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最大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⑴麦哲伦环球航行P2 ⑵月食⑷地球卫星照片
4.经线和纬线的区别(见P5—P7)
纬线 经线(又名子午线)
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 圆 半圆
长度 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相互关系平行 相交
5.经度和纬度
经度(子午线) 纬度
划分起点 0°经线(本初子午线) 0°纬线(赤道)
划分方法 0°经线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 0°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
数值由0°经线向东向西同时增大 数值由0°纬线向南向北同时增大
数值范围 0°—180°(180°W和180°E重合) 0°—90°(90°N(北极) 90°S(南极))
表达方式 度数+W或E 数值+N或S
变化数轴 半球划分 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东半球(20°W-0°-160°E)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
西半球(20°W-180°-160°E)另: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即经度差为180°的两条经线)组成的圆圈
例题1
1. 写出A、B的坐标 (A:15°W,15°S B:75°E,0°)
解题方法:①确定经线、纬线:直线型经纬网中横纬竖经;其他经纬网看线条的相互关系,相交或最终会相交的线条为经线,始终平行的是纬线
②判断东、西经,南、北纬:有0°的可以直接判断,0°经线以东是E、以西是W,0°纬线以北是N、以南是S;没有0°经线或纬线的经纬网根据数值的增加方向来判断—数值向东增为东经(E),数值向西增为西经(W),向北增为北纬(N)向南增为南纬(S)『注:判断的起点,要依据此图的经(纬)度间距来确定』
2. 判断A、B的半球位置 (A:东半球、南半球 B: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处)
①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纬度后面的字母为N即北半球,为S即南半球,既无N也无S即在赤道,位于南北半球的分界②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有两种方法:其一数轴法,画出半球划分数轴(如上),将要判断的点在数轴相应的位置标出,然后读出半球位置。其二数值法,大部分东经度在东半球,东经度>160°的在西半球;大部分西经度在西半球,西经度<20°的在东半球。此外,0°经线在东半球,180°经线在西半球,20°W和160°E在东西半球的分界处(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
1.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365或366天)
产生现象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
产生原因 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和自转 绕日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呈66. 5°夹角
注:时间差异-位置越向东去,时间越早
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仰视地球的自转为顺时针旋转,即北逆南顺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年中白昼长短的变化
3.四季知识归纳(见下左图)
日期 太阳光直射的纬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节气 北半球季节
A 3.21 0°平分 春分 春季3、4、5
B 6.22 23.5°N 昼长夜短 夏至 夏季6、7、8
C 9.23 0°平分 秋分 秋季9、10、11
D 12.22 23.5°S 昼短夜长 冬至 冬季12、1、2
4.五带的划分(见下右图)
温度带 范围 气候特点 特殊地理现象
热带 南北回归线间(23.5°S—23.5°N)终年炎热 太阳直射
南温带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间(23.5°S—66.5°S) 四季分明 无
北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间(23.5°N—66.5°N) 四季分明 无
南寒带 南极圈与南极点间(66.5°S—90°S)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北寒带 北极圈与北极点间(66.5°N—90°N)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5.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第三节 地图
1 地图:把大范围的地区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的符号、颜色在平面上表示出来
2.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⑴比例尺 a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缩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b大小: 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所画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较详细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画实地范围较大,内容较简略
c表示方法: 文字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40km
数字式-1:4000000(1km=1000m=100000cm) 线段式- (厘米化千米去5个0,千米化厘米加5个0)
⑵方向:a一般情况下,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
b指向标定向:箭头所指方向为正北 方法是将指向标平移到参照点再确定方向
c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与注记: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牢记P14常用图例)
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和说明山高水深的数字
3.地形图 ⑴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⑵分层设色地形图: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⑶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坡度陡缓
4.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
5.等高线: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见P16、P17)
山地 a.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内高外低
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c.山谷:等高线向高出凸出
d.鞍部:一对数值相等的等高线之间
e.陡崖:等高线重合处
f.等高线分布密集,坡度陡峻;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平缓
高原:海拔较高>500m边缘陡峻,内部较平坦
平原:海拔很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海拔较低,有起伏,坡和缓 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
⒈地球表面71%(3.61亿km2)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1.49亿km2)。概括地说,地球上是七分水三分地,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2.无论我们怎样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是: 太平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大西洋(形状如同“S”);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
5.大陆架、大陆坡、海沟
6.全球陆地被海洋包围,并分割成大大小小许多块,其中面积广大的叫大陆(共六块大陆:亚欧大陆、南美洲大陆、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洲大陆),面积较小的是岛屿。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半岛则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岛屿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7.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亚、非、北美、南美、南极、欧、大洋(面积由大到小排列)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州;平均海拔最高的是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是欧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和北美洲;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北冰洋,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都是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都是北冰洋;
8.大洲的分界: 亚欧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非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南、北美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亚、北美的分界是白令海峡;北美、欧的分界是丹麦海峡;南美、南极的分界是德雷克海峡;欧、非的分界是直布罗陀海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喜马拉雅山中方向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堤)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其观点是: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a地表岩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图P37)
b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c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注:每个板块都是由陆地和海洋共同组成,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最大)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板块的运动可以分为张裂和碰撞挤压两种运动。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裂谷、出现新的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板块发生挤压碰撞时地表会形成山脉、海洋面积缩小甚至消失如: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挤压运动)、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 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对比
天气 气候
概念 一地短时间的风雨、阴晴、冷热等大气状况 一地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特点 短时间;经常变化
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天气差异可能很大 长时间;变化不大
描述内容 阴晴、降水概率、风向、风力大小、气温 气温、降水、气压、风
注: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气温是大气冷热的程度。风向是风的来向,有“北、南、西、东”四个基本方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0-12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词语判断:夜里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天气)
期末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基础知识的考查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加大地理基础的复习与巩固是十分必要的,我在复习中这样做的:
1、整合地理内容;
2、加强读图与判图能力的培养。读图、判图题是地理试题中的一个热点题型,几乎是每题必图,每图必题总结下来,图像题的考查。可以分为三类,(1)一般性读图题,目视应该知道,可获得直接信息。(2)分析解释图像题。可以目视分析获得间接信息。(3)动手画图,志在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的能力。我们的学生读图和判图能力很差,为克服以上问题我在平时复习时让学生动手去绘制各种各样的图形。这样做的作用是:(1)可以记忆好多东西。(2)增强空间想象的能力。(3)增强学生的读图和判图能力。(4)可以增强学生的概括能力。从而可以解决了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书面表达的能力。
四、强化训练,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对于该记忆的内容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先把这一部分内容背诵记忆,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讲授难。学生容易接受。在复习的过程中注意讲练结合,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刻苦的钻研。复习时间计划如下:
17周:复习第一章及评讲复习试卷1
18周:复习第二章及评讲复习试卷2
19周:复习第三章及评讲复习试卷3
(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熟悉这首歌曲,每当听到这歌声,我们就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因为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祖国。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首先来看一下我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读图回答]
(请学生读“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1、读出我国所跨的经度范围(73oE—135oE)和纬度范围(4oN—53oN),说出我国的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根据刚才所读出的数据,我国跨过了哪几个时区(东五区至东九区)?包括哪几个热量带(北温带和热带,其中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这样的纬度位置对我国的气候和农业等方面有什么影响?
3、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4、(读世界政区图或亚洲政区图)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哪些亚洲国家位于太平洋的西岸?
5、这样的海陆位置对于我国的气候、海洋事业的发展、与海外各国的交往、与陆上邻国交往等方面有什么好处?
[读图回答]
(请学生读“中国的疆域示意挂图”)
1、找到我国的四至点,并由教师具体介绍四至点所在的位置。(最南端在4°N附近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漠河以北、53°N附近,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最东端在135°E多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最西端在73°E附近,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2、请学生用直尺量一下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计算一下实际距离。(约5000千米)
3、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110千米,请学生计算我国南北的距离。(约5500千米)
4、从你量算的结果来看,你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我国的范围很大)?你能说出我国的面积吗?我国在面积上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于世界第三位,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
[转承]这么大的范围,会给我们带来哪些问题呢?(请学生做第3页活动1,了解我国东西部的时间差异和南北方的季节差异)
一、选择题(20分)
1.下列关于新郑市张店(34°N,114°E)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北半球,东半球B.位于东半球,南半球
C.位于南半球,西半球D.位于北半球,西半球
2.下图为经纬网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点在A点的西南方向
B.B、D均在西半球
C.D地的经纬度为(50°S,20°E)
D.当D地的影子一年中最短时,孝感处在高温多雨的时间
3.从纬度位置看(约4゜N-53゜N),我国大部分位于带,小部分位于带,没有寒带。
A.北寒带北温带B.北温带热带
C.热带北温带D.北温带南寒带
4.两人从南极同时出发,分别沿相邻两条经线北行,如果方向不变,下列情况正确的是()
A.他们将不会相遇B.他们可能会在赤道相会
C.他们之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D.在赤道上他们之间相距最远
5.若要使房子周围的门窗都朝南,房子只能建在()
A.赤道上B.北极点上
C.南极点上D.本初子午线上
6.一年之中,我们当地白昼时间最长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7.气温变化上具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冷特点的地区是
A.赤道附近B.热带地区
C.温带地区D.寒带地区
读下列两幅图“太阳光照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8.2月索契冬奥会期间,地球运行在图中的()
A.①段B.②段C.③段D.④段
9.索契冬奥会期间,孝感昼夜长短的情况是()
A.昼长夜短B.昼短夜长
C.昼夜等长D.出现极昼现象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当地球公转至如图中哪个位置时,泰州地区白昼时间最长()
A.甲B.乙C.丙D.丁
11.当地球公转至如图甲点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A.赤道B.北极圈
C.北回归线D.南回归线
12.当澳大利亚的学生放暑假时,地球大致公转到哪个位置()
A.甲B.乙C.丙D.丁
13.读“京津高铁简图”,如果在图上量得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2厘米,那么两地的`实地距离是()
A.11.5干米B.115千米
C.1150干米D.57.5干米
14.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比例尺、图例和()
A.信息B.方向
C.大小D.材料
15.在画有指向标的平面图上,确定方向的一般方法是()
A.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不论什么样的地图,均用经纬线确定
C.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
D.经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16.下面图例中,表示“河湖”的是
A.
B.
C.
D.
17.外出旅游最常用的地图有
①导游图②地形剖面图③政治地图④交通图
A.②③B.③④C.①④D.①②
18.在地图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图上表示的
A.范围越大,图上内容越详细B.范围越小,图上内容越详细
C.范围越小,图上内容越简略D.范围越大,图上内容越简略
19.在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颜色的地区表示的地形类型一般是
A.高原B.山地C.平原D.丘陵
下图是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0.甲山峰的海拔高度可能是
10、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①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富的降水;
②交通: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③经济:许多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第一级阶梯,水流湍急,产生巨大水能。
11、我国的主要山脉:(落实到课本24的地图上)
东西走向:①天山、阴山 ②昆仑山、秦岭 ③南岭;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
东北西南走向:①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②长白山、武夷山 ③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12寺);中岳嵩(sōng)山(少林寺)
13、坦开阔,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长期水土流失,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14、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 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红色盆地”之称。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有 “天府之国”之称。吐鲁番盆地中部有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31
15、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又称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16高温。冬季最冷在黑龙江漠河附近,最热在海南岛、台湾岛南部。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最冷在青藏高原。
17、活动积温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我国从北→南可以划分为:寒温带(一年一熟)、中温带(一年一熟)、暖温带(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亚热带(一年两熟到三熟)、热带(一年三熟)。另外,青藏高原为高原气候区。
18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风进退失常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省的东北部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19区,干旱区。它们的植被依次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0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主要的气候类型:东部地区主要是: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
21替着。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吹来自亚洲大陆内部的偏北风。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22、夏季风我国降水的影响 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夏季风对我国降水季节分布的影响:夏季风的进退决定着我国雨带的推移。5月份,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我国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月中旬,夏季风进一步增强北跃,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正值梅子成熟季节,称为“梅雨”。7、8月份,雨带随夏季风北移到东北和华北地区。9月份,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开始南撤,雨带也随之迅速南移,10月份退出我国大陆。
A、麦哲伦 B、哥伦布 C、郑和 D、库克
2.人类利用卫星技术精确测量出地球赤道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千米?( )
A、3万千米 B、4万千米 C、5万千米 D、6万千米
3.关于地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北极点和南极点 B、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轴
C、地球上有一根巨大的地轴 D、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线
4.看地图, 面对地图, 通常是 ( )
A、上南下北, 左西右东 B、上南下北, 左东右西
C、上北下南, 左东右西 D、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5.赤道以北的纬线称北纬,用字母什么表示?( )
A、N B、S C、W D、E
6.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 )
A、一星期 B、一天 C、一个月 D、一年
7.地球上0°经线是指( )
A、北极圈 B、北回归线 C、本初子午线 D、赤道
8.符合纬线特点的叙述有( )
①指示南北方向 ②环绕地球一周 ③长度相等 ④自成 一个圆圈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9.划分东、西半球的经线是( )
A、赤道 B、20°W经线和160°E经纬
C、20°E经线和160°W经线 D、本初子午线和180°经线
10.靖江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11.假如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他的四周全是( )
A、南方 B 、北方 C、东方 D、西方
1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南向北 C、自北向南 D、自东向西
13.下列地理现象不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
A、昼夜更替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五带的划分 D、四季更替
14.热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是( )
A、赤道 B、南回归线 C、南极圈 D、北回归线
15.地球上终年炎热的地区是( )
A、温带地区 B、两极地区 C、高山地区 D、赤道地区
16.下列不属于地图三要素的是( )
A、图例 B、方向 C、分层设色 D、比例尺
17.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千米, 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
A、1:10 B、1/10 C、1:10000 D、1:1000000
18.下列关于比例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
B、比例尺越大所画的地区范围越大
C、比例尺越小所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D、比例尺是一个分数,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大
19.下列四个比例尺中, 最小的是( )
A、图上 1 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千米 B、1/50000
C、五十万分之一 D、1: 1000000
20.下列四幅地图,若图幅相同,则比例尺最大的一幅是( )
A、世界地图 B、中国地图 C、江苏地图 D、靖江地图
21.周围高,中间低的地表形态是( )
A、平原 B、丘陵 C、山谷 D 、盆地
22.在地形图上等高线重合在一起的地形是( )
A、高原 B、山地 C、山谷 D、陡崖
23.为了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最好用( )
A、分层设色地形图 B、地形剖面图
C 、电子地图 D、等高线地形图
24.十一国庆节期间,你去旅游了吗? 若你去上海看世博会,想了解一下乘车路线,参考上海下列什么图?( )
A、交通图 B、地形图 C、政区图 D、人口图
25.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地球看上去更像个水球,这是因为( )
A、地球表面71%是海洋 B、天是蓝的
C、海洋占陆地面积的90% D、海洋是蓝的
26.在世界地图上,你找到的面积最大的大洲和面积最小的大洋分别是( )
A、亚洲和太平洋B、亚洲和北冰洋
C、欧洲和印度洋D、大洋洲和北冰洋
27.北美洲的什么岛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 )
A、格陵兰岛 B、英格兰岛 C、台湾岛 D、海 南岛
28.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
A、亚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南极洲
29.小明正驾船在亚非分界线上航行,他位于( )
A、巴拿马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白令海峡 D、马六甲海峡
30.下列叙述中,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 )
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B、极地地区发现煤田
C、青藏高原发现海底化石 D、热带雨林被砍伐
3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是( )
A、板块构造学说 B、理想大陆学说
C、地心说 D、大陆漂移假说
32.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的岩石圈由七大板块拼合而成
B、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C、板块内部活动最为剧烈
D、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
33.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 )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美洲板块 D、南极洲板块
34.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 )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B、印度洋板块断裂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D、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
35.大西洋地处板块的张裂地带,那么大西洋的面积将会( )
湘教版七上地理
经纬网的判读和运用
(微课制作脚本)肥城市边院镇初级中学
刘志洪
今天学习经纬网的判读和运用,一、在方格状经纬网上判读经纬度。看图,竖线表示的是经线,对应的度数是经度,横线表示的是纬线,对应的度数是纬度。我们注意这样认识,向东增大是东经,用字母E表示,向西增大是西经,用字母W表示。对于纬度,向北增大是北纬,用字母N表示;向南增大是南纬,用字母S表示。那么,E点的经纬度如何表示呢?E点表示为:(110°E,50°N),注意:经纬度之间用逗号隔开,前边是度数,后边是字母代号。那么,F点的经纬度应该怎么表示呢?对,F点的经纬度是:(130°E,30°N)。
二、在弧状经纬网上判读经纬度,我们观察可知:这是纬线,这是经线,A的经度没标注,我们可以推测,这是10°,这是30°,A处在中间,根据间隔计算应该是20°。看一下度数的变化,向东是增大的,所以是东经;那么纬度呢,向北增大,是北纬,因此,A的经纬度是:(20°E,60°N)。那么B点的经纬度是:(30°E,55°N)。
三、在极地经纬网上判读经纬度。关键:1.确定纬线和经线,图中圆圈表示纬线,放射状的线段就是经线。2.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确定南北半球和南北纬度;根据自转方向判断东西经度。那么,我们看一下纬度的情况,甲图中的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这应该是北半球,这就是北极点。这就是北纬,再看一下乙图,自转方向是顺时针,推测应该是南半球,这里是南极
点,这是南纬。好了,我们再看一下经度的判断规则:东经度数值随着地球自转方向增大,西经度数值则随着地球自转方向减小。我们看一下甲图,这里度数是增大的,这应该是东经,这里的度数应该是西经。那么,乙图呢,这部分的经度是减小的,这一部分是西经,那么这一部分呢,是东经。好了,我们看一下这个题目,看一下图中的有关信息,这是南极圈,这个大陆是南极大陆,甲的纬度是确定的,应该是66.5°S,那么,怎么确定经度呢?我们看到,这是0°经线,这是180°经线,从0°到180°之间有4个间隔,用180°除以4,每个间隔是45°,甲的经度是45°,应该是东经还是西经呢?我们可以看一下,标出自转的方向,从180°向这里是逐渐减小的,应该是西经,那么甲的经纬度是应该是选择答案A。
下面再看一下经纬网的运用。经纬网广泛用于航海、军事、卫星定位以及生活等领域,主要用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我们看一下网略游戏与地理,小明在网上爱玩导弹游戏,准备射击目标为:(170°W,5°S),那么,应该击中哪个点才算胜利?想一想,应该击中D点,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观察,这是180°,这两边是170°,这应该是经度,经度最大是180°,看图,往东度数是增大的,应该是东经,这边是西经。看图可知:A和B是东经,B和D是西经,用排除法可以做出选择,再看纬度情况,A和B的纬度是北纬,综合分析,应该排除A、B和C,应该击中D点。
好了,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 1.在经纬网上判读经纬度; 2.根据经纬度确定一个点的位置。
1、导数的定义:在点处的导数记作.
2.导数的几何物理意义:曲线在点处切线的斜率
①k=f/(x0)表示过曲线y=f(x)上P(x0,f(x0))切线斜率。V=s/(t)表示即时速度。a=v/(t)表示加速度。
3.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①;②;③;
⑤;⑥;⑦;⑧。
4.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5.导数的应用:
(1)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设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那么为增函数;如果,那么为减函数;
注意:如果已知为减函数求字母取值范围,那么不等式恒成立。
(2)求极值的步骤:
①求导数;
②求方程的根;
③列表:检验在方程根的左右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函数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函数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
(3)求可导函数值与最小值的步骤: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A)=nnA为事件A出现的概率: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nnA,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1)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
两平行直线所成的角:规定为.
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两条直线相交其中不大于直角的角,叫这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过空间任意一点O,分别作与两条异面直线a,b平行的直线,形成两条相交直线,这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不大于直角的角叫做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平面的平行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平面的垂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
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求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思路类似于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一作,二证,三计算”.
在“作角”时依定义关键作射影,由射影定义知关键在于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
在解题时,注意挖掘题设中主要信息:
(1)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
(2)过斜线上的一点或过斜线的平面与已知面垂直,由面面垂直性质易得垂线.
(3)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
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顶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二面角的平面角.
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直二面角.
两相交平面如果所组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反过来,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
求二面角的方法
定义法:在棱上选择有关点,过这个点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得到平面角
【高二上地理知识点总结】推荐阅读:
八上地理知识点03-02
七上地理总结教学11-08
湘教版七上地理练习题03-15
一年级上地方课程教案06-27
高二数学寒假作业4理09-11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12-03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02-13
高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11-29
高二物理知识点大总结12-13
高二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