,以便在网络上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2)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应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及对自己负责的自我意识。通过道德教育,结合时代特征使学生认识到,网络行为应当服从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网络行为不能脱离开主流社会的一般政治价值原则。引导学生提高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分辨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懂得在互联网上到底能够做些什么,如何把网络信息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相结合等问题,使之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辩证地思考、批判地吸收、合理地利用。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促使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

(3)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人的政治文化心理与自我认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应从自学、自护、自辨、自制和自省几个方面着手。自学,是指自己学会学习,从网络上了解各种最新知识信息,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周围世界,发展自己的能力;自护,是指学会保护自己的健康,注意正常而有规律的生活,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上网有节度;自辨,是指学会辨别信息的能力,能够分清网络内容的美与丑;自制,是指自己学会控制自己,能够抵御各种诱惑,要懂得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渠道,而不是猎取种种不良信息的途径;自省,是指反省和检查自己,反思自己的网络行为,爱护自己的人格,经常提醒自己在网络上应该不能丢弃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公民的社会政治责任。

(4)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政治实践。加强大学生政治责任感培养的关键是要从他们内心深处产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学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多参加社会政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国情、民情,缩短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提升政治责任感。通过参与政治实践,一方面,他们可以独立地去尝试、体验,对什么是政治责任,应承担什么样的政治责任,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与行为。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大学生比较、选择或构建自己政治价值观的能力,使他们主动地选择,主动地参与,增强实践的主动性,发展他们的政治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 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比较政治体系[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M]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2

[4] 陈静,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心理构成特征分析[J] 天府新论,2006/S2

上一篇:人类,醒悟吧高三作文下一篇:四年级美术上册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