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死亡报告范文(精选10篇)
为全面了解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认真分析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原因,制订干预措施,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年11月30日我市召开“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会议”,会上,专家们对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进行了评审。现将评审情况总结如下:
一、评审现状
///年我市五县两区产妇总数为///人,其中活产数为///人。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人,其中婴儿死亡数为///人,占总死亡人数的57.9%,新生儿死亡78人,占总死亡人数的33.5%,占婴儿死亡数的57.8%。
二、评审内容
全市上报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完整病例中抽取的7份病例,其中新生儿死亡病例4份,占总病例数的57%。
三、评审组织
按照儿童死亡评审规范要求,新生儿死亡评审需妇产科、儿科、保健专家同时参加。评审会议由濮阳市卫计委妇幼科科长///主持,评审委员会成员,///妇幼保健院副院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产科主任医师;///产科副主任医师;///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妇幼
保健院产科主任医师;///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医师;///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医师;///妇幼保健院妇科科主任医师;///妇幼保健院保健部副主任医师;///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妇幼保健院ICU科副主任医师;///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三、评审目的
1、进一步明确死因,特别是对县级讨论不能确定死因的死亡,做出最可能的死因诊断或推断。
2、根据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的要求,利用新生儿死亡影响因素分析表,从孕产妇/家属或母亲/养护人、医务人员、管理这三个方面的时间、认知、喂养、知识技能、动态监测、病例管理、沟通、药物供应、实验室检查、仪器设备等方面进行全面评审,确定每一例死亡是否可以避免,最后将评审意见填入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中,为进一步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出关键性的指导意见。
四、评审结果
1、经评审分析,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2人,占死亡总数的28.6%,不可避免死亡5人,占死亡总数的71.4%。
2、从死亡影响因素方面看,孕产妇/家属或母亲/养护人占主要因素,其次为医务人员和其他社会制度。孕产妇/家属或母亲/养护人因素主要表现为其就诊时间和认知知识的欠缺,医务人员因素主要表现为知识技能和病例管理方面。
五、结果分析
1、加强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建设,切实做好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健全是收集妇幼保健信息、做好儿童死亡监测及评审的基础,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是妇幼卫生工作的核心,各级单位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保证儿童死亡监测工作的质量。
2、完善相关记录和登记,注意工作细节。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积极承担预防保健和妇幼卫生信息工作。完善相关登记和填写内容,尽量做到信息真实、完整和准确。
3、加强群众对疾病认识程度和就诊时机,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4、增强相关部门间的协作和信息交流反馈,保证数据质量。
为了避免儿童死亡漏报,应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及时将县市级医疗机构内的儿童死亡等相关信息反馈到相应的村、乡进行追踪、落实。加强质控,做好相关部门的数据核对,保证数据准确。
六、干预措施:
1、大力开展卫生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自我保健意识,重视婚前医学检查,减少先天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2、完善三级妇幼保健网,加强村级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基层保健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发现婴幼儿危急情况及时转诊、及时治疗。认真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加强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对孕期各种高危因素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早产发生率。因为早产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降低早产发生率也就相应降低了婴儿死亡率。
3、提高医疗保健单位的诊疗技术水平,加强对新生儿复苏新法 的培训,减少可避免死亡及创造条件可避免的死亡。
4、建立医疗保障系统,不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使经济落后地区的儿童能够得到更好的救治。
///
///////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7~2011年金州区妇幼保健三级网上报的《辽宁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及2007~2011年《7岁以下儿童保健工作年报表》等相关资料。
1.2 方法
以金州区妇幼保健院为中心, 其他医院、街道为监测点的区、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 逐级上报《辽宁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 每季度与计划生育、疾病控制中心、公安部门核对, 每半年1次的活产、5岁以下儿童死亡补漏调查, 避免漏报、重报, 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1.3 死因诊断和分类
按国家疾病分类 (IDC-10) 进行诊断和死因分类
2 结果
2.1 病死率
2007~2010年全区新生儿、婴儿病死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5岁以下儿童略有波动, 2011年新生儿病死率、婴儿病死率、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与2010年比较分别升高0.9‰、1.5‰、0.8‰, 可能与全区监测点减少, 活产数降低有关。见表1。
2.2 儿童死亡构成比
2007~2011年各年龄段儿童死亡构成比, 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以婴儿死亡为主, 婴儿死亡中以新生儿死亡为主, 2011年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82.6%, 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73.7%, 新生儿死亡以7d内死亡为主, 7d内死亡占新生儿死亡100%。见表2。
2.3 5岁以下儿童死亡前5位死因顺位比较
2011年5岁以下儿童前5位死因顺位分别为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先心病、意外伤害、出生窒息、新生儿败血症, 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先心病始终位于近5年前4位, 意外伤害从2008年死因顺位的第5位上升到第3位。见表3。
3 讨论
3.1 病死率
婴儿病死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指标, 而且又直接影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1]。我区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 2011年我区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分别为4.82‰、5.83‰, 远远低于全国水平, 表明我区经济发展较快, 儿童保健工作卓有成效。
3.2 死亡构成
2007~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婴儿死亡比例较大, 婴儿死亡中又以新生儿死亡为主, 表明降低婴儿死亡, 尤其新生儿死亡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关键[2]。
3.3 死亡原因
从2007~2011年我区5岁以下儿童前五位死因顺位来看, 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先心病始终位于近5年的前4位, 意外伤害由2008年第五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三位, 其他先天异常是2007和2008年的第一位, 2011年已不够成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死因。从以上资料来看, 我区仍需进一步做好孕期保健工作, 预防早产的发生, 完善新生儿科救治设施, 加强对儿科医生的培训, 提高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存活率, 加强胎儿先心病的产前筛查及诊断工作, 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 意外伤害的增加, 表明儿童缺少应对意外伤害的基本常识和家长的疏忽, 以及社会公共卫生设施不到位, 今后应加大预防意外伤害的宣传力度, 提高防范意识, 最大限度降低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刘湘云, 陈荣华.儿童保健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South Africa: Decrease in Child Deaths
Child and maternal deaths in South Africa have both dropped by more than six percent between 2000 and 2013, according to research by the 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IHME).It found that child deaths in South Africa increased by an average rate of 1.4 percent per year from 1990 to 2000, and then fell by 6.1 percent between 2000 and 2013. This is according to two studies on child and maternal deaths in 188 countries.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by the IHME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s part of its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work and was published on May 2 in “The Lancet”. The study showed that child death rates dropped by 48 percent globally between 1990 and 2013. But 6.3 million children still died before their fifth birthday in 2013. Maternal mortality in South Africa fell at a rate of 6.9 percent per year during 2003 to 2013. While important progress was being made, 171.4 mothers per 100 000 live births died from pregnancy- or childbirth-related complications in South Africa in 2013.
“South Africa’s progress in reducing maternal mortality is impressive, but too many mothers are still dying,” said Tom Achoki, the IHME’s director of African Initiatives.“We know what works to save mothers’ lives and must continue to do more.”
2008年,我市妇女儿童发展实施纲要(以下简称“两纲”)实施进展良好。同时,在妇女儿童发展监测纲要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妇女儿童发展状况
2008年,根据妇女儿童纲要监测实施统计,即2008年“两纲”目标实现情况进展良好。从《两纲》实施情况看:涉及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儿童与健康、妇女儿童与教育、妇女儿童与法律保护、妇女儿童与环境、妇女儿童与社会保障等七个领域共134个监测指标;从收集上报指标数据来看,我市妇女儿童整体状况发展较好。
(一)经济实力增强,为妇女儿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008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上年的11710元增加到14137元,增加2427元,增长20.7%。城乡居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72元,比上年增加2567元,增长25.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665元,增加710元,增长14.3%。
(五)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人身权利得到有力保护。2008年,全市公安机关深入开展了“打拐”、“扫黑除恶”等专项斗争,有效地遏制了针对妇女儿童的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据统计,全年破获强奸案件14起;无一例拐卖妇女儿童案件;强迫、引诱、容留妇女卖淫案件8起。积极为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有效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全市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活动,深入开展青少年普法教育,积极为妇女儿童提供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较好地保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六)妇女就业状况得到改善,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近年来,我市不断拓宽妇女就业领域,提高妇女就业水平,加强妇女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生育保险制度,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政策,女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也明显增强。2008年,我市全社会就业人员20.21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增长0.5%,其中女性就业人员8.97万人,增加0.02万人,增长0.2%;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为35.25%。不断加大社会保险力度,确保妇女享有社会保障的平等权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养老、医疗、生育、工伤等社会保险,连续出台了各项保险法规和政策。劳动保障部门不断加大推行力度,保证了女职工享有社会保险待遇。2008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2.29万人,其中女职工1.4万人,女职工所占比重达到48.2%,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女职工人数近年来大幅增加,分别为1.3万人、0.5万人和0.4万人,分别比2007年增加0.1万人、0.1万人和0.2万人,增长8.3%、5.8%和18.8%。
(七)妇女参政议政人数明显增加,妇女参政水平得到提高。2008年我市县级人大代表212人,其中女性36人,占17%。县级政协委员201人,其中女性42人,占21%.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稳中有升。2008年,县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分别为7.7%和11%。基层妇女群体在参政议政中的作用增强。2008年底,我市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25%,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28%。
二、存在的问题
(一)妇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据统计,2008年,全市城镇尚有登记失业人员9000人,比上年增加1000人,增长12.5%,其中女性失业人员5000人,比上年增加1000人,占全部失业人员的比重为55.6%。当前失业、下岗女工存在年龄大,文化技术水平低的缺陷,加上自身竞争上的劣势,择业范围更受限制,就业难度也不断加大。
(二)婚前医学检查率急剧下降。婚前医学检查是保证健康婚配,防止疾病传播和遗传病延续的生殖保健措施,是防止出生缺陷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第一道关。新修订的《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婚检由强制变成了“自愿”,加上群众健康意识淡薄,宣传教育不到位,我市婚前医学检查率急剧下降。婚检把关不严,必然导致出生缺陷情况增多。出生缺陷又是导致新生儿和婴幼儿死亡以及残疾人口增多的重要原因,不仅影响总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且给家庭、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为全面贯彻落实酒店“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加强应对恶性案件事故的应 急处置能力,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确保发生案件时能快速反应,有效处置,最大限
度减少人员伤亡和危害,特制定本预案。本预案所称紧急突发事件,是指由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具有突发性,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较大经济损失、破坏酒店正常秩序的严重事故、事件和灾害。具体包括暴力、盗窃、消防、自然灾害、中毒、死亡、交通、地震等突发事件。
2、编制依据
《安全生产法》
《安全生产条例》
《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
《北京市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酒店经营管理安全需要。
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酒店发生紧急突发事件。启动条件为酒店发生任何紧急突发事件的发生。
4、工作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树立常备不懈的观念。在酒店安全委员会领导下,分级负责,实行部门责任制和分级负责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信息报告体系,组织和培训客户安全队伍及全体员工,在应急准备、指挥程序和处置方式等方面做好各种演练工作,实现平时预防与突发应急的有机统一。提高全体客户安全人员防范突发事件的安全意识,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依靠全体成员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组织和指挥员工+参与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机制。在处置突发事件期间,把保障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科学指挥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二、紧急预案组织机构及人员职责
1、紧急预案组织机构 总指挥:董事总经理 副总指挥:总经理
应急小组组长:客户安全部总监 应急小组副组长:各部门总监,经理
应急小组成员:各部门当班主管,员工。
2、各成员职责
1、事发区应急小组成员紧急通知安全人员赶到现场,迅速保护、封锁现场。
2、如发生在楼层房间、或餐饮区域、公共区域内,应同时通知部门经理或主管赶到现场,协助保护现场。
3、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到达现场后,组织进行初步调查、甄别,注意寻找死者有无遗书等证据材料,待确认系自杀或意外事故后,立即向总经理报告。应急小组组长:
1、下达紧急集合命令。
2监控室立即通知每个岗位封锁所有通道,禁止任何人员出入酒店,特殊情况需出入的,公安人员到达前请示总指挥,公安人员到达后请示公安人员。
3、监控室通知安全主管、备勤安全员紧急集合,赶赴现场划定警戒线,控制无关人 员进入,维护现场秩序。
4如发现犯罪嫌疑人正在行凶或准备逃跑,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应立即将其抓获并派人看守,待公安人员来后移交处理。
5、如有人质被绑架应采取必要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确保人质安全的情况下控制待公安人员来后配合行动。
6、如被害人伤势严重,应立即与急救中心联系抢救。如被害人已经死亡,待公安人员、法医来后配合工作。
7、公安人员勘察现场、调查访问、侦察案件时,做好配合工作。
8、客户安全部和事发部门记录整个案件的处理情况。客房部、餐饮部、市场销售部:
1、负责提供涉案客人的资料信息;
2、负责提供办案人员调查案件的临时办公、休息地点;
3、保管客人遗留下来的财物及行李物品。
4、大堂经理携带房卡赶赴现场以备急用,按总经理指令配合工作。
5、市场销售部做好媒体接待工作。
6、总机房做好内外部电话联络工作。人力资源部、财务部:
1、做好保存财务资料和保险公司理赔事项。
2、做好疏散员工点名、安抚或解释工作。
3、跟进车辆调配工作。
4、跟进事发情况的上报工作。工程部、客户安全部:
工程部做好酒店水、电、气、电梯等动力控制系统的运行保障工作,紧急情况下寻求上级专业部门协助。其它有关部门:
按总经理指令配合工作。
三、预警和预防机制
1,信息监测与报告构建信息共享、反应迅速、协调有序、科学处置的预防工作机制,健全和完善协调联动机制,以确保全面提高防范和处置能力。接到突发事件报警,及时传递信息。
2、预警、预防行动酒店各部门应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定期对所属辖区进行安全检查,及早发现消除安全隐患,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效果。建立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及时收集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及时通报,并督促立即整改到位。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及演习工作。坚持属地“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督促落实酒店各项安全防范责任制。
四、应急响应
1、分级响应程序 发生死亡情况:
A.划定警戒线,控制人员进入,维护现场秩序,保护现场。B.现场拍照。C.对同行客人作访问笔录。D.保管好遗留物品。发生伤情的:
A.酌情向伤者了解情况。B.向同行者了解情况。C.请对方即使治疗。
D.抓获犯罪嫌疑人,派人看押。
2、事故级别的确定
发生死亡1人以上命案;Ⅰ级(特别严重)红色
3、事件报告
酒店应急处理情况,须及时上报酒店管理层,业主方管理高层,酒管公司高层,当地公 安机关,消防机关等。
4、信息共享和处理
(1)信息共享和处理基本原则
迅速:最先接到事故信息的部门应在第一时间报告。准确:报告内容要客观真实、不主观臆断。直报:发生严重、特级事故,可直接报警。(2)信息共享和处理
建立紧急突发事件快速应急信息系统,明确常规信息、现场信息采集的范围、内容、方式、传输渠道和要求,以及信息分析和共享的方式、方法、报送及反馈程序。
五、指挥和协调
酒店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后,应立即报告酒店董事总经理、总经理、客户安全部总监、部门总监,并根据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启动本预案。(1)指挥和指导现场救援工作
1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突发事件单位和现场人员在迅速报告突发事件的同时,应积极 采取安全可靠的自救措施,防止突发事件扩大,并保护好突发事件现场。2客户安全部接到安全突发事件报告后,应立即下达紧急集合命令,派人赶赴突发事件现场,按照现场情况展开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3各部门接到紧急事件信息后,部门负责人应迅速到达突发事件现场,按照总指挥的命令,配合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4、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应积极协调各参加单位,做好以下工作:
①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迅速开展各项安全及救护工作; ②根据突发事件发生情况,统一部署应急预案的实施工作;
③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问题,及时对实施方案进行调整、修订和补充; ④在酒店区域紧急调用各类物资、设备、人员和占用场地;
⑤根据突发事件灾害情况,有危及周边单位和人员安全的险情时,组织人员和物资的疏散工作;
⑥配合公安机关部门进行突发事件调查处理工作; ⑦做好稳定员工、客人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及安抚工作; ⑧及时向上级报告现场控制和救护进展情况; ⑨做好突发事件信息的媒体接待和发布工作; ⑩做好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2)协调
突发事件协调领导小组由酒店安全委员会具体负责指挥、指导酒店范围内各种突发紧急 事件的处置工作,酒店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主动参与指导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发生突发事件后,酒店各部门第一负责人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接受总指挥的命令,综合协调处理现场事件。
2、紧急处理
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总指挥有权紧急调集酒店所有人员、物资、设备、药品、食品、通讯、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下达酒店是否营业和赔偿的决定。
3、应急人员的安全保护
必须确保人员安全疏散和转移,应急救援人员装备安全防护装备,采取必要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六、事故的调查分析、检测与后果评估
1、后期处理(1)善后处理
(一〉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结束后,对突发事件参与者要实行跟踪教育,密切监控,掌握动态,确保一旦发生延续问题或次生事故,能够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处置。同时,将突发事件的损失及处理结果书面报告上级。
(二〉根据现场调查掌握的证据,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三)对因发生忽视安全、管理不善、玩忽职守、营私舞弊等行为,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责令检查、处分等处理。
(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制度,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水平,积极探索稳妥、快速、高效地做好突发事件处置的新途径。(2)保险
明确保险机构的工作程序和内容,包括应急救援人员保险和受灾人员保险,酒店财产保险。保护现场、拍摄第一手资料,并跟进赔偿事项。(3)专题事故会议 ①召开专题会议的条件
总指挥召集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②专题会议的组织落实 a)组织落实:酒店各部门。b)会议主持:总指挥
c)参加人员:酒店各部门管理人员。
(4)调查报告和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①查明的事实;
②事故原因分析与主要依据; ③得出事故结论; ④提供必要的附件;
⑤调查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⑥经验教训和安全建议。
⑦紧急事故处理结束后,填写记录并召集相关人员研究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对策。
2、宣传、培训、演习公众信息交流:
开展紧急突发事件安全防范科学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员工应急意识,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及防范意识。培训:
酒店定期组织安全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业务知识及技能培训。演习:
酒店要有计划按照预案要求,协调整合酒店各种应急力量,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应急演习。
3、监督检查
一般资料
母亲姓名父亲姓名患儿姓名性别男女
住址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人均月经济收入元)联系电话简要病史:
既往疾病:无,有
个人史:第胎;第产;孕周;母孕期特殊病史:无、有分娩方式:平产,剖宫产,其他难产:
出生窒息(无、轻、重),出生胎数:单胎,双胎,三胎或以上
生后喂养:母乳,混合,人工完全断乳时间:月
家族中类似病史 无,有
死亡前抢救经过(包括抢救药物、剂量等)
致死主要原因:
⑴
⑵
⑶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 1资料来源安义县为江西省省级死因监测点, 监测范围覆盖全县。死因资料来源于2004—2012年安义县死因监测上报的常住人口死因监测报告中0 ~14岁儿童死因报告, 人口资料由安义县统计局提供。1. 2方法伤害死亡分类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 10》[4]进行编码。按照全国伤害监测报告卡填写死亡报告, 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伤害事件情况及伤害临床信息3个部分。由乡村医生每月报告本村死亡信息, 对各医疗单位的死因报告工作进行培训、指导和核对。为确保死因信息的准确性, 每一张死亡报告卡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进行收集、审核和数据录入。采用死亡率、死因构成作为分析指标, 计算不同性别、年龄儿童的死亡率与构成比。
1. 3统计分析采用Excel 2003及SPSS 17.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构成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 1儿童伤害死亡情况2004—2012年安义县0 ~14岁儿童死因监测系统监测儿童613 260人年, 男、女儿童分别为339 979人年和273 281人年。共死亡445例, 其中因伤害死亡257例, 占0 ~ 14岁儿童死亡总数的57.75%; 总伤害死亡率为41.91/10万。因伤害死亡的儿童中, 男童159例, 占男童死亡的55.79%, 伤害死亡率为46.77/10万; 女童98例, 占女童死亡的61. 25% , 伤害死亡率为35. 86 /10万。9 a来安义县0~ 14岁儿童伤害死亡率处于波动状态。见表1。
2. 2不同性别、年龄儿童伤害死亡情况男童伤害死亡率高于女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4. 30, P <0. 05) 。男、女童伤害死亡率各年龄组不同, 随着年龄增大, 伤害死亡率逐渐下降 ( χ2趋势= 172. 93, P < 0. 01) 。见表2。
2. 3不同性别、年龄儿童伤害死亡原因溺水、交通伤害、窒息是儿童伤害死亡主要原因, 分别占总伤害死亡数的55. 25% ( 142/257) , 17. 51% ( 45/257) , 16. 34% ( 42 /257) 。0 ~ 1岁组儿童主要伤害死因是窒息, 占该年龄组伤害死亡数的86. 84% ( 33/38) , 其他年龄组儿童主要死因是溺水和交通事故。见表3。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已将儿童伤害问题提升为全球公共卫生和发展界的一个优先问题[5]。随着儿童传染性疾病和营养性疾病逐渐得到控制, 儿童因疾病的死亡率已大幅度降低, 而死亡率下降的幅度较小[5]。安义县2004—2012年14岁以下儿童伤害年均死亡率为41.91/10万, 高于国内一些城市的报道, 符合儿童伤害死亡率农村高于城市的结果[6,7]。
调查结果表明, 男童各种伤害的死亡率均高于女童, 可能与男童天性好动, 有冒险行为, 更多地暴露于危险因素中有关; 各年龄组儿童伤害死亡的原因不同, 0 ~ 1岁组儿童伤害死亡窒息是首位, 与邵丽文等[7,8]的调查结果相同。婴儿发生机械性窒息绝大多数与睡眠时衣被堵塞呼吸道或被大人的手臂压到有关, 提示造成缺氧窒息家长要提高防范意识和保育水平, 儿童分床独睡、加强看管是减少机械性窒息的关键。1 ~14岁儿童伤害死亡原因以溺水为首,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溺水的死亡率下降。儿童溺水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我国是1 ~14岁儿童伤害死亡的首要原因[9]。安义县地处江南水乡, 南、北潦河贯穿全境; 留守儿童较多, 大多由老年人看管, 故溺水死亡问题突出。儿童家长和教师是儿童的重要监护人和看护人, 对儿童的安全负有重要职责, 家庭、学校、社会应相互配合, 加强管理, 积极开展儿童伤害干预, 推广强化保育知识,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提高儿童及儿童看护人认知水平、态度、行为等, 保护儿童身心健康。同时, 结合新农村建设, 对村前屋后的池塘水溪修建防护栏等硬件设施, 也是预防儿童溺水的重要环节。防范儿童伤害事故的发生, 降低儿童伤害死亡率需要多方联合行动。
伤害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应对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采取针对性的伤害干预措施[10], 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 预防控制儿童伤害死亡的发生, 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摘要:目的 了解安义县014岁儿童伤害死亡特征, 为降低儿童伤害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安义县2004—2012年死因监测资料中14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2年安义县014岁儿童伤害死亡率为41.91/10万, 男童伤害死亡率 (46.77/10万) 高于女童 (35.86/10万)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儿童伤害死亡原因顺位前3位依次为溺水 (55.25%) 、交通伤害 (17.51%) 和窒息 (16.34%) 。结论 安义县14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率较高。需加强综合防治措施, 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伤害干预。
关键词:创伤和损伤,死亡率,儿童
参考文献
[1]李立明.流行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03:211-217.
[2]KENDRICK D, MARSH P.Injury prevention programs in primary care:A high risk group or a whole population approach[J].Inj Prev, 1997, 3 (1) :170-175.
[3]李秋月, 韩雅斌.桐乡市0-14岁儿童伤害监测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 (1) :70-71.
[4]董景五.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1-85.
[5]WHO.World reports on child injury prevention[EB/OL].[2009-06-22].http://whqlibdoc.who, int/publications/2008/9789241563574-eng.polf.
[6]朱静鸿, 孙继英.长春市1998~2008年5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死亡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13) :1996-1998.
[7]邵丽文.慈溪市2000-2009年0~14岁儿童伤害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 (9) :1138-1139.
[8]梅秋红, 许国章.宁波市2002-2009年0~14儿童伤害死亡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 (1) :66-67.
[9]王声湧, 主编.伤害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53-356.
关键词:儿童;死亡认知特点;影响因素;时策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15-03
在自我概念尚未确立之前,儿童不会思考与自身存在相关的任何问题。随着儿童认知的提升,他们开始思考与自我相连的问题,如死亡。死亡概念是生命科学领域内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概念,如果不能得到某种被儿童所能理解的意义,就会成为儿童心中挥之不去的困扰,在自我摸索的挣扎中,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可能会出现偏差、停滞,甚至退行,从而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如果处理的好的话,则会有利于儿童从生命的终极角度来理解生命,从而对人类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保护身体的健康、理性地面对生命死亡、更好地生活等方面也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因此,本文主要就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影响因素和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帮助儿童正确地理解死亡,从而健康成长。
一、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特点
儿童对死亡的理解能力与他们的认知发展紧密相关,这个模型是由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推理水平既依赖于成熟,又依赖于后天的学习。随着儿童心理结构的成熟以及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他们在对死亡的观点上会经历特定的发展阶段。
(一)Nagy的儿童对死亡理解的三阶段
1948年Maria Nagy曾以378位三至十岁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儿童对死亡的看法,推断出儿童对死亡理解的三个阶段,而且提出这三个阶段是相关的。
第一阶段(3-5岁)。儿童认为死亡是暂时且可逆转的现象。他们把死亡看成是死者去旅行或睡着了,他们相信死者会回来的,他们认为死者会像活着一样进行各种活动:吃东西、想事情。
第二阶段(5-8岁)。儿童了解到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且是永久的现象,但不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也不会将自己和死亡联系在一起,他们以为死亡只会发生在年纪较大的人身上,以为只要跑快点不被抓到就不会死亡。他们经常将死亡拟人化,认为死亡是天使、精灵或恶魔把人抓走了。
第三阶段(9-10岁)。儿童对死亡有了成熟的理解。了解到每个人都不免一死,自己有一天也会死的。
(二)皮亚杰的儿童对死亡理解的四阶段
第一阶段(0-2岁)。婴幼儿没有确切的死亡概念。认为死亡只有“在这里和不在这里”“有和没有”“存在和消失”的区别,对于“死亡”,孩子有分离或剥夺的情绪感受。
第二阶段(2-7岁)。幼儿认为死亡是真实的,生者和死者会分离,死者是不动的。孩子对死亡会产生神奇的想法,例如给出一些想象出来的死亡原因。认为死者有生理机能,对死亡所产生的焦虑既是短暂的又会一再发生。孩子害怕被抛弃,会对死者产生罪恶感(如“他是因为我不守规矩才死的”)。认为死者是从一种存在方式转换成另一种存在方式(如:死掉的人变成天使了)。
第三阶段(7-11岁)。儿童认为死亡是不可逆的,死亡有内外在原因。儿童对死亡的恐惧增加,认为死者仍然有生理机能,但死亡是最终事件。死亡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但只发生在老年的时候。儿童对死亡的解释是具象或拟人化的。
第四阶段(11岁以后)。青少年把死亡看成是整个生命过程的一部分,且具有个人的意义。认为死亡是最终的事件,死者已没有生理机能,对死亡感到焦虑。
(三)我国学者得出的儿童对死亡理解的三个水平
幼儿理解死亡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我国学者张向葵等人也对儿童的死亡认知进行了研究,并将3.5岁至6.5岁的儿童对死亡认知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
水平一:对死亡特征的四个维度(不可逆性、必然性、功能丧失性和情绪性)不能清楚认识。不能理解人会死的问题,尤其不能理解动物和植物会死的问题。
水平二:能夠比较清楚地解释死亡的基本特征,但是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和情感色彩:死是别人的事。而自己永远不会死;自己喜爱的生命不能死。
水平三:能够依据一定的自然原因、疾病原因和意外原因来解释死亡,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结束。人死了不能再活;任何人、动物和植物都会死;死去的人、动物和植物既不能走,也不能想问题,并使人感到伤心、难过、恐惧和悲哀。这意味着,儿童对死亡特征的认识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二、儿童死亡认知的影响因素
(一)认知发展能力
学者大都认为儿童对死亡的认识与他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如前所述,随着认知发展水平的提高,儿童对死亡的认识渐趋成熟。
(二)人格特征
Kohasa(1979)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实验,确定了一些与应激耐受力有关的人格特点,表现为刚毅。主要包括:明确的价值观和目标、坚定的信念、献身精神;对生活具有充满活力的追求、用于面对和接受挑战;较强的内部控制力、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样性格的儿童在面对死亡时不会产生极大的恐慌。
(三)生活经验
儿童如果在生活中有接触死亡的经验。如看到过宠物死亡、亲人死亡。参加过丧礼,等等,他们对死亡的认识会较成熟。
还有,Bond-Langner指出,罹患重症的儿童对死亡会表现出较高的焦虑。但是六岁以下的儿童则反映出一种对“分离”的焦虑。
(四)生活环境
1家庭态度。许多人都拒绝讨论死亡甚至拒绝思考死亡问题,成人对死亡的否认会扩展到儿童身上。在Wass进行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当对144名高中生提问“你小时候是怎样应对家庭中的死亡问题”时,有39%的学生回答在家庭中从来没有涉及到死亡这个话题,26%的学生回答只是在非常必要的时候才谈论死亡。大多数学生都报告在家庭中谈论死亡是很忌讳的。”
父母对死亡问题的回避主要源于成人自己对死亡的不安和焦虑,他们的回避是有意的。大多数父母都想保护自己的孩子避开面对死亡的严酷现实。事实上,直到现在,许多父母还认为儿童并不关心死亡。但大多数研究表明儿童是非常关心死亡问题的,对死亡的兴趣是人类身心发展的一个正常部分。是儿童好奇心的一种表达。
2社会环境。1974年美国的一个研究支持了社会环境对儿童理解死亡概念所起的作用。这个研究以199名3-9岁儿童为被试,根据社会经济地位和年龄把儿童分组。结果发现,儿童所处的社会阶层越低,生活环境越充满暴力,他们就更倾向于意识到死亡。研究者发现低阶层儿童的想象内容显示了他们正尝试着以一种现实的、明智的态度来应对死亡。
许多研究表明,相同的死亡情境对不同的个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些较少焦虑的个体与受压力影响很大的个体相比有更多的社会关系。在应激情况下那些受到来自
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较多心理或物质支持的人,比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为健康。
三、儿童死亡认知的应对策略
死亡这个事件对儿童来说是那么陌生,但是儿童却经常要面对亲人、朋友、动物和植物的死亡,其实他们从出生开始,在整个一生中都在不断地面对死亡。针对这一点,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儿童应对死亡的正确观点。教给他们应对亲人丧失的正确方法。
(一)借鉴国外的做法
1美国。美国是死亡教育兴起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59年,費费尔从行为科学角度写了《死亡的意义》一书之后,死亡成为热门话题,成为死亡教育发展的里程碑。
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总是做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并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此外,他们也较少利用神话或宗教中的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传说来对死亡做出解释。这是因为,他们认定,尽管做出这样的解释也许最为简单轻松,但要是孩子长大了并不相信这些,那他就必然会更加无所适从。
美国的一些小学校里甚至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殉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疗养院,把准备好的五彩缤纷的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送上祝福的话语,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
2德国。在德国,教育界组织中学生参观殡仪馆,让16-18岁的青年人直面人生的终点。通过参观殡仪馆里的技术处理间和告别间,学生们才知道,原来这里没有难闻的气味和可怕的恐怖景象,与世长辞的人们是那样安详。他们还从儿童抓起,成功地让小学生在游戏中接触死亡的题目。
在英国、法国、荷兰等许多国家的大、中、小学也都开设了“死亡教育”课。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二)用恰当的词语表述死亡。正确地描述死亡
成人在与儿童讨论死亡问题时要使用恰当的词语,不要使用类似“好像睡觉”这样的表述方式,因为儿童会刻板地解释这些语言。
描述死亡时应指出正常身体功能的结束。如心跳停止、没有呼吸、没有感情、没有爱、不是睡眠、不能思考。儿童无意中听到的“他看上去如此安静,就像睡着一样”,可能会使他们担心自己睡着就不会醒来。特别是在儿童对死亡理解的第一、二阶段,他们在这一时期仍然会认为死亡是暂时的和可逆转的。
(三)耐心回答儿童提出的死亡问题
成人不能回避儿童提出的有关死亡的问题,否则会使儿童认为死亡是一个神秘的话题,是不能公开讨论的。不能谈论的事情会使儿童感到害怕,这就加强了应激。而且,成人在接受儿童的提问时,要用简单诚恳的方式回答,要考虑到儿童的理解水平。另外,成人不要对儿童的提问感到厌烦,因为儿童要通过反复的学习才能记住,所以他们会对同一个问题反复提问。每一次他们听到的回答,都会整合到以前储存的知识经验中去。经常的提问并不一定表明应激和害怕,而只是正常好奇心的反应。
(四)对有慢性痰病或潜在生命威胁的儿童给予支持
成人不仅要考虑到儿童的身体需要。还要考虑到他们的心理需要,此时他们会感到孤独、无助、沮丧、焦虑,甚至恐惧。应该告诉儿童,他并不是最痛苦的,并给他提供一些战胜疾病的楷模。
(五)向儿童提供有关死亡的准确信息
因为儿童可能会由于同伴中有一个有健康问题的成员感到害怕。例如,一个从化疗中恢复的儿童可能没有头发。当儿童明白这种治疗过程后,他们可能会接受这个儿童与他们一起活动。家长和健康职业者要向儿童提供必要的、可靠的信息。
今天,我认真阅读了《某供电公司“6.25”人身触电死亡事故通报》,事故的发生令我震惊。回想起这些年一次次的安全生产事故,就像一个无底的黑洞吞噬了多少鲜活的生命。生命是世界一切的根本,没有了生命,也就没有了一切,世界也会因生命的消失而黯然失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我坐下来翻看着一期期的安全快报,大红的标题多么的醒目,每一份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多么触目惊心。在这些事故原因中,一次次映如我眼帘的不外乎以下一些内容:某某安全意识淡漠,严重违反《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和“二票三制”;某某安全责任心不强,麻痹大意习惯性违章;某某现场设备不熟悉,安全措施不完善,安全管理存在死角漏洞等等。
我们每一个从业人员自踏入电力行业的大门,就开始接受安全教育。“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我们牢记在心,我们是时时讲、周周学,月月喊,安全工作规程翻破了一本又一本,安全学习记录是厚厚一大叠,那为什么一出事故进行分析,结果就是“违章、麻痹、不负责任”。我想不会有人对安全工作规程、技术操作规程、企业纪律章程有任何怀疑,这些都是鲜血教训的经验凝结,每个人都对这些耳熟能详,它是每一个从业人员的三件法宝,但为什么最终却不能落实到行动上?从业人员无所适从,究其原因就是抱着及格就行的思想,怀着侥幸心理,心里头少了安全生产这根弦。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句话就是告诉大家不要等悲剧发生了你才去重视安全工作,有些东西你失去可以再去努力创造,可人的生命就不可能再来第二次,请为你自身着想,为你的家人着想,把那些看似没有必要的东西捡起来,觉得可以省去的工序利用起来。安全工作不仅仅是作为领导应该重视,我们每一位执行者也都要加以重视,将安全意识牢记心中。《安全规程》虽然是一本书,但那可都是先辈们用血的教训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经验教训。有了它,安全就有了保障;不重视它或不遵循它所规定的就会发生事故。每个人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这次没有按照它所说的去做没有发生事故,而下一次就可能会发生或者说是很有必然发生事故。安全意识的提高,需要我们个人不断地学习,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心中警钟常鸣,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在这起事故的分析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事故的发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究其原因就是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工作中不认真,责任心不强,监护人监护不到位造成的,暴露出的问题:
1、对生产工作的管理和对设备的管理不到位,在进行设备安装和检查的工作中不执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中的“两票三制”;
2、现场作业人员对在设备上开展的工作重视不足,在设备上开展的工作安排不具体细致,对现场实际情况了解不清楚,班组长安排工作、交待注意事项简单化;
3、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极差,工作前不认真进行危险点分析,没有详细了解现场带电部位、安全距离、已采取安全措施等情况就开始工作;
4、没有认真执行监护制度,没有明确工作人员和监护人员的工作分工,作业中充满随意性。
“莫以事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安全的事情无大小,不要以为一件事情看似微乎其微,就不去认真做,更不要认为一个小小的失误不会影响什么而置之不理,而发生了小错误酿成了大祸。一个螺丝可以报废一台设备,一个烟头可以毁掉一座厂房。工作中千万不要认为事小无关紧要而疏忽,更不要图一时之快省去必要的步骤。也许你无意间的失误,会使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世界上消失。
安全,对我们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我们个人的安全,也关系到他人的安全。尤其是工作在生产一线的责任更加重大,每一个人都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牵动着好多人的心。所以,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也为了他人,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杜绝一切悲剧的发生,工作前一定要进行危险点分析,千万不要盲目作业,真正的做到:“认真负责每一秒,安全可靠每一天”、“小心一时,幸福一生”,因为安全是生命之源。生命是美丽而宝贵的,它仅有一次,现在,从我做起,在工作中,安全意识不仅时刻记于心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把缜密的安全思想落实到严谨的行为中,谨于思慎于行,使安全成为一种责任和一种态度。通过对这起事故的学习,我们应该深刻吸取事故教训,结合自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加强安全技术培训和设备全过程管理以及事故通报的学习,提高我们的安全思想素质,做到安全无小事!日常工作中应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渐提高我们的安全意识,减少事故的诱因。每次工作前要认真分析危险点,不能流于形式,工作中有疑问时要及时提出,绝不能随意行事盲目作业,并且要随时监督提醒身边的同事施工安全。
大家好!今天我们小组的读书报告是针对《死亡如此多情》这本书的。这本书是由百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他运用了叙事医学的手法把医者亲身经历过的临终事件娓娓道来,让人们了解疾病,感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首先我们来听2个例子。
看完这本书,不由得心里感到沉重与愧疚。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们由于传统观念的原因,总是不愿意面对死亡,更不愿意接受亲人的死亡,于是我们想进一切办法要延续他们的生命,只专注于死亡这件事,却忘了他们本身的身体状况,忘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忘了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忘了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其实最需要亲人的陪伴、理解和平静的心境。
事实上,惟有死亡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的生命也就如同滔滔江流一般,一去不再复返。死亡,实在是一种自然现象,无需觉得多么可拍。泰戈尔在诗中曾这样描绘生命:“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人们对死亡冷静的思考。
作为未来的临床护士,帮助患者家属正确认识和对待死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即是对患者家属进行死亡教育。
然而在我国,死亡教育极度缺乏。我国没有关于死亡教育的书籍,学校也没有开展关于死亡或者生命教育的课程。在对111位丧亲人士的调查中发现,逾七成面对失眠、健康变差等问题,82%人于亲人去世后常感孤独寂寞,三分一人更透露曾有自杀念头。由此可以看出,对患者家属进行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对患者家属做好死亡教育,一方面,家属能做好心理准备,接受事实,全心参与到患者的临终护理中来,这样患者感受到家人对他的关心,缓解了他的心理压力,有利于病情;另一方面让家属在亲人离去时能够更加坦然地接受,减轻心理负担,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尽早进入良好的生活轨道。
那么我们具体该如何对患者家属进行死亡教育呢?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得出以下方法。
【儿童死亡报告范文】推荐阅读:
儿童死亡评审报告总结07-25
5岁以下儿童死亡分析报告10-02
5岁以下儿童死亡入户调查表07-16
孕产妇死亡评审报告12-30
急危重症及死亡病例讨论报告制度02-06
死亡证明样本05-24
死亡主题诗歌09-26
死亡诗社心得01-16
谈“死亡”话题01-25
死亡赔偿协议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