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管理制度(推荐10篇)
为加强多重耐药菌(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监测范围
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等。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二、建立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报告
1、临床科室 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有样必采)并追踪检验结果,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诊断为医院感染的,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报感染管理科。
2、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应立即电话通知所在科室,并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在报告单上签写“多重耐药菌株,请隔离”的字样,同时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
3、医院感染管理科 接到微生物实验室的报告后,立即到科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指导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和预防控制措施。
4、感染耐药菌株的病人如需手术,应在《手术通知单》及《麻醉通知单》上标注“多重耐药菌感染”字样,提前一天通知手术室,并在指定手术间实施手术,术后严格消毒;
5、可疑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感染管理科应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
三、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对MDRO患者应做好病人一览表、病历卡及床旁标记,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共同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相关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
1、临床医生下达隔离医嘱,护士执行隔离医嘱并填写多重耐药菌消毒隔离实施记录表。
2、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3、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挂接触隔离标识牌,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4、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挂接触隔离标识牌,以提醒医务人员及家属。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
5、严格执行手卫生,离开隔离病房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后洗手和/或手消毒。
6、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医务人员还应当戴上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并在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至黄色垃圾袋中。脱去手套后必须进行洗手和(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7、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
8、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
9、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做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进行清洁消毒。
10、病房应当固定使用保洁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11、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
关键词:儿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多重耐药菌 (MDRO) 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MDR/PDR―PA) 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婴幼儿由于其本身的生理特点, 各器官发育不甚完善, 因此一旦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可选择的药物就很少, 给临床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负担, 为了减少和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提高治愈率, 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我科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现将我科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46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 其中男28例, 女18例;年龄4个月至3岁;送检标本种类:痰液32例, 尿液4例, 血液10例。细菌种类:大肠埃希菌 17例, 表皮葡萄球菌9例, 鲍曼不动杆菌2例, 肺炎克雷伯菌10例,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 铜绿假单胞菌4例。44例病人治愈出院, 2例病人好转后自动出院。
2 具体措施
2.1 加强培训
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学习卫生部下发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 逐条学习, 对照落实, 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 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 确保每位医务人员都能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2.2 早发现、早隔离
微生物室工作人员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后立即在化验单盖上“多重耐药菌感染”章, 随即将化验单下发至临床科室及感控科, 一式两份, 临床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后, 根据感控科的指导意见,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 结合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部位及传播途径, 采取不同的隔离与预防措施[1]。病房条件合适, 有空床可以调配时病人可给予单间隔离, 如无条件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安置在同一房间采取床旁隔离, 避免将此类病人与有深静脉置管、开放性伤口或免疫功能低下病人 (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营养不良等) 同置一间混住,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在病历夹和病人一览表处、床头卡处粘贴蓝色隔离标志, 对病人家属做好消毒隔离的健康宣教, 每日的早交班会上由主管医生汇报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情况, 以提醒医护人员在医疗和护理操作中加以重视, 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①督促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病房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2]。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 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 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②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 提醒医务人员安排其在最后进行诊疗和护理, 病情较重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则根据科室护理人力安排专人护理。③严格限制陪护及探视人员出入。对家属做好消毒隔离知识的健康宣教。教育家属患儿的生活用品专人专用, 餐饮具用后及时消毒, 同病室患儿勿相互交换玩具或食物, 以免交叉感染。患儿产生的生活垃圾应装入黄色垃圾袋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置和管理。④与患儿直接接触的医疗用品如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止血带、输液架及夹板等尽量专人专用, 用后及时予消毒处理, 平车、轮椅、心电图机、脑电图机等用后以500 mg/L的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消毒。⑤医务人员或卫生员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 应穿隔离衣, 戴手套, 操作结束后及时脱去隔离衣与手套, 最后进行手卫生。⑥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如静脉置管、留置尿管或抽取标本化验时, 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的操作规程, 避免污染, 防止检查结果的假阳性而误诊及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⑦患儿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 如复查痰培养、血培养、尿培养等, 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培养阴性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2.4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医务人员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 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3 小结
多重耐药菌感染现已日趋严重, 在医院中可引起散发、交叉传播, 甚至暴发流行, 对婴幼儿的威胁极大。儿科病房收治的患儿年龄小, 抵抗力低下, 对于各种疾病都属易感人群, 因此, 只有加强儿科医务人员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 早发现、早隔离,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正确采集检验标本, 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健康宣教,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 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院内感染的发生, 确保患儿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素萍, 裴树华, 赵志红.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管理[J].护理研究, 2011, 25 (5A) :454-455.
【摘 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我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MDRO)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控制MDRO 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将2013~2014年检验科细菌室对我院多重耐药菌监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致病菌7324株,多重耐药菌1997株,占33.7%;耐药菌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多重耐药菌中占前三位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结论:革兰阴性杆菌耐药菌株的增加,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合理选用抗菌药,加强感染监测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控制感染播散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 多重耐药菌;抗药性;感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R9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137-03
多重耐药菌(MDRO,multidrug resisont orgonism)感染已遍布全球,在社区或医院中引起散发、交叉传播、甚至暴发流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1],其产生与流行已构成社会性危害, 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威胁[2],为及时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布,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将本院2013~2014年住院患者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分析,以了解多重耐药菌分布及菌种特征,探讨感染相关因素及对策,为临床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我院住院患者临床血液、尿液、粪便、痰液等不同标本分离出的致病菌7324株,其中多重耐药菌1997株,同一患者不同时间分离出相同菌株只计1株。
1.2 方法 细菌药敏鉴定及菌株分离与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1版),常规方法从各种临床标本分离细菌,采用珠海黑马DL-96型全自动病原菌鉴定及药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对检测出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酚胺酶(ESBL)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A)、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E)等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菌种分布 MDRO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89.1%。MDRO株数前三位的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MDRO分离率最高的菌种为铜绿假单胞菌达68.7%,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36.9%。见表1。
2.2 标本分布 两年总计送检各类标本1997个,其中以痰和尿标本为主,分别占63.0%和21.4%。见表2。
2.3 多重耐药菌科室分布 全院11个内科科室多重耐药菌总计占45.52%,9个外科科室总计占22.13%,综合ICU占23.74%。见表3。
2.4 耐药性分析 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的耐药率。见表4。
3 讨论
3.1 MDRO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而且细菌耐药性具有地区性差异,及时了解各地区和医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对掌握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变迁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全年共检出致病菌7324株,其中多重耐芍菌1997株,检出率27.2%。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72.1%),与其他医院研究结果相近[3]。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占前三位菌种为条件致病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菌占前三位的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分析原因,与近年来第三代头孢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不合理应用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流行[4]。耐药菌分离率最高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酯、复方新诺明耐药率100.00%。究其原因为铜绿假单胞菌拥有巨大并且复杂的基因组,不仅含有自己的药物抗性基因,还能从其他细菌获取抗性基因,从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天然或获得性的多重耐药性[5]。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对碳氢酶烯酶类抗菌药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0.13%和0.23% 。调查显示革兰阳性耐药菌较少(10.9%),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和万古霉素敏感性较好,分别为1.32%、2.34%,与国外[7]的30%~50%相比较耐药率略低。但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医院及社区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且近年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有增多的趋势[5],应加强对新入院及MRSA易感者的检查。
3.2 MDRO科室和标本分布 从标本的构成比看,排在前两位为痰、尿分别占63.0%和21.4%,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痰、尿标本较血以及分泌物等具有易于采集,对患者无伤害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可能与血液标本的量不够、严重溶血、严重脂血、标本污染等不合格血标本,且阳性率不高,仅有7.5%[8]有关。说明MDRO主要发生在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这与内科患者占比较大相一致。内科、ICU发现MDRO株数比例较大,主要原因为内科患者多为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频繁。而ICU为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的重点科室[9],患者多为其他科室转入,病情较重,且在转入TCU前已使用过多种抗菌药物。
3.3 预防与控制MDRO措施 要遏制耐药菌不断上升,应针对其危险因素着手。首先减少气道、尿道定植菌的数量,减少气管插管、导尿管插管等各类侵入性操作及持续时间。其次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加强手卫生和医院环境卫生的管理,严格执行一床一巾,拖把分区使用、多重耐药菌患者接触隔离等措施,切实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并对控制措施的落实进行具体监测[10],制定奖惩制度,对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考核,以确保落实到位。再次加强对标本采集方法的培训,努力提高各类标本的送检率以及标本合格率。根据药敏结果用药,杜绝不必要预防性用药。最后,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宣教,防止耐药菌在病床间传播。
参考文献
[1]张卓然,倪语星.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 [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9.
[2]Waiters AS, LeBrocq C, Dhar A , et al . Valid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tless Legs Syndrome Study Group rating scale for restless legs syndrome[J]. Sleep Med, 2003, 4(2):121-132.
[3] 张任飞, 马永能, 潘淑. 2010年某院主要病原菌耐药监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1079-1081.
[4] 戚少云, 马兴好, 闵建珍,等.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11, 7(20): 2476-2478.
[5]Brüssow H. Pseudomonas biofilms, cystic fibrosis, and phage: a silver lining [J]MBio, 2012 ,3(2) :12-61.
[6] 李乡,李光荣,向成立.2008年临床分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8):1155-1158.
[7]刘振华,李彦,贾淑琴,等.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与耐药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2009,19(22):3116.
[8]李梦妮, 邱萌, 吴蓉,等.不同血标本采集法对病原菌检出率的影响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12,10(1):107-109.
[9]Seral C, Saenz Y, Algarate S, et a1. Nosoeomial outbreak of methicillin and linezolid-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ssociated with cathete related infection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J]. Int J Medical Mcmbio, 20ll, 30(1): 354-358.
[10]Clocks A, Cohen B, Behta M, et al. Contact precautions for multidruy-resistant organisms: Current recommendation and actual practice [J]. Am J Infect control, 2010, 38(2): 105-111.
1、临床各科在诊治感染性疾病时应规范留取各种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
敏试验,根据药敏及临床表现合理用药。
2、检验科微生物室负责开展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并做
好质控。开展病原体的耐药性目标性监测,主要包括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等。
3、临床各科在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按照我院的《多重耐
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SOP》采取相应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防止多重耐药菌院内播散。
4、临床各科对诊断为医院感染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则按我院的《医院感
染监测报告制度》进行报告。如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则按照我院《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执行。
5、检验科微生物室每月负责全院细菌耐药结果统计分析,医院感染管理科负
责向全院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反馈。
6、医院感染管理科针对微生物实验室报告的多重耐药菌的情况,及时到科室
指导隔离措施。
7、药剂科应根据细菌耐药动态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向药事委员会提出严重耐药的抗菌药物的有效控制措施。
8、科室主任和护长负责落实多重耐药菌各项监测、预防、控制措施的执行情
况。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检查监督。
9、对于不认真执行多重耐药菌监测、预防、控制措施的,予以批评及纳入科
发布者:医院感染管理科 发布时间:2012-12-24 阅读:2205次
为加强我院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促进MDRO医院感染管理的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我院制定了《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并于2012年12月21日(星期五)下午召开首次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会议由何松青副院长主持,医院感染管理科、检验科、药剂科、ICU、新生儿科、感染性疾病科、呼吸内科、颅脑外科等科室主任或副主任准时参加了此次会议。
首先,何松青副院长对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进行诠释,何副院长认为:21世纪,超级细菌的泛滥,多重耐药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首要病原菌,希望大家通过此次的讨论,达成共识,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工作。接着检验科石青峰主任对2012年第三季度全院细菌药菌情况、多重耐药菌的构成比、各重点科室病原菌耐药趋势分析等进行汇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反馈现阶段我院多重耐药现状及多重耐药菌隔离措施落实情况。之后大家对以下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1、是否将多重耐药菌纳入危急值管理?
2、重症医学科12月10-17日7例产ESBLS肺炎克雷白菌病例是否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3、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多重耐药菌防控意识?
4、如何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管理?
经何副院长提议及大家深入讨论达成共识:
1、检验科发现多重耐药菌,应参照危急值处理,及时报告临床科室。
2、大家确认排除了重症医学科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但重症医学科要注重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各临床科室也要对医院感染管理科反馈的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存在问题,认真按照医院感染科设计的多重耐药菌监测反馈表、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执行情况自查表、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督查表及时进行自查、整改。
3、各临床科室应尽量参照药敏结果规范用药。
1、多重耐药菌是如何定义的?
多重耐药菌(Multiple Drug Resistant Organism,MDRO)是指对三类或三类以上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不同)抗菌药物同时耐药(每类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细菌。
2、广泛耐药菌是如何定义的?
广泛耐药菌(Extensive Drug Resistant Organism,XDRO)指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仅对黏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革兰阳性球菌仅对糖肽类和利奈唑胺敏感。
3、全耐药菌是如何定义的?
全耐药菌(Pan-Drug Resistant Organism,PDRO)是指对目前所做的所有体外药敏试验药物全部耐药的细菌。
4、β-内酰胺类药物是否同时“一类”抗菌药物?
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均为单独一类。
5、如何定义为对一类药物耐药?
对一类抗菌药物中其中任何一种耐药定义为该类耐药。
6、多重耐药菌定义中的“耐药”是否包括天然耐药?
多重耐药菌定义中的“耐药”不包括天然耐药,仅指获得性耐药。
7、MDR、XDR、PDR三者是何种关系?
MDR包含XDR、PDR。
8、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有哪些?
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②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
④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包括产NDM-1和KPC的肠杆菌科细菌
⑤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
⑥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
⑦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DR-TB)
⑧艰难梭菌(CD)等。
9、哪些多重耐药菌需要接触隔离?
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②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③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包括产NDM-1和KPC的肠杆菌科细菌 ④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
⑤艰难梭菌(CD)等。
10、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①危重患者入住ICU;
②长期住院患者;
③既往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④插管或侵袭性操作(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经鼻胃管、人工气道+机械通气);
⑤免疫抑制剂使用„„
11、多重耐药菌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
主要是接触传播方式,如通过:
①污染的手
②污染的医疗用品
③污染的医疗器械
12、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及重点人群有哪些?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有: 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
重点人群有: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特别是意识障碍、入院时基础功能差(肾功能不全)伴有相关基础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化疗、皮质激素治疗、粒细胞缺乏、接受侵入性操作等患者。
13、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有哪些?如何实施? ①临床科室根据耐药菌检出结果,必须执行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防控措施,由病区护士长负责监督病区内的多重耐药菌患者隔离措施的落实。
②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MDRO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可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③接触隔离标识为蓝色标识,可在病房、床旁或病人腕带等处使用隔离标识。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患者,MDRO感染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
④应尽量减少与MDRO感染或定植者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患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⑤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有可能与患者大面积接触或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加穿隔离衣及佩戴防护面罩。
⑥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尽量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应用消毒湿巾或选用其它消毒剂进行消毒。
⑦接触患者后的仪器设备(如拍片、心电图)检查完成后应进行消毒。⑧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病室,其清洁、消毒用品(抹布、拖布等)应当专室专用;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设施设备表面,每天清洁消毒不少于2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500mg/L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
⑨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
⑩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症状好转、治愈或连续两次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14、如何做好MDRO监测工作?
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
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
定期公布相关情况。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1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15、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至少每半年公布1次细菌分离情况及耐药性,至少应包含哪些信息?
①全院各种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构成比 ②全院临床分离菌的标本来源及分布
③临床常见标本病原菌的分布
④常见临床分离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⑤重点监测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及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⑥各重点病区重点监测医院感染病原体检出情况。
16、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有哪些?如何处理?
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听诊器、体温表专人专用。
17、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餐具、被服、垃圾等如何管理?
①餐具:应做到个人专用、不使用他人的餐具或与人共用餐具;
②被服:全部用过的被服应该在原地打包,不能在病区进行分类或洗涤;污染严重的被服应该使用防渗漏包装袋;收集被服的工人应该使用个人防护用具,如手套等;污染的被服应严格执行常规被服清洗消毒流程。
③垃圾:病人的生活垃圾未证实一定具有传染性;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18、何为多重耐药菌定植?是否需要治疗?是否需要执行接触隔离?
MDRO定植是指在患者送检的临床微生物学样本中分离出MDRO,但没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脓肿等,排除污染,即判定为定植。定植可以在呼吸道、皮肤、开放的伤口等部位发现。MDRO定植,不需要治疗,但要执行接触隔离预防控制措施。
19、何为多重耐药菌感染? 多重耐药菌感染包括各系统的感染,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手术部位等,相应部位临床微生物学样本分离出MDRO,并符合该部位感染的临床诊断。
20、MDRO防控需要多部门协作相关方有哪些?
关键词:PDCA循环法,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目前, 多重耐药菌 (MDROs) 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 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举措, 已成为国际医疗领域关注的焦点[1]。为贯彻执行卫生部文件及等级医院评审要求, 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以医院等级评审为契机, 该院于2011年引用PDCA循环法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进一步完善, 达到持续改进, 现报道如下。
1 方法
1.1 PDCA循环模式
最早由美国质量统计学家休哈特提出, 1950年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改进成为PDCA模式, 又称为“戴明环”;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广泛应用, PDCA的含义如下:P (Plan) —计划;D (Do) —执行;C (Check) —检查;A (Act) —纠正, 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 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 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
1.2 计划阶段 (P)
1.2.1 分析现状、识别问题
发现问题是每一个PDCA循环的起点, 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认识不足, 注重经济利益, 对医院感染相关设施设备投入不足,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未纳入综合质量目标考核体系,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流于形式[2], 执行力不强,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监管不力;医院感染及多重耐药菌管理相关知识缺乏, 由于医护人员工作繁忙, 缺乏相关知识的学习, 造成基本概念不清晰、常用物品消毒技术不熟练以及常规环境监测方法不准确等现象发生[3];手卫生依从性低, 六步洗手法掌握不熟练, 因工作量大及洗手条件、设施的限制等迫使洗手依从性降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用药指证掌握不严,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规范, 治疗用药病原微生物送检不及时、送检率低, 未及时按药敏调整用药, 经验用药普遍;多重耐药菌管理相关科室合作淡薄, 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临床医师在面对细菌性感染疾病时, 掌握耐药信息不全面等。
1.2.2 确定目标、制定计划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要有效的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内交叉感染, 避免医院感染流行, 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根据该院自2008年细菌耐药性监测以来存在的问题, 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 制定了多重耐药菌相关文件、制度、规定及措施, 如:医院文件《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通知》、《关于印发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的通知》、制定了多重耐药菌监测方案、更新修订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及措施共八项;针对手卫生依从性低, 加强手卫生管理, 制定手卫生考核办法;成立了多重耐药菌联席委员会并制定多重耐药菌协作管理制度、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等;制定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及业务培训计划, 多部门联合参与抗菌药物联合整治活动等;并把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综合目标考核体系, 每月进行监督检查, 使考核有据可依[4]。
1.3 执行阶段 (D)
1.3.1 提高认识, 加强医院感染意识
以争创等级医院为抓手, 加强全员培训, , 感染管理科人员及时将医院感染管理相关信息传达到全院医护人员及保洁人员, 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控院感的自觉性;开发领导, 及时请示报告, 争取医院人、财、物及各级领导的支持。
1.3.2 加强组织建设, 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
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综合目标考核体系, 建立健全医院三级网络[2], 成立多重耐药菌联席委员会, 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加强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药学、后勤等部门的协作, 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协作管理制度, 各组织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1.3.3 加强知识培训
为使医护人员掌握更多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知识, 在全院范围举办多次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培训班, 并邀请检验科、药剂科等专业人员进行授课;把医院文件及方案下发到临床科室及院内网方便医护人员学习;院感科专职人员积极参加多种层次的培训班, 并及时把所学知识传达到全体人员, 提高工作的依从性。
1.3.4 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
医务科、院感科、药剂科多部门联合参与抗菌药物联合整治活动, 邀请专家授课, 全员参与;根据卫生部活动方案, 更新修订了抗菌药物相关制度, 加强临床药师的培养, 深入到临床, 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三级审核, 加强Ⅰ类清洁手术预防用药管理,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检查, 每月由医务科、院感科、药剂科多部门联合检查, 并把检查结果纳入医院综合目标考核体系。
1.3.5 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
临床科室根据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及措施严格执行: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 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 首选单间隔离, 没有条件时, 进行床旁隔离。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医疗物品专人专用, 并及时消毒处理。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 应当使用手术干消毒剂、或手套, 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 应当避免污染, 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诊疗环境卫生管理, 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 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 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 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
1.4 检查阶段 (C)
根据计划及检查标准, 院感科专职人员定期或随机到临床科室对多重耐药菌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督导、考核, 对每例多重耐药菌每周进行追踪随访, 按照《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对应的各项内容执行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院感科对存在问题提出持续改进建议, 被检科室进行有效整改, 院感科复检, 保证防控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并记录追踪结果, 处置表一式两份, 院感科、被检科室分别保存。
1.5 处理阶段 (A)
根据计划及方案, 及时反馈监测资料, 院感科每季度将监测资料汇总分析以《院感通讯》的形式反馈到临床科室, 并传发到院内网;检验科每季度向全院公布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以及重点部门前五位的医院感染病原体信息, 使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及时了解多重耐药菌监测和抗菌药物耐药率的情况, 以主动采取控制措施, 并完善监测方法;院感科每月对全院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考核检查情况及时汇总、分析、评价, 对发现问题进行整改, 及时修订相关制度及措施, 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 达到质量持续改进。
2 结果
经过引用PDCA循环模式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进行实践应用, 多部门积极协作, 提高了多重耐药菌防控意识, 达到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改进, 近2年未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内交叉感染, 保障医疗安全。
3 讨论
在实践过程中,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手卫生依从性提高难度较大, 在落实手卫生考核办法期间, 依从性较高, 一段时间后开始降低;抗菌药物管理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有力支持, 共同管理, 这些工作都需要常抓不懈, 需要下一PDCA循环中持续改进[5]。
在运行中, 发现PDCA循环模式在医院质量管理中可以广泛应用, 如医院管理、科室质控等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 可达到持续改进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六亿, 贾会学, 贾建侠, 等.综合医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20) :4306-4308.
[2]叶卫东.基层医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 :146-147.
[3]肖玲, 李析茜, 贾庚, 等.医院感染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20) :3179.
[4]肖秀丽.PDCA循环圈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8 (11) :58.
在抗生素投入使用仅仅70年间,由于非处方药物的大量使用,市面仍然管理不善,家庭小药箱的出现,人们习惯性的用药, 随之细菌就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有的甚至产生了多重耐药日益严重。现代医院感染的主要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及一些条件致病,当环境条件变化及大量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细菌产生超光普β-内酰胺酶(ESBLs),該酶可以水解青霉素及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编码ESBLs的基因又常于其他耐药基因连接,从而使细菌具有严重的多重耐药性。多重耐药菌的治疗是世界范围内一个重要且日益严重的临床难题。这些耐药菌株分布广、传播快,容易产生爆发流行,给临床治疗及医院感染的控制带来困难,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及爆发流行,于2007年3月开始进行目标检测。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2007年3月至今住院病人的感染病人。
1.2 监测资料 制定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目标检测方案及目标检 测通知单,建立微生物实验室多重耐药菌记录表。
1.3 建立耐药菌监控体系 微生物实验室、感染管理科、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组长、病房(主管医生、护士长)。
1.4 监测方法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确保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能够迅速通知感染管理科感染控制人员,感染控制人员立即通知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组长,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组长立即通知病房(主管医生、护士长)立即采取控制措施。感染管理科感染控制人员收到病房(主管医生、护士长)采取的控制措施的反馈后前往科室检查控制措施落实情况。
2 监测培训
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培训,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3 目标检测功能
3.1 预警功能 可以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流行趋势。
3.2 监督功能 及时发现科室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的不足,及时干预。
3.3 及时提出控制措施功能 目标监测通知单上附有感染管理科建议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以便科室及时准确执行。
4 目标监测结果
至今没有发生由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导致其它病人感染。
5讨论
目标监测是科学的检测方法,长期监测可全面掌握耐药菌株感染的特点,及时控制其感染的发病和流行,便于全院多重耐药菌的分析,具有及时预警功能,有利于尽早采取相应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避免多重耐药菌感染爆发流行,监督功能在管理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及时干预,能有效减少医院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即减少医药成本,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院综合效益,值得借鉴与推广。细菌耐药性的出现给临床抗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临床医师、抗生素研究人员和临床实验室应对其有充分的认识、掌握细菌耐药特性和对策,建立适当的监测方法,及时、准确地检测出耐药菌株及其耐药机制,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控制耐药菌株的播散和流行以及研究、开发、稳定和高效的抗生素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不恰当使用已导致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种类、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耐药菌引起的感染人数,已占到住院感染患者的30%左右。临床分离的一些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多重耐药的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已相继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来。因此,有专家预言,如果不加以控制,我国有可能率先进入“后抗生素时代”,亦即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的时代。耐药菌另一个危害是可以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间通过耐药质粒传播。由于新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谱在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耐药性经常以多重耐药为特点。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耐药细菌的感染往往使经验性的诊断和治疗难以凑效,从而使得许多感染成为所谓的“难治性感染”,给临床诊断和感染控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临床医生重视感染病原学的实验室诊断、监控感染治疗、正确掌握各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了解当前细菌的耐药特点和耐药机制,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及时准确地检测细菌的耐药性,并加以正确的解释,同时对细菌耐药性的变迁和某些重点的耐药菌进行长期的监测和分析,将为临床抗感染药物的选择、制定抗感染治疗方案以及疗效的监测和考核提供很大帮助。
(接第1986页)
[2] 宫梅玲,丛中 大学生抑郁阅读治疗典型案例及对症文献配伍【J】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年第2期
[3] 宫梅玲,王连云,亓高生,丛中,孙燕,刘春 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治疗前后SCL-90评定分析【J】 泰山医学院学报2005年第26卷第2期
[4] 张晓燕,高定国,傅华 辩证思维降低攻击性倾向【J】 心理学报 2011, Vol. 43, No.1, 42-51
[5] 郑剑虹,黄希庭 论儒家的自强人格及其培养【J】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2):230~233
[6] 赖永海主编,尚荣 译注,坛经,中华书局,2010年5月北京第1版
(接第1987页)
本病重在预防,关键是遵循用药安全化原则,面部外用激素时要注意激素的效能及疗程,避免使用含激素的化妆品。Harlan[2]1回顾分析了15年的资料,发现使用0.75%氧化可的松与0.5%沉降硫复合洗剂治疗300例面部脂溢性皮炎,无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生,为安全合理外用激素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方木平.药物面膜联合负离子冷喷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J].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08,17(4):55l一552.
5、多重耐药菌患者出院后要对其病房和所用医疗器具进行()消毒。
科室:
姓名:
分数:
6、在安置多耐药菌患者时尽量选择()间隔离。
7、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就用
一、名词解释:
多重耐药菌:
二、填空题:
1、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有()()()()()等。
2、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隔离标志为()色。
3、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最有效最经济最简单的措施是(4、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医疗器械、器具、听诊器、血压计要()()。
()。
8、多重耐药菌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除隔离。
9、送检疑似多重耐药菌标志应用()
10、检验科细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需及时电话报告(三、简答题: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措施?)))培养阴性方可解
答案:
一、多重耐药菌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其定义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
二、填空
1、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鲍曼氏不动杆菌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
2、接触
蓝色
3、手卫生
洗手
4、专人专用
及时消毒
5、终末
6、单间
7、防渗漏的黄色塑料袋密封运送
8、三次
9、密封容器运送
10、建立和完善
三、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2、建立的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3、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4、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5、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
【多重耐药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多重耐药菌感染制度11-06
多重耐药菌培训知识试题及答案07-17
多重耐药菌培训知识考题及答案09-08
执法部门多重执法07-14
多重障碍儿童的教育12-02
《共产党宣言》多重意蕴07-16